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金甲蟲之路

向下

金甲蟲之路 Empty 金甲蟲之路

發表 由 Admin 周一 7月 16, 2012 8:32 am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金甲蟲之路 Empty 回復: 金甲蟲之路

發表 由 Admin 周一 7月 16, 2012 8:33 am

樂見大家對人民幣與美元議題的討論!先謝閒人兄透徹的解釋,小弟就執其「口水尾」補充一下。

或者受了「Money as debt」影片的影響,很多人以為主權信用貨幣,如人民幣、美元,背後都是空空如也,實情並非如此!那它背後有甚麼東西?中國是第一個用紙幣的國家,答案就在中國歷史之中。

我在早前回應Fate兄的文章中,問了他兩個問題:人民對政府有沒有繳稅義務?政府對人民有沒有徵稅權力?雖然他沒有答我,但答案很清楚──有!

因為人類是一種群體動物,群體選出統治者或機構管理族群,是自有人類以來就有的社會形式,就算在國家未出現前的部落社會亦是以此種模式運行,不論是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神權政治……「人民繳稅,政府徵稅」都是共通點。繳稅與徵稅是人民與政府與生俱來的關係。只要小心去找找,會發現所有政府,包括今天大多數人稱許的民主政治,對管轄區內的人民的私有財產,在法律中上,政府都保有收歸國有、充公、徵用的權力。

人類幾千年歷史,古今中外,政府形式千百萬種,但沒有一個政府不徵稅,就算政府功能只淪為Fate兄說的剷雪、掃街……人民仍然要繳稅給負責剷雪及掃街的政府人員,否則何來經費?

就算政府真的交出部份權力給人民自已管理自已,例如警隊保安工作,那人民仍然要自行發展出一套警隊保安制度,包括如何訓練警員?如何分配警務工作?是社區的男丁共同承擔?還是男女均要?承膽者是義務性質還是有報酬?只要想深一層,就會發現就算政府不設警隊,減少徵稅,人民因此而交少了稅,不過,人民各自撥出時間、精力負責警務工作,跟各自花時間、精力賺錢來繳稅,本質上根本沒有分別!

為何要花那麼多唇舌解釋政府與人民的稅務關係?因為主權信用貨幣的產生跟稅務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在未有紙幣出現前,古代中國政府是如何徵稅?主要有兩種,一是規定人民每年撥出一部份時間幫政府打工,用今日概念,就是你要定期幫政府掃街、修路等,古代稱為「徭役」。二是定期繳交你的剩餘勞動一部分,例如你是織布者,每年繳交部份布匹給政府,古代稱為「賦稅」。

古代中國政府不像現代政府那樣向人民徵收「鈔票」作為稅款,因為國家根本不需要用鈔票去應付公共開支,她亦不必大量發行貨幣,當國家需要甚麼東西時,可以透過「徭役」與「賦稅」的方式向人民徵用。用現代人概念,古代中國人根本不必「用錢去交稅」,因為人民各自捐出自已的時間及勞動所得的一部份給國家,以維持社會運作。

不過,從本質上看,古人「捐出」時間及勞動所得,與我們今日「用錢去交稅」其實根本沒有任何分別。

到了宋代,以「徭役」與「賦稅」交稅的形式發生了重大改變,因為社會經過長時間發展,科技進步,生產力提高,社會分工更加仔細,人口增長,單是首都就有超過100萬人,是當時世界最大都市。

當時,商品的交易不但頻繁,而且數量巨大,尤其是人人必要用的鹽,民間甚至出現了類似現代的期貨市場,例如一個商人到南方買鹽,他只要拿著收據,就可以在北方提貨,這種在完善的信用制度發展出來的收據,稱為「鹽引」。

政府向商業活動徵收商業稅是天經地義的事,即使現代政府亦會如此做,最初宋朝政府是向鹽商徵收「賦稅」,亦即是實物鹽,但後來發現在民間完善的信用制度下產生的「鹽引」不但儲存方便,徵收亦方便,於是放棄徴收實物鹽,改而徵收紙製的「鹽引」。

除了鹽引,宋朝政府還徵收藥引、茶引、香料引、鐵引等等,由於這些東西背後都代表實物價值,某些東西,例如鹽,更是人人必用。慢慢地,宋朝政府及人民就發現,這些信用憑證可以用來做交易媒介,最後各式各樣紙製的「引」就被當作現代「鈔票」一般應用。

不過,社會愈發達,分工會愈仔細,並非所有行業都可以發展出信用憑證的制度,單是徵收實物商品的「引」並不足函蓋所有應收稅務,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宋朝有娼妓這種職業(包括男妓及妓女),他們提供的只是一種服務,政府又應如何向他們徵稅?又例如醫生、媒人、樂師等等,在宋代都已專業化,變成職業,他們又要如何交稅?

歷史沒有停留不動,宋朝政府沒有固步自封,繼續停留在「徭役」與「賦稅」的舊有思維模式。他們見民間經濟活動興旺,商品與服務交易往往要用到各種交易工具,如鐵錢、金銀等等,於是創造了一種叫「交子」的東西,即是紙幣,加入經濟流通領域。

交子並沒有任何實物支持!大家可能會問,人民何解會接納政府發行的空洞洞的一張紙?關鍵就在宋朝政府規定人民可以用交子代替「徭役」、「賦稅」,甚至各式各樣的「引」交稅給政府。由於法律規定人人都要繳稅,當政府人員拿著交子這些「納稅憑證」去購買東西時,你說人民會否接受?

答案顯而易見:會!至此你應該明白所謂的主權信用貨幣,如人民幣、美元,究竟是甚麼東西了!套用馬克思的概念,那就是整個國家所有人民「剩餘勞動」的一部份,這部份本應以「徭役」與「賦稅」形式繳交給政府,但後來卻發展出以「主權信用貨幣」代替,你手上一張張用紙造的「鈔票」,其實等同一張張的「納稅憑證」。

所以,主權信用貨幣背後並非空空如也,就如閒人兄引述毛澤東所言,它背後反映的就是本國人民綜合生產力!如此,金銀豈非沒有用?當然不是!下集繼續。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金甲蟲之路 Empty 回復: 金甲蟲之路

發表 由 Admin 周一 7月 16, 2012 8:33 am

走上金甲蟲之路,緣起於我想把資產配置到商品的決定,不過,踏出第一步並不輕鬆,因為像很多香港人一樣,我對投資商品並不熟悉。

我先向一位有這方面投資經驗的朋友請教,又買一些書看,當然也不忘上網找資料,甚至花了一個晚上,細閱幾份商品買賣合約,搞清楚當中的操作。

不過,在決定投資前,煩惱仍然纏繞我,因為商品的種類實在太多,原油白糖小麥白米橙汁玉米……甚至連豬腩肉也有,為何要選黃金而不選豬腩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竟從合約中的一小行字找到答案。

我發現每份合約中,都有「不提供實物交收服務」一項,既然是售賣商品,又不提供實物交收,那售賣合約的人豈不是接近無本生利?因為他只需提供一紙合約,無需購買任何物品,就可以輕鬆地獲取我的資金。

這分明就是我跟售賣合約的人在對賭某種商品的升跌!還未作出決定,我已幾乎可以肯定,不論我買入,還是賣出,在整個買賣過程中,都不會擁有過甚麼商品,商品的供求不會因為我的投資而受到影響,我影響的只是合約紙張的供求。

於是我再向那位朋友請教,怎樣才可以真正擁有商品?朋友說,目前香港還未有一個可供實物交收及儲存的商品交易所,除了商品批發商,如米商、麵粉商外,很少投資者會購入可提取實物的商品合約,要買就要透過中介公司在國際市場上買入,而且還有一大堆雜費,若要將貨品運來香港還需要運輸費、保險等,當中的投資額及操作並非一般投資者可應付。聽到他如此說,我不得不打消念頭。

此時,媽媽正為我籌辨婚禮,一天,她突然拿出一堆從銀行保險箱取來的金飾,要我幫手揀一些送給她未來媳婦。無意間,她連那枚楓葉金幣亦一併拿來,我一早知它升了值,但僅此而已。直至我將它拿上手,那實實在在的重量,那金光閃閃的顏色,像一盤冷水澆到我頭上!

這不就是實實在在的持有商品嗎?或者有人覺得我太過大驚小怪,因為我們每日都會不知不覺間持人某些商品,一包麵粉、一個鮮橙、一袋白米,這些都是商品,持有一個金幣又有何值得驚訝?

對!麵粉、鮮橙、白米都是商品,並且像黃金一樣,每日在國際市場都有個公開的交易價目,不過,若以配置資產的方式,並實實在在的持有,作為一個普通投資者,除了用我那位朋友說的方式買入外,又有甚麼辨法?難道建個貨倉來儲存大堆麵粉?抑或買一桶原油回家?

如此看,實物黃金就擁有非比尋常的意義了!它不單止是可以配戴上身的首飾,對香港一般投資者而言,更幾乎是唯一可以輕易以實物形式持有的投資商品。

以執筆時1230美元一安士計,一個像一元硬幣大的一安士金幣賣約9800港幣,固然有錢人可以花數百萬買入數百個存放在保險箱,就算是普通小市民,亦可以輕易把數萬元資產配置到黃金,而持有的方式同樣是那麼實在。

想到這裡,我就為那些批評買賣實物黃金不方便的人感到可悲,或者他們未曾見過中國那些炒賣蒜頭、辣椒的投資者是如何運送及儲存他們的商品。他們完全沒有察覺到,在買賣實物商品上,黃金是全球最方便最簡單的產品。

或者,有人會覺得我有心理病,為何老是要持有實物商品?我沒有!正如我前一章所言,我最初想買商品是為了適當地配置資產及分散風險,如果我持有商品的方式仍然是靠人家的一紙承諾,那跟投資匯市、股市、債市又有何分別?

我們手上的紙上資產還不夠多嗎?自從1972年美國宣佈將美元與黃金脫勾,拿著美元再不能從美國政府處換到黃金之後,二十年間,所有主要貨幣亦陸續變成沒有實物支撐的法定貨幣(Fait Money)(簡稱法幣)。

法幣之所以有購買力,基礎是人民的信心,再加之政府以法律規定,並沒有實物支撐。信心一旦動搖,它可以在數年,甚至數月內迅速貶值。近的有津巴布韋及冰島的例子,2010年5月,歐洲債務危機令歐元急跌亦是一例。遠的例子更多,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中國政府發行的大明通用寶鈔亦算是Fait Money,最終因濫發而貶值,四十年後壽終正寢,當時中國人手上的寶鈔全變廢鈔。回顧人類數千年歷史,不論中外,沒有一種脫離實物支撐的貨幣能長命百歲。

屈指一算,現在我們手上持有的Fait Money,到2012年亦剛好有四十年歷史,它會是歷史上的例外嗎?近幾年,歐元、美元、冰島克朗、越南盾等,對黃金都出現貶值,黃金對各主要貨幣相繼創出新高,是不是歷史宿命的回歸?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若然這樣說,我們投資於任何一種主要貨幣(包括持有港幣),都只是持有沒有實物支撐的法幣。如果你用它去購買股票,那就是以紙換紙,只不過紙上承諾你獲得該公司的部份擁有權而已。以此推論,用錢去購買債券,亦是一樣,債券者,只是人家問你借錢後的一張欠單,承諾到期日會本利歸還。

所有紙上承諾都有機會違約,公司破產、借貸人賴帳不還、或者政府濫發銀紙令貨幣貶值,引發信心危機,你付出的財富亦會灰飛煙滅,即使發出承諾的是一個國家。2001年阿根延的國債違約事件,以至2010的希臘債務危機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這正正就是我堅持要以實物形式持有商品的原因,因為它可以對沖所有紙上富貴,而黃金是最容易以實物形式持有的商品。由2007年美國爆發次按風暴所引發的一連串危機,都正正說明了一紙承諾的不可靠,只有黃金例外,你聽過黃金會破產嗎?你聽過黃金會違約嗎?

不會!在數千年的買賣歷史中,它從未失去過價值,這樣一種安全又非比尋常的商品,我不明白為何會受到大多數投資者的冷待?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金甲蟲之路 Empty 回復: 金甲蟲之路

發表 由 Admin 周一 7月 16, 2012 8:34 am

2005年,一枚金幣令我察覺到黃金在資產中的重要性,當知道金幣可以在銀行買到,且差價比飾金要低很多後,我立即就購買了幾枚,加上結婚時收取的大堆金飾,我資產中總算有一定比例的黃金。

當時香港的金價大約每兩4800元,到2006年年頭,竟升到近7000元,之後一直徘徊在6000元以上,這時,我立即碰到投資黃金的第一道難題!

太太提出沽金建議!她說,黃金放在保險箱沒有甚麼用途,何不趁高價沽出?得到的錢可以投資,或買點有用東西,不是更好嗎?黃金又不能吃?儲藏那麼多幹甚麼?後來,我在網上與人討論投資黃金時,亦每每碰到類似的問題,甚至聽過幾個知名的投資專家也這樣說過。

─黃金無用論─

初時我也認同這種「黃金無用論」,因為從表面看,黃金確實不如其他商品那麼實用。不過,沒多久我就發現當中充滿了漏洞。

其中之一是我在媒體上,很容易就找到了各國政府黃金儲備的資料。直至2010年,美國政府儲藏了8133噸黃金,是全球最多,第二位的德國儲存了3412噸,中國排第六,擁有1045噸,長長的名單一直延至第一百位的東非小國加蓬(Gabonese)。

如果黃金真的沒有用途,為何這些國家要儲存黃金?難道各國領導人要學埃及的法老王用黃金打造棺材?他們何不趁近十年金價高企,沽金套現?特別是美國,自2007年次按爆煲,雷曼破產後,金融系統出現了流動性危機,缺的就是鈔票,沽售八千多噸黃金,以2008年金價計,可得二千多億美元,就算不能助經濟起死回生,亦能暫時舒緩痛楚。

另外,我又發現Intel公司曾用黃金來製造電腦中央處理器,像1994年推出的Pentium Pro,多年前柯達公司製造的Gold Ultima CD-R,亦是用黃金,只是,這些公司後來通通因為金價高企而改用其他物料,需求下跌,金價卻不跌反升。同樣的事亦發生在2008至2010年,世界最大飾金消費國的印度對黃金需求跌到歷史新低,金價卻在多個國家打破歷史新高。如果黃金真的沒有用,為何金價會不斷上升?

每當我提出這些問題,那些認為黃金沒有用途的網友都會支吾以對,他們由始至終都不能提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

其實,理由很簡單,因為黃金不獨是一種商品,還是一種貨幣,貨幣性始終蓋過實用性,世人除了會用它做飾物以展示財富外,很少會拿它來用,正如你不會拿你的紙鈔來生火一樣。

黃金的貨幣性是很難察覺的,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它不能用來買東西。但政府對此卻心知肚明,因為鈔票是他們發行的,要多少就有多少,嫌不夠還可以在鈔票上加多幾個零,那財富就會以十倍百倍的速度上升,黃金卻不能,所以才要需要大量儲存,惟恐有一日鈔票失效,可作最後倚靠。

─沙甸魚本位─

理解黃金是貨幣的觀念對投資黃金非常重要,否則你永遠不會明白黃金的價值所在,為此我花了很多時間與人討論及找資料。

過程中,我發覺很多人對用黃金做貨幣都嗤之以鼻,他們認為貨幣只是一種計價工具,用紙張印的錢最理想、最方便、最先進,黃金只是古代才會用的原始方法,難道要我們像古人一樣,拿著金錠出街買東西?更有個經典的例子,論者認為任何東西都可以擔當貨幣功能,包括罐頭沙甸魚!

如果罐頭沙甸魚都可作貨幣,那要如何解決錢有儲存期限的問題?就算有方法永久保存,那又如何為不同品質的沙甸魚製定幣值?究竟是腥味重的價值較低?還是多骨的價值較低?如果它真的像美元一樣成為全球通用貨幣,要決定不同品質沙甸魚的幣值,是否要來個全球公投?聽到我這樣問,那位網友沒有回答,並迅速「潛水」!

黃金在數千年歷史中,被不同的國家及民族不約而同地選為貨幣,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它物理性質非常穩定,有讀過化學的人一定知道此點,把它當作財富儲存,不會因為環境轉變而變質,數千年前羅馬帝國發行的金幣,撇除它的古董價值,到今天仍然金光閃閃,有市有價,而在人類歷史上,一度成為貨幣的羽毛、貝殼等,通通被淘汰!

不過,單單的物理穩定並不足以讓人們信服黃金的貨幣性,有網友就認為鑽石、玉石亦擁有相同特性,黃金並非那麼獨特!

不錯,鑽石及玉石都非常堅硬穩定!不過,製定幣值亦跟沙甸魚一樣困難,切割成梨形的3卡藍鑽與切割成方形的4卡黃鑽,那一種的幣值較高?要決定並不容易,因為當中涉及不少主觀判斷。當然,我們可以找來寶石專家做鑑定,為每顆鑽石評定級數,但那同樣是人為判斷,不是百份百的客觀標準。

作為貨幣,擁有客觀的幣值標準非常重要,如果政府印製的鈔票都不標明幣值,而要人民憑紙質或色澤去判斷,那做買賣可真麻煩了!幣值沒有客觀標準,買賣雙方就需要為幣值達成共識,才能做得成買賣,當中浪費的時間與精神令交易成本大大增加,對賣買雙方都很不利。

黃金就沒有這個問題了,因為它是以重量多少為價值依據。一兩就是一兩,二兩就是二兩,不存在任何主觀判斷及灰色地帶。雖然我們可隨意製成含金量不同的黃金,但仍然可以通過簡單的數學運算,或客觀科學驗證計算出其價值。而只要發行機構劃一黃金的含金量,很容易就會得到買賣雙方的信賴。

這兩種貨幣性又因為黃金的稀有及難求而進一步強化,如果你有看過1986年巴西攝影師Sebastiao Salgado在金礦場拍攝的照片,一定明白我所說,採金工人要爬到幾百米深的礦坑內,把一袋袋金礦石背到地面提煉。當中的危險不難想像!即使在先進地區,要提煉1安士黃金,也得用機器開採數噸的金礦石。

沒有一個政府可以不勞而獲得到它,而恰巧這種高成本金屬在地球上的分佈又很平均,不像鉑金只集中於南非及俄羅斯。於是,幾乎所有民族都知道,沒有人能隴斷黃金供應,沒有人能憑空創造這種財富,它的購買力不會受到人為影響,最終不約而同進化出用黃金做交易。

─金本位不古老─

如此說,十八世紀,歐美各國為了加強世人對紙幣的信心,陸續實行金本位,將紙幣與黃金掛勾就不是歷史的偶然了!他們不會選擇與鑽石掛勾,更不會實行沙甸魚本位,因為這些東西的貨幣性都及不上黃金。

在金本位時代,雖然世人表面上用的是紙幣,但實際上卻仍然以黃金為貨幣,人民可隨時將鈔票在政府或銀行處脫換黃金,如1821年每1英鎊可以換到7.3克黃金。1972年前,100美元上寫的是「One Hundred Dollars In Gold」,以當年官方1安士黃金對35美元的對換價,100美元約可換3安士黃金,由是從前的人喜歡把美元稱為「美金」,而今天我卻絕對反對如此稱呼,因為自從美國政府放棄了美元脫換黃金的承諾後,美元上的「In Gold」字眼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想到這裡,我非常驚訝!原來用黃金做貨幣並非我們想像中的古老,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部份都曾用它做交易。

今天,雖然不再實行金本位,但黃金的貨幣性是由大自然賜予的,並不會因為人為制度的改變而消失,它表面上是飾物,本質卻是一種貨幣。每當世人對紙幣的信心動搖時,它的價值就會顯露出來。

2009年10月,當美元跌得最急時,英國的《獨立報》曾報道,波斯灣各國與俄羅斯、中國、日本和法國召開秘密會議,企圖以一籃子貨幣及黃金取代美元做為石油計價單位。2010年6月,伊朗宣佈,因為歐羅貶值,決定沽售歐元,改為增持黃金及美元。

一般小投資者很少會留意這些新聞,亦不會深究為何伊朗會沽歐元買黃金,而不買股票或物業!不過,如果你明白黃金的貨幣性,對這些國家的舉動,一點都不會感到驚訝。香港很多投資分析員就是不明白這點,經常以一般商品的供求定律分析金價走勢,結果當然是徒勞無功了。

如此說,我持有黃金,其實即是持有一種永不失效的貨幣。除非需要用錢,否則我為何要因為它短暫的匯價上升而沽出?正如我儲存了港元,不會因為港元上升,而把它換成其他貨幣,或想盡辨法用了它一樣。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儲蓄,以備不時之需或購買高價商品,儲蓄的形式離不開貨幣,由於紙造做的貨幣有機會失效,所以政府才需要有黃金儲備,那為何一般小市民就不需要呢?難道當紙幣貶值時,政府會將他們的黃金分給我們?

我將以上解釋給太太聽,不久她就打消了沽金的念頭,我亦決定,在將來日子,無論經濟局勢如何發展,資產中決不會沒有黃金的席位。

此後,每次聽到有朋友結婚後把親戚送的金飾賣掉,我都會感到很可惜,他們平時都有儲蓄的習慣,卻完全沒有察覺到手上那些閃閃發光的飾物,其實是一種永不失效的貨幣,地位比他們儲蓄的紙幣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金甲蟲之路 Empty 回復: 金甲蟲之路

發表 由 Admin 周一 7月 16, 2012 8:34 am

我最初買金是為了保值與分散風險,在二十多年黃金大熊市的陰霾下,從不敢奢望七十年代金市狂牛會重臨。2006年頭,看到金價少許升幅已教我喜出望外,更一度因害怕高追而不敢買入。

不過,當我開始留意金市的行情後,慢慢就發現黃金市場非但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復雜,當中更蘊藏了巨大的投資機會。

這一切要由銀行職員向我推銷紙黃金開始!紙黃金,Paper Gold,有金甲蟲笑稱它為「枇杷膏」,幾乎每間銀行都有售賣,當我首次到銀行查詢投資黃金時,就有職員向我推銷,甚至向親友提及我投資黃金時,他們十之八九都以為我買了紙黃金。

老實說,最初我也為之心動!認為紙黃金就像銀行職員所說,優點多不勝數!投資者只需在電腦戶口按一個制,就能買入或沽出黃金,既不需開保險箱儲存,又不需親身出外購買,成本低廉。買入後,銀行存摺上會自動顯示你擁有多少黃金,需要時沽出,黃金又立即變回存款。

買賣更是非常靈活,只要有錢,想買多少就有多少,最小單位只是十分之一兩,以當年六千多元的金價計,入場費不到一千,大部份投資者都能負擔,加之透過銀行買賣,安全度亦高。

聽到這些,很多投資者都會像我一樣心動,被紙黃金深深吸引,視實物黃金為老一輩過時的投資方式。不過,當我問銀行職員,這些記錄在存摺上的黃金可否被提取時?我的想法立即出現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職員說,紙黃金只是一種「記賬形式」,銀行不會為客人購入真正的黃金,所以不能提取實物!

客戶用真金白銀買的所謂紙黃金竟然只是賬戶上的一堆數字!?那豈不是甚麼也沒有買?投資者只是將錢交給銀行,然後取回一本存摺簿,銀行除了印製存摺簿外,無需為客人購入任何東西,幾同無本生利。一想到這裡,我就想起那些不能提取實物的商品合約,它們與紙黃金雖是兩種東西,但概念同出一徹,兩者都是跟人家進行對賭。

投資不能提取實物的商品,是與發行商對賭商品升跌,而購買紙黃金,說穿了,就是跟銀行對賭金價升跌,銀行是莊家,客戶是賭仔,金價升了,賭仔贏錢,反之就會輸錢給銀行。明明是賭博,卻以存摺簿將之包裝成儲蓄,增加客戶的安全感及信心之餘,還令他們自以為買了黃金,做法可謂一石二鳥。

曾有網友對我這種看法不以為然,認為投資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賺錢,跟銀行對賭又何妨?反正雙方輸贏的機會都是一半半,銀行沒有特別佔上峰,只要不借錢投資,紙黃金非常安全,何不給自已一次贏錢的機會?

我曾經也這樣想,但仔細看過紙黃金的買賣合約,我發覺這想法實在太天真太傻了!表面上看,紙黃金確是一種很安全的投資產品,但就像雷曼迷債一樣,魔鬼盡在細節中!

例如合約提到,「銀行可給與客戶不少於三個月的事先通知,更改買賣價格和當時市價的差價範圍。」,這等於說,銀行有權不跟隨國際金市定價,私下隨意定出買賣差價,這就像你到賭場下注,賭場卻有權在開彩後更改賠率一樣。
-
這種情況很久前就發生過,八十年代初,投資黃金盛行,匯豐銀行推出「匯豐金」紙黃金服務,後來金價大幅波動,銀行竟將買賣差價大幅拉闊,最終更終止買賣,規定客戶以銀行定出低於市價的價格做結算。

還有一處提到,「如因任何非銀行所能控制之原因而導致不能或延遲履行責任,銀行概不負責。此等原因包括火災、風暴、各種天災、暴動、罷工等,或任何其他足以導致商品價格反覆無常之原因。」,這即是說,只要銀行認為黃金價格太過波動,他們有權不履行客戶買賣紙黃金的要求。

這只是合約中的少部份,不公平的地方還有許多,它們的荒謬程度其實早已蓋過了大多數的賭博,投資者由購買一刻開始,就注定參與一場極不公平的對賭,贏錢非常有限,到金價飛升時,卻很有機會「見財化水」。

想到這裡,我就替那些投資紙黃金的散戶感到無奈,為了一時三刻的方便,他們付上了更大的代價,這就是香港俗語說的「贏粒糖輸間廠」了。可是,至今仍然有很多人置這些條款於不顧,他們大多數認為,出現這些極端情況的機會微乎其微,與其紀人憂天,不如努力分析金價走勢,把握時間投資好過!

就當我真的紀人憂天!不過,就算撇除這些不公平的買賣條款,投資紙黃金仍然一種極度愚蠢的行為,其愚蠢程度更是眾多投資工具中數一數二!

試想想,投資紙黃金要怎樣才能獲利?不錯,就是買入並等待金價上升!換言之,投資者一定是看好金價前境,才會作出這樣的決定,顧名思義,他們是「金市好友」!

有少許常識的人都知道,當一種商品有需求,它的價格才有機會上升。作為金市好友,紙黃金投資者不將自已的資金變成黃金需求,反而投入了一種只存在於存摺簿的「虛擬黃金」,不自覺地降低了市場上的需求,「舒緩」金價上升的動力,這不就是拿起石頭擲自已的腳嗎?

要知道散戶的財力雖有限,但聚沙能成塔,集液能成裘,如果每一個想購買黃金的人都買紙黃金,那世界上還會有黃金需求嗎?當然沒有,因為銀行收取了他們的資金後,並不會用來買入真正的黃金,否則又何須在條款中規定紙黃金不能提取實物?

如果紙黃金的目的是消化部份黃金需求,那當下的金價豈不是一個沒有正常供求下的錯價?以目前全球差不多所有銀行都有售賣紙黃金的情況看,黃金需求肯定被嚴重低估,如果這些購買力被釋放出來,肯定會在金市翻起滔天巨浪!

不過,更教我驚訝的是,多年來,大部份人都沒有發現這個投資機會,很多想投資黃金的人都被「引導」到紙黃金市場,他們自以為擁有黃金,實際上只是擁有銀行系統虛擬及包裝出來的「假黃金」,這種虛擬黃金不但無助金價上升,更反過來壓抑黃金需求。

持有紙黃金的人就像電影《廿二世紀殺人網絡》(Matrix)中生活於能量工廠的人類,他們的大腦被稱為「主體」的中央電腦灌輸各種官能感覺,自以為生活在繁華的世界,實際卻是睡在黑暗的機械城。

想到這裡,我既驚且喜!喜的是我發現了黃金閃閃發光的投資前境,驚的是這個紙黃金系統是如此的巨大,佈局是如此的精心,可以想到,發明及創造它的「主體」絕非泛泛之輩,他們會是一班怎樣的人?為何要如此用心去消化世上的黃金需求?

我沒有太多時間去想,我只知道,如果想投資黃金,以記賬形式持有的虛擬黃金絕不是我那杯茶,因為它違背了我投資黃金的理念,所以,無論銀行的職員如何努力推銷,我最後還是拒絕服用這劑枇杷膏,把資金投入實物黃金身上。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金甲蟲之路 Empty 回復: 金甲蟲之路

發表 由 Admin 周一 7月 16, 2012 8:36 am

為了購買黃金,命運將我帶到銀行,銀行讓我認識了紙黃金,意識到黃金市場上存在著某種「壓抑需求」的勢力。

既然他們能夠創造出一種虛擬黃金,很可能創造出第二種,因為紙黃金複蓋仍不夠全面,更重要是,紙黃金沒有槓桿,不能以小搏大,完全不切合當下很多人「搵快錢」的心態。

不久,我就從朋友處認識了另一種虛擬黃金──倫敦金,他親戚因為炒賣倫敦金,短短幾星期蝕去三十多萬。後來,我更從報章知道,許多人在倫敦金買賣中誤墮「騙案」,招至損手爛腳,由是更加引起我的好奇。

倫敦金,英文是Loco London Gold,隨便在網上找找,就會知道它是倫敦黃金交易所買賣的一種黃金,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世界各地人們買賣黃金時,都會參考它來定價。

與香港「金銀業貿易場」成色99%的「九九金」不同,根據買賣合約,倫敦金含金量大約有99.5%。每塊金磚重400安士,客戶只要買入合約及支付一定保證金,到第二日,繳交餘下未付的金價及一些手續費,就可獲合約規定的實物黃金。由於是即買即賣,所以又有人叫它做現貨金。

--------此金彼金大不同--------

理論上(實際情況,容後再論),倫敦金是一種安全而具信譽的黃金買賣,所以最初我也感到莫名其妙,而令我更混淆的是,翻閱了幾間本地投資公司的倫敦金買賣細則,我發覺除了字眼上跟倫敦那邊的合約有少許差別外,內容基本上一模一樣,我唯有再仔細翻閱,最後終於恍然大悟!

關鍵同樣在實物交收一項!倫敦那邊的買賣合約,客人可要求提取實物,但大多數本地機構推出的倫敦金買賣合約中,卻明文規定不涉及實物交收。同樣是倫敦金,何解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因為此倫敦金不同彼倫敦金呀!還不明白?簡單講,在香港買到的「倫敦金合約」並非由倫敦的金商發行,而是香港投資機構自行發行,他們手上根本沒有成色99.5%的金磚,當然不可能交出任何實物黃金。

說穿了,客戶其實是跟本地發行機構對賭倫敦金價的升跌!買賣合約雖然跟倫敦那邊一樣,實際只是一張「對賭合約」。情況近似買賣不涉及實股交收的窩輪,投資者只是對賭股價升跌。

窩輪與股票,名稱上還有分別,但一直以來,對賭倫敦金的衍生產品,卻以「倫敦金」名義出售,難怪投資者個個以為自已購買了英倫來的「舶來品」,人人當自已是「國際投資者」了。

今天,「倫敦金」在香港的名字琳瑯滿目,我見過就有幾種,倫敦金、倫敦現貨金、現貨倫敦金等,到倫敦金聲名狼藉後,又有人索性稱其為現貨金,實際上,「此現貨金」當然不同倫敦的「彼現貨金」了!

---------無底深潭的虧損-----------

當我將真相告知部份炒賣「倫敦金」的網友後,有人就不以為然,認為只要自行操盤,設定止蝕及止賺位,賺錢的機會比購買實物黃金要大得多。而且倫敦金既可買升,亦可用借貨沽出的方式買跌,不像實金或紙黃金「單邊等升」那樣乏味。

更吸引是對賭倫敦金有槓桿,以每張合約100安士黃金計,假設金價1300美元,本來買入或借貨沽出1000安士黃金(共10張合約),投資金額要13,0000美元,但實際上投資者只需支付數萬美元(1%至5%金額),就可以「刀仔鋸大樹」炒過痛快。

很多人會認為對賭不一定輸,刀仔鋸大樹又何妨?不過,當看到倫敦金另一交易規條後,我就知道這種場外對賭不是一般的客戶與發行機構間的對賭,實際上它比紙黃金要更「狡猾」,所謂的對賭只發生在客戶與客戶間,名為「對盤交易」。

何謂對盤交易?假設你買入倫敦金合約,而金價真的上升,合約升價,你想獲利,就必須找到一個人買下這份升了價的合約。相反,如果你看淡,借貨沽出合約,而金價真的往下跌,情況亦一樣,就是必須找到一個人願意買下沽盤,才算賺錢。

看對方向,賣出合約當然容易!不過如果看錯,你亦必須找人承接合約才能止蝕,否則虧損會不斷擴大,加上有槓桿效應,幅度可以非常巨大,當合約變成資不抵債,就需要以保證金彌補差額。

假如保證金不足,就必須增加保證金(補倉),否則合約就會被沒收(斬倉),就像負資產物業因業主付不起差額而被銀行沒收一樣,往後就算金價返回你所願的正斬,亦無法彌補損失。

足額買入合約又如何?不做槓桿,賺多賺少跟買賣實金亦沒有分別,那何解有真金白銀不買,而買一張紙做,風險比紙黃金更甚的合約?

---------賭俠賭聖也中計------------

對盤交易令發行機構把蝕本門完全封死,讓我以一故事說明。從前在某國,有兩個賭術精湛、分析力強的人,一個叫賭俠,一個叫賭聖,二人逢賭必贏,在賭場上戰無不勝。

某天,有人到這個國家開設投資公司,推銷「對盤交易」的倫敦金,他們雙眼立即發光,二話不說就投資。由於二人擅長分析,當推測到金價將會上升,立即各自買入合約。

其後,金價果如所料節節上升,二人歡喜萬分,不過,當他們想止賺離場時,卻遇到重大麻煩。由於市場上只有他們兩人參與炒賣,根本找不到其他人與他們對盤,又如何止賺離場?唯一可對盤的方法是兩人互相幫對方買下合約,不過,這樣做一點意思也沒有,盤是對了,卻要付更多錢去接對方升了值的合約,賺了等於沒賺。

此時,賭俠與賭聖終於如夢初醒,無論他們如何準確預測金價走勢,除非有另外兩個「傻仔」來接貨,否則他們都不可能賺錢。一聖一俠至此才發現,自已原來只是個「傻瓜賭聖」與「百痴賭俠」,給人騙了仍然懵而不知。

在這場對賭中,唯一「贏硬」的人是賣合約給兩人的投資機構,他們比賭場莊家更厲害。賭場莊家還有機會輸錢給賭仔,但在倫敦金對賭中,莊家(投資機構)輸錢的機會等於零,他們只是開設平台給賭仔互相對賭,就可坐收交易傭金及賭注,天下間沒有比做倫敦金更美好的事了!

----------機關算盡的賭局-----------------

現實中,當然不可能只有兩個人玩倫敦金,單是香港,參與人數沒有數十萬,也有數萬,連中國大陸亦有人推出,足跡遍及全球,參與者成千上萬,可能比真正投資英國倫敦金的人數還要多,規模龐大到擁有全球電腦交易系統,等投資者及經紀可以清楚看到各種買賣盤的對盤情況,稱得上公開、公平、公正。

不過想深一層,其實只是全球成千上萬的「傻仔」在互相對賭,周而復始地進行買賣。今次我接你的貨,下次我沽貨,又輪到另一個人接,到你再買貨時,可能又是接了這個人的貨,而這些貨只是一些紙,並沒有任何內在價值。

曾有玩過倫敦金的網友及經紀因被我稱為「傻仔」而感到非常不快,因為在他們經驗裡,只要留意金價升跌,自行操盤,很少對不到盤,且參與這場對賭的人數眾多,市場上不可能一面倒看好或看淡,總有人逆勢而行,就像股市升或跌到一定幅度後,沽盤及買盤就會湧現一樣。

這當然了,如果大部份人都對不到盤,無法止蝕止賺,那還有人會參與這場遊戲嗎?所以投資者必需被安排成數目相當的兩組人,好友淡友各一組,再於各投資機構中安插各式各樣的「專家分析」,引導投資者進行互相對盤的遊戲。
-
我估計過程中,背後可能有個「司領台」負責操控計算,盡量令好淡雙方數目不會太過懸殊,以防出現大規模「不能對盤」的恐慌。經過這樣精密安排,整個「對賭系統」就可一直維持下去,不致崩潰,否則世界上就會少了一種虛擬黃金,少了一種壓抑黃金需求的武器。

有了這種對盤交易,黃金買賣實在太易賺錢了。試想想,如果某個「超級莊家」能聯繫上全球各地的倫敦金發行機構,他每日都能得到兩組數字,一組是全球買升總數,一組是全球買跌總數,多人買升,將金價定低,多人買跌,將金價定高,那就是一盤隱賺不賠的生意了,且在槓桿效應下,即使是0.01美元的上落,利潤亦非常可觀。

世上有這種「既開賭場又可左右賭局」的人嗎?這涉及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倫敦金定價機制,究竟誰人為倫敦金定價?這些人又有否開設場外倫敦金對賭?隨便在網上找找,就知每日倫敦金定價,都是由幾間國際大銀行於倫敦羅富齊(Rothschild)公司總部內的「Gold Room」決定。 (後章詳論)

大銀行會否賺這些「不義之財」?我相信以他們的誠信及聲譽,絕對不會!不過,這只是一種「信仰」,我不知各地政府有沒有作出監管?所以於我而言,投資本地倫敦金是一種宗教,散戶不是投資者,而是「教徒」,他們對銀行投以百份百的依賴與信任,在今日金融風雲中,絕對難能可貴、勇氣可嘉!

-------------投資上的殉道者------------------

信仰一種宗教,就要有心理準備殉道!在倫敦金對賭上,總有些人會對不到盤,為宗教犧牲。致於誰要犧牲?那就要看運數了!

既然整個對賭「系統」屬於真正倫敦金以外的一種「場外交易」,那就算系統如何龐大,交易如何公開透明,壓根底亦只不過是一種私人性質的對賭,政府極難監管,除非有足夠證據證明有人操控倫敦金價,否則在「自由經濟原則下」根本無從干預這種場外買賣,加上金價是在人家境內決定,對盤又是全球性,偵查又談何容易?

在香港,幾十年來都有人要求立法監管本地倫敦金,包括2010年,立法會議會潘佩璆提出的議案,但多數不了了之,因為技術上不可行。所以,任憑損失慘重的投資者報警,到金管局求助,去證監會投訴,政府都愛莫能助。

整個對賭系統如何運作?有甚麼機構把關監控?全球對盤紀錄儲存在甚麼地方?何人決定誰與誰對盤?對盤與否是看速度?還是看金額大小?一大堆問題,我至今仍然沒有找到答案!

如果投資者或經紀在電腦上看到自已對不到盤,可真是叫天不應叫地不聞,即使擲爛電腦亦無補於是。對盤就像上帝的指令,上帝說你對盤,你就對盤,上帝說你不對盤,你就不對盤。

只有一點可以肯定,愈多人參與這場對賭遊戲,發行機構的荷包就會愈脹,所以倫敦金的推銷員無孔不入,有些會在網上討論區吹噓自已炒賣成績,有些公司更會招攬八十後九十後為經紀,授以證書,說穿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令更多人參與對賭。將金市上的資金隔離開實金市場,令投資者失去實金這道退可守、進可攻的天然屏障。

假如有一日,投資者發現了這個事實,或倫敦金市出現巨大波動,像1968年3月倫敦金市暫時關閉,違約將難以避免,後果相當嚴重。

2010年中,有新聞報導,很多八十後青年,因為失業而投身倫敦金經紀行列,他們的父母或會滿心歡喜,慶幸自已子女變成「國際投資者」,但我卻感到萬分唏噓,如果我有子女想投資倫敦金,我情願與他們一起到賭場搏一搏了。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