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沈旭暉2007(10月至12月)文章

4頁(共4頁) 上一頁  1, 2, 3, 4

向下

沈旭暉2007(10月至12月)文章 - 頁 5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07(10月至12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二 1月 08, 2013 12:21 am

貝娜齊爾的投名狀:塔利班與瓦濟里斯坦


貝娜齊爾被暗殺後,各方自然關注誰是兇手,也許國內直線思維認定是現任總統穆沙拉夫,美國則一廂情願鎖定蓋達和塔利班,但似乎巴基斯坦國內一股神秘力量「瓦濟里斯坦」 (Waziristan)更有做案動機。瓦濟里斯坦和塔利班、蓋達、普什圖族、穆沙拉夫都藕斷絲連,貝娜齊爾之死,和她捲入上述實力的脆弱平衡關係至巨。

塔利班源自巴基斯坦「德奧班德學校」

眾所周知,「塔利班」意即神學生,但他們的思想並非完全來自沙特阿拉伯的瓦哈比學校,而是糅合了南亞次大陸甚具影響力的遜尼派激進分支德奧班德學派 (Deobandi)。這學派起源於英國殖民時期的伊斯蘭復興運動,既體現了反殖傾向,也反映了穆斯林對印度教的抗拒,在印巴分治後,成了巴基斯坦激進精神領袖,在巴國第二大族群普什圖族當中佔主流地位。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大批沙特志願者進入巴阿邊境,德奧班德學派開始和拉登信奉的瓦哈比教派(Wahhabism)合流,保守化傾向大大加强,也令巴阿兩國的普什圖族人進一步結成一體。塔利班忽然崛起,完全是巴國政府幕後全力支持普什圖族跨境「立國」,這樣一來可疏導國內激進力量,二來可拉攏國內普什圖人支持,三來可在美蘇同步撤離阿富汗的情况下填補權力真空,挑戰印度當地區霸主。塔利班興起的時候,在位的巴基斯坦總理正是貝娜齊爾,她曾稱塔利班為「好孩子」。貝娜齊爾的前任齊亞將軍曾大力發展德奧班德學校(Madrassas),後來這些學校「兼教」瓦哈比主義,她的繼任人謝里夫也曾安排邊境警察培訓塔利班武裝,可見「挺塔」一度是巴基斯坦的跨黨派國策。

西北酋長區:不為人知的國中之國

九一一後,塔利班被逐出喀布爾,但其實沒有像華府宣傳那樣「崩潰」,只是退回巴國西北邊境,即瓦濟里斯坦地區。只是美國為了急於向伊拉克開戰,情願對阿富汗戰爭敷衍而已。瓦濟里斯坦是普什圖人主要聚居地,歷史上曾作為英俄勢力範圍緩衝區,後來成為巴阿邊境的三不管地帶,當地七大部落領袖多信奉德奧班德派,享有自治地位,從來不受巴國中央政府管轄,被稱為FATA(Federally Administered)。穆沙拉夫配合美國反恐,普遍被普什圖族視為出賣一手扶植的塔利班,其考慮之一,除了是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炸回石器時代」的威脅,還希望在美國協助下佔領FATA,因為其領袖已尾大不掉。然而巴軍雖然開進 FATA,卻擒拿不了多少塔利班高層,反而激起當地部族領袖嚴重不滿,令「巴基斯坦反恐」變成和部族武装內鬥。衝突讓政府軍傷亡慘重(不過未被美國認可為反恐盟軍傷亡),還進一步刺激了塔利班和FATA結合。估計塔利班成員有超過三分一來自巴基斯坦,即使在九一一後,FATA「學校」依然源源不斷輸送青年學生,讓塔利班獲得持續人員補充。

三年來被忽略的「瓦濟里斯坦戰爭」

2004年3月,伊斯蘭堡政府軍終於和FATA部族武裝爆發全面戰爭,七大部落乾脆宣布成立普什圖人自己的「瓦濟里斯坦酋長國」,作為夢想中的包括阿富汗全境的「普什圖斯坦」(Pushtunistan)一部分。由於當地複雜的地理環境和部族宗教政治,巴軍不但作戰失利,國內其他激進勢力也愈來愈同情塔利班。內憂外困下的穆沙拉夫政府唯有和FATA妥協,在2006年9月簽署《瓦濟里斯坦協定》。具體內容沒有公開,但據悉巴國政府 在承諾停止軍事行動 TribalAreas ,撤走政府軍,讓部族組成專門機構自治,還赦免一批與塔利班和蓋達有聯繫的武裝人員。作為交換條件,FATA停止對巴基斯坦攻擊,承諾不再跨境進入阿富汗襲擊,遣散境內外國「聖戰士」。穆沙拉夫不願承認簽署了協定,塔利班領袖奧馬爾卻公開對協定表示「歡迎」,因為得到了「塔利班化」的新根據地,對阿富汗進可攻退可守,讓美國大失面子。

穆沙拉夫今年3月撤掉首席大法官引發政治危機後,瓦濟里斯坦也開始失控,穆沙拉夫三令五申「去塔利班化」都成效微忽,連巴基斯坦在美國公布的「失敗國家龍虎榜」排名躍升二十多級到第九位。這時候,貝娜齊爾以「西方更信任的民主鬥士」姿態高調回國參選,為了突出和穆沙拉夫軍事獨裁、反恐不力的差別,特別開宗明義要強硬對付蓋達和塔利班,希望向美國抵消當年扶植塔利班的「投名狀」,但並未獲華府全力支援。對瓦濟里斯坦酋長而言,在穆沙拉夫治下,輾轉得到前所未有的自主地位,國際重要性大大提高,卻毋須受塔利班或蓋達控制,自是最美好的時光。一旦貝娜齊爾要遞交反恐業績,自需取締瓦濟里斯坦現狀,她大受激進分子和部落領袖猜疑、威嚇,乃情理之中。有趣的是,美國擔心貝娜齊爾不能完全控制局面,一直拉攏她和穆沙拉夫、前總理謝里夫三人「同居」,齊心協力搞反恐,自然徒勞無功。但現在貝娜齊爾被殺,穆沙拉夫的反恐壓力大增之餘,對「穩定力量」的需要也大增,反對派又失去最有號召的候選人,同居反恐的現象,倒可能半推半就出現。這樣的結盟沒有結構性基礎,瓦濟里斯坦就不會顧慮,他們五十年來就是周旋於不同派系的高手。塔利班殘餘分子和境內的其實為數不多的蓋達分子,也得以繼續觀望,毋須面對強政厲治的新總理。對各方而言,這都不是最好的結局,但相對於在貝娜齊爾死後爆發內戰,一切卻算是可以接受了,所有人也有了下台階,這就是政治。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07(10月至12月)文章 - 頁 5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07(10月至12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二 1月 08, 2013 12:24 am

德黑蘭花花公子


雖然《我在伊朗長大》的伊朗貌似封閉,但今日伊朗可謂中東最民主開放的國家之一:畢竟除了最高精神領袖,伊朗總統是一人一票普選產生,自從前任總統卡塔米上台後,女性人身自由已大部份恢復。西方遊客今日想起伊朗首都德克蘭,不會再想到封閉,反而恰恰相反,認定那是尋花問柳之都,也許這是一張一馳的必然規律,正如我們提起「北上」,潛意識還不是一樣?以往伊朗駐外大使予人精神緊張的革命感覺,但今日和強調「外樹形象」的民建聯一樣,改革派年輕有為、外表西化的一批人宣傳國家,希望用軟權力抗衡美國抹黑,否則連《伊朗長大》主角到了西方都備受歧視,甚至要喬裝法國人,以免被同學當作是「野蠻人」。由「蠻人」進化成花花公子/玩伴是否過猶不及,這就見仁見智了。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4頁(共4頁) 上一頁  1, 2, 3, 4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