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wqnsihs - 【讀《易經》心得】觀卦:如何樹立榜樣,馴服人心,凝聚意誌

向下

wqnsihs - 【讀《易經》心得】觀卦:如何樹立榜樣,馴服人心,凝聚意誌 Empty wqnsihs - 【讀《易經》心得】觀卦:如何樹立榜樣,馴服人心,凝聚意誌

發表 由 Admin 周五 五月 02, 2014 5:14 pm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wqnsihs - 【讀《易經》心得】觀卦:如何樹立榜樣,馴服人心,凝聚意誌 Empty 回復: wqnsihs - 【讀《易經》心得】觀卦:如何樹立榜樣,馴服人心,凝聚意誌

發表 由 Admin 周五 五月 02, 2014 5:14 pm

這一卦是純粹從管理技術角度來解讀的,與傳統的解釋有點區別。

一、原文簡介(參考黃壽祺《周易譯註》)  

觀,盥而不薦,有孚颙若。(坤下巽上)

大意:觀就是仰觀,仰望之意。指仰觀道尊德美的聖人或榜樣。

仰觀榜樣的要點是一定要選擇最極品的,最盛美的,那種可能引起歧義或者分散別人註意的二流貨色不用考慮。這是塑造榜樣的原則:學其上,得其中;學其中,得其下。

這就像在祭祀時,我們需要以誠敬之心,對最崇高,神聖的進爵灌地的降神之禮仰觀膜拜,而對其後儀式過於花哨以至於可能引起大家崇高誠敬註意力分散的獻饗薦神之禮就可有可無了。

百姓在仰觀榜樣的盛美道德,見到組織給攀榜樣的至盛榮譽之禮,就能夠受到感化而肅然起誠敬之心,這樣就能心向往焉,組織就會因此提高凝聚力。 (盥,祭祀時進爵灌地降神之禮,薦,向神獻饗之禮。顒,仰望,顒若,尊敬之貌。有孚顒若就是指在下之人信而仰之。)

傳統解讀:

中國古代各種儀式中,最壯美,最可觀的就是宗廟祭祀,祭祀最可觀的就是祭祀時進爵灌地降神之禮(盥,這是求神降臨的儀式,是祭祀的開始,只有人心精誠至極,嚴肅至極才能請神降臨)。到向神獻饗之禮(薦,獻腥獻熟之時也,其禮數繁縟,人心分散,疲勞不堪),就很缺乏震撼靈魂的力量而沒什麼仰觀價值了,這就是觀盥而不觀薦的意思。不薦就是不使誠意分散。所以孔子說:“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中國傳統是政治家一定會隨時根據自己需要培育或塑造甚至偽造一個為天下表儀的榜樣模範,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傲視草民,而且會讓草民心懷極其莊敬的心情(其實十有八九做不到)觀仰榜樣,然後企圖感化大家,洗腦大家,成為其臆想的馴服工具或粉絲。我們可以輕易按照忠義仁德標準舉出一大筐這種榜樣:忠君的,守信用的,舍己為人的,安於貧賤的,為國捐軀的等等等等,例如周公,孔子,關羽,嶽飛,戚繼光。。。。。雷鋒,以及每年的十佳人物,雙百任務等等等等,無不是為了馴服人心,凝聚意誌而已。

塑造榜樣兩類,一是純粹的道義或理想主義目標類,例如關羽,就是忠義的榜樣。但是對絕大多數人來講,光有理想的榜樣是不夠的,必須有實際價值的榜樣來追求向往,例如張良就比較理解人性,所以建議劉邦封雍齒為侯,以一個劉邦討厭且得罪過劉邦的人封侯來示範追隨劉邦的好處,以此為榜樣凝聚人心,穩定隊伍。(實際上20多年前CCTV不厭其煩報道的那些發家致富的所謂萬元戶其實也是這個目的:跟我走,有錢賺。這是改革開放的民意基礎,至今仍未完全動搖。可以想象榜樣的力量)

當然塑造榜樣必須虔誠的,精誠至極,嚴肅至極的,不能兒戲,更不能上面的人一肚子男盜女娼,卻要塑造一個道德聖人作為全民楷模;不能自己貪汙腐敗,而要塑造一個廉潔聖人,這都必然成為全民笑話。

黃壽祺先生說:春秋時吳國季劄觀樂於魯,體現周朝之盛德,而興觀止之嘆曰,“觀止矣!若有他樂,無不敢請已。”觀卦大義,正是闡發觀仰美盛事物,可以感化人心之道理。卦辭取觀仰祭祀為喻,說明觀畢初始之盛禮,即使不觀其後之細節,心中信敬之情,已由然萌生。

《彖》曰: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大意:《彖傳》說:觀卦下卦是坤,是順,上卦是巽,是遜。二陽居於上位九五,上九,是順理又順民情,其德可觀,足以為下四陰爻所觀仰。而且九五爻高居尊位,以陽剛中正之德,為天下所觀仰。而卦辭“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是說明在下的萬民,觀仰至高無上之美德,都能領受美好的教化。

聖人觀仰大自然運行的規律,感悟到四季運轉毫不差錯的道理,從而效法之,以神道設教,用崇高威嚴的儀式來教化百姓,天下萬民因而紛紛順服。

傳統解讀:

從卦象來看,觀卦九五,上九兩個陽剛之爻雄踞於上,下面四陰爻做仰望狀,陽上陰下,而《易經》體系中陽大陰小,所以說“大觀在上”。九五爻居於上卦之中,又以陽爻居陽位得正,中正得位,陽剛上進,高居尊位,下面群陰頂禮膜拜,自然感化,所以說“中正以觀天下”。觀卦下卦為坤、為順,上體為巽、為遜,順,順天理;巽,順民情。這是“順而遜”的象征。

按照儒家解釋,時行物生,四季循環就是天的神道,不可名言,只有聖人能夠默契體其妙用,為了讓人道以合天道,上順天理,下順民情,所以神道設教。(按我的理解就是政治就是凝聚人心,上下一致,所以必須有旗幟,榜樣,好讓大家跟著走。為此甚至不惜裝神弄鬼----儀式化表演。)

實際上祭祀的儀式化表演(這種表演在西南少數民族祭祖或春節還能看到)有兩個作用:一是通過復雜程序的裝飾效果產生的莊嚴感使人產生誠敬,虔誠或靜心,尤其在有大的決策行動時,例如古代戰爭之前,那種平靜和安詳是必不可少的;二是通過感化觀禮者,凝聚人心,激勵士氣。很多少數民族山寨祭祀儀式實際就是通過頌揚祖先艱辛創業和輝煌歷史來激勵子孫的自尊、自信和勇氣(這裏有一個特別現象,就是少數民族孩子不想我們想象的那樣因為來自窮鄉僻壤而自卑膽小,相反他們中間相當一部分非常自信且強悍),例如苗族在祭祀時要唱苗族史詩《亞魯王》(包括開天辟地﹑運金運銀﹑射日射月﹐尋找樹種﹑犁耙大地﹑撒播種子﹑砍伐古楓﹐蝶母誕生﹑十二個蛋﹑弟兄分居﹑打殺蜈蚣﹑尋找木鼓﹑追尋牯牛﹑尋找祭服﹑打獵祭祖﹐兄妹結婚﹐先民西遷途中跋山涉水﹑艱苦卓絕等等。)

所以誠敬的祭祀本身,實質上是一種教化的形式(也可以說是一種洗腦手段或忽悠手段),是“神道設教”的一種手段。(在幾千年前我們祖先已經能道出“神道設教”的奧秘,極為難得,也是文化高度成熟的表現。)

《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大意:《象傳》說:觀卦下卦是坤,是地,上卦是巽,是風,有風行地上之象。風行地上,無所不至,萬物迎風而起,各得其所化,所以有上觀視於下之意,亦有下觀仰於上之意。

古代聖王觀察觀卦風行地上,無所不至,萬物各得其所化之象,悟出應當象風一樣無所不至且化育萬人,所以應當時時岀行,巡視四方,觀察各地風俗民情,並因其風俗而順勢設教,塑造榜樣,使百姓有觀仰頂禮膜拜的對象,從而馴服人心,實現移風易俗,教化大眾的目的。

傳統解讀:

觀卦上卦為巽、為風,下卦為坤、為地,是風行地上、無所不至之象,象征廣泛、全面地觀察。省方,巡狩四方以觀民。設教,塑造崇拜對象為民觀仰。觀民設教就是觀民俗,因俗而設教,教化民眾,凝聚人心。

神道設教,一般有三種方法:一是順從當地風俗,鼓勵並借用其原始的崇拜對象,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例如對某某人的利用(這種事情敏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種情況出現在原來風俗或崇拜對象實在太根深蒂固,貿然改變容易引起動亂的地方;二是改變其當地風俗,重新樹立其崇拜對象,即“沈潛剛克,高明柔克”,例如對某些地區傳統原始宗教的改良,舊瓶裝新酒;三是根據老百姓的偏好或改變,與時俱進來塑造崇拜對象,例如利用媽祖來統戰就是,即“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黃壽祺先生說:觀卦大象傳所闡發“觀民設教”之義,已經把上觀下與下觀上,融合為一體,表明居上者先須廣泛省察下情,才能正確的設教於民,讓天下萬民觀仰。

初六,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

大意:初六處觀卦初始位置,陰柔失位,又與上無應,又居位卑下,遠離九五陽剛中正之君,無所仰望,就像幼童的見識,目光短淺,認識菲薄。這種情況對於不負重任的小百姓是無所謂的,也不會有什麼咎害,但是對於需要有遠見卓識的身居高位者就會有問題,有遺憾。

《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大意:初六目光短淺,見識菲薄,就像兒童一樣的見識,這是一般小百姓常有的情形。

傳統解讀:

“童觀”就是小兒淺見,蒙昧無知,認識膚淺,沒有辨別真偽、分清是非的能力。

九五陽剛中正,是在上的聖賢之君,如果能夠親近,就能見其道德盛美之處,受到教化感化。初六以陰居陽,其位不正,又處在“觀”的初期,就像一個處偏遠地區且無見識的人,地位卑下,鼠目寸光,且胸無大誌,偷生茍活,渾渾噩噩,所以就像小孩子看東西,不清不楚,不明不白,且不知所謂,不能識君子之道,這是正常的,不必懲戒或批評,但是如果靠近九五,肩負重任,應高瞻遠矚,欲有作為的君子也是如此糊塗,局限於小人的短視淺見之道,就該懲罰了。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初六是觀卦中唯一一位沒有陽爻相應的陰爻,象征孤立無助,只能安於稚昧。大觀九五在上而不能化育初六,不是初六的過錯,是九五的羞愧。

(這裏我理解有兩個意思,一是上面要盡可能化育一切人,不然是遺憾;二是不能對所有人都抱有被化育的期望,不然是腦殘)

六二,闚觀,利女貞。

大意:六二得位居中,上應九五,本應大觀天下,但是因為其陰柔處內,不能盡見大觀之美,就像女子身居戶內,暗中偷看門外景物,而不能盡觀大千世界,所以僅利於女子之固守正道。男子如此則為不利。

《象》曰:闚觀女貞,亦可醜也。

大意:《象傳》說:六二就像女子身居戶內,謹守婦道,不能盡見大觀之美。比喻於男人,就是說其見識淺陋,應該感到羞愧。

傳統解讀:

闚觀就是以管窺天,以蠡測海,比喻自守門戶之見,不知天高地厚,所以井龜不可以語海,夏蟲不可以語冰,固步自封。

六二雖與上面的九五相應,但是陰柔暗弱,見識不廣,並不能見到大觀之境。像個足不出戶的人,從門縫裏向外窺看,只能見到一星半點。這對於不出閨房、自守貞潔的女子來說,還算正常,但是對於要外出辦大事的男子,這樣做就是可恥的了。

初六用小兒的“童觀”比喻“小兒之見”的眼光淺薄,六二用女子的“闚規”比喻“婦人之見”的視野狹隘,都是無法被化育的對象。

從卦象看,六二應於九五,是仰觀九五之象,但是九五陽剛中正之道,不是六二這種陰柔者所能觀見,所能理解的,就像女子通過小孔偷窺,不可能看得清楚,即使能夠看見一點,因為視野所限,也不是全貌。這種視野狹窄的女觀與目光短淺的童觀一樣無法化育,這種女子狹隘的視野狀態對有誌向抱負的君子是恥辱。

順從就是女子之道,對女子而言順從就是持中守正的正道。對有抱負君子來說,不能觀見陽剛中正的大道,就算能順從九五,也同女子一樣,是可恥羞辱的。

黃壽祺先生說:深居戶內而竊闚外物,自然不能盡觀美景,爻辭以“女貞”為喻,可見其擬象之貼切。但由此亦顯現古代禮制對女子視野之不合理約束。

(我理解這裏說的是有抱負的君子不能象女人一樣視野狹窄,要眼光深遠,胸懷寬廣,否則是不可能理解上面的意圖和思想的,也就不可能被化育,做什麼事情)

六三,觀我生,進退。

大意:六三爻陰柔不得中,位不正,但是因為與上九有應,所以能夠在向上觀仰美盛榜樣的同時,能檢視自我行為,內省修身,行為小心謹慎,註意不急不躁,不偏不倚抉擇其進退之道。

《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大意:《象傳》說:六三在處於可進可退之時,能反求諸己,自我檢視,未失正道,所以能向上觀仰榜樣而內自修省,以謹慎抉擇其進退。

傳統解讀:

從卦象來看,六三居下卦坤順之極,處上下二卦交匯處,是可進之時;又居上卦巽遜之下,是可退之地。又遠離童觀的初六,不至於鼠目寸光,近又沒有在九五照射之下,不至於動彈不得,居可進可退之處。但是六三以陰柔之質居於陽剛之位,不中不正,又處於上下二卦之間,很容易搞得進退失據。這就更需要在觀察自己的處境的同時,省察自己的行為,根據客觀態勢的發展,根據自己利益目標或者理想目標,靈活機動地調整自己的所作所為,以決定自己用舍行藏,時可進則進,時不可進則退,觀風相機,不失其道。由於順時順勢而為,所以無悔吝。

黃壽祺先生說:與初、二兩爻之童觀、闚觀相較,六三已向九五陽剛中正之德漸近,故雖不當位,卻已能善處其觀,修美己德,故象傳稱其“未失道也”。

[**],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大意:[**]柔順得正,上承九五中正之君,能夠向上觀仰榜樣楷模的偉光正和膜拜儀式的莊嚴盛美,進而激起效法的雄心,為國盡力,效其智力以輔佐國政,而國君亦以賓禮待之;也能向下觀視天下賢士俊才,選薦予君王,而君王亦以賓客之禮接待之。

《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

大意:《象傳》說:[**]觀視天下之賢士俊才,並禮賢下士,向國君推薦用之。

傳統解讀:

[**]是最接近君王的首輔大臣,這種老江湖不但清楚政治遊戲規則,也知道利益和理想的平衡關系,給他們做榜樣,一個也不能少:既要稱王,也要成聖;既要利,也要名。

俗話說越近越明白,觀仰莫明於近。九五陽剛中正,高居尊位,既是聖賢之君的象,也是崇高莊嚴的膜拜對象。[**]陰柔而居上卦巽初位,是馴順之象,同時居正位,而且靠近九五,所以能夠看清楚其細節,透視其道,被其燦爛光輝照耀,所以說“觀國之光”(因為榜樣或者膜拜的聖人就是國家的盛德光輝)。

[**]既見聖人之德,國家之治,光華聖美,在這種聖明照耀下,在榜樣激勵下,就會心懷感動和信仰,這些懷抱才德的人就都願意為國盡力,輔佐九五之君,以施澤於天下。所以說“利用賓於王”。(古代君王對有賢德的人是用賓禮的,士之仕進於王朝謂之賓)這就是《論語》說的:“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邦國之光就是賢人俊才,[**]得位得正,所以是暗自收斂的象,不會自己冒進權位,而是會舉薦賢人俊才。而陽剛上進得中得位的九五之君對這些賢人俊才的道義之士,不會屈以臣道,而待以賓禮,這就是“尚賓”。

九五,觀我生,君子無咎。

大意:九五陽剛中正,為觀卦之主,就像聖人以盛德為天下人所觀仰,又能時常自省其所施為,不斷修美其德行。如此有德之君子,必無咎害。

《象》曰:觀我生,觀民也。

大意:《象傳》說:九五是萬民崇敬仰觀的聖人,能夠從社會風俗民情觀察自己的所施所為是否合適,以此自省行為良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必然民風淳樸,民情善良,則政治、教化臻於至善。

傳統解讀:

六三在下位,“觀我生”是權衡進退之道,而上位九五“觀我生”是判斷自己做得是否完美。

九五居於尊位,為眾觀之主,中正得位,陽剛精進,內有誠信,是宣弘大化,光於四表的象。

這種萬民敬仰的榜樣或膜拜聖人,關系到一個時代的風俗教化美惡,社會治亂,影響民眾就像大風吹靡草。所以對民風民俗影響巨大,不能掉以輕心。所以必須內省察己,若天下人皆君子,則是感化變善,就沒有問題。反之則需要修正改善,所以說“欲觀己之施為善否,當觀於民,民俗善,則政化善也。”

黃壽祺先生說:九五既為萬人敬仰聖人,則其自觀、觀民之目的,正為著改過揚善,美善治道,使其聖德長足以為天下人觀仰。子貢有言: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

大意:上九陽剛居觀卦之終,雖然是退居虛位,不當事任,但仍有聖人之誌,想使天下百姓或下面觀仰者都受到感化,馴服人心,為上所用。這種行為是君子德行,沒什麼咎害。

《象》曰:觀其生,誌未平也。

大意:《象傳》說:上九雖退居虛位,不當事任,但是化民之誌,民胞物與之心,絲毫未曾稍懈,所以想使下觀者皆受感化而成為君子。

傳統解讀:

上九陽剛居尊位之上而不當位,是賢人君子不在於位,而道德為天下所觀仰的象。所以慎自省觀其所生,常不失於君子,則己無過咎,而人亦不失所望而化之矣。上九不以不在位之故,而安然放意,無所事也,是其誌意未得安也,所以說“誌未平”,也就是民之善惡,由我德化。觀民之動作,其誌未平,憂民未化:我為君子,而天下之生不盡為君子,皆我之咎。必觀其無忝所生,人皆君子,乃無咎也。

“觀我生”不僅僅是一般檢討自省,而是必須有誠意、正心、修身的實功,這就是《大學》裏說的“明明德”。“觀其生”也不是簡單觀視別人而已,也必須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驗,這就是《大學》說的“新民”。“窮則獨善其身,進退無不合道,達則兼善天下,以中正之德為萬夫之望”,才是能“觀我生”的標準。“觀天下之不平者皆得其平,而吾之誌願亦得其平”,才是能“觀其生”的標準。這些就是《大學》說的“止於至善者”。

黃壽祺先生說:居大觀之極,猶發誌未平之義,可見上九爻之喻旨,乃欲以美盛可觀之道德化同天下,實非輕而易舉之事。聖人之誌,必使下觀而化,天下皆為君子,如大舜之善與人同是也。誌未平即堯舜猶病諸,鄒魯悲憫之心。

小結:觀卦卦辭講如何樹立榜樣,馴服人心,凝聚意誌。觀卦六爻爻辭則描述各種不同地位的人面對上面樹立的榜樣可能的反應,以及應對辦法。初六“童觀”、六二“闚觀”,是指當出現目光短淺和眼界狹窄的下屬,是不能指望化育他們,感化他們,馴服他們為所用的。六三“觀我生”,實際上是大臣或骨幹一貫的做法:根據自身利益以決定是否追隨或聽忽悠,這批人是一切當政者樹立榜樣,馴服人心的主要目標和對象,也是政治組織或經濟組織的骨幹,當政者或組織者並不想樹立一個所有人通用的榜樣或楷模,只對那種有助於自己統治和或管理的群體有興趣。[**]“觀國之光”,則是首輔大臣輔佐有德之君的原則:既暗自收斂自己的進取之心,不會自己冒進權位,而是會舉薦賢人俊才。九五和上九兩個陽爻高踞於四個陰爻之上,是下面仰觀者的榜樣或膜拜對象,九五強調“觀我生”,上九強調“觀其生”,都是強調居於上位的聖人或執政者要以觀察民情為鑒作自我省察,以教化感懷民眾,馴服人心,凝聚意誌為己任,如此方可“無咎”,否則難免過錯。

總之觀之道,不以刑罰強制別人順從追隨,而以樹立仰觀榜樣楷模或膜拜聖人以感化眾人,以試圖使大家能夠學習榜樣,自覺自願為上所用(劉少奇的名言:黨的馴服工具就是這個道理)。

實際上治國理正或搞政治,甚至管理企業,為了激勵士氣,凝聚人心,有時是不得不樹立旗幟,塑造榜樣的,因為這是成本最低,效益較高的辦法。當然這種裝神弄鬼不能過度,過度就成洪秀全天王或輪子大師了。但是也不能太兒戲,太不虔誠,否則就成笑話了,例如目前ZXB推出的許多所謂英模人物,有的就是一吹牛大王,有的就是一騙子。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都是需要拉大旗做虎皮,樹模範聚人心的,前者是為了名正言順,後者是為了綱舉目張。

二、牽強附會----關羽的神話過程

關羽是將近2000年來造神運動最成功的例子。可以說在中國文化中,如果說孔子是仁德的符號,那麼關羽就是忠義的符號,而且這種意識已經深入我們每個人的血液和靈魂。

從造神運動的廣度來說,關羽還超過孔子。因為孔廟一般只下放到縣一級,而關帝廟即使在赤水河沿岸的荒村僻壤,都能見到。

1、造神運動過程

關羽實際有700多年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在生前,關羽只做過漢壽亭侯(最低級侯,比縣侯,鄉侯都低),和前將軍(俸祿比2000石),在公元219年被殺,死後的第一個封謚是孫權給的“忠義侯”;公元260年,劉禪追謚關羽為“壯繆侯”(大約是壯誌未酬的意思)。此後就湮滅在歷史的塵埃裏了。

到了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李隆基建武廟,主神是姜太公,以名將十人配享: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績,沒有關羽的份。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追封姜太公望為武成王,跟文宣王孔子的規格齊平,按照孔子有七十二弟子配享的原則,在唐德宗的建中三年(782年),又增加64個人參與配享,包括孫臏,廉頗,衛青,霍去病,關羽,張飛,周瑜,鄧艾等人。這是關羽在唐代官方祀典中的記錄。

北宋初年,趙匡胤以關羽被仇國所擒為理由,把關羽請出了武廟的配享隊伍。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封關羽為“忠惠公”,第二年(1103年),宋徽宗又封關羽為“崇寧真君”。大觀二年(1108年),宋徽宗又封關羽為“昭烈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在金兵南下的危機中,宋徽宗改封關羽為“義勇武安王”。並開始修建關帝廟。

南宋的高宗皇帝趙構,在建炎二年(1128年),封關羽為“壯穆義勇王”,想借重關羽的義勇來激勵士氣,對抗金兵。宋孝宗在淳熙十四年(1187年),封關羽為“壯穆義勇武安英濟王”官方和民間的評價也逐漸開始集中在“忠義”方面。

到了元代,忽必烈封關羽為“藍壇之神”。天歷元年(1329年),元文宗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以忠義武勇來約束老百姓(當時造反已經風起雲湧)。全國大建關廟,形成“義勇武安王祠遍天下”,關羽的祭祀活動日漸頻繁,關羽作為神的形象也逐漸的深入民心了。

神宗萬歷十年(1582年),關羽被封為“協天大帝”;萬歷十八年(1590年),又封關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帝”;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加封關羽為“三屆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從此位居人神之首。同時關羽夫人封後,兒子封王,扛大刀的周倉也封了“威靈惠勇公”。這以後關廟遍地都是,凡是有府州縣衛衙門的,必須建官立的關廟(關廟規格是黃色琉璃瓦頂,與宮殿,佛殿,孔廟大殿一樣),而民間的不可勝數(萬歷時宛平縣就有關帝廟51座)。

光緒五年(1879),清德宗給關羽的封號是“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關羽的曾祖,祖父,父親三代,也都被追封了王爵。

元末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在普及關羽信仰的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關羽的形象也隨著《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在社會上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受到更為普通的崇拜。關羽成為忠貫日月,義薄雲天的忠義化身,把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人生價值提到了一個空前未有的高度,關羽成為人神合一的整體。

2、造神的目的

一般說來,大一統的社會和欣欣向榮的王朝更多關註現實文化符號,營造充滿希望的盛世文明,對通過造神來馴服人心,激勵鬥誌,凝聚力量是沒有興趣的。所以盛唐時期也好,宋朝,明朝早期也好,都沒關羽什麼事情。

甚至在隋唐時期,關羽在民間的形象是以兇悍可畏的,民間對關羽多視之為與鬼有聯系的兇神。(唐朝在長安有訛傳,關羽率鬼兵入城以致家家恐懼。凡遭鬼兵災禍的人家都發高燒)。唐代的關羽廟並不多。

宋中後期是關羽被美化的開端。北宋末年,面臨遼金入侵的強大壓力,徽宗皇帝處於自我安慰和穩定人心,激勵士氣需要,請出關羽來護國安邦。南宋與金對峙,同樣需要一種精神力量來激勵漢人,一致對金,維護其偏安的江山。這就是兩宋帝王對關羽頻頻加封的原因。關羽的忠義形象與宋朝極力宣揚的民族氣節相契合,使關羽形象找到了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

元代皇帝為融合民族關系,尊崇漢民族心目中的英雄偶像,也對關羽大加追封(元明宗天歷元年,加封其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朝神化關羽的原因是萬歷當時面臨外憂內困(外有倭寇,女真,蒙古,內有農民造反和南方民族起義,例如遵義的楊氏土司,海南的黎族等等),需要用忠義來馴服人心,激勵士氣,凝聚力量,為上所用。到明末,邊患日趨嚴重,明王朝陷入內外交困境地,岌岌可危,關羽的武這時遠比孔子的文有用,所以對他的崇拜開始超越了孔子。關羽的地位開始勝過如來、孔聖,占據了最高位置。就連當時邊防大臣誓忠朝廷時也要在關羽神座前表白一番。明末清初的抗清鬥爭,關羽形象更成了漢族軍民鬥誌的精神支柱。

清朝入關後,為了減少老百姓的對抗情緒,對漢人進行馴服,充分利用了關羽的忠義形象,用漢人的神靈來約束漢人的身心,以至於形成一種文化符號。而漢人在異族的統治下,背著沈重的民族恥辱感,在他們的心裏,也需要一個精神的支柱,關羽的“義”與“勇”,使他們看到了光明與希望。直到今天還影響深遠。

3、造神的效果

關羽神化的過程就是忠、義、仁、信無限符號化的過程。關羽神化的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凝聚力和融合力。關羽作為頂禮膜拜的對象,現在已經不代表關羽自己,關羽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或價值觀符號。關羽崇拜所體現的傳統道德精神和人格力量,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

關羽價值符號包含的核心價值觀經過時間的洗滌濃縮,總結起來就是就是對國以忠、待人以仁、處事以義、交友以信。這些忠、義、仁、信,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思想,滲透著儒學的春秋精義和釋道教義的人生價值觀念,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基礎,歷來為社會所認同、為世人所稱道,而那些背信棄義、見利忘義、忘恩負義、賣友求榮等不道德行為,都為社會所不齒。

而且這種價值符號被統治階級利用並發揚光大。例如宋代面臨北方少數民族入侵時,用關羽的忠與勇來教化臣民;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又都對關羽的忠義大加褒揚來感化臣民。

同時各個階層也發現了這種價值體系的凝聚作用,例如宋明以來工商階層從關羽身上汲取了“信義”的道德原則,提出了“以信為本”的經營原則;文人、士大夫來從關羽身上發現了足以使他們效仿的人格品德:爵祿不以靡,金帛不為惑,見義勇為,正直為人,立身處事不違良知。

關羽神化的結果是成為民間流傳的儒家的聖人,佛道兩教的護法(儒家的“關夫子”、“關聖人”,佛教的“伽藍使者”和道家的“蕩魔真君”),商人奉祭的財神,普通百姓們祭祀的降妖伏魔的尊者,而且,大江南北不但有專門供祭的寺廟(在明代,關廟已有“祀遍天下”之說,“縣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現在看到的每一部府誌、縣誌都有了關帝廟的記載),也有專為祭祀而設的祭日和祭祀儀式。(而且最為奇特的社會現象是黑社會江湖人士成為關羽最忠心耿耿的信徒)

關羽崇拜也是海外華人與母文化保持聯系的重要一環,他們對於關羽的祭祀、崇拜,成為聯系海外炎黃後裔中華情結的精神紐帶,凝聚了民族合力。(海外華人聚居的社區,也大多建有關廟,並還在繼續興建。關羽信徒在海外華人多比例極高,尤其在中下層勞工階層,幾乎各家各戶都為關公設香案、立牌位,掛聖像)

所以對關羽的崇拜有助於中國傳統社會凝聚力的形成,以及道德意識、道德行為的規範與提升,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多次曾經產生過積極作用。

題外話:

其實在現實生活有一個基本準則:缺什麼就忽悠什麼(中醫原則是缺什麼就補什麼)。

例如如果吹噓青天大老爺,那麼現實一定是貪官汙吏橫行(例如明朝宣傳海瑞時);如果吹噓勇武英雄,那麼現實一定是積貧積弱(例如南宋宣傳關羽);。。。。。。宣傳物質至上,那麼一定是窮得揭不開鍋(例如耀邦宣傳的敢掙會花見錢眼開的楷模們);宣傳以德治國,那麼。。。。。。

同樣,網絡或生活中,有人高呼道義至上,平等博愛,我們可以肯定的判斷:

這是那些或者競爭失敗的可憐蟲,願賭不服輸,在不甘心退出遊戲行列時的異想天開:改規則,照顧失敗者;

或者是自知沒有競爭能力,甚至不敢一試,但是又想不勞而獲的口水黨的如意算盤:大鍋飯,想占便宜;

或者是一些不曉時事,對競爭心懷恐懼,膽怯且缺乏自信的人的條件反射,實際他們可能並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不過現實是殘酷的,不敢競爭,或者競爭失敗的人,都會被無情淘汰。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所以對人家說什麼,怎麼宣傳,我們只要知道其利益所在,目的所在,就像戳穿畫皮一樣,一覽無余了。

《大學》說: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意:小人在獨處的時候,無惡不作。當他們見到那君子時,卻又企圖掩蓋他們的本心而高談闊論,巧言令色,設法顯示自己的美德和高尚。對這種人,不管如何高調掩飾,君子見他就像能看透他的肝肺一樣直視內心最陰暗的角落,那麼這種自欺還有什麼用嗎?自欺的結果只能表示自己底氣不足而已。這就叫做內心的真誠會直達外表,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所以君子一定會真誠面對自己,不自欺不欺人)

(這一篇有點偏向於傳統政治學解讀了。但是管理就是與人打交道,有人群就有政治,有政治就有技巧,而政治技巧就不能不涉及宣傳,不能不涉及塑造榜樣,樹立旗幟。每年的獎懲評優就是這個目的。建議看看原文簡介部分)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