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科技停滯,Ph.D的泛濫以及中國的發展(轉)

向下

科技停滯,Ph.D的泛濫以及中國的發展(轉) Empty 科技停滯,Ph.D的泛濫以及中國的發展(轉)

發表 由 lung 周三 7月 23, 2014 12:38 pm

第一部分:在一個科學研究民工化的年代,我們要堅定不移的支持讀書無用論

這些年無論國內國外,高學歷的筒子們的工作越來越難找。 這裏面分析很多,有的說供求矛盾, 有的說教育和實際脫節,其實這些都是表面的化的。 其實最深層的矛盾是:宏觀來說,是科學技術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微觀來說,是博士培養招收完全和社會需求脫鉤的矛盾。

首先,無論是科學自身的發展處於低潮也好,還是人類的認知能力存在瓶頸也好,總而言之,所謂的科學研究在近幾十年來確實處於低潮。所謂的技術井噴,其實都是建立在上個世紀基礎研究大爆發的基礎上的。這個基礎研究的應用化的紅利一直吃到現在,但是目前快吃完了。到現在科學研究越來越具有了勞動力和投資雙密集型的趨勢。問題就出來了

首先,科研墮落的具有勞動力密集型的氣質之後,那麼必然需要大量的科技民工。各高校和科研機構需要的科技民工數量直接決定了Ph.D的培養數目,而這個數目和社會可以消化的數目完全脫鉤。這麼說吧,這個社會可以承受大量拿5年左右極低薪水的Ph.D學生,但承受不了同樣數目的Ph.D拿30年的中產階級的薪水。科技民工是需要的,但是民工以後的出路在招工的時候是沒有人在乎的。

現在說來,IT,EE通訊設施相關的專業相對說來好很多,因為上一輪技術進步的紅利還沒有吃完,高利潤的產業化消化了大量Ph.D民工們。但是也開始出現衰敗氣象了--盡管現在很多人在美國還是可以拿很高的薪水,但是問題開始在顯現了。就是如果不能持續的提供創新和相對具有革命性的成果,那這些專業也會漸漸的開始朝生化,化學方向墮落。據幾個簡單的例子吧,windows操作系統在當年來說是革命的,由此誕生的龐大的微軟帝國提供了無數IT方面人才的工作崗位和高薪。但是現在,如果windows不可能持續地推出創新的,具有重大意義的軟件,只是不停的把windows, office的版本改來改去,那麼,這個模式是無法長久的,如果有意義的軟件更新速度跟不上IT Ph.D的培養速度,那麼IT的衰敗就不可避免了。通訊方面也是如此,如果美國不能持續的push出更高精尖的先進技術,那麼現有的技術必然很快被山寨化,山寨化之後的大規模生產是不需要多少Ph.D的,那到時候源源不斷被培養出來Ph.D們也必然陷入殘酷的競爭中去

有人也許會說,新技術肯定是會不斷創新出來的。問題是這個技術進步很可能是螺旋式的有客觀規律制約的,但科技民工的培養則是arbitrary的。如果運氣好,這二者之間的偏離不是特別大,民工們恰好趕上技術爆發,那大家都吃香的喝辣的,反之,而民工們的命運就和現在的生物,化學千老們一樣了

有人也許還會說,競爭激烈是好事,正好避免大家搞研究都在期刊上灌水浪費納稅人的錢,正好把最優秀的科學家篩選出來雲雲。但其實這個想法太理想化了。在現在科學研究勞動力和投資雙密集化以後,科學研究更類似於科技民工大規模堆砌data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個人能力,創造性和天才的重要性比起以往來說大大降低了,環境,運氣,投資,方向等等別的很多因素起到了相當大的幹擾作用,在這種情況下,你能篩選到的不一定是最天才的人,而是在某段時間內在各自特定的,難以重復的環境下科技data最多的人。環境,運氣,老板等等因素常常是大家很難左右的,所以在無數青年學子變成科技民工的那一刻,你不能只用你的聰明和頭腦加上勤奮來預測以後的成功。多年以後有些人成功了,你可以用成王敗寇的路子回頭去論證他的成功是如何的具有必然性,但更多的人,也許是很多有天分的人肯定是被埋沒在民工辦的生產活動中了。

總之,在一個科學研究民工化的年代,絕大部分躋身入這個行業的人無法保證自己的成功,保證自己能夠在千軍萬馬中沖過獨木橋,成為學術界呼風喚雨的人物;另一方面,科學的民工化又使得Ph.D在毫無顧忌的源源不斷地制造出來。更糟糕的是,失去了技術井噴支持的社會不需要這麼多Ph.D,當技術民工們在通往學霸的競爭中失敗之後發現社會產業化所能提供的decent的職位竟然那麼少,(而且很多職位也根本不需要那麼多年的民工培訓,已然被很多MS或者本科生占據了),那麼悲劇也就是無法避免的了

在一個科學研究民工化的年代,我們要堅定不移的支持讀書無用論。 僅此而已。。。





第二部分:將成為“發達國家粉碎機”的中國

發展中國家人民經常問得一個問題是:發達國家的國民為什麼生活水平高?為什麼做同樣的工作,就可以有更舒適的生活?

表面的道理很簡單。 發達國家的國民,要生活更優厚,條件必然是他們做的工作能比發展中國家的人賺更多的錢。如果大家都做同樣的工作,而發達國家的工資明顯太高,那就競爭不過發展中國家。那麼發達國家之所以是發達國家,自然是因為那些發展中國家徹底做不了的工作。只有少數人才會的絕活,才能賣得起價錢。進一步問,什麼是發展中國家徹底做不了的。那自然是包含著發展中國家不具備的科學技術的工作。所以說到底,發達國家所憑借的,無非是科技的發達。

換個角度說,如果沒有科技的發達,那麼發達國家能做的,發展中國家也能做,於是價錢就會被發展中國家拉低,發達國家也就維持不了優越的生活條件了。甚至我們可以說,無論是金融業的發達、服務業的發達、管理的先進,說到底,在這個和平年代,都是科技發達的附庸。當然我們可以進一步推論,發達國家要維持其發達,必須將科技作為核心來支持。

但是我們今天也看到,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並沒有完全意識到這一點。那麼他們的命運似乎也是註定的:在未來被中國一個一個碾碎,淪落為發展中國家。

說到這裏很多朋友也許會不同意,那麼我們先跳開這個話題,看看一般的發展中國家是如何成為發達國家的。

按常理來說,發達國家在科研方面可以投入更多,那麼成果也更多,那麼在同等條件下,發達國家將永遠保持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優勢。那麼發達國家就永遠都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也永遠都是發展中國家。當然,世界是沒這麼簡單的。

首先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說,在類似於科技革命一類的質變之外,科技發展往往是一個緩慢的量變過程。處於領先地位的,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才能(相對於質變來說)緩慢的前進,而追趕者則可以投入較少的資金,循著領先者的道路前進,其追趕速度有可能會高於領先者。這也就是所謂的“後發優勢”。

那麼一這種狀態,後發者完全有可能在下一次科技革命的時候處於與先行者同樣有利的位置,參與到科技革命之中,從而一躍從發展中國家成為發達國家。我們可以註意到,這個世界上一些後發的發達國家就是借助這種科技質變的歷史機遇才成為發達國家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 而另一些(準)發達國家,例如韓國,其實並沒有多少自己原生的高科技,他們是依賴外國供給的技術成為發達國家的。

而依照我們前面所說,一個發達國家維持發達的是他們的科技。一旦科技不再先進,這個國家也就發達不了多久了。

中國目前的科技發展,正處於一個典型後發者的時期。中國的特點又是國土極為龐大,經濟實力遠超小型發達國家。這就造成一種倒掛的優勢——中國對科研的投入力度可遠超某些發達國家。(而以中國的龐大,即使吞下了這些發達國家的利潤,也是不能立刻成為發達國家的。只不過我們會把這些發達國家都拉下馬,使之變成發展中國家。這個過程,我不能稱之為超越,而只能稱之為“粉碎”)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因為科技投入的問題就認為因此中國就能粉碎某些小型發達國家呢?

且慢。

我們提到,有些發達小國或者地區(比如臺灣),其實並不具備多少科研能力。他們發達的原因,無非是發達大國——比如美國——賜予了發達的技術。(我們且把這種自己的科研實力不足以維持發達水平的發達國家成為“準”發達國家)中國的科研投入是否超越這些國家和地區其實並不能完全決定中國能粉碎他們。

那麼是不是說,中國要粉碎這些小國,就必須超越那些賜予他們技術的大國呢?

這個問題的有趣之處就在於此。

答案是“否”。

發達的大國只會因為自己吃不下所有的科技產能才把新型科技有選擇的外流出去。如果發達大國需要這些技術保證自己的產業利潤,那麼就只好對不住自己那些準發達國家小弟了。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本能選擇。

如果中國快速發展,攻破了某個領域的技術,那麼這個領域的利潤就會統統消失掉(畢竟中國是後起發展中國家,一開始只能和先行者拼價格),那麼準發達國家就無法維持自己的發達了。這個時候,如果發達大國不進行技術輸血,準發達國家就會從價格到質量一點一點被拼掉……最後要麼產業完蛋,要麼收入水平和中國看齊。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臺灣同學。

而發達大國的技術輸血也是有限度的。中國一步步進逼,同樣在壓縮發達大國的利潤空間。很多東西他們自己已經做不了了。——這一點有的人看法很怪,他們認為美國人不做塑料玩具、不做自動鉛筆是因為他們不想做,那東西太低級。那麼試問,如果有利潤,他們會不做?只不過就是因為現在會做的人太多了,做這些的利潤不足以支撐他們優厚生活了,所以他們不得不放棄。而我們中國作為一個後發的發展中國家做起來居然還有利潤。就如同自動鉛筆一樣,所有技術含量不高的產業都會被中國吃掉。想想看,中國十幾億人,需要多大的利潤才能把生活水平提高到哪怕是新加坡的水平?中國吃掉的產業,就很難再吐出來。而更可怕的是所謂“技術含量不高的產業”這種概念,完全是由中國定義的。中國的技術進展到哪一步,哪裏就是“技術含量不高的產業”。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更更可怕的是,中國還在充分利用“後發優勢”在科技上緊追,不斷重新定義“技術含量不高的產業”。

這種緊追,會讓發達大國也很吃力。他們會逐漸失去原來那種可以隨便發派點科技讓小弟保持發達狀態的悠閑心態。到那個時候,這些準發達國家就會被中國徹底粉碎。這個過程並不需要太長,如果沒有科技革命,而且中國不出什麼大亂,大約只需要20年時間,第一批準發達國家就要倒下了。如果有科技革命,那更好。以中國目前的情況,雖然科研資金不算充裕,但專攻一個方向是絕對夠了,中國就可以一躍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一系列準發達國家完蛋的更快。

這裏也說一句題外話,奧巴馬上臺大談未來要以清潔能源什麼的為科研重點發展方向,這無非就是在尋找下一個科技革命的突破口。只有通過科技革命,美國才能甩開其他國家,繼續過人上人的日子。現在大家差距越來越小了。(正如上篇文章所說的。所謂的科學研究在近幾十年來確實處於低潮。所謂的技術井噴,其實都是建立在上個世紀基礎研究大爆發的基礎上的。)

所以,中國在未來的幾十年裏必然要扮演一個遭人嫉恨的“發達國家粉碎機”的角色。

那麼那些有獨門絕技的發達國家呢,中國有能力粉碎麼?

當然也是有的。

中國再往下發展,國家對科研的投入能力只有更大沒有更小,產業上一級一級吃下去,發達國家也會捉襟見肘。一些小型的真正的發達國家也就無法維持了。這些國家首先是歐洲一些缺乏科技推動力的傳統發達國家,我稱之為“懶”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已經忘記了他們為什麼會成為發達國家。也忘記了該如何保持發達的身份。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中國人都覺得歐洲一些國家暮氣沈沈的一個原因。這些國家已經喪失了進取心,以為維持現狀就能維持發達。

這些懶發達國家雖然有自己的獨門絕技,而中國也未必能超越。但是他們的利潤空間會被嚴重壓縮,中國做中低端,他們只能做高端。而在絕大多數行業,高端的利潤率固然高,但利潤總額卻是遠比不上中地端合在一起。這些國家最後也無法維持原來的生活水平,只能被粉碎。

那麼像日本這種仍然在科技上不斷進取的真正的發達國家又當如何?

答案是,很難,但是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是要被粉碎的,盡管這個過程會很漫長,也許要三代到四代人的時間。

雖然咋一看,這些發達國家強大異常,他們在自己專精的領域可以投入超出中國能力的資金。似乎可以一直保持領先。但是實際上,中國卻在走一條看起來不那麼光彩的攻克之路。

我們知道索尼在家電業是很強大的,看起來中國沒有哪一個企業能超越。索尼一年申請的專利數量把中國家電業加在一起乘三都比不上。以索尼為代表的日本產業仿佛在中國同行面前擁有不可超越的優勢……

真的嗎?那為什麼索尼還時不時虧損呢?為什麼中國這些低技術含量的企業還能存活呢?不,不但存活,還有不少盈利得挺滋潤呢?

曾經有人感嘆,美國公司走的都是高端路線,比方說這CDMA就是美國公司搞個專利,然後我們辛辛苦苦打工錢都交給那專利公司了。我得說的是,這種思路只看到狼吃肉,沒看到狼挨揍。當初的科研經費難道不算嗎?突破口就在這裏。

產業的創新、技術的更新,總有這麼一種模式,即首先消耗大量資金創新,然後利用創新所生產出的產品來獲取比成本更多的利潤。那麼,如果要粉碎發達國家的這種模式,進而粉碎發達國家的產業,中國真的需要在創新上超越對手麼?當然不需要,甚至說,中國一點都不創新都可以。只要保證對手創新出的產品收不回創新的成本就足夠了。那樣他們就沒有創新下去的能力了,創新越來越慢。要麼坐在那裏等死,要麼就只能和中國企業合作。

這話說起來很簡單,但怎麼保證對方創新收不回成本呢?無他,“低水平重復”。千萬別看不起低水平重復。這個東西中國人會覺得很一般甚至落後,但是對方就覺得很恐怖。利用後發者優勢,追在後面,讓對方不得不壓縮利潤。中國的利潤可以很低,那麼對方的利潤就不可能太高。而中國低水平重復的成本,比對方創新可低得太多了。來上幾次產業技術革新,對方的力氣也就用得差不多了。

這條路是很邪惡的,因為這並不是加強我們自己的創新來趕超,而實質上是迫使對方無力創新來追趕。到最後中國企業也很難在技術上超越對手,不過基本並駕齊驅還是做得到的。到那個時候,中國也差不多是個發達國家了,而有些發達國家就很難受了。

總的來說,照今天的樣子發展,如果沒有類似一戰二戰的技術革新的話。中國未來的發展會把這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一個個碾碎。這一點並不會因為中國創新能力不如某些發達國家而改變。




評:兩篇文章,說得雖有些片面,亦不無道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e31bd0100eryj.html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