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1頁(共4頁) 1, 2, 3, 4  下一步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9:38 pm

  看歷史,大勢重於細節,數據重於故事。如果研究所謂“康乾盛世”只糾纏於什麼“九龍奪嫡”、宮闈陰謀、秘聞野史,卻對小冰河氣候、玉米紅薯的引種擴展、攤丁入畝等一無所知,這不是歷史學者,而是三流網絡寫手。

  在我看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大勢就是“工業化”,順此大勢就是正確的,除此以外什麼主義都是假的。因為只有工業化的中國才不會重陷絕境,不用以血肉長城去抵抗鋼鐵洪流,不用為裹腹口糧徒勞地深耕日削益瘠的耕地……而在歷史迷局中的當事者已經為“工業化重要和困難”付出了慘重代價之後——國府無視了“重要”,土共輕視了“困難”,我們回顧、研究這段歷史時依然犯同樣的錯誤就太不應該了。

  但是,在對紅松實木家具的價格望洋興嘆的今天,確無法想象當年的“老解放”居然是用三寸厚的上好紅松板做貨廂,原因僅是因為鋼材缺乏;在擔心果蔬農殘的今天,也無法想象看到整片整片莊稼被鋪天蓋地的粘蟲(或蝗蟲或稻苞蟲或……)吃得精光,卻只能手捉腳踩木板拍,原因僅是因為沒有農藥。在追捧不用化肥的有機食品的今天,也無法想象當年最主要的水稻病害竟是因缺肥缺水引起的胡麻葉斑病……

  所以,某些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以現在的情況去揣測當年,以事後孔明的心態去指點江山,仿佛工業化可以神賜天降,似乎龐大但落後的“無法對外競爭”的工業就毫無意義,好象“世界主流是和平發展”我們睡著也能和平發展。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9:41 pm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之1——工業化的重要

  不提國防軍事、獨立自主、殖民經濟、抽血貿易這些“高大上”的東西,只談小民之天——糧食。

  根據《中國歷代糧食平均畝產量考略》(余也非著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BsjQ7rckwPWIxvdGzZG8-XFuGA9txx7l4dsjmVYtUBpOEMG3QIooQI6Y2W6ARC7XZG8CTCFjgy6ny4EAr1bUy6yDrbMcepKgjhRKjiwbYKS
),我國歷代糧食畝產最高是明清時期,北方平均畝產為1.302市石(小麥,折65.1公斤),南方平均畝產為2.604市石(水稻,折130.2公斤)。考慮到北方耕地遠多於南方的情況,數千年以來,全國平均畝產一直遠低於100公斤。

  而且明清時期的這個“高產”是在全國人口約1億多,耕地總量不超過10億畝,人均耕地尚在5畝甚至10畝以上,仍有大量山林草地未開墾的情況下取得的。

  為什麼我要提示這一點,因為僅以作物最重要的3種生長元素之1——氮計算,每生產100公斤稻谷約需吸收純氮2.2公斤,100公斤玉米約需純氮2.5公斤,100公斤小麥約需純氮3.0公斤;折中取2.5公斤,相當於人或豬糞尿(標準腐熟肥)500~600公斤,或牛糞尿腐熟肥約1000公斤,或綠肥腐熟肥500~1000公斤(約不施肥的2畝綠肥產量)。而這分別大約是2個成人,或0.2頭豬,或0.2頭牛全年的“產量”(折為標準腐熟肥)。同時應註意到,雖然在“提供”肥料的能力方面,豬牛等大牲口遠高於人,但是1頭牛需20~30畝的草地或耕地(稭桿)提供飼料。所以,在小農經濟下,農戶養殖豬牛等大牲口數量是有限的;在耕地不足的情況下,能擠出來種植綠肥或保留為提供飼料的山林草地面積也是有限的;所以農業社會的農戶“獲得”肥料的能力是極為有限的。

  換而言之,在農業社會,以自耕農最為理想的情況:人均5畝耕地,每戶6人30畝耕地60畝柴草山,飼養10頭豬2頭牛,而糞尿收集、腐熟、貯存、運輸、使用過程中的遺失、流失、揮發等損失僅以50%計算(實際僅貯存過程中不加蓋密封就將揮發損失約40%的氮),其“提供”的純氮也僅能維持3200公斤的糧食產量。即使能精耕細作每年擠出1/3耕地輪休種植一季綠肥,最多也就3700公斤糧食產量。而農田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物質的輸入和輸出應該平衡,否則系統就要退化、崩潰,表現為土壤退化板結,地力下降,減產甚至絕收。所以在化肥問世之前,無論有多好的水利、良種、良法,木桶效應就決定了農業不會有高產。也就是說在農業社會、小農經濟的“盛世”,在保留必要的柴草山(約24億畝)後受限於“合理耕地”的總量(約12億畝),全國糧食總產極限為:1.2億噸,合理供養人口為:3億人。

  而在“盛世”之後,必將因人口指數性增長導致人均耕地急劇減少,進而導致大牲口減少使土壤肥力得不到必要補充而下降,再進而導致畝產下降;人口增加畝產下降又必將導致耕地不能輪休反而必須連作、間套作,甚至出現圍湖造田、毀林開荒等行為,竭澤而漁的後果是短期內糧食總產能有所提高,但必將進一步加劇土壤肥力下降的速度……這種飲鴆止渴的惡性循環,在工業革命以前是個無解的局。人口在指數性增長,人均耕地卻日削益瘠,最後一旦“四海無閑田”,就必定“農夫猶餓死”,饑荒、瘟疫和戰亂成為必然和殘酷的“解決方案”。

  近代又如何?

  雖然有所謂的“黃金十年”,但重工業的雕零讓工業化的光明依然與中國農村農業無關。

  《民國年間山東平原區的耕作制度變遷
http://www.xzbu.com/4/view-2289714.htm
》一文在談耕作制度變遷的同時也談到了30年代(民國工農業生產最高時期)北方農業水平最高,戰亂最小的山東的單產水平。“民國《館陶縣誌》載:包谷,上等地畝產130斤”最肥沃的土地也只能畝產玉米65公斤。《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載“邑中地土膏腴”“山東省最富裕的縣之一”的桓臺縣小麥“水澆地每畝收量,至少一百六七十斤,有收至四百斤者……非水澆地每畝收量百余斤”,平均單產約80公斤。

  《河北省面粉產業發展概況
http://www.bjlsj.gov.cn/zcfg_zcwj/hprajw8fnhtvf5nfqsokva8800353172203002.shtml
》載:“1949年,全省小麥產量90.1萬噸,占糧食總產量的19.3%,平均畝產只有37公斤。”
  向稱“湖廣熟天下足”的湖南,《第一章 糧食作物-嶽陽市情網
http://www.yysqw.gov.cn/Html/9/0/6/2/1/0069462.html
》載:“民國25年,稻谷豐產,共產稻谷60多萬噸,除平江只能自給外,其余各縣均有稻谷輸出(華容15250噸,嶽陽13910噸,臨湘275噸),尤以湘陰為多(3.5萬噸),湘陰縣年輸出量在全國居第三位,華容縣居第八位。民國時期,華容縣註滋口,湘陰縣南大膳、白馬寺、鐵角嘴,嶽陽縣城陵磯、新墻、黃沙街、筻口等地是稻谷的主要集散地。1949年,水稻播種面積296.27萬畝,總產稻谷546460噸,畝產僅184公斤。”

  魚米之鄉的蘇州地區,1948年《澱湖區主要農作物產量調查》記載:“石浦鄉種植水稻16740畝,單產111.35公斤,小麥2530畝,單產37公斤,大麥1060畝,單產30公斤,油菜10790畝,單產37公斤,蠶豆560畝,單產38.1公斤。”

  《中國近代農業經濟史》引用國民政府農林部統計手冊數據,列明民國糧食畝產1936年最高,稻355斤,麥151斤,玉米194斤。

  民國時期以縣為單位的大面積水稻單產最高時也不曾高於200公斤,全國糧食平均單產最高時也不曾高於100公斤。

  農業發展的4個基礎:基本完善的重工業體系、完善的農科技術研究推廣體系、完善的農田水利體系、集約化和適度規模化經營,最終都只能依靠工業化來實現。中、印這樣的大國,不可能依賴進口別人的工業化成果來解決糧食問題、農業和農村問題。

  當中國人口增長到了10億,連絕大部分柴草山都已開墾為耕地後人均耕地也不足2畝,作物稭桿既不能還田也不能做飼料而只能成為做飯的柴火的時候,農業社會、小農經濟的中國已經走到了萬劫不復的絕境。

  這不是危言聳聽,光、熱、水、土資源均好於中國的印度,在進口1000多萬噸化肥後2011年平均單產100公斤
來源:
http://news.163.com/11/0720/13/79DK8HOK00014JB6.html
。如果中國現在只有這個單產水平,糧食總產將不到2億噸,人均口糧只有140公斤,即使再多的“反對黨和自由媒體”,最公平最理想的糧食分配方案,最慈悲最無私的外國援助也阻止不了大饑荒的發生!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9:46 pm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之2——重工業之重

  1、什麼是“工業化”?

  首先“工業化”不是農業社會的手工作坊,也不是買一些機器開工就是工業化,而是有充分的計劃組織和系統管理,並達到一定的規模,進行按照工業化生產規律的系統生產,形成社會化“有組織的機器體系”才是“工業化”。

  “工業化”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包括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包括對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破壞和社會化大生產大市場的建立。它以工業發展為基礎卻又不僅局限於工業發展,所以工業化提升的是整個經濟基礎(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和社會。

  例如:在經濟結構上,我國工業和農業總產值的比例構成1949年為1:2,1978年變為3:1,現在為5:1。在稅收比例上,農業直接稅占比1950年為39%,1979年變為5.5%,現在幾乎為0%。在就業人口上,以城鄉劃分就業人口,城市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例為1952年12.0%(2486萬人);1980年24.8%(10525萬人),較1952年增長323.4%;2010年較1980年再增長229.6%達到34687萬人。以三次產業劃分就業人口,第二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例為1952年7.4%(1531萬人);1980年18.2%(7707萬人),較1952年增長403.3%;2010年較1980年再增長183.4%達到21842.10萬人(這已是有史以來世界最大規模的工業人口)。

  這就是工業化。

  百度百科:“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制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征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

  2、對於一個獨立的大國而言,工業化核心——重工業體系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也不為過,可惜在1949年以前,中國自己的民族工業在此方面基本是一片空白。最大的出口居然是豬鬃、桐棬油和鎢礦石,僅有的規模工業是機制面粉、火柴和棉紡業……至於什麼“官府號巨輪”之類的神話最好不要提,這種美國提供圖紙、材料、器具、工程師,中國提供船臺和苦力的“制造”是真正的制造?更關鍵的是在此之後,真正的工業化應該有兩個特征,1、量的噴湧而出,2、質的持續進步。不同於“躍進號”之後有“東風號”“長風號”及眾多的“風”字號萬噸級散貨輪、有“遠望2號”、有“向陽紅10號”……“官府號巨輪”卻是“下面就沒了”,這樣的“制造”能證明什麼?證明中國1920年之後就不需要巨輪了?就不屑於學造巨輪了?

  3、1949年中國產鋼15.8萬噸(人均300克),連全國每戶一把鋤頭也滿足不了;產化肥0.6萬噸,全國每畝耕地只有4克,比一盤菜的味精用量還少;這樣的工業基礎加上水利工程失修等原因直接造成了全國平均單產僅70kg。
  到1980年,僅以抗旱排澇所用的農用抽水機為例,全國已擁有258.3萬臺農用排灌電動機289.9萬臺農用排灌柴油機,合計520多萬臺(國家數據
http://data.stats.gov.cn/index
)。如果全部進口,給個良心價大中小均價100美元,至少需5億多美元。

  5億多美元!

  我用這筆錢的1%來建廠自己造不更好?這東西到70年代連社隊企業都在生產,既解決剩余勞力問題,又工農業全面發展。

  不過這也有個前提,就是國家工業化達到一定程度。否則原材料哪來?技術工人哪來?運輸物流怎麼辦?別的不說,520多萬臺抽水機,至少需矽鋼等各種合金材料共50多萬噸,這已是超過民國“黃金十年”產鋼量10年總和或1949年產鋼量的3倍!如果依靠進口以粗鋼計價也是約2億美元。

  4、推而廣之,化肥等農資同樣如此。1949年中國化肥人均產量僅為“幾乎夷為平地”的日本的1/700。在1973年“四三方案”整廠引進合成氨工藝以前,國產氮肥確實質量差成本高,但也一步步的積累擴張達到了年產上千萬噸。關鍵是如果沒有前期的技術積累和特種鋼工藝的突破,“四三方案”不能自建配套設備的話,至少要多花50億美元,也更談不上80年代因合成氨工藝的仿制、擴散成功,氮肥和糧食產量連年增長的大好形勢了。

  《尿素合成塔制造工藝》(來源:
http://www.docin.com/p-383296716.html
)第二頁就談到“我國從一九六五年開始制造尿素合成塔,起初為雙套筒的結構,一九六八年開始制造Φ800mm內襯Cr-Mn-Ni(A4)雙相不銹鋼小型尿素合成塔,生產能力為80噸/天。一九七0後全國建有33個這樣的尿素廠,全部由國內自行設計和制造。一九七五年以後,從國外開始引進13套年產48~52萬噸的大型尿素生產裝置,尿素合成塔的內徑為Φ2100mm~Φ2800mm不等,從一九八三年開始,我國也開始自行設計和制造大型尿素合成塔,並對原有的中小型尿素合成塔進行改造……”

  此外,化肥生產還需消耗2~5倍於產出量的海量石油、天然氣、HCl、H2SO4、HNO3、NaOH、Na2CO3等基礎化工原料,而農藥生產工藝更為復雜,所需的一甲胺、苯、氯乙酸甲酯等基礎原料多達數百種,消耗量甚至可達產出量的10倍以上。

  中國1949年化肥產量0.6萬噸(折純)糧食總產1.1億噸,30年後上升到化肥產量1269.40萬噸(折純)糧食總產3.2億噸,再30年後上升到化肥產量5704.24萬噸(折純)糧食總產5.7億噸。請各位自行估算一下這幾個數據背後所代表的3個時間段的工業能力。

  依靠一步步的技術積累,一步步的規模擴張,1980年中國鋼產量終於從連每戶一把鋤頭也保障不了的15.8萬噸增長到了3712萬噸,並以此為基礎,化肥、農藥產量數年內先後超過蘇、日,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而現在已經占世界總產近50%。

  數千年來的小農經濟從不曾有100公斤以上的平均畝產,僅憑“包產到戶的積極性”是不可能把糧食平均畝產從1949年的70公斤提高到2013年的350公斤以上。這實際是得益於在建國初就勒緊褲帶流著血汗搞工業化,得益於因工業化而來的7億噸鋼6000萬噸化肥(折純)200萬噸農藥(原藥)1250萬噸的良種,400多萬噸農膜。

  民以食為天,重工業之重,莫過於此。

  5、再推而廣之,輕工業同樣如此。都說戰後的日本“幾乎夷為平地,物資限量供應”(《日本經濟白皮書》:“配給的實績,比如火柴1人1天只有4支,肥皂1人1年1個”),可是中國1949年人均僅有日本人均硫酸產量的1/280、人均燒堿產量的1/70、人均鋼產量的1/140、人均化肥產量的1/700……決定了中國如果不大力發展重工業,將不僅沒有國防工業,而且也沒有真正自己的輕工業,將繼續使用“洋火”、“洋胰子”、“洋釘”……中國這樣的大國不可能依賴進口海量的硫酸、燒堿、鋼鐵等原料來實現工業化。無論是抽水機、化肥、農藥、自行車及各種工業品和工業原料……

  稍有眼光的人都應知道,即使不談什麼戰略、安全等,僅從長遠經濟效益出發,中國巨大的消費規模就決定了只要沒有技術和政治因素的阻礙,經濟模式絕對只能是“租不如買、買不如造”

  輕工業必須以重工業為基礎,所以“租不如買、買不如造”就必須大力發展重工業,但在僅有15.8萬噸鋼、4萬噸硫酸的當年也就只能勒緊褲帶。因為,而寶貴的外匯只能用於關鍵技術設備原料的進口,所以要造化肥就只能“肥皂火柴限量供應”,要造煉鋼爐、鐵路、尿素合成塔就只能限制“低技術高利潤的自行車”等生產……在重工業基礎未初步建成前不可能放手發展輕工業,甚至只能壓制輕工業,盡量讓重工業的產品(如鋼、化工原料等)專用於重工業的自我壯大。

  如果把工業體系看作一棵果樹,重工業可視為果樹長大長高的“營養生長”,而輕工業就是開花結果的“生殖生長”。國民要從果樹獲益,只能收獲“生殖生長”而來的果實,但是在幼樹初植時,忍一時饑渴,讓幼樹“營養生長”更快更好肯定是明智之舉。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9:48 pm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之3——工業化的困難

  大國工業化的核心是重工業,而重工業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要等民間自發地發展重工業,即使是在沒有外來幹預破壞的情況下也將是極漫長的過程。如英國,1733年工業革命以紡織工業開始,到因紡織工業的擴張、紡織機械的改進和對運輸的需求開始驅動重工業大發展卻要半個多世紀以後了,直到進入19世紀後英國的鋼鐵產量才出現迅猛增長。如果後發工業國家都象英國這樣等待重工業“自然而然”地發展起來,只能是等到花兒都謝了,大家永遠只能跟在英國人的屁股後面吃灰。

  所以,在中國、日本、韓國、德國、蘇聯這樣的後發工業化國家,初期都無一例外地以國家為主導“超前發展”重工業,人為加快工業化進程。

  如德國的克虎伯,其生產、發展一直在德皇威廉二世視野中,甚至其家族繼承也要親自安排。

  再如現代日本產業支柱的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日本對其的稱呼是“政商”,它們的起源就是官營的兵庫造船所、長崎造船所和日本郵船會社,全是國家投資建成後以幾乎白送的價格“賣”給財閥,再以優惠政策扶持,甚至直接以國家力量協助其從中國、朝鮮和國內掠奪而成長壯大。例如八幡制鐵所《寄生於中國的日本八幡制鐵所-財經-鳳凰網
http://finance.ifeng.com/news/hqcj/20110705/4228193.shtml

  工業化主要的困難有

  1、資金問題。

  重工業投資巨大,僅一個鋼鐵廠就動輒數百萬美元,還要配套鐵礦、煤礦、電廠、鐵路、港口……

  例如,漢陽鐵廠用白銀500萬兩(時約折300萬美元),是當年清政府年收入(約0.77億兩)的6.5%。日本設計指標年產6萬噸鋼的八幡制鐵所,耗用1920萬日元(折合白銀1280萬兩或860萬美元,甲午賠款),占當時日本政府正常年收入的24%。通常建設每萬噸鋼產能需100~300萬美元(1910年美元),但因我國鐵礦石品質差,絕大多數礦山為30%以下的貧礦(美、澳、印多為60%以上的富礦),且共生復合礦石多、礦體復雜,不利於開采和冶煉,不鄰海交通不便等原由,單位投資遠高於正常情況。如攀鋼的建成就是以成昆鐵路和釩鈦磁鐵礦冶煉工藝研制成功為前提。前30年結束時,我國1980年3712萬噸的鋼產能至少須投資100億美元(1910年美元),或800億美元(1980年美元),僅此一項就占前30年GDP總和(以當年匯率折算為2.80萬億美元)2.9%。以政府財政收入占GDP平均比例30%估算,也就是說占到了前30年財政總收入近10%。(這可能也證明了當年的GDP因統計、計算方式、“冬修”“民辦”等無償低償勞動和各種原因存在被低估的現象)

  重工業的建設資金之龐大,以傾國之力尚有不足,真的不是誰都投資或能下決心投資的。

  而且,即使漢陽鐵廠能以最理想的情況:順利投產並年產1萬噸鋼,能以進口鋼鐵的售價出售(時價每噸30余兩白銀約折20多美元),以23兩白銀的成本計,也需60多年才能收回投資。

  如此巨大的投資和漫長的資金回籠時間,極易受時政影響的特點,都決定了普通私人資本在毫無政治背景和經濟、技術基礎的情況下不可能進入重工業。

  即使以國家而言,以中國之大,人口之眾,工業化所需的天文數字般的資金,在時間緊迫,卻既不能靠外援,也無法殖民掠奪,工商自行擴大再生產能力極弱小的情況下如何解決同樣是大難題。

  2、技術問題。

  剛從農業國起步時,技術問題只能通過海量的投入來解決,引進-消化-積累-研發-創新,循序漸進、時間漫長而且絕無捷徑。這就必須由國家來解決兩個問題:扶持和保護。

  工業化初期的產品必定是技術落後、價高質劣,讓蹣跚起步的幼稚產業不經積累和成長就貿然“面對外部競爭”完全是天真無邪的想法。即使90年代以前的韓國也是高度嚴格的貿易保護主義《獨裁、外援、血汗-韓國經濟奇跡的前世今生-鳳凰財經
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508/12291348_0.shtml
》。

  舊中國唯一能在重壓之下成長的重工業企業——永利铔廠,其基礎是技術(侯氏制堿法等)領先世界,但是,作為農業國的中國初創的重工業能有幾個領域有這種領先世界的技術?

  事實上即使到了1949年,依然是“中國的文盲率大約是80%,而且被視為識字的20%的人當中,已經包括了那些只認識幾百個中國漢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為半文盲的人”(《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1992年12月印,194頁,表3及下方文字)。全國5.4億人中,大學生不過14萬人(其中文科生約占80%),各種技術人員不足5萬人(含見習生),工業(含土木工程)科研機構不過區區32個(歸並後共21個),甚至遠不及當時美國一個“托拉斯”雇傭技術人員的數量。

  所以,在這樣一個農業社會的基礎上,中國的漢陽鐵廠、日本的釜石田中制鐵所和八幡制鐵所初建時都屢屢失敗,經數年至十多年的改造方能勉強產鋼,但依然價高質劣。

  20世紀初在進口鋼鐵每噸售價30余兩白銀的情況下,漢陽鐵廠的鋼鐵因質量太差,以低於成本的每噸23兩白銀出售都無人問津,生產陷入困境,到“黃金十年”甚至已不能產鋼,淪為日本八幡制鐵所的廉價原料基地。而日本,釜石田中制鐵所最初生產的釜石鐵同樣被評為“品質惡劣,價格又高”100磅重的價格2元30錢,而進口鐵只有1元左右。以至於大阪炮兵工廠用於海岸炮的炮彈鑄造材料時,不得不加一道精煉工序,稱為“釜石再制鐵”。即使這樣日本政府依然堅持采購,直到八幡制鐵所建成後並入國營的日本制鐵。

  後發國家工業化初期的產品如果沒有國家違反“市場規律和自由貿易原則”的“循私”采購和庇護,重工業的發展必定舉步維艱。

  事實上,正因為北洋及國府的不聞不問,漢陽鐵廠很快就深陷衰敗虧損之中;最終在“兵荒馬亂”的一戰和“黃金十年”(鋼價漲至每噸100美元以上)這本應是鋼鐵業利潤最豐厚的時期,卻被日本以國家力量巧取豪奪,淪為八幡制鐵所的廉價原料產地;這充分證明了國家扶持和保護對重工業的重要性。1921年,中國產鋼7.7萬噸,為北洋時期最高年產量,當年日本86.5萬噸。1934年,中國產鋼5萬噸,為國府主政時期最高年產量,當年日本384.4萬噸。

  3、對原有的農業社會基礎進行徹底大改造,使其能為工業化提供市場和具一定文化的勞動力更是大難題。

  現代工業是一個龐大完整的體系,較農業社會其產業關聯鏈的長度和緊密度完全是天壤之別,其社會化大生產大市場的特性要求必須對原有的農業社會基礎進行徹底大改造。

  明朝民營冶鐵廠年產百噸“大廠”已是經營擴張數十年的成果,而現代鋼鐵廠一爐就有此數。一年生產數十萬噸鋼鐵打鋤頭、菜刀肯定是用不完,小農經濟的田野上突兀出現的孤單工廠結局只能是倒閉。所以要等重工業“自然而然”地發展起來所需的時間是極為漫長的,根本不可能實現日本20世紀初和中共執政後20多年內鋼產量200、300倍的增長。所以必須由強勢政權大力“殖產興業”,破壞封閉保守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有計劃有步驟地把整個國家納入工業體系之中,規劃好、建設好輕重工業的上遊和下遊的比例和配套關系,把新增加的產能用於新的鋼廠、鐵路、汽車廠、船廠、及農業的發展……

  對原有農業社會基礎進行改造和工業化進程,是互為基礎,相互促進的關系。如果對原有的農業社會基礎的大改造不成功——也就是說,如果依然是封閉保守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工業原料基地沒有建設,農資相關技術沒有推廣,農村的市場沒有建立,農村基礎教育沒有普及不能提供具一定文化的大量勞動力——工業化就不可能推進。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9:49 pm

  歸根結底,資金、技術、市場、具一定文化的勞動力,這是中國要盡快工業化所必須提供的4個要素,而民間工業力量的柔弱幼稚、工業化的社會化大生產大市場的特性,和時間緊迫性決定了我們和其它後發工業化國家一樣,只能依靠國家來代替“民間自發”解決其無法逾越的困難。

  毫無疑問,以國家為主導“超前發展”人為加快工業化進程,肯定有種種“並發癥”。各國最為普遍的是一定時期內重工業比例過高,盤剝過度,誘發大躍進、米騷動、大罷工等等,及重工財閥在經濟危機中為了市場和利潤綁架國家“軍國化”,蘇聯也因未及時配套發展輕工業而崩潰。

  但是,“超前發展”並不是“拔苗助長”,當其造成“超前”的欠缺因素(如生產力和科技素質)可以在新機制下較在舊機制下更好更快地成長,“超前發展”就是可取的,正如明治維新。而“並發癥”也並非不治之癥,完全可以通過及時追加配套輕工業、調整積累/消費比例來根治,果樹長大長高到一定程度就應該開花結果了。

  更何況,沒有誰的工業化進程可以在康莊大道上唱著歌開始,都只能以無數血淚和挫折在黑暗和荊棘中摸索前進,英法美德俄日……概無例外,區別僅是能否讓殖民地“幫著”流血。

  最關鍵的是,歷史已經沒有為我們留下更多的時間和選擇余地。受限於自然環境,當年的中國竭盡全力地開荒,圍湖造田,圍海造田,毀林造田……依然無法遏制人均耕地的急劇下降。在前30年中,中國只有兩條道路:

  一種是“無為而治”什麼也不幹就不會犯錯誤;“與民爭利、盤剝農奴”肯定是招人罵的事,在耕地潛力未盡前不“瞎折騰”肯定大家都可以寬舒幾年,有了余錢時再辦廠修堤賑下災,然後輕松寫意地沈醉在小農經濟的田園牧歌中,然後人均耕地越來越少,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另一種是最大限度壓縮消費和最大程度地盤剝農業,把資金集中起來,冒著犯錯誤背罵名的危險,勒緊褲帶,流著血汗,在人均耕地降至2畝(1974年)以前盡快工業化,至少要有最基礎的重工業體系。

  後面這條道路在提高了工業化速度的同時也極大地增加了工業化的難度,對執政團隊從核心到中層到基層的凝聚能力、策劃能力、掌控能力、號召能力、組織能力、執行能力、應變能力等,乃至國民素質都有極高的要求,稍有偏差不慎即是大錯(如大躍進),這也是二戰之後新成功的工業化國家廖廖無幾的原因。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9:55 pm

  @xhcy 2015-01-04 12:25:47

  感覺樓主墜入了另一種魔障:

  因為工業化很重要,所以只要是打著工業化的招牌,就可以不顧一切不擇手段,只要當政者是主觀上在推動工業化,不管在這個過程中犯了多少錯誤、造了多少孽、甚至客觀上拖慢了工業化的進程都是可以理解和應該體諒的。

  關於這個問題我跟樓主討論了幾次,請樓主先明確一點:我們從一開始的分歧就不在於要不要工業化,而在於用什麼模式去實現工業化起步。我一開始是反對人民公社這種模式的,後來有所動搖,認為人民公社有其必要性。

  即使是認同人民公社這種模式,也不等於認同毛附加上人民公社模式之上的所有手段和他其他倒行逆施的作為。

  請樓主先捫心想一想,比如三年大饑荒等等災難,是不是工業化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如果在推行人民公社的過程中,能夠參考其他人的正確意見,比如反冒進、彭黃張周,工業化的進程是不是可以更快,可以不用付出那麼大的代價?如果毛不瞎折騰,政治清洗運動一個接一個,工業化是不是可以順利些,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1、首先感謝你能一直以理性的態度討論,從未口出惡言,並能在討論中認同我的一些觀點,這種理性與思考是很多人都不具備或不願具備的。

  事實上,只要你認同工業化的重要、困難與緊迫性,人民公社有其必要性,我們就已經沒有分岐。

  因為從第一個帖子起,自始至終,我都一再地明確:大躍進、三年大饑荒等等災難肯定不是工業化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如果在推行人民公社的過程中,能夠參考其他人的正確意見,比如反冒進”,工業化的進程肯定可以更快、更好。大躍進和文革中的過左過激政策肯定是嚴重錯誤,理應受到指責。

  但是,鑒於歷史人物在歷史迷局中的局限,主政者的追隨集團的利益局限,和政治人物、政治鬥爭的復雜性,這種理想中純潔的政治局面、完美的工業化進程是否真能在地球上(任何國家)實際存在,不在我們討論範圍內。

  2、不是我墜入了魔障,而是某些“治史者”墜入了魔障。研究近現代史專註於枝末細節,秘室私語(我不知道他是怎麼聽到的),卻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以為“英雄”可以造時勢,僅憑謊言陰謀就能左右歷史大勢。諸如:“國府敗於:臉皮不夠厚,心腸不夠黑”,幾個“老農民”甚至在為地主鳴冤,為小農經濟叫好,犟著脖子說“包產到戶解決了吃飯問題”,仿佛工業化可以神賜天降,似乎龐大但落後的“無法對外競爭”的工業就毫無意義,好象“世界主流是和平發展”我們睡著也能和平發展,只要生活水平不及臺灣就一切都是失敗,“自然而然”地糧食畝產就會增長,等等。

  本文實際是為他們而發。

  3、再次聲明,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並不是說當政者在推動工業化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就不可指責,我只是希望真正的客觀理性的“治史者”在回顧那段歷史時,不要以現在的情況去揣測當年,以事後孔明的心態去指點江山,以聖人的標準去要求當政者永不錯誤,毫無權力欲。

  死於“櫻田門外之變”的井伊直弼“嗜權如命”“殺人如麻”,但日本鎖國自他而終;拿破侖曾因個人權位而稱帝殺戮,但他仍是法蘭西的驕傲;克倫威爾踏著民主派、平等派、掘地派眾多無辜者的鮮血走上護國主、國王的寶座,卻為英國開啟了兩百年輝煌。

  可以指責,但要公平。

  4、任何國家的重大變化都必定有其(至少是部分)群眾基礎和需求,沒有凡爾賽體系就不會有希特勒的上臺,沒有工業基礎和啟蒙運動就不會有法國大革命,沒有烏克蘭東西的歷史隔閡和現在的經濟衰退就不會有流血分裂,“陰謀家”只能點燃導火索,制造不了火藥庫。只有順勢而為的“英雄”沒有造時勢的“英雄”。

  實際上在當年戰爭陰雲徘徊不去的情況下,面對貧困落後的現況,所有真正的中國人都有著強烈的危機感和責任感。所以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都曾對大躍進大加贊賞,後來甚至又推動了“洋躍進”,卻因立場、眼界、思考不同而和毛澤東在部分問題上有不同觀點。如果你是同時代的人,怎麼敢肯定誰是“正確意見”?

  身為歷史迷局中的當事人,誰敢象“事後諸葛亮”一樣肯定地說誰是“正確意見”,就是最適合中國國情,既不過激也不保守?大躍進錯了難道沒有赤字、四平八穩的穩妥經濟就一定正確?就如現在的土地制度改革,上上下下十多套方案,誰都有一大批支持者,誰都有一大堆道理,甚至有無數利益集團的喉舌在吶喊,但是誰過激誰保守?誰可行誰利多誰弊多?誰敢說某個方案就把一切變數都考慮完了?在政策沒落地見效之前誰敢肯定?

  所以,我雖然認為1980年人民公社應當以“自願參加、自主經營、政社分離、民主管理、形式多樣、因地制宜”重組為新型集體經濟組織而不是全面解體,但我絕不會惡意揣測,把三農問題看成鄧小平之罪,而是非常尊重他。

  5、在現有的工業國家中,中國的工業化過程是難度最大,速度最快,代價最小的。多看看英、日、韓的經濟史可以明白很多東西。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9:56 pm

  一些易被忽略的近現代人物言論

  作者:順流耶逆流矣

  “土地改革不是列寧主義匪幫的專利,更不是赤色政權的專利。

  土地改革,是落後農業國向工業國快速轉變的必由之路,是不以傳統道德觀為轉移的。

  大土地所有者集團,無所謂善惡,其本身,對於工業化轉變,是具有原罪的,是必須執行死刑的,是不可饒恕的。

  無論對傳統田園生活與鄉紳美德多麼留戀、多麼贊美、多麼仰慕,也不能做為保留大土地所有者集團的理由。

  土地所有權的強制有償轉讓,乃至部分無償轉移,是在缺少殖民地經濟的條件下,大工業文明碾壓小農經濟的必然政治覺層。

  它不應承擔道德評判。”

  ——鄭道儒,原中華民國經濟部部長,原中華民國外交部顧問,1974年《自由世界的“強制”掠奪》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9:57 pm

  吾之敗,非敗於時,實敗於本黨同僚也。土地之改革,並非激進黨獨有之政,亦應為吾等革命者共有之政。

  非改土地的歸屬權,不能激發農民支持革命的戰力;

  非改土地的歸屬權,不能聚攏發展大工業的勞力;

  非改土地的歸屬權,不能破除鄉村族權、父權的統治地位;

  非改土地的歸屬權,不能打破黨內的鄉土集團;

  非改土地的歸屬權,遲早有一天,我們要敗亡在這個上邊!

  今日吾敗了,吾被黨內鄉紳們的代言者擊敗了。吾痛心,吾恐若幹年後,吾黨因此而敗,敗於激進派的土地革命之手! 

  ——1929年《吾之敗,吾黨之敗》,張靜江,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浙江省主席  【註:張靜江於1928年至1929年,在浙江鄉村主持土地改革,贖買鄉紳土地,均分給農民。因與黨內鄉紳集團的沖突,導致地方鄉紳武裝襲擊國民黨黨部、刺殺土改專員等,甚至釀成叛亂。最終土改失敗。這是國民黨敗逃臺灣前,在大陸最後一次土地改革嘗試。】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9:58 pm

  “現在有人覺得,當年的地主也有好人,不該搶他們的土地,更不該殺人。

  對這種看法,同誌們應該怎樣理解?

  首先要承認,地主裏肯定有好人,而且有很多好人。就中國中央財政弱勢,地方上很多修橋補路的營生,都是地主鄉紳出錢做的。有些地主,說是大善人也不為過。我們要實事求是。

  但,地主裏有好人,與地主階級是好的,有因果聯系嗎?沒有。

  地主作為一個階級,代表著舊土地所有制度,是一個禁錮流動資本、抗擊大工業化進程的反動的集團,是一個占有不動產產權、收窄不動產資本流轉的落後的階級,從整體上講,是必須消滅的。

  個人的善惡屬性,與其所屬階級的進步或落後,沒有必然的關聯,這是馬克思主義階級論的核心,也是階級鬥爭的根源。

  好的地主,和不好的地主,都是激進式大工業化的障礙,在這一點上,我們和資本家們,沒有本質的分歧。”

  ——李學先,原廣東省監察廳廳長,原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1983年《與青年同誌的座談》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0:01 pm

  @西伯利亞驚雷 2015-01-08 19:20:42

  土改沒錯,但只有無產階級專政的土改造成大饑荒,其余的方式都促進了生產力
  民國時期以縣為單位的大面積水稻單產最高時也不曾高於200公斤,全國糧食平均單產最高時也不曾高於100公斤。

  農業發展的4個基礎:基本完善的重工業體系、完善的農科技術研究推廣體系、完善的農田水利體系、集約化和適度規模化經營,最終都只能依靠工業化來實現。中、印這樣的大國,不可能依賴進口別人的工業化成果來解決糧食問題、農業和農村問題。

  當中國人口增長到了10億(!),連絕大部分柴草山都已開墾為耕地後人均耕地也不足2畝(!),作物稭桿既不能還田也不能做飼料而只能成為做飯的柴火的時候,農業社會、小農經濟的中國已經走到了萬劫不復的絕境。

  這不是危言聳聽,光、熱、水、土資源均好於中國的印度,在進口1000多萬噸化肥後2011年平均單產100公斤(來源:
http://news.163.com/11/0720/13/79DK8HOK00014JB6.html
)。如果中國現在只有這個單產水平,糧食總產將不到2億噸,人均口糧只有140公斤(!),即使再多的“反對黨和自由媒體”,最公平最理想的糧食分配方案,最慈悲最無私的外國援助也阻止不了大饑荒的發生!

  因此,土地革命雖然讓燃燒的火藥庫熄滅了,但是他只能緩解而不能解決當年中國農村的經濟問題,土地革命之後必須還有工業革命。

  沒有誰的工業化進程可以在康莊大道上唱著歌開始,都只能以無數血淚和挫折在黑暗和荊棘中摸索前進,英法美德俄日……概無例外,區別僅是能否讓殖民地“幫著”流血。

  最關鍵的是,歷史已經沒有為我們留下更多的時間和選擇余地。受限於自然環境,當年的中國竭盡全力地開荒,圍湖造田,圍海造田,毀林造田……依然無法遏制人均耕地的急劇下降。在前30年中,中國只有兩條道路:

  一種是“無為而治”什麼也不幹就不會犯錯誤;“與民爭利、盤剝農奴”肯定是招人罵的事,在耕地潛力未盡前不“瞎折騰”肯定大家都可以寬舒幾年,有了余錢時再辦廠修堤賑下災,然後輕松寫意地沈醉在小農經濟的田園牧歌中,然後人均耕地越來越少,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另一種是最大限度壓縮消費和最大程度地盤剝農業,把資金集中起來,冒著犯錯誤背罵名的危險,勒緊褲帶,流著血汗,在人均耕地降至2畝(1974年!)以前盡快工業化,至少要有最基礎的重工業體系。

  後面這條道路在提高了工業化速度的同時也極大地增加了工業化的難度,對執政團隊從核心到中層到基層的凝聚能力、策劃能力、掌控能力、號召能力、組織能力、執行能力、應變能力等,乃至國民素質都有極高的要求,稍有偏差不慎即是大錯(如大躍進),這也是二戰之後新成功的工業化國家廖廖無幾的原因。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0:03 pm

  @西伯利亞驚雷 2015-01-09 10:20:33

  樓主最好這段什麼意思,恕在下才疏學淺沒搞懂,你所謂的工業化只是宣傳,49-78年之間只是構建了一個框架而已,不知道樓主多大年紀,做什麼工作,對中國近代工業到底了解多少,一直到80年代中國有幾個鋼鐵企業,有色金屬企業,石油化工企業,他們的總產量是多少,機械制造業能制造些什麼,你了解過嗎。毛時代嚴苛的剝削壓榨農民,建立的所謂工業體系第一並未能夠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有益的促進,第二也沒改進人民的生活水平......
  很奇怪你要反駁我的觀點卻又不看我的帖子。

  “49-78年之間只是構建了一個框架”就“工業化只是宣傳”?

  我帖子中多次提到了鋼鐵、化肥、農藥在前30年和後30年的增長情況,“你了解過嗎”?

  至於“第一並未能夠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有益的促進,第二也沒改進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一開篇就在提糧食問題,你卻視而不見。

  請教一下:

  以技術含量最低的化肥過磷酸鈣,每生產一噸需發煙硫酸一噸,而這東西1949年美國產量1037萬噸,連“幾乎夷為平地”的日本也有161萬噸,中國4萬噸。

  技術含量最低的農藥是樂果,分子式:C5H12NO3PS2,不包括檢測試劑、催化劑等,僅其生產所需大量原料就有P2S5、CH3OH、一甲胺、HCl、Na2CO3、苯、氯乙酸甲酯等十余種。而菊酯類、雜環類農藥等工藝就更復雜了,基礎原料甚至多達四、五十種。

  最簡單的農具——鋤頭,以1949年的鋼產量連每戶一把也辦不到,而1980年全國已擁有258.3萬臺農用排灌電動機289.9萬臺農用排灌柴油機。

  依靠一步步的技術積累,一步步的規模擴張,1980年中國鋼產量終於從15.8萬噸增長到了3712萬噸,並以此為基礎,化肥、農藥產量數年內先後超過蘇、日,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而現在已經占世界總產近50%。

  如果沒有前30年的工業化基礎,這些能從天上掉下來的?

  “第一並未能夠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有益的促進,第二也沒改進人民的生活水平”

  如果沒有工業化因素,請你為我解釋,數千年“包產到戶”糧食平均單產也不曾高於100公斤,1984年怎麼就上了240公斤?是菩薩供的高還是風神龍王入了黨?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0:04 pm

  @西伯利亞驚雷 2015-01-09 15:09:53

  這個工業化的框架根本不具備工業化的標準,哪只是為了國防工業配套的,有色行業和機械制造業上規模的多數都帶軍工編號。你自己也說了84年才打到畝產240斤,而78年之後引進了多少國外的化工和農藥生產線,你考慮了嗎,現在畝產過千斤跟你的工業化有關聯嗎,按你說的標準朝鮮也達到工業化了,畝產為什麼還是200斤左右。
  為了國防工業配套的就不能用於民用?

  以尿素合成塔為例,如果沒有技術積累和特種鋼工藝的突破,“四三方案”(1973年啟動)不能自建配套設備的話,至少要多花50億美元,也更談不上80年代因合成氨工藝的仿制、擴散成功,氮肥和糧食產量連年增長的大好形勢了。

  中國1949年化肥產量0.6萬噸(折純)糧食總產1.1億噸,

  30年後上升到化肥產量1269.40萬噸(折純)糧食總產3.2億噸,

  再30年後上升到化肥產量5704.24萬噸(折純)糧食總產5.7億噸。

  請各位自行估算一下這幾個數據背後所代表的3個時間段的工業能力。

  數千年來的小農經濟從不曾有100公斤以上的平均畝產,僅憑“包產到戶的積極性”是不可能把糧食平均畝產從1949年的70公斤提高到2013年的350公斤以上。這實際是得益於在建國初就勒緊褲帶流著血汗搞工業化,得益於因工業化而來的7億噸鋼6000萬噸化肥(折純)200萬噸農藥(原藥)1250萬噸的良種,400多萬噸農膜。

  以上都是我帖子中的原文,能麻煩你看了來了反駁?

  現在畝產過千斤和工業化沒有關聯嗎?

  能麻煩你到田間去問一問?

  不用雜交良種,不用農藥化肥,不用農膜水利,誰的水稻能上千斤?!

  農業發展的4個基礎:基本完善的重工業體系、完善的農科技術研究推廣體系、完善的農田水利體系、集約化和適度規模化經營,最終都只能依靠工業化來實現。

  這4個基礎,朝鮮有幾個?除了最後一個能粘上邊,其余3個一個也沒有,畝產200斤有什麼奇怪的。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0:09 pm

  @西伯利亞驚雷 2015-01-09 21:37:50

  國防配套肯定是不能跟民用掛鉤啊,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就是國防工業無法轉換成民用,最後成了只投入無產出的黑洞,美國之所以能利用星球大戰計劃把蘇聯拖垮也是應為美國的科技都是國防、民用並行
  造潛艇和造尿素合成塔是同樣的特種鋼,美國可以國防、民用並行為什麼別人就不行?蘇聯是“沒有轉換”而非“無法轉換”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0:12 pm

  @西伯利亞驚雷 2015-01-10 10:09:47

  春過雪消我就在中國第一個特種鋼廠工作過,一直到80年代緯度高一些和地形復雜一些的地區的鐵路用鋼軌都要進口,而且人民日報80年代末期曾經就是從日本還是前蘇聯進口特種鋼材的爭論有一個報道,即使現在很多尖端器材的特種鋼也是進口的

  春過雪消看來既不懂經濟也不明白工業,國防工業轉換成民用是一個系統工程,你以為想轉就轉了,要是那麼簡單,蘇聯也不會物質匱乏,怎麼的蘇聯3億人都不如你聰明
  1、“一直到80年代緯度高一些和地形復雜一些的地區的鐵路用鋼軌都要進口”我確實不知道也無法證實或證偽。但是,我再怎麼“不懂經濟也不明白工業”也知道“特種鋼”並不只是一種鋼。

  是否中國必須在30年內把鋼產量提高了200多倍之余,還要以“遠不及當時美國一個‘托拉斯’雇傭技術人員”的基礎在技術封鎖下開發出美歐10余個發達國家100多年研制出的所有“特種鋼”品種,“在中國第一個特種鋼廠工作過”的你,才會認可中國“具備工業化的標準”?

  2、美國可以國防、民用並行為什麼別人就不行?事實上新型合成氨工藝既可用於造化肥,也可用於造炸藥,所以美國在尼克松訪華前一直對華禁售,而中國一直在力圖自行研制或引進;潛艇和尿素合成塔都是高壓下密封條件的材料、工藝問題,技術是相通的,因為有了前期的技術積累,“四三方案”之後就能全國遍地開花大量地仿制生產線,“化肥、農藥產量數年內先後超過蘇、日,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洛陽一拖生產的是拖拉機,但從選址開始,就預備著轉產坦克。

  “國防工業轉換成民用”確實不簡單,但不是“無法轉換”,而在重工業基礎產品上完全通用的,如:鋼、硫酸、水泥等等。蘇聯是直到崩潰也沒有想到要“轉換”而非“無法轉換”。

  1949年中國化肥人均產量僅為“幾乎夷為平地”的日本的1/700。在1973年“四三方案”整廠引進合成氨工藝以前,國產氮肥確實質量差成本高,但也一步步的積累擴張達到了年產上千萬噸。關鍵是如果沒有前期的技術積累和特種鋼工藝的突破,“四三方案”不能自建配套設備的話,至少要多花50億美元,也更談不上80年代因合成氨工藝的仿制、擴散成功,氮肥和糧食產量連年增長的大好形勢了。

  《尿素合成塔制造工藝》(來源:
http://www.docin.com/p-383296716.html
)第二頁就談到“我國從一九六五年開始制造尿素合成塔,起初為雙套筒的結構,一九六八年開始制造Φ800mm內襯Cr-Mn-Ni(A4)雙相不銹鋼小型尿素合成塔,生產能力為80噸/天。一九七0後全國建有33個這樣的尿素廠,全部由國內自行設計和制造。一九七五年以後,從國外開始引進13套年產48~52萬噸的大型尿素生產裝置,尿素合成塔的內徑為Φ2100mm~Φ2800mm不等,從一九八三年開始,我國也開始自行設計和制造大型尿素合成塔,並對原有的中小型尿素合成塔進行改造……”

  此外,化肥生產還需消耗2~5倍於產出量的海量石油、天然氣、HCl、H2SO4、HNO3、NaOH、Na2CO3等基礎化工原料,而農藥生產工藝更為復雜,所需的一甲胺、苯、氯乙酸甲酯等基礎原料多達數百種,消耗量甚至可達產出量的10倍以上。

  你以為中國1949年化肥產量0.6萬噸(折純),30年後上升到1269.40萬噸(折純)是能從天上掉下來的?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0:12 pm

  歸根結底,資金、技術、市場、具一定文化的勞動力,這是中國要盡快工業化所必須提供的4個要素,而民間工業力量的柔弱幼稚、工業化的社會化大生產大市場的特性,和時間緊迫性決定了我們和其它後發工業化國家一樣,只能依靠國家來代替“民間自發”解決其無法逾越的困難。

  毫無疑問,以國家為主導“超前發展”人為加快工業化進程,肯定有種種“並發癥”。各國最為普遍的是一定時期內重工業比例過高,盤剝過度,誘發大躍進、米騷動、大罷工等等,及重工財閥在經濟危機中為了市場和利潤綁架國家“軍國化”,蘇聯也因未及時配套發展輕工業而崩潰。

  但是,“超前發展”並不是“拔苗助長”,當其造成“超前”的欠缺因素(如生產力和科技素質)可以在新機制下較在舊機制下更好更快地成長,“超前發展”就是可取的,正如明治維新。而“並發癥”也並非不治之癥,完全可以通過及時追加配套輕工業、調整積累/消費比例來根治,果樹長大長高到一定程度就應該開花結果了。

  更何況,沒有誰的工業化進程可以在康莊大道上唱著歌開始,都只能以無數血淚和挫折在黑暗和荊棘中摸索前進,英法美德俄日……概無例外,區別僅是能否讓殖民地“幫著”流血。

  最關鍵的是,歷史已經沒有為我們留下更多的時間和選擇余地。受限於自然環境,當年的中國竭盡全力地開荒,圍湖造田,圍海造田,毀林造田……依然無法遏制人均耕地的急劇下降。在前30年中,中國只有兩條道路:

  一種是“無為而治”什麼也不幹就不會犯錯誤;“與民爭利、盤剝農奴”肯定是招人罵的事,在耕地潛力未盡前不“瞎折騰”肯定大家都可以寬舒幾年,有了余錢時再辦廠修堤賑下災,然後輕松寫意地沈醉在小農經濟的田園牧歌中,然後人均耕地越來越少,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另一種是最大限度壓縮消費和最大程度地盤剝農業,把資金集中起來,冒著犯錯誤背罵名的危險,勒緊褲帶,流著血汗,在人均耕地降至2畝(1974年)以前盡快工業化,至少要有最基礎的重工業體系。

  後面這條道路在提高了工業化速度的同時也極大地增加了工業化的難度,對執政團隊從核心到中層到基層的凝聚能力、策劃能力、掌控能力、號召能力、組織能力、執行能力、應變能力等,乃至國民素質都有極高的要求,稍有偏差不慎即是大錯(如大躍進),這也是二戰之後新成功的工業化國家廖廖無幾的原因。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0:15 pm

  @胡瓜 2015-01-13 09:11:06

  請樓主解釋前蘇工業化成功,即二戰前成功的緣故。

  另外,我想問下,大躍進畝產萬斤,發動農民去開挖水庫,大煉鋼鐵,和工業化有雞毛關系還是雞屁股關系?

  炮打司令部,並連兩彈一星的元勛都拉去批鬥,零分萬歲,越窮越光榮,和工業的關系是幾把還是雞巴毛的關系?

  工業化了27年,到死全國還百分九十農民,國困民貧,這是工業遲滯不前化,工業倒退化,還是工業化?
  在經濟結構上,我國工業和農業總產值的比例構成1949年為1:2,1978年變為3:1,現在為5:1。在稅收比例上,農業直接稅占比1950年為39%,1979年變為5.5%,現在幾乎為0%。

  在就業人口上,以城鄉劃分就業人口,城市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例為1952年12.0%(2486萬人);1980年24.8%(10525萬人),較1952年增長323.4%;2010年較1980年再增長229.6%達到34687萬人。

  以三次產業劃分就業人口,第二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例為1952年7.4%(1531萬人);1980年18.2%(7707萬人),較1952年增長403.3%;2010年較1980年再增長183.4%達到21842.10萬人(這已是有史以來世界最大規模的工業人口)。

  “工業化了27年,到死全國還百分九十農民”?

  信口開河有意義嗎?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0:18 pm

  @聽雨i 2015-01-15 11:55:30

  懷疑你有沒有成年,滿18了沒

  去看看你的 歷史 課本,76到78年還沒改革呢,78年那是農業改革,城市的改革是80年代的事了,難道農村的包產到戶能把人口包到城裏去?

  80的城鎮人口20%算也有2億,如果按你說的76年城鎮人口只占10%的話只有不到1億,4年城市人口增加一倍???也就你這種小朋友能想得出來
  “包產到戶”政策是1982年1月1日《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確定的,在1981年以前絕大多數農村還是人民公社。

  請自己看人口比例:

  時間;年末總人口;就業人員;第一產業就業人員;%;第二產業就業人員;%;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城鎮就業人員;%;鄉村就業人員;%

  2010年;134091;76105.00 ;27930.50 ;36.70%;21842.10 ;28.70%;26332.30 ;34.60%;34687;45.58%;41418;54.42%

  1980年;98705;;42361.00 ;29122.00 ;68.75%;7707.00 ;;18.19%;5532.00 ;;13.06%;10525;24.85%;31836;75.15%

  1952年;57482;;20729.00 ;17317.00 ;83.54%;1531.00 ;;7.39%;;1881.00 ;;9.07%;;2486;;11.99%;18243;88.01%

  請註意:從1952年到1980年,鄉村就業人員%從88.01%下降到75.15%;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從83.54%下降到68.75%;第二產業就業人員%從7.39%上升到18.19%,人數增長403.3%。

  “工業化了27年,到死全國還百分九十農民”?“百分八十八和百分九十有啥區別”?

  信口開河+裝瞎看不見,有意義嗎?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0:20 pm

  @胡瓜 2015-01-15 19:46:10

  偷換個雞毛概念,他們常識性東西都不懂。

  其實本來他們也不是來弄懂的,就是借助這文章,來刷標題給老毛洗屁股的。

  尼瑪對文革,甚至改開後的東西一無所知,言及必露陷,也來滔滔不絕,也來給老毛洗屁股。。。不佩服你們的羞恥底線,早知道你們們啥羞恥底線了。但拜托洗屁股也用心點,別次次秀智商下限。
  1、我談的是工業化進程,所以我關註的是第一產業(農業)就業人員%和鄉村就業人員%的在前30年和後30年的急劇下降。偷換概念玩邏輯遊戲的是你們。

  2、城鎮人口比例%直接關系的城市化進程,在前30年的變化見下表:

  年度 總人口 城鎮人口 比例%
  1980年 98705 19140 19.39%
  1949年 54167 5765 10.64%

  請問下信口開河+裝瞎看不見的你們!

  你談的“百分八十八和百分九十”在哪裏?!

  懂“常識性東西”的你請用數據來證明、論證你的觀點。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0:22 pm

  @inuu2014 2015-01-16 14:09:06

  建設工業體系,幾億人搞了30年,不出點成果好意思?就像一個初中生,非要去學高中數學。你說學高中數學有好處嗎?當然有。但是你學學也就罷了,但是,你為了顯示自己的智商高和優越性,整天玩命學數學就對了?你連語文都不咋學,基本科目其他都是掛科水平,就能證明你玩命學數學對了?不學語文你看得懂數學題不?問你為啥不走正常的路,然後你告訴正常的路上有人要打你,說學了數學,才能造槍,別人要打你。但是你是個練過的大塊頭,也就刀頓點,別人沒砍到你自己可能先全面掛了,打你幹啥?你自己和大多數人打了一架,又和大哥翻臉,還信教傳教,誰不防著你?你上了高中因為預習過數學,所以成績不錯,就能證明你玩命學數學對了?你繞了一大圈終於走了正常的路,趕上了大部隊。如果你告訴我說因為當年繞遠路鍛煉身體對今天有幫助而不是落後的原因,我也沒話說,是吧樓主?
  老弟,能麻煩你們把我的文章看完再來胡扯嗎?

  陰陽怪氣地說了一大堆,只能證明你就是那種無法想象當年鋼材缺乏、沒有農藥、缺肥缺水的情況的人,所以只會以現在的情況去揣測當年,以事後孔明的心態去指點江山,仿佛工業化可以神賜天降,似乎龐大但落後的“無法對外競爭”的工業就毫無意義,好象“世界主流是和平發展”我們睡著也能和平發展。

  我的觀點的論據、數據和論證都在1樓,如有不同意見請你也用論據、數據來論證或反證,而不是胡扯一通。

  在人均僅300克鋼連每戶打把鋤頭也不夠的基礎上,中國鋼產量前30年間增長235倍,1980年產鋼3712萬噸,接近德國(4384萬噸),超過了法(2318萬噸)英(1128萬噸);遠高於日、德、美等國的歷史上和平時期最快增速。如果說這叫“不出點成果好意思”,日、德、美等國都只能無沒臉見人了。

  請你註意:這3712萬噸鋼產能不可能神賜天降!

  通常建設每萬噸鋼產能需800~2400萬美元(1980年美元),但因我國鐵礦石品質差,絕大多數礦山為30%以下的貧礦(美、澳、印多為60%以上的富礦),且共生復合礦石多、礦體復雜,不利於開采和冶煉,不鄰海交通不便等原由,單位投資遠高於正常情況。如攀鋼的建成就是以成昆鐵路和釩鈦磁鐵礦冶煉工藝研制成功為前提。前30年結束時,我國1980年3712萬噸的鋼產能至少須投資800億美元(1980年美元)!

  僅此一項就占前30年GDP總和(以當年匯率折算為2.80萬億美元)2.9%。以政府財政收入占GDP平均比例30%估算,也就是說占到了前30年財政總收入近10%(這從側面也證明了當年的GDP因統計、計算方式、“冬修”“民辦”等無償低償勞動和各種原因存在被低估的現象),人均約100美元。

  最為關鍵的是,中國的工業建設資金只能自己“盤剝農村、壓縮消費”來籌集,不象韓國人均無償受援176美元,加上優惠貸款人均受援超過3000美元(如1985年韓國所欠外債總額達467億美元,近當年GDP的一半)。

  中國不是“繞了一大圈終於走了正常的路,趕上了大部隊”,而是在已落後極遠的情況下,披荊斬棘全力以赴,終於趕上了大部隊。

  如果你告訴我說,如果是國府執政美國就會按臺灣人均無償受援400美元的標準送來2400億美元(這個金額相當於1950年蘇聯GDP的40%或美國GDP的17%),我也沒話說,是吧老弟?

  最後,

  1、我不是榜主,請不要自己出口成臟被刪了貼卻來怪在我身上。

  2、請用數據說話。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1頁(共4頁) 1, 2, 3, 4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