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向下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Empty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2月 30, 2015 12:37 pm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Empty 回復: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2月 30, 2015 12:37 pm

仰天大笑就義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縱觀古今,說到結義兄弟,我們看過聽過太多的歃血為盟,斬雞頭燒黃紙,不能同日生,但求同日死之類讓人熱血沸騰的場面和誓言,也見識過無數次的兄弟反目,朋友背叛。

友情,這個神聖的詞語已經被用的太濫太濫!

東漢末期,公元195年,廣陵郡射陽縣的臧洪、陳容用其大好頭顱為後人正確的詮釋了這兩個字真正的涵義。

臧洪,字子源。因成績優異,體貌堂堂而被舉孝廉。那個時代,做官對外形是有要求的,任你學識再高,長的差強人意只能自求多福,龐統、張松求官的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

陶謙出任徐州刺史時,廣羅人才,臧洪與瑯邪趙昱、東萊劉繇、東海王朗一起被選任為縣長,臧洪就任即丘縣長。不久,他就辭官回到了家鄉廣陵。當時,廣陵太守是張超,被袁紹奉之為兄的陳留太守張邈的弟弟。

臧洪受張超聘為廣陵府功曹始,這才開始了他可歌可泣註定名留青史的一生。

當時,董卓專權,廢少帝劉辨改陳留王劉協為帝。一眾諸侯恐懼董卓的權勢、軍力,無人敢於出頭掠其鋒芒。臧洪以大義名分勸說張超,讓他率先打起匡扶漢室的大旗。張超被他說動,與他一起趕往陳留遊說張邈。張邈很是好奇,說老弟啊,聽說你在廣陵,所有的政事都托付於他,這家夥到底是什麼人啊。張超給了四個字的評語:海內奇士也!

張邈與臧洪一番長談,為他折服。又把他介紹給兗州劉岱、豫州孔伷,臧洪一展蘇秦張儀之舌,眾諸侯紛紛嘆服,奉他為上賓。於是,在酸棗這地方築壇設盟,發誓賭咒: “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殞首喪元,必無二誌。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連死於非命,斷子絕孫的話都出來了。這樣的盟約,還是擋不住眾諸侯心懷異誌、畏縮不前,不久,便糧盡四散了。

此次會盟,史稱“酸棗會盟”,最先會盟的就是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廣陵太守張超五家,而率先倡議的是一個小小的功曹—臧洪。殊為可笑的是,五家諸侯,沒有一個敢於出頭擔任盟主的,又是這小小的功曹臧洪登臺宣讀盟約。

首義之功,當在臧洪。

至於袁紹、袁術、曹操、韓馥、袁遺等人,都是後來加入的。

時隔不久,張超讓臧洪去幽州聯絡劉虞,恰逢劉虞與公孫瓚打的不可開交,幽州道路被阻隔。臧洪留滯於道,在河間與袁紹結交,袁紹慣於籠絡人才,特別是對臧洪這種名氣聞達海內的,更是禮賢下士,馬上推薦他為青州刺史。臧洪在青州兩年,深得民心,原本盜賊四起的青州,百姓很快安居樂業。袁紹嘆服其能,又讓他擔任東郡太守,治所設在東武陽。

興平年間,曹操征徐州陶謙為父報仇,張邈與陳宮留守濮陽。呂布為西涼兵所逼,奔逃至此。張邈和陳宮這對豬腦子錯判形勢,居然叛曹操降呂布。曹操回軍大破呂布,張邈隨呂布轉投劉備,留下弟弟張超護著族人、家屬留守頓丘,旋即,曹操包圍了頓丘。

最壯烈的故事就從這兒起打開了最絢麗的卷軸。

張超被困,感慨道:天下之大,能來救我的唯有臧洪一人耳。隨從對曰:現在臧洪依附於袁紹,而袁紹此時正與曹操在蜜月期,臧洪一定不會在這個時候破壞這種曹袁這種友好關系的。

張超再一次對臧洪做出了評價:子源,天下義士也,必定不會忘記我的知遇之恩,只怕他收到袁紹的制約,來不及相救。

臧洪果然不負張超的知遇之恩,接到頓丘被圍的消息,一面召集本部人馬待命,一面光著腳大哭著去再三哀求袁紹發兵。袁紹也果然果斷拒之。

頓丘城破,張超自殺,臧洪與袁紹決裂。

袁紹大怒,起大軍圍困臧洪東郡治所東武陽,圍城一年之久也未攻下來,便讓臧洪同鄉陳琳一連寫了兩封信勸降。

臧洪在回信中言辭懇切,還是稱袁紹為主人,懷念彼此的友情,感謝他的重用之恩。同時也直接點出了袁紹寡恩重刑,攬人才而不能用的心胸狹窄之處。

憑心而論,袁紹從大局出發,此時不與曹操兵戈相向是完全正確的,而臧洪此時全兄弟之義、報知遇之恩難道可以指責嗎?也許,當時的臧洪已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了!

許多事,古難全。

袁紹見臧洪無降附之意,指揮部隊猛攻東武陽。此時的東武陽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已經岌岌可危。臧洪對幕僚部將和城裏的百姓說:洪於大義,不得不死。你們是無辜的,趁著敵軍還未合圍,帶著妻子兒女四散而去吧。

眾人感其恩義,寧可挖草根吃鼠肉也要與臧洪一起留下。內廚拿出僅剩的三鬥米,要煮飯給臧洪吃,臧洪擺擺手,讓他拿去熬粥分給全城的百姓。

城終於破了。袁軍進了城,也驚呆了:八九千人相互依靠著含恨死去,竟無一人叛逃。

袁紹躊躇滿誌的坐立中軍帳,文臣武將濟濟一堂,然後令手下人帶上臧洪,喝道:臧洪,今日之事,你可服了?臧洪挺直腰桿答曰:我與張超乃是忠孝之義,與你則是朋友之情,忠孝之義與朋友之情孰輕孰重還需要我來分辨嗎?現漢室衰微,奸雄四起,你不去維護漢室大義,卻來殘害忠良。可恨我力單勢薄,不能號令天下人討伐奸雄,你說什麼服不服呢?

袁紹知道臧洪終不能為己所用,喝令推出去殺了。一代名臣隕落!

故事若到此結束,也不過是一個常見的義無反顧的故事。比如白門樓心高氣傲的陳宮赴死,比如高順終不肯背棄已經乞降的呂布,比如老臣終不肯事二主的張任。。。。。。

臧洪在東郡太守任上,有個叫陳容的同鄉仰慕臧洪的為人,追隨他做了東郡的郡丞。袁紹攻打東武陽時,陳容被派去與袁紹談判,一直被扣在袁紹軍中。此時,見袁紹欲殺臧洪,諫之:將軍,你是要做大事的人,大事未成,奈何要殺害忠良?臧洪為了救援故主,何罪之有?袁紹惱羞成怒,又令手下人將陳容拖出去處死。

有幕僚勸道:陳容,你又不算臧洪的同夥,何以陪他共死?

陳容大義凜然道:寧可與臧洪同日而死,不願與將軍同日共生!遂慷慨就死。

對了,在這之前還有兩位無名的烈士。

臧洪被圍時,也是派人外出請救兵的。派出的是兩位行軍司馬,向呂布求救。呂布是否來救援不得而知,但這兩位無名的行軍司馬趕回東武陽時,城已破,袁軍已入城。這兩司馬彼此對視了一眼,默默的整理好自己的盔甲、鞍具、行裝,然後,舉起戰刀,催動戰馬,孤獨的向數萬袁軍隊伍發起了有去無回的沖鋒。。。。。。

自古以來,很多英雄共同擁有著同一個名字:無名。

臧洪被困東武陽時,有個細節不得不說:城中缺糧,為鼓舞士氣,臧洪殺妾給眾人分食。這種行為在歷史上並不少見,比如張巡。著史的人對此不僅無詬病,而且是以贊賞的口吻留於史籍。無他,此一時,彼一時,我們讀史,不可以現代人的思維去挑剔古人。

看完了臧洪傳記,腦海裏一直縈繞著那句著名的話: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歷朝歷代,我們中華民族從來不乏仁人誌士,為了心中的道義為了心中的那份堅持,義無反顧的慨然赴死。

且把明朝士子楊慎那句震耳發聵的話作為本文的結尾吧:國家養士百五十年, 仗節死義,就在今日!

2014年9月12日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Empty 回復: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2月 30, 2015 12:38 pm

只因當初太吝嗇,奪爵入獄險授首 [ 就一南瓜 ]


三國人物裏,曹操的堂弟曹洪可謂是朵奇葩。

明朝大學者李贄在其歷代人物評傳《藏書》裏曾對他這樣評價:曹洪者,操之忠,漢之賊也。

是不是漢之賊且不去管他,李贄的歷史觀也不討論,但李贄對曹洪忠貞不二的評價倒是中肯的。

“天下可以無洪,不可無君!”曹洪一出場,便讓觀眾喝了頭彩。

曹操起兵討伐董卓,在滎陽與董卓將徐榮(這也是個牛人,先後打敗了孫堅、曹操)大戰而敗,逃命中丟了戰馬,眼看著徐榮兵快追上他們了,曹洪跳下馬,扶曹操上去,曹操不肯扔下曹洪,曹洪便說了這句後來無數人模仿的豪言壯語。

在東晉王嘉誌怪小說《拾遺記》中,對這匹馬的來歷也有交代。說這匹馬號“白鵠”( 鵠,天鵝也),奔行時四蹄禦風,在汴水載著曹操和曹洪兩人渡河而過,居然連毛都未打濕,這比羅貫中筆下的”的盧”躍澗還要神奇啊。還稱有民諺:憑空虛躍,曹家白鵠。

曹操兵敗後,曹洪自帶家兵千余人會同揚州刺史陳溫在廬江、丹陽等地招募士兵幾千人充實到曹操的軍隊裏,當時,幾千士兵可是不小的數目。曹操對他一直重用厚賞,除了救命之恩,這募兵的功勞也是牢記在心的吧。

曹操攻打徐州,曹洪為先鋒四處募集糧草;曹操回攻濮陽,曹洪又負責掃蕩側翼幾個縣。後來又單獨領軍討伐荊州劉表,大勝而歸,因戰功一路晉升為校尉、將軍、國明亭侯。

曹洪勇則勇矣,但其謀略不足,只堪為將不能為帥。

曹操和袁紹官渡對壘時,曹操聽從許攸的建議,親自率奇兵偷襲袁紹的屯糧之所烏巢,留下來堅守營壘的是曹洪和荀攸(一說為荀彧,荀攸的可能性大,當時的荀彧應該坐鎮在許昌)。

當時,袁紹得知曹軍偷襲糧道,手下大將張頜獻策說要立即派兵援救看守烏巢的淳於瓊,不然,淳於瓊必然敗亡,糧倉不保。但謀士郭圖卻獻計要出重兵攻打曹操營壘,營壘已破,曹軍必然不戰而潰。張頜爭辯道:曹軍營壘堅固,大軍偷襲烏巢,大營必然嚴加防範,急切間不可能攻下。但袁紹一直信任謀士輕武將,聽從了郭圖的建議,派出張頜、高覽率重兵攻打曹營,只派出少量的輕騎援救烏巢。結果,曹操偷襲成功,一把火燒了烏巢的糧倉。張頜和高覽見烏巢火起,而正面大營又久攻不下,正猶豫間,郭圖誣陷張頜攻擊不力,並對袁紹口出怨言的消息傳來,張頜懼怕袁紹事後會推諉責任,諉過於己,於是,寫了封書信到曹營請降。

曹洪接信,心中狐疑不決,又怕張頜行詐降計而大營不保,荀攸一言而決:張頜是因為獻計不成,一怒而降,將軍你有什麼可懷疑的?曹洪這才開營門接受二人投降。

事後,曹操聽說這事,估計也出了身汗,張頜屬下可是袁紹精銳所在,不受其降等於縱虎歸山,日後河北統一就沒那麼順利了。

估計下面的這件事與受降張頜有關系。

劉備占據漢中之後,派張飛、馬超、吳蘭進軍下辨,看守漢中門戶。曹操派曹洪領軍出征,又任命虎豹營宿衛統領曹休為騎都尉,參贊軍事。臨行時,曹操對曹休說:你名義上為參軍,實際上是統帥。曹洪聽說了以後,倒也有自知之明,將軍事悉數委托於曹休,甘居將位。後來,聽從曹休的意見,大破吳蘭,斬了其部將任夔。

在其後的慶功宴上,又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曹洪是個少讀書的武人,打了勝仗,心裏自然痛快,於是大擺酒宴,相邀同僚慶賀。酒席上為了渲染氣氛,特意安排了幾個女伎穿著很薄很露的衣服以腳踏鼓,博眾人一笑,正在得意忘形的歡樂,一個書生站了出來,大聲的呵斥了曹洪:男女有別,這是國之大節。焉有讓女子在大庭廣眾之下赤身裸體的?即使桀紂淫亂,也沒到這地步啊!說完,拂袖而去。曹洪聽了,趕忙讓女伎們退下,滿臉堆笑的恭請那書生回到位子上。

那書生叫楊阜,剛歸順曹操。他因抗擊馬超有功,被任命為武都太守。

曹洪至少不是一個蠻橫不講道理的武夫吧?

他跟司馬懿也有段過節。

曹洪自知自己謀略不足,一直想為自己找個有本事的幕僚,找來找去,竟然找到了當時還未出仕的三國最強的牛人之一司馬懿身上。這司馬懿一生狡詐多變,見曹洪是個粗鄙的武夫,很是看他不起,但又不願得罪這位位高權重的人,便使出了他最擅長的本事:裝。這回他裝的是個瘸子,杵著雙拐見曹洪。曹洪心裏氣啊,跑去跟曹操打小報告。曹操一聽介紹,居然還有這樣的人才被埋沒啊,於是下令征召司馬懿。司馬懿也爽快,聽說曹操征召他,把雙拐一扔健步如飛的便去見曹操了。

估計曹洪見了司馬懿應該是這樣的場景(模擬大話西遊至尊寶在牛魔王處見到紫霞仙子):

“你能來這裏上班嗎?”曹洪一臉的哀怨。

“我想,這是可以的吧!”司馬懿一臉的無辜。

“那你的腿怎麼辦?”曹洪更加郁悶。

“痊愈了啊。”司馬懿很真誠的看著曹洪。

曹洪仰面一口鮮血。。。。。。

曹洪最後是栽在他侄兒手裏的。

說起來,矛盾起因倒也不是大事。曹丕那時候是東宮太子(曹操一生未稱帝,此東宮太子為漢朝魏國太子),沒財權,靠撥付的那些定例銀子無法滿足他交際需要。就在心裏盤算,該找哪位財主求助呢?堂叔曹洪,他真的很有錢!

不知道曹洪的錢財到底來自何處,但他跟隨曹操時已經很有錢了。牛馬成群、私兵數千,到底是他擔任蘄春縣長所貪,還是個人經商所得,不得而知。曹操任司空時,曾出臺了一項廉政制度,讓地方官員評定官吏的資產,當時譙縣縣令(曹洪老家在譙縣)評定曹洪資產等同於公侯家,曹操感慨道:“我家哪有曹洪家錢多啊。”

曹洪是大財主,又是曹丕的堂叔,曹丕自然就把借錢的事落到了曹洪頭上。借多少呢,有史料上記載:百絹。大約20萬錢,按當時的購買力推算,一匹駿馬或者一千斤稻谷的的價格。

曹洪居然就回絕了。

曹洪到底是因為不喜歡這個侄兒還是天性太吝嗇?按照他自己的話來說,是因為吝嗇。曹洪被免去死罪之後,上謝表批評自己:性無檢度知足之分,而有豺狼無厭之質。概括起來四個字:貪得無厭。“老惛倍貪”,年齡大了,更加貪婪。

曹丕這個人的度量一直不大,而且任意敢為。甄宓一事可見其性格。在攻占袁紹根基地鄴城的時候,敢於跟他老子搶女人。曹操已經派兵進駐甄宓家,並說妄入者斬,曹丕照樣闖了進去,搶了甄宓。甄宓做了皇後以後,曹丕迎新人忘舊人,甄宓牢騷了兩句,被曹丕賜死。甄宓死後,曹丕知道弟弟曹植一直迷戀甄宓,故意把甄宓用過的枕頭賜給曹植,說是留給他紀念。曹植懷抱枕頭,失魂落魄一路飄到洛水邊,一篇流傳千古的《感甄賦》出爐。還有,曹丕嫉妒曹植的文采,逼他七步成詩。等等。

曹丕登基後,有次曹洪的僮仆犯了罪,曹丕以此借口把曹洪下了大獄,待罪問斬。群臣救之不得,只得搬出曹丕的生母卞太後。卞太後發狠了,斥責曹丕說:若非昔年你子廉叔相助相從,豈有你們今天!又對曹丕的皇後郭氏說:今日子廉若死,明天我就叫我兒廢你。郭皇後又去苦苦哀求曹丕。曹丕架不住裏外夾攻,免了曹洪的死罪,但沒收了他全部家產,削去全部官職爵位。後來,又是卞太後求情,才發還了他的財產。

曹洪的謝表寫的很有意思。“臣少不由道,過在人倫”如果前面沒有這個“臣”字,我簡直懷疑在批評曹丕少小失教,不尊長輩。“性無檢度知足之分,而有豺狼無厭之質”,你花天酒地,缺財少資,存心想借錢不還,真是貪得無厭。“仰視天日,愧負靈神”,面對天地神靈,我不借錢給你你就判我死罪?你不覺得羞愧嗎?。。。。。。

曹丕這件事做的不地道,大臣們覺得這樣對待先帝功臣感到心寒。曹丕死後不久,明帝曹叡即位,給曹洪平反,授其驃騎將軍職,爵樂城侯,邑千戶。

太和六年薨,謚曰恭侯,配享曹廟。

為何謚號“恭”,就為那份謝表?

2014年9月25日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Empty 回復: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2月 30, 2015 12:39 pm

借我一雙慧眼吧 [ 就一南瓜 ]


少時讀三國聽三國,一直心存疑惑:那糜竺本是巨富之人,家族勢力不僅在徐州,就是九州大地也是能排上號的,怎麼就能舉家放棄一切榮華富貴功名利祿,跟隨著當時喪家之犬似的劉備顛沛流離?劉備真有這麼大的人格魅力嗎?

長大以後,才慢慢明白:我們這個民族,骨子裏有一種東西叫大義道統,叫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氣節,叫毀家紆難救國存亡,叫為了理想甘願獻出生命。

這是種文化血液,已經浸潤到我們的思想細胞裏,時時刻刻著影響著我們的身體。

讓我們從有限的史料中分析糜竺這個人吧。

糜竺,字子仲,讀書不顯,家傳技藝善騎善射。祖上就開始經商,資產過億,有門客僮仆上萬人。

東漢恒靈二帝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賣官鬻爵制度化的朝代。太常卿、光祿勛、中郎將、校尉這類二千石的官爵,只賣二千萬。糜竺被陶謙征辟為別駕從事,年俸祿不過四百石左右。按照當時太平年景的物價,二千萬相當於一百頭耕牛。也就是說,按《後漢書》記載,曹操的父親曹嵩花了近億錢給自己買了個三公之一的太尉,這個太尉就值五百頭耕牛。

我們再來估算下糜竺的資產,門客僮仆上萬人,僅此一項,按照當時的物價,就值三個多億。平時這些人的吃喝拉撒睡都得花錢,還有田地、商鋪這些不動產的價值,保守的估計,糜竺家族資產至少在十個億之上。

有如此龐大的資產,養一支軍隊自保,買一個官爵光宗耀祖,幹什麼不可以?可他還是接受的陶謙的征辟,擔任刺史府的一個年俸祿四百石別駕從事。

大約就是在這期間,糜竺與劉備發生了交集。

陶謙死後,糜竺、陳登一幹人等到小沛迎接劉備接管了徐州。

這裏,史料上有些矛盾之處。《魏書》上說,陶謙兵敗,逃回了老家丹陽,次年驚懼而死。而《蜀書》上說,陶謙病死在下邳,死前遺命,讓糜竺等移交刺史府的權利給劉備。不管怎麼說吧,陶謙在徐州的所作所為不得人心,徐州眾人沒讓他子承父業就是明證。

劉備入主徐州,不久袁術來攻,劉備、關羽率軍外出同袁術作戰,留張飛守下邳。陶謙的老部下丹陽人曹豹投靠呂布,引呂布攻進下邳,俘虜了劉備的妻兒。劉備回軍,兵少將寡,只得屯於廣陵海西,一蹶不振。

這時候,陳珪、陳登父子大概考慮到家族利益,至少表面上依附了呂布。而糜竺目光如炬,看出來呂布不足以扶持,將自己僮仆兩千人,還有大量的財物資助了困境中的劉備,不僅如此,還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他,就是死在長阪坡的那位糜夫人。

這對當時的劉備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之舉,所以史料上說劉備“於時困匱,賴此復振”。糜竺後來除了遊說劉表,讓劉備有一安身之地之外,再無其他功績。但他在蜀國,安享安漢將軍的高官厚祿,待遇超過孫乾、簡雍,大概就與此次雪中送炭有關。

糜竺為何會全力支持劉備?

有種主流觀點,糜竺在賭博。按現在的話說,他在政治投機。糜竺是商人嘛!從當時劉備的處境上說,這種說法最站不住腳。當時可下註的人多了去了,比如占據優良地理位置又與鮮卑匈奴有著依存關系的公孫瓚,比如已立足江東並且和徐州士人一直保持良好關系的孫策,比如以討董盟主自居又有四世五公背景的袁紹,比如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當時的大世家荀家就曾這樣賭過,朝廷處有人,曹操處有人,袁紹處還是有人。

有人說了,賭劉備,是因為皇室血統,中山靖王之後啊。這說法,更不靠譜!要知道,劉邦建立漢朝,子子孫孫開枝散葉,全中國不知道有多少皇親國戚。這種跟漢天子隔了八代的關系,只能拿來糊弄愚民百姓,而不是像糜竺這樣商道四通八達,整日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商人。

更何況,糜竺根本犯不著去賭這種前途未蔔的命運。前面說了,他完全可以用金錢買出自己的社會地位。

政治投機一說是站不住腳的。

好吧,那種持劉備王霸之氣一發,糜竺納頭便拜觀點的,我只能說,你中羅貫中老先生的毒太深了!是,劉備一生可圈可點的優點著實不少。比如擅長禮賢下士籠絡人心,比如天生的演說表演才能,比如遇到挫折百折不回的勇氣,等等。這些都是糜竺選擇他一生侍奉為主的原因,但,不是主因。糜竺不是那種身無長物混跡鄉裏或者占山為王的草寇、豪強,也不是整日苦讀詩書,一肚子學問不知道賣給誰家的潦倒書生。他是商人,有著超凡眼光的商人!

糜竺也不在乎官職。如果說買官這件事有違自身操守的話,後來,曹操舉薦他為嬴郡太守,其弟糜芳為彭城國相,兩人都堅辭不就。

就這樣散盡家財,遣散僮仆,放棄基業,跟隨著劉備浪跡天涯,過上了朝不保夕的日子。

只能是一種解釋了,也是有氣節的讀書人最終選擇的那樣,讓現代人很難理解的:為了大義、為了理想!

正是因為糜竺經商,在那個交通蔽塞,信息不暢的時代,他掌握著比別人更多的信息。他一定知道天下大亂之後民不聊生、餓殍遍野;他一定知道人吃人、易子而食已是災後常態化;他一定在宴飲之後與友人淚眼相對,唏噓不已懷念著漢武帝時代的輝煌;他一定在回憶著昔日下邳道路上車水馬龍,街道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太平景象。

他更一定在認真觀察著仔細鑒別著真正的中興之臣:袁紹好高談闊論,座上客長滿,樽中酒不空,能招募人才而不能用;袁術野心勃勃卻奢侈荒淫;呂布,匹夫之勇不足道也;孫策性急暴躁,不是政治家的料;劉焉,守土偏安不知進取;公孫瓚,好高騖遠誌大才疏;曹孟德,權謀太深難以揣度。。。。。。

就眼前這個雙手過膝的大耳賊吧,天生異象,又真心復興漢室,恢復昔日漢室榮光就指望著他了,於是。。。。。。

史料上有個細節:諸葛孔明等人勸劉備進位漢中王的時候,沒看到糜竺、孫乾等人的簽名。到自稱皇帝大臣勸進時,才有糜竺的簽名。那時候,正是呂蒙襲荊州,時任南郡太守的糜芳獻城投降,關羽兵敗身亡之時。糜竺還為弟弟之事向劉備負荊請罪過。

公元220年,趕在劉備登基前一年,糜竺抑郁而終。不知道是為他弟弟投降心懷內疚,還是心中的那份理想所托非人,終究成了泡影一場。

靈山2014年9月17日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Empty 回復: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2月 30, 2015 12:40 pm

反恐先鋒屬韓浩 [ 就一南瓜 ]


近幾年,常有恐怖分子劫持人質勒索財物或者提出政治訴求,一般國家通行的做法是談判,通過一定的利益交換來保障人質的安全。用談判作為主要的應對辦法可以理解,國家實力使然。但,後遺癥便是綁架劫持人質成了家常便飯,有利可圖啊。

當然,我們看新聞的時候,只是說通過外交努力,某某人質已獲解救,絕口不提過程,更不會提出支付多少贖金等等。

也有強硬應對的。比較彪悍的一次經典案例是1976年以色列特種部隊以四架大力神運輸機奔襲萬裏,突襲烏幹達首都機場,解救102名以色列人質的“喬納聖行動”。當時,巴勒斯坦和德國恐怖分子在地中海上空劫持了法航的飛機,將飛機飛到烏幹達,發表聲明要求用飛機乘客來交換關押在監獄裏的恐怖分子。以色列軍方成功了策劃了這次解救行動,用時不到一小時,還炸毀了烏幹達11架米格飛機,防止事後追襲。

2003年,美國國務院提出對付恐怖活動四原則,第一條便是不對恐怖主義份子作任何妥協,不與他們交換任何條件。

嗯?難道美國國務院也研究《三國誌》,把韓浩做過的事、曹操說過的話當著金科玉律?

說起韓浩,在《三國演義》羅貫中老先生的筆下,就是個跟著匪兵甲一起出場的那個小腳色,連匪兵甲都算不上。

前後就出場了兩次。第一次跟夏侯惇出戰博望坡,有兩句臺詞,讓夏侯惇小心埋伏,結果,大敗而回。夏侯惇向曹操承擔責任,表揚李典、於禁時,還忘了他的勸誡之功。

第二次出場是跟隨夏侯尚在天蕩山,中了老黃忠的驕兵之計,一敗再敗。與老黃忠打了一個照面,便被他劈翻在地。韓浩,成了傳說中的“一合之將”。

羅貫中還把他分配給韓玄當弟弟。韓玄在老羅筆下更是聲名狼藉,受其影響,《三國誌》遊戲中他的“四圍”(統率、武力、智力、政治)都沒有一項過30的,號稱“垃圾中的垃圾”。

韓玄曾任長沙太守,至今墓碑尚存在長沙長郡中學內,上樹“漢忠臣韓玄之墓”。韓玄的歷史在《三國誌》中也就一句話帶過,歷史上也沒有關雲長長沙大戰黃漢升之說,都是老羅小說家之言。

還是回過頭來說說跟韓玄毫無關系的韓浩吧。

韓浩聲名初起之時是在董卓之亂。

韓浩,字元嗣,河內郡人。縣內多山,山賊流寇眾多,韓浩招募人馬守土護民。河內太守王匡見他守土有功,征辟為太守府從事,撥了一支軍隊讓他守孟津。董卓不知道看中了韓浩什麼才能,竟然抓住了他任河陰縣令的舅舅勸降,韓浩不從。

三國時代,名氣就是本錢啊,連當時權勢熏天的董卓都看中的人,眾諸侯自然是趨之若鶩。袁術馬上任命他為騎都尉。夏侯惇與他見面,一番長談之後,韓浩便成了他的下屬。當時,夏侯惇為東郡太守,折沖校尉。

曹操征討陶謙時,夏侯惇留守濮陽。張邈、陳宮叛變曹操投靠呂布,當時,曹操的家屬都在鄄城,夏侯惇率軍前去護衛。結果,被呂布與張邈拿下了濮陽。

呂布拿下濮陽之後,趁著曹操大軍未歸,想迅速一統東郡,站穩腳跟,但他同夏侯惇交戰互有勝敗,於是,派出手下人使出了詐降計。

呂布手下向夏侯惇投降,夏侯惇不疑有詐,結果,在大帳內被呂布手下綁了起來。夏侯惇也是個桀驁不馴的主,14歲就敢殺人,讓他投降自然不肯。呂布部下估計也不願空手而歸,便拿住夏侯惇勒索財貨。

夏侯惇的手下亂著一團,最高長官被控制了,何去何從,這是個問題。這時候,韓浩站出來了。

韓浩首先安撫好眾部將,讓他們各歸其營,約束部眾不得生亂。然後帶人直奔大營,與綁架人質的呂布恐怖分子直接對峙。

“你們這些兇頑之徒,竟然敢綁架夏侯將軍,你們還想活著出門嗎?”

眾恐怖分子有恃無恐。

“我主曹操為了天下正義討伐奸賊,你們以為會為了一名將軍受你們要挾嗎?”

眾恐怖分子想,夏侯惇乃是曹操手下第一愛將,兩人又沾親帶故,拿住他正奇貨可居,不受要挾才怪?

威脅、勸解無功,韓浩單膝對著夏侯惇跪下,流著淚說:“將軍雖然與我親厚,可是,國法大於人情啊。”

夏侯將軍:“。。。。。。”

起來轉身一揮手:“眾兒郎,不必顧忌人質,給我殺!”

眾親兵拿刀持槍,一擁而上。恐怖分子們發現韓浩玩真的,端不住了,扔下手中武器,跪地求饒,口裏哀求道:“韓將軍,我們只是求財而已,隨便打發點我們就走,沒想著要傷人啊。”

韓浩以大義責之,將一眾恐怖分子全部綁了,拖出去梟首示眾。

曹操聽說了這件事,表彰韓浩說:“你這種做法可為萬世效法!”接著發布命令說:如以劫持我國公民個人或團體做為人質,我國絕不做任何妥協。我國並將采取一切適當的手段營救人質,我國政府絕不會采行付贖金、釋放人犯、改變政策及其它任何妥協行動。

嗯,又繞回美國國務院聲明來了!

曹操因為韓浩忠義正直,一直讓他擔任禁軍統領。曹操設立中護軍統領禁軍,韓浩為任該職第一人也。後來,曹操遠征張魯,拿下漢中這個極具戰略意義的城市後,眾幕僚一致推薦韓浩可任漢中太守。曹操說道:我怎麼可以沒有中護軍呢?

值得一提的是,韓浩文韜武略發展全面,曹操最早開始屯田,就是韓浩和棗袛一起提出來的。那時候,負責後勤運輸物資,特別是供應作戰部隊的口糧,往往耗費巨大的民力。從人數上說,後勤運輸人員往往是作戰部隊人數兩倍以上。屯田制的實行,讓各郡自己囤積糧食,部隊作戰時,少了很多轉運之苦。

韓浩對待劫持人質的態度,大概是史料記載上出現最早的一次,不然曹操也不會說出“卿此可為萬世法”的話,稱之為“反恐先鋒”,韓浩當之無愧也!

韓浩當年對待劫持人質的態度,是不是值得我們借鑒呢?

靈山 2014年9月15日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Empty 回復: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2月 30, 2015 12:41 pm

色厲內荏陶恭祖 [ 就一南瓜 ]


說起陶謙,必然要說到歷史上有名的那段公案。

曹操沖冠一怒,不顧後方未定,兩伐徐州,屠了徐州的治所彭城,百姓、士兵屍體堰塞於泗水河道,可見當時之慘烈。

曹操討伐徐州打的旗號便是“為父報仇”。

曹操父親曹嵩,漢靈帝時,官至三公中的太尉。董卓之亂,曹嵩帶著妻妾、小兒子曹德避亂到泰山的華縣隱居。

曹操初定兗州,令當時的泰山太守應劭護送曹嵩一家回兗州。曹嵩本是殷富之家,車馬儀仗逶迤成行。半道上,一騎馬軍突至,曹嵩以為是應劭的接應兵馬,未作防備,頃刻間,全家老小被屠殺殆盡。

公案的焦點便在於此。

《三國誌》、《後漢書》、包括雜史《世說新語》都言之鑿鑿認定是陶謙派人幹的。當時曹操袁紹還在合作期,與公孫瓚集團正軍事對峙,而徐州陶謙屬於公孫瓚軍事集團。曹操與陶謙屢屢發生軍事沖突,陶謙早已不滿。殺曹嵩,一是泄私憤,二是取其財貨以充軍資。

編纂《吳史》的韋曜卻有證人證言。當時曹嵩北歸,陶謙派了一名部將相送。這名部將名張闿,原本是黃巾降將,護送曹嵩到一個廟宇歇息時,見財起意,動手殺人越貨。還有細節描述,曹嵩本來可以從後窗逃走的,誰知他的妾身形肥胖,竟然越窗時卡住了,連累著曹嵩也送了性命。

這細節描述正是來自張闿。史料上說他殺了曹嵩取了財物和部下一起逃到了淮南。孫策問袁術借兵占據江東時,張闿大概隨孫策一起到了江東,從時間上看是吻合的,只不過張闿此人從此沒了蹤跡。

韋曜之所以在《吳史》中一直為陶謙辯護,根源很可能在於張昭。張昭晚年淡出官場,一直在家著述立說,教書育人,一直活到80余歲。而韋曜在張昭死的時候,已經20多歲,出仕任職了。兩人是否有交集,比如拜入張昭門下,或者請教學問,充當助手什麼的,史料上沒記載。但韋曜受張昭的影響是必然的,畢竟張昭是一代大儒,是江東出生的士子們繞不過去的坎。

問題又來了。張昭當年家居徐州治所彭城,正是因為陶謙的征召,張昭拒不應召才流亡江東。他會為陶謙說話嗎?

確實是張昭在為陶謙辯護。陶謙死後,張昭寫了祭文,回顧了陶謙的仕途經歷,客觀的作了評價,倒也沒有過度譽美之詞。

只能是這樣猜想了:張昭家族在彭城也是大家族,張昭拒不應召,而陶謙卻沒有為難他的族人,這大概讓張昭一直心存感激吧。

歷史上的陶謙到底是個什麼樣人?是不是如羅貫中老先生描述的見賢思齊的敦厚長者?三讓徐州成了《三國演義》經典段落,以致後世更是出了《三讓徐州》京劇保留曲目。

歷史是容不得塗脂抹粉的。

我們來回顧一下陶謙出仕以來的種種“劣跡”吧。

陶謙,字恭祖。江蘇丹陽人,父親曾任余姚縣長,是個官宦子弟。他年輕時很好學,以諸生的身份很快被舉薦為茂才。茂才就是後世所說的秀才,按照漢時制度,每州每年只推舉一名秀才,連有太尉父親的曹操起點也只是孝廉。

陶謙的茂才身份究竟是得益於余姚縣長的父親還是任蒼梧太守的嶽父,抑或自身的真才實學,這個就無法考證了。

漢時,萬人以下的縣為小縣,稱縣長;萬人以上的縣為大縣,稱縣令。陶謙舉茂才後第一個任職的縣便是盧縣縣令,起點比他老子還高。更牛的是,不久,便遷為幽州刺史,成了一方諸侯。

心高氣傲的陶謙先是得罪了父親朋友郡守張磐,後來跟隨車騎將軍張溫征討韓遂時,又酒席間言語沖撞張溫,氣的位列三公的張溫差點將他發配邊關。

不過,這並妨礙陶謙一路升職。倒是他賺足名聲,張昭在祭文中稱他:膺秉懿德,允武允文,體足剛直,守以溫仁。這至少是當時一些名人的看法。

徐州黃巾起事,陶謙被任命為徐州刺史。他一方面在老家招募士兵組成三國歷史上有名的“丹陽兵”,另一方面,招安了泰山大盜臧霸、孫觀、吳敦、尹禮等人,軍力大盛,很快平了黃巾之亂。

其時,漢獻帝劉協在長安,物質匱乏,各地諸侯割據一方,根本顧不上他。陶謙常派使者繞道到長安送物質,深得小皇帝身邊大臣們的好感。一口氣賞了他安東將軍、徐州牧,溧陽侯等高位名爵。

這以後的陶謙就像是東方不敗練了葵花寶典,性情大變了。

重用同鄉人笮榮。陶謙招募丹陽兵時,笮榮糾合百余人投奔陶謙,算是較早的從龍之臣,被陶謙任命為下邳相,專門負責督運下邳、廣陵、彭城三地的物質運輸。這家夥信佛,到處蓋寺廟建佛像,凡信佛之人,皆以糧米供之。到了浴佛節,一次能布施上萬人的飯食。如此奢靡,焉能不敗?曹操攻打徐州時,笮榮懼怕,帶著男女萬人,馬匹三千,逃入廣陵,殺死廣陵太守趙昱。

不理政事,將徐州政務悉數委托給奸詐小人曹宏,致使軍民離心,更是與徐州士族矛盾重重。以致於陶謙死後,徐州大族們如糜家、陳家等共同推舉劉備繼任,而違反了主亡子繼的三國傳統。

下邳人闕宣造反,公然自稱天子,陶謙不顧大義名分,與他偽與虛蛇,驅使闕宣四處攻掠搶劫,而後殺其人並其眾斂其財。

名士趙昱再三推辭陶謙的征辟,陶謙居然威脅於刑罰,趙昱只得無奈出仕。

後來,他殺了曹操的父親曹嵩。細數他的種種劣跡,這事不是他幹的又是誰幹的?

再後來,在曹操大軍逼迫下,陶謙逃亡回老家丹陽。次年,陶謙驚懼而死!時年63歲。

一代梟雄在三國這個波瀾壯闊的歷史舞臺上高調出場,又卑微的結束了註定是龍套的角色。

孔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說其人外表道貌岸然,內心卻怯弱無比,猶如雞鳴狗盜之徒,這莫非是為陶謙量身定制的?

靈山2014年9月15日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Empty 回復: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2月 30, 2015 12:42 pm

神鬼莫測話賈詡 [ 就一南瓜 ]


看《三國誌》賈詡傳,每每有後背汗出如漿的感覺,這是看其他人物傳記所沒有的。想不到在世上真然有這麼一種人,對人心的洞悉達到了極致,把握的分寸妙到毫巔。要知道,三國時代沒有公共媒體,信息的傳播主要是人口相傳;沒有強大的情報分析系統,取得有限的信息資源還得去蕪存菁。最多,親自接觸過某人,靠零星的只言片語要得出一個人的基本印象該有多麼困難。

但,賈詡他做到了。

賈詡,字文和,甘肅武威人。少年時很低調,聲名不顯。當時有大相士閻忠慧眼獨具(閻忠,也是一個被埋沒的三國人物),認為他是張良、陳平之類的謀士。舉孝廉,任郎官職,因病辭官。跟當時很多人的經歷相似,沒什麼特殊點。當時舉孝廉的,絕大部分都是任郎官職,很少有擔任縣長的。

辭官回鄉的途中,碰到氐人部落叛亂,把他們同行的十幾個人都抓了起來,要殺了他們。賈詡眼珠一轉,謊稱說我是太尉段颎的外孫,家裏很有錢,你們別殺我,家裏一定會出錢來贖我的。太尉段颎久鎮邊關,在氐人部落很有威信,氐人聽信了他的話,把其他人都殺了,唯獨將他放回了家。

有史料記載的,年輕時賈詡就這段軼事。跟杜畿扶靈回鄉、司馬芝攜母避亂路遇賊寇一樣,都是以計脫身。

董卓起西涼兵進軍長安時,賈詡以校尉身份在董卓女婿中郎將牛輔軍中任職,駐紮在陜西一帶。至於他怎樣到了董卓軍中,史料上沒記載,只能是一個可能:賈詡是武威人,故西涼國的首府就在武威,所以,他被董卓征召隨軍是順理成章的事。

董卓為呂布所殺,牛輔亦為部下所殺,軍中亂為一團。時,牛輔手下有校尉李傕 、郭汜、樊稠、張濟等人皆亂了分寸,都想著脫離部隊,逃回涼州。

這時候,賈詡也是為了自保,說了一番讓史官們一直不肯原諒他的話:諸位校尉,聽說長安城裏的大臣們表態,要殺盡西涼人。你們現在這樣潛逃回去,一個小小的亭長即可以將你們抓捕。還不如重新將部隊組織起來,打起為董卓報仇的旗號,攻下長安,以朝廷的名義來號令天下。如果攻城不下,再逃跑不遲。

眾人皆被他說服,四校尉就用朝廷大臣們要“殺盡西涼人”這句話來招募西涼逃卒散兵,這便是西涼兵禍亂長安的開始。

這件事的根源在於董卓死後總理朝政的王允,王允聯合呂布平叛之後,當時董卓西涼軍的實力並未受損,如何處理西涼軍是個很棘手的問題。王允的想法就是要解散西涼軍,追究其將領的責任。王允曾說過:獨不赦此四人(指校尉李傕 、郭汜、樊稠、張濟)。

後來,裴松之等人為此事怪罪賈詡是沒多少道理的,賈詡也是傾巢之下豈有完卵的那一顆卵之一,亂世自保是為第一。再說,李傕這幾個鼠目寸光的家夥後來自相殘殺禍亂長安也不是賈詡所能控制的。賈詡只是一名謀士,並不是能統禦手下的梟雄。

西涼兵攻下長安,殺了王允,李傕等人要朝廷下旨封賈詡為侯,賈詡堅辭不受,他說:這本是自保之策,何談功勞!又奏請他為尚書仆射,賈詡又說:這個位置是管理百官的,需德高望重之人方可任之。我沒什麼名聲,任這個職位別人都會不服的。後來,只得讓他擔任主管人才選拔的尚書。

李傕、郭汜兩人在長安大打出手,一個挾持天子為令群臣,另一個扣押王公大臣,弄得長安是烏煙瘴氣。但這二人都很畏懼賈詡,賈詡依仗這點,一直在二人當中斡旋,施恩於朝廷、大臣。

賈詡對李郭二人本是利用,看著自保之計已成,便交還印綬、辭了官職,離開長安,到了華陰,托庇於同鄉段煨門下。

段煨也是董卓手下的幾大中郎將之一,董卓死後,他選擇了歸順朝廷。

賈詡沒過多久便離開了,投奔了原來一起在牛輔軍中效力,現在盤踞宛城的張繡,但將自己的妻兒都留在段煨處。友人不解,問道:段將軍對你禮敬有加,敬為上賓,你何以又離開呢?賈詡嘆道:都是名氣惹的禍,在段煨軍中,下屬們敬仰我,長久下去,段煨必起疑心,擔心我奪了他的權。如今張繡沒有謀士輔助,我去恰得其所;而段煨可以依靠我得一外援,互成犄角,必善待我的家人。

果然,段煨很高興賈詡的離開,也一直對他的家眷照顧有加。

這時的賈詡對人心的算計已經是爐火純青了,也許在長安的那段時間,接觸了不少的達官貴人,練就了一身洞悉世事皆學問的本事和掌握了別人難以企及的信息資源吧。

到了宛城,因為張繡的叔叔張濟與賈詡有舊,張繡一直對賈詡執晚輩禮。

賈詡考慮到宛城孤立無援,遲早會被曹操征討,便讓張繡派人與劉表暗中結盟。曹操不聽荀攸勸阻,圍攻張繡時,劉表果然派兵夾擊曹軍,此時,正有袁紹欲襲許昌的留言傳來,曹操不得已,只得退兵。張繡起兵追擊曹操,賈詡阻止他說:不能追,將軍此去必敗。張繡不聽,果然大敗而歸。賈詡又說了:現在可以追了,必然大勝而歸。張繡半信半疑,重起兵卒追擊,結果,擊潰了曹操的後衛部隊,大勝而回。

張繡很佩服,追問賈詡理由,賈詡說道:曹軍後撤,必是許昌出了變故,軍隊的實力並未受損。曹操身經百戰,戰陣經驗豐富,後撤時一定會安排部隊預作防備,你出動精銳去追,必然會中了他的埋伏;但你大敗而歸之後,曹操不會想到你還會有第二次追擊的勇氣,再加上後方有事,必定會加速後撤,所以你能獲勝而回。張繡嘆服。

曹操袁紹官渡大戰開始,雙方都派人來招降張繡,張繡當時是想投奔袁紹的。袁紹當時勢大,號稱坐擁百萬之眾,連曹操心裏都沒底與之對抗,一眾謀士都在給他打氣。而張繡與曹操恩怨情仇一堆,張繡有奪叔母之辱,曹操有喪子之恨、失良將之痛。

張繡開始占據宛城時,曹操大軍來襲,當時張繡是投降的。曹操本是好色之人,見到張濟遺孀鄒夫人貌美,食指大動,瞞著張繡就偷吃了。張繡知道後,覺得受辱,心懷不滿。曹操聽說後又密謀殺掉張繡,誰知事不周密,張繡用賈詡計提前反叛,殺了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曹操的心腹大將典韋,又差點幹掉了曹操。

面對袁曹的召喚,張繡很自然的選擇了袁紹。

但是,賈詡根本未和張繡商量,當即毀書叱使,對著袁紹的使者說:“回去告訴袁本初,你和你兄弟袁術都不能相容,焉能容天下英雄?”

張繡當即傻掉了,悄悄問賈詡:那我該去投誰?

賈詡淡然一笑:去投曹公。

張繡更加疑惑:“可我與曹公有仇怨啊,他會怎樣待我啊。”

賈詡豎起三根指頭,從容解惑: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現在是奉旨討伐不臣之人,占據著大義名分。這是其一。現今袁紹勢大,曹操勢弱。投袁紹,不過是錦上添花;投曹操,則是雪中送炭。這是其二。其三,曹操是想成大事的人,如果接納了你,天下誰人還有大過你和他的仇怨,你就是他讓天下歸心的一根標桿。為了他招賢納才的大計,勢必會善待於你。

賈詡已經把曹操揣摩到骨子裏了。

果不其然,曹操一見到賈詡,立即拉著他的手說:讓我信重於天下者,君也!馬上上表給賈詡封侯,擔任冀州牧,當時冀州未平,便讓他在軍中參謀軍事。對張繡,曹操也果然不計前嫌,與他結成兒女親家,封他為揚武將軍,後來,張繡食邑二千戶,當時的武將,最高的也不到一千戶。

官渡相持,曹操即將糧盡,又一次找謀士尋找信心。賈詡亦如郭嘉,荀氏叔侄一樣,給他打氣。這一回,他是從曹操的個人品質上鼓勵他的:您的勇氣、智謀、果決、用人都超過了袁紹,需要的不過是一次機會罷了。沒過幾天,機會便來了,許攸獻計燒烏巢。

曹操攻下荊州之後,自信心膨脹,想一舉拿下江東。賈詡勸說道:明公先後打敗了袁紹、劉表,聲譽隆起,現在應好好經營,讓百姓們安居樂業,日漸富足起來之後,可不戰而屈江東。

曹操不聽,結果,赤壁之戰成就了周瑜、諸葛亮的美名。

裴松之對賈詡的這番說辭也是頗為不服的。他認為赤壁之敗,源於瘟疫流行、風向難測,是運數決定的。

渭南之戰,曹操出兵討伐韓遂、馬超,韓、馬行緩兵之計,曹操也明白他們的心事,問計於賈詡何策對之,賈詡說了三個字:離間計。結果,韓遂、馬超疑心生暗鬼,大敗。

曹丕為五官中郎將時,弟弟曹植才華橫溢,得到了一批名士的吹捧,兩人有王位繼承權之爭。曹丕問計於賈詡該如何處之?賈詡答道:你只需註意修身養性、心懷寬廣,好學不倦並盡好人子的孝道即可。

曹丕很聰明,明白了賈詡的意思,老老實實的做自己,不去與曹植搶風頭,交接名士。

曹操也為東宮太子的人選猶豫不決,密問賈詡,賈詡不答。再問,賈詡故作恍然道:剛才我在想袁紹、劉表父子的事。

曹操聽罷大笑,遂立曹丕為東宮太子。

曹丕接受獻帝禪位,謀劃者賈詡、華歆、王朗等,主謀是賈詡,但後世屢屢遭人詬病的是華歆。

曹丕繼位之後,問賈詡:吳國、蜀國,我該先討伐哪一個?賈詡直言道:“擴充地盤,壯大實力以權謀為先;建立穩固的基業當以德化為要。遍觀我們魏國的人才,是沒有人可以與占據地理優勢的吳國、蜀國爭鋒的,即使皇帝陛下親征,也不見得萬無一失,不如等待觀望,待他們內部起變化再說。”

曹丕不聽,起大軍攻吳,大敗而歸。

賈詡歸順曹操之後,自以為自己非曹操老臣,做人一直很低調,平時基本不與人結交,就是子女婚嫁都不與高門大戶攀親。

真正的高人賢士,據廟堂之上,不結黨,不參與派鬥,低調做人低調做事,但又不刻意韜光養晦,時不時露一小崢嶸,這才是立身長久之計啊。憶今昔,又有多少人不懂這道理或者知易行難,栽了大跟頭,可惜可嘆!

賈詡,壽77歲而終,謚肅侯,配享曹丕廟。

靈山

2014/9/30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Empty 回復: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2月 30, 2015 12:43 pm

特行獨立一田疇 [ 就一南瓜 ]


田疇,字子泰,右北平無終人。無終縣,大約在現在的薊縣、遵化一帶。好讀書,擅擊劍。

初平元年,各路討董卓的義軍結盟,董卓遷獻帝於長安。幽州刺史劉虞是皇室宗親,常常感嘆:現在奸臣作亂,天子流離失所,漢室衰微,我想振作百姓對漢室的信心,派人去長安朝覲皇帝,以盡忠孝之心,派誰去才能不辱使命呢?

眾幕僚一致推舉田疇,時年二十二歲。

當時在幽州,劉虞與公孫瓚一文一武,彼此已生間隙。田疇暗地裏勸劉虞,早早動手,免得後患。劉虞政績斐然,在治理地方,懷柔少數民族等方面尤為突出,但,他畢竟是文臣,柔有余鋼不足,拒絕了田疇的建議,這也為他今後的不幸埋下了後患。

田疇考慮到當時天下動亂,各諸侯各懷異心,便在家族僮仆中挑了二十名體格健壯的,以他個人名義,騎馬繞道西行,走居庸關出塞沿陰山奔朔方郡,歷時一年多才到長安。等他再回到幽州時,前後已近四年,物是人非了。

到了長安,小皇帝和眾大臣見了劉虞的敬表和孝敬的財物,很是高興,正吃了上頓沒下頓呢。一高興,給田疇封賞了個騎都尉,反正朝廷也就剩下這點權利了。

田疇拒之,第一次拒官。他說天子蒙亂,臣民恥辱,不敢受榮寵,朝廷高度贊揚了他的忠義,三公府聯名征辟他做官,他也都拒絕了。朝廷和大臣們一是為了讓他揚名,二也是鼓勵各方諸侯多多敬獻,向老百姓們宣告朝廷的存在,維護那一點可憐的尊嚴。

在長安耽誤了一段時間,得到朝廷對劉虞的回復之後,田疇快馬趕回了幽州,可是,此時劉虞已經被公孫瓚擊敗並殺害了。

田疇徑直去了劉虞墓,大哭了一場,在墓前祭拜並宣讀了朝廷回復的章表,然後流著淚離開,沒鳥公孫瓚!

公孫瓚聽說了,大怒,公開懸賞抓獲了他。公孫瓚斥責他說:“你為何自行哭拜劉虞,而不把朝廷的回復表章呈報給我?”

田疇答曰:現在漢朝王室衰敗,人人懷有異誌,只有劉公沒有失掉忠義的節操。朝廷表章中所說的,對將軍沒有什麼好話,恐怕不是你所樂意知道的,所以沒有送上。將軍現在舉大事以滿足自己的欲求,既已殺死了無罪的府君,又與堅守忠義的下屬為仇,果真做了這件事,那麼燕、趙地區的士人將都只會投東海而死,哪還有人會跟從將軍你呢?”公孫瓚聽聞此言,認為田疇理直氣壯,不怒反笑,下令給他松綁但卻把他囚禁在軍中,禁止他與故交聯系。

手下幕僚勸說公孫瓚:田疇是個聲名遠播的義士,你既然不能以禮相待,但卻軟禁他,這樣對將軍你的名聲不利啊。公孫瓚然之,就下令放了田疇。

田疇北歸,召集族人和門客僮仆立下誓約:府君劉虞的仇不報,我們就不能存活於世!於是,田疇帶著數百人進入到徐無山中,過起了半隱居獨立於世的日子。

當時,躲避戰亂的人特別多,聽說徐無山有這麼一塊桃花源,紛紛舉家來投,幾年間,就達到了五千多家,形成了一個山中的小城市。徐無山在唐山市玉田縣東北二十裏,尚存有田疇遺址。

田疇說:要有領袖。於是,大家共同推薦田疇為首領。

田疇說:要有制度。於是,大家訂立了二十余條法律。

田疇說:要講禮儀。於是,鄉規民約道德規範出臺了

田疇說:要有學校。於是, 。。。。。。

田疇說:要有部隊。於是, 。。。。。。

不能不說,這是個躲避社會戰亂,追求平安生活形成的最好的一個社會形態,當然,前提是有一個強大的領袖人物。

田疇的夢想也是大多數中國人所追求的吧?

徐無山跟當時的烏丸、鮮卑都相隔不遠,他們聽說田疇的名聲,都派出通譯前來贈送禮物,交好於他。田疇和他們約定,互不侵擾。

五千多戶的人口資源自然也引起了已打敗公孫瓚盤踞黃河以北的袁紹的註意,他派出使者,授予田疇將軍印,田疇拒之,第二次拒官!

袁紹死後,兒子袁尚即位,屢屢派人來征辟他,田疇還是拒之,第三次拒官!

當時,袁紹死後,袁譚與袁尚、袁熙兄弟三人幹戈內起,被曹操各個擊敗,袁尚和袁熙逃亡烏丸蹋頓部棲身,曹操起大軍征討烏丸蹋頓。

田疇因為烏丸常常犯邊,殺死官員殘害百姓,一直想與烏丸開戰,但自感力量不足,隱忍不發。這次,曹操征討烏丸,與他的戰略目標一致,於是,當曹操派人征召他的時候,田疇毫不猶豫的令手下人整理行裝,投奔曹操了。

手下門客問田疇:“昔日袁家父子仰慕你的名聲,五次派遣使者送來禮物,你都不應召,為何這次這麼踴躍?”

田疇露出神秘的微笑答道:“這不是你所理解的。”當然不只是為了征討烏丸,報仇雪恨,而是亂世辯人的技術啊。

田疇隨使者到了曹操軍中,即被任命為司空戶曹掾,掌管戶籍。這個職位是公府征辟的,對於當時田疇的實力來說,是比較高的,這也看出了曹操善於任人的長處。

跟著,曹操接見了他,跟他一番長談,無非是天下大勢,袁氏失敗的原因,你在徐無山的作為,將來治理河北的意見建議等等。

一番話談完,曹操一聲長嘆,說道:“田子泰不是我所能任命的官員!”話裏的意思是說,這樣的人才不應該僅僅是公府所征辟的幕僚,而應該由朝廷的名義任命他擔任地方大員。於是,舉薦他為茂才,任命為脩縣縣令,但他並未去上任,而是繼續留在曹操軍中效力。

當時曹操的軍隊駐紮在無終縣,正是夏天多雨,這裏又臨近海邊低窪處,道路泥濘難行,山口險要處有敵軍把守,眾將一籌莫展,皆有退軍之意。田疇獻策道:“此去柳城,尚有一條小路,經徐無山過盧龍口、白檀。不如我們佯作退兵,然後走小路翻過山口直達柳城,蹋頓肯定不會防備,到時候一舉拿下柳城,蹋頓授首之期不遠。”曹操從其計,命令田疇所部為先鋒,翻過盧龍,直搗柳城,殺了蹋頓,袁尚兄弟遠遁到遼東公孫康處。

第四次拒官開始!

烏丸被滅,田疇居首功,曹操論功行賞,封田疇為亭侯,食邑五百戶。田疇認為自己當初率眾躲避山中,自己立下的誌向並未達到,而今卻因此獲利,實非自己本意。再次拒官,曹操理解他的心意,也不強迫他。

後來,遼東公孫康果然如郭嘉臨終所言,將袁尚的首級送到曹操處,曹操下令:三軍之中敢有為之哭著,斬!當時,曹操打敗了袁氏集團,受降很多袁氏的文臣武將,受過袁氏之恩的人大有人在,曹操此令也是為了消除袁氏的影響。

特行獨立的田疇只是袁尚屢屢征召他不就,心懷感恩之心,就不顧曹操的軍令,自備祭品,前去吊唁袁尚。曹操知道了,也不和他計較,可謂恩重。

後來,曹操征荊州,田疇作為幕僚同行,獲勝回來後,曹操又想起了田疇的種種功績,懊悔當初不該聽從田疇的推辭,他說了一個站在全局觀念的理由:“你田疇辭官不受,這是滿足了你個人的誌向,但是,有功不賞,國家法度何在?”

於是,下令恢復田疇原來的爵位。田疇上表,堅決推辭,聲稱要以死明誌。一連下了四次詔書,田疇都堅辭不就。其他人看不過去了,紛紛上表彈劾田疇,說他清高自傲,愛惜羽毛,罔顧國家法度,要求治其慢上之罪。曹操猶豫不決,將此事交由世子曹丕和大臣們廷議。

曹丕和荀彧、鐘繇的意見都說,算了,就聽從他的意見,讓他去吧。

但,曹操還是心有不甘,又讓與之交好的夏侯惇去做他的工作。夏侯惇曉之於理動之於情,田疇還是不肯屈從,最後祭出了以死要挾的法寶。夏侯惇無奈,只得將田疇之誌回復曹操。曹操也很無奈,就給了他一個議郎的閑職,平時不用到任,有事顧問顧問。

田疇死於46歲。

對於田疇的評價,一直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倒是認為有兩點說的中肯。一是裴松之說田疇哭袁尚,舉止失當,類比王修哭袁譚,看上去都是哭故主,但內心想法卻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王修是真哭,田疇是假哭。

還有一點是重臣鐘繇說的:田疇辭官之舉不顧大局不遵大義,但是,也可以作為搶功爭爵者的一個借鑒。

靈山

2014年9月23日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Empty 回復: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2月 30, 2015 12:44 pm

不逢其時乎?不遇其主乎? [ 就一南瓜 ]


數千年過去,劉曄若有靈,當快慰於九泉。因為他終於被慧眼識珠了,而這雙慧眼乃是世界進化史上永遠有一席之地的偉大人物。

1966年,當朝太祖在杭州一次小型會議上說:劉曄是個大軍師,很能看出問題。這次說的是曹操攻下漢中後優柔寡斷的事。早在50年代,太祖向黨內高級幹部薦書,提到《三國誌》裏需要讀四篇傳記:張魯、呂蒙、郭嘉、劉曄。此後又說:放長線釣大魚,此策出自劉曄。

太祖推崇劉曄,無非是看中他的戰略眼光,讓黨內的高級幹部在工作中要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立場。

劉曄是光武帝劉秀的嫡系子孫,遠非劉備自詡的那種八竿子都打不著的漢室宗親。正因為劉曄繼承了光武帝的純正血統,所以,膽略過人的他13歲時就敢操刀殺人,這跟14歲時,因為別人辱其師而殺人的夏侯惇有一拼。

十三十四歲的年齡,在現今看來,也就一屁孩,說起殺人,是不可想象的,這跟他們血液裏流淌的傳承是有關系的。

關於血統論,我的觀念也是後來轉變的。曾經為一件殺人案跟刑事律師朋友交流過,他說過一個觀點:我辦過很多刑事案件,深入犯罪人的家庭背景調查,我發現,凡是殺人案、重傷害案,犯罪人的祖上往往都有幹過刀口舔血的人。不信,你可以默想一下,如果你有很討厭的人,激憤之下給你一把刀,你是否砍得下去?不僅如此,好賭的家庭、離異的家庭,很多都是有連鎖反應的,不僅是榜樣的力量,更主要的是遺傳基因在起作用。

對這個觀點,我深以為然。

劉曄劉子揚殺人是因為孝道。他七歲時,母親病重,臨終托付道:你父親那個親隨,是個諂媚害人的禍害,我死後,他必然會禍亂我們家。以後你們兄弟倆長大了,能除了他,我就死而無憾了。

劉曄長到13歲,對他哥哥說:差不多了,現在是完成母親遺言的時候。他哥哥驚訝道:這怎麼可以?劉曄獨自持刀殺了那親隨,然後到母親墳上告祭。父親劉普得知後大怒,派人找回劉曄。劉曄神色坦然的對父親請罪:母親遺言如此,我願接受不告而殺的懲罰。

趙普估計也是被他震懾了,竟然就不了了之。後來,大相士汝南許劭避亂揚州,見了劉曄,給他四個字的評價:佐世之才。

殺了一個小小的門客、親隨也許並不能說明什麼,但劉曄仿佛為了證明自己的血性膽略,又殺了個更厲害的名人。

當時的淮揚之地,法紀松弛,豪族大戶各自擁有自己的私人武裝。有一個叫鄭寶的豪強,驍勇果敢,才能過人,當地人都很怕他。鄭寶想將淮揚之地的百姓遷往江南,因為劉曄是當地的豪族,鄭寶便想讓劉曄來倡導遷移的事。劉曄不願意投奔江東,但對於鄭寶強大的實力也苦無良策。恰逢此時,曹操派出使者巡視到了淮揚,劉曄邀請使者住在家裏。鄭寶聽說了之後,帶著手下數百人向使者敬奉牛酒。劉曄在家設宴,暗令手下悍勇之士待他舉杯為號,誰知,這鄭寶不善飲酒,始終保持清醒,手下人一直不敢輕動。劉曄找了個機會,親自用佩刀梟其首級,然後,拎著鄭寶的人頭對院中鄭寶的幾百親隨說道:曹公有令,誅殺鄭寶,敢於反抗者與其同罪。眾嘍羅驚恐,一哄而散。

按道理,劉曄已經事成,該收拾細軟逃避鄭寶手下的報復了。但他怕亂兵禍害地方,竟然又騎著鄭寶的馬,帶著幾名僮仆,直奔鄭寶大營。這時,鄭寶大營裏已搜羅了好幾千精兵。那劉曄毫無懼色的到了大營門口,喊道:那個帶兵的誰誰誰,來來,過來聽我說話。帶兵的統領們來到營門,劉曄balabala一通禍福分析。王霸之氣一發,眾統領皆拜伏於地,恭請劉曄做了首領。時年,劉曄二十余歲。

按照他目前的人生軌跡走下去,劉曄應該成為亂世中亦文亦武的名將,可從此之後,史料上卻再也看不到他武勇的一面。

劉曄考慮到自己漢室宗親的身份名聲,把這幾千以劫掠為生的精兵都交給了當時的廬江太守劉勛。

劉勛在長江、淮河一帶兵力強盛,孫策害怕他,便想出一個計策。派出使者帶著厚禮來拜見劉勛,遊說道:上繚這地方仗著人多勢眾,屢屢欺辱於我,我想出兵攻打他們,卻路途遙遠。可否借助您上國的力量協同我一起攻打他們?

劉勛手下人為孫策卑辭厚禮所動,紛紛鼓動劉勛出兵。劉曄勸道:上繚雖小,但城墻牢固,護城河寬廣,易於防守難於進攻,不是十幾天就能攻下的。部隊開拔,後方空虛,如果此時孫策來攻,何以禦之?劉勛不聽,派兵攻上繚,結果,孫策乘虛攻擊,劉勛敗亡投奔曹操。

曹操攻占壽春之後,當時廬江有股山賊數萬人,頭領叫陳策,他據險而守,幾次討伐都無功而返。曹操問部下:是不是該繼續討伐呢?眾將都說:山高林密,易守難攻,討伐成功對我們沒什麼好處,不討伐也沒什麼壞處。

劉曄說話了:明公你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老百姓都盼望著王師去解救他們,為了大義也得剿滅這股山賊。過去不成功,是因為帶兵的偏將聲名不顯,現在派一上將領兵,再懸賞招降並用,一定可以解決這股匪患。

曹操然之,派出猛將攻打匪巢,大軍隨後造聲勢,果然如劉曄預測的那樣,很快就打敗了陳策。

曹操占據揚州之地,征辟了劉曄、蔣濟、胡質等五位揚州名士,其他人都相互答辯,為曹操召見做了充足的準備,唯劉曄不發一言。蔣濟異之,劉曄答道:明主的思路不是你們所想象的。果然,曹操問及揚州風土人情、治安狀況時,那四人搶答,劉曄還是不置一詞。最後,四人沒什麼說的,劉曄再從天下大勢、發展戰略等曹操經常思考問題入手,獲得了曹操的信任。蔣濟等四人皆被授予縣令,而獨把劉曄當做心腹謀士。遇有不決之事,曹操常常發函問之,曾有一夜之間發函數十封的記錄。

我朝太祖贊賞劉曄的還是曹操攻下漢中之後,劉曄的獻策,這也是他謀士生涯中最輝煌的一次。

曹操征討張魯,劉曄時任主簿。漢中山高險峻,糧道不暢,曹操心生退卻之意,說道:這是個奉妖術的地方,得不到它又能怎樣,我軍缺糧,還不如先撤回。便讓軍隊掉頭,令劉曄統籌後軍依次退出。劉曄一盤算,糧食已經不夠了,現在撤出部隊也難以保存完整的建制,就去找曹操建言,分析利弊。大軍又回頭再攻張魯營寨,集中軍中弩箭一起射擊。張魯少謀略膽識,棄城而逃,曹軍占據了漢中。

這時候,劉曄再度建言:明公你用步卒五千,討董卓、敗袁紹、收荊州,威名已達海內。此時,蜀人聽說你攻下漢中,進蜀的大門已經大開,一定都驚慌失措,這時候進軍蜀地,一紙檄文可定。劉備剛進蜀,蜀人還未歸心,聽說大軍來襲,一定會自行崩潰的。如果假以時日,以諸葛亮的治國之才,關羽、張飛的勇冠三軍,只要扼守住幾個關隘,我們就束手無策了,那麼蜀地一定會成為我們一統天下的障礙。

曹操猶豫不決,在漢中靜待蜀地的消息。到了第七天,有降卒來報:蜀地聽說漢中失守,一日十驚,皆驚恐不得安寧,劉備即使殺人也難安定人心。曹操急招劉曄問策:現在可以攻打蜀地嗎?劉曄搖頭:時間過去這麼久,人心已小安,不可以再攻擊了。

就如魏延獻策兵出子午谷一樣,此時乘勝進攻蜀地會不會改變歷史走向?假設歷史沒什麼意義,但劉曄把握戰機的能力通過此事可略見一斑。

公元220年,孫權襲荊州殺關羽,曹丕問策大臣:劉備是否會與東吳翻臉。眾大臣皆認為蜀國弱小,名將僅關羽一人,一定不會出兵。唯獨劉曄爭辯說:劉備關羽義為君臣恩同父子,劉備又常常扛著仁義的招牌,他一定會出兵為其報仇的。果然,沒多久消息傳來,蜀國起大軍進攻東吳,東吳征集全國軍力迎戰。同時孫權派使者送來降表,向魏國稱臣。

大臣們都恭喜曹丕,獨劉曄上奏道:孫權稱臣是權宜之計,此時如果趁其空虛,發兵討伐,開辟第二戰場,東吳指日可滅。現在如果接受孫權稱臣的現實,將會成為魏國幾代人的隱患。

曹丕如同他老子一樣,猶豫不決。劉備兵敗,孫權立刻就廢了與魏國的君臣之禮。曹丕又問計劉曄:現在可以伐吳,跟孫權決戰嗎?

劉曄說不可,曹丕不聽,起大軍伐東吳,無功而返。回來之後對劉曄說:你的推測是對的,不過,你要想出辦法如何打敗吳、蜀兩國,而不是只是判斷敵情,推測勝負。

估計此時劉曄心中應該是千萬匹草泥馬呼嘯而過。

為遼東公孫淵廢叔自立太守之事,劉曄建議征討之事也是類此。

劉曄的識人之能也是值得說道的。

孟達投降魏國,曹丕見他儀表非凡,才能出眾,很是喜歡,便讓他任新城太守。劉曄諫言,孟達好權術而且貪利,新城處於魏蜀吳三國交界之處,把他放在新城太守的位置上,日久恐生變。曹丕不聽,孟達果然復叛。

也許劉曄學過相術,魏史上有名的魏諷叛亂案也事先被劉曄看出了端倪。魏諷是沛人,名氣很大,重臣鐘繇保舉他出仕,自卿相以下都已結交魏諷為榮。這魏諷不知進退,趁著曹操領兵外出,企圖在鄴城聯結一批故舊荊州子弟發動叛亂,呼應關羽。行事不密,被同夥向曹丕告發。而劉曄初見魏諷面,就認定他日久必叛。

這是件很神奇的事,除了相術,無可解釋。

劉曄不能夠算是一位錚臣,說他佞臣卻是過分了。

魏明帝曹叡繼位之後,一天,他下了詔書說:魏國的起源是因為武皇帝的太爺爺專心在家研修仁德禮義傳家的結果,現在武皇帝的父親、爺爺都加了尊號,而太爺爺沒有官職,從鼓勵天下人遵守孝道的角度要給武皇帝的太爺爺加尊號,讓大臣們討論。

劉曄上書道:陛下崇敬先祖,這是了不起的孝行。但是,國家是公器,要把私情割裂開。遠祖和近祖是有區別的,漢高祖創立漢朝也只追封到祖父,這應該成為後世遵循的準則。所以,我認為,尊號加到武皇帝的爺爺高皇帝就可以了。

魏明帝遂不再提這個問題。劉曄的這封奏疏原文在錄,可見他並不是後人謗毀他皇帝說什麼他都揣摩上意,善於迎奉拍馬。

把他歸於品行不佳,主要是源自傅玄所著的《魏書》中提到的一件事。

魏明帝曹叡想要討伐蜀國,召集大臣廷議,大臣們都說:不可伐。而召劉曄私下問對時,劉曄答:可伐。中領軍楊暨與劉曄交好,是反對伐蜀的主要人物,每每問及劉曄伐蜀之事,劉曄都說不可伐,並分析不可伐的原因,條理分明。後來,楊暨又對曹叡說道不可倉促伐蜀,曹叡說道:你就是書生一個,軍事你不懂的。楊暨不服,答道:我不懂軍事,劉曄是三朝元老,熟知兵事,他也說不可伐。曹叡奇道:不對啊,劉曄對我說可伐啊。這一君一臣便擡起杠來,把劉曄叫來對質,劉曄不置一詞。

待楊暨離開後,劉曄責備曹叡說:伐國,這是頂級的機密,我唯恐睡覺時說夢話泄露了秘密,怎麼可以對人說?再說,兵者詭道也,恐怕大軍未發,敵國已經知道了。

曹叡恍然大悟。劉曄出來責備楊暨:凡釣中大魚者,無不順勢而為,然後再慢慢收線,這樣才會有收獲。你是直臣,但智略不足。

後來,有近臣拾掇曹叡:劉曄這個人一向逢迎陛下,你故意用相反的想法,試試他就知道了。曹叡一試,劉曄果然隨口應之。曹叡從此便不再信任他了,沒幾年,劉曄憂郁而終。

這便是陳壽、傅玄等人評論他巧詐、阿諛諂佞、不修德行的主要原因,而且在《三國誌》中,陳壽將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並列為卷十四,認為他們都是才策謀略,世之奇士。但是清治德業,殊於荀攸。

臣不密失其身,君不密失其國。憑心而論,劉曄與君上、同僚有不同的說法,這正是老成謀國的表現。至於一些細節問題,比如曹丕問聽音樂和狩獵哪個更適合修身養性之類似是而非的問題,劉曄迎合君主,只是為了加重自己在重大問題上發言的份量,過分糾纏細枝末節,看似剛正不阿,實際迂腐不堪。

現代流行一種觀點:曹操因為劉曄漢室宗親的出身,對他一直防備有加,不予重用。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曹操本身就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戰略家,他對誰都不會言聽計從,而且除了攻蜀這件事之外,史料上找不到曹操不信任他的依據。一夜十數函問策,這對一名謀士來說,這本是就是一種殊遇。當然,到了曹丕這個另類,對他言不聽計不從,這時,已經與他的出身沒什麼關系了。

讀史,不能想當然,立論皆有據是個基本原則。

另外,霹靂車的發明也與劉曄沒什麼關系,這玩意戰國時已經出現了,不過,那時候叫投石車。

劉曄跟賈詡一樣,因為出身問題避諱,一直不與大臣結交,也算是個明哲保身的人吧。

劉曄太和八年(公元232年)去世,生年不詳,死後謚景侯,一生中做到的最高官職是大鴻臚,位列九卿。

靈山

2014年10月21日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Empty 回復: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2月 30, 2015 12:45 pm

神人無功,達人無跡 [ 就一南瓜 ]


說起曹操的幾大謀臣:郭嘉中年早亡,事跡反而凸顯。論曹操與袁紹十勝十敗、征呂布、算孫策、出盧龍等等。到曹操赤壁大敗,曹操惱恨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更是把郭嘉擡到一眾謀士之上。這只不過是曹操赤壁大敗後的激憤語言,給自己兵敗找借口罷了。但,至於曹操的統一大業,反而是郭嘉出力最少,畢竟他很早就去世了。

公認曹操的大管家是荀彧,謀劃能力、治政能力無出其右,功勞也最大,這個當沒什麼異議。

賈詡,此人審時度勢的能力一流,對人心的把握達到極致,稱其鬼才並不為過,有專篇人物論傳。

被低估的謀臣是荀攸,被其他幾位閃爍的星光遮蔽了。

他死後,好友鐘繇曾歸納總結荀攸一生密謀的十二條計策,可惜,文章尚未成篇,鐘繇也死了,再無人知道。他跟隨曹操二十多年,謀劃了哪些計謀,我們只能從曹操和其他人的評價中探索一下他的事跡了。

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

這是荀攸正式歸於曹操旗下時,曹操對荀彧、鐘繇說的話。那時候,曹操已經迎漢獻帝定都許昌,任命荀攸先後任汝南太守、尚書、軍師。

為何說荀攸“非常人也”?

荀攸,字公達,是荀彧的侄兒,年幼失怙。荀攸13歲時,其任廣陵太守的祖父去世,祖父的下屬有個叫張權的主動要求為其守墓,荀攸見此人神色不寧,就跟他叔父說,此人有問題。他叔父晚上一審問,果然這張權身負命案,想借守墓逃避刑法。

何進專攬朝權時,征辟海內名士二十多人,荀攸在列。到洛陽,即被授位黃門侍郎。那時候,曹操、袁紹等都籍籍無名。

董卓之亂時,荀攸幹了件縱觀他一生最轟動的事:密謀刺殺董卓。可惜事不周密,董卓將他與何顒收監,何顒驚懼自殺,荀攸泰然自若,飲食如常。幸好董卓不久便被呂布刺殺,荀攸撿回來一條命。

荀攸棄官回家後,又得到公府征辟,任命他為任城相,他不去。他看到蜀地富饒,地勢險峻,便要求去擔任蜀郡太守,走到荊州,道路斷絕,便滯留在荊州,一直到曹操迎獻帝定都許昌。

荀攸的起點也確實比一般人高出不少,年紀輕輕名氣就如此之大。

太祖問彧:“誰能代卿為我謀者?”彧言“荀攸、鍾繇”;“ 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漢獻帝到許昌之後,任命荀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荀彧不能經常隨曹操四處征戰,再說,許昌老巢也必須有人坐鎮,所以,荀彧內舉不避親,推薦荀攸代替自己謀士的位置。

初獻“坐山觀虎鬥”計,未果。

時年,張繡在宛城駐守,與荊州的劉表相互呼應。曹操與袁紹決戰,必須要解決張繡這個後患。建安三年,曹操起兵討伐張繡,荀攸以軍師身份隨行,他向曹操諫言,張繡與劉表互為犄角,攻張繡劉表必救之,不如暫緩進攻,誘使張繡投降。曹操不聽,碰到了當時在張繡處棲身的另一大算無遺策的謀士賈詡,大敗而歸。曹操後悔道:悔不聽君言!

張繡歸降之後,曹操從宛城出發,再度討伐呂布。這一步走的是奇險無比。張繡初定,劉表蠢動,西邊人心不穩。而北邊的袁紹在一側虎視眈眈,如果袁紹再果斷一點,曹操的老巢再次被端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眾謀士都勸曹操慎重,唯荀攸勸說曹操道:因為張繡、劉表剛剛被打敗,勢必不敢生事。袁紹善謀不斷,猶豫不決之人。而呂布驍勇之人,又勾連袁術,若任其在淮泗之間縱橫,眾豪傑必將響應他,尾大難除啊。不如趁他現在未成氣候,冒上一定的風險,出兵征討呂布,解決掉後顧之憂。

果然,曹操出兵攻打呂布,劉表不敢動,袁紹為兒子生病根本沒想去奇襲許昌,坐等曹操剪除了他的羽翼為曹袁決戰做好準備。

與呂布作戰,呂布一直敗退,據下邳城堅守。當時,曹操的士兵久攻不下,疲憊至極,曹操也有了退軍的想法。荀攸和郭嘉勸他:“呂布三戰皆北,銳氣已失,軍隊喪失了戰鬥的信心。陳宮雖然有計謀,但呂布不能夠完全聽從他,趁著他們還未恢復元氣,急攻可下。”又獻計引來沂水、泗水倒灌下邳城,下邳城墻倒塌,呂布、陳宮等被生擒。

官渡決戰,又是荀攸獻計,斬了袁紹大將顏良、文醜。

建安五年,袁紹派大將顏良圍攻白馬,白馬守將劉延告急,曹操出兵援救。荀攸謀劃了聲東擊西之策,當時袁紹兵力強大,正面對抗勝算不大。荀攸勸曹操引兵到延津,擺出渡河攻袁紹後方的陣勢,迫使袁紹分兵,然後使輕騎攻顏良,可解白馬之圍。

曹操采用了他的計策,帶著張遼、關羽輕騎潛行到白馬。顏良未作防備,被關羽斬首,袁軍大敗,白馬之圍遂解。

接著,荀攸又獻詐敗計殺了文醜。

曹操帶著六百騎兵押著輜重緩緩而行,迎面遇上騎將文醜帶領的三四千騎兵隊伍。敵我力量懸殊,眾人皆勸曹操退避大營。

曹操荀攸相視而笑。命令丟下輜重,全軍撤退。正當文醜騎兵為搶奪輜重亂著一團時,曹操回軍大敗文醜,文醜獻首。誰殺了文醜,史籍上未留下性命,但肯定不是關羽。

離間計,讓袁譚、袁尚兄弟反目。

袁紹身死,袁譚、袁尚兄弟爭權,袁譚勢弱,派出謀士辛毗向曹操投降並求援。當時,曹操正準備征討劉表,手下人也認為劉表強大,應該先攻劉表。荀攸力排眾議,勸說曹操道:劉表雖然勢大,但他不是有為進取之主,占據荊州,卻無圖謀天下之心,此人不足為慮。袁氏經營河北數年,根基深厚,現袁氏兄弟擁兵十萬,假如他們兄弟同心,必將為心腹之患。不如趁其兄弟爭權不和,分而治之。曹操聽從了他的分析,接受了袁譚的投降,封他為青州刺史,並讓自己的兒子娶了袁譚的女兒,結為親家。

曹操一般喜歡嫁女結盟,這回用的是兒子,不久,袁譚復叛,曹操把他女兒還回去了,身為曹操子女也不容易啊。

曹操用了荀攸、郭嘉的計策,先敗袁尚,再敗袁譚。袁氏父子三人,正是應了那句話:不作就不會死。

“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

荀攸是隨曹操南征孫權的路上去世的,曹操每每提起他,都淚流不止,對那麼多的下屬,曹操對荀攸用的溢美之詞應該是最多的。

荀攸為人低調,從不爭功,曹操評價他的智慧別人可以達到,但外表上的愚鈍別人是學不來的。

曾經有親戚的孩子向荀攸打聽曹操取冀州,他是怎麼謀劃的。荀攸答道:辛毗為袁譚乞降在前,大軍平叛在後,與我有什麼關系呢?

荀攸生病,曹操叮囑東宮太子曹丕前去探望他:荀公達,可為人師表,你應該以禮敬之。曹丕探病,跪拜在他的床頭端茶送水。能受此大禮的,唯荀攸一人吧?

鐘繇與荀攸交好,他對荀攸佩服的五體投地。他曾說:我每次要做什麼事情,都經過反復思考,覺得無可挑剔了,再把意見拿去征詢荀攸,荀攸每每都能提出獨到的意見,出乎我的意料。

說起鐘繇曾想總結荀攸的十二條計策未果便人已亡故,裴松之對此很有微詞:你鐘繇死於荀攸之後十六年,這麼多年,你都幹嘛去了?荀攸的計謀不傳於世,實在是太可惜了。

我估計在荀攸的十二條計謀裏,涉及到對將領謀士的評價定位有不少條,鐘繇礙於面情不方便寫出來吧-----荀軍師去惡,不去不止嘛!

靈山

2014-09-29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Empty 回復: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2月 30, 2015 12:45 pm

孤獨的用間大師 [ 就一南瓜 ]
  

  作為三國時代屈指可數的能臣幹吏,杜畿杜伯侯無疑是個孤獨的背影。

  說他孤獨,並不是說他曾經孤身一人獨入虎穴,而是說,像這樣的一位世界間諜史上鼻祖級的人物、被譽為可與西漢蕭何、東漢寇恂比肩的重臣,居然被羅貫中老先生忽略了,後世之人對其知之甚少。

  杜畿是京兆杜陵人,按照現在的位置大概在陜西西安附近。他幼年喪父,繼母對他很苛刻,但他卻以孝行被舉孝廉。後避亂荊州,繼母死後,他扶靈柩還鄉,路遇盜賊。同行人紛紛逃竄隱匿,唯獨他帶著棺木無法逃脫,只得跟強盜講道理:“你們打劫是為錢為糧,我身無分文,你殺我有什麼用呢?”

  盜賊見這人鎮定且有膽略,還真放了他一條生路。

  這次偶然的經歷應該對杜畿的性格、處事之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杜畿後來敢於孤身犯險估計他也回想起了這件事。

  杜畿能走上出仕之路是個偶然,也是個必然。

  他是個率性而為的人,也是個天才的演說家、辯論家。

  他回鄉之後,當時擔任京兆尹的是他的朋友張時,張時見他回來就聘請他為功曹。兩人始為朋友,後成上下級。這杜畿沒理順這關系,平時太隨意了點,被張時批評了幾句,杜畿背地裏發牢騷說:“我沒能力,我幹不好這功曹。行,等著,我要到你老家河東去幹太守,當一回你的父母官。”

  這杜畿真辭了官,跑到許昌,交接上當時的侍中耿紀。晚上,這二人抵足而眠,杜畿針砭時政,縱論天下,激動處慷慨激昂,直至通宵達旦。這一來,將隔壁之人吵得一晚沒睡。

  天亮之後,隔壁之人敲開了他們的門,劈頭就批評耿紀:“國家正是用人之際,如此國士你不向朝廷推薦,你真是失職啊。”

  這人說話太有分量,就像現今的古董鑒定專家,一句話說是國寶,馬上價值連城;說是贗品,立馬扔到垃圾堆裏。

  這鑒定專家就是曹操的首席大謀士,政事、後勤總管荀彧。

  杜畿得到了荀彧的贊賞,自然也到了曹操的賞識,讓他在身邊幹秘書,親自培養。

  後來,杜畿就任河東太守,老百姓經常為糾紛來訴訟。這杜畿充分的發揮了他演說的天才,他辦案的方式別具一格:說道理,一直說到你服氣為止。回家以後還是想不明白,沒關系,再來,我再說。

  後來,居然河東一地的訴訟案巨減,老百姓都學會了調解。

  杜畿一生濃墨重彩的事跡都是在河東完成的。

  在曹操身邊幹了一段時間的秘書,曹操發現此人可用,便讓他持節出任西平太守。

  這時候,袁紹的外甥並州刺史高幹投降之後又蠢蠢欲動,想連接劉表、馬騰、韓遂再度叛亂。

  河東此地便成了戰略要沖。

  曹操讓荀彧在官吏中選拔一能臣去鎮守河東,條件是此人必須要有蕭何平定關中,寇恂治理河內的本事。荀彧開口說了一個人名:杜畿杜伯侯。

  此時,杜畿已經在赴任西平的路上,曹操轉頭對親衛說道:追,快馬追回杜伯侯。

  當親衛追回杜伯侯的時候,估計此時的杜畿會仰天大笑三聲:張時啊張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杜畿終於完成了我的人生理想,當上了你的父母官。

  荀彧告訴了杜畿河東嚴峻的形勢:此時的河東外有高幹的虎視眈眈,內有原太守王邑的抗命不從;而河東的百姓還不讓王邑離職;河東郡掾衛固和中郎將範先又是首鼠兩端,時刻都可能叛亂。你看看得需要多少人馬才能夠前去赴任?

  杜畿伸出了一個指頭:“我一人即可。”

  於是,間諜史上鼻祖級的用間大師橫空出世。

  杜畿並不是為了他“偉大的”人生理想的實現而得意忘形,甘願提著腦袋冒險。

  他只是很快的找到自己的有利條件:河東正即叛未叛之時,還未公開同朝廷撕破臉,所以,一開始我性命無憂;其二,河東郡掾衛固和我有幾分交情,這是我開展工作的切入點。

  荀彧又問:“那你需要多長時間能穩定河東的形勢?”

  杜畿還是伸出了一個指頭:“一個月。”

  杜畿單人匹馬上任河東,中郎將範先跟他卻沒交情,首先就想先殺掉他。衛固念及過去的交情,說道:“畢竟我和杜伯侯相交一場,這樣吧,把他嚇走就算了。”

  於是,範先先後殺了太守府的郡吏三十余人。

  杜畿沒走,卻已嚇得戰戰兢兢,唯唯諾諾,對二人的行為舉止更是不敢說半個不字。

  衛固、範先被杜畿的示人以弱的韜光養晦計謀迷惑住了。此時,高幹的叛亂計劃並未準備好,這二人見杜畿軟弱可欺,為了拖延時間,便把他迎進了河東太守府,舉行了上任儀式,以延緩曹操的大兵入境。

  杜畿就任,立即任命衛固為都督,將河東郡的軍事指揮權全都交給了範先,讓他們防範之心都踏踏實實的放進肚子裏。他只是提了個小小的要求:我既然為太守,好歹也是一地方最高長官,以後太守府無論事情大小我們商量著辦。你們當主帥,我給你們當參謀,你們看行嗎?

  杜畿如此,只是他一肚子的壞水沒地方倒,正好找到兩個實驗品來檢驗自己謀略的有效性。

  衛固、範先擴大勢力要征兵。杜畿馬上獻上一良策:“不能公開的征兵,一征兵,老百姓以為要打仗,肯定要逃亡。你們衛家、範家都是大族,家裏有錢,不如用錢來募兵,慢慢的壯大實力。”

  衛、範二人頻頻點頭:言之有理。

  結果,下面募兵的將校大吃空餉,虛報人數,錢花了不少,兵卻未征到幾個。

  有了部隊,就得訓練,訓練很辛苦,士卒們牢騷滿腹,屢屢有逃亡的,衛固、範先又來問計。

  杜畿眼睛一眨,又是一良策:帶兵之事,愛兵如子為上。士卒逃亡乃是想家,不如讓他們平素家去,有事再集中。如此即省了軍糧,他們也就不會逃亡了。”

  二人大悟,即刻讓各將校帶兵回家,有事再來集中。

  那杜畿又說了:“我是一方太守啊,我得去各縣巡視巡視,被人簇擁著感覺真好。”

  二人深表理解,權力的欲望是人性的本能,應該應該。

  於是,杜畿暗交了不少朋友。

  高幹起兵造反,衛固、範先舉兵響應。這才發現,要麼花名冊上的人都是編造出來吃空餉,要麼手下的將校連人都找不到。只得強行拉夫,四處劫掠。

  而杜畿呢,卻帶著幾十名親信跑到一個城墻堅固的縣城,據城自守。平時暗交的各縣眾人一看戰亂開始,馬上帶著人紛紛象杜畿靠攏。杜畿幾天功夫便募集了四千人。

  高幹大軍到了,攻城未果,只能望杜興嘆。

  後來曹操派遣鐘繇、夏侯淳率大軍到來,剿平了叛亂。

  杜畿此後在河東太守的位置上幹了十六年,每每提拔到朝廷,過不了多久又將他派回來,這河東不僅地理位置重要,非杜畿不可鎮守,而且經過他的治理,河東已成為曹魏的糧倉。

  關西馬騰韓遂叛亂,曹操親率大軍與之對峙多日。幾萬人的糧草全部由河東一郡供應,戰爭結束的時候,清點庫存,河東尚有二十萬斛余糧。曹操一激動,給杜伯侯加官進爵。

  後又征漢中張魯,從河東郡調集民夫五千人隨軍搞後勤運輸。千裏之路,這五千民夫竟然沒有一個逃亡。還豪言壯語的表態:縱使屍骨不還鄉,也不可負我府君。杜畿教化民眾之功可見一斑。

  杜畿在河東年間,不僅勸農桑、興水利,薄賦役,還大力興辦教育。很多年後,河東一地儒生最多,尚學之風最濃。史書評價“河東常為天下最。”

  曹丕稱帝之後,杜畿封侯,調往帝都,後為曹丕建造樓船,在孟津渡試水,船覆而亡,時年六十二歲。

  《三國演義》最後一章,那個官拜右將軍,後來為羊祜臨終推薦代己為鎮南大將軍,《左傳》不離手的杜預則是杜畿的孫子。

靈山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Empty 回復: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2月 30, 2015 12:46 pm

佞名之下有賢士 [ 就一南瓜 ]


謝鐵手推薦,謝各位寶推、鮮花、回復,你們讓我有了繼續下去的信心。我的計劃是寫三四十篇評傳,然後集結出版。對人物評傳,觀點不可能都是一致,有爭議才是正常,才有意義,但請勿歪樓。質疑傳統文化存在意義的屬“道不同”,請勿入。躬身而謝。----靈山

初識董昭之名於《三國演義》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曹操迎獻帝途中,一日,獻帝遣使召曹操覲見,曹操見此使節,大奇:追隨獻帝諸人人人面有饑色,唯此人豐腴紅潤。直言問由,那使節坦然答道:無他,食淡二十余載。食淡,非不食鹽,飲食清淡而已。

演義情節,史料上無所考。

這使節便是董昭。

董昭的佞名來自於《三國誌》卷十六蘇則傳。

蘇則為侍中,與董昭為同僚。一次,董昭枕著蘇則的膝蓋睡覺,蘇則將他的頭推了下去,說道:“蘇則的膝蓋不是佞人的枕頭。”

蘇則,字文師,扶風武功人。曹操征張魯時以他為向導,後被任命為金城太守。在金城太守任上,招募流民,安撫百姓,政績斐然。又先後平定一系列叛亂,有戰功。封都亭侯,食邑三百戶。

蘇則在侍中位置上,做了兩件醒目的事:

一是曹丕接受獻帝禪讓,以魏代漢,蘇則與曹植穿上孝服相對而泣。曹丕後來知道曹植哭漢,在朝堂上問:“聽說我當了皇帝,卻有人在背後哭,這是為何?”蘇則以為曹丕說的是自己,正欲爭辯,同為侍中的傅巽掐了他一把:“不是說你的。”蘇則乃止。

二是曹丕性好狩獵,一次,獵物的籠子沒關好,獵物跑了,曹丕要懲罰從人,被蘇則勸誡而止。曹丕給了他一個評語:直臣。

董昭與蘇則只是同朝為官,其他並無交結,何以蘇則給董昭一個“佞人”的稱呼,以至於宋元間史學家胡三省給了董昭“昭人品不足稱,其謀略妙,不下二荀”的評語?

又是佞人,又是人品有問題,董昭到底幹了什麼呢?

董昭,字公仁,山東定陶人。年輕時舉孝廉,擔任過縣長、縣令,袁紹征召他為參軍。袁紹與公孫瓚界橋之戰時,當時的巨鹿太守和當地豪強孫伉等人見公孫瓚將多兵眾,便想舉城依附。這消息傳到袁紹處,袁紹便派董昭任巨鹿太守去接管巨鹿。

袁紹問董昭:你準備如何應對。

董昭答以四個字“隨機應變”。

董昭到了巨鹿,先是虛以為蛇,暗中把準備反叛的人都弄清楚了,然後抓了孫伉為首的幾十個人,假冒袁紹的命令發布檄文,說孫伉等人勾結賊寇,準備獻城,陷一城百姓於水火。現在追究他們的罪行,罪不及家屬隨從。幹脆利落的砍了這幾十個人的人頭,然後再安撫余下的官吏豪族,結果,一郡皆安。事後報告袁紹,袁紹也大加贊賞。

不久,魏郡太守被賊兵所殺,郡內流寇橫行,禍害鄉裏。袁紹一盤算,還得是董昭,於是調董昭到魏郡任太守。董昭到任,又重施故技,以弱示人,然後分割瓦解,各個擊破,“二日之中,羽檄三至。”

袁紹氣度有限,不能用人。當時董昭弟弟董訪在陳留太守張邈軍中,張邈與袁紹發生了矛盾,袁紹懷疑董昭與張邈交好,找了個過錯要治罪董昭。董昭無奈離職,前去投奔漢獻帝。

路過河內,被河內太守張楊留下,受職騎都尉。大概從這時起,董昭開始把人生的賭註壓到了曹操身上。

當時,曹操的勢力很弱小,跟袁紹還是結盟關系。但是,敏銳的董昭看出了曹操和袁紹的分裂是遲早的事。所以,當時曹操想獻貢上書長安,為張楊所阻。董昭力勸張楊:曹操是個人中豪傑,必不會久居袁紹之下。你不如現在交好於他,不僅為他獻貢上書提供方便,還可以推舉他,留下一份人情。說動了張楊,董昭又親自執筆,分別以曹操的名義寫信給綁架漢獻帝、大臣的長安將領李傕、郭汜。這樣,才幫曹操打通了通往朝廷的道路,而曹操也送了犬馬金帛給張楊,維護著良好的關系。

董昭大概是越俎代庖的事做習慣了,不久,他又為曹操做了一件:以曹操的名義寫信給楊奉。

當時,漢獻帝從長安回到洛陽,輔政幾位大臣韓暹、楊奉、董承及張楊意見不合,相互牽制。這董昭又以曹操的名義寫信給楊奉說:將軍您護持皇上功勞很大,我仰慕已久。現在將軍您擁兵於內,而我糧草充足,我們可以相互支持,互為依靠,同呼吸共命運。楊奉這個土軍閥有槍有人,缺的是黨援,一看曹操主動和他結盟,很高興。馬上保舉曹操為鎮東將軍,承其父親費亭侯的職位。

估計曹操無功受祿也很郁悶,這董昭一而再再而三的示好,且屢屢冒名頂替。責怪他吧,他終是一番好意。感謝他吧,這又涉及到政治聲譽問題。

所以,曹操見了董昭,一失見了賢才那種久旱遇甘霖的常態,只是問道:“現在我到了洛陽,拜見了皇上,下步該這麼走?”。

曹操是個比較擅用肢體語言的,比如倒履相迎,比如拉手相謝,比如撫背動情,而且從不吝惜贊美詞句,很多謀臣勇將只是為他一句贊賞的語言,一個親熱的動作從此死心塌地,終身不悔。

可惜,董昭失去了這個待遇。

此時的董昭,對張楊、楊奉乃至漢獻帝都已無效從之心,一心一意的為曹操謀劃:“將軍你到都城來輔助天子,這是春秋五霸的功業啊。但是,洛陽這地方派系林立,各大臣未必對你心服口服,留在洛陽實為下策。不如遷都許昌,但現在天子剛剛還都,人心思安,再次遷都會有很大的阻力。但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這就看你的決心了。”

曹操問策道:“那楊奉兵強馬壯,奈何之?”

董昭不厚道的答曰:楊奉在朝中孤立,對你又是信任有加。你先以厚禮籠絡之,再說洛陽就食不便,如移駕魯陽,靠近許昌,糧食運輸就方便多了,楊奉勇則勇矣,但其人少智,一定不會懷疑。

曹操用其計,後來乘虛攻擊楊奉的營盤,並其眾逐其人。

獻帝到許昌,曹操論功行賞,董昭任職河南尹。

建安三年,張楊被部下楊醜所殺,他的老部下據城待袁紹救援,曹操又令董昭只身入城說降,事成,董昭被表為冀州牧。

董昭政務純熟,從他後來一系列的職務變動便可看出曹操對他的倚重。

劉備叛曹操,殺徐州刺史,曹操平叛,任命董昭為徐州牧;官渡之戰時,顏良攻東郡,董昭調任魏郡太守,隨曹操攻打顏良;攻下鄴城之後,董昭又被任命為諫議大夫;曹操追擊袁尚,軍糧運輸的兩條交通線是董昭負責修建的,滅了烏丸之後,再次論功行賞,曹操上表封董昭千秋亭侯,轉拜司空軍祭酒。

軍祭酒這位置是為郭嘉首設,郭嘉死後,董昭繼之。

北方平定之後,董昭向曹操建議按古制分封五等爵位,曹操說道:那是古代聖人做的事情,我作為一名臣子怎麼能夠做呢?

五等爵位始於周朝,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董昭的意思很明顯,讓曹操進位為公。

董昭封爵的提議以及“自古以來,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處人臣之勢者也”之類勸進的話,成就了董昭“佞人”的惡名。

以三國時代上溯歷史,夏商周不去說它,始皇帝是統一六國稱帝。漢朝替代秦朝,主要是天下伐無道的秦二世。唯獨漢朝統治中期,出了一個“穿越者”王莽,而王莽篡漢這個歷史定論早就把王莽歸納到奸臣隊列。漢朝統治四百年,道統的觀念已深入人心,特別是那一眾知識分子心中,漢天子是神聖不可替代的。而不是魏晉以後,城頭變幻大王旗,篡位已是常態化。

所以,曹操受魏公、魏王爵有不臣之心,想篡漢自代,遭到了眾多大臣,包括心腹謀士荀彧的抵制,這也是終其曹操一生始終不敢或者不能稱帝的原因;所以,在《三國誌》董昭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後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號,皆昭所創;所以,蘇則說了:蘇則的膝蓋不是佞人的枕頭。

蘇則囿於此時的時代,痛恨想篡位的大臣,有王莽先例,可以理解。為何宋元間史學家胡三省也這樣說,羅貫中、金聖嘆都這樣認為?改天換代對於他們來說已經不陌生了嘛。

這個問題困擾我很多年,我只能用個人好惡來解釋了,尊劉抑曹!劉備自稱漢中王還沒有獻帝的詔書呢,別找什麼聽說獻帝已被殺的借口。

董昭除了政務純熟,是曹操集團一等一的良臣幹吏外,智謀之道也是很精通的。

關羽圍困曹仁的樊城之戰中,孫權密遣使者報告曹操,說準備派兵襲擊關羽的後方:江陵、公安,以解樊城之圍。還讓曹操不要泄露消息,以免關羽有了防備。

眾謀士皆以為然,董昭力排眾議,說道:一方面我們答復孫權說要保密,另一方面,我們要將消息暗地裏泄露出去。如此,可以安定樊城軍民堅守的信心,關羽聽到這消息也會軍心浮動,進退取舍難矣。再說,關羽為人固執自大,一定仗著城堅兵壯不肯退兵。泄露這消息對孫權的計劃並無影響。

果然不出董昭預料,帶兵救援的徐晃將此消息分別射入樊城和關羽營中,城內士氣高漲信心倍增,而關羽猶豫不決,坐等江東拿下江陵、公安,失去後方倚仗,兵敗而去。

曹丕登基之後,命夏侯尚攻打江陵,夏侯尚見長江水淺且江面狹窄,命令軍士登上江心洲,準備以浮橋連接南北,眾人皆認為此法可行,江陵唾手可得。董昭得知,趕緊給駐紮在宛城的曹丕寫信:魏軍只留一條進軍通道,而吳軍可三面進攻,此乃兵法大忌。再說,萬一江水暴漲,留在江心洲上的魏軍只有束手投降的份。

曹丕見信,恍然大悟,急令夏侯尚撤軍。果然,吳軍兩路來攻,留在江心洲上的魏軍只撤出了少部分人,又過幾天,江水暴漲。無不都在董昭的預測之中。

曹丕事後表揚董昭:即使陳平、張良在,心思縝密也不過如此。

董昭任司徒時,就當時的社會風氣曾經上書,很有現實意義:國家應該推崇敦厚樸實忠誠守信的人士,對浮華虛偽的風氣要嚴厲杜絕。現在的年輕人不把學問作根本,而是把交友作正業;名士們不把孝悌操行修養當作首務,而是追逐權勢、惟利是圖;他們糾結成黨,拉幫結派,順之則互相吹捧,逆之則誹謗攻擊,以此操縱社會輿論。更有甚者,放縱奴仆門客家屬周旋官吏之間,打探消息,從中牟利。這些都是法律所不允許的。

董昭一定是從現今這個社會穿越過去的!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董昭壽八十一,謚定侯,兒子董胄繼承爵位,自太守一直做到九卿。

靈山

10/17/2014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Empty 回復: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2月 30, 2015 12:46 pm

治國之要,今猶在耳 [ 就一南瓜 ]


讀史可以明鑒,知古可以鑒今。讀史,不僅是個人的興趣,更有益的是我們能從古人的言行中找到很多值得效仿,值得傳承的文化。

比如說袁渙,這個在《三國演義》中未出現的人物。

三國時期,最顯赫的家族莫過於袁家,四世五公,門生故舊遍及天下。袁紹登高一呼,從者如雲,手下文臣武將濟濟一堂。說起袁家五公,分別是袁安、袁湯、袁滂、袁逢、袁隗,從漢章帝時袁安任司徒到漢獻帝時袁隗任太傅,歷時章恒靈獻四個朝代。袁逢袁隗是兄弟二人,袁逢是袁紹袁術的父親,袁紹與袁術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這是汝南袁氏的淵源。

而袁渙是漢靈帝時司徒袁滂的兒子,屬於陳郡袁氏這一支。

史載,當時官宦子弟多跋扈,橫行不法,而袁渙則守之以禮。先後被任命為功曹、侍禦史、譙縣縣令(未就任),劉備被推舉為豫州牧的時候,舉袁渙為茂才,這是史料中他們二人唯一的交集。

後來為避戰禍,舉家遷往江淮一帶,為袁術所用。袁術與呂布開戰,袁術敗,袁渙被呂布捕獲,留用於帳下。

呂布與劉備翻臉成仇的以後,一天,呂布心血來潮,讓袁渙寫篇文章罵劉備,袁渙不肯寫。呂布再三強迫他,甚至拿著刀劍指著他發怒說:為之則生,不為則死!袁渙大笑之,對呂布說道:“我只聽說可以用德行來羞辱人,沒聽說用謾罵來羞辱人的。如果劉備本來是君子,你罵他他只會付之一笑,如果他是小人,會反過來拿你罵他的話來罵你,那麼受辱的是將軍啊。況且,昔日我曾在劉將軍手下做事,就跟現在在你手下做事一樣,假如有一天,我離開這裏,反過來辱罵將軍,這可以嗎?”

之所以將袁渙說的話全文翻譯過來,是因為這裏面蘊含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如何對待前雇主,比如如何對待前任,等等。

呂布被誅,袁渙歸於曹操,他向曹操諫言道:軍隊,是兇器,不得已而用之。治理天下要用道德來約束人心,用仁德來感化敵人,給百姓一個安定生活的環境才能使天下歸心,老百姓就會與統治者同生共死了。我聽說,真正的明君善於救世,世間動亂則要舉起大義的旗號;太平年間,百姓趨財逐利,人心不古,則要宣揚淳樸去教化他們。形勢變化,治國之道也有不同,不可一成不變墨守成規。即使用武力征服暴亂,最終還是要靠仁德去感化。

教化之功,幾千年的歷史證明這是太平時期行之有效的統治手段,輿論引導是個很強大的戰場。

曹操聞言大喜,任命他為沛縣南部都尉。

那時候,曹操正在招募百姓實行屯田制,很多人對此項制度不滿,紛紛逃亡,地方官吏們往往把他們抓回來予以刑罰。袁渙又諫言道:都說故土難離,老百姓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離開故鄉的,一定是我們訂立的制度有些不妥。應該順應民心,老百姓願意來屯田就讓他來,不願意也隨他。

曹操聽進了他的意見,老百姓也安定下來,屯田制反而順利的實行下去了。

不久,袁渙升為梁國相。在此任上,他註重以禮教化百姓,要手下官吏尊老撫孤,倡導孝敬貞烈,很得民心。他因病去職以後,老百姓都很懷念他。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稱魏公,建立魏國,袁渙任郎中令,行使禦史大夫的職權。

袁渙再次向曹操諫言:現在天下初定,文德武功同時兼用,這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方法。我認為可以大規模收集文獻典籍,宣揚古代聖賢的教誨,來潛移默化的改變百姓的思想,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至於那些尚未降服的地方,以武力震懾他們,以德化感召他們,遲早會天下一統。

曹操深以為然。

某天,風傳劉備已死,眾大臣皆相互以賀,唯袁渙默默無言,只因當年曾有舉茂才之恩。

袁渙輕利,每每收到的賞賜他都分給了別人,到死時,家徒四壁。曹操祭奠他時,痛哭流涕,手書教令:賞賜谷物兩千斛,一份叫“以太倉谷一千斛賜與郎中令家”,一份叫“用垣下谷一千斛送給曜卿家”,外人不明白他的意思。曹操的教令說:“用太倉谷,是依據官法;用垣下谷,是因為他是我親密的朋友。”

曹丕登基後,有天閑聊,問袁渙的堂弟袁敏:袁渙在性格上到底是那一種類型的人?袁敏答道:袁渙外貌看似溫和柔順,內心卻強大無比,臨大節處危難的關頭,古時候一些烈士也不如他。

袁渙不是個有很多故事的人,也沒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政績。但,他是個有氣節的讀書人,提出的很多做人做事特別是國家治理方面一些意見,至今還有借鑒意義。

這就夠了!

2014年9月19日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Empty 回復: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2月 30, 2015 12:48 pm

將星因何而黯淡 [ 就一南瓜 ]


從古至今,對三國人物的評價文章如汗牛充棟,公婆都有理,這場筆墨官司從來未消停過。但唯有二人,民間評價是驚人的一致:一是諸葛孔明,神機妙算,有神鬼莫測之妙,成了中國人智慧的化身;二是趙雲趙子龍,那是忠肝義膽,英雄無敵的代義詞。

  孔明三氣周瑜,趙雲長阪坡七進七出,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誰要道出此二人半個不字,定當口誅筆伐,群起而攻之。

  這一切都得歸功於羅貫中老先生的造神運動。

  撇開演義因素,從史料上分析,劉備和趙雲的關系非常復雜。

  早期就追隨劉備的趙雲,屢屢救了阿鬥的趙雲,幾乎一生未有敗績的趙雲,被後人譽為一呂二趙三典韋的武勇排名第二的趙雲,在劉備入蜀時期並未得到重用。作為以識人本領為最的劉備來說,不重用趙雲實在是太奇怪了。

  在劉備期間,趙雲得到的最高軍職僅為翊軍將軍。在東漢乃至三國的官職表上,這翊軍將軍實際上就是個雜號將軍,這與劉備攻下成都後封賞關羽前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右將軍,後來,黃忠又被封為後將軍相比,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何謂翊軍將軍,就是侍衛長的稱號,即使趙雲功績小於關、張、馬、黃,弄個安東將軍、平西將軍也不為過吧?

  第二件事,打下漢中之後,任命漢中太守的人選問題,也可看出劉備對待趙雲的態度。漢中是蜀國的東大門,防魏的第一線,位置尤為重要。當時都以為人選非張飛莫屬,但劉備卻任命了行伍出身的魏延,趙雲根本不在人選之中。而清人烏頭宰相魏裔介《兼濟堂文集》中說:北山之戰,非順平則不能有漢中。(趙雲死後被溢為順平侯,古人多以趙順平稱之)應該說,攻取漢中,趙雲是立下大功的。

  第三件事也可看出趙雲在蜀國當時的地位。劉備進位為漢中王,上表給漢獻帝的大臣中,有名有姓有職位的: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領]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征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征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趙雲的名字淹沒在“等一百二十人之中”。

  劉備怎麼啦?難道是趙雲勇猛不夠、智謀不足、品德有虧還是貪財逐利?

  漢中一戰,劉備來到趙雲的屯營地,看了他對陣曹操的地方,誇道:“子龍一生皆是膽”,而軍中皆稱呼趙雲為虎威將軍,這不能說他勇猛不夠吧?

  趙雲先後離袁紹、公孫瓚而去,認為他們不能成大事,始終追隨劉備,不能說他沒識人的眼光吧?打下成都之後,趙雲勸劉備不要將成都的田地分封給有功之臣,而應該休養生息,讓百姓安居樂業,這不能說他沒政略吧?勸劉備不要伐吳,魏國乃是頭號敵人,不能說他沒戰略眼光吧?

  品德有虧?趙雲活捉好友夏侯蘭,卻不留在身邊,因他懂律法,推薦他去擔任軍正,這說明他有情有義卻又持身嚴謹,不拉山頭不搞小集團;打下桂陽,原太守趙範要將有國色的寡嫂樊氏許配給他,他卻嚴詞拒絕美人計的 誘惑 ,後趙範叛逃,趙雲無所牽連。

  趙雲唯一一次能稱得上敗績的是箕谷之戰,兵弱敵強,趙雲帶著部隊徐徐而退,兵將無損失,輜重軍資無遺棄。孔明要行賞,趙雲卻說軍事失利,何賞之有?

  趙雲並不愛財呀。

  今人有人著文說:趙雲不得重用,乃當時門閥觀念使然,當時做官都要講究門第出身,並以馬超為例。試問,魏延、黃忠甚至張飛、關羽該做何解?他們都是世家子弟嗎?

  趙雲入蜀後不被重用,那只能是一個原因:劉備忌憚他。

  為什麼?

  因為在趙雲身上找不到缺點,他是個無私無欲的完人。

  有史以來,上位者都信奉禦下之道,如何禦下?自然是恩威並施。要恩威並加其身,首先得找出這個人的所好,或者說是性格上的缺陷。

  可劉備在趙雲面前,通行的禦下之策卻失去了效用:這人不愛財、不 好色 、不搞小圈子。更重要的是你趙雲太過謹慎,為了避嫌,你連夏侯蘭都不放在身邊。那你想幹什麼,你到底為了避什麼嫌?

  還有個關鍵之中的關鍵:趙雲兩次救了劉阿鬥。

  阿鬥本不是什麼大器,這點劉備很清楚。萬一他駕崩之後,阿鬥再將趙雲依為社稷幹城,會不會出現另外一個主弱臣壯的格局?

  劉備再聯想到自己一生之中韜光養晦的眾多經歷,以己度人,也許在心裏就如此認定:為了將來劉家的天下,決不能讓未來可能出現的野心家羽翼豐滿。

  所以,一個天才的將星入蜀之後光芒不在。

  不要以為這是臆測,還有一個強大的佐證:劉備如何使用諸葛孔明。

  劉備為了防止孔明大功獨攬,入川之時以龐統為軍師;龐統死後,又重用法正制衡孔明;法正歸西之後,白帝城托孤孔明之時,又讓李嚴掣肘。

  劉備只是一深諳禦下之道的梟雄而已,他對孔明也並非羅老先生所說的言聽計從。甚至,他在內心裏是否懷疑孔明與趙雲這一文一武暗結朋黨也說不定,只是史料上找不到孔明與趙雲如何親厚的例證罷了。

  歷史,終究是一本誰也說不清的糊塗賬。

  只是,雄才大略的乾隆帝曾說:使如趙雲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漢事未必無成。

  劉備不信孔明,不用趙雲,夷陵之戰使蜀國精銳盡墨,這才是蜀國滅亡的禍根,而非後人非議的孔明連年征戰不休,大權獨攬導致蜀國人才雕零、民不聊生。

  更讓人扼腕的是,一顆本應在中華歷史上熠熠生輝的將星黯然失色,難怪後人評說,趙雲、孔明這兩位良臣擇了朽木而棲。

  惜哉,趙雲趙子龍,生逢亂世,不遇其人。

   靈山

  二00九年十一月十二日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Empty 回復: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2月 30, 2015 12:49 pm

率性而為程仲德 [ 就一南瓜 ]


我們身邊的同事朋友常常會有這樣一種人:認死理,太較真。說他人品吧,其實不壞,但往往認準了一件事,九頭牛都拉不回來。這跟學識修養無關,完全是個性使然。

讀程昱傳,我又找到了相同的感覺。

程昱,本名程立,字仲德,東郡東阿人。他曾在幼時常常夢見自己在泰山上雙手托起一輪紅日,這個夢他告訴了荀彧,荀彧轉述給曹操,曹操大笑,說:卿當終為吾腹心。親自為其改名為程昱。

這段軼事出自《魏書》。這個夢無需解,寓意很清楚,而且程昱和曹操的意思都很明確。《魏書》記載這麼詳細是在暗示曹操、程昱早有不臣之心嗎?

按照程昱的性格推斷,這事他是做不出來的。那麼,考慮到這段對話在曹操失兗州之後,想去投奔袁紹之前,又聯想到官渡之戰時曹操內心動搖不定,一眾謀士紛紛為他鼓勵打氣,終於明白了,程昱、荀彧二人杜撰了這個夢,還是為了激發曹操的鬥誌。

當謀士,不是個輕巧的活。

回到程昱的人生軌跡上來,他的故事確實夠得上“智勇”兩字。

黃巾起事的時候,程昱所在的東阿縣城有個縣丞叫王度,他糾結了一批人響應黃巾,燒了縣裏的糧倉,縣令嚇得翻墻逃走了。縣城裏的人都逃避到渠丘山,惶惶不可終日。程昱派人到縣城查看情況,那王度估計是人太少,守一座空城沒把握,便把人都撤到城外駐守著,抱著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的主意。

這程昱一看這種形勢,眉頭一縱計上心來。他找到一同逃難的大戶薛房鼓動著:王度奪得縣城卻不敢堅守,他的力量可想而知,他不過是想搶劫財物罷了。我們不如和大家一起回去,憑城而守。城墻高厚,我們又糧米充足,若再找到縣令,一定可以擊敗王度。

薛房認為言之有理,可是當他們動員官吏百姓回城時,官吏百姓們卻說:“賊在西,我們當往東去,焉能送羊入虎口。”都不肯隨他們回縣城,程昱對薛房搖頭嘆曰:愚民不可議事。

程昱又生一計。

他派了幾個人騎著馬秘密的潛入東邊的山脈,然後在林間舉著旗子忽隱忽現,這邊跟薛房約好時間一起大喊:賊兵來了!然後讓薛房家人帶頭往縣城跑,這樣逃難的人跟著一起跑回了縣城。

回到縣城,又找到了縣令,一起做好了守城的準備。王度帶人來攻,久攻不下便生厭戰之心,正準備撤離的時候,程昱帶著城中百姓蜂擁而出,大敗王度。

這件事讓程昱在東阿一帶樹立了很高的威望,也為後來保全東阿一帶做了鋪墊。

初平年間,兗州刺史劉岱征召程昱,程昱拒召。

當時,劉岱與袁紹、公孫瓚的關系都非常好。公孫瓚派了一名從事叫範方的帶著騎兵來協助劉岱守城,而袁紹則把妻子兒女都寄放在兗州。當時,黃巾處處起事,席卷了大半個中原。

後來,袁紹與公孫瓚鬧翻了。公孫瓚就讓範方帶信給劉岱,讓他把袁紹妻子兒女都送回去並與袁紹絕交,否則,將撤回兵馬並在解決袁紹之後攻打兗州。劉岱六神無主,有從事建議說:程昱能謀善斷,不如求教於他。程昱向劉岱分析道:公孫瓚遠,袁紹近,舍近求遠是為不智。現在袁紹雖然處於劣勢,但公孫瓚很快就會敗亡,將軍你要慎重考慮。劉岱聽從了他的建議,而範方還沒回到幽州,公孫瓚就已經敗於袁紹之手了。

劉岱覺得程昱料事如神,再次征辟他為騎都尉,程昱也又一次拒之。

劉岱為黃巾所害,陳宮、鮑信等人迎曹操入主兗州。曹操聽說了程昱的名氣,征召他,而程昱很愉快的應召了,同鄉人奇之,程昱跟田疇一樣,以神秘的微笑應之,曹操任命程昱為壽張縣令。

緊接著,曹操討伐徐州,留荀彧、程昱、夏侯惇等人留守,陳宮勾結張邈叛變,迎呂布進駐。

關於陳宮為何會這麼快就叛曹,史料上一直都是猜測。大約有下面幾種:一是曹操討伐徐州,陶謙有文名在外,兗州一批名士對此有非議,曹操為此殺了幾個人,其中有與陳宮交好的,陳宮因此生了怨懟之心。是否有邊讓,無定論。關於邊讓死亡時間,史料上有兩種說法;二後漢書上說,陳宮自疑。陳宮何以自疑?無非是曹操有功不賞,按理說,陳宮有迎取之功,曹操應該重用之。但曹操身邊謀士太過出眾,陳宮沒拿到自己想要的籌碼。有史家評論說,陳宮智比曹操。我對此很有疑惑,不知道陳宮什麼時候表現出的智慧有過人之處。三、陳宮本是朝三暮四之人,一生當中不停的在政治投機。他跟隨呂布之後,呂布的部將郝萌與袁術勾結叛變起事為高順所敗,郝萌部將曹性當著陳宮的面說:籌劃叛亂的還有他!當時陳宮面紅耳赤,只不過呂布未追究。呂布妻子嚴氏曾說:曹操待陳宮猶如父子,他還不是背叛了曹操?你對陳宮的恩德難道超過曹操?

終其陳宮一生,值得贊賞的倒是他白門樓慷慨赴死。

接著回來說程昱。

濮陽失陷,兗州大部分的城市皆響應呂布,只剩下荀彧和程昱所守的鄄城、東阿、範城。此時陳宮兵分兩路,派部將氾嶷攻打範城,自己親自攻打東阿。荀彧對程昱說:現在只剩下三城在我們手裏了,陳宮又率重兵來攻打,如果不能凝聚三城的人心,我們是守不住的。你在這裏有威望,只有你去才能堅定人心。

程昱領命,先到範城,此時氾嶷已進駐範城,範城縣令靳允的母親、弟弟以及妻子兒女都被呂布擒獲,並以此要挾他改旗易幟,靳允正猶豫無計,程昱勸道:你的親人為呂布所執,你作為孝子確實不能忍心。現在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一定會有應天命而生的英雄出來。呂布性格暴躁,剛愎自用,幾乎沒有親近之人;陳宮只不過是借助呂布的武勇和軍勢,並不是真心輔助他,這樣的人你覺得能夠依靠嗎?曹操膽略智慧世間少有,他才是應天命而生的。如果你能守住範城,我守住東阿,這可是大功一件啊。靳允流著淚說:靳某不敢生二心。

程昱離開後,靳允去見氾嶷,暗中派兵埋伏殺了他,又調集人馬做好防禦部署。程昱派遣騎兵攻占了倉亭津,截斷了陳宮的進軍線路,範城遂安。

靳允因為母親為呂布所拘,最終還是離開了曹操投奔了呂布。

程昱到了東阿,此時東阿縣令是後來以屯田出名的良臣棗袛,棗袛早已率城中軍民做好了戰備。

曹操回來之後,抓住程昱的手說:如果不是你,我連落腳之處都沒了。表奏程昱為東平相,官衙設在範城。

緊跟著,程昱又做了件影響曹操命運的事。

曹操與呂布在濮陽交戰,敗多勝少,又鬧起了蝗災,各自休兵。袁紹此時駐守在鄴城,多次派人來招攬曹操,曹操剛剛失去兗州,兵糧也告罄,便想去鄴城依附袁紹。程昱剛剛出使回來,聽說後,立即去見曹操,進門劈頭便問:“聽說將軍你準備將家遷移到鄴城,準備去依附袁紹,有這事嗎?”曹操答曰:是的。程昱說:大概困難臨頭,將軍你畏懼想退縮了。袁紹占據燕趙之地,有吞並天下的野心,但他智略不足,不足以成事。將軍你自己思量思量,你能夠甘願屈居袁紹之下嗎?兗州雖然殘破,但我們還有三座城,還有近萬名能作戰的士兵,還有我們這些忠心的屬下,加上將軍你英明神武,霸業遲早可成。這件事我希望將軍你能重新考慮。

曹操聽了程昱的分析,打消依附袁紹的想法,重新振作起來。中原平定之後,有次,曹操撫摸著程昱的後背說:幸虧當初聽你的沒去依附袁紹,否則哪來如此大好的局面啊?

也就在這段時間,程昱也做了件影響自己聲譽的事。

不去依附袁紹,但兵糧需要解決啊。程昱回到範城,搜刮了全縣糧食,為部隊提供三日軍糧。這其中,有不少人肉脯。

這件事是裴松之從《魏晉世語》中找來註釋的,還說因為程昱在軍糧中混雜人肉脯而失了朝望,“故位不至公”。

這件事的真假無法考證,但說明,即使是三國戰亂時代,吃人肉的事也是主流輿論反對的。殺婢殺妾的事時有耳聞,但也有例外,王莽就曾經逼迫殺奴的兒子自殺償命。

程昱跟其他謀士不一樣,他是有統兵權的謀士。

袁紹集結重兵在黎陽,準備過河南下。當時程昱任東中郎將,又負責兗州的政務,當時他的治所在鄄城,手下只有700名兵士。曹操說了:這點兵是守不住鄄城的,我再撥給你2000兵吧。程昱答道:袁紹擁十萬重兵氣勢洶洶而來,看我兵少,一定不會攻打鄄城。但是,一旦增兵,那袁紹就非打不可了。果然,袁紹忽略鄄城而過。而程昱就在逃亡藏匿在山裏的流民中招募士兵,沒多長時間,便招募訓練了幾千名精兵,然後帶著部隊與曹操會合,參加官渡之戰。後來,同族的人為他敬獻牛酒聚會,程昱說:“知足不辱,我可以退了。”主動交出兵權,閉門謝客。

程昱的眼光也是具有戰略性的。

劉備失去徐州來投曹操,程昱、郭嘉等人都勸曹操殺掉劉備,曹操不肯。後來又讓劉備帶兵去截擊袁術,程昱再次勸阻:前些日子勸你殺劉備,你不願意,這個胸懷我比不上,但你把軍隊交給劉備,劉備一定會起異心的。曹操這才後悔,派人去追已經來不及了。

後來,曹操接手荊州,劉備逃奔東吳。多數人都認為孫權肯定會殺劉備,程昱卻推斷說:孫權剛剛繼位,力量還很弱,他一定會聯合劉備,借用劉備之名、關張之勇來應對現在的局面,他們之間是很難分化的。一旦劉備站穩了腳跟,孫權又殺不掉他了。

果如程昱預料,孫權借了很多兵給劉備,協助他穩定下來。

曹操征討馬超的時候,曹丕留守,又令程昱參謀軍事。河間府有人叛亂,曹丕派賈信平叛,有數千叛軍請降,以軍律“圍而後降者不赦”,程昱進言曹丕說:過去這樣做是為了震懾敵軍,讓他們盡早放棄抵抗。現在在國土之內,小股叛軍又不成氣候,殺之不宜。即使要殺,也得請示曹公。其他人都說:既然太子有軍事的專命,何必事事請示曹公?程昱懶得爭辯。曹丕將眾人遣走之後,再問程昱。程昱答曰:所謂專命,是事發倉促,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用之。現在叛軍都在賈信控制之下,何來專命之說。曹丕聽從了他的意見。

事後,曹操稱贊程昱說:你不但懂得軍略,還善於處理別人父子之事。

說了一大篇,這“率性而為”的定語是從哪兒來的呢?

程昱是個性情急躁、剛正不阿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有人曾經密告曹操說程昱有謀反之心,曹操哈哈一笑,下令賞賜程昱。

曹丕時代,程昱任衛尉,與擔任中尉的邢貞爭儀仗、爭侍從,被免去官職。一個老臣跟一個後進之輩爭禮儀上的東西,不正說明了他性情急躁,率性而為的性格嗎?

程昱壽80,封為安鄉侯,食邑2100戶,曹丕準備進位他為三公時去世,配享曹操廟。

靈山

2014/10/24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Empty 回復: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2月 30, 2015 12:49 pm

在迷霧中尋找真相 [ 就一南瓜 ]


魏延反叛之罪名,始於陳壽的《三國誌》,陳壽給他蓋棺論定之後,後來史家、演義者皆沿用陳壽的結論,到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反骨說”更是把這種說法推向極致。

  《三國誌魏延傳》記載諸葛臨終,秘密召集丞相長史楊儀、丞相司馬費祎、護軍姜維安排自己死後部隊退軍部署,令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命,你們就自己走自己的。

  諸葛死後,秘不發喪,諸軍緩緩而退。魏延聽說後大怒,說丞相雖然已故去,但我魏延還在,怎麼可以因為個人之死而廢掉伐魏的大事?於是引領本部軍馬搶先南歸,燒絕沿路棧道,據兵於南谷口擋住楊儀去路。

  然後兩人各自上表劉禪,都說對方反叛。劉禪問蔣琬、董允,蔣董二人都異口同聲“保儀疑延”。於是乎,魏延大勢已去,與兒子奔赴漢中,楊儀遣馬岱追殺,後來魏延被“夷其三族”。

  陳壽是否能肯定自己的說法呢?我看他是不確定的。

  在魏延傳結尾,陳壽也說了,魏延並非反叛投魏,只不過認為諸葛死後,必然會委軍於己,而搶先南歸是為了殺與自己一向不合的楊儀。

  而在《三國誌後主傳》中,說的更是明白:

  -----秋八月,亮卒於渭濱。征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不和,舉兵相攻,延敗走;斬延首,儀率諸軍還成都。大赦。

  另一種說法來源於魚豢的《魏略》,這《魏略》是陳壽寫三國誌依據的三種基本材料之一,盡管為私撰,但言之鑿鑿,不容忽略。

  《魏略》說,諸葛臨終安排魏延代自己統帥軍隊,考慮到司馬懿在一邊虎視眈眈,所以密不發喪,部隊一直退到褒口,才舉喪全軍。長史楊儀一直和魏延不合,見魏延統帥全軍,害怕為其所害,於是在軍中散布謠言,說魏延準備舉軍投魏,率部攻擊魏延。魏延本無此心,未做防備,匆匆中逃往漢中,於途被殺。

  兩種史料有幾點是一致的:

  一,魏延以勇略著稱,楊儀長於後勤,兩人皆為諸葛亮之左右手。兩人不合也是一貫的,諸葛“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二,即使魏略不實,但是史料上也從未提到諸葛臨終安排楊儀統領全軍。

  三,二人引兵相攻,最多也是為爭權。與降魏無關,與判蜀無關。

  四,魏延對楊儀來進攻基本沒準備,不具備搞政變的基本條件。

  兩種史料最大的分歧在於:

  諸葛亮臨終究竟安排誰統三軍?

  楊儀此時為丞相長史、綏軍將軍,而魏延是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此次北伐,魏延為前部先鋒,僅次於諸葛亮的二號統軍人物。在諸葛亮上表的時候,魏延、吳懿名字與諸葛並列,然後是“領”楊儀、劉巴、鄧芝、費祎、姜維等人。

  按《三國誌魏延傳》的說法,很難想象謹慎一生的諸葛亮在統率權的歸屬上會置手握重兵、位高權重的魏延於不顧,悉數托與相府一長史。即使諸葛亮對魏延常懷怨懟之心而不滿,也應該對他有所安排、節制,怎能放手讓他們起內訌?

  倒是《魏略》說法符合常理,諸葛臨終前將統率權交給魏延,楊儀懼怕,乃造謠生變。從對楊儀的評價和最後結局來看,這倒不無道理。“而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說明楊儀脾氣急躁而且心眼小。最後因為蔣琬位居其上憤憤不平,屢屢非議,被下獄而自殺。

  當時為什麼沒有人出來為魏延說話?

  陳壽本來為蜀漢文職官吏,師從史學家、天文學家譙周,想必與當時的蔣琬、董允、費祎等熟悉,其思想也深受其影響。而當時蜀國未設史官,未留下官方記載,陳壽三國誌的蜀國部分的資料大多為直接收集而來,當事人同情魏延的少,相反可能對楊儀因言獲罪同情的多,所以資料有其局限性。此為其一。

  魏延的出身太低。三國時代是很講究資歷,重視血統論的,老將黃忠定軍山一役斬殺夏侯淵,劉備欲拔其為後將軍,與關羽、馬超等同列,諸葛亮就曾擔心關羽不高興。關羽也曾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而魏延比黃忠的出身還低,“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才遷為牙門將軍”所以,劉備進位為漢中王,提拔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皆驚”。

  為什麼“一軍皆驚”,因為漢中這位置太重要了,拱衛著蜀國的北大門。當時“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以現在軍職不恰當的比方就是,把魏延從一個團長的位置直接提拔到主力軍的軍長,所以,一軍皆驚,這恰恰說明當時很重資歷、重出身。汙水盆扣到一個大眾嫉妒的人身上大家都沒意見。此是其二。

  魏延恃才傲物,對上人緣很差。《三國誌魏延傳》評價他“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用現在的話說,魏延的群眾關系很好,對上面卻不溝通交流,不諳官場規則。所以蔣琬、董允都“保儀疑延”,而費祎前途已定,對當時同一級別的楊儀搞政治妥協。此為其三。

  諸葛亮的態度。諸葛亮和魏延在戰略戰術上一直存在著分歧,而魏延一直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諸葛亮對他是既要使用又要壓制內心裏還有些忌憚。在蜀地,為尊者諱,諸葛丞相不喜的人誰會仗義執言?此為其四。

  最終毀敗魏延一生的當屬羅貫中老先生,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慧,羅老先生先是說他叛劉綜、殺韓玄,諸葛亮一見他面就給他定了“腦後有反骨”的無妄之罪。是否叛劉綜無據可考,韓玄一說是舉城投降,一說是自殺,都跟魏延無關。

  更有甚者將諸葛之死也歸罪於他腳步太重,只因為羅貫中老先生痛恨曹操以至於連姓魏的也是“恨屋及烏”?

  

靈山

2006年9月1日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Empty 回復: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2月 30, 2015 12:50 pm

錚者常見忌 [ 就一南瓜 ]


琰為美玉,千古流傳的《胡笳十八拍》作者蔡琰是才女也是美女,而清河大族世家的崔季珪也取名為琰,崔琰是美男子,儀表堂堂的美男子。

說崔琰,捉刀代筆這個成語必然是第一印象。

崔琰臣服於曹操之後,有一年,北方匈奴遣使朝貢。操哥心血來潮,想給野蠻的匈奴人留下俊美高雅的印象,感覺到自己相貌尚未達到這高度,便喚來崔琰,讓他冒充自己端坐中堂胡床之上,而自己卻扮作侍衛握刀挺立於後(此刀也有解釋為裁紙刀,意思是扮著刀筆吏,這樣與後面“代筆”二字相吻合。太沒形象鳥!)

這崔琰也就糊裏糊塗的答應了這實際上是件很犯忌的事。

匈奴使者參拜完畢,操哥好奇心強,密令手下打聽使者的觀感。使者答道:魏王俊美高雅,算是相貌堂堂之人。那立於胡床之後的侍衛卻是端肅威嚴氣度非凡,此非常人,乃真英雄也。

操哥聽到密報之後,知道自己弄巧成拙,擔心使者回去後謗毀自己的形象,派人於道狙殺了使者。

這段軼事來自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崔琰年輕時的經歷和操哥有共同之處,都是好舞槍弄棒,不事筆墨,橫行鄉裏的主。到二十三歲時,他被鄉裏編為正式團丁時才開始發奮讀書。這書一讀,頓感黃金屋忽隱忽現,有相逢恨晚的感覺。於是,二十九歲時,帶上行囊,與友人結伴前往北海拜在大儒鄭玄門下。鄭玄在當時有儒學泰山北鬥的地位,門生弟子遍及朝堂地方,鄭玄弟子的牌子到哪裏都是能叫得響的。

崔琰原本是木納少言的人,在鄭玄門下這一年華麗麗的蛻變了。

可惜好景不長,徐州黃巾攻下北海,鄭玄率一眾弟子隱居不其山避亂,因糧食不足,停課遣散眾人。

崔琰回家的路被黃巾阻隔,只得背起行囊浪跡於青、徐、豫、兗各州,行千裏路讀萬卷書,一路遊學一路交友,這樣,過了四年他才回到清河老家。閑時彈琴自娛感悟時事變幻,笑看風起雲湧。

悠閑的日子沒過幾天,時任大將軍的袁紹聽說了他的名聲,征召了他擔任騎都尉。

崔琰給袁紹提出了第一條建議便是掩埋荒野中的白骨。當時,袁紹麾下的軍隊為籌集軍餉,到處挖墳墓,發死人財,“白骨露於野”。崔琰諫言:自古以來,沒聽說過軍隊無紀律能打勝仗的;要使百姓歸心,必須行仁義之德。

袁紹自然是不以為然的。

袁紹兵發延津,準備與曹操開戰,崔琰又勸道:天子在許都,百姓都是支持順從天子的大臣,你不如安境一方,盡好臣子的本分。

這番明顯戳中袁紹逆鱗的話居然沒有激怒袁紹,崔琰也未得到田豐的待遇,實乃幸運之神眷顧。

袁紹兵敗,兩兒子爭權謀位。崔琰此時已經看清了形勢,以病為由,斷然拒絕了袁譚、袁尚的招攬,結果被投入大獄,幸得陳琳等人說情,免於一死。

曹操占據冀州,自領冀州牧,征召崔琰為別駕從事。一日,眾謀士聚帳,操哥又開始考評,向崔琰說道:昨日我清點冀州戶籍,粗略的算了下,大概可以得到三十萬軍隊。崔琰昂然質問:現在冀州白骨曝野,袁氏兩兄弟爭鬥不止,百姓水深火熱,他們希望王師來解救他們,卻沒想到你把能征集多少軍隊看著首要事情,這難道是冀州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本意嗎?

此言一出,眾皆色變。操哥亦是小臉一紅,道歉連連。錚臣勸諫,也是需要語言藝術的,哪怕你的道理再對,也得顧忌對象的臉面。這大概是崔琰取禍之道的開始,而他自己渾然不覺。

曹操征並州,留曹丕守鄴城,以崔琰輔之。曹丕性喜遊獵,經常穿著士兵的服裝外出玩耍,崔琰寫信勸誡道:袁氏兄弟敗亡,殷鑒不遠。現在國家困苦,民不聊生,百姓渴望安居樂業,況且曹公征戰在外,車馬勞頓,而世子你卻耽於安樂,不思進取。希望你能明白你肩上的責任,以國家社稷為重,立即扔掉獵弓燒掉騎服,不要讓我有愧於托付。

此時的曹丕還沒有後來那麼囂張,看了崔琰的信,立即回復道:昨天蒙您教誨,說了很多高遠的道理,我反省了我的行為。現在已扔掉獵弓燒掉騎服,以後我的行為如有不妥,還是希望您繼續教誨。

曹操被封國之後,為立東宮太子事,密函問群臣,唯有崔琰的回函是不封口的,崔琰寫道:《春秋》大義,嫡長子為太子。五官中郎將(曹丕此時任此職)仁慈聰明孝順,應該立他為太子。我到死都是這樣的看法。

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為立儲之事,曹植一定登門拜訪過,而曹操因為曹植的才華橫溢非常喜歡他,密函問臣本身就是一種態度。

為此事,曹操認為崔琰公正誠信,任命他為中尉。

崔琰最終死於曹操的猜忌。

崔琰向曹操推薦了很多人才,如崔林、孫禮、盧毓、楊訓等人,崔林、孫禮、盧毓三人均位致三公,而給他帶來殺身之禍的是他所推薦的楊訓。

曹操被封魏王,楊訓表章稱頌曹操的功德,有人嘲笑楊訓諂諛,認為崔琰舉薦不當。崔琰要來楊訓的表章草稿,瀏覽了一遍,然後回信道:看了表章,這事你做的很好罷了;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崔琰本來的意思是想說:相比於其他人的表章,你的贊頌只是一般,這件事你只是做的很好罷了。時運是會變化的,(在以魏代漢這件事上)要順應時代潮流、人心向背。

崔琰的這兩句話我只能這樣翻譯,不然他死後那麼多人為他叫屈解釋不通。但,還有種說法,說他是漢之忠臣,莫非認為他這兩句話是嘲諷曹操的?

後人是否認為是嘲諷不可考,但曹操聽人(應是饞臣丁儀)報告了這事,發怒了:諺語說,生個女兒罷了。可見,罷了這兩個字就不是好話;會當有變時,看我封魏王心有怨恨,希望時運變化啊。

曹操進位為王,反對的人很多,而且都是追隨他立下汗馬功勞的一批忠臣烈士,這讓曹操特別敏感,別人再一刮噪,曹操便拿功勞不顯的崔琰開刀了。

崔琰被貶為獄卒,(徒隸:一作服刑的犯人,一為獄卒,此處應為獄卒)但他依然門庭若市,處之泰然。曹操聽說後,心中不憤,叫人私下對監視崔琰的小吏說:給你三天的期限。小吏暗示崔琰,崔琰不悟,回報曹操,曹操憤曰:非逼得我動用刀斧嗎?崔琰聽說後,喟然長嘆:沒想到君意如此!遂自盡。

陳壽在傳末總結道: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而琰最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曹操性格多疑猜忌,孔融、許攸、婁圭等人與他都是故交,因為態度不恭敬先後被誅,而崔琰最冤枉。

崔琰說起來並不算冤枉,他言辭不註意場合,經常讓人下不來臺。勸諫的方法有多種,他選擇了最直白的那種。劉備在蜀中,下令禁止用糧食釀酒,手下的官員從一戶百姓家中搜出釀酒具,劉備要治罪,沒人敢觸黴頭。簡雍和劉備乘車外出,路見一男一女在街上行走,簡雍對劉備說道:這兩人將要犯奸淫之罪。劉備奇道:何以知之?簡雍一本正經的答道:這兩人都隨身攜帶著作案工具。劉備大笑,頓悟之,回去便赦免了那戶百姓。

同樣是勸誡,效果是不同的。

崔琰的堂弟崔林對他的評價最高。有次,陳群與崔林對話,崔林評價說,冀州名士以崔琰為首。陳群反駁道:(崔琰)智不足以存身。崔林慨然長嘆:大丈夫豈是不期而遇的?象你們這種人能稱得上是高尚嗎?

大丈夫崔琰!

靈山

2014年11月5日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Empty 回復: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2月 30, 2015 12:50 pm

峣峣者易缺 [ 就一南瓜 ]


寫毛玠評傳,是因為西晉傅鹹對毛玠的一句評論:昔毛玠為吏部尚書,時無敢好鮮衣美食者。

歷朝歷代,負責考察、考核幹部的“組織部長”是除了主官之外對官吏影響最大的。如果這“組織部長”再能堅持原則,不媚上不欺下,完全按照標準來考評官吏,那麼他對官吏的影響力還要大於主官。

明朝郭允禮《官箴》中說: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可見,做一名好官,不要求你才華橫溢、妙思如潮、智計百出,但只要做到公正、廉潔,你就是一名恪盡職守的合格官員。

當然,象李贄所說:“公但知小人之能誤國,不知君子之尤能誤國也。小人誤國猶可解救,若君子而誤國,則未之何矣。何也?彼蓋自以為君子而本心無愧也。故其膽壯而誌益決,孰能止之?”這裏的誤國的君子屬於不知變通的偏執狂,有廉潔無公正,是另類的官吏。

做學問、做企業,搞科研,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而為官一方,如果偏執,那就成了劉鶚筆下那種“清官猶可恨”的典型。比如,史上有名的酷吏張湯,自殺後家產統計不足五百金,廉則廉矣,可改不了他酷吏之名。

毛玠本是縣裏的一小吏,因其任上清廉公正被曹操征辟為兗州治中從事。上任伊始,他便對曹操獻上“奉天子以令不臣”戰略構想,也正是因為這個高瞻遠矚的戰略構想,奠定了曹氏集團未來的走向。

毛玠這建議是真心奉漢天子為正統,恢復漢家次序,承續漢家血脈,跟賈詡在長安時提出“奉國家以征不臣”的本意是一樣的。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首創權是袁紹集團的沮授。沮授勸告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借漢家天子之名,行稱霸天下之實,跟“奉天子以令不臣”在出發點有根本的不同。後世之人一提到曹操,便說他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不對的。至少,見諸史料的,無論曹操本人,還是手下的謀臣,沒有一個公開說過這句話。

毛玠對後世永恒的啟示是在他擔任丞相府東曹掾的時候展現的。

毛玠與崔琰負責選拔人才,他們首先改變了選拔官吏的一個根本標準。那時候,選拔官吏,包括舉孝廉、選茂才,主要的標準就是名氣。名氣越大,被征辟的可能就越大。以名氣選官最大的惡果就是不重實務,崇尚清談,當時孔融自詡的“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什麼樣的人更容易讓名氣值飆升,當然是世家子弟、豪族門閥以及名師座下,如此風氣,對那些平民子弟自然是不公平的。

毛玠和崔琰確立的選拔考核標準就是四個字:清正廉潔。名氣再大,如果行為不檢,不用;才能再優,崇尚奢華之風的,不用;官員們車馬超規格超標準,對不起,考評不合格!治政上成績不顯而私財豐足者,罷官,且久不敘用。

一時間,人人以簡樸為榮,衣著不敢求華美,飲食不敢求精致,漸漸的形成了社會風氣。

毛玠自己更是以身作則,穿布衣、吃蔬菜,收養孤兒,將收到的賞賜都分給同族的窮人,一直到死都家無余資。

在官吏任用上,毛玠也是堅持自己的標準,別人請托、打招呼他一概置之不理。有次,曹丕親自找上門來,讓他關照一下自己的親近之人,毛玠毫不給面子,果斷拒之。

曹操聽說了毛玠的這些事,感慨道: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復何為哉!

後來討論精簡機構裁撤冗員,一些官員為保住位置紛紛上門打招呼,毛玠一律不肯照顧。他們對毛玠很是忌憚,便私下聯絡,發動人上書要裁撤毛玠所在的東曹掾。曹操對此釜底抽薪之策了然於心,戲侃道:都說太陽東升西落,可見東方為大,要裁撤也是裁撤西曹掾!當時執掌西曹掾的是饞臣丁儀。

毛玠選拔了一批忠貞之臣,同時也得罪了很多大臣。與他相交多年一起任事的崔琰自殺後,毛玠心裏一直悶悶不樂。這時候,有奸人舉告毛玠,說他在街上看到受到黥面之刑的犯人和他們被充作官奴的妻、子,發牢騷說,之所以天不下雨大概就是因為這個吧!

曹操聽後大怒,將毛玠收監。令主管刑法的鐘繇質問道:將犯人黥面,並將其妻子兒女貨賣為奴,這是自古以來的法律。這樣做,一是為了減輕百姓的徭役,二是寬恕脅從者的罪行。怎麼就招致神靈的憤怒降下旱災呢?你毛玠譏諷誹謗的話已經流傳到百姓之中,也傳到了天子的耳中。你說話的時候,勢必不可能自言自語,當時你看到的是幾名罪犯?你是否都認識?你在和誰發議論?他們是怎麼回答的?時間、地點?都要全部招供。

毛玠對曰:昔日蕭望之、賈誼、白起、伍員這幾個人遭罪,有的是當面被誣陷,有的是在背後被進讒言。我年輕時靠自己的努力獲得機要的位置,受到了各種人際關系的困擾。有權勢的人私下請托,沒有哪一回我沒拒絕的;有冤屈的人找到我,沒有哪一回我沒有替他們伸張正義的。人心貪圖利益,通過法律能制止它,但是,能制定法律的高位者往往就會去破壞它。讓別人去遵守法律,自己卻投機鉆營獲取利益。我阻擋了他們獲取利益的路,這就是我被小人讒言誣告的原因。如果有人誣陷說我說過誹謗朝廷的話,請求當面對質。

經過和洽、恒階進言營救,曹操並沒有對毛玠刑罰加身,只是罷免了他的官職。不久,毛玠病死家中,曹操給了很多賞賜,並授任他的兒子為郎中。

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汙;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過剛者易折,善柔者不敗。這些話,毛玠的一生遭遇便是最好的註釋。

我們敬仰他們高貴的品格之外,是不是也會扼腕嘆息?

不妨說個現代的人物故事:某人被授予反腐倡廉的重任,這些年看他鐵腕治吏,很是痛快,江湖傳言:寧遇閻王,莫遇老王。可他也是社會一份子,也有朋友、親戚、同學、同事。既然是社會人,當然也會有禮尚往來、人情世故。八項規定出臺之後,他帶頭遵守,一切吃請都被他推掉。但,為了避免與老友生疏,他想出一個辦法:在家生火開飯,經常邀請朋友們來家中聚聚。如此一來,既遵守了規定,又富有人情味,這也是種“善柔”的辦法。

不過,他家的飯一定不太好吃吧!

靈山

2014/11/7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Empty 回復: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2月 30, 2015 12:51 pm

不拘一格降人才,猶記和洽說中庸 [ 就一南瓜 ]


“我反對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這句源自伏爾泰自然法學說的關於“言論自由”的宣言曾經影響了幾代人,這句話出自二十世紀初,而離現在近二千年的三國時期已經有人身體力行了。

這人叫和洽,字陽士,汝南人。

和洽是個個性很鮮明的人。鄉裏舉孝廉,不就;大將軍何進征辟天下英才,荀攸、鄭泰、華歆等人紛紛應征,他依然不就;袁紹冀州獨大,征辟他時,他幹脆帶著全族的人投奔荊州劉表;劉表待之以上賓,但他見劉表昏庸,旋即遷往武陵。曹操平定荊州,征召他為丞相府掾屬,從此,開始了他作為魏國言官的一生。

當時,崔琰、毛玠先後任丞相府東曹掾,負責二千石以上官員的考核評定以及人才選拔工作,兩人都以忠誠清廉聞名於世,選拔考核人才都把註重節儉作為標準。這兩人素來剛正嚴格,一時間,官吏們都以節儉為風。

這時候,和洽提出了反對意見:國家公器能產生效率,在於將合適的人才分配到合適的位置上,而不能僅僅以節儉作為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崇尚節儉,作為嚴格要求自己的個人修養是可以的,但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則過分了。現在的官員穿了件新衣服,服飾整潔,乘坐好一點的馬車,便被認為是不廉潔。所以,很多官員故意弄臟自己的衣服,不修邊幅,將車馬都藏起來不用,還有的幹脆提著飯盒來上班。建立制度、移風易俗,貴在張弛有道,這樣才可以延續下去。古代推行教化,主要是做到了人情通達,凡偏激過分之舉,都會讓社會虛偽之風盛行。

和洽提出反對意見並不是從自身出發,他也是個甘於清貧的人,後來還需要變賣房子田地來維持生計。

大概是高層人士認為當時要剎住奢華之風,矯枉必須過正,對於和洽的建議未做回應。和洽反對毛玠等人的做法,態度是很鮮明的。

魏國建立之後,崔琰自殺身死,有人告發毛玠誹謗曹操。曹操非常憤怒,召集大臣們議事。和洽進言道:毛玠做人做事都有自己一貫的準則,按道理說,他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所以應該重新核查這件事。

曹操以需要重視別人的諫言為由,拒絕了和洽的建議。

和洽並沒放棄,繼續諫言道:如果毛玠真的說過那些話,是不遵守為臣之道,罪過極大,我不會違背原則替他辯護。但是,毛玠剛正耿直,嫉惡如仇,這麼多年深得恩寵,一直位顯權重,得罪了很多人。所以,應該讓告發的人和毛玠對質,由法官審理,分清是非曲直。

曹操回答:我之所以不讓繼續核查,是為了保全兩方面的人。

和洽依然據理力爭:如果毛玠真有誹謗之意,應該處以極刑;如果他沒說過,那麼應該追究告發的人汙蔑大臣迷惑主上的罪行。

曹操還是沒有聽進和洽的諫言,以戰事正急為由推脫之。(毛玠之事見拙作:峣峣者易缺)。

黨同伐異這種現象在中國歷朝歷代官僚體制中一直是客觀的存在,但如毛玠這樣君子不黨的確也不少,當他遇到危難時,能得到公開反對他“任人為儉”政策的和洽的救援,也說明了和洽的正直正義。

和洽先後擔任過侍中、郎中令、光祿勛,幹的都是值守宮殿的活,史料上記載他出謀劃策的時候很少,多是建言,但也有例外。

曹操打敗張魯取了漢中,和洽提出應該及時撤出軍隊遷移百姓,這樣可以減少駐軍防守的費用,曹操沒有聽從,到後來無法維持了,才開始撤軍移民。

再後來,曹叡繼位,散騎常侍高隆堂大概是董仲舒的信徒,相信天人感應之類的學說,上疏說最近氣候異常,乃是官吏們沒有恪盡職守所致。曹叡比他老子強多了,很快下了罪己詔,征求大臣們對自己的意見。和洽上書認為,民以食為天,現在從事農耕的人太少,勞役很重,這大概是氣候異常的原因。太祖曹操時候,倡導節儉,註重休養生息,將人力物力資源都用到軍備上面。平素加強戰略謀劃、戰事推演,積極訓練士兵,所謂謀定而後動便是如此。

《三國誌和洽傳》很短,主要是詳細記敘了他與曹操對毛玠一事的爭議。之所以專門為和洽寫了這篇,一是贊賞他的人才觀,二是敬佩他就事論事,不以屁股來決定腦袋的態度。

尤其是第二點,值得我們反思。

靈山

2014/11/20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Empty 回復: 就一南瓜 - 那些被遺忘或扭曲的三國人物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2月 30, 2015 12:51 pm

臀部的尊嚴 [ 就一南瓜 ]


笞刑,這個用鞭杖拷打犯人背脊臀腿的刑罰據說在《尚書》中已有記載。眾目睽睽之下,扒下犯人的褲子,露出極少見陽光的臀部,然後,一陣清脆的聲音傳來,頓見鮮血淋漓,一片殷紅……

對小民來說,本來活著就沒尊嚴,打就打了,只要不死,將息一段時間也就好了,生活如常。而對於上位者,講究皮膚毛發受之父母,損傷即為不孝,況且臀部屬於隱私部位,光天化日之下展現於旁人,威嚴頓失,傷的是屁股,丟的是顏面。

當然,也有另類。明朝的官吏們為了在史書上留下剛毅正直的美名,動輒激怒皇上,甘願以身赴刑,慷慨赴死。不愛錢,好虛名,這樣的社會亦是陷入了另一種危機。

曹操是比較信奉棍棒理論的。20歲舉孝廉為郎官,出任洛陽北部尉時,即在衙門口設五色棒十余枚,凡有犯禁者,不管你是不是豪強貴胄,抓住就打。十常侍蹇碩的叔父夜行,被他拿住,當即棒殺。他當初的名氣也是這樣打出來的吧。

後來曹操進位三公開府,對其府衙內的官員依然沿用了他信奉的棍棒管理的哲學。對於玩忽職守犯下錯失或是不識時務據理力爭的屬員,也是動輒笞刑,至於鞭笞哪個部位,估計要看當時的心情。不過,府衙官員,文人較多,身體贏弱,棍棒消受不起,多代之與杖,以示懲戒而已。

這套類似家法的管理制度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何夔。

何夔何叔龍,陳郡人,曾祖父曾經做到車騎將軍的位置,他算著是官宦子弟吧。山陽太守袁遺的母親是何夔繼父(亦有解為叔父,竊以為不妥)的妹妹,這樣算來,何夔與袁家有親戚的瓜葛。

何夔身高一米八以上,相貌堂堂,按照東漢時做官的標準,他屬於典型的官相。黃巾造反,他避亂淮南,被袁術征召,不從,袁術強行將他扣留,這段經歷與袁渙類似。袁術攻曹操,派他做說客,再次拒絕,然後逃離隱匿,潛行回到老家陳郡。

曹操征辟他為掾屬,捍衛臀部尊嚴的故事就是這樣發生了。

何夔在曹操的司空府上了幾天班,很快就發現了曹操的這個特殊“癖好”。估計這個讓人心驚膽顫的癖好讓何夔在家裏權衡良久:首先是無處可逃,中原之地處處在討伐與被討伐、鎮壓與反鎮壓的環境,烽火連年,沒有一塊寧靜之地可放下一張讀書的書桌。其次是無人可靠,袁氏家族兄弟鬩於墻,內部紛爭不斷,一看就知道不是可依附的對象。留不成、走不了,這種困擾讓他寢食難安,卻讓他有了石破天驚的決斷。

於是,每天去司空府上班,何夔必備一種護身符、殺手鐧:懷揣毒藥。批評、責罵甚至怒斥我都承受,但是,敢打我屁股,我立即死給你看。為了捍衛臀部的尊嚴,不惜以生命為代價。

數年前,單位一女同事違反工作紀律,被領導叫到辦公室談話。我好心,告誡她說:當心點,那人發火時,容易口出臟話,你要有心理準備。她毅然答道:他敢罵人,我就哭給他看!一霎那間,我便想到了何夔的故事。

也許何夔在工作中沒有犯下可指責的錯誤,也許曹操知道了他不甘受辱的決心,那包毒藥終於沒有派上用場。

置於死地而後生,這也算著一個典型的例子吧。

終其何夔一生,他也是個治政的幹才。

在司空府幹了一陣幕屬,完成了對曹操集團治政思想、官僚體制的培訓,何夔便被外放為城父縣令,又很快提拔為長廣太守。

在長廣郡任太守期間,他提出了一個律法上的重要思路,至今仍然有思考的價值。

當時長廣郡下轄六縣,黃巾余部還未清剿幹凈,而袁譚封官許願讓一些人首鼠兩端,這時,曹操下達了統一的政令統一的刑法讓各郡遵照執行。

何夔上書提出了兩條意見:鑒於長廣郡目前尚未安定,百姓流離失所,我請求暫緩實行政令刑法,先以德化來安撫民心;國內各郡貧富不一,遭受戰亂的程度不一,接受德化的時間也有先後,可否效法古人,在不同的地區實行不同的稅賦制度,不同的刑法標準?等過了三年,老百姓都安居樂業了,再以法令來制約他們。

何夔的上書可用兩句話來慨括:實事求是、因地制宜。

我國現今是統一的稅制,無論東部西部,也無論沿海發達地區還是老少邊窮地區,都施行一個稅制,然後再通過財政的轉移支付來均衡調節。這一方面人為幹預的因素較大,公平難以保證,另一方面,起不到獎掖先進、鞭策落後的作用。前些年,有地方開慶祝大會,慶賀保留國家級貧困縣成功就是典型例子。

刑法的事太敏感,涉及到少數民族政策,這裏就不展開了。

何夔在長廣郡,先後招降了當時兩股最大的流寇,又率郡裏的軍隊會同張遼剿滅了不肯招安的一股,恩威並使,很快就讓長廣郡安定下來。《萊陽縣誌》上還有記載: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天下大亂。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長廣人管承率領起義軍3000余人(三國誌上載為三千余家)占領長廣城(海陽發城),曹操任命的長廣郡守何夔不忍舉兵進剿,派遣郡丞黃珍勸降,管承最終同意歸降曹魏。

安定了長廣郡,何夔又被調回丞相府任東曹掾,主管年俸兩千石以上官員的考核任免。他同崔琰、毛玠一樣,提出任人唯賢的人才選拔標準:自從丞相您興兵以來,人才的選拔任用都是靠各人的推薦,這樣選拔出來的人都是與推薦的人意氣相投,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準。如果我們以才能和道德作為授予爵位的標準,那麼百姓就會註重道德操守;如果我們以軍功政績來作為發放俸祿的標準,那麼官吏兵士就會去註重功勛的取得。還可以實行推薦考核負責制,誰推薦的人才誰考核的官吏各自承擔責任。

何夔提到的任用和追責好像又戳到了現今社會幹部任用制度的痛處。幹部選拔的標準要求是德才兼備,實際運用上往往是政績一言而定。君不見,這些年出事的大都是政績上很突出的官員?還有對組織部門幹部考察的追責,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真正實行起來。

何夔擔任過太子曹丕時的少傅,涼茂死後,他任太傅,後又升為太仆。曹丕與之話別,並設宴餞別。何夔認為不符禮儀,拒絕赴宴。曹丕就位,封何夔為陽亭侯,食邑三百戶。善終。

靈山

2014年11月11日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