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赫克托爾 - 康居聯邦簡史

向下

赫克托爾 - 康居聯邦簡史 Empty 赫克托爾 - 康居聯邦簡史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2月 06, 2016 8:38 am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康居聯邦簡史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康居聯邦簡史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2月 06, 2016 8:38 am

1 序言

緣起

有個網友查閱家譜,發現自己是康居的後代,讓我說說康居,我對康居的了解有限,順勢查閱了一下康居,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康居的史料真不少,引起了我的強烈興趣,就引發了下文。

資料來源和參考書目

康居是個中亞國家,唐中期被阿拉伯人滅掉,康居的歷史主要見於唐朝和之前以前的幾本正史的《西域傳》和《匈奴列傳》、《突厥列傳》。一手史料有《史記》、《漢書》、《後漢書》、《北史》、《梁書》、《兩唐書》的《西域傳》和相關章節,《冊府元龜》、《塔巴裏史》,《通典》也有一些。二手史料有《中亞通史》、《劍橋伊朗史》等等。

讀音

閑話少說,先說康居倆字怎麽讀。康居二字,貌似應該讀作kangju,其實不是,按《史記索隱》的註釋,【居音渠也】,康居讀【康渠】。康居只見於中國史書,中國人怎麽讀,洋大人也怎麽讀,按一張洋人畫的前100年的世界地圖,上面有烏孫、康居,月氏,都按漢語拼音拼寫。顯然畫圖的洋大人對中國史書半懂不懂,知道大宛讀【大院】,卻不知道康居讀【康渠】。事實上,我也是剛剛通過細看《史記 大宛列傳》才知道康居讀康渠,洋鬼子不懂也正常。相比之下,大宛讀【大院】知道的就早了,我小學就知道。

赫克托爾 - 康居聯邦簡史 East-Hem_100bc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康居聯邦簡史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康居聯邦簡史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2月 06, 2016 8:40 am

2 始通中國

康居的族屬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南下征服中亞,此後的3千年中,雅利安人或雅利安化的諸民族是中亞居民的主體。雅利安(Aryan)意為高貴的人,另一種寫法是Iran,就是伊朗。雅利安人的諸多後代中,發跡最早的是西亞的波斯人。波斯人等於伊朗人,中亞的雅利安,也被稱為東伊朗人,在伊斯蘭興起之前,雅利安、伊朗、波斯三個詞大致上可以互換,至少都可以叫伊朗語族或波斯語族。

《史記 大宛列傳》說得很清楚:“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須髯”。大宛在費爾幹納盆地,上圖中有,大宛以西包括康居,各個民族語言相通,眼窩深陷,體毛發達,應該都是伊朗語族或雅利安人,所以才能【相知言】。因此,康居的居民屬於伊朗語族,或波斯人的分支,問題應該不大。

雖然康居的居民是雅利安,但康居的統治者或王室卻不一定是。《北史 西域傳》講述了康居的王室來歷:“康國者,康居之後也,遷徙無常,不恒故地,自漢以來,相承不絕。其王本姓溫,月氏人也,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嶺,遂有國。枝庶各分王,故康國左右諸國並以昭武為姓,示不忘本也。”《北史》記載北朝,時間跨度為公元400年到600年左右。昭武首次見於《漢書 地理誌》,張掖郡下面10個縣城之一,今甘肅省境內。公元200年左右,中國的秦漢之交,月氏人居住在甘肅省,他們遭到匈奴冒頓單於的攻擊,被迫一路向西遷徙到中亞,分裂為許多部族,建立起若幹國家。最強大的一支叫大月氏,建立的國家也叫大月氏,是後來的貴霜帝國的前身。來自昭武城的這支月氏,又分為9個支脈,其中的溫姓建立了本文的主角康居,也是後來康國的前身。康居人移居到中國的不少,下文會陸續出場,他們以國為姓,自稱姓康,這樣,康居人至少有三個姓:昭武、溫、康。從《北史》的記載往回追溯,漢朝的康居國王姓昭武或溫,統治康居、康國直到北朝,長達600多年。

綜上所述,筆者得出結論:康居的百姓是雅利安人的後代,屬於伊朗語族,波斯人的親戚;王室來自中國,是月氏的分支。王室和臣民的來源不同,就像西夏,臣民以黨項羌為主,王室則來自鮮卑,姓拓跋。

康居與西漢

康居首次出現在史書上,見於《史記 大宛列傳》。漢武帝即位之後,改變了列祖列宗對匈奴的軟弱態度。前133年,漢武帝發動【馬邑之謀】,企圖一舉誘殲匈奴主力,雖然這一計謀沒能成功,卻拉開了漢匈200年大戰的序幕。早在馬邑之謀之前,漢武帝就聽說遠遁中亞的月氏與匈奴是世仇,為了挖匈奴的墻角,結成反匈統一戰線,大約在前139年派張騫出使大月氏,忽悠月氏人從西線夾擊匈奴,至少讓西域或中亞各國中立。中國人喜歡坐北朝南,右邊是西,左面是東,匈奴右臂就是匈奴西面的西域,西域各國要麽臣服於匈奴,要麽與匈奴關系不錯,這個idea就叫【斷匈奴右臂】。

張騫出發不久,就被匈奴抓住了,匈奴單於很厚道,罵了張騫一頓,卻沒殺他,還給了他一個匈奴女人做老婆,讓他做匈奴人。張騫在匈奴一氣呆了10年,孩子都有了,卻沒忘記使命,利用匈奴人松懈,找個機會逃了。他脫離匈奴國境,首先向西跑到費爾幹納的大宛。大宛顯然和西面的康居、西南的月氏關系都不錯,聽說張騫要去找月氏,就把他往西送到康居,於是張騫繼續西行,前129年左右抵達康居,張騫因此成了第一個有據可查的到康居的中國人。

按《史記》張騫的西行路線推斷,康居的位置在錫爾河中遊北岸,我認為康居的統治中心在塔拉斯河(Talas River)流域。中亞西部有兩條大河,基本平行,都註入鹹海,南面的是阿姆河,北面錫爾河。中亞東部河流很多,卻沒有大河,比較重要的有3條:伊犁河、楚河、塔拉斯河。漢朝時塔拉斯河叫做都賴水,發源於吉爾吉斯斯坦的山區,向西偏北流入哈薩克斯坦,最終消失在內陸之中。怛羅斯河是從新疆向西進入中亞,向西南去印度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塔拉斯河中遊有個同名城市塔拉斯,異譯為怛邏斯,扼守著東西方的交通, 751年唐軍和阿拉伯軍在怛羅斯會戰,幾乎全軍覆沒。

就中央和地方的關系而言,康居實行聯邦制,或者是個部落聯盟。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發現烏孫、月氏、康居都實行聯邦制,國王以下還有諸侯,叫做翕(xī)侯,也叫翎侯。月氏有5個翕侯,最著名的翕侯叫貴霜(Kushan),後來把其他4個滅了,建立集權政府,史稱貴霜帝國。後來康居和烏孫發生沖突,屢戰屢敗,康居國王與翕侯們討論該怎麽辦,【會康居王數為烏孫所困,與諸翕侯計】,可見康居、烏孫、月氏國王以下都有翕侯,他們割據一方,遇到大事情,國王必須與他們商量著來。

《漢書 西域傳》說的更加詳細,康居國王以下,共有5個小王或翕侯:

一曰蘇薤王,治蘇薤(xiè)城,去都護五千七百七十六裏,去陽關八千二十五裏;

二曰附墨王,治附墨城,去都護五千七百六十七裏,去陽關八千二十五裏;

三曰窳(yǔ)匿王,治窳匿城,去都護五千二百六十六裏,去陽關七千五百二十五裏;

四曰罽(jì)王,治罽城,去都護六千二百九十六裏,去陽關八千五百五十五裏;

五曰奧鞬(jiàn)王,治奧鞬城,去都護六千九百六裏,去陽關八千三百五十五裏。

正因為康居實行聯邦制,本文才叫《康居聯邦簡史》。5個翕侯的具體位置,《漢書》沒有細說,《新唐書 西域傳》給出了更加精確的位置,4個在河中,只有奧鞬—唐朝叫火尋、貨利習彌,就是花剌子模,在阿姆河以西。康居及其5個屬國的面積很大,版圖從錫爾河以東的塔拉斯河流域,一直延伸到阿姆河以西。

對康居的生活方式,《史記》說得簡約而不簡單:“行國,與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萬人。與大宛鄰國。”行國,按《史記》的註釋是【不土著】,就是行走的國家,遊牧民。《漢書 西域傳》比《史記》成書晚200年左右,對康居說得更詳細,“康居國,王冬治樂越匿地。到卑闐城。去長安萬二千三百裏。不屬都護。至越匿地馬行七日,至王夏所居蕃內九千一百四裏。戶十二萬,口六十萬,勝兵十二萬人。東至都護治所五千五百五十裏。與大月氏同俗。”將康居的戶數、人口、兵力,與漢朝的距離,風俗習慣、生活方式,都說得很清楚。【王冬治樂越匿地】說明康居的王室在冬季、夏季不在一個地方呆著,有冬季、夏季牧場,更說明康居是個遊牧國家,農業即使有,也是副業。絲路開通之後,康居充分利用自己的扼守絲綢之路的地理優勢,在東西方之間做生意,康居也逐漸走向定居。

在中亞各國中,能稱得上大國的只有月氏、烏孫、康居,他們的富強程度也是這個排名順序,我稱他們為中亞三強。康居比匈奴弱小,只得“東羈事匈奴”。康居和月氏是親戚,關系一直不錯,所以康居很友好的把張騫送到月氏,《史記》說康居還臣服於月氏,“南羈事月氏”,但《漢書》沒有這句話,我認為成書更晚的《漢書》說的更準確些,康居只臣服於匈奴,不臣服月氏,與月氏的關系還相當好。從後來的發展來看,康居與東面的烏孫不合,關系極其惡劣,於是依附於匈奴,讓匈奴撐腰,從東面牽制烏孫。

話說張騫歷經千辛萬苦,終於來到目的月氏,請月氏出兵幫助大漢打匈奴,遭到婉言拒絕。從結果來看,張騫的通西域失敗了,卻也讓中國人大開眼界。漢武帝聽說大宛盛產駿馬,是天馬和凡間的馬的雜交品種,神駿異常,就派人帶著大筆錢財去大宛求購天馬,還有一匹金馬做禮物。大宛人說天馬是國寶,多少錢我都不賣。漢朝使節一聽就怒了,把金馬砸碎,憤而離去。他一番脾氣,大宛人也生氣了,漢使者回國途經大宛的郁成城,大宛王命令郁成王殺了他。

張騫通西域前後,是漢朝第一次聽說西域,也是西域第一次聽說漢朝,西域各國對漢朝啥樣不摸底。以大宛為例,認為漢朝只是個遠方國家,即使強大也遠在天邊,能奈我何?漢武帝聽說使節被殺,也來了勁,如果不出兵討伐大宛,中央帝國的威信何在,今後如何號令四夷?

漢武帝派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為將軍,率領大軍西征攻打大宛。李廣利的第一次遠征,正如大宛所想,路途太遠,補給不上,漢軍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大宛,也失去了戰鬥力,被大宛輕松打敗。漢武大帝不屈不撓,經過一番精心準備,前102年,李廣利第二次出兵。漢軍兵分兩路,主力由李廣利親自率領,順利抵達大宛首都城外。另一路人少,只有千余,路過先前漢使被殺的郁成城,郁成王見漢軍人少,以3000人突襲,漢軍自校尉王申生以下,幾乎被全殲,只有幾個人逃脫。

大宛人一面死守都城,抵禦李廣利的大軍,一面請外援,這個外援就是我們的主角康居。大宛人對李廣利說,你們來不就是為了天馬嗎,別把我們逼急了,否則我殺了所有天馬。李廣利一聽,對呀,我幹啥來了?與此同時,康居的大軍也來到外圍,別看李廣利包圍了大宛,自己也被反包圍了。康居與大宛接壤,基本上是主場作戰,但看到漢軍聲勢浩大,沒敢輕舉妄動。李廣利兩頭害怕,裏面怕大宛殺了天馬,自己無法向皇帝交差,外面怕康居夾擊,於是漢、大宛都讓了一步。大宛給了李廣利好馬數十匹,中等馬、母馬3000多匹,李廣利拿到東西就撤了。

李廣利的漢軍回國的路上,還要路過郁成城,郁成王見漢朝強大,國王連寶貝疙瘩天馬都送人了,怕被國王賣了,逃到康居政治避難,想來康居敢於出兵威脅漢軍,應該有能力和膽色收留自己。李廣利當然不能放過兩次得罪大漢的郁成王,派搜粟都尉上官桀追殺,康居正好把郁成王賣了,送給漢朝做了投名狀。上官桀在這次天馬戰爭中表現出色,日後的仕途一帆風順,漢武帝臨終前任命他做漢昭帝的托孤大臣,再往後上官桀的孫女還做了漢昭帝的皇後,可以說康居出賣郁成王,多多少少影響了中國的歷史。

康國在西漢時代,本質上是個弱國,一直是其他大國紛爭中的背景墻,這次漢朝和大宛的天馬戰爭,康居就是個背景墻和打醬油的。不過也能看出,作為一個弱國,康居很會審時度勢,看各方的臉色行事,既然認定漢朝強大,就很爽快的賣了郁成王,反正現在是匈奴的附庸,對改換門庭投靠大漢,表示毫無鴨梨。

漢武帝的曾孫漢宣帝,在神爵3年(前59)設置西域都護,“都護督察烏孫、康居諸外國”,烏孫、康居最多在名義上成了漢帝國的屬國,實際上連這個名義也難說的很,《漢書 西域傳》說康居【不屬都護】。烏孫、康居是中亞3強之2,實力遠非新疆的城邦小國可比。在名義上稱臣於漢朝的各國中,康居距離漢朝最遠。董仲舒在給漢武帝的上書中說:“今陛下並有天下,海內莫不率服……夜郎、康居,殊方萬裏,說德歸誼,此太平之致也”。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在檄文中說:“陛下即位,存撫天下,集安中國,然後興師出兵,北征匈奴,單於怖駭,交臂受事,屈膝請和。康居西域,重譯納貢,稽首來享。”董仲舒、司馬相如都把康居視為漢帝國聲威的西部極限,說明漢人視康居為極西之地是共識。至於更西方的安息,完全不屌漢朝,漢朝雖然自認為天下共主,卻也意識到安息是頂級強國,將安息置於漢朝的影響範圍之外。

武帝與匈奴的戰爭,曠日持久,前106年衛青死後,漢朝在對匈奴的戰爭中處於劣勢,不斷打敗仗,成建制被全殲就有3次。但是,相比漢朝,匈奴畢竟人口少,國力經不起消耗,按漢奸中行說的說法,匈奴的人口不到漢朝一個郡。漢武帝以國力拼,即使匈奴總打勝仗,也是皮洛士的勝利,長期看根本支撐不住。到了武帝的曾孫宣帝朝,匈奴內部亂套,5個單於爭立,打起了內戰,經過幾輪淘汰賽剩下2個,匈奴因此分為南北匈奴,南匈奴的單於,就是王昭君的老公呼韓邪,被北匈奴郅支單於,打的走投無路,只能投奔漢宣帝。

漢宣帝如獲至寶,給呼韓邪出錢出槍,讓他回去打內戰,這下子郅支單於挺不住了,郅支單於先逃到西伯利亞南部,打垮吉爾吉斯人的祖先堅昆,暫時安頓下來,不過西伯利亞太窮,養不起兵,郅支還得找個更好的地方去。正是瞌睡就有人送枕頭,遠在大西邊的康居送來橄欖枝,邀請他去中亞發展。原來康居和烏孫不合,又打不過烏孫,希望郅支單於去幫忙助拳,就這樣,郅支單於帶著手下去了康居,與康居國王相見甚歡,【康居王以女妻郅支,郅支亦以女予康居王】,他倆互相嫁女兒在對方,倒也對等。

康居國王讓喪家犬郅支單於來,不是度假的,而是幫忙打仗的,郅支吃人家嘴短,就帶著兵打烏孫。郅支把烏孫胖打一頓,搶來牛羊人口,越發強大,加上祖上的威名。【郅支單於自以大國,威名尊重,又乘勝驕,不為康居王禮,怒殺康居王女及貴人、人民數百,或支解投都賴水(塔拉斯河)中。發民作城,日作五百人,二歲乃已。】那位嫁給單於的康居公主被殺,從上下文來看,可能被肢解扔進塔拉斯河。

匈奴本來是遊牧民,受到漢朝的影響,開始修建城市,匈奴的第一個城市是趙信城,郅支沿襲先例,來到康居大興土木,日夜動工,修城自保。修城的好處是容易防守,缺點也很明顯,一旦遭到敵人圍攻,別人倒是進不來了,自己也出不去。郅支就是典型的例子,修的這個城市最後成了自己的墳墓。經過攻打烏孫,與宿主康居齟齬,郅支成了中亞最強大的君主,他的強大引起了大漢的不安。

前36年,郅支單於的兩個殺星來了。一個叫甘延壽,新任西域都護,相當於大漢的西北局書記。另一個是西域都護下面的副騎兵司令—陳湯。陳湯不甘心籍籍無名,一心想立非常之功,立非常之名,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估計是學他的。陳湯覺得在內地當官沒意思,去邊疆打仗才能盡快出名,他和甘延壽在建昭三年(BC36)來到西域,建議長官甘延壽出兵攻打郅支和康居。甘延壽說我同意,但這麽大的事,必須請示朝廷,陳湯說拉倒吧,朝中的那幫人肯定不同意。於是陳湯私下集結軍隊,征集了漢軍、皇協軍4萬多人,等軍隊調動完了,找到甘延壽要求出兵,甘延壽說朝廷還沒同意呢,陳湯立即怒了,拔出寶劍說 “大眾已集會,豎子欲沮眾邪?” 現在大軍聚齊,你不想幹也得幹了。事已至此,甘延壽不得不幹,完全被陳湯綁架了。漢軍還好說,上萬中亞皇協軍來參戰的目的是為了搶劫發財,給誰幹不重要。人家千裏迢迢自帶幹糧來,不是學雷鋒的,不給打仗發財的機會必然兵變,到時候誰都彈壓不住。就這樣,漢軍、皇協軍出發,一路狂奔到了塔拉斯河/都賴水邊上。

漢軍來的時候,正遇到康居一支人馬進攻烏孫向西回家,這幫康居人打了勝仗,滿載而歸,想來速度很慢,這才被漢軍追上。“湯縱胡兵擊之,殺四百六十人”,這裏說的很清楚,陳湯派出去打康居人的是【胡兵】,就是皇協軍,胡兵給漢軍打工的目的就是搶劫發財,陳湯深知用兵之妙,知道怎麽使用他們,“得其所略民四百七十人,還付(烏孫)大昆彌,其馬、牛、羊以給軍食”,解救了470個烏孫人,送還烏孫,至於康居人從烏孫搶來的戰利品,漢軍自然不會還給烏孫,就當解放烏孫人的報酬了。此役是漢朝與康居第一次沖突,規模不大,純屬遭遇戰。

接著漢軍進入康居境內,包圍了郅支的首都,這下好了,郅支出不去了,漢軍大舉攻城,在城外的一場戰鬥中,郅支手下的一只部隊,“步兵百余人夾門魚鱗陳,講習用兵”。現代有人考證說,這支擺魚鱗陣的部隊,是一路東來的羅馬共和國克拉蘇的殘兵敗將,魚鱗陣就是羅馬的龜甲陣雲雲,相應文章很多,此處不贅。

匈奴軍頑強抵抗,漢軍的包圍卻越收越緊。別看郅支殺了康居公主,漢軍也剛剛殲滅了一支康居小部隊,與康居結下了梁子,郅支和康居還是一條線上的螞蚱,在這場戰爭中,漢朝、烏孫是一夥,北匈奴、康居是一夥。眼看漢軍包圍郅支單於,康居派1萬多騎兵來幫忙,形勢和66年前李廣利攻打大宛差不多,都是漢軍圍城,康居軍在更外面虎視眈眈的做出解圍姿態,漢軍隨時可能被反包圍。康居的1萬多人分駐10多處,與城裏的匈奴互相呼應。到了夜裏,康居人動手了,數次向漢軍發動夜襲,都被打退,索性在天亮之前撤軍了,扔下單於自生自滅。

次日天明,漢軍沒有了後顧之憂,放心大膽的攻城,最後匈奴人被全殲,單於被殺,這就是修城的壞處,一不小心就被全殲。按《漢書 西域傳》的記載,康居全國有【勝兵十二萬人】,本次作戰屬於主場作戰,只要康居稍微認真些,出兵1/3也有4萬人,事實是康居只來了1萬,壓根就沒認真打,試探一下漢軍的意圖和實力,看看形勢不妙就扔下單於不顧。康居和漢朝太遠,陳湯的遠征軍不可能久留,也不能把康居怎麽樣。

仗打完了,陳湯的問題也來了,他出兵沒有朝廷批準,屬於自作主張,學名叫矯詔,砍頭都是輕的。陳湯是個筆桿子,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寫了一篇流傳千古的好文章:“郅支單於慘毒行於民,大惡通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懸)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裏,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千古名言,多數贊同和反對這句話的人,以為這句話在武帝朝,其實是漢元帝朝—元帝是武帝的玄孫。朝廷對陳湯也犯難,嘉獎吧,矯詔的先例不能開,否則朝廷的權威何在;不嘉獎吧,寒了將士們的心。最後的結論是嘉獎,陳湯封侯。

都賴水戰役後3年,漢元帝死,其子成帝(BC33—07)即位,以鑿壁偷光出名的丞相匡衡,又拿陳湯擅自出兵說事,又說陳湯貪財好貨,【盜所收康居財物】,將陳湯罷官。陳湯怨望之余,又恨上了康居。康居為了表達臣服大漢的誠意,向漢朝送來質子,就是人質。陳湯以中亞問題專家的身份,指證這孩子不是王子,冒牌貨。經過調查,人家是真貨,按照漢朝的法律,陳湯應該處死,靠著過去的大功,陳湯保住了腦袋,辛苦掙來的爵位卻丟了,【奪爵為士伍】。

《梁書 康絢傳》記載:“康絢(xuàn),字長明,華山藍田人也。其先出自康居。初,漢置都護,盡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詔於河西,因留為黔首,其後即以康為姓。”康絢的祖先,大概就是在都賴水戰役後來到中國做【侍子】的。這一支康居人幾經遷徙,在南朝宋武帝劉裕的永初(420—422)年間,來到襄陽定居,成了襄陽康姓的祖先,要我寫本文的那位網友,就是襄陽人,這支康居人的後代。

建始4年(前29),中亞第二強國烏孫與漢朝反目,發兵進攻西域都護段會宗。前線派人求援,朝廷開會研究,請熟知西域事務的陳湯來參謀一下。陳湯說,漢軍的戰鬥力強大,加上武器優勢,1個能打5個胡人,現在烏孫學了漢朝的軍事技術,戰鬥力有所提高,漢軍依然能1個打3個。西域和長安關山萬裏,消息阻隔,無論我們做什麽,都跟不上形勢,不如先等等,我估計5天之內就有好消息傳來。果然,第4天捷報傳來,說烏孫人圍攻漢軍不下,撤了。陳湯知己知彼,確是一代名將。段會宗也因為以少破眾,【西域敬其威信】,戰後不久回到內地,出任沛郡太守,又調任雁門太守抵禦匈奴。

成帝陽朔年間(BC24--21),段會宗第2次出任西域都護。段會宗在第一次任都護期間,就威望卓著,聽說老段再來,中亞各國紛紛派人迎接。一些政治失意者,也把段會宗視為靠山,前來投奔或通過他尋求漢朝的背書。烏孫的小王(小昆彌)安日,是段會宗在上個任期扶植的,現在不顧翕侯們的反對,親自跑來拜會段會宗。一貫與漢朝貌合神離的康居,內部發生了分化,康居太子保蘇匿率眾萬余人打算投降,段會宗就派遣他的屬員衛司馬帶領戊已校尉的人馬前去受降,遺憾的是,派去的這位衛司馬是個膽小鬼,見到來投降的保蘇匿帶的人馬太多,害怕生變,竟然命令保蘇匿讓他的手下人互相捆綁起來。說來他的擔心並不多余,投降的人假裝投降或臨陣反悔,反擊一戈的事例比比皆是,當年霍去病受降,匈奴人就臨場生變,霍去病靠鐵腕屠殺才穩住局面。保蘇匿對衛司馬的舉動大為失望,帶著部下逃了,一場好事變成壞事,嚴重影響漢朝在中亞的天威,漢成帝將段會宗免職。保蘇匿是第一個名字出現中國史書的國王級人物,此前的都沒留名。

康居在長安有質子,依然只是名義上臣服於漢朝,仗著路途遠,我行我素,對漢朝使節很不尊重。成帝晚期的西域都護郭舜上奏說,別國送人質,那是衷心臣服,但康居不是這樣,他們仗著遙遠,不屌漢朝,他們表示臣服的目的只是“欲賈市為好”,利用地緣優勢,在東西方之間做二道販子。咱們要是殺了質子,雙方撕破臉皮,咱們卻不可能打康居,殺了白殺;如果不殺質子,那還要質子有啥用,其他國家會以為我們軟弱可欺。我看這樣,咱不要他的質子了,將他們的王子轟走,兩國斷交,一拍兩散。中央經過一番討論,沒接受郭舜的意見,繼續維持現狀。

從郭舜說康居“欲賈市為好”來看,張騫鑿孔西域以來100多年,絲路暢通,商賈通行,康居從一個畜牧業立國的行國,逐漸轉為定居,商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高,為康居日後的富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前7年,成帝死在寵妃趙合德的床上,之後朝政紊亂,王莽篡漢,繼而天下大亂,西域與大漢的關系斷絕。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康居聯邦簡史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康居聯邦簡史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2月 06, 2016 8:42 am

3 黃金時代

王莽篡漢,在中國歷史上不算特別大的事,在世界史上卻影響深遠。就在王莽篡漢前後,世界上發生了兩件大事:一個是耶穌誕生和受難,洋大人的歷史發生了轉折。另一件是孫悟空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西遊記》記載道:“王莽篡漢之時,天降此山,下壓著一個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飲食”。

東漢開國之初,國力有限,漢光武帝劉秀極端厭戰,不願意勞民傷財打擊匈奴和通西域。中國人和西域的聯系斷絕,也就談不上對康居的記載了,康居的歷史陷入黑暗。這也是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民族的共性,歷史全靠別人書寫。人家願意多寫點,你的事就多點,少寫不寫,甚至醜化你,你也得受著。

在北方的蒙古草原上,匈奴的東方鮮卑人崛起,威脅匈奴左翼安全。光武帝晚期,匈奴人自己也亂套了,分裂為南北匈奴。內憂外患之下,匈奴走向沒落。不過鮮卑崛起和匈奴分裂,都是人家自己的事,東漢也在想辦法,尋求主動出擊,削弱乃至滅亡匈奴。

東漢的辦法和漢武帝一樣,從中亞入手斷匈奴右臂。一個傑出人物應運而生,此人是著名史學家、《漢書》的作者班固的弟弟班超,早年是個文官,搖筆桿的,一直混不出頭,終於幹煩了,說出他3大名言的第一句,【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這段話引出一個成語:投筆從戎。

東漢朝廷企圖從中亞打開缺口,想法固然好,但中亞遠在天邊,沒幾個人愛去,也就班超這樣,混的不好的,以及各種罪犯才去,班超說他們“本非孝子順孫,皆以罪過徙補邊屯”。同理,西班牙的北美征服者、英國的印度征服者們,都多是這種人。就這樣,班超去了西域,利用西域各國的矛盾,組織皇協軍,打一個拉一個,打這個打那個。

劉秀的孫子漢章帝在位期間,班超組織皇協軍攻打一個小國。這些皇協軍中,就有康居人。“建初三年(78),超(班超)率疏勒、康居、於闐、拘彌兵一萬人攻姑墨石城,破之”。班超空手套白狼,10000軍隊全是皇協軍。這是東漢第一次和康居打交道,康居給班超打工。當然反過來說也行,康居打著漢朝的旗號,為自己幹私活。

打完這一小戰,班超的買賣做大了,向皇帝上奏說,先帝通西域,是為了從西面夾擊匈奴,換言之:欲征服匈奴,必先征服中亞,欲征服中亞,必先征服龜茲……班超的歷次軍事行動中,漢軍數量少的可以忽略,打龜茲還得靠皇協軍,班超說,現在中亞的國家都恨龜茲,可以此為旗號,召集軍隊:“今拘彌、莎車、疏勒、月氏、烏孫、康居復願歸附,欲共並力破滅龜茲,平通漢道。若得龜茲,則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月氏、烏孫、康居是中亞3大強國,通過打擊龜茲,他們會聚攏在東漢的旗下,將來還可以利用他們對付匈奴。班超說的很直白:“以夷狄攻夷狄,計之善者也……兵可不費中國而糧食自足”。班超的辦法是同類的征服者的常態,利用當地的矛盾,拉一群打一個,直到統統被打趴下。朝廷同意,班超率領皇協軍滅了龜茲。

84年,東漢在西域的實力越發壯大,班超出兵攻打疏勒,就是現在的新疆喀什。在之前班超攻打姑墨石城、龜茲的戰事中,疏勒都出兵幫忙。龜茲等國完了蛋,班超又找借口攻打疏勒,大概是班超裏挑外撅的行為,引發了西域各國的眾怒,疏勒向姑墨石城、龜茲戰役中同扛過槍的戰友康居求助,康居派兵來救。算起來,這是康居第3次幹這種事,都是漢軍進攻某個國家或勢力,被圍困者向康居求助,康居應邀出兵,前2次康居都妝模作樣的援助,結果沒救成,被圍者屈服或被全殲。這次疏勒與東漢的戰爭與前2次的結果不同,康居出兵的效果很好,班超沒打下來疏勒。班超不死心,他知道康居和月氏的關系很好,兩國剛剛締結婚姻,請月氏勸說康居退兵,月氏照辦,於是康居撤軍。班超趁勢進攻,攻破疏勒,逮捕國王。

西漢張騫通西域的時候,康居向東臣服於匈奴。一晃200年過去,康居不再稱臣於任何國家,反而越過越茁壯。喀什在塔裏木盆地的西部,再往西是高聳的帕米爾高原,距離康居不僅遠,而且道路艱難,康居不僅出兵了,還能阻止漢軍攻破喀什,最終讓班超走外交渠道,從這次喀什戰役來看,康居的國力今非昔比,是中亞頂級強國。

86年,疏勒又勾結康居反漢,班超耍了個花招,請國王來吃飯,在筵席上殺了他,這次風波中,康居還沒來得幹預,疏勒就亡國了,因此康居和東漢沒發生沖突。

88年,漢章帝死了,兒子漢和帝即位,年僅10歲,竇皇後搖身一變成了竇太後,臨朝聽政,開啟了東漢太後、外戚專權的歷史。章帝去世時才31歲,竇太後可能還不到30,不耐寂寞,和一個劉姓侯爵關系曖昧。太後的哥哥竇憲,怕這廝分自己的寵,刺殺了他,竇憲又怕遭到妹妹的報復,主動提出北伐匈奴贖罪,太後同意。以袁紹的祖宗袁安為首的一批文官堅決反對出兵,一個大臣上書說:“萬民者,天之所生;天愛其所,猶父母愛其子……柰何以一人之計,棄萬人之命,不恤其言乎!”再罵匈奴為代表的邊疆各族:“夫戎狄者,四方之異氣,與鳥獸無別”,勞動中國人民征討這幫禽獸沒有必要,所以“聖王之制,羈縻不絕而已”,現在討伐匈奴是大錯特錯,“恐中國不為中國”,一副征討匈奴就要國將不國,天下大亂的悲慘前景。對這幫腐儒之見,竇太後的態度就倆字“不聽”。

89年,漢軍大舉北伐。漢軍總共出兵8000騎兵,南匈奴單於出10000多騎兵,南匈奴左谷蠡王出10000騎兵,南匈奴左賢王10000騎兵,還有羌胡8000騎兵,總共出兵4.6萬+,其中只有8000漢軍,其余的3.8萬全是皇協軍,漢軍、皇協軍的比例高達1:5。5路大軍會師之後,竇憲又挑選10000騎兵出發,其中有多少漢軍、皇協軍就不知道了,這10000人大破北匈奴。

89、90、91三年間,漢軍連續打擊北匈奴,91年,漢軍大破北匈奴於金微山,北單於不知所終。此役之後,北匈奴事實滅亡。在竇憲對匈奴的3年打擊之前,東漢在中亞也在活動。

如前文所述,康居與疏勒勾結,讓班超很費了一番腦筋,請月氏出面勸康居撤軍,班超才拿下疏勒/喀什,月氏因此覺得自己對東漢有功,要求娶東漢公主,班超斷然拒絕了月氏的求婚。月氏皇帝迦膩色伽大怒,於公元90年出兵7萬翻越蔥嶺而來,漢軍上下都很驚恐。班超說不怕,他們雖然人多,但補給線漫長,我們堅壁清野固守,他們糧食吃光了必然撤軍,我們尾隨追擊,必然大勝。果然如班超所想,月氏失敗,從此再也不敢跟東漢較勁了。這次戰事是中國與貴霜帝國唯一戰爭,從此東漢稱霸中亞,遮斷了中亞各國與北匈奴的聯系,竇憲才能放心大膽的北伐攻打北匈奴。

《後漢書 西域傳》沒有專門的康居列傳,卻提到康居有3個附庸國:

“栗弋國屬康居。出名馬牛羊、蒲萄眾果,其土水美,故蒲萄酒特有名焉。”

“嚴國在奄蔡北,屬康居,出鼠皮以輸之。”

“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居地城,屬康居。”

奄蔡/阿蘭聊,必須說說,他就是民族大遷徙過程中很重要的阿蘭(Alan)。《史記》說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裏,行國,與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餘萬。臨大澤,無崖,蓋乃北海雲。”大概在裏海以北到黑海之間,以遊牧為生,兵力10多萬,比康居的【八九萬人】(《史記》)還多些。到了東漢時期,奄蔡改名為阿蘭聊,臣服於康居,足見康居的強大。東漢的200年間,是康居最強大的時期,不僅不再臣服於匈奴,反而能幹預其他國家的事務,隨著貴霜帝國的重心南移,康居成了中亞最強大的國家。

東漢滅亡之後,中亞的形勢又發生了重大變化。《北史 西域傳》說:“悅般國,在烏孫西北,去代一萬九百三十裏。其先,匈奴北單於之部落也。為漢車騎將軍竇憲所逐,北單於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龜茲北。地方數千裏,眾可二十余萬,涼州人猶謂之單於王。”就是說,北匈奴被東漢竇憲打垮之後,殘部向西遷徙到了烏孫,接著繼續西遷到康居,改名為悅般,還有一些老弱病殘逃不掉的,住在龜茲附近。

悅般或北匈奴到了康居之後,被當地的高度文明俘虜,生活變得很精致,儼然成了定居者,【其人清潔於胡。俗翦發齊眉,以饣弟糊塗之,昱昱然光澤。日三澡漱,然後飲食】。420年代,悅般王聽說東方有個國家叫柔然,就來洽談建交,到那一看,嚇壞了,原來柔然【其部人不浣衣,不絆發,不洗手,婦人口舐器物。】碗盤子臟了不洗,讓婦女用舌頭舔幹凈,把悅般國王惡心壞了,對手下人說,你們這幫混蛋騙我,柔然是個【狗國】,“汝曹誑我,將我入此狗國中。”柔然可汗叫大檀,聽說悅般國王罵自己是狗國,也怒了,派人追殺,從此兩國成了仇人。悅般和柔然的這番互動,發生在420年代,因此我認為,北匈奴或悅般遷徙到康居,至少在公元400年之前,在加上他們本地化、養成潔癖的時間,他們來到康居占據康居的地盤,在350年左右。

東羅人記載,在350年前後,中亞有個強大的民族匈尼特人(Chionites),從東線襲擾薩珊帝國,王中王沙普爾二世(309--79),顧不得在西線和東羅對抗,跑到東線和匈尼特人打。薩珊和匈尼特不打不相識,打成了朋友,匈尼特人派出一支皇協軍幫波斯攻打東羅,帶隊的是個王子,死在西線與東羅馬的戰爭中。

對比東西方的史料,我認為匈尼特人就是悅般,就是正宗北匈奴。350年左右,匈人(Huns)利用追擊一頭小鹿的機會,越過莫斯提大沼澤(亞速海),進入東歐,之後大舉進攻東西哥特人,迫使他們向西遷徙,進攻羅馬帝國,就是所謂民族大遷徙。匈人到東歐的時候,匈尼特/悅般還在中亞呆著,至少呆到420年代,所以匈人不可能是匈奴,而是被匈奴從中亞趕出來的民族,很可能是烏孫。因為中亞三大國,康居後面再說,月氏早早南下印度了,只有烏孫不知所終。

在匈人大舉西遷的過程中,阿蘭人也被向西擠壓。阿蘭西面是各個日耳曼民族,東、西哥特、汪達爾之流。日耳曼人善於步戰,卻不善於使用騎兵。阿蘭人往往與某個日耳曼部落結為聯盟,日耳曼人當步兵,阿蘭人做騎兵。378年的阿德裏安堡戰役中,就是西哥特人守住陣地,抵擋住羅馬軍團,阿蘭騎兵背後包抄,前後夾擊,消滅了羅馬大軍的,羅馬皇帝瓦倫斯(Valens)陣亡。這批阿蘭人跟著西哥特人去了西班牙,在西班牙東北部定居,留下一個地名—加泰羅尼亞。加泰羅尼亞(Catalonian)的原型加泰蘭(Catalan)是個復合詞,前面的Cata是哥特(Goth)的變形,alan就是是阿蘭,Catalan==Goth-alan,意為哥特-阿蘭。另一支阿蘭人與汪達爾人合作,跑到北非建立汪達爾王國。

說到這裏就有問題了,北匈奴在東漢滅亡之後來到中亞,占了康居的地盤,那麽康居人跑哪去了呢?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康居聯邦簡史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康居聯邦簡史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2月 06, 2016 8:42 am

4 撒馬爾罕

東漢之後的幾百年,中國史書對康居的記述很少,到了南北朝又多了起來。《北史》說北匈奴跑到康居定居,改叫悅般,康居哪去了呢?還是《北史 西域傳》記載,康居整體向南遷徙,渡過阿姆河到了河中:“康國者,康居之後也,遷徙無常,不恒故地,自漢以來,相承不絕。其王本姓溫,月氏人也,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嶺,遂有國。枝庶各分王,故康國左右諸國並以昭武為姓,示不忘本也。”

康居王室姓昭武,昭武有很多分支,建立9個國家,叫昭武九姓。康國是昭武九姓之一,在昭武九國中,康國最為富強,其余8國都稱臣於他,因此昭武九姓相當於康居聯邦。比如昭武九姓中有個史國,【其王姓昭武,字狄遮,亦康國王之支庶也】。可見昭武九姓地位不平等,康國是老大哥,其余8個都是康國的分支。

450年之後,中亞第一強國是嚈噠。嚈噠(yàn dā),西方叫白匈奴,南滅印度笈多帝國,西破薩珊波斯,迫使薩珊稱臣納貢,連兩大世界級強國都不是對手,河中的昭武九姓自然不值一提,無一例外的對嚈噠稱臣。北朝的《洛陽伽藍記》記載嚈噠“東被於闐,西及波斯,四十余國皆來朝賀。……四夷之中,最為強大。不信佛法,多事外神,煞生血食,器用七寶。諸國奉獻,甚饒珍異。”

嚈噠有個極其罕見的習慣,一妻多夫:“其俗,兄弟共一妻,夫無兄弟者,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數更加帽角焉。”女人頭上戴著多角帽,幾個老公就幾個角。《洛陽伽藍記》也說:“嚈噠國王妃亦著錦衣,垂地三尺,使人擎之。頭帶一角,長八尺,奇長三尺,以玫瑰五色裝飾其上。王妃出則與(輿)之,入坐金床,以六牙白象四獅子為床。自余大臣妻皆隨傘,頭亦似有角,團圓垂下,狀似寶蓋。”王妃的帽子只有一只角,則王妃有國王一個老公。

不過嚈噠作為遊牧征服者,並不幹預農耕各國的內政,滿足於稱臣納貢,你給我錢就行了,你的內政我懶得管。《北史》對康國或康居說得很詳細:“都於薩寶水上阿祿迪城。多人居,大臣三人,共掌國事。其王素冠七寶花,衣綾、羅、錦、繡、白疊。其妻有發,幪以皂巾。丈夫翦發,錦袍。名為強國,西域諸國多歸之。米國、史國、曹國、何國、安國、小安國、那色波國、烏那曷國、穆國皆歸附之。有胡律,置於祆祠,將決罰,則取而斷之。重者族,次罪者死,賊盜截其足。人皆深目、高鼻、多髯。善商賈,諸夷交易,多湊其國。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婚姻喪制與突厥同。國立祖廟,以六月祭之,諸國皆助祭。奉佛,為胡書。氣候溫,宜五谷,勤修園蔬,樹木滋茂。出馬、駝、驢、犎牛、黃金、硇沙、<貝甘>香、阿薩那香、瑟瑟、獐皮、氍、錦、疊。多蒲桃酒,富家就是致千石,連年不敗。”

康國是個高度發達的定居國家,法制完善,農業發達,善於經商,精通音樂,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盛產葡萄酒(蒲桃酒),信仰祆教和佛教。不僅如此,米國、史國、曹國、何國、安國、小安國、那色波國、烏那曷國、穆國都臣服於康國,康國或康居無疑是中亞各國中最強大的,雖然康國臣服於嚈噠。康國首都阿祿迪位置不明,《新唐書》、《大唐西域記》說康國首都是【薩末鞬,亦曰颯秣建】,就是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第二大城市撒馬爾罕(Samarqand),我姑且認為阿祿迪就是撒馬爾罕。

中亞兩條大河之間,有一條從東向西流的大河,澤拉夫善河。就經濟地位來說,澤拉夫善河可能是中亞最重要的河流,除了水量充沛,還在於他東西向流動,阿姆河、錫爾河基本上是南北向的。絲綢之路東西走向,無論你從東往西走,還是相反,都要渡過這兩條大河。到了澤拉夫善河,可以沿著河走,沿途有糧有水。從南北看,它還是從中亞到印度的必經之路。

撒馬爾罕(Samarkand)的名字來歷有2種說法,先拆開Samarkand為Samar, kand。kand是波斯語,或雅利安語,意為城市,中亞叫kand的城市多如牛毛,比如現在的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幹(Tashkand),再如中國的葉爾羌(Yarkand),各位看官可能覺得Yarkand發音和葉爾羌有點遠,但是在元朝,葉爾羌叫鴉兒看,讀音與Yarkand完全一致,看洋大人的史書和中國邊疆史,必須具備一定想象力。

好了,kand就是城市,唯一問題是Samar啥意思。英文維基說,Samar是古波斯語,意為石頭的,撒馬爾罕意為石頭城。蒙古帝國早期名人耶律楚材提供了另一種說法,他在《懷古一百韻寄張敏之》中說:“感恩承聖勅,寄住到尋罳(sī)。” 耶律楚材做了註釋,尋罳是【尋罳虔】的簡稱,【西人雲尋罳肥也,虔城也。通謂之肥城】,【尋罳】(Samar)意為肥,虔(kand)意為城市,尋罳虔/撒馬爾罕意為肥城。

600年後波斯人誌費尼寫的《世界征服者史》說撒馬爾罕是個好地方:

論幅員,它是算端(花剌子模沙摩訶末)諸州中最大的一個,論土地,它又是諸郡中最肥沃的一個,而且,眾所公認,在四個伊甸園中,它是人世間最美的天堂。

假如說這人間有一座樂園,

那樂園便是撒麻耳幹(撒馬爾罕)。

哈,要是你把它跟巴裏黑相比,

苦和甜能彼此一般?

它的空氣微近柔和,它的泉水受到北風的撫愛,它的土壤因為歡暢,有如酒火之質。

這國家,石頭是珍珠,泥土是麝香,

雨水是烈酒。

這段話通俗易懂,我只解釋一個名詞:【四個伊甸園】。穆斯林認為,世界上有4個人間天堂,撒馬爾罕是其中之一,其他3個是: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伊拉克兩河流域、伊朗南部的法爾斯。

老虎巴布爾在《巴布爾回憶錄》也猛誇撒馬爾罕:“在世界上所有可居住的地區中,很少有哪個城鎮像撒馬爾罕這樣令人喜愛。它位於第五氣候帶,其經度為99度56分,緯度為40度40分……撒馬爾罕的所有水果,無論葡萄、甜瓜、蘋果、石榴,都很好。其中有兩種水果最為著名,即蘋果與薩希比(葡萄)。”

撒馬爾罕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在澤拉夫善河中遊,是東西南北四方薈萃之地,不富裕都難。所以在1000年中,撒馬爾罕是中亞最重要的城市,沒有之一,西遼時期叫河中府。靠撒馬爾罕的經濟實力,康國才能成為昭武九姓聯邦的老大。當然反過來說也行,九姓中的最強者才能奪取撒馬爾罕做主人。

560年代,新興的突厥把嚈噠滅了。突厥人原來住在阿爾泰山,世代給柔然當鍛奴,南北朝晚期強大起來,先滅了柔然。接著突厥汗國與薩珊波斯合作,滅了嚈噠,以阿姆河為界瓜分了盛極一時的嚈噠的地盤,從此中亞臣服突厥。突厥的地盤太大,到第2代可汗就以阿爾泰山為界,分裂為東西突厥,中亞處於西突厥的宗主統治下。

《隋書 西域傳》說康國國王代失畢,娶西突厥達度可汗(達頭可汗,576~603)的女兒,做了駙馬爺。西突厥的公主可不是隨便就能娶的,給個公主是莫大的榮譽。再如世界頂級大國薩珊波斯,王中王庫薩和一世(531--79)迎娶西突太祖室點密可汗的女兒,庫薩和一世之後的所有薩珊皇帝,都是這個西突公主的後代。西突對康居聯邦如此看重,不僅僅在於康居聯邦或昭武九姓有錢—那樣只是下金蛋的雞,還在於康居聯邦頗有戰鬥力,絕非待宰的羔羊。國王代失畢為人寬厚,甚得眾心,絕非善茬。

隋煬帝時(604--18),康國國王屈術支又娶西突厥統葉護可汗(615--28)的女兒,突、康的關系更好。東突在內外蒙古,只能遊牧,必須南下搶劫隋唐。與東突相比,西突的武力值差很多。中亞的農業發達,又在絲綢之路上,商業也極為發達,有錢了自然惜命。就是在西突的宗主統治下,康居聯邦或說昭武九姓達到經濟繁榮的頂點。

前文說過,西漢的康居就實行聯邦制,國王以下有5個翕侯,分別駐於蘇薤、附墨、窳匿、罽城、奧鞬城。到了隋唐,隨著中國人對西域的了解加深,給出了明確的五翕侯的位置,下面就大致說說漢5翕侯和昭武九姓的對應關系。

1. 蘇薤(xiè),史國。烏茲別克斯坦南部的沙赫裏伯茲(Shahrisabz),也叫渴石(Kesh),1336年瘸狼帖木兒誕生於此。

2. 附墨,何國。撒馬爾罕西面,烏茲別克斯坦境內。

3. 窳(yǔ)匿,石國。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

4. 罽(jì),安國。烏茲別克斯坦西部,河中第二名城布哈拉。

5. 奧鞬(jiàn),火尋。花剌子模,譚其驤先生的地圖將它畫在阿姆河以東,筆者認為在河西。

昭武九姓分為3個層次。第1層是康國,正牌康居的嫡系傳人,康居聯邦或昭武九姓的老大哥,康國“名為強國,而西域諸國多歸之。”在中亞是西突之外的第二強國。

第2層是漢5翕侯的繼承者,史國、何國、石國、安國、火尋,他們實力比康國稍弱,距離較遠,獨立性較強。

第3層是其他3個小國,如米國、曹國,他們距離撒馬爾罕很近,完全聽命於康國,比如在玄宗朝,康國國王向玄宗申請,立自己的一個兒子為米國王,另一個做曹國王。

康居聯邦各國對西突的態度各有不同,比如何國有個很有趣的習慣,“城左有重樓,北繪中華古帝,東突厥、婆羅門,西波斯、拂菻等諸王,其君旦詣拜則退。”婆羅門是印度,拂菻是東羅馬帝國,何國這麽搞,說明他在5大強國之間騎墻,並非完全或只臣服於西突。又如石國(塔什幹),在隋煬帝朝與西突發生沖突,國王被殺。

唐太宗朝,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回來寫下《大唐西域記》,他從東往西走,路過康國的時候,說這個國家及其君主很厲害:“風俗猛烈。凡諸胡國,此為其中。進止威儀,近遠取則。其王豪勇,鄰國承命。兵馬強盛,多是赭羯。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視死如歸,戰無前敵。”玄奘到康國大約在貞觀3年,因為他出發在貞觀元年,5年到印度。《舊唐書》記載,康國國王屈術支在隋煬帝時代娶了西突厥公主,“遂臣於西突厥”。屈術支挺長壽,到了唐朝,改為給唐朝朝貢。他最晚的朝貢記錄在貞觀11年(637)。《舊唐書》和《大唐西域記》對比一下就能斷定,玄奘說的【其王豪勇,鄰國承命】的國王,肯定是屈術支。《新唐書》說這個國王叫屈木支,與《舊唐書》的寫法相差一個點,肯定是傳抄過程中寫錯了,我以屈術支為準,兩唐書經常有細微差別,不足為奇。

玄奘說康國有一個武士或騎士階層,叫做【赭羯】,【赭(zhě)羯之人,其性勇烈,視死如歸,戰無前敵。】,戰鬥力相當強大。玄奘沒說赭羯究竟是啥玩意,《新唐書 安國傳》做了解釋【勇健者為柘(zhè)羯。柘羯,猶中國言戰士也】,王國維認為赭羯就是柘羯。柘羯的戰鬥力強悍,安史之亂爆發後,唐將封常清招募了一批柘羯,與叛軍作戰,【祿山渡河……先鋒至葵園。常清使驍騎與柘羯逆戰,殺賊數十百人】。

柘羯、赭羯也可能是意譯,意為紅胡子或紅皮膚的羯族,相關考證文章不少,我只簡單羅列史料如下:

1. 五胡亂華的時候,五胡中有個羯族,石勒就是羯族,羯族的長相很特殊,高鼻深目多須,後來漢人冉閔屠殺羯族,男女老幼屠殺殆盡,區分羯族的辦法就是看誰鼻梁高胡須多,結果有些長的特殊的漢人也杯具了。《北史 康國傳》說康國人“深目、高鼻、多髯”,與羯人的長相一致。

2. 《晉書 石勒載記》說石勒“先匈奴別部羌渠之胄”,羌渠與康居的本音“康渠”很相似。

3. 唐玄宗的老師張說,在描寫康國【潑胡乞寒】遊戲的詩中說,康國人“紫髯胡”。【赭】意為紅褐色,與紫色相似。

4. 石勒的石姓,可能來自昭武九姓中的石國,而石國也叫柘(zhè)支、柘折、赭時,石國境內還有個瞰(kàn)羯城,唐高宗在此地設置大宛都督府,封石國國王為大宛都督。

康國首先有錢;其次有戰鬥力;第三與其他小國組成聯邦,抱團取暖,“鄰國承命”;第四西突本身的戰鬥力不足,這些都讓西突對康國十分忌憚。《隋書》沒說康國臣服於西突,《舊唐書》的用詞很有意思“娶西突厥葉護可汗女,遂臣於西突厥”,西突用公主換取康國的臣服,而不是靠武力硬上弓。綜上所述,我認為康國對西突的臣服只是名義上的,西突對康國更多的采用懷柔,而不是強行壓制,康國實際上維護了國家獨立,和西突的地位基本平等。

康國富強的證據,還在於有能力幹預突厥內政。628年西突內亂,流亡康國的一位西突王子回國即位,是為肆葉護可汗。4年後,肆葉護可汗在內訌中失敗,投奔康居王屈術支尋求避難。按常理說,推翻肆葉護可汗的人,會追殺到康居,向屈術支要人,何況康國還是突厥的附庸,張嘴要求引渡,是宗主權威的體現,事實卻是肆葉護可汗啥事沒有,最後死在康國。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李淵在太原造反,起兵之初,李淵的買賣還不大,向東突求援,並稱臣納貢,十分謙卑。武德9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迫使老爹退位,自己當皇帝,他剛上臺,東突就南下了,一直推進到渭水河邊,李世民硬著頭皮到河邊與東突談判,典型的城下之盟。但是唐朝的國力增長很快,讓其他國家和部族看到了擺脫兩突厥控制的希望。

康居聯邦並不甘於臣服於西突,一直希望有個強國牽制西突。隨著隋朝的崩潰,屈術支又看上了唐朝。兩唐書都說,武德10年,屈術支遣使獻名馬。這段記載有個大bug,武德沒有10年,武德9年李淵下課,武德10年可能是貞觀元年(627)的訛誤。

貞觀5年(631),屈術支更進一步,對大唐【請臣】。面對康國的【請臣】,小李說的冠冕堂皇,說我不喜歡虛名而拖累百姓。如果接受臣服,康國有難我必須出兵幫忙,萬裏行軍去中亞,必然勞動百姓,那可不行,婉言拒絕了康國的稱臣。然而我們很快就能看到,小李說的是謊話。貞觀5年是個很敏感的年份,就在1年之前的630年,唐朝兩員大將李靖、李績一戰擊滅東突。北方兩大強國,兩突厥少了一個,大唐聲望波及中亞,康國希望大唐牽制西突。唐朝剛剛結束對東突的戰爭,還沒空搭理西突,以不能勞動百姓的名義,婉拒了康國。

轉眼到了貞觀9年(635),康國又來朝貢,這次唐太宗就笑納了。因為大唐騰出手來,可以對付西突了,不再說勞動百姓的詞了。由這些事情看得出,屈術支不僅善於經商、打仗,還很會察言觀色,擅長外交,一再忽悠大唐對付西突,給自己火中取栗,當然屈術支為國家利益這麽做也無可厚非。

638年,西突厥內亂再起,西部擁立乙毗咄陸可汗,與另一位可汗打內戰。次年,後者敗亡,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即位,咄陸、沙缽羅葉護繼續內訌。沙缽羅葉護親唐,【累遣使朝貢,太宗降璽書慰勉……賜以鼓纛】,承認他是合法的可汗,康居聯邦的多數國家也承認他,【受其節度】。咄陸可汗則與大唐為敵,進攻大唐的伊州、天山縣,被大唐名將郭孝恪打退。咄陸可汗狂妄兇狠,對唐朝使節元孝友說:“我聞唐天子才武,我今討康居,爾視我與天子等否?”康居/康國此時聽命於沙缽羅葉護可汗,也是沙缽羅葉護可汗最重要的屬國,咄陸可汗前面說唐太宗【才武】,後面說要打康國,足見他對康國的重視。

641年(貞觀15),咄陸可汗裹挾著唐使節元孝友,【攻康居,道米國,即襲破之,系虜其人,取貲口】。米國是昭武九姓之一,撒馬爾罕附近的一個小城,受康國控制很深,康國倒數第2位國王就冊立一個兒子做米國王。【攻康居,道米國,即襲破之】中的【之】,可能指米國,也可能是康國,我傾向於米國,咄陸可汗攻破米國就撤了,沒有攻打康國。屈術支最後一次朝貢唐朝在637年(貞觀11),641年的康國國王極可能是屈術支的繼承者,這才讓咄陸可汗認為有機可乘,即便如此,他也沒能攻破康國。咄陸可汗好日子並不長,在大唐的挑動下,西突的內訌有增無減,653年,咄陸可汗敗亡,他沒給大唐和大唐的代理人造成實質性傷害。

康國以其富裕和強兵,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中,不僅沒受到損失,反而穩坐釣魚臺,用口頭上的臣服,換取了最大好處。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康居聯邦簡史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康居聯邦簡史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2月 06, 2016 8:47 am

5 最後百年

649年,唐太宗去世,兒子唐高宗即位,繼承了一把好牌,將大唐的強盛推到頂點。高宗重點打擊西突,657年,派大將蘇定方西征,一舉擒獲西突厥可汗,西突滅亡。

從此中亞名義上並入大唐版圖。大唐的安西都護府,只能控制新疆,對中亞鞭長莫及,只能實行羈縻,給當地的國王、可汗封官。最高職務是都督,康國國王受封為康居都督府都督,昭武九姓9個國王,只有康國、石國國王是都督。都督府下面是州、縣,比如昭武九姓中的安國,被改編為安息州,國王做刺史,米國、何國也是州。唐朝的都督,有大、上、中、下4級,在大唐的官職體系中,4級都督分別是正二、從二、正三、從三品,宰相通常是正三品,我估麽著,4級都督相當於天朝的4級將軍:大、上、中、少將。康居都督是哪一級都督我不確定,我估麽至少是中都督,正三品,與宰相同級。

即使在大唐的宗主統治下,康國依然是昭武九姓的魁首。康國國王烏勒向唐玄宗申請,【請封其子咄曷為曹王,默啜為米王,詔許】,曹、米都是昭武九姓,唐朝並不直接控制中亞,康國國王的請封,只是求得大唐的名義承認。說明康國與曹、米兩國有明確的上下級關系,烏勒死後,曹國王咄曷回國即位為康國王。

康國與大唐的朝貢十分密切,“開元初,貢鎖子鎧、水精杯、碼甿瓶、駝鳥卵及越諾、朱儒、胡旋女子”。胡旋女子就是胡旋舞女。《新唐書 五行誌》說:胡旋舞,本出康居,以旋轉便捷為巧,時又尚之。白居易《新樂府 胡旋女》:胡旋女,出康居。弦歌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飄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開元年間有2個著名的胡旋舞高人,一男一女,男的是安祿山,女的楊貴妃。看到胡旋舞在大唐很流行,康國國王很識時務的送來胡旋舞女,讓中國人看看,正宗的胡旋舞還得屬我康居。

650年代,就是唐高宗朝,阿拉伯人來到中亞,從此徹底改變了中亞。阿拉伯人的崛起,離不開兩個關鍵詞:伊斯蘭、穆罕默德。穆聖是先知,真主的使者,632年去世,學名叫歸真。穆聖的繼任者是凡人,不是先知,頭銜叫哈裏發,意為繼承者,繼承穆聖。第2任哈裏發歐麥爾(634—644),大舉擴張,經過3大戰役打垮薩珊波斯,薩珊末代皇帝伊嗣侯一路向東逃竄。651年,伊嗣侯在阿姆河附近的木鹿城被殺,薩珊波斯亡國。

在傳統上,阿姆河是中亞和大伊朗的天然分界線,按現在的世界政區區劃,阿姆河以西的土庫曼算中亞,但是在古典時代,阿姆河西面是大伊朗,東面叫河中或河外,大致相當於現在的中亞。

伊嗣侯雖然死了,他的後代卻跑到了大唐求助,最後薩珊波斯的王室融入中國,消化的骨頭渣子都不剩。但在當時的阿拉伯人看來,只要伊嗣侯的後人還在,阿拉伯人在伊朗的的統治就不穩固,必須斬盡殺絕薩珊王室。

654年,阿拉伯人第1次渡過阿姆河,來到河中。《冊府元龜》記載:“永徽五年(654)五月,大食引兵擊波斯及米國(撒馬爾罕附近),皆破之。波斯王伊嗣俟(即伊嗣侯)之子卑路斯走投吐火羅,遣使來告難,上(唐高宗)以路遠,不能救之。尋而大食兵退。吐火羅遣兵援立之而還。”

米國在康國首都撒馬爾罕附近,一個小小的城邦,是康國的附庸,13年前曾被西突厥咄陸可汗攻破。這次進攻顯然是試探性的,打完就撤回河西。657年,唐高宗滅亡西突,中亞全部臣服於大唐,康國被改編為康居都督府,國王做了大唐的都督。

此後的幾十年,阿拉伯人忙於清理阿姆河西岸各地,不急於渡河進入河中。唐朝對新疆控制比較嚴,安西都護府最重要的安西四鎮,有3個在新疆,只有碎葉在吉爾吉斯。碎葉更西方的烏茲別克斯坦,只是名義上的管轄而已,大唐滿足於稱臣納貢,康居聯邦沒有西突這個太上皇,大唐又太遠,實際上獨立了。

唐太宗晚期,吐蕃強勢崛起,直接威脅河西走廊和長安,就對大唐的威脅來說,遠遠不是阿拉伯人、西突厥能比的。670年,大唐和吐蕃在青海大非川開打,唐軍幾乎全軍覆沒。此役失利後,河西走廊立即受到吐蕃的致命威脅,大唐與新疆、中亞聯系隨時可能被吐蕃切斷,大唐只能戰略收縮,撤銷安西四鎮,新疆都不要了,更西方的中亞更加管不了。

之後的幾十年間,大唐和吐蕃在新疆反復拉鋸,加上大唐朝政紊亂,唐、周變換,對邊疆的控制力大幅度削弱,這就給了阿拉伯人入主中亞的機會。704年,阿拉伯人屈底波來到中亞,著手征服中亞,712年左右,屈底波攻占了撒馬爾罕。具體怎麽攻占的,中國史書完全沒有記載,阿拉伯人的史書有點記載,卻語焉不詳。

阿拉伯人說,中亞的居民是粟特人,中亞最強大的君主是粟特王烏勒伽;《舊唐書》說,康國倒數第二任國王叫烏勒,《新唐書》說他叫烏勒伽。這個烏勒可能就是阿拉伯人說的粟特王,大致能對上號。對不上的地方依然有,按阿拉伯人說法,712年之後,撒馬爾罕一直在阿拉伯人手中,中國的兩唐書卻說烏勒一直是康國國王,似乎撒馬爾罕還在他手中。如果非要將中、阿史書的說法融合,那只能說烏勒伽丟了首都撒馬爾罕,在城外某地居住。

710年,唐玄宗發動兵變,殺死姑媽太平公主,徹底掌握了實權,大唐煥發了第二春。唐玄宗在解除吐蕃對河西走廊的威脅之前,支持費爾幹納的西突厥余脈突騎施汗國,作大唐的代理人,與阿拉伯人作戰。此後的20年,是突騎施、粟特王烏勒組團與阿拉伯人作戰的20年。

731年,突騎施汗國與康王烏勒的聯軍,在撒馬爾罕城外大破阿軍,但是突騎施人的攻堅能力不足,沒能拿下撒馬爾罕。隨著阿拉伯人勢力衰退,突騎施對大唐的利用價值也就不大了。突騎施又勾結吐蕃,大唐轉而與阿拉伯人合作,從東西兩側夾擊突騎施。《冊府元龜》記載,733年阿拉伯使者摩思覽達幹來朝於唐,跟大唐套近乎。

734年,唐、突騎施正式開戰,735年,大唐和阿拉伯人正式建立反突騎施和烏勒伽的同盟。在西線,737年,阿軍大破突騎施可汗蘇祿。738年,《舊唐書 突厥傳》說:突騎施可汗的大將【勒兵夜攻蘇祿,殺之】。《舊唐書 玄宗本紀》提供了另一種說法,【北庭都護蓋嘉運以輕騎襲破突騎施於碎葉城,殺蘇祿,威震西陲。】

突騎施汗國就此事實滅亡,烏勒孤掌難鳴,反阿鬥爭也搞不下去了。烏勒對大唐稱臣,進貢。751年,大唐輸掉著名的怛羅斯戰役,永遠退出了中亞。康國等中亞各國對大唐還有幻想,繼續對大唐朝貢,最後一進貢在754年。再過1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的中亞駐軍調到內地平叛,徹底失去了對中亞的影響。康國何時徹底滅亡無法確定,我只能把康國最後一次進貢的754年作為亡國之年。

從公元前129年張騫通西域,到康國滅亡,康居/康國的國祚持續了900年。

康居人後代中的名人,最早的是南朝的康絢,他的事跡見於《梁書》,梁武帝蕭衍手下的大臣。名氣最大的是安祿山。《舊唐書 安祿山傳》說安祿山是雜種胡,沒有姓,冒姓安,同時代的邵說在《代郭令公請雪安思順表》中說:“安祿山牧羊小醜,本實姓康,遠自北黃,來投中夏。思順亡父波主,哀其孤賤,收在門闌;比至成立,假之姓氏。”大意是安祿山的祖先來自遠方的康國,來到中國定居,安祿山早年認識了安思順,冒姓安。

唐代琵琶演奏家康昆侖,西域康國人。善彈《羽調錄要》和《道調涼州》等曲。德宗貞元時有“長安第一手”之稱。

康國還有一種文化遺產,意譯叫【潑胡乞寒】,音譯叫【蘇莫遮】、【蘇幕遮】,《舊唐書 康國傳》說【至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相潑,盛為戲樂】。潑胡乞寒在南北朝傳入中國,盛行一時。從進入中國那天起,就遭到一些儒生的反感,有個要求禁止潑胡乞寒的人說了反感的道理:“乞寒潑胡,未聞典故;裸體跳足,盛德何觀;揮水投泥,失容斯甚”,從這段話能看出潑胡乞寒和潑水節的本質區別,潑水節穿衣服,潑胡乞寒不穿,【裸體跳足】,類似裸奔。另外潑水節在雲南,亞熱帶氣候,中亞屬於溫帶氣候,農歷11月非常冷,體質差點沒法玩,因此潑胡乞寒又有些像冬泳。

皇帝們也喜歡玩,當然皇帝只能看,不能參與。以荒唐著稱的唐中宗,於705年親自光臨,觀看裸奔:“十一月戊寅,加皇帝尊號曰應天,皇後尊號曰順天。……己醜,禦洛城南門樓觀潑寒胡戲。”11月己醜是西歷啥日子我沒查,按現在的農歷、西歷的常規,西歷比農歷晚1.5月,比如農歷春節—農歷新年,通常是西歷的2月15日左右,十一月己醜,肯定距離聖誕節不遠,可以認為是聖誕節大狂歡。

唐玄宗的老師張說,寫過幾首關於潑胡乞寒的詩:

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寶服紫髯胡。

聞道皇恩遍宇宙,來時歌舞助歡娛。

繡裝帕額寶花冠,夷歌騎舞借人看。

自能激水成陰氣,不慮今年寒不寒。

摩遮就是蘇莫遮、蘇幕遮,後來成了一種詞牌。

全文完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