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向下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Empty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發表 由 Admin 周五 2月 05, 2016 8:51 am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發表 由 Admin 周五 2月 05, 2016 8:51 am

《三國演義》提到的群雄中,孫策的戲份不多,從出世到征服江東三郡,集中在第15回,而且第15回也並非全部用來寫孫策。《三國誌 孫策傳》對孫策的描寫,亂七八糟,前言不搭後語,我試圖通過本文,把孫策的一生梳理一下。

孫策的父親是東漢的破虜將軍孫堅,祖父就說不清了。《三國誌 孫堅傳》的開頭,敘述孫堅17歲時,在錢塘(今浙江杭州)與一夥海盜作戰的故事,寫的繪聲繪色、形神兼備,當時孫堅的父親也在場,還有發言,唯獨沒有孫堅的父親的名字。據後人考證,孫堅的祖父叫孫鐘,種瓜為業,是個小老百姓,即便如此,孫堅的父親叫啥、幹啥的都不清楚,可以肯定也是個無名之輩、鬥升小民,實在不值一提,所以孫堅傳只模模糊糊說:“蓋孫武之後也”,打個馬虎眼糊弄過去了。

孫堅是吳郡富春人,現在是浙江杭州富陽區。孫堅兄弟三人,老大孫羌字聖臺,老二孫堅字文臺,老三孫靜字幼臺。孫堅還有個妹妹,嫁給同鄉富春人徐真,生徐琨,後來徐琨跟著孫策東渡打天下,死於征伐黃祖的戰事。徐琨有個女兒嫁給孫權,是為徐夫人,算起輩分來,孫權是徐夫人的親舅舅。孫權做了吳王和皇帝之後,徐夫人做王後、皇後的呼聲很高,然而孫權不同意,最終做了皇後的是小兒子孫亮的母親潘氏。

171年,孫堅17歲時,與父親前往吳郡錢塘縣,就是現在的杭州市,路上遇到一夥海盜,孫堅鎮定自若,智勇兼備,嚇走海盜們,還砍了一個海盜腦袋,送到官府表功。縣政府很高興,封他為代理縣尉,相當於縣人武部長和公安局長,負責組織管理軍警,維護治安、剿滅盜匪,從此走上歷史舞臺。相繼擔任會稽郡或吳郡司馬、鹽瀆縣丞、盱眙縣丞、下邳縣丞。

大約在孫堅擔任錢塘縣代理縣尉期間,孫堅向錢塘當地的吳家求婚,吳家肯定是個大家族,至少門第比孫堅高的多,吳家認為孫堅“輕狡”,大約是孫堅不著調,孫家不是正經人的意思,然而天下將亂,孫堅這樣能征慣戰之人最惹不起,吳小姐很決絕的表示,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何愛一女以取禍乎?如有不遇,命也。”於是吳小姐嫁給孫堅成了吳夫人,生了4子1女,4子是老大孫策、老二孫權、老三孫翊、老四孫匡,女兒的名字不詳,《演義》稱為孫尚香,嫁給了劉備,還有個庶出兒子孫仁。《諸葛瑾傳》提到孫權有個姐夫弘咨,《孫皓傳》說弘咨的孫子弘璆是孫權的外甥,這樣算來弘咨是孫策孫權的姑父,《三國誌集解》的作者盧弼認為《孫皓傳》寫錯了,外甥應該寫作外孫,則弘咨是孫權的姐夫,進而推知孫權有個來路不明的姐姐。

孫策的生年有2種說法,一是根據《三國誌 孫策傳》正文算出來的,175年生,二是根據孫策上表自稱父親孫堅去世時17歲,則生於176年。然而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孫堅不是死於192年,而是191年,當時孫策17歲,則孫策還是175年生人。筆者才疏學淺,無力做過多考證,姑且認為孫策生於175年,孫堅死於192年,孫策喪父時虛歲18。

孫策的出生地也能算出來。孫堅於172年擔任鹽瀆縣丞,孫權生於182年,比孫策小7歲,生於下邳,即孫堅的下邳丞任上,那麽孫策只能生於孫堅鹽瀆縣丞、盱眙丞、下邳丞之一的任上。《後漢書 靈帝紀》記載,174年十一月,楊州刺史臧旻帶領孫堅剿滅許生,孫堅因功獲封鹽瀆縣丞,《孫堅傳》記載孫堅在鹽瀆縣丞任上呆了數年,則孫策肯定生於鹽瀆,就是現在的江蘇省鹽城市。

184年,舊歷甲子年,大賢良師張角鼓吹:“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發動黃巾起義,東漢政府急忙號召天下英雄起兵勤王,孫堅、曹操、劉備都在此時拉起隊伍,投入到剿滅黃巾的火熱戰鬥生活中去。當時擔任徐州下邳國下邳縣丞的孫堅,被平定黃巾的三大名將之一朱俊,征召為佐軍司馬,糾集吳郡老鄉和下邳當地人,以及下邳周邊的“商旅及淮、泗精兵”,共1000多人,北上中原南部的南陽一帶,追隨朱俊攻破南陽,殲滅黃巾十多萬。南陽之戰使孫堅獲得全國性的名望,也標誌著孫家軍和孫吳集團的誕生。孫吳集團第一大佬朱治、三大老將中的程普、韓當,都在南陽戰役前後入夥。

此後數年,孫堅南征北戰,仗越打越大,名望越來越高。187年,孫堅擔任荊州長沙郡太守,進入太守行列,要知道袁紹也才在189年擔任渤海太守。190年,長沙附近的零陵人黃蓋加入孫家軍,孫家軍三大老將湊齊。

190年,關東諸侯組建反董聯軍,孫堅率孫家軍參戰,孫堅的大侄子孫賁、遠房侄子孫香、孫河隨軍。

參加討董的諸侯雖多,但多數人秉承“交戰不如參戰,參戰不如宣戰”的理念,整天吃吃喝喝、聊天打屁,“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真正賣力攻打董卓的,只有孫堅和曹操。曹操確實賣力,怎奈軍隊戰鬥力不行,幾乎被董卓的大將徐榮擊斃,孫堅不僅賣力而且能打,董卓無奈之下,派大將李傕跟孫堅談判,企圖聯姻合好,遭到孫堅斷然拒絕。董卓畏懼關東聯軍,尤其怕孫堅和孫家軍,裹挾漢獻帝遷都長安,臨走火燒皇宮,挖掘墳墓。孫堅完全相反,進入洛陽後,撲滅大火,掩埋墳墓,做了一個大漢忠臣能做的一切。

然而孫堅的最大問題是出身寒微,在講究出身門第的漢魏,只能依附於豪門徐圖發展,早在攻進洛陽前,孫堅便與豪門出身的後將軍袁術,建立起合作關系,孫堅在前面打仗,袁術在後方管飯。董卓離開洛陽後,原來的討董盟友為了地盤大打出手,互相攻殺。孫堅想奪取豫州,與袁紹派來的豫州刺史周喁廝殺,雖然孫堅屢勝周喁,依然無法在豫州立足,還得投靠袁術。192年,孫堅為袁術攻打荊州刺史劉表,在襄陽城外的峴山,孫堅慘遭劉表大將黃祖手下的狙擊手射殺,終年37歲。

孫堅死後,孫家軍一時群龍無首,正在孫家軍中的孫堅的大哥孫羌的兒子,孫策的堂兄孫賁,作為孫家軍的掌門人,帶領孫家軍投靠袁術,從此一直到197年孫策以袁術稱帝為借口與袁術斷交,孫家軍完全成了袁術的隊伍。

回過頭來,我們看看孫堅192年去世之前的孫策的行止。

如前所述,孫堅是揚州吳郡富春人,現在的杭州富陽區。175年,孫策生於揚州廣陵郡鹽瀆縣。盱眙、下邳都屬於徐州下邳國,總之這3個縣都屬於徐州,孫堅一家脫離了老家揚州,孫策從出生起就是徐州人,或曰江西、江北人。

184年黃巾起義前,孫堅擔任徐州下邳縣丞,下邳就是未來呂布白門樓殞命的地方。孫堅一家太太平平的做芝麻官,182年孫權就出生於下邳,可見黃巾起義前,孫堅的家屬在下邳,孫策肯定也在下邳生活、求學。184年,朱俊征召孫堅發兵前往南陽剿滅黃巾,孫堅在下邳招募的孫家軍,自然以徐州淮、泗人為主。孫策和母親弟妹們也離開下邳,到揚州九江郡壽春縣定居。壽春一度是揚州首府,也是淮南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沒有之一,未來成了袁術的首都。

黃巾起義被鎮壓下去後,孫堅去遙遠的西北涼州作戰,孫策和家屬繼續呆在壽春。187年,孫堅擔任荊州長沙郡太守。從此時到孫堅參加討董聯軍,還有3年時間,孫堅任期穩定,《孫策傳》引《江表傳》說,從184年孫堅參加剿滅黃巾,孫策和家人一直定居在壽春。我認為孫堅的3年長沙任上,孫策和家屬可能隨父在長沙,最重要的證據是孫權稱帝後,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

190年,孫堅加入討董聯軍,北上中原。孫策時年15歲,“交結知名,聲譽發聞”,名氣很響亮。與孫策同齡的廬江郡土豪周瑜,主動找到孫策,二人一見如故,“推結分好,義同斷金”,周瑜邀請孫策到自己的家鄉廬江郡舒城縣定居。

周家比祖上種瓜的孫家牛多了,周瑜的從祖父周景、從父周忠,都做過太尉,周瑜的親爹周異,做過首都洛陽市長。孫家在舒城無親無故,周家上桿子邀請孫家來舒城,我認為有倆原因。首先大家祖上都是揚州人,好歹算老鄉;其次周家是文人,眼下天下大亂,需要武人幫襯,平民出身的孫家則需要通過巴結豪門更上一層樓,孫策、周瑜的關系跟孫堅、袁術的合作一樣。

拋開兩家的利益關系不談,兩個15歲的大男孩誌趣相投,自然成了鐵哥們。周瑜將一座大房子借給孫家白住,“升堂拜母,有無通共”。在當時,升堂拜母、托妻獻子是非常親密的關系,後來孫策與張昭也是“升堂拜母”關系。

192年初,孫堅死在襄陽城外,孫策不能繼續在舒城閑住了,作為家中頂梁立柱的長子,他有責任和義務,送父親的靈柩回吳郡老家安葬。關於孫堅靈柩的行程,《孫策傳》、《孫賁傳》的行文有些歧義。《孫策傳》說:“堅薨,還葬曲阿”,《孫賁傳》說:“堅薨,賁攝帥餘眾,扶送靈柩。後袁術徙壽春,賁又依之。”

前面說了,孫堅死於奉袁術之命進攻襄陽劉表的戰爭,孫賁接替孫堅統帥孫家軍,回頭投奔袁術。袁術也沒閑著,既然向南爭奪荊州失敗,他向東發展,進入淮南壽春,趕走或殺死原來的揚州刺史,任命陳瑀為自己的揚州刺史。

193年,袁術向北發展,與曹操逐鹿中原,一度打到黃河邊上的陳留郡(開封周圍),曹操屢戰屢敗,狼狽不堪,直到劉表從背後給了袁術一刀,奪取袁術的老巢南陽。袁術頓時無家可歸,被迫放棄逐鹿中原,大致沿著渦水、穎水向東南流竄,準備去剛剛到手的壽春。然而他任命的揚州刺史陳瑀叛變,拒不接納他,袁術略經調整打跑陳瑀,從此袁術盤踞淮南,以壽春為都城建立獨立王國。

綜上所述和其他記載,我認為192年孫堅死在襄陽之後,孫賁和孫家軍離開袁術,護送孫堅的靈柩,從南陽沿著淮河向東走,孫策離開舒城向西迎接孫賁,雙方在途中某地相遇、合流。孫策、孫賁再往東在歷陽(安徽和縣),從牛渚(安徽馬鞍山采石磯)過江,在曲阿——今天的鎮江南邊的丹陽市,安葬了孫堅。之所以沒送回吳郡老家下葬,一來孫賁必須帶孫家軍回去為袁術打仗,不能繼續走了,再走袁術的黃花菜都涼了。二來天下大亂,路上不太平,孫賁和孫家軍離去,孫策也走不下去了。

安葬了孫堅,孫策、孫賁分道揚鑣,孫賁帶領孫家軍北上,聽說袁術逐鹿中原失敗退往壽春,孫賁就帶著隊伍去壽春投靠袁術。至此,孫賁帶領的孫家軍喪失了獨立性,完全聽命於袁術。孫策和全家去曲阿江對面的江都——現在揚州市江都區定居。

孫策成了孫堅系的家長,也面臨著眾多困難和挑戰。

首先,孫策沒有任何官職,父親的烏程侯,給了小弟弟孫匡,即使自己繼承爵位,在天下大亂的大氣候下,也是個空頭爵位,當不了飯吃。

其次,孫策手裏沒有軍隊,孫家軍在堂兄孫賁手上。雖說孫家軍是孫堅創建的,可是孫賁是孫堅的大哥的兒子,從爺爺輩算下來,孫賁才是長房長孫,何況孫策虛歲才18,做一軍之主太年輕,而且孫家軍組建以來,孫策一直在後方的壽春、舒城吃閑飯,孫賁則是“堅於長沙舉義兵,賁去吏從征伐”,在軍中的根基遠比孫策深厚。

最後,孫策沒有地盤。孫堅任太守的長沙郡,屬於孫家的死敵荊州刺史劉表。

總之除了父親的好名聲,孫策幾乎一無所有,還別說幹一番事業成為一方諸侯,連養活母親、4個弟弟、1個妹妹都是問題。

好消息也有些,舅舅吳景擔任袁術的丹陽太守,孫賁擔任丹陽都尉,發小周瑜所在的周家,在廬江郡跺一腳地皮顫三顫。然而這些人脈關系用不用,怎麽用,全無頭緒。

孫策在江都窮愁無依,不知如何規劃人生的時候,人生中的第一位高人或貴人及時出現了。張纮字子綱,就是本地廣陵郡人,早年遊學京城洛陽,雖然沒當官,卻也成了頗有影響的名士。此時張纮的母親死了,回到家鄉處理喪事。孫策主動找上門去,與張纮進行4次孫吳版隆中對的第1次。

孫策說:“方今漢祚中微,天下擾攘,英雄俊傑各擁眾營私,未有能扶危濟亂者也。先君與袁氏共破董卓,功業未遂,卒為黃祖所害。策雖暗稚,竊有微誌,欲從袁揚州求先君餘兵,就舅氏於丹楊,收合流散,東據吳會,報讎雪恥,為朝廷外藩。君以為何如?”拋開漢祚中微天下擾攘的空話,孫策首先表達了為父報仇、建功立業的決心和進取心,繼而拿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就是從袁術手裏要回屬於亡父的孫家軍,打回吳、會稽老家,搞塊地盤做根基。

面對這個半大孩子的造訪和提問,張纮一定很吃驚。首先,官二代很多,絕大多數是沒什麽誌向的庸人,例如陶謙的2個兒子,孫策有繼父誌、報父仇的願望,就很不容易。其次,孫策是破虜將軍、烏程侯、長沙太守的嫡長子,丹陽太守的外甥,雖然眼下沒有官職,畢竟父親的光環在身,張纮則是40歲的無業遊民,倆人的身份相去甚遠,孫策放下身段主動求教,絕大多數官二代就做不來。

最重要的是,與正版隆中對相比,孫——張版的最大區別在於,求教者首先拿出自己的方案,問對方行不行,正版則是劉備發問:“然誌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由諸葛亮提供完整解決方案。

張纮不急於回答,而是賣關子,說我沒啥本事,且在守喪期間,拿不出辦法來。孫策急了,不僅涕泗橫流的懇請張纮出謀劃策,還及時拋出一頂高帽、一張畫餅:“若微誌得展,血讎得報,此乃君之勛力,策心所望也。”見孫策出於至誠,張纮基本肯定了孫策的方案,並給予補充,大致上是4條。

1. 你爹有驍勇仁義之名,這是你成功的有利因素。

2. 就如你說,你應該去你舅舅執掌的丹陽郡,招一支軍隊。至於孫賁帶領的孫家軍,張纮也沒啥辦法弄回來,根本沒提。

3. 打回老家吳、會,創建根據地,安身立命。

4. 誅除群穢,匡輔漢室。

具體的行動方案是後三條,我稱為“張纮三步走”或“江都三步走”,第一搞軍隊,第二打地盤,第三扶漢室。三步走一步步來,不可能跨越式發展。

孫策沒兵沒地沒官,不可能給張纮開工資,所以倆人談完就各奔一方。張纮建議孫策去丹陽郡招募新軍,孫策卻堅持自己的想法,跑到壽春找袁術,希望袁術將孫家軍轉給自己。

193年,袁術逐鹿中原失敗定居壽春不久,18歲的孫策前往壽春找到袁術,這大概是孫策、袁術首次見面。孫策回顧父親孫堅與袁術的友好關系,嘗試打動袁術,繼而展望未來,表達願意為袁術效勞的誠意,隱諱的索要孫家軍。袁術“甚貴異之”,但未必看好這個小毛孩子,沒有如孫策所願,把孫家軍交給他,而是建議孫策去丹陽郡招兵。

看來要兵的路子走不通,要麽放棄報仇和獨立發展誌向,利用老關系,在袁術手下當個縣令縣尉啥的還不難,要麽堅持理想,從張纮的招兵入手,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桿子建綹子,建立自己的孫家軍2.0版。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發表 由 Admin 周五 2月 05, 2016 8:54 am

【原創】2. 搞定孫家軍

雖然在袁術這裏沒得到想要的孫家軍,孫策敢想敢幹的名聲卻傳了出去。孫策在壽春結識了避亂到此的富家翁呂範,後者將私人部曲百人送給孫策,這是孫策獲得的第一批人,或第一桶金,雖然還不能算兵。一直在孫家軍中混的堂兄孫河,投奔孫策,成了孫策的左右手。

根據張纮的建議,孫策決定過江去丹陽招兵。出發之前,孫策必須把家屬安置好。原來隨著孫策年齡漸長,名聲越來越大,引起徐州牧陶謙的不安,孫策全家定居的徐州廣陵郡江都縣是陶謙的地盤,孫策派呂範去江都,把家屬接出來。陶謙對呂範的動向極為警惕,認為呂範是孫策甚至袁術的間諜,逮捕呂範嚴刑拷打,呂範的手下把呂範從獄中搶出來,呂範才逃脫虎口。

同年,孫策與堂兄孫河、呂範,攜家屬過江,家屬安置在曲阿,就在埋葬孫堅的地方,孫策、孫河、呂範等人來到丹陽郡招兵。《三國誌 武帝紀》記載此事:“是歲(初平4年。193),孫策受袁術使渡江,數年間遂有江東”。

在漢魏晉時代,“丹陽”寫作“丹楊”,為了減少麻煩,除了引文,我統一寫作丹陽。丹陽郡屬於揚州,涵蓋今天安徽省南部、江蘇省西南部,全境多山,最著名的山是黃山,所以“丹楊山險,民多果勁”,盛產好兵,尤其是步兵,袁術稱丹陽為“精兵之地”,出產的兵就叫“丹楊兵”。徐州牧陶謙手下有數千丹楊兵,劉備來到徐州幫陶謙抵禦曹操,陶謙給了劉備丹楊兵4000。190年,曹操被董卓的大將徐榮打垮,曹家軍瀕臨解體,曹操與夏侯惇、曹洪到東南方的揚州招兵,當時的丹陽太守周昕給曹操四千,曹洪招募丹楊兵數千,雖然曹操回中原的路上,丹楊兵發生兵變,依然剩下500人,成了曹軍基幹之一。張纮、袁術都建議孫策去丹陽招兵,除了吳景擔任丹陽太守,招兵方便之外,也有丹楊兵驍勇善戰的因素。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地為了自保,紛紛以宗族為紐帶組成武裝,稱作宗伍或宗賊,宗伍的頭頭叫宗帥。土豪、宗帥對朝廷和官府的態度有所不同,有的比較恭順,甚至願意交稅,有的桀驁不順,不接受朝廷派來的官員。丹陽太守吳景、都尉孫賁能控制的,僅限於一些大城市,許多地方和縣城,在土豪宗帥的控制下。丹陽郡的最大土豪是大帥祖郎,盤踞在丹陽郡西部的涇縣周圍,涇縣是現在安徽省南部宣城市涇縣,宣城西南,青弋江畔的一座小山城。

在舅舅吳景的配合下,孫策的招兵工作很順利,招募到數百人。《孫策傳》說孫策的招兵行為觸怒了祖郎,孫策和他的小隊伍遭到祖郎部襲擊。《吳景傳》說,不是祖郎主動攻擊孫策,而是孫策的新軍與吳景主動進攻並打敗了祖郎:“孫策與孫河、呂範依景,合眾共討涇縣山賊祖郎,郎敗走。”我傾向於後者,因為祖郎身為土豪、宗帥,一貫與官府做對,與吳景的關系惡劣,吳景配合孫策招兵,代價肯定是要求孫策的新軍攻打祖郎,孫策也有用祖郎練手的考慮。如果連祖郎都打不過,打曹操、陶謙的正規軍就別指望了。

與祖郎的涇縣之戰是孫策出道以來的首戰,戰鬥相當艱難危險,“幾至危殆”,《孫輔傳》記載:“爾(祖郎)昔襲擊孤(孫策),斫孤馬鞍”,好在最終贏得了勝利,祖郎敗走,退入皖西南山區。孫策和孫家軍初試啼聲,小試牛刀,贏得了善戰的美譽。

孫策帶著數百得勝之兵回到壽春見袁術,後者大為驚異,認定這個毛孩子不簡單,將孫堅舊部1000多人還給孫策,孫策終於成了孫家軍的主人。孫策的新軍加上孫堅的舊部,孫家軍分為新舊兩派,舊人有朱治、程普、韓當、黃蓋,有兵1000多人,新人是孫策招募的呂範、陳武、蔣欽、周泰等,有丹楊兵數百,合計約2000人。

至此,孫策實現了張纮三步走的第一步——搞軍隊,下面要走第二步——搞地盤。

193年末或194年初,袁術承諾任命孫策做九江太守,事後袁術又反悔了,任命丹陽人陳紀做九江太守。

與這次九江太守任命的有關的記載很模糊,只能從史料片段中尋找一鱗半甲。此事涉及漢末、前三國時期的周氏三傑——周昕、周昂、周喁,他們哥仨是揚州會稽人,與孫堅孫策是半個老鄉。

討董初興時,老大周昂擔任丹陽太守,曹操被徐榮打垮,與夏侯惇、曹洪到揚州招兵,就是周昕給了曹操數千丹楊兵,使曹家軍得以重整旗鼓,打下發家的基礎。袁術在淮南定居之後,派吳景、孫賁帶領孫家軍渡江,趕走周昕,吳景做了丹陽太守,周昕逃回會稽老家,投靠了會稽太守王朗,未來被孫策的東征軍殺死。

老二周昂、老三周喁也屬於袁紹——曹操集團,孫堅活著的時候,哥倆聯手與袁術——公孫瓚聯盟中的孫堅爭奪豫州,周喁獲得豫州刺史職務。《後漢書 袁術傳》說周昕也受袁紹派遣與孫堅作戰。

據《孫賁傳》,袁術定居壽春之後,袁紹任命周昂做九江太守,屯兵於壽春附近的陰陵——安徽省東部滁州市定遠縣靠山鄉,對袁術虎視眈眈,袁術派孫賁趕走周昂、周喁,孫賁因功被袁術封為豫州刺史,後擔任丹陽都尉。周喁陰陵兵敗之後打算回會稽老家,在吳郡被吳郡太守許貢殺害。周昂的結局不明,大概也被許貢殺了。總之周氏三傑屬於袁紹——曹操系統,與袁術、孫堅、孫賁、孫策有著血海深仇。

綜合這些語焉不詳、時間混亂的史料,我認為事情是這樣的。袁術與曹操逐鹿中原,被袁紹、曹操聯軍打敗,193年退到壽春喘息。袁紹不依不饒,任命周昂為九江太守,與袁術爭奪九江郡。袁術派孫賁率領孫家軍趕走周昂,孫賁因功做了袁術版豫州刺史,然而豫州不在袁術手上,豫州刺史純屬虛職,孫賁期望做手下敗將周昂的九江太守,自然對這個空頭刺史非常不爽。

袁術也有自己的難處,他手上也只有九江、丹陽2個郡,或許還有陳國,196年曹操趕走袁術任命的陳相袁嗣。吳景通過趕走丹陽太守周昕,已經拿到丹陽,再讓孫賁做太守的話,那麽孫、吳兩家的勢力就太強了。此外,袁術的老窩壽春也屬於九江郡,九江太守對袁術極為重要,後來袁術稱帝,改九江太守為淮南尹。袁術不願意把這麽重要的職務交給外人。袁術把孫賁再降為丹陽都尉,打發到長江以南,與皖南山區的山越、祖郎等土豪、宗賊廝殺。為了防止吳景、孫賁在江南做大,袁術將孫家軍剝離出來,轉給在孫家軍內沒什麽根基的小屁孩孫策。

孫賁從省級幹部豫州刺史跌落到副地級丹陽都尉,袁術給出的說法承諾將九江太守送給其堂弟孫策,即使孫賁不高興,也無法公然反對,畢竟一筆寫不出倆孫字。等孫賁去了江東,孫策成年做了懷義校尉,到了履行承諾的時候,袁術翻臉不認,勞苦功高的孫賁不高興,孫策也大失所望。

雖然孫策沒做成太守,但他的才幹、威望卻與日俱增,袁術的大將喬蕤、張勛,都傾心敬愛孫策。袁術感嘆:“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後來曹操也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孫策、孫權比曹操、二袁、劉備、劉表低一輩,孫堅教子有方,得到老一代英雄們的公認。

194年,受李傕版長安朝廷委派的太傅馬日磾,杖節來到壽春,李傕給馬日磾的任務,是緩和討董以來朝廷與關東諸侯的關系,一路上封官許願,承認軍閥們的既得利益。馬日磾封孫策為懷義校尉,孫家軍首席元老朱治為吳郡都尉,從此朱治脫離孫家軍1年,從後果來看,朱治的脫隊,很可能是孫策、朱治的刻意而為。

孫策獲得的官職懷義校尉,懷義是名號,意義不大。校是一級軍隊編制單位,大致相當於團,《魯肅傳》記載,魯肅約關羽單刀赴會,面談荊州的歸屬。關羽說當年我劉備大哥在赤壁奮勇殺敵,也是蠻拼的,應該獲得一塊土地吧。魯肅說,我在長阪坡見到你家劉大哥,老劉“計窮慮極,誌勢摧弱”,軍隊“不當一校”,要不是我們老孫家收留、幫助你們,哪有你們的今天。尉意為長官,從國家最高軍事長官太尉、最高法官廷尉,到縣級武官縣尉,都叫尉。校尉就是校的長官,約等於中校團長。拿到軍隊的孫策更進一步,獲得朝廷認證的正式官職。

同年,袁術的反袁紹——曹操盟友,徐州牧陶謙死了。袁術一直想吞並徐州,除了擴大地盤之外,還在於徐州首府下邳在泗水中遊,而袁術要想再次逐鹿中原,捷徑就是溯泗水而上。陶謙死後,徐州高管們討論繼任者,土豪陳登、名士孔融建議劉備擔任徐州牧,外來戶劉備看出袁術對徐州的野心,建議將徐州送給袁術:“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袁家4代人出了5位當過三公的人,所以四世三公、四世五公都對),海內所歸,君可以州與之。”孔融不同意,很尖酸的稱袁術為“冢中枯骨”,《三國演義》把這句話拿到青梅煮酒論英雄,由曹操說出。

在陳登、孔融等人的支持下,劉備擔任徐州牧,氣壞了一直巴巴的等著陶謙老死,摘桃子吃徐州的袁術,既然和平演變不行,只好武力解決了。為了攻打徐州,袁術向廬江太守陸康要糧食或兵甲,遭到陸康斷然拒絕,袁術大怒,派孫策進攻廬江,承諾解決陸康就讓孫策做廬江太守。陸康見形勢不妙,把正在身邊的本家孫子陸遜打發回吳郡老家,自己組織抵抗。

孫策領命而去,按《後漢書 陸康傳》的說法,陸康抵抗孫策長達2年。然而袁術再次食言,沒把廬江郡給孫策,任命故吏劉勛為廬江太守,孫策白忙活一場,再度對袁術失望,決心渡江去江東發展。

說到這,我得解釋為什麽一定要一塊地盤。根據孫策——張纮的江都對,孫策未來的三步走是搞軍隊、打地盤、扶漢室。孫策通過招兵和袁術的首肯,搞到孫家軍,實現了三步走的第一步,自然要搞地盤實現第二步,目的是報父仇、創基業,乃至扶漢室。另一方面,即使孫策沒那麽大的野心,只想在袁術手下當差,他也得為軍隊搞塊地盤。

由於袁術的政權壽命太短,無法判斷袁術是怎麽養兵的,但孫吳集團是從袁術集團脫胎出的,從孫吳的軍事體制,可以反推袁術的體制。

孫吳集團從頂層的孫策、孫權,到下面的將領,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軍隊,形成許多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小集團。例如甘寧,脫離黃祖投靠孫權,孫權“遂授寧兵,屯當口。”給了甘寧一支小軍隊和地盤。甘寧率領手下“百騎劫魏營”,孫權給他增兵二千人。再如孫權的愛將淩統,在“張遼威震逍遙津”的合肥之戰中,奮力救出孫權,手下300勇士全部報銷,心疼壞了,“悲不自勝”,孫權親自給他擦眼淚,安慰他:“公績,亡者已矣,茍使卿在,何患無人?”加倍給淩統兵,不僅賠償了淩統的損失,還加了一倍做獎勵。

軍隊是將領的私產,將領死後可以世襲,例如三大老將之一韓當死了,兒子韓綜“襲侯領兵”。再如《呂蒙傳》記載,將軍成當、宋定、徐顧死了,子弟幼弱無法掌兵,孫權打算把三人的兵交給呂蒙,呂蒙死活不同意,說:“子弟雖小,不可廢也”,又為三人的子弟請教師,讓他們長大了繼承家業。

孫策、孫權不給將領及其軍隊發工資、軍餉,授予封邑或封地作為工資或軍費,封地通常就是將領的駐地或附近,將領換防則改封地。例如周瑜拿下江陵之後,孫權封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周瑜的4縣封地都在江陵附近。其他諸侯也有收留外軍,授予駐地和封地的習慣,例如劉備收留呂布,給了小沛,劉表收留劉備,給了新野。

君主通常不介入各軍的內部管理,孫策在袁術手下就發生過一件事。孫策的一個士兵犯法,逃到袁術的馬廄裏,孫策沖進馬廄將那個士兵捉出來殺了,再向袁術道歉,袁術認可孫策的做法,說:“兵人好叛,當共疾之,何為謝(道歉)也?”

歸納一下,孫吳軍隊是將領的私產,君主必須賜給將領封地養兵,袁術集團應該也是如此。孫策有了孫家軍,做了朝廷認證的懷義校尉,得到正式編制和職務,袁術就得給他封地養兵養人,這是孫策要地盤的原動力,報仇建國扶漢室啥的還在後面,否則孫策給手下開不出工資,發不出餉,誰還跟孫策混?即使袁術不給孫策一個郡,也該給若幹縣,袁術啥都不給,換誰都不會高興。反過來說,無論袁術出於什麽考慮不給地盤,孫策都會認為袁術誠心限制自己發展。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發表 由 Admin 周五 2月 05, 2016 8:54 am

【原創】3. 江東亂局

孫策去世時擁有6個郡,其中的廬陵郡是孫策從豫章郡分出來的,所以按照東漢的行政區劃,孫策擁有5個郡——丹陽、吳、會稽、廬江、豫章,這5個郡都屬於揚州刺史部,揚州刺史部總共6個郡,就是孫策的5郡加上袁術老巢壽春所在的九江郡。為了解讀孫策的東征,有必要說下東征前的194年的揚州局勢和人事變動。

190年討董前後的揚州刺史是朝廷任命的正牌貨,二袁的汝南同鄉陳溫,192年陳溫被攻入壽春的袁術殺掉,也可能是被袁紹派出的揚州刺史袁遺轟出揚州,死在出逃途中。袁術任命下邳人、陳登的從父陳瑀為揚州刺史,193年袁術逐鹿中原失敗打算去壽春安家,陳瑀背叛袁術抗拒袁術入境,被袁術轟走,陳瑀的政治生命還沒結束,後面再說。

從陳瑀滾蛋到194年,袁術、朝廷似乎都沒再任命揚州刺史。因為192年秋八月,控制朝廷的董卓余部李傕,“使太傅馬日磾、太仆趙岐和解關東”,試圖與關東諸侯和解,承認他們的既得利益,換取他們承認李傕版朝廷。袁術控制著揚州最重要的九江郡,最重要的兩個城市壽春、歷陽,馬日磾持節來到壽春,封袁術為左將軍、陽翟侯、假節。馬日磾要麽任命袁術或其手下為揚州刺史,要麽讓揚州刺史空缺,否則就是與袁術打擂臺,違反和解關東的初衷。然而袁術不給馬日磾面子,詭稱借節杖看個新鮮,騙來節杖不還,逼迫馬日磾封了一大批官,孫策的懷義校尉、朱治的吳郡都尉,大概就是這麽來的。馬日磾見袁術耍賴皮,想離開壽春,袁術扣押節杖不還,也不讓馬日磾走,馬日磾羞憤而死。

袁術給老朋友陳珪寫信,說:“昔秦失其政,天下群雄爭而取之,兼智勇者卒受其歸。今世事紛擾,復有瓦解之勢矣,誠英乂有為之時也。與足下舊交,豈肯左右之乎?若集大事,子實為吾心膂。”將東漢比做亡秦,不臣之心暴露無遺。羞辱、逼死馬日磾,標誌著袁術與朝廷決裂,向著自立為帝賣出第一步。

應該在馬日磾死後,李傕版朝廷見袁術不給面子,非要跟朝廷過不去,便任命遠支宗親劉繇為揚州刺史,去淮南與袁術唱對臺戲。劉繇的伯父做過揚州會稽太守,清廉能幹,劉繇的哥哥劉岱做過兗州刺史,是討董聯軍中的成員,死於與黃巾軍的戰鬥中,之後兗州地頭蛇鮑信迎曹操來兗州,曹操挖到人生第一桶金。

劉繇是宗親、名士,但手裏只有朝廷給的一塊招牌、一方大印,能不能真正成為揚州長官,控制多大地盤,還要看劉繇自己的本事。從李傕的角度說,即使劉繇被袁術殺了也無所謂,反正兩條腿的活人有的是,再換一個人發個大印派出去,給袁術添堵足矣。

揚州首府無非是歷陽和壽春,倆地都在袁術控制下,劉繇去不成,他去了袁術鞭長莫及的長江對岸丹陽郡。

袁術任命的丹陽太守吳景、都尉孫賁,都對袁術不大滿意,尤其是被袁術從豫州刺史位置上拉下來、丟了孫家軍的孫賁。他倆正好擁戴劉繇對抗袁術,把劉繇迎接到曲阿,就是埋葬孫堅、眼下孫策的家屬定居的地方,建立起揚州刺史衙門。

靠自身的名氣、祖蔭和朝廷授予的合法性,劉繇成了各路反袁術勢力,尤其是江東地頭蛇的盟主,手下聚集了一位智囊——汝南人許邵許子將——早年稱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那位,五大金剛——張英、樊能、於麋、笮融、薛禮,其中只有笮融的籍貫明確,是丹陽本地人,估計其他四位也是揚州地頭蛇。

隨著羽翼豐滿,劉繇覺得吳景、孫賁兩面三刀不可信任,雙方的關系日漸緊張。見形勢不妙,正擔任吳郡都尉的孫家第一元老朱治,將孫策的家屬從劉繇腳下的曲阿,接到自己治下的吳郡錢塘縣。劉繇終於與吳、孫翻臉,將他倆趕出江東,這二位退到歷陽,二次投靠袁術。

據《孫策傳》記載,孫策去丹陽郡招兵前,將家屬從江北的江都送到江南的曲阿,孫策二次渡江東征前,他的家屬正在江北的歷陽,史料沒記載家屬們何時、如何從朱治的錢塘搬到歷陽,只能確定的是朱治具體負責運作的。

劉繇知道,袁術要過江打自己的話,只能從歷陽牛渚/馬鞍山采石磯過江。磯意為突入水中的巖石或石灘,采石磯就是長江東岸的一塊突入長江的大石頭,由於這塊石頭的存在,這段江面狹窄,也便於搭建浮橋,所以采石磯歷來是長江下遊過江的最重要渡口,沒有之一。項羽和八千子弟兵從采石磯過江打天下,垓下之戰,項羽突出十面埋伏,本打算從采石磯渡江逃回老家江東,走到長江邊的烏江亭,越想越想不開,抹脖子自殺了,李清照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歷陽城在采石磯的江西邊,控制著采石渡口,進而能兼顧長江兩岸,所以歷陽長期是揚州首府,吳景、孫賁滯留歷陽,時刻威脅著江東。

劉繇的應對是派張英、樊能、於麋渡過長江,在采石磯對面的江西岸建立橋頭堡。樊能、於麋駐屯在正對著江東采石磯的江津,張英駐軍當利口或當利浦。當利口的位置有兩種說法,一是在歷陽城與江津之間,則它是個內陸城市,二是也在江邊,距離江津不遠。反正江津、當利口都在江西,扼守采石磯,成掎(jǐ)角之勢。掎角也寫作犄角,在《三國誌》、《三國演義》中經常出現,不僅兩支軍隊或要塞可以戰術掎角,國家、勢力之間也可以形成戰略掎角,例如陳琳的《討曹檄文》中說:“大軍(袁紹)汎(泛)黃河以角其前,荊州(劉表)下宛、葉而掎其後”。劉繇軍擁有制水權,控制著長江江面,所以張英、樊能的兩個橋頭堡,可以源源不斷的從江東獲得人員和物資的補給,不怕被圍困,實在抵擋不住,大不了上船退到江東。

劉繇趕走了吳景,任命廬江郡土豪周尚為自己的丹陽太守,駐屯在丹陽縣——今安徽省東南部馬鞍山市博望區丹陽鎮,馬鞍山東南4點鐘方向,蘇皖交界處。丹陽郡就得名於丹陽縣,丹陽郡首府在宛陵縣——今天的皖南宣城,為了區分丹陽縣和首府宛陵,丹陽縣也叫小丹陽。從丹陽縣的位置來看,周尚的首要工作是保證江西的張英、樊能的倆橋頭堡的後勤。如果張英、樊能在江西混不下去退到江東,周尚就配合他們在采石磯組織第二道防線,阻止袁術軍登陸上岸。必須承認,劉繇的防禦方案非常高明,幾乎無懈可擊。

劉繇的唯一問題是用人不明,周尚有個著名的侄子——周瑜周公瑾,而周瑜是孫策的發小。劉繇手下還有個高人,同鄉太史慈,此人不僅武藝高強,能騎善射,而且人品極佳,忠孝仁義信智勇帥兼備,我認為他是整個三國時代最完美的人。當年太史慈奉孔融之命,殺出重圍請平原相劉備支援北海國,劉備聞訊吃了一驚:“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太史慈來曲阿投靠劉繇,有人建議劉繇任用太史慈做大將軍,劉繇冒出一句後世聽來很蠢的話:“我若用子義(太史慈),許子將(許邵)不當笑我邪?”許邵以品評人物準確著稱,號稱“月旦評”,劉繇說用太史慈則許邵笑話自己,而且許邵確實沒推薦過太史慈,可見許邵的所謂品評荒誕無稽,或者品評對象僅限於高門大戶成員,太史慈這樣的草根,不入許邵的法眼。當然還有一種解釋,太史慈既不是周尚周瑜那樣的豪門出身,也不是笮融那樣的土豪,更沒帶隊伍來投靠,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法服眾,即使劉繇想用他,也不能用或不敢用。

重歸袁術的孫賁、吳景,袁術也不信任他倆,任命故吏惠衢為自己的揚州刺史,在歷陽指揮吳景、孫賁,讓他倆戴罪立功,圍攻劉繇的兩個橋頭堡。孫、吳打了一年多,毫無進展。袁術忙於與大耳賊劉備爭奪徐州,沒精力支援他倆,估計也是袁術故意給他倆找活幹,免得他倆無事生非,在後方給自己添亂。孫策和孫家軍也沒閑著,圍攻廬江太守陸康。整個194年,袁術、孫策、吳景孫賁,三線出擊,統統毫無進展,陷入膠著。

丹陽郡東邊、孫堅的老家吳郡,194年之前的太守是名士盛憲,許貢擔任都尉。盛憲可能是會稽人,劉備嘴裏的孔北海孔融的老朋友。許貢的籍貫不詳,與名士許靖、王朗是老朋友,“有舊”。盛憲、許貢的關系惡劣,倆人可能分別坐鎮在首府吳縣(蘇州)、重鎮錢塘(杭州),互不統屬。

194年,太傅馬日磾來到壽春,對揚州的人事安排做出重大調整。

吳郡太守盛憲卸任,換成王朗的老朋友許貢,許貢的吳郡都尉,由孫家軍首席元老朱治繼任,許貢坐鎮首府吳縣,朱治坐鎮錢塘,太守、都尉繼續分庭抗禮。盛憲一下課,立刻遭到新官許貢的報復,盛憲躲了起來,在朋友們的轉斡旋之下,暫時逃過劫難。然而盛憲終究難逃一死,後來被孫權殺了。

袁術的根據地在淮南,長江以南只能觸及丹陽郡,吳郡、會稽管不到,比較特殊的地方是吳郡西北部的曲阿,相繼在丹陽太守吳景、揚州刺史劉繇的治下,原因是曲阿距離長江太近,距離首府吳縣太遠,吳郡太守夠不著。袁術的死敵周喁,在從中原南下返回會稽老家的途中被許貢殺死,許貢的目的是取悅袁術,也為了防止從周家兄弟從南邊進攻吳郡。

吳郡的最大問題是土豪、宗帥太多,嚴白虎、鄒他、錢銅、王晟、孫靜等人,各聚眾萬餘或數千。孫靜是孫堅的小弟弟,“戀墳墓宗族,不樂出仕”,沒跟著孫堅出去闖天下,留守在家鄉看護宗族和祖墳。盛憲、許貢、朱治都管不動土豪們,所以吳郡政令不一、一盤散沙。後來袁術放孫策東征,就考慮到“劉繇據曲阿,王朗在會稽,謂策未必能定”,劉繇盤踞丹陽郡和吳郡一角,王朗是會稽太守,袁術沒提吳郡太守許貢,認為吳郡不堪一擊,事實也印證了袁術的想法,面對孫策的進攻,吳郡沒能組織起像樣的抵抗。

會稽郡在吳郡南邊,兩郡以浙江/錢塘江為界,浙東為會稽郡,浙西為吳郡。浙江南邊的福建省也屬於會稽郡。

會稽的形勢簡單一些,192年,徐州治中王朗、別駕趙昱建議陶謙與朝廷搞好關系,陶謙派趙昱去長安朝覲皇帝,表達忠心,漢獻帝投桃報李,封陶謙為徐州牧、安東將軍、溧陽侯,王朗為會稽太守、趙昱為廣陵太守。王朗在會稽毫無根基,天下大亂的大環境下,只能和劉表一樣,依靠當地土豪,而會稽郡最強大的土豪,就是周氏三傑。周家老大周昕被吳景、孫賁趕出丹陽,回到老家,輔佐王朗對抗袁術。王朗是個有德無能的名士,周昕是財雄勢大的土豪,倆人的洋土、名實組合倒也相得益彰,王——周配維持到孫策的到來。

吳郡太守許貢殺了周家老三周喁,導致吳、會兩郡的關系惡劣。吳郡太守、都尉分居吳縣/蘇州、錢塘/杭州,除了就近監控吳郡的眾多土豪之外,也有對抗會稽周家的考慮。吳郡都尉的駐地錢塘,就在浙江西岸,正對著浙江東岸的會稽郡要塞固陵。

丹陽、吳、會稽都在江東,統稱為江東三郡。江西的九江屬於袁術,廬江郡在陸康治下,正在遭受孫策的圍攻,更西的豫章郡對應現在的江西省,首府南昌縣就是現在的南昌市。相比其他郡,豫章的局勢最為混亂。

討董運動之前,豫章太守是周術,據《江西吉安周氏族譜》,周術是周瑜的爺爺,此說是孤證,真假難辨。當時的豫章偏遠貧困,各方勢力都鞭長莫及,興趣不大,但也都想把自己人塞進豫章,建立親自己的豫章政權。大約在193年,周術死了,之後的人事任命有歧義。

《三國誌 諸葛亮傳》說諸葛亮的從父諸葛玄,受袁術之命,帶著諸葛亮、諸葛均兄弟來豫章做太守,李傕版朝廷不認可諸葛玄,派孫堅的老上級、名將朱俊的兒子朱皓來豫章,諸葛玄的太守當不下去,帶著諸葛亮、諸葛均前往襄陽投靠與自己“有舊”的劉表。

《三國誌 諸葛亮傳》引《獻帝春秋》說,諸葛玄是劉表的人,朝廷派朱皓來,諸葛玄拒不退讓,兩個太守只好兵戎相見,朱皓請同為朝廷派出的揚州刺史劉繇幫忙打諸葛玄,迫使後者退出首府南昌,躲到南昌西城,朱皓入主南昌城,做了正牌太守。197年正月,南昌西城的百姓造反,殺諸葛玄。

《三國誌 華歆傳》說,太傅馬日磾和解關東,征召華歆做自己的掾吏,馬日磾走到徐州,任命華歆做豫章太守。

三種說法互相抵牾,但也能看出豫章的政局混亂,必然成為外人的口中食。

揚州6郡,吳郡太守許貢、會稽太守王朗、丹陽太守周尚、廬江太守陸康,豫章太守諸葛玄、朱皓或華歆,九江太守未知,就當是袁術,總共8個人,全部是名士或官n代,有的有德無能如華歆、王朗、陸康,有的無德無能如袁術,反正都是無能之輩,每看一次這個名單我都恨得慌,東漢就是被這幫豪門和名士毀了,老百姓跟著遭殃、殉葬,而且倒的黴更大。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發表 由 Admin 周五 2月 05, 2016 8:56 am

【原創】4. 星光璀璨

195年,孫策攻克廬江郡首府舒城,太守陸康含恨而死。然而袁術再次爽約,沒有按承諾任命孫策做廬江太守,任命故吏劉勛為廬江太守。我要是袁術我也不給,因為袁術總共才2個郡——九江、丹陽,孫策的堂兄孫賁、舅舅吳景把丹陽弄丟了,現在孫策奪取廬江,一出一進還是2個郡,拿出一個給孫策,實在太多了。從孫策的角度說,袁術這麽耍賴皮,跟著他實在沒前途,正好吳景、孫賁還在打劉繇的倆橋頭堡,孫策主動向袁術建議,由他孫策帶孫家軍支援吳景、孫賁,奪取江東江東老家,給袁術的報酬是“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萬兵,以佐明使君匡濟漢室。”

袁術同意,“表策為折沖校尉,行殄寇將軍”,出征江東。據後來孫策的上表,他在興平二年十二月二十日(196-02-06),即趕走劉繇占據丹陽郡之後,才知道自己被袁術任命為殄寇將軍,孫策的侄孫孫秀(孫堅生孫匡生孫泰生孫秀)回顧東吳的歷史時說:“昔討逆(討逆將軍孫策)弱冠以一校尉創業”,可以斷定孫策東征時的職務是校尉,代表朝廷的馬日磾給的懷義校尉,或袁術給的折沖校尉。

至於殄寇將軍,我認為確實是孫策出征時袁術給的,因為正在橫江前線的吳景擔任督軍中郎將,孫賁為丹陽都尉“行征虜將軍”,都高於孫策的懷義校尉和折沖校尉,孫策手下還有正議校尉張纮、揚武校尉孫輔,袁術要孫策指揮吳景等人,就必須給孫策更高的名分,高於中郎將的頭銜是將軍,然而吳景畢竟是孫策的舅舅,為了照顧吳景的面子,給殄寇將軍加了個“行”字,意為行使殄寇將軍職務,但還不是正式職務。孫策占領曲阿趕走劉繇前後,袁術任命從弟袁胤為丹陽太守,為了安慰孫策,袁術將“行”去掉,孫策轉正成了正式殄寇將軍,孫策做大、與篡逆的袁術劃清界限之後,不承認袁術授予的偽職,朝廷相繼送給他騎都尉、明漢將軍、討逆將軍。

我認為,袁術同意孫策出征,有以下幾個考慮。

1. 孫家軍不是嫡系,有他不多無他不少,即使單飛對自己的損失也不大。

2. 袁術兩次爽約,影響自己形象不說,也讓其他將領如張勛、喬蕤心寒,由孫策自行打出一塊地盤做長官,也是給孫策和其他人一個說法。

3. 劉繇的防禦堅固、完備,孫賁、吳景打了一年多也打不下來,孫家軍不到2000,估計也打不下來,那時候就不能怪我袁術爽約了,而是你孫策沒本事。

4. 即使孫策成功的征服江東,至少不會完全脫離自己。孫策祖籍吳郡富春,但他和他的弟弟們都生於江北,如孫策生於徐州廣陵郡鹽瀆縣,孫權生於徐州下邳國下邳縣,只有孫尚香可能生於江南的長沙。孫家軍組建於下邳,多數成員是“淮泗精兵”和徐州人,隨著孫堅長年在中原、西北、荊州長沙郡任職和作戰,孫家軍中的江東老鄉逐步被外地人置換。孫策招募的新兵,來自丹陽郡,是江東人但不是吳、會人。孫家軍中群星璀璨,但江東人極少,例如在壽春入夥的呂範是汝南人,二袁的老鄉,蔣欽是九江郡壽春人、周泰是九江郡下蔡人。對江東人來說,孫策和孫家軍是入侵者。袁術一定想到當年的孫堅,雖然英勇善戰,先後占據大城市南陽、洛陽,卻無法立足,不得不依附於出身名門的自己。現在孫策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最好的依附對象還是他袁術。事實也如袁術所料,孫策、周瑜都長期依附於袁術,即使在袁術篡逆之後,雙方依然藕斷絲連,最後袁術的族人多數去了東吳。

孫策離開壽春出征時,“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不到2000人,與193年拿到孫家軍相比,人數沒有增加,反而小幅下降,我認為與剛剛結束對廬江的圍攻有關。然而孫策前往歷陽前線的途中,他的隊伍卻滾雪球一樣擴大,到歷陽時人數達到五六千人。加上吳景、孫賁的隊伍,孫策的殄寇軍近萬,我取個整,算8000人,與項羽西征的人數相同。

隊伍大了,壓力也大了,因為孫策必須靠勝利和擴地盤養人,否則他的隊伍資金鏈斷裂,必定一哄而散,所以孫策的擴軍、擴地是兩條腿走路,兵多了就得擴地養兵,地盤大了招更多兵,如此良性循環,當然前提是必須打贏。

行文至此,我先盤點一下孫策東征軍的陣容。

1. 程普,幽州右北平郡土垠人——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孫堅北上征討黃巾時就加入了孫家軍,參加過南陽戰役,討董的陽人戰役,在武將中資歷最老。

2. 韓當,幽州遼西郡令支人——河北省東北部唐山市遷安市,和程普是唐山老鄉。作為大北方人,不大可能在孫堅的下邳縣丞、長沙太守任上入夥,應該是在孫堅圍剿黃巾或轉戰西涼時加入。

3. 黃蓋,荊州零陵郡泉陵人——湖南省零陵市。零陵挨著孫堅擔任太守的長沙,應該在孫堅擔任長沙太守時入夥。以上三位是孫堅的三大老將。

4. 宋謙,《三國誌》無傳,籍貫不詳。與孫策、韓當、黃蓋參加神亭之戰,排名在韓當、黃蓋之間,應該也是孫堅招募的老將。宋謙的資歷很老,但發展的不如三大老將好,以至於《三國誌》中沒有他的傳。宋謙最出彩的一戰在222年初,作為夷陵之戰的前哨戰,宋謙攻破劉備的5座營壘,遏制住蜀軍的鋒芒,迫使劉備紮下大營,與吳軍相持,為陸遜火燒連營創造了機會。

5. 芮良,丹陽人,可能是丹陽郡丹陽縣人。其父芮祉就跟著孫堅幹,孫堅推薦芮祉擔任九江太守、吳郡太守,而孫堅最大的官也就是長沙太守、空頭豫州刺史,可知他對孫堅的事業幫助極大,或者他在孫家軍中有巨額股份。芮良跟著孫策打天下,功勛卓著,後來孫權為太子孫登選太子妃,群臣都說芮家功勛卓著,因此芮良的侄女入選。

6. 呂範,豫州汝南郡人,二袁的老鄉。193年孫策來壽春找袁術要兵時入夥,“遂自委昵,將私客百人歸策”,他是加入孫策最早的人,給孫策的100部曲,是孫策拿到的第一支隊伍,所以他不是程普、韓當那樣的打工仔,而是股東。

7. 徐逸,無傳。跟著呂範打垮前揚州刺史陳瑀。《呂範傳》記載,呂範幫孫策把家屬從陶謙的地盤江都送到江南的曲阿,呂範被陶謙逮捕,嚴刑拷打,他的私人部曲健兒把他搶了出來才脫險,我懷疑這個健兒或這批健兒的頭頭就是徐逸。

8. 陳武,廬江松滋人——安徽省西北部六安市霍邱縣。193年,孫策來壽春時入夥,資歷與呂範相當。

9. 蔣欽,九江郡壽春人。

10. 周泰,九江郡下蔡人——安徽省中部淮南市鳳臺縣城關鎮。蔣欽、周泰都是九江郡人,下蔡距離壽春不遠,入夥在193年孫策來壽春、195年過江東征之間。

11. 陳寶,無傳。孫策的買賣做大後,派他將家屬接到江東。

12. 淩操,吳郡餘杭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名將淩統之父。孫家軍中極少見的吳郡人,後來死於與黃祖的戰爭中。

13. 韓晏,無傳,入夥時間不詳,也可能是孫策招安的會稽土豪。196年孫策征服會稽郡時,韓晏擔任永寧縣長——永寧是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貌似縣長的官不大,其實在196年,孫策的地盤也才是名義上的3個郡,多數地方屬於各色土豪、宗賊、山越,縣長在孫吳集團中是很大的官,同年孫權是陽羨縣長,功勛卓著的周瑜,直到198年才當上春谷縣長,韓當在199年當上樂安縣長。

14. 鄧當,無傳。呂蒙的姐夫和恩人。鄧當入夥時間不詳,似乎沒參加東渡之戰,《呂蒙傳》只說“當(鄧當)為孫策將,數討山越”。

15. 張纮,揚州廣陵郡廣陵縣人,早年為孫策規劃未來,提出江都對。然而張纮入夥相對晚,至少比呂範晚。因為孫策從丹陽郡招兵回來,才有隊伍,才能發出工資養得起人。在張昭入夥之前,張纮是孫策最重要的謀士,沒有之一,擔任正議校尉。張昭入夥之後,依然是最重要的謀士之一,他對中國和中國歷史的最大影響,是建議孫權定都秣陵,就是後來的南京。

16. 秦松,無傳,廣陵郡人,張纮的老鄉。赤壁之戰前建議孫權投降,孫權對此很失望。

17. 陳端,無傳,廣陵郡人,張纮的老鄉,早卒。《張纮傳》說秦松、陳端、張纮“參與謀謨”。

上面是外姓人,還有眾多的同姓、異姓宗族、親戚。

1. 孫權,195年虛歲14,古人早熟,14歲不小了。《孫權傳》引《江表傳》說:“策起事江東,權常隨從”。《孫權傳》說:“兄策既定諸郡,時權年十五(196),以為陽羨長”,似乎孫權沒有參加孫策早期的征戰,孫策征服吳郡陽羨縣之後,孫權吃現成的,姑且算他參戰了。

2. 吳景,不用多說。

3. 孫賁,不用多說。

4. 孫輔,孫賁的小弟弟,以揚武校尉的身份追隨孫策東征。

5. 孫夫人徐孫氏,孫堅的妹妹,嫁給徐真生徐琨。隨軍出征,在渡江戰役中功勛卓著。

6. 徐琨,孫堅妹妹徐孫氏的兒子,孫策的表哥。

7. 孫河,孫策的遠房堂兄,跟過孫堅,“從堅征討,常為前驅,後領左右兵,典知內事,待以腹心之任”,現在跟著孫策打天下。

8. 弘咨,無傳。《諸葛瑾傳》說弘咨是孫權的姐夫,《孫皓傳》說他的孫子是孫權的外甥,則弘咨是孫權兄弟的姑父。《三國誌集解》的作者盧弼認為《孫皓傳》寫錯了,外甥應該是外孫。我認為姑父說正確,因為《孫堅傳》對孫堅的子女說的很清楚,嫡出4子1女,庶出1子,孫權只有妹妹孫尚香,沒有姐姐。無法確定弘咨是否參加了東征,我把他也算一個。

正式與劉繇部接戰前,孫策先派人將家屬從歷陽搬到更內陸的阜陵——安徽省中部滁州市全椒縣百子村。至此,孫策做好了進攻劉繇的全部準備。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發表 由 Admin 周五 2月 05, 2016 8:58 am

【原創】5. 驅逐劉繇

孫策率軍來到歷陽前線,依然面臨吳景、孫賁的老問題:打不打,怎麽打橫江、當利兩個橋頭堡。如果打,以孫策的8000烏合之眾,很難拿下來,繞過敵軍渡江的話,手裏沒船,劉繇軍控制著江面,即使孫策搞到船也很難渡過敵軍封鎖的長江。關鍵時刻,一個人的出現,為孫策解決了過江問題。

此人正是孫策的發小——周瑜。192年孫策離開舒城處理亡父孫堅的喪事,一晃倆人3年沒見了。據《周瑜傳》,周瑜正在擔任劉繇的丹陽太守的從父周尚身邊,孫策寫信告訴周瑜我來了,周瑜率領軍隊迎接孫策,孫策大喜,說:“吾得卿,諧也。”於是孫策、周瑜聯手攻克橫江、當利。《周瑜傳》引《江表傳》記載:“如前在丹楊,(周瑜)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論德酬功,此未足以報者也。”

這段記載字數不多,卻透露出很多信息。當時周瑜在江東,而從父周尚負責為江西的樊能、張英提供補給,孫策一封信策反了周瑜,所以周瑜帶著一批軍隊和船只來到江西迎接孫策。從種種跡象看,周瑜是瞞著周尚偷偷造反,或者周尚知道但沒阻止周瑜。證據有3個,一是後來周瑜、周尚到江西投靠袁術,袁術想啟用周瑜為將,周瑜不幹,袁術轉而任命他做了居巢縣長,周尚卻沒得到任何封賞,從史料上消失,大概被周瑜氣死了。二是周瑜帶來的船不多,不足以讓僅僅數千的孫家軍過江,周瑜的軍隊也不多,以至於史書沒說數字。第三個原因後面再說。

孫策見到周瑜及其船、軍、糧大喜,多數《三國誌》版本和《資治通鑒》記載孫策說:“吾得卿,諧也。”元本《三國誌》多一個“事”字:“吾得卿,事諧也。”為《資治通鑒》做註的胡三省說:“諧,偶也,合也。史言推結分好,正當於此觀之,又當於此別‘分好’二字。英雄相遇於草澤,一見之傾,靡然為之服役,此豈聲音笑貌所能為哉!”在胡三省看來,“諧也”指兩位英雄重聚首時發出的由衷喜悅,然而從周瑜背叛劉繇,為孫策提供渡船來看,“事諧也”更符合當時的局面和事實。

孫策、周瑜的交往,少則5年多則8年(孫堅擔任長沙太守3年間,孫策可能在長沙),“獨相友善、登堂拜母”,劉繇不大可能不知道,之所以不作防備,原因就在孫策圍攻廬江郡首府舒城上。周尚、周瑜就是舒城土豪,周瑜的高祖父周榮是袁家祖宗袁安的故吏,參加過西元88年的關於是否北征匈奴的大討論,做到尚書令。周家在舒城財雄勢大,根深蒂固。《後漢書 陸康傳》說孫策圍攻舒城長達2年,兵燹之下玉石俱焚,作為當地首席土豪,周家肯定損失慘重。廬江太守陸康所在的陸家是吳郡吳縣土豪,“世江東大族”,孫策逼死陸康,自然也得罪了吳郡豪族。

通過廬江之戰,孫策向袁術獻上投名狀,與童年、周家、老家吳郡都劃清了界限,袁術認定孫策忠於自己,即使征服江東也會被江東人視作入侵者,只能靠他袁術的威望才能立足。從劉繇的角度看,孫策在舒城混了那麽久,為了地盤忘恩負義、反攻倒算,與周家決裂,周尚、周瑜與孫策有不共戴天之仇,必將死守江防。

周瑜的投奔,對孫策的事業是巨大幫助,但不等於孫策就能攻克橫江、當利或過江。根據《徐琨傳》、《周瑜傳》,孫策雖然搞到了周瑜送來的船,依然不足以將孫策的八千軍隊載過江,孫策采取兩步走。一步是派部分兵力繼續圍攻橫江、當利,牽制張英、樊能,阻止他們妨礙自己過江;另一步是根據姑媽徐孫氏的意見,用蘆葦紮筏子,載大軍過江,“眾悉俱濟”。這裏有個細節,徐孫氏沒有直接把主意告訴孫策,而是告知徐琨,再由徐琨向孫策獻計,因此孫策以為是徐琨的主意,歸功於徐琨。

由孫策紮筏子過江,能算出孫策渡江的大致時間。從采石磯過江,固然比其他江段容易,但那畢竟是天塹長江,北軍過江通常選擇長江水量最小的冬季。三國時代極為明顯,曹魏、晉主動發動的南征,往往選擇冬季,曹操四越巢湖、曹丕3次南征、西晉滅吳,全部在冬季,曹操二越巢湖時,與孫權相持到春季,孫權寫信告訴曹操:“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曹操表示贊同:“孫權不欺孤”,撤軍北返。就說在采石磯過江,最著名的一次發生在1161年,金國皇帝完顏亮在冬十月南下,十一月宋金兩軍在江上進行采石大戰,金軍戰敗,完顏亮死於兵變,南宋幸運的躲過一劫。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2014082509253553312402
===== C是長江的按月流量 =====

長江的水流量在1月最小,其次是2月、12月、3月,孫策用蘆葦筏子過江,只能選擇在這4個月,其他8個月根本不可能,不要考慮。那麽孫策過江只能有2個時間,興平2年(195/196)年初或年末。

再看其他時間點,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劉繇,到江南上任,發生在太傅馬日磾被袁術逼死的大約同時,即194年。經過一段蜜月期,劉繇與吳景、孫賁翻臉,吳、孫反攻橫江津、當利口1年多,孫策才出征,那麽孫策來到歷陽前線,肯定在195年下半年。《朱治傳》說,馬日磾在壽春期間,“吳景已在丹楊,而策為術攻廬江,於是劉繇恐為袁、孫所並”,則孫策攻廬江陸康,在馬日磾去世和劉繇與吳景孫賁掰臉之前,由此可以得出如下時間表。

①. 194年,陶謙死,劉備繼任徐州牧。

②. 袁術沒得到徐州,很惱火,決心武力奪取徐州,為了準備軍需,向廬江太守陸康索要糧食或兵器鎧甲,遭到陸康拒絕。

③. 袁術派孫策圍攻廬江郡首府舒城。

④. 太傅馬日磾和解關東來到壽春,封官許願,騙走馬日磾的節杖不還,公然不給朝廷面子。

⑤. 李傕版朝廷任命劉繇為揚州刺史,與袁術打擂臺。

⑥. 劉繇來到曲阿,得到吳景、孫賁的支持,繼而雙方掰臉,後二位為袁術攻打劉繇的兩個江西橋頭堡。

⑦. 195年下半年,孫策解決陸康。吳景、孫賁繼續圍攻橫江津1年多,依然毫無進展。

⑧. 195年12月,孫策來到歷陽前線,指揮吳景、孫賁,討伐劉繇。

孫策攻陸康之戰,比吳景、孫賁攻橫江、當利開始的早,吳景、孫賁攻橫江、當利1年多不下,孫策攻陸康的時間更長,應該超過1.5年,約等於《後漢書 陸康傳》說的“受敵二年”。足以確定孫策過江在195年12月。查《二十史朔閏表》,應該是舊歷十月(195-11-20—195-12-19)或十一月(195-12-20—196-01-17)。

回到渡江戰役,孫策用周瑜的船加上蘆葦筏子,將大部分軍隊運到江東,一舉攻克江東采石磯的劉繇軍倉庫——當時叫邸閣,將對手的糧食、武器一鍋端了,並在采石磯建立大營。這一精彩的戰術機動,很可能是周瑜建議並帶路的。

孫策隨即兵分兩路,呂範率領一路人馬向東,“下小丹楊”,周尚占據的丹陽縣也叫小丹陽,由此也能看出周尚沒有背叛劉繇,周尚對呂範做了一些抵抗。

孫策率領主力殺向江東重鎮秣陵——江蘇省南京市南邊的江寧區秣陵鎮。秣陵周圍有兩支劉軍,薛禮駐守秣陵縣城,笮融駐守秣陵城南,兩軍成掎角之勢。孫策先進攻秣陵南邊的笮融部,笮融沒把孫策放在眼裏,率軍出戰,孫策身先士卒,大破笮融,斬首500多,笮融退入工事固守不出,此役是孫策東渡以來的首次野戰,孫策軍士氣大振。孫策繞過笮融圍攻秣陵薛禮,薛禮突圍而去,孫軍奪取秣陵。

===== 孫策驅逐劉繇圖。從圖上分析,劉繇從曲阿逃往丹徒在神亭之戰後 =====

再說還在江西防禦的張英、樊能、於麋,他們聽說後路被抄,采石磯的倉庫被端了,江津和當利口肯定守不住了,他倆放棄橋頭堡東渡救老窩,於是圍攻他們的孫軍攻克江津、當利口。張英、樊能、於麋退到江東,如法炮制進攻孫策剛剛紮下的采石磯大營。孫策聞訊殺了個回馬槍,行進間擊破樊能、張英部,俘獲男女1萬多,取得采石磯大捷,徹底解除了後顧之憂。

孫策的渡江戰役,與5年後的官渡之戰有異曲同工之妙,孫策、曹操在相對被動的局面下,繞過敵軍設防堅固的壁壘,偷襲敵軍的倉庫,迫使敵軍來救,在行進間戰勝敵人的援軍。區別是袁紹聽說烏巢倉庫被劫,派主力進攻曹操的大營,企圖圍魏救趙,只派少量軍隊救援烏巢。張英、樊能、於麋則是主動或被迫放棄壁壘,全力進攻孫策的大營。

解決了張英、樊能,孫策再度向秣陵出擊,第2次進攻笮融。戰鬥中,喜歡沖鋒在前的孫策大腿中箭,不能騎馬,坐車返回采石磯大營,繼而放風說自己中箭死了。笮融信以為真,派部將於茲進攻采石磯,孫策派出步騎數百為誘餌,一步步吸引於茲進入埋伏圈,於茲果然上當,孫策見時機成熟,下令伏兵出擊,大破於茲,斬首1000多,取得渡江以來的第3次大捷。孫策乘勝進軍到笮融的營下,讓手下人大喊孫郎還活著。《三國演義》中周瑜詐死騙曹仁,創作靈感很可能來自孫策詐死騙笮融。

對孫策喜歡身先士卒的愛好,張纮勸誡:“夫主將乃籌謨之所自出,三軍之所系命也,不宜輕脫,自敵小寇。願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無令國內上下危懼。”但史書沒留下孫策的應答,估計張纮吃了軟釘子,這為後來孫策遇刺,埋下了伏筆。

笮融聞風喪膽,更加深溝高壘死守不出。孫策見笮融的營壘堅固險峻,一時難以攻取,便把集中精力清理秣陵周邊。孫策相繼攻占胡熟、江乘,在梅陵打垮一支劉繇的援兵。梅陵在《三國誌》寫作海陵,其實海陵在江北揚州市附近,是徐州牧劉備的地盤,肯定不對。

孫策過江以來,連戰連捷,而且孫策“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孫軍軍紀嚴明,所過之處秋毫無犯,大得民心。名士張昭也來投奔孫策,孫策任命他做首席文官,擔任長史、撫軍中郎將。張昭、張纮二人輪流跟孫策出征和坐鎮後方,出謀劃策和管理後勤。

眼看孫策的事業蒸蒸日上,劉繇的援兵被孫策消滅,笮融斷定守不住了,逃出營壘前往曲阿投靠劉繇,大概在逃亡的路上,笮融殺掉老戰友薛禮。

清理完采石磯到秣陵之間的地區,孫策著手進攻劉繇的老巢曲阿。曲阿在長江南邊,距離長江邊的丹徒(江蘇鎮江丹徒區)20多公裏,從秣陵進攻曲阿有兩條路,北路沿著江邊走,到丹徒再南下,南路是從秣陵縣向東偏北2點鐘方向行軍,兩條路線代表了兩種對未來的考慮。

如果孫策走北路,就是把劉繇堵在長江以南,只要劉繇不投降,只能往南去吳郡投靠許貢。孫策走南路將切斷劉繇南下的道路,劉繇只能向北跑到江邊,要麽繼續向北渡江投靠徐州劉備,要麽溯江而上前往荊州投靠劉表。

孫策選擇走南路,把劉繇往北趕,目的是阻止劉繇與吳郡許貢、會稽王朗合流,減小下一步征服吳郡的難度。增加了2000步兵、50騎兵的程普部,從秣陵前出攻占句容縣——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逼近曲阿。

一貫喜歡“身臨行陳”的孫策,與韓當、宋謙、黃蓋等13騎為尖兵,突入到曲阿南邊的神亭偵查敵情,正遇到在劉繇處不受重用的太史慈。劉繇給太史慈的工作是“偵視輕重”,做偵察兵。關於未來去向,劉繇的軍師許劭說,會稽富庶,孫策一定會打過去,而且地處海邊,孫策追過來的話,咱們無處可逃,不如溯江而上前往亂七八糟的豫章郡。豫章郡北連豫州,西接荊州,還能聯系兗州的曹操,雖然中間隔著袁術,但此人狼子野心,肯定長久不了,你是朝廷認證的正牌命官,如果袁術來打你,曹操、劉表肯定來救你。《劉繇傳》說“繇從之”,但是從太史慈跑到神亭偵查來看,劉繇還是想向南去吳郡或會稽,擔心孫策截斷去路,才派太史慈去探路。

太史慈身邊只有一個騎兵,面對孫策為首的14騎,太史慈依然無所畏懼,主動沖向孫策,倆人近身肉搏,這段戰鬥在《三國演義》中有著濃墨重彩的描寫,筆者就不費唾沫了。

我認為,劉繇和主力就在太史慈的後面,太史慈是劉繇的開路先鋒。孫策則是率軍截斷劉繇軍的去路,企圖在野戰中打垮劉繇,所以孫策、太史慈背後都有“兵騎”。

神亭之戰後,劉繇聽說南方出現敵軍主力,自知野戰不是孫策的對手,南下無望才按許劭的建議向北跑到丹徒,隨後率領許劭、笮融和殘部溯江向西前往豫章郡。太史慈沒跟著劉繇走,向西南逃到丹陽郡西部山區,自稱丹陽太守,割據一方,成了個小軍閥。關於劉繇、笮融、許劭、太史慈的動向,後面再說,先留個話把。

劉繇不戰而逃,孫策追著屁股連下曲阿、丹徒。孫策在給朝廷的上表中提到,興平二年十二月二十日(196-02-06),他已經拿下曲阿趕走劉繇。從西歷195年12月過江,到拿下曲阿,孫策只用了2個月或更短,進展神速。

孫策的地盤包括丹陽郡東北部、吳郡西北部,東到太湖,西、北兩側到長江,南到蕪湖和青弋江。孫策下令,劉繇、笮融的舊部,只要願意投降,一律既往不咎。參加孫家軍的,一人參軍全家光榮,免除全家賦稅差役。消息傳出,應募者雲集景從,旬日之間,軍隊膨脹到2萬多人,戰馬1千多匹,《周瑜傳》說孫策的人馬達到數萬,我感覺3萬以上才能叫數萬。

有了穩固的地盤,孫策派部將陳寶將家屬接到曲阿。人事安排和分蛋糕也提上議事日程。渡江之前,袁術分配給吳景、孫賁的任務是攻破長江防線,進而奪回丹陽郡,現在任務完成,孫策讓他倆去江西向袁術述職。袁術正在與劉備爭奪徐州,手頭缺人,任命吳景為廣陵太守,算是從丹陽太守平調。孫賁以征虜將軍的職務,為袁術打仗。

孫策出發前對袁術承諾在江東招募3萬軍隊,幫助袁術打天下,現在任務基本完成,從吳景、孫賁之後在袁術處都混的不錯,以及孫策渡江不久就給了程普、呂範各2050人馬來看,吳景、孫賁都帶了一些江東軍隊回去。在196年的徐州爭奪戰中,袁術連連獲勝,劉備在袁術、呂布的內外夾擊下,一度無家可歸,在吳景下轄的廣陵郡海西縣陷入斷糧、人相食的窘境,這是劉備一生中最悲慘的時刻,其中肯定有江東生力軍的功勞。

手握上萬人馬的孫策對周瑜說:“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丹楊。”孫策的計劃是,自己領兵向東南進攻吳郡、會稽,西方由周瑜鎮守丹陽郡,一來抵禦西逃豫章的劉繇、丹陽西部的太史慈的反撲,二來扼守采石磯,維護或阻斷與壽春袁術的聯系。就是讓周瑜坐鎮自己的後方,保證自己進軍吳、會期間的側後安全。

孫策希望周尚繼續做丹陽太守,由發小周瑜掌握實權。然而孫策是袁術的屬下,無論如何都沒有自行任命太守的權力,所以袁術派遣從弟袁胤來江東做丹陽太守,周尚、周瑜沒了地盤,卻也沒跟著孫策,他倆都渡江前往壽春投靠袁術。袁術很看重周瑜,想啟用周瑜為將,周瑜認為袁術不能成事,請求擔任居巢縣長,袁術也同意。

孫策失去丹陽郡,但保留吳郡的曲阿、丹徒,總算有了自己的地盤,雖然還不算大。對袁胤為太守的丹陽郡,孫策沒就此拉倒,任命心腹呂範為首府宛陵縣令,作為自己摻入丹陽郡的沙子。呂範是最早投靠孫策的人,最受孫策信任,渡江戰役前後,呂範獨立領一軍作戰,攻取小丹陽。呂範還是孫吳集團中第一個當上縣級官員的,拿下湖孰侯國就當了國相。趕走劉繇取得曲阿,孫策論功行賞,給呂範增加2000步兵、50騎兵,同樣獲得這麽多人馬的,只有首席老將程普,以及198年二次投靠孫策的周瑜。韓當也得到2000步兵、50騎兵,但那是在征服江東三郡之後,進步比呂範、程普、周瑜慢。

在孫策時代,呂範、程普、周瑜的地位相當,孫策去世時,他們都是遙領太守兼中郎將,周瑜領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將、呂範領桂陽太守行征虜中郎將、程普領零陵太守行蕩寇中郎將,地位僅次於孫策為首6大太守。其他將領中資歷最老的韓當,還只是行先登校尉、樂安縣長,赤壁之戰前才做到中郎將。

呂範做宛陵縣令,實際上架空了袁胤,他的真正任務與離去的周瑜相同,都是坐鎮丹陽後方,免除孫策東進的後顧之憂。

從孫策集團與袁術的互動來看,到目前為止,雙方還是相當明確的上下級關系,孫策搶來的江東地盤,袁術一刀切走一多半,孫策即使有怨言,搞些小動作,依然無條件接受。周瑜、孫賁、吳景也承認袁術是上級或主公,尤其是周瑜,與《演義》中一直追隨孫策的那個俏周郎不同,他叛變劉繇不是為了投奔孫策,而是為了投靠袁術,直到198年,袁術稱帝已經一年,距離敗亡只剩一年的時候,周瑜才脫離袁術投奔孫策。足見周瑜這樣的世家大族,根深蒂固的瞧不起孫策這種人,即使孫策是官二代,在豪門眼裏還是土包子、暴發戶,與宦官出身的曹操沒有本質區別。孫家的洗白,要等到第三代領導人孫權了。

同理,孫策也必須抱袁術的大腿才能立足,甚至可能對豪門有著深入骨髓的自卑感。198年,周瑜脫隊2年回歸,孫策親自熱情迎接,一錘子就給了2050人馬,授建威中郎將,恐怕不能完全用倆人的友情和周瑜的功勛解釋。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發表 由 Admin 周五 2月 05, 2016 8:59 am

【原創】6. 平定吳郡

孫策從句容出擊,在神亭給了太史慈、劉繇一記右鉤拳,已經暴露了他的下一步計劃,就是阻止劉繇南下與會稽太守王朗合流。而阻止他倆合流的目的,就是要吃掉王朗,至於劉繇西去的目的地豫章郡,距離曲阿太遠也太窮,至少目前不在孫策的考慮範圍內,要打也是後面的事。

孫策東征前,袁術決定放孫策東征,原因之一就是“以劉繇據曲阿,王朗在會稽,謂策未必能定”,劉繇放棄曲阿企圖往南跑,“將奔會稽”。從地理上看,江東三郡三大長官:揚州刺史劉繇、吳郡太守許貢、會稽太守王朗,袁術、劉繇都沒提吳郡及其長官許貢,倒不是他們對許貢有什麽成見,而是吳郡一盤散沙,不可能組織起抵抗。

前面說過,吳郡的最大問題是土豪太多、政令不一。土豪也分為兩種,一種是來自社會底層的“山賊”,代表人物是嚴白虎,《三國演義》給他戴上一頂帽子“東吳德王”。另一種是能量極大的豪門、名士,代表是吳縣陸家,孫策逼死的前廬江太守陸康的族人。除了不服管的土豪們,吳郡政府也分為兩支,坐鎮首府吳縣的太守許貢,盤踞重鎮錢塘縣的都尉朱治。朱治是孫家軍首席元老,188年就做了長沙太守孫堅的司馬。194年太傅馬日磾來到壽春,任命朱治為吳郡都尉,繼續太守、都尉分立的局面。通過這一任命,孫策成功的在吳郡老家打入一個楔子。

朱治坐鎮的錢塘縣,緊挨著孫家的富春老家,而在富春還有孫堅的小弟弟孫靜。當年孫堅起兵的時候,孫靜“糾合鄉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為保障,眾鹹附焉”,已經是頗有實力的地方豪強。孫堅起兵北上,孫靜在老家看護“墳墓宗族”,一晃12年過去,孫靜和孫家的勢力有增無減,馬日磾的任命,既是取悅袁術、孫策,也是對現狀的承認。另外,馬日磾做任命時,孫策正在攻打陸康,而陸康是吳縣豪族陸家的掌門人,陸康在遭到圍攻前,把本家侄子陸遜送回吳縣老家,陸家似乎有向富春孫家開戰、報復的意思,馬日磾的任命,表明朝廷在孫、陸兩家的爭端中偏向孫家,告誡陸家不要炸刺。孫家有朝廷的支持,加上陸遜、陸康的兒子陸績年齡尚小,所以陸家沒給孫家制造麻煩。

吳郡的各種力量盤根錯節,導致許貢力量虛弱,事實上不具備抵抗孫策的能力,即使孫策不來,許貢也可能被劉繇或王朗吃掉。許貢聯合會稽太守王朗對抗孫策也不可能,因為會稽的真正太守是土豪周昕,而許貢殺了周昕的弟弟周喁,雙方不共戴天。錢塘縣挨著會稽,朱治、孫靜盤踞錢塘和富春,也是給許貢看門,這也是許貢接受馬日磾的任命的原因之一。

大約在196年初孫策不戰而下曲阿的同時,吳郡也動了起來。朱治從錢塘出發北上,“欲進到吳”,明擺著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許貢率軍出吳縣迎戰,雙方在蘇、杭州之間的由拳——浙江省嘉興市會戰,許貢大敗,逃進山裏投靠山賊嚴白虎。朱治進入吳縣,“領太守事”,做了沒有太守名分的太守。

孫策聽說朱治獨立奪取了吳縣,也領兵南下向吳縣進發。孫策可能兵分兩路,東路由孫策自領,沿著太湖東岸,經毗陵(常州)、無錫到達吳縣。另一個吳郡土豪,錢塘人全柔,本來擔任會稽東部都尉,聽說孫策到來,帶領手下兵馬投奔孫策。孫策不僅平白得到一支軍隊,也削弱了未來要征服的會稽防務,孫策當即表全柔為丹陽都尉,繼續向袁胤擔任太守的丹陽郡摻沙子。全柔一家靠及早站隊,贏得了巨大利益,其子全琮、孫全懌都成了東吳名將,全琮還娶了孫權長女孫魯班,因老公姓全,孫魯班往往被稱為全公主。

===== 196年的廣陵袁劉之戰、孫策定吳郡示意圖。下邳、海西不在圖中,只能標出大致位置。紅色是戰場 =====

另一路孫軍由孫權、首席老將程普率領,沿著太湖西岸南下,先占領陽羨縣——江蘇省宜興市,由孫權擔任陽羨縣長,孫權因此成了呂範之後第二個當上縣級幹部的人。未來殺死關羽的潘璋,就在孫權擔任陽羨縣長期間投奔孫權,成了孫權的嫡系將領。程普繼續南下連破烏程、石木、波門、陵傳、餘杭。烏程在江蘇湖州西南,孫堅晚年獲封為烏程侯,從此烏程侯成了孫吳最重要的侯爵之一,僅次於吳侯,末代皇帝孫皓繼位前就是烏程侯,所以東吳成也烏程侯,敗也烏程侯。餘杭是杭州市西北的余杭區,石木、波門、陵傳的位置不詳,只能確定在烏程、餘杭之間。

至此,孫策打通了從曲阿到朱治出發的錢塘縣之間的兩條交通線,即使除去袁胤的丹陽郡,孫吳集團的地盤也擴大了一倍以上,可謂戰果輝煌。

關於下一步的發展,孫吳集團的高管們產生了分歧。舅舅吳景認為,雖然許貢被打跑了,可是許貢還活著,庇護他的山賊嚴白虎等土豪,“各萬餘人,處處屯聚”,威脅著孫策的統治和未來南征會稽的交通線,所以應該先把土豪們清理一遍,再南下進攻會稽。孫策認為,土豪們都是自守賊,只要咱們不碰他們的地盤和利益,他們就不會造反,之前盛憲、許貢做太守時如此,我孫策統治下也會如此,所以應該趁著銳氣征服會稽,回頭再收拾吳郡土豪們不遲。事實也卻如孫策所料,孫軍南下的過程中,土豪們全無反應,坐等孫策回頭收拾他們。

說到這裏,讀者可能會產生疑問,如前文所述,孫策趕走劉繇之後,吳景回到江西向袁術述職,就任廣陵太守,現在咋又跑到孫策身邊了呢?要解答這個問題,就得說說廣陵郡和徐州局勢。

廣陵郡屬於徐州,陶謙去世前歸陶謙管,當時的廣陵太守是陶謙的親信趙昱。孫策在廣陵郡江都縣定居時,遭到陶謙的猜忌,由孫策的頭號親信呂範運作,將家屬搬到江南的曲阿。陶謙晚年昏聵,“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任用了一批奸邪小人,其中有彭城相薛禮、下邳相笮融。

笮融是丹陽人,陶謙的老鄉,帶著數百丹楊兵投靠陶謙,陶謙給了他管理漕運、財務的美差、肥差,加上徐州“百姓殷盛,谷米封贍”,於是笮融成了當時中國最富有人的之一。即使在三國歷史上,笮融也是個小人物,然而他在中國佛教史上非常重要,我所看到的所有像點樣的佛教史書,都提到了笮融。笮融熱衷佛教,修建佛寺——當時叫浮圖祠,“以銅為人,黃金塗身,衣以錦采,垂銅槃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餘人,悉課讀佛經,令界內及旁郡人有好佛者聽受道,復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遠近前後至者五千餘人戶。”每到佛陀的生日四月初八,笮融不惜重金大搞浴佛、布施,“多設酒飯,布席於路,經數十裏,民人來觀及就食且萬人,費以巨億計”。

193年,曹操攻陶謙,所過之處血腥屠殺,“泗水為之不流”,隨著徐州北部陷入兵燹,笮融趁機在廣陵郡作亂,笮融殺掉廣陵太守趙昱,兼並了趙昱的部屬。然而笮融沒有在廣陵站穩腳跟,大概在陶謙及其新盟友劉備的打擊下,笮融帶領黨徒過江投靠了揚州刺史劉繇,與老朋友薛禮分頭鎮守秣陵,後來劉繇被孫策打垮,笮融和劉繇西逃豫章。

趙昱死後,相繼執掌徐州的陶謙、劉備,似乎都沒任命新的廣陵太守,廣陵郡陷入權力真空。196年,劉繇被逐後,吳景帶了一批江東生力軍回江西,被袁術任命為廣陵太守。同年袁術大舉進攻新任徐州牧劉備,劉備留下張飛守老窩下邳,領兵南下與袁術軍在盱眙、淮陰一線相持數月,《英雄記》的說法略有不同,雙方在淮陰交戰,“更有勝負”。

盱眙(也叫盱臺)、淮陰都在淮河以南,從袁術的壽春進攻下邳,有水、陸兩路。水路是順淮河而下,在泗水與淮河的交匯點泗口,溯泗水而上進攻下邳,這條路經過盱眙。陸路是直接向東北1點鐘方向走。淮陰在盱眙、泗口的淮河下遊,2條路線都不經過淮陰。值得註意的是,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位於邗溝與淮河的交匯處。前486年,吳王夫差挖掘邗溝,溝通淮河、長江的下遊左岸支流中瀆水,用於運送軍隊、物資,北上與齊國、晉國爭霸中原。從地理分析,在淮陰與劉備更有勝負的,肯定是廣陵太守吳景及其江東軍。吳景從廣陵首府廣陵出發,沿著邗溝北上,在淮陰入淮,劉備為了阻止吳景,在淮陰與吳景拉鋸。

就在劉備與吳景在淮陰糾纏時,留守下邳的張飛殺陶謙舊將、下邳相曹豹,陶謙留下的丹楊兵們兔死狐悲,丹楊兵帶頭大哥丹陽人許耽發動兵變,迎屯駐在小沛的呂布攻入下邳,張飛扔下劉備的家屬敗走,劉備丟了老巢,頓時無家可歸,劉備搜羅殘兵敗將打算攻取袁術的廣陵郡,再敗,劉備西北方是下邳呂布、南邊是廣陵吳景、西邊是壽春袁術,只能向東北方逃到海西,陷入人吃人的窘境,這是劉備一生中最窘迫的時刻,後來劉備在曹操、劉表手下不得誌,卻也吃香的喝辣的,享受高官厚祿。眼看劉備在袁術、呂布的內外夾擊下要完蛋,剛剛入主徐州的呂布也擔心被袁術吞並,容留窮苦無依的劉備,將其安置在小沛,合著呂布、劉備掉了個個。

對張飛個人而言,丟失下邳給他的未來發展造成巨大陰影。看守老家的通常是集團二號人物,張飛留守下邳意味著他的地位高於關羽,張飛處置失當逼反丹楊兵,導致劉備丟失徐州,永遠失去看家的機會,此後給劉備看家的一直是關羽,關羽到死壓著張飛一頭,並多次獨當一面。例如呂布完蛋後,劉備利用堵截袁術的機會回到徐州,殺徐州刺史車胄,第二次占據徐州,劉備讓關羽鎮守下邳,自己和張飛出鎮小沛,張飛在小沛期間,百忙之中搶了夏侯女做老婆。劉表死後,面臨曹軍的進攻,劉備、張飛、趙雲等人從陸路南下當陽,關羽獨當一面,率領水軍順漢水而下,在漢津接應剛剛在長阪大敗的劉備等人,渡過漢水向東投奔江夏劉琦。劉備入川時,關羽鎮守荊州老巢,繼續看家,“董督荊州事”。

丹楊兵的下邳兵變,一定得到吳景的支持和煽動。吳景之前的職務正是丹陽太守,在丹陽郡呆了數年,在丹陽人中很有威望,“景前在丹楊,寬仁得眾,吏民所思”。此時剛剛從江東返回,手下必然有許多丹楊兵,通過老關系策反丹楊兵打倒劉備,兼具可能性、可行性、必要性,吳景不利用丹楊兵搞事反而奇怪。

袁術吞並徐州的野心,沒有隨著下邳換了主子而作罷,196年六月(196-07-14—08-11),在袁術的煽動下,呂布的部將郝萌發動兵變,呂布與他的老婆——傳說中的貂蟬,光頭裸體,翻過廁所圍墻逃脫。郝萌兵變被呂布、高順平定後,袁術暫時放棄奪取下邳的企圖,袁術、呂布進入蜜月期,抱團對付老仇人曹操,吳景的廣陵戰線平靜下來,吳景才有空回離開多年的吳郡老家看看。

孫策、吳景的爭論,只能發生在郝萌兵變之後,反推孫策進入吳縣在196年7月左右,上下誤差1個月。

確定了先打會稽,吳景返回廣陵郡,繼續監控呂布、劉備,孫策讓孫權、潘璋坐鎮太湖西的陽羨,朱治坐鎮吳縣——朱治直到202年才被孫權正式表為吳郡太守,保證曲阿到錢塘前線的交通線,孫策率領主力南下,196年秋,孫策來到錢塘縣,估計會順道看看富春老家。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發表 由 Admin 周五 2月 05, 2016 8:59 am

【原創】7. 征服會稽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六王畢,四海一之際,秦始皇分天下為36郡,錢塘江/浙江一帶只放了一個郡——會稽。會稽與財務上的“會計”是一個詞,讀音含義都相同。會意為聚會、開會,稽、計是績效考核的意思,至今還有“稽查”、“稽核”之類的詞,會稽、會計意為長官召集下屬們開會,進行績效考核,成績好的升遷,成績差的免職甚至法辦。據《國語 魯語下》,大禹就在會稽山召集諸侯或地方官搞績效考核,防風氏來得晚了,大禹正好借他的腦殼立威,防風氏慘遭砍頭,屍體埋在會稽山下。孔子時代,吳國攻打越國,在會稽山下挖到一根能裝滿一輛車的的腿骨,吳國專門派使者問孔子這玩意什麽來頭,孔子說應該是遲到的防風氏的腿骨。

《三國誌 郭淮傳》記載,曹丕篡漢稱帝時,各地大員們趕到京城賀喜,負責西線防務的征羌護軍郭淮遲到,曹丕半真半假的引用防風氏的典故,威脅砍了郭淮:“昔禹會諸侯於塗山,防風後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慶而卿最留遲,何也?”郭淮一本正經的拍馬屁,把曹丕比做上古五帝:“臣聞五帝先教導民以德,夏後政衰,始用刑辟。今臣遭唐虞之世,是以自知免於防風之誅也。”曹丕龍顏大悅,加封郭淮為雍州刺史、射陽亭侯。郭淮的侄女郭槐嫁給司馬昭的頭號親信賈充,生著名的狠毒皇後賈南風。

東漢順帝永建四年(129),將會稽郡以錢塘江(古稱浙江)為界,分為浙東的會稽郡、浙西的吳郡。會稽郡的原首府吳縣,成了吳郡首府,會稽郡的首府搬到東邊的山陰——今紹興越城區。從吳、會分家到眼下,不到70年,所以吳、會經常並稱。

孫策殺來之前,吳、會的關系惡劣,吳郡太守許貢殺了會稽事實太守周昕的弟弟周喁,吳郡都尉朱治所屬的孫吳集團,與周家相爭多年,孫堅一輩的恩怨不說了,周昕就是被吳景從丹陽太守位置上趕回老家的。

大概從許貢任吳郡都尉,坐鎮錢塘時起,吳、會雙方就隔著錢塘江對峙,江西的吳郡方面以錢塘縣為攻防樞紐,江東的會稽則修建固陵要塞。據《水經註》記載,越國大臣範蠡在錢塘江邊築城,“言可以固守”,命名為固陵,今杭州市東南、錢塘江東岸蕭山區的錢塘江邊。除了陸軍,會稽方面還有水軍封鎖錢塘江面。

孫策來到錢塘前線,匯合一直看守老家的叔叔孫靜,準備東渡錢塘江。會稽方面,《王朗傳》記載,郡功曹虞翻認為,會稽阻擋不了孫策的攻勢,不如棄城而逃,王朗認為自己身為大漢朝廷的命官,有守土之責,決心抵抗。《虞翻傳》的說法略有不同,說王朗想投降,虞翻的父親死了,虞翻正在守孝,聽說長官要投降,趕忙脫下喪服見王朗,建議王朗棄城躲避。兩個傳記分別為傳主說好話,總之王朗決定抵抗,親自跑到固陵堅守。事實上,王朗是否想抵抗不重要,會稽的真正主宰土豪周昕肯定要頑抗到底,王朗、周昕都到了固陵前線。

攻打固陵首先要渡江,孫策組織水軍與會稽水軍作戰,此役是孫吳集團的首次水戰,去年的渡江戰役,孫策沒與劉繇打水戰,偷渡長江後一直打陸戰。雙方的錢塘水戰打了幾次,孫策“不能克”,戰事陷入膠著。

長期在錢塘江畔生活居住的孫靜指點大侄子:“王朗負阻城守,急切拿不下來,此地往南數十裏的查瀆,是交通要道,我們應該從那裏攻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我親自率軍作為你的前鋒,一定能戰勝敵人。”查瀆也叫柤(zhā)瀆,瀆意為水溝、河流,從字面上理解,查瀆應該是一條叫“查”的小河。在查瀆岸邊,一個叫高遷亭的地方,也叫高遷屯,在三國時代,屯做名詞時意為要塞、壁壘,我猜是會稽軍的屯糧之所,地位相當於官渡之戰中的烏巢糧庫。

關於查瀆、高遷屯的位置,《讀史方輿紀要》的說法把我搞糊塗了,《方輿紀要》卷九十二說,“查瀆在蕭山縣西南九裏”,符合查瀆在固陵南邊的記載。然而它又說“高遷屯在蕭山縣東北五十裏”,則高遷屯在蕭山北邊,與查瀆相對蕭山的位置完全相反,所以我畫不出地圖來,只能確定高遷屯在固陵東方,夾在固陵和首府山陰(紹興)之間。

高遷屯之戰的另一個疑問是,高遷屯肯定在錢塘江以東,孫策軍多次水戰不勝,此次偷襲他怎麽過錢塘江的。另據《董襲傳》,孫策抵達高遷屯時,遇到“長八尺,武力過人”的會稽余姚人董襲來投奔,我懷疑董襲與渡江戰役中的周瑜一樣,給孫策送來船只和帶路。

不管有啥隱情,孫策依孫靜的計策而行,對外詭稱連日下雨汙染水源,導致軍士鬧肚子,他要弄幾百口大肚水罐子(學名罌缶)來澄清水。到了晚上,點起火炬作出大軍要連夜撤軍的假象,孫靜走查瀆殺向高遷屯。王朗、周昕聞訊大驚,由周昕領兵出戰,原話是“故丹楊太守周昕等帥兵前戰。策破昕等,斬之”,我沒看懂周昕是向後回救高遷屯,還是向前進攻孫策的本營,我傾向於後者,因為陳壽用了“前戰”二字,反正周昕當場陣亡。

隨著周昕的死,會稽的局勢立刻明朗起來,王朗在會稽沒有根基,只是個有德無能的名士,司馬懿總結兵法就五個字——戰守走降死:“軍事大要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余二事惟有降與死耳。”王朗沒有戰、守的本事,又不甘心投降和送死,只能選擇逃跑。孫策匯合投奔自己的董襲,一路暢通無阻的拿下首府山陰等縣城。主動投奔的董襲,被任命為門下賊曹,負責剿滅會稽郡的各路賊寇,程普為吳郡都尉,繼續坐鎮錢塘,監控錢塘江兩岸的吳、會,孫策的愛將周泰獲封別部司馬,得到軍隊若幹。

戰前就勸王朗逃跑的虞翻跟著王朗跑,哥倆按照孔子的遺訓:“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乘船一路南逃,跑到今福建省福州市附近的侯官縣——福州西北侯官村一帶,候官縣長商升閉城不納,王朗跑去勸說,商升改了主意,不僅接納他們,還為他們召集軍隊反對孫策。

孫策不能容忍南方還有個反對自己的朝廷勢力存在,任命會稽山陰人賀齊為會稽南部都尉,全面負責東南方向事務,追殺王朗。在賀齊的軟硬兩手作用下,商升獻出印綬,出城投降。王朗、虞翻窮途末路,又互相猜忌起來,王朗害怕虞翻把自己綁了送給孫策換富貴,對王朗說,你爸爸剛死,你老母還活著,“父母在不遠遊”,你應該回家伺候老娘。虞翻也就借坡下驢,脫離王朗投奔孫策,孫策讓他繼續做會稽功曹,孫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鼓勵虞翻說:“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勿謂孫策作郡吏相待也。”從此虞翻成了孫家的鐵桿忠臣。

王朗打算繼續浮海向南去交州——現在的越南北部,被手下人抓了送給孫策。畢竟王朗是天下名士,又沒啥本事,孫策沒有殺他的必要,把他送到曲阿養了起來。此時曹操已經將顛沛流離的漢獻帝迎接到許昌,好吃好喝養了起來,漢獻帝至少不愁吃穿了,高興之余,封曹操為司空。“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好,“挾天子以令諸侯”也罷,曹操都占據了道德和法統的制高點,招攬了荀攸、郭嘉、董昭等一大批能臣,除了實幹家,曹操也不忘招攬王朗這樣的名士作為政治花瓶,點綴許昌朝廷,198年點名征召王朗入朝,在孫策首肯下,王朗乘船北上,大概是沒找好船只或船員,王朗在海上漂泊數年才到許昌。曹操問他孫策及其黨徒是什麽樣的人,王朗說:“策勇冠一世,有俊才大誌。張子布,民之望也,北面而相之。周公瑾,江淮之傑,攘臂而為其將。謀而有成,所規不細,終為天下大賊,非徒狗盜而已。”

在曹操、曹丕手下,王朗越混越開,曹丕稱廷尉鐘繇、司空王朗、司徒華歆為“一代之偉人”。鐘繇有真才實幹,為曹魏的建立和鞏固作出卓越貢獻,還是著名書法家,兒子鐘會也是個奇才,雖然造反不成。王朗、華歆何德何能與鐘繇並列為一代偉人,我反正想不通,《演義》中諸葛亮罵王朗是“蒼髯老賊皓首匹夫”,活活把王朗罵死了,看得我很爽。王朗有個孫女王元姬,嫁給司馬昭生晉武帝司馬炎,王元姬在很多三國遊戲中出場,知名度僅次於二喬、貂蟬、甄宓、蔡文姬。

孫策率領董襲等會稽人,剿滅黃龍羅、周勃等山賊土寇,董襲親斬黃龍羅、周勃的首級,威名大震,拜別部司馬,授兵數千,遷揚武都尉。

負責追殺王朗的賀齊,此後多年坐鎮東南,負責會稽尤其是會稽南部事務。會稽是當時中國最東南的郡,地大人少,在賀齊的經營下,會稽南部的開發、文明程度大為提高,後來調到多山的皖南任職,依然政績卓著。賀齊在皖南、福建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相比張昭、魯肅之類的名臣,賀齊對中國發展的貢獻更大。

孫策結束會稽戰事,勝利北返吳郡。按照之前的規劃,著手肅清吳郡的各路山賊。鄒他、錢銅及前合浦太守嘉興王晟等土豪草寇被順利殲滅,除了與孫堅有交情的王晟,其余的都被滅族。

最強大的山賊是烏程人嚴白虎,這廝收留前吳郡太守許貢,讓孫策如鯁在喉。嚴白虎一面高壘固守,一面派弟弟嚴輿請和,尋求招安的可能性。嚴輿一貫以勇猛聞名,他提出與孫策單獨面談,看看孫策的膽量,孫策慨然應允。倆人如約見面,孫策突然拔劍砍坐席,嚴輿身體動了一下,孫策笑著說:聽說你能坐著跳躍,敏捷無比,我開個玩笑罷了。嚴輿的虛名被揭穿,肯定很尷尬,既然孫策主動給桿,趕緊順著往上爬,說我看到利刃就這樣。孫策就此斷定嚴輿不過如此,拔出手戟扔過去,嚴輿當場斃命。嚴輿是嚴白虎集團的頭號勇士,居然被孫策不費吹灰之力手刃格殺,嚴白虎部聞風喪膽,孫策趁勢進擊,大破之。嚴白虎跑到余杭投靠孫堅的另一個老朋友許昭,看在許昭的面子上,孫策沒有對嚴白虎趕盡殺絕,暫時擱置。

投靠嚴白虎的吳郡太守許貢,被孫策抓住,孫策與許貢無怨無仇,倆人甚至沒有交手,打敗許貢的是朱治,再說許貢是馬日磾認證的正牌吳郡太守,所以孫策沒必要難為許貢,跟王朗一樣,被養了起來。至此,除了犄角旮旯,吳郡、會稽被孫策牢牢的握在手中。

會稽戰役的結束時間不明,肯定在196年六月郝萌兵變之後,196年下半年或197年上半年。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孫策的地盤也就這麽大了,因為南面的福建已經在手裏,開發尚待時日,東面是大海,北面是舅舅吳景的廣陵郡,西面的丹陽郡,名義上屬於袁術的從弟袁胤,堵住了孫策西進的路,再摻沙子也是小動作,不方便公開翻臉。孫策的事業進入瓶頸期,當然也可以叫調整、消化期。

196年和197年初,是袁術的鼎盛時期,他趕跑劉備,合好呂布,向北渡過淮河進入陳國,安置從弟袁嗣為陳相,向西占有老家汝南郡,孫策的族兄孫香為汝南太守,淮南的三個郡都在袁術的掌控之中,孫賁為壽春所在的九江太守,袁術稱帝後改稱淮南尹,廬江太守為故吏劉勛,徐州廣陵太守為吳景,長江以南三郡,丹陽太守袁胤,吳郡太守為領太守事朱治,朝廷認證的許貢似乎還在職,據《胡綜傳》,會稽由孫策領會稽太守。紙面上擁有8個郡國,地盤之大高居各路諸侯之冠。隨著事業的成功,袁術的野心也急劇膨脹起來,認真的著手準備稱帝。

196年,漢獻帝東歸洛陽,改年號為建安,196年也成了建安元年,開始了建安時代。很快曹操將漢獻帝迎接到許昌,建立許昌漢庭,各路諸侯紛紛表示效忠、臣服。

就在獻帝東遷前後,許貢向朝廷發出那封著名的檢舉信:“孫策驍雄,與項籍(項羽)相似,宜加貴寵,召還京邑。若被詔不得不還,若放於外必作世患。”許貢將孫策比做項羽,這應該是《演義》稱孫策為小霸王的由來。監控許貢的“候吏”截獲此信,孫策大怒,將許貢絞死,許貢的門客流散民間,時刻準備著為舊主報仇。

196年末或197年初,孫策也派劉由、高承進京,拜獻方物。孫策抱上朝廷的粗腿,也意味著必須與圖謀稱帝的袁術劃清界限。孫策先是好言相勸,“以書喻術”,告誡袁術迷途知返,繼而擺出一副仁至義盡的模樣,以此為借口宣布與袁術劃清界線,“以書責而絕之”,斷絕上下級關系。

孫、袁斷交後,首先倒黴的就是孤懸江東的丹陽太守袁胤,他在丹陽的1年出頭,呆的相當憋屈,首府宛陵縣令是孫策的頭號親信呂範,都尉是孫策派來的全柔。現在孫策幹脆將他趕走,“便絕江津,不與通”,由渡江戰役中立了大功的表哥徐琨任丹陽太守。

不僅如此,孫策蹬鼻子上臉,派堂弟孫輔帶兵過江到江西,屯駐歷陽,封鎖采石磯,“招誘餘民,鳩合遺散”。如果孫策與袁術劃江而治也就罷了,畢竟江東三郡是孫策打下來的,占據江西歷陽算怎麽回事,比當年劉繇扼守橫江津、當利口還狠,那倆只是江邊的橋頭堡,歷陽則是內陸城市。

孫策、袁術翻臉,在袁術手下混的孫家眾位必須選邊,吳景扔了廣陵太守、孫賁扔下九江太守投奔孫策。孫香遠在大西邊的汝南,回不來,滯留江北直到去世。

吳景的回歸給孫策解決了一個難題,渡江以來徐琨大概靠討伐土豪、山越發了財,“手下兵多”,引起孫策的不安,而且徐琨及其母徐孫氏私心很大,渡江前徐孫氏完全可以直接建議孫策用蘆葦筏子過江,但她讓徐琨說,這樣功勞歸了徐琨。此時孫策一定知道了內情,認為有必要整治一下他。於是當過丹陽太守的吳景二進宮,再任丹陽太守,徐琨則被召回首都吳縣,擔任督軍中郎將,徐琨的部分兵力撥給吳景。徐琨的解職,是孫吳集團發展史上第一次降職和解職,也標誌著內部調整和紛爭的開始。之前孫吳集團的蛋糕越做越大,大家通通加官進爵,現在孫策開始猜忌功臣、宗親,著手削弱乃至剪除一些尾大不掉的人和勢力。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發表 由 Admin 周五 2月 05, 2016 9:01 am

【原創】8. 西征丹陽

197年春正月或二月,袁術正式稱帝,成了漢末唯一稱帝的諸侯。

夏天,孫策向朝廷表忠心的反饋終於到了,曹操版朝廷派議郎王誧(bū)來到江東,向孫策宣讀《戊辰詔書》,197年夏只有一個戊辰日——舊歷五月西歷197-06-12,上一個戊辰日在舊歷三月西歷197-04-13,再上一個在正月西歷197-02-12,袁術稱帝於春正月或二月,《戊辰詔書》只能發布於袁術稱帝後,夏天孫策接到,那麽《戊辰詔書》只能寫於197-04-13,而同年夏的第一天,四月初一是西歷197-05-05,最後一天是07-31,考慮到王誧不能直接從許昌向東南走,必須繞過袁術的地盤,孫策接到詔書在西歷197年6月或7月。

王誧對孫策的忠心和既得利益,都給予肯定,封孫策為騎都尉,襲爵烏程侯,領會稽太守;吳景為揚武將軍,領丹陽太守如故。

朝廷封官的代價是,要求孫策與使持節平東將軍領徐州牧溫侯呂布、行吳郡太守安東將軍陳瑀,一同討伐袁術。孫策認為騎都尉的官太小,以騎都尉的身份領會稽太守不搭配,而且低於下屬丹陽太守吳景,未來的戰友呂布、陳瑀。於是孫策向王誧要更大的官,王誧只是個傳達文件的通訊員,本來沒有資格封官,為了完成使命,“假策明漢將軍”,就是讓孫策擔任代理明漢將軍,雖然低於吳景的正牌揚武將軍,畢竟吳景是長輩,孫策接受,同意與呂布、陳瑀合作,討伐袁術。

值得註意的是,此時孫策手頭上有3個郡,朝廷只承認孫策、吳景擁有會稽、丹陽,卻沒承認朱治做吳郡太守,而是任命陳瑀。陳瑀這人,前文提到過,他是徐州下邳人,東漢廣漢太守陳亹(wěi)的後人,陳家的世系如下:

陳亹-->陳球-->陳瑀

陳亹-->陳xx-->陳珪-->廣陵太守陳登

陳球做過三公之一的太尉,被宦官們整死,所以陳家在漢末享有盛譽,也是下邳豪門。陳瑀一度是袁術的揚州刺史,後來反對袁術,193年被袁術趕出揚州,逃回老家下邳。之後數年陳瑀的動向不明,大概在老家養精蓄銳徐圖發展。《戊辰詔書》發布時,他正駐屯在去年劉備吃人的徐州廣陵郡海西縣,做了朝廷的行吳郡太守安東將軍。由此反推可知,許貢死於頒布《戊辰詔書》的197-04-13之前,因為許貢也是朝廷認證的正牌吳郡太守,朝廷不大可能在許貢還活著的時候就任命另一個吳郡太守。朝廷的這一人事安排,顯然在挑撥陳瑀、孫策的關系,大概也想看看孫策是否真正忠於朝廷,交出吳郡給陳瑀。詔書的結果是,陳瑀不敢找袁術的麻煩,反而動了占有吳郡的心思。

接到詔書之後,大概孫策打算在北上前整頓好南方防務,向南去了錢塘縣。聽說孫策離開首都吳縣,陳瑀火速制造了30多枚官印,讓人帶到江南,送給江東的土豪們,煽動他們造孫策的反。《孫輔傳》說煽動反孫聯盟的是袁術。我認為袁術的可能性比陳瑀大,因為首先陳瑀只是個太守,給祖郎們許諾的官不會高於太守,對土豪們的誘惑小,袁術稱帝了,足以封土豪們為太守、將軍乃至刺史州牧,其次袁術是豪門出身,這在漢末魏晉對寒門有著極大吸引力。陳瑀出於私利,也加入了反孫同盟。

接受煽動的有,4年前被孫策打敗的丹陽西部大帥祖郎、去年被打敗的吳郡山賊嚴白虎等人,盤踞皖南的劉繇舊部和同鄉、自稱丹陽太守的太史慈,大概也加入了反孫同盟。這是孫策東征以來面臨的最大危機,此前孫策連破三郡,但是劉繇、許貢、王朗互不統屬,矛盾重重,被孫策各個擊破,現在的局勢完全不同,孫策面臨著一個有模有樣的反孫聯盟。

===== 197年的海西之戰和丹陽系列戰役 =====

孫策不愧是小霸王,指揮若定。他兵分兩路,一路由頭號親信呂範帶隊,與徐逸北上,進入廣陵郡打擊海西,自己親自領兵進攻死不改悔的吳郡嚴白虎。

先說呂範,趕走劉繇之後當了丹陽首府宛陵縣令,向袁胤當太守的丹陽郡摻沙子。應該在趕走袁胤之後,呂範的工作告一段落,來到首都吳縣,擔任孫策的都督,呂範因此成了孫吳集團第一個都督,職責是整頓軍紀,建立明確的上下級關系。孫吳集團脫胎於孫家軍,以宗族親情和個人依附關系為紐帶,加上各種入股關系,很像一個管理松散的家族企業、股份公司,而不是一個政權。吳景、孫賁、呂範既是元老、長輩,也是股東,對孫吳集團的貢獻不亞於孫策,呂範就是第一個帶著股份加入集團的大股東,他入夥時,孫策還沒拿回孫家軍,兩手空空,一無所有。在名分上,孫策也不高於吳景、孫賁,大家都是雜號將軍。至於程普、韓當、黃蓋之類的老員工,當年跟過第一代領導核心孫堅,也是孫策的長輩,跟了孫策之後,同樣戰功赫赫,孫策很難以上級的身份命令他們做事。即使在孫權接班的時候,孫吳集團依然“未有君臣之固”,距離完成正規化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直到221—222年的夷陵之戰,陸遜面對的眾多功臣宿將,“或是孫策時舊將,或公室貴戚,各自矜恃,不相聽從”,其實陸遜還說少了,手下的韓當是孫堅舊部。陸遜按劍放狠話“軍令有常,不可犯矣。”才勉強壓制住眾將的囂張氣焰。夷陵之戰結束,眾將才由衷的佩服陸遜。孫權問他當初為啥不整肅一下軍紀,陸遜依然不忘給眾將戴高帽:“受恩深重,任過其才。又此諸將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國家所當與共克定大事者。臣雖駑懦,竊慕相如、寇恂相下之義,以濟國事。”孫權的反應耐人尋味,“大笑稱善”。

孫策當然意識到正規化的重要性,將兵多功大的徐琨免職,後來孫策堅持殺術士於吉,理由就是於吉“使諸將不復相顧君臣之禮”,所以孫策與呂範唱了一出雙簧,由呂範出面擔任都督,建立和維護維護紀律、秩序,做孫策的打手,這是孫吳集團正規化建設的最早嘗試。

現在戰爭又起,呂範自東渡以來,第二次獨當一面,進攻海西。海西距離海岸不遠,距離長江卻很遠,我懷疑呂範走海路去的。此前王朗、許靖都走海路逃亡,王朗去福建,許靖去越南,後來王朗又走海路去許昌,足以證明當時的航海很發達。孫權時代航海達到鼎盛,孫權一次性從海路向遼東投放上萬人。總之呂範、徐逸攻在海西大破陳瑀,斬其大將陳牧,俘虜陳瑀的吏士妻子4000人,根據孫吳的慣例,呂範會分到一半左右。陳瑀單騎逃亡,北上投靠了袁紹,做了袁紹的故安都尉,我懷疑陳瑀也是從海路跑的,因為從海西到袁紹的冀州,隔著仇視袁紹——曹操集團的徐州呂布、壽春袁術。陳瑀逃得生天,但官越做越小,從揚州刺史墮落到吳郡太守,最後成了都尉。掃平陳瑀的副產品是孫策與陳家結仇,陳瑀的堂侄陳登陳元龍,野心勃勃的想滅了孫策。

呂範大破陳瑀的同時,孫策順利解決了嚴白虎,這是孫策第二次打擊嚴白虎,嚴白虎完蛋,收留他的孫堅老朋友許昭結局不明,至此,孫策徹底平定了吳郡,得以集中精力向西,肅清丹陽郡西部的皖南山區。

197年下半年,孫策率領孫權、呂範、程普、孫輔、周泰、潘璋等精兵猛將西征。丹陽郡屬於歷史遺留問題,無論吳景還是劉繇統治丹陽郡期間,丹陽西部的皖南山區都是土豪、山越的獨立王國,孫策在此招兵時遭到過大帥祖郎的攻擊。孫策在195年從采石磯渡江,專心向采石磯以東的吳、會發展,采石磯以西的皖南,暫時擱置,等有空了再說,讓呂範宛陵(宣城)縣令,除了給袁胤添堵,也是阻止宛陵西面的土豪山越東進,抄自己的後路。

丹陽山賊們,分布在宛陵(宣城)以西各縣,宣城、涇、安吳、陵陽、春谷、始安、歙,宛陵以東的小丹陽也受到波及。孫策從宛陵出發,首先拿下位於宛陵正西40公裏,青弋江畔的宣城。漢末三國的宣城縣不是現在的宣城市,而是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在宣城市正西,宛陵才是現在的宣城市。《後漢書 地理誌》中沒有宣城,之前的西漢反而有,估計是東漢出於某種考慮放棄了宣城,漢末大亂時,當地土豪山越在西漢宣城舊址上,重建了一個叫宣城的壁壘,作為與吳景、袁胤打擂臺的基地。

孫策攻克宣城,也就進入了青弋江流域。青弋江是長江下遊右岸最大支流,西南——東北流向,所以它是進出皖南最重要的通道,太史慈盤踞的涇縣、祖郎盤踞的陵陽都在青弋江流域。

孫策留下弟弟孫權坐鎮宣城,保證補給線。跟在孫權身邊的將領有周泰,孫權擔任陽羨縣長期間親自招募的潘璋應該也在。此前周泰一直跟著孫策,平定會稽之後,受封為別部司馬,孫權將他要到自己帳下。潘璋跟孫權更早,在陽羨期間受孫權之命,招募100多人,成了孫權的第一支隊伍。

孫策軍溯青弋江而上,應該先遇到涇縣的太史慈,但《呂範傳》、《孫輔傳》都指出,孫策先打的是涇縣上遊的陵陽祖郎。合理的解釋是太史慈避開孫策的鋒芒,躲到涇縣周圍的山裏,伺機包抄孫策的後路,尤其是孫權駐守的宣城。

孫策、呂範、孫輔、程普見太史慈躲了起來,暫時不搭理他,繼續溯江深入,在陵陽與祖郎相遇,很可能祖郎利用熟悉地理的優勢,對孫軍進行了偷襲,祖郎軍一舉沖到孫策身邊,孫策身邊只剩下程普與一個騎兵,程普臨危不懼,充分展現幽燕騎士的風采,縱馬疾呼,以矛突賊,保護孫策突出重圍,最終祖郎戰敗被擒。孫策對祖郎說,當年你襲擊我,砍到我的馬鞍子。現在我建軍立業,正在用人之際,既往不咎,惟取能用,天下人都一樣,你也在內,所以你別害怕。祖郎扣頭謝罪,願意投降,孫策解除祖郎的枷鎖,賜給衣服,任命為門下賊曹,負責剿滅盜賊,正是以賊攻賊。

就在孫策勢如破竹之際,背後的宣城出事了。鎮守宣城的孫權年僅16歲,以為宣城不會出事,所以防務松懈,“意尚忽略,不治圍落”,城中守軍不到千人。數千山賊突然從山裏殺出,圍攻宣城,孫權上馬要逃跑,山賊們已經殺到孫權身邊,鋒刃交加,砍中馬鞍,守軍軍心動搖,隨時可能崩潰。關鍵時刻周泰挺身而出,舍命保護孫權,在周泰的帶動下,眾將士漸漸從慌亂中走出,山賊們雖多,畢竟是烏合之眾,見占不到便宜就退入山區。周泰身上受傷12處,陷入昏迷,過了好久才蘇醒。《演義》利用這個橋段,讓神醫華佗出場,為周泰治傷。

靠宣城護駕,周泰躋身縣級幹部,擔任剛剛征服的春谷縣長,成了將領中的新貴,要知道老將韓當在200年才當上樂安縣長。周泰也因此成了孫權的嫡系將領,在孫吳眾將中,周泰以勇猛著稱,“被創數十,膚如刻畫”。

春谷縣是當時孫吳集團最西邊的沿江城市,198年周瑜投奔孫策,也做過春谷縣長,擔任過春谷縣長的還有黃蓋。

策劃宣城圍城戰的,我認為就是之前躲開孫策的太史慈。聽說宣城老巢遭到攻擊,孫策留下孫輔駐守陵陽,堵住太史慈西逃的路線,自己與呂範、程普掉回頭來順青弋江而下,進攻剛剛圍攻宣城不下的太史慈,兩軍在涇縣西北的勇裏決戰,老對手太史慈戰敗被俘。孫策親手解開綁繩,問太史慈,還記得神亭之戰嗎?如果當時你抓到我,你會怎麽辦?太史慈回答:“未可量也。”孫策大笑:“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孫策又說,你當年為本郡太守撕毀刺史的檢舉信,為了幫孔融千裏走單騎請劉備,可謂義智之士,只是沒遇到合適的人來輔佐,咱們雖然有舊怨,但是“射鉤斬袪,古人不嫌”,我是你的知己,別擔心我日後會報復你。“射鉤斬袪”是兩個不念舊惡的典故,主人公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春秋五霸的前兩位。這是繼許貢把孫策比做項羽之後,第二次自比為霸。太史慈終於遇到明主,當然願意投降,獲封為門下督,成了孫策最信重的將領之一。

隨著太史慈、祖郎的投降,丹陽郡戰事結束,江東三郡——丹陽、吳郡、會稽全被掃平。丹陽郡多山險峻,“民多果勁”、“俗好武習戰,高尚氣力”,盛產優秀的丹楊兵。丹陽郡的平定,為孫吳集團提供了穩定的兵源。當然山中的土豪、山越的徹底掃清,還有待時日,直到234年,才由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最終解決丹陽山越問題。

孫策率軍回吳縣,凱旋途中,祖郎、太史慈在前面做先導,作為給他們的殊榮。祖郎的後事不明,太史慈成了孫策的心腹將領,獲贈軍隊,封折沖中郎將。孫策去世時,除了6大太守,擔任過中郎將的只有7位,表哥徐琨、文官之首張昭、發小周瑜、頭號老將程普、孫策首席心腹呂範、孫晟、太史慈。孫晟大家比較陌生,他是幫孫策征服會稽的叔叔孫靜的長子,代表孫堅三兄弟中的老小孫靜一系,做中郎將無可爭議。7人中入夥最晚,功勞最小的就是太史慈,足見孫策對他的重視。

建安3年(198)——《張纮傳》說是建安4年,孫策派孫吳二號文官張纮帶隊,第二次向許昌朝廷進獻方物,貢品的數量超過上次1倍,為表彰孫策的忠心,朝廷改封孫策為討逆將軍,吳侯。值得註意的是,朝廷徹底放棄把吳郡從孫策手裏挖出的企圖,承認吳縣是孫策的封地。

控制朝廷的司空曹操,非常欣賞張纮,同時也要通過重用、挽留張纮來對各地諸侯進行統戰,對張纮“優文褒崇,改號加封”,征召張纮做自己的掾吏,再升遷為侍禦吏、九江太守。張纮托病婉拒,但也就此被曹操滯留在許昌。《張纮傳》記載,200年孫策遇刺,見接班人孫權年輕,曹操動了吞並江東的念頭,在張纮的勸說下才作罷,曹操封孫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放張纮回江東。我不相信存在張纮勸阻曹操南征這事,因為孫策遇刺的消息傳到許昌時,曹操正在官渡與袁紹相持,年底才結束官渡之戰,即使曹操想滅掉孫吳集團,也是後話。曹操放張纮回來,更像是為了穩定後方而對孫權的示好,曹操、孫權各自一屁股屎,都忙著擦,對方不來打自己的主意就不錯了。

然而曹操挽留、重用張纮是事實,相似的事情在208年劉表死後,曹操占領襄陽時又發生一回,四川之王劉璋聽說劉表集團滅亡,兔死狐悲,派別駕張松去見曹操,一來是效忠,二來是探探曹操的口風,會不會入川打自己。曹操正在征服荊州的興頭上,“方自矜伐”,不錄用張松,張松懷恨在心,回到成都,在劉璋面前詆毀曹操,勸劉璋與曹操斷絕關系,最後便宜了劉備,這段故事在《演義》變成了張松獻圖。所以史學家習鑿齒說:“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於數十年之內而棄之於俯仰之頃,豈不惜乎!”

197、198兩年,袁術的事業急轉直下,雖然孫策沒來打他,但呂範在廣陵郡海西縣大破陳瑀,也意味著孫策將觸角伸到了江北。在下邳土豪陳珪、陳登父子的煽動下,老朋友呂布也跟袁術翻臉,大破袁術的大將、孫策的老友張勛,袁術的仲家帝國由盛轉衰。

198年,在曹操的壓力下,呂布趕走屯駐小沛的劉備,與袁術抱團取暖。眼看袁術行將就木,在袁術手下混了2年的周瑜,終於決定放棄袁術,到江東投奔發小孫策。孫策聞訊大喜,親自迎接周瑜,一錘子就給了建威中郎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又給了一套鼓吹、一所豪宅。因周瑜是廬江郡土豪,“恩信著於廬江”,孫策派周瑜鎮守采石磯渡口,兼管對江西廬江的統戰工作。之前鎮守采石磯渡口的是孫輔,駐屯在江西的歷陽縣,然而孫輔參加了197年的丹陽西征,戰後職責、駐地不明,現在由周瑜駐守采石磯,很可能孫策放棄了歷陽,將防線或國界退到江東的采石磯。之後不久,周瑜取代周泰擔任春谷縣長,繼續鎮守江防。

孫策給周瑜的待遇之豐厚,在孫吳集團空前絕後,為了平息眾將的爭議,孫策特意作出解釋:“周公瑾英俊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楊,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論德酬功,此未足以報者也。”理由有三,一是周瑜有才,二是與孫策感情好,三是在渡江戰役中立了大功。其實孫策的解釋是欲蓋彌彰,以周瑜的功勞和脫隊2年,不足以一下子就躍居中郎將,授予2050兵,獲得同樣多軍隊的只有呂範、程普、韓當,呂、程的功勞資歷遠比周瑜高,韓當也許戰功不如周瑜,但遠比周瑜資深,終孫策之世也才是先登校尉,不夠中郎將級別。所以孫策給周瑜的待遇是破格的,自然招致其他人的忌恨,尤其是老將程普,總看著周瑜不順眼。然而隨著孫策的早死,在孫吳集團孤立無助、資淺功低的周瑜,不管是不是真心,只能把身家性命壓在孫權身上,對孫權“獨先盡敬,便執臣節”,誓死捍衛孫權的核心地位。

同年冬,曹操親征下邳討伐呂布,建安3年底,西歷199年2月7日,呂布白門樓殞命,呂布的軍師陳宮、大將高順被殺,張遼等將領投降曹操。在滅亡呂布過程中居功至偉的陳登,被曹操任命為廣陵太守,成了懸在孫策脖子上的鋼刀。

隨著呂布集團的灰飛煙滅,袁術的滅亡進入倒計時。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發表 由 Admin 周五 2月 05, 2016 9:02 am

【原創】9. 袁術滅亡

丹陽和海西戰役在197內全部結束,孫吳集團進入調整或暫歇期,198年全年都沒有上得了臺面的戰事,坐視呂布、袁術、劉備、曹操逐鹿中原。

我認為孫策和孫吳集團的最大失策,就是沒充分利用197年征服廣陵郡。如前所述,197年下半年,呂範取得海西大捷,趕走朝廷任命的吳郡太守陳瑀。海西縣屬於徐州廣陵郡,在淮河北岸,不僅距離孫策的首都吳縣遠,距離長江都很遠。廣陵郡的大部分土地在淮河以南,總共11個縣,只有海西、淩縣在淮北,所以廣陵郡可以視為長江、淮河下遊之間的土地的總和。廣陵郡的一大重要性,在於境內有溝通長江、淮河的邗溝。之前的196年,身為袁術版廣陵太守的吳景在邗溝的淮河出口淮陰縣,與劉備相持數月,互有勝負,如果孫策能利用海西大捷的機會,占據廣陵郡,哪怕只占據廣陵的淮南9縣也是好的,這樣孫吳的國界會從長江推進到淮河,大大增加防禦縱深。

但是孫策沒抓住吳景來投,呂範北伐的兩次機會征服廣陵郡,就別怪別人占便宜了。197年夏,呂布在下邳土豪陳珪的煽動下,派陳珪的兒子、陳瑀的堂侄陳登去許昌朝見漢獻帝,希望朝廷能封他為徐州牧。在許昌,曹操與陳登密談,陳登說呂布有勇無謀、輕於去就,建議曹操趁早滅了呂布,曹操很高興徐州來了個帶路黨,拉著陳登的手說:“東方之事,便以相付。”封陳登為廣陵太守,於是陳登成了袁術版廣陵太守吳景之後的朝廷版廣陵太守。

陳登的生卒年不詳,史書只說他享年39歲。我認為他死於204年,因為這一年曹軍攻克袁紹的首都鄴城,曹操的頭號心腹愛將夏侯惇獲封為伏波將軍,此前的199年陳登獲封此職,曹操不大可能同時讓兩個伏波將軍存在,由卒年推生年,則他生於166年。

陳登做廣陵太守,應該在海西大捷之前不久,即使晚於海西大捷也晚不了幾天,戰後呂範撤軍匯合孫策平定丹陽郡,走了。於是陳登得以踏踏實實的去廣陵上任,198年九月,曹操親征呂布,陳登率領廣陵軍做曹操的先鋒、帶路黨,說明陳登已經牢牢控制了廣陵,能夠招兵並把軍隊帶出來作戰。199年2月,呂布白門樓殞命,陳登獲封為伏波將軍。伏波將軍是中國最著名的將軍稱號之一,最著名的伏波將軍當然是東漢初年的馬援,留下馬革裹屍的典故,伏波將軍因此有了獨當一面,特別是征討水邊的邊疆的含義。陳登是漢末三國時期第一個伏波將軍,下一個才是夏侯惇,陳登的伏波將軍頭銜恰如其分,他“甚得江、淮間歡心,於是有吞滅江南之誌”。這裏的江南,當然就是孫策,從孫策的角度說,則是“陳登間其心腹”。

孫策沒抓住機會在廣陵郡立足,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 兵力不足。孫策的全軍總兵力不會超過5萬人,直到208年冬的赤壁之戰,孫權拼湊5萬人給周瑜都困難。

2. 騎兵太少。廣陵郡雖然也在中國的天然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南,相對江東依然是北方,從孫策給呂範、程普等人的兵力看,孫軍的步騎兵比例為40:1,即使孫策有5萬步兵,騎兵也才1250人,同時乃至稍早的曹操、呂布、袁紹、公孫瓚,都有騎兵數千乃至上萬。例如在官渡之戰期間,坐鎮關中的鐘繇送給曹操2000多匹馬,則曹軍騎兵至少2000起跳。191年的界橋之戰中,公孫瓚有1.2萬以上騎兵。缺少騎兵,意味著孫吳集團無法在北方實施機動和作戰。

3. 補給困難。從長江到淮河邊上的淮陰,當然可以使用邗溝,但是邗溝淤塞多年,航道窄、深度淺、季節性強,不堪使用,曹操四越巢湖都沒走邗溝,魏文帝曹丕時代三次南征用過邗溝,但那更像對青徐豪霸的示威,而不是征討孫吳。

4. 沒有當地豪強的支持。孫策生於廣陵郡鹽瀆縣,但呆的時間不長,還沒在廬江舒城周瑜家時間長,談不上與廣陵和徐州的關系。而且孫策的出身太低,這個出身不是孫策本人,而是孫家出身草根。孫策征服江東三郡期間,許多名士如許靖、王朗拒絕與孫策合作,寧願浮海而去。吳縣土豪陸家的合作很勉強,一來族長陸績、代理族長陸遜年齡太小,二來他們走不了也缺少武力,不得不與孫策合作。曾經避亂江東的廣陵郡海西縣人徐宣、廣陵郡東陽縣人陳矯,都曾經避難江東,卻都拒絕孫策的征召,跑回廣陵投入陳登門下。本地人不合作,大大增加了孫策的困難。

盡管有可以理解的原因,孫吳集團放棄兩次占有廣陵的機會,也極為可惜,下次孫吳嘗試向淮河一線推進,一竿子支到赤壁之戰後的209年初。

199年初,呂布死後,曹操版朝廷命令司空曹操、江東討逆將軍孫策、衛將軍董承、益州牧劉璋征討偽帝袁術和荊州牧劉表,其實劉表和袁術的關系一貫惡劣,當年孫堅就是在為袁術攻打劉表的戰爭中陣亡的,曹操手裏攥著朝廷,說打誰就打誰,孫策、劉璋等人不得不從命。劉璋遠在四川,夠不著袁術,要打也是出川攻打劉表,真正打袁術的只有孫策、許昌朝廷的曹操、董承。

此時的袁術不僅四面楚歌,而且由於治國無方,“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無力抵抗曹操、孫策的南北夾攻。於是袁術主動放棄首都壽春,準備向南投靠灊山附近的老部下雷薄、陳蘭,這二位拒而不納,袁術聽說袁紹滅了公孫瓚,兼並北方四州,財雄勢大,不可一世,斷定袁紹與曹操即將決裂,於是決定放棄帝號,向哥哥袁紹低頭認輸,北上投靠袁紹。

應該說袁術的政治嗅覺相當敏感,曹操和袁紹還沒公開翻臉,他已經看出來了。曹操當然不能允許二袁合流打自己,派投奔自己不久的豫州牧劉備、將軍朱靈去徐州攔截袁術。袁術見北上無望,南下不成,只得返回壽春,六月(199-07-11—08-09),在距離壽春80裏的江亭,全軍斷糧,窮途末路的袁術吐血而死,按袁術在189年誅殺宦官時30歲算,終年40歲。

與眾多諸侯相比,袁術集團的滅亡極為特殊,其他集團要麽覆滅,如袁紹集團,要麽主動或被動投降,如南陽張繡、漢中張魯,袁術集團則是自我爆炸,沒遭到什麽像樣的打擊,隨著袁術的死亡,瓦解冰消,碎成一地玻璃。

袁術死後,他的妻子、部曲、軍隊,共3萬多人,在長史楊弘、大將張勛的帶領下,投靠袁術的故吏、廬江太守劉勛。《孫策傳》說袁術舊部本打算渡江投靠孫策,被劉勛截胡了。劉勛在189年擔任建平縣令,討董聯軍散夥之後,曹操兵少,去東南方的揚州招兵,丹陽太守周昕送給曹操4000兵,曹洪招了數千,回中原的路上,新兵兵變,雖然曹操手刃數十人,軍隊也散了夥,只剩下500人沒跑。曹操帶領殘兵敗將走到建平縣,得到劉勛的幫助,又得兵1000多人。靠這一功勞,劉勛也成了曹操的恩人,所以袁術走投無路時不敢投靠劉勛,寧可投靠老仇人袁紹。

靠吞並袁術的遺產,劉勛發了橫財,讓孫策眼紅心跳,“兵強於江淮之間”,成了縮水版袁術,對孫策造成巨大威脅。從孫策的角度說,他既想吞並4年前一手打下來的廬江郡,也想擴大江東的防禦縱深。因為要保住江東地盤,劃江而治是不夠的,赤壁之戰前,孫權身邊的投降派就認為,敵人到了江邊則“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所以應該盡量將國境線向北推,能推進到淮河最好,再不濟也要推進到江北丘陵一線。打定吃掉劉勛的主意,剩下的就是具體怎麽操作了。

劉勛一下子吃掉袁術部曲3萬多人,得意之余馬上發現多了上萬張嘴,糧食不夠吃,便派從弟劉偕去往西南方的豫章郡,找豫章太守華歆要或借糧食。

說到這就得說說豫章局勢。如《3. 江東亂局》所述,豫章在揚州各郡中最為混亂,史料的記載也不同,195年前後有3位太守出場,分別是諸葛亮的從父諸葛玄、孫堅的老上級朱俊的兒子朱皓、大儒華歆華子魚。諸葛玄、朱俊去豫章去得早,《三國誌 諸葛亮傳》引《獻帝春秋》說,諸葛玄與朱皓兵戎相見,諸葛玄不是對手,逃出首府南昌城,躲到南昌西城“潛伏爪牙忍受”,朱皓入主南昌城,倆太守在豫章郡較勁。

194年,和解關東的太傅馬日磾,征召華歆做自己的掾吏,馬日磾走到徐州,任命華歆做豫章太守,這樣在195年豫章至少有2位太守。

196年,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劉繇被孫策趕出曲阿,帶著軍師許劭,崇佛的老部下笮融溯江而上,前往豫章郡。見豫章政局混亂,這幫難兄難弟先到鄱陽湖東北的彭澤暫住,劉繇派笮融先去南昌打前站。笮融這人前面說過,雖然喜歡念經,卻是個毫無背信棄義的小人,陶謙對他那麽好,他背叛陶謙毫無壓力。現在笮融故技重施,來到南昌誘殺“推誠以信人”的朱皓,自己像模像樣的做了太守,“代領郡事”。劉繇與許劭進軍南昌討伐笮融,被後者打敗。劉繇重新糾合各縣再攻笮融,笮融戰敗躲進山裏,被山民殺掉。197年正月(197-02-05—03-06),南昌西城人造反,殺諸葛玄,首級先給劉繇,說明此時劉繇還活著。很快劉繇死了,終年42歲。許劭也死於豫章,終年46歲。

從194年被馬日磾任命為豫章太守,但熬到劉繇死去,華歆的行止不明。反正隨著諸葛玄、朱皓、劉繇、笮融相繼死去,華歆終於熬出頭,做了豫章郡的正牌太守。華歆繼承了劉繇的舊部,擁兵一萬多人,成了個不大不小的諸侯。

華歆字子魚,著名大儒,與管寧、陃原並稱為“一龍”,華歆為龍頭、陃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後來曹丕將鐘繇、王朗、華歆並稱為“一代之偉人”,一貫目中無人的陳登,誇獎華歆“淵清玉絜(潔),有禮有法”。太守華歆面臨的問題卻不少,作為沒有根基的外來戶,還是個只會舞文弄墨的儒生,他的實控地盤僅限於首府南昌(今江西南昌)一帶,南昌北邊的海昏縣,有一萬多戶人家(《太史慈傳》說五六千戶),以宗族為核心結城自保,這種地方群落、武裝,叫做“宗伍”或“宗賊”,頭頭叫“宗帥”。海昏宗賊建立了一個叫上繚的塢堡,割據一方。

漢末天下大亂,為了自保,宗伍遍地開花,例如孫堅殺了荊州刺史王叡之後,荊州大亂,繼任刺史劉表單馬入宜城(湖北省襄陽市宜城市,襄陽的漢水下遊,城南),誅殺宗賊頭子55人,才算在荊州站穩腳跟。再如許褚、李典、李通,都是擁有成百上千民戶的宗帥,因及時投靠了曹操,成為曹魏開國功臣。海昏縣在現在發掘海昏侯墓地的地方附近,縣城位於江西省北部九江市永修縣境內,九江、南昌之間。在南昌東北的鄱陽縣(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也有一波宗賊土豪。兩夥宗賊對華歆還算客氣,按時足額納稅交糧,但征兵調兵絕不可能,一個人都不給。

在南昌南邊的廬陵縣(江西省中部吉安市吉安縣),一個叫僮(tóng)芝的人自稱太守,割據一方,公然與華歆唱對臺戲。雖說僮芝的小政權很短命,但他是第一個廬陵太守,後來孫策正式從豫章郡分出廬陵郡,嚴格的說也不合法,沒有得到東漢政府的批準。這樣,南昌北邊海昏、鄱陽兩夥宗賊,南邊偽廬陵太守僮芝,將華歆的南昌變成了一座孤島,與中國其他地區隔絕。華歆看著宗賊們不順眼,卻也沒啥辦法收拾他們。

劉勛、華歆,兩位未來曹魏重臣,各有各的難處,劉勛的從弟劉偕來到南昌縣找到華歆要糧,華歆一定認為這是向劉勛示好,進而抱團取暖的好機會,很熱心的幫忙,不過華歆也缺糧,便派人帶著劉偕來到海昏,請上繚宗帥提供3萬斛糧,不知道宗帥沒這麽多還是不想給,磨磨蹭蹭幾個月下來,才籌集到幾千斛,目睹豫章郡的亂象,劉偕寫信給劉勛,建議他乘亂兼並豫章。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發表 由 Admin 周五 2月 05, 2016 9:02 am

【原創】10. 智取豫章、廬江

劉繇去世的消息傳來,孫策對好哥們太史慈說,我東渡長江攻打揚州刺史劉繇,並不是我的本意,聽說他死在豫章,我想打聽一下劉繇的兒子和舊部咋樣了,你是劉繇的舊部,能否替我去豫章走一趟,看看劉繇的兒子、舊部的現狀,另外再看看豫章郡的情況,摸摸華歆的底,看看能否豫章是否可取,給我提交一份可研報告,你要帶多少人去,盡管張嘴。太史慈說:“慈有不赦之罪,將軍量同桓、文,待遇過望。古人報生以死,期於盡節,沒而後已。今並息兵,兵不宜多,將數十人,自足以往還也。”孫策的手下都說,太史慈一定一去不復返,孫策說太史慈是重然諾守信用的君子,何況他當初在劉繇手下不被重用,眼下不跟我打天下還能跟誰。於是孫策親自送太史慈出蘇州(吳縣)城門,問太史慈大概要多久能回來,太史慈說不過60天,果然太史慈如期返回。

太史慈向孫策匯報,華歆是個道德君子,“良德也”,但能力低下,“非籌略才,無他方規,自守而已”,天賜吞並豫章的良機,不抓住對不起老天爺。孫策聽了拍掌大笑,下定了征服豫章的決心。

據《三國誌卷14劉曄傳》記載,孫策一面卑辭厚幣討好劉勛,一面忽悠劉勛進攻豫章,自己好從背後捅劉勛的刀子。孫策的忽悠很高明,他並不直接勸劉勛出兵,而是繞了個彎子,說海昏的宗賊“甚實,得之可以富國”,我想去攻打海昏,但從我的地盤去海昏路遠不便,還得路過劉老您的廬江郡,請您出兵幫幫我,do me a favor。劉勛召集手下討論,謀士劉曄說:“上繚(海昏的宗賊壁壘)雖小,城堅池深,攻難守易,不可旬日而舉,則兵疲於外,而國內虛。策乘虛而襲我,則後不能獨守。是將軍進屈於敵,退無所歸。若軍必出,禍今至矣。”可是劉勛利欲熏心,被孫策的鬼話和財物沖昏了頭腦,打算搶在孫策前面獨吞海昏。

然而換個角度說,劉勛的決定有他的道理,袁術死後,長江下遊以江西廬江的劉勛、江東三郡的孫策最強,早晚要掐起來,更西邊的豫章郡混亂衰弱,不是被劉吃就是被孫吃,如果孫策搶先,劉勛就被孫策夾成三明治,腹背受敵極其難受。如果出兵西征豫章,又怕孫策從背後捅刀子,當年袁術北伐中原,老巢南陽就被劉表抄了,所以要打豫章,就得偷偷摸摸的的偷襲,在孫策反應過來之前結束戰鬥。

劉勛、孫策都想吃掉豫章華歆,孫策還想吃掉劉勛,但劉勛也不是傻子,在確定孫策不會對自己動手之前,不會去動華歆。正好,孫策召集精兵猛將將近3萬人,聲稱要去江夏攻打殺父仇人——劉表的頭號悍將黃祖。劉勛信以為真,帶上謀士劉曄和部隊,偷偷前往海昏。海昏宗賊無力抵抗,扔下壁壘逃走,劉勛一無所獲。此時孫策正在西征黃祖的路上,聽說劉勛走了,派堂兄孫賁、孫輔帶領8000人前往彭澤截殺可能原路返回的劉勛,自己與周瑜、弟弟孫權、韓當、程普、黃蓋、呂範、陳武、董襲、周泰等,率領2萬人進攻劉勛的首都皖城。

皖城哪裏能抵擋江東小霸王孫郎、曲有誤周郎顧周郎、聰明仁智雄略吳大帝孫權的聯手進攻,這套陣容放在整個三國時代,也堪稱最豪華,沒有之一。袁術的百工、部曲、樂隊共3萬多人,袁術、袁術的大將張勛等人的妻、子,都成了孫策的戰利品。袁術的女兒歸了孫權,兒子袁耀做了吳國官員,袁耀的女兒後來又嫁給孫權的兒子孫奮。孫策狠狠的發了出道以來,最大的一筆橫財。

除此之外,皖城中有位從中原來的名士——橋公,可能就是說曹操“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並建議曹操找名士許劭相面的橋玄,許劭給了曹操最著名的評語:“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位橋老爺的2個女兒都有“國色”,孫策娶了大橋,周瑜娶了小橋,成就一段佳話。

劉勛在海昏聽說老窩被端了,趕忙率部返回,在鄱陽湖遇到孫賁、孫輔兄弟的8000吳軍,孫輔身先士卒,大破劉勛。劉勛、劉偕、劉曄確定老家皖城回不去了,帶領殘兵敗將向西北方向逃竄,渡過長江來到江北的尋陽(湖北省最東端黃岡市黃梅縣)一帶,在劉表的地盤上築壘自守,請劉表幫忙救命。

===== 199/200年-沙羨、豫章、廬江、麻保戰役 =====

劉表與孫策有殺父之仇不共戴天,而且去年初曹操版朝廷命令曹操、劉璋、孫策攻打袁術、劉表,袁術完蛋了但是劉表還在,所以孫策攻打劉表既是報私仇、擴地盤,也有朝廷頒發的認證,不打劉表反而是怪事。

本著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原則,劉表、黃祖當然要扶助劉勛,坐鎮江夏給劉表看門的黃祖,派兒子黃射帶領水軍5000援助劉勛。孫策、周瑜揮師猛攻,攻破劉勛的壁壘,劉勛、黃射大敗虧輸,劉勛與劉曄逃往北方投奔老朋友曹操,後來劉曄成了曹操的重要謀士之一,黃射也逃了。孫策搜集劉勛2000殘兵,進攻夏口。夏口就是夏水即漢水與長江的匯合處,後來的武漢市武昌,而劉表的荊州首府襄陽在漢水中遊,如果孫策周瑜攻占夏口,就能把劉表堵在長江以北無法南下,荊州的江南各郡不復為劉表所有。見孫策來勢兇猛,劉表也下了血本,派從子劉虎、韓晞率領5000長矛兵支援黃祖。

按常理,為了保護襄陽老巢,劉表應該讓黃祖在夏口抵禦孫策,匯合襄陽來的劉虎部合力打退孫策,如果在夏口抵抗不住,也應該放棄夏口向漢水上遊收縮。劉表的方略是,黃祖從夏口向長江上遊收縮,退到夏口西面的沙羨(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金口,武漢西南7點鐘方向),無論孫策溯江而上追擊黃祖,還是溯漢水而上迎戰劉虎,都將陷入兩線作戰、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一不小心將會被黃祖、劉虎包圍而全軍覆沒。可見劉表、黃祖的胃口很大,不局限於擊退孫策,而是要包餃子,全殲孫策。劉表未必有這麽高明的軍事頭腦,我懷疑是黃祖的主意,或者是黃祖的向沙羨收縮,客觀上制造了夾擊孫策的局面,劉表只是被動的跟著黃祖動。

建安4年十二月八日(200-01-11),孫軍前進到黃祖駐屯的沙羨。十一日(200-01-14),劉虎、韓晞的荊州援軍抵達戰場,雙方展開了孫策出道以來的最大、最激烈的會戰,此役不僅事關勝負,孫軍在腹背受敵的被動局面下,為生死存亡而戰,自孫策以下,周瑜、呂範、程普、孫權、韓當、黃蓋都奮勇沖殺。據孫策給朝廷的上表記載,吳軍大獲全勝,殲敵3萬多:“身跨馬櫟陳,手擊急鼓,以齊戰勢。吏士奮激,踴躍百倍,心精意果,各競用命。越渡重塹,迅疾若飛。火放上風,兵激煙下,弓弩並發,流矢雨集,日加辰時,祖乃潰爛。鋒刃所截,猋火所焚,前無生寇,惟祖迸走。獲其妻息男女七人,斬虎、韓晞已下二萬餘級,其赴水溺者一萬餘口,船六千餘艘,財物山積。”

雖然孫策取得沙羨大捷,但沒能消滅黃祖,為私為父報仇、為公消滅劉表的目的沒有實現。黃祖的軍事能力頗為強悍,在孫策、孫權、周瑜的聯手進攻面前沒被吃掉,就是一大勝利。黃祖抵抗孫、周長達14年,打退孫吳集團多次進攻,孫策的大表哥徐琨、愛將淩操陣亡,直到208年赤壁之戰前,黃祖才被孫權消滅。

另據《太史慈傳》,孫策、太史慈曾攜手討伐“麻保賊”。《三國誌卷51孫瑜傳》記載:“十一年(206),(孫瑜,孫堅的弟弟孫靜的兒子)與周瑜共討麻、保二屯,破之。” 《三國誌卷54周瑜傳》記載的更加詳細些:“十一年(206),督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梟其渠帥,囚俘萬餘口,還備宮亭。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龍送吳。” 《三國誌卷55淩統傳》:“後從擊山賊,權(孫權)破保屯先還,餘麻屯萬人,統與督張異等留攻圍之,克日當攻。”

4份傳記說的“麻保賊”、“麻、保二屯”是一個地方的同一夥賊寇。“麻、保二屯”的地點,《三國誌集解》引用的幾本書的說法不同,大致在現在的鹹寧縣嘉魚縣附近,距離未來的赤壁戰場也不遠,更在沙羨以西。孫策、太史慈的麻保攻勢,肯定在沙羨大捷之後,從行文看是一次小規模戰事,除了太史慈一箭把城樓上的一個賊的手釘在房梁上,沒取得什麽戰果,拔掉麻保賊在206年的孫權時代。那麽問題就來了,孫策怎麽會在黃祖、劉表還頗有余力的時候,越過沙羨跑到未來的赤壁戰場一線活動呢?

我認為,沙羨之戰重創了黃祖,迫使他退離長江江岸,收縮到內陸地區。孫策和後來的孫權、周瑜,都在黃祖未滅時就進攻麻保賊,目的是截斷長江,與荊州的江南各郡建立聯系。據《劉表傳》,南陽人張羨,做過零陵郡零陵縣長、桂陽郡桂陽縣長,在荊州的江南各郡很有威望,在199年或更早,張羨做了孫堅擔任過的長沙太守。荊州總共7個郡,江北3個,江南4個——長沙、桂陽、零陵、武陵,對應湘江流域和湖南省,張羨呆過3個郡,“甚得江、湘間心”。很可能在199年朝廷的討伐劉表、袁術的詔書的煽動下,長沙太守張羨動了造了劉表的反而獨立的心思。

199年到200年初,曾經的老朋友曹操、袁紹的關系急劇惡化,劉表加入袁紹陣營反曹。當年孫堅做太守時推舉的孝廉,長沙郡臨湘縣(長沙市)人桓階,建議張羨割據江南或湖南四郡,響應曹操,“舉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曹操)來,而為之內應”,張羨同意,割據江南四郡獨立,抗拒劉表。後來張羨病死,其子張懌接班,繼續割據四郡與劉表較勁。

袁、曹翻臉乃至官渡決戰期間,孫策態度中立,然而劉表是孫策的死敵,所以孫策較為偏向曹操而反劉表。孫堅在長沙任上呆了3年,討伐江南四郡的山賊土寇,頗有威望,轉戰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三郡肅然,漢朝錄前後功,封堅烏程侯”。零陵人黃蓋就是在孫堅轉戰三郡期間入夥的,而且黃蓋也是孝廉出身,很可能認識桓階。孫策進攻麻保賊的目的,是溯江而上,打通自己的地盤與荊州的江南四郡的交通線,至少要把劉表以長江為界,攔腰砍成兩段。然而麻保賊沒攻下,沒能完成橫斷長江聯絡張羨的目的。

麻保戰役的規模雖不大,也沒拔掉麻保二屯,卻標誌著孫吳集團掌握了長江制水權。孫吳集團的首次水戰,發生在會稽戰役期間,孫策與會稽土豪周昕在錢塘江上廝殺,但沒打贏,靠偷襲高遷屯才戰勝、擊斃周昕。此後浮海追殺王朗、海西大捷打垮陳瑀,談不上水戰或海戰。沙羨大捷有水戰,但也不足以證明孫吳控制了江面,麻保戰役標誌著孫吳成了長江乃至海上霸主,敵人充其量只能窩在岸邊要塞中死守,不敢或不能與孫吳水戰。

與江南四郡的水上交通線沒打通,孫策又打起了陸路的主意。從豫章南昌到長沙臨湘(長沙市),最便捷的陸上通道是贛江下遊左岸支流修水,從贛北溯修水而上向西,再翻越分割江西贛江、湖南湘江的分水嶺羅霄山,就進入了湖南或湘江流域。然而劉表在湖南東北部有一顆釘子——侄子劉磐,此人驍勇善戰不說,手下還有一員悍將黃忠黃漢升。劉磐、黃忠不斷從湖南出擊,騷擾修水流域的艾、西岸,阻斷交通不說,還侵犯孫賁擔任太守的豫章郡。於是孫策將豫章郡西北部海昬、建昌等6個縣剝離出來,封太史慈為建昌都尉,負責抵禦或討伐劉磐、黃忠。然而直到孫策去世,太史慈也沒完成打通修水的目的,只能做到“磐(劉磐)絕跡不復為寇”。

孫策戰勝黃祖、劉勛往回走,困守南昌孤城的太守華歆就成了下一個目標,孫策希望不戰而屈人之兵,派謀士虞翻去遊說華歆,華歆自知不是孫策的對手,既然虞翻前來勸降,索性開門投降。鑒於對方是名士,又主動投降,孫策也沒必要難為華歆,“策遂親執子弟之禮,禮為上賓”,二人相談甚歡,一團和氣,從此華歆成了孫策的政治花瓶。孫策死後,曹操征召華歆入朝當官,孫權有些不舍得,華歆說反正我在你這也沒啥用,不如把我送給曹操,還能討好曹操,於是孫權將華歆禮送出境。在曹操手下,華歆基本上還是政治花瓶,用來裝點曹操政權。偶爾也幹點臟活,214年,曹操殺皇後伏壽的父親伏完,皇後伏壽自然也不能留著,令華歆帶兵入宮,把皇後抓出來殺掉。

在孫策、周瑜的巨大軍事壓力下,割據廬陵的僮芝病了,吳軍兵不血刃拿下廬陵。

豫章的另一個小勢力,鄱陽宗賊的結局有點爭議。據《韓當傳》、《呂範傳》記載,孫策帶兵西征連破劉勛、黃祖之後,進入豫章,先平了鄱陽,再去南昌接受華歆的投降,《呂範傳》明確說呂範平鄱陽在200年孫策去世之前。然而《吳主孫權傳》記載:“八年(建安8年,203),權西伐黃祖……還過豫章,使呂範平鄱陽。”要融合兩種說法,只能說199年韓當、呂範平鄱陽之後,鄱陽又造反獨立了,孫權在203年再次派呂範平定。建安15年(210),孫權正式將鄱陽和周邊地區從豫章郡分出來,建立鄱陽郡,由步騭擔任首任太守。

鄱陽這個地方民風強悍,在203年之後也多次造反,周魴說“鄱陽之民,實多愚勁”,陸遜說“此郡民易動難安”。最重要的一次造反發生在黃武4年(225/26),“鄱陽賊彭綺自稱將軍,攻沒諸縣,眾數萬人”,“鄱陽大帥彭綺作亂,攻沒屬城”,魏文帝曹丕打算出兵接應,趁機占據鄱陽郡,遭到寵臣劉放反對才作罷。彭綺之亂被吳將周魴平了,孫權任命周魴為鄱陽太守。周魴認為鄱陽動亂是個好題材,不好好炒作一下對不起良心,於是忽悠曹魏最高軍事長官大司馬曹休出兵占領鄱陽,曹休果然上當,228年,在石亭被陸遜大敗,隨後羞憤而死,“癰發背薨”,這段故事在《三國演義》中叫做“周魴斷發賺曹休”。周魴的兒子名頭更響亮,“周處除三害”的主人公周處。

至此,一年之內,孫策連下江西三郡:廬江、豫章、廬陵,孫策任命孫賁為豫章太守,孫賁孫輔為廬陵太守、李術為廬江太守,加上之前到手的江東三郡——丹陽、吳、會稽,六郡全部拿到。孫策自任會稽太守,舅舅吳景擔任丹陽太守、朱治為吳郡太守。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發表 由 Admin 周五 2月 05, 2016 9:03 am

【原創】11 分田分地真忙

孫策的擴張分為兩個階段,從195年下半年過江到197年下半年,2年內,征服和掃平江東三郡——吳、會稽、丹陽,此後整個198年沒有大規模戰事,孫吳集團第一次分蛋糕,中心事件是孫策兩次向許昌朝廷朝貢和朝廷的反饋。

第二階段擴張從199年開始,到200年初征服豫章結束,歷時1年,孫策向西征服豫章、廬江兩個郡,孫策將豫章以巴丘為界,一刀砍成南北兩半,北邊還是豫章郡,南邊分出廬陵郡,於是孫策去世時共6各郡,就是演義說的“六郡八十一州”。

從征服豫章到雲山霧罩的匡琦之戰和孫策遇刺,間隔4個月,期間的主要工作是孫吳集團第二次分蛋糕,為沒來得及發生的第三期擴張打基礎。由於第二次分蛋糕或分贓距離孫策死亡很近,孫權接班時地位不穩,沒必要和沒能力做調整,所以此次分蛋糕的成果和影響,至少延續到赤壁之戰前。下面我們就看看孫策是怎麼分的。

江東六郡中的廬陵郡是孫策自作主張分從豫章郡出來的,所以按傳統和習慣,其實是5個郡,其中又以第一期擴張征服的江東三郡更重要。

孫策,集團的老大,得到朝廷的正式認證的會稽太守、吳侯、討逆將軍,職位比集團其他成員都高一級。孫吳最重要的郡自然是吳郡,但孫策祖籍吳郡富春縣,按東漢的“三互法”,不能擔任祖籍所在的郡官,所以做會稽太守,符合東漢的人事規定。

吳景,按朝廷授予的職務,是集團內僅次於孫策的二號人物,擔任揚武將軍,領丹陽太守,只比孫策少個侯爵。吳景是孫吳集團的老人,輩分也足夠高,但他對孫策的事業的幫助很有限。孫策過江攻占曲阿之後,吳景就脫隊投奔袁術去了,擔任袁術的廣陵太守。197年袁術稱帝後,吳景才拋棄袁術正式來江東入夥。他能被朝廷認證為太守、將軍,除了肯定他的資歷之外,大概也有分化孫策集團,“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企圖,通過在江東搞出2個並列的將軍、太守,引發吳景、孫策的內訌。無論如何,吳景都是孫吳集團的二號人物,由他做丹陽太守都當之無愧,或者說非太守無以安置吳景。

朱治,集團內首席元老,跟孫策也很早,是最早建議孫策去江東發展的人之一。李傕版朝廷任命他做吳郡都尉,駐屯在錢塘縣(杭州),獨立戰勝吳郡太守許貢,奪取首府吳縣,之後孫策才率軍入吳,所以征服吳郡,朱治的功勞至少要占一半,加上根據三互法,孫策不能做吳郡太守,所以朱治代理吳郡太守是最合理的選擇,反過來說,孫策趕走朱治,讓別人做吳郡太守也不大可能。對朱治的地位,終孫策之世,朝廷一直沒有給予承認,反而任命下邳土豪陳瑀做太守。陳瑀被呂範趕走,朝廷依然沒承認朱治。

孫策對朱治的態度具有兩面性,首先是拉攏,讓朱治的外甥兼養子朱然做孫權的同學,從小培養感情。其次是抑制,不確定在什麼時間,孫策任命孫堅的弟弟孫靜的長子孫暠為定武中郎將,駐屯在吳縣南邊不遠的烏程,作為摻入吳郡的沙子。此外,孫策到死也沒“表”朱治做太守,直到孫權接班2年後的202年,孫權才表朱治為吳郡太守,行扶義將軍,成了孫吳集團孫策、吳景、孫權之後的第4位太守加將軍。可見孫策並不願意在自己和吳景之外,再搞出一個名分跟自己一樣的人或山頭。

朱治的最大好處是資格老,在三巨頭孫策、吳景、孫賁面前都說的上話,他的抉擇對孫吳集團的未來走向至關重要。孫策死後,集團內部出現深刻裂痕,孫暠甚至要造反,孫權的戰功、資歷、輩分、根基,都不足以讓吳景、孫賁信服,關鍵時刻朱治站了出來,“與張昭等共尊奉權”,才暫時穩住了孫權的地位。隨著曹操征服荊州,號稱要與孫權“會獵於吳”,與曹操有姻親關系的孫賁有“異趣”,“遣子入質”,朱治跑去勸孫賁,連哄帶嚇才阻止孫賁。勸孫賁這事,只能由朱治去,其他人甚至張昭、張纮都不夠資格。朱治也很知趣,晚年一度主動讓出吳郡,出鎮荒涼的丹陽郡。孫權也給了朱治豐厚回報,重用其養子朱然,朱治的另一個兒子娶孫策的女兒。朱姓躋身孫吳四大家族——顧、陸、朱、張之一。

廬江太守李術——也寫作李述,史料中對他的早年記載極少,只知道他是汝南人,與二袁是老鄉。李術能與孫策、吳景等人並列為太守,而且孫策征服廬江讓他坐鎮的第一時間,就表他為廬江太守,朱治卻始終沒被表,足見他的功勞、資歷不在朱治之下。孫策死後,李術割據廬江造反,被剛剛繼位的孫權滅了,他的事跡和功勞很可能被孫吳集團系統的刪除了。而且李術殺掉曹操版朝廷派來的正牌揚州刺史嚴象,曹魏方面也討厭他,沒必要給他臉上貼金。

關於李術的事跡和功勞,只能從史料中找到一鱗半甲。首先李術很有實力,孫策征服廬江首府皖城時,“給兵三千人以守皖,皆徙所得人東詣吳。”而李術被孫權消滅時,孫權“遂屠其城,梟術首,徙其部曲三萬餘人”,一來一去李術在皖城呆了1年,手下黨徒膨脹了10倍,只能說這3萬人是李術的舊部。

李術殺的朝廷版刺史嚴象,是曹操首席重臣荀彧推薦的,袁術滅亡前,擔任朝廷的“督軍禦史中丞”全面負責討伐袁術,袁術死後擔任揚州刺史,名義上孫策、吳景、李術都是其下屬,朱治連做下屬的名義都沒有。即使嚴象是誠心到揚州給孫吳集團添亂來的,李術也沒必要宰了嚴象,驅逐出境足矣。他敢於殺嚴象,加上與二袁是老鄉,而孫吳集團脫胎於袁術集團,我懷疑他是袁家的故吏,投靠了孫策。再察孫賁做過袁術的九江太守,袁術稱帝時,孫賁逃離袁術,老婆孩子都不要了,袁術改九江太守為淮南尹,而袁術的淮南尹的人選不明,我懷疑袁術的淮南尹是李術。

另外,《吳書》對孫策的多次搬家有很詳細的記述,把孫堅埋在曲阿之後,孫策全家相繼定居於曲阿、江都、劉繇的曲阿、歷陽、阜陵,孫策在江東立足之後,最終把家眷從阜陵搬過江,幫助孫策搬家的人有朱治、呂範、陳寶,過程相當詳盡。其中只有一個環節模糊,劉繇與吳景、孫賁翻臉之前,朱治先行一步把孫家搬出曲阿,應該搬到自己做都尉的錢塘縣,然而下次孫策搬家,是從江東的九江郡歷陽縣搬家到阜陵縣。孫家何時、怎樣從江南或江東的錢塘,搬到江西或江北的歷陽,完全沒有記載,考慮到之前負責搬家的呂範、朱治都是孫吳集團的重臣、心腹,我認為這次搬家的負責人是李術。

但李術的資料,加上連蒙帶猜,也就這麼多了,只好擱置,只能確定他的資歷、功勞、實力與朱治相當,高於呂範。

最有意思的安排是豫章郡及其太守孫賁。可以說孫策的發家史,就是與孫賁的鬥爭史,孫賁在孫家軍和孫吳集團中的地位,至少不低於孫策。孫堅死後,孫賁接管了孫家軍,而且當上了袁術的豫州刺史和丹楊都尉行征虜將軍,反觀孫策,直到193年或194年從丹陽郡招兵並打敗祖郎回來,袁術才“以堅(孫堅)餘兵千餘人還策”,那麼孫策拿到的是孫家軍全部嗎?答曰不是,後來孫策與太史慈談自己的心路歷程,說道:“先君手下兵數千餘人,盡在公路(袁術)許。孤誌在立事,不得不屈意於公路,求索故兵,再往才得千餘人耳。”孫堅舊部有數千,我嚼著3000才能叫數千,孫策只拿到1000多,剩下的2000以上,肯定大部分在孫賁手裏,遠房堂兄孫香也會有一些。

此後孫策為袁術打廬江陸康,孫賁、吳景與劉繇翻臉,被劉繇趕到江東,繼而圍攻劉繇的兩個江東橋頭堡,打了一年多還沒打下來。195年,孫策從壽春出發時,總共不到2000人,到歷陽前線膨脹到5-6千,除了沿途招兵,也包括吳景、孫賁的隊伍。196年初孫策趕走劉繇,吳景、孫賁回江西到袁術處當官,肯定會帶走自己的隊伍。他倆離去對孫策是好消息,因為吳、孫的資歷遠比孫策高,從職務說,孫賁是袁術認證的丹陽都尉、行征虜將軍,孫策是折沖校尉、行殄寇將軍,沒有太守、都尉之類的實職。孫策幾乎不能指揮孫賁,孫賁的離去等於袁術幫忙,確定了孫策的東征軍核心地位,直到此時,孫策才算勉強確立了孫吳集團的領導地位。

孫賁從三巨頭中跌落,始於袁術稱帝。正擔任廣陵太守的吳景率部渡江投靠了孫策,孫賁就慘了,他擔任太守的九江郡距離江東較遠,而且就在袁術的眼皮子底下的壽春,出逃很匆忙,“棄妻孥還江南”,老婆孩子都沒帶上,《江表傳》說孫賁“困而後免”,出逃很廢周章,軍隊肯定帶不出來了。同樣是出逃,吳景帶了隊伍,孫賁沒帶,三巨頭的差距就此拉開。吳景做了第一批太守,孫賁沒趕上。

199年,孫策第二次擴張,征服廬江、豫章,第二次分蛋糕,才輪到孫賁。按常理,孫策也該給他一個整郡,豫章郡或廬江郡,孫策給了最窮最遠的豫章郡,這還不算,孫策將豫章郡以巴丘為界攔腰砍成兩半,北邊給孫賁,南邊劃出為廬陵郡,給孫賁的弟弟孫輔。孫輔幼年喪父,由大哥孫賁拉扯大,倆人名為兄弟,實為父子,可以認為他倆是一個人,相當於孫賁擁有完整的豫章加廬陵。然而他倆畢竟是倆人,孫賁顯然吃了虧,而且以孫輔的功勞、資歷,不足以擔任太守,做太守是擡舉孫輔,所以孫賁無法反對,正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除了分割豫章郡,孫策還在豫章——廬陵放了兩顆釘子,一顆釘兩郡之間的巴丘,由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建威中郎將周瑜坐鎮。另一顆在豫章郡西北部,建昌都尉、折沖中郎將太史慈。中護軍是當時非常重要的軍職,掌管君主直轄的中軍,周瑜領江夏太守,雖然是遙領,畢竟也是太守級別,與孫賁、孫輔同級,至於中郎將,孫賁、孫輔都沒有。太史慈的建昌都尉,是從豫章郡分出的6個縣組建的。豫章郡分家前共有21個縣,攔腰分兩半,按豫章郡分一多半——11縣計算,建昌都尉分走一多半。如果太史慈做豫章都尉,那麼太史慈是孫賁的下級,建昌都尉則是事實上的郡級單位。

一個豫章郡,孫策放了4個太守、中郎將級別的人物,尤其是兩位人氣極高的偶像級帥哥——太史慈、周瑜,顯然無法用豫章重要、富庶和守邊來解釋。只能說孫策對孫賁兄弟防範甚深。

應該在建安3年,張纮帶隊去許昌朝見皇帝之後,曹、孫兩家進入蜜月期,曹操將侄女嫁給孫策的小弟弟烏程侯孫匡,本來代表朝廷的王誧冊封孫策為騎都尉、烏程侯,孫策嫌官小,王誧換成明漢將軍,之後曹操封孫策為討逆將軍、吳侯,孫策的烏程侯轉給孫匡,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王誧將騎都尉、烏程侯印給孫策時,孫策為了向對方示威,直接把烏程侯印給了孫匡,反正孫匡以烏程侯的身份娶曹操的侄女,身份般配。曹操為嫡子曹彰娶孫賁的女兒,就有點奇怪了,很像之前曹操版朝廷任命陳瑀為吳郡太守,挑撥對方的關系。

拋開曹操的挑撥,孫策也不可能信任孫賁,孫賁是當年的三巨頭之一,在孫家軍中的根基和影響高於吳景、孫策,雖然從壽春出逃沒了隊伍,程普、韓當之流也做過孫賁的部下,所以孫策、孫權都想法設法加以限制和削弱。赤壁之戰前,曹操就給太史慈送當歸,用“當歸”的諧音,暗示太史慈應該投靠自己。赤壁之戰後,曹操加緊分化瓦解孫吳集團,派蔣幹遊說周瑜,曹操重點策反孫輔,封孫輔為正牌平南將軍,假節領交州刺史。平南將軍是四平將軍之一,比孫權的討虜將軍牛逼多了,交州刺史則是孫吳集團第一個州級幹部。孫權也夠狠,將孫輔囚禁至死。

總之六大太守都是集團內資歷、血統、功勞最高的,只有出於平衡而獲封的孫輔略弱,但他也不比那五位弱多少。

六大太守以下是三位領太守行中郎將,領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將周瑜、領桂陽太守行征虜中郎將呂範、領零陵太守行蕩寇中郎將程普。程普是首席老將,投奔孫策後繼續屢立戰功,位居第二集團無可爭議。呂範是最早投靠孫策的人,是孫策頭號親信,功勞、能力也足夠,孫策朝的買賣不大,孫策又喜歡親自領兵,所以獲得獨當一面機會的人,除了以海西大捷打垮陳瑀的呂範,大概只有程普。相比之下,周瑜名列其中且排名第一,顯得頗為突兀,周瑜的才幹,主要表現在孫權朝,除了周瑜與孫策是發小、連襟,也在於周瑜出身豪門,通過重用周瑜,孫策能夠結好世家大族。

第三層是4位中郎將——督軍中郎將徐琨、撫軍中郎將張昭、定武中郎將孫暠、折沖中郎將太史慈。

徐琨是孫策的表哥,他媽徐孫氏通過徐琨之口,建議孫策用蘆葦筏子過江,所以他在渡江戰役中居功至偉,僅次於周瑜。孫策與袁術斷交後,徐琨的地位達到頂峰,當了丹陽太守,雖然沒有朝廷認證。吳景投奔孫策,徐琨只得讓位,從此行情一路看跌,孫策剝奪了他的一部分軍隊,很可能孫策知道了徐孫氏在渡江戰役中的私心,而對他們母子心生反感。盡管受到打壓,徐琨依然穩居第三層之首。

張昭,文官之首,擔任孫策的長史,“升堂拜母,如比肩之舊,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不斷有人將孫策的成功歸功於張昭,張昭怕孫策吃醋,“進退不安”,孫策聞之大笑,說當年齊桓公靠仲父管仲的輔佐而成功,現在你就是我的管仲,你能為我所用,我就是齊桓公,就是成功。

孫暠,孫策的叔叔孫靜的長子,代表孫靜一系。孫堅兄弟三人,大哥孫羌早死,孫羌的2個兒子孫賁、孫輔都做了太守,孫靜在會稽戰役中居功至偉,雖然孫靜不願意當官,給孫暠封官既是表彰孫靜,也是維護宗室內部的平衡。孫暠坐鎮的烏程,在孫靜呆的老家富春和首都吳縣之間,孫策用他制衡吳郡太守朱治。

太史慈,高級將領中的唯一降將,入夥晚、功勞小,但他才高、名大,性格也對孫策的胃口。周瑜、太史慈都是孫策親自提拔起來的嫡系將領,用來平衡程普等老將。在孫策晚年,他們坐鎮江西,監視孫賁孫輔兄弟,同時也負責打通通往荊州江南四郡的道路,孫策動了吞並四郡的心思。

第4層是4位校尉,行奉業校尉孫權(《孫權傳》作“奉義校尉”)、行先登校尉韓當、行武鋒校尉黃蓋、破賊校尉淩操。

在前文中,孫權的戲份不多,但職責相當重要,相繼鎮守過陽羨、宣城,保護孫策南征會稽、西征丹陽的後方。孫策當然不能預計到自己遇刺、早死,未必把孫權當繼承人培養,至少也是當成助手培養的。孫吳集團內的老人太多,做不到如臂使指,孫策有計劃的培養嫡系,外人有周瑜、太史慈,族內的有孫權兄弟。孫權自招潘璋,孫策調撥給他周泰,讓他跟朱治的養子朱然同學等等。孫權性格開朗,“性既滑稽,嘲啁(cháo zhōu)無方”,有著很強的交際能力,後來孫策臨終時對他說:“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在孫策看來,孫權是個優秀的公關人才,很適合與那些自高自大的大貴族打交道。

韓當、黃蓋都是孫堅留下的老人,孫策對他們既要用他的忠誠和經驗,也肯定認為他們不夠聽話。後來赤壁之戰前,孫權也不好擺平程普、周瑜的關系,只好讓他倆擔任左、右都,“各領萬人”。新派、老人的矛盾盡人皆知,周瑜讓黃蓋詐降,曹操還能信,就利用了這一點,換成蔣欽、周泰詐降,曹操就未必信了。

淩操的事跡不多,孫權朝死於對黃祖的戰事,其子淩統繼續為將。孫權很可能早就認識淩統,倆人的關系很密切,孫權最喜歡的將領有3位:呂蒙、朱然、淩統,朱、呂都是孫權一手培養起來的,朱然還是孫權的發小,淩統應該也差不多。淩統死後,孫權將淩統的兒子接入宮裏,當兒子養,這一待遇無人能及。

下一層還有蔣欽、周泰等人,篇幅所限不說了。

總之,孫策給每個人的待遇,充分考慮了資歷、功勞、親疏、才華、出身、所代表群體等各方面,充分體現了孫策的政治智慧,標誌著孫策成長為成熟的政治家。就像天朝評定十元帥、十大將,雖然有些爭議,但要搞出更好的排名,幾乎不可能。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江東小霸王孫策傳

發表 由 Admin 周五 2月 05, 2016 9:04 am

【原創】12. 大結局

孫策一生中有兩大疑團,就是匡琦之戰和遇刺。據《陳登傳》,廣陵陳登將首府從距離長江不遠廣陵縣,搬家到北部的射陽城——今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東偏北,目的很明顯,就是怕遭到孫策的攻擊。

《陳登傳》說孫策兩攻匡琦,《孫策傳》沒有對應記錄,但也不能完全說沒影,《孫策傳》引《搜神記》記載,孫策正要渡江偷襲許昌,然而“天旱不雨,道塗(途)艱澀”,孫策難以行軍,才讓神棍於吉求雨。孫策說的“道塗”只能是廣陵郡境內的邗溝,196年劉備與吳景在淮陰相持數月,互有勝負,雙方也是為了打通、堵住邗溝。孫策要打通邗溝北上,必然與陳登發生沖突,如果存在兩次匡琦之戰,起因就在於孫策要偷襲許昌。

兩次匡琦之戰見於《陳登傳》、《陳矯傳》,第二次匡琦之戰時,陳登派陳矯向曹操求援。戰役過程我全文抄錄如下:

孫策遣軍攻登(陳登)於匡琦城。賊初到,旌甲覆水,群下鹹以今賊眾十倍於郡兵,恐不能抗,可引軍避之,與其空城。水人居陸,不能久處,必尋引去。登厲聲曰:“吾受國命,來鎮此土。昔馬文淵(東漢初伏波將軍馬援)之在斯位,能南平百越,北滅群狄,吾既不能遏除兇慝,何逃寇之為邪!吾其出命以報國,仗義以整亂,天道與順,克之必矣。”乃閉門自守,示弱不與戰,將士銜聲,寂若無人。登乘城望形勢,知其可擊。乃申令將士,宿整兵器,昧爽,開南門,引軍詣賊營,步騎鈔其後。賊周章,方結陳,不得還船。登手執軍鼓,縱兵乘之,賊遂大破,皆棄船迸走。登乘勝追奔,斬虜以萬數。賊忿喪軍,尋復大興兵向登。登以兵不敵,使功曹陳矯求救於太祖。登密去城十裏治軍營處所,令多取柴薪,兩束一聚,相去十步,縱橫成行,令夜俱起火,火然其聚。城上稱慶,若大軍到。賊望火驚潰,登勒兵追奔,斬首萬級。

第一次匡琦之戰的過程,很有點《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空城計的味道,更像《文聘傳》的記載的226年江夏防禦戰。當時曹丕剛死,曹叡繼位,主少國疑,孫權親自帶兵攻打江夏,“時大雨,城柵崩壞,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補治”,面臨危局,文聘“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見,又自臥舍中不起”,孫策懷疑文聘有詐,“不敢攻而去”。

關於兩次匡琦之戰,簡單地說,我認為不存在,原因如下:

1. 時間來不及。孫策死於建安五年四月四日(200-05-05),孫策上一次有明確記載的戰事是年初(200-01-14)的沙羨大捷,間隔4個月不到,期間孫策與太史慈西征,在湖北省發動了麻保戰役,再跑到長江口附近的射陽——匡琦一線發動新戰事,時間過於局促。

2. 交通不暢。匡琦的位置不明,應該在射陽附近,邗溝岸邊,孫策攻匡琦的目的是打通邗溝,孫軍自然要走邗溝到匡琦。然而邗溝荒廢已久,本就航道窄、水深淺,《搜神記》透露出當年春季久旱無雨,航道更不通暢,所以孫策很著急,讓於吉求雨。要把3萬以上軍隊送到匡琦城下極其困難。

3. 時機不對。自從197年曹操版朝廷派王誧冊封孫策為明漢將軍,孫策、曹操之間進入蜜月期,完成2次通婚。《孫策傳》本傳說:“建安五年(200),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策陰欲襲許,迎漢帝”,如果存在匡琦之戰,只能是孫策“陰欲襲許,迎漢帝”的一部分。然而襲許的前提是袁紹、曹操在官渡相持。再看《武帝紀》的時間表,當年二月袁紹大舉南下,進攻曹操的白馬縣,官渡之戰的前哨戰打響。曹操相繼斬顏良、誅文醜,取得2次勝利,依然被迫收縮防線。曹軍退到官渡與袁紹相持,在四月之後,然而孫策死於四月四日,與官渡之戰的時間表沖突。

4. 孫軍主將不對。《陳登傳》說第二次匡琦之戰的孫軍主將是孫權,陳登軍斬首1萬,擠掉一半水份算5千首級,再按1:5的死傷比例,孫軍出兵至少3萬,超過西征黃祖的沙羨之戰的兵力。此前孫權只坐鎮過後方管後勤,宣城之戰遭到山賊偷襲,靠周泰舍命奮戰才涉險過關,暴露了孫權的軍事短板。以孫策喜歡親自領兵的習慣,以及孫策給孫權安排的成長路線是讀書、舉孝廉,結交士族,孫策幾乎不能可能讓孫權主持這麽大的戰事。《吳主孫權傳》說,赤壁之戰後,孫權、張昭乘勝兩路北伐,孫權攻合肥,張昭攻當塗,《張昭傳》則說張昭攻打的是匡琦城。我懷疑記載匡琦之戰的《陳登傳》引的《先賢行狀》,將孫權、張昭在赤壁之戰後的北伐,張冠李戴在陳登身上。

無論兩次匡琦之戰是否存在,孫策在麻保戰役後,都將註意力從長江上遊的黃祖、劉表,轉移到正對著吳郡的廣陵郡,圖謀征服廣陵,將國境向北推進到淮河一線,為此積極備戰,讓於吉求雨。陳登絕非被動挨打之人,反而“有吞滅江南之誌”,加上他的從父陳瑀被孫策轟走,雙方即使沒進行熱戰,冷戰也開始了。

正好,孫策喜歡輕身冒進。平定丹陽郡時,張纮勸過孫策:“夫主將乃籌謨之所自出,三軍之所系命也,不宜輕脫,自敵小寇。願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無令國內上下危懼。”通常史料會記載被勸者的反應,諸如“然之”、“從之”、“納之”等等,史料沒記載孫策的反應,很可能張纮碰了軟釘子。

孫策與太史慈的神亭之戰,也是一個例子,當時孫策身邊有程普、黃蓋等名將、勇士,依然相當驚險,孫策的頭盔被太史慈搶走。

《虞翻傳》記載了倆事,一個在正文中,說孫策喜歡馳騁遊獵,虞翻勸諫道,您的才幹勇略,漢高祖劉邦也趕不上。然而你微服私行,相關人員來不及做安保工作,正所謂“白龍魚服”,龍變成魚到處玩,也保不齊被漁民當作魚捕獲,你輕出微行可能會出事。孫策說你說得對,但是我閑呆著就鬧心,喜歡出去遛彎散心。另一個故事在裴松之引的《吳書》中,說的相當驚險,全文抄錄如下。

策討山越,斬其渠帥,悉令左右分行逐賊,獨騎與翻(虞翻)相得山中。翻問左右安在,策曰:“悉行逐賊。”翻曰:“危事也!”令策下馬:“此草深,卒有驚急,馬不及縈策,但牽之,執弓矢以步。翻善用矛,請在前行。”得平地,勸策乘馬。策曰:“卿無馬奈何?”答曰:“翻能步行,日可二百裏,自征討以來,吏卒無及翻者,明府試躍馬,翻能疏步隨之。”行及大道,得一鼓吏,策取角自鳴之,部曲識聲,小大皆出。

喜歡輕身犯險是孫策的天性,張纮、虞翻都勸過,孫策都要麽不接受,要麽找理由拒絕,總而言之,都是不接受,而且他的這一特點早已不是秘密,陳登不利用一下才怪。

陳登也的確在組織反孫策的地下活動,孫策西征黃祖、豫章期間,陳登向嚴白虎的舊部發放印綬,忽悠他們造反。孫策結束西征,來到廣陵對面的當年劉繇出逃的出發地丹徒,運送糧食物資,準備北伐陳登。就在丹徒的一次狩獵中,孫策遭到許貢的門客襲擊,孫策受致命傷。

孫策遇刺前,袁、曹已經決裂,曹操著手在與袁紹決戰前肅清後顧之憂,打垮、驅逐了劉備。孫策同樣在曹操的顧慮範圍內,於是召集手下商討如何對付他。郭嘉說:“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這段記載是郭嘉最準、最神的預測,而且應驗極快,如果一定要從《三國誌》中找個半仙,一定是郭嘉,管輅都排不上號。要說預測,其實也不難,比如我就可以預測明天早晨太陽還會升起,今年奧巴馬下課。但這種預測沒用,大家都知道會發生的事情,或者說,根本算不上預測。郭嘉的預測最厲害的地方,還不是準確、應驗快,而是它有著極強的針對性。

曹操找大家開會,商量怎麽對付孫策,有著明確的目的性和時效性。單看郭嘉的分析,務虛的色彩很濃,郭嘉說孫策輕而無備,必定死於匹夫之手,問題就在這,孫策何時死於匹夫之手?如果死於官渡之戰後,曹操的黃花菜都涼了,這樣的分析和預測對曹操沒用,或者不符合開會的目的。郭嘉預測正確,並且在官渡決戰前生效,解除了曹操的後顧之憂,幾個要素具備,才成就了郭嘉的半仙。也正因為如此,許多人認為孫策之死是曹操或其手下策劃的,我很早以前看過一篇文章,連三個刺客的名字都考證出來了。

我也認為孫策遇刺是曹操一夥策劃,具體的項目負責人不是郭嘉、陳登,而是荀攸。曹操稱荀彧為“吾之子房也。”子房是張良的字,其實荀彧更像蕭何,長期為曹操看家、選拔人才、保障後勤。曹操真正的張良是荀攸,荀攸、郭嘉加入曹操集團的時間差不多,但荀攸的起點更高,展現才華也更早。郭嘉直到官渡之戰前的滅呂布之戰,才有些建樹,逐漸重要起來。

荀攸的“奇策”前後12個,比出了6個奇策的陳平多一倍。而且荀攸“密有智防……時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說白了就是嘴巴嚴,腦瓜子好使嘴巴又嚴,符合幹臟活的基本要求。

尤其重要的是,荀攸策劃過刺殺、政變。董卓專權時,荀攸與種輯、伍瓊、何颙等人策劃刺殺董卓。未遂事發,何颙等人被殺,荀攸等人入獄,好在董卓被王允、呂布殺掉,荀攸才逃過一劫。曹操以忠臣面目出現,擁戴漢獻帝到許昌,荀攸加入曹操集團,做了曹操的軍師。當年跟著荀攸策劃刺殺董卓的種輯,也在曹操手下當差。大約在建安4年底,種輯與車騎將軍董承、豫州牧劉備等人合謀,打算殺曹操,史稱“衣帶詔事件”。建安五年春正月,東窗事發,種輯等人被夷滅三族,出逃在外的劉備也被曹操親征打垮,投靠袁紹,從此成了曹操不共戴天的死敵。

連重兵護衛的董卓,荀攸都敢殺,而且荀攸的同黨種輯又圖謀殺曹操,何況喜歡微服私行的孫策,所以荀攸具備策劃刺殺孫策的經驗,在曹操的智囊團中,刺殺孫策項目組組長的最合適人選,就是荀攸。

孫策的遇刺,標誌著孫吳集團的一個時代的結束。孫策臨終讓孫權接班,交代遺囑。孫策、孫權的能力結構不同,在孫策看來,孫權顯然不是個理想的接班人,但也找不出更好的。

孫策與其他五大太守,更像盟友關系,孫策充其量是集團最大股東,無論實力還是名分,對其他人都不具備壓倒優勢。孫權不是集團的下一代領導人,而是孫策這一股的繼承人,能不能成為集團領導人,取決於孫權的意願、能力和贏得多少其他股東的支持,不出孫策所料,孫策一死,廬江太守李術、坐鎮烏程的定武中郎將孫暠造反了。

面對孫權可能無力接班,乃至集團解體、破產的黯淡前景,孫策又交代張昭:“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張纮是北方徐州彭城人,在名士群體中享有很高威望,以至於北方名士不知真心還是假意,將孫策征服江東,歸功於張昭,張昭還因此怕孫策吃醋。然而換個角度看,張昭是孫吳集團與朝廷之間的最佳話事人,萬一孫吳集團破產,就由張昭帶著孫權等人前往北方投靠曹操或袁紹,就像後來魯肅說的:“今肅(魯肅)迎操(曹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就是說,趁著孫曹兩家還沒翻臉,由張昭牽頭帶領孫家投降,孫權以下孫家成員在曹操、袁紹手下混個太守級別的官當,還是很輕松的。有孫策的遺囑,在赤壁之前的論戰中,張昭力主投降,不完全是出於私利,“各顧妻子,挾持私慮”,而是確實看空戰爭前景,按孫策的既定方針選擇投降,孫權對此也無可奈何,靠實力派周瑜的武力支持,孫權才拔刀砍桌子,吹胡子瞪眼強行定了抗戰的調子。

孫策有一個兒子孫紹,女兒的數量不詳,陸遜娶了孫策的女兒,未來丞相顧雍的長子顧邵、朱治的次子朱紀,倆人相繼娶了孫策的一個女兒,這倆姑娘可能是同一個人。孫策的妻妾中有據可查只有大喬或大橋,但是從孫策娶大喬到孫策死,不足1年,正常情況下只能生一個孩子,更可能一個沒生。孫權對孫策有些涼薄,不給帝號,只追封為長沙桓王。孫權有他的現實考慮,孫策有兒子孫紹,如果給孫策帝號,吳帝國的法統和未來的繼承,就出現了爭議。相比之下,司馬家沒這個問題,司馬師無子,司馬昭一系追封司馬師為景帝,毫無壓力。

對孫策的評價,我完全贊同陳壽:

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誌陵中夏。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且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

全文完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