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向下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Empty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2月 06, 2016 9:00 am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2月 06, 2016 9:09 am

阿巴斯革命

本文是《塔巴裏史》第27卷《阿巴斯革命(the Abbasid Revolution)》的讀書筆記,本來想在《奧斯曼之死》之後立即動筆,因為種種原因,《奧斯曼之死》遲遲沒有寫完,本文也大大延遲,原書中的內容忘了不少,錯誤在所難免,本文的資料除了《塔巴裏史》,還有《古蘭經》、《新、舊唐書》、《阿拉伯通史》、《伊朗通史》、《中亞通史》等常見的大路貨。

穆聖創立伊斯蘭教,到蒙古人滅亡巴格達黑衣大食的700多年間,穆斯林國家的歷史可以分為三段,穆聖和四大哈裏發的正統哈裏發國家、穆阿維葉創立的白衣大食倭馬亞王朝、阿布阿巴斯建立的黑衣大食阿巴斯王朝,中間經歷了2次革命或改朝換代;第一次是穆阿維葉戰勝阿裏及其子哈桑建立王朝,我的《奧斯曼之死》說了前半截,後面的駱駝、綏芬、奈海賴旺筆者手頭沒書,不說了;第二次是黑衣大食滅亡白衣大食,就是本文要說的,稱之為“阿巴斯革命”。

阿巴斯革命是世界歷史上的大事,此前的倭馬亞王朝還能維持伊斯蘭教和穆斯林國家的統一,黑衣大食統治時期,穆斯林世界正式分裂,西班牙脫幅而去。10世紀徹底一分為三,西班牙科爾多巴、埃及開羅、伊拉克巴格達三個哈裏發並立。解讀阿巴斯革命,相信對理解現在的伊斯蘭世界和中亞、西亞、北非的各種現象很有價值。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2月 06, 2016 9:11 am

2 一統天下

656年6月,奧斯曼被殺,阿裏上位繼任第4任哈裏發,然而哈裏發國家卻分裂了。首先作亂的是當年6大常委中的2位:左拜爾、泰勒哈,加上穆聖的遺孀、阿布伯克爾的女兒、“信士的母親”阿依莎,跑到巴士拉,大殺阿裏的支持者,阿裏追蹤而至,以庫法為首都,從此麥地那永遠失去了首都地位。12月,官軍、叛軍在巴士拉城外會戰,戰鬥圍繞阿依莎的駱駝轎子進行,故稱“駱駝之戰”。左拜爾、泰勒哈陣亡,阿依莎身份高貴,高踞駱駝轎子上沒人敢碰她,阿裏的養子、阿依莎的弟弟穆罕默德-本-阿布伯克爾出來解圍,將阿依莎從轎子上抱下來,送到麥地那養老,結束了政治生命。征服巴士拉,意味著阿裏統一了伊拉克,從此伊拉克成為阿裏黨和什葉派的老巢,至今伊拉克還是什葉派為主的阿拉伯國家。

阿裏的下一個對手,就是盤踞敘利亞長達20多年的穆阿維葉,經過多年經營,穆阿維葉儼然是敘利亞之王,敘利亞人只知穆總督,不知哈裏發,穆指到哪裏敘利亞人就會打到哪裏。穆阿維葉、被殺的奧斯曼、倭馬亞王朝麥爾旺支系的始祖麥爾旺,都出自倭馬亞家族,三人平輩,都是倭馬亞的曾孫,所以白衣大食叫倭馬亞王朝,不叫穆阿維葉王朝。

駱駝之戰後,阿裏要求穆阿維葉稱臣,後者不願意交出經營多年的敘利亞,打出為同宗奧斯曼復仇的口號,公開展示奧斯曼遇刺時的血衣和奧斯曼的妻子納伊萊(Na'ilah bt. al-Farafīsāh)的手指。按阿拉伯人的習俗,為家人復仇是權利也是義務,更是受人尊敬和欣賞的行為。雖然沒有足夠證據表明阿裏是殺害奧斯曼的主謀者,卻與亂黨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根本不能清算亂黨,阿裏、穆阿維葉只能武力解決爭議。兩雄決戰之前,穆阿維葉及時籠絡了埃及征服者、老狐貍阿慕爾-本-阿綏,後者出自舊黨,卻被任人唯親的奧斯曼解職賦閑,眼下無官一聲輕,穆阿維葉知道他的價值,許以埃及總督的要職,阿慕爾不負厚望,在綏芬戰役中成功的讓阿裏軍放下武器拒絕戰鬥,阿裏只能退出戰場,一場新舊兩黨的決戰做成一鍋夾生飯。戰後,阿裏派在駱駝戰役中立了大功的穆罕默德-本-阿布伯克爾做埃及總督,阿慕爾帶著幾千舊部來到埃及,戰勝並處死穆罕默德,做了埃及總督,一直幹到664年死在任上,儼然成了埃及國王。就這樣,658年的哈裏發國分為2方3股,2方分別是阿裏、穆阿維葉,穆阿維葉的疆土又分兩塊,敘利亞還是穆的,埃及屬於阿慕爾,3大強人儼然是3個國王。

阿裏的地盤有減無增,手下卻又內訌了,分裂出哈列哲派(Khawarij),意譯為“退出派”。哈列哲派認為,哈裏發地位不屬於古萊氏人獨有,只要信仰虔誠、品行高潔,無論是高貴的古萊氏人,還是卑賤的埃塞俄比亞黑奴都可以做哈裏發,一句話“宗教之內無血統(no genealogy[nasab] in religion—27卷註294)”,與什葉派鼓吹的只有先知家族才能做哈裏發的理念南轅北轍,與主流遜尼派很接近。哈列哲派的出現讓阿裏很頭疼,畢竟大家曾經是一個戰壕裏的戰友,不好武力解決,阿裏還嘗試勸說他們歸隊,因此耽誤了救援埃及,導致阿慕爾回到埃及做了還鄉團。659年,阿裏、哈列哲派終於無法調和,阿裏軍突襲奈海賴旺運河岸上的哈列哲派營房,而且幾乎全殲了他們(Battle of Nahrawan)。

經過一番折騰,阿裏與穆阿維葉、阿慕爾的力量基本達成均勢,雙方還要還得大打一場,都在積極備戰。661年1月,3個哈列哲派的殺手,各懷利刃分頭刺殺阿裏、穆阿維葉、阿慕爾3大強人,只有阿裏被成功刺殺,穆、阿都幸免於難。阿裏死後,阿裏黨擁立其長子、先知外孫哈桑做哈裏發,也是什葉派第2任伊瑪目,哈桑有時被視作第5任正統哈裏發。正如12年前6人選舉委員會選出奧斯曼時的想法一樣,如果阿裏做了哈裏發,那麽哈裏發只能由阿裏的後代繼承了,別人都沒戲。

哈桑接了班,還得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帶領準備好的大軍西征敘利亞,剿滅穆阿維葉,可是哈桑的軍隊在從首都庫法出征的路上,出現了騷亂和內訌。哈桑嚴重缺乏軍政經驗,自知不是老狐貍穆阿維葉、阿慕爾的對手,在內部也難以鎮住父輩的元勛故舊,與其兵敗身亡,不如趁著還有談判的本錢與穆阿維葉媾和,不失為富家翁。在其弟侯賽因竭力反對的情況下,他修書給穆阿維葉,把哈裏發統治權交付給後者。穆寫信答復:“由於血統的關系,我承認你是更適於這個崇高的職位的。假若我相信你的才能足以履行這些任務,那末,我毫不遲疑地對你宣誓忠順。現在,請提出你的意願。”穆阿威葉在一張空白紙上蓋了印,附在信封裏送給哈桑,讓他填寫他的要求。哈桑的條件是穆阿維葉不得迫害阿裏的信徒,庫法國庫500萬第爾汗銀幣交給他,再加上波斯一個縣的歲入,不得在他面前褻瀆其父。穆阿維葉接受了這些條件,雖然事後並未完全踐約。這樣正統哈裏發時代便在661年7月告終,倭馬亞家王朝統一全國,穆阿維葉在耶路撒冷自稱哈裏發,正式結束了歷時5年的第一次穆斯林內戰(656--661)。

664年,唯一能與穆阿維葉平起平坐的埃及之王阿慕爾死了,終年70多歲,穆阿維葉趁機收回埃及的統治權。670年左右,做了10年富家翁的哈桑也死了。哈桑退位之後縱情聲色,按伊斯蘭教的規定,平民男子最多只能娶4個妻子,不過離婚比較寬松,哈桑相傳結婚、離婚一百多次,因此獲得了休妻大家(mitlāq)的頭銜,45歲就去世了,什葉派或阿裏黨認為他是穆阿維葉被毒死的。

接替哈桑做阿裏黨領袖—伊瑪目,是哈桑的弟弟侯賽因。穆阿維葉在位20年,哈桑死後面臨4大對手,分別是奧斯曼之外的3大哈裏發的兒子,以及左拜爾的兒子。最遲在676年,穆阿維葉決心把寶座傳給兒子葉齊德一世(Yazid I),他對兒子說:“阿布伯克爾之子已是老朽,將不久人世,歐麥爾之子則是虔敬者,對塵世的榮華富貴並不在意,他的反對無關緊要。這些人中只有阿裏之子侯賽因和左拜爾之子阿蔔杜拉才是你真正的競爭對手。侯賽因如得手,你得寬容他,因為他是先知的親屬;但是對左拜爾之子阿蔔杜拉,若你能取勝,你得整垮他,要將他碎屍萬段。”正如穆阿維葉所言,阿布伯克爾的兒子在677年去世,歐麥爾的兒子不是穆阿維葉父子的對手,能給穆家父子造成麻煩的,只剩下阿裏的兒子侯賽因、左拜爾的兒子阿蔔杜拉。

680年,穆阿維葉臨死又對葉齊德交代政治遺囑:“希賈茲(阿拉伯半島西部,阿拉伯人的老家)人是你的親戚,他們無論來去,你都要善待;伊拉克人如果要你每天換一個總督,你也要照辦,換個總督總比磨10萬把劍簡單;敘利亞人是你最貼心的人,如果你有敵人,就派他們去,但得勝之後,一定要讓他們回到故土,因為他們一旦遠離故土,就會性情大變。”筆者認為穆阿維葉是歐麥爾之後最偉大的哈裏發,雖然他結束了哈裏發國的共和制,穆阿維葉的各種預言都實現了,讓我懷疑是後人附會。

穆阿維葉的反對派把穆的死,視為反攻倒算、重建共和的天賜良機。首先行動的是侯賽因,他拒絕承認穆阿維葉的兒子葉齊德的哈裏發地位,加上伊拉克人擁立他做哈裏發,便帶著家人和一支小部隊匆匆離開隱居20年的麥地那,前往父親阿裏的首都庫法,10月10日,侯賽因等人行至庫法附近的卡爾巴拉(Karbalā’)附近,遭到忠於葉齊德的倭馬亞軍隊襲擊,侯賽因被殺,頭顱和年幼的兒子被送到首都大馬士革,壯烈犧牲的侯賽因就此成了什葉派最重要的聖徒,甚至超過了遇刺身亡的阿裏。

侯賽因死後,4大反對穆阿維葉父子的選手,只剩下左拜爾的兒子阿蔔杜拉。左拜爾是穆聖十大弟子之一,歐麥爾朝擔任埃及方面軍政委,配合阿慕爾征服了埃及。歐麥爾遇刺之後,左拜爾是6人選舉委員會成員,6大常委之一。656年,左拜爾從事反阿裏活動,在駱駝之戰中陣亡。阿蔔杜拉-本-左拜爾的母親是阿布伯克爾的女兒艾斯馬(Asma bint Abi Bakr),也是信士的母親阿依莎的姐姐,血統非常高貴。看看競爭對手紛紛落馬,他最後跳了出來,占據麥加、麥地那兩大聖城,與因為殺害侯賽因而聲名狼藉的葉齊德打內戰。葉齊德派敘利亞軍隊進剿,投石機砸毀天房,玄石燒成了三片。就在阿蔔杜拉-本-左拜爾眼看要完蛋的時候,葉齊德死了,在位只有3年,倭馬亞軍隊隨之撤軍,接替葉齊德一世的是其子穆阿維葉二世,此君體弱多病,在位3個月就掛了。轉眼之間,花團錦簇的穆阿維葉家族沒有可以出任哈裏發的人了,窮途末路的阿蔔杜拉鹹魚翻身,成了阿拉伯國家最眾望所歸的人,除了死硬的敘利亞部分地區之外,幾乎全國都承認他是哈裏發。信心爆棚的他似乎堅信除惡務盡,非要整肅倭馬亞家族僅存的代表—麥爾旺。

麥爾旺與奧斯曼、穆阿維葉平輩,都是倭馬亞的曾孫,不過麥爾旺與奧斯曼同出一個祖父,是堂弟,所以麥爾旺與奧斯曼的親緣比與穆阿維葉近。麥爾旺是奧斯曼晚年最信任的人,麥爾旺也誓死捍衛奧斯曼,為奧斯曼看守大門,差點死在亂黨手裏。穆阿維葉家族衰敗之後,鑒於阿蔔杜拉-本-左拜爾的強硬態度,倭馬亞家族和舊黨只能團結在麥爾旺周圍,與阿蔔杜拉做困獸之鬥。684年,麥爾旺被舊黨擁立為哈裏發,成為倭馬亞王朝麥爾旺支系的始祖,之後的倭馬亞哈裏發、西班牙的後倭馬亞哈裏發,都是麥爾旺的後代。次年,老朽的麥爾旺去世,他出色的兒子阿蔔杜勒-麥立克(Abd al-Malik ibn Marwan, 685~705)繼任哈裏發,派出強悍的將軍哈查只(Al-Hajjāj bin Yousef)進剿阿蔔杜拉,692年,倭馬亞軍隊攻陷麥加,殺死阿蔔杜拉,穆斯林第2次內戰終於結束。隨著阿蔔杜拉-本-左拜爾的死亡,古老的信念的最後一個擁護者,隨之而消逝。新黨殺死奧斯曼的仇終於完全報了,復仇者是血腥的哈查只。

麥爾旺支系的倭馬亞王朝比穆阿維葉支系強大的多,在東西北三個方向都猛烈擴張。向北,倭馬亞軍隊不斷進攻東羅馬帝國,甚至從海上直接進攻君士坦丁堡,但全部失敗。向西,全部北非和西班牙落入阿拉伯人之手,直到在比利牛斯山以北的普瓦提埃戰役中被法蘭克人打敗,才停止了在西方的擴張。向東,在哈查只的布局下,倭馬亞軍隊推進到中亞和巴基斯坦,並且繼續東進,與占據費爾幹納盆地的突騎施汗國較量。總的來說,倭馬亞王朝的外戰很成功,特別是在東線,直到亡國前夕依然在擴張。

然而在軍事的強勢之下,倭馬亞王朝的諸多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直到最後短短3年內被阿巴斯人推翻。欲知強大的倭馬亞王朝為何如此迅速的滅亡,請看下一章《盛世危機》。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2月 06, 2016 9:27 am

3 盛世危機

倭馬亞王朝的問題很多,下面一個個說。首先是繼承人不明確,哈裏發職位的世襲,缺乏一種確定的制度,不少的內亂由此而起。穆阿威葉提名兒子葉齊德做繼任者,他創始這個政策,要算是英明的、有遠見的。但是,阿拉伯人依照年齒而推舉族長的古老的部族原則,成為一大障礙,統治者不便於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至今沙特的國王們,都是第三沙特王國國王伊本-沙特的兒子,實行兄終弟及制度,哥哥死了,由最年長的弟弟即位,現任沙特國王阿蔔杜拉是兄弟國王中的連續第4位。

倭馬亞王朝的14位哈裏發,只有4位是把王位直接傳給兒子的。麥爾旺支系的始祖麥爾旺一世,提名阿蔔杜勒-麥立克做繼承人,又提名另一兒子做阿蔔杜勒-麥立克的繼承人。弟弟再親也沒兒子親,阿蔔杜勒-麥立克即位,廢黜了弟弟的繼承人地位,由親兒子做繼承人,又指定另一個兒子做繼承人的繼承人,這種混亂的繼承制度,導致皇族內亂頻繁發生。

其次是哈裏發們在位時間太短,穆阿維葉支系持續了23年(661--684),歷經穆阿維葉、葉齊德一世、穆阿維葉二世祖孫3代,平均每個哈裏發在位不到8年。麥爾旺支系66年(684--750),11位哈裏發,平均6年。總共90年14位哈裏發中,3位在位20年:穆阿維葉、阿蔔杜勒-麥立克、希沙木(Hisham, 724--43),把他們的60年去掉,剩下的30年由11位哈裏發平攤,每位不到3年。各種政治力量,往往依附於一位親王謀求庇護和發展,而這位親王上臺之後,往往改弦更張,改變前任的人事安排和政治走向。比如中亞的征服者屈底波(Qutayba ibn Muslim, 669—715/16,《阿拉伯通史》做‘古太白’),很受哈裏發韋立德一世(al-Walid I ibn Abd al-Malik, 705~715)寵信,韋立德一世的繼任者、弟弟蘇萊曼(Sulayman ibn Abd al-Malik, 715~717)卻討厭他,屈底波憂懼之下造反,被部下殺死,以至於穆斯林在中亞的擴張暫時停止。

三是阿拉伯的地域之見、部族之分逐漸擡頭。筆者前文說過,阿拉伯人有3大起源,一支滅絕了,剩下兩大支派是所謂純粹的阿拉伯人、歸化的阿拉伯人,前者是蓋哈丹(Qahtān)即《聖經》中的約坍(Joktan, 《聖經 舊約 創世記》10:25)的後代,因為南下進入阿拉伯半島早,主要定居在半島南部的也門,所以純粹的阿拉伯人/蓋哈丹人,也被稱為也門人,為了簡化,我在下文稱他們為南人。後者是先知亞伯拉罕/易蔔拉欣的庶長子易司馬儀/以實瑪利的苗裔,由於進入半島較晚,定居地點偏北,他們的分支和名字有很多,我簡稱他們為北人。穆聖、四大哈裏發、穆阿維葉、麥爾旺所在的古萊氏家族屬於北人。

我這裏說的南、北,只是早期的地域之分,隨著各部族的遷徙,南、北人的居所犬牙交錯,穆聖時代早已不是地理上概念,比如定居在北方伊拉克境內的萊赫米人,就屬於南人。南人、北人從來沒有真正融合過,彼此互相仇視,北人以先知易蔔拉欣、易司馬儀的後裔自居,特別是出了古萊氏家族,更加自認為高出南人一頭。穆阿維葉的倭馬亞王朝,以南人或也門人為基本盤,為了鞏固地位,穆阿維葉與南人世代通婚,兒子葉齊德一世、孫子穆阿維葉二世的母親都是南人。對南人的得勢,北人羨慕嫉妒恨,相繼支持侯賽因、阿蔔杜拉-本-左拜爾與倭馬亞王朝打內戰,成功推翻了穆阿維葉支系。不過麥爾旺依靠南人的支持,成功的保住了寶座,戰勝了阿蔔杜拉。

但是到了韋立德一世(al-Walid I ibn Abd al-Malik, 705~715)朝,北人又占據了上風,代表人物是著名的伊拉克總督哈查只,他是剿滅阿蔔杜拉-本-左拜爾的首席功臣,又替倭馬亞王朝穩定了亂黨雲集的伊拉克。隨著內戰的結束,哈查只作為東方的實際統治者,又大力提拔北人,他手下有兩員大將,中亞征服者屈底波、印度河或巴基斯坦征服者穆罕默德-本-卡西木(Muhammad bin Qasim),哈查只還承諾,穆罕默德或屈底波,誰首先踏上中國唐朝的領土,就任命誰做中國的長官,哈查只儼然是伊拉克和東方的獨立國王。714年,哈查只死了,緊接著韋立德一世腳跟腳也掛了,韋立德的弟弟蘇萊曼(Sulayman ibn Abd al-Malik, 715~717)即位,對在前朝坐大的屈底波、卡西木為代表的北人很不放心,首先倒黴的是哈查只的侄子、巴基斯坦征服者卡西木,他被召回京城,酷刑處死,屈底波不能自安,在中亞前線企圖叛亂,被殺。從蘇萊曼開始,倭馬亞王朝的皇位更替速度大為加快,到750年王朝滅亡間的35年中,共有8位哈裏發在位,平均4年多,親王們為了上位奪權,要麽取悅南人,要麽支持北人。希提說:“伍麥葉王朝末期的哈裏發,與其說是一個統一的帝國的君主,不如說是某一個黨派的首腦。”哈裏發的更替很像兩黨輪流坐莊,只不過這種更替,通常伴隨著流血和宮廷陰謀,甚至內戰。

南北人之間的仇恨,沒有因為各自支持的哈裏發上位而有所減弱,反而愈演愈烈,加上阿拉伯人以血親復仇為榮,就形成了曠日持久的械鬥和內戰,甚至連首都大馬士革地區,也變成了持續兩年之久的殘酷內戰的戰場,這次內戰的起因,據說是因為一個北人從一個南人的園圃裏偷了一個西瓜。帝國西方最遠處的西班牙穆爾西亞(Murcia)城中,血水流了好幾年,原因是一個北人從一個南人的果樹園裏拾了一片葡萄葉。在阿巴斯革命的發祥地呼羅珊,南人、北人的矛盾同樣曠日持久,雙方一面和東方的突厥異教徒作戰,一面互相攻殺不休,歷任呼羅珊總督都無法阻止,只能利用黨爭從中找平衡。南人、北人的內訌,可以視為穆斯林的人民內部矛盾,與穆斯林與異教徒之間的敵我矛盾不同,對此,哈裏發們無力阻止,只能任其蔓延下去。

第4大問題,則是《奧斯曼之死》中提到的老精英和新移民之間矛盾的延續。新移民也叫麥瓦裏(mawāli)、馬瓦裏,意為平民。奧斯曼時代的新移民,還只是參加穆斯林社團和對外征服比較晚的阿拉伯人,他們看著老征服者殺入花花世界發了財而眼紅,紛紛遷居到庫法、巴士拉等城市,企圖分一杯羹,獲得與老精英相同的政治經濟待遇,自然遭到拋頭顱灑熱血換來富貴的老精英的反對,奧斯曼任命的第一任庫法總督韋立德,就因為親新移民,被老精英們轟下臺。

按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除繳納濟貧稅(zakāh)外,無論他屬於什麽民族,都沒有繳納任何賦稅的義務,但實際上,這種特權只限於阿拉伯穆斯林。利用這種理論,很多新入伊斯蘭教的異族人,特別是伊拉克和呼羅珊的波斯農民,離開他們的農村,而群集於城市,希望以平民(mawāli, 麥瓦裏)的身分參加軍隊。這使國庫遭受雙倍的損失:由於他們改教,不必繳納異教徒必須繳納的恥辱性人頭稅(poll tax, jizyah),他們原來繳納的賦稅大大減少了,由於他們當兵,他們要向國庫領取軍餉。麥瓦裏大量出現的好處也有,就是他們願意為了提高政治經濟地位,而參加對東方的遠征,一刀一槍的博取功名富貴;反過來說帝國的擴張也是給他們找出路,消耗他們的過剩精力和野心,問題在於,一旦對外擴張受阻,麥瓦裏在外戰中獲得富貴的路子走不通,就會寄望於內戰,成為某個倭馬亞親王或體制外野心家的可以利用的人力資源。東方前線的呼羅珊,恰好集中了大量阿拉伯和波斯的麥瓦裏,穆斯林征服了相對容易征服的河中農耕城邦之後,遇到了英勇善戰的遊牧民—西突厥突騎施汗國,東進受阻,麥瓦裏與帝國政府的矛盾就暴露無遺,被阿巴斯黨利用。

第5大危機則是思想上的混亂。奧斯曼朝晚期,由於阿蔔杜拉-本-賽伯伊的宣傳,什葉派理論逐漸成形,隨著阿裏的上臺,作為政治派別的阿裏黨,組織上也有了,加上阿裏遇刺,侯賽因殉難,有理論有組織有聖徒有悲情,什葉派最遲在在侯賽因遇難的680年10月10日成形。哈列哲派形成稍晚,以追求平等作為基本教義,反對任何家族對哈裏發地位的壟斷,在阿裏朝成形,加上倭馬亞王朝的主流遜尼派,3大教派存在。3大教派互相敵視,認為另外兩者是異端甚至異教徒,伊斯蘭教有對異教徒(Kafir, 卡菲勒)發動聖戰的傳統,打倒反對派自然也是聖戰,殉難者直接上天堂。

總的來說,阿裏黨或什葉派在倭馬亞朝還算老實,雖然地下活動不少,地上的反抗行為卻並不多。哈桑縱情閨房之樂,沒有武裝對抗穆阿維葉,侯賽因沒等成事就遇難了。侯賽因之後的什葉派領袖即伊瑪目(Imam),都是侯賽因的後代,680年侯賽因去世到750年阿巴斯革命之間的70年間,“主流”什葉派的伊瑪目只有3位,分別是第4,5,6任伊瑪目。

由於內部繼承爭端,什葉派分出很多支派,我這裏說的“主流”是現今世界什葉派的主流—十二伊瑪目派。重要的分支還有阿巴斯人所在的哈西姆派(Hashimiyya),也是本文後面的主角,此處略去不說。第4伊瑪目去世之後,一些人不承認其長子即“主流”什葉派第5伊瑪目的繼承權,擁立另一子栽德(Zayd ibn Ali)為伊瑪目,形成栽德派(Zaidiyyah),他們認為有5大伊瑪目,前4位與“主流”什葉派相同,第5位伊瑪目則是栽德,所以也叫五伊瑪目派。除去背叛什葉派脫離出去的哈西姆派(Hashimiyya),栽德派是現今什葉派第二大派別,9世紀在也門建立王朝,一直統治到1960年代,中國稱之為也門教長國(Imams of Yemen),持續了1000多年,至今也門依然是什葉派占優勢的少數阿拉伯國家之一。

第6伊瑪目與本文關系最大,是侯賽因的曾孫—哲耳法爾-本-穆罕默德-薩迪格(Ja'far ibn Muhammad as-Sadiq,702—732--765年),任期跨越倭馬亞、阿巴斯兩朝。他先指定長子易司馬儀(Isma'il ibn Jafar)為繼承人,後來以易司馬儀酗酒為名,廢黜易司馬儀,改立另一子穆薩為繼承人,就是第7伊瑪目,但是易司馬儀的支持者認為伊瑪目的言行具有不謬性,哲耳法爾-薩迪格立之前立易司馬儀為繼承人的指令才是對的,堅持認為易司馬儀才是正宗,這些人形成一個教派,就是易司馬儀派,中國史書稱為亦思馬因派,該教派認為有7大伊瑪目,所以也叫七伊瑪目派,前6位與主流什葉派相同,爭議只在第7伊瑪目是誰,主流派認為是穆薩,易司馬儀派認為是易司馬儀。易司馬儀派或亦思馬因派相繼建立了2個很有影響的政權,一個在埃及,自號法蒂瑪王朝,君主自稱哈裏發,中國典籍稱之為綠衣大食,1070年代被薩拉丁推翻;另一個在伊朗北部,也叫暗殺派、山中老人、木剌夷國,1250年代被蒙古伊利汗、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滅了。

相比比較安生的什葉派,哈列哲派更能鬧騰,由於鼓吹平等,對哈裏發人選沒啥種族、出身要求,特別能吸引下層人士和非阿拉伯人參加,在整個倭馬亞朝、阿巴斯朝,都是當局最頭痛的敵人。哈列哲派不像什葉派那樣,必須由穆聖家族的人做精神領袖,好處是起事的門檻低,在穆斯林國家的幾乎所有地域都有他們存在;弊端是內部不統一,沒有統一的政權和組織建設,更像一群武裝的暴徒和烏合之眾,基本上是流寇和亂黨的代名詞。哈列哲派最重要的起義或暴動在9世紀後期,兩河下遊地區的黑奴打著哈列哲派旗幟起義,給阿巴斯朝的伊拉克地區造成巨大破壞,雖然起義最終被鎮壓下去,伊拉克地區卻無可奈何的衰落下去。

伴隨著黑奴起義,巴格達哈裏發的權柄不可挽回的失去。大約與黑奴起義的同時,一個出身銅匠的阿富汗/東伊朗人,名叫葉爾孤白(Ya'qub bin Laith as-Saffar),靠鎮壓哈列哲派亂黨、匪徒發家,在阿富汗和呼羅珊建立薩法爾王朝(Saffarids),薩法爾(saffar)意為銅匠。薩法爾朝在東方威脅哈裏發,埃及軍閥、突厥奴隸出身的將軍艾哈邁德-伊本-圖倫(Ahmad ibn Tulun, 868—884)割據埃及獨立,阿巴斯王朝風雨飄搖,行將就木,勉強維持到945年,波斯人的布韋希王朝軍隊開進巴格達,從此哈裏發成為傀儡,不過阿巴斯朝也因禍得福,靠宗教領袖地位,又多延續了300年才被異教徒蒙古滅掉。

倭馬亞王朝後期,哈列哲派的起義很多,遍及伊拉克、阿拉伯半島和東方的呼羅珊地區,倭馬亞王朝的末代哈裏發麥爾旺二世在位期間有3大敵人,第一撥是倭馬亞王朝內部的親王、總督們,戰場主要在敘利亞,第二波是哈列哲派亂黨們,主戰場在伊拉克,最後才是來自呼羅珊的阿巴斯黨或什葉派之哈西姆派(Hashimiyya),或者說,阿巴斯黨的成功,來自撿了倭馬亞內戰、哈列哲派起義的錢夾子。麥爾旺二世一生所向無敵,無奈兵力越打越少,最終面對阿巴斯人的時候,已經筋疲力盡,他與阿巴斯黨的決戰,是他一生中唯一失敗,卻是決定性的失敗,前面全白幹了。

行文至此,下面要解讀的是,阿巴斯黨或哈西姆派什葉派,到底是什麽來歷,與“主流”什葉派是啥關系,欲知詳情,請看下一章《哈希姆派》。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2月 06, 2016 9:28 am

4 哈希姆派

什葉派的宗旨是尊奉阿裏,阿裏是什葉派首任伊瑪目,之後是哈桑、侯賽因,從侯賽因開始,什葉派的傳承就發生了分歧。阿裏的元配夫人是穆聖的女兒法蒂瑪,生下哈桑、侯賽因,但阿裏並非只有法蒂瑪一個妻子,其他妻子也生下一些兒子,其中最重要的是穆罕默德-本-哈納菲亞(Muhammad ibn al-Hanafiyyah, 633~681~700)。阿拉伯人名字中的【本】(bin)或【伊本】(ibn),意為【xx的兒子】,通常後面跟父名,比如侯賽因叫侯賽因-本-阿裏,在極少情況下跟母名,比如這個穆罕默德,不叫【本-阿裏】,非要叫【本-哈納菲亞】,用於強調他不是法蒂瑪的兒子,而是另一個女人哈納菲亞之子,自然不是先知穆聖的外孫。

680年,一代人傑穆阿維葉去世,各路被壓制的死死的反對派,紛紛認為這是奪取天下的大好良機。在伊拉克庫法人的一再邀請下,侯賽因決定前往庫法,穆罕默德-本-哈納菲亞堅決反對,認為庫法人好亂多變,先後背叛過父親阿裏、大哥哈桑,此行兇多吉少。侯賽因堅持己見,帶著一大幫家人前往庫法,在卡爾巴拉遭到倭馬亞軍隊的截殺,除了女眷之外,侯賽因一行幾乎全部遇難,只有侯賽因的兒子,未來的第4伊瑪目等極少數男子幸存,被押解到大馬士革關押。

穆罕默德-本-哈納菲亞也躲過此劫,鑒於第4伊瑪目只有22歲,且身陷囹圄,穆罕默德-本-哈納菲亞成為阿裏黨的領袖,按哈希姆派的觀點,他是該派的第4伊瑪目。侯賽因的死,讓另一個人看到了成事的希望,就是左拜爾的兒子阿蔔杜拉,他在麥加號稱哈裏發,與穆阿維葉的兒子葉齊德打內戰。683年底,葉齊德去世,被打得奄奄一息的阿蔔杜拉-本-左拜爾獲得了喘息的機會。684,在位只有數月的穆阿維葉二世去世,盛極一時的穆阿維葉家族沒人了,阿蔔杜拉成了全國最受擁戴的人,除了敘利亞少數地區,多數地方承認阿蔔杜拉是哈裏發。眼看形勢一片大好,阿蔔杜拉信心爆棚,堅持清算倭馬亞家族,迫使麥爾旺和敘利亞人做困獸之鬥,麥爾旺被敘利亞人擁立為哈裏發,戰勝了阿蔔杜拉的敘利亞方面軍,保住了敘利亞。又過了1年,685年,麥爾旺一世去世,其子阿蔔杜勒-麥立克(Abd al-Malik ibn Marwan, 685~705)接班。就這樣,從680年到685年間,倭馬亞王朝連續換了5個哈裏發:穆阿維葉一世、葉齊德、穆阿維葉二世、麥爾旺一世、阿蔔杜勒-麥立克,政局動蕩、紛擾不斷,怎麽看都是要完蛋的樣子。至於阿蔔杜拉-本-左拜爾,雖然眾望所歸,也暴露出誌大才疏,格局狹小的弱點,如果不是對麥爾旺逼得太緊,早就一統天下了,不至於今天還屈居麥加。

見有機可乘,又有新的野心家粉墨登場,此人是當年敘利亞遠征軍司令、敘利亞征服者艾蔔-歐拜德-伊本-哲拉哈(Abu Ubaidah ibn al Jarrah)的兒子穆赫塔爾(Al-Mukhtar b. Abi ‘Ubayd b. Mas’ud al-Thaqafi)。艾蔔-歐拜德是穆聖10大弟子之一,在首任哈裏發阿布伯克爾朝,與阿布伯克爾、歐麥爾組成鐵三角,最高三人團成員之一。到了歐麥爾朝,率軍北上進攻東羅馬帝國,在雅穆克河谷粉碎了東羅馬大軍,奪取敘利亞,歐麥爾想讓艾蔔-歐拜德做下任哈裏發,但是艾蔔-歐拜德沒福,639年死於瘟疫,打亂了歐麥爾的接班計劃,這才在臨終前指定6人選舉委員會,選舉出奧斯曼做下任哈裏發。此後的近50年間,艾蔔-歐拜德的族人都沒啥動靜。穆赫塔爾生於回歷元年,即622年,685年時已經年過六旬,不過他與侯賽因(626年生)、麥爾旺(623年生)、阿蔔杜拉-本-左拜爾的年齡相當,680年代的這番內戰,是在幾個60多歲的老人之間進行的。利用天下大亂的機會,穆赫塔爾打著為侯賽因復仇的旗號,占領庫法,並大殺當年殺害侯賽因的兇手,手下有數萬之眾。

畢竟艾蔔-歐拜德去世已有半個世紀,穆赫塔爾的人望不足,便把阿裏黨的領袖穆罕默德-本-哈納菲亞請出來做哈裏發,算是給打著為侯賽因復仇旗號起兵,做個交代。687年,穆斯林國家共有4位哈裏發並立:

1. 盤踞麥加的阿蔔杜拉-本-左拜爾

2. 占有大馬士革的倭馬亞王朝麥爾旺支系的阿蔔杜勒-麥立克

3. 割據庫法的阿裏之子穆罕默德-本-哈納菲亞,實權掌握在穆赫塔爾手中

4. 活躍在阿拉伯半島東部的哈列哲派首領Najdah ibn 'Amir

中國人講究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在穆斯林世界,理論上只能有一位哈裏發,眼下4位哈裏發,只能有一個活下來。首先敗亡的就是穆赫塔爾,實力最強的阿蔔杜拉-本-左拜爾出兵占領庫法,將其殺死,穆罕默德-本-哈納菲亞靠父兄的威名,得以保全首領,阿蔔杜拉沒把他怎麽樣,不過這哈裏發肯定做不成了,但是穆罕默德和穆赫塔爾的黨徒卻形成了一個什葉派分支。692年,阿蔔杜勒-麥立克的悍將哈查只攻克麥加,殺阿蔔杜拉,又殺哈列哲派哈裏發Najdah ibn 'Amir,4位哈裏發只剩下阿蔔杜勒-麥立克,倭馬亞家族統一帝國,第二次內戰以麥爾旺父子的勝利告終。

公元700年,穆罕默德-本-哈納菲亞去世,教團領袖地位由兒子阿布-哈希姆繼承。716年,阿布-哈希姆臨終之前,將神秘深奧的宗教知識傳授給遠房堂兄弟穆罕默德-本-阿裏-本-阿蔔杜拉-本-阿巴斯(Muhammad b. ‘Ali b. ‘Abdallah b. Abbas)。

說到這,還得翻回頭去說說穆聖所在的哈西姆家族。穆聖的父輩兄弟很多,與本文有關的有3位:

穆聖的父親阿蔔杜拉,生下穆聖一根獨苗,穆聖出生前就去世了,穆聖是遺腹子;

穆聖的叔叔阿布-塔列蔔(Abu Talib ibn ‘Abd al-Muttalib),生阿裏,阿裏是穆聖的堂弟,娶穆聖的女兒法蒂瑪生哈桑、侯賽因。阿裏與其他女人生下穆罕默德-本-哈納菲亞,生阿布-哈希姆;

穆聖的叔叔阿巴斯(‘Abbas ibn ‘Abd al-Muttalib),阿巴斯王朝的始祖。他皈依伊斯蘭很晚,更談不上對伊斯蘭教和穆斯林社團的發展做出多大貢獻,靠著血統和長壽,他在穆聖和哈裏發時代很受尊敬,《塔巴裏史》說他的年金高達2.5萬第爾汗銀幣,高居所有穆斯林之冠。歐麥爾等哈裏發在有事的時候,經常讓他代行宗教職能。653年,阿巴斯去世,享年約90歲,備極榮哀,更沒看到3年後的奧斯曼血案。之後的60年間,阿巴斯家族沒什麽值得一提的大事,說到底,阿巴斯家族只是倭馬亞王朝下一個高貴、富裕、而遠離政治漩渦的家族,至於有多大號召力和影響力根本談不上。

716年,在阿巴斯的曾孫穆罕默德手上,家族命運發生了重大轉折,穆罕默德繼承了阿布-哈希姆的教團領袖地位。為了搞清這幾個重要人物的輩分,我做一張簡單的圖:

穆聖、法蒂瑪:

阿蔔杜勒-穆臺列蔔,生阿蔔杜拉,生先知穆罕默德,生法蒂瑪。

阿裏、侯賽因:

阿蔔杜勒-穆臺列蔔,生艾蔔-塔列蔔,生阿裏,娶法蒂瑪生侯賽因

穆罕默德-本-哈納菲亞、阿布-哈希姆

阿蔔杜勒-穆臺列蔔,生艾蔔-塔列蔔,生阿裏,娶哈納菲亞生穆罕默德-本-哈納菲亞,生阿布-哈希姆

阿巴斯的曾孫穆罕默德

阿蔔杜勒-穆臺列蔔,生阿巴斯,生阿蔔杜拉,生阿裏,生穆罕默德

以阿蔔杜勒-穆臺列蔔為第1代計,阿巴斯是第2代,穆聖、阿裏是第3代,侯賽因、穆罕默德-本-哈納菲亞是第4代,阿布-哈希姆、阿巴斯的曾孫穆罕默德是第5代。阿蔔杜勒-穆臺列蔔往上1代就是哈西姆,鑒於4個支系同出哈西姆,所以阿巴斯的曾孫穆罕默德獲得的教團,叫做哈西姆派。這個派別的領袖傳承為:

1 阿裏;2哈桑;3侯賽因;4穆罕默德-本-哈納菲亞;5阿布-哈希姆;6阿巴斯的曾孫穆罕默德

從第4任教長開始,哈西姆派教長不再是穆聖的後人,從第6任開始,教長轉入阿巴斯家族,從此一直延續到1259年蒙古遠征軍攻占巴格達,之後埃及馬木留克王朝在埃及開羅擁立阿巴斯朝的苗裔為哈裏發,又持續到1510年代奧斯曼帝國征服埃及。理論上的哈西姆派,從716年轉入阿巴斯家族開始,共延續了800年。

719年,哈希姆派認為倭瑪亞政權應完成使命了,尊穆罕默德-本-阿裏為伊瑪目,並稱他為哈裏發。穆罕默德選擇死海南邊的侯邁麥村(Humaymah)為大本營和宣傳基地,這個以同名水井命名的小村落,表面上是一個無害的、與世隔絕的地方,其實是富有戰略價值的,因為這個村子靠近駝隊商的大路,又在朝覲路線的交叉點上,在這裏就建立起伊斯蘭政治史上最早的而且是最巧妙的宣傳運動的舞臺。穆罕默德就從這裏,向呼羅珊和河中發出指令,他要求信徒們反對和推翻倭瑪亞家族,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哈裏發。結果在呼羅珊有為數眾多的農民和顯貴後裔們歸附於他。為了呼應當時在民間廣為流行的救世主理論,哈西姆派或阿巴斯黨穿上黑色衣服,或者以黑色裝飾物作為標識。

回歷125年(742/43),穆罕默德去世,長子易蔔拉欣就任第7任哈西姆派伊瑪目,更加積極的從事反倭馬亞王朝的工作,易蔔拉欣有2個名氣更大的弟弟,分別是阿巴斯王朝的前2位哈裏發:阿布-阿巴斯-薩法赫、曼蘇爾。

阿巴斯家族固然從阿裏家族手中接受了一個頗有影響的教派,但是相比主流什葉派、分出不久的栽德什葉派,哈希姆派的影響小的多;相比哈列哲派,在武力方面是一片空白,要想真正把推翻倭馬亞家族的理想變成革命行動,再把革命推進為勝利,依然任重道遠,說白了就是缺錢缺兵,要賺錢、招兵,又取決於機遇和人才儲備,而阿巴斯黨或哈希姆派能在諸多革命黨派中脫穎而出並取得最終勝利,歸根結底,還是強在機遇和人才上。欲知阿巴斯黨獲得了什麽機遇和人才,請看下一章《中亞風雲》。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2月 06, 2016 9:30 am

5 中亞風雲

阿巴斯革命發源於中亞,阿拉伯帝國最東方的地方,筆者認為有必要講述一下中亞地區的歷史沿革。目前狹義的中亞僅限於從蘇聯獨立出去的5個斯坦,擴大一點的話,阿富汗(Afghanistan)—其實是阿富汗斯坦,也可以算中亞。巴基斯坦、印度—自稱欣都斯坦(Hindustan),雖然不能算中亞,但名字中也有斯坦,全世界共有8個斯坦,都曾經被雅利安人統治或主導過。例外的是地中海邊的巴勒斯坦(Palestine),得名於古代的菲利士人(Philistine),與8大斯坦無關。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哈薩克草原的遊牧民雅利安人(Aryans),南下征服了中亞,從此雅利安人對中亞(不包括阿富汗)的主導持續到公元1000年。雅利安人的對外征服分為三大支,南支向正南先征服中亞,繼續向南征服了印度,成了後世印度婆羅門和部分剎帝利的祖先,留在中亞和阿富汗的形成東伊朗人。西南支沿著裏海西岸南下,翻越高加索山進入伊朗高原,成了波斯人的祖先,這一支建立的國家叫伊朗(Iran, Eran),是雅利安(Aryan)的另一種寫法。西支向西進入歐洲,是日耳曼人的祖先。除了三大支之外,還有一些小分支,例如進入土耳其境內的赫梯人(Hittie),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內。

雅利安就是伊朗,一個詞的兩種寫法而已。中亞的雅利安人也叫東伊朗人,伊朗高原西部的米底人(Medes)、波斯人(Persians)則是西伊朗人。東、西伊朗人雖然出自同一個祖先,語言、風俗頗有相通之處,但是在居魯士大帝建立第一波斯帝國之前,東西伊朗在不同的政權之下,文化上頗有差異,比如祆教在東伊朗的阿富汗境內創立,祆教最重要的經典《阿維斯陀》中的地名,清晰無誤的告訴讀者,這部書寫於東伊朗。居魯士大帝建立起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大帝國,將東西伊朗人置於一個帝國統治下,作為伊朗人或伊朗語族中的強者,西部的波斯人成了伊朗人和伊朗語族的代稱。第一波斯帝國、第二波斯帝國薩珊波斯,核心地域都在伊朗西部和伊拉克,對中亞鞭長莫及,中亞的政治常態是波斯人或東伊朗人的綠洲城邦王國,國王們對強大的征服者稱臣納貢,如貴霜帝國,征服者也滿足於收取貢金,並不幹預王國們的內政。

公元450年後,嚈噠人崛起,西破薩珊波斯,南滅印度笈多帝國,建立起龐大的軍事強國,與東方的柔然並稱世界兩大遊牧強國。薩珊雖然屢戰屢敗,卻始終敗而不亡,531年,綽號不朽的靈魂(Anushirawan)的薩珊王中王庫薩和一世(Khosrau I)即位,薩珊帝國迎來第二春。在東方,世代為柔然做鍛奴的突厥人崛起,土門可汗滅柔然汗國,旋即兵鋒西指,進攻柔然的老牌盟友、世代通婚的嚈噠。受嚈噠欺壓半世紀的薩珊波斯看到復仇的希望,與突厥從東西方夾擊嚈噠,560年代,嚈噠滅亡,薩珊波斯與突厥汗國以阿姆河為界瓜分了嚈噠。

突厥汗國地域遼闊,民族復雜,生活方式多種多樣,早在太祖土門可汗朝,就讓禦弟室點密坐鎮西部,土門死後,室點密實際上成了西突厥獨立國王,與薩珊波斯滅亡、瓜分嚈噠的就是室點密,他還把女兒嫁給庫薩和,之後的歷代薩珊王中王都是這個西突厥公主的後代,正是室點密打下了西突厥獨立的基礎。薩珊波斯和西突厥的蜜月沒持續多久,兩國為爭奪絲綢貿易的主動權發生沖突,兵戎相見,但不分勝負。

行文至此,還要引入一個地理概念—呼羅珊(Khorasan),這個詞是波斯語的“日出之地”,被波斯人泛指東方。狹義的呼羅珊在阿姆河以西以南,阿富汗興都庫什山(Hindu-Kush)以北以西,大致呈菱形。位於今土庫曼、伊朗、阿富汗交界處,有4大中心城市,也叫呼羅珊4郡,現屬阿富汗的東郡巴裏黑(Balkh)、南郡赫拉特(Hera);現屬伊朗的西郡尼沙普爾(Nishapur)—聖城馬什哈德(Mashhad)附近;現屬土庫曼斯坦的北郡馬累(Mary),古稱木鹿(Merv),與本文關系最大的就是木鹿。從西往東過了阿姆河,就是著名的河中(Transoxiana),中亞兩大河阿姆河、錫爾河之間。

560年之後的約100年間,呼羅珊屬於薩珊,河中屬於西突厥。木鹿成了薩珊波斯向東防禦西突厥的首席重鎮,從此地再往東不遠就是阿姆河了。630年代,阿拉伯人大舉擴張,經過三大戰役打垮薩珊波斯,薩珊亡國之君伊嗣侯(Yazdegerd III, 632--651)一路向東逃竄,最後逃到木鹿,繼續向東逃的話就要離開國土到河中了。

面對危局,伊嗣侯向東方最強大的2個國家—西突厥、大唐求援,希望他們出兵幫忙。此時西突厥內訌不已,汗室內部互相攻殺不休,但對曾經輝煌強大的薩珊帝國的求援,還是相當重視的。西突厥可汗(khaqan)大軍南下渡過阿姆河,不過很快就撤軍了,除了零星接觸,沒與阿拉伯人發生沖突。回歷22年(643),伊嗣侯還向中國皇帝求援,後者只能是唐太宗,他委婉的批評了伊嗣侯一番,沒有提供任何幫助。(《塔巴裏史》14卷54頁)

651年,窮途末路的伊嗣侯在木鹿城外被一個磨坊主殺害,立國427年(224--651)的薩珊波斯滅亡。作為伊朗文化的愛好者,筆者認為薩珊的滅亡是波斯人的最大悲劇。同年,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叛唐,自立為沙缽羅可汗。657年,唐高宗李治派大將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大總管,西征討伐沙缽羅可汗,後者兵敗被擒,西突厥滅亡,立國不足百年。西突厥的滅亡,讓大唐控制了河中,名義控制區到了阿姆河以西。

就在大唐一再打擊西突厥的過程中,阿拉伯人的征服,卻因為奧斯曼之死(656)和之後的5年內戰(656--661)而暫停,中、阿兩國大致沿著阿姆河對峙,不過大唐對河中的控制很松散,大大小小的國王們,依然統治著綠洲城市,他們都是墻頭草,隨時準備投靠下一個更強大的征服者。另一方面,雖然在650年代穆斯林社團的內部矛盾加劇,但穆斯林的活力和沖擊力依然很旺盛,不斷越過阿姆河對大唐名義統治下的河中發動襲擾,追殺薩珊波斯的皇族余脈。《冊府元龜》記載:“永徽五年(654)五月,大食引兵擊波斯及米國(撒馬爾罕附近),皆破之。波斯王伊嗣俟(即伊嗣侯)之子卑路斯走投吐火羅,遣使來告難,上(唐高宗)以路遠,不能救之。尋而大食兵退。吐火羅遣兵援立之而還。”此後的十幾年間,阿拉伯人致力於肅清呼羅珊,做好向東跨過阿姆河征服河中的準備。

670年,唐軍與另一大新興強國吐蕃在青海大非川會戰,唐軍大敗,開國以來唐軍不敗神話就此告終。吐蕃在唐帝國正西,吐蕃的崛起,直接威脅脆弱的河西走廊,大唐與中亞聯系隨時有被切斷的可能,大唐只能戰略收縮,撤銷安西四鎮建制,安西都護府的首府遷至新疆東部的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此後的數十年間,大唐和吐蕃在新疆反復拉鋸,實際上放棄了蔥嶺(帕米爾高原)以西。利用大唐退卻的天賜良機,阿拉伯人渡過阿姆河,673年大舉進攻河中名城布哈拉,布哈拉女王倉皇逃離,丟了一只鑲滿珠寶的靴子,塔巴裏說它價值2萬第爾汗銀幣。

680年,一代強人穆阿維葉去世,阿拉伯帝國陷入內戰之中,從10月侯賽因遇難,到692年左拜爾的兒子阿蔔杜拉被血腥的哈查只剿滅,內戰持續了12年之久。694年12月,哈裏發阿蔔杜勒-麥立克召見哈查只,叫他到心懷不滿的、動亂不安的伊拉克做總督,鎮服“以分離者和偽善者著名的”伊拉克人。哈查只化裝成一個普通的阿拉伯人,在十二個駝夫陪同之下,在庫法著名的清真寺裏突然出現,他舉止隨便地登上講臺,揭開蒙在臉上的重重疊疊的圍巾,然後用激烈的古詩對群眾演說:

“我的祖先曾撥雲霧而登高,

揭開頭巾你們就認識我的真面貌。”

他繼續說:“庫法的人民啊!我確信我看見許多頭顱已經成熟,可以收割了,我就是收割的人。我仿佛看到頭巾和下頷之間熱血在流。”經過10年的血腥統治,伊拉克和以東地區安定下來,這位精力充沛的中年人將手伸向東方。704年,事實上是東方之王的哈查只推薦屈底波為呼羅珊總督,705年,屈底波以木鹿為基地,以聖戰為號召,向東征服河中。屈底波的10年征服過程中,大唐恰好在動蕩之中,屈底波東征的同年,大唐復辟,武周滅亡,不久武則天去世。715年屈底波謀反被殺前,武周-大唐換了4個皇帝:武則天、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大型兵變就有4次:705年神龍兵變,武則天下課,唐中宗上課,大唐復辟,也叫第2次玄武門之變;707年,唐中宗的太子李重俊起兵造反、被殺,也叫第3次玄武門之變;710年,唐中宗被妻、女毒死,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兵變,殺中宗妻、女,擁立相王李旦即位,也叫第4次玄武門之變;713年,李隆基殺姑媽太平公主。時局的動蕩,讓大唐與中亞事物絕緣,成了屈底波征服的看客。

除了一盤撒沙的綠洲國王們,中亞最強大的勢力,是西突厥余脈突騎施(Turgesh)汗國,以費爾幹納盆地為根據地。費爾幹納在唐朝叫拔汗那,現為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分據。突騎施早年的實力並不強,可汗娑葛受唐朝冊封為郡王,對唐朝還算恭順。但突騎施與東方的鄰居後突厥汗國關系惡劣,708年,“時(後)突厥默啜盡眾西擊突騎施娑葛。”娑葛很快死去,他的大將車鼻施啜蘇祿,糾集余部,自立為可汗。在西突厥中,自認為是娑葛部族的都稱為“黃姓”,而蘇祿的部族則稱為“黑姓”。黃黑二姓,互相敵視。突厥、突騎施的內亂,導致突厥人無力幹預阿拉伯的東進。712年,屈底波攻占撒馬爾罕,挺近到錫爾河以東的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

塔巴裏說,屈底波在回歷96年(714--715)年進行了最後一次遠征,攻占喀什。成書於13世紀的伊本-艾希爾的《全史》記載,中國皇帝—肯定是唐玄宗,要求屈底波派遣“派一名出身高貴者前來告訴我你們的宗教和情況”於是他挑選出10個英俊、善辯、勇敢、機智和品行端正的人,並下令配上好裝備和絲毛彩飾行裝以及駿馬。其中有胡白來-本-木沙拉吉-基拉比。屈底波對他們說:“去了之後告訴他,我已發誓,不腳踩他們國家的土地,不在他們王子王公脖子蓋上戳,不收下他們的地租,我決不收兵。”

胡白來等人接受唐玄宗召見時,穿上白色外衣、內衣,渾身熏香,唐玄宗和大臣們見了他們一言不發,把他們打發走之後,唐玄宗問大臣們感想,他們說只看到了一群女人。次日,皇帝再次召見。他們穿上彩飾禮服,戴上絲毛混織的纏頭巾,披上錦緞外袍。皇帝見到他們只說了句“你們回去吧”。他問屬下:“今天這樣子,你們如何看?”眾人答:“比昨天的樣子更像男人了。”第3天又召見他們。這次他們把兵器搬了出來,然後披甲戴盔,佩劍持矛,跨上戰馬。皇帝見狀,以為一座高山壓將過來。待到近前,他們摩拳擦掌,挺起長矛。此時有人說了句“你們請回吧”。於是他們手舉矛槍,策馬飛奔,仿佛在追殺敵人。皇帝問屬下:“你們如何看?”眾人答:“從未見過如此好漢!”

到了晚上 ,皇帝派人傳話:“你們派個頭領到我這裏來。”他們推選了胡白來。皇帝對他說:“我的赫赫皇權,想必你們已經見到。在我這裏你們很安全,就像我手心裏的一個雞蛋。不過我問你一件事,你要照實說,否則我將把你殺了。”他回答:“請問吧。”皇帝問:“你們3天穿3種衣服,原因何在?”

胡白來回答:“第1天的是我們國民平日的裝束,第2天的是我們進見王公貴族時的服飾,第3天的是我們與敵人交戰時的穿戴。”皇帝說:“如此安排,可謂天衣無縫。你們回去告訴你們的統帥,我知道他兵馬不多,讓他退兵吧,否則我會派手下將你們消滅。”胡白來道:“我們主帥的先頭部隊在你的國家,後續部隊在橄欖樹生長之地(倭馬亞王朝的老巢、地中海畔的敘利亞),你怎麽能說他兵馬不多呢?至於你以死來威脅我們,我們認為如果死期到了誰也逃不掉,而最有尊嚴的死便是被敵人所殺,我們不厭惡死也不懼怕死。我們主帥已經發誓,不腳踩你們的國土,不在你們王子王公脖子上蓋戳,不收到你們的地租,他決不撤兵。”

皇帝聽後說道:“我們來讓他解除這個誓約,我們送去我們國家的土讓他踩好了,我們交給他地租讓他滿意好了,我們派去幾個子弟讓他去蓋戳好了。”然後皇帝賞賜了他們,並讓他們帶著禮物和4個王公的兒子踏上歸程。他們回到屈底波那裏,後者接受了地租,踩了土,在那幾個後生的脖子上蓋了戳並把他們放了回去。屈底波隨即派胡白來去向哈裏發韋立德(705--715)報捷,但半路上胡白來死在波斯一個叫蓋裏耶的地方。

胡白來的使團往返的同年,714年,屈底波的靠山,伊拉克總督哈查只死去,次年支持哈查只的哈裏發也死了。新任哈裏發敵視哈查只及其黨羽,屈底波憂懼之下企圖造反,被部下殺死。

關於屈底波是否攻占了喀什,以及胡白來之行的真實性,中國史家普遍認為是阿拉伯說書人的無稽之談。即便如此,依然能看出,在強大的阿拉伯征服者看來,大唐是必須重視和尊敬的對手,善於誇大其詞的阿拉伯說書人說的再天花亂墜,也只能過過嘴癮,屈底波滿足於象征性的征服中國,征服中國的事也就到此打住。更巧合的是,胡白來暴死於回首都大馬士革的路上,屈底波掙了面子,卻很快死於內訌。再往後,751年在怛羅斯戰勝大唐遠征軍的阿拉伯名將齊雅德,被呼羅珊總督阿布-穆斯林殺害。754/755年,阿布-穆斯林秣馬厲兵企圖東征大唐,還沒等動手就被阿巴斯朝哈裏發殺死。1405年,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君主—瘸狼帖木兒又打算東征中國,行軍途中病死,盛極一時的帖木兒帝國瞬間崩潰。似乎真主詛咒打中國主意的伊斯蘭征服者,讓他們一個個橫死。

屈底波的死,讓阿拉伯的中亞攻略陷入全面停頓,乃至退縮。為了鞏固既得利益,阿拉伯人與大唐的頭號對手吐蕃合作,715年、開元3年、屈底波被殺的同年,“吐蕃與大食共立阿了達為(拔汗那/費爾幹納)王,發兵攻之”(《資治通鑒》)。費爾幹納是突騎施的根據地, 也是後來阿巴斯朝突厥奴隸的最重要來源地—沒有之一,相繼在埃及建立的兩個突厥奴隸王朝—圖倫王朝、伊赫什德王朝(Ikhshidid dynasty, 935—969),都是來自拔汗那的突厥奴隸建立的。

拔汗那或費爾幹納有兩個政府,呈現典型的二元或雙頭格局,一個是太上皇、立皇帝—遊牧的西突厥余脈突騎施汗國,708年,突騎施遭到後突厥打擊,可汗娑葛被殺,娑葛的大將車鼻施啜蘇祿自立為可汗,蘇祿與娑葛不是一個家族,分別是“黑姓”、“黃姓”,互相攻殺不休,突騎施新敗於後突厥默啜可汗—就是嘲笑武則天的武家“我可汗女當嫁天子兒,武氏小姓,門戶不敵”、大舉進攻中原的那位可汗,突騎施力小國弱,只能夾著尾巴做人。另一個是土皇帝、坐皇帝,拔汗那國王,估計是伊朗語族的農耕政權君主,在各大國之間做墻頭草。

聽說阿拉伯帝國和吐蕃聯手幹預拔汗那政局,企圖建立反唐傀儡政權做緩沖國,正在安西都護府巡察的文官張孝嵩“謂(安西)都護呂休景曰:‘不救則無以號令西域。’遂帥旁側戎落兵萬余人,出龜茲西數千裏,下數百城,長驅而進。是月,攻阿了達於連城。孝嵩自擐(huàn)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斬千余級,阿了達與數騎逃入山谷。孝嵩傳檄諸國,威振西域,大食、康居、大宛、罽(jì)賓等八國皆遣使請降。”從時間來看,此役發生在屈底波死後,唐軍戰勝的是屈底波的余部。白壽彜說:“這大概是唐與大食第一次短兵相接。這次大食是打敗了。”

大唐雖然獲勝,畢竟戰線太長,頭號敵人還是直接威脅著長安的吐蕃,阿拉伯人的退卻,最大受益者是拔汗那的太上皇突騎施汗國。蘇祿上課的前10年,限於實力不足,對大唐還算恭順,大唐也願意支持他做在中亞的代理人,相當於阿拉伯、吐蕃扶植的拔汗那國王阿了達的地位。張孝嵩西征的2年後,717年,蘇祿朝於唐,唐玄宗封他為突騎施都督,又派王惠冊拜他為左羽林大將軍、順國公、金方道經略大使,又以阿史那懷道女為交河公主嫁之。蘇聯中亞史權威巴爾托德在談到蘇祿同中國的關系時說,阿拉伯人是把索格底亞那(河中)看成為穆斯林統帥之花園,而突厥人也認為占據這個地方對他們有重大意義。

隨著突騎施蘇祿的崛起,阿拉伯人在中亞遇到了強勁敵人。欲知突騎施如何對抗阿拉伯人,以及與阿巴斯革命的關系,請看下一章《蘇祿可汗》。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2月 06, 2016 9:33 am

6 蘇祿可汗

蘇祿早期的頭號敵人不是大唐或阿拉伯,而是東方的鄰居後突厥汗國。蘇祿的前任被後突厥默啜可汗殺死,蘇祿即位初期,也被後突厥壓制的死死的。著名的《闕特勤碑》的記載,大約在712年,默啜可汗派闕特勤西征中亞的粟特地區,很可能順道摟草打兔子,狠揍了突騎施一把。開元4年(716),默啜可汗在一次凱旋回家的路上遭到敵對部落突襲、陣亡,盛極一時的後突厥汗國隨之解體。一直生活在後突厥陰影下的突騎施趁機崛起,在大唐的支持下,迅速成長為中亞最大的本地勢力。唐朝頭號敵人是吐蕃,常年與吐蕃爭奪新疆,對蔥嶺以西鞭長莫及,樂於支持突騎施做自己在中亞的代理人。

大唐支持蘇祿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東、西突厥的王室都是阿史那家族,蘇祿所在西突厥黑姓卻不屬於阿史那家族。因此蘇祿被阿史那家族的可汗、貴族們瞧不起,只能依靠大唐的支持才能在阿史那家族和親阿史那的突厥海洋中生存。《舊唐書 突厥傳》記載,開元18年(730),蘇祿的使節來到長安,唐玄宗親自在丹鳳樓設宴款待,突厥已經先遣使入朝,與蘇祿的使節爭奪座位,突厥使節說:“突騎施國小,本是突厥之臣,不宜居上。”蘇祿使曰:“今日此宴,乃為我設,不合居下。”最後唐朝和稀泥,讓兩國使節“於東西幕下兩處分坐,突厥使在東,突騎施使在西”。從兩位使者的話來看,突騎施在正統突厥面前,依然自覺矮人一頭,無法正面反駁自己“本是突厥之臣”,只能用“今日此宴,乃為我設”來偷換概念。

在默啜可汗死後的第2年,即717年,大唐不斷給蘇祿可汗加官進爵,都督、大將軍、國公、可汗等等,最重要的頭銜是金方道經略大使,按中國五行配五方的理論,西方屬金,金方道就是西方道,金方道經略大使相當於大唐的西方面軍司令,唐玄宗敕令突騎施可汗蘇祿:“西頭事委你,即須發兵除卻大食”(《冊府元龜》),全權負責對阿拉伯帝國的戰爭。除了這些虛頭巴腦的頭銜,大唐也給了蘇祿實惠。《新唐書 西域傳》記載,開元7年(719),“(西突厥)十姓可汗請居碎葉”。碎葉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可能是李白的出生地,也是安西四鎮中最西、唯一在現代中國版圖之外的鎮,北庭都護湯嘉惠奏請唐皇照準,並以焉耆(新疆焉耆)代替碎葉,名義上大唐還有安西四鎮,實際上四鎮總體向東移動,大唐縮短補給線,便於與吐蕃在新疆爭雄。隨著大唐的東撤,碎葉落入突騎施手中。

有了大唐給的面子和裏子,蘇祿也不負大唐的厚望,不斷向西面的阿拉伯帝國的領地—呼羅珊總督轄區施加影響。突騎施的根據地拔汗那現在叫費爾幹納,以費爾幹納盆地著稱,這個盆地北方是天山西支,南面是昆侖山西支,東方是帕米爾山結,只在西面、對阿拉伯帝國方向開了一個小口,所以突騎施要有所作為,最方便的方向正是西方,與阿拉伯人為敵。

雖然屈底波死了,他的征服遺產還在,除了河中,錫爾河東方的塔什幹(石國)等綠洲王國也臣服於阿拉伯。相比只滿足於稱臣納貢的大唐,阿拉伯人的統治十分殘酷,對城邦們的進行敲骨吸髓的剝削,吐火羅國王對唐玄宗上表說:“奴身今被大食重稅,欺苦實深,若不得天可汗(唐太宗以來大唐皇帝的頭銜)救活,奴身自活不得(《冊府元龜》)”,所以屈底波一死,國王們就想擺脫阿拉伯人,重歸大唐的宗主的統治。身為大唐代理人的蘇祿可汗,第一舉措就是煽動這些城邦造反,阿拉伯史書記載,720年代,河中地區發生了大規模的反阿拉伯起義,一位突厥將軍趁機率軍攻入河中,雖然這次反阿起義最終失敗,也讓阿拉伯和突騎施的矛盾公開化,兩國事實上宣戰了。

723年,呼羅珊總督穆斯林(Muslim bin Sail al-Kilabi)進攻突騎施的老巢費爾幹納,幾乎全軍覆沒。724年,倭馬亞王朝最後一位有為的哈裏發希沙木(Hisham, 724~43)即位,讓穆斯林二次進攻費爾幹納,他們在渡過錫爾河後,包圍費爾幹納首府,砍伐果樹,大肆蹂躪。但在得到突騎施兵來援的消息後就趕緊撤退。突騎施軍尾行追擊,阿拉伯人在撤退中沿路到處受到攻擊,使得他們不得不焚燒輜重,輕裝後撤,在到達錫爾河時,道路又被塔什幹與費爾幹納的軍隊所阻,被突騎施兵包圍的饑渴的阿拉伯軍拼命奪路而逃,斷後部隊的指揮官喪了命。剰下的殘兵敗將最後到達了忽氈,然後從那裏渡過錫爾河撤回到河中撒馬兒罕。這次失利,是阿拉伯人在屈底波死去的15年間,最後一次東征,以慘敗告終。

在阿拉伯人對外征服和對屬國的統治中,始終有一個對待異教徒的問題。阿拉伯統治者的信念認為,他們的力量的源泉在於伊斯蘭教,被征服的人民如果信奉了伊斯蘭教將不會反對阿拉伯的統治。因此,哈裏發歐麥爾二世(Umar II, 717~20)宣布,對信奉伊斯蘭教的人不征收侮辱性的人頭稅,並受伊斯蘭法律的保護。這就吸引中亞的波斯人們紛紛入教,盡管他們不過是以此作為逃稅的一種途徑。歐麥爾的德政讓他廣受波斯人的好評,750年阿巴斯革命成功,阿巴斯人發掘歷代倭馬亞哈裏發的墳墓,只有歐麥爾二世的墳墓逃得此劫。

之後的阿拉伯呼羅珊總督的政策有所搖擺,有時理想化,致力於推廣伊斯蘭教,為此向新穆斯林提供免稅優待,但此舉減少了納稅人,對當地財政產生了壓力。有時候更加現實,對新穆斯林提出高標準嚴要求,比如一個總督做出規定,新入教者,只有行過割禮,執行伊斯蘭教法令並能誦讀《古蘭經》章句的人才能免除人頭稅。這種朝令夕改的做法,自然引起了中亞各地人民的不滿,在突騎施的外部支持下,終於釀成起義。

730年,哈裏發任命信德(Sind, 巴基斯坦南部)總督朱奈德(Junayd b. Abdur Rahman al-Murri)為呼羅珊總督,他一上任就和突騎施軍發生激烈戰鬥。公元731年春,突騎施可汗蘇祿和河中的粟特人聚集軍隊圍攻撒馬兒罕,撒馬兒罕的阿拉伯太守薩烏拉(Sawra)派急使向朱奈德求援。朱奈德當時本要去進攻反抗的吐火羅(阿富汗東北部),由於突騎施軍攻入河中,便立即率領一支人數不多的軍隊渡河到達渴石(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帖木兒的出生地),在此征集了一些地方武裝,準備前往撒馬兒罕解圍。為了避開沿路的起義軍,朱奈德決定取捷徑經邵達爾山(Shawdar)前往,但在距撒馬兒罕約六十裏的一個山隘中遭到突騎施可汗的包圍和襲擊,阿拉伯軍被迫掘壕自衛。朱奈德令撒馬爾罕太守薩烏拉率軍出城經河道來會師,留一部分主力戍守撒馬兒罕城。後者抄山間近路前來,在距朱奈德十二裏處受到突厥軍的攻擊。突厥人將草點著,使薩烏拉的人馬與水隔離,防火、熏煙、切斷水源這一招,被450年後的薩拉丁采用,在哈廷戰役中對付十字軍。熾熱與幹渴令阿拉伯人焦急如狂,他們拼命沖出,多被燒死。撒馬爾罕太守薩烏拉喪命,余眾也被突厥騎兵追殺,1.2萬人僅剩2000人。在薩烏拉軍奮戰時,朱奈德亦經受嚴重損失。他從山隘的被圍困境中脫出,逃往撒馬兒罕。在那裏停留了一個時期,休養士馬,同時派人去向哈裏發希沙木報告。哈裏發立即派2萬人馬攜帶大批武器輜重從巴士拉與庫法前往呼羅珊,並讓朱奈德有權自行招兵。

撒馬爾罕戰役之後,阿拉伯在河中只能保有撒馬爾罕、布哈拉兩座孤城,其他綠洲城市都聽命於蘇祿,突騎施汗國儼然成了河中的主人,中亞最強大的勢力。此役讓蘇祿可汗達到權勢的頂峰,既然叫頂峰,那麽下面就是下坡路了。

即使在蘇祿可汗為大唐的利益與阿拉伯為敵的十幾年間,突騎施與大唐的關系依然不乏波瀾。726年,杜暹擔任安西都護,蘇祿的妻子、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懷道的女兒交河公主,派人趕著1000匹馬來安西出售,使者向杜暹宣讀交河公主的命令,杜暹一臉的不忿:“阿史那氏女,豈合宣教(公主的命令)與吾節度耶!”將使者打了一頓,留而不遣,馬不許出售,恰好天降大雪,這1000匹馬全部被凍死,蘇祿夫妻血本無歸。蘇祿畢竟是個血性的草原漢子,大怒,發兵進攻唐朝的安西四鎮,“四鎮貯積及人畜並為蘇祿所掠”,飽掠而去。開元15年(727),蘇祿勾結吐蕃,“突騎施蘇祿、吐蕃贊普圍安西,副大都護趙頤貞擊走之。”(《舊唐書 玄宗本紀》)事後蘇祿大概覺得與大唐、阿拉伯兩線交惡很不明智,貢獻方物向大唐示好。這件事上,唐、突都沒深究,卻在兩國之間種下了不合的種子。而突騎施與吐蕃的這次合作雖然不成功,卻大大拉近了雙方的距離。

《舊唐書》說“蘇祿性尤清儉,每戰伐,有所克獲,盡分與將士及諸部落。其下愛之,甚為其用”,是個很能幹的君主。隨著買賣越做越大,蘇祿也有了自己的小算盤,“南通吐蕃,東附突厥。突厥及吐蕃亦嫁女與蘇祿。既以三國女(唐、突厥、吐蕃)為可敦”。到了晚年,蘇祿越發驕橫,不甘於做大唐的木偶傀儡。

再看阿拉伯帝國,撒馬爾罕戰役遭到突騎施重創,在河中只能龜縮在撒馬爾罕、布哈拉2座大城固守,簡直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既然阿拉伯的勢力衰退,蘇祿對大唐的利用價值也越來越小,特別是蘇祿迎娶吐蕃公主,與大唐頭號敵人結親,那麽在大唐看來,蘇祿就成了敵人,所謂“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大唐和阿拉伯的關系熱絡起來,謀劃從東西兩側夾擊突騎施。中亞形成了唐-阿拉伯,突騎施-吐蕃,兩大敵對陣營。

《冊府元龜》記載,733年阿拉伯使者摩思覽達幹等來朝於唐,很可能是蘇祿的手下敗將,阿拉伯的呼羅珊總督朱乃德派來向唐明皇示好的。同年,呼羅珊天旱,發生嚴重饑荒,甚至擴展到了糧食豐收的呼羅珊首府、北郡木鹿。朱奈德不得不從各地大量輸入糧食。他還采取嚴厲手段在周圍地區征糧。根據他自己的說法,饑荒是由於異教徒控制了澤拉夫善河流域所引起的,因為在這以前木鹿還要從那裏輸入糧食。澤拉夫善河是中亞兩大河之間的內陸河,滋養著撒馬爾罕和布哈拉兩大名城,控制澤拉夫善河只能是突騎施人,這說明蘇祿是河中真正的主人。

734年2月,呼羅珊總督朱乃德去世,呼羅珊和河中的饑荒還在繼續。在帝國的其他地區,南人、北人的族群矛盾激化,也影響到中亞。軍事失敗、經濟雕零、內政混亂之下,穆斯林人心思變。一個叫哈裏斯-本-素賴智(Al-Harith ibn Surayj)的阿拉伯軍官,在阿富汗東北部的吐火羅斯坦,也是呼羅珊東郡巴裏黑一帶造反,割據一方,與新任呼羅珊總督打內戰。哈裏斯的口號是“遵照同受到保護的宗教的信仰者(ahladh-dhimma) 所達成的協議,不向穆斯林征收賦稅,也不壓迫任何人。”作為倭馬亞王朝的軍官,哈裏斯起初並沒有就要推翻這個王朝的意思,他接受了呼羅珊總督的建議,與之共同遣使者去哈裏發宮廷,要求哈裏發希沙木實行穆罕默德的法令,豁免非阿拉伯穆斯林的賦稅,遭到希沙木的拒絕,那位呼羅珊總督,也因為舉止荒唐,勾結亂黨而被免職,這堅定了哈裏斯造反的決心。哈裏斯雖然不是阿巴斯革命黨人,但他的造反,為阿巴斯黨人在中亞的勝利打開了缺口。

下任呼羅珊總督是阿薩德(Asad bin Abdullah),哈裏斯則勾結突騎施蘇祿對抗阿薩德,河中、阿富汗北部的土王們支持哈裏斯和蘇祿,兩夥人涇渭分明。阿薩德也有辦法,沿襲前前任朱乃德的故智,向東結交大唐。根據《全唐文》收錄的宰相張九齡起草的文書記載,開元22年(734)夏,突騎施酋長“闕俟斤入朝,行至北庭有隙,因生計議,即起異心”,唐朝的邊將“乃興兵攻殺闕俟斤,奪其羊馬”。突騎施又派人攜帶厚禮,結交吐蕃,被唐軍抓了現行,人贓俱獲。蘇祿以此為借口,與大唐開戰,開元22年(734),“自夏以來,圍遭疏勒”。疏勒是安西四鎮之一,現為新疆的喀什。次年春,突騎施寇北庭及安西撥換城(新疆阿克蘇),唐將朱仁惠中箭身亡。

對於這場與突騎施的戰爭,大唐做了軟硬兩手準備,硬一手是正面的軍事攻勢,從北庭都護、河西節度調兵遣將,給予蘇祿可汗正面壓力。軟一手是外交攻勢,又分為內外兩刀。內一刀是針對蘇祿並非阿史那家族的弱點,冊封一個阿史那王子為可汗,由他“招輯四鎮蕃漢健兒”,挖蘇祿的墻角,不過這一刀似乎沒有奏效,在隋唐兩朝一百多年的連續打擊下,突厥人衰落不堪,除了惡心蘇祿之外,起不到實際作用。外一刀更狠,派安西使臣張舒耀與阿拉伯人聯絡,從東西兩線合擊突騎施。

735年夏,張舒耀返回,帶來“大食東面將軍呼邏散訶密”(呼羅珊埃米爾,就是總督阿薩德)復書,答應“四月出兵”。為了進一步孤立蘇祿,大唐傳諭中亞的土王們“能伺其隙,各有誅夷”,“富貴之舉,彼賊是資”,用高官厚祿拉攏他們反突。4月,阿拉伯人如約而來,從西面進攻突騎施。蘇祿為免腹背受敵,遣派使節與唐談判停戰。開元24年(736年)春,唐軍發動攻勢,北庭都護蓋嘉運率兵擊突騎施,破之。這一年中,突騎施雖然對唐朝繼續騷擾,但勢已衰頹,成強弩之末了。

737年,阿拉伯呼羅珊總督阿薩德,征討阿富汗東北部的骨咄,國王向蘇祿求助,蘇祿親率大軍逾阿姆河,與阿拉伯亂黨首領哈裏斯合作,大戰“呼邏散訶密”阿薩德。經過極為艱苦的鬥爭,阿拉伯人先敗後勝,轉入反攻。突騎施向北退回河中地區,哈裏斯退往巴達克山。

蘇祿輸給阿薩德之後,國勢日衰。《舊唐書 突厥傳》說他晚年“又因風病,一手攣縮”,應該就在此時,很難想象他親率大軍渡過阿姆河與阿薩德會戰的時候,會是個中風患者。同時與世界兩大強國開戰,實在不是突騎施能承擔的起的。內外交困之下,突騎施汗國變生肘腋。據塔巴裏的記截,回歷119年冬(737),蘇祿與一員大將下棋產生糾紛,被後者殺死,仿佛是被漢景帝用棋盤砸死的吳國太子。《舊唐書 突厥傳》說開元26年(738)夏,蘇祿的手下大將“勒兵夜攻蘇祿,殺之”。《舊唐書 玄宗本紀》又記載,開元27年(739)年秋,“北庭都護蓋嘉運以輕騎襲破突騎施於碎葉城,殺蘇祿,威震西陲。”2本書對蘇祿的死亡時間、經過,有3種說法,無論孰是孰非,一代抗阿英雄都橫死了。

蘇祿死後,大唐持續對突騎施進行打擊,北庭都護蓋嘉運擒獲蘇祿之子咄火仙,“率將士詣闕獻俘,玄宗禦花萼樓以宴之,仍令將吐火仙獻於太廟。”之後突騎施群龍無首,黑、黃兩姓自相殘殺,強大一時的突騎施汗國在739年之後土崩瓦解,不復存在。

突騎施滅亡之後,大唐的勢力隨之進入蔥嶺以西,與阿拉伯帝國正面接壤,為12年之後的怛羅斯會戰埋下伏筆。筆者作為事後諸葛亮,認為唐滅突騎施的弊大於利。帕米爾山節作為歐亞大陸的中心點,也是新疆和中亞的分割點,蔥嶺兩側的生活方式差異甚大,喀喇汗朝、察合臺汗國以蔥嶺為界分裂,不是偶然的。蔥嶺同樣是中國的西部天然邊界,無論漢、唐還是清,都不可能長期在蔥嶺以西立足,保留一個親唐的緩沖國在蔥嶺以西,對付更西方的大國,才是上策。縱觀唐、突的沖突,筆者以為唐朝的責任更大,先有杜暹仗著大國聲威,凍死蘇祿的1000匹馬,後有大唐邊將捕殺蘇祿的大臣,所謂“因生計議,即起異心”的說辭,怎麽看都像邊將為了搶奪羊馬而編造的罪狀。突騎施亡國的最大受益者是阿拉伯帝國,穆斯林利用中亞的權力真空,渡過阿姆河,深入河中。

大約在蘇祿被殺的同時,738年,75歲的奈斯爾-伊本-賽雅爾(Nasr ibn Sayyar)被封為最後一任倭馬亞王朝呼羅珊總督,來到木鹿上任。欲知這個古稀老翁能有什麽作為,請看下一章《一地雞毛》。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2月 06, 2016 9:35 am

7 一地雞毛

阿巴斯革命爆發之前的740年代末,呼羅珊就已經亂了套,穆斯林互相殘殺。代表人物有3個,下面一個個說。第一個出場的是上一章提到的,倭馬亞王朝軍官出身的哈裏斯-本-素賴智(Al-Harith ibn Surayj)。

哈裏斯屬於北阿拉伯人,來自伊拉克兩大藩鎮之一巴士拉。與眾多阿拉伯人一樣,為了追求功名富貴,來到邊遠的呼羅珊,參加對異教徒的遠征。729年,他首次在史書上出現,在與突騎施人的戰鬥中有英勇表現。730年前後正是突騎施可汗蘇祿的鼎盛時代,阿拉伯人數次敗在對方手下,不僅征服沒有成果,反而不斷喪師失地,對哈裏斯等渴望追求進步的中下層穆斯林的仕途,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733年,中亞發生了大旱,中亞最重要的糧食供應地—澤拉夫善河流域還在突騎施汗國手中,導致阿拉伯的中亞轄區發生糧荒。呼羅珊總督朱乃德,就是被蘇祿可汗打的大敗的那位,從中亞各地強行征糧,優先滿足首府木鹿的需要。當時哈裏斯正駐紮在阿富汗東部的吐火羅斯坦(Tokharistan),此地是帝國最東方的地方,也發生了糧荒,因此他率眾鬧事,反對總督大人的征糧政策,朱乃德也不客氣,賞給他一頓鞭子吃。次年734年春,朱乃德去世,新總督還沒到任,一肚子怨氣的哈裏斯趁機在呼羅珊東郡巴裏黑豎起反旗。

哈裏斯認定倭馬亞的統治非法,鼓吹恢復穆聖時代的典章制度,恢復樸素、平等的穆斯林社團,打出穆聖曾經打出的、具有神秘和宗教色彩的黑旗等等,這就與當時已經很流行的,反倭馬亞的各種什葉派思想和理論不謀而合,至少在理論上,哈裏斯與阿巴斯革命是同道。

哈裏斯的所謂革命思想,在穆聖創教之後是穆斯林社會各種反抗活動的常態。鑒於穆聖和四大哈裏發—至少前兩位哈裏發的成功,穆斯林普遍認為那個時代是穆斯林的黃金時代,哈裏發虔誠、樸素、公正,信徒們彼此平等,財產由社團或穆斯林國家統一發放,在聖戰精神的指引下,穆斯林兄弟共同奮鬥,並肩作戰,蕩平異教徒等等,古往今來就沒有這麽好的社會制度和民風習俗。每當社會矛盾激化,統治者驕奢淫逸,民風腐化墮落的時候,穆斯林們就懷念穆聖時代,認為只要恢復穆聖時代的制度、習俗,上自哈裏發,下到穆斯林,嚴格按當年的儀軌、制度辦事,一切社會矛盾都會煙消雲散。於是在某個宗教領袖或造反者的領導下,來一場披著宗教外衣的改朝換代。新上臺的統治者,也許叫馬赫迪,也可能叫伊瑪目、哈裏發。新王朝建立初期,也許能按照穆聖的典章公正、樸素若幹年,之後再腐化墮落,被下一個宗教革命推翻。

哈裏斯造反之前,巴裏黑的太守,正是奈斯爾-伊本-賽雅爾(Nasr ibn Sayyar),最後一任倭馬亞王朝的呼羅珊總督,當然此時他還不是總督。奈斯爾是個老人精,看到手下很多人同情哈裏斯,便帶領忠於自己的少量守軍退出巴裏黑,將這座名城拱手讓給哈裏斯,但他也沒有去木鹿支持總督,做了呼羅珊第三方勢力。有了較為穩固的根據地,哈裏斯決心攻占呼羅珊首府木鹿,一門心思擺脫阿拉伯人統治的阿富汗土王們,也在哈裏斯身上下註,一時間哈裏斯的聲勢十分浩大。但哈裏斯的軍事能力顯然不足,2次進攻木鹿都被朱乃德的繼任總督阿西姆(Asim ibn Abdallah al-Hilali)打敗。

雖然阿西姆兩次戰勝哈裏斯,處境依然十分危險,擔心哈裏斯再來進攻,一面向大馬士革朝廷求援,一面嘗試與哈裏斯和談,就是招安,當然也可能是緩兵之計。阿西姆同意派人與哈裏斯的使者一同去大馬士革,由哈裏發希沙木決定是否免除非阿拉伯穆斯林的人頭稅。哈裏發堅決拒絕了哈裏斯的要求,還順道把舉止荒唐,有勾結亂黨嫌疑的阿西姆撤職,從此哈裏斯和倭馬亞王朝徹底決裂,只能在造反的康莊大道上一條道跑到黑。

哈裏發希沙木從伊拉克派兵去呼羅珊,援軍來了,新的問題又來了。敘利亞軍隊是倭馬亞王朝的核心軍事力量,倭馬亞王朝的支柱,穆阿維葉、麥爾旺一世就是靠他們贏得對阿裏、阿蔔杜拉-本-左拜爾的內戰勝利的。敘利亞軍隊不僅英勇善戰,更仗著政治地位高,以天子門生自居,十分驕橫跋扈。從歷史上看,哈裏發國早期只有4大藩鎮,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拉克庫法、伊拉克巴士拉、埃及弗斯塔特(al-Fustat,開羅前身),4大鎮的總督位高權重,更邊遠的地區總督及其衙門,都是4大鎮的下屬和派出機構。穆阿維葉做了哈裏發之後,對全國的行政區劃做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全國劃分為5個總督區或大區,巴士拉、庫法合並為伊拉克大區,伊拉克總督坐鎮庫法,後來哈查只將首府遷到庫法和巴士拉之間的瓦西特(Wasit),伊拉克總督下面有2個副長官,一個坐鎮中亞呼羅珊的木鹿,做呼羅珊總督,另一個在東南部,統治巴基斯坦或印度河流域。埃及大區保留,埃及以西分出易弗裏基葉(Ifrīqiyah[拉丁語Africa的訛音])大區,管轄埃及之外的全部北非,後來還包括西班牙。阿拉伯人的老家阿拉伯半島為一個大區,兩河上遊、小亞東部、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合並為哲齊賴(Al-Jazira)大區,倭馬亞末代哈裏發麥爾旺二世就是從哲齊賴總督任上發跡的。

呼羅珊總督長期以來是伊拉克總督的下屬,例如中亞征服者屈底波就是伊拉克總督哈查只的下屬,而伊拉克是反倭馬亞家族勢力的大本營,由精銳忠勇的敘利亞軍隊鎮守,伊拉克總督多是忠於哈裏發的敘利亞人。希沙木哈裏發上臺不久,就任命哈立德-伊本-阿蔔杜拉-蓋斯裏(Khālid ibn ‘Abdullāh al-Qasri, 724—38在任)做伊拉克總督,兼管伊拉克以東的所有地方。哈立德從伊拉克派到呼羅珊的援軍是20000敘利亞人,阿西姆根本鎮不住這幫驕兵悍將,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由這支敘利亞軍隊的主將、哈立德的弟弟阿薩德(Asad bin Abdullah, 735~738年在任)出任呼羅珊總督,阿西姆鎮不住場子,也是他下課的原因之一。

阿薩德的援軍到來,呼羅珊的戰局立即扭轉。哈裏斯被打得節節敗退,便向中亞最強大的勢力突騎施可汗蘇祿求助。哈裏斯與蘇祿組團對付倭馬亞官軍,阿薩德則與大唐結盟,從東西兩線夾擊突騎施。戰爭規模越打越大,越來越多的勢力卷入其中。737年,應骨咄(Khuttal)國王的邀請,蘇祿可汗親率大軍南下渡過阿姆河,進入阿富汗境內。蘇祿與哈裏斯匯合之後,繼續深入阿富汗,阿薩德率領4000精銳的敘利亞軍隊來戰,兩軍在喀裏斯坦(Kharistan)會戰,蘇祿和哈裏斯的聯軍大敗,兩人僅僅帶領少數殘兵逃過阿姆河,沒渡河的突騎施軍隊被阿薩德的大將、南人朱大衣(Juday' al-Kirmani)消滅殆盡。這個朱大衣因為表現優異,加上南人出身,獲得青睞南人的阿薩德的賞識,做了後者的副手,大權在握。朱大衣、末代總督奈斯爾、亂黨頭子哈裏斯,成了日後呼羅珊三國演義中的三大主角,至此他們都上場了。

喀裏斯坦戰役後,蘇祿可汗窮途末路,最遲在739年秋被殺(《舊唐書 玄宗本紀》),突騎施汗國事實滅亡。喀裏斯坦的勝利者阿薩德,在738年死去,可能與他的靠山、官居伊拉克總督的哥哥哈立德的倒臺有關。惜字如金的《阿拉伯通史》,在第19章給了哈立德一些文字,說他的任內(724~38)興修土木工程和排水工程,讓伊拉克地區繁榮起來。哈立德也利用這些工程,盜用了公款1300萬第爾汗,而且還浪費了大約比這個數目多兩倍的公款。738年,哈立德被新總督逮捕下獄,遭到酷刑拷打,要他招供貪汙的罪產去向。希提說:“從這個事例中就可以看出,政治的紊亂和國家機器的腐敗,成為伍麥葉王朝崩潰的原因,他們的勁敵阿拔斯王朝所以能夠取而代之,就是因為他們自身的腐化墮落。”把哈立德的腐敗和下課,視為倭馬亞王朝垮臺的必然性的證據。

從哈立德的下課來看,弟弟呼羅珊總督阿薩德不像自然死亡。接替阿薩德的下任也是最後一任倭馬亞王朝呼羅珊總督,就是奈斯爾,此後6年間,即哈立德、阿薩德兄弟倒臺(738)到希沙木哈裏發去世(743),阿薩德的愛將朱大衣及其南人部下遭到奈斯爾的打壓。逃亡在阿姆河以北的哈裏斯,在740年前後行蹤不明,後來他回到呼羅珊時,有人說他當年流亡期間,居住在突厥人的土地上,接受可汗的統治(《塔巴裏史》27卷29頁)。

奈斯爾可能是屈底波之後,最能幹的倭馬亞呼羅珊總督,在任期間發動過一些成功的東征,從突騎施突厥人手中征服了一些土地,內政方面也不乏建樹,一時間呼羅珊呈現繁榮安定的局面。不過在740年代,呼羅珊南人、北人的矛盾激化,彼此攻殺,奈斯爾根本控制不住。744年,倒數第3任哈裏發葉齊德三世(Yazid III ibn al-Walid, 744)依靠南人或也門人的支持,從前任哈裏發韋立德二世(Walid II, 706—743~44)手中奪了鳥位。被壓抑數年的南人大受鼓舞,擁立首領朱大衣(Juday' al-Kirmani)做總督,但沒能成功,南人索性造反了。眼看局勢惡化,奈斯爾邀請流亡在河中的哈裏斯及其黨徒回呼羅珊,制衡朱大衣,哈裏發葉齊德三世則赦免哈裏斯,同意按穆聖的典章、訓誡執政。

745年,哈裏斯來到首府木鹿,首都大馬士革那邊又生變故。在744年,在位不到半年的葉齊德三世去世,由弟弟易蔔拉欣接班(744),是為倒數第2任哈裏發。倭馬亞王朝的親王、哲齊賴(Al-Jazira)總督麥爾旺起兵造反,殺進大馬士革,廢黜在位只有1個月的易蔔拉欣,自立為末代哈裏發,史稱麥爾旺二世。中央的動蕩,波及邊遠的呼羅珊。納斯爾承認麥爾旺的哈裏發地位,但他的屬下,來自敘利亞的軍隊卻多不承認麥爾旺。

原來麥爾旺二世是皇室遠支,是麥爾旺支系太祖麥爾旺一世的之子穆罕默德的兒子,而麥爾旺二世之前的絕大多數哈裏發,是麥爾旺一世的另一個兒子阿蔔杜勒-麥立克(Abd al-Malik ibn Marwan, 685~705)的後代,麥爾旺二世與他們不是一個分支,血緣關系很遠。長期做帝國的邊將,坐鎮哲齊賴的首府哈蘭(Harran, 土耳其東南部,鄰近土敘邊境),與東羅、亞美尼亞等異教徒作戰,手下有數萬忠於自己的精銳邊軍,他進大馬士革奪了鳥位,不僅僅是皇室內訌,更是哲齊賴大區與敘利亞大區的地域之爭。鑒於在敘利亞毫無根基,麥爾旺二世遷都到老巢,哲齊賴的首府哈蘭,頗像朱棣遷都北京,從此大馬士革失去了首都地位,敘利亞從天子腳下的首善之區,墮落為普通行省,遷都之舉招致敘利亞人的一致痛恨,叛亂此起彼伏,因此麥爾旺從即位之日起,就忙於鎮壓敘利亞的動亂,直到阿巴斯軍隊殺過來。

在關於麥爾旺二世合法性的站隊中,哈裏斯公開譴責麥爾旺,宣布他非法,加上他是北人,在身邊聚集了大批北人支持者,一舉超過南人朱大衣,成為奈斯爾總督最強大的對手。在精神和思想領域,哈裏斯響應廣為流行的反倭思潮,自稱“黑旗的追隨者”(He of the Black Banners)。奈斯爾打算將這尊瘟神禮送出境,請他帶上黨徒到阿姆河以北的河中(Transoxiana)做總督,贈送他30萬塊銀子上路,大家以阿姆河為界各安天命。哈裏斯沒這麽容易忽悠,要求奈斯爾退位,召開穆斯林大會(shūrā, 舒拉),選舉產生總督。雙方針鋒相對,戰爭不可避免,為了反制哈裏斯的宗教旗號,奈斯爾宣布哈裏斯是真主的的敵人(enemy of God),背信棄義的發動戰爭,那麽自己只能以戰爭對戰爭。奈斯爾與手下商定,次日的戰鬥口號是先知用過的“Hā-Mīm, 他們(敵人)不能獲勝!”奈斯爾的手下還在長矛上綁上羊毛(wool),這是早期穆斯林苦修行為的象征。總之,雙方都給這場無聊的內亂,抹上濃重的宗教色彩,借以博取信眾在思想和輿論上的支持,這也說明在各種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環境下,宗教成為鼓動廣大穆斯林的必備元素,阿巴斯黨人的成功,正是順應了這一潮流的結果。

這邊奈斯爾備戰,那邊哈裏斯也得到了消息,糾集黨徒備戰之余,也制定了極具宗教色彩的戰鬥口號“Yā Mansūr”,意為“神佑(O divinely aided)”,後來阿巴斯朝太宗哲耳法爾給自己選用的頭銜也是曼蘇爾(Mansūr)。746年3月14日夜裏,奈斯爾與哈裏斯在木鹿城中混戰,打到次日早晨,哈裏斯失敗,逃出木鹿。

眼看哈裏斯失敗,呼羅珊三國演義中的第三方,南人領袖朱大衣坐不住了,與哈裏斯聯手反擊奈斯爾。總督大人是個老人精,他打不過朱、哈聯軍,同時也看出他倆不是一路人,當年哈裏斯造反的時候,被前任總督阿薩德和朱大衣打敗,落入朱大衣手中的戰俘中,50人被剖開肚皮扔進阿姆河、300人砍掉手腳、3人釘十字架,戰俘的妻兒被賣為奴隸,朱、哈從那時結下血海深仇。現在他倆的同盟只是基於反對自己,只要自己暫時離開,他倆必然反目。於是奈斯爾退出木鹿,逃往呼羅珊西郡尼沙普爾。果然,哈、朱聯軍進城不久,就打作一團。746年4月25日,在朱大衣的南人、哈裏斯的北人戰鬥中,哈裏斯陣亡,屍體釘上十字架,距離他倆聯手趕走奈斯爾只有1個月,南人控制了木鹿。(27卷43頁)

哈裏斯、朱大衣、奈斯爾的混戰過程中,一個神秘的波斯人來到呼羅珊木鹿附近,舉起了黑旗,預知詳情,請看下一章《並波悉林》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2月 06, 2016 9:45 am

8 並波悉林

3章關於中亞的敘述之後,回頭再說說哈西姆派。該教派是什葉派的分支之一,傳承順序為:

1 阿裏;2哈桑;3侯賽因;4穆罕默德-本-哈納菲亞;5阿布-哈希姆;6阿巴斯的曾孫穆罕默德。

第6任伊瑪目穆罕默德於716年從遠房堂兄阿布-哈希姆手中,繼承了神秘深奧的知識和伊瑪目地位。從穆罕默德開始,哈西姆派的伊瑪目一直是穆聖的叔叔阿巴斯的後代。回歷102年(720-21),倭馬亞王朝信德(巴基斯坦)總督朱乃德手下的翻譯布凱爾-本-馬罕(Bukayr b. Māhān),在庫法皈依了哈西姆派,並成為哈西姆派的頂梁柱。朱乃德後來調任呼羅珊總督,在撒馬爾罕城外被突騎施蘇祿可汗打得慘敗。

伊瑪目穆罕默德派布凱爾前往呼羅珊傳教,布凱爾在那裏取得了巨大成功。回歷124年(741--42),布凱爾在庫法一次傳教活動中被捕,顯然倭馬亞地方官並沒把他當太大的事,把他和兩個商人監押在一起,兩個商人身邊還有個年輕的波斯奴隸伺候。布凱爾施展如簧之舌,成功的將這兩個同獄友忽悠入教。又發現那個波斯奴隸才智過人,要買下他,奴隸的主人說不用買,我把他送給你了,布凱爾堅持出錢,對方說你隨便出價,布凱爾以400個第爾汗銀幣購得他。這個年輕的波斯奴隸就是阿巴斯朝建立的首席功臣—生於伊朗中部名城伊斯法罕的阿布-穆斯林(Abū Moslem Korāsānī)。

阿布(Abū)意為“xx的父親”,阿布-穆斯林意為穆斯林的父親。740年代他在呼羅珊傳教期間,當地人問他的家譜,按中東人習慣,應該說出7代祖先。他直接說自己叫阿布-穆斯林,質詢者沒有追問,更換話題。伊瑪目易蔔拉欣稱並波悉林為阿蔔杜-拉赫曼,從這些記載來看,阿布-穆斯林是化名。兩唐書稱他為“並波悉林”,鑒於阿布-穆斯林/穆斯林的父親有點犯忌諱,下文都稱他為並波悉林。關於並波悉林的早年經歷,《塔巴裏史》說並波悉林早年給主人販賣馬鞍子(26卷67頁),直到被布凱爾買下,送給伊瑪目穆罕默德的長子易蔔拉欣做奴隸。

回歷125年(742/43),伊瑪目穆罕默德去世,長子易蔔拉欣就任第7任哈西姆派伊瑪目,也是最後一位在野的哈西姆派伊瑪目。回歷127年(744/45),為阿巴斯黨的事業奮鬥一生的布凱爾,寫信給易蔔拉欣,說自己行將就木,推薦自己的女婿阿布-薩拉麥(Abū Salamah al-Khallāl Hafs b. Sulaymān)繼承自己的地位。易蔔拉欣同意,阿布-薩拉麥先去呼羅珊,與布凱爾的老部下見面,獲得他們的承認和效忠,接著阿布-薩拉麥去往伊拉克庫法,組建地下政府,做伊拉克省委書記。

從布凱爾、阿布-薩拉麥、並波悉林的傳承能看出,阿巴斯朝有兩大特點,一是在阿巴斯人上臺之前,領導層就已經被波斯人滲透的七零八落;二是家族政治色彩濃厚,阿布-薩拉麥是布凱爾的女婿,並波悉林是布凱爾的釋放奴隸,可以看做一個政治家族。倭馬亞家族也有一些政治家族,比如西班牙征服者穆薩-伊本-努賽爾(Mūsa ibn Nusayr)的兒子阿蔔杜勒-阿齊茲(‘Abd al-‘Aziz),做了首任安達盧西亞省長,但這些家族持續時間不長,就被哈裏發根除。阿巴斯朝嚴重依賴幾個大家族,在中央形成宰相家族,在地方演變為軍閥,導致阿巴斯朝從建國之日就不斷分裂。

阿巴斯教團的早期工作除了傳教、搞地下組織建設之外,最重要的當屬籌款,幹啥都離不開錢。根據《古蘭經》的規定,【你們所獲得的戰利品,無論是什麽,都應當以五分之一歸真主、使者、至親、孤兒、赤貧、旅客】,皈依阿巴斯黨的信眾,要向教團交出1/5財產,僅從經濟的角度說,傳教就是一項有利可圖的生意。僅僅回歷127年(744/45)年,呼羅珊教團就向死海南邊的侯邁麥村(Humaymah)總部,繳納了2萬第納爾金幣、20萬第爾汗銀幣,以及麝香等財物。在押送這批財貨的人中,有一位叫卡赫塔巴(Qahtabah ibn Shabīb al-Tā'ī),他後來成為並波悉林帳下三大將之一。(27卷26頁)

回歷128年(745/46),呼羅珊的內訌加劇,總督奈斯爾、南人頭子朱大衣、前亂黨頭子哈裏斯互相攻殺。經過一番無聊的混戰,746年4月25日,哈裏斯被朱大衣殺死,屍體釘上十字架,南人控制了木鹿,總督奈斯爾逃往西郡尼沙普爾。(27卷43頁)就在這種亂局中,阿巴斯黨伊瑪目易蔔拉欣看到了機會,派並波悉林去呼羅珊總領全局。阿巴斯黨在呼羅珊布局已久,重要的傳教士就有12個,在教團內德高望重,連伊瑪目易蔔拉欣的帳都不輕易買。並波悉林首先是波斯人;其次出身低微,奴隸出身;第三年輕,他的生年在718年前後,今年不到30歲;第四入教晚,回歷124年才入教,至今才4年,怎麽看都不是做呼羅珊省委書記的合適人選。不過,並波悉林在易蔔拉欣即位之前就做了後者的奴隸,倆人關系相當鐵,易蔔拉欣剛剛即位,可能也有扶植嫡系壓制元老的考慮。事實證明,並波悉林不負伊瑪目的厚望,成了革命的首席功臣。

並波悉林帶著易蔔拉欣的親筆信,來到呼羅珊做省委書記,遭到元老們的反對,他們拒不接受並波悉林的領導,裹挾著並波悉林來到麥加找易蔔拉欣請願。易蔔拉欣重申並波悉林的領導地位,明確授予並波悉林生殺大權,可以誅殺任何可疑分子,只要嫌疑人的身高超過5虎口(span)。虎口(span)是西方常見長度單位,是當地君主的撐開的大拇指尖到食指尖的距離,20厘米左右,5虎口高只是小孩的身高。易蔔拉欣又說,你並波悉林必須尊重首席元老蘇萊曼(Sulaymān b. Kathīr),不得違反他的意願,有事優先找他商量,而不是找我。經過這番折騰和妥協,呼羅珊的地頭蛇們接受了並波悉林的領導。(27卷48頁)

第70頁提供了另一種說法,伊瑪目易蔔拉欣派並波悉林去呼羅珊之前,為了方便這個根基不足的年輕人打開工作局面,特地安排並波悉林與一個元老的女兒結婚,婚後才讓並波悉林帶著女方的嫁妝去呼羅珊。伊瑪目的擔心並不多余,當地的首席老幹部蘇萊曼以並波悉林年輕、性格軟弱為由,拒絕承認後者的領導地位,將其驅逐。幸好伊瑪目派來的阿布-達烏德(Abū Dāwud Khālid b. Ibrāhīm al-Shaybānī al-Bakrī)及時趕到,阿布-達烏德在阿巴斯黨內的資歷較高,口才也很好,施展口舌,又拉上伊瑪目的大旗做虎皮,才讓地頭蛇蘇萊曼聽命,並波悉林上任。阿布-達烏德從此成了並波悉林的心腹,與卡赫塔巴、怛邏斯戰役的勝利者齊雅德並稱並波悉林的三大將。

747年3月初(27卷73頁),並波悉林奉伊瑪目之命,帶上包括卡赫塔巴在內的一幫手下,冒充去麥加的朝聖者,去總部述職。並波悉林還帶了從呼羅珊搜集到的大筆財物,有36萬第爾汗銀幣,從呼羅珊買來的中國薄紗(sheer)、絲綢等物,另有小塊金銀熔鑄為塊,藏在隨員的衣服襯裏中。

路過今伊朗境內的火迷失(Qūmis)的時候,他們遭到當地太守盤問,並波悉林的回答滴水不漏。太守看上了並波悉林手下的一匹駿馬,要買它,並波悉林說我的馬不賣,但如果您喜歡,我就送給您。太守說我不會白要你的東西,你出個價,並波悉林說還是請您太守大人出價吧,太守出價700第爾汗,並波悉林立刻同意成交,從此太守不再難為並波悉林及其黨徒,由這件小事能看出並波悉林的機智和親和力,的確高人一等。並波悉林還沒等繼續上路,伊瑪目易蔔拉欣的書信到了,讓他在接到信的任何地方返回呼羅珊,公開布道和發動革命,又給了他2面黑旗做標誌。(27卷63頁)

747年6月,趁著木鹿城中大亂的機會,並波悉林公開布道,進行反倭馬亞宣傳,呼羅珊人紛紛來歸附,最高紀錄是1天內有60個村子的百姓來投,所有參加起義者,都穿上黑衣。並波悉林還派遣其他傳教士到吐火羅斯坦、花剌子模等地傳教,組織軍隊對抗任何反對者。747年6月9日,阿巴斯革命正式爆發。並波悉林將伊瑪目易蔔拉欣贈給自己的兩面大旗展開,一面叫“影子”(the shadow),掛在14肘(cubit)的長矛上,寓意地面永遠有影子,如同大地離不開哈裏發;另一面叫“雲”(the clouds),掛在13肘的長矛上,寓意阿巴斯黨的宣傳如雲般籠罩大地。肘(cubit)是中東常見長度單位,以古埃及為例,是法老從胳膊肘到中指尖的長度,約0.5米,14肘就是7米,將近3層樓高。並波悉林引用《古蘭經》22:39原文做起義宣言:“被進攻者,已獲得反抗的許可,因為他們是受壓迫的。真主對於援助他們,確是全能的。”頗有“造反有理,革命無罪”的味道。

並波悉林的手下,除了三大將,還有哈立德-伊本-伯爾麥克(Khalid ibn Barmak, 705~782)。哈立德的母親,原是一個戰俘,是中亞征服者屈底波於705年在巴裏黑俘獲的;他的父親,原是一個“伯爾麥克”(barmak,佛教的大和尚),在巴裏黑的佛教瑙巴哈爾(Nawbahār)寺院做世襲住持,這個家族擁有的地產,長達8法爾薩赫(farsakh, 6.25公裏),寬4法爾薩赫,折合1250平方公裏。哈立德善於搞財政,做了並波悉林的財務官,阿巴斯朝建立之後,伯爾麥克家族世代做維奇爾(vizer,宰相),直到803年才被哈裏發哈倫-拉希德(786--809)鏟除。

歸附並波悉林的人看起來人多勢眾,本質上卻是烏合之眾,集中體現在騎兵與步兵的比例極度失衡。例如一夥來投者,有900步兵、4個騎兵;另一夥來投者,有1300步兵、16個騎兵。呼羅珊的職業軍隊或具備較強戰鬥力的民兵,正在木鹿城裏打內戰,如果呼羅珊的內亂少一些,並波悉林的烏合之眾早就被總督奈斯爾掃平了。

在軍隊組織方面,並波悉林改變了穆聖以來,按部族血緣編組軍隊的傳統,改為按歸附者所在村莊編制,有效減少了令倭馬亞王朝頭疼不已的部族內訌。鑒於起義軍騎兵少、步兵多,戰鬥力低下的劣勢,並波悉林不急於進攻,事實上他的起義軍也不具備進攻木鹿的能力,他在營地周圍挖掘壕溝,做出守勢,先立於不敗之地。

就在並波悉林招兵買馬,四出擴地的同時,木鹿城中的各方勢力還在激烈爭鬥。746年4月25日,亂黨頭子哈裏斯被南人領袖朱大衣殺死,加上之前奈斯爾總督已經被趕出木鹿逃往尼沙普爾,朱大衣成了木鹿之主。呼羅珊的三國演義變成兩強爭霸,木鹿是呼羅珊首府,奈斯爾必須奪回木鹿才能保證合法性,於是他數次反攻木鹿,都遭到失敗。奈、朱的混戰,給了並波悉林發展空間。為了安撫奈斯爾,避免起義被扼殺在搖籃裏,並波悉林給奈斯爾寫信,尊稱對方為“長官(amir)奈斯爾”。又寫信給雙方,聲稱不會幹預他們的混戰。

並波悉林忙於起義的軍政、組織工作,帶領信眾做禮拜的事交由元老蘇萊曼,倆人分工明確,各司其職,至少表面上很和睦。待站穩了腳跟,力量強大時,並波悉林給總督送去一封火藥味十足的挑戰書,引用《古蘭經》35:42—43的文字【他們指真主而發出的最嚴重的誓言說:“如果有一個警告者來臨我們,那末,我們遵循正道必甚過任何一個民族。”當警告者來臨他們的時候,他們卻更加悖謬,在地方上更加自大,更加圖謀不軌。陰謀只困其創造者,他們除了等待古人所遭受的常道外,還能等待什麽呢?對於真主的常道,你絕不能發現任何變更;對於真主的常道,你絕不能發現任何變遷。”】

奈斯爾派出一隊騎兵,由自己的釋放奴隸率領,圍剿阿巴斯軍,並波悉林迎戰,此役是革命爆發以來阿巴斯軍的初戰,人數不多的阿巴斯軍獲勝,奈斯爾的將軍被俘。並波悉林顯示出高超的政治手腕,熱情招待這個俘虜,釋放他回木鹿。此人回去對奈斯爾說,起義軍信仰虔誠,必定獲勝,如果你不是當初釋放我做自由人,我肯定不會回來見你,奈斯爾聞言大為沮喪。(27卷70頁)

阿巴斯黨的崛起,引發奈、朱雙方的不安,三方成了新呼羅珊三巨頭。朱、並的實力相當,奈斯爾最弱。奈斯爾建議朱大衣聯合對付並波悉林,請朱大衣來談判,朱對奈斯爾有心理優勢,輕率的帶著100騎兵來奈斯爾的大營。經過幾輪的殘殺,朱大衣、奈斯爾、死去的哈裏斯的仇恨根深蒂固,特別是朱大衣的南人,與哈裏斯的北人更是不共戴天,哈裏斯的余黨在哈裏斯死後歸附奈斯爾,哈裏斯的兒子見朱大衣前來,帶領300騎兵迎擊,朱大衣的肋部被敵人的長矛刺穿,落馬陣亡。奈斯爾將朱大衣的屍體和一條魚釘上十字架,給被釘上十字架的哈裏斯報了仇。

南人也叫也門人,除了農業之外,還從事海運和漁業,而這兩個行當是北人不幹或不屑於幹的。北人經常嘲笑南人為水手、漁夫,朱大衣的屍體旁釘上一條魚,是對朱大衣和南人的公開侮辱。朱大衣和100騎兵雖戰死,部眾依然完整,朱大衣的兒子帶領所部投奔並波悉林,後者對朱大衣之子很尊敬,充分發揮自己的統戰天才,稱其為長官(amir),要他給自己下令。朱大衣之子也給並波悉林面子,回答說,做你想做的任何事,直到我下令給你。(85頁)

並、朱大衣之子結盟之後,朱、奈雙方繼續混戰,從木鹿城外打到城裏,從外城打到內城。748年1月27日,並波悉林率領阿巴斯黨進入木鹿城中的總督府(27卷96頁),朱之子、奈斯爾的軍隊還在混戰,並波悉林引用《古蘭經》28:15說:“乘城裏的人疏忽的時候,他(穆薩/摩西)走進城來,並在城裏發現了兩個人正在爭鬥,這個是屬於他的宗族(Shi’ah, Shī’ah, 什葉),那個是屬於他的敵人。”在阿拉伯文中,宗族就是什葉(Shī’ah),阿裏黨人最早沒有特別名稱,只自稱為(我們的)宗族、宗派,就是什葉,後來什葉這個詞才專指阿裏黨,才有什葉派之名,並波悉林在此用了雙關。

並波悉林占據總督府,標誌著阿巴斯黨在呼羅珊獲得壓倒優勢,奈斯爾向並波悉林求和,並波悉林派一位元老去談判,這個元老顯然對年輕並波悉林不服氣,他對奈斯爾引用一句《古蘭經》文:“28:20臣仆們的確正在商議要殺你(The Council are conspiring to kill you)。”奈斯爾立刻帶上奴隸、財物逃離木鹿。事後並波悉林追查誰走漏了消息,這個元老被舉報,並波悉林按照伊瑪目給自己的殺掉任何可疑分子的授權,此人被處死,成了並波悉林殺死的第一個元老。

奈斯爾逃走,朱大衣的2個兒子就成了累贅,並波悉林不動聲色,請一個外出攻城略地,密令阿布-達烏德將其處死,並波悉林則在同日將另一個殺死,徹底兼並了朱大衣的南人部眾,呼羅珊三巨頭只剩下並波悉林。並波悉林又派卡赫塔巴率軍西進,追殺屢敗屢戰的奈斯爾。卡赫塔巴向沿途的波斯人/呼羅珊人發表演講:“這片土地本來屬於你們的祖先,但被阿拉伯人征服。現在真主的偉力和光榮與你們同在,權力已經離開了阿拉伯人……真主讓你們戰勝阿拉伯人,你們將戰勝和屠殺他們。(God would give u victory over them, and u will rout and slay them)” 卡赫塔巴的話表明,阿巴斯革命既是政治革命,也是宗教革命,還是波斯人對阿拉伯人的帝國反擊戰。如果說倭馬亞王朝是阿拉伯王朝的話,阿巴斯王朝則是披著阿拉伯外衣的波斯王朝。波斯人利用阿拉伯人的內訌,大搞反攻倒算。

經過幾輪殘酷內戰,奈斯爾手中已經沒了可用之兵,雖然他一再向哈裏發麥爾旺求助,卻一無所獲,卡赫塔巴一路暢通無阻,連下尼沙普爾(伊朗東北聖城馬什哈德附近)、剌夷(Rayy,伊朗首都德黑蘭附近)等名城重鎮。奈斯爾則一路向西逃竄,行至伊朗西部最大城市哈馬丹附近病重,於748年11月9日去世,終年85歲。

阿巴斯軍一直推進到哈馬丹附近的尼哈旺德(Nahāvand),才遇到足夠堅強的抵抗,忠於倭馬亞王朝的敘利亞軍隊抵抗了3個月,在得到卡赫塔巴保障他們生命的承諾之後,於749年6月開門投降。108年之前,阿拉伯人在尼哈旺德粉碎了波斯人最後一次抵抗,現在波斯人終於報了一箭之仇。

尼哈旺德解放之後,阿巴斯黑衣軍打開了通往兩河平原的大門,穆斯林世界的核心地域伊拉克、敘利亞、埃及都展現在阿巴斯人的面前。就在革命形勢一片大好之際,阿巴斯黨內部的權力之爭也激化了,欲知詳情,請看下一章《權力之爭》。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2月 06, 2016 9:49 am

9 權力之爭

747年阿巴斯革命正式爆發,也是阿拉伯帝國全面內戰的一年,戰火從最東方的中亞,蔓延到最西的西班牙。中亞的戰事是並波悉林與哈裏斯、朱大衣、奈斯爾等人的混戰,伊拉克的主旋律是伊拉克總督與哈列哲派匪幫的戰鬥,敘利亞的戰事在麥爾旺二世與各地總督之間進行,因為倭馬亞朝的基本盤在敘利亞,麥爾旺二世從哲齊賴發跡,上臺就遷都到哲齊賴的哈蘭(Harran),招致敘利亞人的集體不滿。西班牙的內亂在南人、北人之間進行,北人占優,倭馬亞家族的余脈正是利用西班牙的內亂,才得以在西班牙延續。

麥爾旺在敘利亞等地作戰,忙的焦頭爛額,根本抽不出兵力支援中亞,但他也不是完全不管阿巴斯黨的造反。6月並波悉林起義之後,麥爾旺截獲了一封從阿巴斯黨總部侯邁麥村(Humaymah),發往中亞的密信,伊瑪目易蔔拉欣在信中命令並波悉林殺掉中亞所有阿拉伯人(not to leave one Arab in Khurāsān unslain.84頁;kill everyone who spoke Arabic in Khurāsān)。很難說這封信的內容是真是假,因為伊瑪目易蔔拉欣本人就是阿拉伯人,殺光呼羅珊的阿拉伯人未必符合他的利益,有可能是麥爾旺二世搞的反阿巴斯黨宣傳。但也不能說完全不靠譜,因為阿巴斯黨大將卡赫塔巴公開鼓動呼羅珊的波斯人反對和屠殺阿拉伯人。

麥爾旺拿到信,派敘利亞總督去死海附近的侯邁麥村抓捕易蔔拉欣,順利將其捕獲,反綁雙手押送給麥爾旺。《塔巴裏史》27卷的英譯者John Alden Williams在註229指出,易蔔拉欣的家族多年從事秘密顛覆政府的地下活動,具有豐富的隱瞞身份的經驗,認識、接近易蔔拉欣的人很少。阿巴斯黨在宣傳中,從不提易蔔拉欣的名字,只稱本黨的伊瑪目為裏達(al-Rida),意為“選民、受選者(the Chosen one)”。裏達/選民一詞有很濃的宗教色彩,以色列人就自稱為上帝的選民(Chosen people)。什葉派之十二伊瑪目派的第8伊瑪目阿裏-本-穆薩(‘Alī ibn Mūsā, 765—799~818),徽號就是裏達。裏達在波斯語中寫作禮薩(Rezā),例如伊朗巴列維王朝太祖禮薩汗(Rezā Khan, 1878~1944),稱王之後改名禮薩沙(Rezā Shāh)。

很難想象抓捕者能如此輕松的找到並抓到易蔔拉欣。再結合這封內容可疑的信件,很可能有人故意泄露了易蔔拉欣的行蹤和身份,麥爾旺一面抓人,一面篡改信件內容,煽動阿拉伯人反對阿巴斯黨,一舉兩得。麥爾旺根據某本神秘的書,認定易蔔拉欣的弟弟阿布-阿巴斯將滅亡倭馬亞王朝,發現被捕的是易蔔拉欣,對捕快們說你們抓錯人了,要他們追捕阿布-阿巴斯(Abū al-‘Abbās)。(149頁)易蔔拉欣被捕之前,指定阿布-阿巴斯做繼承人,帶上阿巴斯家族的族人逃亡伊拉克,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回歷132年穆哈蘭月(749年8月),卡赫塔巴的阿巴斯黑衣軍推進到兩河流域,隨著阿巴斯軍日漸逼近帝國核心區,倭馬亞軍隊的抵抗越來越激烈頑強,在幼發拉底河畔的戰鬥中,黑衣軍主將卡赫塔巴陣亡,其子哈桑(al-Hasan b. Qahtabah)繼承其地位,繼續統帥大軍。就在黑衣軍兵臨伊拉克第一大城庫法城下之際,城裏的阿巴斯地下黨伊拉克省委書記阿布-薩拉麥,發動起義,占領、控制了庫法。哈桑-本-卡赫塔巴兵不血刃進入庫法,直接找到阿布-薩拉麥,稱對方為穆聖家族的宰相(wazir of the family of Muhammad),又把父親的一匹馬送給對方,表示甘願受其差遣。

革命爆發之前,阿巴斯地下黨有兩大分部,一個在呼羅珊,一個在伊拉克,都是阿布-薩拉麥的嶽父布凱爾組建的,呼羅珊的地頭蛇們都服膺他。阿布-薩拉麥作為布凱爾的繼承人,同樣得到兩地的承認,年輕氣盛的並波悉林去呼羅珊上任之前,阿布-薩拉去過呼羅珊交接工作,當地人沒有異議,之後阿布-薩拉麥走了,並波悉林來了,呼羅珊黨部就抵制。哈桑的父親卡赫塔巴是布凱爾、阿布-薩拉麥的老下級,哈桑的頂頭上司並波悉林則是布凱爾的釋放奴隸,哈桑比阿布-薩拉麥級別低、資歷淺,因此對後者極為尊敬,只有聽呵的份。

庫法解放之後,回歷132年薩法爾月(750年9-10月),伊瑪目易蔔拉欣的弟弟阿布-阿巴斯、阿布-哲耳法爾(未來的太宗曼蘇爾)等阿巴斯親族,來到庫法,投奔伊拉克地下黨省委書記阿布-薩拉麥。他們被阿布-薩拉麥藏了起來。往前追溯,阿巴斯家族成員在地下活動,起義軍雖然公開活動,卻與伊瑪目兩地分隔,現在軍隊和阿巴斯家族匯合,雖然易蔔拉欣生死未知,卻已經指定了弟弟阿布-阿巴斯繼任伊瑪目,阿布-薩拉麥完全可以與哈桑-本-卡赫塔巴擁立阿布-阿巴斯做哈裏發。可阿布-薩拉麥沒這麽做,一直隱瞞著阿布-阿巴斯兄弟在庫法的消息,他理想的擁立對象,是阿裏的嫡系後代,12伊瑪目的第6伊瑪目、侯賽因的曾孫—哲耳法爾-本-穆罕默德-薩迪格(Ja'far ibn Muhammad as-Sadiq,702—732~765年)。

阿布-薩拉麥秘密派人與薩迪格聯系,請他來庫法即位。阿布-薩拉麥是伊拉克的實際統治者,哈桑-本-卡赫塔巴的軍隊也聽命於他,有地盤,有軍隊,雖然薩迪格做哈裏發的成功率不能說百分百,卻肯定是阿裏家族在阿裏死後最好的機會,比70年前侯賽因在穆阿維葉死後面臨的機會好得多,因為那時候侯賽因缺乏實打實的軍政根基。但是第6伊瑪目薩迪格的態度卻出人意料的保守,拒絕來庫法即位,更以阿裏家族族長的身份,禁止任何阿裏後裔去庫法參與革命。隨著時間推移,阿布-阿巴斯藏身庫法的消息再也瞞不住了。庫法城中不乏企圖擁立阿布-阿巴斯,換取一套富貴的野心家,終於有人認出阿布-阿巴斯,強行擁立他做哈裏發,事已至此,阿布-薩拉麥也無能為力。

阿布-阿巴斯深恨不讓自己做哈裏發的阿布-薩拉麥,從此決心除掉他,只是眼下倭馬亞哈裏發麥爾旺還活著,大敵當前不是內訌的時候。坐鎮中亞的並波悉林是阿巴斯朝最大實力派,阿布-薩拉麥被稱為“穆聖家族的宰相”,並波悉林被稱為“穆聖家族的可信賴者”(Trustee[amin]of the Family of Muhammad, 184頁),殺阿布-薩拉麥之前必須求得他的諒解,所以阿布-阿巴斯強壓憤恨,暫時不發作。

阿布-阿巴斯還發現正統什葉派第六伊瑪目薩迪格是個極為危險的人物,此君不僅血統高貴,還是享譽伊斯蘭世界的頂級學者。在他所在的什葉派領域,薩迪格的長子伊斯瑪儀是七伊瑪目派的創始人,也叫亦思馬因派,日後的埃及法蒂瑪王朝,伊朗山中老人暗殺派,都是伊斯瑪儀的子孫和傳人,薩迪格的另一個兒子穆薩則是正統12伊瑪目之第7伊瑪目。薩迪格的思想和學術對遜尼派也有極大影響,遜尼派四大教法學派中的哈奈斐派創立者艾蔔-哈尼法(Abu Hanīfah, 699~767)、馬立克派創立者馬立克-伊本-艾奈斯(Malik ibn Anas, 715—795)都是他的親傳弟子,沙斐儀學派創始人沙斐儀(al-Shāfi’, 767—820)則是馬立克的學生,他的徒孫。遜尼派重要教派穆爾太齊賴派的祖師瓦綏勒伊本阿塔(Wāsil b. Atā, 748年卒),也是薩迪格的學生。

薩迪格如此高的聲望和血統,連老牌黨員阿布-薩拉麥都企圖擁立他,令阿布-阿巴斯、曼蘇爾兄弟寢食難安。阿巴斯革命爆發之前,阿巴斯黨/哈西姆派與阿裏黨都是什葉派,大家是盟友和統一戰線,隨著倭馬亞王朝敗局已定,阿裏家族成了阿巴斯黨的頭號大敵,雙方反目成仇只是遲早問題。

749年10月30日,阿布-阿巴斯在庫法的清真寺中布道,在阿巴斯黨的歡呼聲中出任哈裏發(154頁)。給自己取徽號為薩法赫(Saffāh),意為流出者(Spiller),《阿拉伯通史》說薩法赫意為屠夫,流出鮮血的意思,《塔巴裏史》註379認為流出的不僅僅是鮮血,還有財富,表明阿布-阿巴斯對自己的支持者是慷慨的,譯作屠夫不全面。此時倭馬亞朝麥爾旺哈裏發還活的好好的,直到750年才兵敗身亡,所以阿巴斯朝的開始年份有749、750年兩種說法,前者是阿布-阿巴斯即位年份,後者是麥爾旺死去的年份,兩者都說得通。

被捕的易蔔拉欣去世時間不詳,從上下文看來,他死在弟弟阿布-阿巴斯在庫法即位後,具體死法有好幾種。最簡單的一種說他在哈裏發的獄中死於瘟疫(166頁)。稍微復雜點的是,麥爾旺推倒監獄的墻,壓死易蔔拉欣,與石勒處死王衍相似。最後一種死法最生動,易蔔拉欣有個獄友,此人的探視者給易蔔拉欣捎來一些牛奶,告訴易蔔拉欣,這些牛奶是你的弟弟們送給你的,易蔔拉欣喝下馬上病倒,次日死去。結合易蔔拉欣被捕前後的波詭雲譎,筆者傾向於易蔔拉欣是被弟弟們整死的。

革命戰爭還沒結束,初具規模的阿巴斯哈裏發國繼續西征敘利亞,阿巴斯朝與倭馬亞朝,黑衣軍與白衣軍的決戰即將爆發,欲知詳情,請看下一章《決戰野驢》。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2月 06, 2016 9:52 am

10 決戰叫驢

麥爾旺二世是倭馬亞王朝最後一位哈裏發(西班牙後倭馬亞王朝除外),單論個人能力,是王朝最能幹的哈裏發之一。倭馬亞王朝分為兩個支系,完全可以視為2個王朝。第一支系是一代強人穆阿維葉建立的,歷經3代,穆的孫子死後,阿拉伯帝國陷入第二次內戰(2nd fitna),第一次內戰是阿裏父子和穆阿維葉的戰爭。由於穆阿維葉家族沒有合適的人選做哈裏發,穆家統治支柱--敘利亞軍隊擁立穆的遠親、同出倭馬亞家族的麥爾旺一世(Marwan I, 683--85)為哈裏發,建立倭馬亞王朝麥爾旺支系,與反對派打內戰。685年,垂垂老矣的麥爾旺一世,還沒等剿滅反對派就去世了,真正結束內戰一統天下的是其子阿蔔杜勒-麥立克(Abd al-Malik ibn Marwan, 685~705),之後的9位哈裏發,有7位是他的後代,被稱為諸王之父。僅有的2個例外,都是阿蔔杜勒-麥立克的弟弟的後代,其中就包括麥爾旺二世。從阿蔔杜勒-麥立克去世到麥爾旺上位之間的39年(705--44),阿蔔杜勒-麥立克的子孫們經常內訌,但那都是肉爛在鍋裏,無論誰上位,都必須依賴敘利亞軍民。

阿蔔杜勒-麥立克的兒子韋立德一世(Walid I, 705--15),達到了阿拉伯帝國擴張的巔峰,向東北征服中亞、向東南征服巴基斯坦,向西征服西班牙。希沙木(Hisham, 724~43)是倭馬亞王朝最後一位明君,帝國達到極盛,但也開始急速衰落。在東線,阿軍不斷敗給突騎施,雖然最終聯合唐朝滅了突騎施,向東的擴張也停止了;在西線,阿軍在法國南部的普瓦提埃敗給法蘭克王國,向歐洲的擴張結束。鑒於哈裏發繼承制度不明確產生諸多紛爭,希沙木著力培養長子穆阿威葉(Mu’ āwiyah ibn Hisham, ?—737),不斷給他壓擔子,多次讓他統帥大軍討伐東羅,737年,穆阿威葉在狩獵中墮馬而死,希沙木說:“我要培養他做哈裏發,他卻去追逐一只狐貍。”(I brought him up for the caliphate and he pursues a fox)希沙木的繼承人培養計劃破產,因此他死後內亂加劇,1年間相繼有韋立德二世、葉齊德三世、易蔔拉欣3位哈裏發上位、下課,給了皇室遠支麥爾旺上洛的機會。好在早亡的穆阿威葉-本-希沙木留下一個出色的兒子—阿蔔杜-拉赫曼一世(Abd al-Rahmān I ibn Mu’ āwiyah ibn Hisham, 731—56~88),後來阿巴斯人血洗倭馬亞家族,阿蔔杜-拉赫曼奇跡般的逃脫一劫,跑到帝國最遠方的西班牙建立後倭馬亞王朝。

麥爾旺二世在兩唐書譯作“末換”,是阿蔔杜勒-麥立克的弟弟穆罕默德的兒子,前任易蔔拉欣(Ibrāhīm, 744--44)是麥爾旺的堂侄,所以麥爾旺是皇族遠支,長期坐鎮哲齊賴地區,為遠親哈裏發們守邊,與亞美尼亞、東羅、突厥可薩汗國異教徒作戰,由於作戰英勇頑強,人送綽號“叫驢(al-Himār)”,他還有個綽號(ja’dī),27卷註260說意為卷頭發(curly-haired),28卷註43說意為握緊拳頭(Tight-fisted),2卷書的譯者不同,不知誰對誰錯。680年代的阿拉伯第二次內戰期間,麥爾旺的父親穆罕默德殺死阿裏派領袖Ibrahim b. al-Ashtar,當天晚上就把死鬼的庫爾德小妾拖上床,日後這個女人生下麥爾旺(27卷175頁),有個詩人說:“感謝真主,用哲齊賴的驢子和被害者的女奴的兒子,為我們換來真主的使者(穆聖)和阿蔔杜勒-穆臺列蔔的兒子(阿裏)的後裔”(Praise be to God, who has exchanged for us the ass of the Jazirah and the son of the slaughtered man’s bondmaid with a descendant of the paternal uncle of God’s Messenger and the son of ‘Abd al-Muttalib!),按這個說法,麥爾旺壓根不是倭馬亞家族成員。

經過多年在哲齊賴的經營,麥爾旺擁有一支絕對忠於自己的精銳軍隊。在軍事建設方面,麥爾旺根據多年的戰爭經驗,對軍隊做了改革。《阿拉伯通史》記載,先知穆罕默德的作戰方法是橫隊戰(sufūf),這種辦法因此獲得社會的尊重,麥爾旺二世把這種作戰方法改成步兵大隊(karādīs)戰,把軍隊分成許多更密集、同時也更機動的步兵大隊。《塔巴裏史》52頁記載的更加詳細,麥爾旺二世之前阿拉伯軍隊陣線是連續的,他改為斷續的,騎兵編組為中隊(squadron),

就軍事能力來說,麥爾旺在所有14位倭馬亞哈裏發中最強的,能練兵,也能打勝仗。但他從上位之日起,就註定了他的滅亡,除了從中亞到西班牙的大範圍殘酷內戰之外,還在於他的基本盤不是穆阿維葉打下的敘利亞,而是他坐鎮多年的哲齊賴。麥爾旺對敘利亞不放心,遷都到哲齊賴的古城哈蘭(Harran),仿佛武則天遷都洛陽、朱棣遷都北京。哈蘭在土耳其東南部,緊挨著土、敘利亞邊境,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聖經》中也寫作Charran(《使徒行傳》7:2),Haran(《創世紀》11:31),亞伯拉罕帶著全家離開伊拉克古城吾珥(Ur),前往應許之地迦南地,路過哈蘭,亞伯拉罕一家就在哈蘭暫住,由於種種原因,以色列人直到約書亞時代才征服迦南地。

麥爾旺的遷都是災難性的,一直忠於帝國的敘利亞和敘利亞軍隊,不再支持他,敘利亞籍的總督、將軍們不斷造反,令麥爾旺窮於應對,對天高皇帝遠的中亞、西班牙都無暇顧及。單就城市本身來說,我認為哈蘭比大馬士革更適合做帝國首都。大馬士革過於靠近阿、東羅邊境,缺乏防禦縱深,哈蘭更加內陸些,回旋余地大,哈蘭在幼發拉底河上遊河畔,向東南可順流而下進入兩河平原,向西可以控制敘利亞,幼發拉底河長期是羅馬/東羅馬與安息/薩珊的界河,哈蘭是敘利亞、伊拉克、土耳其安納托利亞高原的交匯點,可以東、西、北三面兼顧。

隨著阿巴斯黑衣軍攻占兩河平原,坐鎮兩河上遊哈蘭的麥爾旺想不管都不行了,雙方必須決一雌雄。749年10月30日,阿巴斯家族的阿布-阿巴斯在庫法即哈裏發位,之後調兵遣將,雖然動作不快,卻步調紮實,麥爾旺同樣在認真準備,從各地將他最信賴的哲齊賴軍隊召回、集結,他的軍中還有很靠不住的敘利亞軍隊,敘利亞人固然討厭麥爾旺,也不喜歡阿巴斯人,眼下只能用他們,至少可以充數。

750年初,兩軍相向前進,向庫法、哈蘭之間的兩河中遊開進。倭馬亞方的統帥是百戰名將麥爾旺,他自出道以來所向無敵,威名赫赫,這次禦駕親征,還帶上了被他廢黜的前任哈裏發易蔔拉欣(744--744),必勝之誌展現無遺。阿巴斯軍有4個將軍,各統兵3千,又增援了3支部隊4.5千人,總共1.65萬。阿巴斯方的主帥人選一時難產,阿巴斯革命本質上是文人造反,從747年6月造反至今只有2年半,一路進軍順利,沒遇到過真正的嚴峻考驗,黑衣軍的最高統帥實際上是坐鎮木鹿的並波悉林,沒來伊拉克戰場。伊拉克地下黨省委書記阿布-薩拉麥企圖擁立第6伊瑪目薩迪格做哈裏發,是個異己分子,更不能讓他統兵。

一路西進的主將是卡赫塔巴,可他在749年8月陣亡,黑衣軍由其子哈桑接管。哈桑年輕、資歷淺,讓他統率大軍決戰肯定不行,哈裏發阿布-薩法赫禦駕親征最好,至少要派個皇族壓陣。阿布-薩法赫召來皇族,要大家自告奮勇做主帥,哈裏發的叔叔阿蔔杜拉毛遂自薦,哈裏發阿布-阿巴斯說:“去吧,真主保佑你(Go with God’s blessing)。”754年阿布-阿巴斯去世,阿蔔杜拉就以這句話為依據,說當年哈裏發任命自己做繼承人,與阿布-阿巴斯的弟弟曼蘇爾打內戰。

阿蔔杜拉率軍溯底格裏斯河而上,於750年1月16日,派先鋒5000人渡過渡過底格裏斯河上遊支流大薩蔔河(Greater Zab),麥爾旺出兵迎戰,黑衣軍的渡河部隊人數太少,抵擋不住,於次日退回大薩蔔河東岸,也是左岸。麥爾旺很高興,以為阿巴斯軍不過如此,在薩蔔河上架起浮橋,追擊到東岸,不知不覺間,陷入被水作戰的不利境地。為了阻止倭馬亞軍紮營,阿蔔杜拉派4000軍隊逆襲,麥爾旺派堂弟兼女婿韋立德(al-Walīd b. Mu’āwiyah b. Marwān)迎戰,倭軍再度獲勝,俘殺甚多,阿蔔杜拉派出的將軍也被俘了。(27卷163頁)

兩戰皆北令阿蔔杜拉十分不安,決定在第二戰失利的消息傳開之前決戰。對面的麥爾旺也意識到敵人的動向,對手下說:“如果敵人在日落之前進攻,則敵軍勝;否則我軍勝(if the sun declines today before they have fought us, then it is we who shall yield up rule to Jesus the son of Mary; if they fight us before it declines, the we r God’s, and to Him we shall return)。”為此麥爾旺派人與阿蔔杜拉談判,企圖將決戰時間拖延到日落後,阿蔔杜拉說,我軍將在日落前粉碎你們。聞聽此言,麥爾旺命令全軍戒備,緊盯著太陽。沒想到倭軍的左翼主將、剛剛獲勝的韋立德,不顧麥爾旺的嚴令擅自出擊,效果卻很好,粉碎了阿巴斯軍的右翼,阿蔔杜拉意識到現在是決戰時刻,只能前進,不能後退,高喊為易蔔拉欣(被殺的阿巴斯黨伊瑪目、阿布-阿巴斯的哥哥)的口號,全線反擊,麥爾旺被動參戰,兩軍正式開打。戰鬥進入白熱化時,阿蔔杜拉命令全軍下馬,組成密集陣形,兩軍都以密集的步兵方陣,用長矛互相刺擊對方,很像古希臘的重裝步兵的戰鬥。

騎兵適於沖擊,前提是必須有速度,一旦失去速度、陷入肉搏,騎兵比步兵脆弱的多,紮蘭丁在八魯灣對蒙古騎兵,蒙古騎兵在艾因賈魯,都放棄馬匹步行作戰,都是因為騎兵失去了啟動速度的回旋余地。日落之前,勝負已決,倭軍失利,麥爾旺見勢不妙,從浮橋渡過大薩蔔河逃到河西,為了阻止阿軍追擊,斬斷浮橋,倭軍見哈裏發逃跑,頃刻全軍崩潰,又因為浮橋已斷,只能泅渡過河,被淹死的比死在戰場上的還多,被麥爾旺裹挾來的被廢哈裏發易蔔拉欣(不是阿布阿巴斯的哥哥)也落水了。

勝利者阿蔔杜拉下令修復浮橋,打撈落水的敵人,撈出3000多人,落水的哈裏發易蔔拉欣也被撈起。阿蔔杜拉很得意,引用《古蘭經》經文:“(2:50) 我為你們分開海水,拯救了你們,並溺殺了法老的百姓,這是你們看著的”。捷報傳來,哈裏發阿布-阿巴斯大喜,引用《古蘭經》經文:

2:249當塔魯特(Talut, 《聖經》中的掃羅/Saul)統率軍隊出發的時候,他說:“真主必定以一條河試驗你們,誰飲河水,誰不是我的部屬;誰不嘗河水,誰確是我的部屬。”只用手捧一捧水的人,(不算違抗命令)。嗣後,他們除少數人外,都飲了河水。當他和信道的人已渡過河的時候,他們說:“今日我們絕無能力敵對查魯特(Goliath,被大衛/達五德殺死的巨人,《聖經》做歌利亞)和他的軍隊。”有些將士確信將來必與真主相會,他們說:“少數的部隊,賴真主的佑助,往往戰勝多數的部隊。”真主是與堅忍者同在的。

2:250當他們出去與查魯特和他的軍隊交戰的時候,他們祈禱說:“我們的主啊!求你把堅忍註入我們的心中,求你堅定我們的步伐,求你援助我們以對抗不信道的民眾。”

2:251他們借真主的佑助而打敗敵人。達五德(《聖經》做大衛)殺死查魯特,真主把國權和智慧賞賜他,並把自己所意欲的(知識)教授他。要不是真主以世人互相抵抗,那末,大地的秩序必定紊亂了。但真主對於全世界是有恩惠的。

為了表彰有功將士,哈裏發下令,每個參戰者,賞賜500第爾汗銀幣,月薪增加到80第爾汗,從此形成慣例,阿巴斯哈裏發國的步兵年薪960第爾汗,騎兵加倍。勝利者、皇叔阿蔔杜拉受封為敘利亞總督,全面負責伊拉克以西的軍政,眼下的主要工作是追殺麥爾旺,防止他死灰復燃。

失敗的麥爾旺向西逃竄,由於阿蔔杜拉乘勝窮追,首都哈蘭、大馬士革都不能久留,手下的人越來越少,逃到埃及的時候已經眾叛親離,750年8月6日,在埃及蔔綏爾城(Busir)的一所基督教教堂外面,阿巴斯追兵捕殺了他,他原是在那所教堂裏避難的,他的墳墓現在還在那個地方,首級和哈裏發的標誌,都送去交給哈裏發阿布-阿巴斯,終年62、69或58歲。(175頁)麥爾旺的2個兒子逃亡埃塞俄比亞,都被殺,余部直到哈裏發馬赫迪時代(al-Mahdī, 775--85)才被阿巴斯朝巴勒斯坦總督剿滅。(170頁)

與追殺麥爾旺同時進行的,還有對伍麥葉家族的屠殺。750年6月25日,阿巴斯軍統帥、已經做了敘利亞總督的阿蔔杜拉,邀請80個倭馬亞家族成員,到雅法(Jaffa)附近奧查河(‘Awja)岸上的艾蔔-弗特魯斯(abu Futrus)城,即古代的安提帕特裏斯(Antipatris)城,去參加一個大宴會,在宴飲中他們統統都被砍倒了。把皮墊子蓋在已死者的屍上和將死者的身上之後,阿蔔杜拉和他的副官們,在呻吟的伴奏下,繼續豪飲大嚼。只有希沙木哈裏發的孫子阿蔔杜拉赫曼-伊本-穆阿威葉-伊本-希沙木(Abd ar-Rahmān),戲劇性地逃亡到西班牙,在安達盧西亞成功地建立了新的、輝煌的後倭馬亞王朝。

活人挨刀,死鬼們的屍體也要清算,大馬士革、肯奈斯林和其他地方的哈裏發陵墓,都被阿蔔杜拉發掘和淩辱。蘇萊曼(Sulayman ibn Abd al-Malik, 715~717)的屍體,從達比格(Dabiq)發掘出來。希沙木的屍體,從魯薩法(al-Rusafah)的陵墓中刨出來,還未腐爛,被打八十皮鞭後,焚化成灰,拋撒在地上,只有對波斯人實行過德政的歐麥爾二世(Umar ibn Abd al-Aziz, 717~720)的陵墓,沒有遭受淩辱。

除了逃亡到西班牙的阿蔔杜拉赫曼,倭馬亞朝的活人成了死鬼,死鬼暴屍荒野,前朝的威脅宣告結束,下面要做的是清除內患,企圖擁立阿裏正宗後裔薩迪格的大宰相阿布-薩拉麥必須被解決。一天,哈裏發和親信討論阿布-薩拉麥的所作所為,有人說,也許阿布薩拉麥是在並波悉林的建議下作的(maybe what Abū Salamah did was done by the advice of Abū Muslim)。此言一出,瞬間大家鴉雀無聲。散會之後,哈裏發與禦弟曼蘇爾(曼蘇爾是他即位後的徽號,當時叫阿布-哲耳法爾)單獨商量,讓後者去呼羅珊,與並波悉林做下溝通,探尋這位東方之王的態度和想法。

曼蘇爾忐忑不安的踏上東去之路,這是他首次去中亞。到了剌夷(Rayy, 德黑蘭附近),就進入了並波悉林的地盤,當地太守已經接到並的書信,要他在第一時間將曼蘇爾向東轉送,就這樣曼蘇爾被送到尼沙普爾,尼沙普爾的太守接到內容相似的信,要他接到曼蘇爾不得停留,將曼蘇爾馬不停蹄的送到呼羅珊首府木鹿,就這樣,曼蘇爾一路上毫無喘息之機,完全失去人身自由。行至木鹿城外,被出城相迎的並波悉林接入城中。此後三天,並波悉林把曼蘇爾冷落一旁,第四天兩人才見面。曼蘇爾講述了阿布-薩拉麥的所作所為,要並波悉林表態,並波悉林顯然經過深思熟慮,痛快的同意殺死阿布-薩拉麥,為了表示對哈裏發兄弟的忠心,派出Marār與曼蘇爾回庫法,在阿布-薩拉麥下朝的路上將其刺殺,對外詭稱哈列哲派亂黨所為。(27卷183頁)

哈列哲派有行刺搞恐怖活動的傳統,651年,3個哈列哲派殺手相約在同一天刺殺伊拉克之王、哈裏發阿裏、敘利亞之王穆阿維葉、埃及之王阿慕爾,3人中只有阿裏被殺,結束了正統哈裏發時代,這次把屎盔子扣在哈列哲派頭上,倒也合情合理。

阿布-薩拉麥是阿巴斯黨的首席元老,在他被殺之前,阿巴斯朝的地盤分為三大塊,剌夷和剌夷以東,完全聽命於並波悉林。剌夷以西到麥爾旺的首都哈蘭,包括半個伊朗、大部分伊拉克,歸阿布-薩拉麥,伊拉克最大城市庫法,不是並波悉林的呼羅珊遠征軍拿下的,而是阿布-薩拉麥在城裏發動起義奪取的,類似先總理先於北伐軍,在上海發動四次武裝起義拿下上海。哈蘭和哈蘭以西,屬於薩蔔戰役的勝利者,皇叔阿蔔杜拉。

阿布-薩拉麥死後,他的伊朗、伊拉克地盤貌似可以由阿巴斯朝廷接管了,哈裏發阿布-阿巴斯派另一位皇叔去伊朗西南部的法爾斯做總督,預知皇叔有什麽意外的經歷,請看下一節《鏖戰怛邏》。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2月 06, 2016 9:53 am

11 卷土重來

伊朗西南部的法爾斯,是全伊朗最富庶的地方,水源充沛,農牧鹹宜,兩大波斯帝國都從這裏起家,建立大帝國。進入伊斯蘭時代,法爾斯被譽為伊斯蘭世界4個天堂之一。近代法爾斯發現了石油,依然是伊朗最富庶的地方,首府設拉子一直是伊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現代葡萄酒有個品種叫西拉子(Shirza)或希拉(Syrah),很可能來自設拉子。

阿布-薩拉麥活著的時候,法爾斯由阿布-薩拉麥的黨徒控制,阿布-薩拉麥被並波悉林派去的殺手刺死,並波悉林也老實不客氣的派人趕走阿布-薩拉麥派去的總督,於是並波悉林控制的疆域,東起錫爾河,西至紮格羅斯山脈,大致以現代兩伊邊界為界,與阿巴斯朝廷直轄地域相鄰。為了試探並波悉林究竟只是趕走阿布薩拉麥的黨徒,轉交法爾斯給朝廷,還是想據為己有,哈裏發派另一位皇叔去法爾斯做總督。並波悉林派去的總督很為難,因為並波悉林明確指令他,任何沒有並波悉林授權來做法爾斯總督的人,都得被斬首。(not to let anyone he had not sent come here claiming to be a governor without cutting off his head)按並大人的命令,必須砍皇叔的腦袋,但如果這麽做,就是公開造反。這位總督想了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強迫皇叔發誓,約法三章:第一皇叔不許登上講壇帶領信眾布道,第二和平時期不許攜帶武器,第三不得管理日常事務,總之皇叔與軍政教三大權無關,只有總督的空頭銜。(27卷195頁)

對並波悉林如此明目張膽的擴張活動,阿布-阿巴斯、曼蘇爾兄弟十分不安。並波悉林年紀不大,卻心機極深,雖然最初只是傳教士,幾年歷練下來,成長為軍政雙棲明星,伊朗東部、中亞只知並波悉林,不知哈裏發。上次曼蘇爾去中亞,就如訪問大清的英國馬戛爾尼使團隨員安德遜所說:“我們的整個故事只有三句話:我們進入北京時像乞丐;在那裏居留時像囚犯;離開時則像小偷。”阿布-薩拉麥雖然實力不小,畢竟沒有可靠的軍事力量,殺他並不難,如果並波悉林企圖在東方建立獨立王朝,就像70年後塔希爾王朝(Tahirid)那樣,甚至效法阿布-薩拉麥擁立阿裏嫡系後裔薩迪格為哈裏發,對新興的阿巴斯朝都是個災難。

除此之外,並波悉林是前任阿巴斯黨黨魁易蔔拉欣的親信、嫡系,是易蔔拉欣一手把並波悉林從一個卑微的奴隸,提拔為東方之王的。而易蔔拉欣被捕、死亡都蹊蹺離奇,從受益者的角度分析,阿布-阿巴斯應該對此事負責,萬一並波悉林打著為易蔔拉欣復仇的旗號起兵,也不是鬧著玩的。

為了摸清並波悉林到底是何居心,阿布-阿巴斯讓曼蘇爾再去一趟木鹿,只帶30個隨從。並波悉林方面負責接待工作的是當年呼羅珊地下黨首席元老蘇萊曼,就是他在並波悉林受前任阿巴斯黨伊瑪目易蔔拉欣之命,來呼羅珊工作的時候,與並波悉林頂牛,拒不接受黨中央對並波悉林的任命。伊瑪目易蔔拉欣一面重申對並波悉林的支持和任命,授予並波悉林殺死任何可疑者的權力,一面叮囑並波悉林要尊重老同誌,凡事先與蘇萊曼商量,而不是事事都請示中央。經過這番和稀泥,並波悉林和蘇萊曼達成協議,並波悉林獲得軍政實權,蘇萊曼負責帶領信徒做禮拜,一個管世俗世界,一個管精神領域,井河不犯。現在蘇萊曼看出中央對並波悉林不放心,主動和曼蘇爾的一個隨從打招呼,說:“朋友,我們希望你們能完成任務,如果需要,隨時來找我,我樂於效力。”(friend, we have been hoping that ur business would be done. If u wish, call on us, as regards ur desire)

蘇萊曼和這個隨從交往的消息很快走漏,呼羅珊是並波悉林的地盤,找個借口殺個人如同踩死一只螞蟻,這個隨從為了自保,搶先一步向並波悉林透露蘇萊曼與自己的談話內容。並波悉林聽罷,召來蘇萊曼問,你還記得當初伊瑪目易蔔拉欣授權我殺死任何可疑者嗎。蘇萊曼答曰是,並波悉林說我現在懷疑你密謀推翻伊瑪目,下令將蘇萊曼處死。對曼蘇爾,並波悉林沒把他怎樣,放他回伊拉克。

曼蘇爾回來就對阿布-阿巴斯說:“如果你讓並波悉林活著,你就啥都不是(u r no Caliph, and ur rule is nothing),他可以做任何任何他想做的事。”阿布-阿巴斯說:“你別說了,這件事交給你了。”(be quiet, and keep this to urself)阿布-阿巴斯的健康狀況顯然不佳,即位之初就任命曼蘇爾為繼承人,把剪除並波悉林的工作交給曼蘇爾。

說到這裏,阿拉伯帝國的故事告一段落,筆者梳理一下突騎施蘇祿可汗死後,與大唐有關的中亞、新疆的歷史脈絡。

712年,唐玄宗即位,大唐迎來中興,並開始強勢擴張。玄宗朝初期,大唐的主要敵人是後突厥默啜可汗,716年默啜可汗被敵對部落殺死,後突厥汗國解體,對大唐的威脅不復存在。能威脅大唐的,只剩下正西的吐蕃。吐蕃的擴張方向有兩個,向東方進攻青海,與大唐在河湟谷地拉鋸,向北進攻新疆的安西四鎮。在吐蕃和安西四鎮之間,是克什米爾一帶的小國小勃律。開元初年(713年)小勃律王沒謹忙親自朝於唐,唐朝以其地為綏遠軍。小勃律經常遭到吐蕃的攻擊。吐蕃說:“我並不是要吞並你們,而是為了假道於你國以進攻安西四鎮。”公元722年,吐蕃又攻小勃律,奪其九城。沒謹忙向北庭節度使張孝嵩求救,張孝嵩派兵援助,大破吐蕃軍,殺其眾數萬人,繳獲器械、羊、馬等甚多,收復其九城,以後小勃律完全處在唐朝的管轄之下,吐蕃好些年不敢再來侵犯,《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中就說:“小勃律屬漢家所管。”。

公元727年,吐蕃又西擊勃律。勃律遣使向唐朝告急。唐玄宗遣使諭令吐蕃罷兵。吐蕃不聽,遂攻破其國。沒謹忙死後,其子難泥繼為小勃律王。吐蕃歷史文書講,吐蕃於龍年(庚辰,740年)夏,以棄瑪勒(Khrima-lod)公主嫁小勃律王為妻,實際上控制了小勃律,阻斷了大唐和中亞各國的交通。742~746年的5年中,唐朝曾先後派節度使蓋嘉運、田仁琬、夫蒙靈詧3次對小勃律進行討伐,均未能獲勝。747年,唐玄宗命安西副都護高仙芝與李嗣業等將領,率步、騎兵1萬人(步兵都帶了私馬)討伐小勃律。經過艱苦的戰鬥,於8月俘獲小勃律國王,平定該國,唐朝於其地設歸仁軍,駐兵3000鎮守。從此,中亞各國同唐朝的往來又得以通行無阻,大唐終於可以將觸角越過蔥嶺,深入中亞了。

《新唐書 西域傳》說“天寶七載(748),北庭節度使王正見伐安西,毀之。”這裏的所謂安西,不會是龜茲,應該是早年割讓給突騎施的碎葉。《杜環經行記》也說:“天寶七年,北庭節度便王正見薄伐(碎葉),城壁摧毀,邑裏零落。”碎葉是安西四鎮中,唯一在現代中國版圖之外的,碎葉西面就是中亞了。

公元749年,是大唐全面勝利的一年。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率領6.3萬大軍,圍攻青海的吐蕃石堡城,以巨大代價攻取之,吐蕃的東線擴張被大唐遏止。在中亞,阿富汗吐火羅葉護(類似國王)失裏呾伽羅遣使上書唐朝,請求唐朝討伐親附吐蕃、阻遏小勃律駐軍糧道的朅(qiè)師。公元750年3月,高仙芝擊破朅師(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爾),虜其王勃特設,立其兄素迦為王。

至此,蔥嶺以西的圖蘭平原完全展現在大唐鐵騎面前,中亞的城邦小國成了唐朝邊將們予取予求的對象。大唐與阿巴斯朝的東方之王並波悉林的正面碰撞,只是時間問題。

中亞地區有9個城邦國家,王室都是月氏人,來自中國甘肅張掖郡昭武縣,在秦漢之交遷徙到中亞建立康居,康居國王以下,還有5個小王,也叫翕侯,1大5小共6個國家,我稱之為康居聯邦。公元350年左右,被東漢打垮的北匈奴殘部遷徙到康居故地,改名為悅般。康居向南遷徙,渡過錫爾河進入河中,占據撒馬爾罕,定都於此,改名為康國,其他5翕侯還在,加上新建的3個小國,總共9個城邦國家。為了不忘祖先,9國以昭武為姓氏,合稱為昭武九姓,以康居的嫡系傳人康國為首,其余8國都是康居的【支庶】,組成松散的聯邦,詳情請看拙文《康居聯邦簡史》。

唐高宗滅了西突厥之後,原來臣服於西突的中亞各國,都被大唐改編為都督府、州、縣,昭武九國只有2個被改編為都督府,九姓的老大哥康國,改編為康居都督府,錫爾河東北的石國,以瞰(kàn)羯城為大宛都督府。康國在河中第一名城撒馬爾罕,富庶多金,《大唐西域記》還說康國有個驍勇善戰的武士階層“風俗猛烈。凡諸胡國,此為其中。進止威儀,近遠取則。其王豪勇,鄰國承命。兵馬強盛,多是赭羯。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視死如歸,戰無前敵”,康國富強兼備,國力穩居中亞城邦首席。同屬昭武九姓的安國也有【柘(zhè)羯】,【勇健者為柘(zhè)羯。柘羯,猶中國言戰士也】。

五胡亂華時,五胡中有個以石勒為代表羯族,長得高鼻深目多須,顯然是歐羅巴人種,與匈奴人、漢人的外貌差異甚大,因此有學者認為,石勒就是石國人,羯族是來自中亞,特別是石國的民族。石國是昭武九姓之一,也叫柘(zhè)支、柘折、赭時(al-Shash),首都柘折就是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本來是兩漢時期康居聯邦的5翕侯中的窳(yǔ)匿城,國王姓石。《新唐書 西域傳》說【(首都柘折)東南有大山,生瑟瑟】,瑟瑟是一種綠色寶石,《周書 異域傳下 波斯》記載:“(波斯國)又出白象、師子……馬瑙、水晶、瑟瑟。”《新唐書 吐蕃傳》記載,吐蕃官員【其官之章飾,最上瑟瑟,金次之,金塗銀又次之,銀次之,最下至銅止,差大小,綴臂前以辨貴賤。】明沈德符解釋“瑟瑟者,綠珠也。”佛教有七寶之說,其中有琉璃,又名毗琉璃、青色寶,《慧琳音義》解釋說:【須彌山南面是此寶也。其寶青色,瑩徹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帝釋髻珠雲是此寶,天生神物,非是人間煉石造作,焰火所成琉璃也】,筆者認為瑟瑟就是琉璃,現在叫青金石,盛產於阿富汗的巴達克山,吐蕃人將其視為寶貝,用於區分官員品級,地位在黃金之上。

史書又記載,石國【俗善戰,多良馬】,戰鬥力頗為強悍。仗著武力強大,石國是唯一敢武裝反抗突厥的國家,隋煬帝時,西突厥射匱可汗(611--18)發兵打敗石國,殺國王。唐高祖、太宗朝,石國幾次朝貢,西突厥亡國之後,唐高宗冊立其國王為大宛都督,與康國/康居都督府並列,可見石國的綜合國力在昭武聯邦中僅次於康國,在擁有布哈拉的安國之上,安國在大唐體制下只是安息州,安國王是安息刺史,地位低於康國王/康居都督、石國王/大宛都督。

730年代末,突騎施被大唐滅亡,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沒了東方的強敵,對錫爾河以東的威脅加大,開元29年(741),石國王伊捺吐屯屈勒向唐玄宗上書:“今突厥(突騎施)已屬天可汗,惟大食為諸國患,請討之。”此時唐玄宗還沒擊破小勃律,通往西域的通道有待打通,只能【天子不許】。次年唐玄宗改元天寶,大約在745年左右,唐玄宗【封王子那俱車鼻施為懷化王,賜鐵券】。

749—750年,大唐征服小勃律,攻占碎葉,觸角伸到蔥嶺以西。

阿拉伯方面,河中自710年代被征服以來,即使突騎施蘇祿可汗給阿拉伯人在河中的統治帶來無窮煩惱,布哈拉、撒馬爾罕兩大名城一直在阿拉伯人手中,蘇祿死後,突騎施對河中的威脅消失,阿拉伯人重新控制河中,阿拉伯的東方邊界大致是錫爾河。阿拉伯的錫爾河東界、大唐的蔥嶺西界之間,最強大的國家就是頗為富強的石國,其地位很像720—30年代的突騎施,是唐、阿之間的緩沖國,石國的倒向決定著唐、阿兩國在中亞的走向。如果雙方都不動石國,有石國這個緩沖,唐、阿之間不可能發生沖突。在唐、阿之間,石國更傾向於唐,因為大唐太遙遠,幾乎不可能對石國有領土野心,按中國的傳統,稱臣納貢就滿足了。阿拉伯方就不是了,並波悉林虎踞木鹿,對錫爾河以東虎視眈眈,野心不小,所以石國在741年就請大唐討伐阿拉伯,為自己撐腰,接受大唐的封號,等於承認大唐是宗主國。

出乎石國意料,首先耐不住寂寞,對石國發動攻勢的,居然是東方的老大哥。唐朝的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與漢朝出兵蔥嶺以西的陳湯相似,《舊唐書 高仙芝傳》說【仙芝性貪】,花錢也大手大腳,【至是立功,家財鉅萬,頗能散施,人有所求,言無不應】,是個能掙會花的主。加上出道以來百戰百勝,目空一切,以為自己能繼續所向無敵。

750年,阿巴斯革命進入決戰決勝階段的時候,高仙芝貪圖石國的財、貨、金、馬,以石國王“無藩臣禮”(《新唐書 石國傳》)為借口,【紿(dài, 欺騙)石國王約為和好,乃將兵襲破之,殺其老弱,虜其丁壯,取金寶瑟瑟駝馬等,國人號哭,因掠石國王東獻之於闕下】(《舊唐書 李嗣業傳》)。高仙芝自己也發了大財,【獲石國大塊瑟瑟十餘石、真金五六馲駝、名馬寶玉稱是】(《舊唐書 高仙芝傳》)。

751年,【高仙芝入朝,獻所擒擒突騎施可汗、吐蕃酋長、石國王、朅師王】,唐玄宗不但沒斥責高仙芝,反而【加仙芝開府儀同三司】(《資治通鑒 卷216》),鼓勵高仙芝繼續向西用兵,倒黴的石國王被【送至開遠門,俘以獻,斬闕下】。

石國王雖然被大唐擒、殺,王子卻跑了,這個王子可能是被玄宗冊封為懷化王、授予鐵券的那俱車鼻施。石國對大唐一向恭順,遭到背信棄義的進攻,自然不能罷休,王子【告於諸胡國。群胡忿之,與大食連謀,將欲攻四鎮】。

按中國史書的記載,受石國戰役的鼓舞,又得到石國王子勾結阿拉伯人東進安西四鎮的消息,高仙芝決定先發制人,出動出擊,率領安西都護的大軍西征,就此打響了著名的怛羅斯戰役。但是在阿拉伯史書中,此役的戰前形勢卻完全不是這樣。預知詳情,請看下一章《鏖戰怛邏》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2月 06, 2016 9:54 am

12 鏖戰怛邏

回歷133年(750-8-9—751-7-29),天寶9--10年,駐守河中名城布哈拉(Bukhārā)的阿巴斯軍官舍裏克(Sharīk b. Shaykh al-Mahrī)發動叛亂,嘯聚3萬人。布哈拉在《新唐書 西域傳》叫安國,也叫布豁、捕喝,昭武九姓之一,漢朝時康居5個翕侯罽王故地。由於過於距離阿姆河很近,成了最早被阿拉伯人征服的河中城市之一。

舍裏克是阿拉伯人,與並波悉林所屬的波斯人不和,阿巴斯朝是個波斯色彩很濃的王朝,阿拉伯人失去了前朝的崇高地位,成為帝國諸多民族之一,地位大不如前。希提在《阿拉伯通史》用了一大段酸楚的文字,講述了這種阿巴斯朝的變化:【波斯邊境上的庫法城已經變成新的首都,呼羅珊人已經變成了哈裏發的護衛。波斯人占據了政府中最重要的職位,從哈裏發帝國各民族人民中選拔出來的官員,代替了原來的阿拉比亞貴族。舊的阿拉比亞穆斯林與新的外族穆斯林,互相聯合,逐漸融合起來。阿拉比亞民族主義覆滅了,但是伊斯蘭教繼續發展,在國際伊斯蘭教的偽裝下,伊朗民族主義耀武揚威地前進。】

《塔巴裏史》對舍裏克起義的動機、過程語焉不詳,比塔巴裏晚40年的納爾沙喜(Abu Bakr Muhammad ibn Jafar Narshakhi)的《布哈拉史》說的更詳細,說舍裏克是一個什葉派分子,曾參加過反對倭馬亞朝的運動,但也不同意阿拔斯族任哈裏發。所以他提出的口號是:“我們為反對倭馬亞朝進行了鬥爭,流血犧牲,並不是要臣服於阿拔斯朝!”布哈拉的異密阿布都勒加巴爾、花剌子模的異密阿布都勒馬裏克也都響應和參加了這次起義。另一方面,布哈拉的貴族、地主、商人則反對這次起義,其首領為布哈拉的土王庫特巴。特別是其中的商人,他們原來被阿拉伯人從布哈拉內城遷出,搬到城西北築堡居住,所以他們敵視阿拉伯人,而這次則站在阿巴斯朝方面來鎮壓起義。王致來的《中亞通史》說:【這些事實充分說明了這次起義的階級性質,各個不同的階級對它采取了明顯不同的互相對立的態度。】我的看法與王先生不同,舍裏克的叛亂與階級無關,無非是失去昔日地位的阿拉伯人企圖反攻倒算,打著穆聖家族的旗號造反,所以當年被壓迫歧視、被趕出布哈拉的波斯人堅決支持並波悉林鎮壓阿拉伯叛亂者。

得到河中叛亂的消息,並波悉林立即派大將齊雅德-本-薩利赫-胡紮伊(Ziyād b. Sālih al-Khuzā’ī)率領1萬軍隊前去鎮壓。齊雅德與阿布-達烏德(Abū Dāwud Khālid b. Ibrāhīm al-Shaybānī al-Bakrī)、卡赫塔巴(Qahtabah ibn Shabīb al-Tā'ī)並稱並波悉林帳下三大名將。卡赫塔巴在革命爆發後率軍西進,戰死在伊拉克,但他的幾個兒子繼續領兵,脫離了並波悉林的系統,成了阿巴斯朝早期的名將世家。齊雅德一直在並波悉林手下當差,能力、成就、名氣高居三大名將之冠。

齊雅德渡過阿姆河來到布哈拉城下,在同叛亂者的戰鬥中,官軍多次被打敗。後來布哈拉土王庫特巴率領1萬人的隊伍來援助齊雅德,官軍才轉敗為勝。庫特巴手下的土豪(學名德赫幹/Dehqan)們到周圍的村莊活動,使亂黨得不到糧食和飼料。亂黨為饑餓所迫,只得放棄據點,轉移到努肯村(Nukende)。該地以出產水果聞名,他們便以之充饑。在以後同官軍的戰鬥中,亂黨漸不能支,大批死去,舍裏克本人亦戰死。領袖既亡,群龍無首,亂黨遂瓦解。齊雅德攻入布哈拉,下令放火燒城,煙火連天,3日不息。一番大屠殺後,布哈拉居民大部分喪生。未死於刀下者都被官軍吊在城門之上,這場轟轟烈烈的反阿巴斯朝或波斯人的阿拉伯叛亂,就這樣被殘酷地鎮壓下去了。

之後齊雅德去花剌子模,把那裏的反對阿拔斯朝和並波悉林的運動也鎮壓下去了。布哈拉的土王(胡達特)庫特巴盡管對並波悉林效力,但還是被指責背離了伊斯蘭教而被處死。經過這番戰亂,河中地區徹底平定,波斯人的土王、阿拉伯的殖民者都被根除,為波斯人在中亞的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塔巴裏史》只字未提怛邏斯戰役,成書比《塔巴裏史》晚50年左右的《肇始與歷史(al-Bad’wa al-Tarikh)》,記載怛邏斯戰役前的形勢,可以與中國史書和穆斯林史書《塔巴裏史》、納爾沙喜的《布哈拉史》互相參照,全文抄錄如下:

【阿布-阿巴斯掌權3 年後(應是751 年),布哈拉爆發起義。為首的是舍裏克-本-謝赫-菲海裏(Shurayk Ben Shaykh al-Fihri)。他率3 萬名阿拉伯人和其他人對並波悉林展開報復行動,反抗他的血腥手段和濫殺無辜的行為。並波悉林前去鎮壓,派齊雅德-本-薩利赫(Ziyad ibn Salih)和阿布-達烏德-哈立德-本-伊蔔拉欣-祖赫利為先鋒。雙方交鋒舍裏克被殺,他(並波悉林)再次征服布哈拉和粟特並下令構築撒馬爾罕墻,以期在敵人進攻時成為一道防禦屏障。他派齊亞德繼續挺進,後者征服了河外地區的城鎮鄉村一直打到怛邏斯(Taraz)和伊特萊赫(’Itlakh),於是中國人出動了發兵10萬余人。】

《肇始與歷史》明確指出,舍裏克叛亂只是阿拉伯人對反攻倒算的波斯人的反反攻,與階級鬥爭完全無關。舍裏克叛亂在漫長的世界史上名氣很小,除了研究中亞史的專業專業人士,大概沒多少人聽說過它。筆者為之花費這麽多筆墨給舍裏克叛亂,是因為此役與之後的怛邏斯戰役有關。關於怛邏斯戰役的中國史料不少,分析文章更多,但就我所見,沒有任何一篇提及舍裏克叛亂。

舍裏克叛亂發生在回歷133年(750-8-9—751-7-29),最遲在西歷7月底結束,布哈拉、花剌子模兩次叛亂叛亂規模不小,波及阿姆河兩岸,應當持續3個月以上。而怛羅斯戰役,最遲發生在開元10年7月(中國歷法),西歷751年8月—9月,恰好在回歷752年年初,舍裏克叛亂結束之後。再算上高仙芝的大唐安西遠征軍行軍的時間,高仙芝出發時,舍裏克叛亂要麽還沒結束,要麽剛剛結束,很難相信這只是巧合。

《肇始與歷史》第2卷還爆出了一些獨家猛料,指出中國人參與了反抗倭馬亞朝的鬥爭。

【他(穆塔萊布)說,率先舉起黑旗的人是在東方(al-Mashriq),但人們在記錄這些消息時眾說紛紜。有人說首先這樣做的是並波悉林,他從呼羅珊出擊時第1個打起黑色旗幟,並將自己的衣服染成黑色。也有人說是歐麥爾-賽瓦德開的先例他是學別人這樣做的,因為他按那些人的命令行事。還有人說最先興起是在中國那邊—據說由那個稱作和田(Khutan)傳過來的,那裏有一群體,屬法蒂瑪的後裔、侯賽因-本-阿裏的後裔。其中有一沒長絡腮胡子的男子來自泰米姆(Tamim)部落,名叫舒阿布-本-薩利赫,出生地在塔裏寒(al-Talaqan),有關他殺敵掠獲的故事傳奇有很多真主最知道。】

關於怛邏斯戰役的過程,《肇始與歷史》說:【賽義德-本-侯梅德在怛羅斯城加固城防,並波悉林則在撒馬爾罕的軍營中鎮守,大批將領和招募來的兵士聚集在賽義德那裏,他們分幾次將他們中國人各個擊敗,共殺死4萬5千人,俘獲2萬5千人,其余紛紛敗逃。穆斯林們占領了他們的軍事要地,進軍布哈拉,降服河外地區的國王和首領們,將他們斬首並虜走他們的子孫,搶去他們的全部財產,他們不止一次將俘虜5萬人5萬人地渡過河去。】

埃及史家伊本-艾西爾的《全史》,成書於1231年,對怛邏斯戰役的敘述,與《肇始與歷史》有所不同。

【這一年,拔汗那的伊赫什德(‘Ikhsh-id,拔汗那國王的徽號)與沙什(al-Shash, 石國、柘折、赭時)國王反目為仇。伊赫什德向中國國王求救。中國國王派出10萬大軍馳援,將沙什國王包圍。沙什國王歸順中國國王,他和手下沒有受到他(中國國王)的迫害。消息傳到並波悉林那裏,他派齊亞德-本-薩利赫前去交戰。兩軍大戰於怛邏斯河。穆斯林們最終戰勝了他們,消滅近5萬人,俘獲約2萬人,殘部逃回中國。此役發生在(伊歷)133年12月(西歷751年7月)。】

伊赫什德是個專有名詞,拔汗那的土王的王號。939年,哈裏發賜予費爾幹納突厥奴隸出身的軍官、埃及總督穆罕默德-伊本-突格只(Muhammad bin Tughj Al-Ikhshid, 882—935—946)伊赫什德頭銜,從此這個穆罕默德及其子孫都自稱伊赫什德,他在埃及建立起事實獨立的伊赫什德王朝(935—969),969年被什葉派的法蒂瑪王朝滅掉。伊赫什德王朝有個獨特人物,阿比西尼亞的太監艾蔔勒-米斯克-卡夫爾(905~968, Abu al-Misk Kafur, 意思是有麝香氣的樟腦),做了幾年實權人物之後,於966—68年間,做了真正的君主。世界歷史上掌握國家大權的宦官很多,做到君主的只有卡夫爾,空前絕後。伊朗愷加王朝開國君主阿加-穆罕默德下面沒有,但那是早年被仇家抓住閹割,所以阿加-穆罕默德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宦官。1461年,明朝大宦官曹吉祥企圖謀反,曹吉祥的養子曹欽詢問門客馮益,自古以來有宦官子弟做天子的嗎?馮益回答有,還是你本家,曹操。馮益顯然不知道卡夫爾,否則會更加理直氣壯的回答,不僅宦官子弟能做天子,宦官也能做。

《全史》的說法與中國史料更為接近,費爾幹納地區長期有兩夥人,兩個政權,一個是突厥人的突騎施汗國,一個是本地波斯人的農耕政權,王號伊赫什德。突騎施汗國解體之後,伊赫什德的拔汗那政權沒了太上皇,對中亞局勢的影響大了起來,他們比石國更為親唐。中國史書說高仙芝遠征軍中有拔汗那人,與《全史》的拔汗那國王請唐軍遠征石國的說法吻合。但在高仙芝出兵的動機方面,《全史》與中國史書的說法不同,高仙芝出兵不是為了打擊阿拉伯人,而是應拔汗那邀請來對付石國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高仙芝可能暗中支持了舍裏克的叛亂,可能性更大的是利用了舍裏克叛亂的機會,企圖趁著並波悉林忙於剿滅阿拉伯亂黨的空擋,徹底解決石國問題,在錫爾河以東釘牢一個釘子,作為未來與阿拉伯人作戰的根據地。但是高仙芝西進到怛羅斯的時候,不僅舍裏克的叛亂已經結束,並波悉林的大將齊雅德還加強了撒馬爾罕的城墻,聽說中國軍隊前來,立即率軍東進到怛邏斯河迎戰。

無論中國還是穆斯林史料,都明確指出高仙芝是主動進攻方,齊雅德相對被動,不過他也沒有固守河中,而是向東渡過錫爾河,在河外迎戰高仙芝。

中國史料對唐軍的兵力,有多種說法,杜佑的《通典》記載唐軍為7萬人,《段秀實別傳》是6萬人,《舊唐書 李嗣業傳》是2萬,《資治通鑒》是3萬,《唐歷》記載是3萬,莫衷一是。結合《肇始與歷史》的【殺死4萬5千人俘獲2萬5千人】之說、《全史》的【消滅近5萬人,俘獲約2萬人】,再考慮到《通典》的作者杜佑的親戚杜環參加了怛邏斯之戰,唐軍7萬之說更加符合事實。唐軍是蕃漢聯軍,軍中有拔汗那、葛邏祿皇協軍,唐軍中的漢軍不可能超過2萬,因為安西節度使全軍才2.4萬人。

關於戰役過程,兩唐書有多處記載,零散見於《高仙芝傳》、《李嗣業傳》、《段秀實》、《石國傳》,《資治通鑒》卷216做了匯總:【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深入七百余裏,至恒羅斯城,〔或作「怛羅斯城」。〕與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羅祿部眾叛,〔葛羅祿,即葛邏祿。〕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余纔(cái, 才)數千人。右威衛將軍李嗣業勸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眾在前,人畜塞路;嗣業前驅,奮大梃擊之,人馬俱斃,仙芝乃得過。】

怛邏斯河現在叫塔拉斯河(Talas River),西漢時叫都賴水,前36年,西漢名將陳湯率領蕃漢兵馬4萬挺進到塔拉斯河畔,消滅北匈奴郅支單於,留下一句名言【犯強漢天威者,雖遠必誅】。800年後,中國軍隊再次挺近到塔拉斯河,這次趕上葛邏祿皇協軍叛變,唐軍幾乎全軍覆沒。

從戰後的發展來看,唐朝對怛邏斯戰役並不看重,高仙芝繼續高官得坐駿馬得騎。阿拉伯方面,似乎也不重視此役,沒有在史書上大書特書,反而繼續向大唐派遣使節朝貢,兩國關系似乎完全不受影響。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將安西的駐軍調到內地平定叛亂,新疆落入回紇、吐蕃等國手中,唐和阿拉伯帝國不再接壤,兩國談不上有什麽利害沖突,反而有許多阿拉伯軍隊進入中國內地參與平叛,他們不像阿拉伯帝國的政府軍,更像來華賣命的雇傭兵。

怛邏斯戰役的勝利者齊雅德,一舉成了阿拉伯帝國首席名將。哈裏發阿布-阿巴斯本來對並波悉林很不放心,又打起了利用齊雅德牽制並波悉林的主意。回歷135年(752/53),哈裏發寫信給齊雅德,要他找機會殺掉並波悉林,好處是由他繼任呼羅珊總督。消息很快走漏,齊雅德的手下都叛離了他,齊雅德逃亡到撒馬爾罕附近的一個波斯人土豪處,波斯人或東伊朗人是中亞的土著,他們大都忠於同為波斯人的並波悉林,齊雅德是阿拉伯人,被這個土豪砍了腦袋,送給並波悉林做投名狀。(27卷206頁)

754年6月9日或10日,在位只有4年的阿布-阿巴斯去世,終年33、36或28歲。禦弟曼蘇爾即位,屁股還沒坐熱,薩蔔戰役的勝利者、敘利亞總督、皇叔阿蔔杜拉就造反了。阿蔔杜拉、並波悉林並稱帝國兩大功臣,曼蘇爾沒有可靠的軍隊,兩害相權取其輕,邀請並波悉林平定阿蔔杜拉,並波悉林信心滿滿的同意了,因為阿蔔杜拉的軍隊都來自呼羅珊,是自己的老部下,只要自己振臂一呼,阿蔔杜拉的軍隊必然解體。754年11月,皇叔阿蔔杜拉被並波悉林擊敗、擒獲於奈綏賓(Nisibin)—東羅時代叫尼西比斯(Nisibis),今土耳其東南邊境上。經過7年的禁閉之後,阿蔔杜拉被隆重地迎入一所新居,那是故意建築在鹽地上的,後來放水去淹墻腳,新居坍塌,把他壓死在廢墟裏,與石勒處死王衍相似。

奈綏賓戰役解決了阿蔔杜拉,曼蘇爾哈裏發的心病只剩下並波悉林,設法要除掉他。並波悉林同樣不喜歡曼蘇爾,意識到處境危險,決定盡快返回自己的老巢呼羅珊。這時,曼蘇爾卻不想放虎歸山,任命他為敘利亞與埃及的總督,接替垮臺的阿蔔杜拉。並波悉林不予理睬,繼續東行回呼羅珊。但曼蘇爾已先行一步,任命並波悉林三大將中碩果僅存的阿布-達烏德為呼羅珊總督,並詔諭呼羅珊說,並波悉林已叛變,罪當處以極刑。呼羅珊的軍民人等見此詔書後,便接受阿布-達烏德為總督。並波悉林無家可歸,決定去伊拉克見哈裏發,祈求哈裏發的饒恕。曼蘇爾終於逮到幹掉並波悉林的機會,肯定不會放過,755年2月13日,歷數並波悉林殺害革命元老的罪狀,將其虐殺。

至此,阿巴斯革命的三大功臣:並波悉林、阿布-薩拉麥、阿蔔杜拉全部完蛋,除了遠遁西班牙的倭馬亞余脈,曼蘇爾終於可以高枕無憂了。

全文完。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Empty 回復: 赫克托爾 - 阿巴斯革命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2月 06, 2016 9:54 am

附錄 年表

632,穆聖去世,弟子阿布伯克爾就任首任哈裏發。

634,阿布伯克爾去世,歐麥爾就任第2任哈裏發。

644,歐麥爾遇刺,奧斯曼被選為第3任哈裏發。

651,唐高宗永徽2年,薩珊波斯末代皇帝伊嗣侯被殺,薩珊波斯滅亡。阿拉伯首次朝貢中國。

654,阿拉伯軍首次渡過阿姆河,襲擾河中的撒馬爾罕,旋即退到河西。

656,奧斯曼遇刺,阿裏被擁立為哈裏發。阿依莎、泰勒哈、左拜爾等人相繼起兵反對阿裏,穆斯林首次內戰爆發。

657,唐滅西突厥,對中亞實行宗主統治。

661,阿裏遇刺,正統哈裏發時代結束,第一次內戰結束。穆阿維葉建立倭馬亞王朝。

670,唐朝輸掉大非川之戰,放棄安西四鎮。

680,穆阿維葉去世。阿裏之子侯賽因前往伊拉克庫法,企圖與擁護者匯合,在卡爾巴拉被殺。穆斯林第二次內戰爆發。侯賽因的異母弟穆罕默德-本-哈納菲亞成為阿裏家族的族長,開創什葉派之哈希姆派,成為哈希姆派的第4伊瑪目。

683,穆阿維葉的遠房堂弟麥爾旺一世就任哈裏發,開創倭馬亞王朝之麥爾旺支系,與盤踞麥加的反對派阿蔔杜拉-本-左拜爾繼續內戰。

685,麥爾旺一世死,其子阿蔔杜勒-麥立克即位,繼續與阿蔔杜拉-本-左拜爾內戰。

692,倭馬亞軍隊攻陷麥加,殺死阿蔔杜拉,穆斯林第2次內戰終於結束(680~692)。

700,穆罕默德-本-哈納菲亞去世,其子阿布-哈希姆出任什葉派之哈西姆派第5伊瑪目。

704,屈底波成為阿拉伯帝國呼羅珊總督,大舉渡過阿姆河征服河中。

708,蘇祿成為西突厥突騎施可汗。

712,唐玄宗即位,大唐中興。阿拉伯軍攻占撒馬爾罕。

715,屈底波謀反被殺,阿拉伯對中亞的征服暫停。

716,阿布-哈希姆死,由遠房堂弟,穆聖叔叔阿巴斯的曾孫穆罕默德繼任什葉派之哈西姆派第6伊瑪目。從此哈西姆派伊瑪目都由阿巴斯家族成員擔任,本文改稱哈西姆派為阿巴斯黨。

720/21,波斯人布凱爾-本-馬罕(Bukayr b. Māhān)加入阿巴斯黨,成為哈阿巴斯黨的頂梁柱。

731,突騎施蘇祿可汗在撒馬爾罕城下大破阿拉伯軍。

734,唐朝與突騎施蘇祿可汗反目,兩國開戰。阿拉伯帝國軍官哈裏斯在阿富汗東北部造反,與蘇祿合作反對阿拉伯帝國。

737,蘇祿與哈裏斯的聯軍被阿拉伯政府軍擊破。

738,蘇祿被殺,突騎施汗國事實滅亡。奈斯爾-伊本-賽雅爾出任最後一任倭馬亞王朝的呼羅珊總督。

740,吐蕃嫁公主給小勃律,控制了小勃律,截斷大唐與中亞的聯系。

741/42,布凱爾-本-馬罕買來奴隸並波悉林,送給阿巴斯黨伊瑪目的長子易蔔拉欣。石國王伊捺吐屯屈勒向唐玄宗上書,請求討伐阿拉伯帝國。

742/43,穆罕默德死,長子易蔔拉欣出任阿巴斯黨第7伊瑪目,積極從事顛覆倭馬亞的活動。

743,最後一位倭馬亞明君希沙木去世,阿拉伯帝國陷入全面內戰。1年間換了3位短命哈裏發。

744,哲齊賴總督,皇室遠親麥爾旺二世攻入首都大馬士革做哈裏發,隨即遷都哈蘭,引發敘利亞人不滿,內戰加劇。

744/45,布凱爾-本-馬罕去世,臨終向伊瑪目易蔔拉欣推薦女婿阿布-薩拉麥接替自己。

745,呼羅珊三股勢力,總督奈斯爾、北人領袖哈裏斯、南人頭子朱大衣混戰。

746,朱大衣殺哈裏斯,控制木鹿,奈斯爾逃往尼沙普爾。並波悉林前往呼羅珊,出任阿巴斯黨呼羅珊省委書記。

747-6-9,利用木鹿城中混戰的機會,並波悉林公開布道,發動起義,阿巴斯革命正式爆發。阿巴斯黨伊瑪目易蔔拉欣被捕,弟弟阿布-阿巴斯繼任伊瑪目。

748-1-27,並波悉林解放呼羅珊首府木鹿,取得階段性勝利。阿巴斯軍向西進軍。

749,波斯人為主的阿巴斯軍解放尼哈旺德,報了108年前被阿拉伯人戰勝的仇。伊拉克地下黨省委書記阿布薩拉麥發動起義,解放伊拉克首府庫法。10月30日,阿布-阿巴斯在庫法成為阿巴斯朝首任哈裏發,阿巴斯朝建立。大唐奪取吐蕃石堡城。

750年1月,皇叔阿蔔杜拉率領的阿巴斯軍與麥爾旺二世率領的倭馬亞軍在薩蔔河畔決戰,倭馬亞軍失敗。6月,阿蔔杜拉屠殺倭馬亞皇族。8月,末代倭馬亞哈裏發麥爾旺二世在埃及被殺,倭馬亞王朝滅亡,歷時89年。唐將高仙芝擊破朅師,打通阿富汗的道路。高仙芝攻破石國,國王被俘獲,在長安被殺。石國王子逃亡河中,請並波悉林出兵幫忙。

751,布哈拉的阿拉伯軍官舍裏克叛亂,被並波悉林手下大將齊雅德平定。趁舍裏克叛亂之機,高仙芝在拔汗那國王的邀請下,率7萬唐軍西進,在怛邏斯河畔,遭遇齊雅德的大軍,大敗,僅剩數千人馬逃回。

752/53,怛邏斯戰役的勝利者齊雅德,被並波悉林殺死。

754,阿巴斯朝首任哈裏發阿布-阿巴斯死,弟弟曼蘇爾接班。敘利亞總督、皇叔阿蔔杜拉反,被並波悉林平定。

755,並波悉林被曼蘇爾殺死。阿巴斯革命三大功臣全部完蛋。

756,倭馬亞王朝的王孫阿蔔杜拉赫曼在西班牙建立後倭馬亞王朝。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