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6頁(共12頁) 上一頁  1, 2, 3 ... 5, 6, 7 ... 10, 11, 12  下一步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6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49 am

100.武漢會戰(日軍指揮官畑俊六)
日軍在取得一連串的勝利之後是否沒有人注意到隱憂?
可以說日軍從一開始就一直有人感到隱憂,那麽爲什麽沒有人阻止他們,因爲野心家們膨脹了,把憂慮抛在了腦後,但我認爲這時候的出現了一種思想。
一開始石原莞爾挑起了戰爭,到戰爭的不斷膨脹,表面上的勝利正在威脅賬面上的剩余,雖然連戰連勝,但是戰爭儲備正在消耗,國本正在動搖。這一點我覺得並不難察覺。
但問題是如何解決。
曆來觀察問題都是容易的,而解決問題則是難的,對于日本陸軍來說膨脹的心是越來越大,野心家們都願意更多更多的獲得好處,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隨著資源,兵力,武器等各種儲備的減少,也是迫切需要解決。
所以日本人想要決戰,這也是武漢決戰可以打響的關鍵,這種出現的新思想就是通過決戰取得勝利,然後簽署城下之盟。
想要阻止野心看起來已經不能了,石原莞爾被一腳踢開,野心家們的心早已成了脫缰野馬,攔都攔不住了,只能順從他們,那麽順從他們的最好辦法就是發起一次最大規模的戰爭。
然後取得勝利,擁有這個觀點的人就是畑俊六,對于日本來說“不可測”的情況已經越來越迫切,這種“不可測”指的就是美國,戰爭極其消耗資源,日本爲了發動戰爭已經開始不斷的進口美國資源,那麽一種非常好理解的情況就是,美國會一直看著日本膨脹麽?
這個道理是簡單的,假如美國一直給日本提供資源,等日本把中國,甚至東亞都占領了,那豈不是說美國在養虎爲患麽?
所以對日本也好,對美國也好,都明白遲早美國對日本釜底抽薪,但雙方都在揣摩這個“度”,這個“度”的意思就是日本還有多少時間,可以預見的是美國遲早對日本動手,而當時日本急需美國的資源,日本用著美國的資源到底還能有多少時間,這是中國,日本,美國三國都在拿捏的。
畑俊六本身對在中國的戰爭非常擔憂,戰爭打下的地方越大,則表明需要軍隊的地方就越多,此時日軍已經把能上的軍人都派上去了,這時候實際上畑俊六的心理已經感到了一絲涼意,中國的事情解決不了,再這麽打下去,豈不是要把資源都放在中國了,如果真這樣美國一旦偷襲日本,那日本馬上崩潰瓦解。
所以畑俊六想決戰,但是畑俊六又不想決戰。
這種矛盾的心理其實並不矛盾,首先決戰是畑俊六想要的,打決戰的目的是什麽?不是再突破什麽防線,而是需要蔣介石簽字,簽停戰條約。
但決戰又是畑俊六不想要的,那就是決戰了,能勝麽?
或者說決戰了勝了,蔣介石就一定投降麽?
這是畑俊六最大的憂慮,也是日軍最深的憂慮,對于日軍來說需要的是什麽?需要的是一場完勝,一場打得對方崩潰的戰爭,就是日軍要衝破國民黨的防線,然後國民黨潰敗,到處都是逃兵,瘋了一般的逃跑,然後日軍瘋了一樣的追殺,最後最好還能把國民黨在哪裏包圍,然後吃掉,並且日軍的消耗還不能大,還不能死太多人。
只有這樣日軍才有條件提簽盟約,但問題是,等著畑俊六的一群什麽人?這群人又帶有什麽目的守在武漢,就成了決定一切的關鍵。
在武漢有一大群想死甚至是找死的人在等著畑俊六。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6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50 am

101.武漢會戰(等死還是想死?)
死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公平的事情,誰都會死。但所不同的是,怎麽死,如果說人不能選擇出生的話,那麽人是可以選擇怎麽死的。
所以等死和想死事實上是非常不同的。
武漢會戰的意義是什麽?
想要真的搞清楚,就必須搞清楚雙方的目的,日軍的目的已經分析了,那麽國民黨的目的也基本明顯了。那麽雙方要的結果是什麽?或者說如何認定雙方輸贏呢?
我認爲城本身的得失是次要的,而重要的是進行了一次決戰。對于日本人來說必須要一次完勝,必須在不付出代價的情況下把對方打垮,甚至打的潰敗才能算是勝利,因爲雙方都在以武漢爲中心的區域堆滿了人,所以日本需要的是完勝。
但國民黨需要的就相反了,國民黨要的只有一條,那就是不潰敗,甚至可以敗,但是只要不是潰敗,只要是雙方在這裏進行了一次死拼就可以了。
雙方的目的是不同的,日軍想大勝,而國民黨之求不潰敗,這中間對日軍的要求極高,而對國民黨要求極低。所以如果只把地盤的得失看作勝利或者失敗是不准的。
武漢決戰開始了,雙方參戰人數之多,戰況之慘烈都大大超乎日本人的預料,那麽我爲什麽起標題是等死還是想死呢?
因爲等死和想死是不同的,對于南京保衛戰來說,很多人內心中不滿,這種不滿是如此輕易的放棄了南京,而且放棄南京的代價是南京大屠殺的發生。
所以很多人不願再退,甯可戰死沙場也不想再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一點,假如自上而下都想跑那麽,再好的地形,還好的局勢都沒有意義,第二點是蔣介石不想再退,對于蔣介石來說,只要取得不潰敗就可以了,而且別人替他流的血也夠多了。
當時的狀態是國民黨不願再退,軍隊很多人也不想退,那只有一條路走,那就是打,只有打才能不退,他們當時的心理狀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我認爲就在這種狀態下有一種思想是很難扭轉的,那就是軍閥和國民黨之間的積怨,所以戰爭還是采取了消極防守的態度。
日軍事實上也並不堅決,因爲決戰是誰都不能退的,就好象是一場豪賭,一旦下了注就必須打,可日軍缺少真正決戰的本錢,也就是日本輸不起。
日本不但不是輸不起,就連中勝,小勝對他們來說都算是輸,對于中國軍人這種想死戰的心態來說,日軍變得猶豫起來。
日軍的猶豫和中國軍隊的堅守讓整個武漢決戰真正的變成一場消耗戰,變成了一座巨大的墳場,雙方每天都損失大量的武器,彈藥,人員。
蔣介石在武漢真正的目的就是消耗,只要越多的消耗就越加強他的希望,雖然戰況總體來說對他不利,但是沒有整體的潰敗。
對日軍來說就如坐針氈了,陣亡報告如雪片一樣飛過來,付出的代價超過了他們的估計,在付出如此代價的前提下,並沒有産生他們想要的情況。
所以他們派出最後的王牌,偷襲廣州。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6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50 am

102.武漢會戰(偷襲廣州和落幕)
在武漢激戰正酣的時刻,爲什麽日軍要偷襲廣州?
我認爲日軍已經由優勢轉向僵持,所以爲了打破局面選擇偷襲廣州,可以說偷襲廣州是一種信號,也就是日軍對攻打武漢並不堅決。
那麽爲什麽蔣介石不但不增援廣州,反而是繼續抽調廣州的力量呢?
我認爲這種情緒是複雜的,我甚至想大膽的想象,蔣介石抛棄廣州是爲了爲武漢脫身准備的,也就是經過大規模的消耗,蔣介石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再繼續拼下去情況可能繼續惡化,就可能崩盤。
所以與其派兵去救,不如抛棄廣州給日本人,然後自己就可以結束武漢決戰,我認爲這是蔣介石最想要達到的效果。因爲在兩個人相互拼殺到極致的時候,誰先把目標轉向別處說明對方的信心已經動搖了,我認爲蔣介石看明白了日本的意圖,所以抛棄了廣州。
不管如何,結局是廣州失陷,然後蔣介石認爲繼續下去可能有危險,所以撤出了武漢了,武漢決戰至此結束。
那麽該怎麽評價這場決戰?
從表面上看,蔣介石再次失敗,丟掉武漢,丟掉自己的興起之地廣州,但問題似乎並不那麽簡單,我認爲蔣介石完成了自己的戰略,在這場大戰中雖然失去了地盤,卻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相互消耗。
雖然慘烈,雖然痛苦,但是整體沒有崩潰,沒有潰敗,而是堅決的和對方打,能做到這一點就已經完成了蔣介石的戰略。
對于日軍來說,這一戰我認爲是戰敗了,雖然得到了武漢和廣州,但是想要和中國簽署停戰協議的計劃破産了,也就是說中國戰場的事情無法結束,這對日軍來說是一個真正的打擊,我相信在日本士兵狂喜的背後,是日軍高級指揮官們的痛苦,尤其是對于畑俊六或石原莞爾這樣的人來說。
武漢決戰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轉折之戰,此戰過後,進入了雙方僵持的階段,看待這場戰爭我認爲不能簡單的以城市的爭奪和人員的損失作爲勝負的論斷,而是應該把重點看在雙方之所以決戰的目的爲主上。
日軍沒有達成自己的目標,而國民黨完成了自己的目標,日軍在集結了自己能集結的軍隊的情況下,沒有達成大勝,沒有能夠取得停戰。那麽只能是讓他們更深的陷入戰爭的泥潭,尤其是由戰略進攻階段轉變成了防禦階段。
日本的戰略遭到重創,石原莞爾挑起的戰爭,想要建立一個真正的大後方以用來與美蘇對抗的目標破産了。
蔣介石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這個勝利是在什麽條件下取得的,是在抛棄別人,保存自己的條件下完成的,是在遺棄了黃泛區和北方人民前提下完成的,是在遺棄軍閥前提下完成的。
所以雖然蔣介石取得了勝利,但是蔣介石的固有矛盾沒有真正改變,那就是蔣介石和軍閥之間的矛盾看起來小了,其實更深了,蔣介石與人民的矛盾,尤其是北方人民和黃泛區人民之間的矛盾更深了。我認爲蔣介石的這個“勝利”是應該帶著隱患的,並不硬氣的。當條件成熟時就會爆發危機。
經過這次大戰,新的篇章將要開啓,那就是戰略相持階段。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6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51 am

103.被遺忘的二戰真相(遺忘的真相)
我小時候就喜歡看書,尤其是關于戰爭的曆史,記得小時候曾經辦過一個借書證,那會還沒有網絡,我看了很多關于二戰的書。
不知不覺我産生了一個問題:“誰才是真正扭轉戰局的人?”
我認爲産生這個問題是很自然的,畢竟想弄明白誰的作用最大。關于這個問題,我是有階段性的,在小時候認爲美國人,諾曼底登陸,北非戰爭,中途島海戰,我對此深信不疑,甚至我曾經看過一本海戰的書,那本書專門介紹戰艦,描寫了很多太平洋的海戰。
但隨著我長大了,我發現這種看法有點問題,問題在哪呢?
我慢慢發現,事情似乎有哪裏不對,那時候我最熱衷于評價德國和蘇聯的對抗,不論是列甯格勒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蘇德坦克大戰,我曾經還買過很塑料小坦克,總喜歡和小夥伴一起玩。我設想如果蘇聯抵抗不住德國的進攻,那麽世界將會變成什麽樣?
我又不停的在長大,隨著我的長大我又發現了不對,我又知道了一點,那就是英國的作用,過去我一直認爲英國在二戰中沒什麽作用,但我發現英國在整個海洋戰略運輸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更重要是英國破譯了恩尼格瑪密碼機,徹底掌握了整個德軍的動向。
可我知道的越多,我就越覺得哪裏不對,哪裏似乎有那麽古怪,這種古怪就像一幅拼圖拼好後卻出現了某種不協調,這種不協調很難被發現。
甚至如果你不注意這種不協調那麽你根本不會在意,但我確實在意了,這種不協調就像一種陰影一樣跟著我,我始終在問:“到底哪裏不對?”似乎曆史中被遺忘了一個真相,這個真相即被其他人遺忘,甚至被當事者抛棄。
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突然感受到了這種不協調的原由,和這種不協調的道理,所以我想證明這個不協調是存在的。
一個極其重要又被曆史遺忘的重大真相,那就是“誰才是真正扭轉戰局的人?”。
我想我說出這個國家的名字肯定會被人懷疑,甚至恥笑,但我希望用我的推理方法證明這一點,這個扭轉第二次世界大戰局勢的國家就是:
“中國”。
我將于一系列的分析來試圖證明我的觀點。還原一個我心中的真相。即便這個真相是錯誤的,我也希望試圖證明,就像數學愛好者一樣,去證明一種公式的存在。
這甚至是一種樂趣,一種源動力,就好象物理愛好者想要證明有物質比光的速度還快一樣,像化學愛好者想要發現一個元素一樣。
我想還原曆史本來的面貌。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6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51 am

104.被遺忘的二戰真相(到底哪裏出了問題?)
讓我産生中國扭轉了二次世界大戰局勢的理由來源于我自己的一個提問,這個提問一直困擾著我,那就是:
日本爲什麽不進攻蘇聯?
這個提問是有3個過程的,首先一開始我小時候就壓根不知道日本和蘇聯在諾門坎戰役打過仗,當時這個提問讓我納悶,我想日本人真是笨,如果在蘇聯和德國打得最激烈時突然從背後打蘇聯一下,那蘇聯不一下就垮了麽?
但很快就來到了第二個階段,我通過讀書知道了有諾門坎戰役,也就是蘇聯和日本已經打過一次了,日本輸了,于是日本沒有再有打蘇聯的行動,可我還是在想,哪怕有點動作,哪怕是造造聲勢也好。可爲什麽什麽都沒有呢?
隨著我了解曆史越多,我越覺得複雜,每個事件都像一個碎片一樣,就像一幅拼圖,拼起來似乎是契合的,但我總有疑問,這種疑問一直纏繞著我,那就是爲什麽,日本不進攻蘇聯,反倒是跑到太平洋上和美國人打。
整個事件就像是一個俄羅斯套娃,一環緊扣一環,看似緊密,但其中哪裏出了問題,一定是哪裏出了什麽問題。當時的我已經對曆史有了新的認識,當時我已經察覺到蘇聯和德國曾經是有盟約的,就是《蘇德互不侵犯盟約》。而後來我也開始明白德國和日本與意大利結盟是後來的事情。也就是一開始德國並不怎麽在乎日本,日本也是同理。因爲他們距離太遠了。
德國,蘇聯,日本,三個國家之間到底出了什麽問題,這又與中國有什麽關系?這個問題我一直沒有明白。
後來我明白了,這三個國家看起來只有日本和中國有關系,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而是整個被牽扯在內的是5個國家。
他們分別是中國,日本,德國,蘇聯,美國。
我希望用一環套一環的邏輯證明這個邏輯,那就是我對一件事産生了興趣,整個過程就像是拼圖,德國爲什麽要和日本結盟,德國和日本結盟得到了什麽好處?
那就是德國十分的希望在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後,也就是德國進攻蘇聯以後日本能在遠東,甚至蒙古北上,進攻蘇聯的背後,因爲當時德國和蘇聯已經拼到了最後一口氣,誰先喘上了這一口氣,誰就勝利。
這個邏輯不難理解,那麽繼續往下推理,這應該不是一個賠錢賣賣,但日本爲什麽不打蘇聯呢?因爲已經打過一次了麽?蘇聯和日本在諾門坎進行了一次戰爭,結果戰敗了,于是不打了,但問題是,1939年的蘇聯和巴巴羅薩計劃打到最關鍵時刻一樣麽?另外是不是還有什麽事情是看起來沒問題,其實存在大問題的?
如果繼續推理,那麽爲什麽日本不北上參戰,爲什麽不打蘇聯。後來我明白了兩點,一是日本深陷中國戰場,二是日本戰略資源已經枯竭,美國中斷了美日貿易。
所以日本不參戰,因爲不能再開辟第三戰場了,最終日本和德國的聯盟成了無效聯盟,蘇聯和美國歐洲打敗了德國,美國打敗了日本,二戰結束了。
這似乎就是二次世界大戰,似乎沒有任何的問題。
但這種中間存在個一個大問題,這個大問題就是:日本的目的。一切的真相就隱藏在日本的目的上,釋放了一個超級煙霧彈迷惑了所有人。
曆史上存在著一塊被遺忘的碎片。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6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55 am

105.被遺忘的二戰真相(被遺忘的碎片)
整個曆史被遺忘了一塊碎片,正是這片碎片的遺忘隱藏了真相,那麽這塊碎片是什麽?我認爲是日本的目的。
首先日本進攻中國的目的是什麽?
我認爲“目的”很明顯,那就是擴張,是侵略,這是沒問題的。但這個目的最後走了樣,破解一切謎團的鑰匙就在“日本目的”上。
爲什麽說走了樣又爲什麽被曆史遺忘,那就是日本沒有達到原來的“目的”。我認爲原來的目的是“侵略”中國,但走樣成了“全面侵略”中國。
看起來侵略沒什麽不一樣,這也是被曆史遺忘的關鍵,也是所有問題的核心,看起來沒問題,但似乎有哪裏有問題的核心,如果要點破的話,就是前面的“侵略”是主動的,而後面的“全面侵略”是被動的。
爲什麽當事者和旁觀者都遺忘了這塊碎片呢?因爲在中國這個當事者看來“侵略”和“全面侵略”沒有不一樣,戰爭從日本打進東北開始,到日本投降結束,這是當事者的觀點,從旁邊觀點看也是一樣的,日本從打進中國開始,到日本投降結束。後面細談。
所以不同的就是“侵略”和“全面侵略到底有什麽不同呢?”其實這個不同非常的簡單:
日本喪失了主動權。使得別人擁有了主動權。
一切的真相其實就是日本不想打全面戰爭。日本從“侵略”中一步步走向了“全面侵略”。這種從主動變成被動就是一切的真相。
如何看待日本的“侵略”將是解開曆史謎團的鑰匙,日本的侵略在武漢決戰前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石原莞爾推動的,他厭倦了援華派的動作,自己發動了東北事變,想進行自己的戰略,第二個部分是野心家們開始膨脹了,野心家們一腳把石原莞爾踢開,然後瘋狂的侵略,瘋狂的膨脹,但這種瘋狂引起了日本的不安,所以到了第三個階段。
日本想逼中國投降,可中國就是不投降。並且中國人在武漢成功的粉碎了日本的計劃。所以日本無法停下戰爭,最終從“侵略”走向了“全面侵略”。
那麽這關世界什麽事?
那就是時間。
看下面一組時間:
武漢決戰發生在:1938.6----諾門坎戰役發生在:1939.5----巴巴羅薩發生在:1941.6----偷襲珍珠港發生:1941.12
這就是一切的真相,也就是說武漢會戰是最先打起來的大戰,這一戰日本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有逼迫中國投降,所以一直得在中國打下去,所以自己的資源才會被美國限制,所以在一次試探性的戰爭後再沒有進攻蘇聯,並最終自己和美國打了起來。也就是說日本從發動侵略的主動行爲,陷入了一種被動的戰爭中去,最後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最後失敗了。
讓我大膽假設一下,如果日本在武漢打敗中國了呢?
那麽最少日本將有2年時間決定到底打誰,重要的是日本就會收縮兵力至東北和華北,也就是說日本有了主動權,更可以說戰略又回到了石原莞爾的道路上,那麽到底是在蘇聯和德國打到最激烈最難解難分的時候日本偷襲蘇聯,還是日本以東北和華北爲基地最後和美國打,那麽情況就變化,最關鍵的是東北和華北擁有一切戰爭的資源。如果戰爭停了下來,那麽日本消耗將會減少,就有了能力發動一場新的戰爭。
我認爲美國將會出兵偷襲日本,也就是說曆史將會走向另一側,那麽就不是日本去打美國,很有可能美國來打日本,況且當時的美國天天吹著孤立主義的風,不管開戰與否,蘇聯都將受到極大的威脅,可以說蘇聯比日本強,但是當德國和蘇聯打到最激烈的時候,斯大林已經除了遠東軍團外沒有再強力的軍團了,如果這時候日本在背後屯兵百萬,那斯大林很可能失去穩定的後方,變成兩線作戰,因爲日本陸軍會在內部戰勝日本海軍,奪到主動權。
但這一切都是臆想,都沒有發生,爲什麽?
因爲在中國戰爭在持續,中國人沒有投降,戰爭還在繼續,並且在武漢和日本進行了決戰,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在敵後TG越發展越龐大對日本的威脅越來越大,甚至在最艱難的東北抗聯還在抵抗,所以日本越陷越深,被迫進入了“全面侵略”狀態。
爲什麽說中國人才是真正扭轉戰局的人,因爲武漢決戰進行的最早,成功的粉碎了日本和中國速戰速決的戰略,使得日本失去了主動權。所以才會被拖進戰爭的泥潭,所以才會在一次諾門坎之戰失敗後就放棄北上,所以才會惦記起太平洋和東南亞,所以最後才會想先發制人偷襲美國。最後走向失敗。
那麽這塊碎片爲什麽會被遺忘?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6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55 am

106.被遺忘的二戰真相(爲何被遺忘?)
那麽這種想法爲什麽會被遺忘,我認爲被遺忘是非常正常的。這中間有四個關鍵點:
第一個關鍵點是因爲中國人不可能按照日本人的安排走,首先日本怎麽想是日本人的事情,但問題是一旦開戰,那麽中國人不可能按照人日本安排好的走,日本人要我們輸,我們就得輸麽?日本人要我們投降,我們就投降麽?
所以中國能扭轉局勢是我們自己行動所決定的,並且要注意的是日本到底是“侵略”還是“全面侵略”這個想法中國人是都不會退縮的,戰爭既然開打了,那麽就必須打到底,所以日本一天不投降,戰爭一天不能算完。
也就是中日戰爭的整個過程是日本喪失主動權的過程。
第二個關鍵點是日本人自己走歪了,石原莞爾的計劃爲什麽失敗,那就是他自己作爲計劃實施者都沒有考慮清楚,自己打敗了援華派後自己也會成爲被打敗的對象,事實也就是日本自己破壞了自己的戰略,內部因爲爭權奪利,因爲野心膨脹,最終使得戰爭越來越擴大。
第三個關鍵點是國民黨和軍閥的戰略太過于消極,對于國民黨和軍閥來說,內部的不合是他們最大的問題,使得日本有機可乘,在整個過程中軍閥和國民黨的不合造成了日本的膨脹。
雖然在武漢擋住了日本的決戰,改變了戰爭的局勢,獲得了戰略上的勝利,但是總的來看過于消極,所以不論是當事國,還是旁觀國,都不認爲中國起到了關鍵作用。
畢竟武漢決戰在普通人的眼裏是武漢失陷和廣州失陷,當時的局勢是東北各大城市失陷,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廣州,幾乎整個中國拿得出手的城市大多淪陷,整體來看局勢給人的感覺是負面的,是消極的。
所以造成了中國並沒有在整個世界大戰中起到多少作用,更爲關鍵的是蔣介石的三奇:扒開花園口,火燒長沙,皖南事變。
這三件事真是震驚世界,總的來看蔣介石勝利的太下做,太消極,給整體抗日局勢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第四個關鍵點是最爲重要的的:
中國人太被輕視。
我認爲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世俗的眼光中是有梯隊之分:
如果以強弱來說,通常認爲,美國,蘇聯,德國三個國家是第一梯隊的,英國,日本是第二個梯隊的。由于美蘇的勝利,使得世界把目光都集中在了美蘇和歐洲身上,對于亞洲帶有一種普遍的輕視。
如果對日本有輕視的話,那麽對中國就更是輕視,尤其是當美蘇掌握話語權後,又有誰會把中國的作用提出來呢?
在他們的心中,中國還是那個落後等著被淘汰的國家,這種思想不僅是深植于歐美人心中,更是在日本心中存在,日本不就一直不認爲是中國戰勝了日本,反而是美國戰勝了日本。
甚至我們自己都輕視自己,又有多少人會認爲我們自己在二戰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呢,我自己不也在小時候羨慕美國,蘇聯麽。所以這塊碎片被隱藏了起來。
這塊碎片被遺忘在曆史中,但我想把他寫出來,不爲別的,只是爲了那些犧牲的人,不管多少人看了我的分析,不管有多少人在乎我的分析,不管有多少人認真思考我分析的對于錯,我只認爲那些犧牲了的中國軍人,用自己的命去換取了一個機會,一個從失敗走向勝利的機會。
中國需要一聲怒吼,中國需要讓世界知道自己的力量,需要讓世界明白中國不會永遠躺在被遺忘的曆史中。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短短幾年,世界便知道了他的力量。
那就是朝鮮戰爭。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6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56 am

107.蘇德戰爭(英法爲何容忍德國的膨脹?)
從這裏開始,將會暫停亞洲戰場,把視線轉移到歐洲,這麽做的目的是在于可以有一個清晰的梳理,也方便大家理解後面的冷戰中蘇聯的舉動。
德國的膨脹是快速的,很快就吞並了奧地利,然後是捷克斯洛伐克,那麽問題就在于爲什麽德國的行動沒有被英法攻擊,而是在德國入侵波蘭的時候才宣戰呢?爲什麽一向強勢的英法容忍了德國的膨脹?
這裏就要弄明白一個問題了,那就是德國是強還是弱的問題了。
首先通常人們認爲德國是很強的,但事實上當時的德國是很弱的,這種弱一方面是德國的地緣位置極差,處于歐洲中部,同時面臨東西的夾擊,另一方面是受到一戰後的制裁,所以當時的德國是很弱的。
那麽爲什麽德國後來變強了呢?這就牽扯到一個很基礎的問題,那就是人爲什麽會進步了?
因爲弱人才會變得強,這就是世間的真理,因爲你現在弱,所以你才會想變強,假如把時間往前推一推,那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生了一件革命性的事件就能看清這一點。那就是:
索姆河戰役。
有一個人叫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他發明了一個非常厲害的東西,那就是機槍,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馬克沁重機槍,但請注意當時這個人並不受人待見,他的重機槍也沒什麽人看中,當然還是有人看重的,那就是德國人,于是人們見識到了機槍的恐怖。
也就是索姆河戰役,當時英法聯軍有很多人,但德國人有很多機槍,在重機槍群共同開火的時候人海戰術被徹底打垮了,所以我認爲在人類進入機槍時代以後人海戰術就已經失去了意義。機槍改變了戰爭的形態,我曾經看過一種說法,那就是新兵怕炮,老兵怕機槍,如果說很多新兵聽見炮聲會尿褲子,那老兵聽到機槍響心裏也會發寒。
我認爲機槍的出現彌補了大炮的不足,大炮雖然威力大,但是不夠密集,無法提供持續的火力壓制,而機槍恰恰彌補了大炮的不足,機槍的密集火力可以讓對方的步兵衝鋒變得很不可行,我認爲一戰之所以打得沈悶打得無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雙方都缺少一種武器,這種武器需要三個要素,火力要夠,要有防護性,要有速度,而滿足這三個要素的就是坦克。因爲缺少坦克的協助,雙方都難突破對方機槍與大炮構成的火力封鎖,所以打得異常沈悶。就開始比著挖戰壕,拼消耗。
戰爭的手段總是處于一種交替上升的狀態,當坦克出現的時候,機槍的優勢就並不明顯了,坦克很好理解,那就是一個移動的火力堡壘,坦克可以快速的突破對方火力網,衝垮對方的陣地。
通過這機槍和坦克的簡單介紹你就會發現戰爭的手段總是不斷的轉變,一開始是密集隊形衝鋒,然後是機槍火力封鎖,然後是坦克突破封鎖,交戰雙方總是把更新,更有效的戰爭手段用在戰場上,來改變整個戰局。
所以回到問題的初始的話,那就是德國並不是強的,相反是弱的,我認爲最重要的心態就是英法認爲自己比德國強,所以才對德國的行爲視而不見,他們想要重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說白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爲何爆發,因爲歐洲內部對殖民地分配不均感到不滿,尤其是以德國爲首的國家,不滿以英法爲首的國家,所以爆發了戰爭。
最後德國失敗,英法勝利,而到了二戰,我認爲英法就是同樣的心態,認爲自己占有優勢,而沒有留意到德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那就是發明了閃電戰。
英法還認爲戰爭是處于原來拼消耗的狀態,還認爲戰爭是相互挖戰壕,還是相互用大炮機槍對峙。所以擁有地緣優勢,擁有殖民地優勢的這種資源優勢國家就對地緣劣勢,物資劣勢的國家産生了輕視,也就是英法輕視德國。卻沒有發現戰爭的形態已經因爲兩種武器的變革,出現了改變。
如果從這一點上看英法的舉動,那麽才有合理性,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會講公平,會認爲你現在還弱小于是等你強大了以後再進行決戰,英法之所以容忍德國的行爲就是因爲英法認爲德國侵占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是欺負了小國,而自己要等德國幹出更大舉動後再大打出手,收拾德國。
但他們低估了德國。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6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57 am

108.蘇德戰爭(閃電戰)
閃電戰是德國發明的一種戰術,這種戰術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戰爭的形式,但不得不說的是這個世界上還有另一個國家喜歡閃電戰,那就是中國,後來大家都非常熱衷閃電戰。
首先戰爭要分戰術和戰略,德國發明了閃電戰戰術達成了一種他們想要的戰略,這種戰略就是運動戰,這也是我爲什麽說中國也喜歡閃電戰的原因。這也是爲什麽美軍在朝鮮一開始被打得找不到北的原因。
什麽是閃電戰戰術?
閃電戰戰術是一種全新的戰術理念,他有兩個最大的特點:
特點一是大多采取鉗形攻勢,特點二就是使用大量的坦克和飛機作爲先鋒,機械化摩托化步兵做後中堅和後盾。協同進行的一種衝鋒式戰術,戰術目的就是用飛機,大炮首先對地方的堅固碉堡和重火力點進行壓制打擊,打擊的目的在于癱瘓對方的重火力,然後大量的把坦克集中使用,進行坦克集團化衝鋒,在整個防線上衝破一個大的缺口,造成缺口後坦克繼續向前衝鋒,隨後迂回到敵人的側翼或後部完成一個鉗形攻勢包圍,而機械化和摩托化步兵做後坦克的中堅和後盾不斷的跟隨著坦克衝鋒,使得敵人無法對已經被衝破的陣線進行收複,一旦防守方無法收複突破點,那麽被突破的整個陣型很可能陷入對方的鉗形攻勢裏,被分割包圍。
閃電戰是一種非常針對陣地戰的戰術,閃電戰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相互防守拼消耗,而形成一種快速的運動戰,也就是說閃電戰是一種戰術,他的目的是形成在戰略上的運動戰。
那麽閃電戰的前身是什麽?或者說閃電戰之前有沒有人采用這種戰術?
這就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了,也是爲什麽我說中國人非常喜歡閃電戰了,因爲閃電戰的前身是騎兵戰術。
因爲熱兵器的誕生所以騎兵的作用慢慢被淘汰了,但請注意坦克的三個特點是什麽?火力,防禦力,速度,而騎兵同樣是擁有這三個優點的兵種。
所以騎兵戰術在熱兵器來臨之前是非常盛行的,騎兵的作用並不是在正面撕開陣地,而是在側面進攻,當側面産生混亂的時候,步兵在正面發起攻擊,衝垮對方陣型,電視與影視作品中古代戰爭就仿佛是雙方混在一團的戰爭方式其實很不正確。古代戰爭非常講究對陣型的運用。尤其是在中國這個非常講究戰術和戰略的國家,運動戰是絕對有理由被認爲是優秀戰略家們的最愛。
但隨著熱兵器的發展,騎兵戰術慢慢的替代,可是一個新的武器重新起到了騎兵的作用,那就是坦克,坦克恰恰起到的作用就是原來騎兵起到的,騎兵同樣是密集陣型的集中使用,他和坦克的目的是一樣的,那就是衝破對方的一個點,然後引起對方的混亂,此後步兵再跟上形成一種運動戰的鉗形攻勢。
對德國來說,坦克的作用和意義是和其他國家不同的,對他們來說資源少,地緣位置差,他們就必須誕生一種全新的戰術。
而這種新戰術的目的是什麽是關鍵,他們要打破什麽?
他們要打破陣地戰的限制,也就是說他們不想進行消耗戰,因爲他們消耗不起,所以想要打破消耗戰,他們發明了新式的閃電戰。而其他人尤其是英法則把坦克當成了一種掩護步兵衝鋒的武器。
那麽英法的看法有沒有錯?
我認爲並沒有錯,坦克本來就是一種突破對方火力的武器,用他作爲步兵的掩護是一種非常合適的,但是不同的是,德國和英法對戰爭的理解不同,對于英法來說他們更願意戰爭進入消耗戰,那麽自己的優勢就能出現,他們認爲戰爭還會像原來那樣發展,也就是他們堅信自己的火力網可以守住陣地,我認爲英法偏向的火力網思路,這也是馬其頓防線出現的核心思路。
但是時代已經轉變,一種戰術將會展現在世界面前。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6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58 am

109.蘇德戰爭(蘇德入侵波蘭)
德國入侵波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但請記住,德國入侵波蘭的時間是1939年9月1日,而此時在武漢的中日決戰已經打完。所以武漢決戰是最早發生的大戰。但很不受重視。
回到正題,德國入侵波蘭讓世界驚詫,驚詫是什麽呢?
驚詫的德國的閃電戰戰術,首先波蘭是不是一個很弱小的國家,是的,波蘭在歐洲的曆史比較悲慘,夾在一個必經之路上,那就是他是西歐和東歐想要打入對方地盤的必經之地,不論是拿破侖,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是後來的蘇聯大反攻,都畢竟需要經過波蘭,所以波蘭成了歐洲戰爭的必經之地。
那麽英法有沒有想到這一層呢?
我認爲想到了,我甚至認爲他們希望波蘭會成爲德國的一個泥潭,波蘭本身的得失對英法並不重要,而是波蘭一旦開打,那麽德國就很可能有兩種結果,第一種是打下了,德國和蘇聯面對面,也就是德國面臨兩面作戰的風險。第二種就是沒有打下,蘇聯出兵支持波蘭,在波蘭形成了一種僵持的氛圍。然後英法借口波蘭的問題和德國算賬。
這種思考方式並不是不成立的,首先波蘭擁有很多軍隊,先不談軍隊的質量,但事實就是波蘭擁有很多軍隊,假如采取陣地戰方式的話,那麽確實要打很久,陣地戰和城池戰是一樣的,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拔除的話確實很費勁。
這樣德國就會喪失很多時間,這時候最關鍵的是在英法眼裏德國並不強,但事實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德國采取了閃電戰。
閃電戰戰術的目的是什麽?那就是采取運動戰突破對方防線然後形成鉗形攻勢打垮敵人,那麽爲什麽波蘭那麽快的就輸掉了戰爭?
我認爲就是因爲波蘭采取的戰術是希望陣地戰,而德國采取的閃電戰突破了波蘭的防線,形成了預想的鉗形戰略,打亂了整個波蘭的部署最終形成了合圍,所以波蘭很快的就敗了。
這種事實讓英法震驚,因爲他們似乎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那就是敵人已經創新出一套新鮮的戰術,雖然波蘭較弱,但是波蘭和英法采取的戰爭手段根本上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陣地主義。
可陣地主義在面對閃電戰的時候,那麽快就崩潰了,英法很吃驚,但請注意的是,英法已經沒有時間了,他們已經沒有時間進行調整了,畢竟一種新的戰術思想需要時間調整,這種調整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
整個軍隊從士兵到將軍他們對一種戰術的運用和理解是需要時間的,對德國來說一戰已經失敗,所以調整較爲容易,而對于勝利的英法,想要調整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這時候一切的焦點就放在一個人的身上。
那就是斯大林。
斯大林是怎麽考慮的,爲什麽斯大林要同時入侵波蘭,首先一本書在當時傳播的很廣,那就是希特勒的《我的奮鬥》,在這本書中直言不諱的闡釋了對蘇聯和東歐的需要,這種需要非常的狂熱,所以斯大林不難判斷德國想要對蘇聯動手。
那麽,斯大林不能坐以待斃,斯大林爲什麽要入侵波蘭,就是要展示自己的實力,斯大林的行動是要告訴德國,自己也是有實力的,不要輕易的認爲蘇聯好欺負,所以蘇聯也快速的占據了波蘭,事實上德國和蘇聯共同蠶食了波蘭。
那麽斯大林的另外目的是什麽?
一方面是展現實力,一方面就是希望德國去入侵法國,挑起德國對英法的戰爭,他認爲德國如果入侵法國,那麽很有可能陷入泥潭,給自己帶來一些整軍備戰的時間,多爭取一些時間。
也就是說英法漠視德國行動的目的在于希望德國進入東歐,陷入東歐的戰爭泥潭,而蘇聯的目的就是希望德國進攻西歐從而陷入西歐的戰爭泥潭。他們都希望德國去和對方打。
這就是斯大林入侵波蘭展現武力的根本原因。
那麽德國要怎麽做呢?
這就成了德國的分水嶺。
但還值得一提的就是斯大林入侵波蘭以後,制造了卡廷慘案,這給蘇聯TG留下了隱患,爲以後的波匈事件埋下了伏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6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58 am

110.蘇德戰爭(蘇德協議與馬奇諾防線)
如果說閃電戰讓英法驚詫,那麽蘇聯和德國的互不侵犯協議就更是讓舊英國政府瓦解了,新的領袖丘吉爾上台了。接下來的事情就在于德國該怎麽選擇,是選擇向東還是向西?
希特勒是想向東走的,但是如果不解決西面的英法聯軍,貿然向蘇聯開戰,一定是得不償失,要注意的一點是被德國引以爲傲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甚至虎王坦克都是戰爭後期才不斷的被制造出來,可以說這三種坦克是坦克主義的一種诠釋。但事實上在戰爭初期德國軍力並不比英法聯軍優秀多少。兩者差距最大的地方是戰略思想,而不是武器裝備,過分的強調了武器裝備,將會錯誤的看待整個問題。
蘇聯和東歐雖然擁有大量的土地,資源等一切讓德國夢想的東西,但是東面也有大量的麻煩,也就是蘇聯也是一個十分具有後勁的國家。曆史上已經有數次西歐對東歐發動戰爭失敗的例子。
那麽爲什麽蘇聯和德國締結互不侵犯協議我已經解釋過了,所以不管是蘇聯,還是德國其實內心中都清楚,德國的下一個目標是法國。
馬奇諾防線是不是一個有價值的防線?
從結果來看他沒有起到應該有的價值,花了那麽多錢,那麽多資源最後絲毫沒有起到意義,這是曆史給他留下的評價,但我認爲馬奇諾防線並不是沒有起到作用,從整個英法聯軍對德國的戰爭過程來看,馬奇諾防線起到了一個作用,那就是把防禦的面縮小了,從整個法國,縮小到了法國北邊的比利時和荷蘭方向,我認爲馬奇諾防線並不是那麽不堪的一個東西。
在二次世界大戰有兩個大的變革,一個是火力網主義的變革,一個是艦炮時代的變革。前者火力網主義被閃電戰替代,後者艦炮時代被航母時代替代。
從這個角度上看當時的馬奇諾防線恰恰是把火力網思想發揮到極致的一座整體要塞,德軍繞開了馬奇諾防線並不能表示他沒用,相反恰恰說明他有用,但就是因爲他有所用,所以他沒用,這個邏輯看起來有點複雜。
那麽換一個角度說如果在一條分岔路口的中間放一塊牌子,寫著“右邊道路是雷區”,那你會走向右邊麽?我相信大多數人不會走,右邊並不是走不通,而是想要走通需要付出很多時間。
而德國沒有時間,也沒有資源,所以不打馬奇諾防線的根本原因在于馬奇諾防線是有用的,德國轉向了走比利時和荷蘭這條路,才使得馬奇諾防線失效了。
這種失效的本身並不是火力網沒用,而是德國已經找到了一種突破火力網主義的路,就是利用閃電戰的高效和速度,撕裂開你別的地方,然後分割包圍,在運動戰中尋找戰機,這種靈活多變的戰術,使得德國不再和法國拼消耗,進行陣地戰或者拉鋸戰了,讓靠挖戰壕造碉堡的思想失敗了。
這才是馬奇諾防線失敗的關鍵。
戰爭的焦點就從法國南方集中到了法國北方,就是由法國,比利時,荷蘭組成的一個狹長地帶,事實上只要是稍微懂點軍事又了解曆史的人,就不難看出如果德國打不下來馬奇諾防線,那就會走向這個狹長地帶進行進攻,最後德軍也是按照這個道路進攻的。
法國和英國也確實就是在這裏建立了防線,想要擋住德軍,那麽爲什麽德軍可以突破防線?
因爲雙方的思考方式已經有了不同,對于英法來說,在這裏建立防線是不難的,但他們的思路依舊停在了火力網思路下,這就有問題了。
他們低估了坦克集團化衝鋒的實力,更低估了坦克衝破森林的能力,那就是阿登森林。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6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58 am

111.蘇德戰爭(敦刻爾克大撤退)
在整個英法聯軍與德軍的戰鬥的過程中,說句實話被戰爭迷們津津樂道的德軍突襲戰略,其實真的沒什麽稀奇的,如果你判斷一下當時的局勢,你就會發現這個選擇是多麽的簡單,法國南方有馬奇諾防線德軍不會去,法國北部有英法聯軍給德軍布置的陣地,而整個防線最大弱點不就是馬奇諾防線和英法聯軍的連接處麽?
于是德國人來了,在這個時候公平的講不能說德軍的進攻太突然,因爲德國在進攻波蘭的時候已經采用了閃電戰術。
所以說穿了,英法聯軍的失敗不是在沒有准備的情況下發生的,而是在雙方大概都明白對方想幹嘛的前提下完成的。但問題是爲什麽會失敗,其實理由很簡單,英法聯軍受不了德軍的進攻方式。
德軍的新型進攻方式非常的高效,先進行轟炸,這種轟炸有火炮的,又有飛機的,在進攻開始第一輪前先炸對手一頓,然後坦克集群開始衝擊,爲什麽陣地擋不住坦克集群的攻擊,這一點我認爲非常有意思。
反坦克炮和坦克炮究竟誰厲害說實話不好說,雖然坦克是移動的,可那時候瞄准系統沒有現在這麽發達,在移動中的攻擊精度是不高的,一旦停下來就容易遭到反坦克炮的阻擊,而反坦克炮也不一定那麽脆弱,躲在水泥或者土木工事裏不斷開火。
但問題就是雙方的密度是不同的,一塊陣地假如防守的長度是1000米,在這個1000米內能有多少門反坦克炮是能被估算出來的,反坦克炮或者其他反坦克火力不可能被聚在一起,一旦要分散開,密度就不夠了。
而坦克則可以集群進行衝鋒,根據梯隊交替衝鋒,所以當一大群坦克集中在某一地突然出現的時候,反坦克炮的數量就不夠用了。很快坦克就衝到了跟前,戰線隨之就崩潰了,一旦崩潰坦克就會繼續衝擊向著整個大的陣線後方和旁邊側翼進行突襲,後面跟上來的步兵和機械化部隊,就很快搶占陣地。
防線就被撕開了一個口子,口子被撕開的同時坦克很有可能已經對防線後方某個城市或者交通線進攻,這時候英法聯軍防線就崩潰了,就必須撤退,如果不撤退那麽後路一旦被堵住,就會陷入孤立的狀態。
這種戰爭形勢和英法聯軍設想的那種步兵和坦克一起衝上來是差距巨大的,閃電戰對英法聯軍的衝擊很大,就好像當年冷兵器時代步兵方陣遇到匈奴人的騎兵衝擊一樣,一下就潰敗了,最關鍵的是信心馬上就被擊垮了。
英法聯軍事實上就是後路被坦克衝斷了,陷入一種崩潰的態勢,都紛紛龜縮在敦刻爾克,這時候英國開始動員所有能動員的船來救聯軍。
那麽曆史就産生了一個小小的問題。
爲什麽德軍沒有進攻敦刻爾克?
有各種說法,但我認爲最實際,最可信的真相就是德軍沒有能力進攻,所以坐在圈外等著他們坐船跑了。
爲什麽有這樣的想法?
因爲閃電戰是一種運動戰,而不是天兵神降,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情況是圍繞著敦刻爾克港防禦的從裏至外的扇形或半圓形陣地,雖然英法聯軍在防禦法國時失敗了,但不得不說的是敦刻爾克防禦戰應該屬于一種陣地戰或者巷戰。
說的不好聽一點就是德軍把英法聯軍打蒙了,英法聯軍不知道戰爭該怎麽打了,對坦克集群衝鋒産生了一種恐懼,可一旦變成了消耗戰,那形式就不一定了,事實上法軍在南方還有力量,而英軍的海軍和空軍也能給敦刻爾克提供支持,所以如果德軍和聯軍繼續拼,一旦聯軍站住了腳跟,那德軍就很有可能陷入被動。
德軍構建起了一個巨大的包圍網,但這個包圍網事實上變成了德軍組成了防線,其實對德軍不利,那麽德軍爲什麽要和處于崩潰中的聯軍打呢?
結局就是最後英法聯軍坐著一切能浮著的東西從敦刻爾克撤退了,把巴黎留給了德軍。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6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59 am

112.蘇德戰爭(法國投降與維希法國)
英法聯軍戰敗後,法國的大門對著德軍敞開,巴黎成了一個唾手可得的果實,法國在當時是世界殖民地大國,按理說應該繼續抵抗,但這也是只是按理說,很快法國就投降了。
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很差,我認爲問題出在兩個地方,一個是對新型閃電戰的懼怕,閃電戰把法國人打蒙了,打得嚇破了膽。第二個是更關鍵的,法國內部存在著矛盾,借著這次戰敗爆發出來了。
這才是法國快速投降的根本原因,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如果排除大國小國之分,中國,英國,蘇聯,希臘,挪威,埃塞爾比亞都拼到了最後,而恰恰法國作爲所謂的正義同盟國在一開始被擊敗了一次後就迅速的投降,這十分不正常。
一個擁有大片殖民地的國家,在失敗一次後就爭搶著投票投降,如果不是內部出了問題,那麽就不是很合理,出了什麽問題呢?
出了個關鍵人物左右了局勢,就是一手締造維希法國的亨利·菲利浦·貝當。
貝當是一個英雄還是一個賣國賊?這個問題真的讓人覺得遺憾,從表面上講貝當基本上已經一只腳踏進墳墓的人了,80多歲高齡決定做賣國賊,這得是一種什麽心態?
一個人民心中的大英雄在人生的最後時刻,榮譽信義一起抛,義無反顧的投降,這又是一個什麽樣的想法?
我希望去揣測一下,作爲一個80多歲的老人來說,選擇投降與否最重要的是什麽?作爲一個投降派最看重的一定是利益麽?我認爲不是,因爲一個80多歲的老人已經沒什麽可以揮霍的了。爲什麽總說80多歲呢?因爲他快死了,這就是事實。
那麽爲什麽一個帶有榮譽和英雄稱號的人要去選擇自我墮落和毀滅,這需要一個合理的解釋,和一個合理的動機,人想做一件事是需要動機的,只有什麽東西能讓他感覺渴望,他才去選。
另一個關鍵就是德國能真的稱霸麽?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法英聯軍僅僅是遭遇一敗,而美,英,蘇,中四個大國並沒有失敗,在這種戰局還不明朗的時局下,爲什麽就這麽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投降呢?
這個世界不缺叛徒,不缺奸細,不缺野心家,不缺投機分子,但是爲什麽一個80多歲的老頭要去當這個帶頭人呢?
我想會有人提出一種意見,那就是他甘當叛徒的原因是因爲他想通過自己委曲求全保存法國的實力,以待日後可以東山再起。
我不支持這種說法,因爲法國有一個特殊性:
法國是一個殖民大國,如果說法國輕易地投降,那麽法國在殖民地的威信就會掃地,甚至崩盤,如果法國堅持到底,那麽在殖民地的威信未必掃地。
所以貝當是出于某種目的才這麽決定的,那麽是什麽能讓一個老人産生渴望呢?
我認爲一切的答案越是看起來複雜反過來就越簡單,能讓一個老人産生渴望的就是欲望,重點在于那是什麽欲望?
表現欲。
對于貝當來說年輕的時候確實是奮鬥過的,參加了一戰,取得了榮譽,取得了光環,于是他就活在這個光環裏,那種萬人敬慕的感覺讓人眩暈,貝當成爲了焦點,報紙,雜志,廣播,劇院,廣場,一切的地方都在談論著貝當,都在敬仰著貝當。
慢慢的人變了,喜歡上了在光環中活著的感覺,這就是貝當的前半生,但是戰爭過去了,生活正常了,那些焦點慢慢的也就散去了。
站在焦點中的貝當失落了,一天天在衰老,精力也大不如前了,直到有一天人們不怎麽談論貝當了。貝當老了,時代其實已經離他而去,我認爲貝當心底裏藏著欲望,一種再想回到焦點上的欲望,這種欲望變得越來越強烈,因爲快死了,生命的流逝讓他的渴望越來越強烈。
終于機會來了,人們又把他想起來了,想起了這個老英雄,我認爲當時人們對他期望一定非常強烈,因爲恐懼,恐懼著德國的新戰術。
貝當墮落了,他想的不是抵抗,而是控制,不管是真心的,還是假意的,對于貝當來說哪怕是扮演的,對他的崇拜和熱情他都需要,最終貝當選擇了投降。貝當爲什麽選擇了投降,因爲對他來說他認爲戰爭很有可能讓他再次被人遺忘,再次失去焦點,所以選擇了投降,選擇了成立維希法國,恰恰是他最好的選擇。
我認爲對他來說不管勝也好,不管敗也好,他只是都再想去享受焦點的感覺,爲了不再失去焦點的感覺選擇了抛棄信義,抛棄榮譽,這種想法把一個英雄變成了一個賣國賊。
法國在遭受一個挫敗後,草草的投降了,希特勒站在了巴黎的廣場上,看著他的成就,他的眼前還有一個難纏的敵人,那就是丘吉爾。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6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00 am

113.蘇德戰爭(海獅計劃爲何沒有執行?)
法國投降了以後,可以說最受打擊的是英國和蘇聯。英國在法國的北邊最受威脅,這一點是明顯的,另一點就是蘇聯希望德國和英法聯軍打到底的願望也沒有實現。
從這時候稍微有點戰略頭腦的人都知道,德國進攻蘇聯肯定是計劃內了,這裏需要考慮的就是一點,德國到底有多少實力?
德國擁有克虜伯兵工廠爲德國生産武器,又得到了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軍工業基地,捷克斯柯達兵工廠,不得不說擁有了這兩座軍工生産基地的德國在武器裝備生産上獲得了極大地幫助,德國的實力開始不斷的躍升。
那麽爲什麽德國沒有實行海獅計劃?
我認爲德國也好,英國,蘇聯內心中都明白德國和蘇聯一定會爆發戰爭,雙方都在爲開戰的那一天做准備,這一點三國都明白,爲什麽丘吉爾那麽有信心要堅持下去,爲什麽希特勒沒有在最後堅持下去。
理由在于每過一天蘇聯就多一分實力,從蘇聯的兵工廠裏就會多生産出槍支,彈藥,坦克,飛機來,而蘇聯更多一分實力德國進攻的難度就增加一分,另外雖然英國的實力已經呈現下降,不再是當年日不落帝國那會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對于丘吉爾來說他希望英國和德國耗上,因爲他還有一個強大的力量存在,那就是美國。
美國想要什麽英國並不難看出來,美國表面上不知聲在那裏說什麽孤立主義,其實還不就是希望歐洲打個夠然後跳出來下手。
在丘吉爾看來德國要打英國估計是攔不住,但德國最終的目的是蘇聯,所以能不能和德國形成僵持將決定英國的成敗。
在希特勒看來英國是一個強敵,英國在當時仍有大片大片的殖民地,表面看英倫三島是近在咫尺,但一旦真的打起來英國到底有多少實力並不好說。我相信希特勒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收到一些“信息”,這些信息會告訴他蘇聯又增加了多少裝備。
一直以來我都抱有一個疑問,爲什麽德軍沒有實施強渡計劃,而只是進行無休止的轟炸和空戰呢?
我認爲德軍沒有和英軍死拼的決心,德軍戰勝了波蘭是靠閃電戰,戰勝了法國是靠閃電戰和法國自身的問題,但德國的閃電戰優勢是陸戰,現在要面對的是英軍,英國的艦隊實力不容小看,同時空軍的實力也不容小看,想要渡海作戰必須有制空權和制海權,但德國海軍實力較弱,制空權也不能保證就是德軍掌握的,所以想要打敗英國就必須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
德國和英國都需要一次接觸。
就事實來看德國和英國的戰機在空中都沒有絕對的把握打贏,但英國擁有了另一項武器,那就是雷達,有了雷達空戰的模式就不一樣了,誰在戰爭中擁有更有效的情報,誰就占據優勢,對于兩個大國來說,損失一定數量的飛機,並不能說誰輸誰贏,畢竟雙方都沒有拼盡全力。
這裏發生一個很關鍵的轉折,在雙方空戰沒有結果的時刻,希特勒開始決定用轟炸來逼迫英國投降,這裏面透露出一個很重要的細節。
希特勒非常的缺乏耐心,英國是一個大國,之所以可以成爲大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擁有耐力,怎麽可能因爲被轟炸就投降呢?
那麽希特勒的行動透露出什麽信息?
希特勒的時間不多了,德國必須做出抉擇,要麽和英國打起來,要麽和蘇聯打起來,那爲什麽希特勒選擇和蘇聯打起來呢?
因爲蘇聯和英國的偏向是不同的,英國是一個海洋大國,而蘇聯式陸地大國,對德國來說自己的海軍實力較弱,而陸軍實力較強,況且擁有閃電戰戰術。還有另一個更關鍵的問題,蘇聯擁有大片資源土地,而英倫三島有什麽?
打敗了英國不僅要損失大量戰爭資源,得到的卻極少,而打敗蘇聯就不同了,蘇聯的資源就在那裏擺著,只要打下來就可以擁有資源。
從各個角度上去想,打敗蘇聯更有好處,而打英國不僅是讓蘇聯得到時間更是費力不討好。所以海獅行動沒有被執行。
丘吉爾明白這一點,所以要堅持,最後得到了效果,德國對西歐的行動結束了,開始向東集結,蘇德大戰難以避免。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6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01 am

114.蘇德戰爭(大戰前奏)
蘇德大戰會不會爆發,我認爲在波蘭被分後就必然爆發,德國缺少資源,尤其是石油,能夠擁有石油才是繼續發動戰爭的資本,這也是德國的目的,和英國火拼到底能有什麽好處呢?
沒任何好處。
蘇聯說不知道德國要攻打他那不太可能,那麽多軍隊,物資進行調動,不可能不知道,只能是裝不知道,只能在裝不知道的時候不斷的進行戰爭的准備,這也是德國對英國失去耐心的關鍵,如果再和英國耗下去蘇聯就會更強。
蘇聯經過多年發展實力已經大增,最重要的是蘇聯擁有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武器研發隊伍,也同時擁有大量的軍隊和資源,可蘇聯有一個劣勢,一個非常大的劣勢。
蘇聯的山太少了,大平原太多了,這對蘇聯來說非常不利,但蘇聯也有2個優勢,世人皆知的一位大將軍。
冬將軍。
另一個優勢就是地盤實在是太大了,在蘇聯和德國瓜分了波蘭以後,蘇聯的地盤進一步膨脹,面對如此巨大地盤又有潛在實力的蘇聯,德國就必須實際一個行之有效的戰略。
這就是巴巴羅薩計劃,計劃的目的是與蘇軍進行決戰,然後進攻莫斯科。
巴巴羅薩計劃本身存在一個重大問題,巴巴羅薩計劃的目的是與蘇軍進行決戰,戰勝蘇軍然後進攻莫斯科,那麽德軍的計劃和日軍的計劃有什麽呢區別麽?
德軍的目的非常明顯,那就是徹底打垮蘇軍,德國和日本想要逼迫中國投降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德軍最大的問題,對于自己太過于自信了。
但德軍沒有辦法,或者說這是德軍的深層次問題,德軍和蘇軍一旦開戰就是死戰,必須打出結果,想要打贏戰爭就必須選擇快速戰爭,與蘇軍進行決戰,然後打垮蘇軍,尤其是占領首都莫斯科,在精神上打垮蘇軍,才能取得勝利。
與此相對的是蘇軍的戰略,對于蘇軍來說不難判斷德軍的目的,在曆史上與俄羅斯交戰過的大國也大多都采取這種戰略。
對于現在的蘇聯來說也是同樣的想法,只要可以拖住對手,由速戰速決拖入消耗戰就可以扭轉局勢。
所以我認爲從一開始德軍的戰略就有問題,德軍沒有時間了。
再不發起戰爭就不行了,蘇聯和中國有一點不同,就是蘇聯得到了很久的准備時間,中國一直處于內戰中,而蘇聯沒有,蘇聯的工業發展很快,最重要的是培養出了大批科學家和武器研發隊伍,不斷的爲蘇聯制造出新式武器和裝備。
如果說德制坦克是德國的驕傲,那麽蘇制坦克也是蘇聯的驕傲,在飛機,大炮,槍支,新式火箭炮上面都有增強。
另外就是有二個國家一個等待了很久,一個沈寂了很久,他的目標基本上都已經達成,就等著德國攻打蘇聯。
那就是英國和美國,對于英國來說德軍進攻蘇聯一定會造成德軍和蘇軍死拼,這樣自己的壓力就會減輕很多。對于美國來說德軍進攻蘇聯一定會造成德軍和蘇軍死拼,這樣自己就可以在他們打得最激烈的時候准備偷襲。
在這場大戰即將開始前。發生了一次小規模的戰爭,這場戰爭改變了局勢,那就是發生在諾門坎的蘇日戰爭。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6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01 am

115.蘇德戰爭(諾門坎戰役展現了什麽?)
諾門坎之戰,透露出兩個關鍵信息:
一,日軍實力不如蘇軍。二,日軍和德軍沒什麽交流。
日軍在中日武漢決戰受挫了以後,並不是沒有任何想法,而是對蘇聯産生了想法,爲什麽日軍對蘇軍産生了想法呢?
我認爲在此時日軍已經開始把目光偏向了東南亞和太平洋,在實行這個戰略前需要一次接觸,對于日軍來說不想戰爭擴大化是肯定的,在中國都沒有解決問題,這時候又想入侵蘇聯並不現實。
所以對日軍來說和蘇聯打這一戰的唯一合理解釋就是想要確保南進策略可以實行,想要實行的前提就是和蘇軍打起來,取得勝利,然後相互在遠東對峙,避免三線作戰的痛苦。
日軍選擇進攻的時機很差,因爲整個戰爭發生在1939年5月-9月,而我們知道德國入侵波蘭發生在1939年9月後,這裏面透露出來很多信息,那就是德國從日本那裏知道了蘇聯的實力,這從一個層面成了黑色幽默。
不論是當時還是以後,日本都必須承認一個現實,如果說陸軍的話,蘇聯和德國的實力都遠在日本之上,所以如果日本在蘇德兵分波蘭的時候再在諾門坎與蘇軍交戰,那麽自己手握的籌碼肯定要比兵分波蘭前大。
另外就是從一個側面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德國和日本沒什麽交流。起碼雙方並不信任對方,也不在意對方。不然日軍爲什麽要單獨發起對蘇戰爭。
這就造成了一個對蘇聯非常良好的結局,就是蘇聯在諾門坎從容的與日軍交戰,然後戰爭結束後,翻過頭來在波蘭和德軍對峙。
這個結局對蘇軍來說真的非常有利。
日軍陷入中國的情報並不難以獲得,對于蘇軍來說德軍才是自己的強敵,而日軍並不是,所以爲了避免自己兩線作戰,就必須在日軍發起挑釁的時候把他打疼,打得不敢再北上,爲自己以後和德軍決戰做好准備。
斯大林派出了優秀的指揮官來確保打贏這場戰爭,他就是:
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
對于蘇軍來說這場戰爭也非常有意義,因爲朱可夫也是一名閃電戰愛好者,事實上采取運動戰進行迂回包抄的戰術並不罕見,或者說戰爭的戰略層面一直沒有根本性的大改變。只是武器不斷翻新使得戰術多變了起來。
朱可夫也喜歡集中使用坦克進行衝鋒,然後步兵跟進的戰術,而且他更是喜歡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指揮員,日本陸軍的實力不及蘇軍,在蘇軍閃電戰的面前更是無奈,很快戰敗,日軍遭受到了重創。
那麽爲什麽戰爭沒有擴大化,道理很簡單,對于日本來說他的戰略已經改變,此時已經有人開始設計偷襲珍珠港,想要發動太平洋戰爭了,日軍與蘇軍的戰鬥是爲了確保蘇軍不會在日軍南下的時候偷襲自己的後方。
那麽爲什麽蘇軍沒有擴大呢?
理由非常簡單,那就是德軍已經越過波蘭,與蘇軍開始了對峙,蘇德大戰才是蘇聯最重要的地方,蘇聯要確保日本不會北上,自己不面臨兩線作戰。
可以說諾門坎之戰給希特勒一個非常大的警示,那就是世界上不是只有德軍喜歡閃電戰,在東歐,還有一只強大的力量喜歡閃電戰。
那就是蘇軍。
他沒有多少時間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6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02 am

116.蘇德戰爭(基輔戰役)
戰爭終于開始了,在一開始,德軍取得了基輔戰役的勝利,那麽爲什麽基輔戰役蘇軍會失敗?
有一種很敷衍的理由就是蘇軍沒有做好准備,蘇聯被德國騙了,但我認爲只要稍微研究一下曆史的人都會明白,蘇聯和德國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用不知道,被騙了的說法事實上是一種敷衍。
蘇聯爲了這場戰爭做了很多准備,比如把工廠搬遷到後方,修建工事,但是請注意一點德軍不會等著蘇聯把前線修成銅牆鐵壁以後再進攻,那麽他們就會失去戰機。另一種說法是認爲基輔戰役失敗的真相就是蘇聯沒有適應德軍的閃電戰。
我認爲在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在野外受得了閃電戰。
這就是真相。
閃電戰的特色是什麽?那就是坦克集群衝鋒,步兵快速跟進,一起采取鉗形攻勢分割包圍敵人,這就是閃電戰的特色。
所以能發動閃電戰的人都是攻方,攻方是由幾個點進攻,他所有的力量都是集中于幾個點的,而防守方需要防禦整個國土,兵力就會分散。
這就使得蘇軍和德國在表面上兵力,裝備差距不能說誰強誰弱,但是德軍做爲攻方的時候可以用更多的武器和優勢去攻擊某一點,而蘇軍需要防守就需要平攤兵力和武器。
結果就是蘇軍兵力分散後,在被德軍進攻的某一點時,裝備和武器與德軍拉開了差距,所以在蘇德大戰的一開始,德軍攻破了基輔防線,穿插到了後方,完成了包圍。
那麽到底該怎麽評價基輔戰役?
我認爲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是德軍雖然取得了大勝利但是德國是第一次面對真正的對手,從德軍整個征伐過程來看,取得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非常輕松,在于波蘭對抗的時候也是如此,在打英法聯軍的時候,確實是因爲德國的戰術先進打敗了對手,但是值得質疑的是,德國面對法國輕松取勝,是因爲法國內部出了問題。
另外就是英德大空戰看起來很壯觀,可我認爲德國沒有把真正的決心放在英國,對德國來說蘇聯才是他面對的真正的對手,也是雙方都決議要進行死戰的一次大戰。
第二點需要注意的是,德國的閃電戰確實厲害,因爲閃電戰在野外的突襲能力非常強,尤其是面對較長戰線的時候,這種穿插包圍戰術也確實把蘇軍一下子打蒙了,造成了基輔戰役的失敗,但閃電戰有沒有弱點?
我認爲閃電戰是有弱點的。
如果說德軍的進攻快如閃電,那麽這個快字之所以可以達成的核心是什麽?
我認爲最重要的核心就是野戰,在平原上作戰最容易發揮閃電戰的優勢,也就是想要表達一個觀點,閃電戰要想打勝,需要空間,而當空間不足的時候,閃電戰的優勢就並不明顯了。
坦克的優勢在于機動,在于快速的突襲能力,這是德國取得一次又一次勝利的核心,德軍之所以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可以說就是很快打垮之前對手的信心,讓他們對德軍産生了恐懼心理,小國無力與德國對抗,法國內部矛盾重重,很快投降,可他這次面對的對手是蘇聯,對方的意志並沒有摧毀,所以戰爭進入了一種持久戰,誰更堅持,誰就能笑到最後。
現在德軍取得了一個好的開始,但俄羅斯輪盤賭是一個考驗意志的遊戲,德國暫時取得了優勢,現在輪到檢驗蘇軍的時候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6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03 am

117.蘇德戰爭(衛國戰爭與227號命令)
在蘇德大戰中有一道命令非常有名,那就是斯大林簽署的227號命令,命令的內容也非常簡單:“絕不退後一步”。
這個個命令一直以來非常受到質疑,認爲斯大林太過于殘忍了,但有一個無法爭辯的事實就是蘇軍確實執行了命令,在隨後的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列甯格勒保衛戰中蘇軍都以及其慘重的代價守住了城市,爲之後的反攻做好了准備。
那麽爲什麽一條看起來殘忍的命令:“絕不退後一步”。被執行了呢?
這就要談到戰爭的終極話題:你爲了什麽而戰?
對于蘇聯來說,蘇德戰爭是一場衛國戰爭,所以軍人參與戰爭的目的是爲了保衛國家,保衛人民的戰爭,蘇聯的衛國戰爭一場蘇聯式的人民戰爭。
發動了人民戰爭,保衛的利益是人民的利益,所以蘇軍不但沒有因爲命令的殘酷性而分崩離析,相反是破釜沈舟與德軍展開激戰。
那麽爲什麽莫斯科保衛戰可以成功?
問題就在于閃電戰的弱點暴露了出來,之前閃電戰突破的都是陣地,除了華沙保衛戰,德軍並沒有進行真正超大規模的城市攻堅戰,倫敦空戰只是空軍參與其中。
有一種很普遍的說法認爲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南下參與基輔戰役是莫斯科保衛戰的決定性轉折,我認爲這種觀點並不成立。
事實很簡單,與莫斯科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列甯格勒保衛戰,共持續了900天,如果能攻下早就攻下了,可就是攻不下,另外的事實是如果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不南下,首先進攻莫斯科,那麽南方的戰事沒有一個結果,到了冬季很有可能蘇軍從南方發動反攻。
所以我認爲德軍的優勢在于閃電戰卻不在于攻堅戰,這是造成戰局發生變化的最核心因素,而不在于是否先解決南方,如果德軍真的在攻堅戰上占據優勢,那麽爲什麽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列甯格勒三場舉世矚目的保衛戰德軍全部沒有攻下呢?
因爲,攻堅戰是一個非常難,但又非常簡單的戰爭形勢。
對于攻擊方來說前面有一個屋子,不管你用大炮轟,飛機炸,最後都得人占領,而對方也不會讓你如此簡單的攻進來,會用機槍,狙擊手,大炮,擲彈筒等各式各樣的武器來還擊。
所以攻堅戰最看重的不是裝備,因爲蘇德雙方武器並不能說誰占據絕對優勢,真正比拼的是意志,取決于雙方對死的渴望程度。
那就是,軍人是等死,還是找死。
在這個世界上最厲害的軍人不是訓練有素的老兵,又或者是裝備精良的高科技兵,而是對于死亡帶有狂熱的軍人,我稱呼這種軍人爲狂戰士。
人在什麽事情上是最真實的?
那就是死,人可以對任何事情僞裝,唯獨死是無法僞裝的,因爲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任何人都只有一次,不管是高級將軍,還是剛入列的新兵,在死面前都是公平的,只需要一顆子彈。
而攻堅戰是最簡單的戰爭,就是拼意志,任何精妙的防守計劃沒有意志的支持都只會潰敗,說穿了,就是拿人命往裏面填,爭奪激烈到對一間屋子都要反複爭奪,早上德軍占領,上午蘇軍占領,到了中午又是德軍占領,反複拉鋸爭奪。
事實證明,蘇聯擁有更多的狂戰士,當軍人把犧牲當做榮譽的時候,他們就是狂戰士,我認爲真正阻擋德軍在莫斯科進攻的就是這些狂戰士。
與戰略無關,與戰術無關,勝敗取決于狂戰士的犧牲,取決于蘇聯式人民戰爭的實力,取決于人們最簡單的話語:“我們已經無路可退,背後就是莫斯科!”
1941年11月7日,早上8點,蘇聯的莫斯科舉行紅場閱兵,參與閱兵的戰士大多都是閱兵後直接開赴前線,這是很多人最後一次閱兵。參與這次閱兵後即戰死。
斯大林說:“全世界都在注視著你們,偉大的解放使命已經落在你們身上。你們還要辜負這一崇高使命?!讓偉大的列甯勝利的旗幟引導你們,徹底粉碎德國侵略者!”
勝利的天平開始轉動,德軍掩藏的危機開始爆發。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6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03 am

118.蘇德戰爭(德國的危機)
納粹德國,在選擇了進攻蘇聯以後就等于把自己逼上了絕路,必須要取得勝利才能有未來,因爲他有大量潛在的危機:
危機一:德軍的資源在枯竭,這個危機在莫斯科保衛戰開始前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士兵缺少被服,缺少武器,缺少燃料,更重要的是缺少後援,德軍保持著一種不可戰勝的姿態,但在這個姿態背後是資源正在枯竭。德軍的攻勢已經出現了疲態。
危機二:蘇聯的天氣是十分對德軍不利的,也就是有名的那位冬將軍,其實蘇聯的雨季也是十分讓人難處理的,蘇聯的基礎設施並不完善,所以在冬季來臨前的雨季道路會變得異常難走,拖慢了行軍的速度,突然冬將軍來了,路是好走了,可是武器和人員開始出現問題,蘇軍的武器大多適應蘇聯的天氣,而德制的武器開始出現問題,人員也是同樣如此,出現大量非戰鬥減員,我認爲更重要的一點是蘇聯冬天的天氣十分摧毀外來者的士氣。
危機三:意大利的不可靠是德軍的危機之一,意大利作戰能力的低下,使得德國不得不增援北非戰場,不僅抽走了大量的戰鬥單位和物資,更是抽調走了一批優秀的指揮員,使得本來就緊張的前線,變得更加緊張。
危機四:英國和德國海軍在海上不斷的持續著交戰,雖然德軍的U系潛艇狼所采取的群戰術在海上取得了很大的戰果,但是英國強大的海軍實力和遠洋運輸實力開始體現,物資源源不斷的送向蘇聯和北非和本土,這一點十分關鍵,英國一直讓是希特勒最煩惱的對手。
和英國打起來對德軍來說占不到什麽便宜,除了徒增消耗以外,難以獲得決定性的資源和關鍵性的地緣要塞,而英國的想法就不同了,對英國來說只要是持續對德作戰,那麽自己目的就達到了,英國擁有大量的殖民地支持,可以源源不斷的爲英國提供支持,丘吉爾在這個問題上看待的非常透徹,那就是英國多和德國戰鬥一天,那麽躲在背後的美國和在正面對抗的蘇聯就可以更多的得到好處。最終自己也會多獲得好處。
尤其是北非戰場,以後還要細談,對于第二戰場的開辟,除了英國非常渴望以外,流亡在外的法國戴高樂軍團也非常樂意參與其中。
危機五:日本本來可以給希特勒帶來好處,可以給蘇聯帶來兩線作戰的危機,但是日本在中國陷入被動以後就無力再和蘇聯對抗,但希特勒和日本的聯合也是無可奈何,畢竟事實上當時已經沒有什麽國家可以希特勒結盟了。也沒什麽人能給他提供有效的聯盟了。
他期待的落空了,日本不但沒有和蘇聯打起來,反倒是和美國打起來了,德日雙方事實上是一種非常虛僞的聯盟,相互都只是算計著自己的利益,這並不能說是他們之間誰的錯,本來他們的動機和目的就不純都是希望自己能得利,讓別人多付出,所以到最後這種虛僞聯盟不但沒有給他們帶來好處,相反都帶來了損失。
危機六:不用說,這是德軍最大的隱患,也是德國最大的隱患,就是美國,希特勒不願意和美國宣戰是世人皆知的。
但和日本結盟以後就不得不宣戰,美國終于參與到了二戰中,其實不用德國宣戰,美國最後也會和德國發動戰爭的。
那麽爲什麽美國要等到日軍和他打起來才最終參與到戰爭中了呢?
這就是美國的戰略,那麽美國的戰略到底是什麽呢?又爲什麽要等到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才參戰呢?
是我要探究的。
德軍隱藏的這些危機,是不是不可避免的?
那就要看他和蘇聯之間誰能取勝了,而德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的失利對他産生了影響,那就是德軍從戰略進攻狀態變成了戰略相持狀態。
德軍的危機開始不斷的爆發,最終失敗也難以避免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6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04 am

119.敵後抗日(一群靠不住的人)
如果要談敵後抗日就不得不談一群人,這群人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人見人嫌,那麽這群人是誰呢?
這群人的稱呼有很多,有人叫他們漢奸,有人叫他們僞軍,有人叫他們二狗子。日軍的人數明顯不夠用的,所以招收了很多願意投靠他們的人,然後組織起來形成了僞軍,我認爲叫什麽都只是稱呼,但不是他們的特點,大多僞軍都有一個特點:
靠不住。
對于當時的普通人來說,通常有三條路,要麽不參軍,要麽加入國民黨或者軍閥,要麽加入TG,但是在敵占區因爲各種理由,一些人加入了僞軍的隊伍,這裏面有多重複雜的人,有無奈的,有主動的,有脅迫的,有投機的,但不論如何加入了僞軍首先給人以靠不住的感覺,認爲是漢奸,是賣國賊。
從當上僞軍那天起基本上就沒有得到過什麽好臉色,首先百姓會反感,厭倦,甚至仇恨僞軍,在日軍那裏也基本上討不到什麽便宜,你想嘛,叫二狗子,連大狗都不是,地位還不如日軍真正養的軍犬,況且日軍有一套上級欺負下級的傳統,所以日軍總把僞軍不當人看,僞軍真是做到了那句話,人嫌狗不待見。
所以僞軍的特點就是靠不住,用一個中國化的字說就是:
混。
僞軍讓人仇視的一方面是情感上的,畢竟對于漢奸和賣國賊有天然的厭惡是自然的,那麽另一方面是現實的,因爲平常受氣太多,所以有時候他們會和日軍一樣殘忍,尤其是對老百姓,這就更招人恨。
那麽爲什麽說他們是靠不住的呢?
因爲在敵後還存在著一直力量,這支力量正在不斷的發展壯大,這就是TG武裝,善于“混”的人最大特點不是欺負人,而是善于在不同的勢力之間周旋,正是這個特點讓他們非常靠不住。
對于僞軍來說他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自己不能沒有價值,這個價值本來就不高,如果進一步的縮減,那麽他們的日子就更不好過,“混”是很講究的,除了一些傻呼呼的僞軍以外,我認爲大多數僞軍都非常清楚一個特點,那就是再怎麽說日本人是外人,如果日本人勝了,那還好說,如果敗了人家回國了,他們可不可能被帶走,所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他們絕對有好處,用更簡單的話說僞軍之所以是僞軍就是因爲他們不是每個人都兢兢業業的人,假如他們每個人都兢兢業業的去“幹好”自己的分內事,那麽他們就是軍閥了,就是因爲他們靠不住,才會淪落到當僞軍。
所以僞軍最大的問題是,爲什麽而戰呢?
爲自己。
這是軍隊中最大的大忌,一直軍隊人人都爲了自己而戰,那麽就會非常靠不住,打起仗來要麽潰敗,要麽畏縮不前,除了擾民搶東西在行以外,別的都不行,在明裏說忠誠這個,忠誠那個,實際上私下裏跟各種勢力都非常暧昧,賣情報,賣武器。
把一個“混”字發揮到最大極限,那麽誰靠這樣的部隊補充自己的不足,那麽誰就無形中給自己找了大麻煩,而日軍就恰恰是兵力不足,所以依靠這樣的部隊,就等于給自己埋下隱患。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6頁(共12頁) 上一頁  1, 2, 3 ... 5, 6, 7 ... 10, 11, 12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