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4頁(共12頁) 上一頁  1, 2, 3, 4, 5 ... 10, 11, 12  下一步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5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37 am

75.抗日戰爭誰是真正的勝者?
抗日戰爭是一場發生在東亞的反法西斯戰爭,是“中國人民”取得勝利的戰爭,那麽爲什麽把“中國人民”括起來呢?
因爲這場戰爭牽扯到了四個國家,中國,蘇聯,日本,美國,那麽誰才是真正的勝者呢?我認爲是中國人民。
那麽中國和中國人民有什麽區別呢?
那就是中國有一個輸家,這個人就是蔣介石。
抗日戰爭是一場無比殘酷的戰爭,在這場戰爭有一大批人成了犧牲者,這一批人就是被蔣介石遺棄的中國人民,具體說的話,蔣介石在這場戰爭的表現只有三個字:等,避,賣。
蔣介石的戰略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用廣大領土讓日本陷入不利,然後等待美國的參戰,如果美國參戰,那麽蔣介石就贏了大半,蔣介石不怕美國吞並中國的國土麽?我認爲他不怕,因爲蘇聯是不會允許美國占領中國北部的,也就是說美國參戰只會讓蔣介石成功的收複原有的淪陷區。
而美國和蘇聯都是同樣的想法,對于蘇聯來說,蘇聯願意讓日本陷入中國的泥潭,這樣自己遠東就不會受到威脅,美國的戰略更加明顯一點,那就是希望日本把歐洲的利益從東亞驅趕出去。自己好取而代之,以後細談。
也就是說蔣介石,斯大林,羅斯福無不等著日本進攻中國,一旦日本進攻中國,就會被中國拖住,等到時機成熟,他們就會一起打日本。各取所需。
中國人民成了犧牲者。尤其是北方人民。
也就是說,所有表面上厲害的人都遺棄了中國北方人民,中國北方人民在生與死中徘徊,在血與淚中哭泣。那些人用他們做了肮髒的交易。
甚至蔣介石對自己人的保護還沒有北方軍閥來的堅決。
但這一切正驗證了說書人的那句話:天理昭彰,這報應循環。
可以說抗日戰爭後蔣介石,蘇聯,美國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日本是最大的輸家,但抗日戰爭的結束是一個轉折點。可以說別的國家出賣中國,這算不得什麽,可蔣介石對中國的出賣卻是最凶的。
他和他們以爲他們贏了。
可別忘了在中國北方還有一種力量存在著,那就是TG。可以說所有人都不關心北方人了,任由他們在痛苦和苦難中掙紮。TG爲什麽能在敵後生存。爲什麽日本的三光政策,囚籠政策最後都失敗了?
因爲在絕望中人們又看到了希望,在TG的領導下,北方打起了人民戰爭,最被忽視的人民,開展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戰爭形勢,人民戰爭。
戰果就是日本投降不到五年國民黨敗退台灣,不到十年美國止步朝鮮,隨後兵敗越南,蘇聯從看不起中國,到赫魯曉夫求中國在共産國際中支持他,後來蘇聯惱羞成怒和中國在珍寶島展開激戰,結局蘇聯人反倒被教訓。
那麽爲什麽可以這樣,因爲他們都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中國是做好了准備進入新時代的國家,他們忽視和遺棄的人們蘊藏著驚人的能力等待釋放。他們都忽視了中國的自主進步性和中國的強大。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人把黃金當成糞土,他們放棄了的恰恰是蘊藏著力量的中國人民,最終在TG的領導下迸發出力量來,讓他們挨個品嘗了一下報應的滋味。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5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37 am

76.兩蔣的戰略
如果提到兩蔣,我相信大多數人會認爲是蔣介石和他的兒子蔣經國,但此時我想談的是蔣介石與蔣百裏之間的戰略。
蔣百裏是蔣介石得到的一個高級戰略家,蔣介石整個抗日戰爭就是圍繞著蔣百裏的戰略進行的,我認爲蔣百裏十分了解蔣介石,因爲蔣百裏一生都在各軍閥中輾轉,但個各種軍閥都是敬他而不用他,但蔣介石聽了他的話。
所以蔣百裏爲蔣介石設計的戰略非常適合蔣介石,蔣百裏那一句:總之是有辦法的。
其實就是暗含著他已經看出美國和蘇聯的意圖,然後以犧牲自己爲換取勝利的戰略,也就是放棄一些領土逼美蘇插手,那麽爲什麽蔣百裏要制定這樣的戰略。
我認爲原因有兩點,首先他看明白了蔣介石的弱點,蔣介石最大的弱點就是他始終有心腹大患在左右,這個心腹大患就是“桂系”。
桂系的最大特點就是三個詞:能等,能忍,能打。
桂系和其他軍閥最大的不同就是非常善于把握局勢,能等都體現的非常明顯,能忍就是蔣介石強大時,他們就蟄伏于蔣介石,蔣馮大戰時候,馮的西北軍的戰略非常明顯,那就是希望桂系和蔣介石打起來,此時如果換作他人可能已經打起來,但我認爲桂系看透了馮的意圖,所以很快敗給了蔣介石。這就是他的能忍。
而最後一條最爲關鍵,我們看民國的曆史就會發現,軍閥不計其數,但真正能做到能打的軍閥卻不多,桂系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桂系做蔣介石心腹大患數十載仍然屹立不倒的核心就是能打,蔣介石非常希望桂系在某一次大戰中讓他當炮灰,可桂系往往能屹立不倒,不管是慘勝,還是險勝,總之就是無法解決。越是這樣桂系在國民黨裏的威信就越高。成了蔣介石的心病。
所以有了能等,能忍,又能打,桂系一躍奠定了自己是蔣介石心腹大患的地位,蔣介石也好,蔣百裏也好都看破了這一點,這也是爲什麽蔣介石不願意和日軍決戰的關鍵,蔣介石爲什麽是能等,能避,能賣呢?
因爲蔣介石得了病,得了心病,他始終害怕一件事,就是他與日軍拼了全力,最後就算贏了也會元氣大傷,那時候桂系突然背叛他,那他就會輸。而且因爲桂系的心腹大患存在,他對軍閥的態度也是如此,往往以拉攏和打擊相結合,結果是什麽呢?
那就是軍閥們大多被蔣介石打敗或者蟄伏于他,他始終無法形成真正具有合力的力量,這就是他最大的問題,也就是說雖然蔣介石的實力看起來是軍閥中最強的,但這個“強”是打引號的,他如果和軍閥發生真正的火並。那麽很有可能軍閥聯合起來反抗他。更可怕的是桂系是算加入到國民黨內的勢力。也就是外有意志不堅定的軍閥,內有時時隱忍待發的桂系。
蔣介石最好的辦法就是一個拖字。
而蔣百裏給他的戰略恰恰也就是一個拖字,中國的地形是十分有意思的,從中間切開整個東邊都是大量平原和河汊縱橫水網陸地,而西北就是群山,群山形成了數個天然的要塞群,只要守住其中最關鍵的隘口就可以守住整個西部。
所以蔣百裏希望把戰爭從北向南打變成從東向西打,這樣就會出現一個現象,那就是越往西走就越是山川隘口,只要守住了隘口便守住了西邊。
接下來就是一個等字了。只要美國插手,那麽就有了所謂的“機會”。
蔣百裏明白蔣介石的難處,給蔣介石做出來適合他的戰略,對于蔣百裏來說,他明白軍閥之間的矛盾,所以他希望用拖來讓蔣介石贏得主動,也就是說軍閥日益受到日本人的影響,所以軍閥會漸漸靠近蔣介石,畢竟軍閥和蔣介石還都是中國人。
但蔣介石改變了蔣百裏的戰略,這種改變是一種微妙的調整,蔣百裏知道戰爭是消極的,可他沒想蔣介石的態度變了,戰略是一種思想,實行時候就往往會走樣。
首先蔣介石遵循了蔣百裏的戰略,那就是舍棄東邊和北邊,穩紮穩打的抓住西南,但他進行的微調就是讓別人多流血自己少流血。
我爲什麽先說蔣介石和蔣百裏呢?
因爲兩個人挖好了坑讓日本人往裏挑,可沒想到這個坑最後把自己也給裝進去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5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38 am

77.爲日本准備的三個大坑
蔣百裏給蔣介石挖好了一個大坑,等著日本人來鑽,沒想到最終把蔣介石也給埋進去了,說實話,爲什麽蔣介石會自己跳進去呢?
那就是蔣介石的表現太下做了,對北方的丟失置之不理,抛南京,扒開花園口,還有各種各樣的逃跑,出賣。哪怕蔣介石表現稍微好那麽一點,那國共內戰就處于伯仲之間。而不是瞬間土崩瓦解。
蔣介石的坑是挖好了,日本人鑽不鑽不是最核心的問題,對蔣介石來說關鍵問題是美國的態度,如果美國不幫,那蔣介石就是作繭自縛,結果美國人幫了蔣介石,因爲美國有自己的利益要爭奪。
當時的東亞和東南亞表面上擁有最大勢力的國家我認爲並不是美國,而是英國和歐洲。美國奪下菲律賓以後,就遇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擴張的機會變小了,這就造成了什麽呢?造成資本主義的第二個階段預期經濟的停滯。
預期經濟的停滯以後就引發了連鎖的經濟危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美國大經濟危機,是什麽制造這個經濟危機呢?這以後細談,要留到美蘇對抗的時候再談。
所以美國最希望什麽呢?那就是他再挖一個大坑。把歐洲和日本裝進去。
這個大坑是希望世界再大打一次,這樣自己就能解決自己的問題,于是日本和德國與意大利滿足了他,那爲什麽美國不馬上直接出手把日本揍一頓呢?
因爲在歐美人看來,他們都最想得到是東南亞,誰控制了東南亞,特別是馬六甲海峽,誰就控制了整個亞洲。
那誰控制著東南亞呢?
不用說就是歐洲。不僅如此美國還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他不能歐洲徹底翻臉,而是利用歐洲的矛盾戰勝歐洲,而東南亞尴尬的是英法是最大的大戶,所以,他需要日本。
說到這裏就明白了吧,也就是美國希望日本把歐洲在東南亞的殖民地搶走,然後美國再把日本揍了,這樣美國就控制了東南亞。用中國人的話就是借刀殺人。
事實上日本在二戰是一個海軍大國,而不是陸軍大國,整個大戰略上看,是石原莞爾破壞了日本人的大戰略,把日本從海洋上拽到了陸地上,從而掉進了蔣介石的大坑,我們都知道日本人是不喜歡衝鋒槍的,又知道日本人的坦克是多麽的弱小,那麽他的錢拿去哪了?去了海軍。
于是不甘寂寞的石原莞爾又給日本挖了個坑,本來不怎麽惹人眼球的日本陸軍連續侵占中國東北,華北,勢力越來越大,但實質上腳也越陷越深。
終于,日本陷入泥潭了,此時日本想的不是如何抽身,而是日本海軍看著日本陸軍的戰果分外眼紅。
日本海軍也要創造不二功勳,于是他們把目標放在了東南亞和美國身上,日本海軍偷襲了珍珠港,又在陸軍的配合下打下了東南亞數國。
但這個時候,日本實際上已經陷入了連環坑當中,美國的坑最大,中國的坑其次,日本的坑是自己給自己下套,所以你想掉進這麽深的三個連環坑裏,還能出來麽?
那麽我爲什麽要先將整體概括呢?
因爲日本走向擴張和侵略的路,看起來是取易舍難,實際上跳入了層層相套的大坑裏,對于這些陷阱來說,別人挖的傷害雖然深,雖然重,但實質上讓他們陷入迷茫最關鍵的就是石原莞爾給日本挖的坑。
也就是石原莞爾打開了日本的欲望之門,打開了就關不上了,然後一天天向毀滅中走去。先分析清楚這個,就能正確看待抗日戰爭了。
國家需要大戰略家,沒有真正的大戰略家,就會陷入混亂和迷茫中,雖然看起來表面上嘗盡甜頭,實際上吃了的好處最終要連本帶利的吐出來,還要被打個半死。
所以表面上石原莞爾被稱爲日本的大戰略家,其實他也只不過是一個大糊塗蛋。
當然石原莞爾也有瞧不起的人,那就是東條英機,稱呼他是只能管理10挺機槍的上等兵,超過10挺機槍就不行了。
可就是這個在歐洲巴登巴登三羽烏秘密會議上人家開會他望風的人和被羞辱只能控制10挺機槍的上等兵,擊敗了所有的競爭對手,成了日本的法西斯的代名詞。也搶了日本第一戰犯的頭銜。
理由很簡單,如果說日本侵略的欲火在各個野心家心中燒著的話,那東條英機就是一個鼓風機。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5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39 am

78.“鼓風機”東條英機
東條英機的綽號有很多,比如叫他“剃刀將軍”“上等兵”“只能控制10挺機關槍的人”等等吧,但我認爲都沒有“鼓風機”來的貼切。
只要翻開日本二戰的曆史你就會發現,東條英機幾乎參與了絕大多數的侵略活動,那麽爲什麽叫他“鼓風機”呢?
因爲東條英機只會打氣。
首先東條英機的能力一般,甚至很平庸,就像石原莞爾叫他只能控制10挺機關槍的人一樣,但東條英機有石原莞爾沒有的本身,那就是來者不拒。如果說占有別人的東西是一種欲望,這種欲望要麽叫偷竊,要麽叫搶劫,那麽在當時各大野心家的心裏都普遍擁有這種欲望。
但只要有一點戰略頭腦的人就會覺得,這事情太難辦,還是算了吧。因爲你搶別人的東西,別人會和你打起來。可東條英機非常會打氣,他可以四處鼓動,到處的吹噓,他能讓那些隱藏在心底的欲火燒起來,當然具體燒起來以後怎麽辦,他是管不了的,也就是說鼓風機只能幫助縱火,卻不能滅火,當日本野心家的欲望把自己國家都點著了以後,他不但不能救火,反而是吹著更大的風讓火燒的更旺。這就是東條英機。
那麽爲什麽東條英機會變成這樣呢?
我認爲評價東條英機一生其實只有三個字,他一生都在試圖證明“我能行”。東條英機的父親東條英教是一個有思想卻不得志的人,郁郁而終,所以對于東條英機來說,在身上背負著他父親的夢想,那就是證明“我能行”。
但事實是殘酷的,那就是他並不是一個真正有大才能的人,對他來說他身上的壓力永遠是他不能停下的動力,所以在這個方向發展不了,那就去另一個方向發展,沒有才能就想通過頑強和不服輸的努力彌補。
如果說石原莞爾是一個怪人和異類,那麽東條英機也同樣是一個怪人和異類,越是備受打擊就越想證明自己能行,這種錯位和相互矛盾的性格讓他越努力就越讓人瞧不上。這種瞧不上是兩個方面的,一方面是對他能力鄙視,一方面是對他執著于不顧一切的鄙視。
比如在巴登巴登時,永田鐵山和小畑敏四郎與岡村甯次在屋裏開會,暢想著他們的“宏偉”計劃,這時候東條英機卻只能在門口放哨。
那麽爲什麽東條英機能擊敗一切他的對手呢?
因爲和他競爭的人總是有顧及的,而他沒有任何顧忌。事實就這麽簡單,對于石原莞爾來說侵略東北,然後利用東北,朝鮮和日本三地的勢力最後和美國或者蘇聯拼是他的設想,也就是他認爲打到東北也就該停下來了。
那麽有沒有人阻止石原莞爾呢?
當然是有的,你會發現日本出現了一種怪異的蛻變,這種蛻變最大的特征就是新一代認爲舊一帶太保守,太頑固。
明治維新後的第一代日本人打贏了日清戰爭(甲午戰爭只是一個部分)和日俄戰爭,他們獲得了前人難以匹敵的功績,也就是成功的躍出了日本島,得到了朝鮮和台灣島。但他們在血雨腥風中也體會到了一點,那就是他們的這種勝利是一種危險的豪賭,一個不小心就會輸,可這種話又不好意思講出來,只能講,要保守。
而作爲石原莞爾的這一代看著上一代的止步不前感到厭煩,認爲止步朝鮮是愚蠢的,必須要拿下東北才可以立國,于是他們侵略了東北,得到了東北以後石原莞爾完成了自己的計劃,于是想停下來,但他沒有想明白的就是,他自己從一個少壯派變成了一個保守派,也就是他從一開始厭惡保守派,最後自己也變成了保守派。
爲什麽呢,因爲他認爲自己的戰略就應該到這裏爲止了,這樣就挺好了,但他忘記了別人,尤其是被他瞧不起的東條英機背後的一大群人。
“你石原莞爾是爽了,各種大獎章一戴大街上一走,你是高興了,我們呢?”我認爲這就是當時普遍日本少壯派的心聲,石原莞爾爲什麽最後被一腳踢開,因爲別人也想這樣,而促成他們欲望變爲現實的人,就是東條英機。
對于當時的日本來說,究竟是保守派,還是少壯派,其實都希望侵略發生,只是他們對于侵略的目標和程度不同罷了,所以事實上每個人心裏都有那麽一點欲望,那麽東條英機爲什麽能打敗競爭者呢?
因爲他對所有人表達了一個概念:“還猶豫什麽呢?幹了再說!”
于是凡是想要阻止戰爭擴大的人,就不再是被認爲是爲了日本好的人,而是只想自己吃肉,讓別人幹看著的人,那自然也就是很快失勢被一腳踢開,最諷刺的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人,恰恰就是最瞧不起東條英機的石原莞爾。
石原莞爾不是一個糊塗蛋,又是什麽呢?
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日本走進大坑中,最後失敗。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5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39 am

79.九一八事變
日本侵略東北作爲其侵略中國的第一站其實毫無爭議,因爲奪取了朝鮮以後,下一個最有可能,也最有意義的就是去侵略東北。
那談到侵略東北,就不能不談一個人,那就是張作霖,張作霖以及張學良是日本援華派和侵華派最大的爭議焦點。
援華派希望控制張作霖爲自己謀利,而侵華派認爲幹掉張作霖直接侵略東北,這也是爲什麽內部起了很大分歧的關鍵,可張作霖心中是希望相互利用,而不是單邊的依附。援華派就此落入下風,少壯派開始崛起,最終結局很明顯,那就是日本制造了皇姑屯事件,殺死了張作霖。
張作霖死了,他的兒子張學良從此接任東北軍閥的首領,我想在當時張學良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日本人靠不住,要是靠了日本人最後要麽當漢奸,要麽同樣被日本人殺死,更爲關鍵的是他的東北軍內部也是派系林立,對他的忠誠也處于一種非常微妙的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他非常需要一次較大的轉變。
這時候剛好蔣馮大戰開打,蔣介石急需幫手,那正好張學良急需入關找一個盟友,在這種情況下,張學良支持了蔣介石,然後發生了著名的“東北易幟”。
其實從“東北易幟”開始,日本的援華派就算是完了,搞了那麽多年,最後人家轉向國民黨了,也標志著侵華派侵華野心的開始,也就是說從東北易幟開始什麽時候爆發日本侵略東北只是時間問題,而不是會與不會的問題。
那麽爲什麽蔣介石把張學良看成是“兄弟”一般呢?
我認爲有兩點,首先張學良確實在最關鍵時刻救了蔣介石,蔣馮大戰不管打不打蔣介石都不一定能有好處,因爲輸了桂系要反蔣,贏了他自己元氣大傷桂系還是要反蔣,而張學良的出現和西北軍自我瓦解,讓蔣介石真的是如釋重負。
第二點我認爲蔣介石對張學良帶有一種喜歡,蔣介石雖然狡詐一生,但他也是一個人,是人就有感情,所以蔣介石對張學良初期的喜歡是真誠的,另外就是蔣介石和張學良越是親密,那對桂系的警告就是越是明顯。
中國這邊廂其樂融融,日本那邊就更得加緊了,石原莞爾來到東北以後就日夜期盼可以實現他的戰略,而其他人也紛紛加入這個團體。
那麽重要的事情就有兩點,爲什麽日本大本營不管他們,爲什麽東北丟失的如此之快。
首先日本大本營的核心戰略就是拿下東北,再加上援華派的失敗,使得日本大本營對于侵華派的行爲采取了一種不聞不問的態度,或者說知道裝不知道的態度。
侵略東北可以說是非常有風險的一件事情,這種風險來自于一旦拿下東北整個中國的大門就像著日本人敞開了,對于日本來說中國的東北軍閥並不是他們的問題,最大的問題來自蘇聯和英法與美國。
也就是說拿下東北,歐美人會不會幹預,甚至距離他們最近的蘇聯會不會出兵就對日本十分微妙了,蘇聯正在搞大清洗,不但不想出兵,還要防著日本出兵遠東,所以蘇聯的態度很好說,英法正在收縮勢力等著和希特勒的德國幹對東北也不關心。
最大的懸念來自于美國,我想美國的戰略家們也非常容易判斷出日本的意圖,那麽爲什麽對東北的侵略不關心呢?
因爲美國已經開始准備給日本挖坑了,就這麽簡單。
那麽爲什麽日本對所有外國人都比較敏感,卻對中國的軍閥不敏感呢?因爲當時蔣介石根本就管不到東北那邊去,雖說是東北易幟了,但實質上張學良是和蔣介石達成了聯盟,而不是完全的歸順。並且蔣介石忙著的是回去打垮西南軍閥。
爲什麽東北丟的那麽快?
這就得說是援華派這麽多年經營下來的結果,民國時北方的經濟不如南方是肯定的,但北方也同樣在混戰,所以他們需要武器和錢,而日本人就成了北方軍閥最大的債主。
在給予武器的時候還給了一大堆中國通,正是這些日本中國通們,通過長期的“工作”使得他們對中國北方尤其是東北了如指掌。
援華派非常希望軍閥搞獨立,這樣日本出兵支持軍閥,就形成了一個中國國內問題,而不是侵略問題,這是日本援華派希望的,但最終軍閥們都是和日本人相互利用,就是不獨立,說穿了,他們都怕擔這個千古罵名,當然後來有一個不怕的。可結果如何呢?
雖然援華派失敗了,但是“工作”還是有成績的,侵華派掌握了這些“成績”,從而爆發了九一八事變,而九一八事變爆發的當天張學良正在戲院裏聽戲,我認爲張學良已經預感到了日本人肯定會動手,但他不能說出來,他只能說沒想到。
那爲什麽張學良要不抵抗就撤進關內呢?
我認爲最大的問題就是張學良信不過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軍隊也信不過張學良,軍閥內部的關系也是十分微妙的,到底有多少人堅信張學良,又有多少人背地裏和原來的日本的“中國通”保持著聯系,張學良壓根沒有把握。
所以戰爭從一開始就注定了要失敗,不進行決戰就撤出東北是張學良一生最大的痛苦,那麽爲什麽軍閥們還要跟著張學良離開呢?
我認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一方面認爲戰爭無法勝利,另一方面就是不想做漢奸,假如留在東北,要麽戰敗,要麽做漢奸,與其如此不如撤退。
不足四個月,東北淪陷。抗日戰爭從九一八開始就算正式爆發。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5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40 am

80.第一次淞滬抗戰
九一八事變的爆發確實讓人震驚,這個震驚既包括中國人,同樣也包括日本人,偌大的東北竟然僅僅四個月就拱手送人,這讓日本人都有點出乎預料。
但問題是,接下來該怎麽辦,爲什麽要日軍要進攻上海,主要是爲了侵占東北能夠做實,也就是打上海是爲了逼迫蔣介石認定日本占據東北的事實。
首先當時的日本還是以海軍爲最重要的發展方向,陸軍取得如此大的戰果是難以想象的,所以攻擊上海,海軍和陸軍可以共同行動,這是選擇上海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就是上海是蔣介石最看重的地方,如果在這裏能與蔣介石進行一次戰鬥,那麽就很有可能逼蔣介石就範。
重點不在日本方面,重點在蔣介石爲什麽不堅決的在淞滬與日軍進行決戰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可以說一開始日本並不占優勢,而且十分受挫,那麽爲什麽蔣介石不進行增援,反倒是等局勢惡化了,別人都給他冷眼的時候他才決定增援呢?
理由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當時的蔣介石正在忙著西南的圍剿和收拾西南軍閥,對蔣介石來說,看到東北的失陷也同樣是讓他震動的,因爲東北一旦有失那麽中國的大門就向著日軍展開,如果不盡快穩固西南建立一個穩固的後方,到時候如果西南不穩,自己與日軍進行決戰失敗的話。
西南軍閥則很有可能兵變。
也就是說蔣介石最擔心的西南的大門向他關閉,一旦對他關閉,那他就要在群山之外的平原或南方水網之中與日軍作戰。
這是蔣介石不能接受的,誰取得了西南的控制權,誰就有可能在未來的抗日戰爭中取得穩固的背後,況且當時TG還在南方,如果任由紅軍發展,那沒准紅軍會進一步的壯大,這樣對蔣介石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于是蔣介石的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把精力放在西南,他不想與日軍交戰的核心就是怕戰爭擴大,也就是在東北的日軍入關,進攻華北。也怕自己錯失時機。
這樣做造成的結果就是原本可以在日軍不利的狀況下打擊日軍,變成了相持,然後日軍增援,反倒是國民黨不利了,這時候蔣介石不得不停下腳步與日軍作戰,局勢由他占優勢,變成了他占劣勢。
蔣介石在抗日戰爭大多戰爭都是由主動變成被動,最後失敗,實質上日軍此時也並不想擴大戰爭,他們的目的就是讓蔣介石承認東北屬于日本勢力範圍。而蔣介石的目的則是穩住西南。
雙方既然都不想擴大,那麽就自然需要一些“調停人”的出現。
此時在外國人的眼裏,中國還是那個任由欺負的國家,但重點發生了改變,那就是歐洲即將爆發內戰,而美國則更願意看著日本的野心膨脹。當時的美國陷入經濟危機中,他不願意這個時候日本發作。
所以外國人願意當這個“調停人”。
結局就是第一次淞滬抗戰結束,雙方誰都不想擴大戰爭,最終以蔣介石的屈辱和中國的屈辱結束了第一次淞滬抗戰。
淞滬抗戰結束以後的幾年時間裏,日軍和蔣介石都在准備,日軍展開了開拓團計劃,蔣介石順利的得到了西南的控制權。
而TG也完成了自己在失敗中的逆襲,成功的北上,接下來的時間裏中國大地上發生一件大事,也是一場精妙的大戲。
那就是西安事變。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5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41 am

81.溥儀的選擇
張學良從接替他父親到東北易幟後取得了人生的一次頂峰,然而這種頂峰是發生在沒有與別人硬碰硬和時機恰到好處的情況下達成的。
張學良可以控制東北和華北完全是因爲蔣介石勢力不足以涉及到那裏和西北軍的內部崩潰導致的。
而九一八事變後,日軍的征伐讓張學良從高峰跌落下來,撤退進了山海關,這時候一個人很想阻攔日軍進入華北,這個人就是石原莞爾。
石原莞爾得到了想得到的地方,想要開展自己的戰略,隨後日本建立了僞滿洲國,日本爲何要建立僞滿洲國而不是幹脆自己占了算了?
我認爲理由很簡單,日本的實力不夠,蘇聯和美國是當時強國,在他們都沒有真正的實際行動前,日本又沒有和中國進行真正的決戰前。日本不敢明目張膽的進行侵占,而是支持溥儀成爲傀儡。
可以說愛新覺羅.溥儀成爲僞滿的傀儡是他前半生最大的汙點,本來溥儀掌握著一個最關鍵的優勢,雖然這個優勢有點可悲,不過他確實擁有別人沒有的優勢,不管是秦皇漢武,還是那些了不起的皇帝都沒有這個優勢。
那就是溥儀是末代皇帝,是皇權的最後象征,假如溥儀不同意去東北,不選擇做這個所謂僞滿的傀儡,反而是選擇自殺。
那他在曆史上的聲望絕對是可以保證的,最起碼曆史會說愛新覺羅.溥儀雖然生的憋屈,但是死的偉大,在選擇做賣國賊還是選擇做英雄之間選擇了英雄。
但他沒有,反倒是選擇去做所謂滿洲國的領袖,去選擇了丟人現眼。我認爲人是無法選擇如何出生的,但人是可以選擇如何死亡的,有時候自殺反倒是可以成就自己。
令人覺得可笑的是兩點,在僞滿的時候溥儀說到底就是一個傀儡,和他當皇帝的時候也差不多,前半生都被人操縱,我認爲日本人真算是對得起他,在日本失敗的最後時刻,日本還對他伸出了橄榄枝,希望他去日本,讓人費解的是溥儀居然接受。我認爲這是溥儀最大的恥辱。
好歹溥儀是一個中國的末代皇帝,如果真去了日本,那真是奇恥大辱,本來一開始如果自殺了,那曆史將給他個優待,現在日本人兵敗了,還想著去日本,結局是讓蘇聯人抓住了,在被蘇聯抓住的那一刻,還可以自殺,可又沒有自殺。
俗話說的好,事不過三。
溥儀另一大可笑是,原本是最讓他忌憚的TG,反倒給他了個安穩,一生顛沛流離的溥儀,反倒是被原本毫不猶豫就唾棄的人民接收了,給他個善終。
若評價溥儀,我認爲溥儀的前半生是被人操縱的,在長期被人擺弄之中失去了自己做主的勇氣,選擇了極爲錯誤的決定。
但當他一無所有的時候,反倒是放下了心中的包袱,溥儀是不幸的,他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又不能左右自己的命運,甚至連自殺的勇氣都沒有。
但他又是幸運的,最終被他抛棄的人民給他了一個善終,沒有把他殺死,如果說袁世凱做的是皇帝夢的話,那溥儀就是一個曾經的真皇帝,新中國沒有把一個皇帝推到斷頭台上處決了他,也算是爲皇權劃下了一個仁慈的結局。也許他一無所有了,只是一個普通人了,也就自由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5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41 am

82.西安事變(張學良和TG)
從譽滿天下到被軟禁,張學良的人生出現了一個較大的逆轉,對張學良來說,人生有兩個巅峰,一個是東北易幟,一個是西安事變。
東北易幟確實給張學良帶來榮譽,但東北四個月即兵敗也給他的威信帶來了懷疑,西安事變則是他人生的又一大轉機,那麽爲什麽要發動西安事變,西安事變又造成了什麽樣的結果。就是關系到抗日戰爭的關鍵了。
張學良雖然失去了東北,但是仍有華北,可日本人已經再也不想聽石原莞爾的了,對他的那一套占據東北然後和別人決戰的思路感到不滿。
他們想要更大的戰果,這種思想一方面來自于侵華派,一方面來自與日本陸軍,因爲日本是一個島國,所以日本海軍一直是寵兒,可現在日本陸軍創下了最大功勳,那麽擴大功勳把海軍派踢出核心圈,是陸軍最大的夢想。
石原莞爾的極力阻止,可在侵華派看來並不是爲了日本好,而是阻止侵華派們建立更大功勳,所以一腳踢開了石原莞爾。
發動了熱河侵略戰爭,從這裏開始,日本陸軍就再也不想停下來,一直把戰爭擴大。失去熱河的過程並不複雜,雖然湯玉麟騎過老虎,但是沒有能夠守住熱河,結局是張學良再敗華北。
張學良在戰爭的失敗讓他在政治上失去了威信選擇了辭職,那麽爲什麽他又能統領西北的大權呢?
因爲蔣介石希望張學良能夠控制西北,因爲西北存在四種勢力,閻錫山,TG,西北軍閥,東北軍閥。所以如果張學良可以統領自己的東北軍然後掌控西北軍閥,就可以壓制閻錫山。
張學良和TG之間的態度非常微妙了,我認爲可以分爲三個階段,一開始張學良希望和TG合作,蔣介石收拾南方局面後又因爲爆發兩廣事變以後開始把注意力放到了北方,這時候張學良開始和蔣介石合作要剿滅TG。
而最終張學良選擇了西安事變,在西安事變中與TG達成了一個協議,那就是共同抗日統一戰線的建立。
那麽爲什麽張學良一開始希望和TG合作呢?
我認爲張學良一開始由于威信大減,所以他希望和TG合作來達成抗日統一戰線,也就是東北軍和紅軍的聯合統一戰線的建立,將爲張學良贏回一些威信。
爲什麽TG要同意呢?
因爲TG本來就要在鄂豫皖和華北發展根據地,所以與張學良的合作並沒有什麽問題,一開始TG和張學良達成了合作的態勢。
但這讓兩個人很不開心,一個是閻錫山,一個是蔣介石。
對于閻錫山來說,日本人,張學良,蔣介石都是他的對手,所以一旦張學良聯合TG的話,一方面將壓制他,一方面他在蔣介石那裏也不好做人。
蔣介石就非常簡單了,蔣介石讓張學良去西北的目的是幫助自己控制西北,而不是讓張學良去和TG合作的。
所以蔣介石對張學良非常不滿,這也是爲什麽張學良和蔣介石一直爭吵的原因。但張學良和TG初期的合作很快就轉向了,因爲蔣介石收拾了南方,開始北上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5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41 am

83.西安事變(蔣介石的算計)
蔣介石與張學良的關系是有一個過程的,並不是一直不變的,在一開始蔣介石欠張學良的,因爲蔣馮大戰時明顯蔣介石內部不穩,外有強敵,所以張學良的幫助讓蔣介石扭轉了局勢。
後來蔣介石又欠了張學良的,因爲張學良東北易幟還投入他的門下,讓他得了利,但蔣介石是不願意欠別人的,他喜歡別人欠他的。
張學良之所以成功可以說是他自己的選擇,畢竟他可以不選擇東北易幟,但問題是張學良並沒有真正的把握時局的能力,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
如果說張學良像什麽的話,就像一個大少爺,有那個心,沒那個力。
張學良過快的得到權力,得到了榮譽,沒有經過挫折和困苦是他的最大的問題,所以他行事總是容易草率,就其用兵來看,先敗蘇聯,再敗日本,失去了自己老爹拼下來的東北。
進入關內以後,又沒有能穩住熱河,又失去了熱河,可以說是連遭兵敗,無奈辭職,那麽爲什麽蔣介石要把摔在地上的張學良再扶起來呢?
因爲蔣介石想張學良欠自己的,想讓他爲自己所用,當時的情況很明顯是東北軍失去了方向,更要緊的是西北軍也不被蔣介石所控。
所以讓張學良去統領東北軍和西北軍就是蔣介石的意圖,那麽爲什麽蔣介石對張學良是如此的厚愛呢?
他知道張學良無法統領東北軍和西北軍,首先他在東北軍的威信已經大減,一連的失敗,連抵抗都沒有就讓東北軍撤退到了西北,肯定怨言滿天飛,西北軍就是更是如此,在失去了馮玉祥後,西北也處于一個混亂的狀態,這時候讓一個東北人來管,他們未必服氣,更何況讓一個敗軍之將來管他們就不會服氣。
也就是說東北軍和西北軍只會加大他們之間的矛盾,而不會形成一個合力,道理非常簡單,讓張學良去管,卻管不好,最後張學良只能來求蔣介石,蔣介石做一個順水人情,就讓張學良欠了自己的。
到時候自己通過調節西北軍和東北軍的矛盾來控制整個地方,就是他的計劃。
那麽有沒有人看出了他的計劃,當然有,那就是桂系。
爲什麽會爆發兩廣事變?又爲什麽兩廣事變突然又偃旗息鼓?
首先桂系在蔣介石的一生中都處于關鍵作用,現在眼看著蔣介石收拾了西南,雖然是虛情假意的,但事實上西南軍閥也都蟄伏于蔣介石了。
有了西南,又有上海,南京的,也就是說蔣介石即將要甩開桂系,何況一旦控制西北,桂系,也就沒有機會挑戰蔣介石了。
所以在這個前提下桂系挑起了兩廣事變,那麽爲什麽兩廣事變很快就失敗了呢?
兩廣事變可以看成是一種兵谏的行爲,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使得桂系不會完全落入下風,所以他希望自己這種行爲可以得到策應。也就是希望西南也跟著兵谏。
但是,問題在于他們選擇的時機並不好,所以很快就失敗了,失敗後處罰則是桂系輕,而粵系重。也很能說明問題。桂系內心中的不滿並沒有消退,反而是擴大了。
很快他們就迎來了機會。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5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42 am

84.西安事變(再談張學良和TG)
張學良爲什麽選擇和TG走近?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希望建立東北軍和紅軍與西北軍三者的統一戰線,來增大自己的威信。尤其是增強自己在東北軍之中的地位。
那麽爲什麽TG要參加?
因爲TG的目標是明確的,那就是在北方建立根據地,而組成抗日統一戰線並不是一個壞的選擇,與張學良的一開始聯盟是滿足了雙方意願的。
那麽爲什麽張學良又轉向與紅軍進行對抗呢?
因爲明擺著蔣介石怎麽可能會替自己在西北重新建立一個超級軍閥呢?所以蔣介石很不滿,甚至可以說很不爽。
他想要張學良欠自己的,沒想到張學良選擇了聯合TG,在這一階段可以說確實張學良和蔣介石的關系變得緊張了。
想看清張學良和蔣介石的關系,就還要看到另一個勢力的存在,那就是西北軍和東北軍們是怎麽想的。
對西北軍和東北軍來說,他們內部也是一個軍閥系統,對于張學良的策略可以說很不滿,在當時不管是人數,還是規模,紅軍都不及東北和西北軍強大。更重要的是西北軍和東北軍都瞧不起紅軍,從內心中覺得TG可以在自己的手中輕易的打敗。
這一點是軍閥們的普遍觀念。
更重要的是西北軍內心更加不爽,原本西北軍是有資格與蔣介石一爭高下的,現在自己的地盤上突然出現了兩只新隊伍,這兩只新隊伍讓西北軍煩惱,不但東北軍騎在了自己頭上,現在更是要和TG走在了一起。他們的潛在意識是不能忽視的。
內在的含義就是,蟄伏于國民黨是我們西北軍沒轍,誰讓馮大哥失敗了呢,但讓我們蟄伏于東北軍那是不行的。
另一點就是東北軍自己內部的聲音,選擇TG還是國民黨可以說是一種重大抉擇,在他們看來選擇TG等于是和國民黨爲敵。
所以西北軍和東北軍內部的聲音起到了關鍵作用,張學良爲了怕失控,選擇了國民黨,這也是爲什麽張學良要展開與紅軍戰爭的原因。
可問題又來了。
紅軍就是那麽好惹的麽?
爲什麽張學良會繼續戰敗,因爲西北軍和東北軍還有國民黨之間的不合,西北軍在看熱鬧,國民黨在等著他輸,最重要的就是東北軍自己了。
東北軍有一種失落感和彷徨感,這種失落和和彷徨非常簡單,他們丟掉了自己的勢力和地盤來到了別人的地方,他們自然産生了失落和彷徨。
所以這種彷徨和失落會怎麽樣呢?那就是會變得無比自大,尤其是對于眼前的“弱者”。這種輕視導致了東北軍的失敗。
張學良又一次戰敗了。這次戰敗催生了西安事變。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5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42 am

85.西安事變(到底是什麽誘發了西安事變①)
西安事變是一次很重要的事變,西安事變結束了中國軍閥混戰,展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從此抗日統一戰線結成。
我認爲事情並不那麽簡單,其中似乎有哪裏出了問題,那麽問題出在了哪呢?
最大的問題和最大的似乎就出在了蔣介石和張學良兩個人身上,問題有三:
爲什麽蔣介石要去?爲什麽張學良要放蔣介石走?爲什麽張學良要跟著蔣介石走?這三個問題如果無法解釋的通,就看不明白西安事變。
先談第一個問題:爲什麽蔣介石要去?
明顯的西北的局勢變得複雜又敏感起來,蔣介石爲什麽要入這個龍潭虎穴?蔣介石是不願意冒危險的人,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又是一個非常小心的人,那他有什麽理由去呢?
因爲張學良又戰敗了,戰敗有什麽意義?
這意義可就大了,假如張學良勝利了,那蔣介石就絕不會去,因爲張學良的威信是一直處于下降的狀態,所以如果張學良勝利了,就可以逆轉局勢,起碼在西北站住腳,更關鍵的是西北軍內心並不服蔣介石,東北軍又需要讓大少爺證明自己是可以打仗的。
可張學良失敗了,張學良的這一敗讓局勢變得微妙起來,那就是整個西北處于“臨界點”這個“臨界點”就是西北軍和東北軍的內讧,或者說反張學良。張學良還有多少把握能控制,我認爲已經非常渺小,總的看來張學良成功的道路走的太快了,別人未必真心服氣,而且連戰連敗,這都預示著,別人想要取而代之的心越來越大。
這對蔣介石來說,反倒是一個不錯的機會了,也就是蔣介石去收拾殘局,因爲張學良失敗了,所以在蔣介石的內心中就認爲張學良變得更需要自己了。也就是說張學良的勝敗決定在了蔣介石的手裏,蔣介石認爲張學良會向自己求助。這就是蔣介石決定去的內心寫照。
蔣介石去了西安。
那麽張學良抓他是早有預謀的,還是偶然的?
我認爲即是有預謀的,又是偶然的,這看起來矛盾,但事實上並不矛盾,因爲人在壓力面前,往往不知道自己該怎麽做,該怎麽決定。處于“做”與“不做”之間來回矛盾,無法自決。
抓他的好處是明顯的,處理的好的話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處理的差一點的話也可以引發新的混亂,然後自己在新的混亂中取得好處。
但抓他的壞處也是明顯的,那就是抓他不是重點,而是抓完了以後要進行的決戰,要在這場決戰中取得勝利。
簡單的說,就是重走曹操這條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後並不是就完事了,而是進行了一次真正的決戰,就是和袁紹之間的官渡之戰,只有在官渡之戰中取勝,那麽曹操才成爲了北方最大的勢力。
那可想而知的是有人將成爲張學良最大的對手,張學良有能力打敗對方麽?
這個問題在煎熬著張學良,到底是“做”還是不“做”,問題是軍閥們想要做,對于西北軍和東北軍來說都不願意寄人籬下,對他們來說蔣介石來是唯一的機會,可以說他們的這種想法是建立在不信任張學良的條件下産生的。
他們就是要故意的給張學良出難題,做與不做都不重要,因爲做不做他們都會得到想要的。如果做了,那他們迎來了機會,既有可能引發新的混亂。如果不做,他們就把張學良“做了”。
所以當時的西安已經處于真正的“臨界點”。考驗張學良和蔣介石的時刻到了,蔣介石低估了局勢。也就是蔣介石高估了張學良的能力。另外就是被桂系“伺候”慣了,作爲蔣介石的老對手“桂系”永遠有一個信條,那就是在沒有機會的時候不動手,在蔣介石陷入危機的時候要區別看待,對自己沒利的時候支持蔣介石。對自己有利的時候才真正的反蔣介石。蔣介石認爲自己可以在張學良身上“複制”這個結果。
但他沒想到張學良的威信已經是“蕩然無存”了。這句話極爲重要,也是成爲整個事件的核心。
蔣介石去了西安。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5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43 am

86.西安事變(到底是什麽誘發了西安事變?②)
西安事變有一個最重要的地方,那就是蔣介石沒有想到張學良會真的抓他,這一點我認爲是沒有問題的。所以一再的否定和拒絕張學良,張學良已經距離“臨界點”越來越近了,要麽是軍閥們“做了”他,要麽是他把蔣介石抓起來。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蔣介石的嫡系軍隊越來越靠近。
張學良最終動手了。
蔣介石太意外了,所以才想要跑,才會把自己摔傷,重要的就是下面的事了,張學良抓了蔣介石不是事件的結束,而恰恰是事件的開始。
當時的中國處在一個極其微妙的“臨界點”,蔣介石打敗了大多的軍閥,但這種打敗並不讓他們真心服氣,所以如果蔣介石被抓,那麽結局不是他們想救蔣介石,而是他們再進行一次混亂,這才是讓蔣介石懼怕的。
而張學良就真的覺得勝利麽?
張學良的威信已經是“蕩然無存”,這裏就微妙了,對于蔣介石和張學良來說,鬥則兩傷,和則兩利。
張學良和蔣介石做了交易。
那麽拿什麽證明?
這非常簡單,我們都知道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重點在于挾持天子,也就是把天子留在自己身邊,然後號令諸侯,會發生曹操挾天子以後把天子再送回去,然後自己也跟著去的現象麽?答案就是不會。
但西安事變以後的走向是什麽呢?那就是張學良不但放了蔣介石,還一人跟蔣介石回去了,然後被軟禁了起來。沒錯這就是交易,對于蔣介石來說想走是正常的,但爲什麽張學良也要跟他走呢?
因爲張學良已經控制不了局面了,所以跟著蔣介石走才有活路,那麽爲什麽蔣介石要同意這場交易,首先蔣介石身處不利的環境,時刻都可能會死,或者說他在西安被軟禁也不一定會得到嫡系和其他人的支持。
所以他需要這次交易,對蔣介石來說,只要能回去就能重振旗鼓,但張學良和蔣介石都需要一個體面。
他們急需一個調停人的出現。
對他倆來說軍閥和國民黨都靠不住,因爲其他兩方希望他們打到底,就需要第三方,這個第三方就是TG。
TG的意見爲何從殺蔣到調停呢?
首先我認爲殺蔣只是一種態度,畢竟蔣介石在張學良手裏,所以重要的是張學良做什麽和張學良能接受什麽樣的條件。
爲什麽要提出TG,因爲蘇聯的斯大林要救蔣,斯大林認爲蔣介石是未來抗日最重要的力量,我認爲斯大林從這裏已經從內心中對TG處于一種放棄的狀態。
TG起到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自己做出的,還是聽蘇聯的呢?
想看清蘇聯和中國的關系就要在這裏看清,蘇聯想要的是什麽?蘇聯想要的東西已經改變了,蘇聯一開始希望中國同樣可以成功的引發共産主義革命,甚至想要控制中國,這是蘇聯支持中國的動力,但是局勢發生了變化。
中國一方面出現了自己的鬥爭綱領,這一方面與蘇聯産生了區別,另一方面在蘇聯的角度看中國的共産主義革命已經處于失敗邊緣,所以轉向支持了蔣介石。
在這一刻蘇聯基本上遺棄了TG,但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TG進入北方後就打開了通向勝利的大門。從遵義會議以後,基本上TG就是自主決定自己的道路。
所以TG和蘇聯在西安事變中的表現是表面相同,實際已經開始出現了區別,蘇聯想要支持蔣介石,因爲他希望中國能夠拖住日本,不讓日本北上。
而TG要建立的統一抗日戰線,是要打敗日本,雙方的立場已經完全的不同了。
恰恰是中國統一抗日戰線思想的出現,讓蔣介石和張學良都看到了事情解決的可能性,或者說統一抗日戰線,讓中國所有人都找到了解決混亂的可能性,終結持續不休的戰亂,一致對外這樣所有人都得到了解脫。
西安事變以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構成和開啓國共第二次合作可能性作爲終點落幕了。
蔣介石回到了自己的地盤上,還帶著張學良,張學良最終被軟禁,最大的受益者無異于張學良,表面上張學良被軟禁,但另一個角度上說,他也扔下了自己沒有實力控制的亂局,從此落得一個輕松太平,又得到了好名聲,這樣對他並不是一個壞結果。
蔣介石取得的最大壞處就是他消滅TG的計劃破産了,雖然得到了暫時的領導權,但他與軍閥之間相互猜忌這一點並沒有改變,甚至在抗日戰爭中更加擴大。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5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43 am

87.七七事變
七七事變的意義我想不用說,也是盡人皆知的,自然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但其中有二個問題值得說一下:一,爲什麽沒有守住。二,侵華派的膨脹。
一,爲什麽沒有守住?
首先北京的屏障就是北面的山川和山海關,當時的情況是日本人已經突破山海關,站在北京的城門底下了,那麽爲什麽沒有守住,因爲防守北京的價值對蔣介石來說並不占據多少分量。
評價一個城市和一個隘口的價值就必須知道其究竟能控制的範圍和影響,這也是城市和要塞與隘口的價值所在,事實是殘酷的,華北大門已經洞開,如果想要防禦北京,就必須增派大量的軍隊去防守,如果這樣就變成了一場消耗戰。
而北京對于蔣介石來說,價值並沒有想象中的高,北京當時一直是北方軍閥爭奪的中心,這點不難理解,但對蔣介石來,如果把戰略的重點放在北京,那麽就變成了一場南面防守北面的戰爭,這樣就違反了蔣介石渴望的由東向西打。
但問題是當時的北京並不是只有蔣介石的軍隊,還有地方軍閥的軍隊,對于大多地方軍閥來說北京和華北甚至以後的山西及其他地方都是他們的家鄉,所以守衛家鄉的熱情很高漲,可軍閥逐漸在戰爭中不支的時候就也需要增援。
可蔣介石不願意增援,華北平原是一片大的開闊地,日軍如果繞過城市偷襲後方,那很可能被敵人包圍。
這裏就牽扯到了另一個問題,爲什麽抗日戰爭國民黨總是願意固守某一個目標?
首先運動戰要比防守戰有優勢,這非常簡單,運動戰能在運動中找到地方的弱點,然後打擊敵人,而防守戰只能防守住某一個目標,非常的被動。你會發現TG的軍隊指揮員大多都是運動戰高手,那麽爲什麽這一特點難在國民黨軍隊中見到呢?
如果說國民黨和TG打的時候,TG更能得到群衆的支持,那麽國民黨和日軍打的時候,作爲同樣是中國人的這一巨大優勢,理應國民黨也選擇運動戰。
但事實是殘酷的,你會發現抗日戰爭,日軍和國民黨打得戰爭大多都是日軍是運動戰,而國民黨都是防禦戰。這是爲什麽,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分析的問題。
因爲國民黨缺少打運動戰的資本。
這不是很奇怪麽?在中國的地盤上國民黨居然沒有日本人善于運動戰,道理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運動戰有兩個條件必須達成才能成立。
第一個運動戰的一個特點就是攻擊弱點,另一個特點就是圍點打援,就是把某一個地方的敵人調動出來,在調動中找到他的弱點打他,或者是包圍一個弱點等另外的人來救援的時候伏擊對手。
第二個就是消息必須准確。
不用說重點就在第一個,想打運動戰必須要團結,必須要執行命令堅決,不管是攻擊弱點或是圍點打援都需要默契和相互信任,如果缺少了這一點那一切無從談起,對國民黨來說更多的讓軍閥和日軍拼是他們的願望,對軍閥來說更多的讓國民黨和日軍拼是他們的願望。
如果真的打起來運動戰,誰會不會突然跑了,就是非常大的問題了,而熟悉抗日戰爭的人一定知道,逃跑不論是國民黨還是軍閥都是常事。
所以國民黨在中國的土地上,不能打運動戰,那麽防守戰就成了一種被動的選擇,選擇某一個必須防禦的目標,然後強行命令守住此地,可這又造成了另個問題,那就是抗日戰爭時期軍閥逃跑了嚴辦,國民黨的中央軍跑了輕罰,就算軍閥苦戰勝利了也難以得到補充,而國民黨不管輸贏都能得到補充,更是打擊了士氣。
北京最後無奈失陷。
那麽第二個要談的就是侵華派的膨脹,可以說經過了侵略東北和熱河,又加上幾年的運作和籌劃,侵華派已經徹底的打敗了援華派,也就正式的開始了他們的侵略道路,可這條道路注定就是一條不歸路。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5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43 am

88.南京大屠殺(淞滬會戰指揮官松井石根)
首先爲什麽把淞滬會戰歸于南京大屠殺裏面,因爲淞滬會戰和南京大屠殺都是由同一個指揮官發動的,這個人就是松井石根。
所以把淞滬會戰歸進南京大屠殺系列,我認爲這是看待南京大屠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也就是南京大屠殺是做爲松井石根策動整個戰爭的一個非常具有標志性的事件。
爲什麽會爆發淞滬會戰?
因爲此時的日本已經想要侵華了,第一次在上海的戰爭是爲了讓國民黨被迫承認東北獨立,可現在侵華戰爭已經是日本的戰略了,道理非常簡單,如果先打垮上海,那麽就能很有效的遏制住國民黨的錢袋子,這是發動淞滬會戰的核心。
想要看清整個大事件的過程就必須先了解指揮官,那麽松井石根到底是一個什麽人?
我認爲松井石根是一個援華派的代表人物,這麽說起來不是很諷刺麽?爲什麽一個援華派的人卻幹了很多侵華派都不敢幹的大屠殺呢?我認爲這和松井石根個人的心理狀態很有關系,松井家是一個武士世家,早在戰國時代就是武士。
他的一個特點就是支持“大亞細亞主義”,這是他是援華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也是後來“大東亞共榮圈”思想的前身,那麽“大亞細亞主義”和“大東亞共榮圈”有什麽區別,重要的就是前者希望用控制和支配的手段達成一個聯盟,類似于東亞宗主國概念。
而後者是一種很簡單的殖民理論,兩者是援華派和侵華派的重要分界,那麽大家就可以發現一個最諷刺的事情了,一個援華派的人最後成了侵華派的代表。可以說最重要的就是援華派低估了中國的北方軍閥。
中國的北方軍閥大多都是希望和日本進行相互利用,卻不希望真正依附于援華派,在時間不斷的推移的過程中援華派一日不如一日,侵華派越來越占據主動,最終松井石根被一腳踢開。
那麽他爲什麽又要複出軍界然後指揮日軍進攻上海,以至于幹出南京大屠殺這樣讓他永遠被認定爲殺人惡魔的事情呢?這不是很奇怪麽?
我認爲松井石根是一個非常熱衷援華派思想的人,也就是想要使得日本坐上東亞宗主國地位的人,這一點是真實的,並且我認爲松井石根一直把這個理想當作自己畢生的夢想,但這個夢想破碎了。
所以他心中生出了仇恨,我們常說愛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因爲付出的太多,不但沒有回報反而是看著自己的付出被“利用”。
沒錯,也就是松井石根認爲中國的北方軍閥“耍了他們”。
松井石根的恨就從這裏來,對他來說,他認爲自己所做的努力會得到回報,也就是中國北方軍閥中會出幾個大賣國賊來,這樣援華派就不會在日本失敗。
但要麽是本來有機會沒做成,比如袁世凱,要麽是人家壓根不想跟著你走到黑,比如張作霖,就更不用說東北易幟的張學良了,最終援華派浪費了時間和機會,最終在日本國內被打垮。
所以松井石根恨中國人,這種恨非常的強烈,一方面來自自己一生的失敗,一方面來自同僚們夢想的破滅,還有一個很隱晦的方面,那就是侵華派所取得的“成績”讓初生牛犢的石原莞爾在日本國內名聲大漲,與之相對應的就是這個昔日的優秀高材生松井石根的破落。
松井石根在等待機會,等待一個複仇的機會,這種壓抑和憤恨每過一天就會更加強烈一分,最終造成了南京大屠殺。日本選錯了人,他們認爲松井石根是一個經驗老道的人,排他去應該可以取得戰果,但是他們把一個最危險的“人”放出了籠子,給中國造成了無法遺忘的慘烈,也給自己的戰敗加快了速度。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5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43 am

89.南京大屠殺(淞滬會戰爲何失敗?)
淞滬抗戰失敗的根本是什麽?
我認爲淞滬抗戰失敗的原因是複雜的,如果說北京對蔣介石的價值不高,那麽上海對蔣介石的地位自然是無與倫比了,蔣介石對三個地方最看重,一個是上海,一個是西南的各個隘口,一個滇緬公路,這三個地方是蔣介石最看重,也最下本錢守護的。
就日軍來說,如果能打下上海,就可以遙指國民黨首都南京這不論是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有極大的好處,我認爲日軍的戰略和松井石根出現了偏差,日軍希望控制上海遙指南京,這樣當戰局有利的時候就不動,如果北方戰局不利就進攻南京逼蔣介石就範。
可他們派出的是松井石根,但不論是松井石根,還是日本都可以達成一個共識,那就是要打下上海,得到了上海就得到了主動權。
我認爲這時候日本人尚沒有意識到中國和美國戰略已經出現了調整,尤其是中國的戰略出現了大調整,也就是蔣介石要爲日本挖一個坑讓他鑽,這個坑的前提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就是抛棄北方和東方,然後固守西南。
北京的失陷讓華北被打開,華北打開了通往南方的道路基本上也已經打開了,但上海蔣介石一直不想丟棄,因爲這裏是他的經濟命脈和與外國進行交往的聯絡點,蔣介石決定在上海和日本人幹。另外一方面就是蔣介石也不願意輕易的就放棄自己經營多年的上海。
進攻的一方和防守的一方都決定在上海打起來,那麽這場戰爭就肯定成爲一場激戰,事實也證實了這一點。
那麽爲什麽最後戰敗了呢?在人數明顯占優的情況下還輸掉了呢?
首先要明確的是,上海只是一座城市,明確的意義在于戰爭的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部隊展開的問題,雖然日軍人數不及中國,但問題是中國軍隊也無法全數上陣,所以雖然中國人多,但是真正雙方能在一起交戰的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而且防禦和進攻在拉鋸戰中是不明顯的,也許這一刻日軍占了優勢,也許下一刻國軍又占了優勢,反複在同一個點上拉鋸,那麽就變成了一場消耗戰。
那雙方裝備和訓練的水平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因素了,在參戰的裝備上看蔣介石擁有最精銳的軍隊,在拼光了以後地方武裝難以提供同樣裝備水平的軍隊,本來陸地優勢應該比海運優勢大,可結果是日軍依靠海軍優勢爲陸軍不斷的提供援助。
結果可想而知,那就是在本來就無法展開的某一個點上日軍的火力優勢和訓練水平起了作用,戰爭變成了拉鋸戰,添油戰術,在犧牲大量戰士的情況下無法取得戰果,卻只能在上海不斷的拼下去。
上海變成了一座絞肉機,雙方在這裏不斷的增加軍隊,消耗軍隊,明顯日軍越來越多,而國軍雖然人數增多了,但是效果難以現象。
是繼續拼下去,還是撤下來避免崩潰就成了考驗蔣介石的一個選擇,他明白在上海失敗的意義,但如果這麽繼續硬拼下去是危險的。
所以最終淞滬抗戰結束了,日軍占領了上海,可以說淞滬抗戰時蔣介石對挖坑戰略還有猶豫,畢竟美國是否真的參戰是一個非常難以琢磨的事情。
而且喪失大片國土給他造成的不利影響和各種不可控問題讓他左右爲難,我認爲淞滬抗戰的失敗,讓他開始堅定的選擇了固守西南的戰略。
此時松井石根終于要發作了,他違反了日本大本營的戰略開始進攻南京。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5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44 am

90.南京大屠殺(南京陷落)
首先,日軍內部是否進攻南京是有爭論的,甚至是有很多人不支持占領上海後就攻打南京的,那麽這是爲什麽?
因爲就當是的情況而言,中國雖然損失了東北,熱河,一部分華北,上海,但是中國地廣人多的事實並沒有發生逆轉,第二點就是蘇美的真正態度不明,這種態度不明就是他們的軍隊還沒有真正的表現出動向來。
最關鍵的就是第三點,奪下上海日本可以說手握住了一張王牌,就是進攻南京的時機,這樣戰爭如果順利就暫不攻打南京,如果不順就攻打南京逼蔣介石就範。
這確實是一張非常不錯的王牌,但是松井石根違反了命令,強行進攻南京,那爲什麽一個違反命令的指揮官可以繼續呢?
首先援華派已經失敗,侵華派已經全面占據上方,但是侵華派內部也是不團結的,可以分成兩派,一個是激進派,一個是穩健派,激進派希望擴大戰爭,這種想法是明顯而易懂的,因爲一旦戰爭擴大,那麽激進派很有可能得利,這不難理解。
而以石原莞爾爲代表的穩健派希望戰爭可以慢慢來,對剛侵略下來的東北和華北進行加強控制,那麽爲什麽這兩派都支持或者默許了松井石根呢?
在激進派看來,如果松井石根攻下南京,那麽很有可能擴大戰爭,這樣一旦擴大戰爭那麽自己的機會就來了,可以說激進派希望松井石根攻下南京。在穩健派看來,如果松井石根攻下南京,那麽就可以逼蔣介石就範,從而承認東北,熱河,華北的獨立,這樣穩健派也達成了自己的目的。
所以雖然松井石根過早的打出了日軍進攻南京的這張王牌,但他們內心中都有自己的盤算,最終默許了松井石根。
那麽爲什麽蔣介石要放棄南京,首先蔣介石這個人是不喜歡犯險的,這一點也可以說明西安事變時蔣介石並不知道張學良敢抓他,這裏是一個相互證明,另外上海的失陷和北京的失陷是同樣的效果,那就是上海一旦失陷,也就無險可守,從此南京大門洞開。
另外蔣介石已經下定決心啓動西南計劃,所以他毫不猶豫的走了,作爲最高司令的人跑了,那麽必然是人心思變。
他跑了,別人也想跟著跑,所以軍隊也好,官僚也好都在收拾准備逃跑,南京保衛戰在未開始前已經處于一個人人自危,隨時逃跑的格局。
那麽不用說南京保衛戰自然是打不贏的了,結果是高級將領開始首先逃跑,然後軍隊産生混亂,市民也處于無序狀態。
但也有不願逃跑的軍人和高級將領,可以說這些人對戰局基本上已經失望,又不願逃跑,所以想要拼死一搏,能殺死多少日軍就是多少。
在一個混亂,無序的狀態下,南京保衛戰開始了,過程其實並不複雜,該跑的跑了,不該跑的也跑了,留下來拼的大多犧牲了。
南京保衛戰有一種失敗的情緒,那就是一種處于潰敗的情緒,一種近乎于絕望的情緒,使得人們失去了判斷,失去了控制。
南京最終失陷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5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45 am

91.南京大屠殺(爲何爆發南京大屠殺?)
在南京失陷後爆發舉世震驚的南京大屠殺,關于南京大屠殺的慘烈已經有非常多的敘述,我在關心的是爲什麽爆發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和兩個勢力有直接關系,一個是日軍指揮官,一個是日軍士兵,南京大屠殺是什麽樣的屠殺,爲什麽會爆發這樣的慘劇,我希望探究。
首先南京大屠殺是一場有組織的,還是無序的屠殺呢?
如果想看清這個問題就必須了解日軍的曆史,和日本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看清這個問題,日本是一個島國,如果不了解日本曆史,那麽會認爲日本是一個很團結的國家,其實日本是一個非常混亂的國家,混亂到了幾百個人就可以成一國的地步,那麽問題來了,事實上很多日本的諸侯都並不富裕,所以一旦攻下某地後會形成一個默契,那就是土地歸諸侯,而一部分財富歸士兵。
日本最混亂的戰國時代首先是一個封建時代,分封制度是最關鍵的制度,所以對諸侯或者武士來說土地是最重要的資源,而對于無法改變命運的農民來說,搶掠是最夢想的手段,在日夜不斷的征伐過程中,産生了一種分離,即武士和諸侯們更加惦記分封到土地,而士兵更加惦記搶掠,往往攻下一地後武士和將領默許士兵縱搶,一來可以破壞對手的土地,二來可以用別人的財富來滿足自己的士兵。
這是日本長期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所以即便發展到了現代,這個日軍的標志性特點也不難看出,那就是日本軍人尤其是底層軍人非常喜歡搶掠殺人,而高層軍人則非常喜歡裝腔作勢。這也是爲什麽抗日戰爭日軍總給人喜歡燒殺搶奪和給人野蠻的最重要根源。
還有就是日軍的構成是一個非常緊密的組織,日本是一個非常看重資曆和身份的國家,往往中層或者中底層軍官經常以欺辱下屬爲樂,下層士兵又以欺辱新兵爲樂,平時的時候打罵羞辱司空見慣,階級和門第之限非常嚴重,這讓日軍底層士兵內心中長期聚集著一種非常難以忍受的怨氣,所以一旦到了戰場或者面對比自己還要弱的人的時候就會爆發出各種駭人聽聞的獸性,他們的獸性一方面來自于高層軍官的默許,一方面來自于平時壓抑的人性,所以面對比自己弱小的人時,就非常願意把人“非人化”。然後做出一些讓“人”無法接受的醜惡事情。
這是爆發南京大屠殺和爆發整個日軍所到之處殘忍與野蠻的最關鍵因素,所到之處無不燒殺搶掠,而高層軍官各個裝腔作勢。
那麽是松井石根默許造成了南京大屠殺麽?
我認爲松井石根刻意的無視了和激化了這種情緒,看過松井石根入城資料片的都知道,松井石根在入城後呼喊“天皇萬歲”時曾經一度哽咽。
我認爲松井石根哽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點,他爲什麽要哽咽?
如果只說明他的狂喜,那我認爲這是不對的,甚至是並沒有看清這個問題的,我認爲松井石根的勝利標著他的失敗。
松井石根證明了自己的軍事才能,攻下了南京,但問題是他想要攻下南京麽?
很想,因爲他恨中國,他的理想是援華派而不是侵華派,所以松井石根以一個援華派的理想幹了侵華派想幹的事情,在那一刻我認爲他是痛苦的。
他的理想輸給了現實,所以松井石根的入城儀式對他來說是最好的功績,也是最大的羞辱,他心中的恨達到了頂點,他要施放這種仇恨,那麽選誰呢?
就是選擇手無寸鐵的南京人,他對日軍的放縱和默許達到了一種毫無顧忌的程度,也可以說他無視了一切,而是鼓勵日軍放手去殺,日軍內心中長期積攢的一切惡情緒都開始釋放。
但日本忽視了一個問題或者說知道裝不知道,那就是中國是一個什麽樣的國家,中國曆史大規模的大戰很多,大戰級別就更多如牛毛,中型戰爭多的簡直是浩如星海,會因爲南京失陷和南京大屠殺的慘厲就懼怕麽?
中國有一個東西約束著所有人,那就是:
行爲論。
任何人違反了行爲論只會被打敗,所以南京大屠殺不但沒有嚇住中國人,反而使得反抗的情緒更加激烈,也就是說日軍的搶掠只會不斷的加大仇恨,而仇恨最終會形成力量。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5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45 am

92.太原會戰(二次國共合作與太原會戰)
南京大屠殺爆發以後,如果說産生了什麽影響的話,我認爲使得事情變得簡單了,日本和中國非得拼出個勝負來,不論是日軍還是中國都失去了退路,必須要把戰爭打出個結果來,這是最關鍵的影響。
在南京大屠殺前蔣介石已經在廬山發表了《廬山宣言》,TG也早就發表了《八一宣言》,我認爲蔣介石從一開始有沒有猶豫?我認爲有,那就是蔣介石的勝算在于美國插手,他的顧慮就是如果日本和美國不打起來,那麽自己獨自和美國打起來會不會輸,這是蔣介石一直在顧慮的,但是經過了南京大屠殺,我認爲蔣介石的退路已經沒有了。
對于日本也同樣是如此,南京大屠殺就像是一種對日本的刺激,他極大的刺激了侵華派的野心,這一點也十分明顯。
所以戰爭已經變得簡單起來,那就是雙方必須要打到底了。
第二次國共合作就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那麽接下來日軍的目標就是奪取山西,山西擁有資源,又是一個非常好的通道,得到了山西可以進攻陝西進而威脅漢中地區,又可以進攻河南,甚至威脅著湖北和四川。
這時候閻錫山確實是熱鍋上的螞蟻,非常的苦惱,因爲日軍已經向他壓過來。
我想進行一個概述,然後具體分析。
在整個太原會戰中發生了三個類別的戰爭分別是,平型關戰役,娘子關戰役和守衛太原,他們分別是伏擊戰,守戰略要點戰和守城戰。整個太原會戰的結果很簡單,那就是異常慘烈。
可以說國民黨與軍閥和TG形成了兩種分界,一方打得是防守戰,一方打得是運動戰,很長時間以來對這兩者的爭議非常大。有不少人認爲國民黨抗住了正面才使得TG偷襲日軍成功。
那麽這種看法對不對?
我認爲不對,戰爭是一種非常講究的事情,那麽爲什麽國民黨要死守呢?爲什麽TG就可以發動運動戰呢?
按理說閻錫山的晉綏軍在山西名聲不論如何也是山西本地人,在自己的地盤上不能打運動戰麽?我認爲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
在戰爭史上正面防守,側翼偷襲是一種非常常見又司空見慣的戰術,如果認爲要麽只能正面防守,要麽只能偷襲是不對的,戰略是一種選擇,只有你選了戰略才會出現結果,我認爲從根本上看,形成這種結果的根源是國民黨和晉綏軍與TG的戰略是不同的。
對于國民黨來說守護山西並不是不可以。或者說山西是第一個真正開始有群山屏障的地方,但是國民黨和閻錫山之間是相互猜忌的。
對閻錫山來說,他不願意硬拼,因爲晉綏軍是閻錫山的看家老本,如果硬拼會有2個結果,一個是被日本人打敗,一個是被國民黨脅迫,這兩樣都是閻錫山不願意看到的,所以閻錫山的戰鬥欲望是差的,另外他也和國民黨一樣在相互之間猜忌。
這種猜忌有兩個結果,一個結果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劃分了區域以後,不管對方死活,另一種結果就是雙方都希望對方受到更大的打擊,所以造成的結果是什麽呢?
那就是日軍可以輕易的選擇主攻誰,起到了一個很長尴尬的效果,那就是主客交換,本來在中國戰場上日軍更應該謹慎,防範運動戰的偷襲。本應是中國軍隊把握著主動出擊和防守的主動權,但事實上沒有發生,都在消極的防守,都在期盼著對方被日本人打,本來自己的主場換成了日本人是主場了,日本人想怎麽打就怎麽打。
這是造成太原會戰失敗的主要核心問題,而這種問題一直伴隨著國民黨的抗日戰爭,那麽爲什麽TG反倒是主動出擊了呢?
因爲TG的目標明確,首先是抗日,其次是建立根據地,所以如果主動出擊取得成功,那麽就可以在這裏立足,也就是采取不斷的運動戰攻擊對方。反而是取得了好的效果。
國民黨和軍閥之間的猜忌和僵化使得自己傷亡慘重,而且想要守護山西的任務不但沒有完成還損兵折將,TG選擇進行運動戰偷襲對方,反倒取得了戰果。我認爲不能簡單的認爲國民黨守在主要戰場上就認定這是一種無奈。
戰略是一種選擇,你的不同選擇會給你帶來不同的結果。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5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46 am

93.太原會戰(平型關戰役)
首先,平型關戰役的勝利,我想不用多說,很容易了解,但平型關大捷産生了兩個結果,首先談第一個。
第一個結果是明顯的,那自然是TG非常快的就展示了自己的實力,這對TG想要在日後建立抗日根據地産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因爲可以給TG證明的時間不多了。
局勢在一天天惡化,我認爲TG撤退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要麽打一仗立足,要麽沒打成就會造成很多麻煩。可以說這一仗在中國和日本之間都算是漂亮的回應了對TG抗日能力的質疑。
那麽值得說的地方在哪呢?
那就是日本人也不是團結的,這是造成平型關大捷的重要原因,一直以來大多數人對日軍作戰能力強大,部隊團結是深信不疑,但事實恰恰相反。
爲什麽日軍可以在很快的時間內取得如此大的戰果呢?
恰恰是因爲日軍內部的不團結甚至抗命造成的,我們可以看到在東北石原莞爾違反命令制造了侵略東北,在上海和南京松井石根違反日軍命令強行進軍,而在山西則是板垣征四郎的冒進造成了他在平型關被偷襲。
可以說日軍前線將領的進攻和戰果大多都是違反了日軍大本營命令而“造成”的。所以長期隱藏在曆史中的事實就是,這種冒進情緒促成了大多數戰爭,等到大本營明白過來,也開始放手一搏了,這才是戰爭一再擴大的根本。
那麽爲什麽日軍的這種冒進和不團結能夠取得勝利?
因爲日軍的冒進大多帶有個人色彩和主觀判斷,比如中國和日本都制定了某一地的戰略,如果雙方都老實的按照戰略進行,那麽戰爭未必會發展的這麽快,而前線將軍和後方指揮員有一個不同,那就是對戰機的把握不同。
戰機總是稍縱即逝,對于前線將軍來說他們看到了對方的破綻,是否按照原來計劃進行就是對他們自己的一種考驗,而“冒進”和對功名利祿的渴望讓他們敢于違反後方指揮官的戰略,那麽爲什麽可以取得成功?
因爲國民黨軍隊和軍閥處于一個消極防守狀態,所以日軍前線將軍更願意變招,這個變招就是他們違反戰略,違反命令,然後偷襲某一點,他們爲什麽可以成功,因爲與日軍的這種變招相對應就是國民黨和軍閥的不變。對與國民黨和軍閥來說,都渴望日軍去打對方。
所以日軍的變招可以成功,而一旦成功了,又會激起更多人的野心,對于勝利和取得的戰果,日軍大本營的默許讓他們認爲,這種方式是可以的。
但這種做法非常危險,因爲日本陸軍的成功是建立在你變對方不變的前提下的,假如戰爭簡單到讓前線將軍隨便按照自己想法打就能成,那還要高級戰略家幹嘛,派上一群大膽的打去呗。事實上這種做法極其危險。比如有些時候對方高級戰略家會露給你一些破綻和便宜,假如前線將軍們上鈎了,馬上很可能遭受到的就是各種包圍,很可能因爲他這一個人的冒進使得整個大戰崩潰,所以日軍的這種做法極端不可取。如果跳到一個更大宏觀視角去看待日軍的這種冒進,不正是一步步走進了陷阱裏麽?
還有就是板垣征四郎忽視了中國還有一個力量存在,那就是TG。板垣征四郎也想複制這個辦法,創造他自己的“戰果”,但他讓一個人盯上了,這個人就是林彪。
與國民黨和軍閥不同,TG的戰略就是要打擊日軍,然後建立根據地,所以板垣征四郎的變招引起了他的注意,然後TG也跟著變了,打了他一個埋伏,這就是日軍的問題,或者說是這種危險性的一次爆發,因爲你變招了,假如別人也跟著你變,那麽你不一定有便宜占,因爲戰爭可以變來變去,反複不停的産生變局,而誰抓住了最有力的一次變化,誰就可以取得勝利,所以注定板垣征四郎要得到這次教訓。
結果就是在平型關TG取得勝利,我認爲平型關大捷是十分有意義的,因爲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了以後國民黨和軍閥的軍隊都是消極防守,死拼硬打,不僅拼光了軍隊還造成了大量國土與城市迅速淪陷。還造成了日軍好像很團結,好像很厲害的假象。事實上是國民黨和軍閥的戰略出了大問題。這才是最成了快速淪陷的核心問題。
而平型關戰役是一個結束麽?
不,這只是一個開始。
平型關戰役造成的另一個結果是事後的結果,我認爲這也非常重要。
那就是林彪身穿著日軍大衣騎著洋馬非常驕傲的走著,突然被晉綏軍的一個士兵打了一槍,使得林彪缺席了整個抗日戰爭,前往蘇聯醫治,並且留下了後遺症,這到底對林彪的精神和他的思想造成了多少影響,難以估量。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5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47 am

94.太原會戰(娘子關與忻口會戰)
忻口會戰和娘子關會戰是兩場相互作用的戰役,首先日軍和國軍在忻口展開會戰,然後因爲國軍(國民黨,地方軍閥,TG)的抵抗沒有得手,日軍轉向娘子關,攻破娘子關以後忻口失去防守價值。
這兩場戰役包括了野戰和運動戰和防守戰等多種形式的戰爭,我不想評論失敗的理由,反倒是想說另外的問題,那就是日軍是不是不可戰勝的。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可戰勝的軍隊,誰也不是撒豆成兵,刀槍不入的神兵,如果說中國人喜歡迷信,那麽日本人也差不多。
日軍的速勝和長勝都是在于中國軍隊內部不團結和相互不配合的前提下完成的,但如果說戰鬥意志,我反倒認爲中國軍人不遜色于日軍。
中國軍隊大多在缺少彈藥武器補給的情況下,又沒有空中,火炮,坦克等重火力武器支援下與敵人作戰,這種難度可想而知,在這麽不利的情況下堅持戰鬥是非常困難的。
尤其是防禦戰中大多防禦地點都是反複爭奪,在屍山血海裏死戰,最後因爲整體戰略的失敗導致失敗。
我想談的是,中國軍人不是軟弱的,而是其他方面出了問題,是國民黨和軍閥之間內部出了很大的問題,這種相互的矛盾和猜忌與猶豫造成了戰爭的失敗。從抗日戰爭開始就有高級指揮員和將軍戰死,這是一個事實,並不是所有人都只會逃跑和後撤,仍有大量的將軍和士兵戰死,但整體的大戰略出現了問題,使得他們最終孤立無援在拼盡最後氣力後戰死。
戰死是不是一種恥辱,我認爲要分清情況,假如在本來能贏得狀態下,大意輕敵被打敗最後戰死,我認爲是一種恥辱,但相反如果是明知道是死卻死戰不退則是一種光榮。
在忻口會戰中就有一個代表性人物,他就是郝夢齡。
他在最後說:“先前我們一團人守這個陣地,現在只剩下一連人還是守這個陣地,就是剩下一個人,也要守這個陣地。我們一天不死,抗日的責任一天就不算完。出發之前,我已在家中寫下遺囑,打不敗日軍決不生還。現在我同你們一起堅守這塊陣地,決不先退。我若是先退,一你們不管是誰,都可以槍斃我!你們不管是誰,只要後退一步,我立即槍斃他。”
失敗的問題是明顯的,但是不是只有失敗卻沒有發光點呢?是不是只有悲痛卻沒有希望呢?假如抗戰沒有希望,沒有一種能讓人堅持下去的渴望的話,那麽戰爭只會一敗再敗最後被征服。
我認爲日軍的實力被高估了,而中國軍隊的實力被低估了,才會産生消極情緒,認爲中國這次在劫難逃,但事實是,在錯誤的戰略指導下,大批人格高貴的軍人用自己的死努力的扭轉著局勢。所以日軍不敗的神話最終被打破,最後取得抗戰勝利。
戰爭是一門特別複雜的藝術,但又是一個特別簡單的事情,如果對你提問:“如果讓你去死,去當炮灰,你願意麽?”
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人願意,那麽這個國家是危險的,如果一個國家是有人願意的,那麽這個國家就有希望。
如果說死了1個炮灰不足以扭轉局勢,那死10個呢?死100個呢?死1000呢?死千千萬萬個呢?當千千萬萬個炮灰都願意去死的時候,戰爭就會被扭轉。就會在死路上生生的劈出一條生路來。
那麽該如何選擇,是選擇慷慨赴死,還是選擇忍辱偷生?
我認爲如何選擇都是個人的事,畢竟很難要求所有人都慷慨赴死,同樣也無法引誘所有人都選擇屈辱的活著,人是一個複雜多變的動物,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光也必然存在著影,忻口和娘子關最後都失守了,在隨後的戰鬥中有更多的城市與關隘失守了。
但日軍的進攻速度越來越慢,這說明什麽,那就是光看來還是比影多。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4頁(共12頁) 上一頁  1, 2, 3, 4, 5 ... 10, 11, 12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