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沈旭暉2009(7月至12月)文章

2頁(共2頁) 上一頁  1, 2

向下

  沈旭暉2009(7月至12月)文章 - 頁 2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09(7月至12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四 4月 04, 2013 7:54 am

What went wrong? Do you hear me?
【明報專訊】特區政府連串疑似醜聞成為話題,真是管治失效的老生常談嗎﹖要回答這問題,我們應先了解醜聞政治的理論規範。這可以由一宗國際案例談起﹕

重構法國的中非人肉鑽石醜聞

1979年,法國媒體披露總統德斯坦早年擔任財政部長時,曾接受中非暴君博卡薩送贈兩枚鑽石,沒有申報利益﹔到了他任總統時力挺博卡薩,被視為利益輸送。當時博卡薩形象之差,冠絕全球﹕傳說他嗜吃人肉,會命廚子把政敵煎成烙餅,曾親自屠殺兒童犯,又自行稱帝,加冕護衛隊正是德斯坦派遣的法軍。1981年法國大選,德斯坦敗予左翼挑戰者密特朗,醜聞是關鍵之一。

但深入觀察,這和燈膽醜聞一樣充滿懸念。法國政壇並不特別清廉,剛去世的加蓬總統邦戈在法有大量資產,美英即明言他是巴黎庇祐的貪污犯。就是博卡薩,密特朗也容許他以退休軍官身分在法定居,德斯坦的政敵更與他結盟,好讓前總統繼續出醜。德斯坦以「鑽石只是政府間的碎鑽紀念品、已將之變賣捐出」開脫也四平八穩,同樣收取博卡薩鑽石的基辛格就安然無恙。然則醜聞何以炒熱﹖

權力、聲譽、信任鐵三角

就此我們應參考英國社會學者湯普森(John Thompson)著的《政治醜聞﹕媒體時代的權力與能見度》。作者通過英美案例提出「社會醜聞論」,以權力、(制度或個人)聲譽、群眾信任這鐵三角互動為主導醜聞的公式。媒體雖然通過醜聞傷害政府或政客聲譽,影響後者權力、提升自身話語權,但也受「信任」這元素規範﹔信任對象可以是正式或非正式制度。例如美國人多認定前副總統切尼的公司在伊拉克戰爭獲暴利,但相信利益整合潛規則,不作深究﹔尼克遜破壞憲法對行政權力的規範,民眾卻集體反彈。當台灣民眾不信任制度,行政院長與黑幫頭子共遊就不受安全閥保護﹔如南方朔言,美國人卻不會深究甘迺迪的黑幫聯繫。

法國政客搭上非洲暴君原是受信任的,前提是對巴黎有利。德斯坦出事,因為規範被打破﹕博卡薩一度倒向當時的公敵利比亞,後雖反悔,警號已生﹔德斯坦就兒童屠殺干涉不果,大失面子﹔他最終推翻博卡薩,擁戴復位的達科不久又倒台,外交顯得有心無力。其時法國經濟低迷,群眾對花費不菲的法非關係反彈,歐洲整合呼聲湧現,醜聞反映的正是範式轉移。德斯坦下台後沒有糾纏於醜聞,不再碰非洲,改以先驅身分鼓吹歐洲融合,贏回一些尊重。

香港制度聲譽深獲第二代信任

將社會醜聞論應用到香港,對近期醜聞的主流解釋似乎都難以自圓其說。假如困局主因是金融海嘯,而海嘯主要衝擊中產,為何積極回應的是青年﹖假如這是政改危機,如何解釋港人對北京持續增加信任﹖假如媒體有力單獨製造議題,何以無人理會甘乃威事件﹖正如法國人在國家利益無損下默許領袖搭上暴君,香港制度依然獲第二代港人信任﹕無論立場如何,他們信任經濟制度健康、社會階梯公平、公共道德合理,對醜聞反應有限。早前某老牌青年機構負責人發表一篇由上而下的訓誨,堪為樣板。

但通過將青年常駐的網絡信息解碼,卻能發現制度聲譽正失去第四代信任。筆者曾以Christopher Hughes的論述研究框架,解構不同群體為愛國論述賦予的內涵﹔以此論剖析第四代對醜聞的回應,多是對現制度不信任的借題發揮,是為「權力——聲譽——信任」三角關係的警號。這些結構包括經濟社會,更包括文化倫理,放在第二代(精英)是好的,對今日的他們也是好的,對第四代卻不好。這就是跨世代制度失衡。呂大樂的四代香港人論在知識界影響甚廣,上一代卻難得共鳴。他說「作者已死」,筆者唯有嘗試深化世代論的6個結構困局如下﹕

世代論衍生的六大結構困局

1. 1970年代末開始,香港教育成了世上最社會主義的制度之一,經濟卻還是最資本主義的經濟,不同於上一代的教育是稀有品、社會是高淘汰制的一條龍。受教育人口大幅增加,金字塔階梯被打破,社會沒有相應流動,這不是「升呢」,而是明升暗降。大學畢業生只能找從前中學生的工作,卻有了國際大學生的期望﹔以往中學畢業不一定置業,如今很難說服大學生不以此為目標。政府不解決期望落差,卻拆着過來人的階梯,再以副學士、私立大學等延緩泡沫爆破,結果第四代集體代入左翼理論,失去對教育制度的信任。

2. 新自由主義革命出現於1980年代,自此終生合約變成短期合約,固定職位變成臨時工,這是全球趨勢。問題是97前的移民潮令社會出現斷層,兩種制度並存的時間大幅延長。因移民潮上位的,屬於合約革命前最後一代。假如沒有移民潮,最後受益人已退休,不同世代可共同打拼。但現在上層正當盛年,缺乏保障的命運由第四代開始。他們不理解為什麼早出道5年的有保障,自己卻不能規劃,失去人生的可測性,以及對社會制度的信任。

3. 先代人早年生活比當下青年艱辛,但當時存在無窮可能性,可創富、可革命,從商從政門檻甚低,制定規則可望可即。現在一切行頭規範極多,充滿上代人設定的規則與保護機制,失去第四代創業者的信任。尚有破立精神的人懂得機會在規範未完備的北方。

4. 從前香港社會尊重高知識、高道德,這其實和社會階梯相輔相成。但從前來港的是精英,近年精英紛紛離港,新移民(10年將達50萬)大多是低技術階層。倫敦、紐約持續有優質人口流入,香港人口質素整體則成負增長,無論在家庭、學校,新一代都缺乏外圍環境的發憤目標。但第二代無意改變道德觀,反而滋生了明光社。當周秀娜一類受制於英語的新移民以另類方式打拼而受道德規範,舊價值被看成為上一代服務。

5. 香港已湧現大量高質素退休人士,他們足以工作至80歲,卻被迫於60歲退休。主導社會價值觀、解決青年問題,成為他們發揮餘力的中介。以禁毒為例,政府能打動的不是只聽過《一事無成》的青年,而是「天造之才皆有其用」歌詞中成長的家長。假如社會暗中以青年問題解決老人問題,第二代關愛倫理會失去第四代信任。

6. 青年問題不應單歸咎政府,在西方,這屬民間第三部門責任。激進青年哪裏都存在,青年組織不應是和諧工具,而應疏導宣泄,否則政府何不乾脆兼營﹖但香港主流青年組織過分倚賴政府,領袖視組織為鞏固地位的基石。西方青年組織不怕離經叛道的引領思考,「為什麼克林頓、布殊、奧巴馬吸食大麻不上癮兼當總統﹖」但香港青年組織會組織青年喊口號,帶領憶苦思甜,導致整個第三部門失去第四代信任。

這六大困局,遠比上代思維設定的六大產業深入青年民心。政府不可能解決結構問題,但有力拆牆鬆綁,讓第四代在規範以外建構新一套。假如論述和制度被上一代繼續壟斷,第四代除了被迫借用民主vs.建制的套話借題發揮,還可怎樣﹖德斯坦從醜聞轉型,港英從六七暴動建構香港節,值得特首參考。深究醜聞則不必,一來清者自清,二來濁者自濁,三來清濁無常,其實亦irrelevant。

世代失衡如一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09(7月至12月)文章 - 頁 2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09(7月至12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四 4月 04, 2013 7:55 am

《2012末日預言》國際視野的空白(上)﹕朝鮮篇
【咫尺地球】荷李活電影《2012》成為城中熱話,並帶來末日話題。但電影的國際關係背景和危機管理概念十分兒戲,和精湛的特技形成強烈對比。觀眾離場後宜釐清概念,萬一類似遭遇到來,也可分辨哪些情節不可能發生。

跨國機制未有北韓不務實

首先,《2012》的基本設定是地球進入全球化時代,有跨國機制處理人類普世問題。這機制的結構性問題我們下周再談,現在先說它的成員。電影說,共有46國參與計劃,大概包含了所有大國在內。46國不包含地位猶如香港區議員的太平洋島國圖瓦盧總統,這在非常時期,原可理解;但教人感興趣的是,作為重要國際玩家的北韓(朝鮮)偉大領袖金正日,是否得到入場券?似乎沒有。表面上,這機制自然不大可能邀請北韓參與,因為北韓參與國際協商的往績以出爾反爾著稱,金正日的不可測性風險太高,連六方會談也六進六出,事關人類生存的重大決議,如何容得下他?但要是真的有那樣迫切的人類危機,有能力製造核武的北韓科學家,也不可能永遠不察覺。當他們察覺了,哪怕在最後關頭前一天才察覺,金正日自然會明白自己已被國際社會出賣。屆時以他的作風,恐怕寧願提早先發制人發動核戰,和鄰近地區率先同歸於盡。因此,在末日孤立北韓,還有其他疑似「邪惡軸心國」,也是不務實的。上述案例,值得新現實主義者進一步研究。

西藏設基地為票房

其實一旦出現末日恐慌,北韓才應是主角,因為《2012》的方舟基地設在中國,並不完全合理。電影以西藏為方舟基地所在地,一來是為了配合藏傳佛教的神秘感覺,二來是預測海拔高的西藏會成為新世界中心,三來暗示中國是唯一有力大規模動員廉價勞工的大國,四來諷刺中國最能向民眾隱瞞事實(還有五來是為了中國票房)。但正如電影鋪排,就是純樸、不了解現代科技的西藏工人也會泄密,希望在末日拯救家人,而且還讓西藏宗教領袖老早知道計劃,這一干人等卻沒有遭到滅口,可見就是中國政府不可能完全監控所有人的一舉一動、安全舉措連暗殺羅浮宮館長的法國也不及,也是這漏洞幾乎讓計劃失敗。因此,今天保密效果更好的國家,只有北韓。在這角度看,北韓極權制度的存在,對人類可能有巨大「貢獻」,《2012》的各國領袖應該及早邀請金正日加盟,頂多承諾讓他挑選合意的荷李活女明星陪同上船,和安排美國總統在世界毁滅前訪問平壤,滿足他最後的虛榮。反正金正日信任的親信為數不多,連那位因偷渡到日本迪士尼而失寵的長子也大概不會照顧,不需浪費多少方舟門票。

不過,就是北韓這關解決了,恐怖組織和極端教派也人才濟濟,也有他們的科學家,不可能接受國家協商機制解決一切。《2012》一大盲點,就是只看重國家的角色,忽略任何形式的非國家個體,無視國家領袖不可能代表非國家個體領袖的事實。假如拉登以自己的途徑知道了末日,蓋達組織必然另有行動;就算拉登會為了方舟入場券放棄「原則」,那些擁有瘋狂科學家的末日教派卻可能千方百計破壞方舟計劃。何况真的要向世界公布真相,絕不需要像羅浮宮館長那樣召開記者招待會,只需在互聯網廣傳,人家滅口也來不及,這正是國家機制不能掌握之處。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09(7月至12月)文章 - 頁 2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09(7月至12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四 4月 04, 2013 7:55 am

阿敏、博塔、博卡薩﹕析讀非洲的寬恕
【咫尺地球】近代非洲名人當中,因為正面貢獻成名的不多,以負面行為廣為人知卻甚眾。「烏干達狂人」阿敏、「食人肉皇帝」博卡薩等,都已成為世界級暴君的代名詞。教人意外的是,近年在他們的國家,這些人物或他們的後代都得到平反,這潮流可稱之為「非洲的寬恕」。

暴君死後獲平反

以阿敏為例,他擔任總統時殺戮甚眾,趕走亞裔商人,自稱CBE——大英帝國征服者(Conqueror of the British Empire),種種奇行加暴行,為他博得狂人之名。目前的烏干達總統穆索維尼,就是阿敏時代的反對派游擊隊領袖。穆索維尼鞏固權力後,高呼全國和解,數年前特赦阿敏的長子,他在阿敏死後一直領導小型游擊隊挑戰政府。不久,這名阿敏之子更被任命為烏干達國家安全部副部長,負責掃蕩其他游擊隊。任命發表時,穆索維尼對阿敏家族頗有好評,完全不像是談論暴君。此外,阿敏的前任奧博托也是暴君,他在阿敏下台後再執政了一會,才被穆索維尼推翻。奧博托不久前逝世,穆索維尼宣布給予國葬。

同樣戲劇性的發生在中非。70年代,中非暴君博卡薩和阿敏齊名,行為更為荒誕,除了廣為人知的自行稱帝,耗盡國庫搞加冕大典,還被指以吃掉政敵為嗜好,曾親自屠殺囚禁在監獄的兒童。博卡薩下台後流亡法國,後輾轉逃回國被判刑,最終還是死在法國。年前中非政府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與博卡薩家族和解,由博卡薩一名兒子代父親「部分施政偏差」認錯,換取政府「發還」部分博卡薩興建的宮殿,予家族成員作生活費。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在不少非洲國家都存在,更著名的例子是盧旺達。盧旺達大屠殺後,要是追究所有兇手,恐怕全國沒多少人不受牽連,於是委員會鼓勵街坊對殺人犯先公審後寬恕,只拿最著名的戰犯問責。

類似寬恕也出現在南非。南非結束種族隔離政策後,經過了蜜月期,黑人至上的種族主義開始抬頭,白人逐漸離開,總統姆貝基被指縱容黑人民粹思潮發酵。但前白人總統博塔逝世時,曾被他直接逼害的姆貝基不但親自參加喪禮,在喪禮還高調擠出眼淚,無論是黑人還是白人,都沒想到他的演技精湛至此,何况博塔還是種族隔離政策的最後堅持者。

部族政治無法解決

表面上,這些例子都在傳遞正面信息﹕迎接將來,寬恕過去,解除仇恨,共迎更美好的明天。但背後結構性的信息,其實是非洲國家沒有辦法解決國內的部族政治。無論是怎樣的暴君,在非洲,他們都不可能沒有支持者,而最忠誠的支持者,一般來自他們所屬部落;而在南非黑人精英眼中,剩下的白人也與部落無異。上述和解、寬恕,其實在暗中劃定部落之間的利益分配,結果非洲始終發展不了成熟的民主政治,選舉也好、戰爭也好,都以部落劃分。以奧巴馬祖家肯尼亞為例,總統大選淪為部落之爭,由於肯尼亞開國元首肯雅塔訂下法規,容許政府官員經商,令裙帶資本主義空前流行,掌權者必會庇護部落同胞。號稱相對發達的肯尼亞尚且如此,其他非洲國家更不在話下。寬恕、和解自然沒有問題,未來也不大可能出現阿敏、博卡薩級數的暴君,但在非洲,裙帶資本主義和部落主義的根本不但未見改變,反而被寬恕強化了。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09(7月至12月)文章 - 頁 2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09(7月至12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四 4月 04, 2013 7:55 am

《2012末日預言》國際視野的空白(中)﹕宗教篇
【咫尺地球】除了獨立教派和恐怖組織,災難電影《2012》另一批明顯忽略的非國家個體(NSA),就是各種宗教領袖。《2012》刻意強調宗教的無助,反正讓全世界毁滅,卻偏偏選擇拍攝巴西耶穌像和梵蒂岡聖保祿大教堂的倒塌,又要倚靠宗教的意大利總理成為唯一逃不過去的大國領袖。據說導演原來還打算拍攝伊斯蘭聖城麥加之毁滅,不過為免激起穆斯林報復才作罷。

總統擔當精神角色不符現實

事實上,要是瑪雅預言真的存在,信息也是說「毁滅現世界、建立新世界」,所以方舟除了負責逃生,更肩負了重建、改造人類文明的責任。因此宗教領袖才應是方舟的主角。假如有一個變相決策委員會,教宗不可能不在內,正如事實上存在的終結冷戰決策委員會,也是以列根、戴卓爾夫人和若望保祿二世為核心。像教宗、達賴喇嘛、伊朗什業派阿亞圖拉這些人,影響力明顯比被安排擁有獨立發言權的意大利、加拿大總理要大。就是教宗本人希望留守羅馬殉難,也必會派遣重要主教參與整項計劃,而沒有伊斯蘭領袖參與更屬政治不正確。《2012》安排大量阿拉伯酋長資助方舟計劃,他們不可能完全向伊斯蘭領袖隱瞞計劃,現在就算是沙特國王調動十億鎊的資金也需要核數,沙特國內的激進瓦哈比教士,就對監察領袖的帳目愈來愈用心。

只要及早得到各大宗教領袖同意方舟計劃,他們自然可以安排願意殉道的高層神職人員在最後關頭陪伴世人,人類安樂死也容易點。然而在《2012》,承擔這精神角色的卻成了美國黑人總統。這是極政治不正確的安排,一來讓世俗領袖衍生出精神身分,二來不合理地讓偽個人英雄主義凌駕於制度,這都不可能在現實世界出現,也與美國憲法不符。假如那是布殊,絕不可能自己不上船,也會老早安排葛培理牧師代表他留守最後一刻,以示新保守主義與美國共存亡,那才是冷血領袖的工作。

假如什麼人上船、什麼人發號施令是全球領袖共識,美國總統在最後關頭改變計劃,足以令計劃破產。電影反映的正副總統及議長不在時,居然被幕僚長攬權,而其他國家領袖又集體向他施壓,這些都是最不應該出現的混亂——根據美國憲法,副總統不在,應輪到眾議院議長,再次是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接着是國務卿以下一眾內閣成員,幕僚長根本排不上號。在非常時期,捍衛原有秩序已十分困難,像《盲流感》一類小說/電影講述的文明毁滅、新秩序重整,正是這情况;假如幕僚長奪權先例一開,其他領袖被推翻也指日可待,那都是美國總統婦人之仁的責任。

對宗教人士而言,末日方舟恰恰是他們「一展抱負」的機會。既然事件有神秘色彩,對2012年有預言演繹權威的中南美洲印第安巫師、各國末日預言學家,以及麥玲玲師傅,也許都會獲派入場券。特別是因為羅庚這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神秘力量,不應在大災難失傳,而當地球磁場改變南北極,屆時懂得以顛倒方式使用羅庚的玄學家,就只有麥玲玲師傅了。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09(7月至12月)文章 - 頁 2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09(7月至12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四 4月 04, 2013 7:55 am

《2012末日預言》國際視野的空白﹕G20篇
【咫尺地球】讓我們回看《2012》處理人類普世問題的跨國機制。在電影,那還是G8,大概拍攝時預計不到G20的出現。因此橋段一方面安排人類方舟在中國興建,另一方面中國卻不是首先獲知會的國家;印度、巴西等G20新貴,自然也無影無蹤。假如真的有那樣的會議,其實歐盟一個代表就可以了;而沙特貴為G20成員,並非電影諷刺的只因有錢才能上船。

核武大國無可能銷毁核武

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假如G20是機制,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美國總統不可能在會上和各國領袖直接討論﹕一來這些國家不輕易相信美國,二來不少國家領袖轉換頻率極高,得到絕密資訊,難保不會炒作為自己的競選議題。所以國家元首不一定是處理這類議題的理想人選。合適人選必須有一定延續性和超然性,例如前總統或憲法上的虛君。

說服世界各國領袖為了維繫人類文明分工合作做方舟,並非最困難,雖然當年被列根星球大戰計劃欺騙的蘇聯後人俄羅斯,不會不擔心這又是陰謀。真正困難的是,要是預測有《2012》末日危機,核武大國總應大量銷毁核武,以免浩劫時自己的核武意外爆破,屆時恐怕沒有方舟可同時抵禦天災人禍,倖存者也不可能走出艙外,因為世界已充滿輻射。但要各國銷毁核武,無論末日證據多麼充分,都極難,讓各國領袖承諾不攻擊已是極限,宣布不防禦幾不可能。何况方舟既然在中國,各國就是把登船權交給了中國,要是最後關頭解放軍逼全體外國人下船,他們也沒辦法,因此該基地應盡早交給聯合國或各國代表共同管理。這是更不可能造到的,中國會認為是分裂西藏的陰謀。

這機制也不可能像電影那樣,沒有危機管理的準備。各國領袖不可能真的在最後一刻才集中到方舟,任何行動都不容許安全系數如此低的運作。正常做法是在事發1個月前,就安排替身代表領袖出席公開場合,以免最後一刻有什麼意外;假如2012年的香港特首能獲入場券,他也會讓政務司長當處理特首而先逃。又如電影出場的加州州長阿諾舒華辛力加理應獲分配入場券,他似乎卻在加州殉難;在現實世界,他當然會老早安排替身飾演自己,讓本尊逃之夭夭。

危機管理準備 領袖有事勢早遁

至於最後關頭讓名單外的人上船更不可能,船內食物和應急物品都是稀有品,各國元首必須在計劃制訂前,同意遇上非常情况如何反應,不可能毫無應急指引感情用事。要是方舟上的人要封閉式生存數年,人數倍增的結果,只能是產生糧食危機和騷亂。

最後,方舟計劃也不可能是單一計劃,真的面臨末世,人類大概會分散投資製造不同工具,例如土法煉鋼的熱氣球,以及太空船,以免磁場倒調讓方舟通訊儀失靈。就算大型太空船非現在科技能承擔,極個別人士也會被安排在月球基地暫住,維珍航空老闆布蘭森就必然情願花盡身家上太空,而不是付十億歐元擠方舟。既然方舟位置有限,把那些書畫送上月球暫存而騰空位置予人類,似乎更合邏輯;同一道理,各國生物學家可盡早蒐集動物不同品種的DNA樣本,而不是忙於像《聖經》那樣運送一雙雙動物上船。目前這些自然都與我們的生活無關,但從中多了解國際關係和危機管理概念,面對香港自己的2012,也是有建設性的。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09(7月至12月)文章 - 頁 2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09(7月至12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四 4月 04, 2013 7:55 am

東亞運餘波﹕關島與塞班島的國際身分
【咫尺地球】位於北太平洋的關島和塞班島,都是中產新興旅遊熱點。但它們對一般市民而言,感覺始終較為陌生,直到今年,卻因為兩件事令它們的知名度高起來﹕

(1) 香港主辦東亞運,平常不被一般人當作東亞成員的關島一如往屆參賽,派出運動員超過100人,雖然水平不高,但個別運動員予人深刻印象。例如,有位打乒乒球的中年胖漢代表,球技可能還及不上香港小學校隊,卻帶來運動會前所未有的親切和喜劇感;

(2) 一度家傳戶曉的周秀娜寫真集,出奇有國際視野地以塞班島為背景,大概假設其讀者多不知道塞班島在哪裏,好增添神秘感覺。

次主權個體 與香港相似

事實上,關島和塞班島的母體——北馬里亞納群島——都是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次主權(sub-sovereignty)個體,類型和香港相若,其國際身分值得港人注視。它們的主權都屬於美國,而美國領土分多個級別﹕「整合」(incorporated)了的除個別例子外,都是國內州份;「未整合」(unincorporated)而又「組織」(organized)了的,就是有自治權;這些自治單位能自給自足、被當作準國家的,可以成為「自治邦」(commonwealth),不能自給自足的,則繼續是「屬土」(territories);還有其他既未整合、又未組織的屬土,像美屬薩摩亞,由美國以更直接的方式管治。關島的正式地位就是美國的「非整合」「組織」「屬土」,以塞班島為首府的北馬里亞納群島則是美國的「非整合」「組織」「自治邦」,都在美國眾議院有沒有表決權的代表。其實關島面積比整個北馬里亞納群島還要大,相當於香港的一半,人口也比北馬里亞納群島要多,但由於美國軍事基地設在當地,戰略位置重要,華府一直不願關島「升呢」,以免影響美國日後的駐軍部署。

棄大洋洲事務 參與東亞活動

至於它們的地緣身分,也十分有趣。歷史上,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屬於同一組群,原來都是西班牙屬地,直到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戰爭被美國擊潰,喪失所有主要殖民地。至此兩島卻命運迥異﹕關島被美國直接佔領,北馬里亞納群島原來被准許由西班牙保留,但西班牙見自己在太平洋已一無所有,乾脆將之售予德國;德國在一戰戰敗後,群島被轉給日本托管;日本在二戰戰敗,北馬里亞納最終還是落入美國手中。值得注意的是,關島在美國授意下,不參與太平洋整合,反而老早加入東亞區,因此積極參與東亞運動會,而隔鄰的北馬里亞納則一直參與大洋洲事務。直到年前,它卻效法關島申請加入東亞足協、退出大洋洲足協,反映願意自稱大洋洲國家地區的島嶼將愈來愈少,也許不久後即會組隊參加東亞運。

值得一提的還有和關島、塞班島鄰近的帕勞(帛流)島、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這三國目前都是獨立主權國家,但和北馬里亞納群島經歷差不多的歷史,最終卻超越了什麼「未整合」、「已組織」的美國框條,分別和美國簽訂「自由聯合協定」。協定內容賦予它們的身分其實和自治邦差不多,都要接受美國外交指導、軍事保護,也都擁有自治權,甚至也享有某些美國公民權利,分別只是它們的主權被美國確認,作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而已。雖然獨立與否只是一線之差,但關島和塞班島既然選擇(或被迫選擇)了不同道路,未來參與東亞整合的前景,卻可能豁然開朗。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09(7月至12月)文章 - 頁 2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09(7月至12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四 4月 04, 2013 7:56 am

東亞運餘波之澳洲與哈薩克
【咫尺地球】香港主辦的東亞運共有九支參賽隊伍,歷史上的東亞運則曾有更多國家出現,包括兩個大國澳洲與哈薩克。它們參加東亞運與否自然不單是體育議題,更是地緣政治和板塊整合的具體反映。

以哈薩克為例,它脫離蘇聯獨立前,並沒有明確思考自己的身分認同問題。獨立後,它順理成章地希望成為中亞龍頭,畢竟它是面積極大、資源極豐的潛在區域大國。但哈薩克慢慢發現自己沒有整合整個地區的能力,而中亞各國周旋於各大國之間自顧不暇,也沒有能力強化集體精神。於是哈薩克一度向東亞靠攏,特別是中、日兩國在當地都有相當投資,令哈薩克國內的自身認同出現了改變。在這背景下,哈薩克一度參加東亞運,令東亞運一度充滿白皮膚、金頭髮運動員。

東亞整合未竟 哈薩克脫亞入歐

但今天哈薩克卻出現了脫亞入歐的傾向,儘管它的國土面積絕大部分位於地理上的亞洲,最終也離開了東亞運圈子,在國際足協更轉成了歐洲國家會員。內裏原因,一來是這樣做有遙遠的加入歐盟希望,二來加入歐洲圈子比東亞圈子更能抗衡俄羅斯,三來當東亞未形成實質的整合,對哈薩克也就沒有作用,反正中日對能源的需求是不會改變的。

但我們可以想像,一旦人民幣變成了「亞元」(據說中國已決定不和日本合作而獨自深化亞元工程),中亞貨幣的獨立性會出現壓力;而當東亞自由貿易區得到落實,中亞也會有被孤立的恐懼。屆時以哈薩克的反覆,重新加入東亞運會是理所當然;要是東亞吸納了哈薩克,對資源緊張的中日韓經濟就是一大解脫。

澳洲的例子也具有相當代表性。它從未成為東亞運正式成員,只曾以附屬身分參賽。這動作固然符合其「脫洋入亞」的國策,同時澳洲足球隊也離開了大洋洲賽區轉為亞洲成員,但畢竟目前的東亞身分對澳洲還是格格不入。始終澳洲已自視為大國,希望未來的東亞整合出現多元結構、與中國平分秋色,不甘心以附庸身分入亞,反而和中日在收編東盟各國的過程存在明顯競爭。

澳洲「脫洋入亞」 與中日競爭

這些案例反映「東亞」的定義在不斷改變,而且牽涉了敏感的整合問題。從前歐洲整合不斷出現小歐洲、大歐洲等概念,當東亞合作成了大勢所趨,特別是會影響國際金融和貨幣結構,東亞在中日韓這傳統範疇以外還包括什麼、邊界在哪裏,也同樣觸動世界神經,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可有不少變數。

例如,文化上,新加坡是否可算作東亞成員,而這又會否對東盟的身分認同有牽一髮動全身的影響?政治上,作為美國一個州、但和日本淵源極深的夏威夷,是否可以某種形式加入東亞,像身為法國海外省的瓜德羅普島,也可以獨立身分參加中北美洲金盃足球賽,並和鄰近經濟體緊密互動?甚至俄羅斯遠東極受中國影響的海參崴,是否也可試行一國兩制,再滲入整合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整合了新成員,也不一定代表東亞變得更強大。恰恰相反,由於西方擔心東亞整合後變得強大,反而情願更多國家地區混入這過程,以減低其整合的深度,這正是英美當年支持歐盟急劇東擴的原因之一。既然各國都不知道東亞的極限無論在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在哪裏,東亞運也就成了理想的實驗平台,以非政治化的方式測試各種東亞整合的可能。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2頁(共2頁) 上一頁  1, 2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