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沈旭暉2011(1月至6月)文章

2頁(共2頁) 上一頁  1, 2

向下

沈旭暉2011(1月至6月)文章 - 頁 2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1(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4:34 pm

梅德韋杰夫訪港的背後
【咫尺地球】上周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訪問香港,這原來應是全港矚目的盛事﹕須知從沙俄、蘇聯到俄羅斯聯邦時代,這個世界大國的領袖從無訪問過香港。梅德韋杰夫去年在莫斯科親自接見曾蔭權,卻拒絕見有中央政治局委員級別的廣東省省委書記汪洋,已是給足香港面子;這次居然應邀來港,更是出乎意料之外。可惜香港媒體並不在意,連帶也忽略了背後的故事。

訪港取經 俄有空間建特區

據俄方消息人士向筆者介紹,梅德韋杰夫對香港確實頗有好感,大概去年曾蔭權訪俄前做了點功課,讓他以為香港人對俄羅斯也不是全然陌生;他這次主動向北京提出加入香港一站,也是源自曾蔭權去年的隨口邀請。眾所周知的是,一流大國領袖理會香港特首邀請的不多,例如曾蔭權早在2008年電賀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並邀請對方訪港,但只被當作政治抽水,一些美國朋友私下談及,也會語帶嘲笑。這次曾蔭權卻一反常態,十分克制,在官方facebook網頁只是寥寥數語介紹;反而梅德韋杰夫正準備把在香港遊艇拍攝的照片發表在私人微博,明顯希望有更多他的行。

不少人相信梅德韋杰夫訪港只是因為中國強大,但這明顯不是全部原因。據接近俄國總統的朋友透露,梅德韋杰夫深知中國和俄羅斯在政體上有很多不同之處,一直刻意避免使用「學習中國經驗」一類用字,也知道把中俄關係定位在哪裏最符合國家利益。但與此同時,梅德韋杰夫卻開宗明義說「香港的金融體系非常值得學習」,說明他確實希望莫斯科或聖彼得堡變成香港一樣的世界金融中心;當俄羅斯與西方關係欠佳,不希望再依靠倫敦紐約,東方的香港(而不是北京或上海)已成為理想的替代市場。從種種迹象可見,他這次訪問是有後續計劃的,不少俄羅斯企業已打算在港交所掛牌,VTB等俄國銀行也擬在港購買人民幣債券。至於俄國如何在境內製造一個新香港,更是充滿無窮彈性,甚至什麼時候主動建構一個特區出來迫國際社會承認,也不是不可能。

重視金融 顯與普京不同

為什麼梅德韋杰夫這麼看重香港金融模式?除了希望以英國製造的香港取代英國製造的倫敦,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金融已成為梅德韋杰夫與普京顯示不同的最重要平台。當普京以強硬形象活躍國際舞台,強調對軍事、國防、中央集權的堅持,梅德韋杰夫顯示對香港金融的熱情、對一國兩制實驗的興趣,無疑是偏離了二人原來「蝙蝠俠與羅賓」的設定角色,顯示了自己的主體思想。他早前曾暗示會參選下屆總統,普京回應自己也可能參選後,又暗示要告老歸田,但無論二人關係如何,梅德韋杰夫任總統時栽培的一批官員,都比普京重視金融經濟。要是俄羅斯人都認同金融比反恐重要,2012年的俄國大選,也許還存在變數。

只顧威廉婚禮 媒體悲哀

說到底,假如普京還是俄羅斯總統,曾蔭權就是在莫斯科見到他,大概也難打動這位愛赤裸上身展示陽剛味,並時常宣示物以類聚的強人;普京也不會像梅氏那樣,在莫斯科為了「一個市長」把原訂的40分鐘會面臨時延長為2小時;說到考察,普京大概對中國的殲20戰機更有興趣。有媒體朋友私下稱,梅德韋杰夫訪港為「降呢之行」,未免刻薄,但客觀上若俄羅斯要考察港交所,直接派對口官員就是;若是只為招商,也許大連、上海更符合成本效益。總統大駕光臨香港不可能是常態,可惜我們的媒體只會全天候直播威廉王子婚禮,而忽略近在咫尺的大國領袖,這是亞洲國際都會的悲哀。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1(1月至6月)文章 - 頁 2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1(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4:34 pm

奧巴馬做到的,布殊做不到?
【咫尺地球】拉登死了,白宮門前一片歡呼,青年居然唱起超級老歌《Na Na Hey Hey Kiss Me Goodbye》,彷彿打贏了一場大戰。雖然反恐戰不可能有勝利者,但拉登之死起碼是奧巴馬一大勝利。筆者剛在華盛頓訪問了小布殊時代的高層副國家安全顧問艾布拉姆斯(Elliot Abrams),探討奧巴馬和小布殊外交的分別,當時這位負責中東事務的新保守主義健將還極力證明他們的政策比奧巴馬好,但拉登的死,卻恰巧反映奧巴馬的一套可能更務實。

奧巴馬現實主義奏效

小布殊的外交政策,講求利益之餘,也強調推廣普世價值的使命,艾氏作為專職推廣中東民主的官員,認為今天的茉莉花革命有小布殊的功勞。奧巴馬任用的外交高層則以現實主義見稱,也就是像昔日的基辛格那樣,單單高舉國家利益,在其他地方開宗明義充滿彈性。小布殊視「拉登主義」為一項意識形態,把拉登的支持者、同情者均視為敵人,奧巴馬則把消滅拉登當作一項符合國家利益的戰略任務,還與不少被小布殊列為敵人(或潛在敵人)的國家或團體改善關係。這對國際關係層面未必有即時影響,但對情報工作則頗有功效。

斬首襲擊避法律制約

在小布殊年代,美國常動用軍隊在阿富汗巴基斯坦邊境直接執行任務,因為情報一直說拉登藏匿在邊境山區,而據美方宣傳,軍隊除了找人,也會一併宣揚美國價值。奧巴馬上台後,卻大舉增加了沒有人性接觸的「無人駕駛空襲」(drone attack,或稱斬首襲擊)次數,由於這沒有人操作的工具不受國際法監管,既讓他避開了法律制約,也減低了美軍傷亡,並加強了對方領袖的心理壓力,此招暗殺了不少蓋達支部高層,儘管這存在不少道德問題。當美國批評以色列暗殺哈馬斯領袖時,以色列人最忿忿不平,因為奧巴馬的drone attack更乾淨俐落。

小布殊和奧巴馬都曾批評巴基斯坦反恐不力,奧巴馬沒在外交上搞單邊主義,卻更放手讓情報人員活動,惹起的外交麻煩比小布殊更多。

拉登被殺前數月,美國駐巴基斯坦外交官戴維斯(Raymond Davis)在鬧市槍殺兩名本地人,引起反美風潮,民間一片殺人填命呼聲,奧巴馬卻極強硬地要把他引導美國。後來外電透露,這人就是中情局駐巴基斯坦的總管,殺人是執行反恐任務,也許是拉登在鬧市身亡的先聲。美國特工擊斃拉登說是有巴基斯坦配合,但很可能是獨力完成,行為明顯屬境外襲擊,設想若情報失誤,可構成嚴重外交事件。

對中東懷柔增新情報合作

那我們有什麼啟示?可以說,沒有小布殊的新保守主義,就沒有奧巴馬擊斃拉登的政績,起碼這次拉登藏身情報的源頭,據說源自小布殊設立的關塔那摩監獄,而諷刺地,關閉關塔那摩正是奧巴馬競選時的頭號政綱。但由於奧巴馬採取現實主義外交,無形中減少了巴基斯坦一類獨裁國家對被迫改朝換代的擔心,令美國採取非常措施時顧忌更少,因為奧巴馬明白他的行為再橫蠻,也不會觸及對方的最核心憂慮。根據同一現實主義方略,奧巴馬對中東國家和組織的懷柔,令美國增加了一些新情報合作,對確認拉登不在西北邊境也有一定幫助。

現實主義顯對選民吸引力

艾布拉姆斯自信地說,奧巴馬在中東波的表現太軟弱了,居然讓英法等北約盟友批評美國不夠果斷,加上經濟不景,相信選民會逐漸離棄奧巴馬路線。但通過拉登之死,奧巴馬卻充分表現了現實主義對選民的吸引力﹕在茉莉花革命,美國支持有利國家利益的獨裁政權,不會刻意促進民主化;在反恐戰線,美國只會針對有象徵價值的目標,不會挑釁願和美國互不侵犯的激進組織,因為現實主義者深信莫說小布殊式反恐不能促進民主,就是能、但要死那麼多美國人,他們也情願讓全球獨裁下去。拉登之死不會助長美國的全球霸權,只會令奧巴馬的外交政策更務實,更少價值取態。至於探討拉登之死是否隱含了社會不公義這類哲學學究問題,正如電影《命運迷牆》反映,決策者是毋須感興趣的。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1(1月至6月)文章 - 頁 2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1(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4:35 pm

由精神領袖到烈士﹕拉登被殺對蓋達發展的十點啟示 (上)
【明報專訊】蓋達領袖拉登在9.11十周年前夕被殺,對美國外交和總統奧巴馬本人自然有相當象徵意義(見筆者國際版另文),但若假定這會終結以蓋達之名進行的恐怖活動﹐則幾屬不可能。加上目前中東各國正發生中東波民主化革命,拉登的死也無可避免會與之產生互動。拉登的死對整個蓋達組織及其延伸網絡的影響,既有宏觀層面,也有地緣政治的微觀層面,可概括為下列十點﹕

1.蓋達「品牌效應」只會發酵

9.11後,蓋達的運作模式早由直接指揮恐怖襲擊,轉型為由下而上的同盟網絡,其中有一些支部和總部聯繫較密切,個別細胞則完全由地方人士成立,只是以蓋達之名擴大影響力。不同支部和總部的同心圓架構,一直為研究者的重點研究對象。筆者訪問了曾任職國安局的華盛頓反恐權威Bruce Riedel,他從情報確認就算是最核心的蓋達支部,也早就不從總部接收細節指示,拉登頂多會對宏觀層面的大方向作出指導,以維繫蓋達的品牌效應。換句話說,蓋達子組織需要的只是一個品牌,而不是總部的具體支援,近年也少見不同支部之間有明顯合作。拉登死了,不過令這個品牌失去一個精神領袖,卻多了一個精神烈士,只要新任品牌設計人處理得好,品牌效應甚至可以發酵。而就是處理得不好,在可見將來,各地的蓋達支部也會繼續運作,因為它們的生命力本來就來自地方。

2.二號人物扎瓦希里的埃及情結

一般相信繼任為蓋達領袖的人,會是長期擔任二號人物的扎瓦希里醫生。事實上,他早已是近十年蓋達總部與外界溝通的樞紐,向半島台發放聲帶就經常來自他的手筆。扎瓦希里與其說是拉登的副手,不如說是獨當一面的盟友,他的組織本來稱為「埃及伊斯蘭聖戰」(EIJ),在9.11前才與拉登的蓋達合併,但基本上維持在埃及的獨立運作。值得注意的是EIJ不少領袖源出埃及穆斯林兄弟會,後者正在後穆巴拉克的埃及扮演重要角色。假如扎瓦希里要展示實力,他的目標可能從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等中東地區移向埃及和北非地區﹔事實上,他剛號召阿拉伯人推翻卡扎菲在利比亞的管治,曾保證蓋達支持任何陣營的反卡扎菲活動。

3.卡扎菲與「利比亞蓋達」連鎖效應

卡扎菲一直聲稱國內騷亂源自蓋達策動,甚至說蓋達在汽水下了迷藥,才導致利比亞青年精神恍惚地反他。這說法自然成為國際笑話,但畢竟東利比亞不但是蓋達招兵買馬的地方,也有一個本土恐怖組織「利比亞伊斯蘭戰鬥團」(Libyan Islamic Fighting Group, LIFG),身分介乎蓋達正規支部和「加盟店」之間。美國一直不太情願直接支持利比亞叛軍,就是擔心援助會輾轉落入蓋達手中,而一旦中東波帶不來真正民主,令人民產生不滿,但從前的強人管治又已被破壞,這倒會成為蓋達的發展契機。美國原來出兵利比亞已是頗為勉強,卡扎菲的兒子被炸死又可能觸犯國際法,加上扎瓦希里可能把重點轉向北非,這些都可能令美國利比亞叛軍的支持更謹慎。

4.「馬格里布蓋達」潛力未盡發展

在芸芸蓋達支部當中,以北非為基地的「馬格里布蓋達」(Al-Qaeda Organization in Islamic Mahhreb, AQIM)一直被認為是最有發展潛能的一個,也就是說在過去十年,它顯示的實力和潛能太不成正比。AQIM原以阿爾及利亞為重點活動對象,因為當地一度幾乎由激進伊斯蘭分子勝出民主選舉,卻在西方默許下被軍政府取締選舉結果,造成了持續十多年的內戰。AQIM的活動範圍廣泛,波及整個北非,美國的「泛撒哈拉反恐計劃」就是針對它而進行,但在茉莉花革命後,則特別加緊在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滲透,相信將和新蓋達的總部和扎瓦希里的嫡系加強合作關係。

5.沙特國內同情拉登大有人在

拉登不但是沙特阿拉伯人,早年與沙特王室交情更十分深厚,發迹正是源自被王室派為代表支援阿富汗反蘇聖戰的往事。他今天雖然已被開除出國,但家族在沙特的影響力猶在,蓋達在沙特的號召力不能被低估,美國一直擔心沙特的國教瓦哈比主義會通過拉登輸出到全球,並懷疑有沙特王室秘密支持拉登。沙特國內有不少不穩定元素,包括要求響應中東波的改革派,東部什葉派教徒,以及蓋達一類激進勢力,他們之間的互動關係十分微妙。蓋達在沙特被稱為「阿拉伯半島蓋達」(Al-Qaeda in the Arabian Peninsula, AQAP),雖然已被沙特軍警大力掃蕩,研究相關組織的美國和平研究所(USIP)權威Steven Heydemann更向筆者表示不少美國在阿拉伯半島的反恐動作都是假手沙特部隊進行,但其實AQAP勢力仍在,只是轉往也門活動而已。由於沙特對民主化的態度最為強硬,是中東保守派的總領袖,不滿現狀的沙特貧民會發現支持民主和支持蓋達的機會成本差不多,後者更可能得到一些宗教團體的實質支持,於是王室對茉莉花愈是感冒、貧富懸殊愈是不解決,蓋達未來的潛能可能愈大。假如AQAP能利用拉登之死在貧民當中進行宣傳,不難把他們從支持民主化以前爭取過來。

(二之一)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1(1月至6月)文章 - 頁 2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1(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4:36 pm

拉登的色情電影﹕政治化妝的反效果
【咫尺地球】拉登被殺後,美國的消費行為尚未停止,反而有漸趨失控的傾向。正如國防部長蓋茨透露,白宮群英原來「一致同意」,不對外公布任何關於拉登被殺的細節,怎料轉瞬間,不同層級的匿名知情人士紛紛向媒體泄密,內裏既有不同部門的爭功、媒體競爭的炒作,也涉及美國部署的心理戰。

美心理戰接近玩火

無論動機是什麼,公布在拉登大宅搜出大量色情電影已接近玩火。根據美國媒體引述「不具名的美國現任及前任官員」,在拉登大宅發現「相當廣泛的情色物品」,包括「現代和電子錄製的色情電影」,相信指包括VCD和錄影帶,就差沒有提到《3D肉蒲團》。雖然美方說不知道拉登本人是否曾看過,但東西方媒體已在興致勃勃地推測究竟拉登有什麼心水選擇。這自然是形象公關工程﹕一周內,美國已把拉登由恐怖大亨極速化妝成一個只穿內褲的鬍子宅男,天天無所事事地把玩電視遙控器看新聞,工作只是在錄像發表了無新意的時事評論,唯一娛樂就是看色情電影來等待性愛。

難令追隨者信服

通過摧毁敵人的道德形象來打擊對手,倒是國際政治的常見法門。翻閱教會歷史,會發現新領導攻擊前任主教的最方便途徑,就是說他有情婦和私生子;二戰期間,英國大舉宣傳納粹德國領袖希特勒是只有一粒睾丸的性無能,意圖破壞日爾曼神話的陽剛形象。然而,這類宣傳無論是否屬實,都只能對某一特定階層的受眾暫時奏效,一般知識分子明白一切難以求證,就是明天美國說那些電影內容包括同性戀和戀童,媒體也只能照單全收。為拉登寫傳的著名美國作家Peter Bergen也看不過眼,相信電影並非拉登本人使用。

就是不談道德,這策略也可帶來反效果。拉登雖然以虔誠穆斯林面貌示人,但宗教並非他的主要身分﹕他曾提出要不拘小節地反美,陳述的教義、對現代科技的理解,都和他信奉的瓦哈比教派有出入;對最保守的穆斯林而言,拉登毫無宗教身分也以「fatwa」發動聖戰就是荒謬絕倫的事,根本不會因為宗教原因追隨他。與此同時,在追隨者心目中,勇氣也不是拉登的主要形象﹕他並非像希特勒那樣講求正面作戰,而是以設計不對稱戰役的「智力」著稱。拉登的最重要身分其實是反美,他的同情者不單是憤青,也包括不少反美知識分子,像9.11襲擊者都是伊斯蘭中產精英,他們會對這類性宣傳極抗拒,只會視之為敵人抹黑。

抹黑得罪整個宗教

在伊斯蘭世界,性與宗教的關係極具爭議性,美國把「拉登色情化」,容易把視線聚焦在整個伊斯蘭教,這是十分危險的。例如,美國著名婦權作家Asra Nomani在上述消息發布後立刻撰文,通過描述「拉登的污穢腦袋」來論證伊斯蘭世界對性的虛偽,又重提拉登藏身的巴基斯坦因為地下性業蓬勃而被稱為「Pornostan」,把打擊面由拉登變成整個宗教、整片伊斯蘭地區。這類思維,卻是美國當局引導的﹕又是據美國媒體引述知情人士,「拉登並非特例,我們經常在激進分子巢穴找到色情影帶」。事實上,穆斯林是否容許私下觀看色情電影這問題,正如穆斯林是否容許手淫,在伊斯蘭世界並沒有完全共識,固然有學派主張嚴打,但也有提倡伊斯蘭改革的學者認為沒有問題。美國炒作「拉登色情門」,只會把各派穆斯林一併得罪,保守的說抹黑、開明的說虛偽,而不會取得任何掌聲。以後奧巴馬批評其他國家以性醜聞抹黑異見人士時,更會失去道德高地,一切得不償失。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1(1月至6月)文章 - 頁 2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1(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4:36 pm

魔術與昔日國際政治 紅與白獻給誰﹖
【咫尺地球】在日本,有一種傳統藝術,利用紙張,叫Origami(摺紙)。在日本的傳統魔法藝術,也有一個項目利用到紙張,以紅色與白色代表男與女,祝願幸福予所有人類。這魔術能把紅與白獻給大家,教人回味無窮,其實魔術師在昔日社會的身分設定同樣精彩。

魔術與東方主義

在維多利亞時代,高檔魔術是上流玩意,表演場地往往在頂級大劇院,一流魔術師受貴族重視,就像數百年前的宮廷音樂家,慢慢連自己也能躋身社會上層,堪稱真正的「魔術」。由於競爭激烈,不少魔術師以「神秘的東方」包裝,「中國魔術」是特別具說服力的名詞,不少魔術經典都莫名其妙以「Chinese」或「Oriental」命名,最著名的是將美女放入魚缸的「中國水刑」。

年前電影《死亡魔法》交代了一位在倫敦演出的著名中國魔術師,其實是壯年人扮作耆英,以弱不禁風的造型掩飾力大無窮,是為比脫衣舞孃更徹底的「為藝術犧牲」。歷史上,這西貝貨確有其人﹕有一位名為程連蘇(Chung Ling Soo)的魔術師在1890年出道,他就是那位喬裝成華人的白人,憑裝作不懂英語的精湛演技、一套大清朝服,混得全歐知名。

1905年,一個名叫朱連魁(Ching Ling Foo)的大清公民走到倫敦演出,專門向程連蘇挑戰,爭奪「真正中國魔術大師」寶座。最後朱君神秘爽約,成全了對手美名,是為魔術史上一大懸案。朱連魁的身價同樣充滿水分,他自封的頭銜是「慈禧太后御用魔術師」,自然明白魔術這一行和東方主義的共生關係,也許根本不希望公然揭露對手底蘊。這類包裝的副作用卻是令「中國魔術」逐漸成了負面名詞,似暗示中國的創造都是魔術,終有真相大白的一日。

魔術與外國間諜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在英美走紅的魔術師都是新移民或其後代,他們把祖家的特色重構成魔術,希望靠這易被接受的技能打入新環境,策略和其他向上流動的新移民相同。既然魔術和「外國勢力」先天掛鈎,不少魔術師也就成了嫌疑間諜。以史上最著名的魔術師胡迪尼(Harry Houdini)為例,他是生於匈牙利的猶太人,四歲時舉家移民美國;他對此從不承認,直到死後,其匈牙利身分證才被發現。2005年,美國出版了一本名為《胡迪尼秘密人生》的著作,揭露他和英美警方都有特殊關係,認為他的不少經典演出,包括神乎其神的逃獄,都是靠警察關照才能完成,以便他以明星身分當間諜來監察東歐新移民,特別是來自俄國的無政府主義者。胡迪尼擅長逃生,被稱為擁有專門技術的「脫身學人」(escapologist),是比「魔術師」與「魔術家」更高一籌的神級,假如這門學問與特務掛鈎,就大煞風景了。

像胡迪尼那樣的疑似舞台間諜,是當時的普遍例子。例如同期有一位舞蹈大師瑪塔哈尼(Mata Hari),她原籍荷蘭,曾住在荷屬東印度群島(今日印尼),經常在舞蹈加入東方特色,回到歐洲,一鳴驚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她被法國政府拘捕,指她擔任德國間諜,並將其處死。後來川島芳子就是以「東方瑪塔哈尼」之名飲譽全球,可見正牌哈尼的地位。

魔術與類科學家

昔日魔術師還有一個特殊身分,就是在科學未普及之際,取得「類科學家」的地位。魔術最蓬勃的發展在20世紀初,那是每天都出現新發明的革命期,昨天發明電報、今天發明電燈、明天又有大師自稱隱形人,分辨科學家、神棍、小說家和魔術師並不容易。例如有科學家聲稱創造出毋須馬達的「永動機」,就被證實是魔術。

電影《死亡魔法》講述魔術時,加入科學怪傑迪斯拿(Nicola Tesla)的角色,就是神來之筆。他與愛迪生一樣天才橫溢,不過不善經營、缺乏生意頭腦、不夠心狠手辣,所以愛迪生才獨佔「發明大王」之名。迪斯拿是無線電發明者,對電力運用作出劃時代貢獻,晚年卻脫離現實,相信他的電廠可創造自動懸在半空的「幽浮機器」、突破光速的「時光旅遊機」、傳送人類粒子往第四空間的「物質輸送機」等。電影說他炮製出「複製機器」,就是偽科學淪為魔術的故事。

時至今日,魔術史上這些身分認同已逐漸式微,但依然殘留了歷史痕迹。例如西方魔術大師大衛高柏菲(David Copperfield)常把「突破時空界限」一類「科學」術語掛在口邊,近年聲稱在私人島嶼發現了「生命之泉」,掌握「起死回生」的超能力。東方也有魔術會長自創舞步,讓魔術與「破地獄」一類東方民間習俗接軌,以誇張動作惹來東瀛間諜的想像,與先人都是一脈相承的。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1(1月至6月)文章 - 頁 2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1(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4:37 pm

假如「落敗遞補制」出現在國際社會
【明報專訊】筆者對香港政治沒有研究,這裏只是拋磚引玉地談談國際政治通識題:假如某國選舉採用比例代表制,當選人在任內因為種種原因喪失議席,議席以往由補選填補、或由同一名單中人填補,現在卻變成讓落敗名單的最高得票者(或最大餘額者)補上,會產生什麼後果﹖按字面演繹,這方案有以下變種:

案例一﹕

A國有政治暴力傳統,以往議員被暗殺後,選民多選擇他/她的家族成員來替補,是為寡婦政治。新制不但沒有了這選擇空間,而且選民心裏明白自動填補的落敗候選人,很可能就是議員被殺的幕後黑手。從此選民對選舉暴力態度更犬儒,暗殺之風大起,有能者逐漸發現新遊戲規則,也就是情願高票敗選、再勒索當選人,比當議員更實際,造就了獨一無二的「後補議員治國制」。

案例二﹕

B國存在不少激進小黨,例如主張分離主義的、恐怖主義的、宗教極端主義的,它們支持者極少,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當選,但選民有時會通過投票給它們宣示對現狀的不滿。設想選區甲有兩個席位,兩大黨各得票49%,恐怖政黨得票2%,但大黨當選議員忽然病逝,僅得2%民意支持的狂人就會進入議會,因為只有他有上次選舉的「餘額」。這政黨取代了獲49%認受的主流政黨,忽然得到在全國舞台表演的機會,整國文化開始被扭轉。

案例三﹕

C國議員海外訪問期間集體遇上瘟疫,大半議員病倒,失去議事能力。正常情况下,他們會辭職養病,但在新制度下,他們的位置很可能被對手填補,朝野比例就會顛倒過來,現政府就會倒台。因此病重議員被所屬政黨勒令不得辭職,但他們真的病重,議會不夠法定人數開會,國家出現「瘟疫政治危機」,全國陷入癱瘓。

案例四﹕

D國某大黨主張墨家式苦行走入群眾,選民對它的候選人都不太了解,只知道他們就是犧牲了,也有繼任人弘揚同一理念,而根據慣例,這黨的最受歡迎明星都不會參選。在新制下,這政黨所有當選議員在選舉翌日集體探訪礦場,不幸全數意外身亡,剎那間它的民望大升,假如舉行補選,勢必得回所有議席。但政府堅持新制,擔心補選變成對這政黨的信任公投,結果這大黨的所有授權只被行使了一天,就消失無蹤﹔本來不存在的革命之火,卻無緣無故出現了。

案例五﹕

E國有強烈利益輸送文化,在舊制度,買賣雙方只能在當選人之間討價還價,但在新制度,還價的空間被無限擴大,因為議員依然可以通過辭職,讓同一陣營、排另外名單的新人接班﹔不同陣營的議員,也可以用備用議席來討價。例如當辭職替補不用再經民意重新授權,政黨就可以通過讓自己人辭職、加冕對方一個新議員,來換取一條法案通過、或僭建樓十間,餘此類推。結果新制度比舊制度更鼓勵議員不斷辭職,而最終留在議會的,可以全是只有數百票的「補上補議員」,是為密室政治的佳音。

案例六﹕

F國政府有委任議員加入內閣的習慣,以往議員接受委任,議席不是進行補選,就是由所屬政黨填補,因此議員和政黨一般表示歡迎。在新制度下,議員進入行政機關,卻要自動把席位讓給競爭對手,等同弱化了同一政黨對立法機關的控制,這是自毀的行為。自此政府不會讓旋轉門對自己人轉動,反而要很給力的委任敵人進內閣當擺設,以強化自己的議會實力。

以上案例都是有所本的,使用「落敗遞補制」的其他可能情况還有不少,每一個都有違一般人的普通常識,每一項都是民主社會與威權社會都不會出現的奇聞,可見這模式創意無限,等閒之輩是想不出來的。它的發明者必會在國際政治教科書佔一席位,屆時亞洲國際都會出品的「香港模式」就會流芳百世,香港學者也得沾光被當作它的代言人,真是教人想起也興奮啊﹗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1(1月至6月)文章 - 頁 2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1(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4:38 pm

訪問美國前副國家安全顧問艾布拉姆斯(上)
【咫尺地球】中東北非發生茉莉花革命後,華文媒體常見左翼學者的分析,對美國右翼聲音則較少報道。筆者為此剛到華盛頓訪問了美國右翼領袖艾布拉姆斯(Elliott Abrams),他是職業律師,曾於列根及小布殊年代擔任幕僚,現職外交關係協會中東研究部資深學人。在小布殊任內,他是新保守主義紅人之一,曾擔任總統特別助理及國家安全會議近東與北非事務高級主任,後升任副國家安全顧問,主理布殊政府對中東的「輸出民主」政策。他對奧巴馬政策自然大不讚同,相信新保守主義並未式微,觀點值得注意。

□沈旭暉 ■艾布拉姆斯

□作為前朝統籌中東的決策者,你認為中東及北非現在的情况是否意料中事?
■精簡的答覆我會說「不」,但亦不完全屬意料之外。早於2003年,布殊總統已警告此類獨裁政權基本上是不穩定的,華府亦於去年1、2月成立埃及工作組,定期與埃及官員會面,曾警告若穆巴拉克操控大選、試圖讓兒子繼位,埃及將動盪不安。我們雖未有預測到埃及的局勢發展,但絕對有警告情况會很困難,所以我們相信布殊推動中東民主的立場是完全正確的。現政府的態度則是比較不清晰的。

□類似革命會在其他地方出現嗎?
■突尼斯革命後,我曾撰文探討事發因由,認為問題並非出在制度,而是出自家族的管治,即本阿里總統和他的夫人。這情况會在哪裏複製?答案自然是利比亞和埃及,因為兩地都是家族式獨裁統治的,所以我早認為突尼斯的方程式會應用於兩地。起初我認為敘利亞會是例外,雖然當地也是家族式獨裁統治,但打壓卻異常的強,慶幸我的估計錯誤,敘利亞示威已開始升溫,大概是資訊科技發達的原故,令阿薩德無可能像父親般武力鎮壓吧。

需釐清「偽共和」與君主制

□那其他鄰國呢?巴林和沙特的動盪是否最出乎意料?
■我們必須釐清「偽共和」與君主制的分別。所謂偽共和即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利比亞、埃及、敘利亞等國,它們的選舉受操控,統治家族勢力龐大,政府的合法性受質疑。君主制國家則有點不同,王室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例如在約旦及摩洛哥,王室比政府相對有優勢。若然人民不滿經濟環境,責任在總理而非在國王、君主,因此那裏的局勢還是相對穩定的。

奧巴馬沙特政策純利益主導

□布殊既要推動中東民主,為什麼支持沙特的君主制度?
■他曾答過這問題,說民主與國家傳統文化是不應有衝突的,例如丹麥、瑞典、英國等有國王,日本則有天皇,但它們都是民主國家。我們曾對沙特等阿拉伯國家說,「則使你們抗拒西方民主價值,也必須承認國家始終不是王室的私有財產,最終有必要與人民達成某方面的管治協議,共享國家財富」。當然是說得比較有技巧。布殊曾指出民主自由化是世代工程,意思就是鼓勵沙特向君主立憲制發展,對此我們是清晰的。只是沙特王室極之反對任何民主化或議會制,例如他們痛恨科威特的議會,最終我們稱沙特為「負責任政府」,以減低爭議,其實已是暗示他們要民主化了。此類國家自然有需要改革進化,但也得配合國情,按步就班,成立一種社會契約,讓絕對君主制終止,受某種形式的議會制衡。奧巴馬今天的沙特政策失去了布殊時代的積極性,變成了純粹利益主導。
反戰碰正「中東波」 軍費為重要考量

□未來還有什麼可能出現的新形勢?美國會加強在中東的部署嗎?
■先是也門吧。新聞已有很多報道。其次利比亞,它根本是一個管治無效的國家,以致大面積的國土尚未開發,假如利比亞變天,新政府必定會衡量石油在國際市場的價值,正如伊拉克現正大量輸出石油,企圖成為石油大國,那時美國就有更大角色。至於美國傳統盟友方面,只有沙特東部比較混亂,若東部省份推動獨立,情况會比現時更亂,會令人擔心突如其來的石油供應改變,會否影響美中等石油入口國,屆時我們將會需要一段時間,去令世界石油價格回落。

□不少外交學者認為伊拉克戰爭標誌着理想主義的終結,因為美國民眾會在未來數十年傾向反對牽涉入此類戰爭。你作為當事人,認同嗎?
■我認為這說法是錯的。越戰1975年結束,美國立即興起此類「不再牽涉戰爭」的呼聲,5年後美國卻選出一個列根總統,外交思維極之剛猛,並介入阿富汗及中美洲多國。所以即使2007年以後,美國民眾似乎不想再牽涉戰爭,卻碰正「中東波」及利比亞等問題,逼使奧巴馬一定程度上要介入,只要總統知道方向,民眾是會被說服的。列根的支持度一直高企,因為他能夠說服其外交政策有利於美國,所以我們不擔心民意。民眾擔心的其實是另一問題,即財力。他們可能會說:「我同意這場戰爭,但國家無錢支持。」這難題是需要正視的。奧巴馬最大的問題是不斷裁減軍費,其實軍費連年減少,已不能再減,防長蓋茨亦認同,但奧巴馬政府卻認為醫療、福利等議題比軍費更重要,這就令美國在中東的政策選擇大大減少了。

(下篇預告﹕假如布殊還是美國總統,會如何處理茉莉花革命﹖)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1(1月至6月)文章 - 頁 2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1(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4:39 pm

茉莉花革命﹕假如小布殊還是總統(下)
【咫尺地球】筆者早前訪問了美國右翼領袖、前副國家安全顧問艾布拉姆斯(Elliott Abrams),從新保守主義觀點,談論茉莉花革命及向中東「輸出民主」。承接上周刊出《訪問美國前副國家安全顧問》一文,以下為訪談下半部分﹕

□沈旭暉

■艾布拉姆斯

□作為小布殊年代負責中東政策的官員,你認為小布殊和奧巴馬的具體方針有什麼不同?

■我想二人不同之處在於布殊着重人民的權利,對推廣理念較有承諾;奧巴馬則着重國家與政權,為典型現實主義者。奧巴馬上台時,他視敘利亞、伊朗等敵對國家為與美國沒有威脅的國家,更伸出友誼之手,希望與兩國發展關係,因此敘利亞事變至今,他的用詞都很謹慎,與譴責卡扎菲形成強烈對比。但奧巴馬卻忽略了當地人民的感受,其實我深信伊朗、敘利亞的政權總有一天會結束。

政要層面 小布殊比奧巴馬受歡迎

□你承認你當時的工作是要促進中東的政權更迭嗎?

■在小布殊年代,美國的外交政策也從未包括推動政權更替,只是推動民主及人權價值。前國務卿賴斯2005年在開羅的演講,反映美國在改善及尊重人權方面早就向埃及施壓,但並非要埃及出現政權更替。

□為何推廣民主並非奧巴馬外交政策的優先考慮?

■新任政府永遠都覺得前任施政大錯特錯,需要改轅易轍,他們可能認為民主、自由等議題,是小布殊的一個錯誤決定,這從他們初期對伊朗的態度可以看出。

□假如小布殊仍是總統,你還在政府工作,面對茉莉花革命,美國的處理手法會有什麼不同?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我覺得我們會對敘利亞強硬一點,對突尼斯亦會較早有回應。奧巴馬對突尼斯、埃及變天的回應都很慢,突尼斯2009年大選後就出現示威浪潮,但奧巴馬很沉默,主要是要看清楚現實主義的利益才判斷形勢。

□你們對巴林、沙特等王室的態度又如何?

■我認為美國是有能力在危機剛發生時,通過談判,讓兩國王室妥協,對民眾作出一定讓步,但奧巴馬政府因為與這些王室沒有深交,白白錯失良機。你知道,友好關係是需要時間建立的,特別在中東,巴林國王曾見小布殊數次,卻從未見過奧巴馬,至於沙特國王與奧巴馬的關係就更疏遠,據我所知,兩國政府的關係現時是欠佳的。但小布殊懂得與他們相處。民調常顯示奧巴馬受外地民眾歡迎,但在國家領袖層面上,其實剛好相反,尤其在中東。假如小布殊還在執政,我想起碼巴林的流血衝突可以避免。

□至於對利比亞,小布殊治下的美國會否更強硬?

■我想可能性會很大,小布殊會比較強硬,並會主動使用美軍的空中力量。奧巴馬擔心利比亞實質行動的成效,多於推動民主。我為官35年來,以往只聽過美國指摘英法等歐洲國家對北約支援不夠,今次竟反過來是英國的卡梅倫和法國的薩爾科齊指摘美國對北約支援不夠,令我十分驚訝。我也不相信我們的民眾喜歡這樣的信息。

□你當年設計中東民主化計劃,現在當地出現茉莉花革命,你是否以此為榮?

■我覺得小布殊政府在這方面是有貢獻的,我們成功讓我們的理念傳播到當地。你知道,我們不是只着重國家利益。

新保守主義「像喪屍」 有潛力翻生

□我與一些布魯金斯智庫的同僚交談時,他們大多說伊拉克戰爭後,新保守主義已失去影響力,甚至已死。你對此有何看法?

■那的確是一個很流行的觀點。新保守主義一度是式微了,但我認為現正起死回生。哈哈,我們就像喪屍,死了也會活轉過來的﹗(笑)

□新保守主義有接班人嗎?

■2008年,共和黨總統參選人麥凱恩的外交政綱,其實也是新保守主義外交。前瞻2012年大選,誰是現實主義掛帥?目前奧巴馬政府的現實主義者,像副總統拜登,都是老將,根本沒年青一輩。共和黨卻有羅姆尼、佩林、眾議院議長博納、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坎托等人,都是新保守主義者,只有密西西比州長鮑伯比較接近現實主義,可見新保守主義絕對有潛力傳承。

□你認為新保守主義會因「中東波」在下次選舉得利嗎?還是選民在伊拉克戰爭後,不再希望理會世界事情?

■短期內,民眾會因伊拉克戰爭的操作問題有所反彈,但我想中東波整體上是會對新保守主義的強心針。雖然絕大多數選民連巴林在哪裏也不知,但我相信國民始終希望美國繼續擔任全球領導者的角色。當年卡特敗於列根,就是基於同樣理由,因為游離選民,尤其美國中產白人,非常反對美國讓出領導者的地位。當2012選情接近,而經濟沒起色,共和黨就可以通過美國在北約行動的軟弱,批評奧巴馬的弱勢外交、聯合國的無能,以贏取選票。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1(1月至6月)文章 - 頁 2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1(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4:39 pm

由塞族戰犯落網到追憶鐵托
【咫尺地球】塞爾維亞戰犯姆拉迪奇逃亡15年後落網,關注這新聞的華人不多,但在歐洲,這是具相當象徵意義的,畢竟他在波斯尼亞內戰處決的人數,在戰後歐洲居第一,而且他也是南斯拉夫解體的關鍵人物。在前南斯拉夫各國中,無論是一度挑戰西方的塞爾維亞、還是老早靠攏西方的克羅地亞,今天都接受了當巴爾幹小國的命運,「大塞爾維亞」和「大克羅地亞」都已被拋棄。那今天還有人懷念南斯拉夫嗎?筆者剛遊歷當地,參觀了前南斯拉夫領袖鐵托的出生地紀念館,發現以行動懷念他的人不多,心裏懷念他那時代的人卻不少。

“以行動懷念他的人不多,心裏懷念他那時代的人卻不少”

鐵托的經濟學不見得優秀,但他治下的南斯拉夫是唯一接受美國馬歇爾計劃援助的共產國家,令它的國民生活水平超過了東歐各國;南斯拉夫解體後,塞爾維亞等國的發展逐步被追上,南斯拉夫人的優越感蕩然無存。在前南斯拉夫各國中,北部的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經濟最發達,但兩國獨立後,貧富懸殊嚴重,例如機場勞工賺的錢和鐵托時代一樣,但不談通脹,也沒有了三餐免費、交通補貼等福利,他們自覺再不受尊重。斯洛文尼亞和黑山使用歐元後未見其利,卻先推高通脹,也令鄰國對入歐的憧憬有所質疑。

鐵托自然是獨裁的,也有不少違反人權的紀錄,但百姓讚揚他沒有貪污,沒有海外銀行戶口,也沒有搞家族特權,雖然有時間部署接班,卻沒有培養子女或妻子,頂多愛拈花惹草。鐵托的子女像普通人那樣生活,妻子在他死後被軟禁,生活潦倒,雖說她晚年和丈夫感情變壞,但這際遇也出乎國民意料之外。今天當地政客貪污成了百姓共識,連戰後重建也成了貪污的手段。克羅地亞人說,當年參與戰爭的官方數字只有30萬人,今天接受戰後援助的卻有50萬,政府以這名義苛徵雜稅,稅率直逼北歐福利國家,百姓卻未能受惠,中間的數字充滿水份。

鐵托讓六大加盟共和國平等相處的實驗,最終失敗,但實驗在他昔日卻一度成功。鐵托的父親是克羅地亞人,母親是斯洛文尼亞人,妻子是塞爾維亞人,今天各國的民族主義政客都不視他為自己人,但他在生時,各族人民普遍雜居、通婚,反映其民族政策並非沒有認受。對內戰中死傷最多的波斯尼亞穆斯林而言,他們的領袖多次表示「需要南斯拉夫」,鐵托由於要拉攏阿拉伯搞第三勢力,對國內穆斯林是重視的,這在其他東歐國家中都不常見。

最值得回顧的還是鐵托外交。南斯拉夫在二戰把軸心國趕走時,蘇聯紅軍沒有進入國境,加上南斯拉夫人民軍有60萬,自己生產先進武器,一度有全球第四大軍隊之稱,令鐵托底氣十足。冷戰開始後不久,鐵托脫離莫斯科控制,接受美國援助,有限度引入資本主義,成了兩大陣營爭相拉攏的寵兒。不久他聯同印度、埃及等發起不結盟運動,成了第三勢力領袖,對支援阿拉伯和非洲革命有特殊情結。伊拉克戰爭期間,克羅地亞等國加入美國為首的聯軍,但其國民遇到伏擊時,卻會忘記自己的國家已獨立,聲稱自己是「南斯拉夫鐵托的人」,據說阿拉伯游擊隊就會放行。「反帝反修」的昔日中國兩面不討好,鐵托卻三面逢源,令小國成了國際要角。今天前南斯拉夫各國只能仰仗歐盟鼻息,不再拓展阿非拉關係,在後者能源和投資價值倍加重要的今天,鐵托的遺產白白浪費了。

“今天前南斯拉夫各國只能仰仗歐盟鼻息,鐵托的遺產白白浪費了”

筆者手上有一份關於鐵托1980年病逝的報道。他的喪禮是20世紀規格最高的喪禮,居然有多達128國代表團出席,包括4個國王、31個國家元首/總統、7個副總統、22個總理、6個王子、6個議長、47個外長,名單涵蓋光譜各方,在冷戰空前絕後,前南斯拉夫人至今與有榮焉。例如長年視鐵托為眼中釘的蘇聯,由領袖布涅日列夫親自出席,其他共產領袖自然追隨,包括對鐵托又羨又妒的羅馬尼亞壽西斯古。

喪禮名單涵蓋多國 空前絕後

批評鐵托搞修正主義的中國,也由當時的最高領導人華國峰出席。美國總統卡特原來也要到場,得知布涅日列夫露面後,才改派副總統蒙代爾。其他資本主義世界領袖空群出動,包括當時的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等;東西德領袖昂立克、舒密特亦同台致哀。出席者還有印度甘地夫人、巴基斯坦齊亞將軍、北韓金日成、伊拉克薩達姆、巴勒斯坦阿拉法、贊比亞卡翁達等第三世界傳奇名字。下個如此規模的喪禮,屬於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其時南斯拉夫已煙消雲散。

鐵托死後,民族主義籠罩巴爾幹,他被各國政客批評,自屬情理之中。以往位於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邊境的鐵托出生地,是全國兒童必到的學習景點,今天一些年青一代,則連鐵托是誰也不知。各國政府對這地方不再理會,任它自生自滅,附近農民輾轉接手運作,也依然有遊客慕名而來,當然沒有了動員的規模,也沒有了不准在鐵托銅像前扮鬼臉一類禁忌。紀念館昔日開闢了佔地極廣的停車位,供數十架巴士同時停泊,現在雜草叢生;鄰近設備先進的幹部培訓中心丟棄至今,無人知道它還有什麼用途。以鐵托命名的街道、廣場漸被取締,卻有新的鐵托紀念品面世,這就是看管鐵托紀念館的農民自釀的葡萄酒,他們將之命名為「鐵托酒」。鐵托的故事比酒更濃,一人一口,就是最好的通識教材了。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1(1月至6月)文章 - 頁 2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1(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4:39 pm

古蹟的毁滅與超限戰
【咫尺地球】筆者剛造訪波斯尼亞南部黑塞哥維那的莫斯塔爾(Mostar),主要是慕名到那裏的古橋。古橋建於16世紀,依附着漂亮的古城,鄰近地區並列着清真寺和教堂,在南斯拉夫時代,被當作種族融和的象徵。南斯拉夫解體後,波斯尼亞爆發慘烈內戰,古橋在眾目睽睽下被炸毀,過程由CNN播送全球,舉世譁然。戰後古橋被重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一塊石頭刻上「勿忘93」,讓人謹記歷史。今人意外的是,波斯尼亞內戰主要交戰雙方是塞爾維亞人和穆斯林—克羅地亞聯軍,但在這穆斯林區炸橋的卻是克羅地亞人,他們在交戰初年反而和塞軍有默契,要通過炸橋來陳述種族不再融和的「理念」。

破壞古蹟竟是「自己人」

離開莫斯塔爾數小時,可到達克羅地亞境內的地中海度假聖地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這裏的古城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世紀時是獨立運作的共和國,政制別具特色,名義上的領袖任期只有30天,由國內精英組成的委員會選出,這位長官任內被軟禁在辦公廳所在的宮殿、與家人隔絕,除非遇上特殊情况,不得離宮半步,創意雖不及一位遠東政治家發明的「落敗替補制」,但也值得有蒐羅奇制癖的朋友留意。這座古城在南斯拉夫解體後也受戰火衝擊,不少古蹟被破壞,戰火蹂躪的照片被陳列在古城走廊,對比極震撼。攻擊這個無什戰略意義的古城的,是塞爾維亞和黑山組成的前南斯拉夫聯邦,行動主力卻是跟克羅地亞宿怨較少的鄰國黑山軍,而黑山境內的古城科托爾(Kotor),一向被遊客視為杜布羅夫尼克的姊妹城,以致事後有半開玩笑的陰謀論,認為黑山攻擊對方,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古城搶走遊客。

筆者回倫敦後,參觀了大英博物館的特別展覽,展品是阿富汗珍寶,背後也有類似故事。這批古物價值連城,來自絲綢之路時代及以前的古阿富汗,包括中史教科書提及的古國大月氏,出土於20世紀,原來被放在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內。自從阿富汗王國覆亡、蘇聯入侵,阿富汗經歷逾幾十年內戰,一般以為這些古物早被破壞或被盜走。想不到塔里班倒台後,新政府才發現原來多年前的博物館負責人,預料國家有此一劫,及早把寶物存放在不為人知的保險庫,最有價值的都完好無缺,堪稱一大奇蹟。蘇聯入侵阿富汗時,西方保育人士更擔心阿富汗古物被蘇軍奪掠,以為本土交戰各方相對尊重自己的古蹟,想不到破壞古蹟最多的卻是「自己人」塔里班。

保護遺產比人道危機更能動員國際

值得注意的是,莫斯塔爾古橋被炸毀、杜布羅夫尼克古城被攻擊,都是國際社會關注波斯尼亞內戰的開端,此前根本沒多少人留意這場「小風波」,此後穆斯林和克羅地亞人組成聯軍、黑山國內反思和塞爾維亞結盟,也是西方施壓的結果。塔里班2001年炸毀巴米揚大佛,更是正式斷絕被文明世界接受的路,此前它與英美其實有不少非正式交往,塔里班領袖奧馬爾也曾頒布「保護古蹟」的命令。換言之,在現代文明規範下,保護文化遺產成了一項普世價值,而且比不涉及外國人的人道危機更能引起注意,違反這價值的一方,必被強烈譴責。

這趨勢自然是正面的,但也衍生了「超限戰」一個新面向。假如交戰一方處於劣勢,只要它行苦肉計,誘發對方激進分子破壞己方古蹟,甚或進行嫁禍,就會成為促成國際干涉的最有力手段。例如利比亞卡扎菲控訴西方聯軍殺傷平民,不獲理會,他若改為控訴聯軍破壞古蹟,也是情理之中。當古蹟變成現代戰爭的戰略武器,莫斯塔爾橋、杜布羅夫尼克和巴米揚的悲劇,又怎能杜絕?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2頁(共2頁) 上一頁  1, 2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