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1頁(共4頁) 1, 2, 3, 4  下一步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Empty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2月 18, 2018 6:41 pm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80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2月 18, 2018 6:42 pm

第一章 三家分晉

周威烈王是東周的第20任君主,在位24年。他去世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他封了三個候爵,分別是晉國的大夫魏斯、趙籍、韓虔;

這是三家分晉近三十年後,終于得到集團領導的正式承認。這標志著,集團領導對子公司出現的不法行爲,已經完全失去了say no的實力。
1、日暮西山的周王室

自從姬昌父子曆兩代之力創建大周集團之後,本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原則,將所有的地盤全分給了旗下上百個子公司,集團就保留了京城那點地。

剛開始這些子公司都挺規矩,就守著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過活,還能按時按量的給集團總部上繳利潤,每年也都會到總部開個年會,小日子過的都挺幸福。

但是,時間久了,世襲制度下的董事會主席越來越不像話,最經典的就是第十二任董事會主席姬宮涅,爲了討情婦歡心,搞了個“烽火戲諸侯”。當然,人家必竟是BOSS,偶爾胡鬧一把也無傷大雅(烽火戲諸侯史上存疑)。但他想廢掉原太子姬宜臼,改立情婦的兒子姬伯服就有點作死了。

姬宜臼逃到申國,找他外公哭訴了一番。他外公申候也是個爆脾氣,完全不考慮後果,直接聯合了犬戎偷襲鎬京,結果姬宮涅和姬伯服父子被殺。戰後,申候就直接立姬宜臼爲王,即周平王。

這就有問題了!

不管怎麽說,犬戎是你姬宜臼勾搭來的,你父、弟雖非死于你手,卻因你而死,怎麽說也是德行有虧,哪裏還有資格繼承王位?

于是,虢公翰爲首的十多家諸侯又共同擁立姬宮涅之弟姬望爲王,即周攜王。這就是中國曆史上奇特的“二王並立”時代。

而相較于集團總部的衰落,各子公司老總們的日子卻是越來越好,尤其是那些實力本身就比較強的子公司,除了開拓新地盤之外,也開始兼並一些業務不太好的子公司。總部被滅一事,讓他們發現原來所謂的董事會主席也不過如此。

結果就是周攜王治政二十一年後,因其治地妨礙晉國外拓,爲晉文候所滅。五十年後,東周第二任君主姬林也在討伐鄭國的時候,在兩軍陣前被人射了一箭,只好狼狽退走。

落架的鳳凰不如雞,誠哉斯言啊!

自此,周王室在諸侯心目中的威嚴蕩然無存。
2、強大的晉

其實晉國和周王室還是有著比較密切的血緣關系。

作爲大周集團旗下實力比較大的子公司,晉國先族姬虞是武王姬發之次子,成王姬誦之弟,當時封地于唐,爲侯爵。後來經過數代的擴張,漸漸控制了陝西、河南、河北、內蒙等地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就改稱爲晉候。

地盤大了,子公司又往下分項目公司,其中晉文侯弟弟的孫子被封到了曲沃(山西聞喜縣)任項目公司老總。但這貨並不老實,依仗實力強大,反過來把當時的晉候給做掉了,篡位自立。然後賄賂周釐王(公元前678年),讓他承認了自己的合法權益,並且將及爵位升格爲公,谥號晉武公。

再後來就是著名的申生、重耳奪位事件,重耳繼位後,稱霸江湖,威振中原,所向披靡。自文公(重耳)起,經襄公、靈公、成公,至景公、厲公、悼公,號令諸侯百余年,晉國霸業達到巅峰。

當時的晉國強大到什麽程度?

看一下地圖就知道,晉爲三戰之地,其東齊西秦南接強楚,但晉卻數敗秦楚,並且一度包圍臨淄(齊國都城)。可以說,這百余年來,晉國就是以天下爲敵,卻屢敗天下之敵。可以說如果晉國一直這麽強大下去,或許就不用等到秦始皇出世天下就統一了。

但與此同時,危機也在朝堂之上漸漸滋生。

這個危機源于當年晉文公建立的一個軍政制度,叫做三軍六卿制。即全軍分上、中、下三軍,各軍設將、佐各一名,分別爲上軍將、上軍佐、中軍將、中軍佐、下軍將、下軍佐。

不要以爲這些職稱裏有個“軍”字就都是軍職,牛B的是,他們不但管軍,還執政。而曆史無數次的告訴我們,軍政合一,必生禍亂。

可以說,自此制度建起之後,看起來晉國的國君是董事長,這六個人是部門經理,但隨著事業越做越大,這六個人慢慢的變成了董事會的世襲董事——董事長由董事選舉産生。

當董事們之間爭來鬥去的時候,董事長就是裁判,可以制衡這些董事們。但遇到脾氣爆的董事,那就麻煩了,直接敢跟董事長拍桌子動刀子。就像趙盾董事就曾經當場將晉靈公給幹掉,栾書、中行偃兩位董事也有樣學樣的把晉厲公給搞死了。

晉國就在這些董事們的明爭暗鬥中走向強盛,晉國的國君在這種爭鬥中戰戰兢兢的維持著平衡,但當平衡被打破的時候,也就是企業破産重組的時候了。

終于,到晉定公時,軍政大權徹底落于六卿手中。
3、驕橫的智氏

最初所謂的六卿實際有十一個家族把持,輪流做莊。後來就剩了六個,到了晉定公的時候,就只剩了四個,分別爲智、趙、魏、韓。其中勢力最大的爲智氏,當時的家主名荀申,爲下軍佐,被稱爲智宣子。

這個智宣子想立兒子智瑤爲世子,他的族人智果反對,說這個智瑤什麽都好,就是不夠厚道,如果立他,智氏必亡。不如立智宵。但智宣子不聽,智果就另立宗廟,脫離了智氏。

正如智果所說,這個智瑤即位以後,極爲狂妄。他和韓虎、魏駒一起喝酒的時候,竟然戲弄韓虎和他的家臣段規。這就過分了,必竟大家都是同事關系,你瞧不上人家也沒必要侮辱人家嘛,憑空樹敵,何苦來哉?他的家臣智國也勸他,但他壓根就沒當回事。

驕橫的人往往會把別人一時的忍耐當成懦弱。

終于有一天(前455年),他找到韓虎,說是咱大晉本來是中原的霸主,結果南方那吳、越也學著咱們當霸主,咱們身爲董事,不能就這麽看著公司沒落下去。我建議,一人拿出一萬股份(戶邑)給董事長,怎麽樣?

當然了,至于到最後能不能落到董事長口袋裏,那還不是他智瑤說了算嘛。

這也太欺人太甚了,韓虎當然不樂意了,但他的家臣段規勸他,說智瑤這貨貪財好利,又剛愎自用,如果不給他,他一定會打我們。不如答應他,他就會更加狂妄,就會找別人去要,別人不給,他就一定討伐,我們就能伺機而動了。

韓虎一聽點頭稱是,就派人把一萬戶邑給了智瑤。果然不出段規所料,這貨真的又跑去找魏駒要。魏駒聽了家臣任章的勸告,也老老實實的拿出了一萬戶邑給了智瑤。

終于,智瑤要到了趙無恤頭上。

趙無恤是趙鞅的庶子,其母爲趙鞅從妾,並且還是翟人之女,所以趙無恤在諸子中地位極低。但是據說他被當時聞名天下的相師姑布子卿所看中,因此才得到了趙鞅的另眼相看。

相對于智宣子,趙鞅在立世子這件事上就聰明的多了。他把他的日常訓誡言詞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別交給長子趙魯和趙無恤,讓他們好好記住。

過了三年,他問起兩個兒子,趙魯說不出竹簡上的話;再問他的竹簡,已丟失了。又問趙無恤,竟然能很熟悉的背誦竹簡訓詞;追問竹簡,他便從袖子中取出獻上。于是,趙鞅認爲無恤十分賢德,便立他爲繼承人。

順便提一句。這個趙簡子就是曆史上的“下宮之亂”,傳說中的“趙氏孤兒”中那個趙氏遺孤的孫子。
4、三家分晉

面對著驕橫的智瑤,趙無恤沈默了。想起七年前摔到自己臉上的酒杯,他還覺得隱隱作痛。終于,他緩緩而有力的說道:“土地是上代留下來的産業,到手的東西說什麽也不能再交出來。”

果不其然,智瑤聯合韓魏攻趙。趙無恤的家臣勸他出去避難,趙無恤問道:“我還能去哪裏呢?”

家臣:“長子城最近,而且城牆堅厚完整。”

趙無恤:“百姓筋疲力盡才修好城牆,又要他們舍身入死爲我守禦,誰能和我同心呢?”

家臣:“那邯鄲呢?那裏倉庫充實。”

趙無恤:“搜刮民脂民膏才使倉庫充實起來,又因爲倉庫充實而讓百姓爲我賣命,他們能與我同心嗎?”

家臣快要抓狂了:“那您說去哪裏呢?”

趙無恤笑了,他指著前方從容說道:“晉陽!那裏才是我們的地方。”

因爲他知道,父親派尹铎去治理晉陽時,給他的要求就是:

我不再乎你能征收多少賦稅,我只要你把晉陽建成一道屏障!

于是,尹铎到了晉陽,減稅安民,加高城牆,加固城防,爲後來那決定性的一戰,奠定了基礎。

多年前,趙鞅曾經告訴趙無恤:如果有一天晉國發生禍亂,記住,去晉陽,找尹铎。

趙無恤逃到晉陽以後,智、韓、魏三家也率軍趕到,並且立時對晉陽展開了圍攻。

趙無恤的應對辦法只有一個:固守。

守城需要的東西很簡單,只有三樣:糧食、城牆,還有民心。但想得到這三樣東西卻很難,不是誰都能做得到。而尹铎沒有辜負趙鞅的信任,在他的經營之下,晉陽城這三樣東西都不缺。

所以,在圍攻了兩年之後,智瑤依然在望城興歎。

但要說智果當年評價智瑤有五賢也沒錯,這貨還真不白給,竟然知道引晉水來攻城。也活該趙無恤倒黴,這時候正趕上雨季,結果水淹晉陽城。但更不白給的是晉陽城的百姓,都到這地步了,還在誓死抵抗,沒有一點投降的意思。

趙無恤固守晉陽,但他無援可待,他等待的是“變”!

智瑤巡查水勢,魏駒給他駕車,韓虎持戈護衛左右。智瑤見水勢之大,不由感慨道:“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亡人之國啊!”

這就有點當著和尚說禿驢了。要知道魏國的都城安邑(山西夏縣)有汾水,韓國的都城平陽有绛水。但魏駒和韓虎只是相互示意了一下,沒有說話。

智瑤的家臣疵提醒智瑤說:“您得當心韓、魏兩家。要知道我們調集他們兩家來滅趙,人家也不傻,知道趙氏亡了以後,就該到他們了。現在約定的是趙亡後三分其地,但你看晉陽被淹成這吊樣,糧食也快沒了,破城指日可待,可他們卻不喜反憂,要小心他們會趁機作亂。”

你說這種屬下的建議,您聽就聽,不聽就算。可這智瑤第二天就把這話告訴了韓虎、魏駒二人。韓、魏二人連忙辯駁道:“這就是小人之言了,目的是爲了放松對晉陽的進攻,您可千萬別聽。要知道,這趙氏之地早晚可得,我們造您的反,那不是扯淡麽?”

最終智瑤也沒聽疵的勸告,疵只好請求出使齊國。

趙無恤也沒閑著,他派張孟談出城,秘見韓、魏兩家,本來這兩位就心存疑慮,經張孟談一說,幹脆就同意了。

是夜,趙無恤攻下堤壩,掘開壩口,使水倒灌入智家軍營,韓、魏兩家趁勢掩殺,趙軍正面攻擊,大敗智瑤,又盡誅智氏全族,只有智果因早先另立宗廟,幸免于難。
5、刺客豫讓

豫讓,姬姓,畢氏。

這個姓、氏可能會讓人疑惑,在這裏簡單說一下。

在先秦時代,姓是幹,氏是枝,循著姓可以追溯到先祖,而氏則是一個姓分離出去的宗族。比如這個豫讓,他屬于畢氏家族,這個畢氏家族又是姬姓分離出來的。而豫氏,則是畢氏的分族。

所以,當時的姓和現在的姓是兩碼事。再比如上面說的智宣子,卻又叫荀申,就是因爲荀氏到了智莊子時,叔、侄畢在軍中,帥旗無法區分,因其中一系曾食采于智,另一系曾爲中行將軍,故以智氏、中行氏區分。所以荀申又可以叫做智申,智瑤也可以叫做荀瑤。再加上伯(老大)、叔(老二)之分,這個智瑤又可以叫做智伯或伯瑤。

再往後秦滅六國之後,姓、氏漸漸合二爲一,就固定下來成了現在的百家姓。

說回正題。這個豫讓最初是範氏家臣,後又給中行氏做家臣,但都默默無聞,至到做了智氏家臣,才爲智瑤所重用。但沒過幾年,智瑤把自己給作死了。

問題是,這個趙無恤也是個狠人,他幹掉智瑤以後,把人家的腦袋做成酒杯裝酒喝。

這就過分了。豫讓很生氣,他決心行刺這個殺掉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家夥。于是,他更名換姓,詐作受刑之人(太監?),進入趙無恤的宮裏掃廁所。趙無恤上廁所的時候,覺得不對勁,就把豫讓給抓起來。侍衛們想殺他,趙無恤把豫讓給放了,並且還說:“智瑤沒什麽後人,這個外人卻想爲他報仇,是個好漢子,我以後小心點躲開他就行了。”

但豫讓並不死心,他往身上塗上黑漆,讓自己的皮膚像得了癫病一樣,還吞下火炭讓自己的嗓音變得沙啞,在街市中乞討,連他老婆見了都不認識他。

他朋友給他出主意說:“以你的才能,到趙無恤帳下當個家臣輕而易舉,到時必然能找到機會接近他,然後再刺殺他不是輕而易舉麽,何苦要搞成這樣呢?”

“不!”豫讓肅然道,“如果以他臣子的身份而刺殺他,這是對他有二心。我現在幹的事是很難,但可以讓後世那些心懷二心的臣子感到羞愧!”

後來,趙無恤出宮,豫讓伏于橋下,卻驚了趙無恤的馬,再次被捕,引劍受戮。
6、三家封候

趙無恤覺得自己爲庶子,反倒成了家主,就對哥哥趙魯頗感過意不去,所以就想立趙魯的兒子趙周爲繼承人。于是,在滅了代國以後,就把趙魯的兒子趙周封到代國去了,可惜這個趙周死的早;他就又封趙周的兒子趙浣爲嗣。趙無恤死後,他弟弟趙嘉(有說是他兒子)就驅逐了趙浣,自立爲趙氏國君。但這貨也是個短命鬼,繼位一年就挂了。趙氏族人就說趙襄子本來就沒打算立趙嘉做國君,于是就把趙嘉的兒子給幹掉了,再迎回趙浣,擁立爲國君。

趙浣死後谥號趙獻子,其子趙籍,被封趙烈候。魏駒死後谥魏恒子,其孫魏斯,被封魏文候;韓虎谥韓康子,生子韓萬,谥武,生子韓虔,被封韓景候。

說到這裏,我們似乎忘了個什麽東西。

是的,晉國的國君呢?

三家滅智時,晉國的董事長還叫姬鑿,一看手底下這幾位董事鬧的太不像話,也急眼了,向齊、魯兩國借兵要討伐韓、趙、魏,這不是扯淡嘛。結果被三家聯軍反殺,這個姬鑿也只得逃亡在外,病死在路上。

當然了,董事長的位置不能空著,這三個董事互相牽制也沒辦法篡位,幹脆您姬家接著幹吧。就讓姬鑿的堂兄弟姬驕繼續當董事長,姬驕死後,又讓他兒子姬柳繼位。但此時的王室,已經只有曲沃和绛地兩塊地盤了。

尴尬的是,三家封侯的時候,人家晉國還有國君呢。也就是說,中央這麽一封,硬生生是把這三家從晉國體系中給剝離出去了。而晉國的地盤,就只有上面說的曲沃和绛地了。昔日中原霸主,現在淪落到連一個小國都不如。

但就是淪落到這種境地,晉國依然又苟延殘喘了二十年,一直到晉靖公,才被徹底瓜分幹淨。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80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2月 18, 2018 6:57 pm

第二章 名將吳起
1、魏文興魏

上面說魏斯于公元前445年繼位,也就是說到他被正式封候的時候,已經當了四十多年的魏氏家主。

翻開地圖看一下,當年晉國以三戰之地,雄霸中原。但三家分晉之後,除了趙國還能向代國、邯鄲擴張一下,韓、魏就完全沒有擴張的空間了。在這種封閉的環境裏,魏國就更加尴尬了,因他一邊處于趙、韓、秦之間,另一邊又有齊、楚環伺,變成了四面受敵。

但要說這魏斯也真不白給。

他先是外和韓、趙。這兩家都約他攻擊對方,但他都表示你們都是我的兄弟,咱們打來打去的誰也不占便宜,我們只有聯合起來向外擴張才有出路。這種態度,讓韓、趙對他都很服氣,隱然成爲三晉之首。雖然說三家沒有聯合成功,但至少放棄了爭鬥,使魏國能放開手腳對秦、楚、齊用兵。

並且他以蔔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爲師,這就厲害了。

要知道,這個蔔子夏是孔子的弟子,孔門十哲之一。需要指出的是,他並不格守孔子的克己複禮之道,而是對當政之道更感興趣。提出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這種爲政濟世之學,深得當時各國學士之心。因此,他到魏國之後,魏國就隱然成爲文化中心了,吸引了大批人才到這裏。

田子方和段幹木都出自蔔子夏之門,尤其是段幹方更是雄才大略,據說在公元前401年,秦國欲討伐魏國,有人勸秦王,說魏候有段幹木輔政,不要輕舉妄動。秦國就停止了對魏國用兵。

總體來說,這個魏斯表現的禮賢下士,任人唯賢,內修政和,外結韓趙。有樂羊爲他吞並中山國,有西門豹爲他治理邺地,有李悝爲他主持變法,有翟璜任國相爲他治理內政,可謂是政通人和,一派大治之相。

但魏國要像擴張,就只能西進對秦用兵。但魏、秦之間有黃河天險,因此必須占據河西之地以爲據點。可是,雙方幾次較量,魏國始終難有寸進。

至到翟璜向他推薦了吳起。
2、盡取河西

吳起,衛國左氏人,混迹于魯國。

當時齊國攻魯,魯國的國君魯穆公(姬顯)有心起用吳起,但吳起的老婆是齊國人,穆公就有點擔心。

然後吳起就把自己的老婆殺了!!!

魯穆公倒也守信,直接任命吳起爲將,而吳起也不負所望,率軍大敗齊軍。

武將打仗,總有文人在朝說三道四,這已經成了曆史鐵律。吳起當然也不例外,自然有人向魯穆公面前說三道四,說他當年師從曾參,但母親去世他也不回去服喪,因此曾參跟他斷絕了關系。如今,爲了一個大將的職位,他居然殺死了自己的結發妻子。這絕逼是一個小人!況且,小小的魯國打敗了強齊也未必是好事,有這個名聲,各國都要來打魯國了。

說這話的人就有點不厚道了。雖說吳起本身的確有問題,可就這個事來說,當初要抵抗齊國的是魯穆公啊,結果打敗強齊還未必是好事,按這說法到底是被齊國打敗好,還是打敗齊國好呢?估計要真敗了,這人就又要說他有喪師失地之罪了。所以說有些奸佞之人的確可恨,他要說你不好,你怎麽做都好不了。

結果就是魯穆公免掉了吳起的官職,這吳起也是有口難辯,只好投奔魏國。魏斯向李克(當爲李悝)征求對吳起的看法。李克說的很客觀:

此人貪婪而好色。但在用兵打仗方面,就算齊國的司馬穰苴也不如他。

說起這個時代的軍事家,世人多知道吳起、孫武,但司馬穰苴的事迹卻很少聽說。但是唐肅宗建武成王廟,內設曆代十大名將,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五人,除吳起、孫武、白起和樂毅外,還有一個就是這個司馬穰苴。

魏文候也是個爽快人,直接就任命吳起爲將,即刻帶兵攻秦。吳起只用了一年時間,就攻克河西全境,在此設西河郡並擔任郡守。要知道,自晉起至魏終,圍繞著河西地區和秦國幹了三百多年的仗,大小戰役上百次,也就這一次,魏盡占河西之地。並且將秦壓制在洛水之西一條狹長之地長達八十年,使秦國斷絕了與中原的溝通。

要說這吳起在帶兵打仗方面還真不含糊,身爲主將,他能與士兵同食同住,一點也不搞特殊化。這種事情,說著容易,還真不是誰都能做到的。就放在幾千年後的今天,當個村長就想住豪華辦公樓的也大有人在,更何況是將上下、尊卑視爲禮法的那個時代。

更可貴的是,有個士兵得了毒瘡,吳起竟然親口爲他吸吮傷口,將裏面的毒膿吸出來。

但是,這個士兵的母親吸說以後,卻放聲痛哭,有人奇怪的問她:“你兒子不過是個士兵,人家將軍親自爲他吸吮毒瘡,你哭個什麽勁呀?”

這位母親說:“我不是爲這個事哭。當年吳將軍爲孩子他爹吸過毒瘡,他父親打起仗拼命衝殺,最後就沒回來。現在,吳將軍又爲我兒子吸毒瘡,不知道兒子會戰死在哪裏,所以我才哭的啊!”

不管怎麽說,吳起在魏,盡取河西之地使秦數十年內不敢取魏;建武卒五萬人,使魏軍成爲當世最爲精良和彪悍的軍隊。
3、楚國變法

公元前387年,也就是周安王十五年,魏文候去世,太子魏擊繼位,是爲魏武侯。

有一次,魏武侯坐船順黃河而下,在中遊的時候向吳起感慨道:“看看這險固的山河,真是壯美,這都是魏國之寶啊!”

于是,吳起發表了那篇“在德不在險”的議論,魏武侯對此表示同意。

魏國置相,以田文(不是孟嘗君)爲相,吳起心裏不爽,就找到田文說:“咱倆唠唠功勞吧?”

田文笑笑:“唠唠就唠唠吧。”

吳起:“統率三軍,讓士兵樂于戰死,使敵國不敢犯境。你比我如何?”

田文:“我不如你。”

吳起:“整治百官,親善百姓,充盈倉庫。你比我如何?”

田文:“我不如你。”

吳起:“鎮守河西,使秦國不敢東犯,韓國、趙國只能聽之任之。你比我如何?”

田文:“我不如你。”

吳起:“對呀,那你憑啥在我之上?”

田文:“國主年幼,國有疑難,臣屬不齊心,百姓不信服。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是托付給你好呢,還是托付給我好呢?”

吳起默默地想了想:“還是給你好。”

這段對白的意思很簡單,帶兵打仗,治理政務,鎮守疆域,你吳起很牛B,但那又如何?老板不信任你,你就沒戲。

而這段話的背後,是魏武侯對人才失敗的控禦之道。田文所依仗的,應該是個人的威望和老成持重的治國之道,而吳起雖身負赫赫戰功,可他畢竟是外人,能給他一個郡守之職,已是格外優待了。而魏武侯置相之後,對吳起也沒有任何表示,這不得不讓吳起有所想法。

田文死後,公叔座爲相,並且還娶了公主。他對吳起就甚爲忌憚,他的仆人就給他出了個主意。

公叔座向魏武侯進言,說吳起是個人才沒錯,但咱們魏國太小,我擔心他沒有長留的心思。我建議您把公主嫁給他,如果他沒有長留之心,一定會拒絕的。

魏武侯一聽是個主意,就真的要將公主嫁給吳起。

但這個公叔座又把吳起請到府上,故意讓同樣身爲公主的老婆羞辱自己。吳起一看,好家夥,這魏家的公主真不敢要,于是,就辭退了與公主的婚事。

這樣一來,魏武侯還真以爲吳起不打算久留魏國,從此不再信任他。吳起開始害怕起來,就又投奔了楚國。

楚悼王一向聽說吳起是個人才,所以吳起剛到楚國就被封爲宛城太守,一年後就升任令伊(相當于國相)。之後,吳起就在楚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史稱“吳起變法”。

他的變法其實並不複雜,主要就是削減貴族的特權,比如凡封君的貴族,凡傳三代的一律取消爵祿;並且停止對皇室遠親的按例供經,將他們充實到編遠之處。並且在官場上實施大裁員,削減官吏俸祿等等。

變法舉措強了楚國,卻害了自己。

在吳起的領導下,楚國南攻百越,疆域擴展到洞庭湖一帶。北敗魏國,飲馬黃河,切斷魏國河內與都城的聯系。

公元前381年,也就是周安王二十一年,楚悼王去世。楚國的貴族趁起作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楚悼王的屍體邊,伏在上面,但依然被亂箭射死。喪事辦完,楚肅王繼位,全數誅殺作亂者,因此事被滅族的人達到七十多家。
4、百勝之兵

最後順帶提一下吳起在魏國實施的武卒制。

在春秋時期,諸侯國的軍隊都由公室軍和世族軍組成。所謂公室軍,指直接受命于君主的軍隊;而世族軍,則是直接受命于門閥的軍隊。

但無論哪種軍隊主要由士和農構成,其中士指卿大夫的家臣,他們在戰時充任甲兵;農則是庶人,三季務農,一季務兵,遇戰事,則隨時聽從調配,充任兵卒。至于奴隸,就只能當隨軍雜役了。

當時作戰方式主要是戰車,稱之爲“乘”,一乘爲一車,但一車由四馬挽駕,車上甲士三人,車下甲士七人,另有徒卒二十人。也就是說,一乘有三十人,再加上雜役就更多了。

這裏面其實存在著一個問題:一乘之間,甲士、徒卒、雜役分屬各自的階層,連吃飯都不在一口鍋裏,真打起來,根本談不上配合。只不過是車往哪跑,人往哪衝,車一散架,人就跟著散了。

所以, 車戰只能適合那種雙方實力差不多的大兵團正面硬剛,車少的就活該被車多的欺負。

但隨著戰爭規模不斷擴大,軍事思想的不斷進步,各國也都發現了車戰的不足之處,並且紛紛開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只不過改革的並不徹底,還是轉繞著車在跑。

吳起在魏國的武卒制,厲害之處就在于,他徹底抛棄了車駕,打造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步兵軍團。

武卒制的核心就在于精兵戰略,有點現代特種部隊的意思。

一方面,他要求這支部隊所有的士兵完全脫離農事,成爲真正的專職軍人,並且能夠享受到免除全家徭役、受到提拔等待遇。

另一方面,他實行了極爲嚴苛的考核標准,只有通過考核,才能成這支部隊的一員。具體的考核內容如下:

士兵身穿3層護甲(上身甲、股甲、阱甲)、頭帶鐵盔、腰配劍、肩長矛、操十二石弓,攜箭五十支,背三天幹糧,半天能行軍百裏(約合四十公裏)。

這基本上已經是現代士兵的負重越野標准了。

這還沒完,他又根據士兵們的表現,分成了若幹戰術分隊,如專職的弓箭隊、長矛隊等。臨戰時,按需搭配使用。

這支部隊有多少人呢?到巅峰時也就五萬人。而當時一個諸候國的兵額已經達到五十萬至上百萬了。可就是這五萬人,在吳起手中,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余不分勝負,無一敗績。堪稱當世最爲精湛和彪悍的軍隊。

但這樣一支部隊也是有著一個致命的問題:成本太高。所以,在消耗殆盡之後,魏國再也無力重新打造這樣一支軍隊了。

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

——曹操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80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2月 18, 2018 6:59 pm

第三章 秦齊治亂

公元前402年,周威烈王去世,其子姬驕即位,是爲周安王。

公元前389年,也就是周安王繼位的第十五個年頭,魏斯派使臣報告周安王,請他封齊國的國相田和爲齊侯。

還要不要臉了!還要不要臉了!!

晉國的三個大夫分了晉國,被我爹封了侯;現在齊國的國相篡了齊侯之位,又要讓我來封。還有沒有人管了?

你說你討封就討封吧,你自己不出面,讓魏斯來討,這不是誠心的嗎!

你就說你們還講不講“禮”吧?

禮是什麽東西?早不不講了。

算了,我就隨便問一下,不講就不講了,一個侯爵而已,想要拿走!

那原來的齊侯呢?在海邊釣魚呢。
1、早泄的齊國

齊國也輝煌過。

齊國是功臣系的諸侯國。當年武王立周之後,就首封功勞最大的姜尚于營丘,國名爲齊。因爲國君爲姜姓,故又稱姜齊。並且齊國是公爵,而當初的晉國才是侯爵。

山東臨海,有海就有鹽,在那年代,有鹽就有錢。所以,齊國很快就強盛起來,可以說是富甲一方。

到了第十三代君主,也就是齊僖公時期,當時平王東遷沒多久,人家就先後與鄭、魯結盟討伐宋國、郕國、許國。後又聯鄭伐魯,聯宋、衛、燕伐鄭,隱然形成了霸主的地位,國力大增。

十幾年之後,就是著名的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爭位事件,公子小白即位,便是赫赫有名的齊桓公。

但齊國稱霸之路,自桓公始,自桓公終。

齊桓公即位之後,先是迎擊魯國,又以管仲爲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政策,齊國再次強盛起來。只用了不到五年的時間,就召集諸侯會盟,成爲春秋的第一個霸主。

按說這路子跟晉國一樣,都是國君曆經坎坷終于上位,然後勵精圖治,成爲霸主。並且齊桓公即位十幾年後,重耳才剛出生。

但人家晉國自晉文公起,曆數代百余年稱霸中原。可齊國到齊桓公這,剛一高潮就軟了。恒公剛一死,諸子爭位,國力大傷,後來被晉國幹的一敗塗地。

爭霸之路與晉國相反,可爭權之路倒是與晉國一樣。齊國原本就國氏、高氏兩個董事,但齊桓公即位後,先後又有了鮑氏、崔氏、慶氏、晏氏、高氏、栾氏等家族進入董事局,變成了八個董事。

按照晉國的劇本,最終幹掉齊國的應該是其中一家或幾家吧?

不,擔任這一角色的是一個外人。
2、反客爲主的田氏

一個外來務工人員,如何反客爲主,幹掉自己的老板?以下便是標准步驟:

第一步:低調立足,努力工作。

當年齊僖公的時候,陳厲公生了個兒子,叫妫完。這個妫完二十幾歲的時候,爲了逃避國內動亂,跑到了齊國。因爲他是陳國來的,並且脫離了陳國宗室,所以就叫陳完。而在古語中,陳與田同音,因此他的後人就姓了田,他也就成了田氏之祖。

他到齊國之後,必竟是諸侯的兒子,齊僖公就想讓直接進董事局(封爲卿),他看了看其它兩個董事,搖了搖頭,在董事長辦公室討了份主管的工作。

然後曆經數代兢兢業業的工作,到了田氏第四代家主田須無時,才終于混到了部門總監的位置(大夫)。

第二步:削弱政敵,趁勢上位

到了第五代家主田無宇時,公司上層發生動亂,崔董事殺了董事長,慶董事又滅了崔董事,其它幾家董事叫上田無宇,一起又滅了慶董事。田氏這才算是正式進入了董事局。

此後,田董事又拉上鮑董事幹掉了栾、高兩位董事,在董事會裏的實力大大增強。

第三步:拉籠民心,尋求外援

第六代家主田乞繼任董事一職,他努力提升員工待遇,減少各部門利潤上繳額度,卻加大投入預算,將之間的差額作爲員工福利發給大家,甚得公司所有員工的擁戴。

並且他還和其它兄弟公司保持了良好的關系,尤其是晉國,當年中行氏反判時,他借兵給中行氏;後來韓、趙、魏分晉時,他又第一時間和這三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就這樣,田家完全控制了大齊公司的政權,齊景公死後,田氏更是一手遮天,就連董事長的廢立也只在他們彈指之間,可以說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到公元前405年,齊康公繼任董事長一職,同時田氏家主也由田和繼承。

好了,時候到了,圖窮可以匕現了。

第四步:搞個名分,自己上位

14年後,也就是公元前391年,田和將齊康公遷至海濱,只留給他一個地方做祭祀祖宗的食邑。然後自立爲君。

又4年後,公元前386年,田和被正式封爲齊侯,列名于周王室。自此,姜齊被田齊完全取代。

七年後,齊康公死,田氏並其食邑,姜太公一脈至此斷絕。

爲人驅使者爲奴,爲人尊處者爲客,不能立足者爲暫客,能立足者爲久客,客久而不能主事者爲賤客,能主事者則可漸握機要,而爲主矣。故反客爲主之局:第一步須爭客位,第二步須乘隙,第三步須插足,第四步須握機,第五步乃爲主。爲主,則並人之軍矣,此漸進之謀也。

——《三十六計之反客爲主》
4、秦國最弱的時候到了

雖說這個齊康公被人反客爲主了一把,但好歹混了個自然死亡,可秦出公就沒他這麽好運了。

公元前385年,也就是田和被正式封侯的第二年,年方5歲的秦出公和他母親被殺,屍體也被沈到了河裏。

此時,秦國立國已曆23代。

要論起祖宗來,秦國比不上晉國這種與周天子一脈相承的諸侯國,更比不上齊國這種建國元老了——他是養馬得來的。

當時大周集團已經傳了八代了,在渭水邊上建了個馬場,有一次周孝王去馬場視查,無意間發現一位姓嬴的人業務能力不錯,就跟他握了握手,合了個影。

又經過一段時間考查,周孝王覺得這個人挺靠譜,幹脆就把集團總部直轄的一個地盤封給了他,讓他成立了個項目公司,只不過這個地盤小了點,方圓不過五十裏。這塊地盤因處于秦川之間,故稱秦地。

但坑爹的是,這個地盤跟西戎相臨,所以實際上這嬴家不光要替王室養馬,還要幫著人家抵禦西戎。結果到了第四代,家主嬴老二(嬴仲)就死在西戎手中了。

不過第五代傳人嬴其還算爭氣,問董事長要了七千人去征伐西戎,大勝而歸。當時的周宣王也挺夠意氣,封他當了西垂大夫,還給了他不少地盤。從此之後,嬴秦總算成了王室重臣。

雙喜臨門的是,到了他兒子嬴開手中,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被正式封爲諸侯。自此,秦就脫離了王室的附庸地位,升格成了大周集團的子公司。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秦國地方窮,所以立國之後,勵精圖治,不斷擴充地盤,曆十代之力,到秦穆公時期,已經先後滅掉西戎所建的12個國家,擴地千裏,稱霸西戎。

順便提一句,重耳就是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才當上晉國國君的。

但後來秦國曆數代之力,一直想把晉國給幹掉,可除了勞民喪師之外,一無所得。最慘的是三家分晉之後,魏國變法圖強,以吳起爲將,一舉攻下河西全境。再到秦惠公時,以50萬之兵與魏軍決戰,結果在陰晉一戰中,被吳起率五萬精兵擊敗,從此只得偏安洛河之西一隅,不複強盛。
5、秦國變強的時候來了

這個秦惠公的兒子便是上面說的秦出公。

他即位時年紀實在太小,才2歲,所以就只能由他媽主持朝政。這就犯了曆朝曆代經常提及的兩大忌諱:主少國疑,牝雞司晨,皆爲取亂之道。

這個亂源于秦出公的爺爺,也就是秦簡公。秦簡公是當時國君秦靈公的叔叔。秦靈公死後,本來應該是立人家兒子嬴連當總經理的,可秦簡公說了,這個小連子太小了,我是他叔爺,就辛苦一下,替他當這個總經理吧。

當時才十歲的嬴連哪爭得過自己這個叔祖父,只好逃到了魏國。魏文候魏斯一看敵國的太子來了,覺得奇貨可居,就把他留了下來,准備在合適的時候利用一把。

可是魏國實在太強悍了,一直把秦國壓著打,所以嬴連的政治價值一直沒顯示出來,就繼續在魏國閑待著,這一待,就到了秦出公即位。

這時候魏國已經是魏武侯魏擊在位了。魏武侯覺得秦國雖然被打得縮成了一團,但如果再有個傀儡過去,就更完美了。于是,就告訴嬴連,回家吧,你只要回去,我就幫你奪取君位。

這嬴連當然也不傻,他很清楚魏武侯的意思,就說我肯定得回去,但不要你護送,也不要你的賞賜,我自己走。

他先是派人回去遊說對秦出公母子不滿的貴族和大臣,還在民間散布他要回來實行新政的消息,又暗中爭取軍中將領的支持。

因爲秦簡公的君位來的並不正當,再加上他和秦惠子父子當政期間,對外連敗于魏,喪師失地;對內朝政腐敗,國力羸弱。另外現在的秦出公年齡太小,太後執政也太不靠譜。幾方面的不滿累加在一起,嬴連的遊說就成了壓跨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年後,嬴連覺得時機成熟了,便動身准備回去。在與魏武侯辭別,他很大氣的說了一句話:

爲了感謝魏國這三十年來的款待,我發誓,如果成功奪回君位,秦國保證在魏侯你活著的時候不來攻打你。

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你魏擊死了以後我肯定得來攻打魏國。

太狂妄了!太狂妄了!當年重耳從楚國走的時候,也不過說你楚國來攻打晉國的時候,我退避三舍。現在你秦國被人家魏國壓著打,還敢說與魏國爲敵的話,這也太不拿魏國當回事了吧。

但事實證明,放嬴連回國,是魏武侯犯的第二個錯誤——就在兩年前,他剛剛送走吳起。

公元前385年,秦國一個庶長(秦國官職,相當于卿)在河西迎立嬴連爲君,是爲秦獻公。秦出子母親得知後,命令軍隊前去消滅秦獻公。但這支軍隊的將領早已被秦獻公收買,在路上說服手下人,前去迎接秦獻公。沿途聞訊而來迎接秦獻公的秦國百姓很多,秦獻公在這些人的簇擁下進入秦國的都城雍城(今陝西省寶雞市),殺死秦出子和他的母親,奪回君位。

秦獻公即位後,幹了幾件事:

先是廢除了活人殉葬的制度,深得民心,但貴族不爽。

然後進行土地改革,承認私田,深得民心,但貴族不爽。

然後他允許農民從軍以軍功換取爵位,深得民心,但貴族不爽。

然後他先是與貴族通婚,然後對外用兵,轉移了貴族們不爽的心。

十九年後,也就是魏武侯去世三年之後,他打了幾次仗:

他先敗韓、魏兩軍與洛陽;

兩年後,再敗魏軍于河西之地,並且一舉攻入黃河東岸,暫首六萬,將所得之地盡封于貴族;

又兩年後,再敗魏軍于少梁,俘獲魏軍大將公叔座(誣陷吳起的那貨)。

次年,秦獻公去世。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80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2月 18, 2018 7:07 pm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事之四:商鞅變法

公元370年,魏武侯去世了。

在他臨死前,他犯了一生中的第三個戰略錯誤:沒有指定繼承人。

這就麻煩了,他兩個兒子——魏罃(ying)和魏緩,兩個人都想即位當老大,誰也不讓,那就打吧。打來打去,魏緩必竟年輕,沒打過他哥,就跑到了趙國。

然後一個叫公孫颀的人從宋國經由趙過進入韓國(這個圈子繞的……)見到韓懿侯就說了:雖然魏罃有公叔痤的幫助占據了上黨,但魏緩也控制著半個魏國呢。如能趁魏國內亂的時候聯趙攻魏,那一定能吞掉魏國。

這種好事當然求之不得,于是韓趙兩國一拍即合,聯合出兵討伐魏國,在濁澤大敗魏軍,進而包圍了都城安邑。

要不說合夥的生意不好幹呢。這兩家好不容易逮了只鴨子,結果就怎麽吃産生了分歧。

趙成侯說咱把魏罃給滅了,讓魏緩當國君吧。韓懿侯說這樣太殘暴了,不如把魏國給他們兄弟一人一半,這樣咱都安生。

趙成侯不同意,韓懿侯不高興,這鴨子老子不吃了,扭頭就走了。他一走,趙成侯也覺得沒意思,幹脆也走了。

然後鴨子魏罃就開開心心的把魏緩給殺了,自己當了國君。

他的國相依然是公叔痤。
1、如何做一個好人

你在工作中應該經常能碰到這樣的人:你很清楚的知道他沒什麽本事,也知道有些事他在耍心眼,可你就是抓不住人家什麽把柄,並且領導還非常器重人家。

有時候你就會納悶,人家是怎麽做到的呢?

公叔痤就是這樣的人。

就拿他迫走吳起這件事來說,他既未進讒言說吳起不好,也沒有動幹戈喊打喊殺。而是不動聲色的演了場戲,就達到了目的——吳起是自己走的,幹我何事?

更絕的還在後面。魏罃即位後,他率軍與韓、趙聯軍占于浍水,大敗聯軍。魏罃很高興,要重重賞他,結果他卻不受賞,反倒說了一番話:

軍隊能打勝仗,不是我的功勞,而是當年吳起訓練有方,還有將士們用命。

魏罃大贊道:瞧瞧人家公叔痤這德性。已經戰勝了強大的敵人,還不忘賢者的遺澤,不隱能者的功勞。

所以呢,本來准備賞賜他一百萬畝土地的,又加了四十萬畝,共計一百四十萬畝。

有意思的是,他後來被秦國俘虜,可是當時的秦獻公嬴連在魏國時,深得他的照顧,所以不但沒難爲他,還盛情款待了一番,然後把他給放了。

此時,他有個侍從叫公孫鞅,很有能力,他也知道公孫鞅很有能力。可是,一直到他臨死前,才對魏罃推薦公孫鞅,並且還讓魏罃在國事上一定要聽從公孫鞅的。

這不扯淡嘛。你早幹嘛去了?一個區區侍從,連君主的面都沒見過幾面,突然就要讓君主全聽人家的,這怎麽可能?

可他又對魏罃說了:你要是不用公孫鞅,就殺了他吧,反正不要讓他投奔別國。

關鍵是,他轉頭又對公孫鞅說:我跟國君說了,他如果不用你就要殺掉你。我看國君是不打算用你,你還是逃吧。

還是公孫鞅看得明白:他不聽你的話任用我,怎麽會聽你的話殺掉我呢?

總體來說,這個公叔痤不算是個壞人。他忌諱吳起之功,也只是采用了最溫和的手段,並不進行武力政爭,並且也不掩吳起之功;他忌諱公孫鞅之才,卻只是不向君主推薦,並不進行武力迫害,並且在臨死前還是推薦了一把。

只不過,身爲魏國國相,他在明知是人才的情況下,卻讓魏國失去了兩個最能讓魏國崛起,甚至一統天下的人才,不能不說是他的失職。

公叔痤死後,公孫鞅並沒有立刻離開魏國。直到聽說秦孝公在招攬人才,眼看魏焭還沒用他的意思,就投奔了秦國。
2、爲什麽變法

秦獻公死後,他的兒子嬴渠梁即位,是爲秦孝公。

即位後的嬴董事長很郁悶,堂堂大秦,百余年來被晉、魏變著法的幹,好不容易出了個秦獻公把魏國給反殺了,結果這剛一死,還沒涼透呢,魏國派了個龐涓來,河西之地還是人家的。

更可氣的是,你說把我們都幹成這樣了,有本事你倒是收了我呀。可人家一轉頭,又跑去跟趙國、齊國玩了,還是不鳥我。

所以,秦孝公裏《招賢令》裏除了痛說家族苦難史之外,還有一句: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意思就是諸候都瞧不上我們,這簡直是我們的恥辱。

這就像是在一個班裏,有一個窮孩子,大家都瞧不起他,還動不動欺負他,本來沒覺得有什麽,突然有一天他就發飙了:你們都瞧不起我,我就非活出個樣子來給你們瞧瞧!

這並不難理解,你看看其它同學,要麽跟校長沾親帶故,要麽當年建校的時候家長捐過錢出過力;再看看你秦國,不過是馬夫出身,還是鄉下來的,能瞧得起你才怪。

所以,當年秦穆公滅西戎十二國,稱霸西戎,聽起來威風,但其實就是他們村的村霸而已,沒有一個正經的諸侯國認可他這一點。再看看人家同爲五霸的晉、楚兩國是爭霸中原,吳、越爭霸江南,就算是宋、鄭也有一幫諸侯小弟跟著敲邊鼓,尊王的齊國更牛,周王室都承認他的霸主地位。

這一直是秦人心頭之痛。但自秦國穆公之後,晉國重耳之始,一直是晉強秦弱,這個局勢一直到秦獻公即位,屢敗魏國,才算是略報這一箭之仇。

可是秦孝公很清楚,秦獻公之所以能擊敗魏國,並不是秦國國力變強了,而是獻公的個人軍事能力和個人威望所致,加上魏國當時的主力和重心皆在與趙韓作戰的中原戰場上,一加一減之間,秦國也不過是略占上風。所以,魏國龐涓率主力一來,就又把所占河西之地一毛不少的還給了魏國。

問題是,河西三勝,是秦獻公在位時幹的事。而再失河西,卻是他秦孝公在位幹的事。

所以,秦孝公不由得仰天長歎:何時才能恢複穆公當年的威風?

就像上面說的,他不過是想幹出個樣子讓別的同學瞧瞧罷了。

但公孫鞅來了,告訴他說你的志向太小了,把你的眼睛睜大了,向東看,那裏才是秦國的未來!

可是公孫鞅並不知道,老天從不做賠本的買賣,在給予他一個強盛的帝國的同時,也會拿走他一樣東西來交換。

和一個一統天下的帝國相比,老天要的並不多,只是他的性命而已。
3、商鞅變法

公孫鞅,衛國人,姬姓,公孫氏。故稱衛鞅,或公孫鞅。公元前359年,即周顯王十年,他來到秦國。

熟悉黃河的人都知道,黃河有點像一個“幾”字,在這個“幾”字下面劃一橫就是渭河,渭河與其支流泾河、洛河,在秦嶺及渭北山系之間衝擊出了一條西狹東闊的平源地帶,也就關中平原,又稱八百裏秦川。這地方可以說是土地肥沃,風調雨順,自古就被譽爲“天府之國”。

換言之,這種地方,秦國若得全境便可虎視東方;而魏國若得,便能成爲其東進南下的糧倉。

只不過遺憾的是,此時的八百裏秦川,洛河以東、黃河以西的河西之地盡入魏手,而留給秦國的洛河之西這一塊,已經只剩很狹長的一條了。

十人有八人耕作者稱王,有七人耕作者稱霸,有五人耕作者可以存在,有四人耕作者滅亡——《田法》

秦獻公在魏國待了三十年,這三十年來他默默地看著李悝變法,使魏國強盛;看著吳起建立武卒,使魏國善戰。終于,在他歸國之時,他領悟到了精髓所在:

使耕者有其田;使戰者有其功!

所以,他承認私田;所以,他允許以戰功換爵位。僅此兩項,便一改秦國百年頹勢,一舉克魏。只不過,這種淺嘗辄止的改變,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變法這種事,難就難在力度小了,不解決問題,比如秦獻公;但步子大了,卻又容易扯著蛋,比如吳起。

但公孫鞅是幸運的。因爲此時的他無功無名,不會像吳起一樣以舉高臨下的姿態進行變法;因爲此時秦孝公力圖進取,只要變法成有效,也不會像秦獻公那樣淺嘗辄止。

所以,公孫鞅在秦孝公將信將疑的目光中,他先在秦獻公改革的基礎上,推行了《懇草令》。

在這個《懇草令》中,他以糧爲綱,禁止糧食買賣,禁止遷徙自由,禁止辯論講學,禁止貴族豢養食客,並且打擊商業、服務業、娛樂業……

說白了就一句話:都他娘的給我老老實實在家種地,誰敢瞎折騰我弄死誰!

這就像《帝國時代》這個遊戲一樣,進入遊戲第一件事就得造農民種地。

三年後,公孫鞅升任左庶長,也就是東方各國的國相,相當于現在的總裁。

當年齊國的田和是國相,人家都是董事,怎麽到了秦國這裏的國相,就不是董事了呢?

因爲東方各國的國相可以開府治事,但秦國這裏的不行,沒有自己的屬官和勢力,權力完全源自于董事長。

升官就是爲了更好的幹事,當上總裁的公孫鞅挽起袖子,在《懇草令》的基礎上,開始了他的第一次變法。

他繼續重農抑商,實施重獎重罰,並且頒布了法律(抄用魏國的),還增加了連坐法。並且爲了進一步讓人們把精力放在幹實事上,還燒了一批書。

六年之後,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又開始了第二次變法。

如果說第一次變法是學習東方各國之本,那麽第二次變法就是照搬東方各國之形了。開始推行縣治、編戶口、建新城、遷國都、造宮殿、移風俗……

至此,秦國這個窮學生終于從一窮二白的地步,擠進了富人圈。並且此消彼長間,隱然有了大國風範。

魏罃這些年一直沒把屁股後面的秦國放在眼裏,但突然有一天,他覺得菊花一疼,回頭一看,我靠,這個捅自己菊花的高富帥真的是秦國麽?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80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2月 18, 2018 7:20 pm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事之五:江河日下

魏罃算是富三代了,他爺和爹在世的時候,魏國可以說是人才濟濟,雄霸四方。

師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幹木,相李悝;吳起、樂羊各領其兵,翟璜、西門豹各司其政;西敗秦而取河西,南敗楚而得大梁,東敗齊而入靈丘;三家分晉後爲三晉之首,三晉分裂後又征韓伐趙。可以說,這文、武兩代是以天下爲敵,而下莫能與之敵。

但魏國也陷入到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中。
1、圖強的富三代

公平的說,魏國的衰落始于魏罃,但更多的是大勢始然。就魏罃來說,作爲國君,他並不算昏聩。

魏罃一出場就有點不順,被趙、韓兩國在濁澤大敗,差點連國也亡了。但幸好趙、埋兩國是豬隊友,順風不推塔,到了第二年,魏罃裝備起來了,把這兩家給反殺了。

不過,趙、魏、韓這同源而出的三位好基友,相愛相殺的聯盟到此也就徹底破裂了。

又過了沒兩年,又接二連三的被秦國給幹敗,別說河西之地了,秦獻公最遠打到黃河東邊來了,還把他的公孫痤給抓了。幸好,他的大將龐涓到底是鬼谷子的學生,很快又把秦國給打回去,還收複了河西。

但這也讓魏國元氣大傷。

然後就是東邊的齊國也忘了當年如何依附于魏國之下了,現在開始勾連一堆小國,蠢蠢欲動。

可以說,魏罃即位這六年來,一直走背運,雖說沒出什麽大事,但也按下葫蘆浮起瓢,搞得他煩不勝煩。

但日子還是要過的,冷靜下來的魏罃還是采取了一些辦法來應對。

首先是于公元前361年,他把都城從安邑(山西夏縣)遷到大梁(開封)。

翻下地圖就知道,安邑離秦國近,大梁離齊國近。按照中國古代都城選擇的原則,都是近量離主戰場近一點(有點天子守國門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一直到現在,魏國還是把齊國當成頭號敵人。

其次繼續交好韓、趙。

但這次,他需要付出代價了。韓國還好說,請他吃上幾次飯(結盟)就搞定了,這個小兄弟胃口不大。

但趙國就沒那麽好打發了。不但要請吃飯,還把榆次、陽邑兩個地盤送給人家,趙國象征性的拿泫氏來交換。

不僅如此,他還動不動也要請秦孝公吃了幾次飯,緩和了和秦國的矛盾。

除了遷都和外交之外,內政上他也有一些舉措。

當然,在那個時代,所有良好的政策無一例外都是農業。比如興修水利、開鑿運河、開放林澤(山川林澤屬公室財産)等等。

不管怎麽說,經過一系列的政策,公元前356年,秦國正如火如荼地展開第一次變法的時候,魯、宋、衛、韓等小國沒事又開始來朝拜魏國了,魏國隱然又恢複了文侯、武侯之時的盛況。

但也就到此爲止了,魏罃,屬于魏國的時代已然結束了。
2、桂陵首敗

每一個小弟心中都有一個當老大的夢。

比如趙國就很不爽魏國。

這也難免。當年人家趙家先祖趙無恤在晉陽城裏泡水的時候,你們魏、韓兩家還給智氏持戈駕車呢。雖然說你們倒戈相向,但必竟是趙氏起的頭。可結果呢,封完侯以後,你魏國反倒成老大了。

但也沒辦法,誰讓人魏文侯有出息呢。

但心中不爽,難免會表露出來。于是乎,趙國就動不動還撩撥一下老大哥,但多數都被魏國給按在地下教訓一頓。

到了趙成侯時代,發現齊國勢力越來越大,並且跟魏國極不對付。于是,就請齊威王吃了個飯,說以後齊、趙兩國要好好相處,一致對外。

這還不算,他還拉攏了宋國、燕國。這下終于引起魏罃的警覺了——小兔崽子,背著我去拉籠別的諸侯,你想造反不成?

于是,公元前354年,趁趙國攻打衛國的時候,魏罃派龐涓向趙國發起了進攻,直入趙境,並且包圍了邯鄲。

但龐涓不知道,就在他出兵之時,一雙清冷的眼睛已經盯上了他的後背。

孫膑,據說是孫武之後,曾與龐涓同窗。但龐涓爲魏將之後,把他召到了魏國,然後誣陷他犯罪,將他的膝蓋骨給挖了出來。後來孫膑秘會齊國使者,讓其將自己救回齊國,並且交給了田忌。田忌很看重孫膑的才能,就把他推薦給了齊威王,齊威王面試之後,把他封爲了軍師

我一直很疑惑,按照當時嫉妒別人有才的做法,無非是要麽把人趕走,要麽把人殺掉,挖掉別人的膝蓋骨,然後既不殺也不放是幾個意思?

但不管怎麽說,複仇的機會到了。

第二年,齊威王先派一路會合宋國直攻襄陵,又派田忌引兵救趙。孫膑建議:現在兩國攻戰正酣,精兵銳卒傾巢而出,國中只剩老弱病殘;您不如率軍急襲魏國都城,占據交通要道,衝擊他們空虛的後方,魏軍一定會放棄攻趙回兵救援。這樣我們一舉兩得,既解了趙國之圍,又給魏國國內以打擊。。

這就有意思了。龐涓圍趙救衛,孫膑又圍魏救趙,不愧是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只不過在前的圍趙救衛沒人提了,在後的圍魏救趙倒成了千古美談,看來做人還是厚道點好。

這龐涓雖說不厚道,但也不白給。別看圍魏救趙成了千古美談,但實際上趙國並沒有被救下來——十月,邯鄲降魏。

只不過圍魏救趙的重點既不是圍魏,更不是救趙,而是打援。

具體來說,在孫膑的建議下,田忌先率軍向平陵城移動,並且又調集附近的齊軍向平陵城發動了進攻。與此同時,又派出輕騎直襲大梁城,擺出一副要攻擊大梁的姿態。

而拿下邯鄲的龐涓,原本准備進入衛境,與攻擊衛國的趙軍決戰。一聽到消息,只好回軍急援。

但實際上,無論是攻打平陵還是大梁,皆是虛兵。齊軍主力已在桂陵集結,截擊了輕裝回援的龐涓。

是役,魏軍大敗。

兩年後,也就是公元前351年,此時秦國的第一次變法已經卓有成效,爲了向秦孝公進行一個階段性彙報,公孫鞅親率秦軍圍攻魏國固陽,大敗魏軍,取固陽而還。

同年,魏軍撤出邯鄲,重新與趙國盟好。
3、馬陵再敗

魏國必竟是戰國首霸,自桂陵之敗後,到公元前344年,僅用了數年時間,就覺得恢複了元氣,又重新抖擻起來。

而秦國此時正忙于進行第二次變法,又忙著改革賦稅,沒空理魏國。于是,公孫鞅親自來見魏罃,目的只有一個:勸他稱王。

這是赤裸裸的捧殺。

要知道,大周集團在封各個子公司的時候,分別給予了一定的職級,受封的子公司按公、侯、伯、子排序。這時候沒皇帝這一說,所以王爵就只能是周天子獨享。

雖然說楚、吳、越等國已然稱王,但他們都是蠻夷之人,中原諸國沒人答理他們。但你魏國,正經八百的一個周王朝下的諸侯,你爺爺都沒敢稱王,你魏罃一個富三代,憑什麽敢稱王?

但魏罃還真就想稱王。所以,他馬上就召集了宋、衛、鄒、魯等十二國國君,再加上秦國的公子少官在逢澤(開封市南部)吃飯開會,完了以後又率衆朝見周天子。

他搞這一套目的之有一個,就是爲了確立自己在諸侯間的地位,爲真正稱王做准備。

但韓、齊、楚都沒吊他。

魏罃又生氣了。齊、楚自不必說,人家趙肅侯都來了,你韓昭侯憑什麽不來?

于是,公元前342年,魏國伐韓,韓國求救于齊國,齊國答應。

當然,答應歸答應,卻一直磨蹭到第二年,韓國五戰俱敗的情況下,才命田忌爲大將,孫膑爲軍師,出兵救韓。

這次在孫膑的建議下,連彎都不繞了,一出兵就直奔——魏國的都城大梁。

估計龐涓聽到消息都快哭了,姓孫的你有點新鮮的招行不行?不管怎麽說,國都被圍不是小事,只能收兵回援。

齊軍一看魏軍回來了,卻一槍不發,扭頭就走。魏國一看這是什麽套路,來遊行一圈就想走?哪有這麽好的事!于是,以太子申爲主將,率軍十萬追于其後。

然後就是耳熟能詳的減竈之法麻痹魏軍大將龐涓,龐涓親率輕騎緊隨其後,追至馬陵,但見剝皮的樹幹上一行大字,點起火把,原來是:龐涓死此樹下。緊接著周圍萬箭齊發,魏軍大敗潰亂,龐涓拔劍自盡。齊兵乘勝大破魏軍,並且俘虜了魏軍主將太子申。
4、悔不聽公叔之言

對待落水狗,聰明的做法就是要繼續痛打,不能給他翻身的機會。

公孫鞅是聰明人,所以,他對秦孝公說了很長的一番話,大體意思就是:魏國是秦國的心腹大患,將來不是秦並魏,就是魏吞秦。原因很簡單,魏國有山河之利,進可取河西而伐秦,退可守東山而自保。現在咱們變法已經基本成功,國勢漸強,而魏國屢敗于齊,我們必須乘此時攻伐魏國,魏國無法抵擋只能向東退卻。到時候就變成我們據守黃河、崤山之利了,退可依山河之利自保于秦川,進可向東而征伐于諸侯,這樣就奠定了秦國稱王稱霸的宏圖大業。

公元前340年,秦孝公派公孫鞅伐魏,魏派公子卬(魏罃的弟弟)爲將出兵相抗。

按說兩軍對陣,迂回側擊,使個拌子,打個埋伏什麽的也很正常。但公孫鞅就有點不太厚道,他寫信給公子卬,意思是當年我在魏國時咱哥倆關系不錯,你對我挺照顧。這次既然碰上了就別打了,我這有正宗的陝西西鳳酒,你過來我請你喝兩杯,然後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算了。

這公子卬也是幼稚的沒誰了,不想想陣前哪有親兄弟,更何況多少年前的那點交情。于是就孤身赴宴,結果酒沒喝成,成了人家俘虜。

所謂一將無能,累死千軍。是役,魏軍大敗。

魏罃這下是真怕了,只好把河西之地獻給秦國求和。據說他還長歎一聲:後悔不聽當年公叔痤之言啊。

只不過不知道他後悔的是沒有用公孫鞅,還是沒有殺了公孫鞅。個人估計應該是後者居多。

此戰之後,公孫鞅被封于商地,所以他還有個名字叫商鞅。
5、過把瘾再死

魏國之所以到這種地步,說是不怪這魏罃吧,似乎也沒錯。當時的秦孝公、齊威王、楚宣王和楚威王都是極有作爲的君主,他混迹于其間也不容易。

但完全不怪他吧,也不對,因爲他的格調確實低了點。

當年,也就是公元355年,他還沒這麽慘的時候,曾經和齊威王(當時還是齊侯)一起去打獵。

這兩個人整天也不見,好不容易見一次就閑聊呗。魏罃就問了:齊國有寶麽?

齊威王搖搖頭:木有啊。

魏罃搖頭不信:得了吧,這麽大個齊國怎麽可能沒有,我又不要你的。告訴你,別看魏國小,我有十顆很大的珍珠,放在車子的前後,可以照亮十二輛大車。

齊威王乜他一眼:我對寶貝的看法和你可不一樣。我有大臣檀子,使守南城,楚國不敢來犯,泗水流域的十二個諸侯國都來朝賀。又有大臣盼子,使守高唐,趙國人不敢到黃河邊來打魚。我有官吏黔夫,令其守徐州,燕國人在北門、趙國人在西門望空禮拜求福,相隨來投奔的多達七千余家。我有大臣種首,讓他防備盜賊,便出現路不拾遺的太平景象。這四位大臣,光照千裏,豈止是十二乘車子呢!

瞧瞧,這格局。能把牛逼吹到這種地步,魏罃也只能默默的點贊了。

當時兩個人都沒想到,數年後再相會,情形卻完全不同了。

到公元前334年,魏國仍然可以說是“以天下爲敵”,但後半句只能變成“天下誰都敵不過”了,在秦、齊、趙、楚等國的夾擊中不斷慘敗,只好采取“合齊楚以按兵”的建議,帶了一群小國,到徐州朝見齊侯。

就是在這次朝見中,魏國和各小國魏罃帶著一群小弟一起尊齊侯田因齊爲王,便是齊王,谥號“威”,故稱齊威王。

俗話說花花轎子大家擡,這馬屁拍的連齊威王也有點不好意思,反正這王爵也不要錢,得了,當年兄弟你不是也打算稱王麽,幹脆一起稱王算了。于是,魏罃也升格成了魏王,谥號“惠”,是爲魏惠王。

但是,卑躬屈節換不來真正的實力。四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330年秦軍敗魏軍于雕因;再次年,秦軍渡河,侵入河東,又敗魏軍于皮氏、焦、曲沃、汾陰。

但就在八年前,秦孝公去世,剛剛即位的秦惠文王將商鞅車裂,盡滅其族。

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裏;南辱于楚——魏惠王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80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2月 18, 2018 7:23 pm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事之六:縱橫天下

這一年,是周顯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8年,自三晉封侯到現在過去了六十五年。

這一年,秦國已盡取河西之地,八百裏秦川盡歸其手。並且觸角已經伸到了黃河東岸的函谷關,這裏將是它東進中原的橋頭堡。它的地盤南臨巴、蜀及楚國,東接魏、韓,北面是義渠(一個異族強國)。

這一年,秦孝公窮其必生之力,加上商鞅的性命,實現了他即位時的夢想:恢複穆公的赫赫威風。

這一年,秦孝公病逝,其子嬴驷即位。此時其它各主要諸侯國在位的國君分別是楚威王、齊威王、魏惠王、趙肅侯、韓昭侯、燕文公等等。

這一年,公子虔向秦君剛即位的秦君嬴驷舉告:商鞅謀反。

嬴驷不傻,他很清楚,公子虔是赤裸裸的誣告。所以他馬上下令:抓捕商鞅。
1、商鞅之後,再無商鞅

從公元前359年商鞅赴秦,到公元前338年身死,商鞅用了22年的時間,將秦國由“諸侯卑之”的僻壤之國,到盡取八百裏秦川,令東方諸侯談秦色變的強盛之國。

論不世之功,無出其右者。

但在這不世之功的背後,則是嚴刑峻法下的累累白骨。

按說,變法得罪的一般是貴族,而老百姓是即得利益者。必竟有地種,有糧吃,打仗有軍功,戰死有撫恤。可是,商鞅變法,上下皆怨之。

對待貴族,他毫不留情。太子嬴驷犯法,他處罰太子師公子虔和公孫賈。後來贏驷又犯法,他割掉公子虔的鼻子,殺掉祝歡,使公子虔自囚八年。

對待平民,他也決不手軟。他曾經在渭水之畔處決犯人,據說一次就殺人七百,渭水盡赤。

他很清楚自己在秦國已成衆矢之的,所以每次出門,後面都要有大批車輛甲士尾隨,還要有衆多侍衛和武士保駕。

換言之,在秦國的商鞅,沒有任何根基,卻又掌控天下。

但他並沒有意識到危險。在他看來,商鞅之于秦孝公,如同百裏奚之于秦穆公。因此,他希望知道,自己和百裏奚哪個更高明。

但有人明確的告訴他:你不如百裏奚!

百裏奚是秦穆公時候的國相,內修國政,外圖霸業,開地千裏,稱霸西戎。武功方面也曾東伐鄭國,三次立晉國國君,一次拯救楚國于危難。但是他極爲平易近人,與民同樂。他死後,據說秦國上下同哀,可以說是深得人心。

並且這個人勸他:你每多攬一天秦國的國政,你就多聚一天秦國的怨恨。退隱吧!把封地交還給秦國,到偏僻荒遠的地方澆園自耕自樂去吧。

但商鞅不聽。

當他知道嬴驷派人來抓捕他的時候,他逃向了魏國。但是魏人恨他當初诓殺公子卬,就沒有收納他。無奈之下,他只好逃回商於,聚集邑兵向北攻打鄭國(此時鄭國已滅亡,應指渭南一帶)。秦軍將其邑兵擊潰,並將商鞅活捉。

商鞅死後,贏驷又以誣陷之罪,斬殺公子虔和公孫賈,將軍政大權完全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2、忽悠吧,少年

嬴驷即位的第五年,也就是公元前333年,有個叫蘇秦的人跑來找到他,給他遞交了一份《關于使秦國兼並天下的計劃》,嬴驷看了看,覺得是哪個神經病來拉投資的,就給扔一邊去了。

蘇秦不爽了,于是就跑去燕國,對燕文公說:燕國南邊的趙國,是防衛燕國的盾,秦國想來打燕國得先經過趙國。但它又是攻打燕國的矛,因爲趙國想攻打燕國可朝發夕至。所以,如果燕國能與趙國結爲一體,咱們燕國就能高枕無憂了。

燕文公一聽這挺靠譜,就給他投了筆資金。蘇秦拿著這錢,買了部好車又跑到趙國,對趙肅侯說:現在咱們趙國是中原這邊最強的國家了,秦國的心腹之患也是咱們趙國。但秦國不敢攻趙,是因爲它怕魏、韓兩國在後面捅他菊花。可問題是,如果秦國先攻魏、韓,這兩家未必能擋得住。它們要是挂了,咱們趙國可就危險了。看看您牆上挂這世界地圖,各個諸侯的地盤是秦國的五倍,兵力估計能是秦國的十倍。如果六國結爲聯軍攻伐秦國,隨便就能平分八百裏秦川了。現在主張結好秦國的人,都是爲個人的榮華富貴著想。趙董事長您得好好想想,不如聯合六國,共伐秦國。只要這個聯盟成立了,秦國就不敢越過郩山來侵害中原各國了。

趙肅侯一聽,也覺得是這個理兒。就又給他投了一大筆錢,讓他去聯系其它各國。

但就在這個時候,秦國派公孫衍爲將,攻取魏國雕陰,經過兩年激戰,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八萬。此役後,魏惠王只得順水推舟,將已經被秦軍實際占領的河西全郡割讓給了秦國。

更嚴重的是,經此役後,魏國西部防線徹底瓦解。秦軍只要願意,可以隨時東渡黃河,深入魏境腹地。

蘇秦擔心秦兵繼續東進,會挫敗聯合各國的計劃,盤算沒有別人可以到秦國去用計,于是用激將法挑動張儀,前往秦國。

張儀,魏國人,和龐涓、孫膑這對生死冤家一樣,張儀以及和他齊名的蘇秦也是鬼谷子先生的學生。

這裏不得不順便提一下了:這幾位除了孫膑生卒年皆不詳之外,其余都只有死年,沒有生年。但我大致看了一下,龐涓死的時候是公元前342年,張儀是公元前309年,蘇秦是公元前284年。也就是說龐涓死了33年後,張儀去世,再過了26年,蘇秦被刺身亡。

這其中龐涓和蘇秦都是非正常死亡,他們的死亡時間跨度都達到了59年,也就是說,他們要想成爲校友,鬼谷子先生的歲數估計小不了。

這裏面更大的一個破綻是,蘇秦在非正常死亡的情況下,還比張儀晚死了26年。

所以,唯一的解釋是,張儀要比蘇秦大很多。至少,不會是同學。甚至,他們應該不是同時代的人——有人認爲,此時與張儀打擂台行合縱之策的,應該是公孫衍。

當然,這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內。

此時的張儀正當在楚國住地下室,已經沒錢買票回家了。蘇秦就給他去信,說老同學在趙國混的不錯,過來吧。結果張儀滿懷希望的跑到了趙國,卻遭到蘇秦的一通羞辱。據說是只給他吃仆役的飯,並且當衆說他那麽有才的人,卻混到來騙吃騙喝的地步,還是回家抱孩子去吧。

這誰能受得了啊?張儀一氣之下,就投奔了秦國:這年頭能幹得過趙國的也就秦國了。你蘇秦不是在趙國麽,我找秦國收拾你去。

可沒錢還是寸步難行,但張儀這祖墳上突然就冒起了青煙,沒錢有人資助,找不到秦王有人介紹。終于,張儀當上了秦王贏驷的顧問。這時候,資助他的人才告訴他,說不是你家祖墳上冒青煙了,這都是蘇秦蘇先生的安排。他呢,怕你寄人籬下待習慣了,就沒了志氣。所以才故意把你激走,讓你開辟新天地啊。

張儀一聽,啥也不說了,服了!你回去轉告蘇先生,只要他在趙,我就不會讓秦國攻打趙國。
3、團結,不一定有力量

這邊暫時拖住了秦國,蘇大忽悠又馬不停蹄地趕到了韓國。

要注意的是,以下都是蘇秦說各國政要的一些話,真假不去考證,看起來也很無聊。但是,我仍然建議能認真看一下,因爲,說話也是一門藝術。有的時候,話說對了,事情就好辦了。

蘇秦對韓宣惠王說:咱們韓國武器精良,天下的軍火基本上都出自韓國。並且韓國還有腳踏弩,可連發百箭。韓董事長您要是向秦國屈服了,他肯定會讓您讓出宜陽和成臯兩個地方。您要是給了他,他又會要別的地方。給他吧,您肯定不甘心,不給吧,以前的又白給了。俗話說了,甯爲雞頭,不爲牛後。韓董事長您可是英名傳天下,要是落個尾從秦國的名聲,可是好說不好聽啊。

韓董事長一聽連忙問道,有道理!先生咋說,咱就咋辦。

蘇秦又到魏國,對魏惠王說:咱們魏國的地盤是不算大,但房屋鱗次栉比,道路阡陌綜橫,市場熙熙攘攘,可以說繁華一片啊。我私下估計,您這資産跟楚國比差不多。並且聽說您有二十萬武士、二十萬蒼頭軍、二十萬奮擊軍、十萬仆從、六百輛戰車、五千匹戰馬,這麽大的實力,還跟著秦國混個毛啊,還是跟我們趙國訂立盟約,一起伐秦吧。我知道魏董事長您很英明,一定會同意的。

魏惠王同意了。

蘇秦來到齊國,對齊威王說:二千裏齊疆,幾十萬齊甲,再加上堆積如山的糧食。齊國軍隊攻如箭矢,戰如雷霆,動如風雨。如果遇到戰事,以我的猜測,光臨淄城裏都能夠征召二十一萬兵馬。那韓、魏之所以怕秦國,就是因爲與秦國接壤,出兵對陣,作戰用不了十天,就到了存亡的生死關頭。所以韓國、魏國對與秦國作戰十分慎重,常常表示屈服忍讓。而秦國在難以危害齊國的情況下,你們卻要向西俯首稱臣,這是齊國群臣的失策。現在聽我的建議,齊國可以免去屈服于秦國的卑名,而獲得強國的實際利益,所以田董事長您最好考慮一下!

齊威王同意了。

蘇秦來到楚國,對楚威王說:楚國,是天下的強國,方圓六千余裏,百萬甲士,千車萬馬,存糧可支持十年,這是稱霸天下的資本。秦國的心腹之患莫過于楚國,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兩國勢不兩立。所以我爲大王著想,不如聯合各國孤立秦國。我可以讓崤山以東各國四季向您進貢,以求得大王的抗秦明令;再把江山社稷、祖先宗廟都托付給您,練兵整軍,聽從您的指揮。由此而見,聯盟則各國割地來歸附楚國,親秦則楚國要割地去歸附秦國,這兩種辦法熊董事長您選擇哪一種呢?

楚威王也同意了。

于是,蘇秦就成了六國縱約長,兼任六國國相。他在回趙複命的時候,據說車駕儀式之多,可與一國之君相比了。

如果故事到了這裏就結束了,那麽主角蘇秦從此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皆大歡喜。

但現實是殘酷的。

第二年,秦國公孫衍說服齊、魏兩國攻趙。趙肅侯就不爽了,問蘇秦你不是說一切都搞定了麽?你他娘的忽悠老子?。

看著魏、齊這兩位豬一樣的隊友,欲哭無淚的蘇秦只好請求讓他出使燕國,想辦法一定報複齊國。而蘇秦一離開趙國,合縱盟約便土崩瓦解。趙國引決黃河水淹灌齊國、魏國軍隊,齊國、魏國軍隊于是撤走。

忙活了一場,只落個滾滾黃河東逝水。

之後,魏國就成了秦國的後花園,張儀帶著秦兵動不動來轉一圈,拿點東西就走。

到公元前328年,張儀又來了,這次他攻取了蒲陽。但隨後他又把蒲陽還給了魏國,並且還派出公子繇到魏國當人質。這下魏惠王有點暈了,您這是什麽意思呢?

張儀說了,沒別的意思,秦國對您魏國這麽夠意思,您也不能太小氣了不是?

于是,魏國拿出上郡的十五個縣給了秦國。

搶了別人的東西,讓別人拿出更多的東西來交換,這種做法,通俗的說法是“忽悠”,也叫“耍流氓”。

只不過,這或許是張儀第一次耍流氓,但不是最後一次。

另外,順便提一句,就在蘇秦風光歸趙的那一年,發生了一件小事:齊威王去逝了。他的兒子田辟疆即位,是爲齊宣王。他即位第一件事,便是召回了流亡在楚國的田忌。

田忌怎麽跑到楚國去了?

原來,當年田忌在齊國,和當時齊國的國相鄒忌不和。這個鄒忌就是老覺得自己很帥,動不動要和別人比一下的那哥們兒。就在齊、魏馬陵之戰結束後,趁田忌還沒回來,鄒忌派人拿著黃金去找了個算命的,說我是田忌的人,我們將軍爲齊國三戰三勝,能幹掉齊王自立麽?

然後鄒忌馬上又派人把算命的給抓住,一審之下,得出結論:天哪,田忌要反!

面對著這出自導自演的鬧劇,據說田忌問計于孫膑,孫膑給他出主意:很簡單,率軍直入臨淄城,發動軍事政變,直接操控國政。

田忌說這他娘的玩得太大了,我可搞不定。算了,我還是走吧!

于是田忌只好出逃楚國。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80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2月 18, 2018 7:24 pm

第七章 幾人稱王

齊威王去世後的這些年,世界上發生了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

先是齊威王走的並不寂寞,因爲之後還有燕文公、楚威王、趙肅侯以及衛成侯和衛平侯父子先後都挂了。

值得一提的是,繼承楚威王的是熊槐,他有個稱號叫楚懷王;繼承趙肅侯的是趙雍,他也有稱號叫趙武靈王。

然後是魏國一直被秦國按在地上幹,這就不必多說了,魏惠王年紀大了(已經七十多歲了),心髒不好,說多了怕他氣著。

對了,還有一件小事。公元前325年,周顯王四十四年,嬴驷繼齊威王、魏惠王之後,也稱王了,谥號“惠文”,故稱秦惠文王。

之所以說是小事,是因爲對于他們來講,稱王就稱王了,不會有人給他們發個證書什麽的,日子還得照常過。至于周王室,對了,周王室是誰來著?哦,周顯王啊,請問您有意見沒?

周顯王擡起頭:稱王啊?哈哈哈,今天天氣不錯啊。

這周顯王似乎沒什麽意見,但魏國有意見,它對此的反應是,魏惠王和韓威侯在巫沙開了個會,會上魏惠王尊韓威侯爲王,便是韓宣惠王。

個人估計,給這個魏惠王出這個主意的,應該是秦國的前總裁公孫衍。
1、繼續耍流氓

張儀到了秦國以後,秦國的大良造公孫衍就很不爽。

這也難免,畢竟公孫衍也是秦國的功臣,先取陰晉,再下雕陰,還俘獲魏將龍賈,斬首魏軍八萬,徹底瓦解了魏國西部防線。你張儀再有才,好歹尊重一下前輩行不行。不說別的,咱還都是魏國老鄉呢。

但張儀似乎沒有這樣的覺悟。終于,公孫衍看出來了,這嬴驷自打見了張儀,就沒以前對自己那麽好了。算了,既然人家有了新歡,咱就識趣點,辭職吧。

辭了職的公孫衍跑回了魏國老家,好歹是在大公司做過高管,也出過業績的,魏惠王就任命他做了將軍。

這一年,估計是公元前325年左右。

公孫衍是恨透張儀了,再加上當時魏國的國相惠施也是主張合縱的。所以,公孫衍上任後,就馬不停蹄的去趙、燕、中山三國出差了。

他此行只有一件事:遊說這三國稱王。當然,他公孫衍不是王位派發員,他的目的就是再現當年魏、齊徐州相王事件,希望通過相互稱認王位,來實現這幾個國家結盟抗秦的目的。

此時魏、韓已經稱王自不待言,燕國、中山國是小國,當然求之不得。

可是趙國就沒那麽好忽悠了。

剛剛即位三年的趙雍很客氣的回拒了:沒這個實力我就不裝這大瓣蒜了!並且他還自降一級,命國人稱他爲趙君——本來他的爵位是趙侯。

趙國不配合,五國相王就變成了魏、韓、燕、中山四國在玩。問題是,一個沒落的魏國帶著三個微不足道的小國玩火,結果只能是燙到自己。

公孫衍想的太簡單了,他也不想想,就算秦國不吱聲,齊、楚兩個大國會允許中山這種小國也和自己一樣平起平坐麽?

楚國很直接,發兵攻魏,取八城而還。

魏惠王欲哭無淚地看著惠施和公孫衍,這就是你們給我出的好主意,合縱這事坑人啊!

但這事還沒完。

楚將昭陽攜大勝之威,率軍東移,竟然開始瞄准了齊國。

張儀當然不會錯失這個機會,馬上建議秦惠文王派兵借道韓、魏,越塔去攻打齊國。齊國(有人認爲齊威王此時還沒死)派出匡章出戰,公元前323年,桑丘一役,大勝秦軍。

至于楚軍嘛,陳轸充任齊國使者去給楚將昭陽講了個“畫蛇添足”的故事就讓他退軍了。

爲了徹底安撫齊國,張儀與齊、楚兩國的總裁(國相)在齧桑開了個會,表示秦、齊、楚三國要睦鄰友好,和睦相處等等。當然,伐齊這個事是張儀挑的頭,總得負個瞎策劃的責任,所以做好善後事宜的張儀剛回到秦國,就被秦惠文王給開除了。

而詭異的是,被秦國開除的張儀,第二年就回到了魏國,並且將魏相惠施給擠走,自己當了國相。

事實上,這應該是魏惠王對合縱失望之下,徹底投向秦國的一種態度。而張儀擔任的角色,更多的應該是秦、魏之間的聯絡人。

可秦國胃口太大了。甫一上任的張儀,第一件事竟然是勸魏惠王以臣事秦國。所謂“臣事”就是擺出臣子的姿態來對待秦國。這就太人心不足了,人魏國好歹也是大周集團欽封的一方諸侯,當當你的小弟,拍拍你的馬屁還行,但你也不能讓我變成你秦國的臣屬啊。

魏惠王當場就給拒絕了。

結果秦惠文王大發雷霆,直接出兵魏國曲沃、平周。不出意外的,魏國大敗。此役之後,秦國暗中又給了張儀不少好處。

這就是典型的吃人家的飯,砸人家的鍋,這種行爲,說好聽點叫“不厚道”,說不好聽點叫“耍流氓”。

當然,這不是張儀第一次耍流氓,更不是最後一次。
2、孟嘗君養士

公元前321年,也就是周顯王四十八年,周顯王姬扁崩了,其子姬定即位,是爲周慎靓王。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關于周王室,除了年號偶爾會提一下,我已經無事可講。

同年,齊國把薛城封給了田嬰,號稱靖郭君。

這個田嬰是齊威王的小兒子,齊宣王的異母弟弟。算是董事長自家人,所以他就對齊王說:下面各部門每天提交的報告,您一定要親自聽取並且反複審核才行,不然他們會忽悠你的。

齊王剛開始覺得還挺有意思,後來就厭煩了,把這些事全委托給了田嬰,于是,齊國的大權就落到田嬰手裏了。

大權在手的田嬰,就覺得這薛城有點不太夠住了,想擴建下。有人勸他說: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革命群衆離不開……好吧,跑題了。這齊國就是您的水啊,您都掌握齊國大權了,又要薛城幹什麽?如果失去了齊國,你就算把薛城蓋到天上去也沒毛用啊。

田嬰覺得有道理,就放棄了擴建計劃。

托萬惡的封建社會的福,田嬰同志娶了N多老婆。加上小夥子身體好,一口氣生了四十多個兒子。其中有個叫田文的,是小妾所生,沒什麽地位,更不巧他是五月初五生的,所以田嬰就讓孩子他媽把這孩子給溺死。

但這田嬰整天日理萬機的,估計孩子站他跟前他都不認得。所以,田文的母親沒舍得,就偷偷把他養大了。然後通過他的兄弟把他介紹給了田嬰,說這是您兒子,認一下吧。

田嬰一看就怒了:老子讓你把他溺死的,你竟敢把他養活,我看你是活膩歪了吧?

這田文一看這架勢,也不樂意了,就問道:您不讓養活五月五出生的孩子是爲什麽?

田嬰說了:據說這日子生的孩子會長的跟門戶一樣高,會害父害母的。

田文就說:人的命運由天授還是門戶授的呢?如果是天授,那有什麽好憂慮的;如果是門戶授的,加高門戶不就結了,誰還能長那麽高呢?

田嬰無言以對,就把田文禁言了。

後來田文又對田嬰說:兒子的兒子叫什麽?

田嬰:叫孫子。

田文:那孫子的孫子叫什麽?

田嬰:叫玄孫。

田文:那玄孫的玄孫叫什麽?

田嬰:不知道。

田文當然不是和他父親在合唱兒歌,他接著說道:您執掌齊國大權至今已曆三代國君。現在您還一個勁地增加積蓄,想留給那些連名都叫不上來的人,卻忘記國家在諸侯中一天天地失勢。我覺得很奇怪呢。

田嬰一看,這孩子有志氣,從此以後,便改變了對田文的態度,非常器重他,讓他主持家政,並立爲世子。田嬰去世後(約公元前298年左右),田文在薛邑繼承田嬰的爵位,是爲孟嘗君。

這田文四處招攬收留各國的遊士和有罪出逃的人才,爲他們添置家産,給以豐厚待遇,還救濟他們的親戚。這樣,他門下收養的食客常達幾千人,都很敬服田文的爲人,因此孟嘗君的美名傳遍天下。

後來孟嘗君代表齊國出使楚國,楚王送他一張象牙床。他還有事走不了,就讓一個叫登徒直的手下,先護送象牙床回國。

但這個登徒直卻不願意當這個快遞員。這象牙床是易碎品,從楚國到齊國那麽遠,這時代的道路又不好,路上也不太平,萬一出點差錯,把他全家賣了也賠不起呀。

他就找到孟嘗君門下公孫戌說:你要是能讓我躲過這趟差使,我有一把祖傳的寶劍,願意送給你。

公孫戌答應了。他見到孟嘗君說:各個小國家之所以都延請您擔任國相,是因爲大家都十分欽佩您的仁義,仰慕您的廉潔。現在您剛到楚國就接受了象牙床的厚禮,那些還沒去的國家又拿什麽來接待您呢!”

孟嘗君覺得挺有有理。于是決定謝絕楚國的象牙床厚禮。

但是這公孫戌告辭離開的時候,估計想起要到手的寶劍了,一路上是神采飛揚。結果被孟嘗君看出來了,還沒出小宮門呢,孟嘗君就把他叫了回來,問他是不是做夢娶媳婦了,這麽開心。

公孫戌倒也不敢隱瞞,只得把賺了寶劍的事如實報告。孟嘗君于是令人在門上貼出布告,寫道:不管是誰,只要能弘揚我田文的名聲,勸止我田文的過失,即使他私下接受了別人的饋贈,也沒關系,都快來提意見吧!”

今孟嘗君之養士也,不恤智愚,不擇臧否,盜其君之祿,以立私黨,張虛譽,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烏足尚哉!——司馬光
3、自由與兼容的稷下學宮

其實這個時間說齊國的事很尴尬,因爲按照司馬光先生的記述,在把薛城封給田嬰的時候,齊威王已經挂了,齊宣王在位。但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齊威王同志還活著,要到第二年才挂。

當然,對我們而言,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齊威王是繼春秋姜氏齊桓公之後,齊國第二位有些作爲的君主。

66年前,田和獲封諸侯,取姜齊而代之,是爲田氏代齊。但這田和當上董事長以後,大齊公司業務上也沒什麽起色,再加上隔壁魏國太強勢,所以只能猥瑣發育。

一直到齊威王即位,勵精圖治,廣納賢才,才使齊國又重新有了霸主的氣派。

但齊威王幹得最超前的一件事,其實是成立稷下學宮(也有說是他爹創辦的)。

拉菲爾有一幅油畫作品,叫做《雅典學院》,以語法、修辭、邏輯、數學、幾何、音樂、天文等古代七種自由藝術爲基礎,彙集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學派的著名學者。他們在自由地討論,情緒熱烈,洋溢著百家爭鳴的氣氛,凝聚著人類智慧的精華。

這幅畫代表著一種美好的理想,但兩千多年前的稷下學宮,卻在現實中實現了自由和開放的學術精神。

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是中國上千年來,言論和思想最爲開放的地方,爲當時的百家爭鳴,開創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稷下學宮彙集了像像鄒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環淵、荀子等天下名士多達千人,這些人其中相當一部分被齊國封爲上大夫,組成了齊國董事局的智囊團。

並且它也是一所自由度極高的研究生院,所有名士都可以在裏面自由收授弟子,而所有學士也都可以在這裏自由尋師求學。據說淳于髡也有“諸弟子三千人”,孟子出行“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可以說師生衆多,人才濟濟。

這種自由、開放的人文環境,使得當時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五行家、縱橫家、兵家等各種學術流派,都曾活躍在稷下學宮之中。通過不斷的爭辯,促進了不同學術見解的思想滲透和融合。

但遺憾的是,稷下學宮隨著齊國的沒落而沒落,隨著齊國的滅亡而滅亡。並且此後兩千多年來,再也沒有出現類似的學術聖地了。

致千裏之奇士,總百家之偉說。——司馬光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80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2月 18, 2018 7:25 pm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事之八:無敵天下

公元前319年,也就是周慎靓王二年,魏惠王魏罃終于挂了。

這貨整整活了八十一歲,在位也達到五十年,可以說是經曆了整整一個時代。只不過,這個時代是魏國由強至弱,而秦國由弱至強的一個時代。從他在秦國屁股後面追著打,到秦國天天捅他的菊花,人生大起大落實在是太刺激了。

他死了之後,他地兒子魏嗣即位,是爲魏襄王。

他剛一即位,有個叫孟轲的人跑去見了他一面,出來以後,就評價魏襄王說,這貨不像一個君主,跟他談話沒辦法産生敬畏感。剛一見面,他就問我天下怎樣才能安定。那我就告訴他,只有天下一統才能安定。他又問我天下怎樣才能一統,那我就說了,不濫殺的人才能讓天下統一。他就問我,誰願意讓天下統一呢?我就呵呵了,天下的百姓誰不渴望統一,此乃天下大勢,誰能阻擋?
1、函谷關反殺

張儀吃著魏家的飯,砸著魏家的鍋,在魏惠王時還能混混,但魏襄王即位後就不樂意了,把他開除掉,重新起用了公孫衍爲相。

公孫衍是誓將合縱進行到底。他立刻馬上就開始聯系趙、韓、燕、楚四國,于公元前318年,組成五國聯軍,一起攻秦。

這其中楚國勢力最大,因此楚懷王是當然的合縱長。

問題是,楚國勢大,秦國輕易不敢去招它;而燕國離秦國還隔著個趙國呢,秦國也不能飛過去打它。所以,楚、燕兩個國家對這事兒不怎麽上心,反正就是跟著打個醬油。

也就是說,所謂的五國聯盟,其實只有魏、趙、韓這三晉之國在折騰,而從結果上來看,韓國又是其中的主力。

秦惠文王一看這架勢也來勁了,跟我群毆是吧?行,來吧您就。二話不說,派樗裏疾率軍出關迎敵,和聯軍相持函谷關下。

要說公孫衍也真不白給,他不但合縱東方諸國,還聯絡了義渠國,勸說義渠王自秦國側背出兵,以配合聯軍共同伐秦。

這義渠國就在現在甘、陝、甯一帶,屬于西北少數民族,當時被稱爲戎狄。之前秦國搞不過魏國的時候,只能拿他們出氣,動不動去占點地盤回來。這次好不容易中原大國沒嫌棄他們,還要和他們聯合伐秦,義渠當然求之不得,就痛快的答應了。

結果秦國給他們送了一千匹文繡和幾百個漂亮姑娘,就把他們樂的找不著北了,馬上就又信誓旦旦的說要和秦國永遠的睦鄰友好下去。

但沒過幾個月,這邊秦國正和五國聯軍相持的時候,義渠王又覺得讓秦國這樣強大下去終究對自己不利。終于發兵攻打秦國李帛。秦國這次是真沒想到這些人說打就打,倉促應戰,結果大敗。

但這點勝利並沒有影響大局,公元前317年秦軍在修魚大破三晉聯軍。是役,斬首聯軍主力韓軍八萬余人。聯軍敗退觀澤,秦軍追至,聯軍再敗,俘韓軍主將申差。

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戰雖然叫做函谷關之戰。但看看地圖,函谷關就在現在靈寶的北邊,而修魚就是現在河南原陽縣的西南邊,觀澤則是現在的清豐縣,也就是濮陽北面。

也就是說,這場仗從河南最西邊開始,然後聯軍被秦軍追著橫跨了整個河南,打到河南最東邊才算完。

怎一個慘字了得——我是說河南的老百姓。
2、伐蜀開疆

這一年,宋國的宋偃也稱王了,是謂宋康王。不過,作爲一個夾在齊、魏、楚、趙之間的小國,敢于稱王也是需要勇氣的。就算是臨死前最後的瘋狂吧,因爲再過三十多年,它就被齊、楚、魏給兼並了。尴尬的是,被滅國時,在位的還是這個宋康王。

對我來說,這一年還有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蘇秦在公元前317年被齊國大夫給刺殺了。

這一點,我采信的是“戰國綜橫家書”和《史記》,蘇秦應該是在齊湣王在位時被刺殺身亡。所以,他的死亡時間,大約應該是公元前284年。也就是說,他還要再活個三十四年。

但無所謂了。因爲六國合縱失敗後的蘇秦基本上已經無所事事了,他先是去了燕國,替燕國向齊國要回了些地盤,然後跟當時在位的燕易王的母親發生了點幹柴烈火般的感情。爲了保命,他決定潛伏在齊國來幫助燕國。動不動就勸齊王興土木,建宮室,以此來削弱齊國的財政。

再後來和人爭權,被齊國大夫買通了黑道上的人,把他給砍死了。

也就是說,他早死晚死,跟曆史已經沒太大關系了。

所以,我們可以回過頭再來說張儀。

聯軍伐齊失敗以後,魏襄王又後悔不該搞合縱這一套了。于是,張儀適時的出現在了他的面前,勸他說咱們魏國屁大點地方,現在也沒什麽山河之險了,還要分兵去防守楚、韓、齊、趙。說是各國在聯合抗秦,但親兄弟還會爲家産互相殘殺呢,更何況國與國之間呢?

他接著威脅道:你要是不跟著秦國混,你看著吧,秦國馬上就會兵發河外,襲擊衛國,占取陽晉。將魏國和趙國徹底隔絕,互相不能救援。到時候,你可就是秦國案板上的肉了。所以,何去何從,你最好想想清楚。

魏襄王看著面前這位流氓,長歎一聲:算了,請先生爲我和秦國修好吧。

張儀回到秦國,再次出任國相。

第二年,巴、蜀出事了。

簡單點說,巴國就是現在的重慶一帶,蜀國就是現在的成都一帶,都是很早就存在的古國,在商、周時,俱向朝廷進貢,以獲得承認和封賞。

早先,蜀國封了一個屬國,叫做苴國的。後來蜀王在巴、蜀衝突中打敗了巴國,就想趁得勝之威,去討伐越來越不聽話的苴侯。結果,這苴侯連忙派人向秦國求救,而蜀王也給秦國送了點禮,意思是您別幹涉我們的內政。

秦惠文王贏驷就有點猶豫。不管吧,做爲世界警察,不能看著大國去欺負小國;可是管吧,這蜀道也太難走了點,萬一失敗了,可就鬧大笑話了。

所以,他就找來張儀和司馬錯,想問問他們的意見。

張儀說我的意思還是別管了,咱們接著打韓國吧。

嬴驷就說這個意見很新穎,原因是什麽?

張儀說現在韓國新敗,咱們出兵就能很輕松的攻取新城、宜陽,兵臨洛陽城下,控制九鼎和天下版圖,然後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才是王霸之道。現在董事長您不去天下中心爭名奪利,反倒和遠方的戎狄小國糾纏,這可不是帝王大業啊。

司馬錯一聽就不樂意了:你說的不對!要知道,要富國必先擴其地,要強兵必先富其民,要成就王霸之業必先樹其德。現在秦國地小民貧,所以我建議先易後難。蜀國是偏僻之地,拿下它,我們不但能得到大片的土地,並且也不會引起諸侯的忌諱。如果我們事先宣稱蜀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定還會有人說我們是正義之師呢。可以說是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爲呢?

然後他開始反駁張儀的建議:反過來,咱們要攻打韓國,劫持周天子,那可真的要臭名遠揚了,也不見得有什麽實際利益。萬一魏、楚等國看不下去來幹涉,甚至周王室破罐子破摔,把九鼎送給楚國,把土地割讓給魏國。到時候難道我們還要再去征楚伐魏麽?

秦惠文王想了想,點頭道:還是司馬錯說的有理。

于是,張儀、張若、司馬錯率軍伐蜀,十個月後,蜀滅。置蜀郡,降蜀太子爲蜀侯,張若爲蜀相。

成都平原,氣候溫和,降雨充沛,農業發達,物産豐富,又稱天府之國。自此,秦國坐擁渭水平原和成都平原兩大“天府之國”,徹底擁有了征伐天下的實力,再不可逆轉。
3、子之亂燕

西邊的秦國正在努力維護世界和平的時候,東北邊的燕國出事了:燕王哙將王位“禅讓”給了相國子之。

燕國也是王室血統,開國君主便是周召公。只不過當時召公仍然在集團總部輔佐董事會主席姬發,只派他的兒子姬克去封地北京當總經理。

但當時的燕國實在有點慘,經常受東北這邊山戎的欺負,一直經曆了十幾代君主,還在爲了躲避山戎而遷都。甚至到燕莊公的時候,竟然還差點被山戎滅國。

無奈之下,燕莊公向齊國求援。幸好當時的齊國是主張“尊王攘夷”的姜氏齊桓公(田氏也有個齊桓公),齊桓公一看這還了得,一個區區山賊,竟然欺負起我堂堂諸侯來了。于是發兵救燕,一舉將一群山戎給滅了。這才給了燕國一個平穩發展的環境。

自此之後,燕、齊兩國的關系一直都非常好。

至到戰國時期,齊國似乎忘了兩國祖上的關系,動不動就開始欺負起燕國來了。燕國只好拉上三晉跟齊國硬剛,雙方互有勝負。

前些年,齊國趁燕後文公剛死的機會,悍然入侵燕境,掠十城而還。後來在蘇秦的遊說下,才把這些地方還給了燕國。

五國相王時,燕國稱王,是爲燕易王。五年前,燕易王去世,其子姬哙即位。

有人跟我說說宋襄公迂腐,我說那是因爲你不認識姬哙。

蘇秦有個弟弟叫蘇代。這個蘇代此時應該在燕國爲官,和燕國的國相子之是親家。蘇代出使齊國回來,姬哙就問蘇代:這個齊王能稱霸嗎?

蘇代說不能,因爲齊王不信任大臣。

姬哙一聽,不就是放權嘛,小意思。于是,就把大權盡數交給了國相子之。

還有個叫鹿毛壽(這名字有個性)的人也對姬哙說:你知道爲什麽人們都說堯是賢明的君主嗎?因爲他能讓出天下給舜啊!如果現在您能夠把國家讓給子之,那就能和堯一樣賢明了。

于是公元前316年,姬哙就把王位禅讓給了子之。

但這還沒完呢。

後來又有人對他說:“當年禹推薦益爲接班人,卻又任命兒子啓的屬下作益的官吏。雖然禹死後把君位傳給了益。然而啓勾結自己的黨羽攻擊益,又奪取了君位。所以,現在天下人都說禹明著是傳天下給益,而實際上是安排兒子啓去自己奪位。現在燕王您雖然說了把國家交給子之,但官員都是太子的人,這同樣是名義屬于子之而實權在太子手裏啊!

于是姬哙就下令收繳所有官印,把三百石俸祿以上的官職都交給子之任命。

子之以爲他就像當年田氏代齊一樣,徹底的掌控了燕國。但他沒好好想想,當年人家田氏以十數代之功,舉家族之力才循序漸進奪取了齊國君位。他子之何德何能,靠糊弄就能憑空得到一個國家,以爲這是演小品呢?

所以,子之即位還不到三年,公子姬平就聯合將軍市被攻打子之。雖然子之很快平定了判亂,但太子平也逃出了燕國。自此,燕國徹底大亂,百姓憤怨不休。

齊國當然不會坐失這樣的良機,馬上以援救公子姬平爲由起兵伐燕,燕軍哪裏有什麽鬥志,幾乎兵不血刃就占領了燕國都城北京,將子之剁成肉醬,姬哙也在亂軍從中被殺。

齊宣王本來想借此機會吞並燕國的,甚至連中山國也跑來分走了燕國的一些領土。當然,其它諸侯也不會坐視齊國就這樣吞並燕國的,所以紛紛給齊國施壓。孟子建議齊宣王退兵,但齊宣王沒聽。

可是隨後,燕國國內也爆發了動亂。在內外交困下,齊宣王發現再在燕國待下去,真的就得不償失了。無奈之下,只得退兵。燕人擁立姬平即位,是爲燕昭襄王。

順便提一句,估計這姬平也對他爹太失望了,壓根就沒給他爹谥號。所以姬哙就只能稱之爲燕王哙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80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2月 18, 2018 7:27 pm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事之九:張儀欺楚

齊國自燕國撤軍後,齊宣王挺後悔。因爲之前孟轲勸過他,說你想吞並燕國沒問題,諸侯不樂意也別害怕。因爲你去攻打燕國,對燕國的百姓來說就是去解救他們于水深火熱之中,所以會唱著“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來迎接你。但是呢,你要是在燕國隨意殺戮,毀壞宗廟,搶奪財物,那就不行了。所以,你現在應該馬上下令停止殺戮和搶劫,和燕國商議推舉新的國君,然後離開燕國還來得及。

這齊宣王沒聽勸,最後只得灰溜溜的滾了回來,齊宣王就覺得挺慚愧,有點不好意思見孟轲。

陳賈說田董您別擔心,我去會會孟轲。

他見了孟轲就說:周公是聖人吧!周公派管叔監視商朝舊地,管叔卻在商地反叛。難道周公預先知道管叔會反叛而仍派他去嗎?他並不知道嘛,所以,聖人也是會犯錯誤的。

孟轲說道: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錯誤是可以理解的。況且古代的君子,有了錯誤就改;現在的所謂君子,有了錯誤聽之任之。古代的君子,他的過失人們都看得到;待到他改正,人民便更加景仰他。現在的君子,不但聽任錯誤不改,反而尋找托辭。

雖然被孟轲奚落了一通,但齊宣王也沒太放在心上。因爲就在這一年,他崩了。

齊宣王之于齊國沒什麽可說的,但他自己卻留傳下了一些故事:比如“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比如“濫竽充數”,比如“王顧左右而言他”,比如“君子遠庖廚”等等。

哦,差點忘了,就在去年,也就是公元前315年,大周集團董事局主席周慎靓王崩了。現在在位的是周赧王姬延。
1、鼎盛的楚國

現在的秦國是想打誰就打誰。

這不,公元前314年,不知道什麽原因,魏國又不愛跟秦國混了——咦,我爲什麽要說又——結果被秦國按地上教訓了一頓。把曲沃又給打下來了(我爲什麽又要說又),並且只要城,不要人,把曲沃的魏國人全給趕走了。

並且可能是想著出來一趟不容易,幹脆摟草打兔子——捎帶腳的把韓國也給海扁了一頓,韓國只好將太子韓倉送到秦國當人質。

然後又看齊國不順眼了。

但秦惠文王很清楚,齊國不是問題,關鍵是楚國。目前齊、楚正在聯盟,如果攻齊而楚國來救,那就不好辦了。

回想當年,秦國的開國之君好歹是個放馬的官,但楚國的開國之君就慘了點。慘到什麽份上呢?當年熊繹被封爲子爵,建立了楚國以後,因爲沒錢祭祀,就跑到鄀國偷了一頭小牛。

窮地方有窮地方的好處,那就是沒人跟你爭地盤。于是熊繹就帶領楚人開始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革命曆程。

到了第六任君主熊渠的時候,周室已經衰落,中原各諸侯也正打的開心。他就借此機會,幹掉了一些小國,將楚國的勢力推進到了江漢平原一帶。能種糧食的地方都是好地方,自此,楚國終于開始興盛起來了。

這熊渠不知道出于什麽動機,竟然封了自己幾個兒子爲王。這行爲就太超前了,因爲封兒子爲王,那是後世的皇帝才會幹的事。

當然,後來周厲王的時候,發現這位爺是個狠起來連自己的命都不要的人,熊渠開始覺得有點怕怕的,就把王號給撤銷了。

但是,一百多年後,他的子孫熊通不滿自己的爵位太小,向周朝討要爵位,被拒絕後,這貨終于自己稱王了。但周室沒毛用,諸侯沒空理。所以,稱王就稱王了,也沒人鳥他。

自此之後,爲了爭地盤,楚國開始正式參與到中原各國的群毆之中。

到楚成王時,楚國打敗了宋襄公,算是過了一把稱霸的瘾。但隨後,就在城濮一戰,敗在了晉國的手裏。

雖然如此,可楚國並未沒落,而是和晉國之間來來往往,搞了快一百年,互有勝負,一直到弭兵之會,才算消停了一陣子。

所謂弭兵之會,是宋國發起的,最後的結果是:晉、楚同爲霸主,除齊、秦兩國外,其余十幾個國家都要向晉、楚朝貢。

再到後來就是伍子胥借兵複仇,率吳軍一直攻破楚都郢——楚國將國都稱爲郢,所以雖然楚國遷都極爲頻繁,但都城的名字永遠是郢——差點把楚國給徹底滅亡掉。

此後,楚國一直秉承著休養生息、韬光養晦的政策默默發展,疆域東拓西進,徹底占據了江淮之地。再經過吳起變法,到現在的楚懷王時,楚國已經又開始興盛起來,是當是地盤最大的諸侯國,同樣也是人口最多,軍隊最多的國家。

這個楚懷王也算是個有爲之君。他重用屈原,重新開始變法,到現在這個時候已經卓有成效了。

可惜故事永遠在最高潮的時候發生逆轉:被人進讒言,屈原被流放到漢北地區。這意味著楚國的變法再次以失敗而告終。

順便提一句,楚國王室屬芈姓,熊氏。但根據那時候就氏不就姓的原則,楚懷王名槐,故叫熊愧,而不叫芈愧。但假如他有個姐姐或妹妹名月的,那麽也應該叫熊月,而不是芈月。如果有人想給她寫個傳記,那麽這個傳記的名字就應該叫《熊月傳》了,不過叫這個名字的話,估計不一定有人看。

當然,也有人說此時“男子稱氏,女子稱姓”,不一而論。
2、六百裏?六裏!

此前,基于公孫衍的合縱政策,齊、楚算是合縱國,並且楚國還是合縱長。所以,如果秦國攻齊,就算是爲了威望和名聲,楚國也不會放任不理。

但張儀一擺手,不就是個楚國嘛,小意思的啦,分分鍾拿下。

于是,張儀出使楚國,見了楚懷王,開門見山就說了:你要是和齊國廢除盟約,斷絕邦交,我可以向楚國獻上商於六百裏之地,並且給你送點秦國的美女嘗嘗鮮。秦、楚兩國互通婚嫁,就能永遠結爲兄弟之邦。

這種低級的騙術要是放到現在估計會被罵的,但楚懷王卻連合同都沒要就同意了。

楚懷王雖然傻,但楚國還是有明白人的,陳轸就跑來給楚懷王潑了一盆涼水,說這個事是很不靠譜的。

楚懷王就生氣了,說我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憑空得到六百裏地盤,買彩票也中不了這樣的大獎,你憑什麽說不靠譜?

陳轸說你這不勞而獲的想法不對。秦國之所以重視楚國,就是因爲有齊、楚聯盟。現在我們如果與齊國斷交,楚國便孤立了,秦國又怎麽會白送六百裏地盤給一個孤立的楚國呢!到時候,你與齊國斷交,又拿不到土地,不就偷雞不著反蝕一把米了麽?萬一兩國聯合發兵夾攻楚國,我們一定賠了夫人又折兵。

他還給出了靠譜的建議:不如我們暗中與齊國仍舊修好而只表面上絕交,派人隨張儀回去,如果真的割讓給我們土地,再真正和齊國絕交也不晚。

楚懷王一折桌子:你給我閉嘴,不要再說什麽廢話了,看我去接收土地吧。

于是楚懷王把國相大印授給張儀,又重重賞賜他。隨後下令與齊國毀約斷交,派人同張儀前往秦國接收土地。

看來這個楚懷王真是不知道張儀過往的戰績啊!這年頭,信張儀,那是連年都要過錯的。

果不其然。張儀回國後,假裝出了車禍,三個月不上朝。

楚王聽說後就說:這張儀是不是覺得我與齊國斷交做得還不夠?然後他竟然派了個叫宋遺的人,借了宋國的符節,到齊國去把齊王大罵了一頓。

齊王當時就日了狗了,立即去和秦國交好,秦、齊結爲聯盟。

直到這個時候,張儀才上朝,見到楚國使者,一臉驚訝地說:喲,你怎麽還不去接受割地?從某處到某處,有六裏多見方。

使者一臉蒙逼地回國報告楚懷王,楚懷王終于醒悟過來,想發兵攻打秦國。陳轸又跑出來說:攻打秦國還不如用一座大城的代價去收買它,與秦國合力攻齊國。這樣我們從秦國失了地,還可以在齊國得到補償。現在你已經與齊國斷交,又去質問秦國的欺騙行爲,這不是逼著人家秦、齊一起來討伐我們嗎?

楚懷王還是不聽,派軍隊征討秦國,秦惠文王一看:來得好!馬上任命魏章爲庶長之職,起兵迎擊。

第二年春,秦、楚在丹陽大戰,楚軍大敗,損兵八萬,七十多名將官被俘。秦軍乘勢奪取了漢中郡。楚王又征發國內全部兵力再次襲擊秦國,在藍田決戰,楚軍再次大敗。

坑爹的是,韓、魏等國見楚國危困,也來襲擊楚國。楚國只好調軍回救,最終還是割讓了兩座城向秦國求和了事。

熊槐同學,節哀吧。這雖然是張儀第一次騙你,但卻不是最後一次,就這樣讓他騙啊騙的,習慣了就好。
3、我來了,你能怎樣?

就在楚國兵敗之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派人出使楚國,提議拿武關外的一點地方,換楚國的黔中之地。

這次換地,對秦國意義是深遠的。因爲這一年稍早些,蜀國的國相殺了蜀侯。

蜀國的國相叫陳莊,是秦國滅蜀後派去的;蜀侯是原來蜀王的兒子。換句話來說,就是秦國已將蜀地撤地納入版圖。再加上去年秦楚之戰,秦國奪取了漢中。現在西安、漢中、成都已經連成了一片。如果再向南,就是黔中之地,也就是現在的貴州中部很大一片地方。

但武關原來是秦楚交界,武關之外本來是楚國的地盤,只不過被秦國給搶走了而已。

如果這次項目交換成功,那麽意味著秦國的戰略縱深又進一步拉長了,更意味著他有更多的土地可以種糧食了,也就是說他能供應得起更多的軍隊了。

楚懷王很大氣,大手一揮:想要黔中,我給你。我也不要你的地盤,我只要張儀。

秦惠文王挺夠意思,有點不願意把張儀交出去。

但張儀很大氣,小手一揮,沒問題,我就再去見見這位楚懷王。

張儀到了楚國,楚懷王這次沒跟他客氣,直接就把他關起來,准備找個好日子就送他上路。

但張儀已經有所准備了。他知道楚懷王有個寵臣叫靳尚,這個靳尚又和楚懷王的寵姬鄭袖關系不錯,幸運的是,他和靳尚關系也挺好。

于是,張儀被囚後,靳尚就找到了鄭袖,說我可聽說了,秦王很看重張儀,准備用六個縣和很多秦國的美女來交換張儀。咱這大王很看重土地,估計也想試試陝西美女的味道,到時候估計你得受冷落了。

鄭袖一聽嚇了一跳,江南的美女還沒看夠,又想看陝西的美女?這事可不行。于是他天天跑到楚懷王面前哭著說,當年那事不過是各爲其主,你要是殺了張儀,秦國那麽厲害,萬一打過來可咋辦嘛。你還是讓我帶著兒子把戶口遷到江南算了。

楚王于是赦免了張儀——還以厚禮相待。

張儀冒著生命危隊來趟楚國,本著賊不走空的原則,充分發揚將忽悠進行到底的本色,勸說楚王道:“倡導各國聯合抗秦,說破大天了,也不過是趕著羊群去進攻猛虎。現在你楚國不肯聽命秦國,那如果秦國逼迫韓國和魏國來聯合攻楚,然後秦軍水路並進,下岷江,出武關,那麽楚國的存亡只在三個月以內。你如果坐等那些弱國來救,至少要半年以上。聯弱而仇強秦,這種作法可不夠聰明啊!

威脅完了,張儀又給了條出路:你如果能誠心誠意地聽我的意見,我可以讓楚國、秦國永久結爲兄弟之邦,你看如何呢?”

楚懷王同意了張儀的建議,但屈原反對說:“前次大王被張儀欺騙,張儀來到楚國,我以爲大王你會把他扔進鍋裏煮死他,如今釋放了他,不忍殺死他,還聽信他的邪妄之言,這可不行。”

楚懷王說:“答應張儀的建議可以保住黔中土地,這是美好有利的事情。已經答應了而又背棄他,這可不行。

張儀乜斜了一眼楚王,輕歎一聲:這年頭,傻子太多,騙子都不夠用了。然後,施施然離開了楚國。

好了,熊槐同學,別樂了。這雖然是張儀最後一次騙你,但卻不是你最後一次受騙,我想你已經習慣了吧。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80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2月 18, 2018 7:29 pm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事之十:武王舉鼎

張儀從楚國離開以後,想想既然出來一趟,就順路去了一趟韓國,見到韓桓惠王,就說韓董事長啊,我在韓國轉了一圈,發現你這韓國啊,險惡多山,所産的糧食不是豆子就是雜麥,國家口糧積存不足兩年,軍中士兵不過二十萬。每次參戰,還得花時間穿盔帶甲。但是呢,秦國卻有甲兵百萬。出戰的時候,光膀子就上了。秦國打你韓國,就跟拿石頭砸雞蛋差不子。您要是不肯跟著秦國混,秦國隨便就能占踞你的宜陽,扼守你的成臯,到時候你可就沒福享喽。所以呢,爲韓董您著想,還是結好秦國進攻楚國吧!

這韓國自打跟著趙、魏從晉國分家以後,地盤處于諸侯包圍之中,壓根就沒有發展空間。魏國有勁,還能往外掙巴兩下,可他韓國基本上就是縮著膀子蹲在這犄角旮旯動不了地兒。

後來到韓昭侯的時候,用申不害變法,算是有了點起色,十來年沒人來欺負。並且還把鄭國給滅了,遷都新鄭。

但也就這樣了,先天不足再加上韓昭侯死後變法終止,韓國算是徹底沒戲了。混在諸侯之中,勉強湊個七雄之數,典型的醬油漢子。

所以,這張儀隨便威脅兩句,韓桓惠王就只能同意以後當秦國的小弟。

張儀回到秦國後,秦惠文王當即就封給他六邑和武信君(這個“信”字太諷刺了)的爵位。靠著坑蒙拐騙,這張儀算是達到人生的巅峰了。
1、讓我一次騙個夠

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走上人生巅峰的張儀,小激動了一把之後,本著再接再厲,將忽悠的事業進行到底的責任心,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據戰國社報道,秦國偉大的連橫主義戰士張儀于公元前311年,曆時數月,行程上千公裏,分別對齊國、趙國和燕國進行了國事訪問,分別會見了各國領導人,並且帶去了秦惠文王對各國領導人的親切問候和誠摯祝福。

在和齊國領導人的會唔中,張儀指出,雖然有個別別有用心的人不斷地誇贊齊國以三晉爲屏障,地廣人多,兵強馬壯。但是現在秦、楚已經結爲兄弟之邦,韓、魏、趙分別獻地朝見。齊國若不審時度勢,秦國將于三晉之國聯合攻齊,屆時齊國必將悔之晚矣。

齊國對張儀的說法表示贊賞,並同意和秦國建立兄弟般的情誼。

在會見趙國領導人時,張儀指出,當年趙國曾以合縱之策,合天下之力以抗秦國。但現在秦國已經吞並巴、蜀以及漢中,實力大曾,所以秦軍很想和趙軍在邯鄲城下較量一番。尤其是當前秦、楚爲兄弟之邦,韓、魏俯首稱臣,齊國也以秦國馬首是瞻。趙國應該認清形式,及時回頭,勿謂言之不預也。

趙國領導人表示願意在合適的時間訪問秦國,當面與秦惠文王許下盟誓。

最後,張儀北上燕國,警告燕國馬上歸服秦國,否則一切後果自負。

燕國領導人向張儀獻出恒山腳下五城爲禮,請張儀回國之後,向秦惠文王致以最爲誠心的和平祝願。

張儀同志不日即將返秦,秦惠文王已經要求各部門一定要做好張儀同志的接機准備。

抱歉,現在插播一條緊急簡訊:秦國偉大的改革家、政治家以及最卓越的領導人秦惠文王嬴驷于剛才因病去世。嬴驷在位二十七年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爲將來秦統一中國打下了最爲堅實基礎。

據悉,嬴驷之子嬴蕩(注意口形,別念錯了)已經即位,是爲秦武王。

本台從特殊渠道獲悉,嬴蕩在做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所以現在剛一即位,就有多人來揭發張儀的不法之事,嬴蕩現已令各部門展開調查,要求一定要從嚴從快處理。

據本台駐各國新聞特派員發回的報道稱,各諸侯國領導人聽說秦王在調查張儀的事情之後,已經紛紛表示與張儀劃清界線,此前的許諾一概不算。甚至有人已經開始策劃合縱事宜,准備再次聯合抗秦。

另據消息人士透露張儀同志已經與秦武王私下達成和解。據說因爲齊國現在對張儀已經充滿憎恨,張儀去哪國就打哪國。因此,張儀願意離開秦國到魏國去,以此將齊國的怒火引到魏國。秦國到時候就可以趁齊、魏大戰時,去攻伐韓國,然後挾持周天子,掌控天下版土。

據本台估計,很可能是秦武王覺得這樣做掉張儀沒什麽意義,不如讓張儀最後再發揮點作用,所以才准許他辭職。

現在本台戰地記者發回報道,張儀到魏國後,齊國果然發兵攻魏。魏國領導人極爲恐慌,但張儀卻很冷靜,表示可以退掉齊兵。至于他將如何做,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本台最新消息,張儀派門客到楚國,再借楚國的使臣出使齊國,借使臣之口向齊國領導人表示,張儀離開秦國本就是與秦王定下的計策,想讓齊、魏交兵,秦國趁機攻打韓國,控制周天子。現在齊國攻打魏國,對內勞民傷財,對外結仇鄰國,還能讓張儀再獲得秦王的信任。

齊國領導人現已宣布撤軍。

現在插播一條緊急簡訊,張儀同志于公元前309年因病挂了。他在世時,玩弄諸侯于股掌之間,與公孫衍、蘇秦等輩可謂是“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但是本台特約評論員漢朝人揚雄表示:

這貨就是個騙子!

彼竊鈎者誅,竊國者爲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莊子
2、鼎,不是用來舉的

有句話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句話在秦國這幾代人身上表現的是淋漓盡致:秦孝公時用商鞅;秦惠文王上台把商鞅幹掉,換成張儀和司馬錯;現在秦武王上台,又先把張儀給幹掉,開始重用甘茂和樗裏子。

公元前309年,秦武王設左右丞相,就是由這兩人分別擔任。

不過,他雖然不用張儀,卻知道張儀說的沒錯,秦國要想執天下牛耳,必須取九鼎;而欲取九鼎,則必先攻韓。尤其是現在巴、蜀已平,而魏國也被打服了,正是攻韓良機。

于是,公元前308年,秦武王良甘茂、向壽出使魏國,約同魏國一起攻韓。完事之後,甘茂讓向壽回來對秦武王說,魏國的事我們搞定了,但左丞相不建議攻韓。

秦武王在息壤接住甘茂就問他爲什麽不建議攻韓。

甘茂很冷靜的說,宜陽是個大城,你要我千裏躍進去攻擊這樣的地方,太難了!根本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搞得定的。

說完困難,開始舉反面的例子:當年魯國有個與曾參同名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曾母,曾母仍然泰然自若的在織布;第二次有人告訴她,她依然無動于衷;但到第三個人告訴他曾參殺人了,曾母卻越牆跑了。現在我的水平不如曾參,您對我的信任也不如曾母,而猜忌我的人更不止三個,所以我怕到時候您也會像曾母一下扔下織布機啊。

然後又舉正面的例子:再說當年魏文侯任命樂羊爲大將進攻中山國,三年才攻下。回來論功行賞,魏文侯向樂羊出示別人的舉報信,竟然多達一筐。樂羊馬上就叩頭行禮說,攻下中山不是我的功勞,主要歸功于您信任啊!

最後擺出實事:現在我甘茂不過是個寄居秦國的外籍人,萬一我沒有順利的攻下宜陽,樗裏子、公孫奭(shi)就會拿這事來告我的狀,次數多了,您一定會聽信他們。那時攻宜陽前功盡棄,結果是您背棄了與魏王的約定,而我也會遭受韓國國相公仲侈的怨恨。

秦武王拍著胸脯說,放心吧,我分得清好歹,不會聽他們的。你要不信,我可以和你起誓!于是兩人在息壤立下誓言。是年秋,甘茂率大軍前去攻打宜陽。

正如甘茂所擔心的,宜陽城易守難攻,打了五個月還沒打下來。樗裏子、公孫奭果然開始數次三番的舉報他。秦武王就派人去召甘茂,想罷兵回國。

面對著罷兵诏書,甘茂只是冷冷的說了一句:息壤還在原來的地方。使者回報後,秦武王恍然大悟,想起來還真有這回事。于是征發全部兵力去協助甘茂,終于于公元前307年攻陷宜陽,斬首六萬。韓國被迫謝罪求和。

所以說,說話也是一種藝術。如果甘茂二話不說就領命出兵,結果一定是他預測的那樣;但如果直愣愣的讓秦武王對他無條件信任,估計秦武王得馬上懷疑他有二心。

不管怎麽說,宜陽攻下來了,秦軍進入了洛陽,九鼎就在眼前,秦武王挺開心。人逢喜事精神爽,秦武王一開心就想找點事娛樂娛樂,他就想舉個鼎來玩玩。

但一個人玩多沒意思,他手下有個叫孟說的大力士。秦武王就叫他過來,說兩個人比試比試,看誰能把這鼎給舉起來。

估計這貨經常搞這種事,所以孟說竟然就同意了。結果樂極生悲,可能勁使大了,據說“兩眼出血,胫骨折斷”。撐到當天晚上就挂了,是年才23歲。

我在洛陽博物館見過那種大型三足鼎,很難想象鼎應該怎麽舉。像電視裏一只手抓住鼎足直接舉起來,那是扯淡。鑽到鼎下面兩手托舉起來,好像也鑽不下去。

不管怎麽說,死就死了吧,可問題是他沒兒子,這下就抓瞎了。

幸好他爹能生,可問題是立哪個合適呢?爭來爭取,還是趙武靈王把正在燕國做人質的嬴稷給弄了回來。這個嬴稷有個舅舅叫魏冉,當時實力挺大,有他的支持,嬴稷即位,是爲秦昭襄王。

嬴稷的母親,也就是魏冉同母異父的妹妹,是秦惠文王的妾媵,號八子。她是楚國人,據說姓芈,因此被稱爲芈八子。她兒子即位後,被封爲宣太後。據說,太後之號,由其而始。

最後,甘茂還是沒能逃脫他預測的命運。

公元前306年,秦昭王派向壽去平撫宜陽,又令樗裏子、甘茂去攻打魏國。甘茂向秦王建議,把武遂歸還給韓國。向壽、公孫奭堅決反對,打下來的地方怎麽能還回去呢?

但這個事情有助于安撫韓國,秦昭王就同意了,可是向壽、公孫奭卻不這麽想,動不動就告甘茂一狀。再加上他跟樗裏子關系也不好,照這樣下去遲早得玩完。算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爺處,于是他幹脆中斷對魏國蒲阪的進攻,逃去齊國了。

他一走,樗裏子抓瞎了,無奈之下,只好與魏國講和退兵。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80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2月 18, 2018 7:33 pm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事之十一:胡服騎射

嬴稷即位時差不多二十歲了,說起來也不小了。但問題是,這麽多年他一直在燕國旅遊,剛回到秦國,啥都不熟悉,誰也不認識,兩眼一抹黑。更談不上有什麽威望了,在他的文臣武將眼中,這就是一毛頭小夥子。所以,總體上說,這時候的秦國可以算是處在主少國疑的狀態。

但幸好有他媽在。

他媽芈大媽平時不吭不哈的,要是秦武王沒死或者有兒子,她在曆史上估計也就是個芈大媽了。但王位突然落在她兒子頭上,他搖身一變成了宣太後,要是隔一般女人身上,可能也得發蒙。

但幸好她有兄弟們。

宣太後異父弟爲穰侯魏冉,同父弟爲華陽君芈戎;除了嬴稷,她還有兩個兒子,高陵君嬴悝、泾陽君嬴芾。據說,她的兩個弟弟和兩個兒子,在當時合稱四貴,很是厲害。

四貴中最厲害的是魏冉,從秦惠王、秦武王時起,就擔任要職。秦武王死後,本來還有其它公子有資格繼承王位的,但魏冉卻獨力扶立嬴稷即位,之後被任命爲將軍,守衛鹹陽。後來,秦惠王的其它兒子公子壯、公子雍聯系諸公子陰謀作亂,被魏冉全部誅殺;甚至秦武王的親媽惠文後也被他殺掉了。

所以,嬴稷即位後,便由宣太後主政,魏冉輔助。太後一族,權傾朝野。

就在這個時候,東邊的趙國也在忙著進行一場史無前例的改革。
1、向死而生的趙國

趙國自趙籍封候開始,算是正式立國。同爲三晉之國,除了國土大點,它比韓國好不了多少,這麽多年,一直埋頭苦幹,也沒幹出個什麽來,反倒時不時的被秦、齊、魏給修理一頓。可以說是憋了一肚子火,一直到現在。

唉,沒辦法,誰讓他的地盤不産糧呢。

更鬧心的是,就在他的心腹之地,有個叫中山的小國,怎麽弄都弄不死它,弄到最後,這東西還跟著其它諸侯國一起稱了王。天天看著這塊嘴邊的肉,就是吃不到。

一直到趙武靈王趙雍即位,趙國終于走到了生死邊緣。

因爲趙武靈王是谥號,他活著的時候並未稱王,所以我們還是叫他的名字趙雍吧。

當年趙雍他爹趙肅侯在位的時候,也是魏國開始衰落的時候,趙國就動不動就去摸一把魏國,把魏國折騰的夠嗆,這讓魏惠王挺生氣。可生氣歸生氣,他也奈何不了趙國。

但我打不過你,我耗死你!魏惠王終于等到了趙肅侯歸天,而他准備即位的兒子趙雍也才十幾歲。

好了,機會來了!魏惠王馬上聯合了楚、秦、燕、齊四國,各派精兵前去奔喪。這哪是奔喪,分明就是吃肉來了。

但年少的趙雍也不示弱。他娘舅老子的,誰怕誰呀!馬上下令全國戒嚴,邊境各郡嚴陣以待。同時又賄賂越國,使其攻楚;賄賂戎狄之國樓煩,使其攻燕。這樣一來,也就只有秦、魏、齊三國了。同時他又拉攏了韓、宋兩國爲自己搖旗呐喊,形成3V3的格局,不管那兩國能出多少力,至少把勢造起來了。

什麽叫辦法?這就叫辦法!找准敵人弱點,攻其所必救。

這一套下來,那五國聯軍就抓瞎了,只好打消了吃肉的念頭,規規矩矩的把葬禮參加完,放下禮物走人了。

趙雍即位這些年來,采取的政策其實很簡單: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他先是緩和了和魏國的關系;然後迎娶韓女爲夫人,以此加強和韓國的關系;並且在五國相王時不立王號,自降爲君,以此來避免和齊、楚交惡。

他極力和其它國家搞好關系,是因爲他很清楚,此時的趙國,如果繼續南下參與爭霸,極有可能會在這場混戰中被攪成碎片。所以,他收回南下的腳,將屁股坐在了北邊的胡地上。

胡人只是一個統稱,具體來說,包括匈奴、東胡、林胡、樓煩、空同、義渠還有中山等等。由于趙國處于遊牧和農耕的分界之處,自晉國開始,在向北的擴張中就不斷的接納和融合這些民族,因此到現在的趙國,國民中有相當多的胡人和胡人後裔,國民對胡人也並不排斥,趙國的高官中也不乏胡人的身影。

但胡漢雜居也産生了問題,因爲生存方式的區別導致了政治理念的分歧。更嚴重的是,分歧的政治理念通過北邊的代郡和南邊的邯鄲分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派系。代郡一派的官員具有胡人血統或戎狄背景;而邯鄲一派則是自诩爲華夏正統。

坑爹的是,代郡是以前的代國,和邯鄲之間隔了個中山國,因此當年趙襄子(趙無恤)雖然滅了代國,但對代郡的管控並不給力。說得嚴重點,趙國有可能會因此一分爲二。

中山國之于趙國,就像一句俚語裏說的:癞蛤蟆趴在腳面上,不咬人也膈應人。

而他趙雍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同時做到兩點:在形式上滅掉中山國;在根源上消除胡漢隔閡。
2、易胡服,習騎射

與胡人連年的戰爭和商業交流,使趙國形成了迥異于中原的文化風格。比如,趙國在和胡人的戰爭中,較早的組織起了專門的騎兵。

中原的戰爭以戰車和步兵爲主,尤其是到了現在,步兵的組織已經十分完善了,並且也有了一小部分專門的騎兵。但是,受騎術訓練、戰馬飼養、服飾裝備、馬上武器以及騎兵戰術等等的局限性,騎兵在此時的作用其實很有限。

就連孫膑提出的騎兵十利,也不過是一些諸如追擊、迂回、斷糧道、擊虛、掠奪等等的輔助性功能。

但胡人的騎兵就牛逼了:騎射。可謂是“來如飛鳥,去如絕弦”,在那個年代,幾乎就是一支新型的快速反應部隊。如果把這樣一支軍隊,投入到以車、步兵爲主的中原戰場,簡直就是虎入羊群。

于是,趙雍動起了改軍制,習騎射的心思。

但趙雍的厲害之處就在于,他從不蠻幹。雖然他是趙國的君主,但他並沒有馬上就下令改革,而是先樹典型。只不過,這個典型,是他自己。

就在秦武王舉鼎作死的那一年,他親率爲數不多的騎兵進攻中山國,先大敗中山國主力,然後由南至北橫穿中山國,如入無人之境,直達北邊的代郡。

這還不算,他又到率軍直入樓煩和林胡境內,向西折向黃河,登上黃華之巅。此行往複之間,與胡人接戰無數,無一敗績。

他親自用實際行動告訴國人:給我一支騎兵,我能撬動地球……哦不,我將縱橫天下,再無敵手。

就在黃華之巅,他對他的相國肥義(胡人)商議,決定讓國人穿胡服,練騎射。他說的很有氣勢:這個事情,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必須要這樣做,只有如此,趙國才能把北方胡人的領地和中山國都奪過來!

回去之後,他開始頒布命令,並且帶頭穿起了胡服。

很多人對胡服騎射中的“著胡服”有疑問,難道漢人打仗時也穿長袍大袖的衣服麽?

爲此我找了很多資料,卻沒有發現有明確的關于胡、漢服飾差異性的記載。聯系到兵馬俑和一些畫像,我們可以相信,漢人打仗也是短衣緊袖。或許與胡服會有形式上的差異(比如胡服的窄袖交領右衽),但在短小利落這方面不會有本質上的區別。當然,在穿脫的方便性上或許胡服有它的優勢。

所以,我猜想所謂胡服騎射只是整套改革的一個統稱。在其內容上,我相信應該還包括諸如禮儀、風俗以及制度等方面。而著胡服,或許是表達其改革決心的象征意義要大于實際意義。

因爲改革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對于胡服騎射這件事,胡人血統的肥義等人是當然的贊同者,但來自于趙雍親族的公子成等人,卻是當然的反對者。

公子成是趙雍的叔叔,看到自己這個侄子這麽淘氣,氣得他幹脆裝病不上朝了。

趙雍知道他這親叔叔在想什麽,但他更知道現在所有以華夏正統的漢人都在盯著他這叔叔。所以,他派人去勸他叔叔,說您是我親叔,不能跟我打擂台。我這邊在推行法令,結果就您不執行,你讓別人怎麽看我?推行法令必須從貴族近臣做起,所以我搞這事必須得借助您的榜樣來完成,無論如何您得幫我。

公子成倒也講理,就說中央之國是在聖賢的教導之下,用禮樂儀制來讓遠方的國家臣服。現在你小子卻反其道而行,跑去學習夷人,這不是舍近求遠,胡搞亂搞嘛。

趙雍無奈,只好親自登門解釋,說現實點吧親叔,咱們趙國這地兒,東面有齊國、中山國;北面有燕國、東胡;西面是樓煩,又與秦、韓兩國接壤,可謂是四戰之地,要是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怎麽能與這些強鄰爲敵呢?先前中山小國依仗齊國,差點把咱趙國搞沒了,這事我爹可是深以爲恥的。現在我搞胡服騎射,就是要不擇手段來抵禦四鄰之兵,來報中山之仇。但叔叔您卻是爲了因循守舊,已經忘了趙國的奇恥大辱啊。就這一條,我對您就很失望。

公子成一聽,得,忘記國恥這帽子我可不戴。于是欣然從命。趙雍親自賜給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戴入朝。自此,趙雍正式下達了易胡服、習騎射的命令。而國內的其它貴族看到公子成都服軟了,自然也無話可說。
3、縱橫吧,騎兵

趙雍建立騎兵精銳部隊,估計參考了吳起建魏武卒的一些經驗。他利用考核來嚴控進入騎兵部隊的人員素質,然後招募了大量有騎射經驗的胡人充實到騎兵部隊去。更重要的是,這支新成立的騎兵精銳指揮權被他牢牢掌握在手中。然後,他通過打造騎兵的機會,對國內軍隊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整頓,清除了不少貴族,引入了很多善戰之士。

另外,在那個時代打造一個騎兵是一項重大工程。首先給騎兵的是貴族待遇,軍事將領的提拔也多從騎兵中産生。然後一個騎兵要有兩匹馬,還要有弓、箭、長刀、短刀、帳篷以及大量的皮制品等等,這些都需要大量的養殖場和生産車間來制造,並且還要有專門的維護和服務人員。並且由此又形成了大量的上下遊行業,創造了無數的就業崗位。所以,那幾年,趙國的GDP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公元前306年,趙雍率軍攻打中山國,兵抵甯葭(河北獲鹿北),兵鋒直指中山國都城靈壽(河北平山);然後向西攻打胡人,直至榆中,打得林胡王獻馬求和。

同年,楚國滅了越國,中原各國驚懼,紛紛聯趙抗楚,而楚國也想聯趙夾擊四國。趙雍派樓緩出使秦國,仇液出使韓國,富丁出使魏國,趙爵出使齊國,以堅四國抗楚決心;又派王贲出使楚國,允諾南北夾擊共取中原。又命代相趙固主持胡人部落事務,召集胡兵。

次年,趙雍再攻中山,奪取丹丘、爽陽、鴻之塞,又攻占城、石邑、封崐龍、東垣。中山國只好獻出四城求和。不過別被這麽多地名給唬住了,一個鄉還能有十幾個村子呢。

自此,趙國精騎聞名天下。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80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2月 18, 2018 7:33 pm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事之十二:趙楚失王

芈大媽從八子變成了宣太後之後,雖然說權勢滔天,但她必竟是女人,多少還是有點私心的。比如她娘家在楚國,雖然並無證據證明她來自于楚國王室,但她還是希望秦、楚能夠交個好朋友。

于是,公元前304年,秦國和楚國在黃棘會盟,爲示誠意,秦國把上庸還給了楚國。

一看這秦、楚交好了,那邊魏、韓、齊不樂意了,說你楚國太不厚道,當年還叫人家小甜甜,現在又去找秦國那個狐狸精,這可不行。于是就准備對楚國施以家暴。

楚國一看,這可不好惹,連忙把太子橫送到秦國當人質,說這孩子也有你的一份,你看著辦吧。秦國就派人去援救楚國,沒想到那三國太慫,一看秦國來了,又灰溜溜地跑了。

楚國以爲從此以後,屬于它的幸福日子就要到了。
1、讓我最後再騙你一次

公元前302年,在秦國當人質的太子橫,出事了。

估計是這個太子橫人如其名,做事也有點橫。在秦國你必竟不是做客的,而是做人質的,夾著點尾巴做人得了。結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跟秦國的一個大夫有點爭執,就把人給打死了。

打死人也就算了,承認個錯誤什麽的,也未必有什麽大事。必竟那年頭,一塊磚頭扔街上,估計都能砸死倆大夫。可他不,他跑回楚國去了。

這下可麻煩了。

第二年,秦國聯合韓、魏、齊三國出兵攻楚,在重丘大敗楚軍,並擊殺楚將唐昧,奪取重丘。

第三年,宣太後的弟弟秦國華陽君芈戎率軍伐楚,大破楚軍,斬首三萬,擊殺楚將景缺,奪取襄城。

楚懷王一看這還沒完沒了了,以爲老子真是軟柿子不成?泥人還有三分土性呢!所以,他就又把太子送到齊國爲質,希望齊國能幫他說和一下。

第四年,秦國再次攻打楚國,這下更狠,直接奪了八座城池。

就在楚王欲哭無淚的時候,有人說秦昭襄王給你送來封信。連忙打開一看,信寫得挺客氣:

兄弟啊,當年咱們結義的時候,你把兒子送到我這邊,讓我替你看幾天。結果我這大侄子做事可是太不穩當啊,竟然辱殺我的大臣,完了還跑回楚國去了。這事搞得我真的挺生氣,所以才帶人來闖你的地盤。去年又讓你兒子去齊國,想跟我和解。我是這麽想的,咱兩家都是鄰居,還是婚姻親家,這樣打來打去的臉上都不好看。所以呢,要不你來武關吧,我在這兒等著你,咱倆唠個五毛錢的。到時候咱哥倆喝上兩杯,冰釋前嫌,還是好兄弟。

楚王看完信,就哭出來了:哥啊,你早這麽說不就好了,這好幾年了,你折騰得我是覺也睡不好,飯也吃不下啊。

哭完了就准備動身找他哥去,結果被昭睢拉住了,說你可不能再犯傻了,那秦國騙你的還少啊?

但他的另一個兒子熊蘭不知道出于什麽心思,竟然極力慫恿他去。楚懷王想了想,可能覺得必竟是自己兒子有錯在先,當家長的去跟人家解釋一下還是有必要的。于是,他就出發了。

到了武關,連秦昭襄王的面都沒見著就被人抓起來了,把他帶回了鹹陽。然後又強令向秦國章台宮行屬國使臣的禮節。章台宮是秦王處理政事的地方,也就是說讓楚懷王向秦昭襄王行大禮。

完了又逼迫楚懷王割讓巫郡和黔中郡。

楚懷王的意思是割地沒問題,但我們得先搞個盟誓,割完地你得放我回去。秦昭襄王卻堅持楚國先交出割地。這下楚懷王再笨也知道是怎麽回事了,十分憤怒地說:你他娘的騙了我,還想逼迫我割地!你怎麽不上天呢!

割地走不了,不割地更走不了。于是,楚懷王就長期在鹹陽住了下來。

他倒是消停了,可楚國的董事們蒙圈了,就商議著說這可咋整啊,董事長在秦國玩,太子還在齊國出差。如果秦、齊一起來算計我們,那咱這公司可就真要破産啦。

不過還好楚懷王兒子多,少了個太子不算少,反正還有一大堆,于是就准備立另一個公子繼承王位。

昭睢反對,說董事長和他兒子都被困在外國,現在我們違背他的意旨去立其他兒子,實在不妥當。

于是楚國就派使者到齊國去,說楚懷王去世了,要迎回太子。

齊王召集群臣商議,有人建議扣下太子要求楚國把淮河以北的地盤讓出來。

有人反對說:要是楚國另立董事長,我們就會空有人質卻落個不義之名

支持的人又說:沒事,到時候我們可以和新董事長作交易。許諾他只要他能給我們地盤,我們就替他殺死太子橫,不然的話,我們就聯合其它公司立太子橫爲董事長。到時候不怕他們新董事長不聽話。

雖然這招夠狠,但齊王想了想,覺得做人還是厚道點好。于是就把太子橫還給了楚國,楚國便立太子橫爲楚王,是謂楚頃襄王。

嬴稷知道楚國另立了新的董事長,就有點惱羞成怒了,發兵出武關進攻楚國,斬五萬人,奪十六城。

過了每幾年,公元前296年,楚懷王上演越獄大片。但很快就被秦國發現,封鎖了到楚國的道路。楚懷王反其道向北逃竄,進入趙境。但趙雍去代郡視察了,地方官員不敢收留他。楚懷王只得轉向南准備進行魏國,卻被秦人抓獲,再次入獄。

次年,楚懷王憂憤成疾,死于獄中。秦人將其屍首送回楚國,楚人憐之,如悲親戚。諸侯也由此對秦國不滿。
2、趙武靈王遊秦國

就在楚國太子橫即位的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99年,趙國也立了個新君。

相同的是兩國的前任國君都還活著,不同的是楚懷王是被秦國拐走了,而趙武靈王是自己不想幹了。

趙武靈王趙雍剛即位那幾年,爲了跟韓國交好,就娶了一個韓國女子爲後。必竟是政治婚姻,估計也沒什麽感情。後來這個韓姬生了個兒子,叫趙章,並被立爲太子。

但是後來據說他做了個夢,夢裏有個唱歌的女孩長得很漂亮。醒來以後,就把這個女孩的形象給大臣們描繪了一下。

他有個大臣叫吳廣,吳廣一聽,說這不是我家的老大閨女吳娃麽?領過來一看,還真是她。于是很自然的,趙雍就把她給娶了。

當年小和尚虛竹有了夢姑,連和尚都不當了。這趙雍是一國之君,有了自己的夢姑,那更是百倍疼愛,後來幹脆把韓姬和太子都給廢了,專寵吳娃一人。後來吳娃也給他生了個兒子,叫趙何,也就是後來的趙惠文王。

但好景不長,兩人結婚十年不到,就在兩年前,這個吳娃死了。她死的第二年,趙雍就把趙何立爲太子。

現在,他更是幹脆讓趙何即位爲君,執掌朝政;而他則自號主父,掌控軍隊。

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他要幹一件大事——去秦國看看。

嬴稷能夠即位,可以說也是拜他趙雍所賜,當年是他派人把嬴稷送回秦國的。結果現在宣太後掌權,完全不鳥這個恩公,這讓他很生氣。更重要的是,此時,趙國已經占領了秦國北邊的榆中、雲中地區,而秦國的防禦重點在東邊和南邊的楚國。所以,這給了趙國可趁之機。

現在,他交出了主君之位,可以說是沒了後顧之憂,于是他決定親自去一趟秦國看看。

趙國新國君即位,派使者跟秦國知會一聲,這算是很正常的外交禮儀。所以,看著面前的趙國使團,秦昭襄王沒覺得有啥不妥。只不過,事後想起來,覺得這個使者相貌偉岸,氣宇不凡,于是就派人追上去問一問。他派出的人連夜趕路,終于在關外追上了這個趙國使團,問對方姓名。

趙使轉身,看著來人,微微一笑,大聲說道:回報秦王,趙國主父秦國一遊,就此別過,不勞相送!

在春秋戰國這幾百年的時間裏,各諸侯國有作爲的君主其實並不少。所以,從功績上來說,趙武靈王並不比其它君主強多少。但是從曆史的字裏行間,你可以看到,這是一個豪爽而不魯莽、大氣而精于算計、勇敢而多有良謀的人。他膽大妄爲,天馬行空,卻又算無遺策,意志堅定。單從性格上而言,我覺得這是一個純粹的爺們兒。

身爲國君,他的一生幾乎都在軍旅中度過。驅逐林胡,吞並樓煩,消滅中山,一生未嘗一敗,堪稱軍神。

他精于軍務,卻又不僅僅只懂軍事。在他主政期間,外部參與了秦國和燕國國君的策立,內部融合了胡漢之分,使趙國在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並且他還有著極爲超前的繼承人培養辦法。在他看來,等國君死後繼承人再上位,這是很不靠譜的一個辦法。所以,他在四十歲出頭就退位,意思就是希望能夠把兒子扶上馬,再親手送上一程。如果他成功了,我相信他將爲趙國乃至其它國家在今後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做出一個良好的榜樣。

但遺憾的是,這是他一生中做得最錯的一件事。
3、繼承人是個要個要命的問題

公元前295年,趙雍與齊、燕聯手滅了中山國,自此,爬在趙國腳面上的這只癞蛤蟆終于被清除掉了。趙雍論功行賞,全國歡宴五天。

然後,他把趙章封到代郡,號安陽君,並且派了田不禮做他的助手。

這一幕似曾相識。當年,趙無恤想立哥哥的兒子爲繼承人,就把他封到代國去了。後來,趙國上演了一幕幕的奪權大戲,國內大亂。

現在的趙雍不知道這段曆史麽?

並且,他選擇的小兒子趙何,從小機敏懂事,又有肥義手把手的教導,現在看來,當個國君也是夠格的。把趙章封到代郡,不是明白著要給趙何腦袋上挂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嘛!

所以,我們可以肯定,趙雍這樣做,有著他另外的目的。

因爲趙雍又開始覺得對不起自己這個大兒子了。

尤其是,據說這個趙章身材雄武,性格強悍,很有趙雍之風。並且不到十五歲,就跟著趙雍南征北戰,屢立戰功,也深受國人擁戴。可以說這個趙章就是是第二個趙雍,要知道父親都會疼愛更像自己的那個兒子。

所以,趙雍此舉的真正目的,是想把趙國一分爲二,爲趙章在代郡稱王做鋪墊。在選擇繼承人這件事情上,他幾乎已經昏了頭。因爲他這樣“朝章暮何”的結果就是,趙章一系想利用他上位,趙何一系對他徹底失望。

肥義的朋友李兌看出了其中的危機,就對肥義說:現在趙章被封于代郡,田不禮也不是什麽好人,他們兩個人一定會勾結起來圖謀不軌。你現在身居要職,一旦出事,第一個遭殃的就是你。所以你最好稱病不出,把朝政都交給公子成去處理,免得惹禍上身。

肥義名字雖然不好聽,但卻是個好人。他說當年主父把趙何托付給我,我已經承諾一定會堅守一心,誓死效忠。大丈夫有諾在前,哪能光顧保全生命呢?

話雖如此,但他們還是定下了應變計劃:李兌聯絡公子成,持兵符移居城外,以備隨時能夠起兵勤王。

而肥義也發下命令,以後如果有人說主父要召見趙何的,必須先通知我,讓我先去,沒有變故,趙何才能去。

終于,最後的時刻到了。公元前295年,趙雍帶著趙何在沙丘遊玩,兩人各居一宮。趙章、田不禮乘機作亂,以主父之名召見趙何,肥義先去,被殺。趙章開始攻打趙何所居宮室,但李兌與公子成率軍趕來,入宮鎮壓判亂。

趙章、田不禮帶的都是一些家養的武士,哪裏經得起大軍鎮壓,所以一觸及敗。趙章逃入趙雍宮內,趙雍收留了他。但是公子成派兵進入趙雍宮內,當著趙雍的面殺掉了趙章。然後,圍宮三月,將趙雍活活餓死在了裏面。

沙丘之亂,趙章與田不禮被誅。之後,公子成擔任相國,稱平安君;李兌被任司寇。因趙何年幼,趙國之權,盡在公子成及李兌之手。
4、一點猜測

現在我們來談談這個沙丘之變。

沙丘,即現在河北邢台附近,離邯鄲非常近,可以召之即來。

順便提一句,記住沙丘這個地方,以後我們還會來的。

代郡,即現在河北蔚縣附近,離沙丘非常遠。走高速要五百公裏,開車要六個小時左右。

問題來了,趙章被封到了代郡,按道理他應該在代郡待著。而趙雍帶著趙何去沙丘玩,應該不會提前通知他,就算有人向他報告,他再帶人過去,一來一回,按那時候的交通條件,得好幾天。再說那時肥義等人都在防著他,他只要一出代郡,恐怕還沒到沙丘,肥義就能知道。

要解釋這個問題,恐怕只有一種可能:他已經帶人在沙丘宮裏待著了。

那麽第二個問題來了,公子成圍困趙雍長達三個月,趙何就無動于衷?要知道,要不是趙雍寵愛他,他跟本當不了這個國君。難道他對趙雍就一點感情都沒有?

這個問題有兩種可能:要麽他同意公子成這麽做,要麽他不得不同意公子成這麽做。

我認爲,第一種可能性更大一點。要知道,以趙雍在軍中的威信,如果趙何沒有支持這個行爲,很有可能會有其它的將領跳出來去營救趙雍。

所以,他至少應該是默認了公子成困死趙雍的行爲。

第三個問題,趙章爲什麽要逃到趙雍宮中?他逃跑就是爲了活命,他憑什麽認爲趙雍會保護他?要知道,他這可是當著他爹的面造反啊,難道他就不怕他爹給他來一劍?

這個問題如果和第一個問題聯系起來就可怕了:趙章是趙雍帶進沙丘的,目的就是爲了讓趙章幹掉趙何。

至于動機,我想如果他僅僅是想支持趙章上位,不至于用這種激烈的手段。最大的可能就是,他已經控制不了趙何一系了,所以他只能借趙章之手幹掉趙何。所以,與其說他在幫趙章上位,不是說他想幹掉趙何讓自己重新掌權。

而趙何之所以能放任公子成困死趙雍,原因就是他已經知道了趙雍的計劃,對這個父親,他已經徹底失望了。

不管怎麽說,一代英主趙武靈王,于公元前295年,被活活餓死在沙丘宮,落了個和姜氏齊桓公一樣的下場。區別在于,趙武靈王的繼承人趙何,也就是趙惠文王,比齊桓公的那些個兒子都靠譜多了。

所以,趙武靈王你可以瞑目了,有了你打下的基礎,趙國將在你兒子的手中,走向更加強盛的未來——哪怕只是昙花一現。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80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2月 18, 2018 7:37 pm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事之十三:名將樂毅(上)

在戰國時代,有個很特別的現象,那就是各國的丞相(當時稱相邦/國相)這個崗位似乎跟蘿蔔白菜一樣,誰來了都能當一當。就像張儀、蘇秦之輩,隨便去哪個國家都能揣個相印回去,不知道還以爲是他們自己拿蘿蔔刻的一樣。

其實,從這裏可以看出,當時各國對人才的渴求是極爲強烈的。不要求學曆、經驗什麽的,只要面試一下,看這人能吹能侃的,基本上都願意試用一陣子,是騾子是馬,總得拉出來溜兩圈看看。哪像現在,招個門衛都希望人家是本科畢業的。

當然,如果名聲在外的話,那就更好了,連面試都免了。比如孟嘗君田文。

公元前299年,田文突然接到了秦昭襄王嬴稷的Offer,請他過去擔任大秦公司的總裁。並且爲了表示誠意,還把嬴稷的弟弟泾陽君嬴芾給送到了齊國當人質。

可老話說的好,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

這邊田文剛到秦國,就有人跟嬴稷說這田文可是齊王的同宗,他來當秦國的總裁,小心他把秦國賣給齊國了,您還跟著數錢呢。于是,嬴稷就把田文給囚禁起來,並且准備殺掉他。

然後就發生了著名的“雞鳴狗盜”事件,田文從秦國順利逃回齊國。

這田文也不是好惹的,回去之後他就積極的聯系各國合縱攻秦,並且在公元前296年,組織了齊、韓、魏、趙、宋五國共同出兵攻打秦國,一直打到了山西運城。秦國求和,把山西臨汾歸還了韓國,把封陵歸還魏國。這個封陵還有個名字叫風陵渡,許多年後,有個叫郭襄的女孩在這裏認識了楊過。
1、秦齊稱帝

江湖其實從未平靜過。自秦國認慫之後的十年間,更是風波日盛。

公元前293年,韓、魏聯軍攻打秦國,魏冉推薦了一個年輕人爲將,在伊阙大敗韓、魏聯軍。是役,斬首二十四萬,活捉聯軍統帥公孫喜,奪五城而還。這個年輕人也被嬴稷任命爲國尉。

這個年輕人是秦國人,嬴姓,白氏,名起。先祖爲秦國公族,故稱公孫起,又稱白起。經過此役,白起嶄露頭角。

之後,一年又一年,魏、韓已經成爲秦國的後花園,想來則來,想走便走;除此之外,秦國還攻趙、伐齊、迫楚,未嘗一敗,獲利無數,繼續著它的無敵神話。

然後嬴稷就膨脹了,覺得王爵已經不足以表達他的功績,他要稱帝!

相比稱王,這可真的是了不起的大事了。因爲在那個時候,這些稱號是有著極具針對性的含義的。其中,皇,是單指上天之主;帝,則是造物之主;王,才是人間之主。

所以,周朝天子也不過是只稱王,而沒有稱皇或帝,因爲前面有三皇和五帝了,誰敢說自己的功績蓋過三皇和五帝?

嬴稷就覺得自己至少能跟五帝相提並論。所以,公元前288年,嬴稷稱帝,因秦國處于西邊,故稱西帝。當然,自己一個人稱帝有點沒意思,他就一廂情願地立齊湣王田地爲東帝。

有人問了,您二位稱帝了,周王室怎麽辦?那邊周赧王還活著呢。諸侯的稱號比天子還貴,這合適麽?

周王室是什麽東西,周赧王是哪位?

這個……算了,當我沒說。

當然,爲示尊重,要正式提一句,這一年是周赧王二十七年。

看著秦王的稱帝邀請函,齊王田地有也點心動。剛好蘇代過來了,他就問蘇代的意見。

蘇代腦子挺好使,他就對齊王說:這個事建議您別拒絕,但也別答應,觀望一下再說。如果各國沒反應,您再真的稱帝也不遲;但如果各國都反對,您就不要再稱帝,反過來還要帶頭抨擊秦國的不法行爲。

蘇代腦子轉了轉,繼續說道:秦王不是還想等您稱帝後,約您一起攻打趙國麽?這事您不能幹。當然,您也別真的閑待著。現在宋國正亂的一塌糊塗,宋王都被他的國民稱之爲“桀宋”了,您去討伐宋國才是正道。這樣的話,秦國又是稱帝,又是攻趙;我們卻不但沒有稱帝,反而伐無道的宋國。結果就是我們不但沒有得罪秦國,還能通過行爲上的對比,讓天下人都憎恨他,這就是反卑爲尊之計。

到了年底,嬴稷看齊國一直不稱帝,擔心秦國招來衆怒,也只好去掉帝號。

當然,爲了彌補他受傷的心靈,就去跟趙國幹了一仗,取杜陽而還。

齊國也沒閑著,過了兩年,就去把宋國給滅了。宋國徹底亡國,宋康王逃往魏國,死于河南溫縣。

但齊王田地並不知道,這個蘇代其實是燕國的間諜。他說服齊國攻宋的目的,是爲了給燕國伐齊創造機會。
2、讓我們談談名將

齊湣王這個人,本來就有點獨斷專行,剛愎自用,滅掉宋國以後就更是抖起來了,有點得了妄想症的趨勢。狐亘(口旁)、陳舉等人直言勸柬,結果被殺。

齊國的稷下學宮本來帶有齊國中央決策委員會的功能,但齊湣王這種好大喜功,自以爲是的毛病,讓這些稷下學士極爲失望,紛紛離開齊國。結果導致中國曆史上這座最爲開放、自由的學術聖地,徹底衰落了。

而與齊湣王的作爲相反的,則是燕昭襄王姬平。

姬平在國人的擁載下當上燕王之後,在郭隗的建議下,築起“招賢台”,廣攬天下賢才。據說他在台上放置了幾千兩黃金,作爲給賢才的見面禮,所以“招賢台”又叫“黃金台”。

這辦法雖然很俗,但很有效,很快,趙國劇辛、齊國鄒衍、衛國屈庸,還有魏國樂毅都紛紛來投。

樂毅,據說是魏國名將樂羊的後人,在此之前,默默無聞,赴燕之後,被任爲亞卿。

姬平這些年改革內政、整頓軍隊、勵精圖治,兢兢業業奮鬥了二十多年,使燕國的日漸殷富,實力大增。但是,他銳利的目光,從未離開過齊國。當年齊國對燕國的覆國之辱,無時無刻未曾忘懷。

仇恨使他強大,但他並未被仇恨衝昏頭腦。他很清楚的知道,燕國在發展,而齊國更是達到了強盛的頂點。此時的燕國,還遠不是齊國的對手。他只有等,等對手犯錯。

他的苦心沒有白費。這些年來,齊湣王對內不恤民力,橫加賦斂;對外不斷用兵,惹得諸侯不滿;並且不聽谏言,不惜人才,使得稷下學宮日漸冷清。終于,齊國亡宋,聲威大震,但姬平卻知道到,他等待的時機到了。于是,他決定先問一下樂毅。

中國著名的兒童啓蒙讀物《千字文》中說“起翦頗牧,用軍最精”,有人附會,把白起、王翦、廉頗、李牧這四位列位戰國四大名將。

我承認,這四位的確是名將之才,但如果非要搞個排行榜,我個人認爲,樂毅應該排名前三。

或許有人會不服氣,認爲樂毅不過就打了伐齊這麽一仗,並且齊國正在衰敗,燕國正在圖強,還有其它聯軍幫忙,所以算不上名將。

我們花些篇幅來分析一下,名將的標准到底是什麽?

假設姬平帳下有四名將軍。

A將軍,整天見不到人影,一問准在領導那裏聊天,開會的時候喜歡侃侃而談,可一到幹正事的時候就從不做決定,你做什麽都說好,但出了問題就罵下屬。至于成績,都在他嘴上。

B將軍:他很勤快,是個加班狂,天天不到半夜不下班,並且必須拉著全部門一起加班,搞的下屬煩不勝煩,可是也沒見他搞出什麽成績來;

C將軍:他也很勤快,也喜歡加班,並且喜歡拉著下屬開會,給下屬提出一堆問題,讓下屬給他解答,並且還要有詳盡的數據參考。他也會讓下屬很累,但好一點是他能幹出點成績。

D將軍,他能給下屬最清晰有效的指令,也能給領導最清晰明確的建議。他開會的目的主要是集思廣益,但決斷的時候他絕不遲疑。他最神奇的一點是,無論你有任何問題,到他那裏都能得到解決。關鍵是,他還能出成績。

當然,還有其它類型的將領,比如多謀無斷型、剛愎自用型、好大喜功型等等在此就不一一舉例了。

這四種領導的區別在于,A將軍是不幹事也不做決策,B將軍是幹事不決策,C將軍是決策太謹慎,D將軍是決策能力很強。

很明顯,這四種領導,我想大多數人都喜歡跟D將軍作事。但很遺憾,我想多數人遇到的領導應該是C將軍或者B將軍。

所以,我認爲良好的決策能力,才是身爲一名將領的基本條件。

決策能力源于三點:一是計算,二是判斷,三是悟性。

就拿燕國伐齊這件事來說,要計算兩國的現役兵力、兵源征召能力、兵力運送、兵種、士氣、武器、糧草供給、糧草儲備、糧草運送、民心向備、經濟支撐、戰場地形、地理遠近、行軍速度、氣候情況、各國反應、各城兵力等等等等。然後根據這些情況,再判斷是否能打、什麽時候打、團隊如何組建、兵力如何配置、糧草如何供應、戰場如何選擇、如何調動敵人、勝利之後怎麽辦、失敗了怎麽辦……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孫子兵法》

所以說,別看電視裏的將軍挺威風,但你真要幹了,估計一天下來就得蒙圈。
3、名將的決策

現在,大燕公司董事長姬平分別找來這四位將軍商量伐齊大業。

姬平:我覺得現在伐齊的時機到了,A將軍有什麽看法嗎?

A將軍:嗯,現在齊國的確已經在走下坡路了,我聽說前兩天齊湣王又殺了幾個大臣,民怨很大。我們燕國這些年在董事長的領導下,團結一致,人才濟濟,國富民強……(此處省略一千字)所以我認爲,在董事長的英明決策下,伐齊大業一定能成功。

姬平:那A將軍有什麽計劃麽?

A將軍:我在燕國幹了二十多年了,一直在關注著齊國,整晚整晚的睡不著,就是在想這齊國應該怎麽打。壓力真的很大,你看我頭發都白了。我經常找人商量這個事,對了,要不我把劇辛找來一起聊聊這個事吧?

姬平:那B將軍你對這件事怎麽看?

B將軍:這個事有點突然,這樣吧,你給我半年時間,我給您搞個方案出來。

B將軍親自去收集這些信息,通宵達旦的進行各種分析。至于下屬,多數時間是目瞪口呆的陪著他加班,或者幫他搞一些基礎工作。

半年後。

B將軍:領導,我搞出來了,給您彙報一下,開幻燈……(此處省略一萬字),情況就是這樣,領導您覺得如何?

姬平:我是問你你有什麽想法。

B將軍:這個……我覺得打不了。

姬平:算了,李將軍,談談你的看法吧。

C將軍:領導,我只是有些大致的想法,但您給我一個月的時間吧,我再給您彙報。

C將軍連夜開會,讓下屬收集各種信息進行彙總,當他發現還是打不過齊國的時候,他就又讓下屬把其它國家的兵力加上,試試各種條件下的計算結果會不會發生變化,終于,在整理完彙報材料的時候,下屬也過勞死了。

一個月後。

C將軍:領導,我讓下屬給您彙報一下吧……(此處省略十萬字),我再補充幾點……(此處省略一萬字)。所以說,憑我們自己的力量,肯定打不過,但加上其它國家,就肯定沒問題了。

姬平:那具體的作戰計劃呢?

C將軍:呃,我以爲只要可行性分析呢,您再給我一個月的時間吧。

所以,能做到C將軍這樣的水平,才僅僅是摸到了爲將之道的門檻而已。

姬平:算了,D將軍的意見呢?

樂毅就是D將軍,他很清楚姬平對齊國的仇恨,所以他的情報工作都做在平時,並且他不需要開會研究,就能馬上而且很清楚的告訴姬平:齊國畢竟是霸主之國,雖然有破敗之象,但還是留有余力的。我們獨立攻打還是風險太大,所以最好聯合趙、魏、楚三國一起發兵。

但其它幾國憑什麽要跟燕國聯合呢?

因爲樂毅很清楚,宋國雖爲小國,橫亘于齊魏之間。齊國滅宋,第一個不爽的就是魏國。而強大的齊國,也將使秦、趙更加忌憚。至于韓國,只要其它國家響應,他也會跟著過來打醬油。

能快速進行精准的分析判斷,並且能給出明確的決策意見。恭喜你,你已經是一員合格的將領了,但離名將還有一段路要走。

姬平于是遣使分赴各國約期攻齊,並且還通過趙國把秦國也給拉進了聯軍的隊伍。

次年,以樂毅爲上將軍,統率五國聯軍向齊國發動了進攻。齊王也發狠,集中了全國兵力進行抵檔。雙方在濟水西岸展開,一場大戰下來,齊軍大敗。

將能而君不禦者勝。——《孫子兵法》

“統率五國聯軍”,這句話聽著威風吧?要知道,雖然史料上沒有記載這五國聯軍有多少人,但根據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來推斷,估計不會低于30萬。

30萬個來自于不同國家,操著不同方言,寫著不同文字,有著不同利益關連的人,在別人的國家,客場迎戰一支實力相近的軍隊。

我覺得,如果你能領著這支軍隊順順利利的轉上一圈並且沒有嘩變,放到現在,就至少有當總經理的水平了;如果你還能讓他們按計劃投入戰鬥,放在現在,你如果不當總裁就是屈才了;關鍵你還能讓他們贏得這場戰鬥,我的天哪,你的理想可以是星辰大海了。

但是,遺憾的是,能做到這種地步的領導,我們可以稱其爲良將。但沒關系,能在那個時候當一名良將,回到現在,你一定能成爲人生嬴家的。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80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2月 18, 2018 7:38 pm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事之十四:名將樂毅(下)

4、名將的能力

勝了第一仗,接下來該做什麽了?

樂毅有個謀士,叫劇辛,是法家代表人物,出過書叫《劇子》九篇,也是能帶兵打仗的主。他給的建議是:攻取齊國邊境城市,穩步推進。如有不妥,立時撤退。

換成一款知名遊戲裏的話就是:團戰打贏了,你不抓緊推塔,在那浪什麽呢?小心被反殺!

樂毅指著臨淄說:不推塔,直接上敵方高地打水晶去。

城市,其實是先有市,才有城。這個地方能種糧食,就會有人聚集,時間久了就建起了城市,人越來越多,城越來越大。簡單點來說就是先是擺地攤,後來搭起了帳篷,再後來蓋成小商鋪,最後建成大商場。

在當時,城池是最基本的軍事防禦單位。春秋時期,城裏人才是“國人”,鄉下人就是“野人”。就是你要是在城裏,我保護你;你不在城裏,死活跟我沒關系。

所以說,從理論上來講,任何一支軍隊,都能繞過敵方國土上所有的城池,直接去攻打敵方的國都。

但問題是,各國駐守邊境的部隊不是泥人。他們不會死待在城池裏任由你大搖大擺的去攻擊國都,他們會派出部隊截擊,如果實力不足,他們也會在你屁股後面襲擾。等到你到了人家都城下面,你也就陷入到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去了。

當年孫膑第一次圍魏救趙,雖然是趁魏國主力在外,照樣也得先圍困了魏國邊境重鎮襄陵,才派出部隊去佯攻魏國的國都大梁。並且他選擇的伏擊地點,並不是在魏軍主力回援的必經之處,比如深入魏境的朝歌等地,而是在魏、衛交界處的桂陵,所以還得利用了魏軍的輕敵之心,把回援的魏軍主力引到這裏進行決戰。

我相信,樂毅的戰略目標如果僅僅是奪城掠地,他不會合縱其它四國,而是只憑燕國就可以攻取齊國邊境的一些城市。但以齊國強大的軍力,又很容易將失地再奪回來,結果就是兩國陷入無休止的拉鋸戰中。

所以,樂毅從提出聯合諸國伐齊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決定了,他要畢其功于一役。以五國聯軍的強大之勢,逼齊國以傾國之力來迎擊。利用一場大戰,盡滅其精銳,並且將他的軍心擊潰。然後,千裏躍進,兵鋒直指臨淄。

他的信心源自于對齊國形勢的精准判斷:齊王好大喜功,剛愎自用,罷黜賢良,政令貪虐暴戾,百姓十分怨憤。現在齊國軍隊已潰不成軍,如果我們乘勝追擊,齊國內部必然發生動亂,然後我們就可以慢慢收拾他了。但如果不抓住時機,等到齊王回過神來,想辦法穩定軍心民情,那我們就難辦了。

故兵貴勝,不貴久。——《孫子兵法》

但是,在此之前,他還要先解決一下自己人。

他先是遣退了秦國和韓國的軍隊,然後令趙國攻河間,魏國攻宋國舊地。

如果說他統率五國聯軍,並且大勝齊軍,證明了他過人的軍事才能;那麽,他對友軍的安排,顯示出了他高瞻遠矚的政治視野和精明的外交手腕,以及強大的自信和野心。

因爲,如果他繼續率領五國聯軍攻齊,打下來以後利益怎麽分?難道到時候把齊國分成五份?還是說五國再打一仗?這些都不能使燕國利益最大化。所以,他必須帶領燕軍單幹。

但你也不能讓人其它四國白來一趟吧?所以,他把鄰近趙國的河間之地給了趙國,鄰近魏國的原宋國舊地給了魏國。至于秦、韓兩國,他們不與齊國交界,給他們地盤也沒用。但是一個滅亡的齊國,對秦國本就是天然的利益;且秦、韓兩國和燕國不交界,加上燕國先天實力太弱,就算吞掉了齊國,對秦、韓也不會造成直接的威脅。因此,他們也不會有什麽意見。

也就是說,他將帶領燕軍,深入齊境。雖然齊國主力已敗,但萬一形勢沒有向他預料的那樣發展,他所率領的燕軍將會陷入死地。所以,做出這樣的決斷,他需要過人的勇氣和強大的自信。

而攻陷齊國國都,然後再四面開花獲得齊地。這樣的戰略安排使他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他要幫助燕國徹底地吞掉齊國!

姬平,我就打下一個大大的齊國,來回報你二十余年來的信任!

當樂毅率軍來到臨淄城下時,齊王出逃,齊國大亂,齊軍無心抵抗,更沒有人率軍勤王。燕軍順利進入臨淄,搜刮寶物和祭祀無數,運回燕國。燕王親自去慰勞軍隊,頒行獎賞,犒勞將士;並且封樂毅爲昌國君,讓他留在齊國開始收取齊國其它城池。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孫子》

之後,燕國軍隊在齊國如入無人之境,齊國大小城市望風崩潰。
5、名將的德義

但樂毅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他將這場戰爭由軍事轉向政治。一方面,他親至城郊祭祀齊桓公、管仲,對齊國的名士以禮相待,表彰齊國的賢良人才。另一方面整肅燕軍紀律,禁止侵掠殺戮,對已攻占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等措施,深得齊人敬服。尤其是到最後,齊國人接受燕國所封君號的有二十余人,接受燕國爵位的有一百多人。這在當時極重名節的社會環境中,是極爲難能可貴的。要知道,燕軍剛占領臨淄時,是有當地名士上吊自殺的。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孫子兵法》

在軍事上,樂毅以左軍渡膠水,收東萊郡;以前軍達渤海,收琅琊;右軍沿黃河、濟水而下,屯紮在東阿、鄄城;後軍沿北海,鎮撫千乘。六個月內,下齊國七十余城,盡皆劃入燕國版土,並設立郡縣治理。

最終,僅有莒和即墨久攻未下。

樂毅圍攻這兩城一年多都沒有攻克,幹脆下令解除圍攻,退至城外九裏處紮營,並且要求圍而不困,從城裏出來的老百姓一律放行,還要給赈濟。

他的打算應該是認爲這兩座城反正也跑不了,幹脆以攻心爲上,最好讓這兩座城主動投降,這樣對收攬齊國人心更有幫助。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兵法》

于是,這一圍,就圍了三年。終于,有人——據說是太子——開始在姬平面前挑唆了,說這樂毅這麽能用兵,區區莒城和即墨都攻不下麽?我看他是想當齊王啊!

據說當時姬平二話沒說把太子揍了一頓,然後就說了一句話:樂毅就算是真做了齊王,也是應該的。

然後,他先是賞給樂毅的老婆孩雙以王後和王子服飾,然後配備君王的車駕、禮儀用品送到齊國給樂毅,並且立樂毅爲齊王。樂毅這嚇了一大跳,堅決不敢接受,一再拜謝,最後寫下辭書,並且宣誓以死效忠燕王。從此包括齊人在內,各國都對樂毅的德義表示敬服。

但就在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79年,樂毅攻齊五年之後,燕昭襄王姬平因病去世了。他的兒子即位(抱謙,沒查到他的名字),是爲燕惠王。

燕惠王即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他的親信騎劫去替換樂毅。

按照正常劇本,燕昭襄王姬平對樂毅那麽好,樂毅應該對燕國是忠心耿耿,接到調任馬上回國才對,然後他的下場或許就像伍子胥一樣被沈入水底。

不!樂毅知道燕惠王居心不良,他逃了,投奔了趙國。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孫子兵法》

樂毅一走,燕國軍方都憤慨不平,軍心渙散。被田單抓住機會,大敗燕軍,一舉複國。

而到了趙國的樂毅受到趙王的尊崇,將他封于觀津。燕國被田單大敗之後,燕惠王竟然派人到趙國面見樂毅,指責他說樂毅同學你因爲與我有矛盾,就抛棄燕國跑到趙國來,你這樣做對得起去世的先王嗎?

樂毅就給燕惠王回了封信,信很長,大致內容是:

我怕回到燕國被你殺了,這樣的話,不知道的人會說我有罪,是先王識人不明;知道的人會說我沒罪,是兄弟你不夠義氣。所以只好來趙國,就讓別人說我不講義氣吧。

當年先王任人唯賢,所以我就投奔了燕國,並且得到了賞識。我也打算拿下齊國,來報答先王的恩情。最終總算不辱使命,可以說,燕國的曆任國君,功業都沒有比得上先王的。

現實不是童話,有好的開始,不一定有好的結尾。當年吳王阖闾重用伍子胥,使吳國攻陷楚國。但阖闾的繼任者夫差卻把伍子胥扔到江裏去了。這是因爲夫差不懂伍子胥對吳國的重要性有多大,所以他不會後悔殺掉伍子胥;而伍子胥看不懂君王與君王是有區別的,所以只能在江裏發發牢騷了。

所以,舍身建功,我將彰顯先王的英明,所以我努力去做;委屈認罪,我將損害先王的名聲,所以我只能逃走。

當然你也可以放心,我不會幫著趙國來攻打燕國的。

那些聖人說,君子斷交了,不會說別人壞話;忠臣離去了,也不敢表白自己的好名聲。所以,我只能通過書信,讓你知道我是什麽樣的人了。

接到這封信之後,燕惠王倒也沒把事情做絕,封樂毅的兒子爲昌國君;而樂毅則死于趙國,谥號望諸君。

大約一千年後,唐肅宗供十大武功卓絕的名將于武成王廟中,戰國名將僅樂毅、吳起、白起三人。

合五國之兵攻齊,是謂智;

分齊地而于趙魏,是謂信;

圍孤城而不急攻,是謂仁;

率孤軍而破齊都,是謂勇;

破齊國而無劫掠,是謂嚴;

尊于趙而不侵燕,是謂義。

智、信、仁、勇、嚴、義皆備,樂毅,真名將也。

(樂毅)舉齊之事,所以運其機而動四海也;討齊以明燕主之義,此兵不興于爲利矣;圍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著於遐迩矣。舉國不謀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邁至德以率列國,則幾於湯武之事矣。——王羲之
6、我自己的話

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給自己立的目標是,把它寫成一本最直觀、最簡單的曆史故事書。希望讓看這本書的人,能夠只用看一下目錄,就能了解一些重要曆史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

要實現這個目標,我的宗旨是,盡量按時間軸,以何時、何事的格式來進行曆史事件的推進。並且對事件和對人物,盡量做到不去評價,更不去顛覆公衆性的評價以博取眼球。

有人甚至建議我,完全按職場的框架,抛棄曆史的東西,將《資治通鑒》寫成一部職場鬥爭類的書籍,這樣或許能吸引更多的人來讀。但我認爲這超出了我的底線,因爲我希望在寫的輕松愉快的同時,能盡量保持曆史的原味。

在我看來,曆史本身,就已經夠讓人從中汲取感悟和啓發了,不需要我去過多的解讀。

但樂毅這篇,我犯規了。我用了極大的篇幅來探討名將這個具有個人主觀意願的話題。並且沒有按時間軸來寫故事,而是以樂毅的生平爲軸線來專門講他的故事。

這是因爲,我個人認爲,樂毅的故事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當年諸葛亮以樂毅自比,並不是隨便說說的。

所以,我以樂毅伐齊爲線索,結合工作、生活中的經驗,冒昧的就名將這個論題進行了一些個人淺見,表達了我自己的一些感悟。

必竟,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就在于用曆史故事,給予我們以現實的感悟和啓迪。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80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2月 18, 2018 7:41 pm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事之十五:田單複齊

刀光閃過,鮮血崩起,他的頭顱滾入塵埃,看著天空中飄過的悠悠白雲,他感到一陣迷惘:難道齊國就要亡在寡人手中了嗎?

他叫田地,谥號湣,故稱齊湣王。這一年,是公元前284年,五國聯軍伐齊,濟水一役,齊軍大敗,他一路敗北,樂毅一路追趕,直到臨淄城下。他很清楚,此時軍心已喪,民心盡失,大勢已去,他已經無法組織像樣的抵抗了。于是,他逃了。

他先是逃到衛國。衛國國君將宮殿讓給他住,並且以臣子之禮侍奉他。但在他眼裏,衛國本就是齊國的臣屬之國,所以他驕橫不減,但沒想到衛國竟然敢以下犯上,將他驅逐。

他又逃到鄒魯之地,依然擺出一副王的架子,結果鄒魯兩國閉門不納。無奈之下,他只好回到齊國,進入了莒城,並向楚國求援。

楚國響應了,派了淖齒引軍前來。但沒想到引狼入室,淖齒只想與燕國瓜分他的土地,于是,迎接他的只能是死亡。

他即位時,齊國正值鼎盛,傲立東方;他被殺時,齊國只余兩城,苟延殘喘。

當然,他不知道的,齊國還有與他無關的忠義慷慨之士。
1、亂世中的愛情

就在齊湣王被殺之後,莒城的太史敫(jiao)家裏來了一個人,說他願意賣身爲奴。太史敫看此人一身狼狽之像,著實可憐,就收留了他,用在府中爲奴。

太史敫有個女兒,姓名已不可考,看到這個家奴穿戴齊整以後,竟然狀貌奇偉,儀表堂堂,氣宇不凡,不由得甚爲驚訝,就暗暗的留意他,並且經常拿來衣食給他,對他挺照顧。

就這樣一來二去,時間長了,彼此之間就産生了愛慕之意。可是,一個千金小姐,一個落魄家奴,身份懸殊,是絕對沒可能在一起的。于是,兩個人只好私定終身,偷偷地結爲了夫妻。

可就在這個時候,莒城又出事了。

齊湣王原來有個近侍叫王孫賈,當初齊湣王逃離臨淄的時候,能帶上老婆兒子就算不錯了,自然顧不上他這樣一個小小的內待,所以他就失業了。

王孫賈到家把情況一說,他的母親極爲生氣,就說你每天回來晚了,我會倚在家門口等。如今你是君王的內侍,君王不見了,你回來幹什麽?

王孫賈一愣,對呀,君主沒了,我回來幹什麽。于是,他馬上離開臨淄,開始四處打聽齊湣王的消息。

終于,他聽說齊湣王在到莒城了。于是,他匆匆的過來了。可惜,一入城,就聽到齊湣王被淖齒殺害的消息。

王孫賈悲憤交加之下,走到市場上,說:“齊國難道沒人了嗎?任由淖齒在齊國作亂,殺掉我們的君王。現在,誰要是跟我去討伐淖齒的,就脫下右邊的衣袖!”

有個道理淖齒似乎不懂,那就是在這個時代,雖然齊湣王無道,齊國人心已散,但齊湣王必竟是齊人的君王,齊人可以怨恨他,甚至可以殺了他,但你一個楚國人跑到齊國殺掉人家的君王,那就是在打所有齊人的臉。

並且他殺了齊湣王之後,竟然還得意洋洋地待在莒城,這就有點作死了。

所以,王孫賈振臂一呼,響應者數百人,都去討伐淖齒,出其不意之下,殺掉了淖齒。

然後幸存的齊國大臣連忙四處尋找齊王的兒子。

太史敫的女兒發現自己的愛人最近極爲反常,每次出個門都要捂著臉,似乎很怕碰到熟人一樣。在她的追問之下,這個家奴終于說出了自己的真實身份:

他叫田法章,齊王之子。

但他告訴自己的妻子,他更願意當個家奴,而不願意去繼任什麽君王。因爲,在齊國將亡的時候,當齊國的君主似乎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但是,在妻子的勸告之下,他還是鼓起勇氣,走了出去,向齊國的大臣們承認了自己的身份。

于是,莒人擁立他爲齊王,是爲齊襄王。

當了齊王的田法章雖然依舊膽小,但他沒有忘記在自己最困苦的時候,贈給自己衣食,並以終身相托付的那個女人。他將太史敫的女兒接走,正式結爲夫妻,並且立其爲後。

不過他的老丈人太史敫卻並不高興,他說自己的女兒偷漢子的行爲敗壞了太史家的門風,讓他感到很丟人。所以,終生不再見自己的女兒。
2、我來守即墨

田法章,繼續在莒城堅持吧,屬于齊國的名將也要登場了。

就在燕軍攻打安平的時候,城外打得熱火朝天,城內的大戶人家都翹首以待,時刻准備——逃離。

臨淄城的一個市場管理辦公室主任正在安平出差。他和其它大戶人家一樣,也在等待,不過,他沒有閑著,而是讓人把車軸的兩頭都用鐵皮包上。

那個時候的車一般都是一根軸兩個輪,動力源于前面的馬或者牛。正常行駛沒有問題,就是跑得太快,或者路面不平的時候,輪子容易從車軸上掉下來,發生特大交通事故。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加長車軸,然後在車輪外側用巨大的車栓把輪子給固定死,使它不會在車軸上亂晃。所以,那個時候越是名貴的車,車軸就越長。車軸露在輪子外面沒個一尺來長,出門都不好意思給人打招呼。

終于,安平陷落了。這個消息就如同F1賽車場上的紅綠燈,隨著“嘟”的一聲響,萬車奔騰,一起向著終點——城門湧去。

這下就麻煩了。車太多,路太窄,軸太長。車輛相撞,車軸打架,那時候的車軸都是木頭做的,車軸一拌住,前面拉車的馬還不知道,還往前跑,結果車自然就散架了——馬:怪我咯。

但只有那個市場管理辦公室主任的車,因爲車軸兩頭用鐵皮包著,車軸打架都是他嬴。所以,他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第一個到達了終點。

他叫田單,他獲得的獎勵就是孤城五年守。

臨淄已然陷落,他無家可歸,只好隨著人流逃到了即墨。好了,單大主任,這裏就是你此行的終點,也將是你騰飛的起點。

很快,燕軍包圍了即墨,守將戰死。

這時候,有人推舉田單來組織守城。

一般來說,在戰場上,指揮官會指定一個繼承人,等他死了以後,由繼承人指揮戰鬥。如果沒來得及指定繼承人,則由職位最高的人接替指揮。但如果只剩了一群小兵,則是誰主動跳出來指揮,誰就當指揮官。

也就是說,如果按照這個規則,那怕即墨城被攻破一百次,也論不到一個管市場的辦公室主任來組織守城。

就算不按規則來,從自身利益的角度出法。就算是城破了,身爲一名光榮的市場的辦公室主任,無非把把前綴由齊國改爲燕國了事,再不濟,無非就是不當這個官了。要知道,從他有自己的馬車這一條來看,他家的經濟條件至少算是中産階級。

但如果城破的時候,他是組織守城的指揮官。那對不起,在亂軍從中被砍死的話,一點都不冤。要知道,燕軍雖然優待俘虜,可刀槍無眼。在亂軍之中,平時估計連健身房都不去的田單,隨便一個小兵的生存機率都比他大。

你說但如果他能打敗燕軍,他就能一步登天?

在公元前284年,齊軍正攜大勝之威,在齊境縱橫馳奔無人可檔的時候,你告訴田單,好好幹,我看好你,你能打敗燕軍的。

估計他會把巴掌忽到你臉上。

但田單還是站了出來:我來當即墨守將組織守城。

一千多年以後,有個叫郭靖的布衣站到了襄陽城頭,面對著城下的蒙古大軍,以丹田之氣叫將出來:衆軍隨我出城禦敵。

世人皆稱其爲大俠而不名之。

當年齊人侵入燕國,大肆殺虐,將燕國君王亂刀分屍。現在燕人侵入齊境,卻以德報怨,以仁義之師善待齊人。可是,我田單必竟是齊人,國家之間的仇怨我管不了那麽許多,君主聖明與否我也管不了許多。我只知道,現在是燕國入侵我齊國,我既然趕上了,那我便決不坐視,唯有以身報國。
3、戰國時期的信息戰

燕軍在齊境連下七十余城,但即墨與莒兩個地方卻是屢攻而不克,其實這並不偶然。

莒原爲莒國,後被楚所滅,再後來歸入齊,算是四戰之地,所以齊國在這裏修建了長城,防禦力可達十星。再加上田法章在這裏繼任齊王,大大激勵了當地軍民的士氣和守城決心。

而即墨則是處于膠東,這地方自古就很富庶。再加上即墨又是大城,物資充裕,人口頗多。齊國很多大家族一路逃亡,最後都聚集到了這裏。可以說是要錢有錢,有人有人,要糧有糧。

然後燕軍圍了一年,改變策略,圍而不困,這給了田單喘息的時間。他馬上開始對城防工事進行整頓、加固、擴充。然後與軍民同吃同住,還把自己的妻妾、族人編入軍隊,深得軍民信任,爲日後的反攻奠定了基礎。

可是,他面對的是樂毅統率的燕軍。

有人說,如果再這樣僵持下去,就算是樂毅統兵,仍然可能會被田單打敗。但我認爲,說這個話的人不懂戰爭,他根本不懂有時候軍心對于一場戰爭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兩千多年後,有個沒讀過書的團長總結了兩千多年來的戰爭經驗,說出了一句名言: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假如田法章沒有站出來繼任齊王,那麽莒城必失;假如田單沒有站出來統率守軍,那麽即墨必失。正是因爲齊王和田單,用個人名望和實際行動鼓勵了守城的軍民,所以樂毅的攻心計才沒有生效。

但同樣的,燕國是弱國,在這樣的國家當兵是悲哀的,因爲幾乎逢戰必敗。可是,在樂毅的統率下,燕軍打敗了他們以前需要仰視的齊國。這讓燕軍的士氣達到了頂點,這樣的軍隊,是很難被打敗的。就算是圍城的軍隊大意或者驕傲被打敗了,但我相信以樂毅的威信和能力,也不可能産生崩潰性的連鎖反應。

田單以前跟帶兵完全搭不上邊,最多也就是帶幾個保安在市場裏轉悠轉悠,收拾一下不法商販,出了事還得去找派出所。但是,名將就是名將,不用教他就知道,只要樂毅在,他沒有一點機會。能夠守住不投降,就已經是最大的功績了。所以,這五年來,他從未試圖出戰。

終于,他將燕昭襄王姬平耗死了,燕惠王即位。而他聽說燕惠王與樂毅不和,他知道,他的機會來了。

他派人到燕國四處散播樂毅要自立爲齊王的謠言。這種謠言在燕昭襄王在位的時候他用過,可燕昭襄王沒上當。他知道,燕惠王估計也不相信這種謠言,只不過,他猜想燕惠王需要一個撤換樂毅的借口。所以他送去的其實不是謠言,而是借口。

果然,燕惠王將樂毅撤職查辦,派他的親信騎劫替代樂毅,統率燕軍繼續圍城。

看著在城下耀武揚威的騎劫,田單馬上開始了他的計劃:造神行動。

他先是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要求全城所有人每天吃飯的時候,必須先在院子裏祭祀祖先。

那時候的祭祀是要擺上五谷的,這下便宜天上的鳥雀了。原來下面圍城,人來人往,鼓聲如雷,把鳥雀們嚇得夠嗆,都飛走了。後來發現還待在城裏的那些鳥們越來越胖,一問之下才知道,現在城裏生活條件好的不得了。于是,就一群一群的飛到城裏去找吃的,一傳十,十傳百的,進城的鳥雀們越來越多。

圍城的燕軍本來就因爲撤換樂毅而心生不滿,現在看著這麽多鳥整天往城裏飛,都開始有些驚懼了。

忽悠住了城外的燕軍,他開始忽悠城內的守軍了。

他散布消息,說天上會降下神師來幫助我們。結果有個當兵的估計想刷一把存在感,就到處說“我就是穿越來的神師”。被田單知道以後,就真的把他供奉起來當了神師,然後每次發號施令,都說是奉神師之命。

之後,田單繼續散布謠言,說是怕燕軍把俘虜的齊軍鼻子割掉,又說怕燕軍掘城外齊軍的祖墳。

收到這些謠言的燕軍大將,還得意洋洋地以爲自己破譯了齊軍的情報。就真得把被俘齊軍的鼻子給割了,還讓人家當先鋒攻城;然後又把城外的墳墓給挖了個遍。

這下城內的齊軍徹底抓狂了,怒氣值迅速增長,爭相要求出戰。
4、反擊!反擊!

田單看軍心可用,知道出戰的時候到了。于是,開始發布命令。

他先令守軍精銳全部伏于城下,只讓老弱婦孺登城守衛;

再派人去燕軍中遞交降書,還拿出一千镒金銀送給燕軍大將,希望能夠接受他的投降;

然後命人給搜羅到的一千余頭牛披上大紅綢衣,繪上五彩天龍花紋,在牛角上綁束尖刀,而在牛尾綁上灌好油脂的葦草。

天黑之後,行動開始。

他先是點燃牛尾巴上的葦草,讓受驚的牛順著十幾個城牆洞一湧而出,撲向燕軍營地;預先伏于城下的齊軍精銳,緊隨其後發起衝鋒;城牆上的老弱婦孺齊聲呐喊,爲齊軍擂鼓助威。

圍城的燕軍因爲接到城中的降書和財寶之後,都以爲戰爭將要結束,所以都放松了警惕。結果到了晚上,看到千頭火牛從城內衝出來的時候,都驚慌失措,被一衝而散。然後又碰到齊軍精銳,一場混戰下來,燕軍大敗。

兵敗如山倒,估計在敗兵的口中,田單率領的齊軍都成了天神下凡。燕軍這邊缺乏強有力的統禦,更是軍心潰散,望風而逃。田單摧枯拉朽般,盡複齊地七十余城。

之後,田單前往莒城迎接齊襄王田法章回國都臨淄,田法章冊封田單爲安平君,並擔任國相之職。

可是,名將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這個敵人的名字叫做:功高震主!

它幹掉了吳起,擊敗了樂毅,同樣,也沒有放過田單。

當了相國的田單發揚雷鋒精神,做了一件好事:他看到一個老農過河時凍得直哆嗦,就解下自己的皮袍讓給他穿。

對他而言,這或許只是舉手之勞的一件小事。但已經當上了相國的他,身邊自然有攝像師時刻爲他拍照。于是,這件事作爲頌揚時代旋律的好人好事展登上了頭條,被齊襄王田法章看到了。

他並沒有因爲田單學習雷鋒做好事而表揚他,一拍桌子,大怒道:這個田單,施恩于人,難不成想奪我的王位?

他左右無人,當然沒人理他。他實在無聊,就問門口那個串珠子的侍從(似乎是卷簾大將之類的職務),說你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嗎?

侍從聽到了這話,就說:大王您就說他幹的這些事是大王你讓他這樣幹的,這樣就可以把他施予的恩惠變成您的恩惠了。

田法章一聽有道理。就當衆表揚了田單,說他學習雷鋒好榜樣,是新時代的楷模。並且還宣布要以此爲契機,尋找全國沒飯吃的人給予供養。終于,齊國所有的報紙都開始報道,說在齊王的教誨之下,國相田單做好事的勁頭越來越足了。

田法章似乎滿意了。但還是那句話,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

據說田法章手下有九個人很得寵幸,齊國滅國的時候沒見這九個人在哪,現在齊國複國了,一個個就都人五人六的跑出來了。

問題是,你們出來就出來了,開開心心的過著貪汙腐化的日子多好。結果這幾個貨很想刷刷存在感,就時不時的在田法章面前說田單要造反。

這田法章就想敲打敲打田單,所以就大喝道:把田單給我叫來!

那年頭,直呼別人姓名是很不尊重人的行爲。領導要是這樣叫,那就說明領導很生氣,後果可能很嚴重。所以田單嚇壞了,連上衣都沒顧上穿就跑過來了。結果田法章卻說:沒事,我就是想跟你說一聲,你要老實點。

後來,田法章可能又想敲打一下田單,就又這樣叫了一聲。可這次,被田單舉薦的貂勃聽到了。

貂勃就很不爽,說領導你比周文王如何?

田法章說我比不上。

貂勃說我就知道你比不上,那你比齊桓公如何?

田法章說我也比不上。

貂勃說我也知道你比不上,但周文王得到了姜尚就尊爲太公,齊桓公得到了管仲就尊爲仲父。你倒好,得了個田單,卻直呼人家的名字,你這是要亡國的節奏啊。要知道,從開天辟地到現在,當臣子的有哪個比田單的功勞還大?你守不了祖業,人家田單給你守。如果當年人家光複齊國以後,不去鳥你,然後自立爲王,你能有什麽辦法?所以,現在你最好殺掉那九個貨向田單陪個不是,不然齊國真就完蛋了。

史書上說田法章聽從了貂勃的指責,殺掉了那九個人,並且給田單加了一萬封邑。

皆大歡喜!

我只是滿懷惡意地猜想,幹完這一切的田法章,會不會扭頭對田單說一句話:我都按你的要求做了,現在可以把槍放下了吧?

但無論如何,當我們下次再見到田單的時候,他已經成爲了趙國的國相,受封都平君。據說,是趙國用三座大城加上五十余個村鎮跟齊王把他換過來的。

兵以正合,以奇勝。善之者,出奇無窮。奇正還相生,如環之無端。夫始如處女,適人開戶;後如脫兔,適不及距;其田單之謂邪!——司馬遷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80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2月 18, 2018 8:09 pm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事之十六:名將趙奢

公元前279年實在是個多事之秋。

這一年對燕國而言是悲傷的,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撤樂毅以騎劫代之,旋即被田單打敗,盡失齊地。

這一年對齊國也不好過,雖然複國成功,但又遇大旱,赤地千裏,民不聊生。

這一年楚國也很痛苦,秦國以白起走陸路,以張若走水路。占領了漢水之西的鄢、鄧、西陵等地。到了第二年,竟然連國都也被人給占了,只好遷都到陳地。

這一年,趙惠文王趙何應秦昭王嬴稷的邀請,去渑池吃了頓飯,秦、趙修好。于是,繼完璧歸趙的故事之後,在這場飯局上又發生了蔺相如逼秦王擊缶的故事,隨後就是將相和的故事。爲兩千多年後的小學課本,提供了生動的教學素材。

但小學課本沒講的是,這次秦、趙會晤之後,爲了表達秦國的誠意,秦昭襄王嬴稷將他的孫子嬴異人送到了趙國當人質。這個嬴異人後來生了個兒子,叫嬴政。
1、悲慘世界

趙何一看嬴稷把孫子嬴異人都送過來當人質了,覺得趙國還是蠻強大的,就著實高興了一陣子。可後來才知道,敢情這嬴異人的爹叫嬴柱,是嬴稷的老二兒子,王位基本上跟他不會有關系。當然了,秦國那麽強大,能送個公子的兒子去你趙國當人質,也算是很給面子了。

可關鍵這二公子有二十多個兒子,這嬴異人還是他最不待見的夏姬生的。

換句話來說,他嬴稷閉著眼睛指,都能挑一個比嬴異人還有用的公子送來當人質。所以,秦國能送嬴異人到趙國來的唯一原因,就是因爲他最沒用。

當然,知道了這些又能如何呢?秦強趙弱,咱就當是秦國糧食不夠吃,所以送個孫子過來蹭飯吃吧。

但嬴稷不知道,他把秦國的未來送到了趙國;而趙何也不知道,趙國的存亡竟然全系于這個嬴異人一身。

所以,多讀點曆史的好處就是,萬一哪天你穿越到了某個皇帝的身上,知道該幹點什麽。比如現在你穿越到了趙何身上,第一件事就可以先把嬴異人幹掉再說。估計秦國問你要人的時候,你賠給他一座城,嬴稷都會覺得占了大便宜。

當然,無論如何,秦國能送人質到趙國,還是很讓趙國長臉的。可魏、韓、楚這幾個國家就沒那麽大的臉了。

這些年和前些年沒啥區別,這幾個哥們還是動不動讓秦國揍一頓,實在受不了了,就聯合起來反抗,有時候運氣好還能真反殺一局。

但自打前些年秦國來了個白起,這幾個難兄難弟連反殺的機會都沒了,那秦國就跟開了挂一樣,一見面就是秒殺,跟本就不給你放技能的機會。今天占魏國幾個城,明天殺韓國幾萬人,最後還把人家楚國的都城給占了。

尤其是魏國,每年丟幾個城都快成慣例了。這不,公元前275年了,魏襄王魏嗣已經于兩年前去世,現在是魏昭王魏遫(chi)在位。可秦國不管你誰在位,又跑來了。

去年是白起來的,今年換丞相魏冉了。魏國沒撤了,急病亂投醫,只好向韓國求援,韓國是挺夠意思,派了不少人過來,但結果就是除了送給秦國四萬個人頭之外,一點用沒頂。魏遫只好送給秦國八個城求和。

但坑爹的是,這秦國收禮不辦事。城照收,仗照打,魏遫只好哭著又把溫邑割讓給了秦國。

但老這樣挨打不是事啊。第二年,魏遫約了齊國當幫手,准備跟秦國好好幹一架。秦國樂了,怎麽著,不服是麽?然後接著派魏冉出戰,這次拿走了四個城當勞務費,順帶斬首四萬。

但老這樣挨打不是事啊。又過了一年,魏遫約了趙國當幫手——去打韓國。這有點拆東牆補西牆的意思了,在秦國失去的,從你韓國拿回來。你魏國被秦國打了向韓國求救,韓國被魏國打了只好向秦國求救了。

秦國本來不想管,韓國的國相就找到一個叫陳筮的人,說無論如何你得走一趟了。

這陳筮正病著呢,看這事的確挺急,就抱病到了秦國,面見秦相魏冉。

魏冉說:事情挺急了吧?所以才讓抱病前來。

陳筮卻搖搖頭:不著急。

魏冉一看他這態度,就挺生氣的說道:都什麽時候了,你還敢說不急?

陳筮很無辜:真不急啊。韓國要是被逼急了,肯定就投靠別的國家了。現在還不算急嘛,所以才來找秦國。

魏冉一擺手:行了,別說了,我馬上出兵救韓。

數日後,白起率軍到達韓國華陽城下,俘虜魏將三名,斬首十三萬。又水淹趙軍,殺敵兩萬。

魏國只好又把修武給了秦國。

一百余年前,魏國的吳起在黃河西岸所向披靡;現在,秦國的白起在黃河東岸摧枯拉朽。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2、遊說的技巧

白起援韓敗魏一戰之後,韓、魏兩國徹底服了。于是,嬴稷就說白起你也別歇著了,帶上韓、魏一起去收拾楚國吧。

就在這個時候,楚國剛好派黃歇來秦國進行國事訪問。黃歇就聽說白起又准備帶兵去楚國旅遊了,嚇了一跳,連忙給嬴稷寫了封信。

我們一說到嘴皮子功夫,就往往會拿蘇秦張儀爲例。但真要細究起來,我覺得,公孫衍和蘇秦之所以能合縱成功,是因爲各國本身也都有聯合抗秦的利益點;張儀則是背靠強秦,以實力進行威脅,加上連蒙帶騙的,才促成了連橫。而真要論起經典的遊說案例,我還就服黃歇這封信。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黃歇深知,一場成功的遊說,必然需要一段回味悠長的馬屁爲開頭。所以,在這封不到九百個字的信中,用了二百多字來拍秦國的馬屁。

而拍馬屁的技巧,在于要由大及小,由遠及近,由公及私,由寬泛及具體……只有如此,才能如一池春水,了無痕印。所以,這封信的馬屁歸納起來就兩句話:第一句是秦國是個偉大的國家,第二句是秦王嬴稷是個偉大的領導。

至于偉大到什麽程度呢?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什麽意思呢?說大一點就是三皇加上您就得是四皇,五帝加上您就得是六帝。

當然了,要想達到這個境地,有個前提條件:保守功業,廣施仁義。意思就是差不多得了,別太激進了。

如果您不這樣做的話呢?我可要替您擔憂喽。

這就是拍完馬屁後再提出警告,這樣才不會讓人反感。當然了,接下來也必須得解釋一下這個警告不是你隨便說說的。

先從理論出發,說明《詩經》和《周易》上都提出過,能善始未必有善終。然後再舉實例,什麽當年吳越之爭啊,智氏伐趙氏啊等等,都是如此。

接下來就要表明心迹的同時分化敵人:我之所以給你說這些,其實是因爲楚國是秦國的後援,其它鄰國都是秦國的敵人。像韓、魏,這都是因爲怕您所以才跟著您混。要知道,秦國跟他們可都是世仇啊。

然後做假設:如果您帶著他們伐楚,要麽就是借道韓、魏,可這樣你就不怕你派出的兵將被這兩家從後面抄了屁股麽?要麽走水路,但從那裏進入的楚國都是不毛之地,並且魏、齊肯定也會趁我們兩家打得要死要活的時候借機擴張。結果就是,秦、楚衰弱,魏、齊強大。

說完人家的辦法不靠譜以後,最後必須要給出更爲合理的建議,不然前面這些都白說:現在最靠譜的辦法就是秦、楚聯合,一起攻韓伐魏,到時候您就可以駐兵中原,隔斷燕、趙與楚、齊的聯系,到時這四個國家就能被你各個擊破了。

最後一段話的重點是,黃歇沒有說到最後滅了其它國家,然後秦、楚世代友好的廢話。因爲他知道,秦國的目的是一統天下。所以,他的立足點就是如何讓秦國更好的一統天下:先滅魏、韓,再談伐楚。

立足點站對了,就不會得到秦王的反感。只有人家不反感你,你的建議才會被聽取。

所以,嬴稷當即下令,讓白起停止行動,遣回韓、魏之兵,與楚國締結盟約。

之所以將這段遊說這麽詳盡的進行解讀,是因爲以前,我和同事甚至領導一起討論某件事情的時候,我經常會著急的用“我覺得您提這個方案有點問題……”,或者“但你想過沒有,這樣做的話……”之類的話來開場。後來從這封信中得到了一些啓發,就轉變風格,變成“在這種事情上面您的經驗很豐富……”或者“您提的這個想法給我啓發很大……”來做開場了。

很明顯地感覺到,療效真的不一樣。

公元前272年,也就是秦、楚締結盟約之後的第二年,楚國送太子熊完到秦國爲人質,由黃歇陪同侍奉。至于黃歇有沒有趁機和宣太後發生點什麽青梅竹馬、幹柴烈火的事情,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我可以提供一條線索:宣太後的兒子嬴稷公元前325年出生,黃歇是公元前314年出生。也就是說,她兒子比黃歇大了十幾歲。

同年,宣太後誘殺義渠王。而據說她和義渠王私通已經三十來年了,還替人家生了兩個兒子。
3、名將趙奢

亂世出名將。

比如田單不過是個市場管理員,適逢其會,結果以名將著稱于世。再比如趙奢,當年也不過是趙國一個收稅的小官。

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稅務征收員,有一天惹下大事了:他竟然跑到平原君趙勝家裏去收稅。

趙勝何許人也?趙武靈王趙雍之子,趙惠文王趙何之弟。換句話說,趙國就是人家趙勝家的趙國。

所以,趙勝的家人就是不交稅:交什麽稅,你收完了稅不還得再交給我們趙家,一出一進的好玩麽?

可趙奢就是認這個死理。收完稅交給誰我不管,但你家的稅我必須要收上來。于是,他充分發揮名將的潛質,將趙勝家管事的人統統抓起來,殺掉了九個。

這種行爲我們一般叫它做死,通俗的說法叫做活膩歪了。

我始終認爲,能被稱之爲名將的人,絕不會是偏科的人。因爲所有的軍事行動從不會只是單純的帶兵打仗,如果沒有良好的情商,也根本無法組織起軍隊來。就像近代的一些名將,打仗的時候風風火火,仗打完了,往地方上一放,組織起生産來照樣是一把好手。

就像趙奢,面對著憤怒的平原君,他沒有擺出一副強項令的姿態,大罵一通,然後慷慨赴義,而是很淡定地說:您的富貴源于趙國的存在。如果您縱容家人不守法,那麽法紀就會削弱,法紀削弱國家就會衰落,國家衰落則各國就會來犯。到時候趙國都不存在了,您的富貴自然也就沒了。反過來,以您的地位,如果帶頭奉公守法,那麽一定會上下一心,上下一心則國家必然強大,國家強大則趙氏地位就穩固了。而您作爲趙國的王族,也能在各國面前擡起頭來了。

這段話有馬屁、有道理、有建議,可以說是有理有據有節,別說趙勝本來就以賢能著稱,就算是拎不清的人,估計也說不出什麽來。

所以結果就是趙勝把趙奢推薦給了趙惠文王趙何,趙何就升任他爲稅務局局長。

如果到此結束,那麽趙奢在史書上將會是以稅務工作者的典範而出現。可是,他命中注定將成爲一員名將。

公元前270年,也就是趙奢擔任稅務局局長的第二年,秦國攻趙國,圍困阏(e四聲)與城(山西和順)。趙惠文王召集高管開會,問大家:怎麽辦,能不能救?

廉頗、樂乘(樂毅族人,原燕國將領,被俘降趙)都說:道路遙遠,更兼險峻,難救。

說這個話倒不是他們在推诿,而是實話。從邯鄲到阏與直線距離不到兩百公裏,聽起來似乎不算遠。問題是,阏與這地方是在山溝溝裏,標准的四面環山。這種地方,對于圍城者來說,簡直就是圍點打援的理想之地。而對于援軍而言,你明知道前面某個地方肯定會有包圍,還得硬著頭皮往包圍圈裏進。

這種地形,《孫子兵法》裏有個很明確的定義:死地。

但趙奢站出來說:可以救。道路雖然遙遠險峻,但是,兩軍相逢勇者勝。

啥也不說了,你說能救,那就你了!趙何當即下令趙奢領軍,前往救援。

于是,原稅務局局長趙奢領著大軍,浩浩蕩蕩地出了邯鄲,走了三十裏之後,趙奢馬上下令——安營紮寨,有敢談及軍事者,一律處死。

估計他手下的人都傻了,這才到哪兒啊,回下頭還能看到邯鄲的城門樓子呢。合著您這是帶著大軍出來郊遊呢?

當秦軍知道趙軍派出援軍之後,馬上分出兵力到武安城西(阏與城與邯鄲中間)駐紮,做出要攻擊武安城的架勢,意圖牽制援軍。

終于,趙奢的手下有人忍不了了,建議馬上援救武安。

估計這人沒聽說過趙奢的事迹。當年趙勝家的管家犯法,他都敢殺的,更何況你一個小官,犯得還是他親自定下的法。所以,二話沒說,這個倒黴蛋就人頭落了地。

一看他玩真的,這下更沒人說話了。反正您是主將,將來擔責任的也是您,我們犯不著跟你置這氣。最好就在邯鄲城外轉一圈再回去,連仗都不用打了,多好。

可趙奢又讓他們失望了,不但沒有回兵的意思,反倒在原地修起了營壘,這是要長期耗下去的意思啊。

終于,二十八天以後,有人報告趙奢,發現了一個秦軍間諜,問他怎麽處置。趙奢馬上如獲至寶,下令不得驚動他,好吃好喝好招待,讓他來去自由。

是夜,有人來報,秦軍間諜已經離開趙營。趙奢馬上下令部隊開拔,不帶任何辎重,不點火把,不打旌旗,急速行軍,一天一夜之後,竟然繞過武安城西的秦軍,直接趕到了距阏與城不足五十裏的地方,又紮下營盤,又修建營壘,又做好了長期消耗的准備。

這下倒好,趙軍將兩股秦軍隔開了。武安西的秦軍接報之後,馬上往回趕。可是趙奢已經揮軍占領了阏與城北的山頭。結果秦軍與趙軍就形成了雙層漢堡的態勢,阏與城裏有趙軍,城外是秦軍,城北山上是趙軍,北山之外是秦軍,再外層又是趙奢大營。

北山兩邊的秦軍攻北山,最外層的趙軍攻秦軍,秦軍內外交困,這仗還怎麽打?最終秦軍死傷過半,趙軍大勝。

此役之後,趙奢被封馬服君,與廉頗、蔺相如平級。

順帶一提,趙奢後人以馬服爲姓,後簡化爲馬,算是是馬姓的源頭。
4、趙奢論兵

據說大約在此役之後一兩年左右吧,田單來到了趙國,和趙奢就軍事問題進行了一番討論。

田單的意思是,我覺得將軍您每次用兵,使用的兵員太多。因爲你用兵太多,耕種的百姓就少,國家的糧食就減産,並且糧草運輸也會出現問題,最終還是會影響到作戰。我聽說,帝王用兵不超過三萬,天下就能歸服,現在將軍您動不動就要十幾萬甚至二十萬的兵員才能作戰,這讓我不怎麽佩服。

趙奢就不客氣地說:看來您不但不懂用兵,連現在的天下大勢都不了解了啊。

他舉例解釋說:您說這三萬兵就像吳國的幹將劍一樣,斬金斷玉,無往不利。可是呢,用這三萬兵力去對付強大的國家,就像把幹將劍墊在石頭上砸一下,它就只能變成幾百片了。

他又從現實的角度分析道:古時候天下分成很多個諸侯國。大城不過三百丈;人多不過三千家。如果用三萬軍隊去攻打這樣的城池,那當然跟玩似的。但現在,幾百個諸侯國合成了戰國七雄,動辄就是發動十萬之兵,並且持續數個年頭的戰爭,就像你們齊國被燕國攻破一樣。當年齊國用二十萬兵攻楚,打了五年;趙國用二十萬兵滅中山,也打了五年。

最後,用假設推斷出結論:假如說,齊、韓兩國勢均力敵,又相互圍攻,有誰敢對我誇下海口,說他能用三萬兵力去援救這兩國呢? 方圓千丈、戶口上萬的大城和你對峙,如果想用三萬的兵力去包圍它,恐怕連城池的一角都圍不住,至于進行野戰就更加不夠了,你能拿這點兵力去幹什麽呢?

田單長歎一聲:我確實沒您高明啊!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80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一 2月 19, 2018 4:00 pm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事之十七:範雎相秦

是範雎(ju,且旁)還是範睢(sui,目旁)?這是個問題。

我的《資治通鑒》是嶽麓書社出版的,寫的是“範雎”;同時我又有一本中華書局出版的《史記》(比較早),寫的是“範睢”。所以,當我寫到這一篇時,我爲難了。

我又翻了下《辭海》,發現有“範雎條目”,並且明確地說“一作範且,或誤作範睢……”。

最後在網上找了一圈資料,發現這個問題其實早有定論,集合《韓非子》、《秦策》等等材料,可以確定應該是範雎。
1、向死而生

當鞭梢挂著尖利的風聲抽下來的那一瞬,一種莫可名狀的恐懼襲來,他的心髒頓時揪成一團。

他不想死!更不想就這樣莫名其秒的死在鞭刑之下。

魏齊,我若不死,必報今日之仇!鞭梢抽在他的臉上,帶走了幾顆牙齒。疼痛已經變成麻木,他在心裏默默發下毒誓。

他叫範雎,字叔,魏國人。原本在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做事。

前些天,須賈到齊國進行國事訪問,也把範雎帶了過去。估計在會見的時候,雙方發生了一些言辭上的交鋒,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範雎給齊襄王留下了挺深刻的印象。所以會見完畢之後,齊襄王就派人給他送了十斤黃金,還說挺欣賞他。

範雎還是挺尊重領導的。一看人家送來這麽多東西,把這事向須賈彙報了一下。意思是你是領導,你看這怎麽辦。是咱倆平分呢,還是退回去呢?

須賈當時沒說什麽,據說是讓範雎把黃金退了回去了事。但回到魏國以後,他卻又把這事告訴了魏國的國相魏齊,然後直接給範雎定了個裏通外國的罪名。至于證據嘛,很簡單:你一個小小的跟班,齊王爲什麽要給你這麽厚的禮?

不用審問,更不需要調查,處理結果當場就下來了:鞭刑。

問題是沒說要打幾下,那這潛台詞就是打死爲止了。

但範雎不想死!一看這真是要往死裏打,鞭子打完了,還要上板子。幹脆估計是趁疼暈過去的機會,裝死了。

這邊魏齊正在跟人喝酒,一聽行刑的人說範雎死了,一揮手,讓人把他扔廁所去了。剛好他的客人說尿急,這魏齊也是惡趣味,就讓人(據說是須賈)直接往範雎身上尿。

等灑尿的人走了,範雎對看守說,你放我出去,將來我必有重謝。

這個看守可能也是心善,就報告魏齊說這麽一個死人放在廁所裏不合適,扔外面去得了。

一個死人而已。當時已經喝多了的魏齊揮揮手,讓他扔遠點。

但後來還是有人報告魏齊,說範雎沒死,于是魏齊就展開了全城大搜捕。

此時,在大梁的一處隱秘之所,一個叫張祿的人,看著自己的好友鄭安平,堅定地說道:我要去找秦國使者王稽。

魏齊不知道,繼公孫鞅離魏投秦之後,他將親手把第二個王佐之才送去秦國。
2、秦國哪裏有王?

秦國使者王稽看著張祿睿智而堅定的眼睛,不用多聊他就知道,這絕對是個人才。

“你去三亭岡的南邊等著我,我帶你去秦國。”

張祿笑了,他知道,自己將在西邊的那個世界獲得新生。

但他想得太簡單了。到現在,秦昭襄王即位已經三十六年了,在他的領導下,秦國南破強楚,東敗齊、趙,更視魏、韓如兒戲一般,可以說是武功赫赫。所以,這時候的嬴稷,對他這種賣弄唇舌爲生的人並沒有什麽好感。

據說,張祿在秦國等了一年,才等到嬴稷的召喚。

于是,他決定再賣弄一次唇舌。

被接到宮裏的張祿並沒有在原地等候,而是溜到了嬴稷下朝後必經的巷子裏。等著嬴稷的坐駕往這邊來的時候,他闖了過去。

他的魯莽行爲自然遭到了內侍的驅趕,內待大喊:快閃開,大王來了!

好!等得就是你這句話。張祿馬上就接著說了一句:秦國哪有什麽大王,只有太後和穰侯而已!

太後,指宣太後,也就是芈大媽,嬴稷之母;穰侯,指魏冉,嬴稷之舅。

這句話的意思是,秦國當家的只有宣太後和穰侯,哪有他嬴稷什麽事?

嬴稷屏退左右,下跪求教:望先生教我。

張祿賭嬴了,他成功的戳中了嬴稷的痛處:大權旁落。

要知道,嬴稷的位置是魏冉和他媽硬給他搶過來的,這麽多年來,秦國對外所向無敵,但幾乎全是魏冉率軍給打過來了,就連秦國的外挂白起,都是魏冉推薦起用的。

而軍權與政權是息息相連的,魏冉既然掌握著軍權,那麽政權自然由宣太後管著。所以,別看嬴稷在外面氣吞六合,風光無限的,但在家裏,就只能當個聽話的乖寶寶了。

所以,當張祿說出那句話的時候,他頓時就覺得遇到知音了。

但禍從口出這句話張祿還是知道的。這句話既然說了出來,他也就站在懸崖邊了,一著不慎,粉身碎骨。

所以,看著求教之情溢于言表的嬴稷,他只是“嗯嗯”的敷衍著,卻決不說話。

嬴稷終于不耐煩了,就問難道先生不願賜教于我麽?

廢話,不然我幹嘛來了。看著不解風情的嬴稷,張祿只好把話挑明了:我跟您說的話關系到您的骨肉親情,要是今天說出來,可能明天就死了。我死不要緊,萬一嚇到天下其它的名士,搞得人人都不敢來秦國了,那可就是我的罪過了。

嬴稷終于恍然大悟,原來你怕這個,早說嘛。于是就又跪下說道:放心吧,只要是爲了秦國的社稷大業,上至太後,下至大臣,都希望你對我實話實說。

張祿看看左右,總覺得還是不放心,怕有人聽去,就決定說點沒用的:前兩年穰侯越過魏、韓,跑去攻打齊國,這不是閑得嘛。這種地盤你打下來了,也得不到啊,俗話說鞭長莫及嘛。所以,我建議你還是采取遠交近攻的方略,得到多少地就拿多少地。魏、韓地處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你如果想稱霸,就必須先取中原,以威逼楚、趙。屆時,楚強則先取趙,趙強則先取楚,最後齊國還不是手到擒來嘛。

嬴稷知道,張祿還是沒把話說完。但沒關系,來日方長,所以,他當即啓用張祿爲客卿。
3、提魏齊人頭來見!

就在張祿擔任嬴稷客卿的第三個年頭,也就是公元前267年,發生了一件令人悲傷的事情:嬴稷的大兒子,在魏國當人質的太子悼因病去世。

那年頭,各國互派人質是一件很平常的外交手段。弱國固然要往強國派人質,但強國有時爲了取信弱國也會派人質。

當年秦國往趙國派了個最沒用的嬴異人當人質,但卻往魏國派了個太子。不過,從這些年秦國也沒少去攻打魏國來看,嬴稷似乎對這太子也不怎麽上心啊。

但問題是,這個太子悼身體一向不好。可能在魏國也有點水土不服,再加上動不動就聽說他爹派兵打來了,恐怕魏人打了敗仗把邪火發到他身上,整天擔驚受怕的,小心髒也有點受不了,結果突然就挂了。

當然,死就死了,嬴稷不差他這一個兒子。于是嬴異人的親爹,安國君嬴柱成了太子。

好了,嬴異人你別激動,離你出場還早著呢,現在的主角是人家張祿。

當上秦國客卿的張祿,這幾年策劃了幾場對魏的戰爭,又拿下了幾座魏國的城池,嬴稷對他越來越信任了。

終于,張祿感覺到,四年前他就想對嬴稷說的那些話,是時候說出來了:

我在魏國的時候,說起齊國,就只知道有孟嘗君而不知有齊王;說起秦國,就只知有太後、穰侯而不知有秦王。

什麽是王?正所謂獨掌國權者爲王,決定國家利害者爲王,控制生殺大權者爲王。

但是呢,王太後專權,不把您放在眼裏;其弟穰侯魏冉掌握軍權,擅自決斷外交事務;華陽君芈戎處事放肆,無所顧忌;還有大王您的兩個弟弟泾陽君嬴芾和高陵君嬴悝這些人都是權勢濤天,胡作非爲。在這些權貴的威勢下,秦國可以說沒有王!

我聽說果實太多會壓折樹的枝幹,枝幹折斷會損傷樹根。國家也一樣,封地過于強大會威脅到國家,大臣過于尊榮會讓君主顯得卑微。夏商周爲什麽會亡國,就是因爲把權利都分給了臣下,自己只顧快活,結果只能失去國家。

現在秦國無論是朝中大臣還是您的左右隨從,無一不是丞相魏冉的人。別看您平時前護後擁,但在我眼裏卻是孤孤零零。恐怕您去世後,擁有秦國的將不是您的子孫了。

嬴稷當機立斷,毅然廢黜太後的專權,把穰侯魏冉、華陽君芈戎、高陵君嬴悝、泾陽君嬴芾驅逐到關外去;然後任用張祿爲丞相,封爲應侯。

其實這有個小問題:既然魏冉等人手握大權,又有太後支持,並且朝中都是他們的人。爲什麽嬴稷能夠當機立斷的把他們輕松拿下,驅逐到關外去呢?

我也不知道,司馬光先生的解釋就是:魏冉固然有取死之道(專恣驕貪足以賈禍),但並未到張祿說的這種地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這些話算是讒言。

至于張祿爲什麽要進這個讒言呢?因爲說完這些以後,他完全替代了魏冉的職位——封侯爵,任丞相職。在這種利益的驅使下,張祿沒有趕盡殺絕已經算是夠厚道了。

也是巧了,這邊剛封完爵,升完職,那邊冤家對頭來了——魏國派須賈出使秦國。

須賈竟然在秦國見到了範雎,他鄉遇故知,這讓他又驚又喜。只不過,他眼前的範雎實在落魄了,沒車坐就不說了,還穿著破衣爛衫,看這樣子應該是幾天沒吃飯了。

于是,須賈就留範雎吃了頓飯,臨了還拿了一件絲棉錦袍送給他。

範雎說你不是想去見秦國的丞相麽,剛巧我對丞相府很熟,我就給你當司機,帶你過去吧。

于是,範雎開著車,把須賈帶到了丞相府門口。然後又讓須賈在外面等一會兒,說他進去通報一下。

須賈等了半天範雎也沒出來,就問丞相府守門的人,說這範雎跟你們丞相府是什麽關系呀?

守門人一聽愣了,你說的範雎是誰呀?

須賈說就是剛才進去的那個人呀。

守門人樂了,什麽犯雎,那就是我們張丞相啊!

須賈再笨也知道是怎麽回事了,連忙爬著進到丞相府裏,跪在範雎面前連連求饒。

範雎——也就是張祿——冷笑道:你贈我錦袍,還算是有一絲照顧故人之情,所以你放心,我不會殺你。

但不殺他並不代表就這樣放過他。須賈是來出使秦國的,但嬴稷連面都沒見就讓他滾蛋。範雎說請他吃個飯送送他,于是大宴各國賓客,看起來很隆重的樣子。

可是須賈傻眼了,他的位子竟然在在堂下,面前只有一盤黑豆、碎草之類的馬飼料。並且還有兩個犯人一左一右夾著他,意思是你要不吃我們就餵你吃。

捏著鼻子吃完了飯,範雎告訴他:你回去帶話給魏王,讓他速速送魏齊人頭來,否則我將屠盡大梁之人。

須賈倒也聽話,回到魏國老老實實的把這話告訴了魏齊。魏齊嚇得只好跳離魏國,躲到了趙國平原君趙勝的家裏。
4、一點流水賬

這幾年,各國的君主死的比較多。

就在範雎撂狠話把魏齊嚇到趙國這一年,趙惠文王趙何死了,他兒子趙丹即位,是爲趙孝成王。

第二年芈大媽也死了,谥號宣,故稱宣太後。嬴異人他爹就在這一年正式當了太子。

但可憐的嬴異人還在趙國當人質呢,他爺爺嬴稷就又派兵來打趙國了,這次一連攻下了三個城池。

趙國的新領導趙丹年紀太小,就由趙太後執政。這個趙太後是齊國人,所以一看秦國打來了,就向娘家求援。

可惜她這娘家人太小氣,非要她小兒子長安君到齊國當人質才肯發兵救援。當媽的都疼小兒子,所以這趙太後當然不舍得,于是事情就僵到這兒了。

然後就發生了著名的“觸龍說趙太後”,就是有個叫觸龍的大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服趙太後送長安君到齊國當人質,然後齊國發兵,秦國撤軍。

這個事件爲高一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育了學生們以強調雙方共通點爲切入點的情況下,會更容易說服對方。

同年,趙太後的娘家人齊襄王田法章也死了,他的兒子田建即位。不過,這哥們有點倒黴,因爲他是齊國最後一任董事長了,所以連谥號都沒混上。

這時候田單已經到趙國了,先是伐燕,奪中陽城;又伐韓,取注城。——史料上沒說他帶了多少兵,但我估計不會低于三萬。

但第二年,剛被田單收拾過一次的的韓國,又被白起給收拾了一頓,取了九個城,斬首五萬。

你以爲這就完了?那你還是太天真。第三年,白起又又來了,這次把南陽取走了。

其實這還沒完。到了第四年,白起又又又來了。這次把韓國的野王給取走了。

所謂野王,是現在的河南沁陽。秦國打沁陽其實是一石二鳥之計,因爲沁陽北面是山西的長治,這時候也屬于韓國。秦國把沁陽拿下之後,長治就孤懸在外,可以不攻而破了。

果然,韓桓惠王一聽沁陽丟了,就說把長治也給秦國算了。可是,長治的守將和當地老百姓一商量,反正都是賣身,與其賣給秦國,不如賣給趙國。

當年的長治,叫上黨郡。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80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一 2月 19, 2018 4:01 pm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事之十八:魂斷長平

攤開地圖來看,韓國的疆域其實很尴尬,它和魏國屬于標准的“犬牙交錯”。當年魏國強大的時候,它的疆域如同人的兩條腿騎在韓國的頭上,腰部頂著趙,左腿蹬著秦,右邊頂著齊和宋,還有一只腳底板踩著楚。

而韓國就在魏國的跨下,懷裏抱著大周集團的總部洛陽做著強國的美楚。

但到了現在,魏國的左腿已經被秦國一口口吞噬殆盡,腰部和右大腿也被趙國咬掉了一大口。這下就把韓國徹底地暴露在了張著血盆大口的秦國面前。

到了公元前262年,韓國已經被秦國強制瘦身成功,變成了小蠻腰。它高聳的胸部就是上黨郡(山西長治一帶),腰部是野王邑(河南泌陽一帶),翹臀則是河南偃市至鄭州一帶——黃河就是它的腰帶。

現在,野王邑被秦國一口吞掉了,沒了腰部的連接,胸再大也沒用了。所以,時任韓國領導人的韓桓惠王(姓名不詳)決定把這個胸部送給秦國,于是,他一方面派人到秦國進行和談,另一方面到上黨郡要求原郡守靳黈進行交接,並且撤離上黨。

但上黨郡原太守靳黈就很不樂意。

靳黈是個有氣節的人,他說的很明白:我是上黨太守,我的職責就是守衛上黨。秦國要想拿走上黨,他得自己來取。如果我沒守住,那我就以死謝罪。

于是,靳黈被撤職,馮亭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繼任的上黨郡太守。

不知道馮亭接到讓他接替靳黈擔任上黨郡太守的任命時,心裏是不是有十萬頭草泥馬飛騰而過。

他很清楚,此時的上黨需要的不是太守,而是一個投降代理人。

但他決定自己選擇一個投降對象。
1、這是一個注定燙手的山芋

韓桓惠王不知道,馮亭雖然不如靳黈那麽硬氣,但他也不想把上黨郡交給秦國。

其實也好理解,以前打了敗仗,割讓幾個城池給秦國,那是割肉片,雖然一年總要割上幾片,總算還能承受得了。可這上黨是個大郡,包含大小城池十七座。如果說這是韓國的胸部,那最碼也得是H罩杯往上,這肉割出去,是要疼死人的。

但馮亭也很清楚現在的形式,光憑硬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別說總部不支持,就算傾整個韓國之力,上黨也守不住。所以,這個胸已經不屬于韓國了。

我守不住它,但我也可以不給你秦國。

于是,馮亭馬上派人到趙國,找到趙孝成王趙丹,告訴他,上黨郡十七城歸你趙國了,就看你敢不敢要。

趙丹就找到他舅爺平陽君趙豹(趙豹是趙丹奶奶吳娃的親弟弟,被賜姓趙),問他的意見。

趙豹連忙勸阻道:天上沒有掉餡餅的好事,如果有,那這餡餅一定有毒。現在秦國故意切斷上黨和韓國的聯系,就是爲了輕取上黨。如果他不能從韓國手中得到上黨,就一定要從我們趙國手裏得到。韓國守不住上黨,我們趙國憑什麽能守得住呢?所以,千萬不能要。

但這不是趙丹想要的答案,于是他就又去問他親叔叔趙勝的意見。

趙勝說你傻啊,當然要了。我們發動百萬大軍也未必能打下一座城池,現在輕輕松松的就拿到十七座城,這種事還要問麽?趕緊跟他們簽合同,小心到嘴的鴨子再飛了。

但這個趙丹並不傻,他就問道:那秦國要是發兵來打呢?

趙勝大手一揮,咱有廉頗,你怕他個甚?野戰廉頗打不過秦國,但守城絕對沒問題。

于是,趙丹就派趙勝去接收上黨郡,並且封馮亭爲華陽君,並且賜給封地。上黨郡各城官員也都晉爵三級。

馮亭苦笑道:我出賣了國家的土地,卻又享受因此而得到的利益,實在是——好尴尬啊。

其實,馮亭把上黨獻給趙國的初衷是希望趙國在面對強秦的時候,能夠主動的和韓國聯合抗秦。

但問題是,秦國似乎看透了他的這點小心思,所以它並沒有直接攻打上黨,而是將兵鋒指向了韓國的大本營。

一年後,也就是公元前261年,秦國發兵攻占了韓國的缑氏(今河南偃師市南)和綸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這意味著,秦國的大軍距韓國都城新鄭已不足百裏。

這就相當于,秦國已經坐在了韓國面前,指著他的鼻子說老子下一步要去打趙國了,你給我老實待著別動。

公元前260年,秦國開始攻打上黨,這場戰役,無論是《資治通鑒》還是《史記》都只用了一句話來記錄:

《資治通鑒》說的是:秦左庶長王龁攻上黨,拔之。

《史記》說的是:秦使左庶長王龁攻韓,取上黨。

上黨之役,沒有任何懸念,沒有任何遊說合縱或者選將抵抗的過程,秦軍到,上黨歸秦。

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境內,趙國軍隊在長平接應。

是年四月,王龁率軍攻趙,趙孝成王令廉頗迎戰。
2、這是一次注定無果的談判

在冷兵器時代,有時候一塊地盤的歸屬能決定一個國家的存亡,這種地方,我們稱之爲戰略要地,也叫做兵家必爭之地。

當年,秦國從魏國手中奪取了少梁(陝西韓城),標志著魏國的勢力被盡數趕出黃河之西;

取陰晉(陝西華陰),打開了通向韓國的大門;

取曲沃(山西臨汾),打開了通向魏國的大門;

取武關(陝西商洛),打開了通向楚國的大門;

……

可以說,秦國就是這樣,一口口地蠶食著一個又一個的戰略要地,不斷的向外推進。從原來一個與世隔絕的僻壤小國,到現在向全世界伸出了它的觸手。

上黨就是趙國的大門

曾經在某本書裏看到一句話叫做:無襄陽則荊州不足以用武,無漢中則巴蜀不足以存險。

意思是沒有襄陽的拱衛,荊州就沒有戰略意義;沒有漢中爲門戶,巴蜀就算不上是險地。

我覺得其實可以再加上一句:無上黨則趙國就只能裸奔。

以前,秦國要攻打趙國,需要向北繞過上黨,先翻山越嶺地攻取阏與,然後才能看到邯鄲。可是兩次阏與之戰,都被趙國打退了。

但上黨不一樣,它就在趙國的西面,太行山之巅,如果拿下它,便可以居高臨下,俯瞰趙國。說句不好聽的,站在這裏灑泡尿都能順風飄到到邯鄲去。

所以,我相信趙國明知道上黨是塊燙手的山芋的情況下,還選擇接受上黨,不是因爲他們不怕秦國,而是被逼無奈。

于是,秦國戰領了上黨,秦軍兵鋒直指趙國。趙國馬上派出廉頗據守長平,以期拒秦軍于國門之外。秦、趙之間的戰略大決戰,竟然在小小的長平,提前爆發了。

長平,現在的山西高平市西北,位于太行山與王屋山交彙之處,原屬上黨郡。

王龁揮師東進,廉頗迎擊,雙方接戰數次,趙軍屢敗,損兵折將。

廉頗到底老成持衆,一看打不過你,老子不跟你玩了。幹脆依山傍河紮下營壘固守,就是不出戰,把王龁耗在了這裏。

這時候趙孝成王趙丹也沒閑著,跟樓昌、虞卿商量這長平那邊老吃敗仗,咱們可咋辦呢?

樓昌連想到不用想就說道:那還能咋辦?弱國的標准動作呗,派人去秦國媾和,大不了割幾個城給他。

虞卿馬上表示反對。他說到這節骨眼上了,和與不和那還不是秦國說了算。戰場不給力,談判就沒地位。我們就算是求和,秦國也不會同意。不如派人用重金去拉攏楚、魏兩國,如果他們兩國同意援趙,那秦國就以爲我們結成了抗秦統一戰線,到時我們談判就有底氣,也更容易成功。

這個虞卿其實不是名字,他的名字叫虞信,嘴皮子功夫利索,所以早先深得趙丹信任,剛一來就賞金賜銀的,後來封他爲上卿,所以稱爲虞卿。

但這次估計前線老打敗仗,把趙丹給嚇糊塗了,所以他沒聽虞卿的,而是派鄭朱赴秦國求和。

秦國倒也客氣,好吃好喝接待了鄭朱,但就是不談正事。

這邊趙丹一看鄭朱挺受優待,就對虞卿說,你看,秦國接納鄭朱了,看來和談有希望。

虞卿說你可拉倒吧,秦王接下來肯定會把鄭朱去求和的事向各國宣揚,各國看到你派人去求和,就絕對不會再出兵援救趙國;而秦國知道我們孤立無援,就更不會講和了。

只有戰爭,才能嬴得和平。只有勝利者,才有資格享受和平。

不久以後,趙孝成王接到消息:秦國拒絕了他的求和。
3、這是一場注定失敗的戰爭

長平,山嶺起伏,地勢崎岖。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在這裏紮下營壘,則易守難攻。敵我雙方皆是如此。

廉頗到底是員老將,把營盤修建的寨高坑深,任你秦軍幾路來攻,我自巍然不動。

當戰爭打成這種消耗戰的時候,比拼的就是毅力了。但毅力源于底氣,在戰爭中,這個底氣就是糧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力屈、財殚,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車,十去其六。——《孫子兵法》

長平之役究竟打了多長時間?

就我查到的資料來看,有說是六個月的,也有說是三年的。說三年的則說秦國糧草充足,從河道運糧所以比趙軍運糧還快,後勤保障徹底碾壓趙國。

但我個人覺得不太靠譜。

單說後勤,秦國的大本營關中平原,産糧能力就能抵得上整個趙國。更何況它還有成都平原做爲大後方,而前方的泌陽一帶以及臨汾一帶都已經屬于秦國了,這使秦國糧食的儲備量和運送能力能甩趙國幾條街。

但是,幾十萬大軍在線前僵持三年(據考證秦軍可能超60萬,到後期或許能達到上百萬),這已經不單單是後勤供應方面的問題了,還會涉及到國內以及戰場附近各大城市的經濟、民生等問題。更重要的是,三年的僵持,在外交上出現變化的可能性會被無限放大。必竟,秦國要統一各國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魏、韓、楚、齊、燕等各國不可能眼睜睜看著在秦、趙僵持三年之久,卻依然無動于衷。

所以,我更願意采信六個月的說法,即從公元前260年的4月至9月。

但無論是多久,長平這個地方,命中注定就是趙軍的死地。

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爲死地。——《孫子兵法》

再說一遍:長平這個地方山嶺起伏,地勢崎岖。

所以廉頗的防守戰術是正確的。因爲無論對哪一方,在這種地方紮起營壘,都是易守難攻。

但趙軍的長項是騎兵,趙國的劣勢是農業。

騎兵的意思就是來如飛鳥,去如絕弦,縱橫馳奔,殺敵取將。而趙國之所以大力發展騎兵,是因爲遊牧與耕種並存,而這種生産方式導致趙國的農業生産先天不足。

現在,你讓騎兵離開戰馬,進入營壘,跟秦軍打起了以比拼糧食儲備的消耗戰,這讓你的領導趙孝成王情何以堪?

所以,對于廉頗來講,在長平這個戰場上,防守消耗是正確的戰術;但對于趙國來講,選擇長平作爲戰場本身就是錯誤的。

看著把營壘修得越來越堅固的廉頗,趙國的董事長趙丹氣得直吐血:你個老家夥,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啊!再這樣耗下去,老子都得去當褲子給你籌糧食了。

所以,他決定臨陣換將。
4、這是一個注定背鍋的將軍

估計是秦國也有點撐不住了。

面對著烏龜殼一樣的趙軍大營,王龁這個名字雖然是咬東西的意思,但照樣幹著急咬不動。這樣相持著,花錢如流水一樣,雖說秦國現在家大業大,不差這點錢,但當丞相的範雎也心疼啊。

所以,他決定學習當年田單對付燕國時,用反間計讓騎劫替代樂毅,以獲得最終勝的案例,也讓趙國換個將領來,說不定就有機會了。

他把目光投向了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此時的趙奢已經去世了,而身爲他的兒子,趙括倒很有“將二代”的資質,據說是從小熟讀兵書,談論起領軍布陣來,也是頭頭是道。玩起兵棋推演來,甚至還能把趙奢給打敗。所以,這趙括雖然年輕,卻已經是名聲在外了,俨然是一顆燦爛的將星正在爍爍升輝。

就他了!範雎馬上派人去邯鄲到處議論著長平的戰事,說廉頗空有其名,打了幾個月,敗仗吃了一大堆。這要是讓馬服君的兒子趙括帶兵,那秦軍早夾著尾巴逃跑了。

趙丹聽說了以後,也突然想起來:對呀!誰說趙國無將?我這不還有趙括嘛!

于是,他馬上決定任用趙括接替廉頗。

但蔺相如表示反對,說這麽大一場會戰,你讓一個只讀過兵書,沒帶過兵的年輕人去打,肯定不行。

趙丹不聽,說你這是老思想了,誰都不是一生出來就會打仗的,總要給年輕人一個機會嘛。

蔺相如是外人,提出反對意見也就算了。趙丹沒想到,連趙括他親媽也出來反對。

趙括的母親說我兒子我知道,你真不能重用他。當年他爹和將士們一起出生入死,同甘共苦。他倒好,剛一當大將就樂得找不著北了,整天忙著往家裏拿福利,還到處去買良田美宅。領導你以爲他爹是名將,他就也是名將,其實他們父子的心思完全不在一個點上。所以千萬別派他去。

估計趙丹是誤會了,他以爲老太太心疼兒子,怕兒子到戰場上有個三長兩短的,所以才極力反對。

于是,他就有點不高興,說老太太你別管了,我決定的事情不會再變。

趙括的母親沒辦法,只好說你要真想用他也可以,但咱說好了,他將來要是吃了敗仗,你別找我們趙家算賬。

趙丹說放一百個心吧老太太,相信你兒子,他一定能行!

于是,趙括就率領援軍來到長平,見到廉頗,宣讀了趙丹的命令。

我相信,以廉頗的智慧,在將虎符交給趙括的時候,他應該是松了一口氣的。

有時候,我會帶點惡趣味的想,廉頗會不會一臉意味深長地拍拍趙括的肩膀,說上一句:小夥子,好好幹,我看好你喲!
5、這是一個注定埋人的大坑

除了虎符,廉頗移交給趙括的,還有他親手布下的丹河防線。

當初廉頗駐守長平時,共布下了三道防線。最前端是空倉嶺防線,但這道防線很早便被王龁突破,廉頗見秦軍攻勢銳不可擋,便收縮兵力至丹河防線,借丹河地勢之利,挫敗了秦軍的攻勢,使秦軍再不能進一步。

而第三道防線是百裏石長城防線。

有朋友問,學曆史有什麽用?

如果你想當一名將軍,你學完長平戰役之後,就會知道山地防禦戰到底應該怎麽打——老將廉頗布下的這條防線是教科書級別的。

丹河防線是偏東的南北走向,石長城防線是偏南的東西走向,兩條防線北端和西端相交,形成剪刀形。丹河防線正對秦軍,石長城防線連接趙國。

這種布防方式的意義在于,你要正面強攻,我有丹河之利,你攻不過來;你想迂回到防線後方去抄糧道?不好意思,那裏是兩條防線的“剪刀口”,進來你就會被絞殺。

就算萬一丹河防線被攻破,沒關系,只要主力還在,依然可以縮到石長城後面繼續防禦。

但趙括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道防線的可貴之處。他看著廉頗蒼老的背影漸漸遠去,一扭頭就先撤換了一批將領,重要崗位全用上了他自己的人。

然後,他發出了西渡丹河,全線出擊的命令。

但他不知道,他的對手已經由王龁換成了白起。

面對著趙軍的攻擊,秦軍一敗再敗,趙軍士氣大振,長趨直進,一直攻到秦軍的大營。

但此時,白起已經派出兩萬余人,迂回到了丹河東岸,進入了丹河防線和石長城防線構成的“剪刀口”中。但此時趙軍主力已經離開了防線,“剪刀口”沒有了鋒刃,秦軍順利截取了趙軍糧道。

同時,另有五千人由側翼順丹河向北運動,最終與奪取糧道的兩萬余人會合,兜住了趙軍的屁股,將出擊的趙軍和營壘中的趙軍切割成了兩半,並且將其盡數包圍了起來。

正在秦軍營壘下耀武揚威的趙括收到消息後,這才發現自己的後路已經被包抄,糧道被斷絕。並且對面營壘中的秦軍也開始了反擊,戰局急劇惡化。

無奈之下,趙軍只好後退,倉卒構築壁壘固守,等待援救。

但趙國的援軍還沒來,秦國卻已經征發河內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入伍,並且全部調到了長平,以阻斷趙國援軍,以及可能會出現在這裏的齊、楚援軍。據考證,此時的秦軍已經有可能超過百萬。

趙國向齊、魏、楚救援,結果無一國相救。

趙括將部隊分成四個小縱隊,分批次輪番衝擊,均被打回。最後親自撸起袖子上陣,結果被射殺。

主將都死了,已經餓了四十六天的趙軍士氣皆無,不戰而降。

但看著四十萬降卒,秦軍也有點發怵。放回去吧,不可能。全部收編吧,怕混進來四十萬顆定時炸彈。

還是白起有主意:全部殺掉!

于是,將四十萬降卒全部活埋,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年紀小的回到趙國。

史載:趙人大震。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80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一 2月 19, 2018 4:02 pm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事之十九:竊符救趙

四十萬趙人在坑中的慘叫和咒罵聲還在長平上空回蕩的時候,白起已經兵分三路,向東攻取了趙國的武安(邯鄲武安縣),向西攻取了上堂郡的皮牢(山西翼城縣),向北攻取了趙國的太原。

他親自率軍圍攻邯鄲。

至此,到公元前259年,秦國徹底占領了整個上黨郡。

說起來很搞笑,去年秦、趙在長平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近在咫尺的魏、韓兩個趙國曾經的好兄弟屁都不放一個,現在看著秦國准備打邯鄲了,魏、韓緊張起來了。

于是,這兩個難兄難弟就委托蘇代(蘇秦的弟弟)帶著大批金銀,去秦國找到了範雎。

蘇代開門見山地問道:白起下一步是不是准備打邯鄲?

範雎也開門見山地說道:廢話。

蘇代點頭道:趙國一亡,白起就能位列三公了,到時候,您可就只能在他之下了。再說了,當初秦取上黨,上黨百姓都逃到趙國去。現在秦滅趙國,趙國的百姓就會跑到齊、魏、燕、韓這些地方,秦國能控制的百姓就沒幾個人了。所以,最實惠的,不如割去趙國一點領土算了,也別讓白起獨領大功。

範雎一聽是這個理兒,就勸秦昭襄王嬴稷,說仗打到這個份上差不多了,幹脆允許趙、韓割地求和算了,也讓士兵們休息一下。

于是,秦、趙暫時休戰。

但正在前線的白起很生氣。

身爲前線將領,他很清楚,趙國經長平一役,已經元氣大傷,再也無力抵抗秦國鐵騎。可以說,要想滅趙,這是最佳時機。再拖下去,等趙國緩過神來,再想滅趙,就很困難了。

但那個時候沒網絡沒電話,寫封信一來一回也得好些天,他一肚子的話只能等回去再說。但嬴稷的撤軍令已經下達了,所以他說也白說。

從此,白起與範雎失和。
1、魏齊的人頭

得知秦國同意趙國割地求和的消息之後,趙孝成王趙丹挺開心,就派人到秦國談這個事兒,還准備了六個縣城當和談的代價。

虞卿就問趙丹:秦國進攻趙國,本來打得好好的,爲什麽要撤呢?是太疲倦了,還是愛上大王您了?

趙丹翻翻白眼:當然是太疲倦了,想滅掉趙國,哪有那麽容易?

虞卿就說道:這就對了嘛。秦國想滅掉趙國,但力有不殆,所以撤軍了。您倒好,把人家力所不能及的地方白送給人家,好讓人家明年再來打您是吧?

趙丹一聽,好像是這麽個意思。但是必竟說好了要割地求和的,所以就猶豫起來。

這時候樓緩來到了趙國。

樓緩,趙人,當年趙武靈王手下任職。趙國胡服騎射後,一度和秦國聯合,就由其出任秦相,後來秦、趙失和,他也被免職。但這哥們似乎愛上了秦國,到哪都不忘幫著秦國說話。

只不過讓人疑惑的是,從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出使各國進行遊說,似乎並沒有代表秦國官方。

現在,他又來准備坑一下老東家。

樓緩直接對趙丹說道:虞卿說的不對!秦、趙互相征戰,各國只會高興。所以你得抓緊割地給秦國,造成秦、趙聯合的局面,以威懾各國。否則,其它國家就會趁趙國衰弱,來瓜分趙國的領土。到那個時候,趙國都滅亡了,還談什麽對付秦國?

虞卿反駁道:割地給秦國才是得罪各國的舉動,只會向天下暴露趙國的軟弱。城池,可以割讓,但不能給秦國。我們可以拿著這些地盤去交好齊國,趙、齊聯合,天下人就會看到趙國對抗秦國的決心。而秦國就只能向趙國求和了,到時候我們再答應秦國講和的要求。韓、魏兩國知道了,也會對趙國刮目相看,咱們再和秦國交涉也就主動了。

趙丹這次總算聰明了一回,派虞卿去齊國談判。結果虞卿還沒回來,秦國就派使者來趙國進行和平談判了。樓緩一看這架勢,只好逃離趙國。

趙丹等虞卿回來,封給他了一座城。

可惜,虞卿並沒有福氣享受這座城了。

當初範雎讓須賈帶話給魏王,非要取魏齊人頭不可。結果把魏齊就給嚇得跑到了趙國,躲到了平原君趙勝家中。

這個消息不知道怎麽回事,被嬴稷知道了。嬴稷決心替範雎報仇,就給趙勝寫了封信,說久仰他的大名,想請他來秦國喝酒。

估計這是長平之戰以後的事了,趙勝可能也想爲秦、趙和談出點力,就去了秦國。

在酒桌上,嬴稷很幹脆地說,趙勝你把魏齊給我交出來,我放你走。

趙勝也挺硬氣,說魏齊是我哥們兒,他來投靠我,我肯定得保他。

嬴稷一看這趙勝挺講哥們兒義氣,就沒再爲難他。就趁派人到趙國進行和談的機會,直接跟趙丹說,讓他把魏齊交出來。

趙丹可能跟魏齊沒什麽交情,一聽不就想要魏齊嘛,好說。于是,他馬上派兵包圍了趙勝府。

但虞卿看不下去了。

不知道什麽原因,或許是他跟魏齊交情甚笃,也或許是覺得趙丹這樣做不厚道。總之,虞卿舍了趙國相印,救出魏齊,和他一起逃亡到了魏國。

他們原本找算借助信陵君魏無忌的路子,再繼續南下逃到楚國去。可是,魏齊看到這魏無忌在收留他這件事上顯得很猶豫,就覺著挺悲憤,幹脆拔劍自殺了。

他死的倒是利索,可虞卿就尴尬了。趙國回不去,楚國去不了,被困在大梁,進退不得,只好著書立傳,傳世《虞氏春秋》八篇。

萬戶侯加卿相的職位換得一部留傳千年的書,我覺得還是很劃算的。

魏齊的腦袋被割下來送到了趙國,趙丹又派人把他的頭送到了秦國。嬴稷倒也不失言,把趙勝又給放了回來。
2、趙勝的錐子

嬴稷聽了範雎的話,和韓、趙議和,消停了幾個月,到公元前259年九月間,覺得軍隊休息的差不多了,就又打起了邯鄲的主意。

但白起病了,所以只好派五大夫王陵爲主將。

俗話說,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

秦國還是那個秦國,秦軍還是那支秦軍,行不行,得看在誰手裏。白起帶著這支軍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可到了王陵手裏,面對著精銳盡失的邯鄲,卻是連連失利。

嬴稷倒也大氣,一看不行,馬上繼續往裏填人。可是,一直打到了第二年,除了接連損失幾員大將之外,還是沒什麽用。

嬴稷這下沈不住氣了,剛好白起病也好了,就准備派白起領兵。

白起心裏正窩著火呢,哦,當初我要打的時候,你們不打;現在讓人家趙國緩過神來了,你們又想打了。真當趙國是你家後花園啊?

于是,他就推辭,說打邯鄲並不容易,而且各國的救兵一天就能到達。秦國雖然在長平一戰大獲全勝,但自己士兵也死亡過半,國內空虛,再長途跋涉去攻擊別人的國都,其實很不明智。如果趙國在內抵抗,各國在外圍包抄,秦軍必然大敗。

嬴稷見親自下命令不行,就又讓範睢去勸說白起。白起始終堅持,說自己有病在身,必須請假。最終,嬴稷只好派王龁去代替王陵。

面對著想和就和,想打就打的秦國,趙孝成王趙丹終于明白,和平不是求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

所以,他馬上派平原君趙勝聯系楚、魏等國求救。

接受了出訪任務的趙勝把自己的門客歸攏了一下,准備挑出二十個人跟他一起出差。但挑來挑去,就出來了十九個。正在犯愁呢,有個人出來說他叫毛遂,他願意當第二十個人。

趙勝看著毛遂說請問您哪位呀?您知道我要去幹嘛嗎您就要跟著去?那有才的人就跟那錐子隔口袋裏似的,眨巴眼的功夫,錐尖都能露出來。可您跟我這兒三年了,壓根就沒聽說有您這一號人物,別說推薦您了,連說您壞話的人都沒有。所以,您呐,還是跟這兒待著吧,有吃有喝的挺好,就別跟著起哄了。

毛遂說您說這話我就不愛聽了,我是不是錐子,您也從沒把我隔您口袋裏試試呀。我還就告訴您了,您真把我隔您口袋裏,別說露個錐尖了,我能把您口袋戳一大窟窿從裏面掉出來。

趙勝一看這位爺說得挺狂,就尋思著多他一個無非就多張車票錢,反正公家給報銷,帶著就帶著吧。于是就把毛遂給捎上了。但另外那十九位就有點不爽了,淨拿毛遂當笑話看了。

此時的楚國是楚考烈王熊完當家。這哥們兒是楚頃襄王熊橫的兒子,當年他在秦國當人質的時候,是春申君黃歇陪著。後來聽說他爹要挂了,怕秦國不放人,黃歇就以偷梁換柱之計,掩護熊完逃回楚國即位。

此時已經三十三歲的熊完即位也才四年多,還有點摸不清狀況,面對來求救的趙勝,就說不著急,你先住下,明天早上開個會商量一下。

結果第二天從早上六七點開始開會,一直過了中午十二點,還沒商量出個結果。

這下毛遂急了。他拎著寶劍走到楚王跟前,說這事有什麽好墨迹的?聯合抗秦,對楚國來說無非是利與害兩個字而已,行不行一句話的事。至于說這麽久嗎?

熊完好歹也是一國之主,哪被人這麽訓過。就指著毛遂說你是個什麽東西?我跟你主人說話,哪有你插嘴的份?給我滾!

毛遂踏前幾步,按劍說現在咱們相距十步之內,就算你是楚王也沒用,我弄死你跟玩似的。但我告訴你,現在楚國占地五千裏,帶甲上百萬,以這些資本,各國都難以抵檔。但是,一個小小的白起,帶著幾萬人,一戰就奪去鄢(湖北宜城市)、郢(湖北江陵縣)兩城,接著燒了楚國先祖陵墓,又平了楚國宗廟,逼著楚國把國都遷到陳地(河南省淮陽縣),這是百世難解的仇怨,我都替楚國害羞。現在來跟你們聯合抗秦,歸根結底還是爲了楚國,你有什麽資格喝斥我?

看著暴跳如雷的毛遂,估計熊完是真怕這位爺不顧一切,真把自己砍了,連忙服軟,說您說得對,您說得都對,您說得太對了。我宣布,楚、趙聯盟從此刻起,成立了。

毛遂說你確定?

熊完連連點頭:我確定!

毛遂說這是你自己同意的,我沒逼你哦。

熊完連連點頭:我自己同意的,您沒逼我。

毛遂說這還差不多。于是,取了雞、狗、馬的血,就在這大殿之上,熊完歃血宣誓,然後趙勝和毛遂也分別宣了誓。

最後毛遂扭頭對堂下的十九個門客說你們也在堂下一起宣誓吧,你們跟著主人跑來跑去,最後還不是靠哥們兒我才幹成了事。

回國後,趙勝奉毛遂爲上賓。
3、魏國的虎符

熊完倒也說話算數,這邊盟完誓,那邊就派春申君黃歇率軍救趙。

魏國一看楚國都出兵了,也派晉鄙爲將,領兵十萬,准備救趙。

但嬴稷一看魏國也敢出兵,就生氣了,派人來跟魏安釐王魏圉(yu)說小子你給我識相點,你老大我早晚能拿下趙國。現在誰敢來救趙,我滅了趙國以後,馬上就削誰去。

魏圉一聽這話就慫了,馬上命令晉鄙停止前進,屯兵邺城(河北臨漳縣一帶),在邯鄲城三十余裏外左右觀望。

這魏圉也是搞笑,他一方面不敢救趙,另一方面又怕秦國真的把趙國給滅了。竟然突發奇想,聯想到當年他曾祖魏惠王魏罃爲了拉攏齊國而搞得徐州相王那一套,就派了一個叫新垣衍的人潛入邯鄲,准備通過平原君趙勝去說服趙丹,共同尊秦王嬴稷稱帝,來使秦國罷兵。

新垣衍就告訴趙丹,秦昭襄王嬴稷當年和齊國玩過稱帝這一套,後來看齊國沒動靜,他就自己把帝號去了。現在咱一起還擁戴他稱帝,說不定老大一高興,就放過咱們了呢。

趙丹估計是天枰座的,不管啥事總先猶豫一下。這次正在猶豫呢,有個叫魯仲連的齊國人剛好到了趙國,聽說了這事以後,就找到新垣衍,說秦國是野蠻之國,他敢要成爲天下之帝王,那我甯願去跳海而死,也絕不做秦國的臣民。但到時候你和魏王也好不到哪去,要知道,如果秦王稱帝,有了號令天下的權利,那他想幹嘛就幹嘛,魏王還能泰然處之嗎?你還能得到魏王的恩寵嗎?

新垣衍一聽,覺得挺有道理,就回魏國去了。

但就在這個時候,遲滯在邯鄲數十裏外的魏軍突然向秦軍發起了進攻。但詭異的是,魏軍的主將由晉鄙變成了魏無忌。

信陵君魏無忌,與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以及楚國春申君黃歇合稱戰國四君子。需要注意的是,因爲黃歇不是公室後人,所以此四人不能合稱四公子。

魏無忌是魏圉的異母弟,在魏圉即位當年被封于信陵,故稱信陵君。他和趙國平原君趙勝是姻親,趙勝是他親姐夫。

和其它三位哥們兒一樣,他也可以得到“禮賢下士、急人之困”這個八字評語。當然了,如果實在一點,換成“養士千人,自成勢力”這八個字也行。

魏國的都城是大梁,大梁東邊的城門有個看門的老頭叫候嬴,據說,這老頭是個賢士。

魏無忌聽說以後,就先在五星級酒店大擺宴席,請了一群人來。看著人來得差不多了,他扭頭吩咐司機備車,然後把司機趕走,親自開車去城東接候嬴。

候嬴也不客氣,穿著破衣爛衫就跳上了車。走到半路,他吩咐魏無忌,說有個朋友在菜市場賣肉,拐過去看他一眼。

魏無忌把車停在了菜市場門口,候嬴下車跟賣肉的哥們兒朱亥侃起了大山,把魏無忌給晾到了一邊。這魏無忌也不生氣,就那樣站著等他。最後估計候嬴也有點不好意思了,就跟著魏無忌回到了酒店。

魏無忌把候嬴介紹給在座的賓客,所有人都挺生氣。這也難怪,本來以爲自己是客人,合著等了半天,自己只是個無足輕重的陪客,換你你也生氣。當然了,生氣歸生氣,誰讓人家是老大呢。

後來秦兵圍困邯鄲,趙國平原君趙勝親赴楚國求救,同時也寫信給魏無忌,說我趙勝之所以與您聯成姻親,就是仰慕您的高尚道義,能夠急人之危。現在秦國圍困邯鄲,魏國援兵卻裹足不前。即使您看不起我趙勝,難道也不可憐您的姐姐嗎?

魏無忌就急了,這很明顯,無論于公于私,都不能坐視趙國被秦國幹掉。所以他多次請他哥哥魏圉命令大將晉鄙進兵救趙,但這魏圉估計是真怕了秦國了,就是不下令進兵。

魏無忌實在沒轍了,就說老哥你狠,你不救是吧?你不救我救!于是他聚集了些門客,拎著刀就准備去趙國拼命。

走的時候,他特意繞到了東門,見了見候嬴。意思是,都說您挺賢的,給我出個招呗!結果候嬴見了他也挺客氣,說公子您多多保重,哥哥我老了,砍不動了,就不跟著您去了。

魏無忌估計哭的心都有了,抹了把眼淚就走了。但走出去了幾裏地,越想越不舒服,就掉轉車頭又回來了。

結果看到候嬴正笑眯眯地站在城門前等著他。

候嬴說我就知道你會回來。你養士上千,這時候需到危難的事兒了,不想著發揮那些人的做用,就只知道去自己拼命,這能有什麽用啊?

魏無忌一看,喲,老哥哥您有辦法?

候嬴悄悄對魏無忌說:調兵用的虎符在你哥哥魏圉的臥室裏,你有個嫂子叫如姬的,挺受他寵幸。聽說你幫你嫂子報過殺父之仇,她挺想幫你辦事。所以你可以讓她幫你把虎符偷出來,然後去奪晉鄙的兵權,到時候你不就可以北上救趙,西抗強秦了嗎?

魏無忌依計而行,果然輕松盜得兵符。臨走時,候嬴又告訴他:我那哥們兒朱亥挺猛的,你把他帶上,萬一晉鄙不交出兵權,就讓朱亥幹掉他。

于是,魏無忌就帶著朱亥到了邺城。果然不出候嬴所料,晉鄙驗合了兵符後仍然懷疑。他看著魏無忌說:我率領十萬大軍在邊境駐紮,而你只孤身單車前來替代我,是怎麽回事呢?

魏無忌盯著他的眼睛只說了四個字:朱亥何在?

朱亥拔出大鐵椎,大喝一聲:朱亥在此!聲未落,椎已下,晉鄙倒地身亡。

魏無忌合了兵符,掌控魏軍,下令父子俱在軍中者,父歸!兄弟俱在軍中者,兄歸!獨子無兄弟者,歸養!

魏無忌得兵八萬,揮軍前進,迎擊正在圍困邯鄲的秦軍。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80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1頁(共4頁) 1, 2, 3, 4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