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3頁(共3頁) 上一頁  1, 2, 3

向下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 頁 3 Empty 回復: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11月 23, 2013 9:16 pm

D.星際遠航

中國航天的探索區域不僅限於地球附近,而是延伸到月球和更遠的行星際空間。嫦娥二號現在已經成為中國人發射的飛得最遠的人造物體,並且仍然處在技術人員的控制之中,還將繼續飛向深空,最遠可能飛到3億公裏的距離,為未來中國的火星探測積累經驗和數據。

嫦娥二號是用嫦娥一號的備份星研制的,完成繞月探測工作後,由繼續飛向第二拉格朗日點,這已經是超額完成任務了。之後,它仍然處於良好狀態,並且剩下相當的燃料儲備,接下來有飛回地球、撞擊月面或飛向深空三個選擇,科研人員最終選擇了最後一個選項。嫦娥二號能夠一再完成超出預期的任務,得益於其較大的設計裕量和極高的入軌精度。在它飛向月球的過程中,原本設計需要三次軌道修正,實際第一次軌道修正就達成了極好的效果,後續的兩次修正被取消,這就節省下了大量的寶貴燃料,使得嫦娥二號最終能夠飛向更遠的深空,其運行時間和飛行距離都大大超過了設計指標。這說明中國航天的可靠性設計和飛行控制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 頁 3 Vzept0

嫦娥工程中還體現出了中國航天一貫的嚴謹和務實作風。嫦娥一號在完成其基本使命之後,中國的航天科研人員稟承一貫的嚴謹務實作風,並沒有選擇讓其立即撞擊月面、和印度爭奪所謂“第N個在月球上留下國旗”的虛榮,而是選擇了繼續進行變軌試驗,最近距離月面僅15公裏,超期服役直到燃料耗盡才撞向月面,為將來的著陸積累了經驗。而印度的撞月行動,則是從繞月探測器上單獨分離出一個撞擊器,攜帶印度國旗高速沖向月面,這與其說是把國旗留在月面,不如說是把國旗擊毀在月面更為貼切。

至於嫦娥二號,到2013年7月為止,它已經飛離地球5000萬公裏,在環繞太陽的軌道上飛行,成為一顆人造行星。通過調整對衛星的遙測碼速率、測控模式、上行功率和衛星定向天線的控制策略等等,控制中心仍然保持著對嫦娥二號的測控和跟蹤。這相當於火星和地球之間的最近距離,可以為未來的火星探測積累經驗和數據。

前面提到過,2012年中國建造了亞洲第一的65米射電天文望遠鏡,其實它也可用作深空探測的通訊天線。一般來說,天線的尺寸越大,通訊的距離越遠。在這方面,俄羅斯和美國都擁有70米的天線,歐洲和日本有35米的,連印度都有32米的,而中國此前只有12米的。所以,這臺望遠鏡(天線)的投入使用將使中國的深空探測能力得到質的提高。從中也能看出,航天是一項多麼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具備全產業鏈的國家或者國家集團才有資格進入航天俱樂部。

也許有人會發出疑問,我們為什麼要耗費巨資去探索如此遙遠的地方,給數千萬公裏外的一顆太空石頭拍照片,這看上去和我們的現實生活沒有任何關系,也不能給我們帶來哪怕一點點的實際利益。是的,在航天方面,導航衛星可以為我們指引方向,遙感衛星可以用於減災防災,通訊衛星可以為我們轉播賽事,而深空探測卻不能給予我們任何立即的好處,至少表面上是這樣。不僅是在中國,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也都發出過類似的疑問。

1970年,正是美國的宇航事業如日中天的年份,數月前美國剛剛把人類送上了月球。此時,一位來自贊比亞的瑪麗·尤肯達(Mary Jucunda)修女,給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馬紹爾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學副總監――恩斯特·施圖林格(Ernst Stuhlinger)博士寫了一封信,信中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他怎麼能舍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恩斯特博士認真地回了信。後來這封信被NASA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標題發表,其中部分段落摘錄如下:

“在詳細說明我們的太空項目如何幫助解決地面上的危機之前,我想先簡短講一個真實的故事。那是在400年前,德國某小鎮裏有一位伯爵。他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他將自己收入的一大部分捐給了鎮子上的窮人。這十分令人欽佩,因為中世紀時窮人很多,而且那時經常爆發席卷全國的瘟疫。一天,伯爵碰到了一個奇怪的人,他家中有一個工作臺和一個小實驗室,他白天賣力工作,每天晚上的幾小時的時間專心進行研究。他把小玻璃片研磨成鏡片,然後把研磨好的鏡片裝到鏡筒裏,用此來觀察細小的物件。伯爵被這個前所未見的可以把東西放大觀察的小發明迷住了。他邀請這個怪人住到了他的城堡裏,作為伯爵的門客,此後他可以專心投入所有的時間來研究這些光學器件。”

“然而,鎮子上的人得知伯爵在這麼一個怪人和他那些無用的玩意兒上花費金錢之後,都很生氣,‘我們還在受瘟疫的苦’,他們抱怨道,‘而他卻為那個閑人和他沒用的愛好亂花錢!’伯爵聽到後不為所動,‘我會盡可能地接濟大家’,他表示,‘但我會繼續資助這個人和他的工作,我確信終有一天會有回報。’”

“果不其然,他的工作贏來了豐厚的回報:顯微鏡。顯微鏡的發明給醫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由此展開的研究及其成果,消除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區肆虐的瘟疫和其他一些傳染性疾病。”

“伯爵為支持這項研究發明所花費的金錢,其最終結果大大減輕了人類所遭受的苦難,這回報遠遠超過單純將這些錢用來救濟那些遭受瘟疫的人。”

這裏借用恩斯特博士的話,是因為他的故事很好地解釋了探索未知世界對於人類存續的意義。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也好,目力之外的宇宙深處也好,所有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和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構成了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全部自然環境。我們對此了解得越多,才越有機會生存下去,才能生活得越好。如果沒有好奇和探索的天性,我們的祖先就不會去嘗試用火、打制石器,也不會一次次翻過河流山巒去尋找更好的棲息場所,或許早就在某次冰河事件中完全滅絕了。反之,每一次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最終都人類帶來的豐厚的回報。顯微鏡的發明導致了微生物的發現,進而發展出了抗生素和現代醫學,還有罐頭食品、真空包裝和加熱消毒牛奶。靜電現象原本被歐洲王室用作雜耍表演的道具,後來卻導致了電的發現,然後是電磁學的發展直至量子力學的出現。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毫不誇張地說,好奇和探索是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驅動力。因此,進入現代社會之後,盡管科學設備的花費越來越高昂,有的甚至到了即便是最富有的國家也難於單獨承受的地步,世界各國仍然沒有放棄,而是聯合起來,啟動了包括阿爾法磁譜儀、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等項目在內的一系列國際合作計劃。此外,包括中國在內,各航天大國也都有各自的探月計劃和火星探測計劃。

在對於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方面,我們的文明原本是有所欠缺的。古代世界中的我們在傳統上過於註重實用,對那些一時見不到成效的東西有些輕忽,我們一心只關註人世間的事情;我們嘲笑西方神學家爭論“一個針尖上能站幾個天使”,卻不知道這個從字面上看很無聊的問題背後,卻隱含著某種對於實體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另一種觀念,即現實是某種絕對理想世界的投影,科學探索就是研究投影的形狀,以此去探知它所代表的那個世界的運行規則。從柏拉圖的理念世界、畢達哥拉斯的“萬物皆數”、歐幾裏得的幾何世界,到近現代的公理體系、科學理論,基本出發點是一脈相承的。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在追求絕對理念世界的過程中,西方文明在探索中獲知萬有引力、微生物、電、原子等等現實世界的奧秘。而我們直到被炮聲震醒,才驚覺已經落後太多了。好在我們不但挺過來了,而且補上了這一課,把西方科技連同探索精神一同納入了自己的文明體系。當然,今天的我們不再需要鉆研針尖和天使的問題了,因為科學和技術都已牢牢紮根在了中國人的心中,我們已經懂得了應該如何去探求未知的世界,從南極的遠古冰層,直到遙遠的太空深處。

從中國對於宇宙探索的態度來看,如今這條巨龍不但已經蘇醒,而且張開了雙眼,正在好奇地打量著周圍的世界,中微子實驗、南極科考、蛟龍探海、子午工程、正負電子對撞、同步輻射光源等諸多探索項目一一展開,從微觀到宇宙,從深海到太空,尋找著未來的前進方向。未來巨龍的軌跡將不僅限於大地,天空和海洋,還要飛得更高、更遠,直到星辰大海。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 頁 3 Empty 回復: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11月 23, 2013 9:17 pm

(十)滄海桑田

中國的未來將會怎樣,歷來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會象前蘇聯那樣崩潰,有人說會象南美那樣衰落,有人說會象德日那樣被擊敗,有人說會重新陷入周期律,他們總是能找到這樣或者那樣的事例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也有人說將會興盛強大,不過是在某一個遙遠未知的將來,言語中總是顯得不那麽自信。2005年曾有人預測中國的GDP將2030年超日本,那時即便是最樂觀的人也認為這純屬天方夜譚。但讓所有人跌破眼鏡的是,實際上這個超越只用了5年,在2010年便達成了。現在的中國則已經全方位地超過了日本,表現在世界500強企業、發明專利申請量、《自然》文章、超級計算機500強等各個方面,其中個別的甚至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如果有人穿越回10年之前,把這些說給當時的人聽,一定會被認為是個瘋子。

然而中國的發展速度卻超過了最大膽最瘋狂的想象。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奇跡,一個實實在在的奇跡。那麽,如此的奇跡究竟是怎麽發生的呢?答案是:工業化。農生產業必須建立在工業的基礎之上,而第三產業則是依附在工業之上的附加產業,只有工業才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產業。工業具備改變世界的力量,也是造就中國奇跡的根本原因。雖然中國的完全工業化才僅僅完成了一半,就已經打造出了一個日新月異的奇跡中國,一個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工業體。未來的中國會怎樣,取決於未來的中國工業將會怎樣。只要中國繼續堅持工業化道路,工業也必將繼續推動中國的進步,創造出更多令人瞠目結舌的奇跡。

A.工業基因

要想知道中國的未來,先讓我們回顧一下中國的過去。一般人們都把古代中國當作是一個徹底的農業國,甚至有“黃色文明”的說法。這些看法是錯誤的,至少也是片面的。雖然中國從來都是以農業立國,但並非是和工業絕緣的,更非象某些人宣揚的那樣,是西方在近代用堅船利炮打開了我們的國門,於是我們才有了工業化。實際上恰恰相反,從某種角度來說,中國的文明傳統中,自古以來就有著工業的傳承,並且比西方世界的更加古老和系統,中國人的身上一直攜帶著工業的基因,並且比西方人更深入骨髓。

工業的本質就是改變,就是以科學為指導、以能源為驅動、以技術為手段去改變我們身邊的世界,或者創造出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事物。從這個意義上說,從我們的祖先打制第一塊石器開始算起,整個人類的文明進程也就是工業的發展過程。盡管打制石器標誌著人類與野獸的分野,是人類文明史上裏程碑式的事件,但是這種制造技術只能被稱為原始手工業,而非現代意義上的工業。現代工業具備如下特征,硬件上包括:利用超越體能的外部能源、標準化的產品、機器制造、分工合作的生產方式和高度組織化的生產機構(工廠)等等,軟件上包括:生產規範、管理體系和技術傳承等等。用這些標準去衡量的話,世界上最早的工業化國家是兩千多年前的秦國。不必感到驚訝,也並非聳人聽聞,當年那個橫掃六合、統一中國的大秦帝國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工業化國家,特別是兵器工業方面。

在工業管理方面,秦帝國實行“物勒工名”,即把各級制造人員的名字依次刻在產品上面。出土的秦代兵器上依次刻著相邦、工師、丞和工匠的名字,相邦、工師、丞和工匠分別相當於現在的國防工業部部長、兵工廠廠長、車間主任和操作工人。這種制度在現代被稱為質量溯源管理。這些職位和制度還表明,秦帝國的生產機構是高度組織化的,其中的工人更接近於有組織、有紀律的現代產業工人,而不是一般的手工作坊中的自由勞動者。此外,和存在很大隨意性的手工作坊生產方式不同,秦的兵工廠中還存在著嚴格的質量標準和檢測機制,每一件兵器在出廠前都必須經過層層檢驗,合格後才會放行。質量檢驗和質檢員都是現代工廠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在產品制造方面,秦帝國的兵工廠已經實現了配方和工藝的標準化,產品具備一致性和互換性。從出土的秦代兵器來看,不同時期的兵器具有幾乎相同的金屬成分構成,不同地區生產的兵器具備幾乎完全相同的外形,同一批出土的上萬只箭簇完全相同,其三個棱邊的尺寸平均公差只有0.8mm,出土的弩機構件不但結構精巧而且具備互換性。所有這些都表明,秦帝國的兵器是依據規範和標準進行制造的,已經具備了現代工業品的特征。工業品不同於藝術品、手工制品,最大區別就在於工業品具有標準化、一致性和互換性的特點。標準化是現代工業的基礎,所有的現代工廠都是在一系列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的規範之下進行生產的;互換性更是大工業生產所必須的基礎條件。近代互換性生產始於18世紀後半期,當時的英、法、德、俄等國開始把互換性用於兵工生產,而秦國早在兩千年前的就已經實現了這些。

此外,秦國還創建了超越時代的計量標準體系,全國使用統一的度量衡,即長度、容積和重量的國家標準。由國家制作標準的計量器具被分發到全國各地,依照嚴格的法律規定進行使用和維護,並且每年進行檢驗,不合格的就要被廢除。只有所有的生產者都遵循相同的基準,其產品才可能具備一致性和互換性。現代工業的計量基準始建於19世紀末的法國,分別設立了作為長度標準的米原器和作為質量標準的千克原器,前者後來被光速基準取代,後者則一直沿用至今。現在各國的國家計量機構會定期進行計量基準的比對,以保證相互的一致性。國家內部則是逐級設立計量站,把標準層層傳遞給每一個最終生產者。如果沒有這套遍布世界的計量體系,我們就無法把不同廠家、不同產地的零件裝配到一起,全球化大生產更是不可想象的。

在機械化生產方面,從出土兵器上的加工痕跡來看,具有機器打磨的痕跡,說明當時的秦帝國至少已經使用了初級的加工機械。秦帝國的兵器生產規模十分巨大,支持了規模達到一百萬人的軍隊。要進行如此規模的生產,並且保證產品的一致性和互換性,僅僅靠手工制作或用手工操作簡單機械是不可能達成的,也不是個別的天才工匠可以做到的,只能是采用工裝、模具和量具等裝備,甚至是某種簡單的仿形機床,只有這樣才能讓普通工匠大批量地生產出一致的產品。今天,工裝、模具、量具和仿形機床仍然是工廠中必不可少的生產裝備。

綜合各方面來看,秦帝國擁有一部超越時代的強大工業機器,這也是秦國能夠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的原因之一。除了兵器,秦國的工業機器還打造出了很多至今仍令人驚嘆的宏大工程,包括秦長城、秦直道和都江堰。其中秦直道是古代的高速公路,其施工質量之高,使得它的路面直到現代仍可使用。都江堰更是一項舉世無雙的水利工程,姑且不論其工程設計水平之高超,也不論其造福人民的程度之大,單就這項工程的工作時間之長而言,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我們常說“百年大計”,即便是一項現代工程,其設計壽命最多也不過是一百年而已。古代的工程大都早就成為了遺跡,金字塔也好,雅典衛城也好,羅馬鬥獸場也好,吳哥窟也好,現在都只能供後人憑吊了,甚至連遺跡都無處尋覓了,比如空中花園。而都江堰則是一個例外中的例外,這項偉大的水利工程自落成至今已近超過2200年了,卻仍然能夠完好無損地繼續發揮作用,年復一年地灌溉萬頃良田。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 頁 3 30rsf4h

從工程學的角度看,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奇跡,環顧全球,沒有其他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文明能夠做到這一點。作為一件工業品,一部手機可以用上幾年,一輛汽車可以開上十幾年,而建築、橋梁和水壩等等,如果維護良好的話,能有數百年的壽命。而都江堰作為一項水利工程能持續運行兩千多年,依靠的是建造它的民族,一個擁有工業基因的民族。水利工程是工業品,需要持續的維護才能正常運行,純粹的遊牧民族和農業民族是不可能在如此之長的歷史時期中堅持完成這項任務的,而中華民族做到了。歷經戰亂、天災和改朝換代,我們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裏始終維持著這項工程的運轉,這是一項無可超越的世界紀錄。

盡管在此後中國的工業發生了退步,再也造不出具有互換性的弩機了,但是工業的基因已經流淌在了中國人的血液裏,中國造出了最好的紡織品和瓷器,發明了紙張和火藥,建造了京杭大運河和黃河堤防,乃至七下西洋的遠洋船隊。所以,今天中國能夠自己的力量完成工業化,並且在工業化的道路上繼續昂首闊步,既沒有象老牌殖民國家那樣靠掠奪殖民地和販賣黑奴完成原始積累,也沒有象南美諸國那樣跌入中等發達陷阱,更沒有象一些發達國家那樣落入去工業化的境地。這並不特別值得令人驚訝,因為中華文明早已具備了工業基因。

這種基因使得我們的民族具備了契合工業化要求的內在稟性:自我組織、團隊合作、勤勞肯幹、嚴謹求實、持之以恒和富於創造等等。究其根源,這些特質來自於大禹治水的團結合作、秦國兵陣的嚴密組織、治理黃河的堅持不懈、建造長城的一絲不茍……,並始終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這也是為什麽當年只有在華工的參與下,才能建成橫跨美洲的大鐵路。同樣,這也是為什麽今天的我們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工業化、能夠為自己造出舉世無雙的高鐵網絡,因為我們就是這麽一路走過來的。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 頁 3 Empty 回復: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11月 23, 2013 9:20 pm

B.內在動力

任何一種事物,從開始到結束,都會經歷五個階段:產生、成長、維持、衰落、消亡,一個細胞也好,一頭大象也好;一種產品也好,一項技術也好;一個公司也好,一個國家也好;從一粒灰塵到一個星系,概莫能外。這是因為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正負兩方面的力量,當正向力量占據上風的時候,它就會變得欣欣向榮,反之則會走向衰亡。工業也不例外。當工業的發展能夠為其自身帶來更大力量的時候,這種驅動力量就會讓工業以爆炸的方式迅猛增長,比如近代的西方和今天的中國;否則工業就會逐漸退化,即去工業化,比如秦漢之後的中國和現在的一些西方國家。

對秦帝國而言,其工業機器的驅動力量是軍事擴張,勢力範圍的擴大為其帶來更多的人口和土地,而更多的人口和土地使得這部機器更加強大。秦帝國的工業機器不但打造出來一只無敵的軍隊,而且建造了鄭國渠、都江堰、靈渠、秦直道等一系列工程,為帝國養育了更多的人口、控制了更大的土地、為工業機器帶來了更多的燃料。在這種正反饋之下,秦帝國極度擴張,占取了當時所能到達的一切土地,從河套到嶺南,從巴蜀到山東六國。這是秦帝國的輝煌頂峰,同時也是從成長階段進入衰落階段的轉折點。此後,秦帝國軍事擴張達到了技術極限,工業機器失去了用武之地,其巨大的力量開始反噬帝國本身,修長城、阿房宮、始皇陵,這些非但不能為工業添加燃料,反而成為了帝國崩塌的導火索。

在接下來的兩千多年時間裏,中國一個經歷了持續而漫長的去工業化過程,那些曾為秦帝國打造出制式武器的規章制度和其他的嚴刑峻法一起,被以休養生息、寬待百姓的名義拋棄了,此後的中國再也造不出具有互換性的弩機了。雖然宋朝和明朝都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雖然中國繼續在科學和技術上取得進展,雖然也能造出上千噸的遠洋帆船,雖然也能打出上千米的深井,但是此後的中國再也沒有出現過體系化的工業社會。究其根本原因,在於整個國家限於一個封閉的空間,形成為一個自我循環、自我滿足的內向社會,無法在擴張中實現工業的正向循環。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社會的周期律可以得到一種解答。在向外擴張達到技術和地理所限制的頂點之後,因為不能從外界持續地引入能量,內部矛盾不斷地積累,所以一代又一代的中原王朝只能在不斷地覆滅和重建中反復。每一次的具體原因、時機和形式可能各不相同,但最終的結局是不可避免的。這種周期既是中華文明的不幸,同時卻也是一種幸運。不幸之處在於中華文明從此陷入了封閉。僵化和衰落。而幸運的是,中華文明僅僅是在周期中反復循環,而沒有徹底崩潰,說明我們的文明具備強大的、內在的生存能力。這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個特例,遠遠超越了其他的文明。遍覽全球,在類似的條件之下,其他所有的古代文明都無一例外地走向了自我毀滅,比如古埃及文明、瑪雅文明等等。

當時間來到十九世紀之後,外來的危機劇烈的打破了中國原有的狀態,各種思潮、各種勢力紛紛登上歷史舞臺,爭奪著中國未來的主導權,中學為體和全盤西化、洋務運動和百日維新、保皇派和革命黨、帝制和共和、官僚買辦和民族資本、殖民和反殖民、侵略和反侵略、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這是一段令人眼花繚亂的歷史。期間中國人也毫不忌憚於嘗試各種社會體制,君主立憲、天朝田畝、五族共和、議會民主、軍政府、新民主主義……,其嘗試之多、更替之頻繁、代價之巨大,都是史無前例的。所有爭論和鬥爭的背後都隱含著同樣的問題,即要不要搞工業、怎麽搞工業、誰來搞工業的問題。而對勝負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工業力量。在那一百多年的時間裏,先是掌握工業的推翻了精通騎射的,然後是堅持自主工業的趕走了熱衷買辦工業的。當一切塵埃落定之後,以戰勝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為轉折點和出發點,現代工業化終於在中國站穩了腳跟。

雖然渡過了三千年未遇之危局,但中國的危機並未完全解除,剛剛從亡國滅種的邊緣掙紮過來、尚且心有余悸的中國人,又面臨著開除球籍的危險。不過正是這種巨大的外來壓力和危機感,徹底打破了中國人原先的封閉和自滿,成為發展工業的最大內在動力,進而激發出了人類歷史上最激烈、最宏偉的工業化進程。如果說秦帝國的工業動力來自於疆域的擴張,近代西方的工業動力源自於財富的攫取,那麽近現代中國的工業化則是為了民族的生存。這是一種巨大的正力量,植根於民眾的內心深處,比帝國擴張的野心或者資本增值的貪婪更持久、更堅韌,並且自下而上地匯合成為一種國家意誌――獨立自主、排除萬難、不遺余力地推進工業化。於是,我們看到,以抗美援朝的勝利帶來的156個援助項目為起點,中國人開礦山、建工廠、修鐵路……,不計代價地建設工業,這不是為了開拓殖民地,也不是為了發家致富,而是為了不再挨打,讓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明能夠延續下去。

此後,在這種正力量的推動之下,中國用了大約三十年的時間初步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期間中國既沒有從海外掠奪財富,也沒有來自宗主國的資金扶持,完全是靠自己的勤勞和付出,自主完成了工業的原始積累。這在世界經濟的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也是那些靠販毒、搶劫和販奴發家的西方國家們所難於理解的。當然,這並非是毫無代價的,為此中國人在整整一代人的時間裏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把一點點有限的生產剩余全部用來發展工業,而不是吃光用掉,所以我們今天才有了遍布全國的工廠、礦山、電網、公路和鐵路。

有些人高舉仁義道德的大旗,把過去的困苦說成是罪惡,並企圖以此為依據,推翻過去中國所走的工業道路,還振振有詞地反問到,為什麽不讓他們過得更好些呢?是的,他們為什麽不讓自己過得更好些呢?他們完全可以這麽做,他們完全可以多吃一些,而不是拿糊口的糧食去交換機器和技術;他們完全可以多享受一些,少蓋一些工廠、少修一些水庫,更沒有必要拼出性命打通成昆鐵路;他們完全可以把安逸和享受留給自己,把貧窮和勞苦留給子孫後代。但是,他們沒有那麽去做,他們用自己的勤儉為我們換來了工業化,讓後人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車開,有工作可做並且不必再擔心挨打。對此我們這些後人除了欽佩和感激,還能說些什麽呢。唯一的問題只能是,我們又能給後代留下些什麽呢?

答案是一個更加現代、更加先進、更加強盛的工業中國。自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始終盡一切可能地發展工業,盡管其中也經歷了挫折和失敗,但六十多年來始終沒有放棄過工業化的發展方向,無數人為此付出了汗水乃至生命。正因為此,今日的中國已經成為了一個全球最大、門類最齊全、並掌握高端技術的工業國家。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 頁 3 2ba43b

經過三十年的奠基和三十年的飛速發展,相對於先進國家的停滯甚至倒退,中國工業始終保持了加速前進的勢頭,對一個又一個工業強國實現了超越。但是我們的生存危機並未完全解除,某些發達國家並不樂見我們的工業化,因為這妨礙了他們對我們的剝削和操縱,他們更害怕過去對我們所犯下的罪行遭到清算,所以他們曾經、正在、將來也還會繼續采取一切辦法搞垮我們的國家,搞垮我們的工業。一方面,他們用最大的力氣向我們推銷所謂最先進、最普世的社會制度,據說這樣就可以讓我們成為現代化的發達國家;另一方面,他們卻花費更大的力氣防止我們掌握哪怕僅僅是制造一顆螺絲的技術,花再多的錢去買也不行,甚至連多看一眼都不讓,從計算芯片到振動平臺,從預警飛機到導航衛星,不一而足。如此背謬的言論和行動,不能不讓人懷疑他們的真實用心,更不用說他們還在明裏暗裏支持針對我們的各種分裂勢力和恐怖活動了。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是愚蠢的,能夠保護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工業力量。正如在剛剛過去的那個龍年裏面,我們的國家在南海和在釣魚島所做的那樣,用屬於我們自己的工業打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鋼鐵艦隊,保衛我們自己的領土、領海,以及生存的機會。

實際上我們的中華文明歷來就是一個以生存為根本的文明,善於為生存而鬥爭、敢於為生存而鬥爭,從大禹治水到擊退匈奴,無論自然災害還是異族入侵,都不能摧毀我們的文明。對我們中華文明來說,來自近代西方的工業化進攻非但沒能打垮我們,反而重新激活了文明裏面的工業基因,生存的威脅反倒成為了發展工業的內在動力,既沒有象印加文明那樣一觸即潰,也沒有象南亞次大陸和非洲大陸那樣被殖民數百年,更沒有象一些土著部落那樣被毀滅殆盡,而是用最快的速度重新站立起來,並且脫胎換骨地成為了工業國,成長速度更是日新月異。展望未來,僅憑這一點,就足以讓我們對中國的未來抱有最大的樂觀態度。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 頁 3 Empty 回復: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11月 23, 2013 9:24 pm

C.龍與世界

當年列強們用炮火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為的不過是方便他們自己進來搶劫,正如他們先前在非洲大陸、美洲大陸、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所做過的那樣,他們完全有理由期待再一次得逞。但是,這一次有所不同,他們猜對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尾。古老的中華文明不但沒有被他們的槍炮征服,反而在烈焰中浴火重生,並且脫胎換骨地進化成了嶄新的現代工業文明。在這一過程中,中華文明從內外兩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內部激發出的求生意誌成為推動工業化的內在動力,而外部世界則為工業化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使中華文明從封閉轉為開放式發展,擺脫了封閉系統所必然面對的衰落和僵化。於是,侵略者們愕然發現,在被炮火轟開的大門後面,不是一個予取予求的寶庫,而是一條被驚醒的巨龍。

並非所有人都樂見這一點,也並非所有的國家都支持這一點。新中國剛剛成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便對我們關上了世界的大門,試圖把我們重新封閉起來,讓我們在黑暗中慢慢死去。為此,他們依托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建立了封鎖線,用第七艦隊巡弋臺灣海峽、在臺灣建立軍事基地、出兵朝鮮、把戰火燒入中國境內、在越南扶持獨裁政權、挑動印尼軍閥屠殺華人,直至用海盜手段劫持和中國做生意的貨船,試圖把新生的共和國扼殺在搖籃裏。他們不顧任何道義、撕下所有假面、用盡一切手段,企圖用炮火重新封上那扇被炮火打開的大門,結果卻是又一次的失敗。覺醒的巨龍怎會任人宰割,抗美援朝、援建非洲、抗美援越、兩彈一星,中國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硬是為自己打出了一片天地,不但在當時為我們掙來了工業基礎,而且讓我們至今享受著後續紅利,其中包括東北亞的安全屏障和非洲的資源供應。

時至今日,還有一些人一廂情願地幻想,當時如果倒向美國會如何如何,如果早些搞改革開放又會如何如何。歷史沒有假設,問題的關鍵不是中國該如何選擇,也不是中國能如何選擇,而是美國及其西方世界到底給了中國什麼樣的選擇。在真實發生的歷史中,他們給了中國兩個選擇:一個是投降,作為經濟殖民地“融入”所謂的自由世界;另一個就是封鎖,直到中國投降或者衰亡為止。意識形態的對立不過是浮在表面的借口,雙方的核心分歧在於,中國要以什麼樣的身份在世界上占據什麼樣位置。做仆從,還是做主人,這是一個問題。對此中國人已經作出了自己的選擇,選擇了自主工業的道路,選擇了發展工業的政黨,選擇了唯一能夠和願意幫助自己建設工業的國家陣營,作出選擇的方式不是把對鉤或者圓圈畫在一張紙片上,而是把生命、鮮血和汗水撒在神州大地上。於是我們才有了今天的中國。

要是還有人懷疑這種選擇的話,無需假設歷史,只要看看現實就夠了。國土面積和意大利相當、人口超過一億、自然條件優良的海洋國家菲律賓,在被美國“自由”、“民主”和“開放”了一百多年之後,如今最有名的出口“產品”是菲傭,全國鐵路共計995公裏(窄軌),其中尚在運行的有484公裏。歷史和現實已經一再證明了,沒有工業的國家註定只能成為一個悲劇。

要避免悲劇,就必須發展工業。要發展工業,就必須打破外來封鎖,利用外面的資金、技術、原料、市場,這樣才能讓工業體系運轉起來,並且不斷升級。為此,新中國自成立之初就始終保持著開放的姿態,一方面從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成套地引進工業設備和技術,另一方面在第三世界國家中拓展空間。即便是對於意識形態對立的西方國家,中國也盡力與之周旋,利用他們內部分歧和資本的逐利本性盡可能多的換來一些設備和產品。這是一種主動出擊、自強自立、不限於意識形態的開放,不同於作為經濟殖民地的“被開放”,前者讓國家身上生長出骨骼和肌肉,後者則是長出任人宰割的肥肉。

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奮鬥,中國不僅在經濟上初步建立了一個獨立、完整工業體系,而且在外交上縱橫捭闔,在第三世界廣交朋友,用自己的力量反過來打開了西方國家的大門。1971年,中國恢復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同年,中國先後與英國、西德、日本等主要西方國家建交。與此同時,中國的對外貿易發生了飛躍性的增長。從1971年到1974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分別是:48億美元、63億美元、110億美元、146億美元,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裏增長了兩倍多。接下來,中國在外匯儲備幾乎為零、甚至是負數的情況下啟動了“四三方案”,即用43億美元從西方國家引進成套生產設備。該方案總投資約200億元人民幣,先後興建了26個大型工業項目,主要集中在重化工業領域,包括4個大型化纖廠、4個重化工廠、13個化肥廠、3個大型電站和2個鋼鐵項目。項目於1973年啟動,至1982年全部投產,是繼蘇聯援助的“156項工程”之後,中國工業的又一次大規模升級。其中化纖和化肥廠大大增加了服裝和糧食的供應,使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基本解決了衣食問題,成為八十年代實現經濟起飛的前提條件。

此後又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的工業在國際大循環中逐漸升級,從出口原料、進口成品轉變為進口原料、出口成品。接著,以2001年11月10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契機,中國的經濟進入了快車道,各項增長速度令人瞠目結舌。在接下來的十年時間裏,中國的GDP國際排名差不多每年上升一位。2012年,中國的GDP總量增加到了2002年的4.3倍,翻了兩番還多。這令一些經濟學家們很不適應,他們原本是用GDP來批評中國、宣傳中國崩潰論的,現在不得不改為推銷GDP無用論了。

讓他們跌碎眼鏡的還不止這些,從2002到2012的十年間,中國的外匯儲備增加了1056%、進出口總額增加了523%、發電量增加了202%、粗鋼產量增加了289%,均占據世界第一的位置。毫不令人意外地,各路專家聞風出動,我們於是又聽到了外匯儲備瓜分論、貿易盈余吃虧論、GDP高能耗論和鋼鐵過時論,還有各種產能過剩論、人均不足論、核心技術空白論等等。總之,中國工業越進步,這些高論就越多,對應的名單就越長,所以我們不妨把這些看做對中國工業的另類叫好。

對於今天的中國來說,下一步需要考慮的已經不是名次問題,而是中國制造將會占據全世界的多大百分比。2012年,中國以全球19%的人口,生產了全世界近一半的工業品,其中主要工業品產量及其在世界總產量中的份額分別是:發電量4.9萬億度(23%)、原煤36.5億噸(46%)、粗鋼7.1億噸(47%)、電解鋁1986萬噸(44%)、精煉銅574萬噸(27%)、黃金403噸(14%),水泥22.1億噸(57%)、硫酸1786萬噸(31%)、化肥7296萬標準噸(35%),彩電1.28億臺(49%)、冰箱0.84億臺(47%)、空調1.33億臺(88%)、洗衣機0.67億臺(51%)、微型計算機3.54億臺(91%)、手機11.8億臺(71%),汽車1927萬輛(23%)、民用船舶7829萬載重噸(43%)。在基礎建設方面,2012年裏中國新增的公路裏程、高速公路裏程、鐵路裏程、高速鐵路裏程、發電裝機容量等等,也都位居世界首位。要論高端產品和核心設備的話,中國向英國出售用於制造航母的龍門吊、向德國出售高速高精度五軸數控機床、向美國的福特公司出售轎車生產線。中國不但是制造大國,也是實實在在的制造強國,所欠缺者,尚未全面達到世界第一或者唯一而已。

在走向工業化的過程中,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不是零和遊戲,而是互相互相幫助和促進的。中國並非僅僅扮演了資源消耗者和商品競爭者的角色,也不是別國工業毀滅者,越是與中國的經濟關系越緊密的國家獲益越大。對於發達國家而言,中國的廉價商品降低了其生活成本,並且有利於他們將產業向高端發展。至於說一些西方國家的遇到了經濟危機,一方面是由於他們選擇了過度的福利,或者過分地依賴虛擬經濟,放棄了自己的工業;另一方面,數百年來這些老牌殖民國家憑借歷史遺留的經濟、政治、文化和軍事優勢剝削第三世界國家,利用科技壟斷享受中高端產品的超額利潤,而中國制造的出現改變了這種情況,拉低了他們的額外收益,使他們的不勞而獲、少勞多獲的“好”日子走到了盡頭。所以,中國的崛起打破了不平等的舊國際經濟秩序,與其說中國是工業粉碎機,不如說是某些發達國家的利潤粉碎機,或者是新經濟秩序創建者。實際上,那些堅持自身工業、大力發展與中國經貿關系的國家,比如德國,並沒有陷入危機,更沒有被粉碎,在歐盟諸國中顯得一枝獨秀。

對於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而言,中國則是一個工業帶動者,而非阻擋者或者搶奪者。中國作為進口國,同樣從他們那裏購買了大量的產品,其中有資源類商品,也不乏高附加值產品,讓他們有資金去發展自己的基建和工業,當年中國也是靠賣糧食和石油起步的。中國作為出口國,向他們提供的不僅僅是低端市場上的競爭產品,還有他們原本要花高價才能從發達國家買到的中檔工業品,特別是日用家電,以及發達國家不願賣或者他們原來根本買不起的高端工業產品,比如地鐵。

伊朗一直渴望能夠擁有地鐵,其地鐵規劃開始於1975年,在1985年正式通過,並於1986年啟動執行,采用的是法國的方案和技術,完成了一定量的土建施工,後因兩伊戰爭和經濟原因被擱置。1991年,伊朗進行了地鐵項目的國際招標,中國戰勝了法國和俄羅斯的競爭,贏得了建設合同,開始為伊朗修建他們夢寐以求的德黑蘭地鐵,至今已超過20年,建造的地鐵總裏程約120公裏。要知道,伊朗是中東地區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有核電站和能提煉濃縮鈾、能研制彈道導彈和發射衛星、能自主維護美制F14戰鬥機、能俘獲美國的無人機,技術能力在中東也是首屈一指的,與那些靠賣石油過日子的酋長國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即便如此,修建地鐵對於他們來說,仍然不是一件靠自己的力量可以企及的事情。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 頁 3 2qx2pax

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中國工業能力之強大和高端。中國不僅能造地鐵,而且能在二十幾個城市同時展開地鐵工程;中國的地鐵不僅能在地面和地下通行,而且能在長江的江底之下穿過;中國不僅能夠自主建造地鐵所需的機車和信號系統,而且能生產建造地鐵所需的關鍵裝備――盾構機。它們才是中國制造的真正代表,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最好產品。

面對洶湧而出的中國制造,剛開始的時候,有些國家是頗有些疑慮的,生怕被搶走了飯碗。但是,隨著和中國的生意慢慢做開,他們發現跟著中國發展才是自己最好的機會,於是和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區、貨幣互換協議,加入了中國的經濟大循環,結果飯碗不但沒砸,反而是生意越做越順、越做越大。東盟諸國便是最好的例子。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全面啟動,當年雙方的貿易總額比上年增加了37.5%,達到2928億美元,中國成為東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而中方的逆差為164億美元。2011年,雙方的貿易額激增為3623億美元,增長率為23.7%,中方逆差為226億美元;2012年,中國-東盟貿易額繼續創造歷史新高,達到4001億美元,同比增長10.4%,中方順差為85億美元。在短短的三年裏,雙方的貿易額幾乎翻了一番。這種經濟紐帶的牢固性不是政治伎倆可以輕易打破的。美國的重返亞太也好,日本的價值觀外交也好,都無濟於事。

中國不同於那些殖民出身的發達國家,和別人做生意的時候不附帶政治條件,也不用世行專家忽悠別人,更不會制造金融危機洗劫別人,所以貿易越做越大的同時朋友越做越多。其中最重要、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中國樂於向第三世界輸出的既不是普世價值,也不是廉價商品,而是工業本身,尤其是基礎設施。

包括公路在內的基礎設施是工業得以運行的前提條件,基礎設施的瓶頸是制約欠發達國家發展工業的重要因素。道路,包括公路、鐵路、水路和空運,其作用和意義在於降低人流和物流成本,使各種工業要素能夠以可接受的代價匯集到一起,從而讓工業生產成為可能。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向這些國家所提供的道路,“中國路”,不僅是一條行車走路的交通之路,而且是一條實現工業化的發展之路,是一條欠發達國家追趕發達工業國家的前進之路。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 頁 3 330qpoh

與此同時,中國也需要好好考慮一下自己的道路。有人認為,中國的前進方向是帝國,一邊打倒舊殖民國家,一邊將其他國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這是一條死路,等於是在與全世界為敵,姑且不論能有幾分勝算,即便僥幸成功一時,也必將象歷史上所有帝國的一樣,最終落得個灰飛煙滅的結局。企圖把自己的輝煌建立在別人的廢墟之上,如同試圖把萬丈高樓放置在流沙上面,這樣的帝國是不可能長久的,從古代的蒙古帝國到近代的日本帝國,都是如此。我們應該走另外一條路,與其他所有願意和我們平等相待的國家分享我們的工業之路,讓別人從我們的發展中得到好處,這樣才能得道多助、朋友遍天下,國家的富強會更可靠、更長久。

二戰後的美國便是最好的例子,在戰後的二十多年時間裏,美國先後實施“馬歇爾計劃”幫助歐洲進行戰後重建、放手讓日本恢復和發展工業、通過產業轉移和技術轉讓扶持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姑且不論其背後的政治動機如何,從客觀上說,這些都對相關國家的 經濟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於是這些國家才會對美國心悅誠服、甘為驅使。不僅如此,這些國家的經濟恢復或者起飛之後,反過來也幫助了美國自身,或者成為美國商品的巨大市場,或者為美國提供配套產品和技術,使美國經濟在國際大循環中完成了產業升級,並實現了新技術革命。於是美國才有了今天的國際地位,究其根本,不僅是因為美國的軍事、科技、經濟如何強大,更多地是因為有了一群足夠強大的盟國。不過,最近二十幾年來,美國用廣場協議放倒了日本、在東南亞制造金融危機、把伊拉克打成失敗國家、用科索沃危機打擊歐元、在中東大搞顏色革命,雖然從表面上看是從勝利走向勝利,但實際上這種從盟友身上吸血滋補的辦法是飲鴆止渴,是一條死路。正所謂獨木難支,到最後把自己的盟國全都吸幹之後,會剩下什麼呢,還能有誰願意和能夠幫助自己麼,環顧四周,不過是孤家寡人罷了。

美國尚且如此,中國不過是剛剛走上了復興的道路,距離今日美國的實力和地位仍有距離,更不能走這條路。有人宣稱要搞帝國,也有人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作為玩笑則可,要是果真付諸實施的話,恐怕最後無路可走的是中國自己。在這方面,倒不妨借鑒一下中國自己的歷史經驗。中國的版圖擴張和西方完全不同,不是把別人變成奴隸和掠奪對象,而是平等地接納他們加入自己,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員。秦統治巴蜀、掃滅六國、將嶺南納入版圖之後,巴蜀、六國、嶺南的便都是秦人,秦法面前人人平等,後世也是如此。同一時代的羅馬帝國則是羅馬人自己當公民、士兵,四處征討、劫掠,讓被征服者納貢、甚至作奴隸,羅馬的光榮只屬於作為征服者的羅馬人,而非每一個生活在羅馬帝國版圖內的人。兩千年後,中國依然屹立在世界之林,而羅馬只剩下斷壁殘垣個人憑吊了。以史為鑒,兩條道路何去何從,答案不言而喻。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 頁 3 Empty 回復: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11月 23, 2013 9:27 pm

D.立國根本

未來的中國將會怎樣,取決於未來的中國將會有怎樣的工業。未來的中國將會有怎樣的工業,取決於未來的中國將會有怎樣的人民。未來的中國將會有怎樣的人民,取決於現在的中國擁有怎樣的教育。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

之所以說工業決定未來,是因為工業對於社會的最大意義,不在於提高個體的生活水準,而是為社會組織引入負熵,即降低內在混亂度、提高有序程度、排解內部矛盾、維持系統運轉,這決定了一個國家能不能存在、以怎樣的方式存在。負熵可分為兩種:能量和制造,前者比如化學燃燒、電力和核能,其本身就是負熵,而所謂制造就是一個降低對象混亂程度、提高其有序程度的過程,比如把紗線織成布匹、把砂石建成房屋。工業能力意味著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現代工業之不同於手工業、小作坊,也正在於這兩點,一方面通過對化石能源的開發釋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另一方面通過社會化大生產極大地提高了制造的水平和效率。

其實對於生物個體也是同樣。植物從陽光獲得能量、吸納二氧化碳制造糖分;動物從食物中獲得能量和氨基酸等,制造出蛋白質構成自己的身體。每個生命都必須不斷進食和吸收,獲得能量和原料,然後制造自身需要的物質,於是才能存活和成長,否則必定死亡。對於一個國家更是這樣。所以,我們看到,凡是工業發達的國家,其社會都是文明有序的;而那些工業不發達的國家到處都是臟亂差的現象;工業發生退步的話,社會的方方面面必然隨之退步,比如剛剛破產的底特律;凡是工業出現危機的國家,社會也必然出現危機,比如最近的冰島、希臘、埃及等等;越是堅持工業道路的國家,在經濟危機中越能屹立不倒,比如歐債危機中的德國。三產和金融都不是支撐國家的終極力量,工業才是。

那麽,什麽工業又是靠什麽力量來支撐的呢?歸根到底,是勞動。其中既包括體力勞動,也包括腦力勞動;既包括勞動的數量,也包括勞動的質量、效率。所謂工業,其本質就是用勞動去改變外在的物質世界,使之符合人類的需要,紡紗織布也好,煉鐵燒陶也好,機械制造也好,石油化工也好,都是如此。勞動的投入越多、效率越高,帶來的改變就越大,工業就越強大、越先進,文化就越繁榮、社會就越文明、國家就越富強。或許世界最初是由上帝創造的,但是現在我們身邊的一切,從服裝鞋襪到桌椅板凳、從手機電腦到電視冰箱、從汽車火車到船舶飛機、從道路橋梁到房屋建築、從槍支彈藥到坦克大炮、從電報電話到光纖通訊,既不是靠魔法,也不是靠上帝,而是靠勞動創造出來的。

勞動唯一來源是勞動者。一個國家有怎樣的勞動者,就有怎樣的產品,就有怎樣的工業,於是就有怎樣的現在、將有怎樣的未來。而在勞動者身上,對工業化最重要的,無疑就是受教育程度了,沒有之一。縱觀世界各國的工業歷史,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工業化程度是和其國民教育程度成正比的,沒有例外。那些國民教育程度高的國家,哪怕國土被戰爭毀成廢墟,例如二戰後的歐洲和日本,只要掌握工業知識和制造技能的那些人還在,生產就可以快速恢復,國家就可以迅速重建,經濟就可以繼續發展,科技就可以大幅進步,發達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因為人還是那些人。

反之,那些國民教育程度較低的國家,就算和平時間再長,也發展不出像樣的工業。比如印度,其國民識字率只有61%,其中婦女的識字率不足一半,即便三百年的殖民時代給他們規模可觀基建遺產,即便沒有像中國那樣經歷上百年的戰爭和內亂,即便冷戰時代也能同時受到東西兩大陣營的垂青和照顧,即便實行了據說是最普世最有前途的民主制度,但印度的工業發展卻總是困難重重,尤其是國防工業,只有萬國牌的武器和永遠推遲的計劃,問題的根子在於人。

農業時代決定國家實力的是人口,進入工業時代之後,則是人口的文化和科技素質。我們中華民族一向以勤勞智慧著稱,具有不服輸、能吃苦、肯勞動、高儲蓄、重教育等特質,所以才能如此快速和迅猛地實現工業化。而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中國人本身,特別是教育程度。

要發展工業,必須教育先行。工業基礎薄弱的國家可以超前培養出高素質的工業人口,然後讓他們進入工業、推動工業發展,比如明治維新的日本。反過來的話,指望等工業發展了,再倒逼教育系統提供高素質的人口,卻是行不通的,這樣只會讓工業和教育都停留在低水平上循環。因為缺乏知識的勞動者只能從事低水平的工業,而低水平的工業只會吸收低教育程度和低工資的勞動者。此時即便培養出了高教育程度的勞動者,反而會被這種低級工業所排斥,因為他們的高素質排不上用場、高工資無法被接受,於是這些人只好轉向發達國家或地區尋求工作。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人才的逆向流動,不發達地區好不容易用工業剩余培養出了一些人才,卻最終流向了發達地區。最終的結果是:落後地區的低級產業因為人才失血而無法升級,欠發達國家向發達國家輸送高端人才。幾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國家都沒能擺脫這種困境,除了中國。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極端重視教育,共產黨尤其如此,並且執行能力超強。即便爬雪山、過草地的時候,紅軍戰士也會把字條帖在後背上,邊行軍邊學習認字。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行軍作戰之余,會在當地開設識字班,把寫著物件名字的字條擺在磨盤、門窗上,幫助老鄉認字。建國之後,共產黨在中國普及了國民黨提出、卻沒能推廣的簡化字,把中國人的識字率從20%提高到現在的95%,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全民教育。這才使得中國具備了實現工業化的基本條件。

工業的進步反過來也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工業越發達,所提供的剩余產品就越多,當把這些積累投入教育事業之後,就會培養出更多、更高端的人才,這反過來又會帶動工業的擴展和升級。這就構成了一種相互激勵、相互提升的正反饋關系。新中國的教育事業經歷了三個高速發展的十年,恰好分別對應於中國工業的三次突飛猛進。這不是一種巧合,而是由於教育和工業之間的正反饋關系促成的。縱觀這三個階段,我們看到,工業是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升級的,識字和初等教育的普及為中國帶來了初步工業化,中級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起飛帶來了中等工業化和經濟起飛,而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則讓中國的工業實現了騰飛。

第一個十年是建國後的“一五”和“二五”時期,在這一階段中,中國完成了大規模的掃盲運動,普及了初等教育。與此同時,大學畢業生從解放初的每年3萬人增加到了18萬人。在基礎之上,中國初步建立了一個自主、獨立和完整的工業體系。

第二個十年是80年代,在這一時期,中級教育已經普及,高等教育開始起飛。自從77年恢復高考後,中國的大學規模逐步擴大,到1989年,每年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增加到了58萬。中國的外向型經濟正是在這一階段實現起飛的,中國工業從此開始在世界範圍內汲取燃料、在國際大循環中實現騰飛。

第三個十年則是2001-2011年,在這段時間裏,中國的高等教育開始走向普及,研究生教育也獲得了極大發展。在這十年時間裏,大學擴招的威力逐步顯現。2001年,中國的大學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100萬,此後迅速超越美國,並在2011年中超過了600萬。這是中國工業實現騰飛的內因,同一時期中國加入了世貿,成為工業快速發展的外因。兩者叠加在一起,使中國經濟發生了爆炸式的增長。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 頁 3 2nlzmzs

大學擴招對於中國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從1999年大學擴招算起,到2012年底為止,包括所有高等教育在內,中國累計培養了約8000千萬大學生和大專生。進入2013年,中國已經接近於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口大約為1億4千萬,遠遠大於美國的8千萬人,更是大大高於日本的全部人口。中國近年來的經濟發展、工業成就和科技突破,從根本上說,靠的不是政策、外資或者國際市場,而是靠受過良好教育的、數量龐大的勞動人口。

近十幾年來,中國有一大批新興的重工業公司、高技術公司、互聯網公司迅速崛起,包括三一重工、振華港機、奇瑞,比亞迪、聯想、華為、中興、騰訊、淘寶等等,其中既有國企,也有很多是民營的,其快速成長的背後,都是得益於大學擴招提供的大量高素質勞動人口,而不是光憑一兩個領軍人物就能搞起來的。否則的話,不妨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大學擴招,把這些公司裏的年輕大學生全部換成高中生、初中生,看看會發生什麽,看看這些公司是否還能成長起來。

很多人總是問,為什麽美國有微軟、蘋果和谷歌,有蓋茨、喬布斯和佩奇,為什麽中國沒有這些。其實,美國之所以有微軟、蘋果和谷歌,並不是因為美國有蓋茨、喬布斯和佩奇,而是因為美國有世界上數量最大的大學生群體。千萬不要低估數量的作用,一方面,少數的天才是在巨大的人口基數中產生的,基數越大,天才越多;另另一方面,一個好漢三個幫,只有以足夠數量、足夠素質的勞動人口為基礎,蓋茨、喬布斯和佩奇才能建立起他們的帝國。中國沒有微軟、蘋果和谷歌,也並非是因為中國沒有蓋茨、喬布斯和佩奇,而是因為當年的中國沒有足夠的大學生。正如貧瘠的土地上長不出好莊稼,缺少高等教育人口的國家中也不可能出現高端公司。

現在,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深刻的改變。如果只考慮普通高校招收的本專科生,現在中國的大學毛入學率為38%。如果記入成人和網絡教育培養的話,則會超過50%,已經屬於高等教育普及化了。要是再考慮到未來適齡人口數量下降的因素,即便維持目前的大學招生規模不變,5年之後,中國的大學毛入學率也將超過70%,從而使中國成為全球人口基數最大、高等教育最普及國家。這對於未來的中國具有怎樣的意義、對於世界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是如何估計都不為過的。

如果按照學歷程度細分,中國現有的本科生和大專生總數分別為5500百萬和8500萬,美國則分別為5800萬和2200萬,中國的本科生數量尚略低於對方。按照人口比例計算,在25歲及以上人口中,中美兩國擁有大專以上學位的人口比例分別是15%和40%。目前中國的這一人口比例大約每年增加1.1%,按照目前的速度計算,中國還需要大約25年或更多的時間才能追上美國。此外,中國2012年的研究生畢業人數為48.6萬,少於美國2010年的75.2萬。可見中國的高等教育在無論是在數量方面,還是質量方面,都需要繼續發展、繼續追趕。

如果按照學科細分的話,中國稱得上是一個理工生的國度。2011年,中國的本科畢業生中10%為理科生、32%為工科生,大專生中則有45%學習各種工科專業。美國的情況是,2009年,大學生中8%學理科、14%學工科,剩下的除了1%為農學,其余均為各種人文學科。依此估算,目前中國的理工生總數約為6100萬,其中大部分為年輕人;而美國約為1800萬,年齡分布比中國偏向老年化。毋庸贅言,這些理工生是維持一個國家工業運轉和升級的關鍵人群,可以稱為核心工業人口。中國的核心工業人口現在已經是3倍於美國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差距還在不斷拉大。因此,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2012年中國的工業GDP接近美國的2倍,這並不值得令人驚訝。

更為可貴的是,由於擴招才剛剛進行了十余年,中國大學生的年齡構成非常年輕化,都是80後。這批80後大學生從2001年前後開始陸續畢業,到現在最多已經有了10年左右的的工作經驗,而年齡不過二三十歲,正是精力最旺盛、最能出成果的時候。事實上,他們已經在各行各業挑起大梁了。以航天系統為例,其各研發團隊的平均年齡分別是:嫦娥團隊、神舟團隊33歲,北鬥團隊35歲,東方紅四號團隊29歲,衛星應用團隊28歲。伴隨中國經濟實力的成長,這批大學生的將會有更多的用武之地,並擁有更雄厚的資金支持、更先進的技術支撐和更強大的工業基礎,前途不可限量。有了這批年輕人,未來中國在經濟、工業和科技等方面全方位地超過美國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有人說,由於人口年齡老化和人口紅利耗盡,中國將會走下坡路。這實在是大錯特錯。人口紅利並不簡單地是年輕人口,真正的人口紅利來自於受過良好教育、能從事復雜勞動的人口。否則,如果一個社會主要由大量年輕而缺乏教育的人口構成,這非但不會是工業發展的助力,反而可能是社會動亂的隱患,中東和拉美都不乏這方面的例子。反觀中國,擁有超過一億受過高等教育、年富力強的勞動人口,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以超過每年1000萬的速度增加著。目前,中國每年培養約50萬研究生、700萬普通本專科生、200萬成人本專科生、130萬網絡本專科生。所有這些才是中國最值得依仗的人口紅利。中國的人口紅利還遠遠沒有結束,才剛剛開始而已。

不僅如此,我們中國人的身上還存在著一份永久性的人口紅利,那就是從歷史上傳承下來、流淌在我們血液裏的工業基因,表現為大一統的國家觀念、建造宏大工程的國家能力、稱雄天下的民族自信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一個國家要實現高度工業化,僅有作為個體的人是完全不夠的,哪怕數量再大、教育程度再高也不行,還必須具備另外兩個條件:組織能力和集體意誌。前者是在物質上實現社會化大工業生產的必要條件,後者則是在精神上堅持工業化方向不退縮的保證。通俗地說,組織能力就是把所有人擰成一股繩,集體意誌就是大家向同一個方向用力。

我們中國人的身上恰恰同時具備了這兩個因素。在物質層面上,中國人能組成世界上人口最龐大的國家、屹立5000年不倒,並且建設出秦直道、長城、大運河、都江堰等絕世工程,這些都證明了我們的組織能力。在精神層面,中國人的頭腦中沒有統治一切的上帝,敢於向自然挑戰,不屈服於外來統治,骨子裏認為中國應當是世界第一,因為自古以來便是如此,我們已經習慣了,現在不是第一,這種狀態是不對的,是必須加以改變。這些上升為一種要奮鬥、要上進的集體意誌,也就是中國的國家意誌。在其驅使下,中國人如饑似渴地學習一切科學技術知識,不憚於改革任何社會制度,大規模地進行基礎建設,下餃子一般的建造軍艦、海警,凡是別人有的我們都要有,而且要更多、更好。於是,我們有了兩彈一星、雜交水稻、隱形飛機、航空母艦、神舟飛船、蛟龍深潛、北鬥導航、天鏈通訊、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城鐵地鐵、高壓電網……,如今這張單子正在變得越來越長,因為我們國家的根基――教育――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大、越來越牢固。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 頁 3 Empty 回復: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11月 23, 2013 9:33 pm

E.今日巨龍

要知道一個國家的未來,就必須首先觀察這個國家的過去和現在。在剛剛過去的那個龍年裏,在中國身上所表現出的一切說明,今天的中國是這樣的一個國家: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世界上最多的工業人口、世界上最多的受過高等教育的核心工業人口,以高度組織化的形式聚合在一起,構成了一部人類歷史上體積最大、速度最快、功率最高、門類最全、技術程度僅次於最先進國家、具備自我升級能力的工業機器,並且以最大的集體意誌驅動著這部機器加速運轉,正在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建造和改造著自己國土,正在朝著天空、海洋和太空進發,就像一條真正的巨龍那樣。

推動中國巨龍飛騰的是工業力量,其源頭可以上溯至發端於兩千年前、始終保留在中國人血液內的工業基因。自1840年以來,中國人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用鮮血和生命重新為其奠基。此後又用了六十年的時間,在付出了整整兩代人的青春和汗水之後,中國人不僅重建了自己的工業體系,而且基本實現了工業現代化。時至今日,中國已經掌握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力量,這是一種可以主宰自己命運、乃至影響世界歷史的力量。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種力量非但不會消失,而且正在變得愈發強大。因為中國的內部已經形成了支持和發展工業的正向力量,包括:全民教育、科學技術、高新產業、信息技術、裝備研制、基礎建設、資源開發、能源技術、農林牧漁、軍事國防、航空航天、政治外交、金融貿易和國民生活,每一個都和工業之間構成了相互激勵的正反饋關系,放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完整自足和自我推動的體系,共同推動工業的車輪滾滾向前,不可逆轉。

在高等教育方面,現在的中國每年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出約1000萬大學生,其中應屆大本、應屆大專、成人及網絡教育大約各三分之一。這個數字幾乎是美國的4倍,相當於匈牙利、比利時、捷克或古巴的全國人口,接近於臺灣地區的全部勞動人口。中國的研究生教育和美國的差距也正在縮小,每年畢業人數已達到美國的70%。這種不斷升級的教育系統向工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核心人員、為工業升級準備好了人才基礎,工業則向教育事業提供了硬件支持、為高端人員提供了工作崗位。正是在這樣教育體系的支持下,以大學擴招為起點,中國的科技人員隊伍急速擴大,同時湧現出了一大批世界性的高科技企業和國際性大公司。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 頁 3 20fyie0

在科技研發方面,去年中國的研發經費總額首次超過了1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18%,其中基礎研究投入498億元。科學技術的投入提高了工業的勞動生產率、使工業實現升級換代,工業生產的需要則反過來決定了科學研究的方向。2012年,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專利申請國,國內專利授權量世界第一,其中絕大部分來自本土申請。中國科學家在可控核聚變、量子通信、基礎物理、高溫超導、南極冰層等前沿領域中都取得了可觀的進展。現在中國科學家能夠制造出世界上最輕的固體、最長的碳納米管、最快最省電的半浮柵晶體管,能將普通體細胞還原為多潛能幹細胞。

在高新產業方面,中國已經掌握了8.5代液晶生產線並實現滿產、實現了石墨烯的量產化和實際應用、激光3D打印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並率先投入實際應用、掌握高速鐵路的全套產業、國產CPU繼續進步,正在加緊研發大飛機,並緊跟自動駕駛、電動汽車等新方向。2012年,中國的機電產品出口11794億美元、進口7824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6012億美元、進口5068億美元,兩者的順差分別接近4000億美元和1000億美元,是中國的主要貿易順差來源。

在信息技術方面,中國於2012年中開始啟動基於自主技術標準的4G通訊網絡;一年內修建了267萬公裏的光纖通訊線路;中國自己訂立的光通訊標準成為國際標準;IPv6全面啟動,中國電信自主研發的IPv6平滑遷移平臺在湖南現網上線。以信息技術為契機,以工業制造和交通運輸為基礎,中國的電子商務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網絡總營業額超過1.3萬億元,高峰交易量秒殺國外同行。

在裝備制造方面,包括加工設備、勘探裝備和科研設施等方向,中國長期堅持的重大裝備計劃開始發揮成效。裝備水平的上升提高了工業的水平和科研的高度,而工業能力的增加又反過來制造出了更好的裝備,中國的工業正在這種循環中不斷升級。2012年,八萬噸模鍛壓機使中國掌握了航空制造的關鍵裝備,中國已經自主制造出了深海油氣開發所需的全套裝備,擁有一系列礦山裝備和港口設施世界之最,能生產用於制造集成電路的光刻機,蛟龍號成為世界上最深的科研型深潛器,建成了亞洲最大的射電天文望遠鏡。2013年,中國的超級計算機重新奪回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在基礎設施方面,中國的公路和鐵路總裏程均為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的總裏程則是世界第一,水運總裏程一直保持世界第一,2012年中新增的公路、鐵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電氣化鐵路、鐵路復線、城市地鐵裏程均為世界之最。中國建造了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特高壓輸電線路的國家,還擁有全球最大數量的無線基站,覆蓋了從漠河到南海的廣大國土。這些基礎建設為工業提供了能源、原料和產品流動的通路,工業則為基礎建設提供了施工設備、輔助設施和建築材料。在這片國土上,每一天都發生著令人驚喜的變化。

在資源調配方面,中國在國內和海外兩個方向上同時開展著超級資源工程。在國內,中國建設了西電東送、北煤南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超級資源調配工程。這些工程為工業源源不斷地提供著能量和原料,工業則為這些工程提供了工程建設、設備支持和技術保障,讓特高壓電線跨過長江、讓輸水隧道穿越黃河。在國外,2012年,中國完成了對尼克森石油公司的收購,中石油海外油氣開采當量超過1億噸,中緬油氣管道完工並於2013年開通送氣,中國取得了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的經營權、中巴鐵路提上議事日程。

在能源建設方面,2012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中國除繼續保持發電量世界第一外,2012年新增發電裝機容量世界第一、新增風電裝機容量世界第一。中國正在進行規模巨大的西南水電開發,發電能力相當於數個三峽水電站,采用世界最大的國產水輪發電機組,其中溪洛渡水電站的首臺機組已於2013年8月正式並網運行。能源是工業的動力源泉,中國在未來能源方面的投入也是不遺余力的。當全球的核電進入冬季的時候,中國建設了世界最先進的第三代核電站,以及具備固有安全性的第四代高溫氣冷堆示範核電站,得益於裝備業的提升,核電站的一些關鍵鍛件已實現國產化。在可控核聚變領域,中國同時開展了慣性約束和磁約束兩個方向的研究,在磁約束可控核聚變方面,中國擁有全球唯一的、最先進的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在2012年中繼續創造出了新的運行記錄。

在農業生產方面,工業向農業提供了化肥、農藥、農機、水利,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生產力,從中解放出的農業人口進入工業,反過來又加快了工業化的步伐。於是我們看到,2012年中國的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7%,農機制造的產值世界第一;全年糧食產量5.9億噸,連續九年保持增產並保持世界第一;全年肉類總產量8384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28%,水產品產量5906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連續23年保持世界第一,禽蛋產量2861萬噸、占世界的44%,蔬菜產量占世界的47%,水果產量占世界的20%,均高於中國人口所占的比例。如果沒有工業的支持,這些數字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在國防建設方面,在2012年中,中國更是突飛猛進,傳統上較弱的空軍和海軍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使遼寧號航母入役、殲15艦載機實現著艦起飛,讓中國人圓了企盼多年航母夢,航母Style成為流行姿勢。在空軍方面,一年不到的時間裏,第二種隱形飛機首飛、武直10核武直9參加航展、各種無人機和隱形無人機公開曝光、運20大型運輸機首飛、新型反潛機高新六號露面、轟6K戰略轟炸機在媒體上出現,此外,還有空警2000大型預警機、殲10B準隱身戰鬥機、殲16戰鬥轟炸機也紛紛出現在人民的視野中,讓人目不暇接。在海軍方面,從2012年初到現在為止,在一年多的時間裏,據不完全統計,下水和服役的軍艦有:6.8萬噸的遼寧號航母1艘、1300噸的056輕型護衛艦10艘以上、4300噸的054A型護衛艦7艘、6000噸級的052C型驅逐艦2艘、7000噸級的052D驅逐艦3艘、1.9萬噸的071型船塢登陸艦2艘、2.3萬噸的903型遠洋補給艦2艘、6000噸級的導彈試驗潛艇1艘,此外還有9000噸的火箭運輸船2艘,以及從烏克蘭訂購的野牛級氣墊船到貨,其中戰鬥艦艇的總噸位超過18萬噸。相比之下,日本海上自衛隊經過39年積攢下的全部家底,水面戰鬥艦艇的總噸位約為34萬噸。在陸軍方面,中國繼續發展第三代主戰坦克,其最新改進型已經是當今最強大的陸上武器,而運20的出現更是為無敵的中國陸軍插上了飛翔的翅膀。在天軍方面,2012年裏中國再一次完成了中段反導試驗,2013年中中國的“快舟一號”發射成功、“遨天一號”跨大氣層軌道飛行器試飛成功,這意味著中國已經具備了快速衛星組網和進行跨大氣層飛行的戰略能力。現在中國的國防和工業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強大的國防保衛了中國的工業發展不被打斷,並促使工業進行升級,日益先進的工業向國防提供越來越多、越來越有力的武器。所以,我們不必擔心陷入軍備競賽,因為我們的工業已經足夠強大,完全負擔得起國防的要求。更何況面對外面蠢蠢欲動的敵對勢力,對我們的民族和我們的國家而言,這與其說這是一場軍備競賽,不如說是一場生存競賽,對此我們別無選擇。

在航天科技方面,中國繼續保持穩步推進的勢頭。全年中國進行了19次航天發射,全部取得成功,超過美國、僅次於俄羅斯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中國首次實現了神州九號和天宮一號的載人交會對接,宇航員在軌期間和處於深海的蛟龍號上的深潛員進行了實時通話;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正式組網運行,在中國及周邊地區可提供相當於GPS的定位精度,並可進行短信通訊;提供衛星數據鏈的天鏈系統組網運行;嫦娥二號超額完成任務,在發回了高清晰度的月面全圖之後,實現了與戰神小行星的交會,拍攝了並回傳了其高清圖像,目前正在繼續飛向深空,成為飛得最遠的中國制造;120噸液氧煤油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研制完成,電推火箭發動機在軌運行成功。航天工程代表了最高端的人類技術,涉及全部工業中約七成的行業門類,只有最強大、最全面的國家才可能開展它。中國的航天工程能取得這些進展,完全是受益於中國雄厚的工業基礎。中國航天也通過帶動高端技術、高端材料的研發,反過來推進了中國工業的升級。

在政治外交方面,中國動用國家的力量令湄公河慘案的兇手伏法,同時通過聯合巡航將湄公河兩岸納入了自己的經濟圈;在東海和南海,中國通過設立三沙市、巡航黃巖島、巡航釣魚島、南海軍演、東海軍演等一系列行動,以工業提供的鋼鐵力量作為後盾,將軍事和執法力量延伸到了遠洋。同時,配合大規模的油氣開發工程,中國在南海和東海大規模地開發新的深海油氣田,其中位於南中國海的中國首個深海油田荔灣3-1已經接近投產。通過這些政治、外交行動,中國切切實實地把海洋資源掌握到了自己的手中,讓它們成為工業成長的養料。

在金融貿易方面,中國在2012年中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數以萬億美元計算的國際貿易,使得中國工業得以在國際大循環中獲得所需的資源,並且向全世界提供各個層次的工業品,包括基礎建設設施――公路、地鐵等等。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占據了79家,僅次於美國居第二位,其中內地企業數量首次超過日本。目前中國已經20個國家或地區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其中既有韓國、泰國等傳統貿易夥伴,也包括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總金額達到2.2萬億人民幣。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 頁 3 Fo14jd

在國民生活方面,從家用電器到汽車、網絡,工業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把曾經遙不可及的夢想變成了現實。2012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超過50%,社會形態正在從農業社會轉化為工業社會、市民社會;中國人的家庭汽車擁有率超過20%,這標誌著中國已正式進入汽車社會;中國全年出境遊超過8000萬人次,境外消費總金額一千億美元上下,居世界第一;全年裏中國國內遊人次接近30億,花費2.3萬億元人民幣,其中自駕遊人數達到了14.2億人次,占全部旅遊出行人數的48%,黃金周裏自駕遊的車流讓高速公路陷入了癱瘓;網購和快遞遍及中國的每一個角落,覆蓋範圍包括最後一個通公路的墨脫縣,網購和快遞已經成為普通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012年全年,中國人收發了至少57億件快遞包裹。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 頁 3 2uqeyck

正是在所有這些因素的支持下,中國工業始終保持著狂飈突進的前進勢頭。排除價格因素計算,中國的工業總產值已經連續二十年保持著12%的平均增長率。這個數字意味著,中國工業的體量差不多每6年就增加一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到2012年為止,中國的工業總產值已經接近於美國兩倍,工農業總產值則是美國的2.2倍。實際上,只有這些實實在在的產出,而不是虛頭巴腦的三產GDP數字,才是衡量國家實力的確切指標。只有這些實實在在的產業,而不是金融資本或者虛擬經濟,才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支柱,才是一個民族的生存根本。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 頁 3 2hi4844

以強大的工業為後盾,中國經濟不但得以長期保持高速增長,而且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近乎免疫。和2008金融危機之前相比,目前美國的工業生產恢復到了2005年的103%,日本為92%,英國為88%,法國為89%,最註重工業、情況最好的德國也不過是110%,而中國則達到了207%。這就是說,當西方國家的工業陷入停滯,甚至是倒退的時候,中國的實際工業生產翻了整整一翻還多。如果保持當前的發展速度,中國的人均工業產值將在7-8年之後追平美國,即便增長率降低到8%,也只不過把這個時間點向後推遲3年而已。屆時,即使在人均意義上,中國也稱得上是一個發達國家了。不過要完全趕上發達國家,中國還必須跨過彌補歷史欠帳和平衡地區差距這兩道坎兒,這還需要時間。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 頁 3 Empty 回復: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11月 23, 2013 9:35 pm

F.走向未來

在剛剛過去的那個龍年裏,中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包括工業GDP在內,許多工業品的產量都是世界第一,有的甚至動輒超過發達國家的總和。但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卻總是感到與發達國家還有相當的差距,會不會是前面的數據有問題呢?並非如此。這種感覺是準確的,數據也並沒有問題。二者出現矛盾的原因有三點,一是人均數值,二是歷史積累,三是地區差異。所以現在的中國還不是一個發達國家。這三點也正是我們需要逐一加以追趕或彌補的,未來的中國將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攀上世界之巔。

中國首先將在人均方面追趕上發達國家。人均的問題大家恐怕已經是耳朵聽出繭子了,不管多大的數量,被十三億的人口一除,就顯得十分有限了。好在我們已經慢慢追了上來,其過程大致是,先是追上世界均值、然後追平乃至超越發達國家的均值,從一兩個項目開始、其後是越來越多的陸續跟上,數量增長在前、之後才是質量的提升。目前我們的國家正處於這一過程之中,有些方面,比如煤炭、鋼鐵、水泥、電解鋁和家用電器等,中國已經達到了遠超發達國家的人均水平的程度;也有些方面,例如發電量、能源總消費、汽車制造等,中國已經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還有些方面,包括原油和天然氣的生產,以及乙烯等重化工產品,中國尚落後較多。總體來看,2012年中國的人均工業產值(購買力平價)為4300美元,而發達國家則是1萬美元上下,如果保持目前的發展勢頭,中國將會需要大約10年時間趕上他們。

然後中國將追平與發達國家的歷史積累。工業產值和產量所代表的是財富的增量,即每年新增的財富總量,在這方面中國可以說已經追上,甚至是超過了發達國家。而我們個人所切身體會到的、加以比較的,卻是雙方財富的存量,即歷史上全部工業成果的總和,一邊是擁有超過三百年工業化歷史的西方國家,另一邊是剛剛進入工業化六十余年的中國,二者的差距是明顯的,也就是所謂的歷史欠賬。在改革開放初期出國的人,對於這一點感受最明顯,從鄉間小路般的老機場路,來到狹小低矮的首都機場候機室(一號航站樓),登上飛機,經過幾個小時的顛簸之後,一下飛機,仿佛來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寬敞明亮的候機大廳外面,不夜的城市霓虹閃爍,高速公路上的車流似乎永遠不會停止,這一切帶來的心理沖擊是巨大的,常令人感嘆,我們什麽時候才能趕上人家呀。發達國家的一切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自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趕上的。

經過三十年的艱苦奠基和三十年的高速發展,今天的中國在財富的增量方面早已把發達國家甩在了身後,這突出表現在基建方面,每年都會新增巨量的公路、鐵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橋梁、隧道、各種建築設施,所有這些都沈澱在了我們的國土上,正在一點一滴地改變著中國的面貌,但打造一個全新的中國,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以鋼材蓄積量為例,中國的現在鋼產量固然驚人,但這僅僅是近幾年的事情,要知道,建國之初中國的鋼產量只有區區數十萬噸而已,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超過1億噸。相比之下,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的鋼產量就已經超過了1億噸,高峰時曾達到過1.2億噸,現在仍保持在8千萬噸的水平。所以累計下來,扣除回爐廢鋼並考慮折舊因素後,中國當前的人均鋼材蓄積量約為5噸,而美國則是10-15噸。以中國現在的生產速度,追平美國需要15-20年的時間。人均鋼材蓄積量同時反映了人均和歷史積累的水平,是區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典型指標之一。以此為標誌,估計中國將在20年的時間裏完成彌補歷史差距的任務。

在歷史積累方面,中國和發達國家之間除了上面所說的物質層面的差距,還存在非物質層面的,即科技和教育方面的積累差距,表現在受教育程度、科學水平、技術積累、經驗傳承、專利和品牌等等方面,追趕這些方面的差距要比物質上的更困難、更漫長,需要堅持不懈的投入和足夠的時間。以高等教育為例,近十年來大學擴招的威力在中國開始體現,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80後已經在各行各業發揮作用,絕對人數也極其可觀,但和發達國家相比,所占人口的比例仍然相當低,即使保持當前的擴招勢頭,也還需要一代人的時間才能趕上。特別是在本科教育方面,美國的人口是3億多、每年培養150多萬本科生,而中國的人口超過13億、2013年畢業本科生人數不過300多萬,在適齡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尚不及美國的一半,所以從長遠來看,中國的大學教育還需要繼續發展、擴大。從這些年的情況來看,中國在科技、專利和品牌等方面的發展勢頭也是類似的,投入經費急劇增長、參與人員大量增加、涉及項目覆蓋幾乎所有的方面,整體上呈現出一種全面推進的宏大氣勢,在個別的領域開始有所突破,比如在特高壓輸電域已經獨步全球並成為國際標準的制訂者,但總體上仍然處於追趕的狀態,一切才剛剛開始。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在這些方面,中國可能還會需要20-30年的時間,才能達到發達國家的水準。

在追平人均差距和彌補歷史欠帳的過程中,中國的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工農差距都將會逐漸縮小,最終達成一個較為均衡的狀態,西方國家的歷史經驗已經充分證明這一點。與發展中國家相比,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地區差異較小、城鄉差異較小、不同行業的收入差異較小,這是工業生產力發展到足夠程度之後的結果,社會財富和資源將從原本的絕對集中轉為相對擴散,於是各項差異隨之慢慢減少。於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越是不發達的國家,上述差異越是巨大。要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堅持發展工業,然後用增加的工業產品去填平這些差距,將工業化的成果逐步擴散到所有地區、所有人群,一方面把道路、電線、通訊等基建設施逐步從中心城市向邊遠山區延伸,另一方面在工業化的前提下把農業人口吸收進城鎮成為工業人口,最後達成整體的平衡。這是西方國家已經走過的路,也是現在的中國正在走的路。在這方面,除此沒有其他的成功先例可循。未來的中國也繼續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直到實現全國的高度工業化,這也許會需要3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

讓我們把目光向前追溯,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六十多年包括進來,和未來的三十年放在一起,看看近百年裏中國曾經、正在和即將發生的變化,就會發現其中貫穿著一條清晰的脈絡,這是一個古老的農業國家脫胎換骨、成為一個嶄新的工業國家的歷史進程。大約以三十年為一個階段,中國先後經歷了保家衛國、從無到有的奠基時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時期,接下來將是最後的趕超時期,其中每隔十年時間再看,都會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中國。這是一個舊制度、舊文化、舊經濟、舊平衡被打破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新制度、新文化、新經濟、新平衡被建立起來的過程。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在短短百年之內完成這種翻天復地的轉換,其過程必然是高速和激烈的,令多數人難以適應。與之相應,這是一個各種矛盾最突出、各種沖突最激烈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發展速度最快、思想最開放創新的時期。一個世界歷史上不曾有過的、全新的中國將會由此誕生。我們現在正身處其中,能夠親眼看到並親身加入這段偉大的歷史,這是一種幸運。

如果在歷史的長河中繼續洄遊,追溯中國龍的軌跡,我們還會發現,中國之所以能有今天,實在是來之不易,這不是自然而然的歷史趨勢,而是來自於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達成的絕地反擊,一次絕無可能的V型反轉。自鴉片戰爭以降,在此後一百年的時間裏,是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失敗和割地賠款,中國一步步地走向深淵,在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中落到谷底,陷入了山河淪喪、幾乎亡國滅種的境地,似乎看不到一絲希望。然而,正是在最黑暗的時刻,光明開始在這片苦難深重的大地上出現。1911年,1919年,1921年,一種嶄新的、向上的、求生的正力量開始在龍的身體裏形成,最初是那麽的弱小、那麽的稚嫩,似乎隨時都會被徹底摧毀。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種力量不但沒有在挫折和打擊之中被消滅,反而愈來愈強大,愈來愈有活力,成為將中國龍帶出三千年不遇之危局的決定性力量。

以抗日戰爭的勝利為契機,中國龍開始從深淵之底奮力飛出。接下來,在關系國家未來和民族命運的決戰中,主張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走工業道路、將中國帶向未來的正力量,戰勝了依附列強、維護地主、走買辦道路、把中國拖回過去的負力量。中國龍從此不再任人宰割,轉而走上了自立自強的騰飛之路。緊接著,中國人雄糾糾、氣昂昂地跨出國門,為保家衛國而戰,身後是一個戰亂未定、百廢待興的農業國,面前是一只武裝到牙齒的17國聯軍,這只軍隊的背後則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工業國家及其盟國。但是,這一次,一百多年來的歷史上第一次,中國人贏得了戰爭,把那個不可一世的對手推回了我們告訴他們不可以越過的那條紅線後面。中國人說到並且做到了這一點,為自己贏得了邊境和平、國家安全、國際信用和民族自信,還有一份寶貴的工業基礎。在此後的三十年中,在一窮二白的底子上,中國重構了國家體制、普及了初等教育、建立了工業體系、研制了兩彈一星,中國龍不但再建了自己的身體和靈魂,而且在世界上開拓出屬於自己的天地。又用了三十年的時間,中國的基建設施高速增長、裝備制造向高端發展、科研投入巨額增加、科研探索遍及各個領域、高等教育快速增長,巨龍成長得愈發強壯、智慧和自信,飛得更高更遠,從九天之外到深海之底,到處都留下了龍的足跡。到現在,環顧世界,一百多年來的歷史上第一次,一個國家的工業總產值超過了美國,這個國家就是中國。到現在,回首歷史,一百多年來列強的侵略不曾將巨龍殺死,三十年的國際封鎖未嘗將巨龍鎖住,三十年的和平演變也未能讓巨龍變色,更何況今天的巨龍已經站到了如此的高度之上,勿庸置疑,未來的巨龍是不會停止高飛的,沒有什麽可以阻擋得住。所謂歷史車輪,所謂順昌逆亡,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 頁 3 1zoyclf

這就是巨龍身上曾經、正在和即將發生的一切。所有的事實都在表明,今日的中國是一個充滿朝氣、蒸蒸日上的國家,一個堅定地奔馳在工業化道路上的國家。未來的中國註定必將走向繁榮強盛、文明復興,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巨龍的飛騰。這將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事件,沒有之一。我們有幸生於這個時代,曾經目睹一個超級大國的崩塌,正在經歷另一個超級大國的衰落,並且還將親眼目睹、親身參與、乃至親手促成一個古老文明的涅槃重生,重塑中國的未來,改寫世界的歷史。到那時候,我們就可以驕傲地對世界說,我們不僅是龍的傳人,而且是中國龍的創造者,我們自己就是中國龍,未來的巨龍還將在更加廣闊的空間裏自由地翺翔。

生於中國,何其幸甚。

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 頁 3 Empty 回復: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11月 23, 2013 9:36 pm

(後記)星辰大海

在仔細地觀察完龍年的中國之後,不妨讓我們試著把鏡頭再拉得更遠一些,先拉遠到地球,再拉遠到到太陽系、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從一個更宏觀的空間尺度去看待未來的中國,從一個更長久的時間尺度上去考慮中國的未來。

現代技術和大工業創造出了超出過去歷史總和的物質財富,給整個人類帶來了過去不敢想象的享受,每個人都希望能夠象童話的結尾所說的那樣,從此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直到永遠。可惜這不是真的。世界是永恒變化的,而不是永恒美好的。大約一萬兩千多年前,地球氣候突然進入冰河期,史稱新仙女木事件,導致大量物種滅絕,人類作為一個物種也幾乎不復存在。要知道,當時的人類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不但掌握火的使用,而且可以制造打磨石器,其生存能力要遠遠高於其他物種,仍然險遭滅頂之災。這次冰河事件持續了約一千年,然後以比其開始更加突然的方式結束了。八千多年前,又一次小型的冰河事件再次把人類推到了危險的邊緣,此前的文明就此滅絕。現有的人類文明都是在那之後興起的,其中包括古埃及、古印度等等,也包括我們的華夏文明。考古發現表明,中華大地上的早期文明有:七千年前的包括磁山—裴李崗文化、大地灣文化、河姆渡文化、青蓮崗—北陰陽營文化、馬家浜—崧澤文化和北辛大汶口文化等等,以及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紅山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等。華夏文明便是發祥於八千年前的冰河結束、七千年前至五千年前的這段時間裏,在地球搖籃裏不斷成長,直到今天。

地球是我們的搖籃,但是我們不可能永遠躺在搖籃裏,只有走出去才是出路。姑且不論各種已知和未知的自然災難,地震、火山、海嘯、板塊移動、小行星撞擊、磁極反轉、冰河期、全球變暖、臭氧層空洞等等,無論如何,地球上的資源總是有限的,人類能夠得到的最大能量也是有限的,除了遠古以來積累的化石能源,最多不可能超過太陽輻射的能量。雖然從人類現有的科技水平和生活消耗來看,這些能量都是無比巨大的,似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最後還是會有用完的一天,畢竟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麽說並不是為了散布末日的恐怖,而是為了指出這樣一點,無論現在的地球家園是如何的甜蜜和舒適,只有我們自己能夠對自己的生存負責,而不能單單仰望自然的恩賜,也不能期望這種幸運可以持續到永遠,否則地球最終也會變成埋葬我們的黑暗墳墓。只有走出地球,我們才有未來。

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我們現在的生活狀態是多麽幸運的一件事情。現代工業和科技不僅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物質生活,而且極大地開拓了我們的視界。關於周圍的世界,我們從來沒有象現在知道的這麽多,從天體運行的奧秘到量子世界的法則,從太陽地球的形成到生物演化的進程。我們從中了解到,自己生活的地方遠遠不是世界的全部,不過是無垠宇宙中一個渺小的星球而已,全部的世界廣大得不可思議。我們熟知的物質只占這個世界的一小部分,還有更多的暗物質、暗能量,是我們遠未了解的。最為重要的是,歷史上第一次,我們有能力走出世世代代生活的地球,一個無限廣闊的世界已經我們的面前展開了。要不要走出去,我們正站在十字路口上,這是一個關系到未來生死存亡的抉擇。

走出去,還是留下來,這是一個問題。六百年前,我們中國人曾經面臨過一次類似的抉擇。當時的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遠洋船隊,有能力去往地球上任何地方。但是,我們的祖先放棄了這個機會,因為外面的世界是那麽的漂泊不定、兇險莫名和無利可圖,而腳下的土地是那麽的確定和牢靠,上面的收獲是那麽的豐盛和穩定,自己的家園是那麽的安全和溫暖。所以,他們放棄了航船和海圖,專心於祖傳的土地和生活,結果是在一百多年前的那次危機中,我們險些失去了自身的生存機會。如今我們雖然渡過了危機,但只能在腳下這片有限的土地上尋求生活,面臨各種資源匱乏的危機,土地、糧食、油氣、淡水、鐵礦等等,莫不如是,人口壓力和環境問題的根源也都在此。為此中國建設了不少規模宏大的資源調配工程,南水北調、北煤南運、西氣東送……,以滿足各地的需要;付出巨額的投資乃至鮮血和生命,在崇山峻嶺之中修建架橋、修路、開隧道;動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一切手段從海外獲得資源,南沙爭端、釣魚島巡航、援助非洲……;歸根到底,這一切都是在為我們的生存和發展獲取必要的資源。我們在贊嘆這些成就的壯觀和宏偉之余,心底裏不知是否也有那麽一絲絲的感慨和無奈。

相比之下,西方的航海者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堅持遠洋航行,“發現”了新大陸,為工業化積累了原始資本、開拓了原料產地和產品市場,此後他們開枝散葉,遍布整個地球,獲得了極大的生存空間和資源。他們得以保留大片的原始森林和草地,休閑之余還可用來展示對野生動物的愛心關懷;他們不需要象我們一樣用河堤和大壩來保衛自己的家園,只需要搬離泛濫的河床、崩塌的山丘就行了,享受安全的生活之余,還能大肆宣揚自己保護自然環境的高尚品德。然而,這些東西都不是屬於我們的,六百年前的那個選擇讓我們失去了這個機會。指出這些,並非是鼓動我們去學習當年的殖民者――用消滅土著的辦法為自己拓展生存空間,那不是我們的文明傳統,也絕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我們需要從中學到的教訓,不是在地球上重復他們的作為,而是不要再犯自己曾經犯過的那個錯誤,僅此而已。

今天的中國又一次面臨相同的選擇。近代從西方爆發的工業革命和科技進步,使得包括中國在內的全體人類獲得了前所未有視野和能力,讓我們第一次睜開眼睛觀看宇宙、第一次邁開步伐走入宇宙。西方的工業先進國家已經實現了讓人類踏上月球、無人探測器登陸火星和飛出太陽系。現在,人類已經站在了通向無限宇宙的大門口,對於中國也是同樣。何去何從,是重復六百年前的那種選擇,還是勇敢地走出去?歷史的選擇再一次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如果中國僅僅在地球的範圍內尋求未來,把工業作為在這個小小行星上求生或者稱霸的手段,滿足於工業化帶來的生活享受,前景恐怕不會比恐龍更加長遠。相反,如果我們能夠把握住這個機會,勇敢而堅定地走出去,五千年綿延不絕的華夏文明將不僅能重新屹立在世界之林,而且有機會成為星際文明,在無限廣闊的空間裏得以生存。實際上,能夠再次擁有這樣的機會,本身已經是命運對於我們的極大眷顧了。其他很多民族、很多文明,連一次這樣的機會都沒有得到過,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裏了。相信這一次我們能夠把握住這個機會,因為航天對我們而言,不僅是一種實用技術,而且意味著未來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方向。

毫無疑問,航天工程的投入是極其巨大的,搞不好的話還沒有怎麽進入太空,國家就先崩潰在地面上了,這方面前蘇聯的教訓是值得我們借鑒的。要走入星辰大海,必須也只能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不能把航天搞成消耗資源的無底洞,也不能為了好高騖遠的目標而損害眼下的生存,而是要讓太空為地面服務、為當前的生存服務,以此為起點逐步向外發展,才能走得越來越遠。

現在的中國正是這麽做的。通訊衛星、遙感衛星、北鬥導航等等都是為地面服務的,並且為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和安全保障。中國的載人航天采取的是分步走的策略,沒有象美蘇在太空競賽中那樣不計代價地連續發射,而是在盡可能少的發射次數中完成盡可能多的測試,每次達成一個階段性目標:神舟一號為試驗樣機,神舟二號為定型飛行,神舟三號進行了模擬載人試驗,神舟四號完成了實際載人前的全系統改進和測試,神舟五號把中國人首次送入了太空,神舟六號完成了多人多天的太空飛行,神舟七號實現了宇航員的太空行走,神舟八號在無人情況下與天宮一號達成了空間交會對接和組合體運行,神舟九號把中國人送進了自己的空間站,神舟十號在天地之間實現了實時雙向的太空授課。在前後14年的時間裏,以平均每年不足一次的發射頻率,中國從無到有地建立了載人航天系統並擁有了太空站技術,下一步,到2020年,中國將建立起長期有人值守的大型空間站。中國的探月工程也是同樣的節奏,分為“繞”、“落”和“回”三個階段,依次實現繞月探測、月面著陸和取樣返回,之後才是載人登月。可見中國航天所走的,是一條穩健實用之路,不為爭霸、不圖虛名,只為國家富強和民族生存,未來還將一步步地走向星辰大海。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 - 頁 3 2e375w4

這條道路上也許會很漫長,但並不是想象的中荊棘遍地和艱難困苦,恰恰相反,沿著這條道路前進,我們在其中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都將首先為我們的地球生活帶來或大或小的改善。到目前為止,雖然我們的航天技術剛剛發展到到勉強邁出地球搖籃的程度,就已經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極為豐厚的回報,從尿不濕到數碼相機,我們身邊的許多生活用品最初都來源於航天工程的需要,氣象衛星讓我們能夠預知天氣,資源衛星為我們發現礦藏,通訊衛星讓我們得以觀看萬裏之外的現場直播,導航衛星指引我們去往任何想去的地方……。可以預期,未來的航天工程還將為我們帶來更多更好的產品和技術。這是一條值得堅持走下去的道路。

現在有很多流行的穿越類小說,說的大都是如何回到過去,改變我們曾經走過的道路,塑造出一個更加理想的現在,有的是一個人,有的是一群人,還有的是一整座城市,有的試圖走技術路線,也有的嘗試走制度路線,有的從都城開始,也有的從海外起步,種種方案不一而足。其共同之處在於,它們都想扭轉歷史,讓中國提前實現工業化,從而避免近代史上的悲劇命運。這類小說的流行,反映出我們的內心深處存在一種不甘落後、追求顛峰的強烈願望,因為我們屬於一個綿延五千年的偉大文明,每一個傳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著這樣的念頭,即我們天生就應當是站在頂峰之上的,如果現實中沒有得到滿足,就到小說中去尋找。但可惜的是,歷史就是歷史,是無法改變的既成事實。與其在想象中通過歷史改變現在,不如在真實中通過現在把握未來。

在真實的歷史中,我們的先輩以生命、鮮血和汗水為代價,先是用百余年的時間把我們的民族拖出了泥沼,涅磐重生成為全新的共和國,又用六十多年的時間把我們的國家推到了現在的高度,脫胎換骨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工業國。在區區一百七十多年的時間裏,我們不可思議地從任人欺淩的病夫變成了翺翔太空的強者,這段歷史的過程之迂回曲折、情節之跌宕起伏,超過任何一部最大膽最富於想象力的穿越小說。所以我們無需在紙面上改寫過去,因為先輩們已經創造出了比想象中更加輝煌的歷史,我們現在身處其中,接下來需要做的是走向未來,走向星辰大海。中國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全文完)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3頁(共3頁) 上一頁  1, 2, 3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