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9頁(共12頁) 上一頁  1, 2, 3 ... 8, 9, 10, 11, 12  下一步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13 am

159.美國經濟(黑色星期二)
美國當時股票火熱到什麽程度?
那真是人人炒股,都在談論股票,甚至股災後還誕生了一種理論,就是說連擦皮鞋的小工都在談論股票的時候,股票就距離崩潰不遠了。
那麽爲什麽股票會崩盤,其實看過前面文章的人已經非常清楚了,因爲預期經濟到了轉頭向下的時候,這個過程無法逆轉,因爲投資人想要更多的預期,被投資的公司也已經到了就算是作假都無法再繼續的地步了,預期本身已經超過了收益太多,給不了了。
另一股湧動的暗潮也在燈紅酒綠背後悄悄運作,那就是歐洲的力量,確實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帶來了衰落,可衰落的是法國,德國。
唯有英國失去的只是威嚴,或者說英國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人們對于紐約的信心超過了倫敦,導致了大批“歐洲”資本流向美國。
資本是一把雙刃劍。
有很多人懼怕資本,感覺資本是洪水猛獸,一聽“熱錢”一詞就反感,感覺那些人就是來騙錢的,但事實上,從古至今資本都是存在的,重要的不是熱錢,而是國勢。資本爲什麽抛棄了倫敦?
因爲倫敦的地位下降了,而紐約的地位上升了,所以資本去了美國,表面上看是錢的問題,而事實上是國家本身的問題,倫敦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那麽人們逃離又有什麽錯呢?但問題是資本就會一直釘在美國麽?或者說美國就能繼續保持擴張麽?
所以最關鍵的問題不是資本的善與惡,資本是流動的,就像水,如果懼怕水把水置之門外,那麽只能導致內部幹枯而死,如果肆意放水入內就會被洪水淹沒,所以善于治水,善于用水才是正途。
沒錯,美國擁有了吸引力,美國夢也好,美國精神也好,都在不斷的膨脹,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和平時期裏,美國還有什麽值得稱耀的斬獲麽?
沒有。
所以資本離開了歐洲是因爲歐洲的預期經濟走下坡路,到了美國以後把美國頂到預期經濟的頂點,但美國也沒有繼續擴張的地方了,所以他自己也就跟著到底了,再說了英國能就這麽咽下這口氣麽?
不能。
當紐約沸騰到瘋狂的時候,聰明人也好,暗流也好,都在逃跑,因爲沒有人能再提出新的預期了,那麽就只能掉頭向下,那種場景可以說是讓人害怕的。
顯示板跟不上股票下降的速度,所有人都在抛售,擠兌,可惜一切都太遲了,美國股票大崩盤了,資本一旦逃跑,就如同人失去了血液一般,昨天還門庭若市,今天就人去樓空,美國經濟遭受重創。
那麽美國就這樣了?
有一個站出來提出了新政,這個人就是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13 am

160.美國經濟(羅斯福新政)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在美國曆史上絕對創造了一個奇迹,那就是連續4屆總統,絕無僅有的一個人,他是較爲關鍵的一個總統,將會慢慢的對這個風雲人物進行梳理。
羅斯福接手美國的時候,正是百業蕭條,經濟困難,資本外逃的時代,那麽爲什麽羅斯福新政能夠改變局勢,能夠使得美國再次強大呢?
我認爲有兩個關鍵因素決定了這個結果。
第一個關鍵因素是美國的南方,在前面的敘述中,我對謝爾曼的戰術有了一點介紹,謝爾曼把美國南方打了一個遍,更重要的是他破壞了很多基礎設施,沒有基礎設施,又沒有了奴隸的支持,所以南方的經濟一蹶不振。
表面上之後的南北矛盾減小的,但北方爲了壓制南方,一直沒有對南方進行大規模的重建和投資,而羅斯福新政的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打破了南北的隔閡,試圖整合南北,而爲此做的努力和大規模的建設,就是美國吸引力恢複的第一個關鍵。
第二個關鍵因素是歐洲輪罩在不確定性中,蘇聯和德國的新思想崛起開始讓社會主義風潮在歐洲興起,德國納粹式的社會主義帶有一種偏激和極端的族權傾向,而蘇聯共産主義式的社會主義帶有一種解放下層民衆打垮資本主義的風潮,兩股力量都不可小視,尤其是在蘇聯的共産主義由于成功引發革命,其影響力讓歐洲其他國家也都紛紛出現共産主義的思想,這讓資本本身處于一種驚恐中。
不知道哪一天就又打起來的風險或是那一天下層被壓制的民衆就要揭竿而起,讓剛剛回到歐洲的資本,又開始再次轉向美國,這是美國吸引力恢複的第二個關鍵。
羅斯福的新政一方面是建設上的,一方面是制度上的,那麽爲什麽先說建設和歐洲的局勢呢?因爲當時的歐洲不穩定是最主要的問題,假如歐洲局勢就此穩定,那麽很可能出現一次反美聯盟,但歐洲內部的不穩使得歐洲紛亂成了主流,這種紛亂讓資本再次選擇美國,而羅斯福打破南北僵局,新建設本身如果沒有整個大局勢的支持,那麽不會成功。
所以我認爲歐洲的紛亂拯救了美國,歐洲整體作爲世界的核心的趨勢被打破,才使得資本走向美國。
事實上羅斯福在制度和政策上都偏向于社會主義,只是嘴裏還喊著資本主義,在羅斯福時代制定了很多法令都是偏向“幹預”市場的,我們總是聽美國說不得“幹預”市場,自由經濟什麽的,在羅斯福時代基本上都是進行“幹預的”。也就是說羅斯福讓政府的權利增大了,在這種增大的背景下建立一套社會保障體系,爲後面的美國經濟大繁榮制造了條件,但以後還要細談。
爲什麽羅斯福在制度上的改變要最後說,並且不是最關鍵因素呢?
這一點我自己反複推敲,並最後決定這麽寫是有我自己的理由的,首先美國的資本主義大方針在此時有了一些改變,那就是政府的權利上升了,可這個上升是有條件的,也就是因爲因爲大股災的到來,百業蕭條,在這個背景下做到的,但我認爲美國距離社會主義最近的人是漢密爾頓和林肯。
而不是羅斯福,雖然羅斯福的政策看起來最像社會主義,但羅斯福之所以可以實施新政最重要的前提和歐洲出現空想社會主義是一樣的,那就是資本大量湧入美國,使得資本的充足造成了假象,所以究竟是制度造成的,還是資本造成的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我認爲歐洲也好,美國也好,都曾經一度造成了僞社會主義的假象,看起來是社會主義,但達成這種假象是因爲資本過于充足所致的。
所以美國對南方的開發是給預期經濟新的發展方向,另外歐洲的局勢動蕩是造成資本流向美國的最關鍵因素,但請記住,美國沒有壓制族權的鑰匙。
不管羅斯福距離社會主義有多近,沒有鑰匙就無法打開新的大門,最終就一定要退回去,這個大規律是存在的。
羅斯福成功了,美國的新政爲美國帶來的是新的活力,而不是根本的改變,爲以後的衰落留下了隱患,但不管如何,時代都要繼續發展。
那麽美國是怎麽看待二戰的呢?又是怎麽布局考慮的呢?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13 am

161.二戰中的美國大戰略(爲何盛行孤立主義?)
一戰和二戰有什麽區別,雖然看起來都是世界大戰,但一戰主要是歐洲利益之爭,而二戰主要是世界格局之爭,一戰結束以後是一個新思想迸發的時代,走下皇權和崩潰了的各國帝國們都開始走向新路徑,而美國自然不能獨善其身。
不管是德國式的激進,還是蘇聯式的新勢力,亦或是保守的英國,都躍躍欲試的要較量一番,那麽爲什麽美國走向了孤立主義?
我認爲這是美國的一種戰略,是美國想要爲自己贏得更大發展的一種思想,二戰中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要點就是美國是因爲珍珠港事件參戰的,那麽爲什麽美國的注意力轉向了亞洲,卻沒有首先在歐洲參戰呢?
美國吸取了一戰的教訓。
確實一戰是美國在歐洲參戰了,但打了半天歐洲還是歐洲人的歐洲,美國雖然得到了好處,但很快就引發了新的問題,對于美國來說參與歐洲問題,很難真正的把觸角深入歐洲,相反自己也只是進行了消耗,如果不能打開歐洲的大門,那麽很快紅利就會消失,所以美國轉向了亞洲。
在亞洲主要有兩個國家,一個是中國,一個是日本,到底是支持中國,還是日本?是美國值得思考的問題,不難看出日本的野心,但此時的中國也在激烈的發生著變化,中國內部興起的兩個新勢力,一個是TG,一個是中國國民黨。
蘇聯自然是先支持的TG,而美國開始拉攏中國國民黨,蘇聯的日漸強大讓美國非常擔心中國走向共産主義,一旦中國和蘇聯聯盟,那麽整個歐亞大陸的實力就將改寫,所以拉攏國民黨是美國的意願,長久以來很多人認爲不管是國民黨,還是TG都是外國扶持的傀儡,我認爲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中國是一個超級大國,就算被打敗了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不管是誰勝出最後都有資格在蘇聯和美國之間選擇,蘇聯和美國都只能是拉攏中國,想要控制中國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另外不論是美國還是蘇聯都不具備時機,蘇聯剛剛經過大清洗才穩定局勢,德國人就要殺上門來了,而美國當時也是金融大崩潰,不可能出兵中國,所以兩者都是拉攏,而無法做到控制,以後細談具體問題。
對美國來說,美國想要在亞洲打開新的突破口,他需要機遇,這個機遇就是需要有人打亂局勢,而日本給了美國機遇,美國需要的預期經濟有新的擴張點,如果參加歐洲的戰爭,打完了也只能是得到一瞬間的好處,然後就又陷入到大崩潰的道路上,也就是說美國在二戰前也已經沒牌可打了。美國不能自己主動和歐洲交惡,因爲如果那樣的話,很可能造成自己的消耗,和反美同盟的建立,費力還不討好,沒必要那樣做。
所以他需要新的突破點,那就是亞洲。
如果日本進行擴張,那麽最好日本能像中國和東南亞進行擴張,尤其是東南亞,因爲東南亞當時還是被歐洲控制,如果日本把東南亞的歐洲勢力打走,那麽美國就可以通過打敗日本來獲得新的擴張點,也就是美國要控制北美和亞太,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進行新的擴張。
而歐洲的戰爭一旦爆發,那麽歐洲只會進一步的消耗,歐洲一旦進一步消耗,那麽美國就會更進一步的吸引資本。
爲了達成美國的戰略,美國開始走向了孤立主義,孤立主義讓美國顯得是世外之地,是資本的樂園,美國在等著戰略的成熟,然後再殺出去擴張。
美國盛行孤立主義的最關鍵就是等待時機。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14 am

162.二戰中的美國大戰略(美國的亞太戰略)
我想要支持我的論點就必須有靠得住的證據,然而這個證據我認爲是十分靠的住的,那就是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在抗日戰爭中美國一開始是坐觀上壁的,然後開始給一點援助,等武漢會戰後,美國開始提升援助,日本發動對美戰爭後,美國大量援助中國。
那麽這中間是不是存在著一個非常簡單的邏輯問題?
我們都知道美國爲了援助中國,建立了駝峰航線,駝峰航線的飛行難度之大,運輸物資之少都堪稱最難的航線。
一切的問題就在于此。
美國爲什麽要援助中國,這是問題的前半句,我想很多人會說美國是正義的,美國是多麽多麽嫉惡如仇,等等等,但問題還有後半句。
美國這麽費勁的支持中國,幹嘛不幹脆自己就把日本打了算了?
這恰恰才是問題的實質,一個最講利益的資本主義國家,爲了解放另一個大國,而不斷的援助著他,這不是很說不通麽?
如果說不想讓日本得到中國是一個理由的話,那我認爲這個理由是不成立的,因爲日本沒有能力吃掉中國,日本在武漢決戰時已經拼盡了全力,失敗了,在這裏不能用一種單挑的思維去看待整個局勢,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單挑一說,一但一個國家行動了,那麽另一個國家也必然行動,那麽爲什麽美國要坐視日本的膨脹而不打日本呢?反而是援助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美國希望日本去打,打的越大越好,侵占的國家越多越好,最好是去東南亞打,最好把東南亞的歐洲人都打跑了才好,只有這樣,美國才能進入東南亞,才能繼續擴張,這就是美國的目的。
假設一開始美國看見了日本的擴張就大打出手,把日本打了,那結局是什麽?是中國加速內部整合最後變成一個大國,而占領日本不但無法成爲美國的優勢,反而變成雞肋,因爲日本是守不住的,很快就能被大陸攻進去,就算沒有攻進去,也只是形成了相互消耗,東南亞還是歐洲的地盤,等于美國先打了日本,那麽利益是最小的,而且還有白做工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如果無法完成拉攏中國的目標,那麽中國到底走向哪裏美國就難以把握。所以美國沒有這麽做。談的更加深入一點的話,如果TG勝利了,那共産主義勢力就必然大增,那麽美國內部就會産生問題,因爲美國也有可能産生GCD,所以美國要支持國民黨。
論實力日本不能和美國打,因爲日本是一個海洋國家,而整個東南亞和太平洋和東亞,除了中國大陸以外都是以海島鏈接的,一旦失去了制海權,那麽不管有多少“精兵強將”都只能坐以待斃,這對于“物資主義”的美國來說,只要拼命的造艦和造飛機,爭奪下海洋控制權,戰爭必然勝利,日本連中國都無法征服,就更不用說能同時打著中國又打美國大陸了,所以美國穩賺不賠。
吃定了日本。
這麽看下來的話美國需要幾個條件,如果這幾個條件能夠滿足,那麽自己就可以大打出手了,首先中國不能戰敗,這一點是最關鍵的,如果中國戰敗了,那日本就不需要別的地方了,其次中國要和日本形成戰略上的相持,戰爭演變成消耗戰,這樣缺少資源的日本一旦被美國中斷了資源供應,必定尋找資源,那麽東南亞就是他的目標。第三,日本要先能夠打贏東南亞。日本越多打下一個地方,一個國家,日後美國的擴張就越寬闊。
所以一開始,美國並不怎麽援助中國,美國需要中國在一開始戰敗,然後日本打進中國以後就算是出不去了,就開始援助中國,中美之間的合作一開始日本就感受到了壓力,等日本到了進退維谷的時候,美國突然中斷了日本的貿易。
這時候日本只有兩個選擇,要麽繼續和中國打,要麽打占領太平洋,前一個選擇幾乎沒有前途,因爲一方面美國開始援助中國,假如日本裝看不見美國的援助,那麽不管勝敗,戰爭都會持續,而日本已經沒多少資源了,日本就只能铤而走險的去打太平洋。
日本開始一步步的走進了美國的大坑中。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14 am

163.二戰中的美國大戰略(制裁日本與再談南京大屠殺)
寫到這裏基本上就把中國的戰略和美國的戰略基本寫清楚了,而且對于日本的戰略也有一個清楚的介紹,中美之所以能達成合作,最重要的就是日本的欲望。
日本欲望的膨脹初期得到了東北和華北,我認爲松井石根在整個過程中起到了一個很關鍵的作用,那就是他直接引發了南京大屠殺。
這裏就將再次分析南京大屠殺,南京大屠殺的爆發徹底的改變了局勢,這種改變最關鍵的意義在于,松井石根報了他的私仇卻不顧國家的利益,爲何日本要打上海,爲的就是遙指南京,當戰爭達到不利的時候,圍攻南京逼蔣介石投降,投降並不是要拿下中國,而是要蔣介石簽城下之盟。
而當松井石根在南京做出了駭人聽聞的大屠殺以後,戰爭就從中日利益或者地位之爭上升到了死戰,日本就喪失控制上海遙指南京這一步關鍵的棋,相反蔣介石也失去了投降的可能,因爲當時的蔣介石合法地位來源就是抗日,如果抗日那麽就可以舉起民族大義的“義旗”來,這樣他與地方軍閥之間的矛盾就可以緩解。
所以,蔣介石如果和日本簽喪權辱國的條約,那麽蔣介石的合法地位馬上就會失去,到時候不要說TG,就連軍閥都不會饒了蔣介石,桂系也必然要取而代之,蔣介石看得出利害關系,沒有和日本停戰,反倒是繼續作戰,這樣日本追求停戰的夢想就沒有。
武漢決戰一打起來中國人用屍山血海擋住了日軍,日軍沒有得到真正的勝利,相反失敗了,這時候在自己已經占領的地方,尤其是在華北TG的聲勢也越來越大,無法打贏正面的決戰,又無法抑制TG的發展,日本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尴尬境地,此時繼續發動戰爭前進已經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如果退出占領的地區,那麽中國人一定追上來,那麽用損失得來的地盤又等于是拱手送人,所以日本就是這麽陷入泥沼之中的。
就在這個日本左右爲難的關鍵時刻,美國決定釜底抽薪終止了美日貿易,貿易一中斷日本就必須被迫做出選擇,原本中國尤其是東北是完全有能力供應任何所需的戰爭資源,石原莞爾的戰略也沒看錯,但石原莞爾沒有看錯中國,也沒有看錯大局,卻唯獨看錯了自己,也就是他打開了欲望的大門,卻還想輕易的關上,這就不可能了。
這時候日本失去了繼續戰爭的資源,又發現美國在不斷的供應戰爭資源給中國,如果這種情況不斷的繼續,那麽日本就一定會輸掉戰爭。
所以日本就決定孤注一擲,開始啓用海軍的計劃,想要擊潰美軍,事實上日本並不缺少對美國的研究,日本海軍也一直是日本的寵兒,日本陸軍相反倒是個後娘養的,連衝鋒槍都不給生産。
日軍坦克更是一種類似玩具一般的東西,在歐美蘇的眼裏,日軍的坦克只要用自己的坦克去撞我估計都能撞壞,但陸軍的戰果卻最大。
可日本海軍決定铤而走險了,這完全中了美國的圈套。
試想,美國爲什麽要從東南亞運輸資源給中國,還弄的好像只能從這裏運輸一樣,說白了,就是讓日本人去打東南亞,只要打了東南亞,那麽才能把歐洲的勢力打跑,自己才能取而代之。
日本人上鈎了,太平洋戰爭就此開始。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15 am

164.太平洋戰爭(春潮樓裏的花花公子)
吉川猛夫是一個不得不提的人,他被派去了夏威夷,目的很明確,去做一名間諜,一踏上夏威夷的土地就被美國人盯上了,這他知道,于是每天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春潮樓”裏醉生夢死。
吉川猛夫不愧是一名精明的間諜,他很快摸清了珍珠港裏美軍的軍事情報,出色的完成了偵查任務,爲日軍偷襲珍珠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情報。
也許當我說到這裏,很多人都會覺得吉川猛夫是一個精幹的間諜,現實版的日本007,然後你只要簡單的想一想,你就發現這整個故事存在很多問題。
對很多人來說日本偷襲珍珠港是日本挑起的戰爭,仿佛把沈浸在歌舞升平中的美國強行拖下了水,但只要從一個更高的角度去看這個事情,你就會發現,珍珠港只不過是一個更大的“緬因號”罷了。
局勢其實已經非常清晰了,美國爲什麽要幫中國?
因爲美國想要中國偏向自己,那麽美國又爲什麽從東南亞運輸物資給中國?
因爲美國希望日本能打東南亞,只有東南亞被打歐洲勢力被趕跑,那麽美國才能真正的替代他們。
那麽美國會想不到日本可能突發奇想的要襲擊珍珠港麽?
只要耐下心裏就會發現,日本一定要偷襲珍珠港,只要簡單分析一下就可以判斷出這一點,首先東南亞說起來是一個非常大的地方,他由大片大片的島嶼相互連接,最主要的要點自然是馬六甲海峽,那麽對于日軍來說有幾種選擇呢?
一種選擇是按部就班的攻伐,首先向南進入南海,然後進攻菲律賓,然後是繼續南下的印尼,馬來西亞等國,這種方式最正統,但東南亞不是沒有勢力的,歐美勢力的存在擋住了日本的步伐,而占領東南亞諸國就能夠打敗美國麽?
如果認爲能的人都沒有懂海軍,或者海戰,海戰並不是以占有通道,土地,隘口爲主的,那些是陸戰的要點,所以用陸地的戰略去看日本的行爲是不行的,但相反只要是看清海戰的主要目標就可以看清日本了,海戰是以控制海權爲主的,而想要控制海權最重要的就是艦船。只要能打垮對方的艦隊,對方就算在某一個島上擁有強大實力,也如同是甕中之鼈。
所以是該選擇一個島一個島的征伐容易?還是選擇先打垮對方的艦隊,把這些島都變成死島,把他們都困死容易?
不用想也是後者,因爲一旦選擇前者,不但無法快速解決問題,相反會把自己扔在坑裏,理由非常簡單,如果敵人的島可以得到增援,那麽島嶼就變成了一個個小要塞,要一個個的打垮要塞難度非常大。
說白了吧,日本打中國都費勁,更別提美國了,對于日本來說要麽一錘定音,要麽持久戰敗,追求速戰和決戰是日本這個國家必然追求的選擇。
這樣分析下來,還會覺得偷襲珍珠港是多麽奇妙的事情麽?
如果日軍不偷襲珍珠港轉向打東南亞,那麽美軍會參戰,如果打珍珠港美軍還是會參戰,而我們的那位吉川猛夫送回來的情報顯示,美軍大量的軍艦都停在港口裏,如果一旦開戰,那麽戰艦很可能四散出擊,一旦四散出擊,進攻東南亞就會變得困難重重,因爲美軍可以一個島一個島的陪日軍慢慢打,而日軍就沒這個實力了。如果日軍什麽都不做,結局就是自己戰爭資源枯竭,被美式裝備武裝起來的中國軍隊打敗。
所以只有選擇打珍珠港是最實際的。
在日本人看來,如果打了珍珠港並能消滅對方的主力艦船,那麽美軍就會失去制海權,在東南亞的軍隊就無異于等死,拿下東南亞就會容易很多。而東南亞有日本急需的戰爭資源。只有這樣才能有機會和美軍一搏。
一場海上的大潮就要開始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15 am

165.太平洋戰爭(解析“虎虎虎”)
我想很多80後的朋友都有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其中對偷襲成功的暗號“虎虎虎”一定會印象深刻。
二戰中的偷襲珍珠港是非常具有分量的一次戰鬥,過程並不複雜,日軍組成了航母編隊偷偷駛向可以攻擊珍珠港的區域,然後放出飛機攻擊了珍珠港,美軍損失慘重,損失了飛機,艦船和大量的士兵。
但其中油庫,修船塢等港口設施沒有受到任何襲擊,那麽爲什麽日軍要這麽做,理由很簡單就是爲了去打掉對方的艦隊,讓美軍失去制海權,然後可以入侵東南亞。
以上爲普遍對偷襲珍珠港的分析,以下爲我的分析。
首先,整個事件都有一個關鍵核心,是什麽呢?
日軍爲什麽要去襲擊珍珠港?就港口價值來說確實珍珠港價值很不錯,但是,既然是襲擊珍珠港,那爲什麽作爲港口最重要的港口,油庫,修船塢等港口最重要的設施沒有被攻擊呢?
所以日軍的目標不是珍珠港,而是珍珠港裏一排一排碼放整齊的軍艦,這就是整個事件最詭異,最爲不合理的一點。
軍艦停在港口裏這沒什麽大不了的,但不合理的是,爲什麽珍珠港裏有那麽多的軍艦,似乎軍艦就是爲了讓人打一樣停在那裏,不管是美國自己的情報人員,還是盟國,比如中國,蘇聯,英國,都已經偵查到了些日軍要對美軍動手的“迹象”。並且想要達成偷襲珍珠港本身就並不容易。
想完成偷襲珍珠港必須完成以下的“必要”條件:
1,日軍有襲擊的能力,這一點沒什麽問題,日軍看准了航母的價值,2,日軍能瞞住美軍的視線行駛到能攻擊珍珠港的區域,這一點就很難了,雖然日軍做了各種各樣的“工作”,但是如果說日本有吉田猛夫這樣的間諜,怎麽能保證在日本就沒有美國或者盟軍的間諜呢?作爲一場大戰,想要做到“消聲秘籍”已經很難了,3,美軍必須要毫無警戒的把軍艦都放在港口裏,這一點也做到了,襲擊的時候美軍還在那裏悠哉悠哉的“不知情”呢。
其實一切的條件中就這一條最苛刻,最詭異:
4,美軍需要把大量的軍艦都放在珍珠港裏,一旦日軍得手,美軍將受到重創,會在一時之間喪失海權。
偷襲珍珠港,所有前面的條件都無所謂,就第4條最難達成,如果美軍沒把那麽多的軍艦都放進珍珠港,而是分散部署的話,那麽就沒有偷襲珍珠港了,畢竟勞師遠征自己也存在風險,而如果沒有偷襲珍珠港,那日軍偷襲哪裏呢?
不管偷襲哪裏都不可能得到那之後的“空窗期”,也就沒有馬來之虎山下奉文的活躍了,就是說美軍給了日軍一次機會,一次讓日軍得到一定時間海軍控制權的機會。
那麽是不是就很有問題了?
你眼前有一個對手,這個對手的海軍正在磨刀霍霍,而你是他的頭號大敵,你知道對方要來打你,于是你把所有船放進了珍珠港,還好心的給對手停好了,整整齊齊的等著對手來炸。如果你說這一切都是我的臆想,那我請問一點。
美軍的航母去哪了?
作爲戰鬥力最強,在海戰中最具分量的航母爲什麽在日軍襲擊前走了?爲什麽前不走後不走,偏偏就在日軍襲擊前走了?
日軍的飛機從甲板上起飛了,飛來轟炸珍珠港,然後取得了極大戰果,這個戰果就是美軍的艦船癱瘓了。日軍贏得了珍珠港的戰鬥麽?我想是贏了,但日美戰爭必然展開,而日軍的下一步是如何呢?
目標就是東南亞,而這個目標恰恰就是美軍最希望日軍去的地方,因爲那裏有歐洲勢力。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16 am

166.太平洋戰爭(轟炸東京與馬來之虎背後透露的信息)
就在珍珠港就要被炸的前一刻,美國居然還收到了日本給美國的一枚象征友好的徽章,後來這枚徽章被綁在炸彈上又仍在了日本的土地上。
當然這是後話,在日軍攻擊了珍珠港之後,美國人“震驚”了,日本這麽一幹幾乎所有盟國都長出了一口氣,而軸心國都倒吸了一口冷氣,德國的希特勒最不想和誰挑起戰爭?
美國。
美國向日本宣戰後,有什麽舉措麽?
有一個舉措,就是轟炸了日本,爲了報複日本美國迅速就訓練了一批能在航母上起降的B-25轟炸機班組。並決定轟炸日本。
美軍轟炸日本和日本轟炸珍珠港從戰爭的意義上來說,轟炸東京政治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但轟炸東京表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海戰中擁有島嶼並不能護衛目標,只有制海權和艦船尤其是航母才是決定一切勝敗的關鍵。
美軍在珍珠港損失了大量艦船,但損失的都是炮艦類的船,在性能上也許先進也許落後,但從整個大戰略上來說,損失的船都是無法在海戰起到決定意義的船,日軍的大膽行動並沒有能阻止美軍,美軍依舊發動了對東京的轟炸。
被轟炸了的日軍感受到了本土被炸的危機,加快了自己進攻東南亞的行動,爲什麽馬來之虎可以如入無人之境的攻下東南亞?
爲什麽要說轟炸東京,又爲什麽在這裏說馬來之虎?
這不是很奇怪麽?這裏面又隱藏了什麽信息?
只要細細看來就能看懂,從一開始就有可能爆發美日戰爭,但是美國沒有“防備”的被日軍打了一悶棍,又“幸運”的讓航母躲開一劫,接下來看著日軍在東南亞一路狂奔,美軍不去支援東南亞,反倒是去轟炸了東京。
如果單獨看每一個事件,你會發現每個事件看起來都挺合理,可一旦把所有問題組合在一起,你就會發現,其中似乎又有哪裏不合適,這種不合適就是一系列的“巧合”組成的。
日軍占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控制了東南亞,一切都那麽順利,美軍在潰敗,英軍也在潰敗,其中就有後來被稱爲戰無不勝的將軍麥克阿瑟,他也就那麽灰溜溜的逃跑了。
馬來之虎的名號就這麽冠在山下奉文的身上。但反過來說日軍真的贏了麽?
當時最犯愁的其實是日軍的高級指揮員們,尤其是海軍高級將領們,比如山本五十六,山本創造了偷襲珍珠港。但山本也知道美國的實力。
日本打垮的僅僅是一大堆看起來很新很厲害的艦船,卻即沒能打沈航母,就更沒有對美國本土造成哪怕一點威脅,而以當時美國的生産力來說,美軍很快就會造成大批大批的艦船,飛機來。
從那時候結局就已經注定了,和中國一樣,日本和另一個大國美國開戰了,沒有能靠決戰打贏海戰,又沒有打掉對方的生産能力,戰爭從此進入持久戰。在整個局勢中只是看起來日軍占了上風。
說的更白了一點,美國比日本強,這沒什麽可說的,日本人打了美國臉上幾個耳光,占了歐美在東南亞的地盤,但美國可把能殺人刀抽了出來,等著殺人呢!日本占了面子,可美國在後面等著要他的命呢,並且日本幫美國打了美國最想打卻不能打的東南亞,真正最得利的人是美國人,而不是日本人,轟炸東京就是一個警告。更大的狂潮還在等著日本。
這時候,在重慶一個人他非常的煩惱,因爲他做了一件肮髒事,這個人就是蔣介石,他既煩惱,又興奮,因爲一場新的戰爭即將開始。
他派出了中國遠征軍到東南亞參戰。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16 am

167.皖南事變
蔣介石很煩惱,在武漢決戰後只要是大戰略家就一定能看得明白日本已經陷入被動了,日本人已經不再是大患了,並從這裏開始蔣介石的主要矛盾又回到了中國內部的這些老對手們。
那麽爲什麽會爆發皖南事變?
在一個大的環境上來看日軍的戰敗只是時間問題,只要美國參加戰爭,那日本肯定會失敗,所以蔣介石非常希望在這一時間內調節內部的矛盾,爲之後的事情做“准備”,這個事情不用想也知道是打內戰。
對蔣介石來說,對手有三大類:TG,軍閥和桂系。
蔣介石通過抗日戰爭已經贏得了很優勢的地位,但蔣介石無法容忍TG,軍閥也好,桂系也好,和蔣介石比都起來處于下風,而只有TG是蔣介石最大的敵人,因爲軍閥基本上沒有國民黨軍強,桂系沒有好機會也不會跳出來反對蔣介石,不聽蔣介石號令的就是TG,TG不但在華北的日占區站住了腳跟,更是在南方擁有一只部隊新四軍。
不讓TG進一步擴大是蔣介石的目標,也是他的心頭大患,所以蔣介石要對新四軍下手了,這是蔣介石做的一個很錯的事情,搞過一次四一二了,爲什麽還要再搞一次呢?
從表面上說,TG反對國民黨,兩黨之間走的路線基本上是不能相容的,打了那麽多年內戰了,就算戰爭結束也未必停下來,畢竟兩黨代表的利益是相互矛盾的。
從更深層次上說,TG存在的地方明裏是蔣介石的威脅,但暗地裏那些對蔣介石臣服的軍閥和桂系和甚至國民黨嫡系都是蔣介石本身的問題。
對蔣介石來說,他是官權的領袖,但他可不是皇帝,爲什麽官權總是立不住,總是最後要偏向民權或者皇權呢?我之前也已經說過了,因爲中國的行爲論和官權的特性都存在一個問題,一個是控制力極容易瓦解,一個是官權本身的不穩定,官權的不穩定是對族權而言的,官權帶有容他性,可以吸引大量的不同的人進入這個系統裏。
所以對蔣介石來說,TG在發展,軍閥,桂系,嫡系也都在發展,這是引起蔣介石不安的核心,TG的實力很強,並不容易打敗,越是這樣對蔣介石來說就越是忌憚,好不容易TG自己走到北方了,現在在南方本來已經成死灰的遊擊隊,居然又聚攏起來了,這對蔣介石來說絕不可以接受,爲什麽呢?
因爲蔣介石做的事情都很下做。
不管是抗日戰爭,還是之前的反圍剿,蔣介石都沒有能真正的建立起他的向心力,相反都只是用實力壓制軍閥和反蔣勢力。在圍剿中蔣介石用圍剿策略壓制軍閥,但毛澤東用四渡赤水打出了包圍圈並且決定北上,雖然南方軍閥臣服于蔣介石,但南方軍閥和蔣介石之間的關系並沒有好轉。
到了抗日戰爭時就更甚,蔣介石自己希望別人多流血,他自己少出力,爲了民族也好,爲了大義也好,軍閥們打了,但並不能說軍閥和蔣介石的關系變好了。
相反,更壞了。
請記住一點,蔣介石每過一段時間每做一些事就都會惡化他與軍閥之間的關系,所以雖然新四軍沒多少人,但蔣介石怕其他用人新四軍做他的文章,如果在南北都出現了TG的勢力,那麽在將來就會增加變數。
于是蔣介石要求TG軍隊北上走人,但蔣介石能讓他們真的走了麽?
此時在北方TG雖然站住了腳跟,但是對于新來的軍隊自然是多多益善,而蔣介石也不傻,如果新四軍真的北上等于是如虎添翼,既不能讓他們北上,又不能讓他們呆在南方,那怎麽辦?一個字:
殺。
皖南事件爆發,新四軍幾乎損失殆盡,蔣介石心滿意足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新四軍的損失讓蔣介石和軍閥之間變好了麽?
更壞了。
而且蔣介石的地位開始動搖了,所以蔣介石急需一次轉機,機會來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17 am

168.中國遠征軍(各國的目的)
蔣介石自從幹了皖南事變這件事以後就一直很煩惱,他的地位又出現了動搖,來自國內,國外對他的指責和冷嘲熱諷就沒有中斷。蔣介石非常需要一個機會,好扭轉他的形象,而日軍和美國打起來後他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算落了地。
因爲只要美國參戰,那麽日本戰敗也只是時間問題了,但日軍迅速的向東南亞進軍又不得不讓蔣介石揪心起來,這到底是他的機會,還是他的災難呢?東南亞一旦被日軍占領,那麽蔣介石從美國那裏得到援助的通道也算就此中斷了。
滇緬公路對蔣介石來說猶如他的生命線,但對蔣介石來說滇緬公路即便失去日軍能繼續攻擊麽?從理論上說不能,可畢竟蔣介石也不能冒險,國與國的關系是非常微妙的,如果美日達成了協議,很有可能把蔣介石抛棄,所以蔣介石要打。只要戰爭在持續,那麽日軍的籌碼就會一天比一天少。
另外出兵海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尤其是對蔣介石來說,當時的中國和他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都很低,尤其是蔣介石總想消滅他競爭者這一點讓他在國際上也沒什麽好名聲,並且當時的世界是不承認中國起到關鍵作用的。
所以蔣介石要出兵,只要能取勝,不但能扭轉他自己的不利處境,更能確保他的地位,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中國遠征軍打敗日軍能爲他帶來政治上的大紅利,又能確保滇緬公路的安全,爲自己在軍事上提供支持。
蔣介石對參加遠征是非常看重的,也是非常期待的。與之前的消極相比,這次他是積極地主動的。
對于英國來說就是複雜的了,局勢非常的不樂觀,表面上中美都是盟軍,但誰都明白,誰打日本人也不會白打,一旦自己被打出局,那再想回來就很難了。這個簡單的道理我想不難分析,所以日軍也好,中國軍隊也好,美軍也好都是英軍潛在的敵人,只是中美的軍隊不向著英軍開火罷了。
當時的英國也已經沒有能力保護亞洲的利益了,英國的強項是海軍,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場都是陸地,由海轉路的過程讓英國失去了其海上霸主的雄風,以至于在亞洲經過不怎麽激烈的日英海戰後,英國就喪失了制海權,沒有了制海權接連失敗也就不足爲奇了。
那麽英國爲什麽在整個戰爭中顯得毫無鬥志呢?
一來本身英國人對殖民地就處于一種壓榨狀態,對他們來說殖民地的土地並不是自己的土地,而來當時的英國人在亞洲等于是遠放邊疆了,對他們來說對英國本身的忠誠正在減少,對于保護別人的土地更是沒興趣,第三對英國來說丟失了東南亞是英國的底線,英國真正要保住的就是印度。只要印度沒有失去,那麽英國就還能設想控制海上交通線,但隨著美國的崛起,這種設想也付之東流了。
緬甸爲什麽成了各方爭奪的焦點?
首先緬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他守護著東亞和西亞的門戶,畢竟從喜馬拉雅山脈進入中國腹地的可能性較低,所以緬甸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對于日軍來說如果能夠拿下緬甸,就切斷了東西方之間的聯系,他就能夠全力與中美軍作戰。
再者日軍如果能切斷緬甸的滇緬公路,就能讓自己在中國的軍隊減輕一些負擔,因爲失去了滇緬公路的蔣介石就更不願意發起進攻了,這樣日軍可以減輕自己的壓力,對當時的日軍來說在中國戰場上已經形成了相持,必須減輕中國給日本的壓力,才能全力與美國一戰。
就這樣以中,日,英,美爲首的勢力開始在緬甸這個戰場上角力。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18 am

169.中國遠征軍(一入緬甸)
第一次緬甸戰爭是一場對于中國軍人來說很憋屈的戰爭,在正面戰場上和日軍殺的不分伯仲的遠征軍被日軍抄了退路被迫進入野人山然後回國,回來的時候十有六七戰死異鄉。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很多,但我認爲這種結局也實屬無奈,對日本來說,打下緬甸的目的是單純的,甚至是簡單的,每個來到緬甸的軍人目的只有一個,奪下緬甸後既可以奪下滇緬公路,又可以封鎖西方世界的增援。
而對于英中美三國來說形式就很複雜了,對美國來說很希望日軍打下緬甸,徹底的趕走英國人,只要英國失去了緬甸,那麽在東南亞和東亞的歐洲利益基本上都要拱手讓位于美國,所以一打緬甸的時候,美國裝聾作啞,但等到了再打緬甸的時候,那美國就下了血本,武器彈藥什麽都來,後面細說。
所以日軍和美軍都很簡單,那麽複雜的形勢就交到了中英身上。
對于中國來說他的目的是簡單的,那就是在保住滇緬公路,打擊日軍,但想要執行這個簡單的任務卻很難,因爲英國人很“礙事”。
英國人在一打緬甸的時候用四個字形容來說就是“投鼠忌器”,他的心情是複雜的,很顯然緬甸的作用要超過其他東南亞國家,緬甸既可以通向中國,又是印度的門戶,還可以進入東南亞,地位之高是英國不可以輕易拱手讓人的。
但英國人又很矛盾,還是那句話,對于英國人來說,中美日都是他的敵人,只是中美不向英國人開火罷了,老話說的好,請神容易送神難,不管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英國人都不願意他們來到這裏,所以在一開始英軍顯示扭扭捏捏,贻誤戰機,等到日本人大兵壓境時候又慌亂求援。
從入緬作戰開始,英國就顯得猶豫不決,那麽英國人到底怕什麽呢?
首先,聰明的英國人不難明白美國人眼中那爲奪取東南亞主導權所放出來的強烈“信號”,對英國人來說也不難看明白美升英落的結局,所以緬甸的得失就變得複雜起來了,失去緬甸,就失去整個東南亞和東亞,這一點不難看清,英軍才會那麽的對緬甸“依依不舍”,英軍想要緬甸可又沒有能力遏制日軍的來犯是他們最大的問題。
我覺得英軍開始欺騙起自己是他們最大的問題,英軍並不是只有緬甸需要保護,在緬甸的後面是更大的地盤印度,失去緬甸是英國的一個大挫折,如果再失去印度,那英國就更加失敗了,所以對緬甸的模糊態度實質上是希望看著戰局走,如果中國人能打敗日軍,那英國就絕對不讓出緬甸,如果戰局不妙就抛棄緬甸保住印度。
事實上英軍還有一個不好明說的問題存在。
對于中美日來說,去緬甸打戰都並沒有什麽負擔,對日軍來說占領緬甸是他們的目標,對美國來說借日本人擠走歐洲人是他們的目標,對中國來說保護滇緬公路是自己的目標。
那麽中美日和英國哪裏不同呢?
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對“緬甸人”來說的,日軍肯定要壓榨緬甸人這沒有任何說的,而對中美兩方來說都沒有必要對“緬甸人”下手。中美日三方都屬于外來勢力,外來勢力很容易弄清楚對“緬甸人”的態度。
但英國人可就沒那麽容易了,所以英軍最大的問題,就是殖民地還存在反英勢力,正是這些反英勢力的存在讓英國不敢痛下決心和日軍打,如果在緬甸和日軍盡情拼殺,那麽即便勝利了,緬甸和印度的反英勢力也會隨著英國的衰落而進一步崛起。
而本就人手不足的英國,想要統治殖民地就將變得更加困難,所以保持英軍的力量,才是實行殖民統治的前提,如果軍隊拼光了,殖民地的反英勢力會因爲英國幫著他們打日本人就對他們好麽?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不會。
所以英國人抛棄了緬甸。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19 am

170.中國遠征軍(敗退野人山)
戰爭最怕什麽?
不怕敵人的強大,也不怕自己的弱小,最怕的就是在大的戰線上突然自己的側翼被抛棄,在上戰場的時候不管你布置了多麽精妙的戰術,等一到戰場上,別人就跑路了,這不但會打亂整個部署,甚至會使得原本想打的軍人陷入絕境,而“聯軍”是我認爲一切問題的根源,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因爲聯軍的不團結導致的崩潰例子是屢見不鮮,所以我個人對聯軍這種戰爭組成模式非常的不認同。
但戰爭牽扯的方面一多起來組成聯軍也時常難免。對英軍來說不想抛棄緬甸是自然的,然而形勢已經不再樂觀了,所以讓中國人在前面打,自己找機會溜就是英軍當時的常態。
第一次入緬作戰就是在這麽艱難的形勢下進行的,有好處的時候英軍是推三阻四的不讓中國軍人得,有困難了英軍就首先逃跑。日軍事實上也不是那麽順利的,在同古面對200師的頑強抵抗,在仁安羌又遭遇失敗,進軍不能說坦然。
可整個局勢已經開始失控,英國人自然不需要爲中國人的滇緬公路負責,甚至英國人對一天比一天更多的“美國”勢力進入緬甸是反感的。
在中英美相互矛盾的大前提下,日軍完成了自己想要的戰略,奪取了蠟戍,曼德勒,密支那切斷了中國的退路,而英軍反倒是撤退到了印度。
局勢變得危急起來,已經成了孤軍的中國軍人要麽選擇突圍,要麽等著被滅,沒有辦法,中國軍人只能選擇撤退,撤退分成了兩股。
一股是遠征軍的主力,隨著退路盡失,只能選擇敗走野人山,從原始叢林裏退回國內,另一股還稍顯得有點傳奇,就是孫立人所率領的軍人。
提起孫立人就不得不提仁安羌大捷,但我又對仁安羌大捷感覺到一種憋屈,孫立人救了英國人反倒最終使得自己被圍不得不說是一種無奈。
孫立人沒有服從撤退野人山的命令,反而是走向印度,這種行爲會不會引起蔣介石的不滿?我認爲對蔣介石來說也許是矛盾的,一方面孫立人的這種獨斷行爲讓他反感,但一方面自己的軍隊借機進入印度在國際舞台上爲自己提高聲望也做出了點貢獻。
與孫立人的境遇形成反差的就是敗退野人山的遠征軍,在極爲困難的情況下撤退,在原始森林裏死亡時刻籠罩在遠征軍身邊,瘴氣,疾病,蚊蟲,猛獸,迷失方向,各種各樣的折磨圍繞著遠征軍,最後連戴安瀾將軍也死在了撤退的路上。
那麽應該怎麽評價一入緬甸?
出國作戰本就存在各種各樣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遠征軍依舊頑強作戰,我認爲不應貶低他們的價值,一入緬甸之所以失敗,最大的問題是盟軍方面本身的不團結造成的。
尤其是英美之間的相互算計,英國在明,而美國在暗處,日軍完成了想要的戰略,攻下了緬甸,但這也是美軍想要的結果,至此東南亞的歐洲勢力開始敗退,美國完成了想要達成的目標,終于開始露出他的凶狠了。
戰爭的局勢即將發生變化。
此時的日本看起來接連勝利,但在中國陷入了被動,在東南亞替美國當了槍使,占領東南亞能保證日本本土不被攻擊麽?答案是不能,只能阻擋西方的增援,而此時西方激戰正酣,誰會增援呢?
雖然在珍珠港炸沈了很多戰艦,但美國航母沒有被擊沈,美國的工廠,造船塢,也都日夜開始瘋狂的制造出新的裝備,戰爭表面上是日本達到了頂峰,但實質上日軍也開始走進了死胡同,因爲接下來日軍就不得不面對美軍。
美軍給日軍准備好了大禮等著日軍來鑽。
地點就在中途島。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20 am

171.太平洋戰爭(不存在的神奇五分鍾)
就在日軍占領緬甸以後,日本沸騰了,控制了中國北方,占領了東南亞,在太平洋上又連戰連勝,這一切都似乎于是著日本的強大,但真正的高級指揮員卻都在憂慮和歎息,我想石原莞爾和山本五十六都並不會爲勝利而開心,相反是更加的憂慮了。
尤其是山本五十六,作爲海軍的指揮官,他的頭腦是清醒的,對于現階段取得的戰果並不樂觀,但他畢竟是一名法西斯的軍人,繼續發動戰爭是他唯一能爲日本做的事情。
而就在珊瑚海,美國開始露出自己真正的實力,從這時候開始美國再也不需要隱瞞自己的實力了,因爲他想要的一切日本都已經做好了。
珊瑚海海戰說不上誰贏誰負,只是在戰略上山本已經意識到了,要麽和美軍決戰,在戰爭中戰勝美軍,要麽拖下去最後被拖垮。
所以,中途島就是日美真正的決戰之地。
爲什麽這麽說,理由很簡單,中途島的得失根本就無所謂,只是圍繞著中途島雙方都要把對方的艦隊吸引過來然後消滅。從這個角度上看,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是雙方都明白對方的目的,而不同的是美軍占領著中途島,日軍去進攻罷了。
但這場戰爭在一開始,日軍的覆滅就注定了,爲什麽這樣說,因爲日軍不知道美軍在哪裏,而美軍知道了日軍艦隊在哪裏,所以日軍戰敗了。
日軍的軍用通訊密碼已經被破譯,進攻中途島的時間和信息都已經被提前知曉,這在海戰中或者在戰爭中都決定是最關鍵的信息,在戰爭未開始前日軍就已經處于下風。
美日雙方原本都是希望借由中途島消滅對方,但由于美軍先知道了情報,這場戰爭就變成了一場埋伏戰,而顯然誰先有准備是美軍勝利的第一個大優勢。
美軍還擁有第二個大優勢。
在中途島海戰中,最富戲劇性的一幕就發生在南雲忠一身上,這一幕的大概過程是,南雲本來已經做好了攻擊美軍艦隊的准備,可沒發現美軍艦隊,于是把對艦攻擊裝備改成了對陸攻擊裝備,可就在進行更換的最關鍵時刻,又發現了美軍艦隊,然後又要從對陸攻擊裝備變成對艦攻擊裝備,在這前後的折騰之下,美軍飛機首先發起進攻,就在一瞬間,日軍艦隊覆滅。
這就是最富戲劇性的一幕,但我只能說南雲忠一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指揮員。
首先對南雲忠一也好,對日軍艦隊也好,他們的首要目標是什麽?
就是消滅美軍航母,中途島本身並沒什麽價值,在海戰中誰擁有更多的航母,誰擁有制海權誰才是真正的海上霸王,而一個島嶼的得失根本算不上什麽。
對于一個指揮員,肩負著整個國家的命運,在那麽重要的時刻,爲何要改變戰略目標?日軍來中途島到底是消滅對方海軍,還是占領中途島,南雲看不清誰輕誰重,這是南雲忠一最大的敗筆,中途島海戰美軍的第二個大優勢就是美軍一直以消滅日本海軍爲戰略,而日本海軍原本也是打算消滅美軍海軍,但中途前後矛盾,輕率的改變戰略,要攻擊中途島,這在整個決戰中是最低級的錯誤。
事實上並不存在所謂的最重要的5分鍾,相反是日軍在決戰時輕易改變戰略導致的失敗,這種錯誤是低級的,是幼稚的。
日軍戰敗了,這次戰敗是大敗,對于日軍來說,本就不多的航母受到重大損失,這樣的結果讓日軍直接又勝入衰,從此開始走向覆滅。
作爲一個高級指揮員,輕易的被蠅頭小利衝昏頭腦,改變了戰略的方向落得失敗也沒什麽覺得委屈的,南雲忠一是不夠格稱爲優秀指揮員的。
山本五十六明白這場海戰過後,日本就一定會走向失敗,就算中途島勝利了,也只是暫時的,美國大批大批的軍事裝備正在走出工廠,來到戰場,巨大的生産力決定了美軍擁有源源不斷的戰爭資源,而日本在此戰後已經落入絕對下風。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21 am

172.中國遠征軍(藍姆迦整訓)
緬甸落入了日軍之手,最高興的我覺得是美軍,而最不高興的是英軍,原來美國還僅僅是給物資支援中國,現在好了幹脆在印度建立起了美軍化訓練營,開始成建制的訓練軍隊,那麽需要探討的是什麽?
需要探討的是當時中國和外國的關系。
想要看清中國和外國的關系就得看清中國是否能自己堅持的住,假如中國自己堅持不住,那麽中國肯定是淪爲別人的傀儡,但日軍並未擊敗中國軍隊,不管是TG還是國民黨甚至軍閥都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作用。長期以來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一直被低估,可誰又願意去高估一個大國呢?
一個大國一旦地位有所上升,那麽馬上就可以成爲一極,美國在當時並不能控制中國,道理很簡單,因爲還存在另一個勢力存在,蘇聯。
蘇聯和美國都在拉攏中國,誰都想得到中國的青睐,那麽爲什麽美國那麽痛快的給國民黨武裝呢?
國民黨武裝起來以後對美國有三種結局,第一種對美國最好的結局是國民黨傾向于美國疏遠蘇聯,第二種結局是國民黨拿了武裝並不偏向美國也不偏向蘇聯,第三種結局是國民黨拿了美國武裝不但不偏向美國,反而偏向蘇聯。
對美國來說這三種結局美國都不在乎,如果中國偏向了美國那自然是最得利的,但後兩種就對美國有害麽?我看未必,關鍵在于中國在哪裏,而美國在哪裏,這才是美國放心援助中國的核心,中國在蘇聯的側面,蘇聯地盤雖然廣大,但整個側面全都暴露在中國的視線中,美國則遠遠的在美洲,美國橫豎都不受害,可對蘇聯就不一樣了,一個強大的中國是蘇聯的威脅,所以中國不管是親美,還是疏美,還是反美,只要中國變強了些,那對蘇聯都並不好。
要知道一開始蘇聯也在拉攏中國,在四一二反革命後,蘇聯支持TG,這也無可厚非,但蘇共和TG之間是蘇聯逐漸抛棄了TG,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蘇聯爲了保障日本不偷襲他的側翼,中斷了對中國的援助。那蘇聯又爲什麽在朝鮮戰爭中大批裝備志願軍呢?這點另一個帖子談到過了,此處不表。
對美國來說蘇聯與中國的關系變得微妙起來是一件好事,所以美國就更要拉攏中國,將來不僅可以獲得中國的市場,又可以牽制蘇聯。
另外在印度大張旗鼓的整訓不但可以告訴世人,美國將要替代歐洲成爲最重要的力量,歐洲在東南亞經營多年,想要替代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穩住了坐實了才能真的驅逐歐洲。
對于蔣介石來說有人給他武器和裝備自然是很高興,美式裝備也確實強大,獲得了美式裝備的蔣介石嫡系,將會更加的提升戰鬥力,他的戰鬥力越高那不管是對付日本人,還是對付TG,甚至是威懾軍閥和桂系都是有絕對的好處。
當時的蔣介石在美國人面前雖然不占優勢,但也絕不能說是卑躬屈膝,但以後的局勢變化以後再說,經過裝備和訓練的中國遠征軍正等待著再與日軍交戰。
再戰緬甸報仇就是遠征軍的目的。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21 am

173.中國遠征軍(再戰緬甸與豫桂湘戰役)
經過了整訓,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美式裝備後的中國遠征軍已經和一入緬甸時不同,戰鬥力已經大增,只待一聲攻擊就將重回緬甸再戰日軍。
再戰緬甸的中國遠征軍不論在戰鬥力上,還是戰鬥的決心上都占有壓倒性的優勢,並且再入緬甸的主力軍是中國遠征軍,也沒有其他勢力制造麻煩,一心殺敵的激情讓戰爭變得非常簡單,目的只有:
打垮日軍。
相反日軍隨著戰爭的加劇,兵力枯竭,戰鬥力在下降,這一升一降讓日軍陷入不利的狀態,可以說再戰緬甸是中國軍隊和日軍交戰以來最痛快,也最幹脆的一場戰爭。
打垮日軍不但可以重新奪回滇緬公路給中國大量的運輸戰爭物資,又可以錘煉出一支新軍爲蔣介石所用,再說蔣介石通過中國遠征緬甸也爲自己增色不少。
在緬甸的日軍成了孤軍,只能死守,這也是一種自作自受,日本的能力並不足夠支持占領如此廣大的疆土,但既然走上了這條路,他也只能一條道走到黑,原來驕橫野蠻的日軍,如今也開始陷入重圍,只能在緬甸等待死亡了。
與緬甸的戰事形成反差的是中國國內的豫湘桂戰役,在緬甸取得戰果的遠征軍和在國內作戰的國民黨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剛剛得到些聲譽的蔣介石隨即就在豫湘桂戰役丟了人,已是強弩之末的日軍反倒在中國大陸又取得了戰果,這種尴尬的結局是爲什麽呢?
這就是蔣介石一生最大的問題,按理說在外面應該是問題重重,在國內是猛打猛殺,可結局是在外面猛打猛殺,在國內是丟盔卸甲,如果說這是裝備造成的問題,那我認爲這是不成立的,如果裝備問題是問題,那在武漢決戰時就該戰敗,可爲什麽拼死能打贏武漢決戰,卻在幾年後在豫湘桂戰役失敗?
武器只是一個很小的方面,態度才是決定這一切的關鍵。
在國外作戰的要麽是國民黨的嫡系,要麽是新軍,一戰緬甸時的失利讓再戰緬甸的遠征軍見到日本人分外眼紅,對于遠征軍來說目的比較明確,任務比較簡單,打敗日本人。
而豫湘桂戰役作戰就複雜的多,那麽爲什麽不單獨寫一篇來區分呢?
一個是豫湘桂戰役讓我感覺太丟人我懶得去寫,另一方面是豫湘桂戰役與遠征軍作戰正好形成了一個對比,在武漢決戰後蔣介石已經放下很多包袱,把重心放在了保存實力上,蔣介石這種行爲讓軍閥們也都涼了心,爲什麽作戰會失敗,其實以前也分析過了,這也是我不願意多寫的最關鍵原因。
豫湘桂戰役是日軍的最後瘋狂,從事實上說日軍再怎麽打都沒什麽結果,即便是打通了通道又能怎麽樣呢?
在整個大戰略上,日軍的失敗已經無法避免,正是這一點讓蔣介石戰意全無,就等著讓日本人走人,蔣介石關心的不是能否打敗日本人,反倒是日本人走後蔣介石會不會被人鑽了空子這是蔣介石最擔憂的一點。
蔣介石爲什麽會一直這樣做?
因爲蔣介石落下了心病,蔣介石的發家路最大問題就是蔣介石一直不安,所以蔣介石只信任力量,越是看重力量就越不信任別人,蔣介石,桂系,軍閥三者之間的相互猜忌和懷疑是造成抗日戰爭中不斷失敗的根源。而且三者的關系不會因爲抗日戰爭的結束而變好,相反越是距離戰爭的結束,相互之間的猜忌就越嚴重。
但中國軍隊的實力並不止于此,不管如何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打贏了日軍,日軍走向了最後的末日。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25 am

174.太平洋戰爭(瓜島戰役和馬裏亞納海戰)
日軍原本的能力就不及美軍,中途島海戰一敗日軍就進攻轉向了防禦,這其實也已經宣告了日軍的末日,失敗只是時間問題,而不是會不會的問題。美軍的生産力完全壓倒了日軍,每過一天美軍就增加一些,而日軍則不斷的損失戰力。越來越弱小。
中途島之後,瓜達爾卡納爾成爲了雙方的爭奪焦點,瓜島爭奪也成了整個太平洋各大島嶼之爭的一個範本,戰爭進入了消耗,這裏也就得說一下美軍作戰的思想了,我認爲美軍的主要戰術就是:
物資主義。
美軍當時那真是錢多東西多,一切作戰的思想都脫離不了物資主義,在當時飛機和艦船的數量已經開始展現巨大優勢,利用優勢壓垮日軍,日軍在瓜島爭奪中損失慘重,而且日軍顯露出一種非常不好的趨勢,那就是開始搞“玉碎”攻勢。
表面上“玉碎”攻勢很顯示戰鬥決心,但相反“玉碎”攻勢讓日軍很快的就受到重大損失,大量士兵進行無意義的死亡衝鋒,使日軍損失大于美國的關鍵,這也展現日軍只能打順風戰的特點,一到逆風戰就陷入到一種絕望的情緒,輕易的損失士兵。
但這其實毫無意義。
理由在于,太平洋戰爭是一場海戰,只有在海上爭霸得手才能得勝,一切的關鍵還是在海上,雖然大一點的海島就可以修建機場,但海島上的飛機只能是被動防守,而航母帶著的艦載機卻可以四處攻伐,瓜島戰爭中日軍不但損失了大量的人員,飛機,艦船,最重要的是日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也在這場戰爭中死了。
一直不知道自己密碼被破譯的山本五十六在去視察的時候,被預先在空中埋伏的戰鬥機追上了他乘坐的飛機,並被擊落。山本五十六一死更是打亂了日軍的部署。
此後日軍與美軍又開始在馬裏亞納進行爭奪,馬裏亞納海戰是日軍和美軍的最後一場大戰,在這場戰鬥中,美軍參戰航母達到14艘,飛機數千架。日軍也投入了最後的9艘航母,飛機數百架,不論是從戰爭准備上,還是數量,還是信心上,日軍也是想進行最後的豪賭。
可原先就賭不贏,現在就更別想賭贏,這場戰爭過後日軍損失最後的實力,失去了制海權和制空權,就連日本本土也開始被轟炸,對美軍來說物資主義是毫不憐惜彈藥的,對各大城市接連轟炸,日本的生産力出現萎縮,而美國卻絲毫沒有任何顧忌的繼續生産。
戰爭的天平扭向了美軍。
在政治上因爲本土不斷的被轟炸,出現了一股質疑日軍的情況,東條英機的鼓風機只會不斷的擴大戰爭,然而當失敗不斷的呈現在日本人面前的時候內部隱藏多日的矛盾就爆發了,前線連續戰敗,內部相互算計,只有士兵才會傻乎乎的去執行“玉碎”。
而且,從這個時候開始,在太平洋上大量的日軍已經成了孤軍,孤軍們即想坐船回去,又無奈的只能繼續守在島嶼上,美軍也是要考慮這些人的,于是美軍開始發展一種新的攻勢:
蛙跳攻勢。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26 am

175.太平洋戰爭(孤島之爭與蛙跳戰術)
美軍爲什麽可以發明蛙跳戰術?
因爲日軍已經失去了制海權和制空權,所以這些軍人已經被扔在了島上沒人管了,美軍爲什麽敢不理他們,日軍在島上還能做木筏來攻擊美軍不行?
日軍得到的島嶼,地盤在海軍失利後反倒成了日軍的累贅,想要護衛沒意義,不想護衛日軍還留在那,增援不上去,撤退不下來,很是尴尬。于是美軍越過這些島嶼,直接向日軍的核心區和本土攻擊,與之前日軍進攻東南亞的時候同樣,失去了海軍的支持,就只有坐以待斃,所以玉碎攻勢更是猛烈。
日軍把“玉碎”攻勢發揮到了極致,簡直到了瘋狂的程度,我小的時候只知道有神風敢死隊,也就是自殺式飛機,等我長大才明白,原來日軍是空地海三位一體都有自殺式攻擊,在天上飛著機艙蓋被鎖死的神風敢死隊,在陸地上吃著“冰毒”鼓舞士氣的日軍發動自殺攻擊,就連在海裏都居然有由人操縱的魚雷,起名曰:“回天”。
但我看日軍是回天乏術了。
雖然島嶼是一個個小要塞,但要塞早晚是會被攻破的,爲了攻破海島美軍和日軍相互各種手段都用,日軍最主要的就是構築工事,挖山,挖洞。而美軍大量使用噴火武器,雙方把戰爭基本都做絕了。
對後來影響最大的就是硫磺島戰役。
其實,硫磺島重要性能體現出來是一個必然,而也只是一個偶然,硫磺島之所以成爲最殘酷的登陸戰,關鍵就是守將栗原忠道沒有一心想著“玉碎”,因爲玉碎攻勢就是一種非常野蠻的人海戰術,靠毫無顧忌的衝鋒想要取勝已經不再現實了,從重機槍誕生以後人海戰術就沒什麽效果,只是徒增傷害。
在美軍的物資主義的戰術理念下,不談坦克和裝甲力量,就單談步兵班組內的輕重機槍,衝鋒槍,就連步槍都普遍是可以連射的是M1加蘭德,一旦離近了又有手榴彈和火焰噴射器,所以“玉碎”本身就是一種送死行爲。
栗原忠道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栗原忠道采取的戰略是分散兵力,尤其是放棄海灘,在山裏駐守,給美軍造成了大量損失。另外硫磺島上的日軍也跟其他島上的士兵沒什麽兩樣,都是在等死,這一點非常重要。
但從整個大環境上來說,硫磺島重要麽?其實硫磺島並不重要,因爲當時的日軍已經是進行死守,提供不了任何價值,這個價值是對雙方而言的,但戰爭一開始就停不下來,只能繼續打下去,硫磺島上的軍隊到底是爲日本而戰還是爲生存而戰其實不重要了,因爲他們在島上,沒有可以撤退的資格,而美軍爲了奪下這個島嶼,也算是傾注了心力。
另一場值得注意的是日軍逼著琉球人玉碎。
琉球人並不是日本人,現在戰爭要戰敗了,卻逼著琉球人玉碎,這是非常有問題的,對于琉球人來說本來就是被日本人壓榨,又有什麽理由爲日本,甚至天皇玉碎?大量的琉球人被逼跳崖,或者自殺,甚至日軍殺死了他們。
日本已經進入了窮途末路,可就在這個時候還在喊著本島決戰的夢話,日本到底爲何如此堅持?
其實日本早就想投降,但是爲何就是不投降?這美國人不太關心,他們關系的是兩個東西能不能響。對美國來說在硫磺島上死的人太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如此強大的武器需要一次真正的“實驗”。
于是美軍飛機開始起了,裝著的這兩個東西一個叫“胖子”,一個叫“小男孩”。後來的所有人都會記住這兩個東西的名字,因爲這兩個東西叫:
原子彈。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26 am

176.歐洲戰場(奇葩意大利與隆美爾與蒙哥馬利)
對于亞洲戰場只剩下蘇聯出兵和美國扔原子彈和中國發起最後一戰了,那麽在這裏就先停下來,先說一下歐洲戰場,到最後一起收尾,二戰就算是整個說明白了。
希特勒一生最大的敗筆不是夢想著他的千年帝國,而是找錯了盟友,他的盟友不但沒有給他提供任何支持和動力,相反都在拖累著他,其中最大的奇葩就是意大利。日本也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按道理或者按順序說意大利的墨索裏尼要比希特勒更早的得勢,在希特勒還不知道出路在何處的時候,人家墨索裏尼就已經是嶄露頭角了,就當時的環境來說英法更忌憚德國,對意大利的警戒也較輕。墨索裏尼把自己的主攻方向放在了北非,希望重建過去的“帝國”,按說這個目標和希特勒那種統治全人類的目標比起來比較低調,比較現實。
但是,意大利軍隊的表現,卻不像他們鼓吹的那麽厲害,甚至我覺得作爲法西斯主義的誕生地,都沒有那些後加入的傀儡國厲害,以至于對于意大利的嘲笑能編成笑話書流傳于世,當然這些笑話有真有假,可無不透出一種對意大利的諷刺和蔑視。
意大利不但沒有能夠自己去打下北非,相反不斷的向德國要援助,希特勒還真給了他援助,而正是援助給意大利的軍隊造成了自己進攻蘇聯時的兵力減少,但也使得另一個人聲名鵲起,那個人就是沙漠之狐隆美爾。
那麽我怎麽評價隆美爾呢?
我認爲隆美爾和當時的很多德國將軍一樣,非常崇拜閃電戰,確實閃電戰可以說是當時最強的一種新戰術,是聯合作戰的一種大膽創新,隆美爾之所以能夠打出傲人的戰績,最主要的就是依靠這種戰術,我在前面已經介紹過了閃電戰就不再重複,但我想說一點的是,從戰績上看隆美爾確實非常不錯,但隆美爾沒有完成殲滅對方的目的,相反,英法軍不斷的增加兵力,可隆美爾並沒有能像英法聯軍那樣持續得到增援。
隆美爾的對手是英國的蒙哥馬利,他爲什麽最後能最後擊敗隆美爾,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盟軍始終沒有放棄北非,不斷的給北非增兵,戰爭從殲滅戰變成了消耗戰,而蒙哥馬利善于治軍,他穩住了渙散的軍心,使得北非戰場局勢發生了改變。
請注意,閃電戰是一種非常擅長野戰,在野外衝破防線,進行穿插迂回的戰術,但閃電戰也只是一種戰術,在整個大戰略對德不利的前提下,戰術的優勢只能提供一時的優勢,卻不能永久的確保優勢。
閃電戰最需要的就是找到對方的弱點,然後突破對方的弱點,實現分割包圍,達成殲滅戰的目的,閃電戰的最終目的是打殲滅戰,在一個短期的時間內大量消滅對方有生力量,或者俘虜有生力量,使得對方在一次戰爭中即損失大量的資源和兵員後失去信心。
但與之相反的是蒙哥馬利是一位非常善于觀察謹小慎微的人,他到北非後紮住了陣腳,這一點非常重要,對于高級指揮員來說,勝一陣,或者敗一陣,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能做到勝不驕敗不惱,才是真正優秀的指揮官。把握住局勢,讓局勢不崩潰就是蒙哥馬利的任務。
軸心國和盟國的戰略目標是不同的,對于德國來說,戰略目標是模糊的,甚至不太明確,到底是打敗盟軍是主要目標,還是占領北非是主要目標,如果說占領那麽人手是不夠的,如果說打敗盟軍,那麽盟軍不放棄北非一直增援,僅僅靠打敗是不能把盟軍踢出北非的,請記住英國在當時仍然算的上大國,所以大國與大國開戰,走向消耗戰是非常常見的,而正是因爲這個原因,讓來增援的德軍反倒反客爲主成了主角,所以軸心國的戰略上存在問題,而盟軍就不同了,守住北非,進而爭取打到意大利去是盟軍的戰略。
所以對隆美爾來說他需要不斷的殲滅,打敗盟軍,這是非常難的,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想要徹底贏得勝利是非常渺茫的,一戰又一戰的打下來德國消耗也很大,使得德國陷入了被動,這種被動是目標和戰略不明確造成的。
對于蒙哥馬利就不同了,蒙哥馬利只要守住北非就算勝利,只要守住就可以向北進攻,所以目標明確,當戰略明確的時候,就能夠取得勝利。
最終結局自然是隆美爾戰敗,而蒙哥馬利獲勝。
北非一敗通往意大利的大門就敞開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27 am

177.歐洲戰場(天王星計劃與蘇軍閃電戰)
我想只要提起閃電戰,大多數人就會首先想到德國,認爲閃電戰是德國的專利,似乎只有德國人才會閃電戰,但其實閃電戰只是一種很常見的戰術,並不是什麽必勝大法,如果真的那麽神奇,爲什麽德國會最後戰敗呢?
所以,閃電戰有他的強處,自然也有弱點,弱點在于,一切戰術到了城市攻堅戰,隘口攻堅戰和要塞攻堅戰,都得變成消耗戰,除非用毀滅性武器,比如原子彈,或者細菌戰,生化戰,否則都難以得手。那麽爲什麽德軍不使用細菌戰和生化戰呢?
因爲你有別人也有,毀滅性武器是一種雙刃劍,非常的麻煩,因爲一旦使用就可能造成相互使用,一旦相互使用,那麽未必自己得利,所以日軍爲什麽那麽囂張的在中國使用呢?
無奈的一點就是,中國沒有,如果中國也有,那日軍也不敢那麽囂張的用。
所以閃電戰遇到了自己的敵人,城市,城市本身就是一座要塞,不怕炸,不怕轟,殘垣斷壁就是一座座暗堡,而坦克和裝甲力量在城裏反倒落入下風,因爲坦克和裝甲力量的頂部或者上部都很脆弱,並且龐大的體積在狹窄的街道也無法運作,正是因爲這個原因蘇軍守住了城市,那麽蘇軍會不會使用閃電戰呢?
答案我想是非常簡單的,那就是蘇軍也會使用閃電戰,並且在諾門坎戰役中朱可夫已經開始嘗試聯合作戰和裝甲集群使用。
蘇軍前期大潰敗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爲大清洗造成的將帥成批的消失,使得軍隊本身陷入混亂,失去了優秀指揮官的蘇聯軍隊戰鬥力大減,另一個就是德國閃電戰撕裂了蘇軍的防線,可以說在裝甲集群的閃電戰面前無論哪國都難以守住。
與德軍的快速進展相對應的是德國得到了廣大的土地,但得到了土地本身也是麻煩,理由在于,德國的閃電戰撕裂了對方防線,攻破了對方的城市,鄉村,要塞,隘口,占領了這些地方,但當德國擁有這些地方的時候,反而是德國開始構建起防線來守護城市,鄉村,要塞,隘口,等于德國和蘇聯在當時掉轉了身份,更嚴重的是到了冬季以後,就進入了“蘇聯時間”。
尤其是生存在遠東的軍團來到前線後,世世代代生存在極寒天氣中的遠東軍團和蘇聯其他軍團對冬天是熟悉的,甚至在那一刻是親切的,而德軍對那種天氣是沮喪悲觀的。
在這種前提下,蘇軍發起了蘇聯版的閃電戰。即:
天王星計劃(或者天王星行動)。
天王星計劃的目的是打敗包圍斯大林格勒的第六集團軍,當時德國第六集團軍指揮官保盧斯非常想要撤退,但是希特勒不允許保盧斯撤退,還要求保盧斯堅持到最後,行動一開始,蘇軍就利用自己的坦克集團進行衝鋒,發起了鉗形攻勢。
事實證明,閃電戰對陣地非常有效,不能說德軍不想守住陣地,也不能說德軍的素質較差,而是時代進入新篇章後火力網主義已經落後了,所以德軍陣地很快被突破,接著就被包圍,最後損失殆盡。
保盧斯投降蘇聯。
保盧斯的投降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造成了後來的希特勒與將軍之間的矛盾並引發了刺殺希特勒,以後再說。
那麽該怎麽正確的看待整個戰役?
不管保盧斯撤退也好,不撤退也好,德軍都陷入到了消耗戰中,而閃電戰並不是德軍的專利,蘇軍也會,所以雙方誰打誰,對方都受不住,而德軍取得了前期勝利後,資源已經陷入不利狀態,在北非又分了兵,而蘇聯的戰略只有打敗德軍一項,所以德軍構建起的陣線是守不住的,這與之前蘇軍守不住是同樣的道理。
最終打贏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蘇軍扭轉了局勢,蘇聯開始轉守爲攻。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28 am

178.歐洲戰場(庫爾斯克會戰)
爲什麽上來先說北非戰場?
因爲在庫爾斯克會戰的時候,德國已經在北非失敗,盟軍已經開始踮起起意大利了,所以德國當時的局面已經是面對兩線作戰,偶爾英軍的飛機還得來“光顧”一下德國,在戰略上德國陷入了他最大的被動,多線作戰中。
那麽爲什麽蘇軍能夠取得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呢?
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德軍底氣不足,或者說心有忌憚造成的,庫爾斯克會戰注定成爲一場浩大的戰爭,也是坦克成爲陸地王者的一次證明,雙方在兵力,坦克,飛機上的投入都是空前的。
但雙方的戰略卻是不同,首先,對蘇軍來說,蘇軍拼了全力,集結了當時最強力的力量和兵團參與戰爭,可以說傾其所有去打這一戰,那麽如果蘇軍戰敗了是否會導致蘇軍的失敗呢?我認爲對于蘇軍來說,不論是勝,平,負三種自然結局都是勝局。
如果勝利那自然是皆大歡喜,如果是達成了平局,那蘇聯也遊刃有余,最關鍵是負會如何?我認爲即便蘇軍敗了也沒什麽影響,那麽爲什麽這麽說呢?
因爲蘇軍是傾其所有的一戰,即便戰敗德軍也要付出代價,即便德軍勝利也注定是慘勝,而此時距離D日和進攻意大利都在盟軍的戰略中了,所以蘇軍不怕敗,蘇軍要的就是打,狠狠的和德軍打一次,只要打了,只要和德軍決戰了,那麽不論勝敗,德軍都只有戰敗一條路走,所以蘇軍可以放開了打。
但對于德軍來說情況就複雜的多了,對德軍來說北非已經失敗,靠意軍是不可能防住意大利的,如果不管意大利,那麽德國側翼肯定要暴露在盟軍面前,所以德軍打得“瞻前顧後”,既要打贏這場戰爭,又不能損失過大,一旦損失過大,那蘇聯肯定會繼續發動戰爭,那麽德軍就沒機會了,所以對德軍來說必須是大勝,甚至是碾壓式的大勝,一擊即潰。
這和日軍在武漢的選擇是同樣的,必須擊潰,必須打垮國軍,但事實是沒有,所以到了庫爾斯克會戰時也是同理,如果不能擊潰蘇軍,那麽德軍自然陷入被動。蘇軍此時也是放手一搏,兩強相遇勝敗都是自然的,庫爾斯克會戰雙方都要至對方于死地,誰的顧忌越多誰就注定要敗。
那麽對比看來,自然是德軍要多。
會戰開始了以後,雙方互有勝敗,這種結果對希特勒非常不利,因爲德軍需要的是大勝,是全勝,但時局已經不能再向他夢想的那樣了。就在戰爭打到最焦灼的時候,他的“老朋友”墨索裏尼被趕下來了,意大利又有了要退出戰爭的迹象。
此時的希特勒已經開始感受到四面而來的壓力,在蘇德正面戰場上無法大勝,在側面擔心盟軍登陸,帶有如此複雜心態的德軍,和放手一搏,但求一戰的蘇軍比起來,誰占據主動就不難看出來了。
更何況庫爾斯克會戰本來就是生死大戰,是蘇德的決戰,一旦一方稍有松懈,就很有可能導致局勢的危急。戰爭的結果是蘇軍的損失大于德軍,但問題是在戰略上蘇軍完成了決戰,並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德軍雖然取得了戰果上的勝利,卻失去了戰略上的支持。
當年蘇軍就解放了基輔,標准著蘇聯的目標改變了。
蘇聯的新目標是:
柏林。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9頁(共12頁) 上一頁  1, 2, 3 ... 8, 9, 10, 11, 12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