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4頁(共15頁) 上一頁  1, 2, 3, 4, 5 ... 9 ... 15  下一步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一 10月 03, 2016 3:14 pm

59.1953-1964赫魯曉夫時代(如何看赫魯曉夫?)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是蘇聯最重要的領導人之一,他是承上啓下的關鍵,那麽該怎麽看待這個人呢?
赫魯曉夫最像東施。
東施是一個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個成語的主人公,那就是東施效颦,西施是一個美女,而東施是一個醜女,東施想要模仿西施,但是越模仿就越是讓人覺得醜陋,這就是這個成語的簡單解釋。
而赫魯曉夫就是這麽一個人,赫魯曉夫參與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首先要說的是赫魯曉夫並不是一個特別沒有能力的人,相反赫魯曉夫做成了很多事業。
但是赫魯曉夫接手的局面卻非常糟糕,斯大林在他人生的最後面臨一個非常尴尬的局面,那就是中國的興起,共産國際出現了蘇聯話語權動搖的事實。這一方面是蘇聯式管理方式造成的,一方面是斯大林直接造成的。
所以,赫魯曉夫上台以後要面對三個事情,第一,如何處理與中國的關系,第二,如何重擡蘇聯的老大哥地位,第三,如何處理國際問題。
而赫魯曉夫最讓世人了解的一點就是反斯大林主義。
公平的講我並不認爲赫魯曉夫是一個沒什麽能力的人,相反我認爲赫魯曉夫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面對絕境時候的魄力。請注意,在世界上有很多人有能力,有能力並不稀奇,但是擁有魄力的人就不多了,赫魯曉夫就缺少魄力。因爲沒有魄力最終才會變成東施效颦。
他做事都希望留條退路,做的程度不夠,又想做一個不粘鍋,就是不想自己陷入泥潭中,這就是赫魯曉夫的最大問題,蘇聯在當時的局面非常重要正是大變局的關鍵時刻,而赫魯曉夫的亦步亦趨,最終使得蘇聯失去了最佳時機。
赫魯曉夫與斯大林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對中國的態度,但不能簡單的把赫魯曉夫愚蠢化,事實上斯大林對中國的不好和赫魯曉夫對中國的好是處于不同條件和不同時期下的。
對于斯大林來說,在人生的大部分時間裏,中國都是一個弱小的存在,所以斯大林對中國的態度總是強硬的,但對于赫魯曉夫來說就不是這樣了,朝鮮戰爭過後,蘇聯老大哥的地位動搖了,他極力的希望用援助拉攏中國來鞏固自己的地位。當時的中國也已經不是一個弱小的存在了。
赫魯曉夫在處理與美國的關系的時候,他處于一種時拉時打的態度,造成所謂冷戰最大衝突的古巴危機,是赫魯曉夫制造的,我認爲古巴導彈危機是赫魯曉夫一生最大的得意之作。以後細談,而想要和美國緩和關系的也是赫魯曉夫,跑到美國去參觀的還是他。
所以赫魯曉夫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人,也不是簡單的拿著大皮鞋在聯合國敲桌子的人,又是赫魯曉夫最終和中國決裂,使得中蘇交惡的關鍵人物。
我希望還是通過濾清一條線索再去濾清另一個線索,這樣事情的本來面目就會非常清楚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一 10月 03, 2016 3:15 pm

60.1953-1964赫魯曉夫時代(蘇共二十大秘密報告)
蘇聯的秘密報告是蘇聯較爲重要的一次會議,在這個秘密報告上,主要的議題就是反斯大林,這是赫魯曉夫人生的第一個賭局,那麽他爲什麽要反斯大林?
要想明白這個報告的意義,就首先要了解蘇聯的制度,在前面我已經講過爲什麽斯大林要視“控制力”爲他的核心了,因爲他沒有官權的鑰匙,所以他要加強控制力。
斯大林的控制力達到了什麽程度呢?
有很多蘇聯式笑話可以代表,比如最簡單的斯大林掌聲,一開會蘇聯人先要進行的第一項事務是股掌,而不知道誰先停的參會人員就希望別人先停,但別人也希望對方停,所以就不停的股掌,按照流傳普遍的說法是15分鍾,而最後斯大林會說:“好了。”于是掌聲停止了。
至于其他的有很多就不列舉了,斯大林需要增強控制力,而赫魯曉夫就不需要麽?赫魯曉夫的蘇共領導人生,之所以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赫魯曉夫:
同樣沒有鑰匙。
所以,赫魯曉夫反斯大林的核心目的是:
建立自己的“控制力”。
這就是赫魯曉夫的目的,但赫魯曉夫又是沒有魄力的人,理由在于赫魯曉夫不想做斯大林,也做不了斯大林,斯大林是一個鐵錘,他不在乎名譽和自己的敵人,他只會給自己的敵人腦袋上敲上一錘。
赫魯曉夫不行,因爲事實的根本就在于蘇聯的加盟國已經出現了嚴重的不滿,和中國的崛起,使得赫魯曉夫已經不能再像斯大林那樣去毫不顧忌的打擊反對者了。
斯大林爲什麽可以毫不留情的打擊反對者,因爲當時的蘇聯主要矛盾是美蘇矛盾,到了赫魯曉夫的時候,斯大林的政策不是不能推行了,而是中國的興起,使得蘇聯的主要矛盾變成了內外矛盾,外面的矛盾是美蘇矛盾,而內在的共産國際矛盾是中蘇關系矛盾,甚至是蘇聯與所有共産國際之間的矛盾。
假如一味強硬到底,那麽共産國際注定內鬥,共産國際如果內鬥,那麽最得利的必然是歐美,所以,赫魯曉夫的判斷要反斯大林。
但是赫魯曉夫又犯下了一個大錯。
這個錯誤是十分關鍵的,那就是當你去打破一個舊制度的時候,你雖然會帶有一定的光環或者得到一些贊譽,但你需要解決舊制度的問題。
假如不去解決舊制度的問題,相反還去繼續延續舊制度的問題。
那你就會出大問題。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一 10月 03, 2016 3:15 pm

61.1953-1964赫魯曉夫時代(赫魯曉夫的錯誤)
那麽赫魯曉夫的最大錯誤是什麽?
那就是赫魯曉夫在同樣沒有官權的鑰匙的情況下,反了斯大林。
這就是赫魯曉夫的最大錯誤,赫魯曉夫寄予于什麽不難看明白,那就是赫魯曉夫寄予反斯大林來應得人心,由此來確立自己的控制力。
但赫魯曉夫卻沒有仔細的留心到一個關鍵的事實,那就赫魯曉夫沒有鑰匙,而沒有鑰匙的他輕易的認爲只要是他反了斯大林,就能做到斯大林是非常錯誤的。
斯大林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把反對者送進勞改營,赫魯曉夫反了斯大林以後,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能夠支撐官權的鑰匙,可他不是這樣的,他認爲只要反了斯大林別人就會支持他,可事實上,那些被斯大林壓制的旁族和加盟國都恨透了斯大林。
雖然反斯大林讓他們十分的歡喜,但不要忘記一個事實,那就是他們不想再來一個“斯大林”了,可赫魯曉夫沒有鑰匙,那他也就只能追求控制力。
所以赫魯曉夫,事實上自己開始向著斯大林的方向前進。
但這顯然是不行的,爲什麽不行呢?
因爲別人支持赫魯曉夫的理由,或者說赫魯曉夫控制力上升的理由,就在于他們希望赫魯曉夫反斯大林,而如果赫魯曉夫走斯大林的那條路,那他們不就等于又走上了老路麽?
所以,赫魯曉夫不能寄予用反斯大林來獲得控制力,這是錯誤的。
赫魯曉夫這麽做的危害性十分深遠。
蘇聯最大的問題是他吞並了很多非蘇聯國家,強行讓這些國家加入了蘇聯,又進行了不公平的分配,導致這些國家得到資本和資源極少。而推選出來的領袖有大多毫無顧忌,使得社會主義不能真正的在這些國家運行,這就造成了摧毀蘇聯潛在的溫床。
赫魯曉夫發動了反斯大林運動以後,事實上這些國家的潛在反斯大林運動就變成了反蘇聯式運動,而赫魯曉夫又沒有真正的鑰匙,還是在重複著斯大林走過的路,這讓這些國家更加憤怒,所以爲後來的波匈事件制造了溫床。
事實上,還有更大的隱患存在。
蘇聯是一個官權制度國家,他如果沒有支撐的鑰匙,那麽結果會如何呢?
會從官權退化到族權。
所以族權的特點就是公族壓制旁族,很多人忽視了一個最重要的地方,就是眼睛只是看到了蘇聯旁族的反抗,卻沒有留意到蘇聯公族的自我意識。
而正是這一點,最終摧毀了蘇聯。打開這個節奏的人是赫魯曉夫。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一 10月 03, 2016 3:15 pm

62.1953-1964赫魯曉夫時代(波匈事件)
波匈事件的爆發非常關鍵,波匈事件起因是什麽?是不是可以避免的?又産生了何種意義是要分析的重點,爲什麽不把波匈事件放在單獨的篇章裏,而把他放在反斯大林時代呢?
因爲波匈事件的起因:
波匈事件的起因是赫魯曉夫開啓的反斯大林運動,正是赫魯曉夫開始的反斯大林,産生了波匈事件,他出現了兩個結果:
一,以斯大林式管理方式管理波匈兩國的領導人失去了方向,他們不知道該怎麽做了,這是産生的最大影響,因爲波匈兩國不是原蘇聯的領土,而是單獨的國家,所以在加入蘇聯後,兩國領導人一直學習斯大林模式作爲管理方式,他們也采取了加強控制力的方式進行管理。
但當反斯大林運動開始的時候,實際上對于他們來說,該怎麽辦成了他們的主要問題,以學習斯大林爲主的他們會不會也被打倒,成了當時波匈兩國焦點問題,所以他們才會産生怠慢的態度。波匈事件開始升級了。
二,厭倦斯大林式管理的波匈兩國,是否對赫魯曉夫的新政策帶有好感?
我認爲,在一開始是有好感的,因爲反斯大林運動一開始不是由下至上發動的,而是由上至下發動的,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但是因爲波匈領導人不知道該怎麽辦了,他們本身就是學斯大林的,現在斯大林是錯誤的,那他們怎麽辦呢?
他們對赫魯曉夫的這種方式感到反感,對下面民衆的要求感到抵觸,事實上波匈領導人不想改革是他們的意願。
這種態度激化了波匈事件,再加上赫魯曉夫反斯大林的目的是爲了加強他的控制力,不是去尋找一條新路,正更讓兩國人憤怒。
所以,兩國人民看著解決無望,借由反斯大林運動,開始反波匈領導人,事件惡化。出現了兩種目標:
一個目標是反斯大林,一個目標是要打倒波匈兩國的“斯大林”式領袖。這是波匈事件的核心。
那麽,波匈事件是否是可以避免的?
我認爲是無法避免的,尤其是波蘭,波蘭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爆發的卡廷慘案,爲蘇聯在波蘭留下了非常大的隱患。隨後糟糕的經濟環境和遭受冷遇的態度,使得波匈事件發生,可以說波匈事件的爆發是因爲長期的蘇聯族權排他性造成的,這種排他性使得波匈兩國人民感到憤怒。又加上波匈兩國的領導人非常熱衷學習斯大林,使用的手段和斯大林幾乎一樣,這也讓兩國人民憤恨。所以波匈事件是一種共同作用下的産物。從根本上說赫魯曉夫的反斯大林,並沒有改變蘇聯壓制加盟的事態,所以事情並無法避免。
波匈事件産生了什麽影響呢?
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波匈事件的爆發,使得赫魯曉夫更加傾向于控制力,因爲他處理波匈事件的方法就是先使用武力威脅,在匈牙利和波蘭都爆發了武裝衝突,手段過于粗暴和直接,但行動的目標並不是以解決問題前提。而是增強赫魯曉夫自己的控制力。尤其是在匈牙利,更是掀起了軒然大波。蘇聯單純的使用武力是非常有壞處的。
那就是逐漸徹底的抛棄了社會主義的理想,這也是修正主義的一種表現方式,赫魯曉夫的反斯大林運動,想要得到的是增強自己的控制力。可以說赫魯曉夫雖然解決了波匈事件,但是蘇聯的道路已經出現了根本性的動搖。蘇聯內部的蘇聯原有國和加盟國之間的裂痕更加深刻了。
單純的使用武力壓制,只是掩蓋問題,相反不但不修正,不改變,而是更加的産生了排他性,這就孕育著更大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赫魯曉夫是非常錯誤的。
蘇聯內在的問題惡化了,爲以後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一 10月 03, 2016 3:16 pm

63.1953-1964赫魯曉夫時代(伸向各處的橄榄枝)
隨著波匈事件的平息,赫魯曉夫的控制力開始達到穩固,爲什麽波匈事件沒有繼續發酵而是平息了?因爲第一是蘇聯的實力仍然很強,第二是反斯大林主義是由上向下發動的,所以蘇聯維持了團結,沒有分裂開來。
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進入了赫魯曉夫時代,他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提出了各種緩和的策略,在外交上積極拉攏中國,在對美政策上想要實現緩和,在國內希望改革。
那麽爲什麽赫魯曉夫要使用弱化的政策呢?
因爲在反斯大林運動中赫魯曉夫本人的控制力是沒有達到足夠強的地步的,這和之後與中國交惡和與美國交惡是呈現鮮明對比的,所以在加強控制力的過程中,他使用了一種和緩的態度,尤其是在對中國的政策上,當時的蘇聯可以說在各種方面都在滿足著中國,這個時刻的赫魯曉夫對中國最好,也是整個蘇聯對中國最好的時間。但赫魯曉夫對中國沒有不滿麽?當然是有的,團結共産國際是赫魯曉夫的主要目標,對中國采取了一種近乎忍讓的態度。
所以爲什麽最好,因爲此時的蘇聯最有求于中國。
赫魯曉夫另一大政策就是國內政策,雖然赫魯曉夫鬧過很多笑話,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赫魯曉夫確實發展了蘇聯經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赫魯曉夫的開荒潮。這是赫魯曉夫整個發展經濟中重中之重。
開荒和農業上的改革確實給蘇聯的糧食增産帶來了好處,但也産生了問題,強行的玉米政策在很多地方遇到了難處,在不適宜種植的地方強行種植,最終的結果自然是增産的目的沒有達到,反而減産甚至絕收。
但蘇聯地方之大,物産之豐富彌補了錯誤的政策,隨著機械化農業的逐步完善和加強,蘇聯的農業還是取得了增長。
在國內工業經濟上,因爲波匈事件和各加盟國的不滿,赫魯曉夫開始試圖嘗試通過加大放開蘇聯企業給加盟國管理,增加了一些加盟國的權限,隨著權限的適度放開,工業取得了發展。
那麽該怎麽看待赫魯曉夫的各種緩和行動呢?
首先,赫魯曉夫的國內經濟改革和農業改革以及一定量的政治改革取得了成績,這一點是不能否認的,隨著赫魯曉夫的農業開荒政策,蘇聯糧食增産,工業持續發展,社會保障水平提升。
但在表面一團和氣的背後,蘇聯仍然有兩個問題沒有解決,一個是官權的鑰匙沒有找到,另一個是死結也沒有打開,這是蘇聯最大的潛在問題。
請記住,這兩個潛在的問題是通向社會主義所必須要解決的,不會因爲經濟上升時所産生的富裕而減弱,相反,會加速。
但在此時,赫魯曉夫的控制力得到了切實的提升,他開始要去做一些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一 10月 03, 2016 3:16 pm

64.1953-1964赫魯曉夫時代(初談冷戰的角力)
爲什麽要把冷戰放進赫魯曉夫時代裏,而不是把對冷戰的分析放進一個更大的篇章呢?
這是有理由的,理由在冷戰的意義被高估了,比如你去看戲曲都有共同的一個現象,那就是一處戲都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人們通常都是愛看主角,比如愛看梅蘭芳,甚至一些票友調侃說道:“真正的戲迷,前面的都不看,就看那一句嗓,聽就聽那一句。”,確實,又有多少人注意站在主角身旁的龍套呢?
假設在一處戲曲中所有人配角都想坑主角,突然全都不唱了,那這處戲的主角再厲害,也沒法唱下去了。所以,人們常常只關注台上的主角,這種想法創造了冷戰的高地位。
事實上真正扭轉世界的是朝鮮戰爭,這一點蘇聯和美國都希望避而不談,理由就在于朝鮮戰爭前確實是美蘇兩強並舉于世,朝鮮戰爭後中國加入到了角力之中。不能簡單的把中國歸于蘇聯陣營,因爲事實上中國和蘇聯的關系極不好,又不能簡單的把中國和美國歸在一起,事實上中國和美國的關系也極不好。
所以真正的情勢是,冷戰是一個多方角力的世界。是一個時而合作,時而對抗的世界。並不是只有兩強對抗。
認爲美蘇角力代替了一切其他力量,那麽歐洲的力量,和亞非拉的力量還有中國的力量就都似乎並不存在了,可事實上,即便按照冷戰的標准,仍可分爲三種:蘇聯陣營和美國陣營,還是中立陣營。
這三個陣營相互角力是實態,並且冷戰並不是從蘇聯的赫魯曉夫時代開始的,而是從二戰時代結束後就開始了,所以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過渡時期,與最後戈爾巴喬夫事實上都在持續著與美國的對抗,只是他們之間的政策是不同的,所以要進行區別分析才能看清蘇聯興衰。
那麽冷戰是否是參與方都不願意的呢?
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通常理解各國都是被強迫的綁在了美蘇的戰車上,但如果這麽想,那麽爲什麽在美國陣營的日本和歐洲後來還會對美國發起挑戰呢?
事實上從很大的程度上說,美蘇的對抗,使得很多國家受益,也使得很多國家受害,有人願意加入冷戰,有人不願意被強行的加入。
那麽冷戰爲什麽沒有變爲熱戰?
如果簡單的把冷戰沒有變爲熱戰的根本原因歸結于原子彈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出現,是並不正確的,原子彈雖然強力,也確實能做到瞬間摧毀一個國家的效果,但顯然美國和蘇聯內部都存在問題。
對蘇聯來說,強行並入的國家存在反抗,內部存在公族壓制旁族的現象,那麽美國就沒有問題了麽?
事實上,美國在南美洲和亞非拉同樣采取了扶持親美政權的行動,可效果也並不好,反抗也是到處發生。
所以,冷戰到底是什麽?
是一個複雜的世界,需要慢慢分析才能看清實態。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一 10月 03, 2016 3:16 pm

65.1953-1964赫魯曉夫時代(膨脹的控制力)
讓赫魯曉夫非常開心的一件事情發生在1957年8月21日,這一天蘇聯的洲際彈道導彈成功了,這標志著蘇聯不用飛機也能打擊到美國了。
這在當時擁有標志性意義,而且就單從尖端科學領域來說,蘇聯和美國相比並不落于下風,甚至在很多領域都要比美國還先進。
因爲在尖端科學上的勝利,讓赫魯曉夫在很多問題上增強了自信,在經濟上面的改革也開始出現了一些積極的成功,赫魯曉夫開始膨脹了。
如果你把冷戰一直看成是美蘇只是單純互掐的話,那就沒有問題的本質,隨著赫魯曉夫的控制力增強,赫魯曉夫開始視線轉向了中國。
赫魯曉夫之所以給中國大批援助的根本是需要中國在共産國際裏支持蘇聯老大哥的地位,但是尖端科學的成功和經濟改革與各種軟化態度讓赫魯曉夫開始穩住了蘇聯,那麽對于蘇聯來說,扭轉蘇中關系就成了重要的目標。
因爲中國要求蘇聯提供核技術。
這可以說是向蘇聯攤牌了,赫魯曉夫當然明白一旦中國掌握了核技術,那就更不願意叫老大哥了,所以不想給,但是請注意,這時候朝鮮戰爭的惡果就出現了。
你不參與戰爭,想讓別人去死,別人要是沒死,那你就難做了,中國表示不給就別談老大哥了,赫魯曉夫能否成功的組建起自己的控制力,正是在關鍵時刻,此時斯大林主義的支持者正在對赫魯曉夫發起反抗,所以赫魯曉夫極不情願的開始向中國提供核技術。
但此時的赫魯曉夫開始下定決心要與中國決裂了,而中國的毛澤東其實也明白核技術的意義,所以中國必須掌握核技術,不然老大哥一旦緩上勁了,就真成了老大哥了。
隨著赫魯曉夫勢力的增強,開始向中國發難,先是要求建設長波電台,後又要求建設中蘇聯合艦隊,說白了,蘇聯想要壓制中國,手段就是想要用軍事上的脅迫讓中國軟化,中國肯定是不會同意了。
但即便不同意赫魯曉夫也並不吃虧,作爲軍事尖端科學的最前沿,核技術和導彈技術都是最重要的軍事力量,蘇聯自然不可能輕易的把這兩個技術給中國。所以他就提出了蘇聯與中國的軍事合作。
在他看來如果中國同意軍事合作,那麽蘇聯就可以壓制中國,如果中國不同意軍事合作,那麽就是破壞了中蘇關系,赫魯曉夫已經開始認爲自己可以終止對中國的依賴了。
所以,赫魯曉夫的所有軟化態度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重拾蘇聯老大哥地位,然後擺脫中國,這樣共産國際又牢牢地把握在了蘇聯手裏。
很顯然的是蘇聯人又一次的自以爲自己打對了算盤,他嚴重的低估了中國,赫魯曉夫就像斯大林一樣的瞧不上中國人,但過不了多久,他自己就得爲這個想法付出代價。
爲了確保擺脫中國,赫魯曉夫去了美國。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一 10月 03, 2016 3:17 pm

66.1953-1964赫魯曉夫時代(赫魯曉夫訪美)
赫魯曉夫訪問美國,確實是一件當時非常轟動的事情,那麽爲什麽赫魯曉夫想要訪問美國呢?
因爲赫魯曉夫的主要對手已經從美國變成了中國。
所以,在與中國産生爭鬥的時候他不希望美國再給自己強硬的態度,另外他希望和美國合作達成對世界的核遏止,希望把核大棒控制在自己手裏。
那麽美國又爲什麽要和蘇聯緩和呢?
因爲此時的美國也不是順風順水,就在幾年前美國剛剛在朝鮮失敗,又卷入了美國的大清洗麥卡錫主義風波中,加上預期經濟的問題,經濟上出現停滯,罷工成了家常便飯,而歐洲的英國核試驗成功和法國的躍躍欲試,讓美國並不安甯。
也就是說雖然蘇聯有波匈事件,但美國有英國和法國鬧場,歐洲並不甘心做美國的小弟這是隱藏在蘇美對抗下的事實,而發展核武器就成了英法最重要的事情,英國搶先在1952年核試驗成功,這爲英國阻止自己的下滑起到了一定作用,而法國作爲一個一直想在歐洲有影響力和世界有影響的國家,核試驗也自然是他的行動目標。所以美國並不安甯,以後細說。
事實就是,美國和蘇聯都出現了控制力下降的現象,那麽在這個時刻聯起手來就是蘇聯和美國的目標。
另外,美國還有難言之隱,那就是在軍事尖端科學上難分伯仲,尤其是在導彈技術上,如果美國在尖端技術上比蘇聯領先,也不會那麽輕易的就接受了赫魯曉夫的訪問,美國同樣需要時間。
所以,緩和與蘇聯的關系,抓緊時間發展導彈技術就是美國和蘇聯緩和的另一個目的,于是發生了有趣的一幕。
作爲副總統的尼克松領著赫魯曉夫去了美國廚房。
爲什麽去美國廚房?
我認爲美國在尖端技術上和蘇聯存在難分伯仲,假如美國在尖端技術上存在優勢,那就該讓赫魯曉夫去軍事基地轉一轉,好好的看一看美國的武器。
在美國廚房裏兩個人相互排擠,但這不影響雙方的戰略行動,事實上舉起酒杯的蘇聯人和美國人,都只是希望對手能麻痹,而就在此時雙方都在策劃新的行動。
那麽該怎麽看待赫魯曉夫的訪問呢?
我認爲赫魯曉夫的訪問是成功的,赫魯曉夫當時的目標並不是針對美國,而是要針對中國,所以他先是和平的伸出橄榄枝。美國也用橄榄枝回應了他。
然後背地裏雙方都開始行動。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一 10月 03, 2016 3:18 pm

67.1953-1964赫魯曉夫時代(赫魯曉夫與越南戰爭)
就在美國和蘇聯把酒言歡的同時,越南局勢正在惡化,越南戰爭是一場非常長期的戰爭,這裏只是初談一下,因爲更深入的談要等到從別的視角中談。
對于越南戰爭蘇聯是複雜的,從一個大的角度上說,如果越共能夠統一越南,那麽共産主義就很有可能在東南亞推廣,這對共産國際是非常有好處的。
但是越南的地緣位置決定了,中國會礙蘇聯的事。想要插手越南,必然先要經過中國,而赫魯曉夫的主要目標是中國,所以這是蘇聯沒有直接參與越南戰爭的原因,從實際情況上說,想要參與難度也比較大。
可很顯然的是蘇聯這一次沒有完全忽視越南的想法,派出了一些人員參與戰爭,也提供了一些物資和飛機給越南。
在此時,世界已經開始出了一種新的大風潮,那就是世界複國運動風潮,這股風潮尤其是在1960年的非洲刮的最爲猛烈,這股風潮事實上是爲後來各方紛紛拉攏各國的關鍵,但唯一最大受害方就是歐洲,歐洲殖民地最多,殖民地的獨立複國運動真正沈重的打擊了歐洲。以後細談。
越南戰爭也是複國風潮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但值得注意的是赫魯曉夫時的蘇聯對越南的態度和斯大林時的蘇聯對朝鮮的態度是有非常大的不同的。
朝鮮戰爭蘇聯想要借助美國的手打敗朝鮮來讓中國依附于蘇聯,這是斯大林的主要戰略,但中國取勝了在共産國際中建立了威信,所以赫魯曉夫需要軟化態度,重擡老大哥的威信,在越南戰爭中,蘇聯的目的變成了希望美國打敗越南讓蘇聯對中國壓制的時候添增更大的成功機率。
兩者最大的最不同是,蘇聯從過去的想對中國控制變成了越南戰爭時期的想要對中國進行打壓,確保蘇聯在共産國際中的地位。
但對于中國和美國來說情況就微妙多了。
首先,越南戰爭本來沒美國什麽事情,是越法之間的戰爭,但是隨著法國戰敗,美國想要扶持一個代理人,這個人就是吳庭豔,可是出了問題。
那就是越南同樣是北方的胡志明走的是武裝複國路線,而吳庭豔走的扶持複國路線,所以雙方必然爆發朝鮮式的衝突。
在這個衝突的過程中,南方同樣顯示出了疲態,具體到那部分在講。但顯然美國又參與到其中了,對于美國來說,想要阻止共産主義的繼續發展是美國的目標。
很顯然,這個越南又是挨著中國的,所以這次美國低調了很多,這個低調讓美國陷入了戰爭泥潭。
美國沒有想到的是,就在越南戰爭開打以後沒有多久,蘇聯就在美國的後院上演一場大戲,那就是:
古巴導彈危機。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一 10月 03, 2016 3:19 pm

68.1953-1964赫魯曉夫時代(古巴導彈危機①)
通常很多人認爲古巴導彈危機是美國的一次勝利,認爲美國成功的迫使蘇聯停止在古巴建立導彈基地,這種想法是建立在唯美蘇對峙的思想來說的。
但我認爲這是不正確的。古巴導彈危機是赫魯曉夫一生中最完美的一次戰略。
因爲,事實上,就像所謂中日戰爭和蘇德戰爭的單獨對決假說一樣,可問題是,世界並不存在單獨對抗的可能,而是一個相互作用的世界,所以,忽視了其他人的視線單獨只看美蘇,那麽自然可以得出,古巴導彈危機是美國勝利了。
但是,只要考慮到一個因素,馬上立場就會轉變。這個重點是什麽呢?
那就是蘇聯當時的主要對手是誰。
討論清楚和看清了這個問題,才能看明白古巴導彈危機到底是誰勝利了。就當時的美國和蘇聯來說都到別處部署過導彈,與古巴相同的是,美國在土耳其也布置過導彈。所以並不是只有蘇聯單獨的部署過導彈,那麽爲什麽被今天所有人熟知的是古巴導彈危機,而不是土耳其導彈危機呢?
這就在于,美國和蘇聯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不同並産生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部署在各國的導彈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別的國家部署導彈,看起來是一種進攻策略,可其實是一種防禦策略,這是第一個問題的重點,因爲就美國和蘇聯的實力而言,都可以輕松的用核報複消滅古巴或者土耳其,也就是說土耳其和古巴都無法承受核彈給他們帶來的結果,那麽問題就改變了。
通常把古巴導彈危機認爲是蘇聯把導彈部署在古巴可以直接攻擊到美國,但顯然這個前提是有問題的,問題就是發射權在誰手裏?
對蘇聯來說,確實在古巴部署導彈,對自己有很大的好處,因爲從古巴發射出去的導彈,要比從蘇聯發射的導彈更近,這是事實。
對古巴來說,有了蘇聯的導彈,那麽對美國的壓制和威脅也都起到了一個保護的作用所以在古巴部署導彈確實也有好處。
于是簡單認爲,古巴和蘇聯的聯盟成立了,這是可以的,但問題是,這種前提有一個小小的問題,那就是古巴和蘇聯面的的是美國。
而核導彈的威力和普通導彈的威力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如果從古巴發射了核彈,那麽結果是美國能否承受,答案是美國肯定是可以承受的,而美國一旦被攻擊,那麽肯定報複,結果是蘇聯也能承受。
雖然核彈的力量夠大,但是對于美國和蘇聯來說,他們的地方也夠大,人也夠多,所以他們都能痛苦的承受這個結果。
但是,古巴,可能就從地圖上消失了。所以古巴和蘇聯的聯盟到底是什麽,是值得研究的。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一 10月 03, 2016 3:24 pm

69.1953-1964赫魯曉夫時代(古巴導彈危機②)
第一個問題的根本就在于,發射權在誰手裏。
這是一個看起來不是問題的問題,確也是根本的大問題,表面上看發射權自然在蘇聯手裏,但事實上,發射權並不在蘇聯手裏,而是在美國人手裏。
這不是很諷刺麽,古巴和蘇聯的聯盟爲什麽最終使得古巴導彈的發射權在美國手裏呢?因爲古巴和蘇聯都沒有主動發射權,而是擁有的反擊權。簡單說,如果美國不攻擊古巴,那麽古巴和蘇聯就都不會攻擊美國。
這才是看待古巴導彈危機的第一個關鍵。
導彈是蘇聯的,這沒有問題,但地方是古巴的,如果古巴和蘇聯面對的對手是一個弱國,那麽發射權自然在蘇聯手中,但是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強國,那麽古巴和蘇聯的聯盟就是不穩定的了。
這也聯盟曆來最大的問題,那就是誰可以得利。
聯盟的根本就是爲了相互牟利,當牟的利使得雙方都得利的時候,那很自然的是雙方會非常主動的加入到這個聯盟中來,但是如果雙方一方得利,一方要失利,那麽聯盟就存在危險,會出現二種情況,一種是倒戈,一個是瓦解。
所以,對蘇聯來說,雖然他擁有發射權,但是想要在古巴發射導彈,就必須能讓古巴從發射中謀得利益才能真正的讓古巴同意,而假設真的發射了,那麽古巴必然遭受美國的反擊,在這種前提下,會有三個結局:古巴和蘇聯勝利了,僵持了,失敗了。
失敗了自然古巴最失利,僵持了古巴也是滿目瘡痍,即便是古巴勝利了,那也遭受了核報複,所以不管是勝敗平,三種結局,古巴都會受到美國的核打擊,這一點是注定的,而古巴無法接受被核打擊的結果,所以古巴事實上並不想真的打起來。也不會讓蘇聯真的從這裏發射,這是最爲關鍵的。
所以,蘇聯雖然擁有發射權卻未必擁有發動戰爭的權力,因爲蘇聯發動的戰爭,可能爲蘇聯帶來利益,而不管結局如何,都必然造成古巴的失利,那麽古巴和蘇聯的聯盟就有可能破裂了。
假如從這個視角再看古巴導彈危機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那就是蘇聯即便在古巴部署了導彈,也只能是起到守護的作用,當時並沒有反導系統,所以蘇聯即便不在古巴部署,照樣可以打擊美國。
同理,美國在土耳其的部署是相同的,也就是說,美國和蘇聯在外國建立的基地和部署導彈,當遇到一個強大的對手時候,都只能起到一個後發制人的效果,並不能起到先發制人的效果,因爲對手的強大造成了被強行綁在聯盟中的小國並不能承受大戰爭的結果,也就是說古巴和土耳其都不能接受被核彈報複的結果。
而如果面對的是一個,那自然是可以耀武揚威的打過去,這也是自然的。
所以,這就産生了第二個問題,聯盟的目的何在。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一 10月 03, 2016 3:24 pm

70.1953-1964赫魯曉夫時代(古巴導彈危機③)
從時間進入1960就進入了多事之秋,那麽爲什麽不先談古巴和蘇聯聯盟的目的,而閑談導彈危機的第一個問題呢?
因爲,只有先看清了第一個問題,才能去看待第二個問題,古巴和蘇聯的聯盟目的何在?
這是整個事件中最爲關鍵的問題,赫魯曉夫爲什麽要選擇古巴向美國發難,而不選擇土耳其發難呢?
這恰恰是赫魯曉夫聰明的地方,因爲古巴對蘇聯來說可有可無,而對美國來說至關重要,所以在古巴和美國把關系搞僵,對蘇聯最有利,爲什麽這麽說呢?
因爲蘇聯不怕失去古巴。
古巴導彈危機似乎提升到了共産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的爭鬥上,但事實上,當時的共産主義陣營主要集中在歐亞大陸上,更加上中國和蘇聯的關系並不好,所以對赫魯曉夫來說,在土耳其制造危機對他的威脅極大,土耳其是歐亞大陸的一個關口和通道,如果在這裏處理問題,那麽很顯然容易挑起新的世界大戰,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因爲對這個大門的爭奪必然使得很多國家卷入,而當時存在一個不能被解決的問題。
那就是誰都不能承受的起核戰爭。這不僅是對蘇聯而言的,對美國而言同樣是如此的,所以在戰略地位極爲重要的土耳其展開博弈,對美國和蘇聯都等于走上絕路,這與美國願意在朝鮮開戰的原因是一樣的,假如美國進攻中國,那麽就可能陷入泥潭,所以小小的朝鮮可以讓美國退的出來。
因爲大國之間不願意輕易的爆發大戰,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大國一旦決定開戰,必然是傾國大戰,而戰爭是難料的,所以大國都非常喜歡到一個很小的地方進行試探和博弈。
古巴就是這麽一個地方。
而在古巴展開博弈其實是對蘇聯非常不利的,理由在于美國可以完全的封鎖古巴,從地緣上說古巴太過于孤立,看起來是刺進美國的尖刀,事實上沒有後面的依托,完全是被美國圍堵著。
如果蘇聯想要打破美國的封鎖,就必然要和美國開戰,那麽因爲一個古巴就有可能變成兩國大戰,這是蘇聯不願意看到的,不願意看到的根本原因是蘇聯沒有辦法在開戰後用古巴這個地方做戰爭的平台,而只能選擇與美國直接開戰。
所以,一開始,蘇聯本身就是落入下風的。
那麽如果蘇聯選擇古巴和美國開戰,等于和美國直接開戰,那幹嘛還選古巴,不幹脆直接和美國開戰不是更好點麽?這是一個看起來愚蠢,而實際聰明的地方。
赫魯曉夫爲什麽單獨選一個容易讓自己陷入被動的地方與美國較勁呢?
因爲他從一開始,就在內心中根本沒有想過要和美國開戰,所以,他就選擇古巴的理由有四個:
第一個是地方要小,第二個是可進可退,第三個是可有可無,第四個是讓美國占優勢,而這四點古巴都是符合的,那麽他爲什麽要選擇這裏。
因爲赫魯曉夫的目的並不是在打倒美國上。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一 10月 03, 2016 3:24 pm

71.1953-1964赫魯曉夫時代(古巴導彈危機④)
誰才是赫魯曉夫的主要敵人和誰能對他構成真正的威脅呢?
中國。
爲什麽會這麽認爲呢?
因爲蘇聯沒有官權的鑰匙,所以他會逐漸的退回到族權思想上來,而支撐蘇聯在共産國際中地位的也就不再是官權的容他性了,是族權的排他性,這使得蘇聯在共産國際裏的主要對手就是中國。
而就事實來看,美國是不能消滅蘇聯的,所以表面上美國對蘇聯構成的威脅大,但事實上中國對蘇聯的威脅更大,因爲中國一旦強大,那麽蘇聯能否繼續做共産國際的老大哥,就成了問題。
赫魯曉夫的真正目標是中國。
假如你用這個視角去看古巴導彈危機,那麽你就看出一個現象,那就是看起來是美國贏了,因爲蘇聯從古巴撤走了導彈,但事實上,是蘇聯勝利了。
理由在于,古巴對蘇聯的意義並不大,確實古巴是共産主義在美洲的一塊跳板,但這與中國的威脅比起來算不了什麽,有時候軟威脅要比硬威脅更加深遠。
那麽爲什麽蘇聯的赫魯曉夫要和美國在古巴鬧起來呢?
爲了三個目的:
第一個目的就是赫魯曉夫想要讓美國人明白一點,那就是他選擇的地方表面上是對美國不利的,但事實上對美國有利的,真正的戰略家不難看出古巴的地緣價值對蘇聯不利,而對美國有利,也就是說,赫魯曉夫與美國在古巴鬧起來,最後想透露的意思就是蘇聯最後會退,這很簡單,因爲沒有人會在絕境情況下執拗的打起來。
第二個目的就是赫魯曉夫要的表面利益,也就是說,他需要讓局勢擡到一個看似不可收拾的地步,這對美國和蘇聯是有利的,因爲古巴導彈危機擡升了蘇聯和美國的形象,那麽赫魯曉夫爲什麽最後會退?這不是送了名聲給美國麽?
這正是赫魯曉夫的戰略,那就是雙方從根本上就都無法承受核戰爭帶來的後果,所以在古巴讓美國贏得了面子,那麽在其他地方美國也就會退讓一些,這是非常關鍵的一點,因爲只有美國自己清楚,在這裏蘇聯讓他強硬了,那麽在別的地方很可能蘇聯就會強硬。
所以,假如在歐亞大陸美國發生衝突,那麽後果可能不堪設想,因爲歐亞大陸才是美國和蘇聯真正爭奪的焦點,美國在古巴能贏了面子。但問題是這種勝利是不穩定的,所以在別的地方未必能占便宜,那美國得了便宜一定要賣乖,以後在美國角度上細談。
赫魯曉夫以退爲進,讓美國在自己的美洲贏了面子,卻確保了美蘇在歐亞大陸不再發生大的核戰爭衝突,這便是赫魯曉夫勝利的關鍵。
古巴導彈危機最後是以蘇聯導彈退出古巴爲止的麽?
並不是這樣的,那就是美國停止了對古巴的侵略轉爲對古巴的封鎖,也就是說,赫魯曉夫用幾顆導彈就讓古巴免去了被美國進攻的結果,時至今日,古巴GCD依舊存在,這是事實,所以表面上美國人贏了面子,可蘇聯人贏了裏子。
赫魯曉夫的第三個目的就是他要開始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目標了,那就是打壓中國,而古巴導彈危機,讓蘇聯首先完成了外部的爭鬥,雖然美國在氣勢上勝利了,但實際上,美國也沒有任何把握能夠贏得對蘇聯發動的戰爭。確保了蘇聯想要對中國的打壓中獲得了一個絕對有利的環境,爲此赫魯曉夫利用了古巴導彈危機爲自己創造了機會。
畢竟古巴導彈危機是在美國的鼻子底下搞得,並不是在蘇聯的眼皮底下弄的,所以,美國人看似贏了,事實上,只是贏了一個面子,之後也再難以主動挑起如此程度的危機。
而蘇聯卻贏得了最好,也是最後一次可以壓制中國的機會。
古巴導彈危機恰恰是赫魯曉夫一生中最完美的一次戰略。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一 10月 03, 2016 6:39 pm

72.1953-1964赫魯曉夫時代(核訛詐(上))
總結看待赫魯曉夫的整個蘇共領導人經曆,他可以算得上臥薪嘗膽,在蘇聯老大哥地位動搖的時候,彎下腰來主動緩和各方,又到處給予橄榄枝,想要緩和局勢。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控制力越來越強,重要的是他贏得了一個機會,那就是利用了古巴導彈危機,他的第三個目的。
這個目的是最隱晦,也潛藏的最深的一個目的。那就是制造核訛詐,在古巴導彈危機中,核戰爭似乎已經到達了“一觸即發”的邊緣。
所以,核彈至上恰恰得利于古巴導彈危機,如果沒有古巴導彈危機,那麽原來的爭議焦點是意識形態之爭,是共産主義好,還是資本主義好。
但是經過了古巴導彈危機,分成了,蘇聯陣營和美國陣營,因爲他們倆都有大量的核彈,在世界上沒有第三方擁有這麽的多核彈。
他們利用了古巴導彈危機,真正正正的推廣了一種思想,那就是核訛詐。而蘇聯贏得壓制中國的最後機會就是:
核訛詐。
蘇聯是共産國際中擁有核彈最多的國家,這一點是共産國際中其他成員國無法比擬的特點,而核訛詐的力量又使得中國在朝鮮戰爭的勝利和對印戰爭的勝利的光輝減少了不少,所以,赫魯曉夫耕耘了那麽多年,就是在等待著核訛詐的力量上升。
中國如果沒有核彈,那麽蘇聯就可以用核訛詐直接壓制中國,這是比坦克和飛機或者意識形態更加直接的,粗暴的一種手段。
請記住,族權的特性是公族壓制旁族,赫魯曉夫的核訛詐戰略能否成功就成了赫魯曉夫能否繼續擁有控制力的關鍵,因爲他把核彈的地位擡升到了過于關鍵的地位,那麽赫魯曉夫這麽做是正確的麽?
可以說赫魯曉夫距離成功就只差一步了。
因爲共産國際中確實從國家實力,從地緣上,從潛力上除了中國以外再沒有能和他相持的國家了,而事實上,核訛詐是一種強行的訛詐。
它不但沒有加強向心力,相反産生了一種離心力,因爲這是公族壓制旁族的一種表現,那麽自然被壓制的國家會心聲離析。
所以,中國能否造出核彈,決定了一切。
而赫魯曉夫認爲,他撤走了專家,停止了援助。和美國人一起搞出個核封鎖和核聯盟就能阻止中國人。
但很顯然,赫魯曉夫低估了中國人,他和斯大林一樣認爲中國人是不行的,他把自己的一切都賭在了核訛詐上。
最終,中國人給了他一個教訓。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一 10月 03, 2016 6:40 pm

73.1953-1964赫魯曉夫時代(核訛詐(下))
核訛詐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核訛詐可以給蘇聯帶來好處,因爲此時的蘇聯已經轉向了核彈至上論,他的這把大核保護傘既支撐著蘇聯自己,又支撐著整個蘇聯旁族和加盟國。尤其是加盟國,所以保持核保護傘的唯一性是赫魯曉夫最想要的結果,那麽很顯然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是否擁有核彈。
核保護傘一方面是保護傘,一方面又是壓榨傘,事實上,蘇聯的旁族和加盟國對蘇聯制度本身已經開始出現厭煩,這是蘇聯由官權退化到族權決定的。
但旁族和加盟國又都對蘇聯的做法敢怒不敢言,而隨著核保護傘的地位上升,中國能否有原子彈就變得更爲重要了。
有了核彈,中國就可以不需要蘇聯的核保護傘,這種不需要是複雜的,有了核彈並不能徹底保障安全,因爲在武器裝備上中國和蘇聯還有很大差距,但是核武器有一個巨大的問題,這也是核訛詐可以成功的關鍵。
那就是核武器是一種大規模大殺傷性武器,沒有人敢首先使用,這是從日本遭受核彈攻擊以後到今天一直以來的事實。
因爲有能力的大國都在造核彈,而核彈一旦濫用,他最大的意義就在于勝負難料,蘇聯的坦克,飛機雖然比中國好,但是一旦被核彈擊中也是難逃毀滅的,所以核打擊力量的不確定性是最大的麻煩,他給了小國恐嚇大國,大國恐嚇小國的效果,這願意相互威懾,卻都不敢首先使用。這就是核彈最大的意義,古巴那麽小的國家會讓超級大國美國害怕。
所以,如果中國擁有了核彈,就等于重複了朝鮮戰爭的結果,蘇聯老大哥的地位就會動搖,這是蘇聯不能接受的。
就當時的情況看,中國有沒有制造原子彈的能力,這是蘇聯最想要知道的,中國的核工業確實有蘇聯的基礎,但是赫魯曉夫把握的很好,在要進這個門的關鍵時刻,撤走了人,這不得不說是蘇聯人的精准。
但是很顯然,當時中國擁有大批自有人才和海外人才,而海外人才大批歸國爲給核事業和導彈事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幫助。這要留到以後細談。
結果很明顯了,那就是中國擁有了核彈,在羅布泊的核爆炸讓中國擺脫了蘇聯的核訛詐,這對赫魯曉夫是一種重創。
就當時來看,英法也進行了核實驗,但是爲什麽英法的核試驗並沒有造成美國的政治地震,而中國的成功卻造成了赫魯曉夫的瓦解呢?
因爲英法和美國是一種聯盟關系,而蘇聯內部的關系更像是主從關系,這與美國和日本的關系很像,所以,確保沒有人有核彈是赫魯曉夫的關鍵。
但他失敗了,中國擁有了核彈,赫魯曉夫失敗了,蘇聯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代,就是:
列昂尼德·伊裏奇·勃列日涅夫時代。
但很顯然,赫魯曉夫的一些問題還需要繼續談談。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一 10月 03, 2016 6:40 pm

74.1953-1964赫魯曉夫時代(最終的失敗)
赫魯曉夫是不是一個蠢人,我又爲何說赫魯曉夫缺少魄力,是最後要對赫魯曉夫進行評價的關鍵。
翻看赫魯曉夫的一生,你就會發現,赫魯曉夫並不是一個蠢人,雖然他總是幹出一些不是他該幹的事情來,但這也只能說赫魯曉夫的性情如此,卻不能說赫魯曉夫的能力就如此了,赫魯曉夫上台的時候,正是蘇聯地位下降的時候,他能忍辱負重,能夠低下頭來,用弱化的態度來解決問題,確實取得了一些成功。
赫魯曉夫是蘇聯即列甯之後,第一個有機會可以建設蘇聯官權的人,或者說赫魯曉夫是蘇聯最有機會尋找官權鑰匙的人,尤其是在反斯大林主義的時期,是他最好的機會,但赫魯曉夫沒有去找鑰匙,這就是赫魯曉夫缺乏魄力的關鍵。
赫魯曉夫選擇了和斯大林一樣的道路,通過反斯大林建立了自己的控制力又利用古巴導彈危機大幅度的提升了蘇聯核保護傘的力量,使得中國因爲朝鮮戰爭取得的共産國際內部威信減弱,但赫魯曉夫和斯大林一樣,都小看了中國。
中國的核試驗一成功,就宣告了赫魯曉夫的失敗。赫魯曉夫苦心經營近十年的成績都因爲中國的核試驗成功摧毀,這正是赫魯曉夫必然面對的結果。
理由就在于赫魯曉夫並沒有去尋找官權的鑰匙,沒有這把鑰匙,蘇聯最終退回了族權的實態,這是蘇聯最大的失敗關鍵。
官權的鑰匙是官權可以成立的關鍵,缺少了這把鑰匙,就等于缺少了可獨立的支撐,想依靠支撐族權構成的辦法來支撐官權,最終結果就是必然失敗,因爲官權是容他的,而族權是排他的。
赫魯曉夫的失敗造成了兩個重要結果:
第一,赫魯曉夫對核訛詐的依靠是對蘇聯最大的傷害,他徹底的改變了列甯的鬥爭綱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修正主義,他使得蘇聯又回到了類似封建王朝時代的沙俄模式,利用公族壓制旁族的方式。
第二,那麽爲什麽說回到了這個模式會造成傷害呢?
那就是公族意識的崛起。
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甚至是最嚴重的問題,這非常容易讓人忽略,對歐洲一民族一國家的類型來說,這種現象很容易被忽視,因爲他們會天然的覺得蘇聯就是壓榨了東歐。東歐國家天然也是想要脫離蘇聯的。
對中國這樣有官權鑰匙的國家,也是同樣忽視的,因爲有了官權的鑰匙,又經過了上千年的運行,會很自然的認爲公族也罷,旁族也罷都是國人,國人概念深入人心。公族壓制旁族的現象已經被壓制的很徹底,甚至旁族得到了一些非常優厚的扶持待遇。
這種事實造成了大問題的被忽視,蘇聯正在急劇變化,他的內部正在快速的發生轉變。
而勃列日涅夫促成和加速了這個轉變。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一 10月 03, 2016 6:41 pm

75.1964-1982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鼎盛和衰落的內因)
勃列日涅夫是繼赫魯曉夫的下一位蘇聯領導人,他的時代使得蘇聯達到了鼎盛,以至于一段時間之內,蘇聯在世界上呈現一種進攻的姿態,而美國反倒呈現了一種後退和防守的姿態。
即便蘇聯瓦解,人們對勃列日涅夫的評價依然是褒多于貶,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在武器裝備上大幅度的增強,在社會保障上和福利待遇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如果對比蘇聯的勃列日涅夫和同時代的中國,你就會發現,當時的中國開始進入文革的鬥爭中去,而兩者的不同是,蘇聯在蒸蒸日上,而中國似乎在造反派和革命派的相互鬥爭中舉步維艱。
按照通常的思維,應該是蘇聯該繼續存在,TG則失敗,可勃列日涅夫去世僅僅不到十年過去後,1991年,蘇聯就瓦解,而TG繼續存在。
二十年後,2001年中國申奧成功,神舟飛船上天,美國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地位,中國經濟開始進入快速發展,而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只能依靠能源經濟和武器出口支撐。
三十年後,2011年,中國成爲第二大經濟體,殲-20試飛成功。而俄羅斯依舊只能依靠能源和武器出口支撐。
這不是很值得深思的事情麽?
爲什麽蘇聯在勃列日涅夫的管理下如日中天,又爲什麽那麽快的就衰亡了?而天天糾纏于文鬥還是武鬥,造反派還是革命派的中國強大了?
因爲中國和蘇聯都必然面對共産主義死結的考驗,但他們給出的結果卻是不同的,蘇聯沒有能解開死結,而是選擇了倒退,選擇了族權的方式,最終蘇聯瓦解了,而中國有人解開了死結,走上了通往共産主義的正確道路。
所以,中國強大了。而蘇聯消亡了。以後細談。
假如按照蘇聯領導人選擇控制力這個思路去想,那麽很快就能明白勃列日涅夫的成與敗,從勃列日涅夫的一個喜好,你就可以看出他對于控制力是多麽的狂熱,那就是他特別喜歡勳章。這種需要通過證明手段證明自己優秀的人,往往對控制力情有獨鍾。
勃列日涅夫創造了勃列日涅夫主義,事實上也就是他否定了赫魯曉夫的軟化態度,轉而走向強硬路線,這是他必然的一種選擇。
因爲中國已經核試驗成功,所以他如果還選擇之前赫魯曉夫的方式,那麽也肯定失敗,所以他轉向了強硬手段,勃列日涅夫的強硬造成了中蘇的對抗,後面細說。
勃列日涅夫使得蘇聯的公族和旁族關系惡化了,這是他最大的特點,我並不想說這是他最大的失敗,因爲從他開始已經徹底的開始選擇族權的追求控制力手段治理蘇聯。
這爲蘇聯的解體制造了禍根。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一 10月 03, 2016 6:42 pm

76.1964-1982勃列日涅夫時代(走向巅峰(上))
那麽肯定有人會問,既然蘇聯的道路是錯誤的,那爲什麽還會走向鼎盛呢?
其實只要你細細分析就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和羅斯福前後的美國是一樣的,這正是蘇聯可以走向鼎盛的關鍵。
請問羅斯福爲什麽可以振興經濟,因爲在一個大的環境上歐洲在制造新的對抗,資本在尋找更安全的地方,在美國的內部環境上,羅斯福時代北方壓制南方的格局已經形成,所以羅斯福開發了之前沒人想開發的南方,取得了成功。
美國在內部的公族和旁族的地位確立了,在外部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這兩點是羅斯福時代可以實施新政的關鍵。
那麽看勃列日涅夫,不也正是如此麽?
勃列日涅夫和斯大林與赫魯曉夫是不同的,或者說三個人都是不同的,一個一個分開來看的話就是,斯大林的族權劃分是非常簡單的,支持斯大林的和反對斯大林的,他選擇徹底打壓反對者來取得支持他的人支持。
赫魯曉夫則以反對斯大林爲開始,通過反斯大林來尋找可以支持自己的人,然後通過軟化的態度來吸引這些支持者,自己逐漸成型了以後開始打壓反對者,這是赫魯曉夫的方式,但是赫魯曉夫與斯大林的不同是,赫魯曉夫尋找支持的方式更加複雜,這種複雜的方式使得蘇聯的族權對抗開始大幅度惡化,也就是公族勢力和旁族勢力的明顯出現,更是激化了蘇聯與加盟國的關系。
他們的發展是漸進式的,越往後發展可以選擇的機會就小,這也是蘇聯的特點,蘇聯是從一個官權制度逐漸變爲族權制度的過程,斯大林時代的選擇機會最多,但是斯大林只選擇誰支持我,和誰反對我。到了赫魯曉夫時代他可以選擇的範圍就減小了,強行讓別人加盟的惡果開始出現,雖然赫魯曉夫的策略偏向了軟化,但仍然無法阻止族權化,甚至加重了族權化。
到了勃列日涅夫時代,他想選擇官權都不行了,因爲他已經沒有可以供他選擇向官權發展的空間了,那麽爲何糾結于到底走不走官權呢?
因爲蘇聯是一個官權制度的國家,他的理想和他的追求都是以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爲前提的,如果背離了這個大的前提,那麽蘇聯的存在就成了一個尴尬。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以後細談。
到了勃列日涅夫時候,公族壓制旁族的方式已經確立,這一點是後來的關鍵,因爲蘇聯的地方實在是太大了,而因爲公族成功的壓制了旁族,那麽發展經濟就轉向了族權發展的方向,而在這個方向中發展武器和能源是重中之重。
能源和武器是蘇聯兩個最重要的發展方向,這兩個方向決定了未來蘇聯的格局,那就是蘇聯需要向外擴張。
而擴張勢力成了勃列日涅夫的首選。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一 10月 03, 2016 6:42 pm

77.1964-1982勃列日涅夫時代(走向巅峰(下))
勃列日涅夫一上台,最主要的就是發展武器,拼命的制造武器是他的最大任務,此時的蘇聯和加盟國的關系處于一種微妙的平衡,隨著中國核武器的成功,他針鋒相對的開始提出他所謂的主權有限論。
也就是說,蘇聯開始依靠武力爲維持自己的“老大哥”地位,這時候的蘇聯從列甯追求的共同進步,變成了武力壓制,我相信這一點也正是托洛茨基極力想避免的,但他最終還是不能避免這一天的發生。
蘇聯當時的武力還是十分強大的,所以壓制加盟國的問題並不大,所以很快,蘇聯就平息了下來,這時候勃列日涅夫最想要什麽呢?
那就是發展經濟,因爲主要的公族與旁族的爭鬥已經明朗化,所以發展經濟是他最重要的一個彌合矛盾的目標。
而蘇聯擁有大量的資源和廣袤未開發的土地是他可以快速發展經濟的原因,我認爲從一開始勃列日涅夫心中就已經有了一個計劃圖,他想要的就是擴張。這是族權制度決定的必然。
爲了能夠擴張,他就首先要發展經濟,當時的民族獨立運動給了他施展自己想法的平台,在亞非拉大量的國家在獨立,在興起,對于這些國家來說,本就推翻的是殖民統治,所以親蘇反歐美自然是他們的一個選擇。這也是蘇聯進攻美國後退的一個重要因素。
發展武器就可以把自己的武器大量的輸出給這些國家,這與美國的租借法案事實上是很類似的,在多種對蘇聯有利的因素影響下,蘇聯變得更加強大,這種變得強大使得蘇聯內部享受到了強大的好處,爲勃列日涅夫加快自己的控制力凝結起到了關鍵作用。也隱藏了深重的隱患。
但是,蘇聯面前還橫亘著一個國家,那就是:
中國。
很顯然,斯大林,赫魯曉夫都敗在了中國的面前,那麽勃列日涅夫能否對中國取得勝利就是他一個絕對不能忽視的事情。
所以,中蘇惡化,以至于在邊境上出現各種摩擦就成爲了可能,那麽爲什麽要采用摩擦的方式呢?
因爲此時的中國也已經有了核武器,如果貿然的展開大戰,那麽蘇聯一方面是不能100%的確定就會勝利。另一方面就是朝鮮戰爭,中印戰爭,以及當時正在進行的越南戰爭都時時刻刻表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是看著弱,實際上不好惹,所以采取摩擦的方式,是一種較爲實際的選擇,隨著摩擦所産生的結果來決定下一步是一種非常現實的做法。
那麽珍寶島戰役就自然産生了,但是很顯然的是,蘇聯又失敗了。
雖然,蘇聯對中國又一次的失敗了,可這並不影響蘇聯的整體實力,因爲珍寶島實在是太小了,勃列日涅夫遭遇到了挫折以後,開始忍耐和等待。
經過了長期的忍耐和等待,蘇聯終于決定出兵阿富汗,開始了長達10年的:
阿富汗戰爭。
開始的阿富汗戰爭時期,正是蘇聯最爲強盛的時刻,但在講阿富汗戰爭之前,要談一下珍寶島戰役。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一 10月 03, 2016 6:43 pm

78.1964-1982勃列日涅夫時代(珍寶島的對抗①)
珍寶島是一個非常小的島,但這個島承載了太多的意義,這個島是中國和蘇聯走向衝突的島,那麽在這篇要談的事情是,爲什麽中國和蘇聯會走向衝突。
中國和蘇聯原本是擁有共同目標的國家,那就是都是想要建設共産主義的國家,但爲什麽最終會走向對抗,又爲什麽在數次對抗中蘇聯處于一種絕對優勢的狀態,而最終都會輸掉呢?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首先明白問題的根源在哪裏?
問題的根源在于,蘇聯容不下中國的崛起。
因爲蘇聯沒有官權的鑰匙,所以他必須保證自己是共産國際唯一強大的存在,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導致了,蘇聯總想遏制中國,蘇聯強中國弱是事實,那麽爲什麽弱者可以勝強呢?
理由很簡單,那就是蘇聯既想要面子,又想要裏子,這是蘇聯總失敗的關鍵,他打壓中國的目的在于控制共産國際,而爲了面子就在一開始想要借刀殺人,希望美國威懾中國,但中國取得了朝鮮戰爭的勝利,粉碎了蘇聯的計劃。
接著又想用核訛詐壓制中國,中國又成功的核試驗,又打破了蘇聯的計劃,從根本上來講,蘇聯壓中國是想要面子,但是卻丟了面子,理由在于,蘇聯想用或者想賭中國的不行和中國的落後,這是蘇聯的錯誤,他沒有觀察到中國是一個在制度上先進的文明,沒有看到中國蘊藏的力量,而只是單純的和西方人一樣,認爲中國是一個所謂落後的農業國。
他希望中國不成,卻沒有自己親自上陣打敗中國,理由就是想要面子,不想共産國際瓦解,但失敗了,所以,蘇聯想要親自上陣了,勃列日涅夫改變了之前的政策,開始強硬對待中國。
強硬對待的方式就是在邊境制造摩擦,就像之前分析的那樣,因爲中國有了核彈,所以蘇聯和中國的全面戰爭必然是美國得利,這一點蘇聯不難看出,而當時的主要爭霸是在美蘇之間展開的,對他們來說,爭奪世界的霸主地位是他們的目標,爲什麽是這個目標,因爲他已經是同樣的族權思想,所以排他性的原則決定,打壓對方是他們的首要選擇。
而中國因爲有了官權的鑰匙,並不把爭霸世界當做自己的目標,因爲中國不需要通過公族壓制旁族來獲得穩定,也不需要通過外侵性來爲自己獲得利益,所以中國在美蘇之間可以說是遊刃有余,中國所承受的壓力最小,這一點是中國可以改變自己立場的關鍵。
邊境摩擦就是蘇聯的投石問路,如果自己可以獲得更多的好處,那麽就加大力度,如果沒有效果也可以迅速退出,這是一個大國在面對另一個大國後的常用策略。
但顯然,這也犯了錯誤。
與之前的想法是同樣的,那就是既想要面子,又想要裏子,蘇聯在制造的邊境摩擦中大多占了便宜,這也是一個事實,但這就像一個惡作劇一樣,對于邊境上的中國人來說是不公平的,沒准走出門就挨頓打,更嚴重的可能造成了傷亡。
可對于當時動辄就擁有數百萬軍隊的中國和蘇聯來說,這種惡作劇太不具有分量了,雙方都需要一次更大的衝突。
這促使珍寶島成了主要的戰場。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8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4頁(共15頁) 上一頁  1, 2, 3, 4, 5 ... 9 ... 15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