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2頁(共4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步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0:29 pm

  關於鋼鐵的幾個數據

  1、1921年,中國產鋼7.7萬噸,為北洋時期最高年產量;同年,印度18.6萬噸,日本產鋼86.5萬噸是中國的11.2倍。

  2、1934年,中國產鋼5萬噸,為國府主政時期最高年產量;同年,印度81萬噸,日本產鋼384.4萬噸是中國的76.9倍。

  3、1943年,日據東北產鋼84萬噸,加上關內和國府控制下的幾個小型鋼廠等,全國名義鋼產量達到解放前歷史最高92.3萬噸;同年,印度136.4萬噸,日本本土產鋼782萬噸。

  4、1949年,中國產鋼15.8萬噸,不及歐洲小國比利時,人均不到300克,連全國每戶一把鋤頭也滿足不了;同年,印度137萬噸,“幾乎夷為平地”的日本產鋼311.1萬噸是中國的20倍。

  5、1980年,30年後,中國產鋼3712萬噸,接近德國(4384萬噸),超過了法(2318萬噸)英(1128萬噸);增長235倍,遠高於日、德、美等國的歷史上和平時期最快增速;但是人均用鋼量仍僅38公斤;同年,印度951萬噸,日本產鋼11140萬噸是中國的3倍。

  6、2011年,再30年後,中國產鋼68528萬噸,超過世界鋼產量前10名其它國家的總和,人均509公斤;同年,印度7220萬噸,日本產鋼10760萬噸約中國的1/7。

  7、通常建設每萬噸鋼產能需800~2400萬美元(1980年美元),但因我國鐵礦石品質差,絕大多數礦山為30%以下的貧礦(美、澳、印多為60%以上的富礦),且共生復合礦石多、礦體復雜,不利於開采和冶煉,不鄰海交通不便等原由,單位投資遠高於正常情況。如攀鋼的建成就是以成昆鐵路和釩鈦磁鐵礦冶煉工藝研制成功為前提。前30年結束時,我國1980年3712萬噸的鋼產能至少須投資800億美元(1980年美元)!

  僅此一項就占前30年GDP總和(以當年匯率折算為2.80萬億美元)2.9%。以政府財政收入占GDP平均比例30%估算,也就是說占到了前30年財政總收入近10%。(這從側面也證明了當年的GDP因統計、計算方式、“冬修”“民辦”等無償低償勞動和各種原因存在被低估的現象)

  8、1980年,僅以抗旱排澇所用的農用抽水機為例,全國已擁有258.3萬臺農用排灌電動機289.9萬臺農用排灌柴油機,合計520多萬臺(國家數據
http://data.stats.gov.cn/index
)。如果全部進口,給個良心價大中小各型均價100美元,至少需5億多美元。

  5億多美元!我用這筆錢的1%來建廠自己造不更好?這東西到70年代連社隊企業都在生產,既解決剩余勞力問題,又工農業全面發展。

  不過這也有個前提,就是國家工業化達到一定程度。否則原材料哪來?技術工人哪來?運輸物流怎麼辦?別的不說,520多萬臺抽水機,至少需矽鋼等各種合金材料共50多萬噸,這已是超過民國“黃金十年”產鋼量10年總和或1949年產鋼量的3倍!如果依靠進口以粗鋼350美元/噸均價計價也是約2億美元。

  9、1949年中國鋼產量自美國的1/448、日本的1/20開始,1980年增長到美國、日本的1/3,再到1997年以10894萬噸超過美國(9846)和日本(10455)居世界第一,直至2013年,全球粗鋼產量16.49億噸,中國占比49.8%,中國鋼鐵產量用64年從不到世界的1/1000增長到占世界的一半。人均用鋼量超過500kg,超過了工業化國家人均300kg的用鋼水平和供鋼水平。

  但是在粗鋼蓄積總量這個世界通用的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指標上,完成工業化的美國粗鋼蓄積總量71億噸(人均24噸),日本38億噸,前蘇聯56億噸,2010年中國粗鋼蓄積量57.5億噸,人均僅美國的1/6,如果中美國兩國維持2012年產量不變要60年中國才能和美國持平。

  10、美國鋼產量最高紀錄12611萬噸(1979年),英國鋼產量最高紀錄2832萬噸(1970年),法國鋼產量最高紀錄2702萬噸(1974年),德國鋼產量最高紀錄5940萬噸(1974年)(西德5323+東德617),蘇聯鋼產量最高紀錄16307萬噸(1988年),日本鋼產量最高紀錄12020萬噸(2007年),韓國鋼產量最高紀錄5140萬噸(2007年)。美英法蘇德人均峰值都在500~800公斤,只有日韓人均峰值超過1噸,主要原因是日韓大量出口汽車和船舶,間接出口鋼材。

  中國的峰值鋼產量既不會象英法那樣少也不會象日韓那樣多,應該和美國差不多700~800公斤左右,預計10年內鋼產量達到11億噸的峰值。

  看歷史,大勢重於細節,數據重於故事。如果研究所謂“康乾盛世”只糾纏於什麼“九龍奪嫡”、宮闈陰謀、秘聞野史,卻對小冰河氣候、玉米紅薯的引種擴展、攤丁入畝等一無所知,這不是歷史學者,而是三流網絡寫手。

  在我看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大勢就是“工業化”,順此大勢就是正確的,除此以外什麼主義都是假的。因為只有工業化的中國才不會重陷絕境,不用以血肉長城去抵抗鋼鐵洪流,不用為裹腹口糧徒勞地深耕日削益瘠的耕地……而在歷史迷局中的當事者已經為“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付出了慘重代價之後——國府無視了“重要”,土共輕視了“困難”,我們回顧、研究這段歷史時依然犯同樣的錯誤就太不應該了。

  但是,在對紅松實木家具的價格望洋興嘆的今天,確無法想象當年的“老解放”居然是用三寸厚的上好紅松板做貨廂,原因僅是因為鋼材缺乏;

  在擔心果蔬農殘的今天,也無法想象看到整片整片莊稼被鋪天蓋地的粘蟲(或蝗蟲或稻苞蟲或……)吃得精光,卻只能手捉腳踩木板拍,原因僅是因為沒有農藥;

  在追捧不用化肥的有機食品的今天,也無法想象當年最主要的水稻病害竟是因缺肥缺水引起的胡麻葉斑病……

  所以,某些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以現在的情況去揣測當年,以事後孔明的心態去指點江山,仿佛工業化可以神賜天降,似乎龐大但落後的“無法對外競爭”的工業就毫無意義,好象“世界主流是和平發展”我們睡著也能和平發展。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0:34 pm

  @inuu2014 2015-01-16 22:10:12

  看完了,你就說工業成績挺好,我承認啊,現在就問你劃算嗎?

  人民生活條件有多差還用問列數據?
  事實上你還是沒看懂,工業化對中國而言,不是劃算不劃算的問題,而是生死攸關的問題。

  “當中國人口增長到了10億,連絕大部分柴草山都已開墾為耕地後人均耕地也不足2畝,作物稭桿既不能還田也不能做飼料而只能成為做飯的柴火的時候”,農業社會、小農經濟的中國如果還沒有基本的重工業體系,不能生產化肥農藥,那麼就已經走到了萬劫不復的絕境。

  “如果中國現在只有這個單產水平(畝產100公斤),糧食總產將不到2億噸,人均口糧只有140公斤,即使再多的“反對黨和自由媒體”,最公平最理想的糧食分配方案,最慈悲最無私的外國援助也阻止不了大饑荒的發生!”

  此外,中國1949年人均僅有“幾乎夷為平地,物資限量供應”的日本人均硫酸產量的1/280、人均燒堿產量的1/70、人均鋼產量的1/140、人均化肥產量的1/700……決定了中國如果不大力發展重工業,將不僅沒有國防工業,而且也沒有真正自己的輕工業,將繼續使用“洋火”、“洋胰子”、“洋釘”……中國這樣的大國不可能依賴進口海量的硫酸、燒堿、鋼鐵等原料來實現工業化。無論是抽水機、化肥、農藥、自行車及各種工業品和工業原料……

  稍有眼光的人都應知道,即使不談什麼戰略、安全等,僅從長遠經濟效益出發,中國巨大的消費規模就決定了只要沒有技術和政治因素的阻礙,經濟模式絕對只能是“租不如買、買不如造”

  輕工業必須以重工業為基礎,所以“租不如買、買不如造”就必須大力發展重工業,但在僅有15.8萬噸鋼、4萬噸硫酸的當年也就只能勒緊褲帶。因為,而寶貴的外匯只能用於關鍵技術設備原料的進口,所以要造化肥就只能“肥皂火柴限量供應”,要造煉鋼爐、鐵路、尿素合成塔就只能限制“低技術高利潤的自行車”等生產……在重工業基礎未初步建成前不可能放手發展輕工業,甚至只能壓制輕工業,盡量讓重工業的產品(如鋼、化工原料等)專用於重工業的自我壯大。

  以上都是我文章中的原話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0:35 pm

  @brood2006 2015-01-17 00:18:44

  看了那麼多,實際上@胡瓜 抓住了樓主的一個表達錯誤 ,實際上中國的城市人口大為增長,同時全國人口也在長,因此抵消掉了城市化的比例,

  證明城市化和工業化只要舉出城市工人的絕對人口增加就可以了,比如大英帝國有那麼多殖民地,全部算起來的化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比例有多少,但是英國本土已經高度工業化了,因此樓主大可不必限於反對者的文字陷阱中,堅持自己的觀點就可以
  事實上我一直談的是工業化進程,所以我關註的是第一產業(農業)就業人員%和鄉村就業人員%的在前30年和後30年的急劇下降,相關數據我在主貼中早就列明。

  他們卻無視“1980年,鄉村就業人員%為75.15%;第一產業(農業)就業人員%為68.75%”的事實,犟著脖子聲稱“百分九十以上農民”。

  即使我列出了和城市化進程直接相關的城鎮人口比例%變化情況,依然如此。這不是“反對者的文字陷阱”,而是“信口開河+裝瞎看不見”。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0:36 pm

  @inuu2014 2015-01-17 11:24:18

  再說一遍,我沒有否認重工業建設的必要性,我只是認為方法不對。1為什麽不能輕重工業同時發展?為什麽不能更多的發展紡織業,食品業,造紙業改善人民生活?門檻很高你自己造不了非要進口?輕重工業誰先產生的你說沒重工業就沒輕工業?人民難道沒有巨大的消費需求?就不能正常點?2為什麽不能量力而行?非要趕英超美的攀比,這不是失誤?大練鋼鐵就是三年自然災害餓死人的原因之一。破壞環境不說,造出的又是什麽東西?難道......
  你忽視了一個問題,時間的緊迫性!

  我在第一個章節就論證了在農業社會小農經濟,“全國糧食平均單產最高時也不曾高於100公斤”。而人均口糧200公斤就是饑荒的邊緣。

  1949年中國人均耕地3畝,1973年人均耕地下降到2畝。

  也就是說,中國工業化的時間極為緊迫,所能籌集到的資金極為有限。

  而基礎卻僅有15.8萬噸鋼、4萬噸硫酸……基礎工業產品僅為當年“幾乎夷為平地,物資限量供應”的日本人均的1、200分之一。所以要造化肥就只能“肥皂火柴限量供應”,要造煉鋼爐、鐵路、尿素合成塔就只能限制“低技術高利潤的自行車”等生產……在重工業基礎未初步建成前不可能放手發展輕工業,甚至只能壓制輕工業,盡量讓重工業的產品(如鋼、化工原料等)專用於重工業的自我壯大。

  所以,不是“趕英超美的攀比”,而是危機的緊迫使然,不是“不想”輕重工業並重,而是沒錢“不能”輕重工業並重,不是不發展食品業、造紙業,而是要壓制消費籌集工業化資金。

  如果沒有工業化因素,什麼主義優越性也不頂用。誰能為我解釋,數千年“包產到戶”糧食平均單產也不曾高於100公斤,1984年怎麼就上了240公斤?現在達到了350公斤?是菩薩供的高還是風神龍王入了黨?“不優先發展工業體系照樣能吃飽”肯定不可能!

  最後,“不發展紡織業”倒不是為“壓制消費籌集工業化資金”,而是沒有化纖工業,也就發展不了紡織業。

  “四三方案”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26屆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決議,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接納中國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1972年1月22日,根據毛澤東指示,李先念,紀登奎,華國鋒聯名上報了國家計委《關於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的報告》,提出利用中國自己的油氣資源,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實現年產合成纖維24萬噸(約等於500萬噸棉花)織布40億尺的設想。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打破了中美兩國間20多年的堅冰。隨後尼克松簽署行政命令,解除了“巴統”中國工作小組出臺的禁止大宗商品、大型成套設備及其技術出口到中國,禁止歐美公司與中國做生意等等對中國的貿易禁令。

  1972年8月6日,國家計委提出了《關於進口一米七連續式紮板機問題的報告》,設備價值約為4億美元,同年11月7日,國家計劃委員會再次提出《關於進口成套化工設備的請示報告》,建議進口價值6億美元的22套化工設備。毛澤東批示要求計劃委員會采取一個一體化的更大規模的進口方案。

  1973年1月5日,國家計劃委員會提交了《關於增加設備進口,擴大經濟交流的請示報告》,建議利用西方國家經濟危機的時候,在今後3-5年內引進43億美元的成套設備,包括13套大型化肥設備,4套大型化纖設備,3套石油化工設備,43套綜合采煤機組,3個大電站等大型項目,這一方案在執行中又追加了一批項目,進口總額達到51.4億美元。

  因這一方案原本計劃使用43億美元外匯,通稱“四三方案”。

  這是中國繼1950年代引進蘇聯援助的“156項工程”之後,第二次大規模的技術引進。中國利用“四三方案”引進的設備,結合國產設備配套,興建了26個大型工業項目,總投資約200億元人民幣,至1982年全部投產,成為8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四三方案”中化肥項目13個,設計產能合成氨390萬噸、尿素620萬噸,至1982年全部投產後占當年化肥總產量1/4(折純)。最為關鍵的是獲得了先進的合成氨工藝,在自行解決反應塔的特種鋼等問題後很快仿制、擴散,大大提高了我國N肥生產的效率、效益和品質。1984年全國生產化肥1739.8萬噸(折純),是1949年的2900倍,糧食總產突破4億噸。

  “四三方案”中化纖項目4個,此前因為糧棉爭地和缺少化肥單產較低,我國棉花年產量一直徘徊在200多萬噸的水平,根本無法解決穿衣問題。在“四大化纖”1982年全部投產後,中國從1984年起,即宣布取消長達30年的布票。

  一點題外話,傳說毛澤東與尼克松會面時說:“你們要搞人員往來這些事,搞點小生意,我們就死不肯。十幾年,說是不解決大問題,小問題就不幹,包括我在內。後來發現還是你們對。”

  某些人就以此外交辭令證明毛是主動閉關鎖國而非被封鎖,殊不知合成氨和化纖工藝可用於軍事,在此前一直都是西方嚴禁對華輸出的設備和技術,在會面時提及這個問題實質就是“將軍”,潛臺詞是要求對方主動讓步。

  註:合成氨工藝是大規模炸藥生產的基礎,而在二戰期間“象蛛絲一樣細,象鋼絲一樣強”尼龍的生產同鋼鐵、造船工業一樣被全部納入軍用。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0:38 pm

  @inuu2014 2015-01-17 12:59:25

  時間緊迫就能亂搞不顧人命了?不能說因為時間緊我就要先學跑步在學走路,只會落後更遠。把搞政治運動的時間拿出來就夠了!搞輕工業就浪費錢了,那你給我說說均衡發展的臺灣1978gdp如何是大陸的一半強,建國那陣差距也不是這麼觸目驚心啊。臺灣那陣有錢還是大陸有錢??你連晚晴都能運營紡織廠都大規模發展不了,50多年了要你幹啥?“沒有化纖工業,也就發展不了紡織業”,技術落後也比無效率浪費強!“你們要搞人員往來這些......
  1、我認為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的“大勢”是正確的,並不是說在其中就沒有錯誤,如大躍進等過左過激政策。

  但在現有的工業國家中,中國的工業化過程是難度最大,速度最快,代價最小的。多看看英、日、韓的經濟史可以明白很多東西。

  2、1960年臺灣省人口1079萬(同年大陸人口6億),不計優惠貸款和國府運臺黃金,不計其原本就好於大陸的基礎,僅美國從50~70年代對臺援助總額中無償贈與就超過42億美元。以人口比例計算等於大陸得到2400億美元,這個金額相當於1950年蘇聯GDP的40%或美國GDP的17%,或大陸GDP的10倍。

  3、“四三方案”中化纖項目4個,此前因為糧棉爭地和缺少化肥單產較低,我國棉花年產量一直徘徊在200多萬噸的水平,根本無法解決穿衣問題。在“四大化纖”1982年全部投產後,年產合成纖維24萬噸(約等於500萬噸棉花),在這個基礎上,1984年才解決了穿衣問題,宣布取消長達30年的布票。

  耕地只有這麼多,“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麼簡單的道理也不懂?

  4、“既然獨立自主成果那麼大,為啥還要引進技術?”你的意思是中國要以80%文盲的基礎,閉關鎖國,獨立開發出美歐10多個發達國家在200年工業化進程中的所有科技成果才對?

  5、“畝產提高是技術進步和雜交水稻的功勞,並不是因為重工業。”農技推廣、農田水利確實也是畝產提高的必要條件,但是,如果沒有化肥農藥,“無論有多好的水利、良種、良法,木桶效應就決定了農業不會有高產。”麻煩你認真看看我的第一章節。

  2008年前後因“測土配方”,我對化肥的作用搞了些分析比較試驗,即“3414”方案(氮磷鉀3因素、4水平、14個處理)。在水稻品種(崗725)及栽培措施完全相同,僅有是否施肥之別時,不施肥畝產247.1公斤,合理施肥畝產588.0公斤。在玉米上差異更大,同樣是資玉二號,不施肥畝產139.5公斤,合理施肥畝產501.2公斤。

  6、至於“世界範圍的綠色革命”

  事實上,在70年代印度靠美國貸款和美國化肥、農藥進行“綠色革命”之前,中國早已在勒緊褲帶大建化肥、農藥工廠,先後推廣矮稈、中稈、雜交良種,進行“靠自己的綠色革命”。

  結果就是現在:中國年產7500萬噸化肥(折純,占世界總產超40%)、350萬噸農藥(原藥,占世界總產超40%)1250萬噸的良種,400多萬噸農膜,以此為基礎實現平均畝產350公斤;

  而印度,如果沒有每年1000多萬噸的進口化肥,100公斤的平均畝產也保不住。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0:42 pm

  @kalaoooo 2015-01-19 20:07:15

  今天中國的工業化,不是那個一個人,那一個時代就完成得了的

  給中國的打下現代化基礎的人,

  慈禧、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是第一代;這一代人絕大部分工業品和武器就是靠買

  蔣介石、宋子文、閻錫山、張作霖、陳炯明是第二代;

  ---這一代人絕大部分工業品和武器依然靠買,有些輕武器和工業品能自產,技術落後而且產量很低

  毛周是第三代;

  ---這一代人絕大部分工業品和武器能夠自產,有一定的產量,

  ......
  “絕大部分工業品和武器依然靠買”就根本談不上工業化進程。

  什麼是“工業化”?

  首先“工業化”不是農業社會的手工作坊,也不是買一些機器開工就是工業化,而是有充分的計劃組織和系統管理,並達到一定的規模,進行按照工業化生產規律的系統生產,形成社會化“有組織的機器體系”才是“工業化”。

  “工業化”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包括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包括對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破壞和社會化大生產大市場的建立。它以工業發展為基礎卻又不僅局限於工業發展,所以工業化提升的是整個經濟基礎(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和社會。

  例如:在經濟結構上,我國工業和農業總產值的比例構成1949年為1:2,1978年變為3:1,現在為5:1。在稅收比例上,農業直接稅占比1950年為39%,1979年變為5.5%,現在幾乎為0%。在就業人口上,以城鄉劃分就業人口,城市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例為1952年12.0%(2486萬人);1980年24.8%(10525萬人),較1952年增長323.4%;2010年較1980年再增長229.6%達到34687萬人。以三次產業劃分就業人口,第二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例為1952年7.4%(1531萬人);1980年18.2%(7707萬人),較1952年增長403.3%;2010年較1980年再增長183.4%達到21842.10萬人(這已是有史以來世界最大規模的工業人口)。

  這就是工業化。

  百度百科:“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制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征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0:42 pm

  @kalaoooo 2015-01-20 00:03:47

  沒有李鴻章那一代人的現代化啟蒙,撒下工業化種子

  民國那一代人,要從廢除科舉幹起,要從告訴大家火車不會破壞中國龍脈科普起
  英國十七世紀先後發生了光榮革命和啟蒙運動,但十八世紀才有工業革命,啟動工業化進程。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0:50 pm

  現在我也不知道某些人是真的天真無邪,還是假的天真無邪,反對我的觀點卻又不看我的文章,無視我一再強調的在中國這樣一個工業基礎極薄弱的小農經濟的農業國進行工業建設的困難,悲天憫人地提“為什麼不能輕重工業同時發展”“不優先發展工業體系照樣能吃飽”“工業成績挺好,我承認啊,現在就問你劃算嗎?”等等……

  再次對主貼自檢了一下,再闡述一下其中“歷史已經沒有為我們留下更多的時間和選擇余地”這句話。

  1、中國工業化的時間極為緊迫。

  我在第一個章節就論證了在農業社會小農經濟,沒有工業化因素“全國糧食平均畝產最高時也不曾高於100公斤”。而人均口糧200公斤就是饑荒的邊緣。

  1949年中國人均耕地3畝,1974年人均耕地下降到2畝以下,在前30年結束時,人均耕地已僅有1.86畝。

  當年的中國竭盡全力地開荒,圍湖造田,圍海造田,毀林造田……依然無法遏制人均耕地的急劇下降。如果不能勒緊褲帶,不惜代價地盡快工業化,1980年就必將面對“人均耕地1.86畝×100公斤/畝”這個殘酷的算式,先不說能否買到糧食,沒有工業化的中國有外匯購糧嗎?屆時,中國將連“黑非洲”也不如,至少他們還有荒地可以開墾!

  工業化對中國而言,不是劃算不劃算的問題,而是生死攸關的問題。

  最基本的完整重工業體系是農藥化肥良種農膜的生產基礎,是農業獲得高產的前提,所以中國必須在30年內達成這一目標。

  2、在前30年中所能籌集到的工業化資金極為有限。

  在1980年以前中國大陸的GDP均為估算,因研究者方法不同,1952年GDP估值大約在200~400億美元之間,官方口徑為304.89億美元(按當年匯率換算,後同),前30年中國大陸的GDP總量為2.8萬億美元,年均增長率8.6%。同時期,臺灣年均增長率為12%,如果以此增長率計算,前30年大陸的GDP總量為6.6萬億美元。

  6.6萬億美元,以政府財政收入占GDP的30%計算,前30年政府財政收入總額約2萬億美元,再扣除必不可少的國防、教育、衛生、人員、運輸、基建(僅鐵路在不計土地成本的情況下,前30年就須100~200億美元)等等支出……

  在最理想的狀況下,可用於工業建設(含科研)的資金最大限度也就1萬億美元(GDP總量的15%)!

  但是,中國並沒有臺灣實現12%的高增長率的基礎——人均無償受援400美元和大量的優惠貸款,所以,在“盤剝農村、壓制消費”之後,工業建設資金總額也不可能超過0.7萬億美元(GDP總量的25%)。

  支出法計算GDP,資本形成額(含基建房建和工商科技投資等)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為20%,發展進程中的國家通常為30%~40%。

  3、“超英趕美”並非攀比,而是危機的緊迫使然。

  中國工業化時間緊迫,人口卻是日本的10倍,英國的20倍,所以即使在1980年工業總規模超過英、法之後,依然是“總量巨大”、“增速輝煌”與“人均不足”並存。

  就以工業的骨骼——鋼來說,在人均僅300克鋼連每戶打把鋤頭也不夠的基礎上,“以鋼為綱”鋼產量前30年間增長235倍,1980年產鋼3712萬噸,接近德國(4384萬噸),超過了法(2318萬噸)英(1128萬噸);增速遠高於日、德、美等國的歷史上和平時期最快增速!

  但是,在以驕人的高速增長30年後,中國人均用鋼量仍只有38公斤,僅有發達國家人均用鋼量的1/10!所以“解放”車還得用紅松板做車廂,有的地方還在用“竹筋混凝土”、“水泥船”。

  然而,要保障最簡單的生存需求——吃飯穿衣(僅全國糧田以最低標準10公斤/畝就需1500萬噸化肥(折純)),要保障化肥、農藥、農機、醫藥、紡織工業的原料、工廠建設和交通運輸,10億人口按日本50年代初的人均標準,至少還要有50萬噸乙烯、50萬噸化纖、800萬噸硫酸、8000萬噸水泥、3000億度電……除了鋼鐵工業外,還要有冶金、能源、機電、機械、鐵路、船舶、汽車、醫藥化工、合成纖維、建築材料、基本化工原料等工業,還有煤礦、油井、各種礦山的勘探開采。

  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前30年的工業建設在發展速度和總量上極為輝煌,工業規模從與比利時相當提高到了超過英法,在人均上卻只是讓中國達到了日本在50年代初或二戰前的人均工業規模。

  因為耕地的日削月瘠,在前30年,中國就如燃獄中的囚徒,能在烈火覆頂前破壁而出就是海闊天空,否則就只能永淪絕境。

  事實上中國也只是非常幸運地在最後一刻完成了最基本的完整重工業體系,糧食畝產達到了史無前例的240公斤。但是,人均耕地的繼續下降又導致人均口糧長期只能在300~400公斤間徘徊,遠低於發達國家。幸而現在已有大量工業品出口,換回的棉、油等農產品數量已相當於8億畝以上的境外耕地,這才保障了我們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

  4、僅能保障吃飯穿衣的重工業體系所需要的建設資金就已極為龐大。

  時間緊迫,國家大,人口多,目標“高”,而基礎卻僅有0.6萬噸化肥、15.8萬噸鋼、4萬噸硫酸、1.5萬噸燒堿、66萬噸水泥、43億度電、乙烯化纖等產量幹脆為零……基礎工業產品僅為當年“幾乎夷為平地,物資限量供應”的日本人均的100、200分之一;在連化纖和合成氨技術也被“巴統”嚴密封鎖的同時,技術人員全國數量卻還不及美國一個“托拉斯”……“超英趕美”就意味著所需投入極為龐大。

  通常建設每萬噸鋼產能需800~2400萬美元(1980年美元),但因我國鐵礦石品質差,絕大多數礦山為30%以下的貧礦(美、澳、印多為60%以上的富礦),且共生復合礦石多、礦體復雜,不利於開采和冶煉,不鄰海交通不便等原由,單位投資遠高於正常情況。如攀鋼的建成就是以成昆鐵路和釩鈦磁鐵礦冶煉工藝研制成功為前提。前30年結束時,我國1980年3712萬噸的鋼產能至少須投資800億美元(1980年美元)!

  僅此一項就占去了工業建設資金總額的11.4%!

  此外還有50萬噸乙烯、50萬噸化纖、800萬噸硫酸、8000萬噸水泥、3000億度電……冶金、能源、機電、機械、鐵路、汽車、醫藥化工、合成纖維、建築材料、基本化工原料等工業建設,還有煤礦、油井、各種礦山的建設;還要因“巴統”的封鎖而被迫投入巨額資金去“重新”研發合成氨、鋼軋機、水壓機等技術。

  而這些建設、科研都只能在0.7萬億美元中開支,不可能神賜天降!

  就這麼一個僅能保障吃飯穿衣的重工業體系,其建設成本就已經讓沒有殖民地,沒有外援的中國搜凈了家中最後一個銅板……

  在此之余,還有多少錢來投資發展食品、造紙、日化等輕工業?

  ——續——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1:16 pm

  5、歷史已經沒有為我們留下更多的時間和選擇余地。

  當然,要既建成完整重工業體系,又“輕重工業並重”也不是不可以。

  1960年臺灣省人口1079萬(同年大陸人口6.6億),不計優惠貸款和國府運臺黃金,不計其原本就好於大陸的基礎,美國從50~70年代對臺無償援助超過42億美元(1952年臺灣GDP的2.5倍)。以人口比例計算等於大陸得到2640億美元,這個金額是歐洲馬歇爾計劃援助總金額的20倍,1950年蘇聯GDP(約1000億美元)的2.6倍或美國GDP(2930.7億美元)的90%,或大陸GDP的約10倍!

  據美國加州大學教授尼爾雅各比推算,在美國經援的作用下,臺灣GDP的年增長率相當於無經援時的2倍多,人均GDP的年增長率相當於無經援時的4倍。若無經援,那麼臺1964年的實際GDP要延遲到1980年方可達到,而1964年的實際人均GDP須延至1995年才能達到。也就是說,美國對臺援助使得臺灣的經濟發展水平要比其實際提前了20-30年。

  假定1949年後仍是國府執政大陸,美國人一時腦殘送來2640億美元——1950年大陸GDP的10倍!可用於工業建設(含科研)的總資金平空增加1/3以上,再加上大量的優惠貸款(臺灣無數據,但韓國1985年所欠外債總額達467億美元,近當年GDP的一半)!

  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有了這筆橫財,中國就肯定不需盤剝農村,不需壓制消費,就可以在“輕重工業並重”的情況下,30年內建成最基本的完整重工業體系。

  但這可能嗎?

  另一方面,不同於韓、新、臺等,人口少進口量少,自己規模生產反而不劃算,又有充裕的外匯,可以選擇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投資,其余進口解決。而中國即使僅從節約資金和外匯的角度出發,也必須盡可能自己規模生產而非進口。例如1953年青黴素規模生產研制成功就將青黴素從35美元一支的高價變成了0.1元人民幣一支,投資成本數年內就賺了回來。

  中國巨大的消費規模和重工業內部廣泛緊密的產業關聯決定了只要沒有技術和政治因素的阻礙,中國經濟模式絕對只能是“租不如買、買不如造”,必須擁有完整的重工業體系。

  所以,要造化肥、農藥就只能“肥皂火柴限量供應”,因為化工原料有限;要造煉鋼爐、汽車、尿素合成塔、反應塔就只能限制“低技術高利潤的自行車”等生產,因為鋼鐵有限;要建設鋼廠、農膜廠、電站、橋梁就只能控制日化工廠的建設,因為電力、水泥、乙烯、機械有限;……在重工業基礎未初步建成前不可能放手發展輕工業,甚至只能壓制輕工業,盡量讓重工業的產品(如鋼、化工原料等)專用於重工業的自我壯大。

  如果把工業體系看作一棵果樹,重工業可視為果樹長大長高的“營養生長”,而輕工業就是開花結果的“生殖生長”。國民要從果樹獲益,只能收獲“生殖生長”而來的果實,但是在幼樹初植時,忍一時饑渴,讓幼樹“營養生長”更快更好肯定是明智之舉。

  在重工業體系基本建成之前,在基礎工業原料生產能力滿足基本需要之前,中國不可能依賴進口海量的硫酸、燒堿、鋼鐵、化纖等原料來生產化肥、農藥、農機、布料等等,也沒有外匯來建設一個懸在空中的輕工業。這種繼續使用“洋火”、“洋胰子”、“洋釘”連技術含量最低的基礎工業生產都不能全面占領的“工業化”註定只是空中樓閣。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1:18 pm

  補充一下:

  1、此前我把1950年美國GDP(購買力平價)與GDP搞混了,誤算2640億美元為1950年美國GDP的17%,而實際上這個金額是1950年美國GDP(2930.7億美元)的90%。

  2、19世紀末至一戰前粗鋼價為10~30美元/噸,一戰至二戰前為100~200美元/噸,二戰至80年代為200~400美元/噸,近年為450~600美元/噸。

  中國前30年投資於鋼鐵業至少800億美元,即使考慮到中國的單位投資遠高於正常的情況,也不可能超過1600億美元。如果以二戰後最低鋼價200美元/噸,也只能購買8億噸鋼,即22個1980年的鋼產量。

  “工業成績挺好,我承認啊,現在就問你劃算嗎?”

  只從經濟效益出發,國家投資重工業也是劃算的。

  3、“美元時間”網站(dollartimes.com)

  2010年的5萬美元購買力相當於:
  1990年:29239美元
  1980年:17730美元
  1970年: 8726美元
  1960年: 6803美元
  1950年: 5464美元
  1940年: 3242美元
  1930年: 3981美元
  1920年: 4374美元
  1914年: 2316美元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1:19 pm

  @聽雨i 2015-01-24 18:05:50

  四十年這種算法是不太靠譜,這個只是為了說明中國不可能像蘇聯一樣短時間變成工業國,
  我認為“中國不可能像蘇聯一樣短時間變成工業國”的主要原因在於(人均)工業基礎太差。

  1949年,中國產鋼15.8萬噸,不及歐洲小國比利時,人均不到300克,連全國每戶一把鋤頭也滿足不了;而同年,印度137萬噸,“幾乎夷為平地”的日本產鋼311.1萬噸是中國的20倍。

  俄羅斯帝國再差也是“帝國主義國家”之一,

  一戰前(1913年)各大國鋼產量[單位:百萬噸]
  美國31.8
  德國17.6
  英國7.7
  俄國4.8
  法國4.6
  奧匈2.6
  意大利0.93
  日本0.25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1:23 pm

  @hanchengguangly 2015-01-24 21:26:59

  你怎麼就不記得,文化越多越反動?要是那個年代的技術工人真的和你說的一樣,就不需要鐵姑娘了。

  就連摸個鉆頭也要學習背誦偉大領袖語錄,能有什麼技術儲備?

  中國人的小聰明,在鄧氏上臺後,充分展現,那就是,不研究原理,只學習模式。見效快,弊端多。
  你也只記得“文化越多越反動”了。

  1949年,依然是“中國的文盲率大約是80%,而且被視為識字的20%的人當中,已經包括了那些只認識幾百個中國漢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為半文盲的人”(《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1992年12月印,194頁,表3及下方文字)。

  這20%中不僅有“半文盲”還有大量是舊式教育的無用“文人”,連高小生(小學4、5年級)都是“大知識分子”,理工科學生更是鳳毛麟角。

  通過普及基礎教育,1975年小學數量達到歷史最高值109.3萬所,是1949年(34.7萬所)的3倍;1977年中學數量達到歷史最高值20.1萬所,是1949年(4.0萬所)的5倍。30年時間5億多人“脫盲”,把文盲率降到了20%,高中畢業生從6.1萬人增加到616.2,增長了100.0倍。

  所謂“人口紅利”與“人口負擔”,區別僅在於教育水平。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1:23 pm

  @cdy01 2015-01-25 14:25:27

  新中國最大的問題是吃飯問題,毛澤東要陳雲拿出辦法,陳雲采取定量供應的辦法,就是實行30年的票證制度。中國當時什麼都缺,除了人。記得1974年還提倡糧食畝產過“黃河”,跨“長江”。過黃河就是指糧食畝產超過500斤(250公斤)。跨長江是糧食畝產超過800斤。這是目標。實際上,高粱、玉米,水稻的產量也就300斤左右。所以那個時候的玉米面,大米的口味是多麼的香甜了。這就造成全國的糧食不夠用的,至於豬、雞等餵養的飼料......
  贊成你的觀點,只是稍稍更正或證明一下:

  農業技術推廣是一個關聯很多很復雜的系統工程,曾因寫論文的原因,調查了一下我這裏的情況。

  水稻品種民國時以本地“白足鵝”等為主,品種退化嚴重,單產最高也僅百余公斤。1952年開始引入川大、農大系列,但因山區氣候特殊未成功,後陸續引入南特號、洋早谷、珍珠矮、矮腳南特、成都矮8號等,於70年代初本地品種基本全部更換為矮桿品種,單產上升至200公斤以上。此後又引入桂朝2號、瀘科3號、廣二104等中桿品種替換了矮桿品種。1976年以後大力推廣雜交水稻,先後引入汕優、崗優、二優系列等100多個品種,大規模種植30多個品種,在80年代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普及,並輔以化肥、農膜的推廣和耕作制度的改良,單產突破了400公斤,現在耕作水平較高的壩區最高可達600公斤以上。

  不談化肥、農膜和耕作制度(水田自然免耕、旱育秧、拋秧、預留行等)的推廣,僅就品種而言,至我論文完結時間止,全縣在50年時間裏,大規模種植的品種就達到了近80個。而全國範圍在60年代的矮稈品種普及, 70年代初的中稈品種和其後的雜交水稻普及中,30年內大規模種植更換的水稻品種就達近200個,這樣快的品種更新速度決不可能是僥幸得來的,也不可能在小農經濟下實現。

  大家知道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但他成功的背後是什麼?是始於五六十年代,盛於七十年代30多萬人次參加的“南繁”。中國通過縣、公社、生產隊的“自繁”、“自制”,僅用了十年時間雜交稻就已在全國所有適宜地區全面推廣。對比一直“包產到戶”的印度,自1987年起至2008年(只能找到這年的確切數據)已21年,在6億畝水稻播種面積中雜交稻不到0.23億畝,占3.8%。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1:24 pm

  @袁大頭的頭 2015-01-25 19:38:57

  你看明白自己寫的東西沒有? 左也是引進,右也是引進,不想想為什麼只有在改開以後才能解決溫飽,那個偉大領袖領導了20多年“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卻連吃飯穿衣都解決不了??
  中國工業化時間緊迫,人口卻是日本的10倍,英國的20倍,而基礎卻僅有0.6萬噸化肥、15.8萬噸鋼、4萬噸硫酸、1.5萬噸燒堿、66萬噸水泥、43億度電、乙烯化纖等產量幹脆為零……基礎工業產品僅為當年“幾乎夷為平地,物資限量供應”的日本人均的100、200分之一;在連化纖和合成氨技術也被“巴統”嚴密封鎖的同時,技術人員全國數量卻還不及美國一個“托拉斯”……

  所以即使在1980年工業總規模超過英、法之後,依然是“總量巨大”、“增速輝煌”與“人均不足”並存。

  就以工業的骨骼——鋼來說,在人均僅300克鋼連每戶打把鋤頭也不夠的基礎上,“以鋼為綱”鋼產量前30年間增長235倍,1980年產鋼3712萬噸,接近德國(4384萬噸),超過了法(2318萬噸)英(1128萬噸);增速遠高於日、德、美等國的歷史上和平時期最快增速!

  但是,在以驕人的高速增長30年後,中國人均用鋼量仍只有38公斤,僅有發達國家人均用鋼量的1/10!所以“解放”車還得用紅松板做車廂,有的地方還在用“竹筋混凝土”、“水泥船”。

  然而,要保障最簡單的生存需求——吃飯穿衣(僅全國糧田以最低標準10公斤/畝就需1500萬噸化肥(折純)),要保障化肥、農藥、農機、醫藥、紡織工業的原料、工廠建設和交通運輸,10億人口按日本50年代初的人均標準,至少還要有50萬噸乙烯、50萬噸化纖、800萬噸硫酸、8000萬噸水泥、3000億度電……除了鋼鐵工業外,還要有冶金、能源、機電、機械、鐵路、船舶、汽車、醫藥化工、合成纖維、建築材料、基本化工原料等工業,還有煤礦、油井、各種礦山的勘探開采。

  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前30年的工業建設在發展速度和總量上極為輝煌,工業規模從與比利時相當提高到了超過英法,在人均上卻只是讓中國達到了日本在50年代初或二戰前的人均工業規模。

  因為耕地的日削月瘠,在前30年,中國就如燃獄中的囚徒,能在烈火覆頂前破壁而出就是海闊天空,否則就只能永淪絕境。

  事實上中國也只是非常幸運地在最後一刻完成了最基本的完整重工業體系,糧食畝產達到了史無前例的240公斤。但是,人均耕地的繼續下降(現在為1.4畝)又導致人均口糧長期只能在300~400公斤間徘徊,遠低於發達國家。幸而現在已有大量工業品出口,換回的棉、油等農產品數量已相當於8億畝以上的境外耕地,這才保障了我們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1:28 pm

  所有無理取鬧的噴子們:

  請回答我3個問題,

  1、如果沒有工業化因素,沒有化肥農藥良種農膜,誰能為我解釋,數千年小農經濟“包產到戶”糧食平均單產也不曾高於100公斤(1949年平均單產70公斤),1984年怎麼就上了240公斤?而現在達到350公斤?是菩薩供的高還是風神龍王入了黨?

  2、如果不能勒緊褲帶,不惜代價地盡快工業化,1980年先不說能否買到糧食,沒有工業化的中國有外匯購糧嗎?就必將面對“人均耕地1.86畝×100公斤/畝”這個殘酷的算式,中國怎麼應對比黑非洲更悲慘的大饑荒?

  3、因為工業基礎太差,在人均僅300克鋼連每戶打把鋤頭也不夠的基礎上,“以鋼為綱”鋼產量前30年間增長235倍,1980年產鋼3712萬噸,以遠高於日、德、美等國的歷史上和平時期最快增速的驕人高速增長30年後,中國人均用鋼量仍只有38公斤,僅有發達國家人均用鋼量的1/10!但是,這3712萬噸的鋼鐵產能至少要800億美元的總投資,是1949年全國GDP的3倍。如果不勒緊褲帶,不惜代價地投資重工業,中國可能在人均耕地面積滑向深淵之前建成基本的重工業體系嗎?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1:30 pm

  @不說假話2015 2015-01-27 08:20:48

  我是自幹五,自幹五在中國人民中有的是,你看看天涯中的帖子,就可以知道自幹五有多少了,比你這樣的美狗不知多多少。
  這就是百度來的:

  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和饑荒研究專家阿馬蒂亞·庫馬爾·森:

  “在毛時代,中國在土地改革,以及基礎教育和醫療方面取得了進展”為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作為普世價值的民主》

  “中國向我們充分地證明了,即使一個國家相對貧困,我們也能通過良好的社會醫療和社會分配政策來極大地提高人民的健康和壽命”(《社會發展中的和諧與不和諧》)。
  另一方面,同時期直至現在:

  “世界上的極度貧困主要集中在兩個特定地區:南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這兩個地區的成人識字率和嬰兒死亡率差別不大”,甚至“印度的營養不良的程度,要遠甚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自由看待發展》)!

  阿馬蒂亞·庫馬爾·森的祖國,世界最大民主國家,存在持續的隱形饑荒!

  能請邁爾上校2013、胡瓜、袁大頭的頭回答一下我的問題嗎?

  1、如果沒有工業化因素,沒有化肥農藥良種農膜,誰能為我解釋,數千年小農經濟“包產到戶”糧食平均單產也不曾高於100公斤(1949年平均單產70公斤),1984年怎麼就上了240公斤?而現在達到350公斤?是菩薩供的高還是風神龍王入了黨?

  2、如果不能勒緊褲帶,不惜代價地盡快工業化,1980年先不說能否買到糧食,沒有工業化的中國也不會有外匯購糧,就必將面對“人均耕地1.86畝×100公斤/畝”這個殘酷的算式(中國當時人均糧食340公斤,現在為440公斤,印度和非洲現在為200公斤),中國怎麼應對比黑非洲更悲慘的大饑荒?

  3、因為工業基礎太差,在人均僅300克鋼連每戶打把鋤頭也不夠的基礎上,“以鋼為綱”鋼產量前30年間增長235倍,以遠高於日、德、美等國歷史上和平時期最快增速的驕人高速增長30年後,中國1980年產鋼3712萬噸,人均用鋼量卻仍只有38公斤,僅有發達國家人均用鋼量的1/10!

  但是,僅僅建設這3712萬噸的鋼鐵產能就至少要800億美元的投資,是1949年全國GDP的3倍。如果不勒緊褲帶,不惜代價地工業化(特別是重工業),中國可能在人均耕地面積滑向深淵之前建成包括化肥、化纖在內的基本的重工業體系嗎?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1:31 pm

  @邁爾上校2013 2015-01-27 09:07:38

  1、如果沒有工業化因素,沒有化肥農藥良種農膜,誰能為我解釋,數千年小農經濟“包產到戶”糧食平均單產也不曾高於100公斤(1949年平均單產70公斤),1984年怎麼就上了240公斤?而現在達到350公斤?是菩薩供的高還是風神龍王入了黨?
  -------------
  毛式工業化,帶來什麼化肥,帶來什麼農藥,帶來什麼良種,帶來什麼農膜了?
  我就問你,沒有化肥農藥良種農膜,糧食平均單產1984年怎麼就上了240公斤?

  “我知道蔣介石計劃的中央鋼鐵廠初產10萬噸 ,穩定出鋼15萬噸投資是7000萬大洋 。”

  你也知道是“計劃”呀!實際投資2、3倍能建成嗎?

  何況7000萬大洋折合多少當時的美元?當時的美元折合1980年多少美元?

  二戰後的鋼價一直在200美元/噸以上,800億美元不過是11倍3712萬噸鋼(1980年產能)的價格,你覺得很高?

  我實在沒法象牲畜一樣罵街,不奉陪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1:35 pm

  @不說假話2015 2015-01-29 07:12:19

  西太後做過一些好事,但做的壞事多得多,毛澤東做過一些錯事,但做的好事多得多,兩人的 歷史 評價因而完全不同。
  如果西太後沒有鎮壓變法,而是和日本明治維新一樣啟動工業化進程,就確實是“打井人”,但是……

  所以,西太後只能是罪人。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1:36 pm

  除了某個“建設這3712萬噸的鋼鐵產能”和“購買3712萬噸鋼”也分不清楚的噴子外,就沒噴子能、敢理性地回答一下嗎?能或敢嗎?

  1、如果沒有工業化因素,沒有化肥農藥良種農膜,誰能為我解釋,數千年小農經濟“包產到戶”糧食平均單產也不曾高於100公斤(1949年平均單產70公斤),1984年怎麼就上了240公斤?而現在達到350公斤?是菩薩供的高還是風神龍王入了黨?

  2、如果不能勒緊褲帶,不惜代價地盡快工業化,1980年先不說能否買到糧食,沒有工業化的中國也不會有外匯購糧,就必將面對“人均耕地1.86畝×100公斤/畝”這個殘酷的算式,中國怎麼應對比黑非洲更悲慘的大饑荒?

  (中國當時實際人均糧食340公斤,現在為440公斤,印度和非洲現在為200公斤)

  3、因為工業基礎太差,在人均僅300克鋼連每戶打把鋤頭也不夠的基礎上,“以鋼為綱”鋼產量前30年間增長235倍,以遠高於日、德、美等國歷史上和平時期最快增速的驕人高速增長30年後,中國1980年產鋼3712萬噸,人均用鋼量卻仍只有38公斤,僅有發達國家人均用鋼量的1/10!

  但是,僅僅建設這3712萬噸的鋼鐵產能就至少要800億美元的投資,是1949年全國GDP的3倍。如果不勒緊褲帶,不惜代價地工業化(特別是重工業),中國可能在人均耕地面積滑向深淵之前建成包括化肥、化纖在內的基本的重工業體系嗎?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1:37 pm

  @不說假話2015 2015-01-31 14:32:41

  日本明治維新強調的是富國強兵,把加強軍備放在第一位,這和毛的路線有相通之處。而且日本是靠對外侵略發展起來的,這是毛時代的中國不能也不應走的道路。至於你的別的說法,早已被很多人批駁過,我不想重復,只想問你,你是不是就是邁爾上校2013,換一個馬甲來罵人?
  事實上中國、日本、韓國、德國、蘇聯這樣的後發工業化國家,初期都無一例外地以國家為主導“超前發展”重工業,人為加快工業化進程。

  如德國的克虎伯,其生產、發展一直在德皇威廉二世視野中,甚至其家族繼承也要親自安排。

  再如現代日本產業支柱的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日本對其的稱呼是“政商”,它們的起源就是官營的兵庫造船所、長崎造船所和日本郵船會社,全是國家投資建成後以幾乎白送的價格“賣”給財閥,再以優惠政策扶持,甚至直接以國家力量協助其從中國、朝鮮和國內掠奪而成長壯大。例如八幡制鐵所《寄生於中國的日本八幡制鐵所-財經-鳳凰網
http://finance.ifeng.com/news/hqcj/20110705/4228193.shtml


  由於資金、技術、市場等問題,後發國家工業化初期的產品如果沒有國家違反“市場規律和自由貿易原則”的“循私”采購和庇護,重工業的發展必定舉步維艱。

  如果日本不是可以對外掠奪從中國吸血,“米騷動”就足以讓它傾覆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2頁(共4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