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4頁(共4頁) 上一頁  1, 2, 3, 4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4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2月 14, 2015 8:45 am

  @xhcy 2015-02-10 12:16:07

  我不認同你事後諸葛的說法,否則你怎麼解釋58年到59年廬山會議前期毛的反左言論,怎麼解釋廬山從反左急轉反右傾的發生?

  應該說是毛在當時已經發現了工業化過程過左過激的錯誤,但出於其他方面的考慮,他寧願讓這個錯誤繼續下去甚至擴大下去。

  我倆的分歧就在於他到底是出於什麼“其他方面的考慮”,你認為是為了維護工業化進程,而我則認為是為了維護他的權位,理由很簡單,反左顯然更有利於工業化的推進,反右傾只對於維護他的權位有利。
  就如我們曾討論過的,王安石用人不當造成“新法”害民,保守派借機攻擊進而全盤廢除新法,歷史上這樣的事屢見不鮮。尤其在這個事件中,王安石也好,司馬光也好,本意都是為國為民,卻因觀點視角不同和“歷史人物在歷史迷局中的局限”,釀成了一場殘酷的、非此即彼的政治鬥爭。

  對政治家,理念是他們的靈魂,權位就是他們的生命。沒有權位的理念只是一縷遊魂,結局只能是煙消雲散政息人亡。

  而對於這場政治鬥爭的結局我是惋惜的,試想:熙寧變法如果能忍一時之痛,堅持變法,新法雖有錯漏但無論如何肯定優於舊法,在鞏固新法地位後再圖謀更正,北宋未嘗不能實現長治久安?

  當年也同樣如此,政治鬥爭的雙方出發點都是一種責任感,尤其是其中“反左”,反對“人民公社”者立於憫農,立於農民數千年成為自耕農的願景的基礎時,其支持者更是心堅而人眾,但是,回到小農經濟是國家人民之福嗎?

  當政治鬥爭的發端於對“人民公社”的攻擊時,“反左”與“反右傾”就不能單純地看作是為“維護他的權位”了。

  當然,我認為最為理想的是,在廬山會議就達成62年七千人大會那樣的雙方妥協,在保住人民公社的前提下,糾正大躍進錯誤,糾正公社的過左過激政策。

  但是,因對“人民公社”的根本分歧,就如熙寧變法中的殘酷的、非此即彼的政治鬥爭一樣,最終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鑒於如果毛在鬥爭中失敗,人民公社必將被廢止,而這必將嚴重影響滯後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所以我慶幸是毛取得了這場政治鬥爭的勝利,避免了熙寧變法失敗的悲劇又一次上演。

  所謂“事後諸葛亮”,不僅是指理論上的“正確意見”,還有“身為歷史迷局中的當事人”,“在歷史迷局中的局限,主政者的追隨集團的利益局限,和政治人物、政治鬥爭的復雜性”。

  王安石和司馬光都是為國為民的聰明人,可為什麼熙寧變法會失敗?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4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2月 14, 2015 8:46 am

  @真相歷史2015 2015-02-12 11:12:02

  錯了,在那時,西藏不屬於美國要的一部分,美國也不會因為蔣介石的渴望幫著中國要西藏。美國也沒幹過這事。

  西藏對民國的重要性沒你想的那麼大,由英國掌管西藏,沒啥不放心的,而且,對於美國,民國剩余的部分解決對蘇聯問題就夠了,不包括內蒙。
  這些其實都是枝葉問題,關鍵是國府統治下的大陸有沒有可能搞出個66倍版的“臺灣奇跡”,完成土改和工業化。

  《1945年,蔣介石與中國應怎樣才是最理想的道路?》一文因某些人為國府轉進臺灣惋惜有感而發,試圖探討1945年蔣介石與中國應怎樣才是最理想的道路?

  我的結論是:在不考慮歷史人物的思維局限、思維慣性等因素,一切理想的情況下,確實有蔣領導中國走上更為理想的道路的可能,但這個可能的實現必須以“完成國民黨和國府基層組織的脫胎換骨“接通地氣”,能爭取到150億美元無償經援,能及時土改排除農村這個已點燃的火藥庫,能全力以赴地發展重工業”這4條為前提條件。

  問題是,如果進一步分析,先不說老蔣能否翻然悔悟在大陸大力實施完全不同於其真實歷史的政策(第1、3、4條),也不說他能否沖破其執政基礎(地主出身的軍官、官員)的阻撓等等……畢竟這些還是通過主觀努力有希望實現的,但是“爭取到150億美元經援”及其它對美應取得的外交成果就真不是努力就有希望了,這完全取決於美國對中國的重視程度,其“先歐後亞”政策貫徹程度有多深。

  150億美元經援對中國這樣的大國其實真的不算多,人均20多美元僅相當於臺灣曾獲得的人均400美元(都以1960年人口計)無償援助額的6%,如果以國土面積計算就差得更遠了:而1972年尼克松訪華後為引進先進的合成氨和化纖工藝而啟動的“四三方案”就用了51.4億美元。1947年“首期取得的20億美元經援+50億美元優惠貸款”更是國府能否穩定貨幣幣值,贖買土地,平抑糧價,維持民族工業乃至國府生存必須的救命糧!

  另一方面,這個金額對提供援助者卻不同了。雖然二戰後美國掌握了世界50%的財富,雖然美國向來把對外援助看作對外政策和為美國公司開路的重要工具;但是,1949年美國GDP也僅2672億美元,當年對外援助85.5億美元,占GDP比例3.2%為歷史最高,又據《美國統計摘要》戰後美國援外共500.3億美元,其中無償贈與性質的經濟和技術援助371.6億美元,貸款101.0億美元,其它27.7億美元。受援國達100多個國家,其中歐洲282.77億美元,亞洲167.30億美元,拉美26.62億美元,其它14.82億美元。

  從這些情況看,作為非戰略重點方向的中國,能“在20年內獲得150億美援(人均30美元),首期至少20億美元經援+50億美元優惠貸款”的可能性即便是有但也極小。

  由此看來,即使那些為國府轉進臺灣惋惜的人有機會穿越回去,把歷史走向全盤托出,耳提面命,也難以讓老蔣彪炳千古、功蓋秦漢。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4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2月 14, 2015 8:47 am

  @真相歷史2015 2015-02-12 15:01:37

  戰略重點可以是大陸,這個沒問題,但是韓國朝鮮方向是否就能少一些經濟援助,而大陸達到100億,我個人是懷疑的。

  @冰冷的理性 2015-02-12 11:03:52

  工業化?怎麼可能!大規模援助中國,怎麼可能!中國又大,底子又薄,塗一點兒金,根本看出不亮來,塗多了,誰知道千古偉人政權活幾天,多久才能收回本錢——別忘了北方還有毛子。
  在整個20世紀,美國對外政策的核心都是“先歐後亞”,而且對蘇聯的海上圍堵,日本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所以對華援助不太可能高於100億美元。

  話說回來,老蔣能在大陸實現工業化的概率幾近於零。

  在真實歷史上,作為一個90%國民是農民的純農業國的領導人,在封閉落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和地主鄉紳的宗族制度保甲制度對工業化的阻礙無論是“左、中、右”的有識之士皆了然於胸,所以激進如“土地革命”,溫和如“鄉村建設運動”,均欲改變這一情況時;老蔣終其大陸執政的20余年,執政理念卻是抱殘守缺,維持沒落的地主階級和自然經濟,從未對農村農業的困境絕境提出過解決方案或意見。甚至對“鄉村建設運動”淡漠視之,查封陶行知的曉莊學校;前有“革命導師”張靜江在浙江省“二五減租”悻悻作罷。後有“留蘇太子”蔣經國“贛南新政”的無疾而終。

  土改不能徹底解決農村問題,但卻是熄滅農村這個燃燒中的火藥庫的唯一滅火器,老蔣拒絕在大陸土改,所以被火藥庫“炸”到臺灣也就成了必然;所以最終對老蔣最大的恭維也只能是“蔣介石及當日之國民黨替新中國創造了一個高層機構,使中國獨立自主。毛澤東及中共則翻轉了農村基層”。但在我看來,空中樓閣毫無用處,真正重要和關鍵的是基礎,工業化得以啟動和發展的基礎。而正是毛澤東及中共才實現了中國基層組織的全面轉變,“使中國能在數目字上管理”,滿足了工業化的前提。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4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2月 14, 2015 8:48 am

  @gtfz99 2015-02-12 15:50:35

  老蔣轉入臺灣的時候,“臺灣作為日本南進基地,本來就有工業基礎,光復時就已經相當於大陸70年代末的水平了。”

  老蔣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沒有生產實物的愛好!

  老蔣在大陸的時候,寧肯當洋買辦階級,也不願意大力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這樣性格的人,中國人能指望他帶領中國實現工業化?找錯人了吧
  所以“我的結論是:在不考慮 歷史 人物的思維局限、思維慣性等因素,一切理想的情況下,確實有蔣領導中國走上更為理想的道路的可能”

  如果說“考慮 歷史 人物的思維局限、思維慣性等因素”,美國即使真的象援助臺灣一樣的力度,援助大陸2640億美元,如果沒有大潰敗後的驚醒和土改,指望他帶領中國實現工業化?我看也難。

  從抗戰八年,西南國府的戰爭的基礎——鋼產量卻仍不到萬噸就可以看出來,國府要槍炮、要彈藥……從沒想過要生產線,要鋼廠。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4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三 2月 18, 2015 3:23 am

  @大力豆腐金剛 2015-02-09 22:37:17

  前面各位兄弟的回復不一一回了,我還是要說句,討論要有誠意,也不要互相漫罵了,不然就是浪費時間了。首先我還是要說最好用大家感受得到不會假的東西來說明問題,比如兩彈一星上天了,不會是假的,清華大學是1911年創立的,不會是假的。而用發電量增加多少倍和產值增多少倍一樣難以感受到,而且兩個數據要是同一本書上(比如宣傳新中國的書)的數據,那我索性相信前面的產值得了,還要討論幹嘛?而且我說過毛時代真正的時間是1956年到1973年,有誠意的話不要拿1949年的數據,沒有意義。所以產值增三十倍和工資增百分之三十還是解釋不通,至於福利之類是極少數人才有享受到,也彌補不了差距,而且每年基建人均30元不到是定數,能有多少可以分到這些福利上。
  好吧,同意你“討論要有誠意”,那麼請言歸正傳,回到我的主貼來,能否請教一下:

  1、如果沒有工業化因素,沒有化肥農藥良種農膜,誰能為我解釋,數千年小農經濟“包產到戶”糧食平均單產也不曾高於100公斤(1949年平均單產70公斤),1984年怎麼就上了240公斤?而現在達到350公斤?是菩薩供的高還是風神龍王入了黨?

  2、如果不能勒緊褲帶,不惜代價地盡快工業化,1980年先不說能否買到糧食,沒有工業化的中國也沒有外匯購糧,就必將面對“人均耕地1.86畝×100公斤/畝”這個殘酷的算式,中國怎麼應對比黑非洲更悲慘的大饑荒?

  黑非洲在國際援助下人均口糧還有200公斤,還有大量荒地可以開墾。

  3、因為工業基礎太差,在人均僅300克鋼連每戶打把鋤頭也不夠的基礎上,“以鋼為綱”鋼產量前30年間增長235倍,1980年產鋼3712萬噸,以遠高於日、德、美等國的歷史上和平時期最快增速的驕人高速增長30年後,中國人均用鋼量仍只有38公斤,僅有發達國家人均用鋼量的1/10!

  但是,僅僅這3712萬噸的鋼鐵產能至少要800億美元的總投資,約占前30年全國財政收入的10%。如果不勒緊褲帶,不惜代價地投資重工業,中國可能在人均耕地面積滑向深淵之前建成基本的重工業體系嗎?

  另一方面

  1、你的意思是“宣傳新中國的書”的數據就都不可信,那麼誰的數據才可信?好吧,即使如此,糧食單產增長情況你多找幾個老農或農業系統的人問問便知,這個不會是假的吧。

  2、“毛時代真正的時間是1956年到1973年”也有問題,1949年到1955年就不關毛的事?就算你把這段時間全看成“自然而然”的恢復性增長,那麼這個恢復性增長的和平環境是神明恩賜的?國府30多年沒實現的和平環境土共3年就實現了,這就是土共的本事。

  華是“蕭規曹隨”,耗資180億美元的“七八計劃”洋躍進失敗後,鄧於1978年底上臺,經一系列準備後,1982年1月1日《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確定“包產到戶”政策,整個國家才進入鄧時代。整個七十年代的工農業增長(包括四三方案的啟動、實施)是屬於毛時代的成就是沒有疑問的,所以有前30年和後30年之說。

  3、我的產量數據來自國家數據(
http://data.stats.gov.cn/index
),如果你認為這也是“宣傳新中國的書”,麻煩你提供更權威、準確的數據。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4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三 2月 18, 2015 3:25 am

  在某些人眼裏

  一切成就都並不是因為我們的犧牲和努力,而是二戰之後忽然就有了一個不同以往的“善良的上帝”,這個世界“自然而然”就太平了,就“和平與發展”,“自然而然”就糧食畝產增加了,就工業化了……

  所以,列強一夜之間忽然良心發現了,軍艦看厭長江風景了,特權耍夠了,關稅管膩了,上百億的債權也免了……

  可為什麼“善良的上帝”沒有看到10億人的印度國內活動著100多支,目的不同(政治、宗教、民族、經濟),規模不同,活躍程度不同的非法武裝。

  而據不完全統計,同為10億人的非洲自1960年至1990年先後發生政變、兵變160次,其中1989年至1993年35次。每年發生10場以上的國內戰爭或局部沖突。

  在2000年以後發生的被國際社會關註的就有:

  第二次利比裏亞內戰、科特迪瓦內戰、蘇丹達爾富爾內戰、也門內戰、索馬裏內戰、剛果(金)、塞拉利昂、尼日利亞、尼日爾、馬裏,以及卷入國與國戰爭的利比亞、埃塞俄比亞與厄立特裏亞,僅大湖戰爭就有盧旺達、布隆迪、烏幹達、剛果(金)、津巴布韋、安哥拉、納米比亞、蘇丹、乍得等國先後參戰,並綿延至今……

  至於不為國際社會所知的武裝沖突就無法計數了……

  這和當年4億多人的民國,英、美、法、日、德背景的各路軍閥大混戰的場景有得一比吧。

  即使1949年開始有了一個不同以往的“善良的上帝”,“和平與發展”可以從天上掉下來,你又憑什麼保證“和平與發展”會掉到我們頭上,而不是非洲印度?

  即使“善良的上帝”賜予了所有國家“和平與發展”,我們難道只是坐著看就能達到今天的成就?

  是不是微軟營業額到現在都還不及IBM的一半,。而我家隔壁二狗子白手起家現在都身家百萬在電腦城有10個鋪位了,所以比爾蓋茨就是個借“善良的上帝”賜予和IT大潮“自然而然”發家的笨蛋?

  不要忘記,這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人均壽命還不到40歲,和百年前沒兩樣,也和中國百年前沒兩樣。之所以我們可以說二戰之後“和平與發展”是主流,是因為在中國“和平與發展”是主流,非洲人只會同意戰爭和混亂是主流。

  據不完全統計,本世紀五十年代初全球每年有超過3億起瘧疾病例,年病亡人數超過1000萬。這一情況直至2000年在世界範圍內依然沒有改善,全球仍有近3億起瘧疾病例,數百萬人死亡,如塞內加爾(1200萬人)2006年瘧疾患者為150萬人,死亡率為18%。局勢在2007年5月第六十屆世界衛生大會決定設立“世界瘧疾日”在中國積極參與、支持下,大規模發放青蒿素抗瘧特效藥後才有所好轉。2010年,世衛組織發布的全球瘧疾年度報告顯示,全球仍有33億人受到瘧疾威脅,在全球106個瘧疾流行的國家和地區,共出現2.16億個病例,65.5萬人死於瘧疾,死亡病例較2009年減少3.6萬人。但是,在部分國家仍不容樂觀,如世界衛生組織駐布隆迪代表處負責人Dismas Baza博士表示,2011年布隆迪瘧疾發病人數達每千人391例。

  而且各國普遍出現了發病率未和病死率同步下降的現象,原因就在於,青蒿素可以治好瘧疾降低病死率,但是對導致發病率居高不下的惡劣生存環境無能為力。

  但是在中國,情況卻大不一樣。

  建國前,整個中國不僅對瘧疾沒有防治措施,甚至也沒有較可靠的疫情資料。只有零星記載但也可窺見其肆虐,如雲南思茅地區一個商鎮1918年時有7000戶35000人,因為瘧疾流行,居民大量死亡逃亡,到解放時只剩下717戶1092人。解放後的疫情資料為年發病最高達3000萬例;由於當時沒有特效藥物治療,瘧疾病死率非常高(可達10%以上)。另有資料稱,山東省疫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的年發病率高達10%—20%,甚至有的地區高達50%—70%。

  但在農村基礎醫療體系(赤腳醫生)建立後,尤其七十年代初青蒿素研制成功和化學制藥工業的發展起來後,年發病率和病死率快速下降,1984 年即下降為90.4 萬例,2011年報告發病率僅有0.7萬例。

  在這個事例中,我們看到的是,世界因“中國變美好”而變美好,而不是相反。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4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三 2月 18, 2015 3:29 am

  關於鋼鐵的幾個數據

  1、在農業社會的基礎上,中國的漢陽鐵廠、日本的釜石田中制鐵所和八幡制鐵所初建時都屢屢失敗,經數年至十多年的改造方能勉強產鋼,但依然價高質劣。

  20世紀初在進口鋼鐵每噸售價30余兩白銀的情況下,漢陽鐵廠的鋼鐵因質量太差,以低於成本的每噸23兩白銀出售都無人問津。而日本,釜石田中制鐵所的鋼鐵質量之差以至於大阪炮兵工廠用於海岸炮的炮彈鑄造材料時,不得不加一道精煉工序,稱為“釜石再制鐵”。而且100磅重的價格2元30錢,進口鋼鐵只有1元左右。即使如此“品質惡劣,價格又高”日本政府依然堅持采購,直到八幡制鐵所建成後並入國營的日本制鐵。

  後發國家工業化初期的產品如果沒有國家違反“市場規律和自由貿易原則”的“循私”采購和庇護,重工業的發展必定舉步維艱。事實上,正因為北洋及國府的不聞不問,漢陽鐵廠很快就深陷衰敗虧損之中;最終在“兵荒馬亂”的一戰和“黃金十年”(鋼價漲至每噸100美元以上)這本應是鋼鐵業利潤最豐厚的時期,卻被日本以國家力量巧取豪奪,淪為八幡制鐵所的廉價原料產地。

  2、1921年,中國產鋼7.7萬噸,為北洋時期最高年產量;同年,印度18.6萬噸,日本產鋼86.5萬噸是中國的11.2倍。

  3、1934年,中國產鋼5萬噸,為國府主政時期最高年產量;同年,印度81萬噸,日本產鋼384.4萬噸是中國的76.9倍。

  4、1943年,日據東北產鋼84萬噸,加上關內和國府控制下的幾個小型鋼廠等,全國名義鋼產量達到解放前歷史最高92.3萬噸;同年,印度136.4萬噸,日本本土產鋼782萬噸。

  5、1949年,中國產鋼15.8萬噸,不及歐洲小國比利時,人均不到300克,連全國每戶一把鋤頭也滿足不了;同年,印度137萬噸,“幾乎夷為平地”的日本產鋼311.1萬噸是中國的20倍。

  6、1980年,30年後,中國產鋼3712萬噸,接近德國(4384萬噸),超過了法(2318萬噸)英(1128萬噸);增長235倍,遠高於日、德、美等國的歷史上和平時期最快增速;但是人均用鋼量仍僅38公斤;同年,印度951萬噸,日本產鋼11140萬噸是中國的3倍。

  7、2011年,再30年後,中國年產鋼68528萬噸,超過世界鋼產量前10名其它國家的總和,人均509公斤;同年,印度7220萬噸,日本產鋼10760萬噸約中國的1/7。

  8、通常建設每萬噸鋼產能需800~2400萬美元(1980年美元),但因我國鐵礦石品質差,絕大多數礦山為30%以下的貧礦(美、澳、印多為60%以上的富礦),且共生復合礦石多、礦體復雜,不利於開采和冶煉,不鄰海交通不便等原由,單位投資遠高於正常情況。如攀鋼的建成就是以成昆鐵路和釩鈦磁鐵礦冶煉工藝研制成功為前提。前30年結束時,我國1980年3712萬噸的鋼產能至少須投資800億美元(1980年美元)!

  僅此一項就占前30年GDP總和(以當年匯率折算為2.80萬億美元)2.9%,占前30年財政總收入(以當年匯率折算為0.78萬億美元)10.3%。(這從側面也證明了當年的GDP因統計、計算方式、“冬修”“民辦”等無償低償勞動和各種原因存在被低估的現象)

  9、前30年中國累計產鋼4.3億噸,按二戰後的最低鋼價計算,全部進口至少需近900億美元。所以即使僅從經濟效益出發,建成3712萬噸鋼產能所投資的800億美元(1980年美元)也是劃算的,更不要說其建設對國內相關產業、就業和工業化進程的積極作用。

  10、1980年僅以抗旱排澇所用的農用抽水機為例,全國已擁有258.3萬臺農用排灌電動機289.9萬臺農用排灌柴油機,合計520多萬臺(國家數據
http://data.stats.gov.cn/index
)。如果全部進口,給個良心價大中小各型均價100美元,至少需5億多美元。

  5億多美元!我用這筆錢的1%來建廠自己造不更好?這東西到70年代連社隊企業都在生產,既解決剩余勞力問題,又工農業全面發展。

  不過這也有個前提,就是國家工業化達到一定程度。否則原材料哪來?技術工人哪來?運輸物流怎麼辦?別的不說,520多萬臺抽水機,至少需矽鋼等各種合金材料共50多萬噸,僅重量就已超過民國“黃金十年”產鋼量10年總和或1949年產鋼量的3倍!如果依靠進口也是約2億美元。

  11、1949年中國鋼產量自美國的1/448、日本的1/20開始,1980年增長到美國、日本的1/3,再到1997年以10894萬噸超過美國(9846)和日本(10455)居世界第一,直至2013年,全球粗鋼產量16.49億噸,中國占比49.8%,中國鋼鐵產量用64年從不到世界的1/1000增長到占世界的一半。人均用鋼量近600kg,超過了工業化國家人均300kg的用鋼水平和供鋼水平。

  但是在粗鋼蓄積總量這個世界通用的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指標上,完成工業化的美國粗鋼蓄積總量71億噸(人均24噸),日本38億噸,前蘇聯56億噸,2010年中國粗鋼蓄積量57.5億噸,人均僅美國的1/6,如果中美國兩國維持2012年產量不變要60年中國才能和美國持平。

  12、美國鋼產量最高紀錄12611萬噸(1979年),英國鋼產量最高紀錄2832萬噸(1970年),法國鋼產量最高紀錄2702萬噸(1974年),德國鋼產量最高紀錄5940萬噸(1974年)(西德5323+東德617),蘇聯鋼產量最高紀錄16307萬噸(1988年),日本鋼產量最高紀錄12020萬噸(2007年),韓國鋼產量最高紀錄5140萬噸(2007年)。美英法蘇德人均峰值都在500~800公斤,只有日韓人均峰值超過1噸,主要原因是日韓大量出口汽車和船舶,間接出口鋼材。

  中國的峰值鋼產量既不會象英法那樣少也不會象日韓那樣多,應該和美國差不多在700~800公斤左右,預計10年內鋼產量達到11億噸的峰值。

  看歷史,大勢重於細節,數據重於故事。如果研究所謂“康乾盛世”只糾纏於什麼“九龍奪嫡”、宮闈陰謀、秘聞野史,卻對小冰河氣候、玉米紅薯的引種擴展、攤丁入畝等一無所知,這不是歷史學者,而是三流網絡寫手。

  在我看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大勢就是“工業化”,順此大勢就是正確的,除此以外什麼主義都是假的。因為只有工業化的中國才不會重陷絕境,不用以血肉長城去抵抗鋼鐵洪流,不用為裹腹口糧徒勞地深耕日削益瘠的耕地……而在歷史迷局中的當事者已經為“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付出了慘重代價之後——國府無視了“重要”,土共輕視了“困難”,我們回顧、研究這段歷史時依然犯同樣的錯誤就太不應該了。

  但是,在對紅松實木家具的價格望洋興嘆的今天,確無法想象當年的“老解放”居然是用三寸厚的上好紅松板做貨廂,原因僅是因為鋼材缺乏;

  在擔心果蔬農殘的今天,也無法想象看到整片整片莊稼被鋪天蓋地的粘蟲(或蝗蟲或稻苞蟲或……)吃得精光,卻只能手捉腳踩木板拍,原因僅是因為沒有農藥;

  在追捧不用化肥的有機食品的今天,也無法想象當年最主要的水稻病害竟是因缺肥缺水引起的胡麻葉斑病……

  所以,某些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以現在的情況去揣測當年,以事後孔明的心態去指點江山,仿佛工業化可以神賜天降,似乎龐大但落後的“無法對外競爭”的工業就毫無意義,好象“世界主流是和平發展”我們睡著也能和平發展。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4頁(共4頁) 上一頁  1, 2, 3, 4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