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3頁(共4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步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1:39 pm

  @xhcy 2015-01-31 18:09:16

  但前三十年糧食單產的大幅提高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袁大頭的頭、邁爾上校2013

  你們怎麼評價毛澤東是你們的權利,我不關心,正如克倫威爾,被英國王室和一些人稱為“弒君者、野心家、偽善者、獨裁者和嗜血成性的殺人狂”,卻正是他為英國開啟了兩百年輝煌。

  但是,請你們不要罔顧事實!

  1、我一開篇就論證了:數千年小農經濟“包產到戶”糧食平均單產也不曾高於100公斤(1949年平均單產70公斤),如果沒有工業化因素,沒有化肥農藥良種農膜,糧食平均單產不可能1984年增長到240公斤!而現在達到350公斤!

  當年的中國竭盡全力地開荒,圍湖造田,圍海造田,毀林造田……依然無法遏制人均耕地的急劇下降。而以中國人口之眾,如果不能勒緊褲帶,不惜代價地盡快工業化,1980年先不說能否買到糧食,沒有工業化的中國也不會有外匯購糧,就必將面對“人均耕地1.86畝×100公斤/畝”這個殘酷的算式,中國怎麼應對比黑非洲更悲慘的大饑荒?

  他們至少在國際援助下人均口糧有200公斤,而且還有荒地可以開墾!

  2、要保障最簡單的生存需求——吃飯穿衣(僅全國糧田以最低標準10公斤/畝就需1500萬噸化肥(折純,商品量至少3000萬噸)),要保障化肥、農藥、農機、醫藥、紡織工業的原料、工廠建設和交通運輸,10億人口按日本50年代初的人均標準,至少還要有50萬噸乙烯、50萬噸化纖、800萬噸硫酸、8000萬噸水泥、3000億度電……除了鋼鐵工業外,還要有冶金、能源、機電、機械、鐵路、船舶、汽車、醫藥化工、合成纖維、建築材料、基本化工原料等工業,還有煤礦、油井、各種礦山的勘探開采。

  面對如此龐大的需求,偽滿遺留、156個項目、四三方案等等都只是火種,沒有自己的消化、吸收、仿制和力所能及的創新是不可能實現的。就如外國設計自己制造“躍進號”之後有自己設計自己制造的“東風號”,及小步快跑逐步改進的“長風號”及眾多的“風”字號萬噸級散貨輪、“遠望2號”、“向陽紅10號”……

  不要忘記,我們的基礎僅有0.6萬噸化肥、15.8萬噸鋼、4萬噸硫酸、1.5萬噸燒堿、66萬噸水泥、43億度電、乙烯化纖等產量幹脆為零……基礎工業產品僅為當年“幾乎夷為平地,物資限量供應”的日本人均的100、200分之一;在連化纖和合成氨技術也被“巴統”嚴密封鎖的同時,技術人員全國數量卻還不及美國一個“托拉斯”……

  3、在現有的工業國家中,中國的工業化過程是難度最大,速度最快,代價最小的。

  可以指責,但要公平客觀,不要信口開河、歪曲事實。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1:43 pm

  所有無理取鬧的噴子們:

  請回答我3個問題,

  1、如果沒有工業化因素,沒有化肥農藥良種農膜,誰能為我解釋,數千年小農經濟“包產到戶”糧食平均單產也不曾高於100公斤(1949年平均單產70公斤),1984年怎麼就上了240公斤?而現在達到350公斤?是菩薩供的高還是風神龍王入了黨?

  2、如果不能勒緊褲帶,不惜代價地盡快工業化,1980年先不說能否買到糧食,沒有工業化的中國有外匯購糧嗎?就必將面對“人均耕地1.86畝×100公斤/畝”這個殘酷的算式,中國怎麼應對比黑非洲更悲慘的大饑荒?

  黑非洲在國際援助下人均口糧還有200公斤,還有大量荒地可以開墾。

  3、因為工業基礎太差,在人均僅300克鋼連每戶打把鋤頭也不夠的基礎上,“以鋼為綱”鋼產量前30年間增長235倍,1980年產鋼3712萬噸,以遠高於日、德、美等國的歷史上和平時期最快增速的驕人高速增長30年後,中國人均用鋼量仍只有38公斤,僅有發達國家人均用鋼量的1/10!但是,這3712萬噸的鋼鐵產能至少要800億美元的總投資,是1949年全國GDP的3倍。如果不勒緊褲帶,不惜代價地投資重工業,中國可能在人均耕地面積滑向深淵之前建成基本的重工業體系嗎?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1:44 pm

  @好色公子888 2015-02-01 09:33:02

  問樓主三個問題:

  1.49年以後人口爆炸式增長的原因?

  2.農業國家就一定貧弱?

  3.數十年來犧牲農民利益乃至生命搞工業化,真的是為了強國?還是某一小綽人保命保政權的需要?
  1、你認為呢?

  2、其它國家我不知道,但是以中國2畝不到的人均耕地,如果是農業國家就必定貧弱。

  3、自己看主貼。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2月 12, 2015 11:44 pm

  @inuu2014 2015-02-01 15:37:04

  你也沒看懂我的意思,我說不讓搞重工業了?工業化絕對要搞,農民也絕對要剝削,就是一個度的問題,過分了。方向是對的,但是不能用成績來掩蓋錯誤
  1、因為工業化的緊迫性,盤剝農村的“度”一直都比較高,但“過分”的時間只有大躍進那幾年, 王丹莉《工業化進程中的農村稅費制度演進》中引用歷年《中國財政年鑒》、歷年《中國農業年鑒》數據並分析後認為,1949年以來農民稅費負擔的變化可以粗略地被劃分為幾個時段:1957年以前稅費負擔與農民所得之比大致維持在10%—20%之間。1958年成為建國後農民稅費負擔的第一個拐點,稅費負擔/農民所得在這一年突然上升至37.29%,1960年出現大幅度回落後,直到1979年稅費負擔與農民所得之比基本維持在20%—30%之間。

  2、棉紡紗,紗織布的技術當年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因為沒有化肥農藥產量太低和糧棉爭地的問題,所以只有用化纖,但當時化纖技術是對我們封鎖的。

  所以在尼克松訪華後中國抓住機會1973年調用50億美元實施了四三方案,其中主要就是合成氨和化纖技術引進。當然現在棉花問題的解決一是單產的提高,二是有了充足的外匯可以進口了,如2012年進口了棉花540萬噸(對外依存度超40%)。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2月 14, 2015 8:20 am

  @俠盜tommy 2015-02-01 18:28:57

  1,備戰是從建國後一直忙著的事,不要說什麼 歷史 上的藩屬國,中國到現在也沒資格帶著藩屬,您還停留在殖民地時代吧?現在中國邊境也不穩定,緬甸就一直在打,影響中國了嗎?說實話,包括兩彈,毛時代能把蛋扔到哪都打問號,能扔出國境嗎?不發展關乎民生的輕工業,發展軍工,是不是錯誤路線?那我倒要問問你,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個獨夫民賊自己說的第三世界國家,為什麼打完了美國又打蘇聯?就顯得你有能耐嗎?
  ......
  3,我還是說了,工業化沒錯,但毛時代是定了工業化路線,然後一直瞎搞,你既定一個方針,接著瞎搞帶來的災難是毀滅性的。建國20年了,真要是搞工業化,早就該初具規模了,為什麼還會閑置大量勞動力要他們下鄉?那時是20世紀,不是十八世紀工業革命時代,世界的發展速度是迅猛的,而且是有前車之鑒的,不能拿西方國家通過掠奪才換來工業化當做中國工業化難度的理由,不說別的,看看日本是怎麼發展出來的,你覺得二戰以後日本還有底子嗎?那麼西德呢?既然開始走的是抱著蘇聯大腿路線,我們可以通過蘇聯援助獲得先進科技,而不是像工業革命那樣,全世界都指望幾個天才的發明創造,為了這些先進科技,我們當炮灰打聯合國,割掉海參崴,百姓勒緊褲腰帶把糧食給蘇聯,都沒問題,可幹什麼又和蘇聯為了所謂的意識形態交惡?一個國家的決策,由幾個獨夫民賊喜惡來決定,你還認為中共的決策沒錯?所謂的決策,大口號大家都會喊,而且都喊不錯,真證關乎民生的恰恰是每一個政令,毛時代的政令,如同一個醉漢打牌一樣兒戲,就是對全國百姓不負責,所以,毛時代所謂的工業化,只給國人帶來災難。

  你不要拿其他國家說事兒,因為毛時代所謂的工業化,現在古巴、委瑞內拉、巴西、印度甚至朝鮮都比毛時代的中國做得好,中國能發展起來,全靠鄧公力挽乾坤,而毛除了提了句工業化口號(這種口號是個人就會提,誰也沒說工業化這句口號錯了),剩下的都只是在蠻幹,所謂做的基礎,20多年下來,看看日本怎麼打的基礎再來說話。
  我的主貼中就有:

  都說戰後的日本“幾乎夷為平地,物資限量供應”(《日本經濟白皮書》:“配給的實績,比如火柴1人1天只有4支,肥皂1人1年1個”),可是中國1949年人均僅有日本人均硫酸產量的1/280、人均燒堿產量的1/70、人均鋼產量的1/140、人均化肥產量的1/700……

  此外:

  1949年中日主要工業品產量:
  粗鋼產量:1949年日本311萬噸,中國15.8萬噸;
  生鐵產量:1949年日本160萬噸,中國25萬噸;
  焦炭產量:1949年日本258萬噸,中國54萬噸;
  煤炭產量:1949年日本3974萬噸,中國3243萬噸;
  原油產量:1949年日本19萬噸,中國12萬噸
  天然氣產量:1949年日本0.6億立方米,中國0.07億立方米
  發 電 量:1949年日本410億度,中國43億度
  硫酸產量:1949年日本161萬噸,中國4萬噸
  燒堿產量:1949年日本15萬噸,中國1.5萬噸
  純堿產量:1949年日本12萬噸,中國8.8萬噸
  化肥產量:1949年日本62萬噸,中國0.6萬噸
  乙烯產量:日本1958年1萬噸,1960年8萬噸,中國1960年0.07萬噸。
  塑料產量:1952年日本4萬噸,中國0.2萬噸
  礦山設備:1957年日本3.63萬噸。中國1949年0.07萬噸
  發電設備:1953年日本116萬千瓦,中國2.2萬千瓦
  機床產量:1949年日本0.7萬臺,中國0.16萬臺;
  汽車產量:1949年日本2.9萬輛,中國無
  載重汽車:1949年日本2.8萬輛,中國無
  拖 拉 機:1953年日本0.1萬臺,中國無
  水泥產量:1949年日本328萬噸,中國66萬噸
  木材產量:1949年日本4342萬立方米,中國567萬立方米
  化學纖維:1949年日本5.7萬噸,中國無
  棉紗產量:1949年日本16萬噸,中國33萬噸
  棉布產量:1949年日本8.2億米,中國18.9億米
  機制紙及紙板:1949年日本51萬噸,中國11萬噸
  電 視 機:1952年日本0.02萬臺,中國無
  自 行 車:1952年日本101萬輛,中國8萬輛
  縫 紉 機:1952年日本132萬架,中國6.6萬架
  手表產量:1949年日本76萬只,中國無

  以上數據來源於《世界歷史統計·非洲、亞洲和大洋洲卷》,請註意:當時中國人口為日本的7倍多!似乎你的資料也不少,請你計算一下,各項基礎工業產量僅僅要達到日本50年代初的人均擁有量,中國所需的投資總額大概是多少。

  這就是中國與日本在戰後基礎的差異!

  更關鍵的是1949年中國成人識字率只有20%,這其中不僅有“半文盲”還有大量是舊式教育的無用“文人”,連高小生(小學4、5年級)都是“大知識分子”,理工科學生更是鳳毛麟角。而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就已普及義務教育,二戰前就已經是工業化國家,能生產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最好的戰鬥機,軍用飛機年產量上萬架,還生產了近20艘航空母艦,而中國連個100毫米以上的火炮都不能生產。象日本與德國這種已經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就是把他們炸回石器時代,只要高素質的工業化人口還在,恢復起來快得很,所以,將戰後日本與中國來比是不公平的,起點就不一樣怎麼比,小學生能與大學生比嗎?

  至於印度,就請你放過他吧:
  鐵路運營裏程:1950年:印5.3萬公裏、中1萬多公裏。1978年:印5.4萬公裏、中3.6萬公裏。
  人均預期壽命:1949年:印38歲、中35歲。1978年:印58歲、中68歲。
  鋼鐵產量:1950年:印200萬噸、中61萬噸。1978年:印995萬噸、中3178萬噸。
  發電量(單位:億千瓦時):1950年:印61、中57。1978年:印1010、中2566。
  識字率:1949年:印約20%、中約20%。1982年:印35%、中76.3%。

  即使大力指責過毛澤東的《作為普世價值的民主》著者,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和饑荒研究專家阿馬蒂亞·庫馬爾·森也承認,“在毛時代,中國在土地改革,以及基礎教育和醫療方面取得了進展”為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向我們充分地證明了,即使一個國家相對貧困,我們也能通過良好的社會醫療和社會分配政策來極大地提高人民的健康和壽命”(《社會發展中的和諧與不和諧》)。“世界上的極度貧困主要集中在兩個特定地區:南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這兩個地區的成人識字率和嬰兒死亡率差別不大”,甚至“印度的營養不良的程度,要遠甚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自由看待發展》)!他的祖國,世界最大民主國家,存在持續的隱形饑荒!

  這就是“印度甚至朝鮮都比毛時代的中國做得好”?!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2月 14, 2015 8:22 am

  @xhcy 2015-02-02 12:44:36

  我就奇怪了,中國為什麼要和三哥比發展。三哥幾千年來從來沒有成為一個擁有世界影響力的國家(甚至連地區影響力都只是泛泛),其國民以懶惰愚昧著稱,直到最近這二十年,才有大批印度人在軟件業上幹出讓人稱道的成績。

  與之相比,自秦統一中國以來的兩千多年間,中國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超級大國,不論文化、經濟、政治都是東亞、南亞等國仰慕的上國,其影響早在漢唐就已經遠達歐羅巴,其傳承數千年的燦爛.....
  我看印度……一個沒有經歷革命,沒有土地改革,沒有摧毀地主階級的中國_國際觀察_天涯論壇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874056-1.shtml
  說來以前對印度只有3個印象:1、西遊記,2、歌舞,3、1962年。但自從看了某些人大力吹捧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贊美“印度民主:一個成功範例”、“印度是窮人的天堂”,聲稱民主印度發展潛力遠大於中國,及“媽媽,如果有下輩子,請把我生到印度!”等等之後,在好奇心驅使下,在網絡上找了一些印度的資料,看了以後才發現:印度,確實是“民主”奇葩!

  現在當我的朋友因為貪腐、蕭條(近幾年生意確沒以前好做)等問題悲觀時,我都會這樣安慰他:怕什麼,印度都沒崩潰我們還會亂嗎?看到印度我們就看到了希望,就對未來有了信心!

  我們的視線以前通常只關註美、歐、日,因為那是我們的目標,而且我們的現實和目標還有很長的距離,如今卻有人來告訴我們:印度才是“成功範例”,讓人情何以堪!
  ……
  ……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2月 14, 2015 8:23 am

  @xhcy 2015-02-02 17:26:56

  廠開起來了,這就是客觀成就。至於是怎麼開起來的,靠誰的支持,那不是最重要的。
  算了,不要再理胡瓜之流了,正常人踩到狗屎只能是自認倒黴。

  至於寫這些東西,只是在生活、工作和看到網上某些人的信口開河後有感而發。看到為英國開啟了兩百年輝煌的克倫威爾,至今仍被英國王室和一些人稱為“弒君者、野心家、偽善者、獨裁者和嗜血成性的殺人狂”,至今還身首分離,我就對“客觀的西方歷史觀”失去了興趣。

  但我畢竟只是個跑田坎的,不是什麼“磚家”,無錢也無力去從事專項研究,資料來自網絡和所見所聞,觀點來自力圖理性客觀的思考,同@xhcy、@zsfenghh 等網友一樣,只是力圖在這個泥沙俱下的網絡時代保持清醒、客觀、理性而已,辯論是為了更為明晰,或者為同道提供一點資料和思路,從不指望說服那些噴子和美分五毛。

  所以,所謂的“幹貨”基本已經幹了,只能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中有所感悟再慢慢寫一點。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2月 14, 2015 8:26 am

  A、可以預見的是,如果當年由“務實派”來奉行左右平衡的新民主主義,建國伊始就“包產到戶”重建小農經濟,沒有國家主導的對重工業的超常投入,沒有人民公社盤剝農村獲得的巨額資金,中國的工業化道路將只能是一條由富裕農民積累資金再轉而手工作坊再積累資金進而辦工廠這樣一條漫長的道路,建成最多的還只會是本小利高周轉快的輕工業。而且在這個漫長的沒有重工業,不能造艦船車炮,不能造化肥農藥,工業原料依賴於進口的“工業化進程”中,還必須祈禱神明保佑中國能獨立自主,不能有第二個“9.18”,不能成為外國工業品的傾銷地,不能被工業原料禁運,不能遇到貿易壁壘,不能被金融搶劫……否則就是第二個毫無意義的“黃金十年”。但什麼樣的神明才能讓列強數十年都有如此好心腸,會坐視一大塊肥肉變成爭奪肥肉的競爭對手?

  更何況,即使真有這麼個神明保佑,中國也等不起了。到1949年,人均3畝的耕地,平均70公斤的單產,高達2.22%(1950年到1958年平均值)甚至2.65%(1965年到1973年平均值)的人口增長率,決定了即使沒有自然災害、戰爭及外界威脅,留給中國工業化的時間也已經極為緊迫。如果因循守舊而不“瞎折騰”(建人民公社),中國很快將因人口的急劇增長而深陷小農經濟的泥潭中。當陷到一定程度以下,如人均耕地降到2畝(1974年)以下,同時又要面對過度開荒種糧造成的生態惡化、人口超10億(1981年)後更為恐怖的指數性增長的時候,卻仍然沒有最基礎的重工業體系,糧食單產只有100公斤(2011年印度數據)……那就不僅是“引領著中國走入連場災難”,而基本已是萬劫不復的絕境。

  當人均糧食不足200公斤時,每一粒大米都可能是救命糧,屆時不要說盤剝農業積累工業化資金,能在外國援助下保證每年不發生大饑荒都已經是萬幸了。

  B、在我看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大勢就是“工業化”,順此大勢就是正確的,除此以外什麼主義都是假的。只有工業化的中國才不會重陷絕境,不用以血肉長城去抵抗鋼鐵洪流,不用為裹腹口糧徒勞地深耕日削益瘠的耕地……

  我一直對我們歷史書上對英國“羊吃人”的叱責不以為然,事實上沒有誰的工業化進程可以在康莊大道上唱著歌開始,都只能以無數血淚和挫折在黑暗和荊棘中摸索前進,英法美德俄日……概無例外,區別僅是能否讓殖民地“幫著”流血。

  我們今天的農業可以在產出6億噸糧食之余還能提供充足的後備產業工人,完全得益於在建國初就勒緊褲帶流著血汗搞工業化,得益於因工業化而來的7億噸鋼6000萬噸化肥(折純)200萬噸農藥(原藥)1250萬噸的良種,400多萬噸農膜。工業化並不是毛澤東“實現個人野心的工蟻和墊腳石”,而是我們今天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石。

  不要忘記,現在中國人均可穩定利用耕地已不足1.4畝,如果沒有工業化,如果我們需要進口的糧食超過1億噸(2012全球糧食交易量2億噸),你相不相信國際糧價將在1千美元/噸以上,災年甚至可能漲到1萬美元/噸?而且因耕地開墾潛力已盡,我們的現狀和前景將還不如黑非洲。

  C、人民公社確實有太多的苦難和犧牲,而且過左政策更進一步加大了這些苦難和犧牲。而“三年困難時期”是其中最為嚴重的錯誤,是超出了必要限度的苦難和犧牲。但是,和民國時所受高達5成地租的盤剝,年年饑荒瘟疫,毫無意義的苦難掙紮相比較,人民公社時期的苦難和犧牲是工業化的奠基石,終有回報。

  D、因治國理念不同,對“人民公社”看法不同,為避免“人亡政息”而出現政治鬥爭是極正常的,基於前述原因,我們應該慶幸是毛澤東取得了這場政治鬥爭的勝利。毛澤東的錯誤在於手段不符合民主文明的大潮,進行了失敗的試驗。

  E、綜上所述,毛澤東的錯誤(曾低估工業化的困難、三年困難時期等)毫無疑問是嚴重的,也是不容掩飾的,但是,他的功績也更不容掩蓋。

  這好比有人掉進冰窟了,你用一根荊棘把他拉上來,人是救了手卻被紮傷甚至紮殘了。旁觀者清,自然可以說該如何如何,救人者確也應檢討總結。但如果因此就總結出救人者應站到一邊去,等城裏消防隊來了再說,甚至救人者“辦的是大壞事”就是瞎扯了。

  當然,最為完美的是:人民公社建立伊始就能有完善無瑕的制度,清晰正確的發展方向,高素質人才的管理,確切及時的信息渠道,可因應“勢、地、時”變化而靈活、可控地調整的執行計劃,高層永不犯錯的決策……以保證能在最高效地盤剝農村的同時,讓全國各地的農村也能均衡、穩定、較快地發展。但這可能嗎?中國不是以色列,國土之大,各地之異,當年文盲之眾,交通通訊之難,工農業之落後就決定了這一切只能存在於想象中。就如某些人“絕不相信”的隱瞞耕地的問題,書本和實際有時完全是兩回事,農村基層工作不是你想象中那麼簡單。

  F、我一直認為,與人民公社相似或稍松散的組織形式最利於中國這種人多地少錢少的農村實現農業現代化,最利於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可惜因生產水平、文化素質和種種因素的限制,毛澤東失敗了。而以色列的“人民公社”——基布茲曾在其建國初發揮了極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今其產值仍占全國農業總產值的40%,工業總產值的7%,稍松散的莫沙夫的產值和規模也與之相當。

  現在看來,一刀切的“包產到戶”在農業生產的發展上明顯是失敗的,聯產承包真正的積極作用不在農業,而在工業,在國家的總體發展,在於放開了農村勞動力流動,保障了鄉鎮企業和合資外資企業對非文盲的廉價勞動力的龐大需求。

  自給自足、封閉保守,土地分割細碎,生產單位數量眾多,規模小且分散的小農經濟代表的不是田園牧歌,而是停滯不前和陷入絕境。現在的農村,“半工業化的小農經濟”已經成為農業和農村發展最大的制約。從長遠看,中國農業的出路只能是集約化、機械化、商品化的農場生產,組織方式可以是家庭農場、企業農場、合作社(公司+農戶、協會+農戶)等多種方式,規模則因應各地條件不同在100(南方)~10000畝(東北平原)不等。

  綜上所述,

  1、新中國必須盡快實現工業化,關鍵詞:盡快

  2、人民公社是當年盡快實現工業化的唯一可行的方案,關鍵詞:可行

  3、1949年之後,雖然人民公社有太多的必要和不必要的荊棘、岐途、苦難、犧牲,但這條崎嶇險徑是中國永離饑饉危地的必由之路。

  而在1980年,在經歷20多年“最大限度壓縮消費和最大程度地盤剝農村”後,在工業體系基本成形的情況下,維持“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已既無必要也無可能。

  2、僅就農業農村發展而言,最理想的情況是:1980年人民公社應當以“自願參加、自主經營、政社分離、民主管理、形式多樣、因地制宜”重組為新型集體經濟組織,而不應全面解體,復辟小農經濟。具體為:

  考慮到沿海發展過程中對非文盲的自由廉價勞動力的龐大需求,及中國各地情況差異極大,如四川深山區耕地散布於山林溝崖之間,根本無法集約化規模化管理,只能解散公社包產到戶,再在適當的時候退耕還林。2/3以上的人民公社應當解散並包產到戶。

  但條件較好,生產水平較高的人民公社應當用一定的優惠政策引導促進,以“自願參加、自主經營、政社分離、民主管理”的原則,實現:隊或大隊或公社為基礎重組為類似基布茲的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約占總數的10%±5%;類似莫沙夫的“合作社”模式約占總數的10%±5%,其它形式集體經濟組織(專業承包聯產計酬等)約占總數的10%±5%。這樣,經過經濟轉型和市場沖擊後,全國有10~100萬家(每縣10~500家)多種形式的新型集體經濟組織適應新的經濟環境發展壯大,起到探索道路、引導示範作用就極為理想了。

  3、但是,這樣的情況雖然最有利於農業農村發展,但是對當時的中國是否就是最優方案?

  選項太多,模式太多會不會造成思想混亂,讓僵化的極左派和自以為是的冥煮派有機可乘,以至改革開放政策失去其基石——農村廣泛穩定的支持?會不會造成改革開放半途而廢或在大動蕩中傾覆?

  我也不知道。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2月 14, 2015 8:27 am

  @xhcy 2015-02-02 18:39:53

  另,竊以為,“英國兩百年輝煌開啟者”與“弒君者、野心家、偽善者、獨裁者和嗜血成性的殺人狂”這兩個身份並不矛盾,前者是對客觀成就的描述,後者是對其道德的評定,兩者並不一定是對立的,不知兄為何一直對此耿耿於心?

  比如“弒君者、野心家、偽善者”這三個評語放在李世民頭上大概大部分人都會認同的,但這並不能抹殺唐太宗開啟大唐百年輝煌的功績吧?

  再說一個挨罵的題外話: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建立郡縣制,在客觀上極大地促進民族的融合和生產力的發展。但民族融合和生產力發展這是秦始皇的終極目的嗎?不是,秦始皇不過是想通過這些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提高國家資源調配的效率,以保證皇權及其掌控的軍隊的強大,進而保證其皇位遞萬世而永昌。反過來說,如果這些措施政策不利於保證皇權這個終極目的,不管其對生產力發展有多大助益,相信秦始皇都會毫不猶豫地廢除。

  如今事後看來,新中國前三十年的工業化也不外如是。
  確實,“英國兩百年輝煌開啟者”與“弒君者、野心家、偽善者、獨裁者和嗜血成性的殺人狂”這兩個身份並不矛盾。但是,自從我知道英國人“一切榮耀歸於上帝和國王”,贊頌在驕奢安逸中下滑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同時,真正為這一切奠基的克倫威爾,卻屍身被棄之荒野,頭骨被輾轉販賣巡回展覽,直到1960年才秘密安葬。

  我唯一感覺就是為之心寒齒冷。

  唐太宗沒有被抹殺,克倫威爾卻確實被抹殺了,而這正是某些人正打算在中國所做的事。

  我認為評價政治人物最主要的標準只能是他做成了什麼,最終對國家民族起到了什麼作用。以道德史觀來評價歷史人物不能說是錯誤的,但至少是不全面的。更何況,在那個歷史時期,克倫威爾與查理一世誰更象“獨裁者和嗜血成性的殺人狂”?英國人現今又是各給了他們什麼待遇?

  原本在這篇文章中,我一直都在談“大勢”,沒有提到任何個人的名字,就是力圖回避個人評判,希望能站在一種“大歷史”的高度,或者說如同我們今天看商鞅變法一樣去看前30年,看工業化的重要與困難。

  但是,從眾人,包括你的回復來看,這個問題回避不了。

  誠然,“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建立郡縣制”其目的肯定是“保證其皇位遞萬世而永昌”。但是,鞏固權位有很多方法,他畢竟在其中順應大勢選擇了“大一統”這條開創性的艱難道路,最終“極大地促進民族的融合和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是象慈禧一樣抱殘守缺,不敢改革維新,也不象法國皇帝路易十五一樣“任我生前榮華富貴,哪管死後洪水滔天”。

  鞏固權位有很多方法,就如我一再提到的:中國(或者說是領導人)在解放後有兩條道路:

  一種是土改之後就“無為而治、生養休息”放任自給自足封閉落後的小農經濟自我發展,以他的威望只要始終緊抓住權力誰能奈他何?就象曼德拉一樣當個“太平天子”,對潛藏的危機和矛盾視而不見,只要在耕地潛力未盡前不“瞎折騰”建公社肯定大家都可以寬舒幾年,有余錢時再辦廠修堤賑下災,然後輕松寫意地沈醉在小農經濟的田園牧歌中,然後人均耕地越來越少,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因達成了數千年成為自耕農的願景,而且小農經濟在五、六十年代尚存些許恢復發展的空間(如印度的綠色革命),估計這樣的話,罵他的人絕對沒幾個,全都去罵他的繼任者了。

  另一種是建立人民公社,最快地破壞自給自足封閉落後的小農經濟,最大限度壓縮消費和最大程度地盤剝農業,冒著犯錯誤背罵名的危險,勒緊褲帶,流著血汗,在人均耕地降至2畝(1974年)以前盡快工業化,至少要有最基礎的重工業體系。

  “如今事後看來,新中國前三十年的工業化也不外如是”,但對毛而言,“無為而治”的道路比工業化要容易得多,什麼也不幹就不會犯錯誤就不會被罵。

  政治家不是俠客。政治家救國救民不是悲天憫人地到處學雷鋒做好事,而是有正確的政治理念,並不擇手段把它付諸實施,以政策救國救民、惠國惠民。在其中,救國救民的政策因執行失誤、計劃不周,或設計時就計劃犧牲一部分人,甚至前述因素共同疊加導致“陷萬民於死地”並不鮮見,例如王安石變法與《流民圖》,鐵路建設與漕運船民,土改與地主等等。

  如果說俠客的理念就是他們的全部一切,而對政治家,理念是他們的靈魂,權位就是他們的生命。沒有權位的理念只是一縷遊魂,結局只能是煙消雲散政息人亡。不考慮“個人利益”和“權位”的不是政治家,甚至不是俠客,只能是聖人。不過,從是朱元璋而不是張無忌驅逐韃虜,和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結果來看,俠客和聖人是不能實現他們的政治抱負的。

  而且,權位之爭的發端還源於對“人民公社”的攻擊時,失敗也就意味著一個政治家從靈魂到生命的全盤推翻,以及中國工業化初期的重要資金來源和保障條件——人民公社的解體。所以,雖然毛發動的時機和手段是極為嚴重的錯誤,以至未能及早結束“三年困難時期”,造成了上百萬無辜生命的消逝;但基於人民公社對盡快工業化的重要性,我仍極慶幸是他在這場政治鬥爭中取得了勝利,否則我們現在還不如黑非洲。

  他的錯誤毫無疑問是嚴重的,也是不容掩飾的,但是,他的功績也更不容掩蓋。

  可以指責,但請公平。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2月 14, 2015 8:28 am

  1945年,蔣介石與中國應怎樣才是最理想的道路?

  土共建國後固然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成就,但也經歷了太多曲折,付出了太多不必要的犧牲和苦難。

  1945年後蔣介石與中國應怎樣才是最理想的道路?這裏為老蔣借箸代籌一番,個人之見,歡迎探討。

  首先是當年的國內情況:

  1945年的中國,戰亂、饑餓、災荒、疾病已使農村“瀕臨絕境”。僅河南省就號稱有40萬土匪,當時全國糧食的平均單產還不到70公斤,人均耕地3畝,交納的地租卻高達五成,再加上被提前數十年“預征”的皇糧國稅……雪上加霜的是因水利荒廢,農村對旱澇災害抵禦能力幾乎為零,“三晴就是旱,一雨就潰堤”民國10年到27年間就發生了11次大災荒,每年有300萬-700萬人死於饑餓!全國僅僅因患血吸蟲病而全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就有一千多萬,此外廣泛傳播的還有鼠疫、天花、結核、瘧疾、霍亂、黑熱病、回歸熱……

  更讓人沮喪的是,整個國家的基層組織和二、三百年前沒有兩樣,還是“皇權不下縣”,還是封閉落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還是地主鄉紳的宗族制度保甲制度。中央政府對農村基層的直接動員和組織能力幾近於無,既無力組織發展生產應對災荒,也無法合理有效地動員抽取資源用於戰爭,這實質也是倭寇敢於侵華和國府轉進臺灣的原因之一。

  極不重視自主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發展,是民國時的中國又一大特色。最大的出口居然是豬鬃、桐棬油和鎢礦石,僅有的規模工業是機制面粉、火柴和棉紡業。1921年,中國產鋼7.7萬噸,為北洋時期最高年產量,當年日本86.5萬噸,印度18.6萬噸。1934年,中國產鋼5萬噸,為國府主政時期最高年產量,當年日本384.4萬噸,印度81萬噸。在戰爭已迫在眉睫時,鋼產量卻在下降,和敵國的差距由1:11擴大到1:77!1943年重慶居然出現戰時18家鐵廠14家倒閉,4家鋼廠也倒了1家的奇聞!所以“黃金十年”卻只能讓國人用血肉鑄就長城。即使在接收偽滿工廠礦山後中國在幾乎所有工業品產量上都仍遠低於印度,鐵路密度只有印度1/15。更為嚴重的是,1945年後戰爭創傷仍痛的弱小的民族工業不僅無力自行復蘇甚至因傳統社會經濟結構制約和因《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不得不向美國全面敞開的大門而面臨破產。

  另一方面,國際上兩大國對抗的形勢已經形成,中國幸或者不幸處在了兩大陣營的交鋒的前線,搞得好,可以借機得利;搞得不好,就是當過河小卒或象當年日俄戰爭時一樣淪為戰場。

  然而,面對這些機遇或挑戰,作為一個90%國民是農民,農業(含手工業)占國民經濟比重達到90%的純農業國的領導人,老蔣終其大陸執政的20余年,執政理念卻是抱殘守缺,維持沒落的地主階級和自然經濟,從未對農村農業的困境絕境提出過解決方案或意見,前有對“鄉村建設運動”淡漠視之,甚至查封陶行知的曉莊學校,後有蔣經國“贛南新政”的無疾而終,對發展自主工業的重視還不如群山窯洞中的土共,所以轉進臺灣也就成了必然。

  在1945年之後,蔣介石最正確的做法不是急於挑起內戰,而應:

  1、首先,在抗戰勝利前就著手準備(話說當年國府的各種青年培訓班也辦得不少),利用抗戰勝利後政府空前高漲的威望,清算漢奸政權的同時,借接收之機大力接納青年學生,對國民黨和國府的基層組織整頓重組,建立一個從中央到每一個村落的完整高效的行政體系,一支下田能插秧、上臺能演講,能打算盤會打槍的基層隊伍。打鐵先要自身硬,否則以下全部免談,此項工作應在1945至1946年內完成。

  2、提出“和平建設”的口號,按《雙十協定》接納土共建立聯合政府。1946年由土共在其執政的省區先行“土地革命”,讓土共去唱黑臉。並在報刊上大肆研討農村農業、“土地革命”、“鄉村建設運動”,現狀、問題、前景和方案等等,在輿論上都予以大加宣傳,先把聲勢造大。同時在“國統區”實施三七五減租,大力支持陶行知、梁漱溟、晏陽初、黃炎培等重啟“鄉村建設運動”。

  3、以可能赤化和民意為要脅,以全面助美為代價,1946年對美應取得以下外交成果:

  A、重簽《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在全面倒向美國的同時,力保獨立自主,最後必須死守的底線是要強化對幼稚工業的保護,讓自主民族工業有生存發展的空間。

  B、爭取啟動“亞洲馬歇爾計劃”,減、免、緩原有美債,在20年內獲得150億美援(人均30美元),首期至少20億美元經援+50億美元優惠貸款。考慮到美國從50~70年代對臺援助總額48.64億美元,其中無償贈與超過42億美元(人均400美元),而1945-1970年美國對韓國無償援助總額37.8億美元(人均176美元),中國大陸成為抗蘇前線後,這兩處已無關緊要,日本的重要性也有下降(但海上的重要性仍在),及歐洲馬歇爾計劃130億美援總額這些情況,取得這個金額的經援還是有可能的。

  C、因工業實力太差無法對抗蘇聯,跨太平洋運輸太遠,要求美國提供鋼鐵、機床、軸承、發動機、合成氨工廠及系列軍工生產線和技術,由工業加強後的中國承擔亞洲陸上圍堵蘇聯的任務。

  D、借美向蘇施壓,要求其遵守雅爾塔會議的決議,同時原折戈於內戰的“虎賁”用於正途,第一目標東北,第二目標新疆(關鍵是平定蘇聯支持下的“三區革命”),同時在印度獨立(1947年)前迅速控制西藏全境。但外蒙就沒辦法了,江心坡因1941年線也無法挽回。

  4、1947年以首期取得的70億美元為儲備金,穩定貨幣幣值,同時進口糧食平抑糧價,向民族工業提供優惠貸款助其復蘇發展。

  5、1947年末到1948年初在“國統區”啟動以土地贖買為核心的臺版“溫和土改”,這邊有幣值穩定的貨幣贖買,那邊是土共的“土地革命”,再加上“鄉村建設運動”的引導,和一支能跑田坎、能打算盤、能搞文宣的基層隊伍,在這場民心和土地的戰爭中,國府基本已是立於不敗之地。參考臺灣經驗,以贖買全國60%耕地約9億畝,贖買價為耕地2.5倍年產量×平均單產70公斤計算,共需1.6億噸糧食或幣值相當於50~100億美元的法幣。

  6、引導地主把拿到的土地贖買資金投資輕工業,國家則利用後續美援在對抗蘇聯的旗號下全力發展投資大利潤低周轉慢卻是大國根基的重工業。

  7、如此以釜底抽薪之計解決內戰火藥庫,以民心的戰爭代替武力的戰爭,以工業機器的推進代替戰爭機器的推進,會是什麼結果?老蔣如果有這個能力和魄力……我想老毛無論如何雄才大略也無力回天吧,土共要麼和法共一樣成為議會反對黨,要麼就只能和1949年的希臘共產黨一樣流亡海外了。

  8、挾“溫和土改”成功後的民心,於1950年全國普選,以絕對多數獲勝後重修憲法,取消《雙十協定》約定的地方自治,逐步排擠土共(最佳結果是讓土共成為議會反對黨監督執政黨),以統一政令軍令之大義,改聯合政府為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核心完成兩項工作:第一是工業化,第二是“鄉村建設運動”。“鄉村建設運動”實際也是為工業化服務,主要任務為普及基礎教育、興修農田水利、推廣農業科技、衛生保健、移風易俗、破壞宗族制度、組織合作社等等,讓5億文盲“脫盲”成為預備的工業勞動者,打破封閉落後的自然經濟,使每個村莊都成為工業品的市場和原料產地。

  9、以新加坡式的強力中央集權政府全力以赴,在蘇聯崩潰以前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即在1980年至蘇聯崩潰時,重工業應與歷史上同期規模相當,輕工業不低於150%。防備隨之而來的美國基於“大陸平衡政策”的打壓。

  如果一切都能如此理想,可以預見的是:

  好處:

  1、如果一切都能如此理想,中國的社會、經濟、科技等各方面的總體發展都應該好於現在,原因是一開始就能分流部分資金到輕工業上,可以輕重工業平衡發展。但最大的好處是不會有“三年困難時期”,不會有文革,不會有反右,並且因不需要盤剝農村來積累工業化資金,中國人的20世紀後半葉應該要好過得多。

  2、在國際上,因中國加入的是美國陣營,日本在對蘇圍堵線上的作用僅限於了西北太平洋上,出於對中國這個龐然大物的疑懼和牽制,美國仍可能扶植它,但力度肯定有所下降。換句話說,釣魚島、臺灣、南海等諸多問題都不會存在。西藏邊境問題如果動手快也應該不會存在,如果老蔣膽子大點琉球也可能攬入懷中,唯一需要擔心的是蘇聯支持下的“三區革命”能否順利平定和有什麼樣的後遺癥。

  壞處:

  1、因沒有經歷“土地革命”,農村宗法觀念宗族制度殘余力量將比現狀強大得多,屆時農村鄉鎮級的選舉什麼的基本就是他們說了算。

  2、重工業應稍弱於現狀,因為事實上在任何階段,我們重工業發展速度比起所謂的“優等生”日本都毫無遜色之處,如1950~1978年鋼鐵產量從61萬噸(美國的1/140、日本的1/8)增長到了3180萬噸(美國的1/4、日本的1/3)。但是,A、這個成績是因當年完全獨立自主戰略對鋼鐵自給的特殊要求而產生的,B、因我國本土鐵礦石品質極差導致國產鋼經濟效益較差。在不具有完全獨立自主戰略的能力和要求時,自主鋼鐵產業承受的外國鋼鐵和鐵礦石的沖擊壓力絕不容忽視,尤其在初期。其它工業行業也應該會有相似情況,甚至個別行業有被傾銷控制的可能,所以正常發展而來,重工業應稍弱於現狀。

  結論:1945年,蔣介石如果能完成國民黨和國府基層組織的脫胎換骨“接通地氣”,能爭取到150億美元經援,能及時土改排除農村這個已點燃的火藥庫,能全力以赴地發展重工業,蔣介石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將遠高於秦皇漢武,但是……他把機會讓給了毛澤東。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2月 14, 2015 8:30 am

  @xhcy 2015-02-04 12:40:10

  理解你的意思,但恕我不能完全贊同。這個話題就此打住吧
  我這篇文章原本就沒打算談這方面,只要認同工業化的重要、困難與緊迫性,人民公社有其必要性就好,其它就此打住吧。

  隨便吐槽下@新昌仁慧文不對題地復制粘貼了許多,卻從未正面回復過我的。

  最後再問一下@新昌仁慧,你復制粘貼的這一大堆東西,你自己看過沒有,分析思考過沒有?

  如:你粘貼的:

  臺灣土地面積36000平方公裏,其中三分之二是丘陵和山脈。土地改革以前,60%的農民為佃農,生活在極度困苦之中,土地改革的原則是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地盡其利等。臺灣的土地改革采取的是“和平和漸進式”的改革方式,分為三個步驟: 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其成果是使286700戶農民受益,提高了自耕地面積.

  臺灣的土改,是世界上公認的成功典範。

  但是,參考臺灣經驗,大陸以贖買全國2/3耕地約9億多畝,贖買價為{耕地2.5倍年產量×平均單產70公斤}計算,再以官方匯率2.227和每斤糧價0.06元人民幣計算,共需約1.6億噸的糧食,或約80億美元,或約180億人民幣!

  或超過100億億元的金圓券(以每石糧價4億元金圓券計算)!

  請註意,土改前平均地租為5成,耕地2.5倍年產量的贖買價僅相當於土改之前5年的純收益。而如果以較合理的價格——20年的年產值,至少需640億美元!

  而1952年中國GDP不過679億人民幣,財政收入174億人民幣,按官方匯率2.227分別折合305億美元和79億美元。

  臺灣席卷全國資一島,以運臺黃金為臺幣準備金穩定幣值,以人均400美元的無償援助為支持才完成了土改,如果以大陸數十倍於小島的規模,國府有這個能力?

  另一方面,臺灣的土地改革也遠非你所想象的“和平”,贖買價僅為耕地2.5倍年產量,而且其中7成是土地債券(年利率為4%,在10年內分20期償清本息),3成是公營企業的股票,一分錢現金也沒有!

  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1928~1929年張靜江在浙江省僅僅推行“二五減租”,就導致大量國民黨基層黨員被地方士紳武裝槍殺,6千多國民黨鄉村黨部被搗毀,以其老蔣欽賜的“革命導師”身份也只好悻悻作罷。

  幸好臺灣人民剛經過“二二八”的洗禮,幸好是由六十萬國軍看守著不到千萬的“國民”,最關鍵是,幸好國軍軍官和國府官員都沒了土地……

  所以,陳誠下令:對反抗“三七五減租”的地主,即抓送警備司令部以軍法審判。他在臺中視察“三七五減租”情況時,曾公開宣稱:“搞‘三七五減租’,我相信困難是有的。但誰要反對就來跟我講,調皮搗蛋不要臉皮的人也許有,但是我相信,不要命的人總不會有。”

  “三七五減租”就已是“調皮搗蛋不要臉皮”,到1953年1月《耕者有其田法》執行時,要財“不要命的人”就更多了,只不過他們“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呼聲都淹沒在了1949~1954年最為血腥的槍聲之中,在當時和後世以“共諜”、“臺獨”等各色名目掩蓋了,成就了臺灣土改“和平的圓滿收官”。

  一群地主,在家鄉被土共剝奪土地之後,又到異鄉以“反共”的名義,把另一群地主的土地剝奪了,這算一種黑色幽默嗎?

  臺灣的土改,成功確實是成功,但從它的成功基礎來看,它這個“典範”恐怕沒有誰有條件學習吧。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2月 14, 2015 8:32 am

  @不說假話2015 2015-02-06 07:48:11

  有了強大的重工業,特別有了兩彈一星這樣的“大國重器”,你就有話語權了,所以毛澤東才有“寧要核子,不要褲子”的豪語。否則無論你怎樣低調,人家也會找你麻煩,蔣介石國民黨對外國那樣低調,日本仍然要發動侵略
  @inuu2014 2015-02-06 09:34:13

  在說一遍,我說了不讓發展重工業了?你覺得朝鮮這麼搞好嗎?這種國家不管人民死活的國家不要也罷。時代變了,不是從前.....
  “歷史已經沒有為我們留下更多的時間和選擇余地”

  1、中國工業化的時間極為緊迫。

  我在第一個章節就論證了在農業社會小農經濟,沒有工業化因素“全國糧食平均畝產最高時也不曾高於100公斤”。而人均口糧200公斤就是饑荒的邊緣。

  1949年中國人均耕地3畝,1974年人均耕地下降到2畝以下,在前30年結束時,人均耕地已僅有1.86畝。

  當年的中國竭盡全力地開荒,圍湖造田,圍海造田,毀林造田……依然無法遏制人均耕地的急劇下降。如果不能勒緊褲帶,不惜代價地盡快工業化,1980年就必將面對“人均耕地1.86畝×100公斤/畝”這個殘酷的算式,先不說能否買到糧食,沒有工業化的中國有外匯購糧嗎?屆時,中國將連“黑非洲”也不如,至少他們還有荒地可以開墾!

  工業化對中國而言,不是劃算不劃算的問題,而是生死攸關的問題。

  最基本的完整重工業體系是農藥化肥良種農膜的生產基礎,是農業獲得高產的前提,所以中國必須在30年內達成這一目標。

  2、在前30年中所能籌集到的工業化資金極為有限。

  在1980年以前中國大陸的GDP均為估算,因研究者方法不同,1952年GDP估值大約在200~400億美元之間,官方口徑為304.89億美元(按當年匯率換算,後同),前30年中國大陸的GDP總量為2.8萬億美元,年均增長率8.6%。同時期,臺灣年均增長率為12%,如果以此增長率計算,前30年大陸的GDP總量為6.6萬億美元。

  6.6萬億美元,以政府財政收入占GDP的30%計算,前30年政府財政收入總額約2萬億美元,再扣除必不可少的國防、教育、衛生、人員、運輸、基建(僅鐵路在不計土地成本的情況下,前30年就須100~200億美元)等等支出……

  在最理想的狀況下,可用於工業建設(含科研)的資金最大限度也就1萬億美元(GDP總量的15%)!

  但是,中國並沒有臺灣實現12%的高增長率的基礎——人均無償受援400美元和大量的優惠貸款,所以,在“盤剝農村、壓制消費”之後,工業建設資金總額也不可能超過0.7萬億美元(GDP總量的25%)。

  支出法計算GDP,資本形成額(含基建房建和工商科技投資等)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為20%,發展進程中的國家通常為30%~40%。

  3、“超英趕美”並非攀比,而是危機的緊迫使然。

  中國工業化時間緊迫,人口卻是日本的10倍,英國的20倍,所以即使在1980年工業總規模超過英、法之後,依然是“總量巨大”、“增速輝煌”與“人均不足”並存。

  就以工業的骨骼——鋼來說,在人均僅300克鋼連每戶打把鋤頭也不夠的基礎上,“以鋼為綱”鋼產量前30年間增長235倍,1980年產鋼3712萬噸,接近德國(4384萬噸),超過了法(2318萬噸)英(1128萬噸);增速遠高於日、德、美等國的歷史上和平時期最快增速!

  但是,在以驕人的高速增長30年後,中國人均用鋼量仍只有38公斤,僅有發達國家人均用鋼量的1/10!所以“解放”車還得用紅松板做車廂,有的地方還在用“竹筋混凝土”、“水泥船”。

  然而,要保障最簡單的生存需求——吃飯穿衣(僅全國糧田以最低標準10公斤/畝就需1500萬噸化肥(折純)),要保障化肥、農藥、農機、醫藥、紡織工業的原料、工廠建設和交通運輸,10億人口按日本50年代初的人均標準,至少還要有50萬噸乙烯、50萬噸化纖、800萬噸硫酸、8000萬噸水泥、3000億度電……除了鋼鐵工業外,還要有冶金、能源、機電、機械、鐵路、船舶、汽車、醫藥化工、合成纖維、建築材料、基本化工原料等工業,還有煤礦、油井、各種礦山的勘探開采。

  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前30年的工業建設在發展速度和總量上極為輝煌,工業規模從與比利時相當提高到了超過英法,在人均上卻只是讓中國達到了日本在50年代初或二戰前的人均工業規模。

  因為耕地的日削月瘠,在前30年,中國就如燃獄中的囚徒,能在烈火覆頂前破壁而出就是海闊天空,否則就只能永淪絕境。

  事實上中國也只是非常幸運地在最後一刻完成了最基本的完整重工業體系,糧食畝產達到了史無前例的240公斤。但是,人均耕地的繼續下降又導致人均口糧長期只能在300~400公斤間徘徊,遠低於發達國家。幸而現在已有大量工業品出口,換回的棉、油等農產品數量已相當於8億畝以上的境外耕地,這才保障了我們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

  4、僅能保障吃飯穿衣的重工業體系所需要的建設資金就已極為龐大。

  時間緊迫,國家大,人口多,目標“高”,而基礎卻僅有0.6萬噸化肥、15.8萬噸鋼、4萬噸硫酸、1.5萬噸燒堿、66萬噸水泥、43億度電、乙烯化纖等產量幹脆為零……基礎工業產品僅為當年“幾乎夷為平地,物資限量供應”的日本人均的100、200分之一;在連化纖和合成氨技術也被“巴統”嚴密封鎖的同時,技術人員全國數量卻還不及美國一個“托拉斯”……“超英趕美”就意味著所需投入極為龐大。

  通常建設每萬噸鋼產能需800~2400萬美元(1980年美元),但因我國鐵礦石品質差,絕大多數礦山為30%以下的貧礦(美、澳、印多為60%以上的富礦),且共生復合礦石多、礦體復雜,不利於開采和冶煉,不鄰海交通不便等原由,單位投資遠高於正常情況。如攀鋼的建成就是以成昆鐵路和釩鈦磁鐵礦冶煉工藝研制成功為前提。前30年結束時,我國1980年3712萬噸的鋼產能至少須投資800億美元(1980年美元)!

  僅此一項就占去了工業建設資金總額的11.4%!

  但另一方面,前30年累計產鋼4.3億噸,以二戰後最低鋼價計算也要近900億美元,所以這800億美元的投資並不虧。

  此外還有50萬噸乙烯、50萬噸化纖、800萬噸硫酸、8000萬噸水泥、3000億度電……冶金、能源、機電、機械、鐵路、汽車、醫藥化工、合成纖維、建築材料、基本化工原料等工業建設,還有煤礦、油井、各種礦山的建設;還要因“巴統”的封鎖而被迫投入巨額資金去“重新”研發合成氨、鋼軋機、水壓機等技術。

  而這些建設、科研都只能在0.7萬億美元中開支,不可能神賜天降!

  就這麼一個僅能保障吃飯穿衣的重工業體系,其建設成本就已經讓沒有殖民地,沒有外援的中國搜凈了家中最後一個銅板……

  沒有農藥化肥良種農膜和化纖工業就不能保障吃飯穿衣。在此之余,還有多少錢來投資發展食品、造紙、日化等輕工業?

  在重工業體系基本建成之前,在基礎工業原料生產能力滿足基本需要之前,中國不可能依賴進口海量的硫酸、燒堿、鋼鐵、化纖等原料來生產化肥、農藥、農機、布料等等,也沒有外匯來建設一個懸在空中的輕工業。這樣生產出的輕工業產品夠幾個人用,有幾個人用得起?

  這種繼續使用“洋火”、“洋胰子”、“洋釘”連技術含量最低的基礎工業生產都不能全面占領的“工業化”註定只是空中樓閣。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2月 14, 2015 8:33 am

  JY對中國是有益的!

  經歸納總結,JY的益處有以下幾點,如有不全之處,請高手補充。

  1、打擊貪腐,維護民權。部分JY熱衷痛罵貪官腐敗,熱炒各種陰暗齷齪醜事,不管它們主觀意圖如何,制造混亂也好,譏諷貶低也好,幸災樂禍也好,但客觀上確實起到了打擊貪腐,維護民權的作用,這一點,我真心地感謝他們,但編造歪曲的除外。

  2、考量大家的邏輯思維。JY們時常出一些“腦筋急轉彎”,考量大家的邏輯思維能力。如某些人所傳的“大生產運動是在種鴉片”之類的。其實道理很簡單,鴉片能吃還是能穿?即使在民國時鴉片是硬通貨,但有硬通貨就能買到糧食?尤其是1942年?另外換成糧棉後怎麼通過封鎖線?

  3、展示了智商下限。JY們一次又一次地向我們展示出它們的智商下限只有更低沒有最低,以至“釣魚貼”泛濫成災(如三億金盧布)。在JY的思維中,一群農民抱著不知從哪來的槍在窯洞裏躲了八年就能成為百萬精兵悍將,在機槍和鐵絲網出現後人海戰術還能屢戰屢勝,民兵可以持槍封堵逃荒坐視自己的親人餓死而不造反,自登了畝產萬斤後所有大陸書刊都不可信了而日本人說在北嶽區1939年冬季反“掃蕩”只陣亡9人(其中有個叫阿部規秀)就跟著叫囂八路謊報戰績……人類的歷史就是不斷挑戰智力極限的歷史,偶爾出個把挑戰下限的也不奇怪。

  4、拓展了網民的知識面。JY們總是語不驚人誓不休,老愛暴一些“內幕”,又總“世人皆醉唯我獨醒”地用“沒見識”“只看過教科書”的語言激勵人去學習,去“百度”“谷歌”……例如,沒有JY們吹捧“民國黃金十年”,我還不知道民國每年鋼產量只夠全國每人打一把小剪刀(100克)!而自49年以來我們的鋼鐵產量增速一直都是世界最快,2012年已占全球鋼產量的46.3%。同學們說:“這種學習方法比課堂上老師講課強多了”。

  5、提醒了我們要腳踏實地。JY們的冷嘲熱諷也讓我們明白中國的社會制度、科技發展等等還遠遠稱不上完美,和以前相比固然進步很大,但是……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例如鋼產量中國第一了,馬上就有人來提醒:數量上去了,但質量呢?人均產量?人均蓄積量?技術含量?噸均能耗?殲20現身,馬上就有人來問:是PS的?模型?鋼絲吊上去的?山寨的?

  6、明確了我們前進和努力的方向。例如“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各種自相矛盾的中外素質對比等等,以及一些烏托邦才能有的事物。雖然颶風和99%都已經證明這些連美國也沒有實現,但是,我真心地希望中國能夠實現,相信中國能夠實現!

  7、清醒了大家的頭腦。部分JY對我們中國的謾罵辱罵,對中國歷史、文化的醜化和層出不窮的翻案,以及種種用心險惡的挑撥離間(如“西哈努克畫像事件”)更讓我們明白所謂的“地球村”的虛妄,明白我們當年一路烽煙中走來的崎嶇艱險,和前途的坎坷不平,明白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如焦國標、袁騰飛、馬立誠、余傑之流數典忘祖的人、卑劣無恥的人、一夜X國人,和更為骯臟的“香蕉”、“蝗民”。

  8、增加了網絡的娛樂性。說來以前對印度只有3個印象:1、西遊記,2、歌舞,3、1962年。但自從JY們大力吹捧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後……現在當我的朋友因為貪腐、蕭條(近幾年生意確沒以前好做)等問題悲觀時,我都會這樣安慰他:怕什麼,印度都沒崩潰我們還會亂嗎?看到印度,我們就看到了希望,就對未來有了信心!借用後沙一句話:公知圈最大的悲劇莫過於吹捧印度。另:現在又在洗地:“印度基礎差,中國當年僅僅東北偽滿洲國的經濟總量就超過了日本本土……”,真當別人的智商和它一樣嗎?鐵路、鋼產量、文盲比例,隨便百度一項就可揭穿的謊言已經不是謊言而是笑料了!

  9、增加了網絡的文學性。JY們數據不敏感,邏輯很混亂,但很長於編故事。在歷史發明家辛勤工作下一篇篇“真相”出爐了,如“清廉的四大家族”、“開疆拓土的統帥”、“和諧友愛的地主”、“開明自由的民國”“黃金十年”……原來當年的國人(農民)都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可司徒雷登“中國平均每年有300萬-700萬人死於饑餓。”一句話把一切畫皮撕了個幹凈!僅1942河南就約300萬人餓死,300萬人逃荒陜西,40萬人落草(搶大戶)……解放後有“三年困難時期”卻不知民國時年年都是困難時期!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2月 14, 2015 8:34 am

  @袁大頭的頭 2015-02-05 20:16:25

  【國民黨希望代表全民利益,所以丟掉了政權和人民】

  陳公博的觀點——國民黨必須代表具體某一或某幾個階級的利益,唯此才能“找出我們黨的基本民眾部隊”,唯此才能使國民黨立於不敗之地——沒有獲得國民黨主流派系的認可,蔣介石采納的是戴季陶主義;與蔣分庭抗禮的汪精衛,其主張也與戴季陶主義相差無幾:

  “革命派(作者註:汪精衛自我定位為國民黨內的“革命派”)呢,……他和共產黨同誌不同的所在,共產黨......
  在當年全國平均畝產不到70公斤,人均耕地3畝多的情況下,地租卻普遍在5成左右(好田為6成),只有極瘠薄的石骨子坡地地租為3~4成。如果用房租類比就相當於如今在成都交了房租後一家人每月就只有不到500元了,在這樣極為沈重的負擔下,稍有災病不測就是死路一條。

  “如果貧富的差距就是生死之別,即使是貧富差距不那麼明顯,也會構成最嚴重的問題。”(註:黃仁宇:《黃河青山》,張逸安譯,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第291頁。)

  四億多無地或少地農民對生存的渴求,出於本能的平均分配土地要求讓中國農村實際上已經成了一個巨大的燃燒的火藥庫,土地革命是迫在眉睫,勢不可擋。

  另一方面,

  1928~1929年張靜江在浙江省僅僅推行“二五減租”,就導致大批國民黨基層黨員被地方士紳武裝槍殺,6千多個國民黨鄉村黨部被搗毀,以其老蔣欽賜的“革命導師”身份也只好悻悻作罷。

  如果按你們所說的臺灣土改方案就是代表了全民利益,那麼參考臺灣《耕者有其田法》,贖買價僅為耕地2.5倍年產量,而且其中7成是土地債券(年利率為4%,在10年內分20期償清本息),3成是公營企業的股票,一分錢現金也沒有!

  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如果蔣介石在大陸時和臺灣一樣搞土改,上午頒令,肯定下午就去見孫中山匯報他的《耕者有其田法》了。

  所以,不是【國民黨希望代表全民利益,所以丟掉了政權和人民】,而是蔣介石不敢、沒能力代表全民利益。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2月 14, 2015 8:37 am

 @xhcy 2015-02-08 12:05:18

  刷屏黨的出現,意味著這個帖快要被廢了。
  @hehejiejie 2015-02-08 13:42:44

  這個帖子已經跟到15頁了,和類似的所有帖子差不多,大致走向就這樣。我是覺得樓主發帖很讓人受教,希望樓主以後有機會多發帖,有營養的東西不嫌多。

  某些持不同意見但能夠理性探討的人,也是我們這些真正看帖的人所歡迎的。

  還有某些“大家都看明白了的人”,真的沒必要理他們了,就讓他們自說自話好了。
  從來不正面回復和辯論,發的帖子和資料根本就是自相矛盾的,看不到思想和邏輯。

  我現在也懶得理他們了,復制粘貼,自說自話,滿嘴大糞,刷屏謾罵……的噴子們。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2月 14, 2015 8:38 am

  @新昌仁慧 2015-02-09 08:24:20

  中國是一個大國,20世紀下半葉是由地域經濟走向全球化的時代。中國要想富強,必須通過與國際接軌的貿易方式在競爭中解決全面對外開放問題,閉關自守的拒絕引進或者“一邊倒”式的單向引進,閉關鎖國閉門造車,正如鄧小平所說:“30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引進並不是單純的利用設備,更重要的是學習和消化,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扶持自己的工業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共......
  “四三方案”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26屆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決議,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接納中國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1972年1月22日,根據毛澤東指示,李先念,紀登奎,華國鋒聯名上報了國家計委《關於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的報告》,提出利用中國自己的油氣資源,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實現年產合成纖維24萬噸(約等於500萬噸棉花)織布40億尺的設想。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打破了中美兩國間20多年的堅冰。隨後尼克松簽署行政命令,解除了“巴統”中國工作小組出臺的禁止大宗商品、大型成套設備及其技術出口到中國,禁止歐美公司與中國做生意等等對中國的貿易禁令。

  1972年8月6日,國家計委提出了《關於進口一米七連續式紮板機問題的報告》,設備價值約為4億美元,同年11月7日,國家計劃委員會再次提出《關於進口成套化工設備的請示報告》,建議進口價值6億美元的22套化工設備。毛澤東批示要求計劃委員會采取一個一體化的更大規模的進口方案。

  1973年1月5日,國家計劃委員會提交了《關於增加設備進口,擴大經濟交流的請示報告》,建議利用西方國家經濟危機的時候,在今後3-5年內引進43億美元的成套設備,包括13套大型化肥設備,4套大型化纖設備,3套石油化工設備,43套綜合采煤機組,3個大電站等大型項目,這一方案在執行中又追加了一批項目,進口總額達到51.4億美元。

  因這一方案原本計劃使用43億美元外匯,通稱“四三方案”。

  這是中國繼1950年代引進蘇聯援助的“156項工程”之後,第二次大規模的技術引進。中國利用“四三方案”引進的設備,結合國產設備配套,興建了26個大型工業項目,總投資約200億元人民幣,至1982年全部投產,成為8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四三方案”中化肥項目13個,設計產能合成氨390萬噸、尿素620萬噸,至1982年全部投產後占當年化肥總產量1/4(折純)。最為關鍵的是獲得了先進的合成氨工藝,解決反應塔的特種鋼等問題後,很快仿制、擴散,大大提高了我國N肥生產的效率、效益和品質。1984年全國生產化肥1739.8萬噸(折純),是1949年的2900倍,糧食總產突破4億噸。

  “四三方案”中化纖項目4個,此前因為糧棉爭地和缺少化肥單產較低,我國棉花年產量一直徘徊在200多萬噸的水平,根本無法解決穿衣問題。在“四大化纖”1982年全部投產後,中國從1984年起,即宣布取消長達30年的布票。

  一點題外話,傳說毛澤東與尼克松會面時說:“你們要搞人員往來這些事,搞點小生意,我們就死不肯。十幾年,說是不解決大問題,小問題就不幹,包括我在內。後來發現還是你們對。”

  某些人就以此外交辭令證明毛是主動閉關鎖國而非被封鎖,殊不知合成氨和化纖工藝可用於軍事,在此前一直都是西方嚴禁對華輸出的設備和技術,在會面時提及這個問題實質就是“將軍”,潛臺詞是要求對方主動讓步。

  註:合成氨工藝是大規模炸藥生產的基礎,而在二戰期間“象蛛絲一樣細,象鋼絲一樣強”尼龍的生產同鋼鐵、造船工業一樣被全部納入軍用。

  中國當年不惜以維持香港現狀為代價也要保留與西方交流的孔道,在你口裏就是“閉關自守的拒絕引進或者“一邊倒”式的單向引進,閉關鎖國閉門造車”。

  因被封鎖而自力更生和主動閉關鎖國是兩個概念。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2月 14, 2015 8:40 am

  @新昌仁慧

  為什麼不回答我,你就只會復制粘貼嗎?你這些東西與我的主帖有什麼關系?
  《美國“貿易自由化”政策與中國“改革開放”(1969~1975)》

  作者:戴超武
http://www.aisixiang.com/download/7563_1_paper.pdf
  1952年9月18日至19日舉行的巴統華盛頓會議上,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日本等國決定成立“中國委員會”(ChinaCommitteeoftheParisConsultativeGroups,CHINCOM);規定中國委員會試運行6個月,巴統其他成員國可根據它們感興趣的問題參加委員會的工作。中國委員會決定對中國實行特殊管制,巴統清單上的所有物資全部對中國實行禁運,還有207種不在巴統管制清單中、列入所謂的“中國特別清單”(ChinpecialList)中的物品(後增加到500多種,其中包括廢鋼、棉花、化纖、化肥、農機、抗生素等等,及其相關設備和技術)。自此,巴統組織在東西方貿易管制政策上對蘇聯、東歐國家與對中國開始實行差別政策,對中國實施貿易禁運的水平明顯高於對蘇聯及東歐國家實施的禁運,這種差別稱為“中國差別”(ChinaDifferential)。

  尼克松在1969年6月26日的NSDM17中決定,從更為廣闊的對外政策的角度考慮,美國應修改對中國貿易的管制政策,NSDM17主張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第一,取消外國資產管制條例中對美國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同中國進行被巴統視為非戰略性業務的限制。第二,修改禁止購買中國商品的條例,允許在海外旅行或定居的美國人以非商業性進口到美國為目的,購買數量有限的中國商品。第三,對食品、農業設備、化肥以及制藥設備的出口發放常規許可證。

  ……國務院要求采取措施實施NSDM17所主張的政策建議,降低對華出口貿易的管制水平,最終使之相同於對蘇聯出口貿易的管制水平。

  1971年2月16日,國家安全委員會提交NSSM106,其中特別探討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政策問題。在這份題為《美國對中國的政策》的長篇文件中,國家安全委員會承認,1957年之後,一個又一個盟國開始發展同中國的貿易;自1969年以來,西方大多數國家和日本所遵守的唯一限制措施就是巴統的禁運清單,由於這個禁運清單包括了“中國差別”,實際上就使得同中國的貿易比同蘇聯的貿易受到更多限制,其原因也在於中蘇所存在的軍事和技術差異。

  1972年2月,副部長委員會提出三點建議:把中國納入與蘇聯同等的物資管制的一類;取消外國資產管制條例中的下列條款,即要求設在巴統國家內的美國公司在向中國出口戰略物資時必須獲得美國財政部的許可證;美國和中國同時宣布,推遲到尼克松總統訪問之後考慮對華出售飛機、棉紡原料以及實行艦船飛機的互訪等。

  尼克松訪華後,美國決定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貿易,1972年3月的NSSM149特別要求研究“中國差別”對美中貿易的影響。基辛格在1972年6月宣布,尼克松原則上同意取消“中國差別”。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2月 14, 2015 8:41 am

  @新昌仁慧 2015-02-09 15:40:12

  麥克阿瑟的土改很有意思的。有人一聽“土改”就熱汗沸騰,以為那是共產黨的東東。不對,共產黨也提那個口號,但平均地權的土改並不是共產黨的東東。不但不是共產黨的東東,還是共產黨的敵人用來對付共產黨的最厲害的武器。

  馬克思有句“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話,而這個無產者據說是產業工人,這可能是因為在想象中無產者既然“無產”就再也沒有可失去的東西了,無產肯定大膽,光腳的不怕穿鞋,這是共產革命的主要......
  你扯這麼多、這麼遠幹什麼!

  我要看的是你的觀點和思想!

  你在(2015-02-07 16:46:52)粘貼的東西,核心是認為臺灣和大陸的土改都是沒事找事,現在卻又在支持土改,你的觀點、思想和邏輯在哪裏!

  請你明確回答:

  1、你是否認為臺灣和大陸的土改都是沒事找事?

  2、你認為如果讓國府在大陸進行臺版土改有無可行性?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2月 14, 2015 8:42 am

  @大力豆腐金剛 2015-02-09 22:37:17

  前面各位兄弟的回復不一一回了,我還是要說句,討論要有誠意,也不要互相漫罵了,不然就是浪費時間了。首先我還是要說最好用大家感受得到不會假的東西來說明問題,比如兩彈一星上天了,不會是假的,清華大學是1911年創立的,不會是假的。而用發電量增加多少倍和產值增多少倍一樣難以感受到,而且兩個數據要是同一本書上(比如宣傳新中國的書)的數據,那我索性相信前面的產值得了,還要討論幹嘛?而且我說過毛時代真正的時間是1956年到1973年,有誠意的話不要拿1949年的數據,沒有意義。所以產值增三十倍和工資增百分之三十還是解釋不通,至於福利之類是極少數人才有享受到,也彌補不了差距,而且每年基建人均30元不到是定數,能有多少可以分到這些福利上。
  好吧,同意你“討論要有誠意”,那麼請言歸正傳,回到我的主貼來,能否請教一下:

  1、如果沒有工業化因素,沒有化肥農藥良種農膜,誰能為我解釋,數千年小農經濟“包產到戶”糧食平均單產也不曾高於100公斤(1949年平均單產70公斤),1984年怎麼就上了240公斤?而現在達到350公斤?是菩薩供的高還是風神龍王入了黨?

  2、如果不能勒緊褲帶,不惜代價地盡快工業化,1980年先不說能否買到糧食,沒有工業化的中國也沒有外匯購糧,就必將面對“人均耕地1.86畝×100公斤/畝”這個殘酷的算式,中國怎麼應對比黑非洲更悲慘的大饑荒?

  黑非洲在國際援助下人均口糧還有200公斤,還有大量荒地可以開墾。

  3、因為工業基礎太差,在人均僅300克鋼連每戶打把鋤頭也不夠的基礎上,“以鋼為綱”鋼產量前30年間增長235倍,1980年產鋼3712萬噸,以遠高於日、德、美等國的歷史上和平時期最快增速的驕人高速增長30年後,中國人均用鋼量仍只有38公斤,僅有發達國家人均用鋼量的1/10!

  但是,僅僅這3712萬噸的鋼鐵產能至少要800億美元的總投資,約占前30年全國財政收入的10%。如果不勒緊褲帶,不惜代價地投資重工業,中國可能在人均耕地面積滑向深淵之前建成基本的重工業體系嗎?

  另一方面

  1、你的意思是“宣傳新中國的書”的數據就都不可信,那麼誰的數據才可信?好吧,即使如此,糧食單產增長情況你多找幾個老農或農業系統的人問問便知,這個不會是假的吧。

  2、“毛時代真正的時間是1956年到1973年”也有問題,1949年到1955年就不關毛的事?就算你把這段時間全看成“自然而然”的恢復性增長,那麼這個恢復性增長的和平環境是神明恩賜的?國府30多年沒實現的和平環境土共3年就實現了,這就是土共的本事。

  華是“蕭規曹隨”,耗資180億美元的“七八計劃”洋躍進失敗後,鄧於1978年底上臺,經一系列準備後,1982年1月1日《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確定“包產到戶”政策,整個國家才進入鄧時代。整個七十年代的工農業增長(包括四三方案的啟動、實施)是屬於毛時代的成就是沒有疑問的,所以有前30年和後30年之說。

  3、我的產量數據來自國家數據(
http://data.stats.gov.cn/index
),如果你認為這也是“宣傳新中國的書”,麻煩你提供更權威、準確的數據。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2月 14, 2015 8:44 am

  @xhcy 你的粉絲來了,但復制粘貼別人的回復,卻不看我的回復,怎麼也不算個好習慣吧。
  1、大躍進、三年大饑荒等等災難肯定不是工業化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如果在推行人民公社的過程中,能夠參考其他人的正確意見,比如反冒進”,工業化的進程肯定可以更快、更好。大躍進和文革中的過左過激政策肯定是嚴重錯誤,理應受到指責。

  但是,鑒於歷史人物在歷史迷局中的局限,主政者的追隨集團的利益局限,和政治人物、政治鬥爭的復雜性,這種理想中純潔的政治局面、完美的工業化進程是否真能在地球上(任何國家)實際存在,不在我們討論範圍內。

  2、不是我墜入了魔障,而是某些“治史者”墜入了魔障。研究近現代史專註於枝末細節,秘室私語(我不知道他是怎麼聽到的),卻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以為“英雄”可以造時勢,僅憑謊言陰謀就能左右歷史大勢。諸如:“國府敗於:臉皮不夠厚,心腸不夠黑”,幾個“老農民”甚至在為地主鳴冤,為小農經濟叫好,犟著脖子說“包產到戶解決了吃飯問題”,仿佛工業化可以神賜天降,似乎龐大但落後的“無法對外競爭”的工業就毫無意義,好象“世界主流是和平發展”我們睡著也能和平發展,只要生活水平不及臺灣就一切都是失敗,“自然而然”地糧食畝產就會增長,等等。

  本文實際是為他們而發。

  3、任何國家的重大變化都必定有其(至少是部分)群眾基礎和需求,沒有凡爾賽體系就不會有希特勒的上臺,沒有工業基礎和啟蒙運動就不會有法國大革命,沒有烏克蘭東西的歷史隔閡和現在的經濟衰退就不會有流血分裂,“陰謀家”只能點燃導火索,制造不了火藥庫。只有順勢而為的“英雄”沒有造時勢的“英雄”。

  實際上在當年戰爭陰雲徘徊不去的情況下,面對貧困落後的現況,所有真正的中國人都有著強烈的危機感和責任感。所以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都曾對大躍進大加贊賞,後來甚至又推動了“洋躍進”,卻因立場、眼界、思考不同而和毛澤東在部分問題上有不同觀點。如果你是同時代的人,怎麼敢肯定誰是“正確意見”?

  身為歷史迷局中的當事人,誰敢象“事後諸葛亮”一樣肯定地說誰是“正確意見”,就是最適合中國國情,既不過激也不保守?大躍進錯了難道沒有赤字、四平八穩的穩妥經濟就一定正確?就如現在的土地制度改革,上上下下十多套方案,誰都有一大批支持者,誰都有一大堆道理,甚至有無數利益集團的喉舌在吶喊,但是誰過激誰保守?誰可行誰利多誰弊多?誰敢說某個方案就把一切變數都考慮完了?在政策沒落地見效之前誰敢肯定?

  所以,我雖然認為1980年人民公社應當以“自願參加、自主經營、政社分離、民主管理、形式多樣、因地制宜”重組為新型集體經濟組織而不是全面解體,但我絕不會惡意揣測,把三農問題看成鄧小平之罪,而是非常尊重他。

  4、在現有的工業國家中,中國的工業化過程是難度最大,速度最快,代價最小的。多看看英、日、韓的經濟史可以明白很多東西。

  5、再次聲明,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並不是說當政者在推動工業化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就不可指責,我只是希望真正的客觀理性的“治史者”在回顧那段歷史時,不要以現在的情況去揣測當年,以事後孔明的心態去指點江山,以聖人的標準去要求當政者永不錯誤,毫無權力欲。

  死於“櫻田門外之變”的井伊直弼“嗜權如命”“殺人如麻”,但日本鎖國自他而終;拿破侖曾因個人權位而稱帝殺戮,但他仍是法蘭西的驕傲;克倫威爾踏著民主派、平等派、掘地派眾多無辜者的鮮血走上護國主、國王的寶座,卻為英國開啟了兩百年輝煌。

  可以指責,但要公平。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3頁(共4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