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7頁(共12頁) 上一頁  1, 2, 3 ... 6, 7, 8 ... 10, 11, 12  下一步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7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07 am

125.宗教的發展②
宗教發展到了多神教以後已經非常發達,但是多神教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過于複雜,傳播力不足,畢竟一般人很難把所有神都記住,即便都記住也難把所有神都供奉,更是産生了同宗內鬥的現象。
所以在一個城市誕生了一個新的宗教,這個城市就是大名鼎鼎的耶路撒冷,爲什麽在這裏會誕生新的宗教,因爲這裏是文明的交彙點,在這裏各種思想和宗教都並存,所以想要更加占據優勢,就必須有一個更加統一,更加簡單的宗教。
一神教。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都誕生于此,一神教與多神教最大的卻別就是更突出一個人的意義。即神。
一神教誕生了以後很快就打垮了多神教,因爲一神教的功能更多,更簡單,非常利于傳播,所以很快多神教就處于下風了。
宗教的發展也同樣需要契機,隨著歐洲大陸的羅馬帝國瓦解,歐洲人迫切的需要一種可以充當仲裁者又沒什麽權利的組織出現,而宗教就恰恰滿足了這個需要。
曾經一段話非常說的非常透徹,兩個中國和尚討論宗教,其中一個問:“是皇帝大,還是佛祖大?”另一個和尚回答:“當然是佛祖大,只有皇帝叩佛祖,而沒有佛祖叩皇帝的。”那個提問的和尚笑著說:“這正是世間最大的障眼法,世人只見皇帝叩佛祖便認爲佛祖大,實不知皇帝掌握著實權,而佛祖不過是一縷青煙。”
事實上可以看出現在歐洲的宗教總體呈現弱化的態勢,那麽這是爲什麽?
宗教強勢的時候恰好是中世紀歐洲最混亂的時段,爲了所謂的信仰開始的十字軍出征也隨即轉變爲對領土,土地的一種爭奪,而十字軍的名頭,不過是爲了組成聯軍的一種口號。
如果說多神教還是一種族權思想的興起,那麽一神教就把族權思想發展到了極致,排他性是非常嚴重的,凡是不信者都是異教徒,曆史總在重複,在中世紀的時候伊斯蘭教較爲寬松,對待異教徒比較寬容,在薩拉丁攻破耶路撒冷以後並沒有殺光異教徒,相反是那時候歐洲宗教非常喜歡審判異教徒,對異教徒的迫害最爲嚴重,到了今日情況反了過來歐洲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對于異教徒較爲寬容,而伊斯蘭教不斷産生極端思想。
那麽爲什麽?
事實和經濟與政治是有關系的,在中世紀時伊斯蘭教主要興盛地區是路上貿易和海上貿易的中轉站,中東。所以經濟的發達和技術發達使得文明處于一種正常運轉的狀態,這種正常運轉狀態就很容易産生容他性,理由在于社會和文明本身帶有更多的資源,可以供養更多的人生存生存條件並不惡略,所以産生容他性。而那時候的歐洲處于一種長期內戰的狀態。資源被快速的消耗,所以産生了更多的排他性,那麽當兩者相遇的時候,自然是歐洲帶有更排他性而中東帶有更多的容他性。
可以看出現在的問題事實上和那時候是相反的,歐洲帶有更多的資源不管是在技術上還是經濟上,所以産生了更多的容他性,反倒是中東長期處于內亂和動亂中,所以資源消耗很快,就自然産生了更多的排他性,這種排他性就是極端主義的根源。
宗教和人産生的關系,其實也可以被歸納爲不同的種類。
首先第一類就是最通常的契約關系,對于這類人來說相信宗教的目的是希望能從宗教那裏得到一些解釋,哲學的最大特點就是對已知和未知進行解釋,通常契約關系屬于一般穩定水平,第二類就是信仰關系,信仰關系比契約關系要更加對宗教忠誠,信仰關系是希望從宗教那裏得到某種庇護,事實上信仰關系是比契約關系更加看重契約的一種關系,比如爲何歐洲人總去教堂贖罪,因爲只有沒有罪的人才能上天堂,所以爲了能得到宗教的庇護會非常忠誠的履行信仰。
但世界上還存在一種非常特殊的關系,那就是雇用關系,而雇傭關系最集大成者就是中國。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1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7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09 am

126.宗教的發展③
我想凡是中國人都聽過一個俗語:臨時抱佛腳。
似乎在中國,宗教是一個買賣關系,有事了跑到宗教的場所拜一拜燒香磕頭,如果靈驗了,那就如同大羅金仙一般的供奉著,如果不靈轉頭就罵街。
那麽爲什麽會這樣?爲什麽中國似乎孤立與世界形成了這種雇傭關系?
首先宗教基本上有三種說法,分別是當世論,死後論,輪回論。
這三種說法是不同的,當世論非常簡單比如求雨,求水,求孩子這種對于當世所産生的需求誕生的哲學,可以說一切宗教的開端都是從當世論開始的,當世論是最典型的雇傭關系,雇傭關系的特點就是需要貢品,也就是祭品,祭品從物到人是品種多樣,比如美洲文化就非常喜歡用人祭祀。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開始誕生了對死後的提問,也就開始出現了多神教和一神教,而他們最重要的不同就是對于人死後會如何産生了不同。
一些宗教開始産生死後論,比如基督教的上天堂和下地獄,那麽另一些宗教開始産生輪回論,比如佛教的轉世。
這就産生了更加緊密的關系,契約關系和信仰關系,對于兩種關系來說都牽扯到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死後的問題,但不論是雇傭關系,契約關系,信仰關系,三者都是一種契約關系,都是約定想要得到什麽和需要付出什麽的一種契約。
那麽爲什麽中國孤立與別人呢?
從中國曆史上看並不缺宗教,相反是宗教繁多,但爲什麽沒有一個宗教能達到其他地方的高度呢?如果說信衆不夠是不可能的,如果說不夠信仰也是不成立的,那麽究竟是爲什麽?
我認爲造成這個事實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是門第之限被打開了,第二是族權被壓制。
我們又都聽過一個說法:早死早托生。在中國事實上不缺雇傭關系,契約關系,信仰關系三者的存在,但是中國有外國沒有的一個關鍵特點,門第之限是被徹底打開的。
一個乞丐可以做到一個皇帝,一個窮人可以成爲宰相,一個小商人可以富甲天下,在中國事實上所有領域都是被打開的,只有你能得到機會,那你就可以達到你想要的高度,去除對具體事件的討論,那麽從一個總體可以看出,中國與外國的不同是,想要過好生活,那麽就去努力,努力了就有可能得到,也許這個有可能是非常微小的,但是有可能和沒可能是不同的。
所以對于中國人來說,與其去思考死了以後和輪回,不如抓住當下,所謂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有可能在今生得到想要的就削弱了對宗教的需求,這是造成中國人看似沒有宗教的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對族權思想壓制的最爲成功,不得不說宗教本身就是一種族權思想,相信某個神的一群人非常容易和相信另一個神的一群人發生衝突,而中國産生了孔子的行爲論和商鞅的變法以後經過發展進入了官權時代,使得你想相信什麽都可以(必須要說清楚,邪教是不被承認和支持的。),不同的宗教都在官權的框架下生存,因爲官權是帶有容他性的,所以不同的宗教都可以生存,但是一旦發生宗教和官權的對抗,那麽宗教非常容易失敗,因爲官權提供了更多的保障給所有人,族權對官權發起的挑戰基本上都失敗了,理由在于宗教想要戰勝官權提出死後論和輪回論都是沒有根基的,因爲官權不反對信衆信教(官權只是打壓邪教),所以唯一能提出挑戰的一項就是當世論。
而一旦宗教以當世論挑戰中國的官權的時候就會發現,事實變成了族權對官權發起了挑戰,論制度和管理的先進性來說官權自然是當仁不讓的占據優勢,因爲官權擁有更多的容他性,族權擁有的是排他性。競爭的結果就是官權勝出而族權落敗。
在行爲論的根本大法衡量下官權比族權更得人心,所以在中國官權是實的,而宗教是虛的,理由很簡單,官權不限制宗教發展,又擁有更多的容他性,最終給人的感覺就是中國有宗教卻沒有核心宗教,宗教的地位無法上升到歐洲的地位。
那麽爲什麽歐洲宗教的地位可以上升呢,因爲歐洲是一個族權文化,所以文明的族權文化和宗教的族權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種統一的力量。所以歐洲的宗教力量可以達到頂峰,達到似乎必須要有的地位。那在中國曾經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呢?這種情況是有的,那就是西藏,以後細談。
我以宗教作爲開篇就是爲了講清宗教的發展,因爲一群人歐洲人受不了宗教的迫害,開始離開歐洲,前往美洲。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1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7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09 am

127.征服美洲(西班牙與阿茲特克的對決)
新大陸這個說法是對于歐亞人來說的,新大陸也並不是沒有人,而是有很多民族和國家,西班牙人首先發現了新大陸,然後登陸了新大陸,那麽爲什麽西班牙人可以勝利呢?
我認爲這與西班牙人遇到的人有很大關系,他們遇到了阿茲特克人,阿茲特克人是一個非常尚武的民族,有自己的經濟,文化,軍事等,算得上一個較爲成熟的文明,那是什麽原因使得人數不占優勢的西班牙人勝利戰勝阿茲特克人的呢?
有一種關于阿茲特克人的傳說。
阿茲特克人有一個傳說是曾經有一些“白人”來到了阿茲特克教給了他們生産和生活的技術,然後坐船離開了,並約定還會再來,所以對阿茲特克人來說西班牙人確實夠“白”又是坐船來的,阿茲特克人款待了西班牙人,但沒想到西班牙人暗算了阿茲特克人。
但我認爲這個傳說一半靠譜,一半有點問題,首先關于海上來的“白人”這個很有可能,畢竟新大陸是存在的,而航海中迷失方向的到處跑的船也是肯定有的。但問題是阿茲特克人對于西班牙一點戒心都沒有麽?
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阿茲特克人不認爲西班牙人是來搞征服的,雖然西班牙人的裝備比阿茲特克人好,但阿茲特克人就很弱嗎?
阿茲特克人是非常尚武的一個民族,就其各種儀式上都表現出對武士的尊敬,那麽一個大國怎麽會被一只探險隊擊垮呢?
所以我認爲阿茲特克人一方面不認爲西班牙人是來搞征服的,另一方面他們認爲這是西班牙派出的外交團,阿茲特克人非常想和西班牙建立關系才是我覺得他們款待西班牙人的目的,但是西班牙人不了解美洲的情況,認爲阿茲特克人的熱情是軟弱可欺,于是才暗算了阿茲特克人,就算如此我認爲就當時登陸的西班牙人也不足以擊敗阿茲特克人。
真正讓阿茲特克人失敗的是天花和其他傳染病。
在傳染病的影響下阿茲特克人失去了戰鬥力,使得西班牙人勝利的帶走了大量的財寶和黃金,等這只西班牙船隊回去了,那就不得了了,對于財富和土地,奴隸的渴望,就從此拉開了對美洲的征服。
美洲人倒在了歐亞大陸的傳染病上,但是諷刺的是美洲人也把自己的傳染病給了歐亞人,那就是梅毒。
對于征服美洲的整個過程,疾病都扮演著最重要的位置,當時雖然已經出現了火槍但威力還較弱,只要有優秀的弓箭手,那麽不一定落入下風,但疾病的傳播速度實在是太快了,而且對疾病的不了解造成了疾病的大傳播和擴散。
美洲大陸和歐亞大陸相距太遠,對于兩地的人來說都認爲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今天打開地圖就能看到世界的全貌,但是對當時的人來說,自己的國家很可能就是整個世界,並且雙方一直都沒有尋找對方的需要,這是使得美洲大陸和歐亞路隔絕的最重要原因。
那麽爲什麽歐洲人要找新大陸,事實上和中國還是很有關系的,當時路上絲綢之路被堵住了,歐洲貿易被斷以後急需開通,所以才會進行遠洋探索,誤打誤撞的找到了美洲。
從此拉開了征服美洲的曆史。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1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7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09 am

128.資本主義的進化(資本主義的第一次進化)
從這裏將會開始分析資本主義的進化過程,資本主義是什麽?
下面的內容和資本主義有很大的聯系,而征服美洲之所以中斷是因爲此時先要把資本主義介紹清楚,然後再談清教徒和美洲原住民的戰爭。
資本主義是什麽?
資本主義是一個制度,並不能把資本主義當做一種經濟學的理論,資本主義在歐洲替代了封建制度,使得歐洲進入了資本主義的時代,想要看清歐洲的曆史,就必須看懂資本主義,那麽爲什麽資本主義可以戰勝封建制度?
首先資本主義和封建制度有不同,但也有相同,相同的就是他們都是族權思想,不同的是他們劃定族權範圍的方式不同。
封建制度劃定範圍的方式是通過王權或皇權授予的封地權和階級地位,建立起一套公族壓制旁族的體制進行統治。而資本主義主要劃定範圍的方式是資本,簡單說任何有資本的人都可以加入資本族權。
而兩者的發展是離不開征服美洲的,隨著美洲的出現,發生了什麽改變?
原來封地權是固定的,畢竟國家就那麽大,資本不會超出一個範圍的極限,所以國王和領主擁有最多的資源,但隨著內戰的發展領主們擁有的資源漸漸超越了國王,國王被架空了,在這個整體的趨勢下各國都大體如此,更重要的是不論是戰爭還是擴張都需要資本,所以資本處于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還有就是外面的誘惑越來越大,所以資本逐漸替代了封地權的地位。
當這個地位逐漸重要後就會産生蛻變,這種蛻變就是資本族權可以吸收一切擁有資本的人,他不被封地權和大小限制甚至對身份沒有限制,這就讓資本主義吸收了更多的人和資源,並最終爆發了倒王與保王運動。
這種蛻變最大的體現就是資本主義的第一步進化,也就是替代了舊有的封建制度,事實上歐洲也非常需要一個全新的理論做爲制度的支撐。
那麽該怎麽評價這種蛻變?
曆史認爲資本主義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變革,但我認爲資本主義只是改變了劃分族權的方法,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族權占絕對重要的位置。
那麽爲什麽如此在乎族權?
族權是一種最自然和天然産生的根本大權,一旦人出生就必然帶有這種屬性,比如他是白,黃,黑,棕色人種,族權帶有的特性是無法改變的,他的根本特性就是排他性。
所以一旦帶有排他性那麽就必然引發相互侵占和壓榨,對于國家來說一旦是族權作爲根本,那麽必然發生兩種情況,要麽內亂,要麽外侵。
因爲不論怎麽調節根本上來說公族壓制旁族是無法改變的,爲了彌合雙方的矛盾就必然使用對外的壓榨行爲,通常就是發動戰爭,而歐洲從始至終都奉行的戰略就是侵略體系,侵略體系是歐美曆史的真實寫照。
族權無法調和雙方的矛盾,所以就要到外面去搶好處,但是一旦對外發動侵略體系,最後一定會侵略不下去,從而內部矛盾爆發,所以族權思想要麽內亂,要麽外侵這是一個必然趨勢,所以這也是我認爲族權思想是落後的組重要根源。
而歐洲的行動恰恰應征了整個過程,由于對美洲的征服,歐洲開始了殖民地時代,這也開啓了資本主義的第二個時代。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1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7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10 am

129.資本主義進化(資本主義的第二次進化)
資本主義的第二次進化事實上和第一次可以說是同時發生的,第二次進化就是改變了國家的戰略。首先第二次進化並不明顯,甚至有點看起來多余介紹。
但第二次進化卻是資本主義整個進化過程中值得關注的一步,正是因爲這一步的變化使得資本主義走向了後來的進化道路。爲最核心的第三次變化奠定了基礎。
對于歐洲的封建制度或者封建王朝制度來說,他的戰略目標是什麽?或者說封建制度下最想要的得到的是什麽?
不用細想就可以分析出來,那就是更多的土地和重要的隘口與人力資源,只有更多的人口,土地和關鍵隘口才能使得一個國家壯大,但進入到了資本主義以後,資本主義最關心的和封建制度關心的還一樣麽?
看起來一樣,但是又不太一樣。
對于資本主義來說,最想要爭奪的是能産出高附加值商品的地方,比如礦産,珠寶和毛皮制品,誰有更多的高附加值商品出産地,那麽誰就在商業貿易中站得先機,這個蛻變的過程又剛好趕上了殖民時代,所以歐洲開始瘋狂的對外擴張。
歐洲人總喜歡把工業革命當做區分曆史的分界,但是事實上工業革命前就沒有工廠作坊了麽?真相是之前也有,如果說只要進行了工業革命就注定成功,那爲什麽亞洲四小龍和四小虎時代的工業革命和日本産業革命會失敗?還有被譽爲香蕉共和國們的工業革命爲什麽會失敗。還有最講究工業化革命的蘇聯爲什麽會瓦解?
所以工業革命只是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的一種手段,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過程,不能把工業革命當做成功的根本,歐洲的根本是得到了從其他大陸的補充,這種補充是包括了生産力和生産資料的一次大補充,也就是通過殖民手段的成功,使得自己的實力大增,這才是歐洲成功的關鍵。
在歐洲得到這種資源補充之前,爲何不向南的北非和向東南的中東謀求發展,而非要坐上沒有保證的船只去進行遠洋冒險?
理由和真相都非常簡單,因爲不能。如果歐洲人能打得過中東,那爲什麽還要進行遠洋貿易呢?
看曆史時如果一不小心就帶有一種成功者戰無不勝,失敗者軟弱無能的意識,因爲事實就是成功者贏了,所以曆史往今天的方向發展了,但是想要正確看待曆史,思路就必然要回到過去,勝利總是稍縱即逝,甚至一瞬間勝負就發生了改變。
這有這樣才能看清曆史。
資本主義一共有五個大的變化過程:分別是第一次變化替代了封建制度,第二次變化改變了戰略思想,第三次變化誕生了預期經濟,第四次變化誕生了虛擬經濟,第五次變化誕生了全球化。
在這五次變化中第二次變化最難被重視,也最難看清,因爲第一次和第二次是相互作用的,第二次變化後歐洲改變了爭奪的思想,開始通過不斷的擴張,主要得到的是兩大方面,一方面是大量資源,一方面是大量的人力,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奴隸資源。
如果說資本主義發展了商品經濟,那麽之前就沒有商品經濟麽?
答案也是有的,資本主義的第二次變化就是改變了國家戰略的方向,從爭奪土地變成了爭奪資源,這兩者有何不同?表面上都是爭奪土地,畢竟一切資源都來源于土地,但事實是不同的,封建時代爭奪土地是爲了發展封建勢力,土地越多越好,而資本主義爭奪土地是爲了發展資本,土地上帶有的資源越多越好。
資本成了控制國家的核心,也就是資本族權替代了封建勢力成了國家的核心。發生了這個最關鍵改變後。
歐洲各國都開始了對外擴張,這就爲第三次變化制造了機遇,而把資本主義當做經濟學理論的想法,也正是第三次變化的出現,使得歐洲得到了一次真正的發展。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1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7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10 am

130.資本主義的進化(資本主義的第三次進化)
我想一定有這樣問過你:“你知道什麽是股票麽?”而這個答案電視上也有人總在說:“買股票,就是買預期。”
首先電視上的人說的是真話,買股票就是買預期,預期經濟在今天已經無處不在,你會買保險,買股票,買理財産品,那麽什麽是預期經濟,爲什麽明天可以用來買賣?
因爲資本主義經曆了第三次進化,在那個殖民時代各國都需要一樣東西,不用說那自然就是“錢”,發動戰爭需要很多錢,所以漸漸的各國都沒錢了,但是各國都需要繼續征伐。若問爲什麽?因爲你停了下來,別人還在繼續,那麽將來你就會處于下風,于是需要錢繼續來打仗。
那麽錢從哪裏來?
基本上各個文明都會出現一個現象,那就是都有一群發國難財的人,對于他們來不在乎國家的命運,重要的是自己能否獲利,如果能獲利那他們就支持國家,如果不能就袖手旁觀,所以資本主義打上了他們主意,他們發明了:
預期經濟。
我們假設英國看中了一塊土地,需要付出成本爲1磅的代價,而收益是2磅(爲了講清楚這個過程,所以用最簡單的方式進行。)那麽對于英國來說這個買賣是非常值得的,但是因爲打仗已經沒錢了,所以需要借錢,想借錢就要利息,同樣要有抵押。
英國開出的價碼是拿出0.1磅作爲好處,然後用自己的信用和國力作爲抵押,也就是成本變成了1.1磅,而受益變成了0.9磅,其中的0.1磅被願意借給英國錢的人拿走了。
于是英國打下了那個土地獲得了0.9磅的好處,這個過程英國和那個土地的原有者在進行戰爭,之所以下注是因爲大家都認爲英國會贏,所以借給了英國錢。借給英國錢的時候英國還沒有打下來,但人們認爲會打下來,這就是買了一個預期。結果英國打了下來,這樣英國雖然減少了0.1的好處,但是借到了錢打下來土地,得到0.9磅的好處。
這就是預期經濟。
預期經濟事實上是從侵略文化進化而來的,對于侵略文化也是如此,看中了某個地方然後去進攻,得到了以後從中壓榨好處,然後再進攻,在壓榨,在這種不斷的循環下羅馬強大了。但是問題是這個方式有一個致命的弱點。
預期經濟一旦開始就必然預示著最終衰落,這也是侵略體系的問題。
首先英國爲什麽要做預期經濟,理由一是英國需要錢,理由二是英國通過預期經濟可以使得原來坐山觀虎鬥的人把錢拿出來給自己。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假設英國在借錢的時候是0元,打下來那個地方前他因爲借錢成了-1磅,打贏了戰爭以後變成了0.9磅,于是他瞄准了下一個對手,同樣開出了0.1磅的價碼,這次贏得了2.9磅,這樣英國擁有3.8磅,如果能夠這樣持續下去,那麽英國會非常快的擁有錢,但是問題來了,我們假設英國擁有3.8磅,他看中了一個地方,想去征伐,可這次的對手有些強悍,那麽投資英國的人就會産生疑慮,會要求增加成本,從0.1增加到了0.3磅,收益原來是5磅,但是隨著成本上升,結果收益是4.7磅。
如果英國快速戰勝對手,那麽英國收益是3.8磅+4.7磅=8.5磅,但問題是英國的成本不會總是1,所以假如某個兵團戰敗了,那麽成本很可能上升到1.5,那麽收益因爲增加了成本的0.5就變成了8.0。
從現在看起來似乎英國從0磅賺到了8.0磅,似乎英國富有了,也非常強悍了,確實如此,這也是爲什麽英國能成爲日不落帝國的原因,但別忘了,侵略體系會有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他的收益是從對方的土地上壓榨出來的,壓榨就會産生仇恨,而仇恨最後會帶來戰爭。所以某天英國控制的地方叛變了,開始打起來了,要付出2磅的代價壓制,英國的儲蓄馬上減少到了6磅。
而這時候比如英法分別看中了不同的地方,英國還想開0.3磅的收益吸引投資,但法國馬上開出0.5磅的收益,這時候資金就會走向法國,而英國想要贏得勝利,那麽就必須增加到0.7磅,而收益是2磅,打仗的成本假設是1.3磅,這時候你就會發現,打仗成本+借貸成本剛好是2磅,所以英國打贏了戰爭卻沒得好處,而現實往往會更糟,也許成本會因爲傷寒,疾病,嘩變,抵抗等各種因素導致成本繼續上升到1.4磅,也就是說成本是1.4+0.7=2.1磅,英國贏得了戰爭卻開始出現了負增長。
沒錯這就是侵略體系的最大問題,成本會越來越高,這時候英國還有5.9磅,假如英國戰敗了,付出了7磅的成本,那麽英國的資産就是負的了,是-1.1磅。
這時候英國就開始走向了下坡路,這時候英國就要選擇要麽借錢,要麽加稅,要麽節流,從侵略體系中得到好處的英國,從富裕開始走向衰落,更重要的,因爲經濟好所掩蓋的社會問題,會隨著經濟越來越不好開始集中爆發,理由很簡單,因爲族權思想必然是公族壓制旁族,所以當社會處于下降狀態的時候,問題就開始爆發。

那爲什麽資本主義會走向預期經濟,其實預期經濟是侵略體系的一種變種,是輔助各國擴張的一種方式,如果沒有這種方式,那麽各國的擴張不會那麽快速,也無法達到那樣的高度,是預期經濟使得英國膨脹到日不落帝國,但是一旦使用了預期經濟,就必然造成最後的衰落,這道理也很簡單,因爲不是每一次侵略都能成功的,也不是每一次戰鬥都會勝利,所謂勝敗乃兵家常事,但問題是一旦負債了,那麽就更要進行預期經濟,不然永遠無法償還。
一個國家發現了預期經濟中的問題,並利用這個問題使得資本主義繼續進化,那就是美國人。另一個民族看出了預期經濟的好處,參與其中,他們就是猶太人。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1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7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13 am

131.猶太人的機會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一個民族看到了機會,這就是長期被歐洲人壓制的猶太人,說起猶太人的曆史,是非常悠久的,但猶太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園被迫流落于世界。
可以說在族權思想的影響下,猶太人一直受到歧視,這道理也不難理解,畢竟土地永遠是最炙手可熱的資源,所以公族自然要壓制作爲旁族的猶太人。
猶太人只剩下兩樣東西可以維持自己的民族性,也正是這兩樣東西使得他們日後可以重新得到機會,這兩樣東西是:宗教和商業。
爲什麽是這兩樣東西呢?
因爲這兩樣東西可以團結猶太人,不被其他文明同化吸收,猶太教緊密的維系了猶太人的社交圈子,而商業促進了猶太人的社會圈子。對于到處流浪的猶太人商業確實是對他們來說最好的一項職業,商業本身就需要流動性,正是這一點給了猶太人機會,從一開始的行走小商販,到不斷加強後形成的商會組織,猶太人一直在努力的增強自己的商業能力。
而資本主義的到來爲猶太人帶來了機會,因爲資本族權的特性使得種族和封地權都不再是主要的入門門檻,資本才是決定地位的核心,猶太人長久以來形成的商業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爲他們有更多的情報和更多的商業技術與社交圈。
必須承認的是猶太人在經曆了磨難以後得到了自己的春天,很快他們就迎來了夏天,因爲預期經濟開始盛行起來。
預期經濟興盛的根本原因就是殖民地時代的開始,殖民地擁有大量資源,想要得到這些資源就需要資本的輔助,所以猶太人的長處就得到了發展,猶太從買賣商品,變成了買賣金錢,那麽爲什麽猶太人可以這樣做的風生水起呢?
因爲最初猶太人在歐洲的弱點反倒變成了長處,在近代以來,猶太人的能力被過高的評價了,那麽這個至關重要的點是什麽呢?
他就是猶太人沒有立場。
對于英國人來說,英國想要打贏戰爭爲自己得到好處,對法國人來說,法國人想要打贏戰爭爲自己得到好處。
那麽問題來了,猶太人爲誰奮鬥呢?
對于猶太人來說,自我族權的意識非常強烈,所以對猶太人來說既不關心英國人是否勝利,也不關心法國人是否勝利,猶太人只關心自己的資本能否得到好處。
猶太人的沒有立場爲猶太人贏得了一個別人都沒有的機會,那就是在擴張史中歐洲各國都需要錢,而猶太人可以借給他們錢。
猶太人擁有信用和資本,任何時刻去找他們都可以有錢借,對各國來說這是一個不能得違約的客戶,因爲戰爭還沒有完,所以錢是一切可以發動擴張的根本。
隨著競爭的加劇,歐洲各國開始對立,這就更造成了錢的重要,比如英法准備要打仗了,那麽猶太人該壓住誰身上呢?
其實很簡單那就是都壓住,即投資給英國人,又投資給法國人,不管是英國人勝了還是法國人勝了,猶太人都賺錢,勝者需要支付給猶太人錢,而敗者更要勒緊褲腰帶給猶太人錢,因爲他們都不知道下一場戰爭是否會更大。
借助這個優勢猶太人富有了,但其實猶太人的這種做法給自己民族埋下了深深的隱患,猶太人之所以可以贏是因爲他所壓住的人還沒有輸光,對于歐洲各國來說侵略體系還在發揮著作用,還在給他們好處,他們可以保證自己的信用。
但如果有一個國家輸光了呢?如果他們被徹底打敗了呢?賭徒輸光了,輸紅了眼就會想起暴力,而贏得人就會去救猶太人麽?事實上他們也恨猶太人。
所以猶太人的成功,爲他們埋下了一個隱患,終于在德國發狂了以後爆發出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1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7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14 am

132.征服美洲(清教徒的逃亡)
宗教的發展是有過程的,除了神的區分是重要的,另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如何信教的問題,這個信教的含義是一開始大多都是廣場式或者集會式,是與祭祀活動息息相關的,由靈媒主持的儀式,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出現了固定的場所比如神廟和神址,人們紛紛到固定的場所進行宗教活動。
隨著宗教的發展,宗教勢力越來龐大,但隨之而來的是人文思想與宗教思想之間的衝突,比如歐洲的宗教勢力上升原因是羅馬帝國衰落後各諸侯國都希望有一個可以充當仲裁者的組織,而宗教就非常好的擔當了這個任務。
等到十字軍東征的到來,宗教勢力發展得到了膨脹,但隨著十字軍東征的失敗,宗教勢力開始失敗,隨著發現了美洲,新的征伐開始了,但這時候資本已經充當了仲裁者的角色,而宗教的作用就小了。
重要一種新的思想出現了,那就是清教徒,清教徒與之前教徒最大的不同不在信仰上,而是在如何信教上,對于清教徒來說渴望脫離教廷的控制,他們認爲人人可自主信教,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信,簡單的說就是中國佛教式的只要信佛人人便可是佛。
清教徒和教廷的關系惡化了,對于教廷來說如果這個風潮一旦興起,那麽自己就有可能衰落,因爲教廷的金源是由信徒提供的,甚至隨著宗教的發展教廷本身就擁有大量的土地和財力,但是一旦人們不再那麽需要教廷的宗教場所的話。那麽教廷就有可能衰落。
于是迫害開始了。
清教徒們想要活下去,或者說想要更好的活下去,于是顛沛流離,可歐洲並沒有無主之地,所以清教徒把目光投向了北美。
我想五月花號是大多北美人都清楚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對于當時的人來其實過得並不好,但是他們漂洋過海來到新的大陸,那裏並不是沒有人,這一點我認爲非常重要,事實上北美住著很多原住民。
只是北美的原住民沒有形成一個嚴密的超級大國,而是以部族遊牧方式分開生活,我認爲美洲脫離世界和歐亞大陸有很多不同。
首先,作爲一塊真正意義上的大陸,本身擁有大量的資源,住在上面的人沒有什麽動力去尋找外面的人,一方面與技術有關,一方面和認知有關,印第安人的落後和中國式的閉關鎖國有很大不同。
對于中國來說當時已經知道了中東,歐洲,東南亞,俄羅斯的存在,但清王朝的爲什麽閉關鎖國我已經分析過了,對于中國來說是一種主動式的鎖國。
而對于印第安人來說,他們是一種被動型的,但印第安人也並沒有拒絕清教徒,相反給了清教徒生存,這一點我認爲非常重要。
我想在現在人盡皆知的感恩節,就是與清教徒有直接關聯的,對于清教徒來說到了北美以後因爲無法適應當地的環境所以很難生存,是印第安人教會了他們怎麽在這片大陸上生存,于是清教徒把這種幫助當成是上帝和神的恩賜。
然而諷刺的是,幾十年後,就開始征伐印第安人,屠殺了他們的恩人。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1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7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15 am

133.征服美洲(新移民13區與舊英國)
隨著新移民在北美開始站住了腳跟,于是開始發展自己的村落,如果事情就這麽下去了,那我想也許北美的新移民就可以簡單的生存了,因爲對于他們的出生國來說,尤其是英國來說新大陸基本上屬于蠻荒之地。
但新移民得到了發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貿易,比如煙草貿易,貿易使得新移民不但可以生存,還會財源滾滾滾,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向美洲移動。
這個道理很簡單,在歐洲雖然有一定保障,但是對于中下層的窮人來說,北美才是他們翻身的機會,去北美成了一種選擇。
人多了就會産生矛盾,這種矛盾是多元的,有新移民和印第安人的矛盾,有新移民自己之間的矛盾,有新移民和出生國的矛盾,而且新移民並不是向著同一地點遷徙,反倒是形成了不同的區域,各自在所處區塊生存。
北美成了資本,人力熱衷的地方,再加上北美本身就是一塊資源豐富的地方,所以不用說,北美越是發展,就越來越受到歐洲各國的重視,各國都開始了試圖對北美的控制,尤其是英國,此時的英國已經是歐洲最強的國家了,如果再能得到北美的控制,那麽對于英國來說只會變得更加強大。
于是英國的力量開始向北美滲透,這引起了新移民與英國的主要矛盾對立,新移民來到北美的初衷就是躲開英國和歐洲的宗教迫害和政治壓榨。
但現在自己取得的成績很快就又被英國和歐洲惦記上了,自然心裏是不開心,正是這種控制使得原本沒有聯系的北美各區域開始相互聯系,一共有13塊區域。隨著發展的加快和歐洲局勢的變化,對13區的壓榨日漸嚴重,英國擊敗了其他競爭者,尤其是法國,取得了北美的控制權,從這裏開始北美的主要勢力就是英國的統治。
可是取得了控制權的英國並沒有減輕壓榨相反是更大的壓榨,我認爲這種態度最後激發了後來的獨立戰爭,對于新移民來說來到新地方想要更好的生活,可是隨著英國的壓榨,讓他們比原來在歐洲還不如,英國對本土的壓榨肯定沒有對殖民地的強,英國在北美用絕對的實力來確保自己的利益。
當時的新移民主要分成兩派,一派是反英派,一派是忠英派,由于13區之間相互開始加強了聯系,逐漸誕生了反英勢力,我認爲英國對殖民地的態度,是侵略體系的最好表現,對于新大陸來說,這裏可以提供大量的資源給英國,那麽英國用這些資源幹什麽呢?
用來新的征伐。
對于當時的英國來說取得整個霸主地位的過程並不是平坦的,所以每一次的征伐或者戰爭都需要錢的支持,事實上從壓榨的程度上就可以看出英國的興衰。
越是壓榨的厲害,說明用錢的地方就越多,就越說明英國內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占領了一個地方,本應好好經營,但是無盡的壓榨說明了,別的地方需要用錢,所以才要壓榨,勝負總是難免的,要注意的是侵略體系也存在一個完美平衡點,當這個平衡點達到的時候,是最富足,最強的時刻,而一旦過了這個平衡點就會向下發展。
一旦開始向下發展,那就會不斷不斷的加碼,可越是加碼反抗就會來的越激烈,最後瓦解,就當時的情況說,北美13區給英國帶來源源不斷的好處,這種肆無忌憚的壓榨,終于突破底線。
獨立運動從此開始。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1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7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15 am

134.征服美洲(沸騰的波士頓)
爲什麽從這裏標題還是征服美洲,因爲理由很簡單,當時還有大量的印第安人存在,而新移民還沒有成立美國,所以才是保持標題征服美洲。
俗話說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對于英國的持續壓榨新移民開始決定反抗,我認爲新移民想要引發的革命從一開始就是民權式的,這一點我認爲非常重要和關鍵,當時的時代是資本主義的時代,但歐洲式的資本主義和美洲式的資本主義帶有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新移民缺少融合,以後要細談,新移民組成的反英聯盟是一種松散的聯盟。
波士頓作爲當時北美的貿易中轉站,自然備受矚目,在那裏發生了著名的兩次事件使得波士頓沸騰了,一個是波士頓慘案,一個波士頓傾茶事件。
波士頓慘案發生的原因是英國士兵對人群開槍打死了人,造成了大量新移民聚集在波士頓,英軍被迫撤出波士頓。然後又返回逮捕了一些人。值得注意的是爲英軍辯護的律師約翰.亞當斯在之後成了《獨立宣言》的簽署人之一,並成了總統,他兒子成了第六任總統。
波士頓傾茶事件發生的原因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生産的茶葉滯銷,爲了讓茶葉賣出去于是給茶葉帶有優惠性政策,但英國對北美實行了壟斷性銷售,表面上看起來這只是茶葉的問題,但實質上這是對北美13區的一種壓榨行爲。
前後對比兩個事件就不難發現一個現象,一方面英國對北美13區的壓榨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就是反抗力量在慢慢的發展。
在波士頓發生的事件只是北美13區的一個縮影,2年以後就爆發了戰爭,13區和英國的對抗已經開始明朗化,那麽值得注意的是什麽呢?
13區是一種什麽組織形式。
這是我關心的內容,因爲這將決定了美國出現以後會是什麽形式,美國是近代史中一個非常特殊的國家。
他的特殊性就在于他區別于其他國家的組織形式,以後細談,原本13區之間是沒有什麽必要組成國家的,是英國打敗了其他競爭者後,尤其是法國的挑戰後,形成了控制權。
所以重點就在于美國的組織形式或者說能形成聯盟並進而形成美國這個國家的基礎就在于反英鬥爭上。
這是美國建國的基礎。
另外還有一個細節被隱藏在曆史下面,那就是從一個小的局部看北美的13區形成了一個反英聯盟,而從一個更大的局部看,反英聯盟正在擴大。
其他歐洲國家暗中支持13區,走私武器,資源給13區,才是13區有資本開展反英鬥爭的根本,所以在歐洲也形成了一個反英聯盟。
在七年戰爭中失敗的國家並不甘心就這麽失敗,七年戰爭讓英國賺的是盆滿缽滿,英國嫣然成了歐洲和13區的聯合敵人。
所以在一個更大的格局上,形成了一個聯合反英聯盟,這個聯盟的成立爲美國獨立戰爭最後勝利贏得了機遇。
而波士頓只是整個即將沸騰的大格局中的一環,波士頓就像是水壺的壺嘴,當熱水燒開了以後如果外面看波士頓是非常顯眼的,因爲壺嘴正在鳴叫,蓋子在啪啪作響,但看不見的壺內部,各種勢力正在翻騰與交織。
當突破了臨界後,北美民兵在萊克星敦打響了第一槍。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1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7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16 am

135.征服美洲(到底是誰制造了北美與英國的對抗?)
有這樣一個問題是否有人想過,爲什麽英國要那麽嚴重的壓榨北美?
曆史總隱藏著真相。
壓榨殖民地是一個常態,要不然就不叫殖民地了,從當時的情況上英國總體上是一個勝利的姿態,戰勝西班牙取得走向海洋的資格,實現了資本主義後開始擴張,足部遍及整個世界,在七年戰爭中取得勝利,占領印度,擴張東南亞。
那麽英國應該很富足才對,即便有侵略體系的問題,但總的看來當時的英國是處于一個絕對優勢中,在這種優勢時爲什麽要壓榨北美呢?
尤其是那麽狠的壓榨,這是爲什麽?
因爲中國。
造成北美13區和英國交惡的主要原因是無盡的壓榨,那麽這和中國有什麽關系呢?
這關系非常簡單,那就是錢。
英國很缺錢,當時隱藏在曆史中的真相是這樣的,英國費勁巴拉的打仗,然後好不容易從北美弄來的資源和歐洲賺來的錢,輕易地就被中國賺走了。
英國在與中國的貿易戰爭中失敗了,表面上中國是閉關鎖國,實際上進行的官方貿易,而不管是官方貿易還是走私貿易都戰勝了英國,英國的産品沒什麽人要,反倒是中國的貿易産品經常搶購一空,甚至需要預定,中國的商品是如何發展的,這以後要談。
但不管怎麽說,英國都不應該缺錢,只有缺錢了才會要壓榨,英國決定鴉片爲策略的時間是1773年,而來克星頓槍聲是1775年,鴉片在中國流行是1800以後,通過簡單的時間你就會發現。
中國在當中的微妙關系。
英國人擁有那麽多殖民地,又打贏了基本上所有戰爭,爲什麽沒錢?爲什麽要對殖民地瘋狂壓榨,因爲英國的錢正在大把大把的坐上船只運往中國。
運過去的貨物沒人要,運回來的貨物人人搶,這種現實讓英國人即憤怒又無奈。所以才要選擇鴉片,但鴉片也是一種物品,想要他成熟需要時間和技術,在沒有找到鴉片和成熟的技術前,錢在瘋狂的外流。
這才是造成了英國壓榨各個殖民地根本原因。
我認爲現在對曆史最大的誤區就是把世界切開來看,認爲亞洲,歐洲,北美三方當時是孤立的,但我並不贊同,因爲本來各方都是相互交織的。
英國與中國的貿易戰失敗使得資本外流,資本外流英國就缺錢,因爲缺錢英國就壓榨13區,13區被英國壓榨産生憤怒,因爲憤怒結成了反英聯盟,歐洲各國看到了在13區打敗英國的機會,組成了更大的反英聯盟,這就是一直被隱藏的事實。
英國侵略體系的完美平衡點恰恰是遇到了中國,從這時候起英國開始出現下降,表面上後來英國勝利的打敗了中國,但是無法阻止的是北美的崛起和他的衰落,以後細談。
一場以北美爲舞台的反英戰爭就要開始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1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7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16 am

136.反英大戰(萊克星頓的槍聲)
英國與13區之間的矛盾已經無法調和,爲什麽總在提13區,今天的美國自然是一個國家,但當時並不是一個國家,相互更是各自爲政。
對于當時的13區來說到底是忠于英國,還是反抗英國並不是那麽容易選擇的,英國擁有強大的實力,俗話說的好,先出頭的椽子先爛,誰也不願意首先跳出來反英。
所以真正大的勢力都在等待,對于13區是如此,對于歐洲各國更是如此,英國也明白這點,他們准備拿最弱的民兵下手,如果能打擊民兵的勢力,那麽就能壓制一些反英的氣焰,而作爲標志性事件的萊克星敦槍聲就在這種前提下打響的。
英軍派出了800人到萊克星敦去清剿武器,但軍隊還沒有出城就已經被民兵知曉了,萊克星敦發生的戰鬥是一場非常標准的埋伏戰,不明情況的英軍進入村莊征繳,于是戰鬥打響了,英軍遭遇了失敗。
萊克星敦戰鬥本身並不算大,對于英國和13區民兵來說只能算是一次交手,重要的是英軍被擊敗後,反英戰爭便開始了。反英戰爭進入了第一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主要是忠英派和反英派之間的博弈,首先清教徒和13區裏的不一定都是英國人,對于非英國人的新移民來說,反英是自然的,對于英國的壓榨早就不滿,隨著反英的聲浪日益壯大,加入反英並不難。
但是難的是忠英派們,尤其是本來就是英國人的大量清教徒和新移民,對他們來說有幾種情況,大致歸來要麽是清教徒想要躲避迫害而來北美的,要麽是想要謀取一個新發展的英國人,還有就是其他理由來到北美的英國人,對于他們來說選擇反英還是忠英關系到整個13區的形勢。
這些人處于一種矛盾之中,一方面對于英國的感情是客觀存在的,一方面又不願意再被壓榨,尤其是清教徒,很多人對宗教的迫害本就帶有怨氣,想要置身于世外求一個發展和安靜,現在英國又追了上來繼續壓榨,比原來壓榨的還要狠。
忠英派對英國的怨氣也越來越大,這時候英國的選擇將決定局勢,英國對于北美的態度讓忠英派失望,只是一味的打壓征繳,卻對引發怨氣的緣由置之不理,更有甚的還不斷的加碼壓榨。本來13區的聯系並不強,雙方之間也存在矛盾,更存在分歧,這也是我一直把美國的前身一直敘述爲13區的關鍵原因。
英國的態度讓反英派越來越堅定的走上了反英的道路,而忠英派對于英國的失望,也開始轉向加入反英派。
原本對13區來說是一盤散沙的死棋,被英國的態度走成了活棋。
對于分散的13區本身來說,倘若只有1區反英,英國下重手一定能取勝,13區搖手相望,都看著對方的態度。但是局勢發生了轉變。
英國抓不住根源,只能四處遊走,到處征繳,這就讓13區都開始感受到危機,因爲13區都存在反英與忠英,重點就在于英軍不斷的增兵進入北美,英軍的實力在增強,那麽13區的自主權就在日益喪失,這壓斷了最後忠英的立柱,使得忠英的人開始紛紛加入反英。
忠英派紛紛轉向加入反英派促成了北美反英聯盟的成立,這使得反英成了13區共同的目標,正是這個目標借助著萊克星敦的戰鬥爆發了起來,促成了之後的《獨立宣言》出現。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1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7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17 am

137.反英大戰(解析《獨立宣言》)
《獨立宣言》是13區爲反英所簽署的一個盟約,更是催生美國的關鍵,對于《獨立宣言》的褒獎我想各種史書和文人都已經有過全方位的闡述,甚至是做到了一句一字的解釋。
那麽我是怎麽看待《獨立宣言》的呢?
《獨立宣言》的出現讓反英戰爭進入了第二個階段,原本並不團結的13區,因爲英軍的態度,反倒團結了起來,更是簽署了《獨立宣言》成立了新的國家。
美國。
美國是近代史上一個非常另類的國家,按理說美國是一個非常現代的國家,即便在那個時代,也是繼承了歐洲的一切,有很多人認爲美國的誕生是世界曆史的一次大變,似乎打開了一條新路。
但我有自己的看法。
從表面上看確實如此,美國從一開始就是走的資本主義路線,但我認爲美國並沒有走向一條新路,只是重複了一條老路,就是回到了文明的最初階段,氏族時代。
以部落之間的融合達成了一個共同聯盟,這是大多文明的必經之路,而美國只是重複走了一遍,爲什麽下這樣的定論?
因爲族權未變。
歐洲曆史分氏族時代,封建時代,封建王朝時代,資本主義時代,看起來是不斷的持續變化,不斷的進步,但唯有一樣未變,那就是族權未變。這一點歐洲沒有變,美國就更不會變。這點如果不變,那麽一切的核心就都沒有真正的大變。
促成《獨立宣言》的時機是什麽?
是反英聯盟的成立,正是反英才促成了《獨立宣言》,族權思想不但沒有被減弱,相反是加強了,在北美並不是沒有原住民的,而美國的誕生是一個由移民組建的國家,這個新生的國家又不是因爲一個人,或者一個家族帶領強大後立國的,以後細談。而是因爲出現了共同敵人,然後聯盟起來的。
換一個說法的話,歐洲各國是由族權時代發展到資本主義的,發展的過程是由上至下的,是資本族權最終打垮了封地權,美國是反過來的,從一開始就是資本主義制度。可以說美國是資本主義的集大成國,這以後細談。
那麽爲什麽要那麽的看重族權思想呢?
如果族權思想沒有改變,那麽美國就不是新的創造出了一種思想。王權,官權,民權,族權,四大基本大權就沒有改變,並沒有出現第五大權,看起來美國走了一條新路,而事實上美國只是回到了文明的起點,並只會是重走曆史。
那麽美國最終會走向哪裏?
想要搞清美國走向哪裏,就必須認清族權思想的特性,我已經多次的介紹這種大權的特性,族權的有兩個根本最值得關注,一個是排他性,一個是追求控制力。
那麽該怎麽理解這句話?
什麽是封建時代?封建時代是以王權進行封地權的分配和階級性的分配組建起的族權思想制度,那麽什麽是資本主義?資本主義是以資本族權進行資本的分配和運轉組建起來的族權制度。那麽封建時代和資本主義有什麽相同?
那就是都是以族權爲根本,這一點並沒有改變。只是由誰作爲仲裁者改變了,過去是由王權作爲仲裁者,而資本主義是由資本成爲了仲裁者。
另一種說法就是封建時代産生了公族和旁族,公族以壓制旁族爲主,資本主義誕生了剝削與被剝削,剝削控制被剝削的爲主。
美國給予人錯覺的一點就是認爲在歐洲已經經過的發展,在美國不會重演,因爲文化和社會的發展讓人們認爲美國只會繼續發展,但結果恰恰是在歐洲經過的發展,在美國建立後就必須重新再走一遍。
如果這樣說複雜難懂的話,那麽簡單的說,在《獨立宣言》簽署前13區是屬于英國的,如果認爲《獨立宣言》簽署以後新出現的美國會繼續按照英國所處于的時代繼續發展,那麽是錯的。
結局相反,美國會重新發展,回到英國文明出現前的狀態,然後從新發展一遍,也就是說美國不會變的更先進,會産生一種錯位感,這種錯位感就是表面先進了,但始終上倒退回了原點,然後從原點從新發展。
我相信這個想法會很難懂,但是我會逐漸進行梳理。
《獨立宣言》簽署後誕生了一個新的國家,但沒有誕生出一個新的大權,美國會按照歐洲的道路重新再走一遍,但首先新生的美國要和英國開戰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1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7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17 am

138.反英大戰(獨立戰爭)
有了《獨立宣言》就肯定發動戰爭,美國進入了反英戰爭的第二個階段,也就是正式的與英軍撕破了臉,第二個階段是真正的獨立戰爭階段。
對于歐洲各國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機會,一個反英的機會,但他們不能輕易的參與其中,這道理很容易理解,畢竟英國很強,只有等英國和美國打到難解難分的時候,歐洲其他國家投入戰爭才會讓英國失敗。
所以在孤立無援的時候,對于美國來說打成僵持就算勝利,但對于英國來說在北美鬧成了這樣,就必須全勝,因爲北美殖民地與其他殖民地有些不同,北美殖民地起義是移民起義而不是原住民起義,相反由于人手不足,英國開始拉攏一部分原住民反美,這一點也是日後造成美國對原住民印第安人痛下毒手的原因之一。
說到美英戰爭就不得不提一下華盛頓,華盛頓是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華盛頓本身是一個忠英派的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奮鬥已經變得擁有莊園,財産,本可以呆在自家的莊園裏生活,但是隨著北美的沸騰,從忠英走向了反英,最終投身于起義。
但起義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相反,既要付出嚴肅的代價,又要付出艱辛和痛苦,並且在一開始的戰鬥中並不占優勢。
那麽爲什麽可以勝利?
我認爲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擁有優秀的人才,一個是英軍雖然強大的,但數量不足,分別看來的話,對于剛出現的美國來說人才是最重要的關鍵,能夠挽留住人才是當務之急,畢竟對手強大,而自身弱小,如果無法保持團結,一哄而散的話戰爭就會失敗。
在戰爭中不管是民兵,還是大陸軍都表現出了堅持和奮鬥的態度,那麽華盛頓怎麽看待美國軍隊,又想用什麽戰術呢?
我認爲華盛頓是一個非常聰明和務實的人,在軍事才能上華盛頓並沒有展現出任何優秀的戰術和戰鬥,並且經常錯誤指揮,而且經常戰敗,但在整個戰略上華盛頓卻把握住了根本局勢。
對于華盛頓來說他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他所率領的軍隊,並不那麽團結,雖然熱情可嘉,但戰爭是殘酷的,不能僅靠器宇軒昂就得到勝利。內部派系林立,相互紛爭不斷,再加上裝備,武器,訓練等不足所以造成了不團結的事實,但這支軍隊爲何能堅持下去?
因爲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反英。反英讓他們走到了一起,讓他們堅持了下去,這一點是不變的。
所以華盛頓選擇了避開與英軍決戰的戰略,不斷的襲擾和迂回,這麽做的好處是明顯的,爲什麽華盛頓屢戰屢敗卻可以繼續戰鬥,因爲每次失敗雖然損失了人員,但是更多的反英勢力加入其中,對于英國來說,非常希望和美軍進行決戰,在決戰中消滅美軍,從而穩定局勢。
但是英軍未能如願,在戰鬥中英軍往往無往不勝,但是在一個更大的環境中,英軍找不到美軍的主力,無法完成決戰,無法決戰就意味著戰爭必須持續。
另外英軍在北美的人數非常之少,不僅是戰線越拉越長,補給開始變得繁重,另外加入反英的人越來越多,大有打贏了戰爭卻失去了戰略的意味。
對于戰局本身來說英軍強而美軍弱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美軍敗了雖然打擊士氣,但並不會遭遇整個戰爭的瓦解,因爲越是開戰壓榨就越重,反英就越猛烈,如果取得勝利卻能激勵整體士氣,局勢每一天都在發生變化。
這裏就是看待美國的問題了,美國的建國是獨立打的麽?
我認爲如果美國是獨立打的那麽戰爭很可能持續更久,相反的是,隨著英軍從主動慢慢陷入無休無止的戰爭,歐洲人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正是歐洲人的變化讓事情出現了轉折。
局勢即將變化。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1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7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20 am

139.反英大戰(歐洲人的調整)
戰爭在不斷持續,對于歐洲人來說,整個局勢正處于一個微妙之中,英軍不難感受到從美國民兵和大陸軍槍管裏射出的子彈帶有點歐洲味。
事實上英國也不難察覺歐洲其他國家正在暗中幫助美軍打英軍,所以一開始想要速勝的英軍陷入了被動,就當時情況看,英國並不是只有新大陸在用兵,亞洲才是更加有誘惑的地方,新大陸的資源再富有,也只是資源,而亞洲卻有財富存在。
尤其是東印度公司把鴉片變成貿易産品進入中國後,開始出現效果,在貿易上的失敗開始被鴉片拯救,所以到底是拘泥于與美軍繼續奮戰,還是把視線投向更廣泛的亞洲和其他地區,成了英國的難題。
因爲當英國陷入難題中的時候,歐洲國家還在四處謀求發展,對于英國來說,如果持續花費大量財力物力,進入到一種無法脫身的環境中不但無法給自己帶來利益,只能是徒增消耗。相反如果擴大亞洲的實力,把貿易上的損失從鴉片和侵略中奪回來,才是能夠穩住英國的戰略。
所以我認爲英軍事實上轉變了戰略,從全面控制北美,轉向了力保加拿大,在加拿大屬于英國的條件下與美軍進行戰鬥,這種戰略的轉變讓美軍獲得了希望。
做出這種調整我認爲是被迫的,也是無奈的,在美國已經出現了較爲堅固的反英勢力,而在歐洲正在形成更大的反英勢力。
對于此時的法國來說急需轉機,因爲法國內部的局勢已經非常不穩定了,如果可以打敗英國,那麽對于法國國王來說絕對是一個好消息。
法國已經坐在了火山口上,倒王與保王之間的關系已經變得非常微妙了,在資本主義的衝擊下,擁有封地權的王權正在岌岌可危,所以支持美國打擊英國,就成了法國挽救自己的一種方式。
但事實上,這種方式是費力不討好,爲什麽這麽說呢?
因爲族權性的特點是要麽外侵,要麽內亂,對于法國來說基本上外侵已經到了極限,因爲沒有英國的幫助,歐洲很難單獨在亞洲,尤其是中國找到便宜占。
對于當時的歐洲來說,基本上擴張已經進入到了極限,而亞洲是清國的勢力範圍,與清國開戰對于當時的法國來說,事實在有點做夢,因爲清國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大國,並且重要的是清國一直是給予歐洲人***上國的感覺的,當時的清國實力到底如何事實上是一個迷。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法國難下定論。
確實中國是一塊大肥肉,但想要吃之前還得好好看看自己,畢竟和大國開戰,很有可能陷入持久戰,而一旦陷入持久戰,就必然失敗。
所以法國把目標放在了打擊英國上,希望以擊敗英國讓自己獲得歐洲宗主權來平複一下內部的紛亂。但問題是法國和英國在美國的戰爭事實是一個消耗戰,法國輸掉了7年戰爭,又損失了在北美的殖民地,消耗了半天除了歐洲人自己損失以外,並沒有什麽斬獲。
但法國已經顧不得那麽多了,與連勝的英國不同,如果法國不能抓住反英的機會,那麽自己只能是更加衰弱,會讓內部更加不穩,而英國就算在北美失敗,也可以在亞洲繼續發展,所以法國決定孤注一擲,參與到北美戰爭中。法國下定了決心,其他歐洲國家決定跟進。
戰爭來到了第三個階段。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1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7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20 am

140.反英大戰(英國戰敗)
到了這一步,局勢已經很明朗了,英國開始陷入不利,對于英國來說在美國死拼硬耗能在取勝的時候真正贏麽?
這就是牽扯到侵略體系的一個大問題了,對于已經取得的好處來說,壓榨已經成了常態,但一旦激起起義或者反抗,那麽即便撲殺勝利,也只是消耗了自己,卻不能再取得勝利,這種勝利只是維持了自己在殖民地的統治,並不能獲得更多好處,相反會元氣大傷。
讓我們來看一下非常著名的“薩拉托加大捷”。
薩拉托加大捷是發生在1777年10月的一場戰鬥,過程並不複雜,關鍵是戰果,英軍損失600人。
那麽請問爲什麽損失了600人就對英軍産生了難以估量的損失呢?當時英軍擁有超過3萬人的軍隊,再加上各印第安人的軍隊,600人的損失不足以扭轉敗局的,所以真正發生轉變的是英國的態度和歐洲的態度。
看曆史總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你會不自覺的給自己制造障礙,比如用今天的視角去看,美國是一個超級強國,擁有大量軍隊,全球到達,簡直是強大無比。那麽如果用這個既成事實的視角去看過去,就會感覺打敗英國就如同屠豬宰狗一般。
可事實上是英國占據優勢,如果英國因爲損失了600人,就迎來了戰爭的轉折點,那是不是這個英國也太弱了?並且當時的英軍已經占據了費城,那麽爲什麽擊敗了一支掃蕩的部隊就成了戰爭的轉折點?所以我認爲薩拉托加大捷是無論如何也不是轉折點。
我認爲當時的英國已經認定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希望在北美進行一次切割,把所有反英的人都向美國趕,英國希望可以保住加拿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當時也並不大,與今天差距還是十分大的。
我認爲英國真正想明白的是,保加拿大壓制美國是英國的戰略,那麽這個戰略實現了麽?
我認爲實現了。
真正的戰爭轉折點是美法同盟的簽署,美法同盟一簽署,歐洲隨即卷入北美戰爭,原先占領費城的英國退出費城改保紐約,美軍不戰而勝重奪費城。結果英軍在當年年底就又打敗了美軍,美軍損失極大。
但局勢已經不可逆轉了,歐洲內部開始大戰,法國的加入讓其他歐洲國家也不會坐視不理,一場整體的反英大戰開始了。
戰爭的節奏變化了,除了在北美開戰,在歐洲西班牙和法國也要進攻英國,英國被迫轉變策略,與法國開戰,在這個轉變發生後,英美戰爭事實上弱化了。
而歐洲內部的征伐加劇了,歐洲反英浪潮爆發,在整個大局勢變化的前提下,美軍才”真正“的扭轉了局勢。
美國獨立戰爭在這個基礎上勝利,英國與美國簽訂停戰條約,而法國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那就是英國的囂張氣焰被打敗,最終在巴黎簽訂合約。
但戰爭的結果卻不像法國想得那麽舒心,僅僅幾年後法國就無法阻止的爆發了法國大革命,法國阻止了英國的無限擴張,把英國從勝利中拉下馬來,但自己也耗盡了精力,開始爆發內亂。
而美國和英國的戰爭並未就此結束,新的戰爭又開始了。那就是以美國對英國和印第安人之間的美英印戰爭。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1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7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20 am

141.美英印戰爭(獨立戰爭後的影響)
爲什麽我不把獨立戰爭當做美國的建國專題?而是用反英戰爭作爲標題呢?
因爲我認爲這樣敘述比較的公平,假如我把獨立戰爭寫成了是美軍戰勝了英軍的話,那麽接下來的美英印戰爭怎麽寫呢?
英國在失去13區控制權以後並不是從此退出了北美,而是還保留著加拿大的地盤,重要的是這時候的英國已經被拉下了連戰連勝的寶座,在與反英大聯盟作戰的時候互有勝負,已經不能那麽飛揚跋扈了,甚至在北美英軍已經陷入被動,甚至絕境。
可問題是,在面對這樣的英軍時,美軍不但毫無斬獲,還連戰連敗,輸掉了北上的戰爭,這一點必須要寫出來,對于美國來說唯一的最好時機恰恰就是在英國輸掉13區後産生的,在這個時候英國正在收拾歐洲內部。
這時候是美國統一整個北美的唯一機會,如果美國能戰勝殘存的英軍,那麽很有可能占領整個北美,可美國失敗了。
那麽這是爲什麽?
如果說美國是自己打贏了獨立戰爭,這就無法自圓其說了,獨立戰爭階段英軍強而美軍弱是事實,而且英軍帶有的是壓倒性的優勢,那麽爲什麽到英軍弱而美軍強的時候反倒連戰連敗呢?
所以唯一說的通的只有一點,那就是美國的獨立戰爭是一場反英大戰爭,對于美國來說是由13區建立的一個新型國家,對于整個大環境來說,反英是歐洲內部的一次大調整,在這個大背景下,英軍讓出在13區的利益,爲的是退而求其次,要在北美留下可以紮下根基的地方,那就是加拿大。
英國在13區已經失控,所以英軍和忠英派開始選擇走向北方,在北方紮住陣腳,此時把英國從連戰連勝拉下馬來的歐洲完成了自己的預定目標,所以停止了對美國的庇護,尤其是法國,在付出了代價以後,並沒有使得自己能夠達到拯救王權的目的,進入了內亂,也就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法國的大革命讓歐洲其他王權國家進入恐慌中,相互開始調整。
所以失去支持的美國開始獨立和英國的最後勢力作戰,這就是整個美英印作戰的大前提,甚至可以說,假如說美國的獨立戰爭是自己打得,那麽法國大革命的走向就出現了問題。
法國爲了遏制英國,耗盡了精力産生了法國大革命,這是我認爲爆發大革命的起因,重要的是法國大革命是法國內部走向調整的一個過程,那麽法國投身到反英聯盟中必然和之後的法國大革命發生聯系,倫理關系是法國幫助了美國。
假如美國是自己打的獨立戰爭,那麽法國只是從旁邊協助的話,那倫理就變成了美國的革命引發法國對王權的不滿,從而之後爆發了大革命,這樣說的話,確實突出了美國的作用,但是這個突出是有問題的,因爲美軍並不是一支強大的軍隊。
在歐洲各國相繼投入戰爭前,美國並沒有真的能夠擊敗英國,而英國也一直對美軍帶有壓倒性的優勢,這一點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改變的,倘若沒有歐洲加入,英美戰爭只能打得更久。
所以美國的建國是美國撿到了一個大便宜,反英聯盟中的歐洲各國都爲美國的出現做了貢獻,歐洲內部打了個夠,但最後英法都無奈黯然離場,美國在紛亂鬥爭中存在了下來。
這個國家終于要自己面對這個世界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1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7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20 am

142.美英印戰爭(第二次獨立戰爭)
對于印第安人來說,生活在北美是他們從祖輩那裏就開始的一種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自從歐洲人來了以後就沒有安生過,今天是這邊打他們,明天是那邊打他們。
印第安人最想要什麽?
我認爲最想要的是生存,所以印第安人和英國組成了聯軍,對英國人來說原本是要征伐印第安人的,這一開始是他們做過的事情,也是整個歐洲殖民者都在做的事情,但隨著美國的興起和其他國家反擊英國的行動越來越洶湧,英國在北美的日子越來越艱難。英軍在加拿大已經只有爲數不多的軍人和忠英派了,所以英國也轉向了與印第安人結盟共同對抗美國。
但兩者的目的是相同的,英國想要遏制美國的進一步擴張,印第安人也想繼續生存,兩者走到了一起,可請注意,兩者又有著不同,對于英國來說保護加拿大的利益就足夠了,對印第安人來說還有廣袤的土地需要保護,這爲後來英國抛棄印第安人埋下了隱患。
不過值得一說的是,倆者的聯盟本就是利益聯盟。兩者對于生存的意識非常強烈,英國退無可退,印第安人也不想就這麽敗下去,所以這是英印聯軍有戰鬥力的根源。
這時候的美軍,已經對自己的勝利充滿信心,可是事實上美軍的內部由于英軍的整體衰落發生了變化。爲什麽美軍要去求華盛頓當領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華盛頓是一個非常聰明,且非常成功的人,所以華盛頓來當領袖可以彌合13區內部的不合,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也就是由于英國這個大敵人消失了,13區內部的不合開始逐漸出現。
擊敗英國,把英國人逐出北美是當時一個非常響亮的口號,似乎美國人認爲這是他們的一種使命,是想要構建一個自由之地的最後征程,但問題是整個戰爭的目的已經發生變化,美國建國時是反英派想要構建起一個新的國家,所以英國陷入了被動,英國難以徹底根除反英派,相反不管是勝利還是失敗,反英派都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強,最終導致歐洲其他國家跟上,但現在美國已經建國,這裏就出現了分界,既然美國已經建國,那麽反英也好,反什麽也罷,都是美國的內政,與英國已經無關了,反觀英國在加拿大雖然勢單力薄,但是加拿大的英軍也好,人民也好大多都是忠英派的人。其中還包括了討厭美國反天主教的法國人。
所以過去是反英派和忠英派之間的戰爭,到了美英戰爭時期,已經變成了國與國的戰爭了,這個轉變非常重要。
過去英軍與美軍作戰失利是因爲不管打贏美軍,反英派都壯大,況且美軍也不願和英軍決戰,雙方陷入了一種消耗,而美英戰爭時局勢變成了美國主動挑起戰爭,那麽英軍就再也不用擔心無法與美軍決戰了。
這場戰爭是美軍強而英軍弱,美軍想要北上驅逐英國勢力,而英軍想要保住最後的地盤,平局就算勝利。
戰爭中一個特點就是雙方都火燒了對方的首都(英國在加拿大的首都),英國憑借自己的海軍優勢襲擊了華盛頓,並火燒了白宮,這是美國唯一的一次被外國軍隊火燒首都,美軍也火燒了約克(今天的多倫多)。
在陸地的戰爭英美雙方互有勝負,值得注意的是印第安人也積極加入其中,戰爭在一個大的曆史背景發生後進入了轉變,那就是法國的拿破侖失勢,拿破侖的失勢爲英國增強加拿大的實力給予了保障。
但這時候英印聯軍內部發生了變化,對于英國來說想要打垮美國重奪北美控制權就變成了雞肋,因爲對亞洲的行動更具意義。所以英國想要轉向求和。這等于是抛棄了印第安人,雙方戰爭的目的已經改變。
對于美國來說貿易被封鎖,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是互有勝負,如果繼續和英國拼下去,那麽未必能有美好的前途,更何況美軍也獲得了一些戰果。
那麽戰爭就此停下是對雙方最好的一種結局,那該如何評價這場戰爭呢?
我認爲這場戰爭讓英國保住了最後在北美的利益,美國想要完成消滅英國勢力,統一北美的唯一希望消失了,美國在這次戰爭對民兵的作用開始反思,後來開始組建西點軍校,開始訓練真正的正規軍,爲日後美國的擴張打下了基礎。
但最大的失敗者是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不管怎麽說都是北美大陸的原住民,英美戰爭結束後,基本上外來者內部安靜,那麽下面就是該美印戰爭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1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7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21 am

143.猶太人與美國早期經濟
理想總是崇高的,現實總是殘酷的,對于理想家來說想出多麽好的方略,都難掩肚子餓,這話雖然粗俗,但也是實情,所以美國的建國熱情再高,都必須要有一個前提:
錢。
說起美國的經濟,都總離不開一個字,那就是:
借。
美國是一個標准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一點沒有什麽可爭議的,或者說美國是一個把資本主義發展到極限的國家,因爲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所以資本是一切的核心,如果說起資本就又不能不談另一個重新得到機會的民族。
猶太人。
今日的猶太人已經基本上控制了美國的經濟,爲什麽人口最少的猶太人卻占有最多的分量呢?因爲美國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猶太人的資本數量和資本控制能力決定了猶太人的地位,這種地位在一開始便存在。
對于新生的美國來說,戰爭是必須的,那麽自然需要錢的支持,而美國政府從一開始就借債,這也沒什麽奇妙的,因爲美國政府沒有錢,美國的貿易非常容易受到英國的控制和打擊,只要封鎖住港口,那麽美國的貿易就將中斷。
所以美國就開始借債,可以說猶太人是非常看重美國的,對猶太人來說雖然歐洲的資本主義興起爲自己帶來了轉機,但是畢竟歐洲排猶太人的風潮可能隨時興起,這讓猶太人睡得並不太安穩,猶太人需要一個非常安全的地方。
而此時的美國恰恰就是這樣的地方,因爲美國也是資本主義國家,所以猶太人認爲新生的美國是他們的好地方,這一點猶太人確實也沒有看錯,在美國建國之前,13區已經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發展,也已經開始初具規模,各種出口貿易産品也開始形成,所以美國建國後經濟狀況最大因素是受戰爭因素限制,英軍時不時就封鎖美國,使得美國貿易中斷。
但諷刺的是美國的貿易産品正日益受到歐洲人的青睐,低廉的價格讓歐洲人愛不釋手,所以貿易總在時斷時續,在反英戰爭勝利後,美國內部得到了穩定,這時候歐洲又開始變得不穩定起來,法國大革命作爲導火索,引發了歐洲新一輪的戰爭,所以資本,人力,技術都開始像美國湧去。
美國成了世外之地,確實是當時最好的投資樂園,美國本身有豐富的資源,尤其是大量的優質資源,又有人力,又有資本,發展是不難的。
但擋在美國發展經濟前還有一個巨大的障礙,那就是在加拿大的最後英軍,所以打敗英軍一方面是爲了一種思想一種口號,另一方面就是要解除英國對美國的封鎖,美國好大力的發展經濟。
美英印戰爭結束以後,美國徹底消除了英國的封鎖,這一點對美國來說至關重要,因爲英國的封鎖一旦消失,那麽美國貿易和經濟的騰飛就可以開始了。
但已經有一個發現了資本主義蘊藏的危機,他想要扭轉局勢,但最終失敗,這個人就是:
亞曆山大·漢密爾頓。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1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7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25 am

144.漢密爾頓的戰略與他的失敗
美國我自己認爲有兩個英雄人物,一個是亞曆山大·漢密爾頓,另一個是亞伯拉罕·林肯,關于華盛頓,要留到南北戰爭時再說。
對于美國來說最重要的人就是亞曆山大·漢密爾頓,漢密爾頓是一個有巨大野心的人,他是一個想把美國帶入社會主義的人,因爲漢密爾頓已經看出了資本主義的危機,但最終失敗了。美國在後來的發展中偏離了漢密爾頓的初衷,走回了資本主義。
那麽爲什麽我認爲漢密爾頓是一個有巨大野心的人呢?
因爲漢密爾頓爲美國設計了真正的大戰略,即:
國家發展戰略。
一個國家到底走向何處是最關鍵的戰略,所以對于漢密爾頓來說,想要把美國構建成什麽樣就是他的戰略所要完成的目的,那麽他想要什麽?
他想要構建起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雖然這聽起來有點難以捉摸,但漢密爾頓有二重大個設想,官權,工業,對于漢密爾頓來說他既不相信王權,也不相信族權,他相信的是官權,也就是說漢密爾頓距離中國想要得到的成果最近。
如果美國按照漢密爾頓的方向去走,那麽中國就將面對一個真正的對手了,因爲漢密爾頓式的美國和新中國走的方向是相同的,相互之間必然産生競爭,而結果我認爲難料。
對于他來說看出了族權性的問題,就是一方面有排外性,另一方面外侵性或內亂性,所以他不難想象將來的美國就算再有能力向外拓展也有終止的那天,一旦向外拓展的行爲終止了,那麽美國就將陷入到內部的爭鬥中,最終瓦解。
他想要扭轉這一點,想要扭轉這一點就要發展工業,以工業強國,工業的好處就是通過生産平衡收入,利用高稅來平衡社會差距,工業是平衡社會關鍵中的關鍵,這以後要談,然後建立一個官權政府,利用官權的容他性來包容移民,完成美國的穩定,首先美國不缺資源,不缺人力,不缺技術,加上美國又是一個移民國家,所以官權一旦建立,那麽容他性一旦形成,那麽就可以壓制族權,民權就有機會實現,一旦民權和官權形成一個鎖鏈,發生聯系,形成了以民權爲根官權爲輔的社會。
那麽這個社會制度就是最先進的。
所以這就是爲什麽我說漢密爾頓想要進入社會主義,但是,漢密爾頓失敗了。
因爲想要打壓族權,並不是只有官權這一把鑰匙就行的,而是需要一個更厲害的鑰匙,只有那把鑰匙才能真正的打壓族權。
而只有中國掌握了那把鑰匙。
沒錯就是行爲論。
族權的構成是什麽?
是靠控制力,族權之所以堅不可摧,難以逾越的根本就在于所有文明都追求控制力,改變的都是怎麽完成控制力的構成,而唯有中國追求了行爲論,道德可能一文不值,但道德卻可以打碎最堅固的聯盟。
因爲想要幸福是人人追求的。
所以從追求控制力到轉向追求行爲就使得族權本身變得既不穩固,因爲任何聯盟一旦人數衆多就不可能保證每個人的行爲都是無懈可擊的,這一點甚至連當代都做不到就更不用說後代了,所以控制力失效了,維持地位的根基不再是控制力,而是行爲。
中國壓制了族權,打開了通向先進的大門,而漢密爾頓有這把鑰匙麽?
沒有。
不管美國建國時吹噓的再好,他們都仍舊以控制力爲核心,所以漢密爾頓必敗,漢密爾頓一敗美國就再無走向社會主義的機會。
美國走向了以族權的方向,一旦走向這個方向,也最終崩潰瓦解。
結果是注定的。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1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7頁(共12頁) 上一頁  1, 2, 3 ... 6, 7, 8 ... 10, 11, 12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